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小学综合实践活动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
综合实践课程作为学校课程的元素,应发挥课程资源优势,培养学生综合实践能力,为学生全面素质的发展提供技术保障。学校作为教育的单元,应拓展教育的大环境,挖掘校本课程资源,为校本课程开发奠定坚实基础。
综合实践课程要根据自身的特点,紧扣现实生活,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通过多种活动方式,让学生走出课堂,走向社会,走向生活,在了解社会、了解生活的过程中学会交往、学会学习、学会合作、学会做人。
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中我们努力挖掘、整合、利用校本教育资源,在培养学生综合实践能力方面进行了有效地实践和探索。
一、利用学校内外教育环境,创设学生学习氛围,是培养学生综合实践能力的前提条件和重要基础
学校教育环境不应局限于校内,应努力挖掘校外教育资源。综合实践课程更应该引导学生将研究范围拓展到家庭、社区和整个社会,并对教育环境资源进行合理的配备,从而为学生的学习创设最适宜的学习氛围。只有这样,学生才能正确认识个人、社会和自然之间相互依存的关系,获得人与环境和谐相处所需要的知识和技能,才能养成有益于自身发展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才能成为有社会实践能力和责任感的公民。
1、利用学校的教育资源,构建学校校本课程体系,为培养学生综合实践能力搭建平台。
结合我校的实际情况,分析学校周边历史和教育环境特点,充分发挥地域优势,构建学校校本课程体系。
我校地理位置处于丰台区花乡,这里种植花卉的历史非常悠久。据史书记载,花乡的历史最早可追溯到两千年以前,从汉到隋唐,从辽金到元,从明清到今天,历代“为京师养花之所”,“培养花木四时不绝”,可谓流芳百世。这为我校开展校本课程开发,提供了历史基奠和文化氛围。
我校周边的花卉资源也非常丰富。有花卉种植培育基地、花卉园艺展览公园、大型的花卉交易中心和各类专业技术人员。这为我校开展校本课程开发,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基础和技术保障。
我们利用这得天独厚的地方优势,以“花卉文化”为主题,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充分挖掘学校周边教育环境,开发花卉课程,一直是我校开展特色教育和校本课程的主题。我校也逐步形成了以“花卉研究”为主题的校本课程体系。
因此,在分析了校内、外教育资源,学生年龄和家庭特点,以及现代花卉的广泛应用的基础上,我们确定了《我与花卉》、《插花艺术的研究》、《走进花卉大观园》等确定为学校综合实践课程开发的新课题,从而不断构建、完善学校校本课程开发的体系。
2、挖掘学习内外环境,营造学生实践氛围,为培养学生综合实践能力创设环境。
分析学生,利用学校周边教育资源特点,营造开展综合实践活动的多重环境。
如插花艺术,是近代逐渐流行并广泛应用各种社会场所的花卉造型创作的艺术形式。它美观大方,造型优美,寓意深远,制作简单,深受花卉爱好者的喜爱。四年级学生进行《插花艺术的研究》这项课程,正好处于小学生动手操作和思维创造性发展的黄金区,正好可以锻炼学生社会实践能力和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分工合作的意识。此外,四年级学生学习兴趣非常高,自主学习与合作的意识不断形成,这些是开展这项综合实践活动的内在环境。插花的制作,正好符合花乡花卉教育这个大的主题,正好可以利用花乡花卉这些得天独厚的教育资源。
再如《走进花卉大观园》单元的实施充分挖掘了外部资源。世界花卉大观园,2005年被评为“精品公园”。其建园宗旨是:游世界花卉大观园,饱揽中外各国的奇花异草、珍稀树木和经典风景园林,是集观光旅游、科普文化等活动于一体的独具花卉特色的大型植物园。玉泉营花卉市场,“花山花海花乡情,买花就到玉泉营”。这是一句人们耳熟能详的广告词。每周六上午,花卉展销厅还为爱花者举办小型花卉养植培训班和插花入门初期培训班,解答养花爱花者提出的各种问题。
又如花神庙苗圃,集多种花卉、绿化苗木、盆景、观叶植物等园林产品的专业化生产和销售于一身,是学生实践的花卉基地。这些教育实践基地,是开展综合实践活动的外在环境。
3、利用教育基地资源优势,发挥学生家长支持力量,为培养学生综合实践能力提供保障。
为了进行《插花艺术的研究》课程开发,我校积极与校外花卉教育基地进行联系,为学生进行校外调查与实践创设了条件。学生在世界花卉大观园里通过游览参观聆听专业人员的讲解,可以了解各种花卉的知识,欣赏现代园林艺术的发展特点;在玉泉营花卉市场,学生可以从专业人士那里了解各种花材含义、特点和价格,学习简单插花的知识;在花神庙苗圃,学生可以从花农那里了解各种花卉的种植经验,亲身体会插花制作的过程。
此外,学生家长的教育促进力量也不容忽视,许多家长都为此次课程开发提供
⑵ 如何在小学美术课堂中提高小学生的动手能力
目前,很多学校为了追求教学成绩,将重点放到了学生的文化课成绩上,对美术课缺乏内重视,导致学生的绘画容能力较差,不利于综合发展。一些教师本身的教学观念比较落后,对课堂教学缺乏合理规划,导致学生无法发挥学习的主动性,只能被动的跟随教师的思路进行思考,长此以往,就会产生教学资源的浪费。还有,有些学校会在期末阶段“暂停”美术课,将时间贡献给了数学和英语等科目,在这种环境下,学生对美术课的重视程度越来越低。
⑶ 浅谈如何培养小学生的动手能力
一.转变观念,相信孩子,多给他们机会
自古以来在传统地家庭教育观念中,人们一般不能准确的认识到手、脑活动之间的密切联系。他们认为日常生活中的潜移默化的教育对于幼儿都不是学习,只有拿起书本才是学习;有的家长甚至不注重幼儿动手能力的培养,事事都采取包办认为孩子小这些动手操作用不着从小培养,长大自然就会。有的家庭孩子比较少更是皇帝、公主般的待遇,长辈们对他们也可谓是百依百顺,衣来伸手、饭来张口。让孩子从小就产生依赖的心理,失去锻炼机会,导致现在的小朋友娇生惯养,依赖性强,动手能力很差,缺少勇敢精神。
著名的学前教育家张家麟曾说过:“要教养一个孩子子学会做事”也就是说要从小培养幼儿的动手能力,作为父母更要重视发掘孩子的潜力和能力,冲破传统教育理念的束缚,发现和了解幼儿。当孩子对自己没有信心时他会害怕不敢尝试去做,这时的父母作为孩子的指引者就要不断地鼓励幼儿,如“你做的很好,你很棒等”通过话语帮助幼儿找回自信,让孩子尽量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如吃饭、穿衣服、发餐具、整理玩具、叠衣服、穿鞋子等等,这样幼儿既参加了最简单劳动锻炼,也培养了动手能力。此外,家长还可以带幼儿到户外去参加亲子活动如到沙池中玩沙,幼儿可以随意游戏这样不但可以提高幼儿动手能力,还可以培养幼儿的观察力和交往能力。此时的幼儿则在家长的鼓励与信任中树立“我能行”的心态,并在实践中不断印证,最终干成一番事业。
⑷ 如何培养小学生的动手能力
转变观念,相信孩子,多给他们机会
自古以来在传统地家庭教育观念中,人们一般不专能准确的认识属到手、脑活动之间的密切联系。他们认为日常生活中的潜移默化的教育对于幼儿都不是学习,只有拿起书本才是学习;有的家长甚至不注重幼儿动手能力的培养,事事都采取包办认为孩子小这些动手操作用不着从小培养,长大自然就会。有的家庭孩子比较少更是皇帝、公主般的待遇,长辈们对他们也可谓是百依百顺,衣来伸手、饭来张口。让孩子从小就产生依赖的心理,失去锻炼机会,导致现在的小朋友娇生惯养,依赖性强,动手能力很差,缺少勇敢精神。
著名的学前教育家张家麟曾说过:“要教养一个孩子子学会做事”也就是说要从小培养幼儿的动手能力,作为父母更要重视发掘孩子的潜力和能力,冲破传统教育理念的束缚,发现和了解幼儿。
⑸ 在美术课上如何培养孩子的动手能力
孩子天性活泼,有种初生牛犊不怕虎的精神,但是孩子的好动能力是靠后天培养出来的,很多习惯是在老师的正确引导下形成的。在美术活动中培养小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是提高孩子自信心,养成良好习惯的重要途径。在教学实践中根据小学生的兴趣差异、基础水平不同,提供不同的操作材料,因人而异,善用鼓励,合理安排小学生学习与活动时间,对于增强孩子的自信心和动手协调能力,以及开发孩子的大脑思维,发挥其想象力,大有裨益。在几年的经验探索中,确实收到了很大的成效,孩子更加活泼可爱,能力大有提高。
在二十一世纪,小学生教育的中心主题开始从传统的“学习知识”转向“学会学习”,孩子们需要具备的是独立、自主、自信等个性品质和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美工活动是操作性强的一项活动,它不仅深得小学生喜爱,而且是开发小学生创造潜能的重要活动形式之一。因此,作为一名小学生教师,更不应该将儿童美术教育简单的理解为教孩子“学画画”,我们应根据小学生的年龄和心理特点,恰当应用,创造出一种生动活泼,轻松愉快的气氛和情景,在孩子动手操作的过程中,不应给予说理性的知识,而是要真正解放孩子的小手,放开孩子的想象力,及时为不同年龄的孩子提供合适的动手操作的机会,在这个基础上逐步培养孩子们的观察力、记忆力和想象力和创造力,做到寓教于乐。
一、设计合理的“导入”,激发幼儿学习的兴趣。
兴趣是推动小学生学习的一种内部驱动力。营造一个趣味盎然的课堂学习环境,可以吸引小学生主动参与学习过程,积极进行美术活动的学习。美术活动符合幼儿的思维特征,将颜色和形状合为一体,深受小学生的喜爱。但是,在美术活动教学活动中,如果平淡无奇地“导入”,小学生就不会感兴趣,以至于小学生在整个美术教学活动中都处于被动地位,而不是主动地去学习。因此,在教学活动中一定要设计好其“导入”部分,从而有效的调动小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如:在进行“雨伞”的主题活动中,要教小学生设计漂亮的雨伞,我以故事的形式导入:小猴过生日请朋友们去玩,可下了好大的雨,小动物们都打着漂亮的雨伞去小猴家。。。。。。然后将小动物们打去的雨伞(事先准备的雨伞)给小朋友们看,引导幼儿欣赏,观察雨伞的颜色、形状,然后说我们学校也要搞个雨伞的设计比赛,看谁设计得最漂亮就给他发小红花,这样就调动了小学生的积极性,他们每个人都设计出漂亮的雨伞,看到自己的作品陈列出来,他们个个高兴的不得了。
二、根据不同小学生的不同发展水平,投放不同的操作材料供幼儿选择,促进每个小学生在原有基础上的提高。[小精灵儿童网站
小学生是喜欢摆弄的,动手操作是幼儿学习、发展的重要途径。在实践中,我为小学生创设可操作性强的环境的同时,根据小学生发展水平的不同,投放了不同水平的可操作材料,培养小学生的动手协调能力。在这样的环境中,小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水平与爱好用自己的方式来进行美术操作活动,教师再引导幼儿在自身的原有水平上进行大胆的操作和尝试。例如:在美工活动中,能力较强的孩子就可根据自己的需要选择较为复杂的材料;而对能力较弱的孩子教师要引导小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较为简单的材料创作。在进行美术活动《新年贺卡》时,我给小学生提供了彩色的小纸片、漂亮的图案、剪刀、糨糊、水彩笔和白卡片。让小学生在听了老师的要求后,选择自己喜欢的材料进行操作,组合粘贴或画出漂亮的图画做一张新年贺卡送给自己喜欢的人。小学生根据意愿开始选择喜欢的材料制作卡片,他们一边做一边还兴奋地说着什么,有的粘贴的鱼,有的粘贴的花,有的是房子和娃娃,有的画的熊猫,有的……。当孩子们拿着自己做的卡片互相欣赏时,洋溢着的是成功的喜悦。
三、善用鼓励性、启发性的语言增强小学生的自信心,为小学生发展奠定良好的心理基础,促使其不拘一格,大胆尝试。
自信心是孩子成长的催化剂,自信心对一个人的各方面发展都起着基础性的支持作用。一个缺乏自信心的人,便缺乏各种能力发展上的主动积极性,很难体会到成功的喜悦,成长起来就很慢。因此,美术教育应该将培养幼儿自信作为教育的前提,以培养幼儿的自信心为基础,从而进一步激发孩子的创作欲望。当孩子遇到困难时,教师要帮助孩子树立起克服困难的勇气及自信心,相信自己的能力。在这种自信心的推动下,幼儿的潜能会得到充分的发挥与发展,动手操作能力也得到相应的提高。当小学生在创作完一张作品后,其心中的得意溢于言表,他希望与他人共同分享喜悦,也希望得到老师和同伴的赞许。这时,教师应该用鼓励语气和欣赏的眼光来评价孩子的作品,努力找到孩子的优点。如:“你瞧,画得真好!”、“颜色真漂亮!”、“你很会动脑筋”等等。孩子在这样的言语中自然体会到了成功的喜悦,感受到了老师对他的喜爱,渐渐地从不想画到想画,从不敢画到敢画,从不敢给老师看到高举自己的作品。
四、抓住小学生一日活动时间,不断强化小学生的动手动脑能
⑹ 如何培养小学生的动手能力
动手能力对一个人以后的生存、生活、和工作有着重大的影响,俗话说,心灵手巧,培养孩子的动手能力,不仅能能让孩子获得一双巧手,更能促进其大脑的发育成熟。那么作为父母应该怎样培养孩子动手能力呢?我们一起来看看!
5、帮孩子挑选好玩具
想教育好孩子,就要从孩子的心理出发,投其所好,游戏是孩子最喜欢的方式,而好的玩具可以帮助孩子提高动手能力,寓教于乐。
所以,我们如果想让孩子的动手能力得到提高,可以选一些操作性比较强一点的玩具,比如积木,拼图、剪纸等。孩子在动手时学会了技巧和专心去解决问题的能力,在一些需用时较长的游戏中,既能培养孩子的专注,也培养了他独立工作的能力。
实践出真知,动手能力的培养,需要通过不断的锻炼才能增强,所以我们应该从小注意培养孩子的动手能力,并且要使用正确的方式。
⑺ 如何培养小学生的动手能力!
一、心理策略:培养意识,形成动手参与定势 l. 激发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学生探求知识、发展思维的巨大动力,也是培养学生主动参与意识的有效途径。兴趣激发的方法很多,我们依据现行美术教材体系,从中高段美术教材的挖掘入手。 2. 以新激趣:学生普遍具有一种猎奇心理。新奇的东西往往会激起他们探索事物的强烈欲望,这就要求教师挖掘教学内容的新意,使之有新鲜感。 3. 以情激趣:在绘画教学中,有许多内容都包含着一定的思想性,加上中高段学生的情感发展很快,教师要努力去拨响学生学习后的"情弦"。学生动了情,继而就有了情趣,有了与教师、作品同频共振的情趣,教育效果可想而知。从而以情造像,图情并茂。以美激趣:"美"是美术课具有的独特的优越之处。"爱美之心,人皆有之"。教学当中,我们应充分挖掘学生的审美意识、审美需要和审美潜能,让他们体验到教材之美。如能使学生沉浸在美的氛围中,就会收到"唯恐聆听之不周,不知铃声之响"的效果。 4. 沟通情感:我们的学生是活生生的,有思想,有情感,了解学生的心理特点,与他们进行情感交流,有助于学生的动手参与,有助于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 (1) 缩短师生距离。实验表明,教师在教学中与学生之间的空间距离,很大程度上,影响学生主动参与教学的强度及时间。因此,教师可采用主动在教室里来回走动的方式"接近"后面的学生,缩短与他们之间的空间距离,从而缩短师生的心理距离,为全体学生积极主动动手参与创造条件。 (2) 给予学生安全感。绝大部分学生对教师有一种畏惧心理,为了使学生积极动手参与教学活动,在课堂教学中必须使学生从心理上感到是安全的,做出的作品不论好坏,都不会影响老师和同学对自己的看法,特别是做的不好时不会受到批评与嘲笑。针对这点,多鼓励所有学生积极动手参与各种活动,给学生改正错误的机会,使用一些使人轻松愉快的幽默,给学生安全感,那么,即使没把握,学生也会争先恐后地参与,其创造性也会大大增强。 (3) 让学生获得成就感。在学习过程中,通过一定努力完成一项任务,都会产生成就感。既对自己的付出抱以肯定,又能激励自己继续前进。但是教师如果把学习任务的难度定得过低,学生不费多大劲就能够达到,那么,完成了任务学生也感到是理所当然的。如果难度过高,学生可能会不愿去完成它或对此失去信心。因此,为了让学生获得成就感,教师应把难度定在一个适当的水平。如何控制这个度,这就需要根据实际情况,因材施教,随机调节难度。当难度小时,教师可设置一些"障碍";当难度过大时,教师要适当处理,分步进行。同时,当学生失败时,教师应给予帮助和鼓励;当学生成功时,教师要给予表扬肯定,使每个学生都能体验到成功的乐趣,从而愿意动手动脑、参与创造。 二、行为策略:指导学法,赋予动手参与能力 教学是教和学的活动的统一体。教学方法既包含教师的教法,又包含学生的学法。重视学生的学法指导是实现从教到学的关键,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途径。因此在教学中,应有系统地把学法指导与学习过程联系起来,使学生有愿望也有能力动手动脑参与学习,进行创造。 l. 加强技法训练 美术课对技法的要求很高,这是学生正确描绘制作对象,进行创作的基础。技法训练包含的内容较多。 2. 拓展想象空间 "想象是创作的源泉"世界上许多创造发明都是从想象开始的。美术教学中,我们可用创设情境的方法来拓展想象空间,在教学内容与学生求知心理间创设一种"不协调",使学生在探索的乐趣中寻求知识,培养动手能力,提高智力。 3. 选择创作途径 (1) 观察比较法。中高段学生的观察力比低段已有了很大的提高,已经能自觉地、自主地观察事物、分析异同。学生在绘画中观察比较自然和具体对象后,思维就有素材,接着以自身体验进行创作就水到渠成。 (2) 玩做结合法。学生天性爱玩,根据他们这一心理特点,让学生在玩中培养感性认识,实现自我表现的愿望十分重要。 三、环境策略:创造条件,提供动手参与机会 学生有了动手参与的兴趣、能力,还必须有参与机会,否则一切都成了"无本之木"。教师要善于根据教材内容特点和学生实际,创造条件。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动手参与机会。 l. 课堂绘画作品手工作品的展览,让学生在"看"中参与。绘画和手工是由外在形式构成的可视图像,学生可以直接感受,也易接受。特别是同班同学的或同龄人的优秀作品展览,一定程度上,学生都爱看,看了之后还会自觉地学习其中的优点。在上课前,拿一些前几届或平行班的作品当范例,或把自己班的优秀作品展览,请同学按小组分别上去看。学生对此较感兴趣,看得仔细,学得认真,因为这时的看,关系到自己的具体操作。教师若再在此基础上介绍一下那些作品各方面的优点,学生掌握得就越快,越全面。同时教师提出要求,布置任务,学生就会主动参与到学习中来,对于学生创作素材的积累也有很大的益处。 2. 学生走上讲台,让他们在"教"中参与。在传统教育中,师讲生听。这种课堂气氛中的学生沉闷、压抑,主动性不能发挥不说,甚至感到"学海无涯"而厌课、厌学。心理研究成果早己提示:民主、平等的课堂氛围中,学生情绪积极,思维敏捷,想象丰富,能主动、积极地参与学习。教师要努力营造这种良好的课堂氛围,激励学生走上讲台,参与"教学"。在做的同时,说出自己的心得体会,共同交流,共同进步。 3. 学生学会评价,让他们在"说"中参与。大部分美术教师在作业讲评中多采用教师讲评法,可它受教师个人的年龄、性别、知识水平及爱好等的影响,往往会挫伤学生的积极性,遏止学生的思维与个性发展。在具体的课堂操作中,我们可以采用师生互评、学生互评、学生自评等多种评价形式;并根据学生心理特点与能力循序渐进。
⑻ 为什么要培养小学生动手能力
一、心理策略:培养意识,形成动手参与定势 l. 激发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学生探求知识、发展思维的巨大动力,也是培养学生主动参与意识的有效途径。兴趣激发的方法很多,我们依据现行美术教材体系,从中高段美术教材的挖掘入手。 2. 以新激趣:学生普遍具有一种猎奇心理。新奇的东西往往会激起他们探索事物的强烈欲望,这就要求教师挖掘教学内容的新意,使之有新鲜感。 3. 以情激趣:在绘画教学中,有许多内容都包含着一定的思想性,加上中高段学生的情感发展很快,教师要努力去拨响学生学习后的"情弦"。学生动了情,继而就有了情趣,有了与教师、作品同频共振的情趣,教育效果可想而知。从而以情造像,图情并茂。以美激趣:"美"是美术课具有的独特的优越之处。"爱美之心,人皆有之"。教学当中,我们应充分挖掘学生的审美意识、审美需要和审美潜能,让他们体验到教材之美。如能使学生沉浸在美的氛围中,就会收到"唯恐聆听之不周,不知铃声之响"的效果。 4. 沟通情感:我们的学生是活生生的,有思想,有情感,了解学生的心理特点,与他们进行情感交流,有助于学生的动手参与,有助于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 (1) 缩短师生距离。实验表明,教师在教学中与学生之间的空间距离,很大程度上,影响学生主动参与教学的强度及时间。因此,教师可采用主动在教室里来回走动的方式"接近"后面的学生,缩短与他们之间的空间距离,从而缩短师生的心理距离,为全体学生积极主动动手参与创造条件。 (2) 给予学生安全感。绝大部分学生对教师有一种畏惧心理,为了使学生积极动手参与教学活动,在课堂教学中必须使学生从心理上感到是安全的,做出的作品不论好坏,都不会影响老师和同学对自己的看法,特别是做的不好时不会受到批评与嘲笑。针对这点,多鼓励所有学生积极动手参与各种活动,给学生改正错误的机会,使用一些使人轻松愉快的幽默,给学生安全感,那么,即使没把握,学生也会争先恐后地参与,其创造性也会大大增强。 (3) 让学生获得成就感。在学习过程中,通过一定努力完成一项任务,都会产生成就感。既对自己的付出抱以肯定,又能激励自己继续前进。但是教师如果把学习任务的难度定得过低,学生不费多大劲就能够达到,那么,完成了任务学生也感到是理所当然的。如果难度过高,学生可能会不愿去完成它或对此失去信心。因此,为了让学生获得成就感,教师应把难度定在一个适当的水平。如何控制这个度,这就需要根据实际情况,因材施教,随机调节难度。当难度小时,教师可设置一些"障碍";当难度过大时,教师要适当处理,分步进行。同时,当学生失败时,教师应给予帮助和鼓励;当学生成功时,教师要给予表扬肯定,使每个学生都能体验到成功的乐趣,从而愿意动手动脑、参与创造。 二、行为策略:指导学法,赋予动手参与能力 教学是教和学的活动的统一体。教学方法既包含教师的教法,又包含学生的学法。重视学生的学法指导是实现从教到学的关键,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途径。因此在教学中,应有系统地把学法指导与学习过程联系起来,使学生有愿望也有能力动手动脑参与学习,进行创造。 l. 加强技法训练 美术课对技法的要求很高,这是学生正确描绘制作对象,进行创作的基础。技法训练包含的内容较多。 2. 拓展想象空间 "想象是创作的源泉"世界上许多创造发明都是从想象开始的。美术教学中,我们可用创设情境的方法来拓展想象空间,在教学内容与学生求知心理间创设一种"不协调",使学生在探索的乐趣中寻求知识,培养动手能力,提高智力。 3. 选择创作途径 (1) 观察比较法。中高段学生的观察力比低段已有了很大的提高,已经能自觉地、自主地观察事物、分析异同。学生在绘画中观察比较自然和具体对象后,思维就有素材,接着以自身体验进行创作就水到渠成。 (2) 玩做结合法。学生天性爱玩,根据他们这一心理特点,让学生在玩中培养感性认识,实现自我表现的愿望十分重要。 三、环境策略:创造条件,提供动手参与机会 学生有了动手参与的兴趣、能力,还必须有参与机会,否则一切都成了"无本之木"。教师要善于根据教材内容特点和学生实际,创造条件。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动手参与机会。 l. 课堂绘画作品手工作品的展览,让学生在"看"中参与。绘画和手工是由外在形式构成的可视图像,学生可以直接感受,也易接受。特别是同班同学的或同龄人的优秀作品展览,一定程度上,学生都爱看,看了之后还会自觉地学习其中的优点。在上课前,拿一些前几届或平行班的作品当范例,或把自己班的优秀作品展览,请同学按小组分别上去看。学生对此较感兴趣,看得仔细,学得认真,因为这时的看,关系到自己的具体操作。教师若再在此基础上介绍一下那些作品各方面的优点,学生掌握得就越快,越全面。同时教师提出要求,布置任务,学生就会主动参与到学习中来,对于学生创作素材的积累也有很大的益处。 2. 学生走上讲台,让他们在"教"中参与。在传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