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求 小学生科普活动发言稿 关于海洋的科普知识 谁能帮帮我 谢谢!
海洋的形成
海洋是怎样形成的?海水是从哪里来的?
对这个问题目前科学还不能作出最后的答案,这是因为,它们与另一个具有普遍性的、同样未彻底解决的太阳系起源问题相联系着。
现在的研究证明,大约在50亿年前,从太阳星云中分离出一些大大小小的星云团块。它们一边绕太阳旋转,一边自转。在运动过程中,互相碰撞,有些团块彼此结合,由小变大,逐渐成为原始的地球。星云团块碰撞过程中,在引力作用下急剧收缩,加之内部放射性元素蜕变,使原始地球不断受到加热增温;当内部温度达到足够高时,地内的物质包括铁、镍等开始熔解。在重力作用下,重的下沉并趋向地心集中,形成地核;轻者上浮,形成地壳和地幔。在高温下,内部的水分汽化与气体一起冲出来,飞升入空中。但是由于地心的引力,它们不会跑掉,只在地球周围,成为气水合一的圈层。
位于地表的一层地壳,在冷却凝结过程中,不断地受到地球内部剧烈运动的冲击和挤压,因而变得褶皱不平,有时还会被挤破,形成地震与火山爆发,喷出岩浆与热气。开始,这种情况发生频繁,后来渐渐变少,慢慢稳定下来。这种轻重物质分化,产生大动荡、大改组的过程,大概是在45亿年前完成了。
地壳经过冷却定形之后,地球就像个久放而风干了的苹果,表面皱纹密布,凹凸不平。高山、平原、河床、海盆,各种地形一应俱全了。
在很长的一个时期内,天空中水气与大气共存于一体;浓云密布。天昏地暗,随着地壳逐渐冷却,大气的温度也慢慢地降低,水气以尘埃与火山灰为凝结核,变成水滴,越积越多。由于冷却不均,空气对流剧烈,形成雷电狂风,暴雨浊流,雨越下越大,一直下了很久很久。滔滔的洪水,通过千川万壑,汇集成巨大的水体,这就是原始的海洋。
原始的海洋,海水不是咸的,而是带酸性、又是缺氧的。水分不断蒸发,反复地形云致雨,重又落回地面,把陆地和海底岩石中的盐分溶解,不断地汇集于海水中。经过亿万年的积累融合,才变成了大体匀的咸水。同时,由于大气中当时没有氧气,也没有臭氧层,紫外线可以直达地面,靠海水的保护,生物首先在海洋里诞生。大约在38亿年前,即在海洋里产生了有机物,先有低等的单细胞生物。在6亿年前的古生代,有了海藻类,在阳光下进行光合作用,产生了氧气,慢慢积累的结果,形成了臭氧层。此时,生物才开始登上陆地。
总之,经过水量和盐分的逐渐增加,及地质历史上的沧桑巨变,原始海洋逐渐演变成今天的海洋。
洋流的产生
海里的水总是依照有规律的明确形式流动,循环不息,称为洋流。其中比较有名的是墨西哥湾流,最狭窄处也宽达50哩,流动时速可达4里,沿北美洲海岸北上,横过北大西洋,调节北欧的气候。北太平洋海流是一道类似的暖流,从热带向北流,提高北美洲西岸的气温。
盛行风是使海流运动不息的主要力量。海水密度不同,也是海流成因之一。冷水的密度比暖水高,因此冷水下沉,暖水上升。基于同样原理,两极附近的冷水也下沉,在海面以下向赤道流去。抵达赤道时,这股水流便上升,代替随著表面海流流向两极的暖水。
岛屿与大陆的海岸,对海流也有影响,不是使海流转向,就是把海流分成支流。不过一般来说,主要的海流都是沿著各个海洋盆地四周环流的。由于地球自转影响,北半球的海流以顺时针方向流动,南半球的则相反。
海水的盐分
海水所含的盐分各处不同,平均约为百分之三点五。这些溶解在海水中的无机盐,最常见的是氯化钠,即日用的食盐。
有些盐来自海底的火山,但大部分来自地壳的岩石。岩石受风化而崩解,释出盐类,再由河水带到海里去。在海水汽化后再凝结成水的循环过程中,海水蒸发后,盐留下来,逐渐积聚到现有的浓度。
海洋所含的盐极多,可以在全球陆地上铺成约厚500呎的盐层。
波浪
波浪不断在海上翻滚,有时波平如镜,有时却巨浪滔天。除了那些由地震或火山爆发造成的波浪外,波浪多半由吹过海面的风引起,远处暴风雨所搅起的波浪,可能移动数百哩才抵达岸边。
浪与浪之间由波峰至槽底的高度,多半不超过10呎。不过在暴风雨中,波浪可能高得惊人;1933年,在太平洋录得的最大波浪高达112呎。
大陆架
少数像火山岛之类的陆块,边缘会陡峭地落入海中。但在大陆周围,大多数是覆盖著浅浅海水的架形陆块,是大陆的延伸部分,称为大陆架。大陆架通常徐徐向下斜伸至海面下约650呎,然后陡峭地落下到海底。大陆架的陡边称为大陆斜坡。大多数大陆架延伸至离岸约50哩处;有些狭窄得多;不过,西伯利亚北岸的大陆架却宽达800哩,远伸入北极海内。世界大部分渔获,都是来自大陆架上丰饶的水域;各国更声称拥有其海岸以外大陆架的主权,把其中的石油、矿藏和其他货源据为己有。
海岛
有一位老航海家曾经说过:“海洋里的岛屿,像天上的星星,谁也数不清。”这句话形容了世界海岛多之,到目前为止,全世界海洋中岛屿究竟有多少,很难说出一个准确数目来。有人说20万左右,有人说10万左右。哪一种说法更接近呢?这要看你用什么方法和标准去计算。
在海洋里,有些地方在水面上露出一块几平方米的礁石;有些地方的珊瑚礁像一串串珍珠,撒布在海面,潮水退下时,便露出一排排的礁石,海水涨上来时,有贝淹没在水下。如果把这些只要露出海面的礁滩,都算作是岛屿的话,那么,说世界上有20多万个岛屿,可能有一定道理。
如果根据世界各国出版的地图书中发表的海岛数目统计,世界上有10万个左右的海岛的说法,是有一定根据的。但是,世界各国统计计算的标准、方法也不完全一样:有的把10平方米以上,或100平方米以上的礁石就算做海岛;有的把500平方米,甚至1平方公里以上海洋中的小块陆地才算岛屿。显然,标准方法不同,所统计的数目也就不同。如印度尼西亚,它是世界上海岛最多的国家,印尼政府有关部门统计为13000多个,而印尼海军统计为17000个。一个国家不同部门统计的海岛数目就相差约4000个。
全世界岛屿的面积共约977万平方公里,占陆地总面积的1/15。
对海洋的探索
研究海洋的科学是海洋学。
早在史前人类就已经在海洋上旅行,从海洋中捕鱼,以海洋为生,对海洋进行探索。在航空发展之前,航海是人类跨大陆运输和旅行的主要方式。
对深海海底的探索一直到20世纪中才真正开始。虽然今天人类对海洋用潜水球、潜水艇深海还所知甚少。
海洋与气候的关系
海洋是地球上决定气候发展的最主要的因素之一。海洋本身是地球表面最大的储热体。海流是地球表面最大的热能传送带。海洋与空气之间的气体交换(其中最主要的有水汽、二氧化碳和甲烷)对气候的变化和发展有极大的影响。
海洋生态
海洋是许多动植物的生活环境。海洋中的绿藻是大气层氧气的主要生产者之一。热带珊瑚礁是地球上物种最丰富的生态系统(甚至比热带雨林还丰富)。人类对于深海生物的了解至今仍知之甚少。
海洋拥有许多陆地上没有的动、植物,且种类比陆地繁多。
丰富的海洋生物资源
随着人口的增加和工业的发展,人均耕地面积正在逐渐缩小。全世界都在关心地球如何养活 人类的问题,其着眼点不能只局限于进一步发展陆地上的农牧业,也要积极开发利用广阔的 海洋。海洋中蕴藏着丰富的生物资源,不仅可以建立海上农牧场进行海水养殖,而且还有许 多有待于我们去开发的用途。
海上农牧场 海上农牧厂自80年代起受到各国的重视。日本最早提出建设海上农牧场,1980 年起便开始实施一项为期9年“海洋腾飞计划”,大力发展海水养殖业,80年代末养殖产量 已超过200万吨,居世界首位。美国在80年代也投资10多亿美元建立了一个10万亩的海洋农 牧场。前苏联虽以远洋渔业为主,但也不放松海水养殖业,在里海和亚速海投放鲟鱼幼体, 长大后将其回捕,还在远东沿海建立牡蛎、扇贝等养殖场。其他国家在此期间也掀起发展海 水养殖业热。我国近来也注意实施海水养殖,并已成为世界养虾大国。
80年代以来世界海水养殖产量以每年10%的速度增长,到80年代末养殖产量估计已超过800万 吨。但从整个海洋渔业看,世界海水养殖的比重还比较小,不到10%,因此还有巨大潜力待 开发。
现在正把许多高技术用于鱼类品种的改良上。例如利用遗传基因工程技术,培育、改良鱼虾 贝藻的种苗和幼仔,使其成长快、生命力强、肉质好。
1984年美国通过基因重组技术,使贝 类、鲍鱼的养殖产量提高了25%。根据所发现的几种鱼类的生长激素其因,进行了基因分离 和转移实验,1986年成功地将虹鳟鱼生长激素基因转移到鲇鱼中,使鲇鱼养殖周期缩短一半 以上。从南极鱼类中分离抗冻基因,将其转移到大西洋鲑鱼中,增加了鲑鱼的抗寒能力,扩 大了其养殖地区。利用细胞工程进行鱼类性别控制研究,培养出全雌性鲑鱼和对虾、全雄性 罗非鱼等,这对于进行大量人工育种有重大意义。目前正在研究通过控制遗传基因使具有洄 游习性的某种鱼,能对声波和光线作出反应,以便对其进行科学管理。
除了进行品种改良外,还把高技术用于建设海洋农牧场中。建立人工鱼礁便是一例。它是为 鱼类建立舒适的家,以吸引更多鱼类到这里来栖息繁衍。人工鱼礁就是把石块、水泥块、废 旧车辆、废旧轮胎等以各种方式堆放在海底,以造成海洋生物喜欢的环境,微小的海洋生物 和海藻会附着它上面,为鱼类提供丰富的饵料。另外,突出于海底的人工鱼礁,会使海水从 底部流向上层,把海底营养丰富的海水带上来增加其肥性,以吸引鱼儿的到来。
据估算,在不破坏平衡的条件下,海洋每年可向人类提供30亿吨水产品,以2000年时全球人 口达到63亿计算,每人每年平均可得476千克,每月39千克。单从蛋白质产量看,海洋每年 能生产蛋白质约4亿吨,约为目前人类对蛋白质需要量的7倍。由此可见,海洋对解决人类的 吃饭问题能起何等大的作用。当然,要实现这个目标不是短期内能一蹴而就的。
科学有趣的鱼类分类
地球上的鱼类大约有2万多种,如何将它们分门别类地区别开来,这既是一个包含生物分类科学的严谨工作,又是一个引人入胜的话题。
我们知道,现代分类学上(包括对鱼的分类)采用的等级主要有门、纲、目、科、属、种,必要时还可以补充一些等级,如亚门、总纲、亚纲、总目、亚目、总科、亚科、亚属等。某种生物作为物种是真实存在的,并不是人为地分类划分。自然界有形形色色的各种生物,在大多数情况下,物种之间有明确的界线,而且物种是以种群的形式存在,异种之间存在着生殖隔离。
一般说来,生物进化的具体途径有三:一是由一个类群分化为两个差别不大的类群;二是向某一个体特定方向特化,从而引起形态结构上某些方面较大的变化;三是由低等到高等,由简单到复杂,所谓“复化进化”。需要特别指出的是生物的进化彼此间是相互交错的,同时还包括特化与退化两个方面。因此在分类上通常第一个途径用亚种、种、属表示,而部分属、科、目则与第二个途径相符,部分目、纲、门则与第三个途径相符,在对生物分类时。要根据自然的情况。排列合乎实际的自然系统。
对鱼的分类方法有两种,一是按鱼的外部形态及习性等方面的一个或几个特征作为分类标准,并不涉及亲缘关系,不考虑鱼的基本结构及演化关系,这是依靠人的主观见解来划分的。另一种是依靠鱼的形态、生态、生理、发生、化石演化关系等知识来分类,这是自然分类法。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在分类学方面还出现了一些新的方法。如细胞分类法、化学分类法、分子分类法等。
1844年缪勒第一次将鱼类列为脊椎动物的一个纲,以下分为6个亚纲,14个目。此后,雷根、古德里奇、琼丹又先后用自己的方法对鱼类进行了分类。1955年贝尔格在《现代和化石鱼形动物及鱼类分类学》一书中,将现生和古生鱼类分为12个纲,119个目,每一个纲、目、科都有特征描述,1966年格林伍德、罗逊等人依据胚胎发育、稚鱼是否变态、内部形态解剖,将真骨鱼分成3大类,8个总目,30个目和82个亚目。1971年拉斯将鱼类分为软骨鱼纲和硬骨鱼纲。1994年纳尔逊又对鱼类进行了更为系统的分类,他在《世界鱼类》一书中,根据骨骼学、系统发育学、胚胎学、形态学、比较解剖学、古生物学及比较生物化学的原理,较为完整地对鱼类进行了分类。
目前,世界海洋鱼类分为头索动物亚门和脊推动物亚门。在头索动物亚门中的鱼种,脊索和神经管纵贯全身,终生保留,无头颅,无脊椎。无软骨和硬骨,心脏为一能跳动的腹血管。无红血球:具有肝盲囊,肌肉分节:表皮由单层细胞组成。鳃孔众多,开口于围鳃腔。原肾管分节排列,元共同管道,分别开口,具有内柱,无真正的脑,但具两对脑叶及神经,脊髓神经的上下枝不相连接。生殖腺分节排列,并且还没有化石记录。具有这些特征的鱼可在头索动物亚门序列下命名。
目前仅文昌鱼属于该亚门。脊椎动物亚门的鱼类分为:无颌总纲、盲鳗纲、头甲形纲;有颌总纲、软骨鱼纲、全头鱼纲、板鳃鱼亚纲、肉鳍鱼纲、腔棘鱼亚纲、孔鳞鱼类与肺鱼亚纲、辐鳍鱼纲、软骨硬鳞鱼亚纲、新鳍鱼亚纲等。属于无颌总纲里的鱼最大特点是口无颌,全世界现存2科,12属,84种;有颌总纲类的海洋鱼类最早是出现于早志留世的棘鱼类。还包括软骨鱼纲(分为2个亚纲,13目,45种,170属,约846种)、肉鳍鱼纲、辐鳍鱼纲(2个亚纲,4个亚组,9个总目,42个目,431科,4075属,23681种)。
当你发现某一物种,在历史上尚没有人记载时,就可定为新种,但在定为新种之前,你要查考《动物学记录》(ZoologicalRecord)。由此书找出某一类群的文献题目,再找原文核对鉴定。当你确定新种时,同时要选择模式标本,即新种描述所确定的标本。这种模式标本一般有正模标本(holotype)、副模标本(paratype)、综模标本(syntrpe)、选模标本(lectotype)、补模标本(neotype)等。当你提出发现新种报告的时候,一定要注明模式标本保存的地点、模式的种类,以便核对。新种定名要在种名之后附上sp.nov或n.sp,意为新种。
定种人是按照优先律,谁先创立就用谁的名字,如鲤鱼为林奈所鉴定,则标明Cyprinus Carpio Linnaeus。如果新种命名的发现者误将某新种列为另一属,或是某一属后来又分成若干属,甚至把该种移入另一属,这种原定名仍保留,但要将原建种人的名字放在括弧内。例如梭鱼ugil haematocheila Temminck et Schlegel改为Liza haematocheila(Temminck et Schlegel)。在书写时,门、纲、目、科、属之第一个字母用大写,种名第一个字母用小写。定种人第一个字母用大写,如果两个人合定一种,则在两个人的名字之间写一个et或&表示“和”的意思。
世界四大洋
地球上的陆地广布四方、彼此隔开,而海水则是四通八达、连成一体,这一连片不断的水体便构成了世界海洋。世界海洋是以大洋为主体,与围绕它所附属的大海共同组成。全世界共有四大洋: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和北冰洋。主要的大海共有54个之多,如地中海、加勒比海、波罗的海、红海、南海等等。现在,就让我们对世界的四大洋作一番巡视吧!
太平洋
太平洋是世界海洋中面积最阔、深度最大、边缘海和岛屿最多的大洋。据较多资料介绍,最早是由西班牙探险家巴斯科发现并命名的,“太平”一词即“和平”之意。16世纪,西班牙的航海学家麦哲伦从大西洋经麦哲伦海峡进入太平洋并到达菲律宾,航行其间,天气晴朗,风平浪静,于是也把这一海域不约而同地取名为“太平洋”。太平洋位于亚洲、大洋洲、美洲和南极洲之间,北端的白令海海峡与北冰洋相连,南至南极洲,并与大西洋和印度洋连成环绕南极大陆的水域。太平洋南北的最大长度约15900千米,东西最大宽度约为109900千米。总面积17868万平方千米,占地球表面积的三分之一,是世界海洋面积的二分之一。平均深度3957米,最大深度11034米。全世界有6条万米以上的海沟全部集中在太平洋。太平洋海水容量为70710万立方千米,均居世界大洋之首。太平洋中蕴藏着非常丰富的资源,尤其是渔业水产和矿产资源。其渔获量,以及多金属结核的储量和品位均居世界各大洋之首。
大西洋
大西洋是世界第二大洋。位于南、北美洲和欧洲、非洲、南极洲之间,呈南北走向,似“s”形的洋带。南北长大约1.5万千米,东西窄,其最大宽度为2800千米。总面积约为9166万平方千米,比太平洋面积的一半稍多一点。平均深度3626米,最深处达9219米,位于波多黎各海沟处。海洋资源丰富,盛产鱼类,捕获量约占世界的五分之一以上。大西洋的海运特别发达,东、西分别经苏伊士运河和巴拿马运河沟通印度洋和太平洋,其货运量约占世界货运总量的三分之二以上。
印度洋
印度洋是世界第三大洋。位于亚洲、大洋洲、非洲和南极洲之间。面积约为7617万平方千米,平均深度3397米,最大深度的爪哇海沟达7450米。洋底中部有大致呈南北向的海岭。大部处于热带,水面平均温度20℃一27℃。其边缘海红海是世界上含盐量最高的海域。
海洋资源以石油最丰富,波斯湾是世界海底石油最大的产区。印度洋是世界最早的航海中心,其航道是世界上最早被发现和开发的,是连接非洲、亚洲和大洋洲的重要通道。海洋货运量约占世界的10%以上,其中石油运输居于首位。
北冰洋
北冰洋位于地球的最北面,大致以此北极为中心,介于亚洲、欧洲和北美洲北岸之间,是四大洋中面积和体积最小、深度最浅的大洋。面积约为1479万平方千米,仅占世界大洋面积3.6%;体积1698万立方千米,仅占世界大洋体积的1.2%;平均深度1300米,仅为世界大洋平均深度的三分之一,最大深度也只有5449米。北冰洋又是四大洋中温度最低的寒带洋,终年积雪,千里冰封,覆盖于洋面的坚实冰层足有3~4米厚。每当这里的海水向南流进大西洋时,随时随处可见一簇簇巨大的冰山随波飘浮,逐流而去,就像是一些可怕的庞然怪物,给人类的航运事业带来了一定的威胁。而且,北冰洋还有两大奇观。第一大奇观:就是那里一年中几乎一半的时间,连续暗无天日,恰如漫漫长夜难见阳光;而另一半日子,则多为阳光普照,只有白昼而无黑夜。由于这样,北冰洋上的一昼一夜,仿佛是一天而不是一年。此外,置身大洋中,常常可见北极天空的极光现象,飘忽不定、变幻无穷、五彩缤纷,甚是艳丽。这是北冰洋上第二大奇观。
『贰』 小学生海洋知识资料
海洋是地球上最广阔的水体的总称,海洋的中心部分称作洋,边缘部分称作海,彼此沟通组成统一的水体。
地球表面被各大陆地分隔为彼此相通的广大水域称为海洋,其总面积约为3.6亿平方公里,约占地球表面积的71%,平均水深约3795米。海洋中含有十三亿五千多万立方千米的水,约占地球上总水量的97%,而可用于人类饮用只占2%。
地球四个主要的大洋为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北冰洋,大部分以陆地和海底地形线为界。目前为止,人类已探索的海底只有5%,还有95%大海的海底是未知的。
(2)小学生海洋保护扩展阅读:
探索海洋
研究海洋的科学是海洋学。早在史前人类就已经在海洋上旅行,从海洋中捕鱼,以海洋为生,对海洋进行探索。在航空发展之前,航海是人类跨大陆运输和旅行的主要方式。对深海海底的探索一直到20世纪中才真正开始。虽然今天人类对海洋用潜水球、潜水艇探索,但对深海还所知甚少。
地球深处的海洋
地质学家通过实验室模拟,在人们最意想不到的地表之下1000多公里的地层深处找到了水。在温度达1000℃以上、并且承受高压的矿物岩里,可能储藏着相当于地球所有大洋中水量之5倍的水。而且该项发现还很可能有助于弄清地球是如何形成和发育的。
在地表之下650公里至2900公里的深处,是围绕在富含铁质的地核周围的高热、高压物质。日本东京科学院的专家估计,在这被称为下部地幔的矿物质中,可能包含有达到其自身质量0.2的水。已有的行星理论,推测了在其形成之初所出现的早期蒸发物质的数量,如水和二氧化碳的数量。这个发现预示着地球初始阶段混合物质的数量,可能已经超出了过去的预料。
奇怪的海洋
千百万年来,地幔像一只盛有热汤的锅子一样,处于剧烈的搅拌与动荡之中,这使得地幔的构造层带运动,并且使地幔的化学成分混合。粘性更大的地幔会搅拌与动荡得更快。在下部地幔中由矿物质形成水,可能也会影响地幔的构造层带,使之不容易下沉到地层更深的地方。当构造层带下沉、加热和受挤压时,它们释放的水可能会软化围绕的地幔,以及松缓它们的下沉通道。
在稍高一点的地幔中,即在大约地表之下400公里至650公里之间深度的区域叫做转换带,因为它位于上部和下部地幔之间,在这里就可能存有相当于几个大洋的水。科学家发现,在下部地幔的矿物质中,可能保留有大约其上位岩石质量之十分之一的水,但因为下部地幔的体积比转换带的体积大得多,所以它具有相当多的水。
英国布利斯托尔大学的地质学家认为,该项发现有助于推进有关在地幔之中锁存有多少水的争论。他说直到现在,大部分人仍坚持认为在地幔中没有多少水。此外,在两年前进行的另一项类似研究中,得出的结论是地幔之下根本没有多少水。
日本科学家在实验室中模拟下部地幔,他们采用了构成该区域之大部分的三种矿物质进行研究。他们设计应用了一种多砧的特殊实验装置,以再现地幔下变化异常剧烈的苛刻条件,同时对矿物质用硬齿挤压和加热。
在大约1600℃和25万个大气压下,他们应用二级离子质量光谱测定技术,测定了氢的数量,该技术使离子束冲击矿物质,并探测从矿物质表面放散出的离子。已有的其他研究结果表明,在该等矿物岩中得到的任何氢,都来自于其间存囿的水。最后,专家检测到了比实验预想要多得多的氢,从而得出了目前的结论。
大海的颜色
翻开世界地图集,黄海、红海、黑海、白海会映入我们的眼帘。太阳光线眼看是白色;可它是由红、橙、黄、绿、青、蓝、紫七种可见光所组成。这七种光线波长各不相同,而不同深度的海水会吸收不同波长的光束。
波长较长的红、橙、黄等光束射入海水后,先后被逐步吸收,而波长较短的蓝、青光束射入海水后,遇到海水分子或其他微细的、悬在海洋里的浮体,便向四面散射和反射,特别是海水对蓝光吸收的少,而反射的多,越往深处越有更多的蓝光被折回到水面上来,因此,我们看到的海洋里的海水便是蔚蓝色一片了。
既然海水散射蓝色光,那么不论那个大海都应该是蔚蓝色的,但实际上,海洋却是红、黄、蓝、白、黑五色俱全,这是由于某种海水变色的因素强于散射所生的蓝色时,海水就会改头换面,五色缤纷了。
影响海水颜色的因素有悬浮质、离子、浮游生物等。大洋中悬浮质较少,颗粒也很微小,其水色主要取决于海水的光学性质,因此,大洋海水多呈蓝色;近海海水,由于悬浮物质增多颗粒较大,所以,近海海水多呈浅蓝色;近岸或河口地城,由于泥沙颜色使海水发黄;某些海区当淡红色的浮游生物大量繁殖时,海水常呈淡红色。
中国黄海,特别是近海海域的海水多呈土黄色且混浊,因为淮河、碧流河、鸭绿江及朝鲜半岛的汉江、大同江、清川江等注入黄海,河水携带泥沙很多,使近海水呈黄色,所以得名黄海。
不仅泥沙能改变海水的颜色,海洋生物也能改变海水的颜色。介于亚、非两洲间的红海,其一边是阿拉伯沙漠,另一边有从撒哈拉大沙漠吹来的干燥的风,海水水温及海水中含盐量都比较高,因而海内红褐色的藻类大量繁衍,成片的珊瑚以及海湾里的红色的细小海藻都为之镀上了一层红色的色泽,所以看到的红海是淡红色的,因而得名红海。
由于黑海里跃层所起的障壁作用,使海底堆积大量污泥,这是促成黑海海水变黑的因素,另外,黑海多风暴、阴霾,特别是夏天狂暴的东北风,在海面上掀起灰色的巨浪,海水抹黑一片,故得名黑海。
白海是北冰洋的边缘海,深入俄罗斯西北部内陆,气象异常寒冷,结冰期达六个月之久。白海之所以得名是因为掩盖在海岸的白雪不化,厚厚的冰层冻结住它的港湾,海面被白雪覆盖。由于白色面上的强烈反射,致使我们看到的海水是一片白色。彩色的海,是大自然的杰作。
海洋文化
人类文明是由大陆文化和海洋文化共同构成的。海洋文化一词最早出现在李二和《舟船的诞生》一文中,后被国内外学界陆续引用。
海洋文化与大陆文化是相互影响、相互融合、相互促进的。人类古代文明,就是由大陆文化和海洋文化融合而成的。陆上的火与石斧创造出了舟船,舟船的水上活动又推动了大陆文化的发展。独木舟出现在新石器时代,是人类文化发展到一定程度的必然产物,它不仅体现了人类生产力的发展程度,以及整个社会科学技术的发展水平。而且为人类海洋文化的发展,开辟了一个崭新的纪元。
人类的特性,就是对未知世界的探求与渴望。
人类对水的依赖是如此的强烈。只要有水流经过,人类就会逐水漂航。古埃及的尼罗河文明;两河流域文明及古代中国的黄河、长江流域文明,莫不缘此而生。同样,在海洋上,只要有海岛(在人们的视野)出现,人们就会乘舟船逐岛而去,从而建立起陆海之间的文化交往。古代中国的文化,就是这样被一步步传播到世界各地的。
中国不仅是一个国土广袤的大陆国家,黄河、长江作为母亲河哺育了中华民族,并使中国以其古老的文明著称于世;中国同时又是一个具有漫长海岸线和辽阔海洋的海洋国家。伟大的中华民族同地中海国家一样,都是人类海洋文明的重要发祥地,内涵丰富的海洋文化,是人类历史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华民族不仅早在7000年之前就创造了辉煌的航海历史,而且远在7000年频繁而漫长的航海中,把最早的人类文明、古代文化和科学技术带到了美洲和世界各地(李二和《中国水运史》绪论)。
这是由世界各地先后出土和发掘的大量的、历代文物及世界各国各领域的专家学者对历代古文献资料的研究,包括多次有关中国海洋文化的国际学术研讨会结果所达成的共识。
在中国浙江余姚县的河姆渡遗址,出土了五支木桨。其中一支残长为62.4厘米,残宽为10.8厘米;另一支残长为92厘米,残宽9厘米。经碳14测定,五支木桨距今年代为7000年左右,属母系氏族社会遗物。同层出土的还有近百种动植物和带有榫卯和企口板结构的房屋建筑所用的木料遗存,还有炭化稻粒等。
这证明,渔猎和采集在当时的经济生活中,仍然起着十分重要的辅助作用。河姆渡遗址位于杭州湾以南的宁绍平原,姚江从遗址的西部和南部流过,南为四明山,与河姆渡隔江相望。遗址海拔仅3—4米,在古代可能是一片汪洋或低洼的沼泽地。值的特别注意的是,在出土木桨的桨柄与桨叶结合处,阴刻有弦纹和斜线纹图饰。由此证明,如此雕工精细的木桨,决不是最原始的,当有一个漫长的发展和演化过程。
那么原始木桨的出现,应当更早一些,可能在8000年左右(李二和《中国水运史》第1章中就作了大胆的推论)。无独有偶,同样是在浙江杭州,在萧山跨湖桥新石器遗址,又出土挖掘出了一只独木舟。经碳14测定,这只木舟的距今年代为7500—8000年,这恰与我们在《中国水运史》中的推断相吻合。应当说这是一个惊人的发现,这是迄今在中国发掘到的一只最早的独木舟(李二和《海上七千年》)。
海洋趣闻
1、黑海,古希腊人称之为“胸怀宽广的海”。
2、死海,只是一个内陆盐湖,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海。
3、地中海,罗马人称之为“地球中央的海”。
4、爱琴海,是以一个古代雅典国王伊格尤斯的名字命名的。
5、七个海,这是一个古代水手的术语,意思是:红海、地中海、波斯湾、黑海、南海、里海和印度洋的总称。
6、马尾藻海,世界上唯一没有海岸的海。
『叁』 面临海洋污染小学生可以做什么
关于小学生能够
做什么,只能是
好好学习,长大了
再作贡献
『肆』 适合小学生听的关于海洋的歌有哪些
是儿歌还是抄什么?学点校园歌曲吧!
比如:1. 爱 2. 朋友 3. 老人与海 4. 没有人比我更爱你
5. 水手 6. 约定 7. 天使的搜索翅膀 8. 天使
9. 我们的歌 10. 童年 11. 明天会更好 12. 回家
13. 光辉岁月 14. 完美世界 15. 爱我别走 16. 一生有你
17. 奔跑 18. 祝福 19. 第一次 20. 一路上有你
21. 同桌的你 22. 你的样子 23. 两只蝴蝶 24. 笔记
『伍』 如何为小学色树立"海洋环境意识
海洋强国之路是早日实现“中国梦”的基石,提升全民海洋意识是实现海洋强国之路的首要任务。作为基层教育工作者,笔者认为要提升公民的海洋意识,应从娃娃抓起,在义务教育阶段尤其小学教育阶段广泛施教。
首先要切实深入地在小学开展海洋意识的理论教育和实践活动。目前,很多小学生只知我国是一个国土辽阔的大陆国家,并不知道我国还是一个海洋国家,有大陆岸线1.84万公里,亟须在小学生中进行海洋国土意识教育。要让小学生明白,我国国土资源包括陆地、海洋两部分,国之海洋是强国之本,这些丰富的海洋资源是中华民族赖以生存与发展的空间,等待我们去开发和保护。
其次要在小学教育阶段,尤其是语文课、作文课增加海洋文化的内容,使小学生通过读写、交流更好地接受海洋意识的熏陶。
著名教育学家陶西平曾对中小学生作文教育的弊端进行抨击:为什么学生作文中的母亲都是一个模式?别让孩子从作文开始第一次撒谎。小学生学语文、学写作,既是掌握基本交流工具为长大后融入社会做准备,也是基本认知能力形成的关键过程,而这一阶段形成的基本认知,将可能影响孩子一生。
所以,在小学阶段,尤其是小学作文课中,进行海洋意识教育尤为重要。可以引导他们观察、思考与海洋有关的话题,尝试着形成他们自己的观点,哪怕只是浅显的观察、稚嫩的见解,也要鼓励他们写出来。同时,可以在小学生中开展海洋科普实践活动课,用简单的语言、生动的例子系统地介绍海洋科学基础内容,描述海洋科学发展历史,描绘合理开发利用海洋的美好前景。
从小建立起来的海洋国土观念、保护开发海洋的价值观念会相对牢固,海洋意识教育才能更接地气、更有实效。
再次,要用海洋文化熏陶海洋意识的养成,帮助小学生培养探寻海洋的兴趣爱好,引导他们从小构筑坚实的海洋知识。可以在小学宣讲明代郑和下西洋等中国古代航海历史,让小学生了解世界航海史和中华民族的关系;举办海洋历史文化遗存图片展等活动,帮助小学生学习海洋历史、了解海洋文化,使海洋意识教育有的放矢。
海洋,是中华民族振兴的宝贵财富。在小学阶段有目的、分阶段地培养孩子的海洋意识,传播海洋科学常识,弘扬海洋文化,将有利于中华民族海洋意识的整体提升,其意义重大。海洋意识教育从小学广泛施教,将为海洋文化普及、海洋强国建设打下良好的、充满希望的基础。
『陆』 作为青少年怎么保护海洋生态环境
作为青少年,应该是
主动保护海洋生态环境。
不要乱扔垃圾在海里,
不能捕杀海洋生物。
『柒』 海洋红绿灯是什么作用是什么目前中国哪里有海洋红绿灯世界呢小学生作文要求,请各位指点迷津!
海上红绿灯:红绿浮筒和白灯桩
航标就像是茫茫大海上的红绿灯,我专们在海上航行,要遵守属海上交通规则,沿着航标这个红绿灯,文明航船,才能保证行船安全。不过这个海上红绿灯究竟长什么样?
据介绍,常见的视觉航标主要有浮筒和灯桩两种,从作用来看,犹如陆地上的红绿灯一样,前者在白天发挥作用,后者则属于“夜灯”。
浮筒顾名思义,是漂浮在水中的筒状物。在江心屿一带的江面上,不少市民可以看到红色、绿色的筒状物,这就是浮筒。用通俗的话说,就是江面上的红绿灯。保证船舶进出港的航行安全。进港时,红色浮筒在左边,绿色浮筒在右边,船舶就是在浮筒中间航行;出港时则反之。船舶在两个浮筒之外航行则很容易搁浅。灯桩则犹如夜间的红绿色,一般在晚上发出白光,告诉过往的船只此处有礁石出现。
海上除了红绿灯之外,还有“警示牌”——黄色浮筒。据介绍,黄色的浮筒表示水下有物体,有警告勿近之意。七都大桥建设期间,航标部门就在附近不能接近的位置设置了黄色浮筒,可以通过的地方则有红绿浮筒出现。
『捌』 关于大海的现代儿童诗歌
1,《大海究竟是谁的家》作者:王雁君
大海上面行着船,大海下面起了争论,
大海究竟是谁的家?
小小的鱼儿说是它家的,因为海里属它们人口多。
大鲸鱼说是它家的,因为海里属它们个儿最大。
海龟说是它家的,因为海里只有它们长铠甲。
海胆海参海兔海马都说话,大家争得打起了架。
大海却一言都不发,他想说,你们都是我家的啊。
2,《大海》作者:刘汉秋
太阳一露头,大海就变成红土地,
就有帆船辛勤地耕耘,海鸥欢快地播种,
太阳扯块白云遮住脸,大海就变成了蓝天,
就有白天鹅,小飞机一样,在海面上飞翔。
3,《大海的耳朵》作者:刘汉秋
海浪把一枚一枚贝壳,放在沙滩上,
像一只一只耳朵,静静倾听;
在春天里,听春风打开花蕾的声音,
听小草占领大地的消息。
在夏天里,听蝴蝶和花儿的悄悄话,
听蜜蜂辛勤的劳作声。
在秋天里,听蛐蛐弹琴,
听小菊花在月光里绘画。
在冬天里,听落叶飞舞,
听雪花像一只白猫在海岸上徘徊。
4,《小雨滴》作者:刘汉秋
下雨了,大海说,那是我的骄傲
云朵说,那是我的杰作,
雨滴听见了说,不对不对,
我是花朵的礼物,我是小草的包裹,
于是,一滴雨投进了花朵的怀抱,
一滴雨奔向小草的家园。
5,《天上海,海上天》作者:弈江南
我们看海,看见的是海,和海上的天,
天上的水来自海,太阳轻入海中,向谁说,
我们的姐妹轻纱入浴,在海滩,
我们的艳史挣扎在海上,太阳在下面燃烧,
太阳的下面是水,天上的水海上来,
天上的云朵入海中,星星向鱼说,
鱼向轻纱说,海水学我们的形状,海水赋与我们形象。
『玖』 2014年第12期小学生之友的文章一百年后的海洋生活
很多人喜欢把地球称为“水球”,因为地球表面71%的面积被海洋覆盖着。千百年来,海洋为人们提供了丰富的鱼类资源、矿物资源。可是,我们并没有充分地利用海洋。究竟海洋还能怎样造福人类呢?
也许某一天,你将看到这样的图景:海洋中分布着各种各样的城市,人像鱼一样在海洋里游来游去……不要大惊小怪,在未来的100年中,人类将会逐步实现这样的梦想。现在,让我们一起去看看奇妙无比的未来海洋生活吧!
海水农业
我们都知道,地球上的淡水资源十分有限,远远不能满足人们生产生活的需要,而多得不得了的海水却没有发挥出多大的作用,这不是一个巨大的浪费吗?其实,不止你会有这样的疑问,科学家同样有。在他们的努力下,海水农业终于诞生了。
海水农业指的就是直接用海水来灌溉农作物,使陆地植物适应高盐分的海水,从而得到优良的“海水植物”,然后将它们种植在沿海的盐碱地、沙漠和荒地上,这些原本寸草不生的土地就能变成绿地了。目前,为了获得耐海水的植物,科学家正在进行艰苦的探索,除了采用筛选、杂交育种之外,还利用细胞工程和基因工程来育种。将来我们的餐桌上会出现很多用海水灌溉的粮食和蔬菜,说不定它们还别有一番风味呢!
海底田园
许多国家在筹划将田园“搬”到海洋里,建立海底田园。到那个时候,有一部分农民的工作将由耕田变为“耕海”。他们的田园里种植的不是水稻和小麦,而是海藻和海草等。丰收时,这些海藻和海草由专门的水下联合收割机来割取,然后由钢索吊出海面装到船上,给陆地上的牛、猪、羊等做饲料。这些海洋植物含有大量的蛋白质,所以食用它们的牲畜营养价值更高。
与陆地农田相比,海底田园的单位面积产量要高出100倍,所以,在不远的将来,农民在海洋中工作会比在陆地上更加出色、有效。
海底牧场
从前,人们只是单纯地从海洋中捕捞鱼类,没有考虑这是否会破坏海洋的生态平衡。有了海底牧场之后,人们将有计划地培育、放养。另外,人们世世代代捕鱼用的渔网将被强大的吸水装置替代。人们可以利用电场发出的光、一定频率的声音和溶于水中的特殊化合物,引诱鱼儿们集中起来,游近由船上放下的吸水管道,然后吸水管道连水带鱼一起吸进船舱中。到那时,海底牧场能向人类源源不断地提供各种鱼虾,美味的海鲜再也不是人们餐桌上的奢侈品了。
海底能源宝库
因为海洋中有潮汐能、波浪能、海流能、热能等多种清洁能源,而且储量巨大,所以人们又把海洋称为“蓝色的煤海”。海洋是人类当之无愧的能源仓库。
据估计,海底的石油蕴藏量约为900亿吨,仅北冰洋的石油储量就可供全世界使用50年。随着海底勘探技术的发展,海底石油的生产基地将会建在海底,人们把巨型塑料筒沉入海底,装满原油后,由大型潜水艇运送到海面上来。这样,人们就不用害怕原油泄漏事故的发生了。
未来的海洋热能转化厂,也将设置在海中,它不断地将海洋热能转化为电能。居住在沿海地区的人们可以通过海底电缆来获取生活用电。另外,海水中还含有大量的重水。重水被誉为未来的理想燃料,科学家正考虑从中提取出相关元素,进行热核反应试验。如果获得成功,重水将成为取之不尽的能源,满足全球的用电需要。
海中城市
一直以来,科学家对海中城市十分感兴趣。他们认为,与向外太空移民比起来,人类移居海洋具有更强的操作性。从水下实验室到海底城市,他们用高科技手段一步步地向海洋迈进。
日本建造了一座海上“小城市”。它由钢铁筑成,中央有一座6层楼的大厦,设有室内小花园、电影院,水电全部由自己供应,能满足海上居民文化娱乐生活的需要。这个浮动的“小城市”由8根高大的柱子托起来,如果把柱子收起来,就可以像船一样在海上行驶。每天晚上,人们可以枕着海浪声入睡,早晨起来,能够在第一时间里欣赏到海上日出的美景,多么惬意啊!等到海上工厂在附近的海域兴建起来之后,海上城市的居民就能过上衣食富足的生活了。
日本还计划建设世界首座海洋城来解决未来人类的居住问题。海洋城将建在200米深的海底,有4层楼高的钢骨平台,由1万根坚固的柱子支撑,柱子附近配备感应装置,能够测台风、海啸等,从而自我调整力度以抵抗这些外来的压力,保持海洋城的平稳。城中的建筑离海面约70米,面积为23平方千米。除了住宅区外,海洋城里还有1个商业中心,400个网球场,8个高尔夫球场,2个棒球场,1个栽种水果蔬菜的农场。据说,这座“海洋城”的居住人数将达到10 000以上。哈,那海底就会跟大陆一样,变得热闹非凡了。
海洋新资源
经过研究,科学家又发现了一种新资源-深层海水,它可是解决资源枯竭和环境污染问题的生力军。
那么,什么是深层海水呢?在不同的学科领域中,深层海水有着不同的定义。作为可利用资源,它指的是海面200米以下深海部分的海水。因为阳光几乎照射不到这里的海水,所以几乎没有进行光合作用的植物,细菌和病原菌也很难繁殖,是可以永久再生的清洁资源。
深层海水将会被应用到我们未来生活的方方面面。比如,我们可以利用深层海水与表层水的温度差进行发电,也可以用它充当空调的制冷剂,丝毫不用担心这会给地球环境造成怎样的污染。爱美的女士能用上以深层海水为原料制成的化妆品,减少对皮肤的损害……深层海水如此“神通广大”,当然备受科学家青睐了。
虽然现在深层海水的利用率非常低,不过我们相信经过人类的努力,深层海水一定能为我们的未来生活提供更全面、周到的服务。
『拾』 小学生凭小学生的报告手册买东湖海洋世界的门票可以半价吗
应该不可以,要看身高。
武汉东湖海洋世界于二00二年九月二十八日开业,建筑面积约三万平方专米,整体方案从属设计到内容构思,充分借鉴东南亚地区和国内大型海洋馆的建设经验,运用 最先进的技术设计施工。海洋世界引进世界各地近千个品种约一万余尾各种珍稀海洋鱼类,建有热带雨林馆、热带雨林亚马逊河、海底隧道、海底世界馆、海兽表演 馆、海洋生物标本馆、科普电教馆、家庭水族生态馆以及购物中心和分布各点的休闲游览区。
突显海豹海狮表演、水下巴蕾表演、人鲨共舞表演,让游客在海洋世界 里尽享亚马逊雨林的神秘莫测;海底景观的深邃迷恋;海洋生物的斑斓夺目;人鲨共舞的惊心动魄;海豹、海狮献艺的憨态诙谐,并寓教于梦境般的畅游之中,使海 洋世界成为游客休闲旅游的好去处和了解海洋、走进海洋、热爱海洋、保护海洋的窗口与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