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如何落实学校养成教育三年行动计划
良好的行为习惯就是指在日常生活和学习过程中通过反复地、长期地培养和训练而逐步固定下来的行为方式。我们坚持教育与管理、自律与他律相结合的原则,以教育为先导,以行为训练为基础,以制度为保证,以检查督促为抓手,从小事抓起,注意积累,逐步提高,最终实现习惯的内化与养成。包括文明习惯教育、生活习惯教育和学习习惯教育。具体措施:
(一)、宣传规范,明确目标,进行知的教育。
对学生进行行为习惯养成教育应该从学生的认知出发,并抓住先入为主的规律向学生明确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对学生进行文明礼仪、常规养成教育时,让学生明确做什么,为什么要这样做,以及如何去做。让学生从最简单的事情做起。同时我们学校的习惯养成教育要有一个阶段的奋斗目标,使他们在平时的学习生活中能按这一要求去做,使他们做有标准,学有样子,有章可循,为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奠定了基础。
(二)加强引导,不断强化,落实行的要求。
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是一个艰巨的长期的细致的过程,不能寄望一朝一夕就可一蹴而就,必须持之以恒,不断强化,反复抓,抓反复。强化训练是必须的过程,学生在教师指导下有意识的严格的反复训练。比如根据学生的实际,充分利用晨会、班会加强对学生行为的训练,通过这些生动活泼,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将行为习惯的养成落到实处。
(三)检查督促,赏识激励,强化意的训练。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久而习之才能惯”,习惯的养成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形成的,所以我们必须制订各项制度保证学生习惯的养成,实施检查评比,建立健全监督网,强化学生的道德意识,培养学生坚定的道德意志。
(四)、家校联手,突出情的培养。
为了让养成教育更具针对性和实效性,我们必须建立起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师—学生—家长—社会”四位一体的德育体系。家校配合,让学生无论是在学校还是在家中都能具备良好的行为习惯。
㈡ 《良好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班会教案(计划)
《良好行为习惯养成教育》主题班会设计方案
活动时间:2009年9月28日
参加人员: 班全体学生、班主任
活动地点: 班教室
活动设计:
一、活动题目:
良好行为习惯养成教育
二、活动主题:
文明礼仪 与你同行
三、活动目的:
拟通过此次主题班会使学生:
1、通过看录像、听录音、阅读材料、讨论等系列活动,使学生懂得我们中华民族是世界闻名的"礼仪之邦",讲文明礼貌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是做人的美德,更是一个现代文明人必须具备的美德。
2、通过主题班会活动,使学生继承优良传统美德,增强爱国情感,从小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初步树立社会责任感。
3、转变思想观念,做遵守校纪校规的典范。
四、活动步骤:
一、活动前的准备工作:
(1)、开班会前,我们班开展一系列教育活动作为班会的前期铺垫:搜集中华文明礼仪的故事等资料;调查争做文明学生的做法。
(2)、全班同学准备发言材料
(3)、环境布置(黑板、场地等)。
二、活动实施:
班主任主持会议:
(1) 开场白;
中国自古以来就是礼仪之邦,文明礼貌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作为新一代的青年,我们更不能忘记传统,应该力争做一个讲文明、懂礼貌的好学生,让文明之花常开心中,把文明之美到处传播!
(2) 宣布本次活动的主题;
(3) 班主任对开学一个月的班级工作做总体概括;
(4) 主题一:讲文明、懂礼貌
① 同学例举生活中的不文明现象;
② 同学自查自身有无不文明的行为;
③ 展开讨论:如何做一名讲文明懂礼貌的中专生;
④ 班主任进行主题总结。
(5) 主题二:遵守校纪校规,做爱校荣校的优秀中专生
① 班级同学之间进行自评与互评;
② 展开讨论:如何做一名优秀中专生;
③ 班主任进行主题总结。
(6) 班主任对本次主题班会进行总结
预期效果:通过此次班会,全班同学的精神面貌焕然一新,在新的学期、新的起点,有一个新的气象。彻底与不文明的现象说“byebye”,大家一起做讲文明懂礼貌的优秀中专生,并拟通过此次班会增强班级凝聚力,增强班级荣誉感。
㈢ 怎么给小学学校写养成教育计划
一、自主活动方法:
1、宣讲《小学生守则》、《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实验小学习惯养成教育实施方案》内容和标准。
2、全校各课堂统一形式,建立自主管理与习惯养成相结合的争星阵地(加上习惯方面,细化)。
3、值周、卫生根据具体情况,每周养成一个或两个习惯,加强微格训练。
4、通过评比“习惯示范班”为各年级、各课堂提供展示平台。
5、通过调研和习惯培养研讨会,逐步完善习惯培养策略,解决存在的问题。
6、学校将通过晨会、班会、班队会、红领巾广播站、国旗下讲话、板报、主题教育活动等,加强养成性教育,纠正和矫正不良的习惯。
二、工作要求:
每位教师从自身做起,课堂领导和科任教师,各司其职、各司其责。课堂领导要做好课前规范学生习惯的准备工作,课后及时总结教育。科任老师在自己课堂上负起教师的职责。课堂领导和科任做好双向沟通,及时反馈,形成合力。
㈣ 如何汇报养成教育工作规划制定情况
中学生行为习惯养成教育规划
教育学家叶圣陶先生说:“什么是教育,简单一句话就是养成习惯。”他一言中的,道出了教育的本质。养成教育是学校德育工作的核心内容,要通过切实有效的训练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生活和行为习惯,让学生得到主动、活泼、健康、全面的发展。为切实增强德育工作的有效性,我校对学生养成教育进行了全面规划。
一、法规依据
1、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指出,21世纪教育的使命是帮助学生“学会做人、学会做事、学会学习、学会共处。”
2、我国《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提出五个方面需养成的公民素养要求: “自尊自爱、注重仪表;真诚友爱、礼貌待人;遵规守纪、勤奋学习;勤劳俭朴、孝敬父母;严于律己、遵守公德”;
3、《中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对学生仪容标准、行为要求、课堂纪律等方面提出严格具体的要求。
4、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养成教育课题组经过8年的研究,建议学校养成教育应注重培养学生学会做人、做事和学习三大方面的良好习惯,并归结为12项重点内容,即:(1)做人:真诚待人、诚实守信、认真负责、自信自强;(2)做事:遵守规则、讲究效率、友善合作、合理消费;(3)学习:主动学习、独立思考、学用结合、总结反思。
二、具体要求
根据相关法规,我校把学生养成教育的总体目标定位为“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全面奠基”。通过养成教育帮助树立正确的善恶观、是非观、价值观和荣辱观,养成良好生活习惯、行为习惯、学习习惯。主要有:
生活习惯——不挑食的习惯、按时作息的习惯、衣着整洁讲卫生的习惯(3个);
行为习惯——不乱丢乱扔的习惯、不逗闹追逐的习惯、语言文明不骂人的习惯、自我整理做家务的习惯、与父母交流的习惯、右行礼让守交规的习惯(6个);
学习习惯——预习的习惯、整理错题集的习惯、及时复习的习惯、独立作业的习惯、课外阅读的习惯、参与课堂的习惯(6个)。
三、联动网络
养成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离开了家庭、学校、社会的三方协和是不可能完成的。因此在养成教育过程中,我们主张“二导一联动”,即学校指导、家庭督导、社会联动。
(一)学校指导
养成教育的实施主体是学校,学校指导主要包括三个方面:指导家长运用科学的方式、方法进行家庭学生习惯养成教育;指导班集体的养成教育;指导学生培养良好习惯。
1、家庭教育指导。教育家福泽谕吉说:“家庭是习惯的学校,父母是习惯的教师。” 因此我校在养成教育实施的过程中尤其注重争取家长的配合,注重家庭教育的指导,让家长自觉主动地承担起习惯养成教育“教师”的职责。学校成立了“家庭教育委员会”组织家长配合学校养成教育工作,每学期举办两期家长培训会,由学校政教处主持,聘请德高望重的专家、教子成功的家长、经验丰富的学校教师分别为家长们授课,共同解决困惑家长的疑难问题。学校定期编辑《家长报》、发放“家长信”, 向家长推荐教育方法,通报学校某阶段内教育的主要内容、重点工作,以取得家长的配合。同时制定家校联系制度,利用家校联系卡,及时互通养成教育信息。
2、班级建设指导。学校每学年举办两期班主任培训会,并坚持每月召开一次班主任工作例会,指导班主任工作;定期对班干部进行培训,提高其管理能力。在管理管理方面提出以下5个基本要求:
(1)各班级要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制定文明礼貌公约、班规、使本班有章可循。
(2)各班级实行岗位责任制,班干部、值日生、课代表职责分明,思想方面、学习方面、纪律方面、体育卫生方面都有专项责任人。
(3)桌椅、门窗、花盆、窗帘、扫除用品、灯具开关等物品管理责任到人。
(4)学生根据自己的特点制作激励卡(或者确定座右铭),粘贴课桌上激励自己。
(5)制定个人目标(克短目标、追赶目标、扬长目标等),自我督促。
这样,让各班级养成自我管理、自我教育的好习惯。
3、学生良好习惯指导。以主题教育活动为载体,有计划分阶段对学生进行教育引导。
(二)家庭督导
学校倡导家长为学生制定养成教育方案,从小处着手,有计划、分阶段,督促学生进行个性化养成教育训练。要求家长每天督促学生做好“4个三分钟”,即:三分钟家务、三分钟古诗词背诵、三分钟交流、三分钟反思。
(三)社会联动
学校积极开发社会教育资源,聘请校外辅导员从多个方面对学生行为习惯进行指导和监督。
我校坚持以“明理——导行——实践——评价”为主线的养成教育模式。
明理:即让学生明白养成良好行为习惯的重要性,明确养成教育基本要求。学校利用“三会”(晨会、班会、校会)“一课”(品德)等途径,采取教师讲、班干讲、家长讲、专家讲等多种方式,通过班队活动、学校广播、黑板报、宣传栏、手抄报、征文比赛、主题班会等形式,让学生明白养成良好行为习惯的重要性,使学生产生积极的心理动机,自觉配合学校养成教育的开展。
导行:(1)学校制定《泾川四中学生行为守则》,对学生日常行为进行全面规范。在每学年的9月,学校政教处组织全体学生学习《中小学生守则》、《泾川四中学生一日常规》、《泾川四中学生学习常规》、《泾川四中文明礼仪教育基本要求》等,使学生明白生活习惯、行为习惯、学习习惯上的基本要求,从而促使其约束自己。(2)以浓缩的《论语》、《弟子规》为范本进行中华传统美德、行为规范教育。《其核心思想是孝、悌、仁、爱、礼、义、忠、信,其中的绝大多数内容仍是现代公民必须具备的生活规范。精选其中的精华部分,在教师精讲的基础上,要求学生熟读成诵,做到与经典同行为友,从日常生活中的伦常做起,培养良好的生活习惯和敦厚善良的心性。(3)班主任、科任教师在日常工作中对学生在养成良好行为习惯方面有目的、有针对性地给予行为指导。(4)树立示范班级和示范学生,使全体学生学有榜样,赶有目标。
实践:依据养成教育的阶段性目标要求,以活动为载体,有计划、有步骤地不断地对学生进行良好行为的训练,进而达到习惯成自然。坚持每月重点抓一种行为习惯,每周落实1–2项细化目标,在渐进的训练中、在反复强化中,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本学年主要计划开展以下活动。
1、开展“良好习惯养成教育月”活动。我校将每年3月定为“学生良好习惯养成教育月”。政教处制定详实的方案,分宣传发动、自查整改、总结评比等环节分步落实。学校利用国旗下讲话、学生集会、师生座谈会、校园广播和黑板报等形式,广泛宣传学生文明行为习惯养成的重要性,在全校范围内营造了“全面发动,人人参与”的浓厚氛围。并通过主题班会、知识竞赛等活动对《泾川四中学生行为守则》中要求的各类习惯进行系统的训练。
2、开展“文明伴我行”活动。学校校制订《泾川四中学生文明礼仪规范》,举行“养成良好行为习惯、向不文明行为习惯告别”宣誓、签名活动,号召全校学生按照《规范》严格要求自己,从身边的小事做起,当好学校的主人,人人争做文明学生;学生会组成“文明志愿者”宣传文明礼仪知识,开展学雷锋活动,并监督不文明言行,对各班及时进行评价反馈。同时还在学生中间开展了征集文明用语活动,把征集上来的文明警示用语做成警示牌,张贴、悬挂到醒目处,时时提醒学生;组织“文明伴我行,我该怎样做?”的大讨论活动,引发学生自我反思,自觉做文明文明礼仪规范的践行者。
3、开展“与经典同行,为生命奠基”书香校园活动。为了让学生在经典名著中熏陶浸染,养成谦谦君子风范,学校开展了一次“书香校园”读书活动。语文组制订下发《泾川四中学生必读书目》,为学生推荐经典篇目;各班级设立图书角,创造“人在书中,书在身旁”的读书环境。同时开展了古诗文背诵竞赛、“与经典同行”读书征文等活动。这一活动培养了学生良好的读书习惯,使学生有了一定的文化积淀,思想和文化素质得到提高。
4、抓好大课间活动。配合阳光体育运动,规范大课间活动,培养“守时、有序”习惯。整个活动30分钟,全部由音乐统一指挥,分为出场活动,广播操,健身操,分班自选活动、放松整理等六大环节。各环节环环相扣,集合迅速、队列整齐、动作规范、场面壮观,达到军事化、规范化训练的效果。
5、开展安全教育和演练活动。学校每学期邀请校外法制、交通、消防、卫生等校外辅导员到校对学生进行相关法纪、安全教育,进行相关演练活动,强化学生安全卫生等方面的习惯。
6、开展心理教育活动。学校进行了初中心理教育课题研究,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开设心理咨询室,开通“心理热线”,对学生进行心理辅导和矫正,培养学生健康的心理和人格。
评价:当学生行为训练到一定阶段,对学生的行为结果进行评价,并反馈激励。学校制定《泾川四中“行为习惯规范”班级量化考核评价表》和《泾川四中“行为习惯规范”学生个体量化考核评价表》,分若干子项对班级和学生个人定期进行评价。评价多元化,即实行教师评价、同学评价、家长评价、自我评价相相合。评价结果与班集体流动红旗、优秀班级评选挂钩,与“文明学生”、“三好学生”、“优秀学生干部”、“先进团员”的评选相结合,这样评价与表彰相结合,形成一种导向激励机制,促使学生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泾川县第四中学
二O一三年十月一日
附录:决定孩子命运的12个习惯
(1) 把一件事做到底 ——意志是所有成功的先决条件。
(2) 孝敬父母 ——百善孝为先。
(3) 有计划有目标 ——做事有计划的人才会得到信任。
(4) 坚持每天锻炼身体 ——生命在于运动。每天锻炼身体,能强身,更能强心。
(5) 把东西放回原处 ——是否建立了秩序感,是区分文明人的标志。
(6) 干干净净迎接每一天 ——既是个人卫生方面的要求,也是公共卫生方面的要求。
(7) 耐心听他人说话 ——要学会倾听,学会换位思考。
(8) 自己的事情自己做 ——学会自己的事情自己做,才能帮助克服懒惰的心理和依赖的思想,学会自我管理,逐渐成为独立的人。
(9) 微笑待人 ——世界上最美的人是带着微笑的人。
(10)说了就一定努力去做 ——言而有信,是一个人的立身之本。
(11)认真写字 ——认真写字并不仅仅在于实用,实际也是在陶冶情操、培养审美能力、提高文化修养。
(12)学会在错误中反思自己 ——那些善于在错误中反思自己的孩子,常常能对自己做错的题进行深入分析,及时总结,并且能在需要的时候对它们集中复习,大大减少错误再次出现的几率。从长远来看,这样做对堵住知识掌握上的漏洞非常有效,而并不仅仅是解决了几道题。
㈤ 如何教育孩子养成良好的习惯家庭教育计划
一年级学生应该养成的好习惯: 项目内容学习习惯 1、按时完成作业; 2、养成正确的读书写字姿势,知道三个一; 3、能阅读拼音小故事。 生活习惯 1、每晚准备好第二天的学习用品; 2、早睡早起; 3、按时吃饭、不吃零食,爱惜粮食; 4、爱护书本、爱惜学习用品; 5、自己穿衣服、系鞋带。 交友习惯 ...1、同学之间友好相处,不打架、不骂人。 2、乐于帮助同学。 3、不与陌生人交往。 健康习惯 1、早晚刷牙。 2、饭前便后要洗手。 3、不买小摊食品。 4、按时做两操。 行为习惯 1、见到老师和客人主动问好。 2、不乱扔果皮纸屑。 3、公共场合不大声喧哗其它习惯1、对他人的帮助要心存感激。 二年级学生应该养成的好习惯 项目内容学习习惯 1、每天预习半小时。 2、独立完成作业。 3、认真听讲。 4、自觉阅读课外书。 生活习惯 1、自己能做的事情自己做。 2、吃饭不挑食。 3、早睡早起。 交友习惯 1、不与陌生人交往。 2、不欺负比自己弱小的同学。 3、同学间要相互帮助。 健康习惯 1、早晚刷牙。 2、饭前便后要洗手。 3、不买小摊食品。 4、每天锻炼身体一小时。 行为习惯 1、会用礼貌用语。 2、按顺序上下车。 3、爱护花草树木。 其它习惯 1、学会感恩。 2、随手关灯和水龙头。 三年级习惯 项目内容学习习惯 1、每天预习。 2、独立学习和思考问题。 3、阅读课外书。 4、作业干净整洁。 生活习惯 1、自己的事情自己做。 2、合理安排时间。 3、不吃零食。 交友习惯 1、能学到身边朋友的优点。 2、远离品行恶劣的人。 3、主动帮助有困难的人。 健康习惯 1、勤洗澡、勤换衣。 2、每天坚持锻炼身体。 3、有良好的用眼习惯。 行为习惯 1、主动排队上下车。 2、爱护花草树木。 3、用文明语言和别人交谈。 其它习惯 1、养成节约的良好习惯。 2、孝敬父母。 四年级习惯 项目内容学习习惯 1、自主学习。 2、积极思考。 3、每天预习复习。 4、作业干净整洁并且正确率要高。 生活习惯 1、自己的事情自己做。 2、合理有效安排时间。 3、不吃零食,不买三无食品。 交友习惯 1、尊重他人。 2、真诚。 3、分辨是非。 4、不与品行恶劣的人交友。 健康习惯 1、衣服干净整洁。 2、每天锻炼不少于一小时。 3、有良好的心理素质。 行为习惯 1、自觉遵守公共秩序。 2、用文明语言和行为与他人交往。 其它习惯 1、爱家人、爱同学、爱学校。 2、为父母及家人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 五年级习惯 项目内容学习习惯 1、自主学习。 2、积极独立思考。 3、每天预习复习。 4、有自己的独立见解。 5、阅读科普读物与文学作品。 生活习惯 1、合理有效安排时间。 2、有良好的生活习惯。 3、不去网吧、酒吧。 4、不买小摊贩的食品与用品。 交友习惯 1、热情大方。 2、友好真诚。 3、与积极健康的人做朋友。 4、关心帮助朋友。 健康习惯 1、干干净净每一天。 2、每天坚持锻炼。 3、用积极健康的心态对待生活与学习。 行为习惯 1、自觉维护公共秩序。 2、用文明语言和行为与他人交往。 3、与外宾交往时要自然大方。 其它习惯 1、感恩他人、感恩社会。 2、积极参加公益活动。 更多家庭子女教育知识可以关注:智聪教育
㈥ 家校共育如何做好孩子养成良好习惯的家庭教育计划
家庭成长教育包含“子女成长、智慧父母和家庭发展”三项内容,彼此相互独立又相辅相成。如,子女成长,涵盖了子女的自信等素质品质、情商等基本能力和按年龄的分阶段教育内容等;智慧父母,涵盖了家庭教育知识技能、父母个人发展和作为与成就内容等;家庭发展,涵盖了人文环境等家庭模式、子女发展和夫妻共同进步内容等。 作为一项教育活动和教育内容,家庭成长教育的实施模式,在欧美等国家地区主要是“父母学习培训与咨询”、“孩子直接参与的青少年教育”和“纳入学校课程的学校教育”等。前两者,主要是由品质教育联合会等各类机构承担和建立的咨询网络、教育机构推广实施;后者,代表作如开始于八十年代初美国政府支持的、纳入中小学课程内容的素质品质教育等。 以子女成长部分为例,家庭成长教育的分阶段教育,是按子女成长阶段划分为0-36个月的婴儿成长教育、3-6岁的幼儿成长教育、7-12岁的儿童成长教育、10-20岁的青春期成长教育和18岁后的青年成长教育;在教育的过程中,区别和有重点的运用不同的教育方式、教育方法,以适应各阶段子女的成长特点和成长需求;同时,注重子女自我教育能力的培养和发挥自我教育的能动作用,以适应各阶段子女对优秀成长的追求。 如,婴儿成长教育,结合婴儿脑系统功能发育,涵盖了婴儿营养健康、智力启蒙、阳光个性、语言智慧、成长摇篮和入园衔接等6大部分内容,以及婴儿的认知系统、情感系统、自我意识系统和肢体运动、语言表达、素质品质等的发育发展教育。确保婴儿成长教育成效的是,运用包括载体教练技术、双向训练原理等,以及“咬手与认知系统发育”、“认知升级与手的敏感期”、“母子情感与亲子关键期”、“婴儿依赖与独立性培养”、“冒话与语言智慧”、“语言与婴儿情感系统发育”、“家庭教育方式与婴儿智力发育”、“家庭公约与宝宝规范意识”、“互助合作懂礼貌”、“学会与小朋友打交道”等48个专题的实训教学。
㈦ 《良好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班会教案(计划)
世界著名心理学家威廉.詹姆士这么说的:
播下一个行动,收获一种习惯;
播下一种习惯,收获一种性格;
播下一种性格,收获一种命运!
可见,好的习惯是十分重要的,它可以让人的一生发生重大变化。满身恶习的人,是成不了大气候的,惟有有好习惯的人,才能实现自己的远大目标。
每个人都想有一个好的习惯,但如何才可以有一个好的习惯呢?通过21天训练营的严格训练,我深深的体会到了:
一、至少坚持21天。21天已经基本可以让你培养一个永久不变的好习惯了。时间如果太短则不能根植到你的大脑内,形成长久的习惯。
二、一次只培养一个好习惯。要想有一个好的习惯,就要集中于改变这一个习惯。一次如果想改掉多个习惯,势必会分散你的精力,并使你最终放弃。
三、把要培养的习惯转变为明确的目标。比如“每天跑步”是一个明确的目标吗?当然不是了,它只是一个目标,但却不是明确的目标。每天跑步,什么时间跑,跑多长时间,这些都不明确,怎么可能实现呢?如果改为每天早操后跑800米,这样这个目标就明朗化,并且具备可执行性了!
四、将目标公布于众,至少让你的朋友们知道。他们不仅可以监督你,还能够无形中产生压力(压力就是动力嘛)。当然,你也可以让他们一起来培养习惯。
五、做总结。每天、每周、每月总结一下目标的执行情况,一定要认真客观的分析,不要总找借口 ,优缺点都要总结出来,优点有助于提高你的自信心,缺点有助于你加以改进。
六、奖励。在目标执行过程中给自己适当的奖励是很必要的。
㈧ 如何培养小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教学计划
小学教育处于教育的基础地位,使学生受益一生的行为习惯有一些是在小学阶段养成的,人一旦养成一个习惯,就会不自觉地在这个轨道上运行。如果是好习惯,则会终生受益;反之,就会在不知不觉中害你一辈子。而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必须从小抓起,从点滴做起,必须靠潜移默化、日积月累。叶圣陶先生曾说:“习惯是从实践中培养出来的,知道一点做一点,知道几点做几点。积累起来,各方面都养成习惯,而且都是好习惯,就差不多了。”所以,要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只有努力拓展教育空间,加强横向联系,把单纯的课堂教学扩大为多渠道参与的教育网络,创设全方位育人的环境,才能达到整体优化的效果。
下面就如何培养小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谈一下个人的粗浅认识。
一、提高认识,教师言传身教
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首先要让学生明白哪些是良好的行为习惯,哪些行为习惯不能养成,为什么要有良好的行为习惯。要让学生有一个正确的辨别能力,并通过与优秀同学相互交流学习经验,从而和自己进行对比,自己在哪些方面不如别人,以及自己不如他人的原因,让学生形成共识,从而取长补短,改正自己不良的行为习惯。
1、师生认真学习有关条例,以《小学生守则》和《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为准绳,重点抓学生行为规范养成教育,制订开展养成教育的具体措施,教育学生遵守学校各项规章制度,使用文明语言,礼貌待人,养成良好的文明卫生的生活习惯。
2、学生一天的生活中大部分时间与教师在一起,因此教师对学生的影响很大。早晨,学校领导、学生代表在校门口迎接学生,师生互相问好;每个星期一举行庄严的升旗仪式,老师正规的礼仪动作给学生起到了良好的示范作用,给学生播撒了文明习惯养成教育的良种。
教师要成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就不应该只教书,不育人,不能当“教书匠”。教师应当在教学实践中不断完善自我,认真探索教学中如何对学生进行文明习惯的养成教育的规律,把说在嘴上,写在纸上的“教书育人”切实记在心里,落实到行动上,自觉站在育人的高度进行教学。
二、根据学龄特点实施分层教育
1、低年级学生,通过各种竞赛,通过得小金星,初步养成。
低年级的学生,最缺乏自觉性,很多事情能不能做,都没有意识。作业时常不做或忘记带回家;废纸到处乱扔,自己的课桌下面就像垃圾堆,不管什么,没用就扔;教室里追逐打闹,当班主任的最头痛,不管怎么说都没用,上课讲了,下课就又在教室了跑了。但他们也有自身的特点,就是有好胜心理,也爱挑别人的毛病。我们正好可以利用这些让他们形成自律。
我们可用“比比谁最棒”的方法。课堂上,把要求告诉他们:小朋友们,你们都很棒!但老师不知道,哪个小朋友是最棒的。不如我们来比比看,究竟是谁最棒。老师这里有一些小金星,你们想要吗?但不是每个人都可以得到,只有达到老师要求的小朋友,才能得到小金星。
这样就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然后你可以布置任务和要求。但刚开始,要求不能过高,从浅入深,逐步提高。同时要让学生之间进行相互督促,既可以帮助别人改正,也可以提醒自己。这种方法也可评价学生的课下表现。
然后利用班会课,总结学生一周来的表现情况,指出缺点,对表现好的同学进行表扬,同时分发小金星。老师不要吝啬自己的赞语,也不要吝啬小金星,只要有肯定之处,都可以得到,这样更能提高他们的参与积极性。小金星可以让学生自己贴到荣誉角上去,这样更能增强学生的荣誉感和自豪感。经过一段时间的尝试,发现小学生的行为都有明显提高,很多事情无需老师督促,学生之间便会相互指出,然后加以改正。
2、中年级学生,利用天天行为规范,形成自律。
中段年级小学生渐渐的有了自我意识,开始会主动思考,判断是非对错。哪些事能做,哪些事不能做,在他们的大脑里开始会比较,但出发点大多考虑到老师的批评,同学的指责。他们所想到的还比较片面,有时还不够成熟,自律能力还不够强。
此时应当加强他们的行为规范。根据学生行为习惯养成的需要,利用班会课通过学生提议,老师完善,共同制订“天天行为规范”, 每个学生都有一张,要求每个同学每天看一边,每天督促自己按“天天行为规范”要求努力做到。经过几个月的实践后,每位学生都能自觉的遵守学校的规章制度,养成了良好的行为习惯。看到水龙头没拧紧,他们便会主动上前拧紧;看到地面上有纸屑,他们能主动拾起来;看到小同学摔倒了,他们会主动上前将他扶起。由此看出:习惯成自然,好的习惯能使学生受用一生,也能使老师教育管理更加轻松。
3、高年级学生,利用荣誉,增强自身使命感。
高年级小学生,已基本上由他律转为自律。此时,老师会发现他们越来越难管,也越来越难沟通。他们似乎已经习惯于学校的条条框框,习惯于老师的唠叨不休。对于行为习惯,他们很少违反,但也不会主动,看到不好的现象也常常事不管己,高高挂起。
对于高段学生,一味说教不行,采用比赛也无法调动他们的积极性。怎么办呢?可采用多种方法结合。学校的竞赛,要积极争先,拿出榜样作用。同时班级里开展“班级荣誉,我的责任”活动,以加强每个学生的班级荣誉感,同时把所有责任,让每个学生承担。中国有句名言“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但是这种思想,让人觉得仿佛好坏是所有人的责任,就可以减轻自身的责任,恰恰让每个人都觉得自己没有责任了。所以我们班级奉行“班级荣誉,我的责任”,谁犯了错误,就要承担一切责任。班级得到了荣誉,也是你的荣誉。
有了责任,才有动力,才会严格要求自己,才能养成自我良好的行为习惯。在教学中,学生行为习惯的好坏,对于教育任务的完成,对于学生的发展都有重大的影响。因此,对于每位教育工作者来说,我们不能只重学生的学业成绩,而忽视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
三、学校、家庭、社会形成合力,矫正学生不良行为。
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单靠学校教育是远远不够的,因为家庭和社会也是小学生学习、生活的重要场所,对小学生健康成长起着重要作用。学校要主动与家庭、社区密切配合,扩大学校教育对社会和家庭的影响,以促进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
1、家校配合,构筑良好育人环境。日本教育家福泽渝吉说:“家庭是习惯的学校,父母是习惯的老师”。家庭对孩子行为习惯的培养、品德的形成,个性的发展有着重要影响。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父母的一言一行都对孩子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要求孩子遵规守矩,家长首先要遵守国家的各项法律、法规,以自己高尚的人格魅力给孩子树立一个良好的榜样,并注意尽量避免消极言行对孩子的不良影响。我们主要通过家访、举办家长学校、召开家长会和实行家长开放日等多种形式与家长取得联系,指导家庭教育,开展“我和规范同成长”的家校活动。使家长了解并配合学校贯彻落实新《守则》和《规范》,改进家庭教育的一些消极做法,共同构建良好的育人环境。
2、组织学生积极参与社会实践活动,在实践过程中懂得如何做一个合格的公民。人的成长过程就是人的社会化过程,社会化的过程伴随人的一生。在这个过程中,体验是不可或缺的,人只有在社会中,才能感受遵规守法对成长的重要。因此,学校要善于与周边的社区单位取得联系,组织学生进行实践体验活动,充分利用社会为我们提供的丰富教育资源,让学生在实践中获得全新的感受,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养成优良品德。比如培训安全小卫士,让他们不只在校内,在校外也要起到监督检查的作用,通过参与社会实践活动和维护公共秩序的工作,让学生从以往简单、空洞的说教变从身边的小事做起,自觉地养成了珍爱生命、预防为主、安全第一的好品质。
四、注重反复,强化训练
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不是一朝一夕就可以形成的,必须依靠学生多次反复的实践、尤其是对小学低年级学生,他们自制能力差,一些良好学习习惯易产生也易消退,所以,对他们要严格要求,反复训练,直到巩固为止。同时设计一些简单、易行、有意义的活动,让他们通过努力,都能享受成功的喜悦。实验证明,一项行为习惯至少要经过21天不间断的训练才能形成。可见,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必须长期坚持,反复训练。
教师要充分利用《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的要求来引导学生行为的自觉性。每周可以提出切实可行的行为要求,及时将本周学生行为与规范要求相对照。并且每月根据学生实际更换新的目标,鼓励学生对照目标找出自己的优点和不足。同时,教师要取得家长的支持和配合。平时,可以通过“电话”、“家校联系卡”的方式及时与家长进行交流,对孩子在家的行为提出要求,使家长有的放矢地督促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只有当某种良好的行为或动作通过强化训练,已经渗透到他的每一个细胞、每一滴血液和每一根神经中的时候,才能达到“自动化”的程度。这个时候他们的良好行为习惯才能算真正养成了。我们只有立足于“知”“行”统一的原则,在课内外进行有机结合,通过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将行为习惯教育融入到学生的学习、生活各个细节,在潜移默化中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形成优良品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