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中小学德育内容包括
1、爱国主义教育。
2、革命理想与革命传统教育。
3、集体主义教育。
4、劳动教育。
5、民主、纪律与法制教育。
6、人道主义和社会公德教育。
7、正确人生观与科学世界观教育。
德育内容,用来培养受教育者思想品德的政治观点、思想观点和道德行为规范的体系。
(1)中小学生德育教育扩展阅读:
德育内容确定的依据是一定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及历史传统要求;德育的目的和任务;学生的年龄特点和道德发展水平。
受不同时代、不同民族、不同文化传统的影响,具有历史性、民族性、阶级性和继承性。中国奴隶社会重视礼、乐教育。长期的封建社会里以儒家“三纲”——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和“五常”——仁、义、礼、智、信为基本内容。
『贰』 中小学生德育学堂六百字
据了解,《临溟学堂》选择观众最感兴趣、最前沿、最吸引人的选题。追求教育创新,鼓励思想个性,强调雅俗共赏,重视传播互动。栏目选材广泛,涉及文化、社会、经济、时事等各个方面,将电视媒体与课堂相结合,融合学生德育、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内容,在专家、学者和社会之间架起桥梁,从而达到普及优秀中国传统文化,教育社会的目的。《临溟学堂》第四期由新昌小学校电视台赵龙台长负责剧本编写,整体策划,由学生中心主任陈玲丽担任主讲教师。拍摄工作在信息中心王敏主任总体协调下,在张亚兵老师、王聪老师、剪纸工作室孙立峰主任等相关老师以及同学们的努力下,已于三月底顺利杀青。后期制作完成后,将由海城电视台3套节目于四月份播出
『叁』 如何加强中小学生德育教育
远安县荷花镇中学邓尚华 中小学德育工作有它的规律性,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必须遵循其规律,采取科学的态度,重视过程,使德育教育入心入耳达到预想的目的。 一、要认真分析研究学生的思想状况。 调查研究是德育工作的最基本的方法。首先是要分析研究学生思想产生的原因。其次是要把握中小学生思想上的主要问题。当前学生的主要思想表现有:对社会主义认识不够全面;对政治理论学习缺乏兴趣;缺乏理想和艰苦奋斗的精神;认识问题往往带表现性片面性。由于他们各自所处的环境和接受教育的不同,我们的德育工作必须从实际出发,才能有的放矢地去解决他们的问题。 二、学科渗透,拓宽途径,全方位育人。 挖掘中小学各科教材的德育因素,是每个教师必须履行的职责。在教学中,教师应把学科教学和德育教育有机结合,从教材中挖掘德育资源,形成自己的教育特色,拓宽途径,坚持正面教育,自我教育,面向全体,课堂渗透。 思想政治课是向学生较系统地进行思想品德和政治教育的一门课程,必须要增强意识,时刻牢记思想政治课在本质上是一门德育课。 语文课是特殊的“潜隐课”,在思想教育方面,具有明显的教育性优势。语文课:(一)以人育人。如云周西村的刘胡兰,“三九一”高地的邱少云,舍身炸暗堡的董存瑞 从他们身上可以体现出中华民族精神之博大,爱国思想之精神。(二)以事育人。如阿累的《一面》是写鲁迅先生送书给青年卖票工人的故事,让学生学习鲁迅先生的伟大人格和卖票青年积极向上的进取态度。(三)以理育人。如《劝学》一文论述了学习应持的态度以及学习可以改变人性的道理。(四)以景育人。如《天山景物记》通过写景状物,激发读者萌生爱国之情,无形中受到爱国主义教育。(五)以情育人。如《百合花》一文开启学生感情的闸门,使之受到感染和熏陶,产生一旗高树万旗红的效果。(六)以文育人。语文教材中爱国主义、人生真谛、自我价值、理想情操、社会公德等教育因素无所不容,这些都是借助语言文字凝结在人、事、情、景之中,从而具备了思想教育、净化灵魂的潜在可能。 理科教育要注意培养学生实事求是,勇于探索的科学精神,帮助学生学习和树立辩证唯物主义的一些基本观点。艺术课程要努力培养学生正确的审美观点。 学校必须改变课堂教学“重智轻德”的倾向,寓教育于教学之中,逐步达到“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完美境界。 三、常抓不懈,推陈出新,加大教育力度 在实施德育教育过程中,要做到更新观念常抓不懈,方法思路要推陈出新,加大教育力度和广泛,要加大养成教育的力度。 为了配合德育教育,学校和家庭要紧密配合,成立家长委员会,召开学生家长会,针对当前中小学生娇、懒、任性等坏习惯,要求中小学生在家里建起“道德品质监督台”,促使学校、家庭、社会在中小学生德育教育上找到结合点。克服中小学生在家不听话、任性、衣来伸手、饭来张口、孝敬颠倒等坏习惯,使中小学生理解父母的辛苦,融洽和密切两代人的关系。 四、拓宽渠道,利用活动,寓德于教。 利用丰富多彩的少先队、班团活动、第二课堂、德育基地活动、远足、科技文艺体育节等活动,渗透德育教育。每周一升旗仪式上的国旗下讲话内容、每周的主题班会和每天的课前谈话,是对中小学生进行德育教育的好机会。还可根据我国的重大节日,领袖和英模人物的诞辰或逝世纪念日,重大事件纪念日,祖国建设成就,大好河山,矿产资源等,编写演讲材料,组织读书报告会、罪行申讨会、宣誓会、演讲会等,根据形势和中小学生的思想实际,进行德育教育。在蓝天白云下,面对庄严的国旗,使中小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得到升华;在呐喊助威的赛场上,集体主义精神得于发扬,班级凝聚力明显加强;在长途跋涉的远足中,团结友爱,乐于助人的花朵处处绽放 五、以和谐优美的校园环境育人。 良好的育人环境,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对学生起着一种持久的隐性教育作用。这种影响暗示教育是一种长期的潜移默化的教育,它具有滴水穿石的力量。 六、加强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和指导,培育他们的健全人格。 要对中小学生的进行抗挫折教育。教师和家长应创设一定限度的挫折情境,如野炊、夏令营、家务劳动等,让学生感受挫折,领略生活的艰辛和社会的复杂,从而锻炼培养他们抵御挫折的能力。 对中小学生青春期教育要“堵”、“疏”并举,一方面要堵住污染纯洁心灵的“黄源”。另一方面,加强对青春期学生的性教育和心理疏导,使他们破除对性的神秘感。 教师还要经常教育中小学生注意培养自己的控制能力,让清醒的理智驾驭奔放的青春激情。教师和家长要经常对学生进行人际交往的指导,让学生既敢于承认以往的失败,更要树立必胜的信心,并尽量在人多的地方多表现自己。教师还应引导中小学生学会运用一分为二的科学方法来评价自己,对自己的心理发育水平进行评价测试, 七、对学生实施德育评估,促进德育工作科学化。 可采用通过思想品德课着重考查“知”,通过德育评定活动着重考查“行”,然后把“知”和“行”考查的结果综合起来,作为学生的思想品德成绩的评定。在评定活动管理上,既让学生在实践中自己管理自己,另一方面坚持以教育为主的指导思想,不在 “惩办”上着眼。 中小学生的思想品德的好坏,个性心理素质的优劣,是检验德育教育的重要标准,要想真正把中小学生培养成“四有”新人,学校德育工作就必须不断开拓创新,形成“学校无空地,处处都育人”,“学校无闲人,人人都育人”,“学校无小事,事事都育人”的良好局面。
『肆』 如何在中小学生中开展德育教育
德育,即思想、政治、道德和良好心理素质的教育,是小学教育工作的主要内容。学校管理的一切活动都是为了有效地实现育人的目标,这是学校管理的基本规律之一。这条规律反映了学校管理内部工作与育人工作以及学校管理目标与管理手段之间的本质关系。学校以教学为中心,教学管理是实现教育目标的基本途径,也是学校管理的核心内容。做好德育工作,对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培养学生良好道德情操、心理品质、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保证人才培养的正确方向均起着主导作用。近代著名教育家蔡元培先生曾指出,教育的重要宗旨就是“养成健全的人格”。健全的人格应该是完整的、和谐的人格,它是创造性思维产生的重要前提,也是实现自我价值的重要条件。健全人格的养成有待于一种和谐的教育来实现。这种教育应该把培养健全的人格作为最高目的之一,强调人的尊严、自由与责任;又强调每个人都要关心他人、集体乃至整个人类社会,而且要把伦理道德从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扩展到人与自然的关系中去。人在尊重自然的同时要把自己视为自然的一部分,从而达到人与自然的和谐;又强调教育应挖掘人潜在的智能,培养人的创造性思维能力;还强调教育的内容逐渐朝人文主义与科学主义相融合的方向发展,使受教育者成为既有人文思想又有科学思想,有深厚、广博的文化积淀的人。因此,我们必须高度重视中小学德育工作,坚持在教学中强化和渗透德育,做到持之以恒、常抓不懈,这是实现教学管理目标的一个重要课题。 一、教学管理与德育的关系 教学管理与德育是密切联系的,从价值取向上来看,两者是统一的,都有一个共同的价值取向,即培养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建设者和接班人,两者的落脚点落在育人为本上。这个道理可借助物理运动中的力的图示反映出来,当有两个力同时作用于运动质点时,按照力的平行四边形合成法则,便会产生出一种合力。
『伍』 小学生德育教育都有哪些内容
小学生德育教育有:
1、民族精神教育:以爱国主义为核心,培养和发扬团结、回爱和平、勤劳勇敢、答不断自我完善的伟大民族精神的教育。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教育与革命传统和创新精神教育。
2、理想信念教育: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主要内容的经济政治基础知识教育。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基础知识初等教育。职业理想教育立足于定位和奉献社会。
3、道德品质、文明行为教育:集体主义,社会主义人道主义,社会和家庭美德。以诚信和专业精神为重点的职业道德教育,以及学生日常行为规范、交际礼仪和专业礼仪的教育和培训。珍惜生命,远离毒品,保护环境的教育。
4、遵纪守法教育:法律基础知识教育、职业学科和岗位标准化教育。自觉遵守学校纪律和规章的教育。
5、心理健康教育:具备心理健康教育、心理咨询、心理咨询和帮助等基本知识。中等职业学校除应具备上述一系列教育内容外,还应随着经济政治形势的发展,开展形势任务和时事政策教育。
『陆』 小学德育的主要内容有哪些方面
一、小学德育的主要内容
(1)爱国主义教育;
(2)理想教育;
(3)集体主义教育;
(4)劳动教育;
(5)人道主义与社会公德教育;
(6)自觉纪律教育;
(7)民主与法制观念教育;
(8)科学世界观和人生观教育。
二 、培养目标
1、培养学生初步具有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的思想感情和良好品德;
2、遵守社会公德的意识和文明行为习惯;良好的意志、品格和活泼开朗的性格;
3、自己管理自己、帮助别人、为集体服务和辨别是非的能力,为使他们成为德、智、体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打下初步的良好的思想品德基础。
(6)中小学生德育教育扩展阅读:
德育工作模式
1、主体性德育模式
这是一种侧重道德认知的德育模式。理论假设是,学生是道德教育的主体,德育应充分发挥师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尤其要承认和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和主体人格,培养学生成为具有自主性、能动性等“主体道德素质”的社会主体。
2、活动德育模式
这是一种侧重道德行为锻炼的德育模式。理论假设是,道德就是现实的人的活动,个体的自主活动既是德育的目的,又是德育的手段。
3、情感德育模式
这是一种以情感为核心的德育模式。该模式认为,关心是一种以情感为核心的知情行的整和结构,且具有丰富的层次性。“学会关心”的教育价值在于引导学生从原始的、自发的“关心”感情,提升到理性的、自觉的“关心”感情,形成出自责任的“关心”品质,进而为整个德性的发展奠基。
『柒』 中小学生常用的德育原则有哪些
德育原则是教师对学生进行德育必须遵循的基本要求,它反映了德育过程的规律性,是对德育实践经验的概括和总结。可分为如下几个方面。
中小学的德育原则
理论和实践相结合原则
进行德育要把思想政治观念和道德规范的教育与参加社会生活的实际锻炼结合起来,把提高学生的思想认识与培养道德行为习惯结合起来,是他们言行一致。
疏导原则
进行德育要循循善诱、以理服人,从提高学生认识入手,调动学生的主动性,使他们积极向上。
发扬积极因素、克服消极因素原则
进行德育要调动学生自我教育的积极性,依靠和发扬他们自身的积极因素去克服他们品德上的消极因素,实现品德发展内部矛盾的转化。
折叠严格要求和尊重学生相结合原则
进行德育要把学生的思想和行为的严格要求与对他们个人的尊重和信赖结合起来,使教育者对学生的影响与要求易于转化为学生的品德。
因材施教原则
进行德育要从学生的思想认识和品德发展的实际出发,根据他们的年龄特征和个性差异进行不同的教育,使每个学生的品德都能得到最好的发展。
在集体中教育原则
进行德育要注意依靠学生集体,通过集体进行教育,以便充分发挥学生集体在教育中的巨大作用。
教育影响一致性和连续性原则
进行德育应当有目的、有计划地把来自各方面对学生的教育影响加以组织、调节,使其互相配合、协调一致、前后连贯的进行,以保障学生的品德能按教育目的的要求发展。
中西各国的德育原则
德育原则是人们在长期教育实践中形成的。在中外教育史上,许多教育家在不同的历史时代,代表一定的阶级总结这方面的经验,提出了各种各样的德育原则。
中国古代教育家孔丘很重视循循然善诱人" (《论语·子罕》);对人不仅"听其言",更重视"观其行"(《论语·公冶长》);而且采取因材施教、以身作则等原则。孟轲特别强调意志的锻炼和培养,主张一个人要有作为,须经历"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孟子·告子下》)的刻苦磨炼。荀况重视环境和教育的作用,提出"居必择乡,游必就士",以"防邪僻而近中正"(《荀子·劝学》)防微杜渐,防患于未然是中国古代德育的重要原则,《学记》早就指出"禁于未发之谓豫"。后来(见程颢、程颐)也说"以预为先"朱熹主张知先行重,认为"论先后,知为先;论轻重,行为重"(《朱熹语类辑略》)王守仁在儿童教育方面,要求教育要顺应儿童的性情,像时雨春风之于花木一样,"必使其趋向鼓舞,中心喜悦"(《训蒙大意示教读刘伯颂等》)。明清之际的王夫之、颜元、戴震等反对宋明理学,都强调实行、实用等实践原则。
在西方,古希腊哲学家德谟克利特很重视道德和道德教育,他针对当时诡辩派的言行不一,崇尚空谈,提出了"应该热心地致力于照道德行事",主张心口一致,表里如一的原则。古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认为"知识就是美德",但他反对教给学生现成的道德知识,主张通过师生问答、争辨,启发学生自己从问答中得出结论,作为德性涵养的原则。17世纪英国教育家J.洛克提出"自然后果"原则,强调受教育者在自己的行为后果中自动对行为加以调节,反对教育的外力干涉。这条原则,后来被法国思想家J.-J.卢梭、英国教育家 H.斯宾塞和意大利教育家M.蒙台梭利所采用。18~19世纪,瑞士教育家J.H.裴斯泰洛齐倡导爱的教育,他在《林哈德和葛笃德》(1781~1787)里描述葛笃德本着"慈母之心"教育孩子,使儿童受到感动。德国教育家J.F.赫尔巴特提出寓教育于教学之中,称为教学的教育性原则。他说:"教学如果没有进行道德教育,只是一种没有目的的手段,道德教育(或品格教育)如果没有教学,就是一种失去了手段的目的"。20世纪,美国教育家J.杜威强调从学校的社会化活动中进行道德教育的原则,反对设置道德课程进行直接道德教学,主张德育中批判的、探讨研究的精神,强调在教学中发现什么是正确的,而不是习惯于一套已知的道德原则。杜威的这个思想,对现代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学校中的德育仍产生着影响。
苏联教育家克鲁普斯卡娅.马卡连柯提出的在集体中通过集体进行教育,尊重学生与严格要求相结合,以及结合生产劳动进行教育等都是社会主义社会学校进行德育需要遵循的重要原则。
中国现在学校德育的原则,是根据社会主义社会德育的性质、任务,在总结教育实践经验(包括教育史上有益的经验)基础上提出来的。它力求反映学校共产主义思想品德教育过程的客观规律性。现在教育界比较公认的德育原则有:共产主义方向原则,知行统一原则,严格要求与尊重学生相结合原则,疏导原则,集体教育原则,因材施教原则,教育影响连贯性和一致性原则,以身作则原则等。
德育原则是一个相对完整的体系,贯穿于整个思想品德教育的始终。德育原则不是凝固不变的,它将随着人们对德育过程规律认识的加深和教育实践的发展而日益丰富和发展。
学校的德育原则
共产主义方向性原则
这一原则是指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要把无产阶级的政治方向放在首位,对学生的德育要同实现共产主义理想联系起来。
这一原则体现了我国德育的社会主义性质,是区别于一切剥削阶级德育原则的根本标志。共产主义方向性原则是学校德育工作的根本原则,它集中地反映了社会主义思想品德教育的阶级性质和培养年轻一代的根本要求,是学校进行德育的政治方向和根本保证。青少年学生是祖国的未来,他们能否沿着共产主义方向前进,关系到我们党和国家的前途和命运。因此,这一原则要求德育工作必须以共产主义精神教育学生,提高学生的社会主义觉悟,培养学生的共产主义道德品质。
贯彻这一原则的要求是:首先,教师在德育工作中必须以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为指导,坚持社会主义的政治方向。其次,教师在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时必须具有科学性。一方面,教师要以科学理论武装学生的头脑;另一方面,教师的教育方法要具有科学性。再次,教师对学生进行德育时必须结合时代的特征和社会发展的趋势。最后,要把对学生进行共产主义方向的教育与学生日常实际生活结合起来,引导学生立足现实,放眼未来,从现在做起,从小事做起。
知行统一原则
这一原则是指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既要重视对学生进行系统的理论知识教育,又要重视对学生进行实际锻炼,把提高学生的思想认识和培养学生的道德行为结合起来,使他们成为言行一致的人。
理论联系实际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知行统一是这一原理在德育中的具体应用。马克思主义告诉我们,人们的正确认识是在实践中形成的,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在思想品德构成的要素中,知和行是最基本的要素,"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没有正确的认识,行动往往是盲目的,甚至会出席错误的行为,而正确的认识如不能在行动中体现出来也就是言行不一。只有知行合一,言行一致,才是社会所需要的人。
贯彻这一原则的要求是:首先,要组织学生系统地学习社会主义理论和道德规范。使学生能对社会、对人生、对道德有一个正确的看法。掌握明辨是非的标准,以指导和评价自己的行为。其次,组织学生参加各种社会实践活动,训练道德行为,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其中包括学习实践、生产劳动、社会公益活动、文体活动、科技活动等。使学生在这些实践活动中,深化认识,增加情感体验,磨练意志,养成社会所需要的道德行为习惯。最后,教师要以身作则,言行一致。教师言传身教的榜样作用对学生影响非常大,教师以身作则,并以自己的模范行动去影响教育学生,能比言教发挥更大的作用。教师的言行一致,对学生知行统一具有重要的引导作用。
正面教育原则
这一原则是指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要以说服教育为主,积极疏导,启发自觉,指明方向,从提高认识入手,做深入细致的思想工作。
这一德育原则体现了社会主义教育的目的要求。我国的教育目的是培养社会的主人,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开拓性人才,而不是驯服的奴仆。同时,这条原则也符合对中小学生教育的特点,在促使学生思想内部矛盾转化时,不能靠压服,更不能讽刺、挖苦、体罚学生,而要耐心细致地正面说理,要更多地采取积极引导的方法。当然,在对学生进行说理教育的同时,也要给予必要的纪律约束。
贯彻这一原则的要求是:首先,坚持正面启发,积极疏导。通过摆事实、讲道理,循循善诱,提高学生的思想认识。其次,要以正面的榜样和事例教育学生。以表扬、激励为主,批评、惩罚为辅。最后,要建立合理的规章制度。处于发展中的学生,他们的可塑性非常大,为了使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和习惯,必须建立合理的规章制度,把耐心说服和合理的规章制度结合起来,发挥思想品德教育的效力。
折叠尊重、信任与严格要求学生相结合原则
这一原则是指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要把尊重、信任学生与逐步对学生提出的严格要求结合起来,使教育者的要求易于转化为学生的思想品德。
尊重学生就是尊重他们的人格,信任他们的力量和能力,相信他们能够自力自理;严格要求,就是对学生进行严格的管理和教育。人都具有自尊心,只有受到尊重和信任,他们的主动性、积极性才能得到充分的发挥。学生从教师的尊重和信任中增强了自信,从而成为思想转化的内部动因和催化剂。如果对他们不尊重、不信任,而是歧视、侮辱、压制,那么就会造成学生"视学舍如囹圄而不肯入,视师长如寇仇而不欲见"。因此,尊重、信任学生是教育学生的前提,也是教师的教育态度问题。
教师只有热爱、尊重和信任学生,才能使学生"亲其师,信其道",教育的作用才能得到充分的发挥。但尊重、信任学生必须与严格要求结合起来,两者是辩证统一的关系。热爱、尊重学生,必然对他们提出严格要求,爱中有严,否则就会变成娇宠护短,放任自流;严格要求,必须以尊重、热爱为前提,严源于爱,否则会变成无理、无度。因此,严格要求与热爱、尊重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相辅相成的。苏联教育家马卡连柯说:"我的基本原则永远是尽量多地要求一个人,也要尽可能地尊重一个人。""对我们所不尊重的人,不可能提出更多的要求,当我们对一个人提出很多要求的时候,在这种要求里也包含着我们对这个人的尊重。"
贯彻这一原则的要求是:首先,教师要热情关怀每个学生,尊重学生的人格和自尊心。因为尊重、信任是教育学生的基础。尤其是后进生,更需要教师用爱心来医治他们心灵的创伤,教师只有热爱、尊重、信任他们,才能激起他们的自信心,自尊心和上进心,使他们不断进步。其次,教师对学生提出的要求应合理正确、明确具体和适当。要求合理正确,是指要求要合乎道理,符合学生的年龄特征,切合实际令人信服;要求明确,是指德育要求易于被学生掌握,便于记住和履行;要求适当,是指要求严得合理,是学生可以做到的。如果教师不顾学生的实际情况,提出不切实际的要求,或是无理要求,都会达不到应有的教育效果。最后,教师对学生提出的要求,必须坚持贯彻到底。在贯彻执行对学生的各项要求时,要督促学生完成,不能迁就、姑息、朝令夕改和放任自流,否则各种要求就会失去教育力量,教师也会失去教育威信。
集体教育原则
这一原则是指进行德育要依靠学生集体,通过集体进行教育,充分发挥学生集体在教育中的巨大作用。学生集体不仅是教育的对象,也是教育的主体,良好的学生集体具有巨大的教育力量。
社会主义教育的目的是要把青少年学生培养成为共产主义接班人,共产主义的道德核心是集体主义,培养学生的集体主义思想,必须依靠集体,通过集体来实现,集体是学生思想品德形成和发展的最佳环境。因此,教师要特别注意集体教育原则在学生思想品德形成中的教育作用。
贯彻这一原则的要求是:首先,要努力培养和形成良好的班集体。教师要确立集体的奋斗目标,引导学生关心、热爱集体,积极指导学生开展集体活动,以形成健全的班集体。其次,要充分发挥集体的教育作用。教师要把集体当作教育的主体,先向集体提出要求,然后通过集体教育学生个体,其中最重要的是发挥学生干部的作用,并通过学生干部,把教师的教育意图转变成集体的要求。同时,要让每个学生参与集体的活动与管理,增强集体的荣誉感和责任感,形成集体的凝聚力,充分发挥集体的教育力量。最后,要处理好学生集体与个人的关系。教师要把集体教育与个别教育结合起来,要在集体教育的基础上,抓紧对个别学生的教育。在集团中,既有集体的活动与交往,又有个人的独立思考和个别活动,使集体教育与个别教育相互促进,相互影响。
发扬积极因素,克服消极因素原则
这一原则是指在德育中,要依靠和发扬学生品德中的积极因素,限制和克服消极因素,长善救失,因势利导,使学生思想品德不断进步。
学生思想品德发展的动力在于他们思想内部的矛盾运动,即积极的战胜消极的,正确的战胜错误的。当然,这两方面在一定条件下会相互转化。学生思想品德的发展,就是一个不断以自身的积极因素克服消极因素的过程,教师要善于运用矛盾的转化,促使学生发扬优点,克服缺点,使缺点、落后的因素转化为优点、进步的因素。
贯彻这一原则的要求是:首先,要用"一分为二"的观点看待学生。全面了解和评价学生是正确教育学生的前提。对学生既要看到他积极的一面,也要看到他消极的一面,无论对优秀学生还是后进学生,都要保持客观公正的态度和评价。只有这样,才能使每个学生发扬长处和克服不足,使他们健康地发展。其次,长善救失,因势利导。教师要引导学生自觉地巩固发扬自身的优点来抑制和克服自身的缺点。教师的责任就是积极地创造使学生向优点方面转化的条件,使优秀学生更先进,后进学生不断努力进取。特别对后进学生,更要注意发现他们身上的"闪光点",给予及时鼓励和表扬,促使他们向积极的方面转化。最后,要引导学生进行自我教育,提高修养水平。学生的进步离不开教师的帮助教育,但主要靠他们的自我教育、自觉努力。所以,教师要帮助学生善于虚心听取各方面的意见和建议,善于自觉进行反思与反省,严于解剖自己,开展必要的思想斗争,自觉进行道德自律和道德修养。
教育影响一致性与连贯性原则
这一原则是指在德育中,教师应对各方面的教育影响加以组织、调节,使其相互配合,步调一致,并且有计划、有步骤、系统连贯地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
贯彻这一原则的要求是:首先,要统一学习内部的教育力量。按照德育任务,向学生提出统一要求,相互配合,共同做好学生的教育工作。其次,要统一学校、家庭和社会各方面的教育力量。学校要发挥主导作用,主动与各方面加强联系,共同讨论研究教育学生的问题并取得教育要求上的一致性。最后,要保持德育工作的经常化和制度化。
『捌』 如何搞好中小学生的德育工作
下面就是几国家的老师的回答。 中国的老师说:要严肃处理,写出书面检查,通知家长加强教育,并取消评三好的资格。 日本的老师说:考试后,由两位老师分别带到两处询问,坦白从宽,抗拒从严。 俄罗斯的老师 新加坡的老师说 :每人先打两嘴巴然后再说! 巴西的老师说:你们的错误是严重的,要严肃处理,半年内不许踢足球。 以色列的老师说:考试后把两为学生分别带到两个办公室,分别考同一张试卷,题目是这样的: 把两份卷子放一块,微笑着看着他们不说话。 这个案例不是说哪个处理的好不好,而是不同的国家,不同的文化背景,不同的信仰下,老师的做法是不同的。但是,让每个国家的孩子选择答案,却有 98%的学生赞成以色列老师的做法。这说明虽然学生来自不同的国家,但是他们的成长发展有共同的需要,他们说以色列老师的做法让他们难为情但不难看,让他们保证了他们的自尊心。 1、抓基础中小学是基础阶段,知识方面打基础很清晰,但对德育打基础就模糊了。如:学雷锋,学什么?学助人为乐。你在布置的时候有没有思考过助人为乐的含义是什么?助人,就是帮助别人。是道德的范畴,道德是分层次的,属于哪个层次呢?助人,是自己付出给别人带来快乐,还要以此为乐,这是道德的最高境界。达到这个境界是不容易的,我们中小学生是世界观形成阶段,是达不到助人为乐的,我们就降低一个层次——乐于助人,这是个态度问题。这个很多人都能达到。但“乐”还困难,就再降低一个层次,“应该助人”,这是各道德观念问题。再降低一个层次——“不妨碍别人”,这是道德底线,如果越过底线,就是不道德的,是缺德。小学就得达到最底线 :“不妨碍别人”。 “不妨碍别人”是低了点,但从基础抓,我们的工作才能做得扎扎实实,德育工作要遵循“循序渐进”的规律。 有人曾提出了很多条中小学教师的忌语,我不同意,因为不同的语气,不同的背景下,同一句话意义是不一样的。 二、中小学德育从大处着眼,从小处着手。 没大处方向不明,没小处就没处着手。 小学德育资料——表格,一二年级学生品德评定的表格。 (邓小平理论精髓:“解放思想,实事求是”。 认识国旗,升旗时面对国旗肃立。 西瓜皮倒坑上不爱家, 倒马路上就是不爱国。 爱国具备三点:情感、责任,行为(行动)每天升降旗:强调从小处着手。 中小学工作要抓实。 三、求真务实,德育时效问题。 看材料:厅长做得的报告:“虚功实做”德育工作要实做,但是德育工作不是虚功,是实功,认识上的偏差。 德育工作是真的要实抓,但是被我们做虚了。 四:德育工作要贴近学生。 北京某区小学一年级的学生寒假作业,思想品德题,我看着题目就问这个孩子:你知道1、《辽宁青年》杂志社一个学生的信:中学女生
『玖』 小学生德育教育都有哪些内容啊
1、热爱祖国的教育
教育学生知道自己是中国人,尊敬国旗、国徽,认识祖国版图,会唱国歌;初步了解家乡的物产、名胜古迹、著名人物,祖国的壮丽山河、悠久历史、灿烂文化和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成就以及改革开放带来的巨大变化,培养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热爱社会主义的感情和民族自尊心、自豪感。
2、热爱中国共产党的教育
教育学生知道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进行革命斗争,建立了新中国,现在正领导人民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使学生懂得幸福生活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取得的。
3、热爱人民的教育
教育学生知道我国劳动人民在旧社会受剥削、受压迫,新社会人民是国家的主人,各族人民共同建设我们的国家。
4、热爱集体的教育
教育学生知道自己是集体中的一员,要热爱集体、关心集体,培养集体意识和为集体服务的能力;服从集体决定、遵守纪律、努力完成集体交给的任务,珍惜集体荣誉,为集体争光;在集体中团结、谦让、互助、合作,关心他人,积极参加集体活动,学习做集体的小主人。
5、热爱劳动、艰苦奋斗的教育
教育学生懂得劳动光荣,懒惰可耻,祖国建设离不开各行各业的劳动,幸福生活靠劳动创造;要热爱劳动,参加力所能及的自我服务劳动、家务劳动、公益劳动和简单的生产劳动,掌握一些简单的劳动技能,培养劳动习惯,爱护公物,勤俭节约,珍惜劳动成果;学习老一辈艰苦创业的优良传统,初步培养吃苦耐劳、艰苦奋斗的精神。
6、努力学习、热爱科学的教育
教育学生知道学习是学生的主要任务,是公民的权利和义务;初步懂得建设祖国、保卫祖国离不开文化科学知识,从小把自己的学习与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理想联系起来,启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
7、教育学生关心、爱护、尊重他人,对人热情有礼貌,说话文明,会用礼貌用语,不打架,不骂人;初步掌握在家庭、学校、社会上待人接物的日常生活礼节;遵守学校纪律和公共秩序;讲究个人卫生,保持环境整洁;爱护公用设施、文物古迹,爱护花草、树木,保护有益动物。
8、民主与法制观念的启蒙教育
教育学生懂得在集体中要平等待人,有事和大家商量,少数服从多数,个人服从集体;在少先队组织里学习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行使少先队员的权力,学习过民主生活。
9、良好的意志、品格教育
教育学生要诚实、正直、谦虚、宽厚、有同情心、活泼、开朗、勇敢、坚强、有毅力、不怕困难、不任性、惜时守信、认真负责、自尊自爱、积极进取。
10、辩证唯物主义观点的启蒙教育
引导学生学习怎样正确看待周围常见的事物;初步学习全面地发展地看待问题的方法。
『拾』 如何加强中小学生的德育教育
纵观教育改革的历史,既有成功的经验又有深刻的教训,在追求理想教育模式和科学教育方式的过程中,各类教育精英、普通教学工作者都贡献出了无穷智慧。时至今日素质教育已成为一种新的教育理念且日渐被人们认可,作为一名一线教育工作者有必要对中学生地位、现状有较深刻的认识和分析,并对德育教育的方法和途径做有益的探索。
一、中学生现状令人堪忧
1、青少年违法犯罪已成为严重的社会问题
近年来青少年违法犯罪呈上升趋势,接二连三发生的暴力案件令人触目惊心。某校两个14岁的中学生因发生一点小矛盾,男孩便有预谋地在放学途中将女孩连勒带砸至死。今年二月在某校均为三好学生的刘某和杨某在家做完寒假作业后,谈到了网上色情,心里产生了躁动,将在宿舍里玩耍的七岁幼女骗至家中,将其猥亵奸污。更有甚者,由于学校考试中四门功课不及格,难以向家人交待,竟将父母和奶奶杀死,然后自杀。
2、厌学队伍日渐扩大
据对部分学生抽查,近20%学生不爱学习、不想学习,他们大部分抱有读书没用的想法,认为只要有钱便可畅行天下,他们整日无精打采或上课睡觉,周末整日泡在网吧,有的甚至猝死在网吧,对老师布置的作业置之不理。甚至有学生逃课旷课长达数周。
3、日常行为极不规范
在校园经常听到学生胡侃,什么社会上的“行话”、俗语如行云流水脱口而出,脏话臭话随口流露,这部分人也不排出女生。长发、染发、穿耳者为数不少,以至常听到社会人员议论“如今的学生有时候真的分不清是否是学生”。
4、造成上述现状原因是多方面的,诸如社会风气的影响,家庭对孩子的溺爱,父母外出打工缺乏家庭管教,影视音像制品及网络文化的影响等。
总之,中学生表现出的种种现象令人堪忧,应引起全社会的关注和思考,无论是学校、家庭,还是整个社会都有责任为关心他们的健康成长。
5、网络对未成年人的影响
网络是一个“天使”与“恶魔”同在,鲜花与陷阱并存的世界。对于未成年人的思想道德建设也是一柄双刃剑。它既是一个新的信息源,有利于拓宽视野;又是一个新的伤害源,使用不当又会危及身心的健康。网络内容的多元性,促使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面临着强大的冲击。未成年人的人生观、价值观尚未成熟,容易受到异化思想的冲击。现代信息技术促进世界各国文化交流的同时,也加剧各国的政治、经济、文化、价值观念等方面的冲突,使未成年人面临着多种价值观念的挑战。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利用其掌握先进信息技术,大力宣扬资产阶级政治、文化价值观,诋毁社会主义制度,宣扬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和个人主义。这往往与未成年人头脑中沉淀的中国传统文化形成冲突,使未成年人的人生观、价值观产生倾斜。网络社会,一切都呈开放的状态,单一的思想很难将未成年人生头脑束缚住,网络上各个国家和地区的思想观念、伦理道德,文化传统对学生起着潜移默化的影响。在一定意义上讲,网络环境比社会环境对未成年人的影响更大。如此种种,都给我们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工作提出新的挑战。
二、如何进行德育教育
德育教育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学校、家庭、社会及学生本人的密切配合,涉及到学校、家庭及社会教育的各个环节,在教育过程中必须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特殊性与普遍性相结合的原则,做到有的放矢。针对上述情形,当代德育教育犹其应强调如下几点:
1、加强道德教育
道德教育是德育的基本内容,讲道德是做人的起码原则,中学生道德教育主要是进行社会公德,家庭美德和初步的职业道德教育,具体表现在坚持“五爱”和《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教师在此过程中最有效的教育方法是“以身作则,以身示范”,要求学生做到的,自己首先做到,要求学生不做的,自己首先不做,应以伟大的人格和崇高的精神去感化学生,让学生耳濡目染,最终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2、紧抓心理健康教育
人的健康包括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二者不可偏废。处于青春期的中学生往往具有情绪不稳定,意志品质薄弱,性格尚未定型,以及极易受外界因素影响的特点。所以心理健康教育关键要做到:增强学生交往能力,培养丰富的情感和健全的情绪,较强的自制力和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对学生健康心理的塑造和培养,不仅仅是纸上谈兵,重要的是结合社会实践,联系中学生生活的各个方面,通过对社会现象的挖掘和提炼,正反两方面施加影响,提高其心理承受能力,学会自觉调节情绪、意志坚强、性格良好等。
3、提倡个性发展教育
个性发展教育是人的全面发展的重要内容,对中学生主要是进行良好的意志品格和审美情趣的培养,以信息化为主要标志的二十一世纪,人们的审美观易受影视、音像制品、网络文化以及广告宣传等的影响,中学生更是如此。因此,个性发展教育的迫切任务之一就是要在尊重发展学生个性的基础上,培养健康的审美观、道德观和人生观。
4、全面改进未成年人德育教育方法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战略高度,对新世纪新阶段进一步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提出了明确的要求,作出了新的重要部署。面对信息时代,广大德育教育工作者要改变过去封闭型、被动型的教育方法,不能只满足于文件的层层转发,不能只停留于原理原则的阐述,应该树立开放的现代的教育观,充分发挥学校、社会、家庭对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的信息选择功能和文化整合功能,使德育教育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主动地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积极主动地引导未成年人在社会实践中自主选择高尚的道德和健康的人生道路,促进他们主动健康地成长。
5、加强信息网络法规道德的建设和管理。
要提倡“网络文明”,加强文化管理,加大管理力度,强化执行信息网络法规,优化道德建设和管理,坚决执行国家《互联网上网服务营业场所管理条例》,真正促使网吧实行身份证登记制度,限制营业时间,禁止未成年人进入网吧。对一些只求经济利益、不为未成年人健康成长着想的黄色网站和网络犯罪毫不留情,坚决打击。要使用高科技手段建立“防火墙”,从技术上进行过滤,把一些危害未成年人健康成长的有毒的垃圾信息拒之于视听之外。
总之,把帮助生生学会负责与整体推进素质教育相结合。《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行素质教育的决定》要求:针对新形势下青少年的特点,加强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培养学生坚韧不拔的意志,艰苦奋斗的精神,增强青少年适应社会生活的能力,加强民族团结和国防教育,加强校园精神文明建设等。要实现这些素质教育目标,需要解决负责的问题,青少年知道自己所肩负的社会责任,历史责任,就能自觉接受社会教育,实现决定的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