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小学科学三至六年级所有知识点
【科学】文明的永恒、普适、唯一性就是科学。
精神是虚无的,没有个性,在浮浅无知的层面上自我构成,以绝妙的组合与大自然的节奏和谐。
感觉、思维是生理、心理能量的原始开端,从无到有的状态在影子和气息之间进行着灵魂的运动,这个抽象、混沌的体系不可能找到,这是构成文化的初级阶段。文化只有进程,没有核心,是虚无的精神谎言,但又分裂成大小不同的两块。文化进程里恩怨游戏的终结就是文明。文明的永恒、普适、唯一性就是科学。文化进程的创新战略结构就是国正论○2里的非绝对对立性。
战略是寻找连续正理○17、科学的文明实体。
战术是达成局部真理 、文明的文化性质。
一个人懂得了文化进程,就走进了产生智慧、文明、科学的发源地。人类在文化进程中,通过自由的激情,在真理之前不可能达到完整性,因为包含了错误行为的那一部分,任何人从未彻底解决这一矛盾。每一个人都有权让自己变得愚蠢,有权犯错,寻找自我,确证自我的存在。人是一个神秘的怪物,每时每刻都在矛盾的对立中期待着什么,一旦有了机会,便信口开河地胡说,想创造独有的理论,看似有着健全的理智,其实搀进了主观无知的闹剧成分,异想天开,任意发挥,荒谬之极,根本不知道什么是真理、文化、文明、科学、哲学,只是想证明自己,却忽略了正在表现的正是一个低级文化的残缺过程。
B. 小学科学三至六年级上期所有知识点
1、人体中共有206块骨头,共有600多块肌肉,肌肉重量占体重的40%。
2、骨骼具有运动、支撑、保护的作用。骨与骨之间能够活动的相连地方叫关节,人体的各种动作都是由肌肉的收缩和舒张带动骨、关节而实现的。
3、经常运动的好处是:改善身体的柔韧性;增强心肌和肺活量;肌肉发达;体力充沛;延缓衰老;身体匀称。
4、人需要的主要营养成份有:蛋白质、碳水化合物、脂肪、维生素、矿物质。
5、我们每天吃的食物种类有:粮食类、蔬菜水果类、鱼肉蛋类、豆奶类、油盐糖。吃得最多的是粮食类。吃得最少的应该是油盐糖。
6、人体主要消化器官有口腔、食管、胃、小肠、大肠、肛门。
7、为了安全饮食,蔬菜水果要充分浸泡和清洗,要多吃绿色食品,少吃腌腊食品。
8、购买加工食品时要注意看生产日期和保质期。
9、没有一种食品含有人体需要的全部营养,所以我们吃食物要多样化和全面化。
10、水果不可替代蔬菜。
空气
1、空气主要由氮气、氧气、少量二氧化碳、水蒸气等气体混合而成。如果空气中增加了有害物质,空气就被污染了,空气的流动形成了风,中国古代人热空气上升的原理发明了孔明灯。
2、燃烧必须同时具备三个条件:可燃物、氧气、一定的温度。
3、空气也是生命之源,可是人们的活动是造成空气污染的主要原因。防止空气污染的一些措施有植树造林、节约能源、少开小汽车,改进汽车燃料、禁烧秸杆、使用无氟冰箱等。
4、用手搧一下空气、把空气装在塑料袋里等都可以感到空气的存在,空气是无颜色、无气味、无味道的透明气体。
5、带胶塞的漏斗拧紧在瓶口上,朝漏斗里倒水,水能流进瓶子里吗?
为什么?(水不能流进瓶子,因为瓶子里的空间被空气占据着,胶塞封住了瓶口,空气出不来,所以漏斗里的水就流不进去。)
6、用冰块冷却食物,食物应放在冰块上还是冰块下?为什么?(应把食物放在冰块的下面,因为冰块周围的空气受冷会很快下沉,不断下沉的空气包围住要冷却的物体,从而达到尽快冷却的目的。)
7、空气能被压缩,压缩了的空气有弹性,在炎热的夏季,自行车轮胎中的气为什么不能充得太足?(空气有热胀冷缩的性质,夏季由于气温太高,轮胎内的空气受到高温,其体积必然很快增大,产生很大的压力,当轮胎承受不住这样大的压力时,就会被胀裂。)
天文
1、太阳在天空中的位置可以用方向和高度来表示,我们看到的太阳东升、西落昼夜的产生现象,其实是地球自西向东自转形成的。只不过我们生活在地球上,以地球为参照物,所以看起来就是东升、西落
2、太阳位置在东,物体影子在西,太阳位置在南,物体影子在北,太阳位置在西,物体影子在东。根据阳光下物体影子方向变化的规律形成太阳钟,故宫博物院的太阳钟叫日晷,它属于赤道日晷,南京紫金山天文台保有的日晷叫地平日晷,
3、月亮明亮部分的形象叫月相。
4、新月指的是天空中看不见的月亮。月初的蛾眉月,是指太阳刚落地平线,我们看到的月相是朝着太阳的。而月底的蛾眉月是指快要日出时,看到的月相同样是向着太阳的。
5、日落时看到初一到十五的月亮,发现:蛾眉月在西方,上弦月在南方天空,凸月在中间偏东,满月在东方。可见月亮绕地球转动的方向是自西向东的。
6、日出时看十六到月底的月亮,发现十六的月亮在西头,下弦月在南方天空,残月在中间偏东处,蛾眉月在东头。
7、一天中月亮是东升西落的。这是由于地球自西向东自转而形成的。月亮是地球的卫星,月亮绕地球转一周是农历一个月。
运动和力
1、我们在骑自行车时车轮在做直线运动和旋转运动。
2、一辆载重汽车行驶得快慢与自重、拉力、路面这些因素有关。
3、力的单位是牛顿。
4、使用测力计时,要使指针在0处,不能超过最大测量范围。
5、当物体受到外力时,形状或体积会发生改变,去掉外力后还能恢复到原来的形状或体积,这种性质叫弹性,这种力叫弹力。
6、地球上的万物都具有竖直向下的重力。这个力是因为地球引力。
7、判断:
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对)
物体的弹性是无限的(错)
物体穿过液体或空气时,也会产生摩擦力(对)
8、摩擦能产生热量,流星的形成就与摩擦有关,在在炎热的夏天高速公路上的汽车轮胎会发烫;生活中有好多增大有益摩擦(例如:如轮胎上的花纹、车把手上的花纹)和减少有害摩擦(在机械运动部位加润滑油,加滚珠轴承)的例子。
9、物体的形状与它所受的摩擦力大小有关,如降落伞下降的速度与伞面的大小就有关。
水
1、水是生命之源,水是无色、无气味、无味道、透明的液体。水有三种状态:固态、液态、气态。云、雾、雨、露、霜都是由空气中的水凝结而成的。
2、认识物体常用的方法有用眼看、用鼻闻、用舌尝、用手摸,对不了解的物体千万别随便闻、随便尝。鉴别杯子中水、盐水、糖水、牛奶、白醋的方法是什么?
3、水具有使其表面尽量缩小的力,这就叫做水的表面张力。
4、铁块在水中是要下沉的,可钢铁的轮船为什么能浮在水面上?(因为钢铁轮船的空间大,与同体积有水相比较,它反而轻,因此浮在水上。)
5、地球上大部分水是海洋里的咸水,只有极少量的淡水,大部分淡水只储藏在南极和北极的冰川中,大气中有小部分看不见的水蒸气,只有河流湖泊和浅层地层里的水可供人类使用。而可供人类使用的这一点淡水还被不同程度地污染了,人类如果不注意保护水资源,地球上将无干净水可用。
6、固体有一定的形状,固体的分离,例如把豆子和米分开,把粗沙和细沙分开,两种不同的固体混合后体积会变小。例如黄豆与米混合后体积变小了,但重量不变,液体与水混合,有些溶于水,有些不溶于水。有些浮在水上,有些沉在水下,但这不是绝对的,在条件改变的情况下,不溶于水的液体也可能溶于水。
生物
1、种子的构造:子叶、胚根、胚芽。胚芽将来长大成茎和叶,胚根将来长大成根。
2、植物生长需要:阳光、水、空气、土壤、适宜的温度、养料。
3、一朵花,例如油菜花有:花瓣、萼片、雌蕊、雄蕊。
蜜蜂和一些昆虫可以为一些花传粉。果实里面都有种子,“无籽瓜”是人工培育的,它仍然是果实,萝卜不是果实。
4、土壤的主要成份有:沙、黏土、腐殖质等。
5、蚕、蜻蜓、蚂蚁、蟋蟀、等都属于昆虫类。它们成虫的身体分为头、胸、腹三大部分。头部有一对触角,胸部有三对足。蚕蛾的触角是羽毛状的。昆虫一生要经过变态,蚕一生要经过蚕卵、蚕、蚕蛹、蚕蛾四个阶段。世界上最早种桑养蚕生产丝织品的国家是中国。
6、鱼终生生活在水里,鱼有各种形状,鱼体表面有鳞,有些鱼如鳝鱼、黏鱼等鱼无鳞。鱼鳞的花纹像树木的年轮,鱼也有耳朵,只不过藏在头骨里头,鱼利用鳃从水中得到氧气,鱼通过调节体内鳔中气体多少可改变自身体积,从而调节比重,得到不同浮力。而快速运动的鲨鱼就无鳔。鱼的运动前进都要靠鱼尾,慢慢前进靠腹鳍,或腮排水,胸鳍撑开可使运动的鱼停下来,体侧线能测定方向,感知水温。
7、要善待动物,爱护动物,要保护与我们生活有密切关系的动物。如牛、蜜蜂、吃虫子的鸟。还要保护珍稀动物。我们可以从哪方面做起?(对我们长期生活在城区的中学来说,爱护鸟类,爱护树木,保护小动物生活的环境。要保护水中的动物,就要保护水源。在鸟类繁殖的季节和家长一起共同为鸟儿做“人工鸟巢”,在动物园,也要做文明观众,爱护各种动物。)
8、动物的生活习性不同,多数鸟类在白天活动,而猫头鹰以捕食鼠类为主,老鼠喜在夜间活动,所以猫头鹰也在夜间活动。从早晨到下午是它的睡觉时间,蜗牛喜欢生活在黑暗、潮湿的环境中,它的活动时间也是夜间。
热学
1、物体的冷热程度叫温度。热总是从高处向低处传递。
2、固体主要传热方式是传导,液体、气体的传热方式是靠对流,太阳上的热是辐射到地球上的。
3、大多数物体受热时,体积会膨胀,冷却时体积会收缩,这种性质叫做热胀冷缩。
4、因深色物体比浅色物体易于吸收辐射热,所以我们在夏天喜欢穿浅色衣服,冬天喜欢穿深色衣服。
5、温度的变化会对物体产生哪些影响?(夏天电线伸长、严寒的冬季水管冻裂等。)
6、加热和冷却物体在生活中的应用?(有时酱菜瓶盖拧不开,可用热毛巾包住瓶盖,瓶盖受热膨胀就能很轻松在拧开了。还有塑料水管的连接、炼钢、制棒冰、蜡烛的制作等。)
7、为什么锅把手用塑料制作?锅身用金属制作?(塑料不善于传热,用塑料做的锅把手不会烫手。因为金属善于传热,所以锅身用金属制作。)
8、画出热在水锅中传递的图示。(略)
声音
1、声音由物体振动产生的。凡是人们不需要的声音都是噪音。噪音危害人的身心健康,是当今社会的四大公害之一。
2、人耳构造:耳廓、外耳道、鼓膜、听小骨、耳蜗、听神经
3、声音不能在真空中传播。
C. 小学六年级上册科学期末复习资料
1、微生物是一类非常微小的生命体,通常要借助显微镜才可以看清楚。
2、第一个揭开微生物秘密的是荷兰人列文虎克。
3、牛奶变成酸奶,是因为酸奶中有一种名为乳酸菌的细菌,在适宜的温度下,乳酸菌会使牛奶发酵发酵成酸奶。
4、细菌有杆菌、球菌、螺旋菌三种基本形态;有的细菌自己制造食物,有的细菌从动植物身上吸收养料;细菌繁殖的速度很快。
5、霉的生长条件有温度、水分、空气、营养等。
6、英国细菌学家弗莱明首先发现青霉菌分泌的某种物质能杀死一些细菌,他把这种物质称为青霉素。
7、动物、植物都是由细胞组成的,细胞是构成生命体的“积木”。
8、英国物理学家和天文学家胡克,是最早观察到细胞的科学家之一。
9、古希腊学者亚里士多德认为,月食时月球被地影遮住部分的边缘是圆弧形的,所以地球是球体或近似球体;海边船只离开港口,船身逐渐隐没,只看到船帆,说明海面是弯曲的。
10、地球赤道周长40091千米,赤道半径6378千米,地球表面积510067866平方千米。
11、地球表面的形态有高原、平原、山地、峡谷、海洋和岛屿等。
12、描绘地表形态的方法有沙盘模型、地图和摄影。
13、通过地震和核试验时产生的地震波可以探测地球的内部构造,地震波在坚硬的岩石中传播较快,在较软的岩石中传播较慢。
14、地球由地壳、地幔和地核几部分组成。
15、火山是由于地下熔融的岩浆沿着地壳的薄弱地带喷发而形成的。
16、地壳的岩层在相互挤压时会发生褶皱,褶皱突然断裂时大地剧烈震动,释放出巨大的能量,造成严重破坏,这就是地震。
17、喜马拉雅山是世界最高的山脉,科学家在山体岩石中采集到了鱼龙、鱼、海藻和海螺的化石,说明远古时代这里是海洋。
18、在长期的风吹日晒、雨水冲刷、生物破坏等作用下,地表岩石破碎的过程叫做风化;风化后的岩石被风、水、冰或重力磨蚀、搬运的过程叫侵蚀。
19、物质的变化可以分成两大类,一类仅仅是形态的变化,没有产生新物质;另一类是产生新物质的变化。
20、产生新物质的变化常常可以从颜色改变、产生沉淀或气泡、发光发热等现象表现出来。
21、铁锈的特点是红褐色、松软、容易吸收水分。
22、铁生锈的条件是需要水和空气。
23、像白醋这样,能够使紫甘蓝水变红的物质,叫酸性物质;像碱水这样,能够使紫甘蓝水变绿的物质,叫碱性物质。
24、像紫甘蓝水这样,遇酸变红、遇碱变绿的物质,叫酸碱指示剂。
25、常用的洗涤用品是肥皂、洗衣粉。
26、用肥皂洗衣服时,肥皂渗透到织物和油污中间,拉着油污“投身”到水中,衣服就可以洗干净了。
27、意大利物理学家、天文学家伽利略用自制的望远镜观察月球,看到了环形山、高地和“月海”;美国宇航员阿姆斯特朗和阿尔德林乘坐“阿波罗号”飞船成功登上了月球。
28、月球上没有空气,也没有液态水;月球表面温差很大,最高可达100摄氏度,最低可降至零下170摄氏度;月球上的引力只有地球上的1/6。
29、太阳并不总是直射赤道,因为地球绕太阳旋转时,稍稍有些倾斜;当太阳的直射点照在地球斜向太阳的半球时,该半球处于夏季,另外半球处于冬季。
30、在太阳系中,行星围绕恒星运转,卫星围绕行星运转;太阳系中已知有八大行星,50多颗卫星,无数的小行星、彗星等;太阳系的八大行星是水星、金星、地球、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
31、人们把星空分成88个区域,称为星座;每个星座中的恒星可以连成不同的图形,古代人常用神话中的人物或动物为星座命名。
32、北斗七星是大熊星座的一部分;北极星是小熊星座中最亮的星。
33、望远镜分光学望远镜和射电望远镜;射电望远镜专门接收天体发出的无线电波;当运载火箭的速度达到7.9千米/秒时,它就能挣脱地球引力围绕地球运转;逐级加速的多级火箭就是为了实现这一目的而设计出来的。
34、我国“神州5号”宇航员杨利伟是第一位进入太空的宇航员;“神州6号”宇航员是费俊龙和聂海胜。
35、金星表面温度很高,火星表面温度很低,没有发现生命存在。
36、人类发射的宇宙探测器已经飞出太阳系,其中一个带着我们人类的照片和地图等信息。
37、有根据的猜测也叫假设,科学史上,很多重要的结论是从提出假设开始的。
38、德国科学家魏格纳提出了“大陆漂移说”,科学家们寻找了很多证据,证明了这个假设是正确的。
39、有些实验是对事物的内部结构、运动变化过程进行模拟,这种实验叫模拟实验。
40、对比实验是一种特别的收集证据的方法,通过有意识的改变某个条件来证明改变的条件和实验结果的关系。
D. 求小学科学三至六年级的重点复习资料。
●《沉浮》单元解读:
科学概念:
1、物体在水中(有沉有浮),判断物体沉浮有一定的标准。
2、(同种材料)构成的物体,改变它的(重量和体积),沉浮状况不改变。
3、物体的沉浮与自身的(重量和体积)都有关。
4、(不同材料)构成的物体,如果(体积)相同,(重)的物体容易沉;如果(重量)相同,(体积小)的物体容易沉。
5、(潜水艇)应用了物体在水中的(沉浮原理)。
6、改变物体(排开的水量),物体在水中的(沉浮)可能发生改变。
7、钢铁制造的船能够浮在水面上,原因在于它(排开的水量很大)。
8、相同重量的橡皮泥,(浸人水中的体积越大)越容易浮,它的(装载量)也随之增大。
9、(上浮物体)和(下沉的物体)在水中都受到(浮力)的作用,我们可以感受到浮力的存在,可以用(测力计)测出浮力的大小。
10、物体在水中都受到浮力的作用,物体(浸人水中的体积)越大,受到的(浮力)也越大。
11、当物体在水中受到的(浮力大于重力)时就(上浮);当物体在水中受到的(浮力小于重力)时就(下沉);浮在水面的物体,浮力(等于)重力。
12、物体在水中的沉浮与构成它们的(材料)和(液体的性质)有关。
13、(一定浓度)的液体才能改变物体的沉浮,这样的液体有很多。
14、比(同体积)的水(重)的物体,在水中(下沉),比同体积的水(轻)的物体,在水中(上浮)。
15、(比同体积的液体重)的物体,在液体中(下沉),比同体积的液体轻的物体,在液体中上浮。
观察实验
1. 不同物体的沉浮受什么影响;同一物体的沉浮受什么影响。。
简答题:
1.物体在水中的沉浮与什么因素有关?物体在液体中的沉浮与什么因素有关?
●《动热》单元解读:
科学概念:
1、有多种方法可以(产生热)。
2、加穿衣服会使人体感觉到热,但(并不是衣服)给人体(增加了热量)。
3、水受热以后(体积会增大),而(重量不变)。
4、水受热时体积膨胀,受冷时体积缩小,我们把水的(体积)的这种变化叫做(热胀冷缩)。
5、(许多液体)受热以后体积会变大,受冷以后体积会缩小。
6、物体由冷变热或由热变冷的过程中会发生(体积)的变化,这可以通过我们的(感官)感觉到或通过(一定的装置和实验)被观察到。
7、(气体)受热以后体积会胀大,受冷以后体积会缩小。
8、常见的物体都是由(微粒)组成的,而微粒总在那里不断地(运动)着。物体的(热胀冷缩)和(微粒运动)有关。
9、(许多固体和液体)都有(热胀冷缩)的性质,(气体)也有热胀冷缩的性质。
10、有些固体和液体在一定条件下是(热缩冷胀)的,例如(锑)和(铋)这两种金属就是热缩冷胀的。
11、热是一种(能量)的形式,热能够从物体(温度较高)的一端向(温度较低)的一端传递,从温度高的物体向温度低的物体传递,直到两者温度相同。
12、热传递主要通过(热传导)、(对流)和(热辐射)三种方式来实现。
13、通过(直接接触),将(热)从一个物体传递给另一物体,或者从物体的一部分传递到另一部分的传热方法叫(热传导)。
14、(不同材料)制成的物体,(导热性能)是不一样的。
15、像(金属)这样(导热性能好)的物体称为(热的良导体);而像(塑料、木头)这样(导热性能差)的物体称为(热的不良导体)。
16、(热的不良导体),可以(减慢)物体热量的散失。
17、(空气)是一种(热的不良导体)。
科学实验:
1、三种状态的热胀冷缩的实验。
2、制作保温杯的材料以及他们的作用。
●《时间的测量》单元解读:
科学概念
1、(“时间”)有时是指(某一时刻),有时则表示一个(时间间隔)(即时长)。
2、钟表以(时、分、秒)计量时间,钟面上的(秒针)每转动(一格),表示时间流逝了(1秒钟),秒针转动(一圈)则表示时间流逝了(1分钟)。
3、在不同的情况下,我们对(相同时间)(时长)的主观感受会不一样,但时间是以(不变的速度)在延伸的。
4、借助自然界有规律运动的事物或现象,我们可以(估计时间)。
5、时间可以通过对(太阳运动周期的观察)和(投射形成的影子)来测量,一些(有规律运动的装置)也曾被用来计量时间。
6、在远古时代,人类用天上的(太阳)来计时。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昼夜交替)自然而然成了人类最早使用的(时间)单位——(天)。
7、阳光下物体(影子的方向、长短)会慢慢地发生变化。(“日晷”)与(“圭表”)是根据(日影长度)制成的(计时器)。
8、在一定的装置里,水能保持以(稳定的速度)往下流,人类根据这一特点制作(水钟)用来计时。
9、通过一定的装置,流水能够用来(计时),因为(滴漏)能够保持水在一定的时间内以稳定的速度往下流。
10、我们可以控制(滴漏的速度),从而使水钟计时更加准确。
11、滴水计时有两种方法:一种是利用特殊容器记录水漏完的时间(泄水型);另一种是底部不开口的容器,记录它用多少时间把水接满(受水型)。
12、长期以来,人们一直在寻求精确的计时方法,随着科学和技术的发展,人们制作的(计时工具)越来越精确。
13、计时工具准确性的提高要靠(设计、材料)等的改进。
14、虽然像(日晷)、(水钟)以及(燃油钟)、(沙漏)等一些简易的时钟,已经可以让我们知道大概的时间,但是人们总希望有更精确的时钟。(摆钟)的出现大大提高了时钟的(精确度)。
15、同一个单摆每摆动一次所需的时间是相同的。根据(单摆的等时性),人们制成了(摆钟),使时间的计量误差更小。
16、摆的摆动快慢与(摆绳的长度)有关。同一个摆,摆绳越长摆动越慢,摆绳越短摆动越快。
17、摆的摆动快慢与(摆长)有关。
18、同一个摆,摆长越长,摆动越慢,(摆长越短),摆动越(快)。
19、注意摆绳的长度不等于摆的长度,(摆长)是指支架到(摆锤重心)的距离。
20、(机械摆钟)是(摆锤)与(齿轮操纵器)联合工作的。
科学实验:
1、摆的研究实验。
2、水钟实验,尤其是影响水钟记时准确的因素有那些?
3、关于摆长的研究。
●《地球的运动》单元解读:
科学概念
1、(昼夜交替现象)有多种可能的解释。
2、(昼夜现象)与(地球和太阳的相对圆周运动)有关。
3、(“日心说”)和(“地心说”)中有关地球及其运动的观点都可以解释(昼夜交替现象)。
4、摆具有(保持摆动方向不变)的特点。
5、(“傅科摆”)摆动后,地面的刻度盘会与摆的摆动方向发生偏移,这可以证明(地球在自转)。
6、(傅科摆)是历史上证明地球自转的关键性证据。
7、(天体的东升西落)是因(地球自转)而发生的现象。
8、地球自转的方向与天体的东升西落(相反),即(逆时针)或(自西向东)。
9、(地球的自转方向)决定了不同地区迎来黎明的时间不同,(东边早)西边晚。
10、不同地区所处的(经度差)决定了地区之间的(时差)。
11、人们以(地球经线)为标准,将地球分为(24个时区)。将通过(英国伦敦格林尼治天文台)的经线,定为(0度经线)。从0度经线向东180度属东经,向西180度属西经。经线每隔(15度)为(一个时区),相邻两个时区的时间就相差1小时。
12、天空中星星围绕(北极星)(顺时针)旋转,北极星相对“不动”,是(地球自转)产生的现象。
13、从(北极星)在天空中的位置可推测出(地轴是倾斜的)。
14、(恒星的周年视差)证明地球确实在围绕太阳(公转)。其他的证据也可以证明这一点。
15、在围绕某一物体(公转)时,在(公转轨道的不同位置)会观察到远近不同的物体存在(视觉位置差异)。
16、(四季的形成)与(地球的公转)、(地轴的倾斜)有关。
17、(极昼和极夜现象)与(地球公转)、(自转)和(地轴倾斜)有关。
18、(地轴倾斜角度的大小)可以影响(极昼极夜)发生的地区范围。
19、地球确实在(自转和公转),证据不仅有来自(人造地球卫星)的观测,还有来自(观察或实验)的多种现象。
20、地球自转的方向是逆时针(自西向东),周期为(24小时),地球围绕(地轴)自转,地轴是(倾斜)的。
21、与地球自转相关联的现象有:(昼夜现象),(不同地区迎来黎明的时间不同),看上去(北极星不动)等。
22、(恒星周年视差)是历史上证明地球公转的关键性证据。公转过程中,地轴倾斜方向保持不变,因此形成了(四季)和(极昼极夜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