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小学文言文大全
文言文
画蛇添足
楚有祠者,赐其舍人卮酒。舍人相谓曰:“数人饮之不足,一人饮之有余。请画地为蛇,先成者饮酒。”
一人蛇先成,引酒且饮之,乃左手持卮,右手画蛇曰:“吾能为之足!”未成,一人之蛇成,夺其卮曰:“蛇固无足,子安能为之足?”遂饮其酒。
为蛇足者,终亡其酒。
注释
1.祠(cí):祭祀。周代贵族一年四季都要祭祀祖宗,每个季度祭祀都有专门的称呼,春天祭祀叫“祠”。祠者:主管祭祀的官员。
2.舍人:门客,手下办事的人。
3.卮(zhī):古代的一种盛酒器,类似壶。
4.相谓:互相商议。
5.请画地为蛇:要求大家在地上画蛇。画地:在地面上画(画的过程)。为蛇:画蛇(画的结果)。
6.引酒且饮之:拿起酒壶准备饮酒。引:拿,举。
7.蛇固无足:蛇本来就没有脚。固:本来,原来。
8.子:对人的尊称,您;你。
9.安能:怎么能;哪能。
10.为:给;替
11.遂:于是;就。
12.赐:赏赐,古代上给下,长辈给晚辈送东西叫赐。
13.为之足:给它画上脚。足(此句中的足):画脚。
14.终:最终、最后。
15.引:拿起。
16.且:准备。
17.成:完成。
18.余:剩余。
19.足:脚。
足:画脚
20.亡:丢失,失去。
21.为:给,替。
22.乃左手持卮:却,表示转折
23.夺其卮曰:他的,指代先成蛇者
24.遂饮其酒:那,指示代词
25.终亡其酒:那,指示代词
26、谓:对......说。
译文
古代楚国有个人祭过祖宗以后,把一壶酒赏给来帮忙祭祀的门客一壶酒。门客们互相商量说:“大家一起喝这壶酒不足够,一个人喝它还有剩余。要求大家在地上画蛇,先画好的人喝这壶酒。”
一个人最先完成了,拿起酒壶准备饮酒,却左手拿着酒壶,右手画蛇,说:“我能够为它画脚。”他还没有(把脚)完成,另一个人的蛇画好了,抢过他的酒壶,说:“蛇本来就没有脚,你怎么能给它画脚呢?”话刚说完,就把那壶酒喝完了。
那个给蛇画脚的人,最终失掉了那壶酒。
分析点评
这个故事告诉人们,蛇本来没有脚,先画成蛇的人,却将蛇添了脚,结果不成为蛇。后遂用画蛇添足,比喻节外生枝,告诉人们做任何事都要实事求是,不卖弄聪明,否则非但不能把事情做好,反而会把事情弄砸。
不论对国家、人民或自己,都具有安全性。这个故事的意义是肤浅的,“画蛇添足”的教训,值得我们记取。不要因为小小的错误而丧失了自己本该有的东西。" 为蛇足者,终亡其酒。",真是可惜!
揭示道理
1:做事不可多此一举了,否则有时还会失去一些东西,得不偿失,弄巧成拙。
2:无论做什么事情都要尊重客观事实,实事求是。
3:这篇寓言告诉人们,凡做一件事情,必须有具体的要求和明确的目标,要以清醒坚定的意志,追求之,完成之,不要被胜利冲昏头脑。被胜利冲昏头脑的人,往往为盲目乐观所蔽,而招致失败。
掩耳盗铃
范氏之亡也①,百姓有得钟②者,欲负而走,则钟大不可负③;以锤④毁之,钟况然⑤有声。恐人闻之而夺己也,遽⑥掩其耳。恶人闻之,可也;恶己自闻之,悖(7)也!
注释
(1)范氏之亡也:范氏是春秋末期晋国的贵族,被其他四家贵族联合打败后,逃在齐国。
亡,逃亡。
(2)钟:古代的打击乐器。
(3)则:但是
(4)负:用背驮东西。
(5)锤(chuí):槌子或棒子。
(6)况(huàng)然:形容钟声。
(7)遽(jù):立刻。
(8)悖(bèi):荒谬。 (8)恶(e):害怕。
译文
范氏逃亡的时候,有个人趁机偷了一口钟,想要背着它逃跑。但是,这口钟太大了,不好背,他就打算用锤子砸碎以后再背。谁知,刚砸了一下,那口钟就“咣”地发出了很大的响声。他生怕别人听到钟声,来把钟夺走了,就急忙把自己的两只耳朵紧紧捂住继续敲。害怕别人听到钟的声音,这是可以理解的;但捂住自己的耳朵就以为别人也听不到了,这就太荒谬了。
寓意
钟的响声是客观存在的,不管你掩不掩耳朵,它总是要响的。凡是要客观存在的东西,都不依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有的人对不喜欢的客观存在,采取不承认的态度,以为如此,客观就不存在了,这和“掩耳盗铃”一样,都是极端的主观唯心主义——唯我论的表现。
嫦娥奔月
羿请不死之药于西王母,羿妻嫦娥窃之奔月,托身于月,是为蟾蜍,而为月精。旧言月中有桂,有蟾蜍.故异书言:月桂高五百丈,下有一人.常斫之,树创随和.人姓吴,名刚,西河人,学仙有过,摘令伐木。
注释
斫:zhuo,大锄;引申为用刀、斧等砍
翻译
羿从西王母处请来不死之药,后羿的妻子嫦娥偷吃了这颗灵药,飞往月宫 嫦娥于是就住在月宫之中,变成了蟾蜍 就是传说中的月精 故老的传说中月亮上有颗桂树,还有蟾蜍。因此有一本记录异事的书上说:”月亮上有颗桂树非常高,树下有个人不停的砍砍,可是树被砍开之后马上就愈合了,砍树的人叫做吴刚,是西河人,在学仙道的时候犯了过错,就罚他砍伐桂树。
刻舟求剑
楚(周代国名,都城在今湖北江陵县北)人有涉江者,其剑自舟中坠于水,遽契(jù qì)其舟,曰:“是吾(wú)剑之所从坠。”舟止,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舟已行矣(yǐ),而剑不行,求剑若此,不亦惑乎! ————节选自《吕氏春秋·察今》
注释
1.涉--渡,由后文的“舟”得出。
2.者--……的人,定语后置的标志。
3.其--他的,代词。
4.自--从。
5.坠--掉,落。
6.于--在,到。
7.遽--立刻,急忙,马上。
8.契--用刀刻。
9.是--指示代词,这儿。
10.吾--我的。
11.之--结构助词,不译。
12.所从坠--从剑落的地方。
13.其--他,代词。
14.者--……的地方。
15.求--找。
16.之--剑,代词。
17.矣--了。
18.而--但是。
19.若--像。
20.此--这样。
21.不亦惑乎--不是很糊涂吗?“惑”,迷惑,糊涂。“不亦......乎”是一种委婉的反问句式。
译文
楚国有个渡江的人,他的剑从船里掉入水中,他急忙在剑掉下去的地方刻了个记号,说:“这儿是我的剑掉下去的地方。”
船停下来后,他便从自己刻记号的地方下水去寻找剑。
船已经向前走了,而剑没有,像这样找剑,岂不是太糊涂了吗?
寓言故事
战国时,楚国有个人坐船渡江。船到江心,他一不小心,把随身携带的一把宝剑掉落江中。船上的人对此感到非常惋惜,但那楚国人似乎胸有成竹,马上掏出一把小刀,在船舷上刻上一个记号,并向大家说:“这是我宝剑落水的地方,所以我要刻上一个记号。”
大家虽然都不理解他为什么这样做,但也不再去问他。
船靠岸后那楚国人立即在船上刻记号的地方下水,去捞取掉落的宝剑。捞了半天,不见宝剑的影子。他觉得很奇怪,自言自语说:“我的宝剑不就是在这里掉下去吗?我还在这里刻了记号呢,怎么会找不到的呢?”
至此,船上的人纷纷大笑起来,说:“船一直在行进,而你的宝剑却沉入了水底不动,你怎么找得到你的剑呢?”
其实,剑掉落在江中后,船继续行驶,而宝剑却不会再移动。像他这样去找剑,真是太愚蠢可笑了。
精卫填海
又北二百里,曰发鸠之山,其上多柘木,有鸟焉,其状如乌,文首,白喙,赤足,名曰:“精卫”,其鸣自詨(音同“笑”)。是炎帝之少女,名曰女娃。女娃游于东海,溺而不返,故为精卫,常衔西山之木石,以堙(音同“音”)于东海。漳水出焉,东流注于河。——《山海经》
注释
1、曰:叫作
2、发鸠之山:古代传说中的山名
3、拓木:拓树,桑树的一种
4、状:形状
5、乌:乌鸦
6、文首:头上有花纹。文,同“纹”,花纹
7、其鸣自詨:它的叫声是在呼唤自己的名字
8、是:这
9、炎帝之少女:炎帝的小女儿
10、故:所以
11、湮:填塞
古今异义词
赤足:1.文中指红色的脚。
2.现代汉语中指光脚。
译文
再向北走二百里,有座山叫发鸠山,山上长了很多柘树。树林里有一种鸟,它的形状像乌鸦,头上羽毛有花纹,白色的嘴,红色的脚,名叫精卫,它的叫声像在呼唤自己的名字。这其实是炎帝的小女儿,名叫女娃。有一次,女娃去东海游玩,溺水身亡,再也没有回来,所以化为精卫鸟。经常叼着西山上的树枝和石块,用来填塞东海。浊漳河就发源于发鸠山,向东流去,注入黄河。
人教课标本小学语文教材中选取了部分文言文作品,具体是五年级下册的《杨氏之子》、六年级上册的《伯牙绝弦》以及六年级下册的《文言文两则》——《学奕》《两小儿辩日》.
中学
七年级上册:
5 童趣
10 《论语》十则
15 古代诗歌五首
1.《观沧海》
2.《次北固山下》
3.《钱塘湖春行》
4.《西江月》
5.《天净沙秋思》
20 山市
25 《世说新语》两则
(一)《咏雪》
(二)《陈太丘与友期》
30 寓言四则
3.《智子疑邻》
4.《塞翁失马》
七年级下册
5 伤仲永
10 木兰诗
15 孙权劝学
20 口技
25 短文两篇
1.《夸父逐日》
2.《两小儿辩日》
30 狼
八年级上册
21 桃花源记
22 短文两篇
1.《陋室铭》
2.《爱莲说》
23 核舟记
24 大道之行也
25 杜甫诗三首
《望岳》
《春望》
《石壕吏》
26 三峡
27 短文两篇
《答谢中书书》
《记承天寺夜游》
28 观潮
29 湖心亭看雪
30 诗四首
归园田居(其三)
使至塞上
渡荆门送别
游山西村
八年级下册
21 与朱元思书
22 五柳先生传
23 马说
24 送东阳马生序(节选)
25 诗词曲五首
1.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2.赤壁
3.过零丁洋
4.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5.山坡羊潼关怀古
26 小石潭记
27 岳阳楼记
28 醉翁亭记
29 满井游记
30 诗五首
1.饮酒(其五)
2.行路难(其一)
3.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4.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5.己亥杂诗
九年级上册
17 智取生辰纲
18 杨修之死
19 范进中举
20 香菱学诗
21 陈涉世家
22 唐雎不辱使命
23 隆中对
24 出师表
25 词五首
《望江南》
渔家傲秋思
江城子密州出猎
武陵春
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九年级下册
17 公输
18 《孟子》两章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19 鱼我所欲也
20 《庄子》故事两则
惠子相梁
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
21 曹刿论战
22 邹忌讽齐王纳谏
23 愚公移山
24 《诗经》两首
1.关雎
2.蒹葭
望采纳,谢谢
『叁』 求人教版小学语文所有文言文及翻译!!!!总复习用,很急
杨氏之子
原文:
梁国杨氏子九岁,甚聪惠。孔君平诣其父,父不在,乃呼儿出。为设果,果有扬梅。孔指以示儿曰:“此是君家果。”儿应声答曰:“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
译文:
在梁国,有一户姓杨的人家,家里有个九岁的儿子,他非常聪明。有一天,孔君平来拜见他的父亲,恰巧他父亲不在家,孔君平就把这个孩子叫了出来。孩子给孔君平端来了水果,其中有杨梅。孔君平指着杨梅给孩子看,并说:“这是你家的水果。”孩子马上回答说:“我可没听说孔雀是先生您家的鸟。”
伯牙绝弦
原文:
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子期死,伯牙谓世再无知音,乃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
译文:
俞伯牙擅长弹琴,钟子期擅长听琴.伯牙弹琴时,心里想到要表现高山,钟子期听了,赞叹到:”太好了,我仿佛看见了巍峨的泰山!”伯牙心里想要表达流水,钟子期就说:”太好了,宛如奔腾不息的江河!”不管伯牙心里想表现什么,钟子期都能准确的道出他的心意.钟子期死后,伯牙觉得世上再难找到听得懂他琴声的人了,于是他把心爱的琴摔碎,终身不再弹琴
学奕
原文:
弈秋,通国之善弈者也。使弈秋诲二人弈,其一人专心致志,惟弈秋之为听;一人虽听之,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思援弓缴而射之。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为是其智弗若与?曰:非然也。
译文:
弈秋,是全国最擅长下围棋的人。让弈秋教两个人下围棋。其中有一个人专心致志,只要是弈秋讲的,他都认真听,细细琢磨,认真领悟;另一个人表面上也在听弈秋的教导,可是心里却认为天鹅要来了,想着如何拉弓搭箭把天鹅射下来。他们虽然一起学习围棋,可是后者不如前者。是他的智力不如前者吗?回答:不是这样的。
两小儿辩日
原文:
孔子东游,见两小儿辩斗,问其故。
一儿曰:“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而日中时远也。”
一儿曰:“我以日初出远,而日中时近也。”
一儿曰:“日初出大如车盖。及日中,则如盘盂盘盂:盛物之器,圆者为盘,方者为盂,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
一儿曰:“日初出沧沧凉凉,及其日中如探汤,此不为近者热而远者凉乎?”
孔子不能决也。两小儿笑曰:“孰为汝多知乎?”
译文:
孔子到东方游历,见到两个小孩在辩论,(就过去)问他们在辩什么。
一个小孩说:“我认为太阳刚出来的时候距人近,而到中午的时候离人远。”
(另)一个小孩说:“我认为太阳刚出来的时候远,而到中午的时候近。”
一个小孩说:“太阳刚出来的时候像马车的车顶那么大。等到中午,就像盘子一样大,这不就是远的(看起来)小而近的(看起来)大吗?”
(另)一个小孩说:“太阳刚出来的时候很凉快,等到了中午的时候(感觉)就像进入了澡塘,这不就是越近(感觉)越热越远(感觉)越凉吗?”
孔子也无法决断(谁对谁错)。两个小孩笑话孔子说:“谁说你懂得很多啊?”
『肆』 人教版小学语文文言文目录
四年级上册
第一组
观潮
2* 雅鲁藏布大峡谷
鸟的天堂
4*火烧云
语文园地一
第二组
5 古诗两首
△ 题西林壁
蒽,是人教的,只不过还得麻烦楼主找找啦~~
△ 游山西村
6 爬山虎的脚
7 蟋蟀的住宅
8*世界地图引出的发现
语文园地二
第三组
9 巨人的花园
10* 幸福是什么
11 去年的树
12*小木偶的故事
语文园地三
第四组
13 白鹅
14*白公鹅
15 猫
16*母鸡
语文园地四
第五组
17 长城
18 颐和园
19*秦兵马俑
语文园地五
第六组
20 古诗两首
△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 送元二使安西
21 搭石
22 跨越海峡的生命桥
23*卡罗纳
24*给予是快乐的
语文园地六
第七组
25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26 那片绿绿的爬山虎
27*乌塔
28*尺有所短 寸有所长
语文园地七
第八组
29 呼风唤雨的世纪
30*电脑住宅
31 飞向蓝天的恐龙
32*飞船上的特殊乘客
语文园地八
选读课文
1 五彩池
小青石
麻雀
迷人的张家界
仰望布达拉
一个苹果
幻想家
人造发光植物
生字表
生字表(一)
生字表(二)
四年级下册
第一组
△ 1 古诗词三首
独坐敬亭山
望洞庭
忆江南
△ 2 桂林山水
△ 3 记金华的双龙洞
△ 4 七月的天山
△ 词语盘点
△ 语文园地一
第二组
△ 5 中彩那天
△ 6 万年牢
△ 7 尊严
△ 8 将心比心
△ 词语盘点
△ 语文园地二
第三组
自然之道
黄河是怎样变化的
蝙蝠和雷达
大自然的启示
△ 词语盘点
△ 语文园地三
第四组
夜莺的歌声
小英雄雨来
一个中国孩子的呼声
和我们一样享受春天
△ 词语盘点
△ 语文园地四
第五组
触摸春天
永生的眼睛
生命 生命
花的勇气
△ 词语盘点
△ 语文园地五
第六组
乡下人家
牧场之国
古诗词三首
乡村四月
四时田园杂兴
渔歌子
麦哨
△ 词语盘点
△ 语文园地六
第七组
两个铁球同时着地
全神贯注
鱼游到了纸上
父亲的菜园
△ 词语盘点
△ 语文园地七
第八组
寓言两则
纪昌学射
扁鹊治病
文成公主进藏
普罗米修斯
渔夫的故事
△ 词语盘点
△ 语文园地八
选读课文
△ 1 趵突泉
△ 2 小珊迪
△ 3 有趣的动物共栖现象
△ 4 黄继光
△ 5 生命的药方
△ 6 可爱的草塘
△ 7 到期归还
△ 8 武夷山和阿里山的传说
△ 生字表(一)
△ 生字表(二)
人教版新课程小学语文五年级上下册课文目录
五年级上册
第一组
窃读记
小苗与大树的对话
走遍天下书为侣
我的“长生果”
△ 口语交际•习作一
△ 回顾•拓展一
第二组
古诗词三首
梅花魂
桂花雨
小桥流水人家
△ 口语交际•习作二
△ 回顾•拓展二
第三组
鲸
松鼠
新型玻璃
假如没有灰尘
△ 口语交际•习作三
△ 回顾•拓展二
第四组
钓鱼的启示
通往广场的路不止一条
落花生
珍珠鸟
△ 口语交际•习作四
△ 回顾•拓展四
第五组
综合性学习:遨游汉字王国
有趣的汉字
第六组
地震中的父与子
慈母情怀
19 “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
学会看病
△ 口语交际•习作六
△ 回顾•拓展六
第七组
圆明园的毁灭
狼牙山五壮士
难忘的一课
最后一分钟
△ 口语交际•习作七
△ 回顾•拓展七
第八组
七律•长征
开国大典
青山处处埋忠骨
毛主席在花山
△ 口语交际•习作八
△ 回顾•拓展八
选读课文
黄果树听瀑
斗笠
太空“清洁工”
鞋匠的儿子
剥豆
你一定会听见
木笛
百泉村(四章)
生字表(一)
生字表(二)
五年级下册
第一组
1 草原
2* 丝绸之路
3 白鲸
4* 把铁路修到拉萨去
词语盘点
口语交际•习作一
回顾•拓展一
第二组
5 古诗词三首
6 冬阳•童年•骆驼队
7* 祖父的园子
童年的发现
9* 儿童诗两首
词语盘点
口语交际•习作二
回顾•拓展二
第三组
杨氏之子
晏子使楚
12* 半截蜡烛
13* 打电话
词语盘点
口语交际•习作三
回顾•拓展三
第四组
14 再见了,亲人
15* 金色的鱼钩
16 桥
17* 梦想的力量
词语盘点
口语交际•习作四
回顾•拓展四
第五组
18 将相和
19 草船借箭
20* 景阳冈
21* 猴王出世
口语交际•习作五
回顾•拓展五
第六组
综合性学习:走进信息世界
信息传递改变着我们的生活
利用信息,写简单的研究报告
第七组
22 人物描写一组
23* 刷子李
24* 金钱的魔力
词语盘点
口语交际•习作七
回顾•拓展七
第八组
25 自己的
『伍』 中小学语文人教版必背文言文古诗
古文部分
1、《论语》六则
《论语》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学而》)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为政》)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怠。” (《为政》)
子贡问曰:“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 子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 (《公冶长》)
子曰:“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 (《述而》)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述而》)
2、鱼我所欲也
《孟子》
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
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嘑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
万钟则不辩礼仪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
3、生于忧患,死欲安乐
《孟子》
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后死于安乐。
4、曹刿论战
《左传》
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
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未偏,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
既克,公问其故。对曰:“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5、邹忌讽齐王纳谏
《战国策》
邹忌修八尺有余,形貌昳丽。朝服衣冠,窥镜,谓其妻曰:“我孰与城北徐公美?”其妻曰:“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公也!”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忌不自信,而复问其妾曰:“吾孰与徐公美?”妾曰:“徐公何能及君也!”旦日,客从外来,与坐谈,问之客曰:“吾与徐公孰美?”客曰:“徐公不若君之美也!”明日,徐公来。孰视之,自以为不如;窥镜而自视,又弗如远甚。暮寝而思之曰:“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
于是入朝见威王曰:“臣诚知不如徐公美,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
王曰:“善。”乃下令:“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能谤议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6、出师表
诸葛亮
前出师表
臣亮言: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然侍卫之臣不懈于内,忠志之士忘身于外者:盖追先帝之殊遇,欲报之于陛下也。诚宜开张圣听,以光先帝遗德,恢弘志士之气;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也 。
宫中府中,俱为一体;陟罚臧否,不宜异同。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宜付有司论其刑赏,以昭陛下平明之理,不宜偏私,使内外异法也。侍中、侍郎郭攸之、费祎、董允等,此皆良实,志虑忠纯,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愚以为宫中之事,事无大小,悉以咨之,然后施行,必能裨补阙漏,有所广益。
将军向宠,性行淑均,晓畅军事,试用于昔日,先帝称之曰“能”,是以众议举宠为督。愚以为营中之事,悉以咨之,必能使行阵和睦,优劣得所。
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先帝在时,每与臣论此事,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侍中、尚书、长史、参军,此悉贞良死节之臣,愿陛下亲之信之,则汉室之隆,可计日而待也。
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后值倾覆,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 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受命以来,夙夜忧叹,恐托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故五月渡泸,深入不毛。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庶竭驽钝,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至于斟酌损益,进尽忠言,则攸之、棉、允之任也。
愿陛下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不效则治臣之罪,以告先帝之灵。若无兴德之言,则责攸之、祎、允等之慢,以彰其咎。陛下亦宜自谋,以咨诹善道,察纳雅言,深追先帝遗诏。臣不胜受恩感激!今当远离,临表涕零,不知所言。
后出师表
先帝虑汉、贼不两立,王业不偏安,故托臣以讨贼也。以先帝之明,量臣之才,故知臣伐贼,才弱敌强也。然不伐贼,王业亦亡。惟坐而待亡,孰与伐之?是故托臣而弗疑也。臣受命之日,寝不安席,食不甘味;思惟北征,宜先入南:故五月渡泸,深入不毛,并日而食。——臣非不自惜也:顾王业不可偏安于蜀都,故冒危难以奉先帝之遗意。而议者谓为非计。今贼适疲于西,又务于东,兵法“乘劳”:此进趋之时也。谨陈其事如左:
高帝明并日月,谋臣渊深,然涉险被创,危然后安;今陛下未及高帝,谋臣不如良、平,而欲以长策取胜,坐定天下:此臣之未解一也。刘繇、王朗,各据州郡,论安言计,动引圣人,群疑满腹,众难塞胸;今岁不战,明年不征,使孙策坐大,遂并江东:此臣之未解二也。曹操智计,殊绝于人,其用兵也,仿怫孙、吴,然困于南阳,险于乌巢,危于祁连,逼于黎阳,几败北山,殆死潼关,然后伪定一时耳;况臣才弱,而欲以不危而定之:此臣之未解三也。曹操五攻昌霸不下,四越巢湖不成,任用李服而李服图之,委任夏侯而夏侯败亡,先帝每称操为能,犹有此失;况臣弩下,何能必胜:此臣之未解四也。自臣到汉中,中间期年耳,然丧赵云、阳群、马玉、阎芝、丁立、白寿、刘合、邓铜等,及驱长屯将七十余人,突将无前,丛叟、青羌,散骑武骑一千余人,此皆数十年之内,所纠合四方之精锐,非一州之所有;若复数年,则损三分之二也。——当何以图敌:此臣之未解五也。今民穷兵疲,而事不可息;事不可息,则住与行,劳费正等;而不及今图之,欲以一州之地,与贼持久:此臣之未解六也。
夫难平者,事也。昔先帝败军于楚,当此时,曹操拊手,谓天下已定。——然后先帝东连吴、越,西取巴、蜀,举兵北征,夏侯授首:此操之失计,而汉事将成也。——然后吴更违盟,关羽毁败,秭归蹉跌,曹丕称帝:凡事如是,难可逆见。臣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至于成败利钝,非臣之明所能逆睹也。
7、桃花源记
陶渊明
晋太原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著,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8、三峡
郦道元
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早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 山献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 ,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9、杂说
韩愈
杂说四首
其一(龙说)
龙嘘气成云,云固弗灵于龙也。然龙乘是气,茫洋穷乎玄间,薄日月,伏光景,感震电,神变化,水下土, 陵谷,云亦灵怪矣哉。
云,龙之所能使为灵也。若龙之灵,则非云之所能使为灵也。然龙弗得云,无以神其灵矣。失其所凭依,信不可欤。异哉!其所凭依,乃其所自为也。
易曰:“云从龙。”既曰:“龙,云从之矣。”
其二(医说)
善医者,不视人之瘠肥,(医下或有人字。)察其脉之病否而已矣;善计天下者,不视天下之安危,察其纪纲之理乱而已矣。(纲下或无之字。理乱或作乱否。)天下者,人也;安危者,肥瘠也;纪纲者,脉也。(纪纲或作纲纪。)脉不病,虽瘠不害;脉病而肥者,死矣。通于此说者,其知所以为天下乎!(所以,阁无以字。)夏、殷、周之衰也,诸侯作而战伐日行矣。(作或作僭。)传数十王而天下不倾者,纪纲存焉耳。秦之王天下也,无分势于诸侯,聚兵而焚之,传二世而天下倾者,纪纲亡焉耳。(世或作帝。)是故四支虽无故,不足恃也,脉而已矣;四海虽无事,(四海或作天下。)不足矜也,纪纲而已矣。忧其所可恃,惧其所可矜,善医善计者,谓之天扶与之。(诸本或无天字。扶或作持。今按:此句未详,疑有误字。)《易》曰:“视履考祥。”善医善计者为之。(善计或无善字。)
其三(《崔山君传》)
谈生之为《崔山君传》,(谈生者,谈姓,不知其名。之或作云,而无为字,非是。)称鹤言者,岂不怪哉!然吾观于人,其能尽其性而不类于禽兽异物者希矣,将愤世嫉邪长往而不来者之所为乎?昔之圣者,(圣者或作圣人,或并有人者二字。)其首有若牛者,其形有若蛇者,其喙有若鸟者,(鸟,阁作马。或云:《尸子》“禹长颈鸟喙”,阁本讹也。)其貌有若蒙亻其者,(《荀子》:“仲尼之状,面如蒙亻其。”注云:“方相也。其首蒙茸然,故曰蒙亻其”。亻其音欺。)彼皆貌似而心不同焉,可谓之非人邪?即有平肋曼肤,(《楚辞》:“平肋曼肤,何以肥之。”)颜如渥丹,美而很者,貌则人,其心则禽兽,又恶可谓之人邪?(貌或作面,貌上或有其字。禽下或无兽字。邪或作也。《列子》:“包牺、女娲、神农、夏后氏,蛇身人面,牛尾虎鼻,皆有非人之状,而有大圣人之德。夏桀、殷纣、鲁桓、楚穆,状貌七窍皆同,而有禽兽之心。”公意亦如此耳。)然则观貌之是非,不若论其心与其行事之可否为不失也。(或从阁、杭无可否字,非是。)怪神之事,孔子之徒不言,余将特取其愤世嫉邪而作之,故题之云尔。
其四(马说)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10、陋室铭
周敦颐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
11、小石潭记
柳宗元
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佩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山甚〕,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亻台〕然不动;〔亻叔〕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同游者:吴武陵,龚古,余弟宗玄。隶而从者,崔氏二小生:曰恕己,曰奉壹。
12、岳阳楼记
范仲淹
庆历四年春,滕子京谪守巴陵郡。越明年,政通人和,百废具兴,乃重修岳阳楼, 增其旧制,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属予作文以记之。
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前人之述备矣。然则北通巫峡,南极潇湘,迁 客骚人,多会于此,览物之情,得无异乎?
若夫霪雨霏霏,连月不开;阴风怒号,浊浪排空;日星隐耀,山岳潜形;商旅不 行,樯倾楫摧;薄暮冥冥,虎啸猿啼;登斯楼也,则有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满目萧 然,感极而悲者矣。
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沙鸥翔集,锦鳞游泳,岸芷汀 兰,郁郁青青。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沈璧,渔歌互答,此乐何 极!登斯楼也,则有心旷神怡,宠辱皆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
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 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 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欤!噫!微斯人,吾谁与归!
时六年九月十五日。
13、醉翁亭记
欧阳修
环滁皆山也。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泄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作亭者谁?山之僧智仙也。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
至于负者歌于滁,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泉香而酒冽;山肴野蔌,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坐起而喧哗者,众宾欢也。苍然白发,颓乎其中者,太守醉也。
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醉能同其乐,醒能述其文者,太守也。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
14、 爱莲说
周敦颐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盛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静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15、 记承天寺夜游
苏轼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庭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松柏,但少闲人如吾两者耳。
16、 送东阳马生序(节选)
宋濂
余幼时即嗜学。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
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当余之从师也,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裂而不知。至舍,四肢僵劲不能动,媵人持汤沃灌,以衾拥覆,久而乃和。寓逆旅主人,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同舍生皆被绮绣,戴珠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左佩刀,右备容臭,煜然若神人;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盖余之勤且艰若此。今虽耄老,未有所成,犹幸预君子之列,而承天子之宠光,缀公卿之后,日侍坐备顾问,四海亦谬称其氏名,况才之过于余者乎?
今诸生学于太学,县官日有廪稍之供,父母岁有裘葛之遗,无冻馁之患矣;坐大厦之下而诵诗书,无奔走之劳矣;有司业、博士为之师,未有问而不告,求而不得者也;凡所宜有之书,皆集于此,不必若余之手录,假诸人而后见也。其业有不精,德有不成者,非天质之卑,则心不若余之专耳,岂他人之过哉!
东阳马生君则,在太学已二年,流辈甚称其贤。余朝京师,生以乡人子谒余,撰长书以为贽,辞甚畅达,与之论辩,言和而色夷。自谓少时用心于学甚劳,是可谓善学者矣!其将归见其亲也,余故道为学之难以告之。谓余勉乡人以学者,余之志也;诋我夸际遇之盛而骄乡人者,岂知余者哉!
『陆』 人教版小学语文所有文言文
杨氏之子
梁国杨氏子九岁,甚聪惠。孔君平诣其父,父不在,乃呼儿出。为设果,果有杨梅。孔指以示儿曰:“此是君家果。”儿应声答曰:“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
伯牙绝弦
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子期死,伯牙谓世再无知音,乃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
学弈
弈秋,通国之善弈者也。使弈秋诲二人弈,其一人专心致志,惟弈秋之为听;一人虽听之,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思援弓缴(zhuó)而射之。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为是其智弗若与?曰:非然也。
两小儿辩日
孔子/东游,见两小儿/辩斗,问其故。
一儿曰:“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而日中时远也。” 一儿以日初出远,而日中时近也。
一儿曰:“日初出大如车盖,及日中则如盘盂,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
一儿曰:“日初出沧沧凉凉,及其日中如探汤,此不为近者热而远者凉乎?”
孔子不能决也。
两小儿笑曰:“孰为汝多知乎?”
『柒』 小学语文文言文完整版有汇总资料吗
公 孙 丑 下
共十四章
(一)孟子曰:“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三里之城,七里
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
是天时不如地利也。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
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
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
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孟子说:“有利的天时不如有利的地势,有利的地势不如人心的团结。三里的内城,七里
的外城,包围起来攻打它,却不能取胜。包围起来攻打它,必定有得天时的战机,然而却不能取
胜,这是有利的天时不如有利的地势。城墙不是不高,护城河不是不深,兵器铠甲不是不坚利,
粮食不是不多,(可是敌人一来却)弃城逃离,这便是有利的地势不如人心的团结。所以说,控
制人民不迁逃,不靠国家的疆界,巩固国家不靠山川的险阻,威服天下不靠兵器铠甲的坚利。得
到仁义的人,帮助他的就多;失掉仁义的人,帮助他的就少。帮助他的人少到极点,连家里人都
背叛他;帮助他的人多到极点,天下的人都归顺他。让天下人都归顺他的人去攻打连家里人都背
叛他的人,(必然所向无敌;)所以君子不战则罢,战则必胜。”
(二)孟子将朝王,王使人来曰:“寡人如就见者也,有寒疾,不
可以风。朝①,将视朝,不识可使寡人得见乎?”
孟子正要去朝见齐王,齐王派人来说:“我本该来看望您的,但是有畏寒的病,不能吹风。
明天早晨,我将临朝听政,不知(您是否肯来)让我见见您吗?”
对曰:“不幸而有疾,不能造朝。”
孟子回话道:“我不幸生了病,不能到朝廷上去。”
明日,出吊于东郭氏②。公孙丑曰:“昔者辞以病,今日吊,或者
不可乎?”
第二天,孟子出门到东郭氏家去吊丧。公孙丑说:“昨天推说有病,今日却去吊丧,也许
不合适吧?”
曰:“昔者疾,今日愈,如之何不吊?”
孟子说:“昨天有疾,今天好了,怎么不能去吊丧?”
王使人问疾,医来。孟仲子对曰③:“昔者有王命,有采薪之忧,
不能造朝。今病小愈,趋造于朝,我不识能至否乎?”
齐王派人来询问病情,医生也来了。孟仲子应付来人说:“昨天有王的召令,他不巧有点
小病,不能到朝廷去。今天病好了点,急匆匆赶赴朝廷去了,不知道现在到了没有?”
使数人要于路,曰:“请必无归,而造于朝!”
孟仲子随即派了几个人到路上去拦截孟子,告诉他:“请您一定不要回家,赶快到朝廷去!”
不得已而之景丑氏宿焉④。
孟子不得已,就到景丑氏家去歇宿。
景子曰:“内则父子,外则君臣,人之大伦也。父子主恩,君臣主
敬。丑见王之敬子也,未见所以敬王也。”
景子说:“在家有父子,在外有君臣,这是人世间最重大的伦理关系。父子关系以慈爱为
主,君臣关系以恭敬为主。我看到了齐王对您敬重,却没看到您怎么敬重齐王。”
曰:“恶!是何言也!齐人无以仁义与王言者,岂以仁义为不美也?
其心曰,‘是何足与言仁义也’云尔,则不敬莫大乎是。我非尧舜之道,
不敢以陈于王前,故齐人莫如我敬王也。”
孟子说:“咳!这是什么话!齐国人没有一个拿仁义的道理去说给齐王听的,难道是认为
仁义不好吗?(只是)他们心里在想:‘这个君王哪值得同他去谈仁义!’那么,(对齐王的)
不恭敬没有比这更大的了。至于我,不是尧、舜之道不敢在齐王面前陈述,所以齐国人没有一个
像我这样敬重齐王的。”
景子曰:“否,非此之谓也。礼曰:父召,无诺;君命召,不俟驾。
固将朝也,闻王命而遂不果,宜与夫礼若不相似然。”
景子说:“不,不是说的这个。礼的规定说:父亲召唤,儿子不能用‘诺’应答,(而要
恭敬地用‘唯’应答);君王宣召,臣子不等车子驾好就动身。您本来准备去朝见,听了君王的
召令却不去了,这恐怕与礼的规定不大符合吧。”
曰:“岂谓是与?曾子曰:‘晋楚之富,不可及也。彼以其富,我
以吾仁;彼以其爵,我以吾义,吾何慊乎哉?’夫岂不义而曾子言之?
是或一道也。天下有达尊三:爵一,齿一,德一。朝廷莫如爵,乡党莫
如齿,辅世长民莫如德。恶得有其一以慢其二哉?故将大有为之君,必
有所不召之臣,欲有谋焉,则就之。其尊德乐道,不如是,不足与有为
也。故汤之于伊尹,学焉而后臣之,故不劳而王;桓公之于管仲,学焉
而后臣之,故不劳而霸。今天下地丑德齐,莫能相尚,无他,好臣其所
教,而不好臣其所受教。汤之于伊尹,桓公之于管仲,则不敢召。管仲
且犹不可召,而况不为管仲者乎?”
孟子说:“难道能这么说吗?曾子说过:‘晋国、楚国的财富,没法比得上。不过,它们
凭借财富,我凭借我的仁德;它们凭借爵位,我凭借我的道义,我欠缺什么呢?’难道这话没有
道理而曾子随便说说的么?这或许是另有一种道理的罢。天下普遍看重的东西有三样:爵位、年
纪、道德。在朝廷里,没有比爵位更尊贵的,在乡里,没有比年龄更尊贵的,辅助君主、管理百
姓,没有比道德更尊贵的。(他)哪能有了其中一种(爵位)而轻视另两种(年龄、道德)呢?
所以想要有大作为的君主,必定有他不能召见的臣子,要有事情商议,那就(亲自)前去请教。
如果他不像这样(诚心实意)地崇尚道德、喜爱仁义,就不值得同他一起干事。所以汤王对于伊
尹,(首先是)向他学习,然后才把他当作臣子,所以不费力气就统一了天下;桓公对于管仲,
(首先也是)向他学习;然后才把他当作臣子,所以不费力气就称霸诸侯。现在天下(大的诸侯
国)土地相等,德行相似,谁也超不过谁,(之所以如此)没有别的原因,是因为(君主)喜欢
任用听从他们使唤的人做臣,而不喜欢任用教导他们的人做臣。汤王对于伊尹,桓公对于管仲,
就不敢随意召见。管仲尚且不能随意召见,何况不愿做管仲的人呢?”
【注释】①朝(Zhāo):早晨。②东郭氏:齐国的一个姓东郭的大夫。③孟仲子:孟子的
堂弟,又是他的学生。④景丑氏:齐国大夫景丑。
(三)陈臻问曰①:“前日于齐,王馈兼金一百而不受②;于宋,
馈七十镒而受③;于薛,馈五十镒而受。前日之不受是,则今日之受非
也;今日之受是,则前日之不受非也。夫子必居一于此矣。”
陈臻说:“以前在齐国,齐王送您一百镒好金您不接受;在宋国,送您七十镒,您接受了;
在薛,送您五十镒,您接受了。如果以前不接受是对的,那么后来接受就是错的;后来接受如果
是对的,那么以前不接受就是不对的。在这两种情况中,您必定处于其中的一种了。”
孟子曰:“皆是也。当在宋也,予将有远行,行者必以赆,辞曰:
‘馈赆。’予何为不受?当在薛也,予有戒心,辞曰:‘闻戒,故为兵
馈之。’予何为不受?若于齐,则未有处也。无处而馈之,是货之也。
焉有君子而可以货取乎?”
孟子说:“都是对的。当在宋国的时候,我将要远行,远行的人必然要用些路费,宋君说:
‘送点路费(给你)。’我为什么不接受?当在薛地的时候,我有防备(在路上遇害)的打算,
主人说:‘听说需要防备,所以送点钱给你买兵器。’我为什么不接受?至于在齐国,就没有(送
钱的)理由。没有理由而赠送,这是收买我啊。哪有君子可以用钱收买的呢?”
【注释】①陈臻:孟子弟子。②金:古代所说的金,多是指黄铜。③镒(yì):古代的重
量单位之一,二十两为一镒。
(四)孟子之平陆①,谓其大夫曰②:“子之持朝之士,一日而三
失伍,则去之否乎?”
孟子到了平陆,对那里的长官(孔距心)说:“如果你的卫士一天三次擅离职守,开除不
开除他呢?”
曰:“不待三。”
孔距心说:“不必等三次。”
“然则子之失伍也亦多矣。凶年饥岁,子之民,老羸转于沟壑,壮
者散而之四方者,几千人矣。”
(孟子说:)“那么您失职的地方也够多的了。荒年饥岁,您的百姓,年老体弱抛尸露骨
在山沟的,年轻力壮逃荒到四方的,将近一千人了。”
曰:“此非距心之所得为也。”
孔距心说:“这个问题不是我能够解决的。”
曰:“今有受人之牛羊而为之牧之者,则必为之求牧与刍矣。求牧
与刍而不得,则反诸其人乎?抑亦立而视其死与?”
孟子说:“假如现在有个人,接受了别人的牛羊而替他放牧,那么必定要为牛羊寻找牧场
和草料了。如果找不到牧场和草料,那么是把牛羊还给那个人呢,还是就站在哪儿眼看着牛羊饿
死呢?”
曰:“此则距心之罪也。”
孔距心说:“这是我的罪过。”
他日,见于王曰:“王之为都者,臣知五人焉。知其罪者,惟孔距
心。”为王诵之。
往后的某一天,孟子朝见齐王说:“大王的地方长官我认识五个,能认识自己罪过的,只
有孔距心。”(孟子)给齐王复述了一遍他与孔距心的谈话。
王曰:“此则寡人之罪也。”
齐王说:“这是我的罪过啊。”
【注释】①平陆:齐国边境的邑,在今山东汶上县北。②大夫:这里指地方上的行政长官。
(五)孟子谓蚔蛙曰①:“子之辞灵丘而请士师②,似也,为其可
以言也。今既数月矣,未可以言与?”
孟子对蚔蛙说:“你辞去灵丘地方长官的职务,请求担任法官,似乎是有道理的,因为可
以(接近齐王向他)进谏了。现在已经几个月了,还不可以进谏吗?”
蚔蛙谏于王而不用,致为臣而去。
蚔蛙向齐王进谏而不被采纳,便辞官而去。
齐人曰:“所以为蚔蛙则善矣,所以自为,则吾不知也。”
齐国有人议论说:“孟子替蚔蛙出的主意倒是很好了,他怎么为自己考虑,我就不知道了。”
公都子以告。
公都子把这话告诉了孟子。
曰:“吾闻之也:有官守者,不得其职则去;有言责者,不得其言
则去。我无官守,我无言责也,则吾进退,岂不绰绰然有余裕哉?”
孟子说:“我听说过这样的话:有官职的人,如果无法行使他的职责就辞职;有进谏责任
的,无法尽到进谏的责任就辞职。我既没有官职,又没有进谏的责任,那么我的行动进退,难道
不是宽宽绰绰大有回旋余地了吗?”
【注释】①蚔(chí)蛙:齐国大夫。②灵丘:齐国邑名。士师:官名,掌禁令、狱讼、刑
罚,为古代法官之通称。
(六)孟子为卿于齐,出吊于滕,王使盖大夫王驩为辅行①。王驩
朝暮见,反齐滕之路,未尝与之言行事也。
孟子在齐国担任卿,奉命到滕国去吊丧,齐王派盖地的大夫王驩作为副使与孟子同行。王
驩(同孟子)朝夕相见,但在从齐国到滕国的来回路上,孟子不曾同他谈起出使的事情。
公孙丑曰:“齐卿之位,不为小矣;齐滕之路,不为近矣,反之而
未尝与言行事,何也?”
公孙丑说:“齐国卿的职位不算小了;齐国与滕国之间,路不算近了,往返途中不曾同他
谈起出使的事情,为什么呢?”
曰:“夫既或治之,予何言哉?”
孟子说:“那个人既然独自包办了,我还说什么呢?”
【注释】①盖(gě):齐国邑名,在今山东沂水县西北。王驩:盖邑的地方长官,齐王的
宠臣。
(七)孟子自齐葬于鲁,反于齐,止于嬴①。
孟子从齐国到鲁国去(安葬母亲),返回齐国时,在嬴地停留。
充虞请曰②:“前日不知虞之不肖,使虞敦匠事,严,虞不敢请。
今愿窃有请也:木若以美然。”
充虞请问道:“前些日子您不知道我缺乏能力,派我监理打造棺椁的事,当时事情匆迫,
我不敢请教。现在想冒昧地问一下:那棺椁似乎太华美了吧?”
曰:“古者棺椁无度,中古棺七寸,椁称之。自天子达于庶人,非
直为观美也,然后尽于人心。不得,不可以为悦;无财,不可以为悦。
得之为有财,古之人皆用之,吾何为独不然?且比化者无使土亲肤,于
人心独无恔乎?吾闻之也:君子不以天下俭其亲。”
孟子说:“上古时候,棺椁没有规定的厚度,中古时候,棺厚七寸,椁的厚度同棺相称。
从天子到平民百姓,(棺椁讲究)不只是为了好看,而是这样才称尽了孝心。(由于等级的限制)
不能用(好的棺椁),就不会称心;没有钱财用好的棺椁,也不会称心。既有资格又有钱财,古
人就都用好棺椁,为什么偏我不能这样?而且为了避免泥土挨近死者的肌肤(而用厚棺椁),对
于孝子之心岂不是一件感到慰藉的事吗?我听说过这样的话:君子是不会因为爱惜天下财物而从
俭办父母的丧事的。”
【注释】①嬴:齐国南部邑名,在今山东莱芜县西北。②充虞:孟子弟子。
(八)沈同以其私问曰①:“燕可伐与?”
沈同以个人名义问道:“燕国可以讨伐吗?”
孟子曰:“可。子哙不得与人燕,子之不得受燕于子哙②。有仕于
此③,而子悦之,不告于王而私与之吾子之禄爵,夫士也,亦无王命而
私受之于子,则可乎?何以异于是?”
孟子说:“可以。子哙不得把燕国让给别人,子之不得从子哙那里接受燕国。比方说,这
里有个士人,您喜欢他,就不禀告君王而私自把自己的俸禄、爵位让给他,那个士人也不经君王
同意,私自从您那里接受俸禄和爵位,这样行吗?(子哙)让君位的事,同这有什么两样?”
齐人伐燕。
齐国攻打燕国。
或问曰:“劝齐伐燕,有诸?”
有人问道:“(您)鼓励齐国攻打燕国,有这回事吗?”
曰:“未也。沈同问‘燕可伐与’,吾应之曰,‘可’,彼然而伐
之也。彼如曰:‘孰可以伐之?’则将应之曰:‘为天吏,则可以伐之。’
今有杀人者,或问之曰:‘人可杀与?’则将应之曰:‘可。’彼如曰:
‘孰可以杀之?’则将应之曰:‘为士师,则可以杀之。’今以燕伐燕,
何为劝之哉?”
孟子说:“没有。沈同问‘燕国可以征伐吗?’我答复他说‘可以’,他们认为这个说法
对,便去征伐燕国。他如果问‘谁能去征伐燕国?’那我将答复他说:‘奉了上天使命的人才可
以去征伐。’就好比这里有个杀人犯,如果有人问我:‘这个人该杀吗?’我就回答说:‘可以。’
他如果再问:‘谁可以去杀这个杀人犯?’那我就会回答他:‘做法官的才可以杀他。’现在,
让一个跟燕国一样无道的国家去征伐燕国,我为什么要鼓励它呢?”
【注释】①沈同:齐国大臣。②其事参见《梁惠王下》第十、十一章及本篇下一章。③仕:
同“士”。
(九)燕人畔。王曰:“吾甚惭于孟子①。”
燕国人反抗(齐国的占领)。齐王说:“对孟子我感到很惭愧。”
陈贾曰②:“王无患焉。王自以为与周公孰仁且智?”
陈贾说:“大王不必犯愁。大王如果在仁和智方面同周公相比较,自己觉得谁强一些?”
王曰:“恶!是何言也!”
齐王说:“咳!这是什么话!”
曰:“周公使管叔监殷,管叔以殷畔③。知而使之,是不仁也;不
知而使之,是不智也。仁智,周公未之尽也,而况于王乎?贾请见而解
之。”
陈贾说:“周公派管叔去监察殷人,管叔却带着殷人叛乱。(如果周公)知道他会反叛还
派他去,这是不仁;如果不知道他会反叛而派他去,这是不智。仁和智,周公还未能完全具备,
何况您大王呢?请允许我见到孟子时向他作些解释。”
见孟子,问曰:“周公何人也?”
陈贾见到孟子,问道:“周公是怎样一个人?”
曰:“古圣人也。”
孟子说:“古代的圣人。”
曰:“使管叔监殷,管叔以殷畔也,有诸?”
陈贾说:“他派管叔监察殷人,管叔却带着殷人叛乱,有这回事吗?”
曰:“然。”
孟子说:“是这样。”
曰:“周公知其将畔而使之与?”
陈贾说:“周公是知道他会反叛而派他去的吗?”
曰:“不知也。”
孟子说:“(周公)不知道。”
“然则圣人且有过与?”
“既然这样,那么(岂不是)圣人也会有过错吗?”
曰:“周公,弟也;管叔,兄也。周公之过,不亦宜乎?且古之君
子,过则改之;今之君子,过则顺之。古之君子,其过也,如日月之食,
民皆见之;及其更也,民皆仰之。今之君子,岂徒顺之,又从为之辞。”
孟子说:“周公是弟弟,管叔是哥哥,(谁能料到哥哥会背叛呢?)周公的过错,不也是
情有可原的吗?况且,古代的君子,犯了过错就改正;现在的君子,犯了过错却照样犯下去。古
代的君子,他的过错就像日食月食一样,人民都能看到;等他改正后,人民都仰望着他。现在的
君子,岂只是坚持错误,竟还为错误作辩解。”
【注释】①齐国占领燕国时,孟子曾向齐宣王提出,为燕立一君主而后撤离。齐王不听。
两年内,燕人不服;赵国等诸侯国也反对齐吞并燕,怕齐国因此而变得更强大,于是立燕昭王,
燕人拥护,迫使齐军败退撤回。②陈贾:齐国大夫。③周武王灭商后,封纣王之子武庚于其旧都,
派其弟管叔、蔡叔、霍叔去监视殷的遗民。武王死后,成王幼,周公执政,管叔等和武庚反叛,
后周公平定了叛乱。
(十)孟子致为臣而归。王就见孟子,曰:“前日愿见而不可得,
得侍同朝,甚喜;今又弃寡人而归,不识可以继此而得见乎?”
孟子辞掉齐国的官职要回乡。齐王到孟子住处去见他,说:“过去想见您而不可能,(后
来)能在一个朝廷里共事,我非常高兴;现在您要撇下我回去了,不知今后还能见到您不?”
对曰:“不敢请耳,固所愿也。”
孟子回答道:“我不敢要求(同大王相见)罢了,这本来就是我所希望的。”
他日,王谓时子曰①:“我欲中国而授孟子室,养弟子以万钟②,
使诸大夫国人皆有所矜式。子盍为我言之?”
过后的某一天,齐王对时子说:“我打算在都城里给孟子一所房屋,用一万钟粮食供养他
的弟子,让大夫和百姓都有个效法的榜样。你何不替我去对孟子谈谈这件事呢?”
时子因陈子而以告孟子③,陈子以时子之言告孟子。
时子通过陈子把(齐王的打算)告诉给孟子,陈子就把时子的话告诉了孟子。
孟子曰:“然,夫时子恶知其不可也?如使予欲富,辞十万而受万,
是为欲富乎?季孙曰④:“异哉子叔疑⑤!使己为政,不用,则亦已矣,
又使其子弟为卿。人亦孰不欲富贵?而独于富贵之中有私龙断焉。’古
之为市也,以其所有易其所无者,有司者治之耳。有贱丈夫焉,必求龙
断而登之,以左右望,而罔市利。人皆以为贱,故从而征之。征商自此
贱丈夫始矣。”
孟子说:“是啊,时子哪知道这件事是不能做的呢?如果我想富,辞掉了十万钟的俸禄却
来接受这一万钟的赏赐,这是想要富吗?季孙说:‘真奇怪啊,子叔疑这个人!想让自己做官,
没被任用,那也就算了,却又叫他的子弟去做卿。人们谁个不想富贵?而偏偏在富贵之中有人想
独自垄断。’古时候做买卖,是拿自己所有的东西交换所没有的东西,有关部门的官吏管理这种
事罢了。有个下贱的汉子,总要找块高地登上去,用来左右张望,(企图)把集市贸易的好处都
捞到。人人都认为他卑鄙,于是就对他征税。对商人征税就是从这个下贱的汉子开始的。”
【注释】①时子:齐国大夫。②钟:古代容量单位,一钟合古代的六石四斗。③陈子:即
陈臻,孟子弟子。④季孙:人名,事迹不详。⑤子叔疑:人名,事迹不详。
(十一)孟子去齐,宿于昼①。有欲为王留行者,坐而言。不应,
隐几而卧。
孟子离开齐国,在昼邑宿夜。有个想为齐王挽留孟子的人,恭敬地坐着跟孟子说话。孟子
不答理他,靠着小桌子打盹。
客不悦曰:“弟子齐宿而后敢言②,夫子卧而不听,请勿复敢见矣。”
客人不高兴地说:“我先斋戒了一天,然后才敢来同您说话,您却睡觉不听我说,今后再
不敢来见您了。”(说完,起身要走。)
曰:“坐!我明语子。昔者鲁缪公无人乎子思之侧,则不能安子思
③;泄柳、申详无人乎缪公之侧,则不能安其身④。子为长者虑,而不
及子思;子绝长者乎?长者绝子乎?”
孟子说:“坐下,我明白地告诉你,从前,鲁缪公要是没有人在子思身边(伺候致意),
就不能使子思安心留下;要是没有贤人在鲁缪公身边,就不能使泄柳、申详(在鲁国)安身。你
替我这个长辈着想,却想不到(鲁缪公怎样地对待)子思;(光劝我留下而不去劝齐王改变态度,)
这是你跟我这个长辈搞僵了呢,还是我这个长辈跟你搞僵了呢?”
【注释】①昼:齐国邑名,在今山东临淄附近。②齐:同“斋”,斋戒。古人在有重大事
情前,沐浴更衣,不饮酒,不吃荤,以示诚敬,称斋戒。③鲁缪公是鲁国国君,名显,前409 年
—前377 年在位。子思,名孔伋,孔子之孙。鲁缪公尊敬子思,常派人在子思身边伺候致意,使
子思安心。④泄柳、申详:同为鲁缪公时贤人。泄柳亦称子柳;申详,孔子弟子子张之子。他们
二人认为,如果没有贤者在左右维护君主,自身就感到不安。
(十二)孟子去齐。尹士语人曰①:“不识王之不可以为汤武,则
是不明也;识其不可,然且至,则是干泽也②。千里而见王,不遇故去,
三宿而后出昼,是何濡滞也?士则兹不悦。”
孟子离开齐国。尹士对人说:“不知道齐王不能成为商汤、周武王那样的君主,那就是不
明智;知道齐王不可能,然而还是到齐国来,那就是为着期求好处。不远千里地来见齐王,不相
投合而离开,在昼邑住了三夜才走,为什么这样滞留迟缓呢?我对(孟子)这一点很不高兴。”
高子以告③。
高子把这番话告诉了孟子。
曰:“夫尹士恶知予哉?千里而见王,是予所欲也;不遇故去,岂
予所欲哉?予不得已也。予三宿而出昼,于予心犹以为速,王庶几改之,
王如改诸,则必反予。夫出昼,而王不予追也,予然后浩然有归志。予
虽然,岂舍王哉?王由足用为善。王如用予,则岂徒齐民安,天下之民
举安。王庶几改之!予日望之!予岂若是小丈夫然哉?谏于其君而不受,
则怒,悻悻然见于其面,去则穷日之力而后宿哉?”
孟子说:“那尹士哪会懂得我(的想法)呢?千里迢迢来见齐王,这是我自己愿意的;不
相投合而离开,难道也是我愿意的吗?我是不得已罢了。我住了三夜才离开昼邑,在我心里还觉
得太快了,(心想)齐王或许会改变态度的,齐王如果改变了态度,一定会召我回去。(等到)
离开了昼邑,齐王没有(派人)追我回去,我这才毅然下定决心回老家去。我虽然这么做了,难
道肯舍弃齐王吗?齐王还是完全可以行善政的。齐王如果任用我,那岂只是齐国的百姓得到安
宁,天下的百姓都能得到安宁。齐王或许会改变态度的!我天天期望着他能改变!我难道像那种
气度狭小的人吗?向君主进谏不被接受,就怒气冲冲,脸上显露出不满的表情,离开时就非得拼
尽一天的气力赶路,然后才歇宿吗?”
尹士闻之,曰:“士诚小人也。”
尹士听了这话,说:“我真是个小人啊。”
【注释】①尹士:齐国人。②干:求。③高子:齐国人,孟子弟子
(十三)孟子去齐,充虞路问曰①:“夫子若有不豫色然。前日虞
闻诸夫子曰:‘君子不怨天,不尤人’②”
孟子离开齐国,充虞在路上问道:“老师似乎有些不愉快的样子。以前我听您说过:‘君
子不抱怨天,不责怪人。’”
曰:“彼一时,此一时也。五百年必有王者兴,其间必有名世者。
由周而来,七百有余岁矣。以其数,则过矣;以其时考之,则可矣。夫
天未欲平治天下也,如欲平治天下,当今之世,舍我其谁也?吾何为不
豫哉?”
孟子说:“那是一个时候,现在是一个时候。每五百年必定会有圣王出现,这期间也必定
会有闻名于世的贤才。从周以来,已经七百多年了。按年数说,已经超过了;按时势来考察,该
出现圣君贤臣了。上天还不想让天下太平罢了,如果想让天下太平,在当今这个时代,除了我,
还有谁(能担当这个重任)呢?我为什么不愉快呢?”
【注释】①充虞:孟子弟子。②此句是孔子之语,见《论语·宪问》。
(十四)孟子去齐,居休①。公孙丑问曰:“仕而不受禄,古之道
乎?”
孟子离开齐国,停住在休地。公孙丑问道:“做了官却不接受俸禄,这是古代的规矩吗?”
曰:“非也。于崇②,吾得见王,退而有去志,不欲变,故不受也。
继而有师命,不可以请。久于齐,非我志也。”
孟子回答道:“不是的。在崇地,我见到了齐王,回来后就有了离开齐国的想法,我不想
改变(这个想法),所以不接受(俸禄)。接着齐国有战事,不便申请离开。长时间呆在齐国,
不是我的意愿。”
【注释】①休:地名,在今山东滕县北,距孟子家约百里。②崇:地名,不可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