① 小学生如何与同学相处
1 开展丰富多彩的交往活动,让学生交往不仅是学生学习求知的需要,还是友谊社交的需。
2开展独立自由活动和从事创造的需要,以及对美的享受和娱乐的需要活动可以激励人与人之间的交往,学习与他人之间相处,学会善待他人。
3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朋友观。我国心理学家李伯曾经对儿童友谊观进行调查研究,结果发现儿童的友谊观受地理条件的影响很大,利用这一点,有意识的针对每个孩子的性格特点、兴趣、爱好等因素安排学生座位。同桌、相近范围内的学生有很大的互补性,促进他们的交往,提供了广泛的朋友缘,给学生交往提供了基础条件,增加沟通机会,培养集体精神。
4往教育使他们对人际交往这一行为具有正确客观的认识和积极的评价,激发他们乐于交往的情感,促进他们积极参与社交
5注意几个交往的要点:一要态度大方。二要尊重对方。进行交往言行的操练,规范交往用语,从小养成良好的交往习惯。
6同学间交流自己的交往心得,取长补短,彼此帮助,互相促进,使学生明白交往的本领包括:1.学会调节自己的角色,会在不同的岗位上交往。2.学会主动与别人交谈,产生共同的语言,增进相互间的理解。3.学会与人交往,求同存异,尊重别人的爱好。
7树立交往的自信心。例如暗示自己是一个受欢迎的人,不过分在意别人。另外,学会倾听和自我表露
8能够真诚关心同学,学会宽容待人,正确的消除自己的怨恨情绪。经常进行“角色互换”,能够很好的做到自我调适,与同学间有一个良好的沟通。
9从小培养少年儿童的宽容心、同情心、友善心和爱心。学会别人的优点,有吃亏、受委屈的心理品质和抗挫折的能力。与人相处要学会商量,克服自我中心的意识与争强好胜的不良习惯。
10对于处于交往不利地位的学生,首先要从正面和侧面了解原因,找到他们的闪光点,欣赏他们。或为交往孤独者找一两个小伙伴,授以交往的手段。组织交往活动中有意识调动他的积极性等。端正交往得心态,帮助交往不利者走出低谷。
希望对你有用
② 小学生怎样加强人际交往能力
很简单的,只要你肯去做。
1.赢得他人好感
2.真诚关心他人
3.做受欢迎的人
4.善于与人交谈
5.克服交往障碍
③ 小学生的人际关系的特点是什么
其实小学时期的同学关系也好,朋友关系也好,在以后的所有时期里,都是最牢固的关系,为什么呢?小学有6年,彼此的了解啊,相处啊相对于以后都是较长的,而且小学时期,没有过多的心机,都在坦诚相见,你对我好,我就对你好,很简单的一种思想,但并不代表要费尽心思去讨好谁或者过分去维系两个人之间的关系,顺其自然。
④ 怎样培养小学生人际交往的能力
人际交往是人与人互动的过程、沟通的过程、交流的过程,通过人际交往可以促进个体的社会化发展,实现个体的社会化和人格成熟。小学时期是儿童心理发展历程的一个重要时期,是儿童学会人际交往、适应学习生活、融入集体生活的基础阶段,小学阶段良好的人际交往环境和人际关系能使孩子们心情舒畅、身心愉悦,培养乐观豁达的品格,在当前乃至今后的生活中都能积极主动地适应环境,应对各种问题。
学校人际关系作为一种敏感性强,影响力大的校园心理环境,对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主要表现在:良好的师生交往,同辈相处,可使学生产生接纳、温暖、安全的感觉,形成愉悦、平和、自信、互助等积极的情绪体验和人格特质;不良的师生关系、同辈关系特别是人际冲突,易使学生滋生排斥、冷落、危险的感觉,并可引起并强化忧郁、恐慌、自卑、敌对等消极的情绪体验和人格特质。如何帮助学生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教师可从以下几方面努力:
一、教师和学生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
师生之间的交往活动,实际上首先是人际感情的交流,爱心构建“双向信任”的桥梁。这里特别要强调,教师应具有良好的人际品质,主要包含两个方面:一方面就是理解学生,另一方面就是与学生和谐相处。具体说来,前者要求教师心胸豁达,能对在身体、智力、感知、运动、社交及情绪上各有差异的学生表示关切、接纳;对学生产生的某需要、情感、冲突,能敏锐地察觉,并给予深入、自发的反应;同时能设身处地地为学生着想。后者要求教师不虚伪行事,与学生能开诚布公,不居高临下,盛气凌人;对学生持积极相待的态度;同时在交流的过程中做到和谐、自然、默契,这有利于协调师生关系,取得管理效果。
教师通过自身健康的情绪去感染学生是师生交往的重要策略。一个有感染力的教师应使师生之间在情感上保持协调和融洽。教师用爱心在师生之间架起一座相互信任和相互尊重的桥梁,学生自然而然地会把教师当作最可依赖、最可亲近的人,视为自己的亲朋好友,他就会和老师推心置腹地谈思想、谈理想、谈学习、谈感觉,而教师的教育就容易被接受。
二、教师帮助学生克服同伴交往中的心理障碍
人际交往是小学生最重要的社会技能之一,是儿童社会化的动因,如合作、助人、友爱和谦让等许多社会技能都是在人际交往中获得的。但有些学生由于种种原因,不能与同伴和谐共处,这常常会引起他们的离群、冷漠、自卑、抑郁,影响他们的心理健康。因此,教师也应帮助学生建立良好的同伴关系。
1、怎样让学生摆脱孤独感?
教师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辅导:
a 向父母了解学生情况,确定其孤僻是情境性的还是持久性的。如属后者最好请心理医生诊断治疗。
b 教师在课堂活动中,应对他们给予更多关注,请他们回答问题时,应多留一些思考和准备的时间。
c 鼓励他们多多参加集体活动,多与同学交往,并为他们创造在公开场合发言的机会。有些同学只有在小组里才敢发言,就多让他们参加小组活动。请班级同学合作,鼓励他们在集体活动中发挥长处,从容自如地表现自己,克服孤僻的心态行为。
2、怎样让学生克服嫉妒心理
对有嫉妒心学生的辅导措施有:
a 用坦白与诚实的态度处理。有时嫉妒是出于本能,如果过分抑制它,也许只能使它埋得更深而毒害孩子的心灵,所以要让它显露出来加以引导纠正。例如,在上述事例中,辅导老师的第一步,应该让该学生尽情诉说,把一直深藏于内心的说不出口的话统统说出来,以了解其嫉妒的真实原因。
b 帮助学生分析和认识嫉妒的产生原因和危害。利用当事人的亲身体验,说明嫉妒不仅伤害了别人,也伤害了自己,使自己心灵受到折磨。
c 鼓励学生靠自己的努力和进步来换取别人的赞扬,引导学生虚心看待别人的优点与进步,把别人的长处当成是自己的一面镜子,去发现自己的不足。
d 教师对学生应一视同仁,要用公正的评价,使其口服心服。
良好的个性品质是建立良好人际关系的重要条件,个性缺陷则是导致人际交往障碍的背景因素。根据心理学的有关研究,下列人格特征容易阻碍人际交往,导致人际关系问题:
第一,不尊重他人,对人缺乏感情;第二,自我中心,只关心自身利益,漠视他人的处境和利益;第三,对人不真诚,有欺骗行为;第四,过分服从和取悦他人,缺少自尊和自重;第五,过分自卑或自负,嫉妒心强;第六,性情孤僻,偏执,不愿与人相处和接受他人规劝;第七,目空一切,对他人过分苛求;第八,过分使用心理防御机制,报复心强。
教师应根据孩子个性品质中存在的缺陷,有针对性地进行矫治或重塑,以利于他们顺利地进行人际交往。
三、 教给交往技巧,培养交往能力
有的同学常常有这样的困惑:想和别人友好相处,但是不知道怎样才能赢得大家的喜爱;朋友之间闹矛盾了,不知道怎样调和;遭到别人误会了,不知道怎样澄清事实……这就牵涉到一个交往技巧的问题,随着人际交往范围的扩大和社会阅历的丰富,人们能逐渐领悟到一些交往技巧并善加运用。但小学生没什么人际交往经验,所以在心理辅导中我们可以教给学生一些基本的人际交往技巧:
(1)学会结交新朋友。鼓励孩子带着真诚的微笑主动与人交往,要相信自己是受人欢迎的,适当的场合表现自己让别人记住你,同时也学会记住别人的名字,在别人需要的时候伸出援助之手,这样一定能结交到真正的朋友。
(2)学会倾听和交谈。越是小的孩子越不会倾听,要引导孩子学会倾听,用眼神示意对方“我在专心听你讲话”,不要打断对方的话,适当时抱以肯定的回答。
(3)学会赞美和感谢。真诚、适时适当地赞美是于人于己都有利的。当然还要学会感谢,学会感恩,并且要用行动表现出来,即使是一个微笑一句真诚的感谢,你都会令别人愉快令自己也感到幸福。
(4)学会拒绝,消除误会。与人相处中,我们总有说“不”的时候,坦陈自己的困难,学会委婉地拒绝别人,既使自己不为难又使别人心无芥蒂地接受你的拒绝,这就是拒绝的艺术了。如果受到别人的误解,一定要以实际行动消除误会,当语言无效时,要相信时间能证明一切
在良好的人际关系环境中,教育不仅仅是一种求知活动,而且也是一种陶冶活动,一种融知、情、意、行为一体的活动,和谐融冶的人际关系,会促进群体意识有一个明确的统一的教育目标,促进学生焦虑情绪的转化,创造民主平等、协调、和谐的心理环境,形成团结互助,积极进取的氛围,令人人感到心情舒畅,精神焕发,人们互相学习,取长补短,满足彼此的需要,在多维立体交流中使整体效能提升。因此,教师应注重小学生人际交往能力的培养。
⑤ 小学生人际关系如何调整
人际交往是学生心理健康的基础,也是一个人具备较好协调能力的表现。同伴交往是学生人际关系的主体,但是他们在实际交往中又会因性格方面的因素、缺乏交往技能、学习成绩高低等的影响而导致产生各种各样的心理障碍。作为教师应担负起引导学生有效交往的责任,做学生的引路人,提高学生对交往的认识,让学生充分实践,加强人际交往技巧的培养,改善学生与同伴交往的人际关系。
在小学生的日常学习、生活中,人际关系常常表现为一种感情上的联系和心理上的相互吸引。少年儿童需要情感上的交流,他们需要友谊和关怀。同伴交往是学生人际交往的主体,因为他们面临同样的成长、发展问题,彼此有更多的共同语言,共述成长的快乐和烦恼,交流内心世界、探讨心灵深处的秘密。可研究显示,在学校生活中,由于人际关系紧张而导致的学生心理矛盾、心理疾病均呈上升趋势。学生倍受人际关系困惑之苦,在嫉妒、猜忌、敌视、自卑、焦虑、恐惧等不良心理中煎熬,致使学习效率下降,又影响到身心健康。同时情绪起伏颇大,对青少年人格的发展带来负面影响,造成部分学生敌视、攻击性强、不友善的性格;犹豫多疑、猜忌等不信任他人的心理和行为;抑郁、焦虑、紧张的个性特征;孤独自卑的逃避恐惧心理。少数学生甚至有社交恐惧症,害怕与人接触,不敢与人对视,他们冷漠怕羞,极度内向,表现出社交适应能力差等个性残缺不全的种种问题。
⑥ 培养小学生如何与人交往
一、教师和学生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
师生之间的交往活动,实际上首先是人际感情的交流,爱心构建“双向信任”的桥梁。这里特别要强调,教师应具有良好的人际品质,主要包含两个方面:一方面就是理解学生,另一方面就是与学生和谐相处。具体说来,前者要求教师心胸豁达,能对在身体、智力、感知、运动、社交及情绪上各有差异的学生表示关切、接纳;对学生产生的某需要、情感、冲突,能敏锐地察觉,并给予深入、自发的反应;同时能设身处地地为学生着想。后者要求教师不虚伪行事,与学生能开诚布公,不居高临下,盛气凌人;对学生持积极相待的态度;同时在交流的过程中做到和谐、自然、默契,这有利于协调师生关系,取得管理效果。
教师通过自身健康的情绪去感染学生是师生交往的重要策略。一个有感染力的教师应使师生之间在情感上保持协调和融洽。教师用爱心在师生之间架起一座相互信任和相互尊重的桥梁,学生自然而然地会把教师当作最可依赖、最可亲近的人,视为自己的亲朋好友,他就会和老师推心置腹地谈思想、谈理想、谈学习、谈感觉,而教师的教育就容易被接受。
二、教师帮助学生克服同伴交往中的心理障碍
人际交往是小学生最重要的社会技能之一,是儿童社会化的动因,如合作、助人、友爱和谦让等许多社会技能都是在人际交往中获得的。但有些学生由于种种原因,不能与同伴和谐共处,这常常会引起他们的离群、冷漠、自卑、抑郁,影响他们的心理健康。因此,教师也应帮助学生建立良好的同伴关系。
1、怎样让学生摆脱孤独感?
教师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辅导:
a 向父母了解学生情况,确定其孤僻是情境性的还是持久性的。如属后者最好请心理医生诊断治疗。
b 教师在课堂活动中,应对他们给予更多关注,请他们回答问题时,应多留一些思考和准备的时间。
c 鼓励他们多多参加集体活动,多与同学交往,并为他们创造在公开场合发言的机会。有些同学只有在小组里才敢发言,就多让他们参加小组活动。请班级同学合作,鼓励他们在集体活动中发挥长处,从容自如地表现自己,克服孤僻的心态行为。
2、怎样让学生克服嫉妒心理
对有嫉妒心学生的辅导措施有:
a 用坦白与诚实的态度处理。有时嫉妒是出于本能,如果过分抑制它,也许只能使它埋得更深而毒害孩子的心灵,所以要让它显露出来加以引导纠正。例如,在上述事例中,辅导老师的第一步,应该让该学生尽情诉说,把一直深藏于内心的说不出口的话统统说出来,以了解其嫉妒的真实原因。
b 帮助学生分析和认识嫉妒的产生原因和危害。利用当事人的亲身体验,说明嫉妒不仅伤害了别人,也伤害了自己,使自己心灵受到折磨。
c 鼓励学生靠自己的努力和进步来换取别人的赞扬,引导学生虚心看待别人的优点与进步,把别人的长处当成是自己的一面镜子,去发现自己的不足。
d 教师对学生应一视同仁,要用公正的评价,使其口服心服。
良好的个性品质是建立良好人际关系的重要条件,个性缺陷则是导致人际交往障碍的背景因素。根据心理学的有关研究,下列人格特征容易阻碍人际交往,导致人际关系问题:
第一,不尊重他人,对人缺乏感情;第二,自我中心,只关心自身利益,漠视他人的处境和利益;第三,对人不真诚,有欺骗行为;第四,过分服从和取悦他人,缺少自尊和自重;第五,过分自卑或自负,嫉妒心强;第六,性情孤僻,偏执,不愿与人相处和接受他人规劝;第七,目空一切,对他人过分苛求;第八,过分使用心理防御机制,报复心强。
教师应根据孩子个性品质中存在的缺陷,有针对性地进行矫治或重塑,以利于他们顺利地进行人际交往。
三、 教给交往技巧,培养交往能力
有的同学常常有这样的困惑:想和别人友好相处,但是不知道怎样才能赢得大家的喜爱;朋友之间闹矛盾了,不知道怎样调和;遭到别人误会了,不知道怎样澄清事实……这就牵涉到一个交往技巧的问题,随着人际交往范围的扩大和社会阅历的丰富,人们能逐渐领悟到一些交往技巧并善加运用。但小学生没什么人际交往经验,所以在心理辅导中我们可以教给学生一些基本的人际交往技巧:
(1)学会结交新朋友。鼓励孩子带着真诚的微笑主动与人交往,要相信自己是受人欢迎的,适当的场合表现自己让别人记住你,同时也学会记住别人的名字,在别人需要的时候伸出援助之手,这样一定能结交到真正的朋友。
(2)学会倾听和交谈。越是小的孩子越不会倾听,要引导孩子学会倾听,用眼神示意对方“我在专心听你讲话”,不要打断对方的话,适当时抱以肯定的回答。
(3)学会赞美和感谢。真诚、适时适当地赞美是于人于己都有利的。当然还要学会感谢,学会感恩,并且要用行动表现出来,即使是一个微笑一句真诚的感谢,你都会令别人愉快令自己也感到幸福。
(4)学会拒绝,消除误会。与人相处中,我们总有说“不”的时候,坦陈自己的困难,学会委婉地拒绝别人,既使自己不为难又使别人心无芥蒂地接受你的拒绝,这就是拒绝的
⑦ 小学生如何加强人际交往,改善人际关系
摘要:人际来交往是学生心自理健康的基础,也是一个人具备较好协调能力的表现。同伴交往是学生人际关系的主体,但是他们在实际交往中又会因性格方面的因素、缺乏交往技能、学习成绩高低等的影响而导致产生各种各样的心理障碍。作为教师应担负起引导学生有效交往的责任,做学生的引路人,提高学生对交往的认识,让学生充分实践,加强人际交往技巧的培养,改善学生与同伴交往的人际关系。
⑧ 如何培养小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
小学生,只要多鼓励与别人交流就可以了,别教技巧,要不然会变成很市侩,只要有交流,慢慢长大,自己就慢慢会领会出技巧了。
⑨ 小学生的人际关系表现出什么特点
1、学生自身因素
小学生尤其是高年级学生的孤独感与自我意识的增强有密切联系。他们越来越发现自我与其他同龄人之间的心理差异,逐渐意识到自己会有与众不同的感受,并产生了了解别人内心世界的愿望和需要。同时他们关心自己在别人心目中的地位和形象,重视他人的评价。他们觉得自己心中有很多秘密,不愿意告诉别人,有一种封闭心理。由于自我评价过低,产生自卑心理;对别人的评价过于关注,时刻担心自己的形象受损自然影响到与他人的交往。其次,小学生自我意识发展与外界要求的不一致及个性结构发展的不完整也影响着小学生的人际交往。
2、家庭环境因素
望子成龙的思想在一些家长心中根深蒂固,他们不顾孩子的具体情况给他们制定过高的标准,达不到标准就打骂子女,所骂的话往往用的很绝。父母希望通过打骂显示自己的权威,对子女进行彻底的控制,以至孩子在家中感受不到亲情和温暖,觉得生活的颜色是灰暗的。在完全缺乏温暖,经常被打骂的家庭中成长的子女会对自己失去信心,产生人际交往障碍。其次,还有一些“人际交往障碍”学生的形成是由于受到父母过分严格的管教,整天呆在家里学习,缺乏必要的社交活动。进入小学后,他们因为不会与人相处而变得离群索居,长期处于孤独环境中,变得沉默寡言。另一方面,由于家庭成员之间的不和,造成家庭气氛紧张,使孩子在成长过程中受到刺激,产生人际交往的不安全心理,形成不健全的人格。同时,近年来由于独生子女的普遍,孩子缺少伙伴独自生活,只能看电视或与家长接触也是造成儿童人际交往障碍的原因。
3、学校环境因素
在学校和社会上还普遍承载着以分数和升学率来衡量学生、老师、学校的“功利主义”思想。受中国几千年来伦理纲常的深刻影响,教师与学生之间人格上的不平等关系还有所存在。教师迫于来自各方面的各种压力,往往只重视应试教育,对学生心理健康的培养明显不足,同时也很难意识到自己的行为伤害了学生的自尊。北京市青少年法律与心理咨询服务中心心理咨询部部长宋桂英说:“从我接手的事例看,造成孩子们失意、抑郁甚至痛苦的来源首先是老师。”小学生的心理发育尚不成熟,老师一句“你真笨,怎么教都不会”、“这个同学的智商有问题”等,都会给孩子带来无形的精神压力,从而造成学生人际交往的障碍。另外,目前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基本还处于空白状态,尚缺少权威的小学生心理教育的教材,不少学校从教师到领导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意识还十分淡薄,学生的心理问题不能得到完善、科学的辅导和治疗,以至产生人际交往障碍。
人的交往能力不是与生俱来的。人的交往能力是在后天的教育和实践中,慢慢形成和发展起来的。自小有人际交往障碍的学生往往是自私的,他们以自我为中心,不关心别人、不能容人,缺乏团结合作的精神。尽管这些学生产生人际交往障碍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有主观上的因素,也有客观上的因素,甚至有多方面的综合因素,可一个人的人际交往能力直接影响人的成长是事实。小学生正处于成长发育阶段,性格的形成是不稳定的,同时又是可塑的。他们思想比较简单,生活比较单纯,一些学生人际关系不良,并非是不想和别人和睦相处,而是因为他们不懂得如何处理的。教师只有善于观察`洞悉学生心理的细微变化,及时发现、分析学生心理上的不良表现,给予正确的帮助和引导,帮助学生克服人际交往障碍,才能建立健全学生的心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