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如何培养小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 70
一、发挥教师的引导作用 教学中教师起到引导作用,是组织教学的灵魂。教师的引导思路、方式、方法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效果。教师备课时,应精心准备,知识要由浅到深,循序渐进,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讲解要有启发性。联系实例要贴近生活,注重实际应用,激发学习兴趣。 注意培养学生用数学语言或数学表达式,叙述空间图形的形状和位置,重视数形结合和互相转换。把立体图形准确转化为数学语言和表达式,这些成为解题的出发点和依据。教师应注重教学语言的规范、准确、精练。课堂上运用数学语言,适时地总结内容,引导学生练习,让学生体验实践规律,总结归纳知识特点,感悟空间图形的位置关系,增强学生空间想象力。
二、借助实物模型进行直观教学 由于在现实生活中小学生直接接触的大多是立体图形,把立体图形的初步认识编排在平面图形之前是符合儿童的认知规律的。所以在教学中,教师要把生活中实物带到课堂上,让学生对实物多多进行触摸,感知它的立体感,例如:学生接触到长方体纸盒后,可以说出“有一些面,它的面是平的”、“有许多边,它的边是直的”、“它还有一些角,很尖,很扎手”、“有些面的大小一样,有些不一样”等等之类的初步认识,并用自己的语言来表达这些发现,这些认识不一定全面的,但是长方体的一些基本特点就已经深深的印在学生的脑海里了,加上教师的正确引导,学生可以对长方体就有更全面的认识了。
三、动手操作,合作交流 空间观念是一个人在对周围环境和实物的直接感知的基础上形成的。对于以被动听讲和练习为主的方式,是难以形成空间观念的。学生在现实空间中对物体的形状、大小及所处方位的感知对物体图视的初步认识和常见平面图形的了解积累了丰富的几何事实,以理解现实的三维世界,形成良好的空间观念。而空间观念的形成需要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的氛围。培养空间观念需要大量的实践活动,学生要有充分的时间进行空间观察、测量和动手操作,从而对周围环境和实物产生直接感知,这些都不仅需要自主探索、亲身实践,更离不开大家一起动手、共同参与。观察、操作、归纳、类比、猜测、变换、直观思考等对形成空间观念有重要作用的手段,只有在大家共同探讨、合作解决问题过程中才能不断生成和发展,并得到提升。通过合作交流可以更清楚的明确自己对空间的看法,并有机会分享各自的想法。大家的共同感受对促进空间观念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例如,学生认识了圆柱的侧面后,在头脑中已建立起这样一个封闭的、弯曲的表象。接着又要研究侧面积,这就需要将刚刚建立起来的认知平衡打破、重组,寻求新的平衡。这首先要解决的是化曲为直的问题,将圆柱的侧面展开为一个平面图形。其实很简单,就是引导学生“剪”。而在这个过程中不仅仅需要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更要引导学生在研究探索的氛围里、在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积淀对空间观念的认识。首先把学生分成几个小组进行探讨,如果把圆柱的侧面沿着一条线剪开,展开后是什么样的形状呢?小组讨论后动手操作,汇报得到什么样的形状?教师结合汇报的情况展示三种展开的情况。这三种情况虽然展开的形状不一样,可以运用割补法进行转化。为了研究问题的方便,我们通常将圆柱的侧面沿着一条高剪开,展开后成为一个长方形。可以想象如果没有学生的动手操作、合作交流,圆柱的侧面积计算方法的推导将会首先遭遇学生头脑中几何体与展开图之间的转化障碍。四、借助现代化教学设备 利用多媒体教学可以使教学内容变抽象为具体,便于学生观察和认识,有利于学生理解和掌握教材。教师可以按照教学的需要,制作课件,通过电脑的动感演示,使图形"活"起来,让学生从不同的角度观察图形,达到深刻理解抽象的理论知识,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的目的。空间和平面图形的概念和性质,有相同的,也有不同的;有类似的,也有不类似的。
总而言之,培养学生空间想象能力的发展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是学生生活、学习经验长期积累的过程,只有通过多想、多观察形成表象,才能更有效地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
② 浅谈如何培养小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
学生空间想象能力的发展,与其数学思维品质的完善程度紧密相联。可以说,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品质是提高学生空间想象能力的突破点。为此,可以从以下两方面着手。
(1)通过一题多解,使学生所学的知识融会贯通,培养学生思维的深刻性与敏捷性
在学习几何的过程中,如果没有思维的深刻性,就不可能准确地解释图形信息、正确地进行推理、判断;没有思维的灵活性与敏捷性,就不可能对非图形信息与视觉信息进行灵活的转换与操作,无法想象运动变化的空间。
通过一题多解的训练,可以使学生更牢固地掌握所学的知识与技能;并通过各种解法的对比,使学生对所学内容有更深刻的认识,从而使学生体验到数学中的简捷美。
(2)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创造性思维是一种具有主动性、独创性的思维方式。这种思维突破了习惯思维的束缚,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它或是提出了有新意的观点,或是解决了前人尚未解决的问题,创新是它的本质特征。如:在回答说出“你所知道的圆形东西时”,有的学生答道:水珠是圆的、鼻孔是圆的、老鼠洞是圆的。这些回答想象丰富、视角独特,具有一定的独创性。
在实际教学中,教师首先应当为学生创设出一种民主、宽松、和谐的教学环境和学习气氛。其次,在教学中,教师不要急于对学生所回答的问题或提出的建议做出判断或评价,更不要轻率给予批语特别是对一些与教师的本意不相符、看似荒谬的回答,也应允许他作进一步的解释。第三,作为教师,要尊重学生提出的每一个问题,要通过语言、奖励等方式,激励学生的成就感和进取精神,并要及时鼓励学生敢于发表不同的意见和创造行为,从而来培养他们的创造力。
③ 简述如何培养小学生创造想象的能力
教师在教学中,复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制手培养小学生创造想象的能力。
教师要引导学生学会观察,丰富学生的表象储备。
教师要积极引导学生思考,打开学生想象力的大门。
教师要引导学生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扩大学生的知识经验以发展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
教师要注意发展学生的语言能力。想象在语言的调节下进行,并通过语言来表现。发展学生的语言能力有利于提高学生的想象水平。
教师要结合学科教学,有目的地训练学生的想象力。
教师要引导学生进行积极的幻想。
④ 如何培养小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小学艺术课程学生有效学习初探——如何在课堂中培养学生的想象、创作能力 四川成都高新实验小学 周雪梅 内容简介:本文从小学艺术课程学习过程中,从美术的角度阐述了如何对学生进行想象、创作能力的培养,从而提高课堂效率。 关键词:想象、艺术美、创作 “艺术美来源于生活,高于生活。”从美术的角度讲,这句话是指艺术美是艺术家创造性劳动的产物,是艺术家将现实美从生活到艺术的创造。艺术美的灵魂是创造。创造是对生活形象的提炼,是艺术美的生命,因此艺术美不仅来源于生活,而且高于生活。当然,我们今天所谈的儿童装饰画鱼的创作者,并非前面所说的艺术家,而是极具模仿力、想象力、创造力的我校的可爱的儿童。人是生活的主人,他不仅随时随地在欣赏美,而且总是自觉不自觉地在创造着美。正如高尔基所说“照本性来说,人都是艺术家,他无论在什么地方总是把美带到他的生活中去。”儿童正是这种把无暇的“美”带到 生活中去的“艺术家。”儿童是用与成人不同的眼光看待自然界的一切现实美,对这一切现实美的接受是非功利性的接受,没有挑选的过程。只要他们认为是美的都通通吸收。儿童从现实美创造为艺术美的过程中,也没有任何功利性,也只是将自己认为美的东西表现出来。这种与成人不同的非功利性的创造,常常会出现奇迹般的效果,具有极富个性的审美效果,针对儿童这一特点,我设计了《儿童装饰画鱼》的教学,以期待学生能运用他们独特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从现实生活只去发现美,并创造出高于现实美的艺术美。在这一教学中学生确实运用他们非凡的创造力,证明了他们不愧为具有创造力的“艺术家。”动物是与人类共同生活在这个地球上的生物,无论飞禽或走兽,每一种动物都有它独特的美。在儿童的直观感觉中,最美、最具魅力的当推鱼,他们摇动着雍容华贵的鱼翅,在海底的珊瑚丛中或姿态娴静,或悠然翻飞。在我们看来鱼身体上那五颜六色、斑斓如霞的鱼身,美的令人眩目,这现实中的鱼已是到了美的及至了。在儿童心中的鱼,梦中的鱼却升华了这“艺术之极品。”在儿童心中没有约定的规律,有的只是偏偏联想。在他们的主观和随意中,鱼的鱼翅可以变形为一对、三对、五对、六对等形状各异的翅,将两对鱼翅变形为一对的,使外形整体感强,简洁凝练;将两对鱼翅变为三对的,用几何对比,在棱角与柔和的对比在求统一,保持鱼翅原形的,则将外形变得十分独特,用规则图形与不规则图形结合,在变的过程只、经过创造“幻化出”现实世界不曾有的、千奇百怪的装饰鱼独特的外形。有的心细的孩子还将鱼的身体变形成他们平时最关注的“机器人”卡通外形,将鱼的触须变化成由许多美丽的小花朵编织而成的花环,一切的变化都是那么的奇妙、那么的不可思议。在对鱼身进行装饰的过程中,儿童通过欣赏现实生活中的鱼身上的花纹,了解到花纹是由点、线、面、图案、色彩的形式表现出来的。虽然装饰中的点、线、面具有纯粹的抽象意义,但在儿童大胆的“妙笔”下居然“生了花。”在进行装饰的过程中,学生运用了装饰手法中的删添法,删除本身鱼身花纹中影响主题表现的部分,用儿童的话来说就是去掉不美丽、不吸引人的部分,添加抽象的点、线、面或其它形象,使需要突出的部分更准确、更集中、更引人注目。同时也运用了提炼取舍、净化夸张、化复杂为单纯,对一些图形进行扩大、缩小、伸长、加粗、变细等夸张的艺术处理,当然这一切方法都是学生凭借自己的丰富想象和大胆创作,以及老师具象思维引导在不经意中运用的,同时在这随意之中学生还应用了图案构图中的对称、均衡方法、运用了图案的自由纹样、适合纹样,以及二方连续、四方连续等,这些图案都是有最基础的点、线、面构成,经过学生巧妙的“排列组合,”给它们赋予了新的生命,使幻想中的鱼身有着奇妙的花纹,于是便栩栩入生了。对色彩的处理,学生那朴质大胆的方法,更让人为之所动!对比极其强烈的冷暖色同时出现,极其艳丽的大红大绿在矛盾中求统一,在对比中求协调。这种色彩的美是成人作品中可望而不可及的,它使本来就美丽的鱼身更加五彩缤纷了。这一切都是儿童这些小“艺术家”没有经过刻意的逻辑思维创造出的艺术美,尽管孩子们显得幼稚,作品也让人难懂,但这是孩子们幼年难得的艺术珍品,是他们幼年成长过程中艺术表现的有力见证。
⑤ 浅谈如何丰富小学生的想象力
任何成功的创造发明都离不开想象,写作也是如此。对于小学生来说,在向他们传授写作方法的同时,更应注重培养他们的想象力。那么,语文教师在作文教学中如何激发学生展开想象呢?具体讲,教师可以从学生观察、阅读和写作三个方面来指导。
一、教师在指导学生观察中激发他们的想象能力
观察是认识事物的基础。小学生不论是生活还是学习,都离不开动手和动脑,而这一过程中教师就应教学生按照一定的顺序和方法来观察所熟悉的事物,让他们边观察边想象,把看到的实物在头脑中形成图像,甚至能动笔画一画,或记录下来,这样不仅能加深他们对有关实物的认识,还可以为他们写作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教师在指导学生阅读中提升他们的想象能力
实践证明,要想让学生乐于读书,首先要培养他们阅读的兴趣,教师通过一定手段和方式让学生喜欢上读书之后,学生就能从书中品味出作者要表达的情感,这样他们也就会养成边读边悟的习惯,提高自己阅读感悟的能力。让学生在阅读中展开想象,不仅可以丰富自己理解的内容,还可以从中体会出作者表情达意的一些方法。所以要想培养小学生习作的想象力,必须加强对他们阅读的指导,让他们在阅读中张开想象的翅膀。
三、教师在指导学生写作中培养他们的想象能力
1.对长篇文章进行缩写
对于一些故事性较强或人物性格鲜明的文章,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缩写练习。一般来说,缩写要注意三点:(1)体现原文的风格和面貌。也就是说,缩写要尽量保持原文的中心思想,要保持原文的主要事件和人物的基本特点。(2)缩写可将原文的篇幅缩短或者去掉部分描写语句,或者把次要事件加以概括,或者删去无关紧要的介绍。(3)衔接自然,首尾贯通,使文章成为一个整体。
如教学六年级下册《三打白骨精》一文后,教师就可以让学生缩写课文,练习把“三打白骨精”这一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和故事的起因、经过、结果写清楚就可以了。又如学完《莫泊桑拜师》,只要学生能抓住文中主要句段来写,学生就很容易理解福楼拜的循循善诱和莫泊桑虚心好学、勤学苦练的精神。学生能缩写好这一内容不仅可以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还可以从中学到一些写作方法,指导学生缩写这样的文章真可谓一举多得。
2.对文章细节进行扩写
扩写,就是根据已经给定的材料,展开丰富的想象,合乎情理地把事情写具体、写完整。要想把有关内容扩写好,就必须展开想象。有时也可以对文中一些疑问进行查找资料,补充写作。例如,教学六年级下册课文《聂将军和日本小姑娘》后,学生可能会产生许多疑问:在这篇课文开头只是交代八路军战士在战火中救出了两个失去父母的日本小姑娘。那么,到底是谁救出了这两个小姑娘?后来,这两个小姑娘成长状况怎么样呢?当时日本士兵在我国境内烧杀抢掠,为什么八路军战士还要救这两位日本小姑娘呢?对于这些学生感兴趣的问题,教师就可以放手让他们去查找资料,然后把搜集整理好的内容补写出来,这样文章就会显得更完美。
3.结合阅读材料进行改写
学生在熟读课文、准确地把握文章中心后,教师可以根据课文内容让学生发挥想象进行改写。如教学六年级上册的《负荆请罪》一文,教师就可以根据这一课本剧的形式让学生练习把三年级下册课文《大作家的小老师》和五年级下册课文《爱因斯坦和小女孩》也改写成课本剧。此外,针对教材中的一些叙事诗歌,教师还可以引导他们改写成记叙文。学生只要能多加练习,就一定会从中摸索出一些写作技巧来,这些方式无疑也是培养他们想象力的好方法。
4.指导进行一题多写练习
在课堂训练中教师还可以通过一题多写来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和创新能力。如在一次写人的习作中,我指导学生介绍自己的妈妈,为了写好这次作文,我先让学生分组介绍自己妈妈的优点,通过学生介绍,我归纳出妈妈大都具有勤劳、善良、疼爱自己等特点,于是我就让学生选取不同的材料,从不同的角度以“( )的妈妈”为题写三个片段,通过一题多写,学生从中明白了要想写好习作首先要有丰富的材料,写一个人可以从不同角度去写,在写作中要想打动人必须富有真情实感,所以一题多写也是培养学生想象力的一种有效方法。
爱因斯坦说:“想象比知识更重要……”小学生有了丰富的想象力,在写作中自然会把要写的内容表述得更加丰富,从而表达出自己的真情实感,这样他们的写作兴趣和想象能力就会越来越强。
⑥ 怎样培养小学儿童的想象力
(一)创造条件,采用多种手段,丰富儿童的表象和言语
表象是想象的材料,表象的数量和质量直接影响着想象的水平。表象丰富,想象就开阔而深刻;表象贫乏,想象也就狭窄而肤浅;表象准确,想象就合理;表象错误,想象也就荒诞。在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利用直观教具和形象化的材料,并经常组织学生参观、看展览、游览、看电影等。
在实际活动中,要引导儿童广泛接触各种事物,仔细、全面、准确地观察、比较、分析、综合。有时教师也可用丰富的情感和生动形象的语言进行口头讲述,带领学生表情朗读以增强学生的感受,使儿童积累起丰富和准确的表象,保证想象活动的顺利进行。
如语文课上有的教师为使学生写好《春天》一文,他先组织学生“忆春天”,通过回忆,把头脑中关于春天特点的表象提取出来,然后在初春时带学生去“找春天”,如,看到吐新芽的树和柳枝、开始融化的冰雪等;过了几个星期再带学生去“看春天”,如,看到田野一片新景象,冰河已解冻,碧波荡漾,鸟语花香;回来后就让学生“写春天”,这是积累表象、发展想象的有效途径。
想象是通过言语形式加以表现的,因此,言语与想象的发展关系密切。只有言语发展达到一定水平,儿童的想象才可能从形象的水平提高到符号水平,使想象变得更加广阔、深刻,更加概括且富有逻辑性。
结合课文教学,教师要指导学生大量阅读文艺作品,使他们积累起丰富的词汇,学会恰当地运用词汇,准确描述外部事件和内心世界。
同时,教师要重视用丰富、优美、正确、清晰、生动形象化的言语描绘事物。这不仅可以唤起学生的想象,更为他们表现想象做出了榜样,使学生具体地感受到如何使用言语来表现想象。这对提高学生言语表达能力,发展学生的想象,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
(二)结合学校的各种活动,进行想象的训练
1.结合各科教学活动,训练学生的想象
语文课上,学生在表情朗读课文、作文、自编故事以及课外阅读后,用自己的想象来体会作品的内容,在头脑中“看见”或“听见”作品中所叙述的一切。音乐课上,根据歌词或乐曲,想象出一幅幅有声有色的画面。图画课上,通过绘画、手工、雕刻以及课外的科技活动等,训练学生的创造才能。
2.通过形式训练,提高想象和联想的能力
(1)对静物做动态想象,变无声为有声想象。如,出示一幅画面,要求学生围绕画面的主题,写出画面上人物的精神、动作、语言等。
(2)对抽象词做具体形象想象。如,将“骄傲”一词,要求学生以人物动态来表达。有个学生做如下描述:“老王在发言,老李翘着二郎腿躺在椅子上,嘴里吸着香烟,眼睛仰视天花板,将一口口浓烟向天花板喷去。”这段文字虽无“骄傲”二字,但用形象表现了老李的骄傲神态。
(3)对物做拟人想象。如,要求对“水”做拟人想象。有两个学生写成如下的短文:“水,我见过奔腾不息的江水,它穿峡谷、绕暗礁,向着大海、英勇无畏、一泻千里、勇往直前。”“无数的细流,汇成浩荡的大海。而汹涌在海面上的无数细浪,仿佛是无数的前赴后继的雕塑家,他们坚毅、踏实,长年累月、日日夜夜、坚持不懈地工作着,将无数岩石雕成奇状异态,给人类铺展了无数壮观的画面。”
此外,还可要求学生对无色的事物做有色的想象,对个别事物做概括的想象等。通过这一系列想象的形式训练,儿童便能逐渐掌握静观默想、浮想联翩的本领。
(三)正确引导小学儿童的幻想
小学儿童幻想正处在由远离现实的幻想向现实的幻想过渡阶段。积极的幻想对学生的学习生活具有直接推动作用的幻想,是富于现实性的。因此,教师要引导学生,把幻想与现实紧密结合起来。
结合的方式很多,可以通过组织各种主题队会,如“我在2000年”主题队会,把个人的幻想与祖国现代化建设的实际需要结合起来;可以把现实生活中各种富有感染力的典型事件,对学生进行宣传,如,英雄模范、“十佳少年”的先进事迹的宣讲活动。
让学生在头脑中再现出这些英雄人物的光辉形象,从感情上热爱他们,敬重他们,从而激起向他们学习的强烈愿望,创英雄的业绩,走英雄成长的道路。
有些儿童以看小说、电视消磨时光,逃避艰苦的学习活动,整天沉湎于幻想之中。教师对此必须予以重视。这种现象的产生,主要原因是由于在孩子学习阅读时,家长只提供大量文艺作品而缺乏明确的要求和正确的指导。久而久之,学生对学业失去兴趣,而变得热衷于想人非非,不愿从事艰苦的学习,成绩逐年下降。教师要与家长密切配合,采取有效措施使这些儿童正确对待现实,把精力集中到学习上来。
(一)创造条件,采用多种手段,丰富儿童的表象和言语
表象是想象的材料,表象的数量和质量直接影响着想象的水平。表象丰富,想象就开阔而深刻;表象贫乏,想象也就狭窄而肤浅;表象准确,想象就合理;表象错误,想象也就荒诞。在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利用直观教具和形象化的材料,并经常组织学生参观、看展览、游览、看电影等。
在实际活动中,要引导儿童广泛接触各种事物,仔细、全面、准确地观察、比较、分析、综合。有时教师也可用丰富的情感和生动形象的语言进行口头讲述,带领学生表情朗读以增强学生的感受,使儿童积累起丰富和准确的表象,保证想象活动的顺利进行。
如语文课上有的教师为使学生写好《春天》一文,他先组织学生“忆春天”,通过回忆,把头脑中关于春天特点的表象提取出来,然后在初春时带学生去“找春天”,如,看到吐新芽的树和柳枝、开始融化的冰雪等;过了几个星期再带学生去“看春天”,如,看到田野一片新景象,冰河已解冻,碧波荡漾,鸟语花香;回来后就让学生“写春天”,这是积累表象、发展想象的有效途径。
想象是通过言语形式加以表现的,因此,言语与想象的发展关系密切。只有言语发展达到一定水平,儿童的想象才可能从形象的水平提高到符号水平,使想象变得更加广阔、深刻,更加概括且富有逻辑性。
结合课文教学,教师要指导学生大量阅读文艺作品,使他们积累起丰富的词汇,学会恰当地运用词汇,准确描述外部事件和内心世界。
同时,教师要重视用丰富、优美、正确、清晰、生动形象化的言语描绘事物。这不仅可以唤起学生的想象,更为他们表现想象做出了榜样,使学生具体地感受到如何使用言语来表现想象。这对提高学生言语表达能力,发展学生的想象,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
(二)结合学校的各种活动,进行想象的训练
1.结合各科教学活动,训练学生的想象
语文课上,学生在表情朗读课文、作文、自编故事以及课外阅读后,用自己的想象来体会作品的内容,在头脑中“看见”或“听见”作品中所叙述的一切。音乐课上,根据歌词或乐曲,想象出一幅幅有声有色的画面。图画课上,通过绘画、手工、雕刻以及课外的科技活动等,训练学生的创造才能。
2.通过形式训练,提高想象和联想的能力
(1)对静物做动态想象,变无声为有声想象。如,出示一幅画面,要求学生围绕画面的主题,写出画面上人物的精神、动作、语言等。
(2)对抽象词做具体形象想象。如,将“骄傲”一词,要求学生以人物动态来表达。有个学生做如下描述:“老王在发言,老李翘着二郎腿躺在椅子上,嘴里吸着香烟,眼睛仰视天花板,将一口口浓烟向天花板喷去。”这段文字虽无“骄傲”二字,但用形象表现了老李的骄傲神态。
(3)对物做拟人想象。如,要求对“水”做拟人想象。有两个学生写成如下的短文:“水,我见过奔腾不息的江水,它穿峡谷、绕暗礁,向着大海、英勇无畏、一泻千里、勇往直前。”“无数的细流,汇成浩荡的大海。而汹涌在海面上的无数细浪,仿佛是无数的前赴后继的雕塑家,他们坚毅、踏实,长年累月、日日夜夜、坚持不懈地工作着,将无数岩石雕成奇状异态,给人类铺展了无数壮观的画面。”
此外,还可要求学生对无色的事物做有色的想象,对个别事物做概括的想象等。通过这一系列想象的形式训练,儿童便能逐渐掌握静观默想、浮想联翩的本领。
(三)正确引导小学儿童的幻想
小学儿童幻想正处在由远离现实的幻想向现实的幻想过渡阶段。积极的幻想对学生的学习生活具有直接推动作用的幻想,是富于现实性的。因此,教师要引导学生,把幻想与现实紧密结合起来。
结合的方式很多,可以通过组织各种主题队会,如“我在2000年”主题队会,把个人的幻想与祖国现代化建设的实际需要结合起来;可以把现实生活中各种富有感染力的典型事件,对学生进行宣传,如,英雄模范、“十佳少年”的先进事迹的宣讲活动。
让学生在头脑中再现出这些英雄人物的光辉形象,从感情上热爱他们,敬重他们,从而激起向他们学习的强烈愿望,创英雄的业绩,走英雄成长的道路。
有些儿童以看小说、电视消磨时光,逃避艰苦的学习活动,整天沉湎于幻想之中。教师对此必须予以重视。这种现象的产生,主要原因是由于在孩子学习阅读时,家长只提供大量文艺作品而缺乏明确的要求和正确的指导。久而久之,学生对学业失去兴趣,而变得热衷于想人非非,不愿从事艰苦的学习,成绩逐年下降。教师要与家长密切配合,采取有效措施使这些儿童正确对待现实,把精力集中到学习上来。
⑦ 如何培养学生的想象力
1.培养和保护学生的好奇心。
好奇心是想象力的起点,能够推动学生去想象,去创造。在教学中,我们要保护和培养学生的好奇心,如鼓励学生多想、多问为什么,引导他们自己去想象和思考,鼓励学生提出不同的想法和意见。
2.丰富学生的知识,扩大学生的表象储备。
想象既然是由个体头脑中储存的表象改组而成,那么想象是否丰富,是否活跃,主要看头脑中具有表象的数量和质量如何。在平时教学中教师要运用合适的方法教授知识,为学生积累宽厚的知识背景,丰富他们的知识和生活实践的经验。
平时还要鼓励学生多接触音乐,绘画,手工,诗歌,表演,以及饲养动物,培栽植物等等,以丰富学生对各方面知识的表象储备,以引起积极的想象。
3.创设想象情景,引发想象。
心理学家认为:“想象是在情景非常不明确的认识阶段上发生作用的”,教师要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必须在提出问题时,创设一种信息不充分,条件模糊的困难情景。如给学生几个相关较远的词,让他们发挥想象组成短文;给学生一张简单的画,让学生根据所学知识发挥想象编故事等等。
4.利用生动活泼的教学形式,唤起学生的想象。
教师运用生动形象的语言讲述教材,使课本中的文字描述变成一副副鲜活的画面呈现在学生面前,甚至是一些抽象的内容也变成具体的形象。如在英语教学中的分角色朗读,表演,给故事编结尾,根据故事用绘画的形式做读书笔记等,都能够有力的促进想象力的发展。
⑧ 如何培养小学生想象力
如何培养小学生的想象力
培养想象力是形成小学生创造力的一个重要途径。那么,如何培养小学生的想象力呢?
一、在教学中创设想象的气氛与环境,鼓励学生大胆想象,奠定想象的情感基础。只有在欢愉舒畅的自由氛围中,学生才能够、才敢于去尽情想象。如根学生讲话时,要尽可能使用他们的语言,缩短与学生的距离;讲课时面带微笑,使孩子们感到亲切;要注意留给孩子们充分发想象时间等等。
同时,教师还要鼓励孩子们大胆进行想象。小学生由于身心各方面发展水平的约束,产生一些离奇甚至荒谬的想法是难免的。在这种情况下,教师首先要认真分析孩子们的思维过程,在对其进行耐心引导与纠正的同时,要鼓励孩子大胆想象的精神。对于小学生来讲,错误的想法可以纠正,但想象的积极性一旦消失,则无法换回。
二、要通过教学丰富学生的知识面,提供想象的知识基础。教师要注意交给学生课本上没有的知识,使儿童的知识范围在课本的基础上有所丰富和扩展,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产生得以丰富的想象。比如在讲“竹子”时,可以给学生讲讲“岁寒三友”,使他们不仅加深对竹子的理解,同时在头脑中也可与竹子一并想象到“梅”与 “松”;讲“正方形”时,不是孤立地只讲什么是正方形,而是与长方形、梯形、三角形等比较着讲,并于广泛的生活实际联系起来,使孩子们在众多的图形中认识正方形,并懂得正方形在实际生活中的运用,学生获得了坚实宽阔的知识基础,就能够在更大的空间内进行自由想象。
三、在教学中教会学生联想,丰富和发展学生的言语,这是想象的方法基础。小学生想象的自觉性与目的性差,还不能做到为某一任务的实现而循着一个方向进行想象。因此,教师要教会学生联想的方法。如从弯月想象到英文字母C,从“春华”想象到“秋实”等等。我们教学生循着一定的轨道联想,但不要限制学生的思路,教师的作用只在于引导。
同时,还要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小学生的许多想象活动是在言语的调节下进行的,并且最终仍以语言的形式表达出来。只有发展了学生的语言,才能使他们的想象从具体直观水平上升到词的思维水平,具有更大的概括性,深刻性与逻辑性。所以,教师要教会孩子通过想象去说清楚一件事、一个人或一个情节。
四、培养小学生观察事物的习惯,发展他们独立思考的能力。这是想象的能力基础,观察力和思维想象力有着密切的关系。培养学生的想象力,要从培养学生仔细的观察力入手。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通过直观教具的运用和到实际中的活动告诉学生先观察什么,后观察什么,如何确立观察中心等等,在此基础上,要让学生尽可能详细地说出观察到的情况,只有观察得仔细,才能想象得准确。
⑨ 如何提高小学生的想象力水平
如何提高小学生的朗读水平 朗读是阅读教学中的最为基本的方式,也是小学语文教学中的重点。细心的教师不难发现, 基本上课改后的每一篇课文在教学目标中都有提到让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由此可见, 小学生的朗读水平是语文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 所以, 在阅读教学中要强化朗读 能力的基础训练, 逐步提高小学生的朗读水平。 如何提高小学生的朗读水平, 使学生能够正 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呢?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一、打好朗读基本功,保证读书时间 要读好课文,首先要把课文读正确,读流利,即要做到“六不:不丢字、不添字、不错 字、不重复、不唱读、不读破句子,打好朗读基本功,形成良好的读书习惯。其次,要有充 分的时间让全班每个学生都读完、读好,要留给时间让学生试读、练读,读出感觉,读出味 道,读出情趣。做到精心设计问题,让繁琐冗长的“讲讲、问问、答答”让位给学生读。让 花俏形式的,没有实效的小组讨论让位给读。除此以外,学生读书时要做到眼到、口到、心 到。 二、采取多种形式,引导学生多读 为了让学生把课文读熟读透,达到朗读要求和“以读代讲、以读促解”的目的,在指导朗读 的时候, 就要让学生多读课文, 但不能很枯燥地让学生一遍一遍地读。 可采用多种形式激发 学生的朗读兴趣。 ( 1 )集体读。这是一种全员参与的朗读形式,要防止有的学生“充数” ,次数不能过多, 过多会降低学生的朗读兴趣。 ( 2 )分小组读。小组全体成员参与,可分段接读,也可小组内自行组织朗读,教师做好 “服务性”指导调控工作。 ( 3 )领读。 教师或学生均可领着学生朗读,也可小组内小组长领读,这种朗读方法不利 于学生自己感悟课文,自己朗读表达。 ( 4 )分角色读文。在孩子的眼中,一切都是有生命的,他们特别愿意走进文中的童话世 界, 让孩子扮演文中的角色读文是他们很喜欢的一种朗读形式, 教师可一些简单的道具, 激发学生兴趣。 ( 5 )表演朗读。即让学生在分角色朗读的基础上,加上自编动作,把课文“演读”成小 小课本剧,也可以让学生边读边演,这种朗读形式学生很喜欢,几遍“演读” ,学生几乎可 以背诵文章的某些段落。 ( 6 )比赛朗读。采取打擂台的形式,让学生分组进行比赛,轮流上台赛读,赛读之前可由 小学各年级课件教案习题汇总 一年级二年级三年级四年级五年级 小组长组织小组内全体同学给予指导,达到全员参与的目的,学生的积极性很高。 ( 7 )配乐朗读。教师根据课文内容选取恰当的音乐给学生创设情境,让学生受到感染, 在情境中朗读。 ( 8 )想象朗读。 让学生闭上眼睛,对已熟读的文章内容边想象边听课文,既可丰富学生 想象力,又可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 ( 9 )展示朗读。借助“展示台” ,让学生展示自己喜欢读的段篇,组织其他学生评价, 教师注意要引导学生进行鼓励式评价。 三、把握利用教材,在朗读中感受语言的音乐美。 低年级语文教材中, 诗、 童话等体裁的课文有着准确的用词、生动的造句、 回环的音 韵、错落的节奏,它们都是培养儿童语感的极好材料。教师不仅要留意发现其中的音乐性, 而且还要善于引导学生通过朗读来感受、欣赏、认识语言的音乐美。如《小小的船》 , “弯弯 的月儿/小小的船,小小的船儿/两头尖,我在 / 小小的船里 / 坐,只看见/闪闪的星星/蓝 蓝的天。 ” 在教学中, 可以用多媒体或语言描绘展示一幅画面:幽蓝的夜空中,闪烁着一颗颗星星,一 个可爱的小女孩提着小灯坐在月亮上欣赏着美丽的夜色。 美妙的画面很快就把学生带入了情 境, 然后在画面的下端出示课文内容, 重点指导学生朗读。 1 . 帮助学生划出轻声词: “月儿” “船儿” (用“~~”表示) ,指导学生读出轻声。 2 .根据内容划分出节奏(用“ / ”表示) , 读出、抑扬顿挫、舒缓的节奏; 3 .确定朗读的重音(用“ . ”表示) 。这样,强弱的重音, 加上抑扬顿挫、 舒缓的节奏, 形成了独特的音乐美, 极具感染力。 朗读时, 配上轻柔的音乐, 孩子们反复吟诵陶醉于诗的优美旋律,仿佛置身于美妙的夜空中。 四、充分发挥教师的范读作用。 要提高学生的朗读水平, 教师的范读十分重要。 因为课文中有些地方需要以读代讲, 有些地 方不读好就不能理解好课文内容。 有时朗读还可以营造气氛, 让课堂气氛达到最高点。 这就 需要教师本身研究朗读, 朗读好课文, 把学生的注意力吸引过来, 师生才能情不自禁地共同 进入角色。当然,教师范读时要让学生边听边想,边看边画,正确听出节奏、停顿和速度, 轻重缓急,让学生进入意境。特别像《十里长街送总理》和《再见了,亲人! 》这类感 彩很浓厚的课文, 更应该通过朗读来体会文中的思想感情。 如果教师在学生面前朗读得平平 淡淡, 甚至结结巴巴,那就无法表达出全国在十里长街盼灵车,送总理的悲痛情景,以 及永远怀念总理的无限深情, 更难体会到两国同中国志愿军战士依依惜别 之情, 更难体会到两国之间用生命和鲜血凝成的深情厚意。 为了达到以上目的, 教 师在指导学生朗读时,首先自已必须声情并茂的朗读。只有这样, 才能感染学生, 从而为理 解课文奠定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