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关于中学生减负政策的出台及背景。急用!
现在的政府一直在提倡中、小学生的减负,但政府的观察的重点一直放在假期与放学后的补课问题。况且,抽查的是同样的的学校,也就是说,有许多真正需要改进的学校却未被抽查到。如此说来,政府的实施方案岂不是根本没有落实到实处,既然如此,每年的方案又有何用?如今的小学课程也越来越难,并且,现在的社会竞争十分地激烈。父母一再地要求儿女的学习成绩要更好,课外的辅导与加强几乎是每个小学生必须的,而与之“南辕北辙”的减负自然是被几乎所有“望子成龙”或“望女成凤”的家长给抛诸脑后了。
小学生的减负已如此难堪,那么中学生岂不是“雪上加霜”?现在的中学要吸引更多的学生来就读自己的学校,必然要让其家长满意,而多数的家长无非看中的就是两件东西:师资与升学率。这样或许分得细了,但如果概括为一点,不用说就是升学率。而仅此,学校就要提高其升学率。而要提高升学率,自然就需要学生的好成绩,而一个班级总会有一些成绩差的学生,自然而然,那些成绩差的学生就要补课、补课、再补课。这不是又与政府所提倡的减负“背道而驰”了,可学校的升学率对于学校来说终究是重要的,如此,便与政府的检查人员玩起了“游击战”:政府的工作人员来了,就让学生躲起来,而政府的检查人员前脚刚走,便又开始了补课。
如此,就算政府的工作人员再多,与之一直周旋终究不是良策,况且人力与时间是有限的。有的学校还没有意识到这一点,但终究会有一天所有的中学都会意识到,竞争到时就会更加地激烈,而最终受到伤害的还是学生。而在此时,减负的实施就难免是形同虚设。
其实问题的关键就在于减负本身。但问题究竟出在哪里。除了中国的环境,恐怕再也没有答案能符合了。现在的中国也可以说是人才济济,处于飞速的发展之中。但在其背后,却有无数个人的失败为那些成功之人作了“垫背”,成功的人为中国做出了杰出的贡献,受到众人的赞美。而那些失败的人呢?失败的人恐怕比成功的人多的多,那么就算成功的人做出的贡献有多么的伟大,也没有那些失败的人浪费多。在这样的环境中,任何人都不愿屈居于他人之后,竞争越是激烈,除了出现优异的人才之外,还带来无数的压力、作业、补课或加强训练,这样的循环使得政府的减负以一次次的以失败而告终。如此不难看出,中国的减负不经过几次重大考验,恐怕始终不会达到政府所希望达到的目的。环境的改变非一朝一夕,现在的政府在一次次地在促进人们再就业,但作为我的观点,最重要的是扼止其源头。因此,现在的中国环境是否应该改变一下,“一考定终身”能不能有挽回的机会,总不能以一次的成绩来确定每个学生真正的价值。
就从我的观点出发,是不是能使这一次的大考考完之后,再在同一个试场再让那些第一次发
Ⅱ 关于做中小学生减负工作这一方面,太原是如何规定的
太原市教育局为了减轻中小学生的负担,制定了《关于进一步做好中小学生减负工作的实施意见》,从2020年10月份开始正式启动。其实这项工作在2019年8月份已经开始试行,经过长时间的调研,目前已经正式下发了。有时候大家都忽略了孩子身上的压力,而太原市这一次的决定让大家重视起了孩子也是需要减负的。每个孩子都应该有个无忧无虑的童年,我们要重视孩子的身心健康。学习固然重要,但也要劳逸结合,盲目学习反而给孩子造成困扰,学习成绩提升不上去。希望每个孩子都可以快乐健康地成长。
Ⅲ 纠结的中国教育现状:中小学到底要不要减负
疑问
中小学减负,怎么了?
今年两会,再次将中小学减负问题推向舆论的高潮。
在全国政协十三届一次会议新闻发布会上,大会新闻发言人王国庆在回答记者有关中小学生减负的问题时称,从1951年到2017年国家围绕中小学学生的减负出台过几十份文件。但恰如古诗云:“一山放过一山拦”。几十年喊减负,有些地方孩子们的书包越喊越沉,课外负担越喊越重,睡眠和休息的时间越喊越少。
国家和地方教育主管部门在大力呼吁减轻学生过重学业负担,并出台了许多政策文件扎实推进减负。
但近期一篇名为《请不要给我的孩子减负》火爆朋友圈,并赢得了众多家长和网友的支持。
为什么在学业压力如此大的情况下,依旧有家长选择为孩子“加负”?中小学减负,到底哪里出了问题?
减负,还是头痛医头脚疼医脚?
减负这件事儿,其实已经喊了有三十多年了,而且据统计,自1985年以来,中央政府下达49次“减负令”。如此重锤之下,却出现了一个尴尬局面:校内减下来,校外加上去,补习班的迅猛发展增加了中小学生负担的同时,也加重了家长的负担。
事实上,细细观察我们会发现,尽管年年都喊“史上最严减负令”,但是不少减负政策只针对表面问题头痛医头脚疼医脚,并没有戳到问题的实处。
比如,2013年,北京市推出“史上最严减负八条”,明确要求小学生在校时间不能超过6个小时,中学生在校学习时间不超过8个小时,每天下午3点半,学校准时放学。这就导致了“三点半放学,孩子无人接”问题。孩子下午三点半放学,父母依旧在上班,因而,在学校挤下来的时间,减下来的负,又统统在课外辅导班上还了回来。
也比如,针对作业的减量指令。例如今年,开学前夕,杭州市拱墅区、上城区教育局放出减负大招——两区小学生、初中生做作业超过晚上10点,就可以选择不做。然而,这样一刀切下来,能力强的孩子减了负,能力弱的孩子却“吃不饱”。除此之外,在家长惧怕孩子“输在起跑线上”以及“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心理作用之下,校外“加餐”已经成为了必不可少的选择。
还比如,2月间,教育部发布了《关于规范管理面向基础教育领域开展的竞赛挂牌命名表彰等活动的公告》,要求进一步规范管理面向基础教育领域开展的竞赛、挂牌、命名及表彰等活动。但是,在择校热的背景下,仍有少数学校无视禁令。因此,一边是教育部门的三令五申,一边依旧是竞赛火爆,有的学校和培训机构合作,开展“密考”,有的竞赛组织者,则把学校认可竞赛成绩作为竞赛宣传。
“学生减负到底应该减什么?”住川全国政协委员、西南医科大学校长何延政认为,“减负”减掉的应该是过于繁重的课外负担,而不是减少对学习的投入、对能力的培养,更不是简单粗暴地减少在校学习时间、降低学业水平要求。
不是不想减,而是不敢减
都知道孩子间的竞争压力大,负担重。减负原本是好事,但是,为什么还有不少人提出“请不要给我的孩子减负”呢?
事实上,不是家长不想减负,而是不敢减。因为竞争太激烈了。
近年来,我国在抓学生减负时,主要紧盯学校教育,要求学校减少作业,严禁学校补课。来自学校的负担确实减轻了,但校外的负担却迅速增加,很多家长都把孩子送去校外培训班。
中国教育学会的数据显示,2016年我国中小学课外辅导行业市场规模超过8000亿元,参加学生规模超过1.37亿人次。不少家庭,悄悄把“让孩子赢在起跑线”主战场转向课外时间,课辅机构超纲教学、以竞赛转换招生资源的做法,严重扰乱了教育教学秩序,而最终接盘受害的正是中小学生,作业越来越多,负担越来越重,睡不好,没时间玩耍,救救孩子的声音淹没在功利追逐大潮中。
这样悲剧性的恶性循环,其根源就在教育的刚需——中高考依旧不变。除此之外,“教育资源均等化”并没有实现,优质教育资源仍然控制在少部分学校手里。因而,多数家庭非常清楚的意识到,仅凭校内的所学孩子难以在众多的学子中脱颖而出,规规矩矩实施“减负”的学生,根本进不了好的初高中学习。所以,学生和家长都卯足了劲,要进入到一个优质学校,从而博一个看似光明的前程。
减负,真的有益于孩子的未来发展么?
更让家长们担忧的是,减负,也许并非真的有益于孩子的未来发展。
日本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的减负教训,非常值得借鉴。当时经济飞速发展的日本社会,要求给学生减负的呼声同样强烈,教育部门当然从善如流。
怎么减负?和我们一样,少学东西,少上学,少考试。
“宽松教育”方针下的30年间,日本中央和各地教育主管部门实施了一系列政策,大体包括:降低教学大纲的标准(缩减课本)、减少规定学时和公立学校去重点化。例如将小学至高中的总课时从5821课时减少至5785课时,《中学指导要领》的册页从261页减少至123页,公立中小学每周上课5天(原本6天),学生报考公立中学不能填学校志愿,只能按片区随机入学等。问题是,这些直接减负的政策手段根本没有达到减负的效果,还产生了系列副作用。
首先,由于宽松教育政策只能约束公立教育部门,民众的升学需求和竞争态势并没有变化,因而,私立学校大量崛起。
原本占据优势教育资源的公立中学只能提供宽松的托底教育,无法为想要上好学的学生提供更优质的教育,几乎所有志愿上一流大学的中学生都投入私立中学,随之,没了要读书的学生,公立中学的优质师资也不断流失。这样一来,极大地扰乱教育资源的有序分配,进一步加剧了教育的不公。
其次,便是课外补习班迅速蔓延,课外补习费的支出初年攀升,不少家庭因此入不敷出。
要考上好大学,仅仅上私立学校还不够,课外补习学校(日本称“学习塾”“进学塾”)专门为应试做好准备,这几乎成为日本家庭的一般常识。甚至,许多家长发现,如果在家中不做充分的预习准备,连较好的补习学校都进不去。
最后,也是最为重要的一点,“宽松教育”政策整体上降低了必修的教育标准,看似学生有了更大的自由选择学习的空间,其实这个年龄的学生既不充分了解自己,也不了解社会需求,甚至不够了解竞争游戏规则。
自主选择适合的教育资源既超出了学生的能力,也超出了多数家长的见识水平。除非精通教育和社会规则的高级知识分子家庭,多数家长在为孩子做学业选择时手足无措,心态焦虑。私营培训机构的营销诱惑、家长间的模仿与攀比、恨铁不成钢和病急乱投医等心态都会造成超量教育、过度补习,结果又加重了一重学业负担——不仅无效,更可能适得其反。
减负减起来,靠的不只是一家之力,一时之言
“减负”并不等于公办教育的“后退”、不等于降低中小学生的课程难度、不等于不要学生刻苦学习、不等于减少学生学习时间、不等于不要考试。
但一味地减负一刀切,很可能会重蹈日本减负的历史。
如何能让负减下去,发展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是悬在所有人心头的疑问。
中国教育报的一篇文章中指出,今天,我们要再次强调大力“减负”,是因为经过了几十年的发展,教育的功能从过去的“快出人才”“出好人才”开始逐渐转向“人人成才”“各尽其才”。
减负是势在必行,但是教育资源分配不均衡的前提下,“输在起跑线上”的焦虑无处不在,在这样的大背景下,减负减起来,靠的不只是一家之力,一时之言。
正如教育专家熊丙奇所言,要从根本上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把学生和家长从繁重的学业负担以及择校焦虑中解放出来,不能简单依靠推迟上学时间、取消特长生招生、叫停竞赛、规范教育培训机构经营等举措,而需要改革教育评价体系、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
也正如,复旦大学高等教育研究所副教授徐冬青所说,“减负”之难,难于上青天,某种意义上,是各类主体的合力所致。
跨越“减负陷阱”,必须厘清各类主体的责任,只有政府、市场、家庭、学校、教师承担了各自的责任,并建立问责机制,才能真正将学业负担减下来。在这个意义上,政府不但要履行自己的责任,还需要履行对各类办学机构和教育教学行为进行“规则设计,规范治理,规律引导”的公共责任,才能最终打赢这场事关祖国未来的“减负大决战”。
Ⅳ 1.教育部制定公布小学生减负十条规定,有什么重要意义 2.减负就应该完全消除学生压力。有什么
这个问题很好!适合让教育部的领导去回答,不要让政策停留再形式上,实际各校学生减负情况几乎为空谈!因为现在学校放学早,老师布置口头作业或者上传到校讯通自觉完成,这样的号召只能成为孩子的梦!从小学到高中的学生,谁敢说回家作业少到完全消除学生压力
Ⅳ 如何切实减轻中小学学生课业负担
多读经典,读国学经典可以:明心、见性、增强记忆力,人生大格局。但是要读真正的国学:论语 中庸 大学……
Ⅵ 如何看待当前国家实行的给学生减负这一教育政策
面对今年8月最新出台的《小学生减负十条规定》,是否能真的落实到位,不免让人回在心里画上答问号。即便学校开始实行该政策,但是否会用另一种形式来打擦边球也未可知。
规定中的第四条“不留作业”和第八条“严禁违规补课”是最为直观的减负目标。在如今这个培训机构遍地开花的社会,即便学校不参与,家长也会为了“重点初中”、“重点高中”而将孩子早早地送入各类班级中。曾听过一位孩子读二年级的家长说,现在身边的朋友圈基本都是孩子同学的家长,还不一定是同校同班,都是在培训机构和兴趣班认识的。
国家督学、原云南省教育厅厅长罗崇敏在微博中说:“《小学生减负十条规定》的要求非常严格,但绝不可能落实,因为高考体质不改革;初、高中不减负;教育部门没有权力处罚违规者;各级官员不执行;中小学减负闹了半个多世纪,不减且增。只有以考试为核心的评价体制回归“手段本位”之日,才有中小学生减负之时。”
Ⅶ 教育部“减负十条”到底能减掉多少负担
为了减轻学生过重课业负担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政府、学校、家庭、社会共同努力。《小学生减负十条规定》(征求意见稿)面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就是要充分听取社会各界对减负工作的意见建议,集思广益,切实把小学生过重课业负担减下来,避免出现“学校减负,社会增负”、“教师减负,家长增负”的现象出台小学生减负十条规定。 政策出台的背景是《小学生减负十条规定》是2013年教育部拟定的意见,要求非常严格。家长表示,减负是个“一揽子工程”,不仅仅是学校一方的事情,需要家庭和全社会的共同努力,不然这个规定可能和过去的许多减负政策一样最终被架空。 是因为出现“学校减负,社会增负”、“教师减负,家长增负”的现象而决定出台这个政策的。
Ⅷ 减负政策下,现在学生的家庭作业需要多少时间呢
按照教育部的要求,全国各地中小学校实行“严控中小学生作业量”的“减负令”,明确规定:“小学一、二年级不留书面家庭作业;三、四年级家庭作业不超过40分钟;五、六年级家庭作业不得超过1小时。”
激烈的竞争下, 减负是一个伪命题
我们大家都认识到学生负担很重,都提倡减负。但现实的情况是学校越减负,孩子负担就越重。为什么呢?因为评价学生的最终标准还是成绩。所以学校减负担了,家长就担心孩子成绩,怕将来上不了好初中、高中,于是全送到课外机构学习。学校减负,但教学要求没有减弱。仅仅依靠课堂上那点学习时间,孩子学的东西真记不住。
Ⅸ 减负政策下的孩子越来越笨,对他们的未来真的好吗
这件事情有前人的教训,自1980年代以来,日本开始了宽松的教育,前后进行了三次削减。结果,受过宽松教育的学生没有得到足够的培训,因为他们的学习时间大大减少并且他们的基础知识不够扎实。当他们毕业时,碰巧在2008-2009年的经济危机中,工作很难找到,而且雇主对所谓的“宽松的第一时代”的学生能力表示怀疑,这导致了就业困难。
但是,正如该政策减轻了学生的负担一样,课外培训机构也如雨后春笋般涌现。截至2016年,中国有19,500家私立教育机构在教育管理部门注册。他们在工商,劳动等行政管理部门注册。培训机构总数约20万,并且未注册的培训也更多机制。
仅接受补习的学生人数为1.37亿。根据北京大学教育财务学院2017年进行的最新调查,全国基础教育阶段的课外辅导参与率为47.2%。
Ⅹ 你们认为中小学教师减负的政策是否有可能带来一些弊端
任何事情都要一分为二的看。中小学老师减负的政策,对于老师来说,大专部分老师应该是属欢迎的。但是做起来相当困难。在执行这个政策的时候,老师想知道,到底什么可以不做,什么必须做。其实在文件里中不可能明明白白写清楚 的。总留着些许的模糊边界。于是,学生家长、学校领导,老师三方搏奕。那时解释权归谁?当然 归领导。而领导往往会迁就家长的要求。于是老师的减负就得打折扣。而一旦折扣出现,老师们心里会产生一些莫名的情绪、虽然可能不表露在脸上,心里会感到窝囊。影响教学能力的正常发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