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如何培养小学生的社交习惯
一、培养社交意识,形成良好的心理
1.充实教育内容,增强学生对社会交往的认识。针对小学生社交的现状和特点不断补充有关社交教育的内容作为思想品德教材,让学生懂得社交对自己的成长和发展更有特殊意义,在交往中反映出自己的优点和缺点,可以及时地了解和改变,还可以从中学到社会经验,掌握社会规范,使自己的个人需要似和社会需要和谐地统一起来。
2.培养社交的自觉性和合作精神。引导学生积极参与群体活动,关心集体,为他人着想,乐于助人,养成豁达宽容大度的性格。改变独生子女的孤傲、任性、目中无人和“排他现象”。
3.培养勇敢坚毅、活泼自信的性格。多给学生关心、温暖,为他们创造出头露面的机会,“让每个学生在坐标上找到方位”克服害羞、自卑、畏惧、慌乱等心理。
4.培养学生自我调节心理的习惯。教育学生不怕挫折,不怕失败,遇到挫折要调节和控制自己的情绪,保持心理平衡,冷静思考、认真分析,找出原因,想出办法。
二、组织各项活动,培养交往能力
1.在课堂教学中,创设交往的情境。课堂教学是教育培养学生的主渠道。在各学科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创设平等、民主、愉悦的课堂气氛,通过形象直观的教育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鼓励学生畅所欲言,促进教师与学生的双向交流;以学习小组为单位组织学生说一说、议一议、辨一辨,让每个学生都有发表自己意见的机会,提高他们表情达意能力。
2.通过班、队活动,创造交往的条件。队集体、队组织是个小社会,教师可以在这个小社会中实行“班、队干部轮换制”,让更多的学生接受当干部的锻炼。与此同时,充分利用班、队集体和学生本身所提供的集体生活环境,帮助学生会自尊和尊重,养成帮助他人的习惯;培养学生对群体生活的爱好和对班级、学校活动积极参与意识与合作精神。让每个学生在集体中都有自己的位置,人人都有表现自己个性特长的机会。
3.在游戏中学习适应“社会角色”。玩是学生的天性,游戏则是他们玩的主要形式,教师应从不同角度为学生提供模拟的社会生活如“模拟法庭”、“模拟督导”和军事游戏等,让学生从中学到社会知识、生活经验,培养其社交能力。
4.通过社会实践,提供交往的机会。社会,是学生将来走出校门都要接触到的,在社会中,都要与市场经济打交道的。教师应认真组织社会实践活动,引导学生走出校门接触社会,扩大交往范围,通过参观、调查、访问,让学生体会到交往与市场经济发展的密切关系,增进与成年人情感和思想的交流,向成年人学习调解冲突和解决矛盾的知识,从而逐渐发展他们社会交往技能。
5.通过家校联系,形成培养网络。教师应加强家校联系,向家长宣传科学育人的方法,让子女在良好的家庭环境中学会正确向长辈表达自己愿望和意见的方法,学会处理好与家庭成员、邻居以及周围人员之间关系。
6.加强言行训练,培养交往能力。人与人之间的接触、联系、交往都离不开语言,教师必须加强对学生交往中的言行训练,既要注意口头语言、书面语言和思维能力的训练如:语言文明、条理清楚、幽默有哲理,又要注意非语言表达能力的训练如:交往礼仪、表情、手势、体态、语调等。
2. 培养小学生如何与人交往
一、教师和学生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
师生之间的交往活动,实际上首先是人际感情的交流,爱心构建“双向信任”的桥梁。这里特别要强调,教师应具有良好的人际品质,主要包含两个方面:一方面就是理解学生,另一方面就是与学生和谐相处。具体说来,前者要求教师心胸豁达,能对在身体、智力、感知、运动、社交及情绪上各有差异的学生表示关切、接纳;对学生产生的某需要、情感、冲突,能敏锐地察觉,并给予深入、自发的反应;同时能设身处地地为学生着想。后者要求教师不虚伪行事,与学生能开诚布公,不居高临下,盛气凌人;对学生持积极相待的态度;同时在交流的过程中做到和谐、自然、默契,这有利于协调师生关系,取得管理效果。
教师通过自身健康的情绪去感染学生是师生交往的重要策略。一个有感染力的教师应使师生之间在情感上保持协调和融洽。教师用爱心在师生之间架起一座相互信任和相互尊重的桥梁,学生自然而然地会把教师当作最可依赖、最可亲近的人,视为自己的亲朋好友,他就会和老师推心置腹地谈思想、谈理想、谈学习、谈感觉,而教师的教育就容易被接受。
二、教师帮助学生克服同伴交往中的心理障碍
人际交往是小学生最重要的社会技能之一,是儿童社会化的动因,如合作、助人、友爱和谦让等许多社会技能都是在人际交往中获得的。但有些学生由于种种原因,不能与同伴和谐共处,这常常会引起他们的离群、冷漠、自卑、抑郁,影响他们的心理健康。因此,教师也应帮助学生建立良好的同伴关系。
1、怎样让学生摆脱孤独感?
教师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辅导:
a 向父母了解学生情况,确定其孤僻是情境性的还是持久性的。如属后者最好请心理医生诊断治疗。
b 教师在课堂活动中,应对他们给予更多关注,请他们回答问题时,应多留一些思考和准备的时间。
c 鼓励他们多多参加集体活动,多与同学交往,并为他们创造在公开场合发言的机会。有些同学只有在小组里才敢发言,就多让他们参加小组活动。请班级同学合作,鼓励他们在集体活动中发挥长处,从容自如地表现自己,克服孤僻的心态行为。
2、怎样让学生克服嫉妒心理
对有嫉妒心学生的辅导措施有:
a 用坦白与诚实的态度处理。有时嫉妒是出于本能,如果过分抑制它,也许只能使它埋得更深而毒害孩子的心灵,所以要让它显露出来加以引导纠正。例如,在上述事例中,辅导老师的第一步,应该让该学生尽情诉说,把一直深藏于内心的说不出口的话统统说出来,以了解其嫉妒的真实原因。
b 帮助学生分析和认识嫉妒的产生原因和危害。利用当事人的亲身体验,说明嫉妒不仅伤害了别人,也伤害了自己,使自己心灵受到折磨。
c 鼓励学生靠自己的努力和进步来换取别人的赞扬,引导学生虚心看待别人的优点与进步,把别人的长处当成是自己的一面镜子,去发现自己的不足。
d 教师对学生应一视同仁,要用公正的评价,使其口服心服。
良好的个性品质是建立良好人际关系的重要条件,个性缺陷则是导致人际交往障碍的背景因素。根据心理学的有关研究,下列人格特征容易阻碍人际交往,导致人际关系问题:
第一,不尊重他人,对人缺乏感情;第二,自我中心,只关心自身利益,漠视他人的处境和利益;第三,对人不真诚,有欺骗行为;第四,过分服从和取悦他人,缺少自尊和自重;第五,过分自卑或自负,嫉妒心强;第六,性情孤僻,偏执,不愿与人相处和接受他人规劝;第七,目空一切,对他人过分苛求;第八,过分使用心理防御机制,报复心强。
教师应根据孩子个性品质中存在的缺陷,有针对性地进行矫治或重塑,以利于他们顺利地进行人际交往。
三、 教给交往技巧,培养交往能力
有的同学常常有这样的困惑:想和别人友好相处,但是不知道怎样才能赢得大家的喜爱;朋友之间闹矛盾了,不知道怎样调和;遭到别人误会了,不知道怎样澄清事实……这就牵涉到一个交往技巧的问题,随着人际交往范围的扩大和社会阅历的丰富,人们能逐渐领悟到一些交往技巧并善加运用。但小学生没什么人际交往经验,所以在心理辅导中我们可以教给学生一些基本的人际交往技巧:
(1)学会结交新朋友。鼓励孩子带着真诚的微笑主动与人交往,要相信自己是受人欢迎的,适当的场合表现自己让别人记住你,同时也学会记住别人的名字,在别人需要的时候伸出援助之手,这样一定能结交到真正的朋友。
(2)学会倾听和交谈。越是小的孩子越不会倾听,要引导孩子学会倾听,用眼神示意对方“我在专心听你讲话”,不要打断对方的话,适当时抱以肯定的回答。
(3)学会赞美和感谢。真诚、适时适当地赞美是于人于己都有利的。当然还要学会感谢,学会感恩,并且要用行动表现出来,即使是一个微笑一句真诚的感谢,你都会令别人愉快令自己也感到幸福。
(4)学会拒绝,消除误会。与人相处中,我们总有说“不”的时候,坦陈自己的困难,学会委婉地拒绝别人,既使自己不为难又使别人心无芥蒂地接受你的拒绝,这就是拒绝的
3. 现在的学生都是玩什么社交软件
微信,qq,我的世界,王者荣耀,皇室战争2
4. 如何培养小学生的交往能力
人际交往是人与人互动的过程、沟通的过程、交流的过程,通过人际交往可以促进个体的社会化发展,实现个体的社会化和人格成熟。小学时期是儿童心理发展历程的一个重要时期,是儿童学会人际交往、适应学习生活、融入集体生活的基础阶段,小学阶段良好的人际交往环境和人际关系能使孩子们心情舒畅、身心愉悦,培养乐观豁达的品格,在当前乃至今后的生活中都能积极主动地适应环境,应对各种问题。
学校人际关系作为一种敏感性强,影响力大的校园心理环境,对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主要表现在:良好的师生交往,同辈相处,可使学生产生接纳、温暖、安全的感觉,形成愉悦、平和、自信、互助等积极的情绪体验和人格特质;不良的师生关系、同辈关系特别是人际冲突,易使学生滋生排斥、冷落、危险的感觉,并可引起并强化忧郁、恐慌、自卑、敌对等消极的情绪体验和人格特质。如何帮助学生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教师可从以下几方面努力:
一、教师和学生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
师生之间的交往活动,实际上首先是人际感情的交流,爱心构建“双向信任”的桥梁。这里特别要强调,教师应具有良好的人际品质,主要包含两个方面:一方面就是理解学生,另一方面就是与学生和谐相处。具体说来,前者要求教师心胸豁达,能对在身体、智力、感知、运动、社交及情绪上各有差异的学生表示关切、接纳;对学生产生的某需要、情感、冲突,能敏锐地察觉,并给予深入、自发的反应;同时能设身处地地为学生着想。后者要求教师不虚伪行事,与学生能开诚布公,不居高临下,盛气凌人;对学生持积极相待的态度;同时在交流的过程中做到和谐、自然、默契,这有利于协调师生关系,取得管理效果。
教师通过自身健康的情绪去感染学生是师生交往的重要策略。一个有感染力的教师应使师生之间在情感上保持协调和融洽。教师用爱心在师生之间架起一座相互信任和相互尊重的桥梁,学生自然而然地会把教师当作最可依赖、最可亲近的人,视为自己的亲朋好友,他就会和老师推心置腹地谈思想、谈理想、谈学习、谈感觉,而教师的教育就容易被接受。
二、教师帮助学生克服同伴交往中的心理障碍
人际交往是小学生最重要的社会技能之一,是儿童社会化的动因,如合作、助人、友爱和谦让等许多社会技能都是在人际交往中获得的。但有些学生由于种种原因,不能与同伴和谐共处,这常常会引起他们的离群、冷漠、自卑、抑郁,影响他们的心理健康。因此,教师也应帮助学生建立良好的同伴关系。
1、怎样让学生摆脱孤独感?
教师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辅导:
a 向父母了解学生情况,确定其孤僻是情境性的还是持久性的。如属后者最好请心理医生诊断治疗。
b 教师在课堂活动中,应对他们给予更多关注,请他们回答问题时,应多留一些思考和准备的时间。
c 鼓励他们多多参加集体活动,多与同学交往,并为他们创造在公开场合发言的机会。有些同学只有在小组里才敢发言,就多让他们参加小组活动。请班级同学合作,鼓励他们在集体活动中发挥长处,从容自如地表现自己,克服孤僻的心态行为。
2、怎样让学生克服嫉妒心理
对有嫉妒心学生的辅导措施有:
a 用坦白与诚实的态度处理。有时嫉妒是出于本能,如果过分抑制它,也许只能使它埋得更深而毒害孩子的心灵,所以要让它显露出来加以引导纠正。例如,在上述事例中,辅导老师的第一步,应该让该学生尽情诉说,把一直深藏于内心的说不出口的话统统说出来,以了解其嫉妒的真实原因。
b 帮助学生分析和认识嫉妒的产生原因和危害。利用当事人的亲身体验,说明嫉妒不仅伤害了别人,也伤害了自己,使自己心灵受到折磨。
c 鼓励学生靠自己的努力和进步来换取别人的赞扬,引导学生虚心看待别人的优点与进步,把别人的长处当成是自己的一面镜子,去发现自己的不足。
d 教师对学生应一视同仁,要用公正的评价,使其口服心服。
良好的个性品质是建立良好人际关系的重要条件,个性缺陷则是导致人际交往障碍的背景因素。根据心理学的有关研究,下列人格特征容易阻碍人际交往,导致人际关系问题:
第一,不尊重他人,对人缺乏感情;第二,自我中心,只关心自身利益,漠视他人的处境和利益;第三,对人不真诚,有欺骗行为;第四,过分服从和取悦他人,缺少自尊和自重;第五,过分自卑或自负,嫉妒心强;第六,性情孤僻,偏执,不愿与人相处和接受他人规劝;第七,目空一切,对他人过分苛求;第八,过分使用心理防御机制,报复心强。
教师应根据孩子个性品质中存在的缺陷,有针对性地进行矫治或重塑,以利于他们顺利地进行人际交往。
三、 教给交往技巧,培养交往能力
有的同学常常有这样的困惑:想和别人友好相处,但是不知道怎样才能赢得大家的喜爱;朋友之间闹矛盾了,不知道怎样调和;遭到别人误会了,不知道怎样澄清事实……这就牵涉到一个交往技巧的问题,随着人际交往范围的扩大和社会阅历的丰富,人们能逐渐领悟到一些交往技巧并善加运用。但小学生没什么人际交往经验,所以在心理辅导中我们可以教给学生一些基本的人际交往技巧:
(1)学会结交新朋友。鼓励孩子带着真诚的微笑主动与人交往,要相信自己是受人欢迎的,适当的场合表现自己让别人记住你,同时也学会记住别人的名字,在别人需要的时候伸出援助之手,这样一定能结交到真正的朋友。
(2)学会倾听和交谈。越是小的孩子越不会倾听,要引导孩子学会倾听,用眼神示意对方“我在专心听你讲话”,不要打断对方的话,适当时抱以肯定的回答。
(3)学会赞美和感谢。真诚、适时适当地赞美是于人于己都有利的。当然还要学会感谢,学会感恩,并且要用行动表现出来,即使是一个微笑一句真诚的感谢,你都会令别人愉快令自己也感到幸福。
(4)学会拒绝,消除误会。与人相处中,我们总有说“不”的时候,坦陈自己的困难,学会委婉地拒绝别人,既使自己不为难又使别人心无芥蒂地接受你的拒绝,这就是拒绝的艺术了。如果受到别人的误解,一定要以实际行动消除误会,当语言无效时,要相信时间能证明一切
在良好的人际关系环境中,教育不仅仅是一种求知活动,而且也是一种陶冶活动,一种融知、情、意、行为一体的活动,和谐融冶的人际关系,会促进群体意识有一个明确的统一的教育目标,促进学生焦虑情绪的转化,创造民主平等、协调、和谐的心理环境,形成团结互助,积极进取的氛围,令人人感到心情舒畅,精神焕发,人们互相学习,取长补短,满足彼此的需要,在多维立体交流中使整体效能提升。因此,教师应注重小学生人际交往能力的培养。
5. 小学生玩社交软件该不该禁止
这是个信息爆炸与虚拟社交的时代,每个人都无法躲避。但是,慎重给孩子选专择社交网络,避免受到外在不良属情绪和负面心理的冲击。特别是那些拥挤、喧嚣和晦暗的,基本都是宣传工具。
家家app,推荐给你。它特别适合老人孩子用。保持跟家人的私密联系,又能结交最亲密的朋友。
它的“回家”设计得很温馨,无需额外注册账号或编辑手机通讯录,仅凭手机号,即可一键登录家谱,与家族亲人相连,参加家庭聚会,聊天,玩游戏,送礼物。还可以将日常聊天所产生的零星语音、文字、相片、视频按照一定的分类快捷记录和保存为家人故事,也可以单独记录孩子成长的生活故事,分享给家人和好友,让孩子未来都能看到生动的影像,听到亲友的声音。
望采纳!
6. 小学生生活社交方面
1、培养孩子做事的责任意识
2、培养孩子想象力和观察力
3、培养孩子的学习毅力
4、谨慎面对孩子的第一次谎言
5、培养孩子的安全意识
6、巧妙处理孩子的任性
7、让孩子遵守社会公德
8、教孩子学会花零用钱
9、培养孩子的爱心同情心
10、培养孩子的环保意识
11、培养孩子的节约意识
12、培养孩子独立自主能力
13、教孩子遇到危险如何自救
14、不要在孩子面前争吵
15、让孩子学会尊重别人
16、正确处理孩子和孩子打架的事
17、合理安排孩子的假期生活
18、教孩子帮父母做家务
19、培养孩子遵守规则的意识
20、告诉孩子做事粗心的危害
21、把生活的艰辛告诉孩子
22、培养孩子学会创造和思考
23、帮助孩子正确理解影视作品
24、教孩子不乱吃小食品
25、培养孩子的民族精神和爱国情感
26、防止孩子上网成瘾迷上电脑游戏
27、尊重孩子的隐私
28、教孩子正确面对挫折
29、引导孩子不盲目“追星”崇拜偶像
30、培养孩子的团队精神
31、教孩子珍惜生命远离毒品
32、提醒孩子容易上当受骗的事情
33、防止孩子讲究名牌爱攀比
34、努力让孩子愿意和家长交流
35、提醒孩子不沾烟酒
36、注意消除孩子的考前焦虑症
37、教会孩子遇事保持冷静
38、多鼓励赞美、不贬低孩子
39、重视培养孩子的自信心
40、告诉孩子要爱护小动物
41、培养孩子爱护桌椅等公用物品
42、轻松面对孩子的逆反
43、教孩子做一个讲信用的人
44、教孩子学会用法律来维护自己的权益
45、培养孩子助人为乐的好习惯
46、指导孩子正确面对青春期
47、教育孩子不要见财起异
48、培养孩子做事的耐心
7. 如何培养小学生的沟通与交往能力
一、教师和学生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
师生之间的交往活动,实际上首先是人际感情的交流,爱心构建“双向信任”的桥梁。这里特别要强调,教师应具有良好的人际品质,主要包含两个方面:一方面就是理解学生,另一方面就是与学生和谐相处。具体说来,前者要求教师心胸豁达,能对在身体、智力、感知、运动、社交及情绪上各有差异的学生表示关切、接纳;对学生产生的某需要、情感、冲突,能敏锐地察觉,并给予深入、自发的反应;同时能设身处地地为学生着想。后者要求教师不虚伪行事,与学生能开诚布公,不居高临下,盛气凌人;对学生持积极相待的态度;同时在交流的过程中做到和谐、自然、默契,这有利于协调师生关系,取得管理效果。
教师通过自身健康的情绪去感染学生是师生交往的重要策略。一个有感染力的教师应使师生之间在情感上保持协调和融洽。教师用爱心在师生之间架起一座相互信任和相互尊重的桥梁,学生自然而然地会把教师当作最可依赖、最可亲近的人,视为自己的亲朋好友,他就会和老师推心置腹地谈思想、谈理想、谈学习、谈感觉,而教师的教育就容易被接受。
二、教师帮助学生克服同伴交往中的心理障碍
人际交往是小学生最重要的社会技能之一,是儿童社会化的动因,如合作、助人、友爱和谦让等许多社会技能都是在人际交往中获得的。但有些学生由于种种原因,不能与同伴和谐共处,这常常会引起他们的离群、冷漠、自卑、抑郁,影响他们的心理健康。因此,教师也应帮助学生建立良好的同伴关系。
1、怎样让学生摆脱孤独感?
教师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辅导:
a 向父母了解学生情况,确定其孤僻是情境性的还是持久性的。如属后者最好请心理医生诊断治疗。
b 教师在课堂活动中,应对他们给予更多关注,请他们回答问题时,应多留一些思考和准备的时间。
c 鼓励他们多多参加集体活动,多与同学交往,并为他们创造在公开场合发言的机会。有些同学只有在小组里才敢发言,就多让他们参加小组活动。请班级同学合作,鼓励他们在集体活动中发挥长处,从容自如地表现自己,克服孤僻的心态行为。
2、怎样让学生克服嫉妒心理
对有嫉妒心学生的辅导措施有:
a 用坦白与诚实的态度处理。有时嫉妒是出于本能,如果过分抑制它,也许只能使它埋得更深而毒害孩子的心灵,所以要让它显露出来加以引导纠正。例如,在上述事例中,辅导老师的第一步,应该让该学生尽情诉说,把一直深藏于内心的说不出口的话统统说出来,以了解其嫉妒的真实原因。
b 帮助学生分析和认识嫉妒的产生原因和危害。利用当事人的亲身体验,说明嫉妒不仅伤害了别人,也伤害了自己,使自己心灵受到折磨。
c 鼓励学生靠自己的努力和进步来换取别人的赞扬,引导学生虚心看待别人的优点与进步,把别人的长处当成是自己的一面镜子,去发现自己的不足。
d 教师对学生应一视同仁,要用公正的评价,使其口服心服。
良好的个性品质是建立良好人际关系的重要条件,个性缺陷则是导致人际交往障碍的背景因素。根据心理学的有关研究,下列人格特征容易阻碍人际交往,导致人际关系问题:
第一,不尊重他人,对人缺乏感情;第二,自我中心,只关心自身利益,漠视他人的处境和利益;第三,对人不真诚,有欺骗行为;第四,过分服从和取悦他人,缺少自尊和自重;第五,过分自卑或自负,嫉妒心强;第六,性情孤僻,偏执,不愿与人相处和接受他人规劝;第七,目空一切,对他人过分苛求;第八,过分使用心理防御机制,报复心强。
教师应根据孩子个性品质中存在的缺陷,有针对性地进行矫治或重塑,以利于他们顺利地进行人际交往。
三、 教给交往技巧,培养交往能力
有的同学常常有这样的困惑:想和别人友好相处,但是不知道怎样才能赢得大家的喜爱;朋友之间闹矛盾了,不知道怎样调和;遭到别人误会了,不知道怎样澄清事实……这就牵涉到一个交往技巧的问题,随着人际交往范围的扩大和社会阅历的丰富,人们能逐渐领悟到一些交往技巧并善加运用。但小学生没什么人际交往经验,所以在心理辅导中我们可以教给学生一些基本的人际交往技巧:
(1)学会结交新朋友。鼓励孩子带着真诚的微笑主动与人交往,要相信自己是受人欢迎的,适当的场合表现自己让别人记住你,同时也学会记住别人的名字,在别人需要的时候伸出援助之手,这样一定能结交到真正的朋友。
(2)学会倾听和交谈。越是小的孩子越不会倾听,要引导孩子学会倾听,用眼神示意对方“我在专心听你讲话”,不要打断对方的话,适当时抱以肯定的回答。
(3)学会赞美和感谢。真诚、适时适当地赞美是于人于己都有利的。当然还要学会感谢,学会感恩,并且要用行动表现出来,即使是一个微笑一句真诚的感谢,你都会令别人愉快令自己也感到幸福。
(4)学会拒绝,消除误会。与人相处中,我们总有说“不”的时候,坦陈自己的困难,学会委婉地拒绝别人,既使自己不为难又使别人心无芥蒂地接受你的拒绝,这就是拒绝的艺术了。如果受到别人的误解,一定要以实际行动消除误会,当语言无效时,要相信时间能证明一切
在良好的人际关系环境中,教育不仅仅是一种求知活动,而且也是一种陶冶活动,一种融知、情、意、行为一体的活动,和谐融冶的人际关系,会促进群体意识有一个明确的统一的教育目标,促进学生焦虑情绪的转化,创造民主平等、协调、和谐的心理环境,形成团结互助,积极进取的氛围,令人人感到心情舒畅,精神焕发,人们互相学习,取长补短,满足彼此的需要,在多维立体交流中使整体效能提升。因此,教师应注重小学生人际交往能力的培养。
8. 有社交恐惧症的小学生应该如何疏导
别让他感觉到你复的制想法,特别不能让他知道你已经认为他社交不好这一点,你可以经常找机会单独夸他,慢慢跟他拉近关系,最重要一点要让他知道:不擅于交际并不是坏事,西方有这样的理论:不擅于交际的人,智商较高,做事更专注;所以这只是他的性格特点,况且,小孩子长大了就会变得更好了,不用强制改变。
9. 小学生过早接触社交软件有什么好处
社交软件,把人与人之间的距离大大拉近。 网络上的社交软件在不断发展壮大,沟通的方式越来越多样化。就拿我们最常接触的QQ为例。许多朋友之间因为时间和空间的距离,没有办法常常在现实联系。QQ就为处于这些情况的朋友提供了良好的联络途径。在QQ中,不但可以和老朋友联络,还可以认识许多新朋友。在短短的聊天和沟通中,使得人与人之间的心灵距离拉近。 在SARS横行的最近两个月,各地区疫情不一。在疫情严重的香港和北京,就有为数繁多的中小学生停课。在学生停课期间,教育部门就是利用社交软件平台在网上开办“空中教室”,为学生们提供基本的学术问题解答和习题演练,使得学生们在家也能如常学习,并且学习方式的新颖更加吸引学生们的注意、更提高学生们的学习兴趣。 类似的远程教育在许多其他教学中也有应用。
孩子早一点儿接触社交软件和网络,会随着接触的机会增多而逐渐淡化、比较自卑的孩子感受到成功的喜悦,可以避免以后突然接触电脑和网络一下子被“网住”的现象发生。小学生过早接触社交软件,一般使用的是家长的手机,这样家长就能够全面的监管孩子的上网情况和时间,并帮助孩子养成良好的上网习惯,避免以后出现沉溺网络或近视等现象。最终小学生伴随“好奇—迷恋—淡化”这样一个心路历程,让孩子学会会在处理社交聊天和玩游戏的时间。因此、接触社交软件,让社交软件成为她学习和工作的工具。
小学生过早的接触社交软件既可以满足孩子对网络的好奇心,具有极强的粘滞性,也会让那些自认为遭到不公平待遇的孩子发泄内心的苦闷。所以我们不要担心网络会害了孩子。有些小学生没有接触过网络,不被关注,他们对电脑和网络的神秘感,对社交网络充满诱惑,对孩子有巨大的吸引力,这样的孩子会在家长和老师看不到的地方无节制的玩社交软件并且沉溺其中。
好奇心是孩子发展的原动力,好玩儿是儿童的天性。社交网络作为一种新生事物,对孩子充满着诱惑。小学生过早的接触社交网络,在家长和老师的正确引导和监管下养成良好的习惯,能让孩子平稳地进入中学,相反会给孩子的学习和生活带来很多的益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