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小学全识 > 小学数学说课稿大全

小学数学说课稿大全

发布时间:2021-03-05 06:40:04

小学数学说课稿范文

小学数学优秀说课稿

一、设计理念
学生学习的内容要有一个“经历、体验、探索、猜想、证明”的过程
知识技能目标 了解
(认识) 能从具体事例中,知道或能举例说明对象的有关特征(或意义);能根据对象的特征,从具体情境中辨认出来这一对象。
理解 能描述对象的特征和由来;能明确地阐述此对象与有关对象之间的区别和联系。
掌握 能在理解的基础上,把对象运用到新的情境中。
灵活应用 能综合运用知识,灵活、合理地选择与运用有关的方法完成特定的数学任务。
过程性目标 经历
(感受) 在特定的数学活动中,获得一些初步的经验。
体验
(体会) 参与特定的数学活动,在具体情境中初步认识对象的特征,获得一些经验。
探索 主动参与特定的数学活动,通过观察、实验、推理等活动发现对象的某些特征或与其他对象的区别和联系。

“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的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以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的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这是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对数学教学活动提出的基本理念之一。

基于以上理念,我们必须改革课堂教学中教师始终“讲”,而学生被动“听”的局面。要相信学生的能力,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因此,我在本课的教学中设计了探索性教学的课堂纵向结构,即“设疑激情——引导探索——应用提高——交流评价”的基本教学模式。

二、设计思路
1、关于教材
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是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人教版小学数学第()册,第()单元的()。在本学段中,学生将了解一些基本的(),进一步学习()……新的课程标准指出:在这一学段的学习中,应注重学生的();应注重()……。

2、关于教学目标
根据本课的设计理念和教学内容,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我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1)………………
(2)………………
(3)…………….
(4)…………………

这一课的重点是:
教学难点是:

3、关于教学流程
为体现本课的教学理念,我自主构建了探索性学习的课堂教学的基本模式,即“设疑激情——引导探索——应用提高——交流评价”
(1)设疑激情:生活化、活动化的问题情境容易引发学生的兴趣和问题意识,使学生产生自主探索和解决问题的积极心态。在导课中出世学生生活的……..引出课题“”
(2)引导探索:当学生产生探索欲望和兴趣之后,教师所要考虑的应是如何提供适当的条件,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操作、思考和交流去探索知识,从中体会数学的思想和方法,并且强调学生()的能力,教师只是引导、参与学习,留给学生学习数学的生动场景。在新课教学中,我组织学生通过观察、思考、交流,理解()的特征及(),并通过自主操作、交流,掌握()。
(3)应用提高:学习数学知识并非最终目的,重要的是运用这些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从中体会到数学在生活中的价值,体验到学习数学的乐趣,获得学习数学的兴趣和信心,懂得在生活中遇到与数学有关的问题时,会运用所学数学知识去解决这些问题的途径,逐步培养自主探索和独立思考的能力。
这一环节中,我让学生找生活中……
(4)交流评价:学生通过自主探索性学习,获得了新知识、新经验,无论是认知还是情感,都全方位得到发展,再通过交流评价,引导学生在愉快的交流中再次感受数学的魅力,交换意见与看法。一方面可将每一个成功的经验收获转化成为大家共同的财富;另一方面,学生在评价过程中,要不时对照目标要求,形成自我反馈;在小组交流中认识自我,也学会评价他人的学习。

三、教学过程
(一)、设疑激情 (利用生活情境,引出数学问题)
1、多媒体出示……….
2、引导学生欣赏图画………….
3、引导学生通过仔细观察,发现………….. (这里主要是与本课有关的问题)
4、汇报:………..
5、引出课题“”

(二)、引导探索
1、认识……
(1)、………..
(2)、…………
(3)、………….
(4)、……………..
(5)、……………..
2、
3、
4、

(三)、应用提高
1、
2、
3、
4、

(四)、交流评价:各小组交流一下你有什么收获和感受,你的表现如何?并且告诉大家。
有时间的话挑选一两位学生发言。

㈡ 小学数学如何说课


一、说课的原则。
1、 科学性原则。科学性原则对说课的基本要求主要体现在:教材分析正确、透彻。学
情分析客观、准确,符合实际。
2、 理论性原则。说理精辟,能灵活运用学科理论和现代教育教学理论,并能上升到一
定的理论高度,体现出较高的理论素养。一方面要有理论指导。对教材的分析应以数学学科基础理论为指导,对学情的分析以教育学、心理学理论为指导,对教法的设计以数学教学论和数学教学法为指导,力求所说内容言之有理、言之有据。另一方面,理论与实际要有机统一。
3、 逻辑性原则。说课时要做到结构严谨、层次分明、表达清晰、说理严密、前呼后应。
4、 创新性原则。这一原则是说课的灵魂,也是衡量说课质量的重要标志。即,要有自
己的独到之处,有鲜明的个性和特色,你无我有,你有我优,让人耳目一新。
二、(课前)说课的内容。
(课前)说课,一般包括说教材、说教法学法、说教学程序等几方面内容。
1、 说教材。
(1)介绍教材的来龙去脉和教学内容的地位、作用。说课中教者首先要阐述所备、所上的数学内容的来龙去脉,分析本节课在整个一节、一单元乃至整个小学数学全套教材中的地位、作用和意义,而不是孤立地看待某课时教学内容
(2)提出本课时的具体明确的教学目标。课时目标越明确、越具体。反映教者的备课认识越充分,教法的设计安排越合理。说课中要避免千篇一律地提出“通过教学,使学生能正确计算××习题”一类的套话,要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等几方面分析、制定教学目标。
(3)说本课教学内容包含哪些知识点,教例是如何展示教学内容的,教材叙述语言与例题怎么搭配,按什么顺序展开的例题与习题的分布类型,其中的重点难点内容是什么。
2、 说教法学法。
说教法。包括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教学媒体的运用。
说学法。教给学生什么学习方法,培养学生哪些能力和学习习惯,以及为什么这样做。
3、说教学程序。
说出自己教学思路及理论依据,课堂结构、教学媒体的合理运用,实验设计及板书设计等。
4、 说对本节课教学计划的预评估。

一般数学课的说课材料可从这四个方面去准备,但也不是面面俱到,这几个部分不是简单的罗列,我们在思考说课内容,陈述说课内容时还应做到以下基本要求:
1、依据教学课程标准分析教材、分析学生。
2、说明教学目标的确立和实现教学目标的基本思路。
3、说明突出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的策略。
4、说明教学方法的选择和教学手段的使用。
5、说明优化教学过程结构的设想。
三、说课的方法和技巧
只要我们的老师深钻“纲本”,细研方法,优选习题,精琢程序,就能保证说课质量。
1、如何说好课
(1) 要明确说课的目的,根据说课的目的确立说课的形式。
(2) 了解说课的程序,明确说课的流程。
(3) 要精心构思,不可信口开河,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4) 要说透如何贯彻“以学生发展为本”的这一教育教学原则。
(5) 要抓重点,抓关键,讲究“省略”,过渡自然,前后照应。
2、 说课技巧
(1)说“清”教材。
教师在说课前应认真学习课程标准中的基本概念、课程目标、内容标准等,把它作为确定教学目标、重点难点、教学结构以及教法学法的理论依据。对这节课内容进行追本溯源,找到他在课程标准中的位置,看看数学课程标准对这个内容的要求,牢牢把握课程标准与教材的关系,把课程标准与教材紧密结合起来,反复揣摩编者的意图,把握教学要求,合理确定教学目标、重难点。
“教什么,怎样教,为什么这样教”分析清楚明了。一般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剖析教材,课时安排,明确目标。
(2)说“对”教学法。
这个方法既包括教师实施教学目标的教法,又包括学生在这一节课上要掌握的学法。说课时必须要“实”,要对路,对准学生的学习思路。可关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学习的方法技巧、个体发展和群体提高这三方面内容。
(3)说“精”教学程序。
说出课堂教学的整体思路和环节;说出处理教材、教法和学生实际之间联系的方法;说出对每个环节、每个层次、每个步骤的设想和安排及这样设想和安排的依据;说出教学中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抓好关键点的理由和方法;说出习题设计和板书以及设计的意图、目的和理论依据。
一般可关注以下几个方面:教具学具准备,设计思路,教学流程,板书设计。
(4)说“准”练习安排。
习题的设计,既要准确体现该节教学的目标、重点、难点,又要体现以促进学生发展为宗旨,考虑到不同类型学生的接受能力,做到分层设计、区别对待,真正体现让不同学生获得不同的数学发展。
四、说课应注意的问题
1、在个人钻研教材的基础上,写成说课稿。在备说课稿时多问几个“为什么”。说课稿不宜过长,时间控制在10—15分钟为宜,把握要求、容量适当。
2、说课稿侧重于有针对性的理论指导的阐述,重点说清“为什么要这样教”。
3、说课的理论依据要随说课的步骤提出,使教例与教理水乳交融,有机结合。
4、应掌握详略,突出重点,避免空泛,力求实在。
5、展现专长,突出特色。

㈢ 小学数学 说课稿

“吨的认识”是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数学教材第六册第三单元“千米和吨的认识”第三节的教学内容。本节课为一课时。

一、说教材

本课题教学前,学生对重量单位千克和克有了较深的认识,并能够准确地进行千克和克单位之间的换算,这为本节课的教学内容作了知识的铺垫和思路孕伏。通过本课题教学,使学生对重量单位有比较全面的认识和理解。这不仅是工农业生产和日常生活的需要,也为以后学习新知打下基础。

教材所展现的知识结构,层次清楚,由易到难,便于学生理解和掌握。先通过两幅插图说明吨在实际中的应用,然后结合大米的重量,初步建立吨的观念,揭示了吨与千克之间的进率1吨=1000千克。接着教材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通过推算体重帮助学生哇加深1吨=1000千克的认识。最后学生通过“做一做”了解并掌握吨与千克之间的简单换算。

本课题的目标:

1.使学生认识重量单位吨,初步建立某些1吨重物体的观念,知道1吨=1000千克。

2.掌握重量单位吨与千克间的简单换算。

3.培养学生观察比较、抽象概括的能力。

本课题的教学重点是初步建立1吨的重量观念,这也是教学难点。

二、说教法和学法

本课题的教法与学法拟体现以下两点:

1.加大主体参与的力度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学中放手让学生尝试,让学生在亲身感受中推算,尽可能创设学生参与的情境,强化学生的主体地位。

2.帮助组建认知结构

学生的认知结构由教材的知识结构转化而来。教学中,通过复习的填空练习、新知教学中的尝试练习、巩固阶段的综合填空练习,向学生展示了一个有序的、完整的知识结构,从而帮助学生组建起关于重量单位及其换算的认知结构。

三、说教学程序 ’

第一课时。

教具:投影片、图片、小黑板。

1.新课导人

(1).填空。 ’

1千克=( )克 3千克=( )克

6000克=( )千克 5000克=( )千克

(2)请学生说出自己的体重是多少千克。

(3)请学生说出老师的体重约是多少千克。

克、千克是我们以前学过的重量单位,它们用来计量较轻物品的重量,当计量较重的或大宗物品的重量时就要用“吨”作单位。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吨的认识”。教师板书:吨的认识。

以旧引新,过渡自然,便于学生接受新知、掌握新知。

2.新课展开

第一层次,教学吨的认识。

(1)利用投影出示课本中的直观放大图,引导学生说出两幅图的图意。

(2)教师提问:汽车的载重量是多少?火车车皮的载重量是多少?计量这类较重物品用什么作单位?

学生回答后教师小结:计量较重的或大宗物品的重量,通常用吨作单位。

(3)再请学生说一说在哪里看见过用吨作计量单位的标志。

这一层次的教学设计围绕教学内容和小学生认识事物的特点,在教学中先演示、提问,再小结,让学生充分感知吨这个计量单位,为下一步教学奠定基础。

第二层次,认识千克和吨的关系。

(1)先出示问题:大米每袋重100千克,10袋重多少千克?

再出示课本的直观放大图,并将图片逐一贴出。让学生根据教师的演示,一袋一袋地数数(100千克100千克地数),每袋100千克,10袋是1000千克,1000千克是1吨。

1000千克就是1吨,1吨等于多少千克?

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板书:1吨:1000千克。

(2)同桌同学互相说出自己的体重,并互相背一背,来感受1个同学的体重有多重。

教师提问:我们班乎均每人体重按25千克计算,40个同学的体重是多少千克?是几吨?(40个同学的体重是1000千克,是1吨。) .

这一层次的设计,充分让学生动脑、动手、动口,积极参与学习,并亲身感受和推算,有利于学生建立1吨重的观念,突破难点。

第三层次,教学千克与吨的换算。

(1)出示:6吨=( )千克,5000千克=( )吨,让学生试做。

启发学生想出:因为1吨是1000千克,6吨就是6个1000千克,所以6吨是6000千克;5000千克里面有5个1000千克,所以 5000千克就是5吨。

(2)完成课本中的“做一做”。 —

这一层次的设计,整个过程让学生试着独立完成,给学生动脑、动手、动口的机会,体现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原则。

3.巩固练习 。

(1)填出适合的单位。 ·

一筐苹果重25( ) 一个乒乓球重3( )

一袋化肥重50( ) 一只大象重6( )

一辆货车载重4( ) 一支粉笔重5( )

(2)匹配连线。

5000千克 2吨

8吨 6千克

2000千克 8000千克

6000克 5吨

(3)计算:1280千克-1吨 6吨+50千克

72吨-23吨 93吨50千克-93吨

(4)完成练习十九第2~5题。(做在课本上)

练习形式多样化,既有利于学生巩固新知,还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4.全课小结

㈣ 急求!!小学数学说课稿!

各位评委X午好!

我说课的题目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试验教科书《XX》*年级*册第*章*****第*节*****的****内容,此内容为本节的第*课时。

我说课的程序主要有以下********等四个部分:

一、教材分析:

本课时内容主要包括****和****等部分,属于。。。。的范围,是在学习了**内容的基础上(或为学习以后**内容做知识准备)的知识,《课程标准》的要求是**************,据此我确定以下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学生识记的基本内容)

2、过程与方法:(基本技能和能力发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根据知识的****特点,确定通过学习本节实现****(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培养

教学重点:根据《课程标准》要求把*****确定为本节的重点

教学难点:根据(知识**特点、学生已有知识储备或理解能力)确定****为本节难点。

根据以上教学目标将详讲***,略讲****,以突出**重点和突破难点

二、说教法:

根据以上教材分析,为促进学生的**能力发展,对****知识将采用***教法,为落实重点采用**教法;为突破难点采用**教法;等等。

(注重启发式、讨论式,实现因材施教)

三、说学法:

为使所学知识能较好的纳入学生已有的知识体系,促进学生的智能发展,对**知识将分别采用(材料分析法、读图发现法、归纳总结法等等)

为落实教学目标将着重做好以下练习:对****知识通过填空、连线、材料、表格、选择、读图等进行训练

四、教学过程:

1、(创设情景、激发兴趣、复习回顾等),导入新课

通过****来(创设情景、激发兴趣、复习回顾等)导出本节课所学知识,板书课题

2、(导学结合、图文研习、探究发现等),讲授新课

注意:a各步骤清晰流畅

b用多媒体时语言是:媒体展示(材料、地图、练习等)

c学生活动和教师活动明确,活动说明意图(围绕三维目标)

d框题间要有过渡语言

e有创新的做法着重说

f告诉评委:以上是我的板书设计(条理、知识主干、创新不是简单的知识点排列)

3、课堂小结:(回顾小结、指板书小结、媒体展示脉络小结、学生自我小结等),并指出重、难点。

4、巩固练习:(此步有无可根据教学过程调节)

5、作业设置:

以上是我的说课内容(或说课完毕),谢谢各位评委!

㈤ 小学数学数学说课稿

人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说课稿 毫米的认识来源:网络 2009-08-18 11:51:10

[标签:二年级 说课稿 人教版 数学]奥数精华资讯 免费订阅尊敬的各位评委、各位同仁,大家好。我叫陈红霞,来自于xxx仙女二小,很高兴有这次机会和大家一起学习交流。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小学数学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三年级上册第一单元“测量”的第一课时,“毫米的认识”。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教法学法分析、教学设计这三个方面对本节课加以说明。(过渡:首先我谈谈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一、说教材

(一)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毫米的认识”这部分内容,从知识方面来讲有厘米的认识做基础,从经验方面来讲,学生经常用到学生尺,也有用尺子进行测量的经历。这时,水到渠成的学习“毫米的认识”,能让学生对长度单位有一个比较完整的认识。这部分知识在生活中无处不在,是学生身边的数学。因此,本节教学不仅是学生今后进一步学习的重要基础,也为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实践能力创造了条件。

(二)教学目标的确定

根据小学生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的特点和学生已有的认知水平,我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1)使学生认识长度单位毫米,建立1毫米的长度观念,知道毫米和厘米的关系,会进行简单的换算。

(2)使学生会用毫米作单位测量物体的长度。

2、过程与方法方面的目标

(1)使学生经历毫米的含义以及1毫米长度单位观念的形成过程。

(2)使学生经历实际测量的过程,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简单的推理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的目标

(1)结合操作活动,使学生初步体验逐步逼近的数学思想和方法。

(2)使学生体会数学和生活的紧密联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向学生渗透长度单位来源于实践又应用于实践的观念。

(三)教学重难点(根据以上教学目标,我确定本节课的教学——)

重点是:认识长度单位毫米,知道1厘米=10毫米。

难点是:让学生建立毫米的长度观念。

二、说教法

本着“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原则,遵循小学生的认知规律,这节课我所采用的教法是:

1、谈话引入法

2、现有知识与实际需要矛盾冲突法

3、直观教具和多媒体辅助教学相结合

三、说学法

新课标指出: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为此,在本节课的教学活动中我选择如下学法:

1、操作实践法

2、联想类比法

四、教学准备(为了开展教学活动,我打算做如下教学准备。)

1、电教媒体

2、为每小组准备一张估测记录单和一把没有毫米刻度的硬纸版做的尺子。

3、教师准备一把米尺、一枚一分硬币、一张电话卡等。学生自己准备常用直尺。

五、教学程序

根据以上对教材的分析,以及教法学法的选择,我把本节课的教学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在这一阶段里,我按照谈话引入、复习旧知—→实践活动、引起冲突—→现实需要、引入新课这一流程开展活动。

2、谈话引入,复习旧知

我抓住这一节课是新学期开始的第一节课这个契机,围绕“学生身高的变化”这一话题展开讨论。我准备这样设计谈话:今天是开学的第一天,老师有个惊喜的发现,发现大家都长高啦!你知道你现在有多高吗?请大家估一估,这个同学的身高是多少?然后让学生进行实际测量。并提问:刚才我们测量的数据中,有几个学过的长度单位,你能给大家说说这些长度单位吗?

通过估测学生身高这一活动,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唤起学生对已知长度单位有关知识的回顾和对经验的总结,架好了学习新知识的桥梁。

3、实践活动,引起冲突

接着,我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刚才通过测量,我们知道了这个同学的身高,那么测量在生活中还有什么作用呢?

学生可能会说:老师我觉得测量能知道自己到底长高了没有,还有的同学可能会说:测量能知道我们到底要穿多少号的衣服,更有的同学会说:老师,我觉得测量能让我们知道房子呀、树木哇都有多高,能让我们更清楚的认识周围的事物,也能使我们更好的做事情。等等

我由学生身高测量这一个体事件扩展开来,引导学生放眼周围,通过对生活现象的举例,使学生对测量的重要性和生活中测量应用的广泛性有一个感性的认识,体会到掌握测量方法的必要性。

然后,组织学生小组合作,估计数学课本的长、宽、厚,并填写记录单。

最后,我发给每小组一把特制的没有毫米刻度的纸尺,要求学生对数学课本的长、宽、厚进行测量。学生测量时,将遇到的问题记录下来,互相讨论如何表述测量的结果。

纸尺上只有厘米的刻度,学生精确测量非常困难。我有意制造这个矛盾,是为了使学生的现有知识和现实需要发生矛盾冲突,让学生体会到:只有米和厘米两个长度单位是远远不够的,要想准确的量出物体的长度还必须寻找一个更小的长度单位,从而产生要探索新知识的强烈欲望。这就为下面新知识的探索设置了有利的悬念。

3、现实需要,引入新课

这时我很自然的提出问题:同学们,要想精确知道它的长度,有什么好办法吗?在小组讨论内一下。

学生经过一翻思考会提出这样的设想:我们能不能把1厘米分得小一些,或找一个比厘米更小的长度单位就好了,有的学生也可能会直接说出可以用毫米做单位。

这时我就根据实际情况有针对性的进行引导:

你从哪儿知道毫米的?大家都认为厘米作单位太大了,要创造一个比厘米更小的长度单位。刚才有同学说用毫米作单位,他说对了。毫米是怎么来的呢?我们一起来研究一下。

从而进入第二阶段。

第二阶段:探究体验,形成知识(在这个阶段,我根据教学目标设计了如下版块)

版块1、认识毫米及毫米和厘米的关系

这一阶段,首先让学生独立观察直尺,然后配合学生的汇报我准备采用多媒体进行演示。(这是一个放大的直尺)通过动画,清晰的反映出毫米和厘米的关系,对学生的有意注意进行正确的导向,提高课堂效率,突出了“1厘米等于10毫米”这个教学重点。

版块2、建立1毫米的长度观念(我准备组织学生进行如下活动)

(1)让学生回忆生活中哪些物体的长度或厚度大约1毫米。

(2)我借助1分硬币、电话卡等让学生明白这些东西的厚度大约1毫米。

(3)让学生闭眼想象并用手势表示1毫米的长度。

(4)让学生想想生活中还有哪些物体的长度、宽度、厚度大约1毫米。

(5)用手势表示2毫米、5毫米、10毫米的长度。

(6)说一说,测量生活中哪些物品的长度一般用毫米做单位。

(7)完成p3做一做,让学生体验测量的过程。

设计这一系列的活动,目的是使学生借助实物进行类比,帮助学生更好的建立毫米这一长度单位的表象,使学生对毫米的认识逐步深入,从而突破教学难点。这样不仅提高了估测的能力,而且还能沟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使学生进一步体会数学来源于生活,数学又能为解决生活中的问题服务的思想。

版块3、小结

我由学生自主小结,畅谈这节课的收获。

第三阶段:实践应用,拓展深化

首先,我组织学生完成教材第5面练习一的第一题和第二题。

然后,让学生量数学课本的厚度(用毫米做单位)

接着,要求学生估一估课本中的纸多少页的厚度是1毫米?并用自己喜欢的方法验证一下。

设计这一实践活动的意图,是想通过估计、测量、验证的活动,进一步加深学生对长度单位毫米的理解,有利于学生毫米长度观念的形成,不仅培养了学生用毫米做单位进行测量的能力,而且还使学生体验了逐步逼近的数学思想,有利于数学思想和方法的形成。其中量数学书的厚度解决了学生先前遇到的问题,也起到了前后呼应的作用,使学生体会到数学来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

最后让学生在成功的体验中结束本节课的教学。

整节课的教学设计,我采用“做”数学的教育理念,主要注重新课的引入,注重学生活动的开放性、有序性和有效性。总的设计思路为:以学生身高的变化为切入点展开教学;接着,在测量数学课本的长、宽、厚的活动中引起认知冲突;然后让学生用眼观察直尺、结合课件认识毫米和厘米的关系;接下来,让学生在类比联想中建立1毫米的长度观念;最后,让学生在实际测量活动中深化拓展知识。当然这是我预设的教学程序,实际上教学流程还要随着学生学习的实际情况而变化。

我的课说完了,有许多不成熟的地方敬请大家指导,各位专家,各位同仁,大家辛苦了,谢谢大家!

㈥ 小学数学说课稿

我给你发过去了

㈦ 小学数学优秀说课稿

《等腰三角形性质定理》说课稿
一, 说教材
本节课是在学生掌握了一般三角形基础知识和初步推论证明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担负着训练学生学会分析证明思路的任务,在培养学生逻辑推理能力方面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等腰三角形两底角相等的性质是今后论证两角相等的的依据之一,等腰三角形底边上的三条主要线段重合的性质是今后论证两条线段相等、两个角相等及两条直线垂直的重要依据,因此在教材中处于非常重要的地位。
二、 说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探索并掌握等腰三角形性质定理,能运用它们进行有关的论证和计算。 理解等腰三角形和等边三角形性质定理之间的联系。
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对命题的抽象概括能力,逐步渗透几何证题的基本思想方法:分析法和综合法。
情感与态度:引导学生进行规律的再发现,培养学生勇于实践、大胆探索的精神。 加强学生数学应用意识。 三、
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定理。 难点:等腰三角形三线合一性质的运用 四、 说教法与学法
课堂教学要体现以学生发展为本的精神,因此本堂课我采取了“开放型的探究式”教学模式,从问题提出到问题解决都竭力把参与认知过程的主动权交给学生,使学生全面参与、全员参与、全程参与,真正确立其主体地位。而教师只是作为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及时地给以引导、点拨、纠正。
五、 说教学过程:
学生的学习过程是在其原有认知基础上的主动建构,因此我依据学生的认知规律将教学过程分为以下五个环节:
教学过程教学活动设计意图
一、回顾与思考 电脑展示人字型屋顶的图像,提问: 1、 屋顶设计成了何种几何图形? 2、
我们都知道它是一种特殊的三角形,那么它特殊在哪里呢?(两腰相等,是轴对称图形) 3、它的对称轴是哪一条呢?
由日常生活中的等腰三角形引出课题,目的在于培养学生从实际问题中抽象出数学问题的能力。同时创造丰富的旧知环境,有利于帮助学生找准新旧知识的连接点,特别是问题3,其实就是等腰三角形三线合一性质的伏笔。
除了这些特殊点,等腰三角形还有其它特殊性质吗?这节课我们就要一起来研究等腰三角形的性质(由此引出课题)现代教学论认为,在正式进行发现过程前要让学生对探索的目标、意义认识得十分明确,做好探索的物质准备和精神准备。
二、观察与表达1、
观察猜想请同学们拿出准备好的等腰三角形,与教师一起按照要求,把两腰叠在一起,观察一下你有什么发现。
教师用多媒体课件演示等腰三角形ABC叠合情况,请学生思考你能得出哪些结论。 2、
得出定理学生回答发现后,教师给予指导,用规范的数学语言进行逐条归纳,得出两个性质定理:定理1:等腰三角形两底角相等。

定理2:等腰三角形的顶角平分线、底边上的中线和高线互相重合。
通过让学生动手操作,观察、猜想,体验知识的发生、发现过程,变灌注知识为学生主动获取知识。

学习内容不再以定论的形式呈现,而是以问题形式间接呈现;学习的心理机制不再是仅仅是同化,而是顺应。
三、了解与探究3、探索定理一、(A组口答,B组独立解答) A组:1、等腰直角三角形的两个锐角各等于几度?
2、若等腰三角形顶角为40度,则它的顶角为几度? 3、若等腰三角形底角为40度,则它的底角为几度?
B组:1、若等腰三角形一个内角为40度,则它的其余各角为几度?
2、若等腰三角形一个内角为120度,则它的其余各角为几度? 3、一个内角为60度,则它的其余各角为几度?
(A组口答,B组独立解答)由此引出推论:等边三角形各个角都相等,且各个角都等于60°。

二、根据性质2填空:
(1)∵AB=AC,AD⊥BC,∴ , 。
(2)∵AB=AC,BD=CD,∴ , 。
A

B D C
(3)∵AB=AC,∠1=∠2,∴ ,
。为了对定理进行进一步探索,设计了以下练习:练习一的整体设计遵循低起点、小分阶、大容量、高密度的原则,其目的是要学生掌握应用等腰三角形性质定理1与三角形内角和定理求角的度数的规律,但教师不是直接将规律灌输给学生,而是让学生在练习过程中自己发现规律,使学生获得从问题中探索共同属性的思维能力。从认知结构看,利用三线合一性质来证明角相等、线段相等或垂直与学生原有认知结构联系较少,需要建构新的认知结构,是一种“顺应”过程,对学生来说有一定困难,因此设计了下面一组填空题,帮助学生进行建构活动。同时,提醒学生注意性质应用应以等腰三角形为前提,为例2的教学作了辅垫,起到分散难点的作用。
四、应用与提高应用举例:如图,某房屋的顶角
∠BAC=120°,过屋顶A的立柱AD⊥BC, 屋椽AB=AC, 求顶架上的∠B, ∠C, ∠CAD的度数。

例1:求证 等腰三角形两底角平分线相等
A

E D

B C
由于这是个用文字语言叙述的的几何命题,师生共同商讨,将解题过程分为以下几个步骤:
①根据命题画出相应的图形,并标出字母 ② 通过分析题设结论,将命题翻译为几何符号语言,写出已知与求证。
③探索证法 在寻求证法时启发学生从“已知”、“求证”两方面出发进行思考。从已知出发:
a:由AB=AC联想到什么
b:BD、CE是△ABC的角平分线联想到什么
c:由a、b联想到什么
d:由a、b、c联想到什么
e:由d联想到什么

从求证出发:证明两条线段相等通常用什么方法?(全等三角形)。这两条线段分别在哪两个三角形中?这两个三角形全等吗?如何证明?
本课从居民建筑人字梁结构中抽象出几何问题,通过探索实践活动得出结论,在这里,再将得到的结论应用到实践中,从而解决了人字梁结构中的实际问题。这样既有前后呼应,又体现了“数学来源于生活,应用于生活”的思想,有利于加强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

“证明”的教学所关注的是,对证明基本方法和证明过程的体验,而不是追求所证命题的数量、证明的技巧。因此在例1教学中,有意让学生来确定学习任务与步骤,充分调动其学习积极性。

分析法和综合法是基本的数学思想方法,因此在这里要求学生从两方面都能够思考问题。但这对于刚接触论证几何不久的学生来说,有一定的难度。所以,由教师提出一系列问题,引导学生进行联想。

本题是通过三角形全等来证明两条角平分线相等,而这对全等三角形可是△ABD和△ACE也可是△BCE和△CBD分别用到了公共边和公共角这两对元素,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将充分利用这一点,组织学生探索证明的不同思路,并进行适当的比较和讨论,有利于开阔学生的视野。
四、应用与提高例2:已知:如图,△
A

O

B D C O’
ABC中,AB=AC,O是△ABC内一点,且OB=OC,AO的延长线交BC与D.
求证:BD=CD,AD⊥BC
思考:(1)本题的结论有何特
殊之处?——证明两个结论
(2)你准备如何得出这两个结论?——分别认证或同时证明
(3)哪一种简捷?利用什
么性质?
在此基础上请学生按照例1的思考方法自己寻找解题思路,可以在小组间进行讨论。
变式拓展:
(1) 如图,在例2中若点O是△ABC外一点,AO连线交BC于D,如何求证?
(2) 若点O在BC上呢?
经过例1的学习,学生已有一定推理基础,因此应放手让学生自己去发现证题思路,从而学到新的研究数学学习的方法,并逐渐内化为自己的经验。同时也体现了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

在这里有意通过变式让学生经历图形变换过程,并使他们感受到在一定条件下,图形变换不会改变图形的实质,最后将点O移到BC上,使学生体验了从一般到特殊的过程。

想一想:记一块等腰直角三角尺的底边中点为,再从顶点悬挂一个铅锤,把这块三角尺放在房梁上,如果悬线通过点M就能确定房梁是水平的,为什么?通过想一想进一步突出重点与难点,也有利于引导学生运用数学的思维方式去观察、分析现实生活,增强应用数学的意识。

五、心得与体会
通过今天这堂课的研究,我明确了 ,我的收获与感受有
,我还有疑惑之处是
。请学生按这一模式进行小结,培养学生学习——总结——学习——反思的良好习惯,同时通过自我的评价来获得成功的快乐,提高学生学习的自信心。

六、作业
(1)作业本上相应的作业。(2)已知:D、E在△ABC的边BC上,AB=AC,AD=AE,求证:BD=CE(1)进一步巩固和提高所学知识(2)及时反馈、查漏补缺(3)体现层次性与开放性

六、 说评价

现代数学教学观念要求学生从“学会”向“会学”转变,本课从定理的发现到定理的应用都有意识地营造一个较为自由的空间,让学生能主动地去观察、猜测、发现、验证,积极地动手、动口、动脑,使学生在学知识的同时形成方法。整个教学过程突出了三个注重:
1、 注重学生参与知识的形成过程,体验应用数学知识解决简单问题的乐趣。 2、 注重师生间、同学间的互动协作、共同提高。
3、 注重知能统一,让学生在获取知识的同时,掌握方法,灵活应用

㈧ 小学数学说课模板

一、说教材
1.教学内容:我说课的教学内容是( )
2.教学地位:本课是在学习了( )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同时又是后面学习( )的基础。
3.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结合具体的情境,探索并发现(或理解并掌握),会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2)使学生主动经历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过程,培养观察、比较、分析、归纳、概括等思维能力。
(3)使学生在探索( )的过程中,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获得成功的体验,增强学好数学的自信心。
4.教学重点、难点:为了使学生能比较顺利地达到教学目标,我确定了本课的重点和难点,教学重点是( ),教学难点是( )。
二、说教学方法
从学生已有的知识水平和认识规律出发,为了更好的突出本课的教学重点,化解难点,我采用了以下教学方法:
(1)直观演示,操作发现(或观察比较):教师利用直观教具(或多媒体)的演示,引导学生观察比较,再让学生动手操作讨论,使学生在丰富感性认识的基础上探索新知,理解新知,应用新知,从而巩固和深化新知。
(2)巧设疑问,体现两“主”:教师通过设疑,指明学习方向,营造探究新知的氛围,有目的,有计划,有层次地启迪学生的思维,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使学生在观察、比较、讨论、研究等活动中参与教学全过程,从而达到掌握新知和发展能力的目的。
(3)运用迁移,深化提高:运用知识的迁移规律,培养学生利用旧知识学习新知识的能力,从而使学生主动学习、掌握知识、形成技能。
三、说学法
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学会观察、比较、归纳、概括出 ( ),让学生主动探索、主动交流、主动提问。
四、说教学过程
本节课我主要设计了四个教学程序:情境导入(或复习导入)、探索新知、实践应用、反馈总结。
(一) 情境导入(或复习导入)
评价: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和已有的知识基础出发,找准了新知识的起点,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
(二) 探索新知
这一程序主要安排( )个教学环节:
评价:让学生充分经历了操作、观察、比较、想象、推理、反思、归纳、概括等数学活动与数学思考,发现了(),充分的探究活动,既培养了学生的合理的推理能力,又有效促进了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
(三) 实践应用:(评价:练习是掌握知识、形成技能、发展思维的重要手段,针对本课的教学重点和难点,有层次、有针对性地设计上述练习,目的是让学生进一步巩固新知的理解。在掌握基础知识的前提下进行拓展练习,可以深化教学内容,培养思维的灵活性)
(四) 反馈总结:今天这节课我们学习的什么内容?你有什么收获?
评价:让学生自己说说本节课的收获,既是对本节课所学知识的回顾与整理,又可以培养学生的概括表达和自我评价的能力。

阅读全文

与小学数学说课稿大全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小学读书计划表格模板 浏览:342
小学语文四年级感叹句 浏览:243
天通苑中山实验小学 浏览:596
小学三年级语文补习班内容 浏览:921
吉安师范附属小学作文 浏览:396
小学教师备课网站 浏览:1
私立美男学院 浏览:383
小学六年级上册语文第六单元试卷凉州岛 浏览:915
小学1年级手gong大全 浏览:459
小学生手抄报的图片大全图片大全 浏览:68
小学健康知识讲座 浏览:120
小学毕业季适合发老师的句子 浏览:451
汕尾凤山中心小学校长 浏览:606
小学生毕业汇演舞蹈 浏览:702
小学生抗击疫情的表演 浏览:107
私立华联大学本科 浏览:61
小学三年级作文我想谢谢你400 浏览:855
中小学生睡眠问题 浏览:174
小学生公共生活守规则教案 浏览:313
淮河私立学校 浏览: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