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祁门县的教育
祁门县幼儿教育发端于民国25年(1936),是年,崇善坊女子小学增设幼儿班,时称“半年级”,收幼童20余名,5年后停办。民国26年,彭龙小学亦设幼稚班,幼童人数不详。
1952年,祁山完全小学附设幼儿班,有幼童50余人,教养员1人。翌年,设大、中班各1个,收幼童95人,教养员3人。同年,农村开办大龄托儿所,全县收幼童92人。1957年,横头乡(今祁红乡)、三友乡(今平里乡)相继开办幼儿班,祁小幼儿班增至3个,全县有幼儿班5个,幼童167人,教养员6人。1958年,农村幼儿班(包括临时性、季节性幼儿班)猛增至257个,收幼童5716人,全县共有幼儿班260个,幼儿5846人,幼儿入学率达83%,但其中拼凑数目,形同虚设者为数不少。其后,国民经济发生困难,农村幼儿班纷纷停办,至1962年,全县仅存幼儿班4个,幼童147人。
1964年秋,祁山小学附设幼儿班迁出,建立城关幼儿园,设大、中班各2个,收幼童200余名。同年,祁门茶厂开办幼儿班,农村幼儿班亦陆续恢复,全县有幼儿班26个。“文化大革命”中,幼教事业受到损失,1972年,全县幼儿班减至18个,幼儿545人。1973年,幼儿班改名红儿班。
1979年,全国托幼工作会议后,幼教事业再度发展。是年4月,祁山镇街道幼儿园创办,各乡幼儿班亦纷纷开办。1982年有幼儿班123个,幼儿2837人,教养员135人。1985年,幼儿班增至174个,幼儿3830人,教养员184人。其中,公办6个,幼儿301人;街道4个,幼儿166人;农村163个,幼儿3349人;县火柴厂幼儿班1个,幼儿14人,幼儿入学率53%。 清光绪三十一年(1905),南乡乡立高等小学堂在平里创立,此为祁门县有新学之始。翌年,县立高等小学堂,隔年,西乡乡立高等小学堂亦相继创立。
辛亥革命以后,新学有所发展。民国2年(1913),学堂改称学校。翌年,小学发展到22所,计城内5所,东乡6所,南乡3所,西乡7所,北乡1所,学生共623人。嗣后,迭有兴废。民国7年,小学增至30所,学生917人,此为祁门县教育发展的第一次高峰。此后,又呈下降趋势。民国26年,抗日战争爆发,大批知识分子流入徽州避难,教育事业呈现一时兴盛的局面。是年,办起短期小学31所,全县有学校59所,学生2496人。民国30年,国民政府颁布《国民教育实施纲领》,施行政教合一的国民教育制度,私塾和短期小学并入正规小学。翌年,全县有小学101所,学生6100人,达到民国期间小学教育发展的高峰。此后数年又逐渐跌入低谷,至民国37年,全县仅有完小13所,初小22所,学生920人。
建国后,县人民政府先后接收8所完小为公办学校,解放前停办的学校也次第恢复,1949年全县有小学86所,学生4975人。1952年,县人民政府制订《初等教育五年发展计划草案》,加强普及初等教育工作,接收全部初小为公办小学。是年,全县小学发展到185所,学生7114人,学龄儿童入学率为63.7%。翌年,祁门县第一所民办小学开办,至1956年,民办小学增至22所,加上公办小学,全县有小学205所,学生8112人。1958年“大跃进”期间,全县小学增至274所,学生12271人。1960年统计,小学达401所,学生19784人,学龄儿童入学率96.9%,但其中不乏浮夸。同年,国民经济进入困难时期,翌年,小学降至274所,学生10839人。1962年以后,随着经济形势的好转,教育事业得到恢复。祁门县贯彻两条腿走路的方针,在巩固公办小学的同时,发展民办小学和耕读小学。至1964年,全县公办小学197所,民办小学240所,耕读小学(班、组)523所,共960所,学生18806人,学龄儿童入学率为93.5%,基本上实现普及初等教育的目标。
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学校停课闹革命。1968年,复课闹革命,全县小学425所,学生14288人。此后,由于60年代人口的盲目增长,学龄儿童猛增,学额急剧上升。1972年,全县小学增至593所,学生20152人。以后,学校和学生数继续上升,至1980年,形成祁门县有史以来的最高峰,小学614所,学生30650人。这以后,计划生育工作初见成效,学生数开始下降。1981年,小学607所,学生29959人。1983年,605所,27833人。
1984年,祁门县进行小学管理体制改革,实行分级办学,分级管理,推动了初等教育的普及。是年,全县小学587所,学生26106人,入学率为98.7%,年巩固率98.6%,毕业率93.6%,普及率96.2%,提前一年实现普及初等教育,跨入全省第一批普及初等教育县的先进行列。1985年,全县小学585所,学生24341人,入学率上升到99.4%。1986年被评为全国基础教育先进县。 祁门县中学教育始于民国28年(1939)。是年,祁门县茶商集资创办私立祁阊初级中学,招收学生110人。民国33年改为县立初级中学,至1949年,累计毕业生约380人。
建国后,县立初中更名祁门县初级中学,学生数渐增。1949年,在校学生117人,至1957年,增到339人,9年累计毕业生362人。
1958年,县初中开设高中班,首次招生48人,成为祁门县第一所完全中学,改名祁门中学,在校学生548人。1960年,学生增至1699人。1961年,祁门县初级农校改为全日制普通中学——祁门县初级中学,中学增至2所,但学生数下降,初中651人,高中112人,共763人。1965年,中学教育在整顿、提高的基础上稳步发展,学生数回升至653人,其中初中563人,高中90人。8年累计初中毕业生988人,高中毕业生151人。
1966年6月,“文化大革命”开始,学校停课,1968年冬恢复招生。县初级中学停办,祁门中学招生203人。1969年以后,在“上小学不出队,初中不出大队,高中不出公社”的口号下,中学迅猛发展。1971年,初中增至12所,各校并附设高中部。至1977年,全县有中学28所,其中初中20所,完中8所,另有附设初中班的小学47所,共有学生13157人,形成祁门县在校中学生数的最高峰。
1978年,开始纠正中学盲目发展的现象,停办了6所初中,3所完中。后又对中学教育进行调整,至1985年,全县有完中2所、初中18所,学生8355人,其中初中7717人,高中638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