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如何培养学生良好学习习惯
谚语云:“人是习惯的奴隶。”王尔德说:“起初是我们造成习惯,后来是习惯造成我们。”也有人说:“播下一个行动,你将收获一种习惯;播下一种习惯,你将收获一种性格;播下一种性格,你将收获一种命运。”可见成功的教育应从良好习惯的养成开始。教育的核心不只是传授知识,而是学会做人。叶圣陶说:“教育是什么,往简单方面说,只须一句话,就是要养成良好的习惯。”“一种好的习惯可以受益终身。”……这就是说,如果学生从小养成良好学习习惯,将来他就能在没有任何强制因素和外人点拨辅导的情况下,也能非常自觉、饶有兴味地去学习、去生活。俗话说:“习惯成自然”。良好的学习习惯,能使学习从内心出发,不走弯路而达到高境界;不良的学习习惯,会给学习的成功带来困难。大纲也指出:“教师要按照各个年级的教学要求,逐步培养学生的自学习惯。要着重培养学生认真读书、认真思考的习惯,预习和复习的习惯,独立完成作业和检查作业的习惯,看书报和听广播的习惯,勤动笔的习惯。”新课程中的习惯篇也体现了以下教育教学观:素质教育观、学生发展观、“小语姓小”观。好习惯就像是我们生命之树上盛开的一朵朵美丽的小花。学生能否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对他们的成功与否至关重要。培根说:“习惯是人生的主宰,人们应当努力求得好习惯。”陈鹤琴则说:“习惯养得好,终生受其益,习惯养不好,终生受其累。”在这个竞争的时代,家长都希望自己的孩子将来能在社会中“成龙”、“成凤”,而有良好的学习习惯是学生获得成功的重要因素。因此,为了学生的健康成长和终身的幸福,教师需高度重视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重视良好习惯的培养,便是着眼学生一生的发展,让他们终身受益。 行为变习惯,习惯养成性格,性格决定命运。一个动作,一种行为,多次重复,就能进入人的潜意识,变成习惯性动作。人的知识积累、才能增长,极限的突破等都是习惯性动作、行为不断重复的结果。如果学会运作潜意识技巧,就可以建立一种自动运作的“长效机制”,从而达到人生的奋斗目标。不断地重复某个动作,在潜意识中,转化为程序化的惯性。也就是不用思考,便自动运作。这种自动运作的力量,即习惯的力量。它是非常巨大的,长此以往将使其主体将发生巨大的变化。人的品德基本上是由习惯组成的。俗语说:思想决定行动,行动决定习惯,习惯决定品德,品德决定命运。习惯对我们的生活有绝大的影响,因为它是一贯的。在不知不觉中,长年累月影响着我们的品德,暴露出我们的本性,左右着我们的成败。 成功人士并不见得比其他人聪明,但是,好习惯让他们变得更有教养、更有知识、更有能力;成功人士也不一定比普通人更有天赋,但是,好习惯却让他们训练有素、技巧纯熟、准备充分;成功人士不一定比那些不成功者更有决心、或更加努力,但是,好习惯却放大了他们的决心和努力,并让他们更有效率、更具条理。 点点滴滴的好习惯将会改变人的一生! 首先、老师要主动与学生交心:教师应主动地、和蔼地和每个学生交谈,打消学生对学校的陌生感,尽快成为每个学生的好朋友。要注意通过观察、谈话等方式了解每个学生的情况。每个学生都是抱着美好的愿望上学的,教师要保护并激发这种学习的愿望,循循善诱,积极鼓励应是我们启蒙教师主要的教学方式。 其次、发挥学生的自主能力,激发学生养成习惯的欲望:孔子曾讲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自觉是一种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它能使“要我学”变为“我要学”,学生一旦有了自觉性,就会心甘情愿地、积极主动地去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这样,教师的工作就能做到事半功倍了。故教师应千方百计,使学生了解这样做的好处,激发起学生这样做的愿望。在平时教学中,教师要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式,特别是要组织教学活动时,要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组织学生自主探索,动手操作。通过故事或通俗易懂、儿童化的语言,满足学生好动和自我表现的欲望,让学生在尝试中发现问题,在合作中探究解决问题的方法,在交流中产生情感共鸣,在运用中获得成功的满足,学生在满足心理需要的过程中,注意力自然而然集中在学习上。另外,对刚入学的儿童来说,教师的教学艺术显得格外重要,千叮万嘱学生是会厌烦的。在组织教学过程中,老师可采用师生互动的方式。如要让学生安静时,教师说:“一、二、三”,学生说:“快坐好”;需要提示时,教师说前半句,让学生接着说后半句。如,“小小耳朵——认真听,小小眼睛——仔细看,小小头脑——仔细想,小小双手——学会做”,学生很感兴趣。教师有时用眼神暗示,手势暗示等能起很好的作用。此外,有的老师还总结了处理偶发事件的策略。如,“宽容的策略,转移的策略,停顿的策略,幽默的策略,诱导的策略。暗示的策略,冷却的策略”等。 第三、明确要求与具体指导相结合:对成年人一般提出要求就行了,不需指导过细,而对低段小学生则不行,必须做到“明确要求,指导具体”。如学生的作业习惯,要制定出具体要求,如:一、书写规范、二、格式正确、三、正确率高、四、按时完成。用这四条要求经常指导孩子的作业,给予评判,好的印上红旗或小红花,开展一日无错题活动。经常在全班展览,鼓励本人,促进大家。为了明确要求,可制订养成教育内容序列,从每个细小的动作入手,从站、立、行开始,随时都要给予指导。另外,从学生的作文和日常接触中,如发现有的孩子接、发东西、说话等不太有礼貌,就要及时教孩子学会如何接递东西,如何说话。低段的孩子,缺乏起码的生活经验,如果没有具体地指导很难形成良好习惯,所以培养习惯必须具体指导。教师在学校指导,家长在家里指导,边指导边训练,最终形成良好行为习惯。培养学生良好习惯,教师要善于当好医生。新的教育理论告诉我们,教师是多重角色的职业。是演员,又是服务员;是长辈,又是朋友;是学生,又是老师。然而,在培养学生良好行为习惯方面,笔者认为教师更应该像医生。根据学生的不同“症状”,把矫正学生的不良习惯,同培养学生的良好习惯紧密结合起来,发挥“医生”的作用,对症下药,治病救人。培养一个好的习惯很不容易,需要学生有坚强的意志力,老师也要付出艰辛的劳动。而纠正一个不良习惯更是难上加难。有关专家指出,一个人几天养成的不良习惯,一辈子都不一定能彻底改掉。的确,刚入学的孩子,他们尽管天真活泼、聪明可爱,但在他们身上,不良习惯随处可见。如:上课时随便讲话,东张西望;随便下座位,随手扔纸片;乱放学具,作业拖拉等等。这些不良习惯一旦形成,纠正起来非常困难。因此,在培养良好习惯的同时,很多时间也在纠正不良习惯。既要塑造他们,又要改造他们,既要做好“园丁”,又要做好“医生” 第四、榜样示范:首先,教师树立形象:在孩子们的眼里,教师是完美无缺的榜样,教师要注意自己的言行,凡是要求学生做到的,教师首先做到。小学生具有向师性、模仿性特点,教师必须发挥示范作用,注意言传身教。学生耳儒目染,由此而产生的内驱力,对其良好的习惯的形成,其作用不可估量。叶圣陶说过:“教育就是习惯的培养。”学生在学习中接触最多、关系最密切的莫过于老师了,学生,特别是低段小学生,他们是在模仿中学习,其模仿能力相当惊人。教师在学生心目中有着一定的威信,教师的行为习惯经常成为学生的模仿对象。家长经常会从小学生的口里听到这样的话:“我们的老师是这样说的。”所以,教师在教学中应表现出良好的习惯,以身作则,使学生在学习中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只要在这样的学习环境下,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才能得以更好地实现。其次,在学生中树立榜样:在培养行为习惯方面,榜样尤为重要。列宁说:“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榜样是无声的力量,是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典范,是行为规范化的模式。榜样是活的教科书,具有生动、形象、具体的特点。对学生具有更大的说服力,更强的感染力,对学生形成良好习惯具有特殊的作用。小学生的一个心理特点就是模仿。他们可塑性强,给他们树立什么榜样十分重要,如果用正面的典型给他们做榜样,就可以激励他们向积极的方向去努力,如:在遵守纪律方面,多给孩子树立身边的榜样,挖掘每个孩子身上的优点及时树立典型,孩子们都有争强好胜心理,就会不由自主地以他们为标准要求自己,养成严格遵守纪律的习惯。榜样还有矫正作用,它像一面镜子,可以使学生经常对照检查,改正自己的不良行为。 第五、检查评比与自我评价相结合:只要求没检查,就跟没说一样。因此检查评比工作必须坚持下去,根据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对学生的纪律、卫生、文明行为、学习用具、三带等情况每日与家长联系,做到“天天查、周周评、月月总结”。开展“争星”评比活动,评出纪律标兵、文明礼貌标兵、劳动小能手……工作虽然琐碎但对学生形成良好行为习惯起到了督促作用。但是检查评比终究是外力,养成好行为习惯必须靠内因,为此把检查评比必须与自我评价结合起来。依据小学生评价手册,每月认真进行四评:学生自评,小组互评,家长评,教师评。如果学生把道德规范与本人的有关行为进行联系,对照评价,这对学生道德行为发展起到了重要的导向作用。特别是自我评价,它是学生进步的力量源泉,只有自己认识到自己的行为正确与否,才会产生美化自我行为的强大动力。 第六、持之以恒,反复训练:在提倡素质教育的今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必须从细节开始,在教学中,有许多的“细节”,诸如写姿、坐姿,回答问题时声音宏亮等。教师在教学中要注重把这些细节养成好的习惯,《老子?道德经》中有这样一句话: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垒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教师必须注意从一点一滴的小事抓起。习惯是经过重复或练习而形成的自动化了的行为动作,它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形成的,而是必须有一个过程,要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需要不断强化,需要持之以恒地渗透。久而久之,学生的习惯就自然形成了。习惯是一种动力定型,是条件反射长期积累和强化的结果,必须经过长期、反复的训练才能形成。因此笔者认为严格要求,反复训练,是形成良好习惯最基本的方法。习惯培养具有长期性,我们必须要耐下心来,不怕麻烦,时时讲,处处讲。以情促行,持之以恒,学生一定能习惯成自然的。我们不要急于求成,不要对学生过早提出统一的、硬性的要求,而应采取循序渐进的方式。“思之自得者真,习之纯熟者妙。”培养学生良好的习惯,绝非一日之功,需要反复进行训练。反复训练对低段小学生来说尤为重要,因为他们的品德形成往往不是先从概念开始,而是从实践中体验和训练出来的。一些大道理一时半会儿很难被他们理解,但是,在训练中随着年龄的增长,他们会体会到好习惯的益处,慢慢就理解了。这时的习惯已成为他们的第二天性,因此他们会受益终身。训练是形成良好行为习惯的中心环节,没有训练就没有习惯。 第七、科学地激励学生:对学生取得的每一点微小的成绩都要给予充分的肯定,鼓励学生增强成就感,能调动其积极性,使其朝着所期望的目标努力,激励其不断取得新的成就。小朋友特别喜欢表扬,表扬对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起着激励和导向的作用。对刚入学的孩子,给一些物质奖励如小红花、五角星等是可以的,但不要太频繁,以免弄得教师手忙脚乱。我们提倡课堂评价多样化,丰富多彩的口头评价,简单易行,也能取得实效,如“这个同学很认真听别人的发言,他不重复别人的意见”。“这个同学的想法与众不同,很动脑筋。”“这组同学讨论的很热烈,合作得很好,希望其它组同学也能像他们那样。”评价要有针对性,语言要丰富,不要总是一句:“你真棒”。评价要真诚,对回答有错误的同学,应善意地指出,或再提一个启发性的问题,引导学生自己纠正错误。使学生在老师的赞赏中体验成功的喜悦,在老师的引导下自觉地修正自己的错误。 第八、校内外合轨并行:习惯培养具有随机性,必须注意“家庭与学校、社会,拧成一股绳”。学生除了学校外,停留最多的就是家庭了,因此,教师在教学工作中,除了在学校处处培养学生的良好学习习惯外,还要与家长密切联系,请求家长配合老师的工作,学生在家庭的学习过程中,家长也要督促学生的行为,时刻提醒学生要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在这点工作中,教师要经常进行家访,可以是面访,也可以是电访,及时了解学生在家的学习行为,及时得到反馈的信息,对学生的坏行为作出及时的纠正。教师与家长不断地沟通,互相配合,让学生养成坏习惯的机会减到最少。 最后、老师要换位思考,体谅学生:每个生命的成长都有一个过程。习惯的养成也有个过程。静下来想一想,孩子的现有水平有时真得很难达到家长和老师期望的水平,过分的强压和管束也许会达到适得其反的结果。不管是鼓励多了还是严厉多了,孩子都会疲了,所以和孩子之间一定要把好这个度,引导孩子自觉地去做好每一件事情。在有些地方孩子不能很好地完成的时候,不要一味的指责,这时孩子更需要得是安慰,现在的孩子通过家庭环境、各方面信息返回到他大脑中的事情太多了,别看年龄小,想法倒挺多,触到他的自尊心会影响到孩子以后的发展。这就要求我们老师要更细更全面地了解孩子,不同孩子不同对待。 总之,多一个好习惯,心中就将多一份自信;多一个好习惯,人生中就多一份成功的机会和机遇;多一个好习惯,我们生命里就多了一份享受美好生活的能力。我们的教育最终是对学生的行为发生影响,培养小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对促进儿童健康成长有着重要的意义。它是对儿童进行德育的有力手段,同时在具体的培养中渗透着思想品德教育。养成教育是培养合格的社会主义新人的关键环节,只有抓好这一环节,从实际出发,灵活机动地培养学生各种良好行为习惯,才能使他们健康、快乐地成长起来。作为教育者,就要努力地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让学生乘着良好习惯这艘帆船,乘风破浪,顺利地到达成功的彼岸!
B. 怎样培养小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1、一边做作业,还一边吃东西或一边看电视,一心二用;
2、没有养成记事本记录每回天要做的作业题的习答惯;
3、家庭没有制定出严格的作息时间表,导致孩子学习和做作业没有时间观念,拖拖拉拉,效率低下;
4、在学习和做作业时,不认真,不专心,审题不严,书写不工整;
5、缺乏自己整理书桌用品和收拾书包的习惯;
6、依赖思想严重,缺乏自己独立思考的解题能力,总是希望老师、家长能告诉他怎么做等等。
C. 如何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我认为就是你要在平常的时候一直就是急着你应该怎么做,就是从平常做起,然后到后面的话可能你这个习惯就会养成了。
D. 如何培养小学生良好学习习惯
培养小学生良好学习习惯,
就是要从小抓起,
要让他养成固定的学习时间和习惯。
E. 小学生如何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小学生学习,要养成下面这些学习习惯。
1、课前做好预习工作,提出问题;课上动脑动手,集中注意力。一般来讲,老师教的知识都是根据教学大纲、考试大纲来进行的,所以上课的专心很重要。
2、学习中学会给自己定定目标(大、小、长、短),这样学习会有一个方向;然后梳理自身的学习情况,找出自己掌握的薄弱环节、存在的问题、容易丢分的知识点;再者合理的分配时间,有针对性地制定学习任务,一一的去落实。
3、把需要学习的信息、掌握的知识分类,做成思维导图或知识点卡片,会让你的大脑、思维条理清醒,方便记忆、温习、掌握。同时,要学会把新知识和已学知识联系起来,不断糅合、完善你的知识体系。这样能够辅助理解,加深记忆。
当然了,为了让学习记忆变得简单起来,一些记忆技巧对学习记忆也是有帮助的,比如谐音法、图像法、联想法、结构法等等。比如我练习过的《精英特速读记忆训练软件》,其中的“编码定位记忆”就用到了谐音转化记忆、意义转化记忆、形象转化记忆、位置记忆、联想记忆,思维导图就是一种结构式的记忆。这些方法在特定内容的记忆上有很好的帮助。
4、做题反思。做题的时候要学会反思、归类、整理出对应的解题思路。遇到错的题(粗心做错也好、不会做也罢),要把这些错题收集起来,每个科目都建立一个错题集(错题集要归类),当我们进行考前复习的时候,它们是重要复习对象,保证不再同样的问题上再出错、再丢分。
F. 如何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学习习惯是在学习过程中经过反复练习形成并发展,成为一种个体需要的自动化学习行为方式。良好的学习习惯,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有利于形成学习策略,提高学习效率;有利于培养自主学习能力;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使学生终身受益。以下介绍一些良好的学习习惯,以供同学们参考:
1.主动学习的习惯
别人不督促能主动学习,一学习就要求自己立刻进入状态,力求高效率的利用每一分钟学习时间。要有意识地集中自己的注意力用于学习,并能坚持始终。
2.及时完成规定的学习任务的习惯
要在规定的时间完成规定的学习任务。把每个规定的学习时间分成若干时间段,根据学习内容,为每个时间段规定具体的学习任务,并要求自己必须在一个时间段内完成一个具体的学习任务。这样做,可以减少乃至避免学习时走神或注意力涣散的情况,有效地提高学习效率。还可以在完成每个具体学习任务后,产生一种成功的喜悦,使自己愉快地投入到下一时间段的学习中去。
3.各学科全面发展,不偏科的习惯
现代社会迫切需要的是发展全面的复合型人才,所以要求中学生要全面发展,不能偏科。这就要求中学生对自己不喜欢的学科更要努力学习,在学习中不断提高兴趣。对不喜欢的学科或基础比较薄弱的学科,可以适当降低标准,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确立经过努力完全可以实现的初期目标、中期目标、远期目标,然后要求自己去完成。这是克服偏科现象的有效方法。
4.预习的习惯
课前预习可以提高课上学习效率,有助于培养自学能力。预习时应对要学的内容,认真研读,理解并应用预习提示、查阅工具书或有关资料进行学习,对有关问题加以认真思考,把不懂的问题做好标记,以便课上有重点地去听、去学、去练。
5.认真听课的习惯
上课时,老师不仅用语言传递信息,还会用动作、表情传递信息,用眼神与学生交流。因此,中学生上课必须盯着老师听,跟着老师想,调动所有感觉器官参与学习。能否调动所有感觉器官学习,是学习效率高低的关键性因素。上课要做到情绪饱满,精力集中;抓住重点,弄清关键;主动参与,思考分析;大胆发言,展示思维。
6.上课主动回答问题的习惯
中学生应该成为学习的主人,在课上要认真思考每一个问题,积极回答问题可以促进思考,加深理解,增强记忆,提高心理素质,促进创新意识的勃发。回答问题要主动,起立迅速,声音宏亮,表述清楚。
7.上课主动回答问题的习惯
中学生应该成为学习的主人,在课上要认真思考每一个问题,积极回答问题可以促进思考,加深理解,增强记忆,提高心里素质,促进创新意识的勃发。回答问题要主动,起立迅速,声音宏亮,表述清楚。
8.多思、善问、大胆质疑的习惯
学习要严肃认真、多思善问。“多思”就是把知识要点、思路、方法、知识间的联系、与生活实际的联系等认真思考,形成体系。“善问”不仅要多问自己几个为什么,还要虚心向老师、同学及他人询问,这样才能提高自己。而且,还要在学习的过程中,注意发现问题,研究问题,有所创造,敢于合理质疑已有的结论、说法,在尊重科学的前提下,敢于挑战权威,要做到决不轻易放过任何一个问题。要知道“最愚蠢的问题是不问问题”,应该养成向别人请教的习惯。
9.上课记笔记的习惯
在专心听讲的同时,要动笔做简单记录或记号。对重点内容、疑难问题、关键语句进行“圈、点、勾、画”,把一些关键性的词句记下来。有实验表明:上课光听不记,仅能掌握当堂内容的30%,一字不落的记也只能掌握50%,而上课时在书上勾画重要内容,在书上记有关要点的关键的语句,课下再去整理,则能掌握所学内容的80%。
10.课后复习的习惯
课后不要急于做作业,一定要先对每一节课所学内容进行认真的复习,归纳知识要点,找出知识之间的联系,明确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形成知识结构或提要步骤式知识结构。主动询问,补上没有学好的内容。对不同的学习内容要注意进行交替复习。
11.及时完成作业的习惯
按时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和自己选做的作业,认真思考,认真书写,一丝不苟,对作业中存在的问题,认真寻找解决的办法。作业写完后,要想一下它的主要特征和要点,以收到举一反三的效果。作业错了,要及时改过来。
12.阶段复习的习惯
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要对所学的知识进行总结归纳,形成单元、章节知识结构,在大脑中勾画图式。这是使知识系统化,牢固掌握知识,形成学科能力的重要一环。
13.自觉培养创造性思维能力的习惯
创造性思维能力是人的智力高度发展的表现,是创新能力的内核,是实现未来发展的关键。中学生应该随时注意运用如下步骤培养创造性思维能力:(1)界定自己所面临的问题。(2)搜集相关问题的所有信息。(3)打破原有模式,从八个方面尝试各种新的组合。包括改变方向,改变角度,改变起点,改变顺序,改变数量,改变范围,改变条件,改变环境等等。(4)调动所有感觉器官参与。(5)让大脑放松,让思维掠过尽可能多得领域,以引发灵感。(6)检验新成果。以上六步是解决作业难题的有效方法。
学无止境,在学习过程中要善于总结自己的学习经验,也要善于借鉴他们比较好的学习经验为己所用。聪明的你一定能找出适合自己的一套学习方法,乘风破浪,早日达到胜利的彼岸!
G. 简述如何培养小学生良好学习习惯
家庭教育中,培养小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6种方法
积极家庭教育
2019年12月19日
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的家庭教育专家孙云晓指出:“习惯决定孩子的命运。”习惯的力量是巨大的,成功的教育也是从良好的习惯养成开始的。可在现实中,有些家长往往更多地关心孩子对知识的掌握,而忽视了孩子学习习惯的养成。其实,对小学生来说,在某种程度上,习惯的养成比知识还重要的多。那么,在家庭教育中,怎样培养小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呢?
1、督促和帮助孩子合理安排学习时间,以养成善于计划和追求实效的习惯
古人云,“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为了追求实效,学习也需要有计划,在家里的学习更需要有详细的安排。家长要指导孩子按不同时间段的特点,制定具体的学习计划,如周一至周五在家学习计划,周六周日学习计划,寒假、暑假学习计划。
周一至周五,刚回家要安排先做半小时左右的作业,尽量把当天的作业做完,如果做不完晚饭后在做。因为按照心理学的遗忘规律,刚回家赶快做作业,有趁热打铁的效果。
在双休日和寒暑假期的早晚,要安排孩子背诵和记忆一些东西,如古诗词,好文好词,英语单词等,因为按照认知心理学研究的理论,早上和晚上睡觉前人的记忆力更好,早上前面杂事干扰少(无前摄抑制),晚上后面事情干扰少(无后摄抑制)。大部分学校早操前要安排一节早读课,让孩子读课文、背单词,就是这个道理。实际我们的生活和学习经验都能证明这一点。
有了学习计划,家长要督促落实计划。孩子当天的学习任务,一定要当天完成,双休日的任务也要分在两天各自完成,寒暑假的学习任务,也要按分解的情况分段完成,绝对不能拖到快开学集中突击去作做。
2、指导孩子认真检查作业,纠正错题,以养成善于反馈娇正的习惯。
在小学生完成作业的问题里,容易犯两个错误:一是没有回头检查的习惯,二是不能自觉自愿地纠正错题,并且年级越低,表现越突出。完成作业的过程中,错误是难免的,检查验算可以发现错误;纠正和完善错题,才能弥补对知识掌握过程中的缺陷。
在我家孩子上高中时,我看了好多高考状元的学习经验谈,他们几乎有一个共同的经验,就是都有个错题集。因为错误代表着已学知识中掌握较差的部分,在某种意义上讲,纠正错题比做新题更重要,比反复做题效率更高。所以,家长务必让孩子先更正错题,再去做新的作业,长期坚持,使其成为一种习惯。
3、协助孩子认真完成口头家庭作业,以养成注重背诵记忆的习惯。
家庭作业有两种类型;一种是书面作业,如写生字,抄单词,完成课后练习题等;另一种是口头作业,如背诗词、背课文、背英语单词、听写生字生词,口算数学题等。小学生往往重视前者,忽视后者,其原因就是后者老师不好检查。所以家长要通过微信群等途径,搞清楚每天的作业,督促完成口头作业。
平时常听家长说:学习去。孩子就赶快去做作业。实际学习并不等于做作业。因此家长要帮助孩子,除了完成老师补置的作业外,尽可能的进行一些自学内容。如,复习已学过的内容,读一些课外书籍等。在这里提醒家长,在小学不要给孩子教没上的内容,因为如果家长先讲了,孩子上课就会不专心,时间长了会使孩子养成不善于倾听的坏习惯。这正是小学生留级弊大于利的原因。
4、指导孩子自觉进行单元复习和总复习,以养成善于综合归类的习惯
小学生的学习很大程度上依赖于老师的引领,靠着老师布置的练习题、练习册的引导,尤其目前孩子的家庭作业量偏大的情况下,孩子很少有自觉进行单元复习和总复习的习惯。这都不利于孩子总结性复习习惯的养成和自学能力的培养。
综合性复习不仅有利于巩固本单元或本学校知识技能,还有利于培养孩子的逻辑思维能力。因此,家长利于周末或假期,指导孩子对上一单元或上一学期的知识进行归类复习,提高巩固知识的效果。如:上一单元或上一学期学了那些古诗,学了那些好词好句,学了那些英语单词,学了那些数学公式等等。
5、提醒和及时矫正孩子的写字姿势,以养成规范写字和保护视力的习惯
小学教育只所以也叫基础教育,顾名思义就是有它的基础性。不仅是小学所学的知识技能、学习方法、小学培养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就连做题的姿势和握笔姿势都是以后继续学习的基础。由于目前班额太大,老师的各别指导跟不上等原因,现在一部分学生在整整六年的小学生活中,也没有学会如何用正确的姿势握笔,不仅严重影响着写字的效果,还影响着孩子的视力。
在小学常见的错误握笔姿势是手指离笔尖太近,致使笔杆太陡,没有靠在虎口里, 所以,笔就不易拿稳,字的笔画就写不长。这种情况,如果不能在低年级得到解决,一旦形成习惯,以后孩子的字就不容易写舒展。因此,家长要时时提醒,监督和矫正孩子的握笔姿势,让正确的姿势能够形成并得到巩固。
6、教育和督促孩子爱护书本,及时整理书柜和书包,以养成爱护书籍的习惯
大家发现没有,大凡学霸式孩子,都喜欢书,平时也喜欢整理书。相反,学习差的孩子,他的书皮也最容易掉。
我们一提到犹太人,就会马上想到这个民族的人聪明,实际这和犹太人热爱学习、喜欢书籍是分不开的,据说犹太人有个家庭世代相传的传统,就是书橱要放在床头,这除了用起来方便外,主要体现对书的敬重。犹太人也不焚书,即使是攻击犹太人的书。
我们家长也要教育孩子从小爱护书籍,并给孩子提供专用书柜,买漂亮的书包,督促孩子及时整理书包,定时整理书柜。
小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还有很多,每种习惯的养成办法也各种各样。尤其按照因材施教的原则,由于个体的不同,每个个体所处的环境不同,都应有不同的培养方法。但教育有其规律可循,孩子各年龄段的身心发展也有其规律可循。因而,家长应抓住小学阶段孩子接受教育的特征,及时督促孩子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图片来自网络)
H. 如何培养学生良好的生活习惯和学习习惯
好的学习方法就好比是好的开门钥匙,帮您打开一扇扇快速提升学习效率的学习之门。
1.认真预习的习惯
很多同学只重视课堂上认真听讲,课后完成作业,而忽视课前预习,有的同学根本没有预习,其中最主要的原因不是因为没有时间,而是因为没有认识到期预习的重要性。那么预习有什么样好处呢?课前预习也是学习的重要环节,预习可以扫除课堂学习的知识障碍,提高听课效果;还能够复习、巩固已学的知识,最重要的是能发展学生的自学能力,减少对老师的依赖,增强独立性;预习可以加强记课堂笔记的针对性,改变学习的被动局面。在预习时,要做到:了解教材的大概内容与前面已学的知识框架;找出本章或本课内容与前面已学知识的联系,找出所需的旧知识,并补习此时的知识;找出本课的难点和重点(作为听课的重点);对重点问题和自己不理解的问题,用笔划或记入预习笔记。
2.专心听课的习惯
如果课前没有一个“必须当堂掌握”的决心,会直接影响到听讲的效果,如果在每节课前,学生都能自觉要求自己“必须当堂掌握”,那么上课的效率一定会大大提高。实际上,有相当多的学生认为,上课听不懂没有关系,反正有书,课下可以看书。抱有这种想法的学生,听课时往往不求甚解,或者稍遇听课障碍,就不想听了,结果浪费了上课的宝贵时间,增加了课下的学习负担,这大概正是一部分学生学习负担的重要原因。
3.及时复习的习惯
及时复习的优点在于可加深和巩固对学习内容的理解,防止通常在学习后发生的急速遗忘。根据遗忘曲线,识记后的两三天,遗忘速度最快,然后逐渐缓慢下来。因此,对刚学过的知识,应及时复习。随着记忆巩固程度的提高,复习次数可以逐渐减少,间隔的时间可以逐渐加长。要及时“趁热打铁”,学过即习,方为及时。忌在学习之后很久才去复习。这样,所学知识会遗忘殆尽,就等于重新学习。
俗话说“温故而知新”,就是说,复习过去的知识能得到很多新的收获。这个“新”主要指的是知识达到了系统化的水平,达到了融会贯通的新水平。首先,知识的系统化,是指对知识的掌握达到了一个更高的境界,也就是从整体、全局或联系中去掌握具体的概念和原理,使所学的概念和原理回到知识系统中的应用位置上去。其次,知识的系统化,能把多而杂的知识变得少而精,从而完成书本知识由“厚”到“薄”的转化过程。系统化的知识,容量大,既好记又好用。最后,系统化的知识有利于记忆。道理很简单,孤立的事物容易忘记,而联系着的事物就不容易忘记。想搞好知识的系统化,一要靠平时把概念和原理学好,为建造“知识大厦”备好料;二要肯于坚持艰苦的思考。思想懒汉,逃避艰苦思考的人,是不可能真正掌握好知识的;三要学会科学地思维。
4.独立完成作业的习惯
明确做作业是为了及时检查学习的效果,经过预习、上课、课后复习,知识究竟有没有领会,有没有记住,记到什么程度,知识能否应用,应用的能力有多强,这些学习效果问题,单凭自我感受是不准确的。真正懂没懂,记住没记住,会不会应用,要在做作业时通过对知识的应用才能得到及时的检验。做作业可以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实际上,不少学生正是通过做作业,把容易混淆的概念区别开来,对事物之间的关系了解得更清楚,公式的变换更灵活。可以说做作业促进了知识的“消化”过程,使知识的掌握进入到应用的高级阶段。做作业可以提高思维能力;面对作业中出现的问题,就会引起积极的思考,在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不仅使新学的知识得到了应用,面且得到了“思维的锻炼”,使思维能力在解答作业问题的过程中,迅速得到提高。做作业可以为复习积累资料;作业题一般都是经过精选的,有很强的代表性、典型性。因此就是做过的习题也不应一扔了事,而应当定期进行分类整理,作为复习时的参考资料。
5.练后反思的习惯
在读书和学习过程中,尤其是复习备考过程中,每个同学都进行过强度较大的练习,但做完题目并非大功告成,重要的在于将知识引申、扩展、深化,因此,反思是解题之后的重要环节。一般说来,习题做完之后,要从五个层次反思:1.怎样做出来的?想解题采用的方法;2.为什么这样做?想解题依据的原理;3.为什么想到这种方法?想解题的思路;4.有无其它方法?哪种方法更好?想多种途径,培养求异思维;5.能否变通一下而变成另一习题?想一题多变,促使思维发散。当然,如果发生错解,更应进行反思:错解根源是什么?解答同类试题应注意哪些事项?如何克服常犯错误?“吃一堑,长一智”,不断完善自己。应当培养的优良习惯还有许多,诸如有疑必问的习惯,有错必改的习惯,动手实验习惯,查找工具书的习惯,健康上网、积极探究的习惯等等。从课堂学习的过程看,还有认真预习、专心听课、及时复习、独立完成作业、积极应考等好习惯。
6.积极应考的习惯
从学生的角度讲,考试的结果直接关系到对自己的评价,也关系到自己的切身利益。从学校的角度讲,老师为了检查教和学的近期效果,以便对教学进行及时的调整,为了推动学生的系统复习,提高学生自学能力,也把考试作为学校的一项重要工作来抓。学校在考试复习前进行动员,考试时讲考场要求,设置考场,安排监考老师等等,形成了一定的紧张气氛。
为什么有的同学在考试时考不出应有的水平呢?这涉及到临考准备、临考发挥、考后分析等一系列问题,其中决定性的因素一般有三个:一个是学习因素,即知识能力的水平;一个是心理因素,即情绪、意志等状况;一个是方法因素,即会不会应考的问题。应该如何应考呢?首先,对参加考试要有一种积极的态度,不要给自己再施加压力。临考前,不要去想考试成败将会给自己带来什么后果,尤其不夸大考试成败的影响,要想好万一考不好的“对策”,对自己的期望要实事求是;正确对待外来的压力。其次,考试前要休息好。临考前要减轻学习负担,要保证充分的睡眠,要适当进行代体活动,要保证身体键康。再次,在考试过程中,注意答卷顺序,按先易后难的答卷法,审题要认真,想不起来,先放一放,做好后要仔细检查,更正错误。
7.阅读自学习惯
自学是获取知识的主要途径。就学习过程而言,教师只是引路人,学生是学习的真正主体,学习中的大量问题,主要靠自己去解决。阅读是自学的一种主要形式,通过阅读教科书,可以独立领会知识,把握概念本质内涵,分析知识前后联系,反复推敲,理解教材,深化知识,形成能力。学习层次越高,自学的意义越重要,目前我国的高考(Q吧)为选拔有学习潜能的学生,对考生的自学能力有较高的要求。
8.观察的习惯
对客观事物的观察,是获取知识最基本的途径,也是认识客观事物的基本环节,因此,观察被称为学习的“门户”和打开智慧的“天窗”。每一位同学都应当学会观察,逐步养成观察意识,学会恰当的观察方法,养成良好的观察习惯,培养敏锐的观察能力。“观察”这两个字有两层意思,“观”是看的意思,“察”是想的意思,看了不想,不是真正的观察,对认识客观事物毫无意义。要做到观察和思考有机结合,通过大脑进行信息加工,总结出事物的一般规律和特征。
9.切磋琢磨的习惯
《学记》上讲“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同学之间的学习交流和思想交流是十分重要的,遇到问题要互帮互学,展开讨论。每一个人都必须努力吸取别人的优点,弥补自己的不足,像蜜蜂似的,不断吸取群芳精华,经过反复加工,酿造知识蜂蜜。
10.总结归纳的习惯
每章每节的知识是分散的、孤立的,要想形成知识体系,课后必须有小结。对所学知识进行概括,抓住应掌握的重点和关键。对比理解易混淆的概念。每学习一个专题,要把分散在各章中的知识点连成线、辅以面、结成网,使学到的知识系统化、规律化、结构化,这样运用起来才能联想畅通,思维活跃。
I. 小学生怎样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要做到从小做起,我们应该注意培养小学生的好习惯,应该从小做起,习惯不可能一蹴而就。
要注意明确好习惯的标准,也就是说,我们如果能够明确好习惯的标准,孩子才能学会遵守。
坚持督促孩子,好习惯养成需要一个时间和过程,所以,我们应该及时监督和督促孩子。
好习惯并不是一成不变的,随着孩子的慢慢长大,我们就应该逐渐对孩子有更高的标准。
平时注意多鼓励孩子,我们在孩子的学习中,特别注意应该多关注和了解孩子心理状态,多鼓励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