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如何让小学数学回归生活.曹海容
自新课改以来,人们对于教育事业的关注程度正在逐年上升,数学源自于生活但又高于生活,应用于我们生活中的方方面面。生活与数学相互关联、密不可分,可以说我们的生活中充满着数学。因此小学数学教学要打破课堂对于学生的局限性,鼓励学生走进生活的大课堂,在日常生活中通过观察分析将书本上抽象的数学内容,具化成鲜活生动的生活知识。小学生因为年纪较小,抽象逻辑思维能力较为薄弱,所以在面对书本上的数学问题时,往往感觉到毫无头绪,并因此而逐渐失去对于数学学习的兴趣。如果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以生活中的点滴作为数学素材,让数学融入生活,将会吸引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质量。
一、以“生活情境”的导入,引出数学问题
以往的小学数学教学中,课堂上教师一般以教材为主要讲授内容,对于生活情境的联系较少,这往往导致小学生接受起来有一定的难度,对于理解力较弱的学生来说很容易产生听不懂、学不会的现象。根据心理学家的研究我们可以发现,学习内容与学生熟悉的日常生活情景的贴近度越高,学生对于知识的接纳程度就越高,反之则越低。这就意味着对于小学数学教师来说,要提高学生对于学习数学的兴趣,首先要在教学过程中更多的加入生活元素,要尽量的去创设一些生活情境,并通过这些引出相应的数学问题。
比如说在面对“营销问题”时,可以让学生以顾客的身份到商店买商品,而教师作为营业员在买卖商品的过程中,引出本节课的数学问题。在这样的情境当中,学生的接受度会大大提升,并且注意力也会高度集中,教学成果会比单纯的讲授书本高得多。古希腊哲人曾说过“头脑不是一个要被填满的容器,而是一把需被点燃的火把”,因此教师以生活作为火种点燃火把,引导学生自主探索生活中所蕴含的数学知识。
根据以往的经验,我们不难发现,通常情况下小学数学老师在开始课堂教学之前,会准备一段内容用来描述本节课所讲内容,但这段内容大都以书本知识为主,极少与实际生活相连。这也比较容易造成小学生在没开始上课之前,就对本堂课所讲内容提不起兴趣,基本上造成了一种“还没开始,就已经结束”的结果,当然这并不是我们所希望的。这时如果改变这种传统的方式,将书本所占比重尽量减小,让实际的生活实例来代替空缺的书本内容,这在很大程度上在课程开始之前,就抓住了学生的注意力,让教师整堂课都可以在轻松、越快的氛围内教学,这也很大程度上提高了教师教学的心理满足感。
二、以“生活经验”的借助,思考数学问题
学生掌握的生活经验就是他们对于数学学习的基础,可以说一切的科学知识都源自于生活,学生是否具有丰富的生活经验,很大程度上决定着他们对于数学学习的效果。因此,在小学的数学课堂上,教师应该要注重知识与学生生活的联系。只有从学生的实际生活出发,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强化他们头脑中的数学意识,进而增强他们的综合数学素养。
在过去很长的一段时间,我国的小学数学教学水平涨幅一直不算太过明显,这与教师所制定的教学方案也有着较为紧密的联系。相比于小学生教师的生活经验要丰富得多,这也就使得在他们所制定的教学方案中,有一些引用生活实例的部分超出了小学生的理解范围。学生虽然喜欢这种以生活实例为主的学习方式,但超出他们理解力水平的生活经验也是他们所接受不了的。然而我国的新课改政策对这一问题做出了明确的规定,要求教师多以小学生的角度看待事物,尽量将知识简化到学生最易接受的程度。
在设计教学方案时,教师要从学生的角度出发,多以学生感兴趣的事物作为基础,提出相关的数学问题。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多多体会学习的乐趣,以兴趣作为引导,能让学生的学习过程更轻松、愉快。此外,学生借助自己的生活经验思考数学问题,可以在解题的过程中找到生活的影子,这也将生活与数学学习更紧密的结合起来,也不至于让数学显得太过枯燥。
三、以“生活实践”的回归,解决数学问题
新课改后的小学数学教学更重视的是数学与生活的联系,着重强调了学生要从个人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将繁琐、抽象的数学问题简化成学生熟悉的生活模型,并从简单入手进行数学问题的解释与应用。
着手于数学需求,以生活经验作为解题工具,将所学数学知识与日常生活相结合,通过这种方式简化数学难题,并以简单的方法解决问题。
在生活中买卖东西的过程就是与小学数学知识最近距离的接触,教师可以抓住这一过程,并将之运用到课堂教学当中去。在讲授知识的同时组织学生模拟买卖过程,既增强了学习的娱乐性,也将学习与生活相互联系,并且也很好的把知识通过学生喜欢的方式传授出去,可以说是一举多得的好方法。
学习的最终目标是将所学知识融会贯通、熟练运用,二零一一年颁布的《数学课程标准》中指明了“教师应该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引导学生把所学的数学知识应用到现实中去,以体会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价值。”这就表明了我国现阶段的小学数学教学重点就是数学生活化的过程,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培养学生懂得“知识来源于生活也应用于生活”的道理,让学生养成在社会实践中感知数学知识的习惯,并通过大量的生活实践解决复杂的数学问题,真正做到将数学与生活巧妙结合,让数学融入生活,让生活包含着数学。
总的来说,伴随着新课改进程的不断深入,我国的小学课堂教学开始逐渐从模式化向生活化转变,数学课堂回归生活能够加强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这也是推进我国素质教育进程的重要方法之一。从以往的教学经验我们可以总结出,数学的学习应该是与生活密切相关的,学生可以通过学习过的数学知识来解决生活中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笔者认为数学应该作为一门工具学科,将书面化的教学理论语实际相结合,并通过教师的引导与讲解,让学生学以致用,真正达到数学知识的生活化。
『贰』 小学生能为实现台湾回归做什么
可以做梦。
『叁』 教育部将取消小学六年制吗
教育部目前还没有任何消息说取消小学六年制(截至020年8月30日)
中国小学学制和现状:
1、六年制
小学教育一般是六年制,分三个阶段:一年级、二年级叫低年级,三年级、四年级叫中年级,五年级、六年级叫高年级。1970年初,本着“教育要革命,学制要缩短”的理念,开始将小学六年制改为五年制。1979年,又将五年制改回到六年制。
2、五年制
21世纪初,一些地区又进行试验,实行小学五年制教育。如宁波、山东等地2006年在部分学校试行小学五年、初中四年的“五四学制”试点。济宁等地现今也沿用“五四学制”。
(3)小学生回归扩展阅读:
小学教育的关键:
小学教育并非不要成绩,而是要警惕分数的裹挟,要远离对成绩的崇拜,从而回归其本真,进而让孩子们的学习生活多一分活泼,让小学老师的教书育人多一分从容,让家长的心态多一分淡定。学校除了教授必要的基础知识,更应该培养孩子学习兴趣,帮助孩子养成良好习惯,引导并激发孩子去探索世界。
相较教学成绩和学习分数,前者应该被提到更高、更显著的位置。很多发达国家对小学教育的清晰定位与坚定实施,也清楚地说明了这一点的重要性。否则,身背分数奖惩重压的教师,必然会将成绩压力传递到教学中;
孩子们失去的岂止是童趣,还有学习热情与探索兴趣;不仅对小学生身心成长无益,也不利于民族未来创造力的提升。一个泱泱大国,当创新水平与人力资源还不匹配时,我们是否反思过这与小学段师生的神经过于紧绷也有关系呢?
无论是从儿童的身心特点和成长规律来说,还是从国家的教育要求来说,小学生都应有理由、有时间、有机会体验到活泼成长的乐趣,不该过早产生学习的疲劳感,更不该产生对学习成绩的恐惧感。
小学教育亟待卸掉不该有的沉重包袱,回归宽松的教学和学习氛围,回归该有的从容与淡定。做到这一点,需要对小学教育定位重新认识,对小学教学成绩逐渐淡化,对小学课程与活动统筹安排,职能部门及学校坚守底线,明确拒绝外来干扰。
『肆』 记得澳门回归那天,小学生游行,那天喊的口号是什么
迎接澳门回归标语口号公布 http://www.sina.com.cn 1999年10月11日 16:41 中央电视台 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和国务院港澳事回务办公室今天公布答了迎接澳门回归祖国的标语口号。标语口号共10条: 1、热烈庆祝我国政府对澳门恢复行使主权 2、澳门回归标志着中国人民洗雪国耻,澳门进入历史新纪元 3、澳门回归是完成祖国统一大业的重要一步 4、“一国两制”是实现祖国和平统一的伟大创举 5、贯彻“一国两制”方针,实行“澳人治澳”、高度自治,保持澳门长期稳定发展 6、坚持“一国两制”方针,完成祖国统一大业 7、澳门基本法是澳门长期稳定发展的根本保证 8、学习澳门基本法 宣传澳门基本法 贯彻澳门基本法 9、同喜同庆迎接澳门回归,同心同德走向崭新时代 10、澳门的明天更美好 做参考吧
『伍』 小学生回归幼儿园可以组织那些活动
小学生回归幼儿园的话,可以组织啊幼儿园的小孩做一些力所能及的穿衣服比赛呀,穿鞋比赛等活动。
『陆』 如何使小学语文教学回归生活
《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是语文实践。”我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也说过:“教育必须是生活的。一切教育必须通过生活才有效。”所以,我们应当在语文教学中渗透学生的生活,架起生活与语文学习的桥梁,让语文教学返朴归真、回归生活,这样才能让语文教学充满活力和希望。
那在具体的语文教学实践中,语文教师该怎样去做呢?
一、创设生活情境,再现生活,化抽象为具体
善于把握和利用生活中资源,能把抽象的语言表达得更形象。在课堂中创设再现教材内容、激发学生自己去琢磨、尝试、发现的相关情境,能有效缩短教材与学生之间的心理距离。如在教学《搭石》一文,我事先了解到城里的绝大部分孩子因为没见过搭石,更没走过搭石,缺乏搭石方面的感性认识。于是,我在前一天傍晚冒雨赶了很多路,找来十多块旧砖块(在选择砖块时,我又根据教材中的细节描写就新旧砖块作过认真对比:新砖块太平整,走起来不能发出文中形容的“踏踏”声,只有旧砖块才能产生这种效果)。当学生学到“什么是搭石”时,我就让他们学着文中的描述亲自来“搭一搭”。第一次搭的学生只能将大概的意思用一排砖块表达出来,但未能把握“二尺左右间隔”的含义,距离搭得很密。此时,我就我引导学生仔细观察:这里的“搭石”和文中的“搭石”在方法上有什么区别?反应快的学生马上发现了其中的奥秘:同学搭的搭石没有按“二尺左右间隔”搭。我就因势利导,“那么,就象这位同学搭的密密麻麻多搭些石头在这儿可以吗?”同时又请学生上来摆设并试着跨一跨、走一走,学生马上得出结论“不可以”,学生在尝试过程中认识到:“二尺左右的间隔”是根据生活经验得出的合理间距,具有较强的科学性——既方便人们一步一步迈步子,又不会阻碍水流的通过,搭石也才会更坚固。至此,关于“搭石”是什么、怎么搭的等问题,学生已也然于心。
搭石完成后,为了让学生进一步体会文中俗语“紧走搭石慢过桥”的内涵,我再次安排几名学生分组上来走一走,边走边体会“走得快容易保持平衡”、“不能抢路,也不能突然停住,后边的人没处落脚就会掉进水里”、“动作协调有序,还有踏踏的声音”等等。
在此基础上,我紧紧抓住“情境创设”的目的和意义展开深化,让学生从中明白:作者对“搭石”描写如此细致生动,用词如此科学和准确,是他亲自实践、仔细观察、认真体会的结果;同学们对课文的掌握如此轻松,一点不觉得枯燥反而充满乐趣,也是因为大家动手实践、认真观察和体会的结果。课文内容的描写都来自真实的生活,在课堂中让学生体验现实,就是要以生活为情境,回归生活,用形式多样的生活材料为课堂增添乐趣,化呆板为生动。“情境”强化了学生的感受,使他们由“近”感到“真”,由“真”感到“亲”,在如临其境之中不断产生共鸣。
二、以自然为依托,把自然融入课堂,化枯燥为愉悦
“大自然是人类生活的根基,智慧的源泉。大自然的万千姿态、绚丽色彩及富有音乐感的声响,又成为对儿童进行审美教育的课本。我们应该顺乎自然,利用儿童学习语言的经验,让儿童回归大自然,投入周围世界宽阔而丰富的怀抱中去。”的确,大自然是最丰富、最生动的教材,大自然课堂也更能激发学生的探索感。如在教学《爬山虎的脚》一文时,正好我们学校操场东边就有完整的一面墙长满爬山虎。于是我就让孩子们带上语文书和笔,直接将课堂搬到了操场。我在这堂课的教学中,我着重抓住以下环节:一是让孩子们实地观察爬山虎的茎、叶、脚,让同学之间互相说说看到的样子,由同学互相记录,然后到课文中去找到相应的句子,和作者比一比谁说得好。二是让孩子们到文章中去读读自己不能理解的句子,然后到实际的爬山虎身上去寻找答案。三是将现实中观察到的、文中没有描写到的关于爬山虎的一些细节,在课文后面进行补充描述或续写。在这三个环节之中,同学们始终充满兴趣。在同学们依托“自然”这一教材自学了本课后,我组织大家开展“你问我答”,即以课本为题目,以观察到的爬山虎为内容展开竞赛。孩子们因为有了先前“理论与实践结合”的铺垫,充满自信、对答如流。他们在自然情境中学会了相互切磋、取长补短、合作学习。同学们情感高涨和欢欣鼓舞之时,正是知识内化和深化之时,既紧扣教材特点,又突破教材难点。
以自然为教材,变抽象为具体,变间接为直接,从而使课堂充满生活情趣,让教材中那些原本显得“枯燥”的内容,在学生都变成了具体、直接、生动的对象,可闻可见。学生对这样的教学能不感到愉悦吗?
三、在生活中创新,延伸拓展教材,化单一为多彩
语文教材中的课文,内容广泛,其潜在的生活美更是丰富多彩。生活是一切创作的源头活水,语文教材中所选的习作,都是对生活的高度概括,真可谓来于生活而高于生活。学生怕上作文课,总觉得作文没东西可写。于是我在引导学生多读书的同时,更重视引导学生学会迁移,即学会在生活中求创新,延伸拓展教材,化单一为多彩。如在阅读了名著《西游记》中“猪八戒偷吃人参果”一节后,我就专门买了一些人参果,让学生看一看、摸一摸、尝一尝(每人分别尝一小块),然后让学生二度创作《“猪八戒”吃人参果》;学生在作文中不知如何描写心理活动,我就从家里搬来一盆罕见的“落地生根”植物,用它做奖品,层层设计悬念(会是什么礼物?这次是谁获奖?下次有我吗?为什么老师给他这样的一棵?……),举办了别开生面的表彰会,学生的心情从头到尾都在变化,表彰会开完了,学生的“心理活动片段描写”也收到了奇效,学生们感叹:“哦,原来生活中的心理活动描写并不难,只要写出真实感受就行了!”显然,设计层层悬念的目的就是为学生的心理活动描写做好有效的铺垫。为了学生在作文中能更好地添加提示语,我又充分地运用文本,常常要求学生根据生活经验和课文的理解,给课文添加各种各样的提示语,感受语言的魅力。在实践中充分认识到,从课堂这一教育的主体区域延伸开去,通过生活中多样性的教育活动延伸和拓宽教育空间,有利于丰富“教育源”,促进学生身心素质的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使学生的心灵身在学校中无处不受到滋润、感悟,从而提高教育的整体效益。
『柒』 如何让小学数学回归现实生活
陶行知说过:“教育只有通过生活才能产生作用并真正成为教育。”《新数学课程标准》十分重视数学教学与生活的联系,指出:“学生的数学学习内容应当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一句话,道出了数学教学的生活性,体现了“数学源于生活,寓于生活,用于生活”的思想。生活离不开数学,数学离不开生活,数学知识源于生活而最终服务于生活。在小学数学课堂中,应注重“生活化”教学,把教材内容与生活实际有机结合起来教学,使学生体会到数学就再身边,领悟到数学的魅力,感受到数学的乐趣。
一、课前预习贴近生活
在课前预习时让学生贴近生活,认识数学在生活中的作用。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是生活中关于数与形的经验的提炼和抽象。小学生数学认知结构的形成,首先依赖于生活实践活动,而课前预习,便是学生进行实践活动的良好条件。
如在教学第四册《千克与克》的认识时,我先让学生在家里了解哪些物体或包装上标有千克或克的字样。到学生上课时,学生争先恐后汇报:一袋大米25kg,一包盐500g……在热烈的讨论交流中,教师画龙点睛让学生明白:称较重的物体用kg作单位,称较轻的物体用克作单位。并理解了1kg=1000g的数量关系。通过大量的课前预习实践活动,使学生明白数学在生活中的作用、数学知识在生活中处处存在,从而激起他们学习数学的浓厚兴趣。
二、借助生活经验突破教学难点
学生不是一张白纸,在他们的头脑中已经积累了许多生活经验,而这些经验起到了沟通实际问题与其数学含义的桥梁及思维杠杆的作用。因此,我们在教学过程中要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和认知特点,努力把数学知识置于实际情景中区,帮助学生利用生活经验来理解数学问题,以突破教学中的难点。
如在教学“归一应用题”时,学生理解和掌握了例题后,可以引导学生分析例题的结构,根据例题结构在生活中寻找类似的问题。有的学生能举出这样的例子:“2个冰激凌1元钱,5个冰激凌多少钱?”“1支铅笔5角钱,6支铅笔多少钱?”
教师先肯定积极提问的学生,再让全班学生动笔算一算,学生不但能够加深对新知识的理解,而且能有意识地去关注现实生活,从生活中发现、获取数学知识。
三、强化数学学习的生活实践
生活是知识的源泉,数学源于生活,也必须植根于生活。教师在教学时应根据数学的这一特点,引导学生从生活出发,从平时看得见,摸得着的具体事物出发来学习和掌握数学。老师要具有应用意识才能在备课及教学过程中,不死板地照本宣科,创造性的使用教材。在教学中,教师应注重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把教材内容与“现实生活”有机结合起来。这样既符合小学生的认知特点,也可以减少学生对数学知识的陌生感,从而有效地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结合教学内容,让学生知道数学知识在日常生活中的普遍应用,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
四、运用数学解决生活问题
在数学教学中要创造条件,让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和方法,研究、探索、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生活问题。把所学的知识应用到生活中,是学习数学的最终目的。由于课堂时间有限,所以作业是课堂教学的有效延伸,是知识巩固、积累、实践和创新的天地。如学习了地砖面积和房间面积的关系后,可让学生根据地砖大小和要谱的房间大小计算出需要铺一间房间的总块数,学习了统计知识和百分比后,可要求学生统计出全校学生人数、男生和女生与全校学生人数的比。还可让学生随妈妈上街买菜感知1千克、500克有多重;或让学生实际测一下教室的长、宽和高,以及门、窗、黑板的长和宽并计算教室粉刷的面积,铺教室地面所需的地砖数等。通过实际操作,帮助学生把所学知识应用于生活中,培养学生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和观察能力、实践能力、分析能力、运用及计算能力。学生在有趣的活动中,在生活的实践中,学到了数学知识。
五、结束语
荷兰著名学者斯塔尔说得好:“学习数学唯一正确方法是实行”再创造“,也就是由学生把要学的东西自己去发现或创造出来,教师任务是引导和帮助学生去进行这种再创造。”的确,数学是从现实世界中抽象出来的,它源于生活,高于生活,又用于生活。数学生活化的命题切合了素质教育的本质,值得进一步开拓创新。生活教育是给生活以教育,用生活来教育,为生活的向上向前的需要而教育。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我们的数学教学也应渗透到生活的每个角落。总之,让学生的生活走进我们的数学课堂,既有利于满足学生的心理需要,又有利于知识的学习、能力的提高和可持续发展,更有利于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只要我们能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从他们的生活实际出发,在数学和生活之间架起桥梁,学生就一定会亲近数学,运用数学的意识就会不断增强,从而达到提高学生数学素养的目的。
『捌』 我是一个五年级的小学生,我想知道有关回归后的香港的资料
【一国两制续繁荣】
一国两制是当年解决香港问题的创举,也是香港持续繁荣的基石。香港拥有自己的标志,也就是区旗和区徽,同时香港也拥有与中国内地有别的社会形态和经济模式。
【香港的区旗和区徽】
香港特别行政区区旗以红色作底色,红白两色象征一国两制,中央有一朵五星花蕊的白色洋紫荆花图案,洋紫荆是香港的象征,盛放的洋紫荆象征着香港的繁荣,红色的背景象征着香港永远背靠祖国。
香港特别行政区区徽是代表香港的徽章。区徽模仿香港区旗的设计,内圆有一朵白色洋紫荆花,红色底色。外圈为白底红字,写有繁体中文「中华人民共和国香港特别行政区」及英文HONG KONG(香港)。
【独特的社会和经济】
香港在回归后保持自己原有的社会制度和经济运作模式,香港有独立的司法制度,香港发行和流通自己的货币港元,独立发行邮票(邮票的标记是“中国香港”),在国际体育比赛上,以“中国香港”的名义参与国际体坛的盛事。香港以独立的身份“中国香港”参加世界贸易组织和很多其他国际组织。香港运行自己成熟的财政和金融体系,也有自己的出入境政策。截至2007年年底,全世界170个国家和地区的公民或居民可以免签证进入香港。
【回归十年说变迁】
在2007年,香港已经回归祖国十周年。十年里香港稳步发展,依然是“东方之珠”。十年来,香港特别行政区政府与香港市民一起,战胜了亚洲金融风暴、非典型肺炎等一系列的困难,经济得到稳定、恢复和发展,民生得以改善。回归十年的时刻,香港经济强劲增长,2006年新股上市的集资额更超越纽约,仅次于伦敦。十年前,国际社会曾忧虑香港前途。1995年,美国《财富》杂志曾刊登《香港已死》的文章,预言香港在回归后将日渐衰落,但2007年6月28日发行的《财富》杂志在香港回归十周年前夕公开发表文章,坦诚当年的预言完全错误。
十年来,香港特别行政区的地位不断稳固和提升。国际上给予香港特别行政区护照持有人免签证待遇的国家和地区数目,由刚回归时的四个,增加到2007年六月时候的134个,但香港政府为此做出了大量努力,香港游客说欧盟给予香港特区护照免签证待遇花了四年时间,说服日本给予免签证待遇更花了长达七年时间。十年来,香港与内地的交流继续不断加强。香港居民与内地居民通婚的数目,2006年与1997年相比上升了七倍,而香港女性居民嫁给内地居民的数量十年间上升了八倍。
回归后的10年,香港经济结构已明显转型:制造业占本地生产总值的比重,已从1997年的8.3%减至2006年的3.5%。服务业占本地生产总值的比重则从78.8%上升至87.4%。在1997~2006年期间,香港所有服务业的净产值平均每年实质增长2.4%。10年中,香港就业人数持续从制造业转往经销贸易业、金融、保险、地产及商用服务业,以及社区、社会及个人服务业。
『玖』 关于香港回归9周年的小学生文章
感想要自己写,有句话说的好,别人帮着写的文章是太监的文章:没有激情。为了他以后的专成长,一定要他自己属动笔,你可以启发,但不能代劳。2006年可以总结出许多有意义的时刻:××诞辰××周年,××成立多少周年,可为什么当写到香港回归9周年就要让你激情彭湃呢?
『拾』 澳门回归,小学生应该做些什么
你好小学生,澳门已经在1999年就回归祖国了,小学生不用作什么,你们还是像往常一样上课,放学和生活就行了,你们要做的就是记住澳门回归祖国的日期,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