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小学全识 > 小学生人格

小学生人格

发布时间:2021-03-05 08:32:55

中小学生人格教育与学习能力

这个周日,我准时的在8:20分坐在了沙发上,打开了电视机,收看河南台法治频道播出的由于丹老师主讲的《中小学人格教育》专题讲座。
于丹老师在人格教育中主要为我们强调了一点:在我们中小学生所要完成的必修课中,不仅仅是学习。我们还要懂得怎样自我控制一些不好的习惯,懂得孝敬父母,尊敬老师,懂得很好的处理一些人际关系与学习做一些简单的家务劳动等。
看完了于丹老师为我们上的这一堂课,使我受益匪浅。从前,我以为,只要学习好了一切都不是问题。爸爸妈妈尽量的给我腾出大量的时间供我学习,除了学习,家里的任何一件事我都不用去做,任何一件事都不用我去操心。爸爸妈妈把什么事都安排的井井有条,等着我去享受他们的劳动成果。甚至让我误以为这都是他们应该做的,只要我学习好就行了。
听了于丹老师说的孔子的一句“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的话后,我才顿时恍然大悟:原来学习并不是最重要的,比学习更重要的还有许多我们需要学会做的事,而首当其冲排在第一位的,便是怎样做人。
做人其实也是一门学问,其中包括道德、礼仪等等。而我们小学生除了要做好道德、礼仪方面的学习之外,还要在生活自理能力方面有所提高。一个人,就算学习再好,但却不能自己照顾自己的话,那么就算他四肢健全,也是一个废人。所以我们从小要帮爸爸妈妈分担一些家务,比如拖拖地,擦擦桌子,洗洗碗等,不要过多的让爸爸妈妈帮你干一些事情,要先自己学着试探性的先做,实在不会的话再让爸爸妈妈来帮忙。
于丹老师讲的这一堂课,让我明白了一个道理:在我们中小学生的必修课内,最重要的并不是学习,学会了怎样做人是排在第一位的,如果连这些都不会的话,就算学习成绩再好,也是一个不具备健全人格的人。
大人们常说,要想成才得先成人,所以,作为一名小学生,要成长为一名优秀的合格人才,需要学的很多很多,不只是学习,不是吗?

② 如何培养小学生健全的人格

我从事班主任及德育工作十多年了,从最初的凭感觉做学生的道德教育到现在能比较理性的工作,其间确实经历了很多徘徊、反思。教学有法,贵在得法,德育教育更是这样,在此,愿和大家分享。 一、完善人格培养势在必行 现在,社会上一些青少年的不良现象让人揪心。比如,有的孩子以大欺小,强行向低年级学生索要钱物;有的毫无责任感,长期沉溺于网络游戏,无心学习……他们虽然不是大多数,但他们伤害他人,危害社会,已成为极其严峻的社会弊病,社会道德急需更新。教育家里考纳认为,学校应该也必须承担起完善孩子人格的重任。因此,学校在道德教育方面扮演的角色已犹为重要。我们进一步来看: (一)从目前来看,儿童很少从家长那里得到道德方面的教育。从大多数而言,家长往往关注的是孩子的生活和学习,在道德上疏于引导。 (二)一个社会,不管现存价值观有多么冲突,它仍然有自己的公共伦理道德。比如,礼貌、公正、诚实、责任、法制、宽容、民主、尊重等。而上述道德品质的培养,学校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 (三)当今世界,人类或者说人类个体面临的最大问题,道德领域是重中之重。比如,人类同自然资源的冲突,人应该秉持什么样的人生态度走过一生,人与人之间应该怎样相处等。 (四)学校进行道德教育,其阵地是广泛而多元的,利于实施。比如,《国旗下的讲话》,进行的是爱国主义,集体主义以及规范、礼仪等方面的教育。田径运动会进行的是友谊、拼搏、健康、纪律等方面的教育。 (五)社会越来越关注:劳动者除了具有劳动技能之外,其健全的人格也颇为重要。比如,劳动者应该诚实、自强、热爱本职工作,与他人能和谐相处,并且密切配合等。 由此来看,不管是学校或是家长,除了关注对孩子学业成绩加以关注,还应加强道德方面的教育,以促使其形成健全的人格。 二、完善人格培养从何入手 (一)培养小学生的道德意识。 通过各种活动告诉他们,不具备道德意识的人就不是一个好人。道德意识包括要领会道德价值观、换位思考、道德推理、作出道德决定.道德反思等方面。道德价值观,指对生命和自由负责,诚实、忍耐、勇敢、礼貌、自律、友善、同情、正派、责任等。理解了上述内容,我们才有可能进行自我的道德反思,像古人说的,“吾日三省吾身”。 (二)培养小学生的道德情感。 道德情感由良心、自尊心、同情心、热爱真善美、自我控制、谦卑等构成。良心包括认知和情感两方面。认知方面指的是知道是正确的。情感方面指的是感到有责任按正确的方法去做。很多小学生明明知道什么是正确的,但没有责任感按照正确的去做,这是一种道德不健全的标志。自尊心,指的是正确估计自己,正确对待自己。我们教育学生形成正确的自尊心非常重要,因为很难想象不尊重自己的人会去尊重别人。同情心指与别人在感情上和谐一致。每个儿童的同情心的特点不一样,老师及时将其把握住,可以促进他们较早地与别人进行情感交流。热爱真善美是完善人格的最高表现,这些人不仅仅把道德作为一种责任,而且把道德作为一种需要。自我控制要求我们在每时美刻都不要失态,不要脱离人生的轨道。很多青少年吸毒,群殴,这些行为的出现都是自我控制不强造成的。谦虚,是完善美德的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里考纳将谦虚的反面傲慢称为精神的癌症。谦虚的品行能使人精神健康,并且预防精神癌症。 (三)培养小学生表现出正确的道德行为。 道德行为是道德意识和道德情感结合的产物,它由道德能力.意志和习惯构成。道德能力就是将道德判断及情感转变为实际道德行为的能力。道德意志可以帮助我们全面分析和正确对待道德问题,从而抵挡压力,抵抗诱惑。道德习惯是大量反复实践之后才形成的。因此,当儿童出现诚实、帮助别人、谦虚等行为时,应该鼓励他们多次重复这些经历。 三、完善人格培养之教育实践 我们应为人师表,做学生的知心朋友。要尊重他们的人格,多做正面的引导,不让孩子难堪,不要出现有伤害他们自尊心的言行。要热爱学生,通过对学生的爱使他们乐于接受来自老师的道德影响。还应将道德教育放到具体的实际情境中,让道德教育有所依托,作到有的放矢。我们还应与学生建立一一对应的情感模式,了解每位学生的优缺点及他们究竟需要什么样的帮助。 教室是学生进行道德交往的主阵地,老师应努力创造和谐的教室文化。这就需要老师组织很多的活动,让学生相互认识和了解,从而达到相互尊重,相互肯定,相互关心。还应将集体意识,集实施体责任感,集体荣誉等作为重点,鼓励每位学生为班集体多做贡献。 将道德纪律的坚持进行到底。教育心理学认为:纪律不仅仅是对某些错误言行进行约束的手段,而且是一种道德教育的机会,纪律的最终目的是实现自律。那么,我们如何实施道德教育呢?首先,我们老师自己应该明确意识到:教师本身就是道德权威,老师有权利和义务教育学生学会尊重和负责任,使他们自觉遵守各类行为规范。教师应让学生参与班级纪律或制度的制定,让制定制度这个过程为所有人熟知和认可。对违纪行为的处理对策也应让学生参与。处理违纪行为本身也是一种教育方式,违纪行为处理得当有利于学生更加深刻的理解纪律,修正自己的错误,并且更加负责任的遵守纪律。 每周一次的班队会对培养学生完善人格具有重要意义。为什么这样讲呢?班队会上,每位学生都有发表自己意见的机会,大家面对面,问题极容易摆出来,并且为所有人了解;其次,当问题出现时,以尊重和负责任为主流的正确价值观会明显占上风,并反复冲击学生,这必将使学生形成正确的道德判断,道德情感和道德行为习惯。 在学科教学中进行道德教育的渗透。这学期,我们要求所有科任老师都要撰写德育论文,所要贯彻的就是这个观点。里考纳认为:各科课程在价值观教育是个“沉睡的巨人”,其潜力是巨大的。比如,体育课上,老师可以介绍著名运动员的成长历程,他们的成功和付出的艰辛;在语文课上,老师可以将文学作品中的榜样性人物作为价值观教育的载体。 培养学生的学习责任感,应当成学校教师的常规工作来抓。老师自身应该意识到,学生厌学,不务正业这个现象本身说明了我们道德教育的失败。多数学生没有自己的学习目标或者说学习目标极低。如果班级文化不能激励学生努力钻研,学生本身也并不关心学习的质量,那不得不说这是德育基本职能的丧失。 经常呈现大量事例,鼓励学生作出道德反应。比如:请学生谈社会生活和学校班级中的道德问题,并加以评述;开有关故事会;举出道德两难的问题,让学生续编情节;启发学生敢于正视自己,敢于自我批评;编小品,让学生换位体验别人的立场,如扮演清洁工。 道德教育需要多方面配合才能见实效。从某种意义上说,校园内的一些不良现象其实是社会不良现象的延伸。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道德教师,应该引导家长认识到这一点。当孩子的道德教育问题已经由社会、家长、学校共同来讨论时,事情就会好办多了。

③ 浅谈如何培养小学生良好的人格品质

班主任如何塑造学生健全的人格呢?
(一)、尊重学生
“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是新课程的核心理念。为了实现这一理念,教师必须尊重每一位学生做人的尊严和价值。它包含三层意思“关注每一位学生;关注学生的情绪生活和情感体验;关注学生的道德生活和人格养成”。因为每一位学生都是生动活泼的人、发展的人、有尊严的人,班主任要关注全班每一位学生,而关注的实质是尊重学生。不尊重学生,就无法谈塑造学生健全的人格。因此,尊重学生,是塑造学生健全人格的前提条件。
(二)、赏识学生
教育与人性的最佳切合点是什么呢?是赏识。这是中国陶行知研究会赏识教育研究所所长,被誉为“中国第一位觉醒的父亲”周弘历经20年磨难探索出的结论。
赏识就是通过激励、表扬手段肯定学生的优点、长处,鼓励他们不断追求成功,不断走向完善。教师对学生的赏识其实质就是对学生的一种积极“暗示”,属于一种正强化行为。赏识对学生个性的发展,人格的健全,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班主任要赏识每一位学生的独特性、兴趣和专长;赏识每一位学生所付出的努力和表现出来的善意;赏识每一位学生对权威质疑和对自己的超越。赏识能培育学生的信心、责任心、兴趣、爱好;赏识能开发学生潜能;赏识能发展学生个性。因此,赏识学生是班主任塑造学生健全人格的基础。
(三)、长善救失
长善救失是《学记》所倡导的一种教育思想,也是迄今我国德育工作一条重要原则,旨指教育过程中,教师要发扬学生自身的积极因素,即优点长处。克服学生的消极因素,即缺点短处。
班主任塑造学生健全完美人格,长善救失,是重要的手段和方法。因为 “金无足赤,人无完人”,即使最优秀的学生,人格全貌也不可能“完善无缺”。班主任要善于利用学生的积极因素,帮助他们扬长避短,择善去恶,强化优点,淡化缺点。此侧重培优而言。另一方面,即使品德最差的学生,身上也存在积极的因素,只是因他们身上消极因素占了优势,积极因素被掩盖了,只要班主任怀着积极的心态,留心注意,总能找出隐藏内心深处的“闪光点”。班主任捕捉闪光点,诱发闪光点,使其自身逐步增长其克服缺点和错误的的内在精神力量,促使其内部矛盾转化,这是最有效的教育措施。此侧重补差而言。最后,长善救失,要选准教育时机,不论是完善优秀生,还是转化后进生,抓住契机,及时教育,以达最佳效果。
(四)、培养习惯
习惯是一种惯常行为模式,有人讲,习惯即人格,它有巨大的力量,好的习惯可以造就人才,坏的习惯可以湮没人才。班主任塑造学生健全人格,就要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一个人有多少种行为,就会有多少种习惯,无论是内隐行为,还是外显行为,概不例外。那么,如何培养学生良好的习惯呢?在班主任掌握神游学生心灵的本领,营造和谐的班级育人氛围,实施班级综合实践活动,以及运用长善救失方法后,班主任还要做到以下三点:
1、让学生懂得养成良好习惯的重要性。
播种行为,收获习惯;播种习惯,收获性格;播种性格,收获命运。用杰出人物的好习惯成就大事业的事例,对学生进行教育,还要让学生知道什么是好习惯,什么是坏习惯,更要让学生在生活中体验养成良好习惯的重要性。
2、教师、家长示范,学校、家庭齐抓
学生一半时间在学校度过,一半时间在家中度过。因此,班主任要加强与家庭联系,共同努力培养学生良好的习惯。另一方面,教师和家长严格要求自己,努力提高自身修养,要时时、处处做学生的榜样。
3、有目标的持久训练
美国的心理研究表明,养成一个习惯需要21天。这是一个大致的概念,不同的个体,不同的行为习惯,训练起来,时间也不相同。但是有一条,一个良好习惯的形成,必须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这一点是肯定的。我们开展“一加一减”活动,即根椐学生实际,在30天内培养一个好习惯的同时,去掉一个坏习惯,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新的时期,新的特点,我们坚信:班主任掌握了神游学生心灵的本领,营造了和谐的班级育人氛围,实施了班级综合实践活动。那么,必然塑造出学生健全的人格。

④ 如何培养小学生的人格

一、培养生活自理能力,增强学生的自信心
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教育技巧的全部诀窍就在于抓住儿童的上进心,这种道德上的自勉。要是儿童自己不求上进,不知自勉,任何教育者就都不能在他的身上培养出好的品质。可是只有首先看到儿童优点的地方,儿童才会产生上进心。自信心和上进心是成功的重要支柱,然而目前独生子女、留守儿童的状况却令人担忧:许多孩子在家庭的呵护中变得胆小怯懦,缺乏自信,凡事都想让爷爷、奶奶或父母代劳。为此,我校每学期都会开展卫生每月一评、学生自理能力大比拼等系列活动,活动时采取了橱窗专栏公布成绩、校会表扬、流动红旗、物资奖励、将表现写进期末操行评定等多种形式来激励学生上进心,通过活动学生刚入校时的垃圾乱扔等等坏习惯都逐渐改正了,我班学生胡良美在一次班会课上兴奋地说:“以前我被子不会叠,衣服不会洗,现在全会了!”虽是一句简单的感言,却从侧面告诉我们这些活动的有效性,给我与我的同行们很大的鼓舞。其实家庭的教育观念和教养方法也直接影响着学生自信心的形成。所以我在学生家长会上建议家长天天向孩子发出“你一定能做好”的正面信息,使他们逐渐形成“我一定行”的良好心态,并经常与一些“问题学生”沟通,真切了解他们的想法,并及时将这些信息反馈给他们的监护人,使其能配合学校做好工作。同时增强学生的自信心能够促进学生的自我肯定,这是对高尚人格渴望和追求的最为重要的内部动力。一个对自身价值持 积极态度的学生,必然是“志存高远”,以欢快、充实、进取的态度生活。因此我在平时工作中力求让学生觉得自己很能干。教育学生的最好时刻应当是在他们的行为表现良好时,对良好行为的强化和赞美可以使学生越来越满意自己,也就越来越有自信心。比如说我们班的留守儿童倪铭浩,作业书写不工整,生活自理能力差,经过家访等方式,沟通交流,表扬其进步,学生自信心増强了,成绩稳步提高了。
二、培养学生的自制力,克制不正当欲望。
我们工作的方向是要指引学生进行自我教育,实行自我管理。学生的个人发展同其他事物的发展一样,内因起决定作用,所以培养学生的自制能力是非常重要的。怎样培养学生的自制力呢?就是要教会学生克制不正当的欲望。学生希望别人把自己当成人看待,独立解决自己的问题,有自制的愿望。针对这一心理特点,采用恰当的做法培养学生的自制能力。自制能力是以自我约束为基础的,为了很好地培养学生抑制自己的欲望约束自己的行为,养成良好的自制能力。我还充分利用教室内张贴的《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和《中小学生守则》,让学生熟记这些内容,用它们时时约束自己的言行,逐渐养成自觉良好的行为习惯。对于一些自制能力差的学生,我总会进行个别谈话。如 我们班 学生倪宏清,从小父母就常年在外打工无人管束,所以养成了不写作业的习惯,在被学校老师发现后,我先后多次找他谈话,晓之以理、动之以情,让他明白养成认真做作业的自制力,克制不正当欲望对自己未来人生的重要意义,在一段时间的洗礼后,他不仅改掉了不写作业的陋习,而且学习也有了不小地提高!良好的自制能力会使学生从中获得光荣感和幸福感。只要教者“有心”,时间长了学生便能养成很强的自制力,这其中得到的精神享受远非物质享受能比。
三、长期磨练形成习惯,启发学生的自觉行为
自觉努力是取得成功的基础,自觉与自信、自制分不开。学习要出类拔萃就要靠自觉行为。这种行为是自发的内在的,不是靠外界的压力和干预,而是经过长期磨练形成的。比如在学习方面,为了培养学生的自觉性,我总是放手让学生在学习中掌握方法,提高能力,总结优势和找出薄弱环节,扬长避短,由学生自己合理支配时间。经过一段时间的锻炼,学生会把这种自觉习惯看成合理正常的,做到学习认真刻苦。又如每天的午睡课仅在学校校园内安排了一位值日学生,启发学生自觉遵守午睡纪律,以集体利益为重,这很利于养成自觉习惯。再如平时的生活中为了培养学生的自觉性,我在班会时总要求大家无论何时何地都要做到“心中有他人”,对学生,在清明节、母亲节、教师节期间开展“感恩在我心”自我大行动,对学生进行爱党爱国教育,在“好吃零食风”盛行时进行勤俭节约教育……等等诸多的活动让学生把尊敬父母、师长,热爱祖国,勤俭节约,不乱花钱等作为一种自觉的习惯,为自身的成长奠定良好的基础。
四.利用丰富多彩的少先队活动,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习惯。
根据小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和成长规律,班级充分发挥少先队的组织作用,开展做“文明学生”为主题的班队活动,使学生受到教育,形成良好的文明习惯。号召学生学习身边的榜样,和他们比学习,比进步,比提高,促使学生达到自我教育,自我完善之目的。
由此可见,良好的人格品质会使学生终生受益,学校教育教学工作注重培养学生的人格品质是非常重要的。作为教育工作者要善于引导学生自我求成,力争上进,要善于捕捉每一个有用的信息和时机。唯有如此,才能和学生有效地沟通。真正把自己的工作责任落在实处。
第一,教师要加强师德建设,树立正确学生观,建立民主,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教书育人,为人师表,树立教师良好形象。例如:教师带头讲诚信,学会宽容,礼让,说到做到,对学生一视同仁。普通话课内课外都要讲好,带头营造推广普通话的良好氛围,处处事事为学生做出表率,在潜移默化的教育中养成好习惯。
第二,家庭教育要从落实家庭教育常规入手,从家长自身做起。如:对长辈有礼貌,养成按时学习的习惯以及生活,劳动习惯。通过家长学校,家访等创建学习型家庭等不断提高家长综合素质,创造和谐的家庭教育氛围,让学生做到在校在家一个样,促进行为习惯的内化,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提高教育实效性。
有位哲人说过:“成才必先成人,一个人只有把知识和崇高的国格,高尚的品格,优秀的性格,健康的人格结合在一起,才能成为真正的人才。”由此可见培养健全人格的重要性。小学阶段更是健康人格培养的关键期,要充分挖掘校园文化环境,课堂教学主渠道,班队活动等方面的人格培养因素,促进小学生健全人格的构建与培养。
培养学生良好习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学生良好的思想品德,行为习惯,心理素质的形成,主要靠班主任老师的启发诱导,熏陶影响。因此,班主任是小学生成长过程中最直接,最具体的引路人,是小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塑造者。班主任对学生进行养成教育的任务是繁重的,艰巨的,长期性的,不仅要有方法,还要有耐心与毅力,尤其是对待一些特殊群体(单亲,问题学生等),需要教师付出加倍的爱心与信心。
综上所述,我们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要不断反思自己的不足,因为培养孩子良好的思想品德不是一件简单轻松的事,而是一项繁重复杂的工作,内容也包罗万象。小学生的良好品德不仅仅是在学校进行教育就能形成的,它还需要家庭,社会的共同努力,协调,创造一个良好的育人环境,才能真正地使小学生养成良好的品德习惯,形成高尚的道德情操。

⑤ 小学生的心理特征有哪些

一、小学生常见心理问题
(一)入学适应问题
儿童从幼儿园进入小学,有一个逐渐适应校园生活新环境的问题。对小学一年级的新生来说,从校园的自然环境到教师同学这样一种人际关系环境都是陌生的,还有学习的压力,校规校纪的约束等,这一切都构成了新入学儿童心理适应的严峻挑战。对于部分心理发展迅速的学生,以及在幼儿园受到过入学准备教育儿童,他们能很快适应新的学习生活环境,但部分儿童则会出现适应不良现象。这种适应不良大多表现在:产生情绪障碍,如焦虑、不安、抑郁、害怕等;注意力不够集中,尔后对学习失去兴趣;不能约束自己,总是违反纪律等。一般经过几周的自我调节能够逐渐适应,少数学生可能会持续数月之久。通常个性内向、胆小、谨小慎微、急躁和情绪不稳定的学生容易出现入学适应不良。

(二)学习方面的问题
生理心理学研究表明,学习是一项艰苦的脑力劳动。由于学生学习竞争加剧,学习负担过重,同时学校、教师、家长又过分看中分数,给小学生造成严重的生理和心理压力。据辽宁教育研究院的一份统计资料显示, 1995 年辽宁省中小学生课外作业量高于国家教委规定标准 60% ,而许多家长还给子女开“小灶”,使学生夜读时间越来越长,多数城市有近 70% 的中小学生睡眠时间不足 9 小时。加之现有的教学内容偏难,对学生学习的自立性更是雪上加霜。在如此重压下,学生身心受到了极大损害。儿童年龄越小,学习过程中越容易产生疲劳,如果学生的学习持续时间过长,很容易造成学习疲劳,若学生长期处于疲劳状态,会使其视力下降,食欲不振,面色苍白,大脑供血不足,瞌睡,失眠,头热,脚冷等。在心理方面则会产生抑郁,烦躁,信心不足,记忆力减退,注意力难以集中,思维迟缓等现象。
(三)厌学与逃学问题
据调查,有厌学情绪的小学生占总数的 5% —— 10% 。这些小学生主要是对学习缺乏兴趣,学习比较吃力,导致长期跟不上进度,又缺乏赶上去的勇气和毅力,教师也没能及时地给予鼓励,挫伤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因此,他们或者在课堂上东张西望,神不守舍;或者在下面偷偷看动画书或玩玩具;要么就在课堂上打瞌睡;或者干脆逃学、旷课,到处游玩。有些农村的孩子厌学情绪还得到家长的支持,干脆辍学在家,帮父母干活,做生意等。还有一些优等生,由于心理承受能力较差,一旦别人超过自己或自己的目标未达到,就容易产生厌学情绪。
(四)人际交往方面的问题
人作为社会人,都有与人交往的需要,通过正常的人际交往、沟通,人就能获得正确合理的社会知识经验,同时获得生活学习的知心朋友,获得困难时的支持帮助者。而如果缺乏正常交往,就会使人无法满足依恋感,内心苦闷而无法宣泄和排除,影响了儿童正常的人际交往与心理需求,对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是有害的。由于目前的小学生绝大多数为独生子女,他们在家庭交往的对象多为成人,在这种不协调的交往中,孩子常常是在“以自我为中心”的“顺境”下生活的,因此,学生普遍存在着较任性、固执、依赖性强的特点。当他们进入一个新的集体后,在集体中的位置已改变,但仍然以自我为中心去与人交往,因而在与他人交往中常常是唯我独尊,不能善解人意;遇到困难不能克服,也不想克服,缺乏自信心,从而致使小学生不能也不会与人正常交往。在与他人接触中常出现过重的恐惧感,过强的防范心理,其结果是封闭自己。而且教师教育方法不当,忽视对学生人际交往技能的培养。小学时期,教师是学生理想的目标,公正的代表,他们希望得到教师的关心、理解与爱,教师如不能以热情的态度给予指导帮助,反而横加指责,学生则会感到失望,会有一种压抑感,产生消极情绪,导致师生关系淡漠。这种以学生失败而告终的交往还会在小学生与他人交往中迁移、泛化,加重人际交往的焦虑感。
(五)意志障碍
这类小学生主要表现为意志薄弱,缺乏行动的目的性和一致性。做事容易半途而废,容易上当受骗,爱说谎话,不能经受学校和生活带来的正常竞争,不能正确地面对挫折,行动放任自流。中国的家长历来很重视孩子的安全问题,对他们百般呵护甚至溺爱,因此造成孩子如同温室里的花朵,经不起任何风吹雨打,意志力非常薄弱。自然当他们面对困难和挫折的时候,就会无所适从,甚至采取消极的逃避方式,这种消极的挫折适应方式一旦习惯化、稳固化,在一定的情境中挫折状态即使有所改变,其行为却仍以习惯化的适应方式如影随形地出现。于是,消极的挫折适应方式也就转化为较严重的、需要长期耐心教育的心理问题了。
(六)问题行为
问题行为是指扰乱他人或给个人身心造成妨碍的行为,主要表现为攻击、逃避、自暴自弃等。按性质划分,问题行为可以分为过失型和品德不良型。前者是指个体行为对组织纪律和社会一般生活准则的触犯或违背,这种问题行为常常是由不恰当的需要、好奇、好动、试探、畏惧、缺乏经验和认识力不足等因素所引起的,品德不良型问题行为,是指个体行为对一定的社会道德规范、对集体利益与他人利益的违背或侵害。这种问题行为一般是由错误的意识倾向或个性特点所造成的,因此表现出经常型、倾向性和有意性等特点。
(七)人格障碍
人格障碍指小学生人格的发展不协调。主要表现为心胸狭窄,嫉妒心强,异常固执,我行我素,人际关系紧张。

(八)依赖心理
由于小学生自身的特点,还没有自立生活的能力,只能长期生活在父母和他人的关心和爱护下,因此形成了小学生较强的依赖心理,首先表现为对环境的依赖,如天气的变化不能适应,不知道添减衣服,需要老师或家长的提醒才行,否则很容易感冒。其次表现为自责倾向。这一现象在小学生中较多,危及着他们的心理健康。自责倾向是指当发生不如意的事情时,经常认为自己不好,对自己所做的事抱有恐惧心理。自责倾向的根源是对失去别人的爱不安。当学生感受到被父母、教师、朋友抛弃时,往往形成自责倾向,如,父母、教师对儿童过分严厉、专制,则挫伤了儿童自尊心,儿童感觉不到来自权威人物的爱,从而出现自责心理;当对别人的爱渴求过强时,一点小过失就会使小学生感受到自己不再被爱了,这样的儿童往往有很强的依赖心理。
(九)考试怯场的恐惧心理
由于考试和升学的压力,部分小学生临考时处于紧张而又恐惧的情绪状态。尤其是毕业班的学生,面对排名次和决定人生前途的升学考试,大部分学生感到精神紧张,压力很大,他们渴望成功,也担心遭到失败。有的学生平时成绩不错,稍有一次失败了,就怀疑自己的能力,过分自责,产生焦虑心理,导致对下次考试的担忧,总怕自己考不好,甚至一到考场就心烦意乱,身体颤抖,本来应该答上的问题在脑中毫无印象,发挥失常。严重者还会出现生理异常反应,不能正常参加考试。长期这样,会造成其心理变态,性格乖僻和行为异常。

⑥ 小学生的性格特点怎么写

小学生的性格特点想要更好的书写,首先必须要抓住小学生的性格,最主要突出的地方才能更好的表达出来。

⑦ 小学生应该具备哪些好性格

——身心健康,终身喜爱运动的习惯;性格开朗,与人为善。
——诚信、守时、责任、正直勤勉:自己的事情自己做,生活内务能够自理,按时完成各种任务。不撒谎、不推委,敢于承担。错就是错了,坦坦荡荡做人。
——感恩、付出。感受生活的美好,热爱生活,充满阳光;享受帮助他人付出的快感。
——保持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使孩子自觉寻求知识而不是被动完成作业了事。孩子自己喜欢的事情会更加专注和持久。
——及时了解和掌握孩子的心理状况,与孩子共同分担郁闷难过,分享喜悦成功。在日常生活中渗透对生活的热爱和积极向上的价值观。
——灌输和身教终身学习的习惯,我一直在学习,也帮助和引领铁蛋养成了自觉学习的好习惯,不仅是看书看报看电视,生活中,旅游中,与人聊天中,玩耍中,处处都是学习的场所。
——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并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高效学习,事半功倍。
——敢于表现,不怕出丑,把脸皮抹下来装兜里,是我母亲的口头语,铁蛋从小就被我赶着鸭子上架,练出了胆量和自信。
——抗挫折、耐压、自控力,面对困难,具有独立战胜的勇气和能力。各年龄段的孩子都应该有适当的体验,这是成长的必须。

阅读全文

与小学生人格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小学读书计划表格模板 浏览:342
小学语文四年级感叹句 浏览:243
天通苑中山实验小学 浏览:596
小学三年级语文补习班内容 浏览:921
吉安师范附属小学作文 浏览:396
小学教师备课网站 浏览:1
私立美男学院 浏览:383
小学六年级上册语文第六单元试卷凉州岛 浏览:915
小学1年级手gong大全 浏览:459
小学生手抄报的图片大全图片大全 浏览:68
小学健康知识讲座 浏览:120
小学毕业季适合发老师的句子 浏览:451
汕尾凤山中心小学校长 浏览:606
小学生毕业汇演舞蹈 浏览:702
小学生抗击疫情的表演 浏览:107
私立华联大学本科 浏览:61
小学三年级作文我想谢谢你400 浏览:855
中小学生睡眠问题 浏览:174
小学生公共生活守规则教案 浏览:313
淮河私立学校 浏览: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