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如何高效提高小学生的科学素养
在教学设计中找准切入点 确立科学思维的培养目标
设计一堂探究活动课,很多教师很自然地把精力放到了活动的设计和安排上,从提出问题、进行猜想假设到设计实验收集数据、得出结论,很少考虑到学生的科学思维培养问题。而事实上,科学探究的本质应是思维的训练和发展,因此我们在探究活动的安排上,不要追求贪多求全,不要安排过多的活动,而要“追求学生在科学探究活动中思维的过程和价值”。一堂只有40分钟的课里,我们面对众多的目标,就要懂得选择和放弃,我们可以选择一个最有价值的活动深入地把它做好、做足,设计活动时预设思维的切入点,围绕思维点的解决层层展开。
创设问题情境 引发积极思维
问题是思维的发源地,没有问题就不会引起思考。在探究活动中有多少价值的提问、引导,就会引起学生多少的有效思考。可以说,“问题是整个教学过程的主线”,教学活动自始至终均应围绕着问题展开。教师要善于设计问题,激发学生的认知冲突,引发学生的思维,使其处于积极主动的地位,从而把他们的注意力引向所研究的问题上来。通过问题情境既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和探究习惯,又拓展了学生的思维空间。
提供结构性材料 锻炼思维灵活性
“材料引起活动,活动发展思维”,课堂中为学生提供恰当的自主探究材料,对提高学生自主探究活动的水平,促进思维的发展有着明显效果。因此我们应当利用实验材料特别是结构材料----这只无形的手引导学生走上认知、探究、发展之路。有结构材料应是揭示学生探究的思路和探究的方法,能引导学生思维活动,能让学生调动视觉、听觉、嗅觉等多种感官去了解事物。
动手之前先动脑 提升思维严密性
动手之前先动脑,围绕着要探究的问题,重视并引导学生制定探究活动的方案,是开展探究活动的重要环节。动脑是为了动手的顺利进行,是提高学生思维能力的有效途径。由于受知识经验和能力的限制,学生考虑问题往往缺乏周密性,围饶某个问题制定活动计划时,学生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往往是粗糙的、片面的、不完善的,缺乏科学性,实验前的动脑能让学生的思维从模糊走向清晰。教师要引导学生通过完善方法来发展学生的思维,掌握科学探究的方法。在探究前准备不光是待会儿要用到的各种材料,在某种程度上来说,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在动手前经过一番自己的思考,“先做什么?后做什么?”“要哪些材料?”“实验时该注意些什么”……这样,让学生动手和动脑紧密结合起来,变传统的实验技能模仿为学生主动的设计实验,从关注技能的形成到关注思维品质和综合实践能力的养成,在动手动脑中切实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动手之后更动脑 发展思维抽象性
探究活动开始后,课堂气氛异常热烈,这时教师要让学生做好探究记录,这不仅是重要的科学方法,更有利于学生的思维发展。学生通过实验观察、小组讨论,把观察到的现象转换成文字或图形记录,这就要有思维的过程,特别是要把现象和结论联系起来,他们还要经过分析、归纳等抽象思维的过程。如在做热传导的实验时,教师要求学生把现象记录下来,同学们一边观察一边画了金属条和金属圆片热传导时的速度和方向。虽然是简简单单的箭头,但是很形象地表示出了固体热传导从高温向低温传递,以热源为中心向四周扩散的规律,也能帮助学生建立思维从形象到抽象的过程。
在交流中质疑 增强思维批判性
语言是思维的外壳,“通过语言可以促进思维发展”?。因此学生讨论、交流、回答问题时往往是他们思维活动最活跃之时,也是培养他们思维能力最好之时。但在现实教学中我们的老师总还习惯于让学生在探究活动中获取某一个科学结论,学生一旦得出了某一个科学结论,也就宣告本次探究活动结束。有时为了学生能尽快获得结论,老师则想方设法把学生的思维往老师所想的一面引导,而至于学生在探究过程中提出的一些其他问题,则常常采取回避的态度。而这样往往会忽视结论背后学生的思维,因此我认为不要看见“结论”见好就收,而应突出思维过程。在科学探究过程中,教师要有计划地组织学生进行大胆质疑辩论,并允许学生在课堂上大声争论,发表自己的见解,为了科学真理,学生间可以争得“面红耳赤”,使学生在平等、民主、自由的气氛中放松地进行深层次交流沟通。通过对科学问题的研讨,使学生能够辩证地看问题,批判性地接受知识,应用原理,从而增强识别力,提高判断的准确性。由此可见,加强研讨和辩论是培养学生思维批判性的好方法。
② 怎样培养学生科学素养,科学素养的四大要素,小学生
1、培养学生的科学来学习兴趣。
2、营造民源主和谐的学习氛围。
3、创设活动情境,培养学生探究欲望。
4、成立课外兴趣小组。
5、充分利用网络资源。
6、领悟“科学素养”的真正内涵,准确把握培养小学生科学素养的原则,积极探究培养小学生科学素养的有效策略,通过科学教育使学生逐步领会科学的本质,乐于探究,热爱科学,并逐步树立社会责任感和时代使命感。
③ 如何培养小学生的科学素养
1、通过实践活动,让学生学习和掌握一定的基本的科学方法。
即是通过假设----验证----结论的方式来得出结果。培养这样的思维方式有利于学生在解决问题时不会盲目冲动,具有一定的理性思维。科学方法是从事学科探究活动所必须采用的一些方法,学生一旦掌握了这些方法,也就学会了“真刀真枪搞科学”的真实本领,就能在自然探索科学的过程中,获取科学新知、发展科学能力、提高科学素质。
2、创造条件,激发学生勇于参与、经历科学探索活动的兴趣
学生学习科学,不仅仅是获取信息、接受知识,更重要的是能运用一定的科学方法去自行探究科学,探索大自然的奥秘,并在经历科学探索的过程中,更好地掌握获取知识的方法和能力,来解决生产生活中的一些具体问题。
④ 为什么要对小学生培养科学素养
小学科学课的重要任务就是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让学生从小产生对科学专的兴趣。随着经济的不断属发展,科学技术和文化越来越重要,成为国家综合实力的重要竞争因素,现代社会也越来越需要复合型人才。,教学要适应时代的改革,现代科学教程需要学生多多实践,力求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让科学真正服务于学生,服务于社会。
⑤ 科学素养对小学生很重要,如何培养离不开这4点
当今时代,人们从小就感受到了科学技术所带来的种种影响,因此,科学素质的培养必须从小抓起。早期的科学教育会对一个人科学素质的形成产生巨大的影响。
小学生的科学素养结构同一般公众相比,有其独特的群体特点,例如容易受到外界干扰、具有学科化倾向、学生间差异明显等。因此,面对小学生这一特殊群体,如何培养他们的科学素养尤其重要。
1科学课程
小学阶段的课程也有涉及科学技术的,但是只有科学课是专门的、集中的、定位于培养学生科学素养的课程。
学生从日常的生活积累和经验中所得到的科学知识,对于自身科学素养的提升是有益的,但这种认知又具有明显的不足。一是以零散的方式储存于自己的经验体系中,比较凌乱;二是往往就事论事,迁移性弱,比较肤浅;三是主观性强,缺少理性分析甚至形成某些错误认识,比较片面。
因此,以课程形式对学生进行科学素养的培养极为重要。如果学生长期得不到正确引导,错误便会在他们的意识中不断重复进而强化。此外,虽然小学科学课的内容几乎全都与学生生活密切相关,但是如果没有科学教师的点拨,他们能够自己从生活中发现这些不经意的科学吗?所以,小学的科学课程,从量和质两个方面保证了学生科学素养的形成。通过课程系统地、分层次地学习,才能保证学生对科学认知的逻辑性、全面性和科学性,保证自己所确认的内容是正确的。如果自己所确信的内容本身就是错误的、不科学的,还如何期望用这种认知去建构更为广阔的科学?所以,科学课程必须成为小学生科学素养形成的关键。
但是,科学课程是从小学三年级开始开设的,旨在从生活经验出发,体验探究过程、学习科学方法、发展科学精神。如果单靠科学课程来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是完全不够的,我们应该放宽视野,懂得处处留心皆科学,事事都能促进科学素养的形成。
2科学阅读
在小学阶段,阅读通常是语文教师所提倡的活动,通过学生阅读,实现学生的语言积累、文学积淀、知识拓展。一种较高水平的素养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形成的,它强调平日的养成,通过一种日臻内化的模式逐渐提高。有效的阅读是学生与文本的交流,这个过程包括了学生的回忆、想象,更包括了学生的思考,以及自身精神对文本内涵的感受与体悟。
就科学阅读来说,把握其内涵是首先要做的事情。科学阅读是指向学生科学素养形成的阅读行为。要做到这一点,需要回顾科学素养的几个关键要素,从而明确学生的科学阅读应该从哪里开始。
人类除条件反射外的一切行为都是以认知为基础的,尤以知识性认知为主。科学阅读也要从科学知识入手。首先要阅读与科学知识直接关联的内容,这些关于科学知识的阅读内容,不是那些专业的物理知识或化学知识,也不是关于如何迈开双脚走路的知识,而是最基本的科学知识,这个“最基本”应当结合并满足阅读者的生活状态。然而,这个“最基本”的标准是什么很难界定,因为我们无法从无限的知识中选择一些出来,然后画上一条线,对人们说“由于你不知道这些知识,所以认定你为不具备基本科学素养的人”。另外,科学知识是无限的,更是在不断发展的,彼时所需的科学素养,此时并不一定适用。由于地域、经济发展水平等不尽相同,我们每个人所处的“此时”也不尽相同,那么很难为所有人划定一个共同标准。
3科学技术活动
这里说的科学技术活动,是指以学生为主体开展的科技制作、创造发明、科技论文、实验报告等活动。这类活动不同于科学课程中的科学实验,不是对教材内容的验证、探究,而是一种脱离教材内容和教学目标的非教学活动。
科学素养不仅包括对科学知识的了解,还包括对研究过程和方法的了解,必要的操作方法与技能也都是必需的。从教材、教师那里,学生已经能够获得较为完善、准确的内容,但如果学生能够亲自参与实践操作,将所学所得在科学技术活动中加以利用,他们就可以获得更为真切的感受。
其实,科学技术活动就是给学生一个平台,激发他们的科学精神。它需要调动学生本人的整体科学素养,让学生提取自己关于科学的一切认知,寻找或实践操作技术和方法,这样就可以使学生的科学素养有一个综合系统的提升机会。在科学技术活动中,学生通常都会表现出极大的参与性,因为他们经常能在其中发现不一样的东西,甚至发现不一样的自己。传统的科学技术活动有许多,在培养学生科学素养方面都有不小的促进作用,如科技文化节、科技创新节、科技论文比赛等。
如今,小学又兴起了另一种形式——科学技术类的校本课程,一些学校甚至还成立了科学技术社团,虽然它们与科学课一样都有教师的课堂教学,但是差别极大。这种科技类校本或选修课程,大多以活动或项目形式出现,这种方式在提升学生科学素养方面的作用非常明显。因为在项目活动中,学生能够将动力与兴趣相结合,从而更容易开展创新性活动。
4生活实践
如果以上关于学生科学素养的形成主要关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方面的话,那么还应当注意一下“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如果一个人具有丰富的科学知识、精湛的科学技术,却打心底就排斥、不认同科学,那么他依然算不上是一个具有较高科学素养的人。
科学素养理应包括人们对科学、技术的赞同与认可。在生活中,他能够自觉地运用科学思维进行思考;在实践中,他将生活本身当作一门关于科学的学问,将在科学课程、科技活动中学到的知识与思想带到生活中来。比如做事要严谨认真、推测要有根有据等。如此,科学素养才能真正内化于心,成为自己的一部分。
⑥ 学科核心素养论文:浅谈如何培养小学生的科学素养
一、创建科技氛围,增强学生科技意识
二、密切联系生活实际,培养学生科技能力
三、动员全体参与科技实践,树立学生科学精神
⑦ 怎样培养小学生的科学素养 科学素养培养目标培养科学
浅谈如何培养小学生的科学素养
当今社会发展越快,学科分化越来越细致,科学课的正式开设,“科学素养”这个名词应运而生,那么到底什么是科学素养呢?
素养被定义为一种特殊的能力和行为模式。是指人们在工作、生活、活动中为了达到一定的目标,理解和运用印刷信息开发自己的知识潜能的能力。
科学素养一词是由英文翻译而来的。英语中有两个层面的意思:一是跟学者有关,指有学识,有文化;另一种是真对一般公众而言的,指能够阅读,能够书写。在新的课程标准里北京师范大学郁波教授是这样给科学素养定义的,科学素养有三个层面的解释:一是培养学生必备的基础学科知识,二是培养学生具有科学的思维方式,三是培养学生具有科学的生活方式。
据我分析,科学素养就其概念本身有其鲜活的一面,这和科学技术正处在高速发展的时代是息息相关的。科学素养主要是指培养学生具有科学的思维方式。
明确了科学素养的含通过实践活动,让学生学习和掌握一定的基本的科学方法义,那么究竟该如何培养小学生的科学素养呢?
(1)通过实践活动,让学生学习和掌握一定的基本的科学方法,
即是通过假设----验证----结论的方式来得出结果。培养这样的思维方式有利于学生在解决问题时不会盲目冲动,具有一定的理性思维。科学方法是从事学科探究活动所必须采用的一些方法,学生一旦掌握了这些方法,也就学会了“真刀真枪搞科学”的真实本领,就能在自然探索科学的过程中,获取科学新知、发展科学能力、提高科学素质。
实践,是一种手脑并用的操作活动。物理学家杨振宁曾经指出“不该说,读书努力就是好学生。应该说,有很强的动手能力和创新精神才是好学生。”科学课所特有的学科特点为学生的动手实践创造了有利条件。因为,各种自然观点及其发展变化的规律大多是学生在进行实验操作的实践活动中发现和认识的。因此,在科学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创造一切有利条件,善于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引导学生充分地动眼、动手、动脑、动口,按一定的要求对研究客体,包括实物、标本、模型以及有关的实验情况进行认真、细致的观察,进行实验和操作,使学生获得更直接、更清晰、印象更新的认识。同时,在这个过程中,通过训练而掌握了一定的科学研究方法,为学生以后进一步的学习、工作、研究,乃至创造发明等打好不可缺少的素养基础
(2)创造条件,激发学生勇于参与、经历科学探索活动的兴趣
学生学习科学,不仅仅是获取信息、接受知识,更重要的是能运用一定的科学方法去自行探究科学,探索大自然的奥秘,并让他们在经历科学探索的过程中,更好地掌握获取知识的方法和能力,来解决生产生活中的一些具体问题。
(3)课外延伸,拓宽学生实践和创新的途径。
科学课堂教学的时间和空间是有限的,而小学生对自然科学的探索是无止境的。在学生已理解了一定的科学概念,掌握了一定的科学研究方法之后,教师要十分重视引导学生灵活地应用已有的知识与技能,去解决生活中遇到的一些实际问题,去进行一些新的或较深层次的探索,这是学生从学习知识到灵活应用知识的一个深化过程,一个知识有效迁移的过程,更是思维与能力的重要表现。由此,科学课外活动作为课堂教学的补充和延伸,拓宽了学生实践和创新的途径,也大大丰富了学生科学素质的形成和内容。
总之,小学科学课是培养学生科学素质的主要阵地,要在科学教学中更好地引导学生学习、探究、实践、创新,还需要不断地进行教育探索,不断地潜移默化地在学生心灵上播撒科学和创新的种子。
⑧ 如何培养小学生的科学素养
1、通过实践活动,让学生学习和掌握一定的基本的科学方法。
即是通过假设----验证----结论的方式来得出结果。培养这样的思维方式有利于学生在解决问题时不会盲目冲动,具有一定的理性思维。科学方法是从事学科探究活动所必须采用的一些方法,学生一旦掌握了这些方法,也就学会了“真刀真枪搞科学”的真实本领,就能在自然探索科学的过程中,获取科学新知、发展科学能力、提高科学素质。
2、创造条件,激发学生勇于参与、经历科学探索活动的兴趣
学生学习科学,不仅仅是获取信息、接受知识,更重要的是能运用一定的科学方法去自行探究科学,探索大自然的奥秘,并在经历科学探索的过程中,更好地掌握获取知识的方法和能力,来解决生产生活中的一些具体问题。
3、课外延伸,拓宽学生实践和创新的途径。
科学课堂教学的时间和空间是有限的,而小学生对自然科学的探索是无止境的。在学生已理解了一定的科学概念,掌握了一定的科学研究方法之后,教师要十分重视引导学生灵活地应用已有的知识与技能,去解决生活中遇到的一些实际问题,去进行一些新的或较深层次的探索,这是学生从学习知识到灵活应用知识的一个深化过程,一个知识有效迁移的过程,更是思维与能力的重要表现。由此,科学课外活动作为课堂教学的补充和延伸,拓宽了学生实践和创新的途径,也大大丰富了学生科学素质的形成和内容。
⑨ 如何培养小学生的科学素养
在科学教学中,由于科学学科本身的特性(是对小学生进行科学启蒙教育的一门重要的基础学科),它对培养学生的科学志趣和创新精神,学科学、用科学的能力,对学生的科学素养的提高和创新能力的发展都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以下就我在科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科学素养的问题谈谈自己的探索与实践。 一、呵护儿童好奇心,激发科学学习兴趣 学习兴趣是小学生科学素养培养的重要内容。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教育的本职不是谋生,而是唤起兴趣,鼓舞精神。”新课程标准要求要以科学兴趣的激发作为切入点,呵护学生与生俱来的好奇心与求知欲,进而通过科学探究将这种好奇心转化为科学兴趣,使之真正发挥科学学习的原动力。“本来好奇心就是人与生俱来的,但后来不知道为什么,到了小学毕业的时候,孩子们的这种好奇心反而逐渐减弱了”,对此我们教育工作者是有责任的。 二、引领儿童亲历科学探究过程 在过去的文化背景下,我们的科学教育往往既枯燥又乏味,教师实行的是照本宣科,“填鸭式”、“满堂灌”, 孩子们依赖死记硬背蒙混过关,根本不知道科学和他们周围世界有何相关。科学探究过程一般包括几个方面:观察、提出问题、作出假设、制定计划方案、实施计划、分析综合整理、表达交流等。教师有责任对学生的探究活动给予适当帮助、适时调控。 1.问题情境阶段,教师要为学生创设具体的问题情境,引导学生观察并思考。 2.提出假设、验证假设阶段,学生提出假设和实验方法时,教师要引导学生独立思考,把自己的想法记录下来,并将自己的观点在探究中交流讨论,反复探究,验证假设的正确与否。 3.发现、概括阶段,在实验完成后,教师要鼓励学生根据观察的现象进行解释,引导学生自己概括出结论。 三、充分利用现有条件,积极开发课程资源 科学课程的实施,离不开充足的课程资源的支持。我们首先要挖掘校内课程资源,特别要加强科学专用教室的环境建设,包括实验仪器、学校图书馆、校园网及其他教学设施。通过这些资源,激发学生学习科学的欲望、探究自然的兴趣和好奇心。 此外要敢于走出课堂,建立校外课程资源,包括:河流、农场、田地、各种动植物,社区活动中心、街道、开发区、工厂等。每所学校都有自己的独特周边环境之处,因地制宜,开发和利用好校外课程资源,可以增加学生对科学的兴趣,为学生今后真正的科学探究奠定了基础,也为学生提供了接触社会的机会,丰富了学生的知识面,增强了学生的社会交往能力,培养了学生的社会责任感,推进了学生科学素养的形成。 四、正视现实,提升教师自身专业素养 小学教师科学本身科学素养直接影响到能否上好课,能否培养出符合时代需要的人才,作为科学教师理应自我加压,努力提高自身的专业素质。 小学科学是一门多学科、多内容的综合性课程。小学科学教师承担的是综合教学的任务,除了必要的教育科学知识,更需要具有广博的物理、化学、生物、天文和地学等科学领域的知识。驾驭这样一门知识领域极其广阔的学科,要求教师必须通晓科学学科涉及的各个领域的专门知识,并及时了解科技和教育的最新观点、信息和研究成果,不断更新和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 科学教师还要特别了解和掌握科学探究方法,合理运用科学探究方法。只有教师自身了解和掌握常用科学探究方法的特点与要求,才能在教学过程中合理地运用它们,从而发展学生学科学、用科学的能力。只有教师自身掌握了先进的教育教学理念,具有系统、全面的专业知识结构,具有高超的教学技能和良好的心理素质,才能适应新课程改革的需要,才能真正实现学生的自主发展。 提高学生的科学素质是一个长期的复杂的过程,并非一朝一夕之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