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北美教育的问题。
微积分ab 比高三容易
微积分bc 可能难些
物理b 比国内容易版 但覆盖面广很多权 (则重点都在选修上)
物理c(两个)都较难 (有用到微积分)
化学国内覆盖了80% ap难些 且单词很变态
其实他们的课程没你想象的那么简单 ap就是给那些顶尖的人准备的
中国是义务教育 美国是精英教育 顶尖人才多 是必然的 同时普遍能力差
是的
⑵ 中美对比:美国中小学都学些什么
美国小学共设有八门课程,它们分别是:语言艺术(language arts),数学(mathmatics), 科学(science), 社会研究(social studies),健康卫生(health), 艺术(art),音乐(music), 体育(physical ecation)。
美国小学生在艺术课上学画画,在语言艺术课上学英文(相当于中国的语文课),在音乐课上学音乐常识和乐器。值得一提的是美国小学里的音乐教育。无论是高才生还是低等生,到了小学三年级,美国小学生都要选学一门乐器,然后这些孩子们要参加学校的乐队。
美国初中的主课和中国一样是数学,英文,科学,社会学研究四大重点课,美国初中不开设化学和物理课,这些课程要到高中去学。初二的时候,美国学生才开始学外语。外语并不是初中的必修课,如果孩子不想修外语课,可以选修其他课程。
中美中小学教学对比:
美国比较注重培养孩子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中国比较注重培养孩子的学习认知能力。
美国并不特别提倡孩子学习外语,中国的孩子从幼儿园可能就要开始背英文字母。
美国学校重视音乐教育。自小学三年级开始,孩子们就离不开乐器了。即使孩子将来不想当音乐家,也能在学校里收到系统和全面的音乐教育。而中国大多是将这些作为业余爱好,有的可能还会觉得这些是不务正业。
综上所言,美国学校和中国学校有共性,也有一定的不同。除了应付英文数学等主课,有意培养孩子独立思考的创造力,让孩子敢于口头表达自己的观点,是值得家长们特别需要注意之处。
(2)美国小学微积分精英教育扩展阅读
中美教育有何差异?听学生怎么说
北京8月12日电 据新华社“新华国际”客户端报道,8月5日晚,BBC2播出纪录片《我们的孩子足够坚强吗?——中式学校》第一集,在中国国内引发热议,中国老师和英国中学生之间的“较量”似乎火药味儿十足,的确让这部纪录片夺人眼球。
谈教育不能离开国情。看过这集记录片的英国网友评论说,中国老师的教育方式适合中国这样资源有限、机会有限,但却拥有庞大人口的发展中国家。
除了英国,中美教育又有何差异?我们听听在美读书的华人学生怎么说。
在高一下学期离开北京,到纽约读高中的曲漪蓝现在已经是纽约大学石溪分校大三的学生。她说:“国内读高中是老师拿鞭子赶着学,有时都不知道在为谁学习。在美国是放羊,不学习、不交作业也没人管。学校不会为你组织高考复习,学习是自己的事情。”
曲漪蓝认为,中国式教育有利于约束自觉性差的孩子,美国教育有利于培养精英。“很难说哪一种教育更好,要看个人吧。”
范思捷与曲漪蓝感觉相似。她来自南京外国语学校,在美国读了三年高中。她认为,国内更重视基础教育,每个学生在初、高中都会接受系统、全面的基础教育,文、理各科基础功扎实。“美国教育更注重发挥学生个人特长,因材施教,给了学生更多适合个人的学习机会。”
曾就读于曼哈顿上东区公立高中、现在是哥伦比亚大学国际关系与公共事务学院硕士的凯迪则认为,美国高中生看起来很轻松,不像中国学生那么多考试压力,但实则不然。
“这真的取决于各人,想要进名校的学生也很累。除了保持学习成绩排名年级前列、大学入学标准考试(SAT)拿高分,还得参加各种乐器、体育和艺术活动,在各种社团中担任领导职位,平时还要积极参加义工活动,如果能在各种竞赛上获得好名次,才能处于有利的竞争地位。”
参考资料新华网——中美教育有何差异?听学生怎么说
⑶ 美国高中提供的微积分基础学是中国什么时候学的课程
学校数学分为 algebra,geometry,trigonometry,pre-cal,AP calc AB/BC,Calc III 6个。
Algrbra就是代数,国内初一初二水平。
geometry同理。
trigononetry初中加高一专左右。
pre-calc有国属内高一内容了。
AP是微积分,就国内高中内容。属于换取美国大学数学处等课程的数学课。
Calc III是国内大一的高数了。这个有些美国高中有,然后有些高中的这门课是可以跟一所大学绑定的
我们大学学的英文版微积分和中文版的差不多,用的是Dale Varberg 等所著的《Calculus》,内容是:极限,一元函数微分学及运用,不定积分,积分技巧,定积分,定积分运用。无穷级数,柱坐标和极坐标,向量代数和空间解几,多元函数微分学,重积分,线积分和面积分。大致这些,不过这是大学的,一年学的,高中应该简单点,应该就前面一些内容吧,最多把极限,导数,微分,积分讲了,貌似我们高中就只讲了极限和导数
⑷ 美国中小学都学些什么
英语(English Languages Arts,即ELA)、科学(Science)、数学(Mathematics)、社会学习( Studies)、艺术人文(Arts and Humanities)、体育(Physical Ecation,即PE)、健康和安全教育(Health and Safety Ecation)、外语(Second Language)、学习工具(Tools for Learning)。
以 上这几大类课程基本上是各所小学都要开设的课程,区别主要是不同学校对这几大类作了不同的细分,或者对细分科目的强调程度不同,课时安排不尽相同, 上述的1-7课程通常在K-5的各年级中都有设置。随着年级的变化课程设置也会调整。教会学校还会开设一些宗教方面的课程。通常美国小学生通常每天在校时间为7小时,一般要保证每天6小时的教学时间。 大家知道在中国老师,家长都特别重视主课的学习比如语文,数学,现在还有英语,对其他科目的重视程度就不够了,美国的小学要是从课时多少上看可以把英语, 数学,科学和社会学习这四门课程看作是主课了,因为课时最多,也是各校的必修课和考核科目。我认为美国最值得我们借鉴的有两点:一是课程设置,特别是科学 和社会学习这两门课程,非常重视。二是教学方法,主要是互动性学习。
⑸ 美国高中微积分学习的内容都是哪些
唉,很遗憾,我们大学学的英文版微积分和中文版的差不多,用的是Dale Varberg 等所著的《回Calculus》,内容答是:极限,一元函数微分学及运用,不定积分,积分技巧,定积分,定积分运用。无穷级数,柱坐标和极坐标,向量代数和空间解几,多元函数微分学,重积分,线积分和面积分。大致这些,不过这是大学的,一年学的,高中应该简单点,应该就前面一些内容吧,最多把极限,导数,微分,积分讲了,貌似我们高中就只讲了极限和导数。
⑹ 不是说美国人数学差吗,怎么高中就学微积分
中国教育是先快,后慢,开始让学生尽量多记忆知识,并且强调一字不差掌握。让学生在儿专童、少年时期思维都放属在学习课本知识的机械化记忆上,错过了培养性格、培养解决复杂问题能力的时期,到了大学,只有很少数人还保持学习兴趣和创造力。
美国教育是先慢,后快,开始让学生有充分时间理解少量知识,并且要求学生运用自己学到的很少的知识用充足的时间去解决一些很复杂的问题,不断锻炼学生的想象力、创造力、运用资源的能力,从高中开始,学生的这些能力开始展现出来,学习兴趣和创造力让美国的大学生在大学阶段读书非常刻苦,敢于质疑课本知识,具有很强的创造力。
⑺ 求比较几本美国的微积分教材
我没用过Varberg的书,但是我觉得Stewart的很不错,我在美国上学的课本就是他的,感觉他的课本很详细,比较全面,而且比较整齐,排版和编辑很有逻辑,你不妨去看一看。
⑻ 为什么美国中小学生学的数学比我们简单,美国人却还能做出超级牛的东西
总的来说就是美国资源太多太多了,有天赋和爱好的人才基本上都能被开发出来,尽管美国大多数人水平不行,但是凭借着高效率的选拔体系,精英的数量并不少,水平也很高。 什么你说没钱? 我有个同事靠着海军陆战队退伍国家付学费,28岁才上了某城市大学,恩类似(中国的)大同大学的档次吧,毕业以后考入全美前十的医学院,在全美前三的医院做外科住院医,真的像鸡汤里面一样,心有多高,天就有多高。换到中国,协和根本不收临汾医学院的毕业生,人家的临床博士项目根本不招不在本院规培的考生。他老婆也够传奇的,老公基本不着家,她一个人带三个六岁以下小孩一条狗,还做兼职瑜伽教练贴补家用。。
资源的丰富程度决定了竞争的激烈程度。在中国高考包括竞赛初赛的选拔比例太低,导致了人人都需要在很多很无聊的事情上花上大量时间。像物理竞赛数学竞赛,初试的难度只有高考压轴的水平,这种题有什么区分度?特别是高考大省的学生一定要做到99.9%准确率,这是很浪费时间的,或者说大部分时间都浪费在低水平的打磨应试稳定性上了。关键考试中稍有不小心就会被挤下来,走上一条完全不同的人生轨迹。相对的美国的学生把必修课做到90%就足够了,尖子生有很多时间学习更深的课程,为大学甚至研究生院做准备,人家始终可以吃到新招。
最后还有一点要注意的是中国的资源分配非常不均匀,以我的老家煤省为例。这么悬殊的比例背后不是学生的智力差异,是培养体系的差异。当年还没有竞赛保送制度的时候,学生玩这个纯粹为了荣誉,老师也不知道该教什么。我数学是白卷嘎嘎,其他几科的教材只有自己翻爸妈的大学教科书,然后物理多一本通向金牌之路。
⑼ 关于美国大学一年级的微积分难度!
= =。。其实很简单。。
就是derivatives什么之类的。。。
中国的微积分的书都可以啊。。
更好的是去看AP的calculas。。。就是美国预科的水平。。大一会比它再多点吧。。
⑽ 美国人教育孩子的方式与中国有那些区别
很久以来,人们都接受这样的观点:中国学生创造能力逊于美国学生,但基础知识的扎实却远强于后者。 然而,国际数学大师丘成桐却给了自我感觉良好的中国人当头一棒:“这都是多少年来可怕的自我麻醉!我不认为中国学生的基础知识学得有多好!” 丘成桐说:“能进哈佛大学的中美学生应该是这两个国...家最好的学生。而两类最优秀的人相比,美国学生的基础知识绝对不会逊色于中国学生,相反要强很多。“ ”在美国比较好的中小学校里,中国学生念的功课,他们也都是要学的,而且学得很灵活,绝对不是像中国那样填鸭式地教。一些好的学校,十一、十二年级学生的微积分已经做得非常漂亮,但听说国内不是所有的高中生都学微积分。“ 丘先生清楚地记得 :有一次,几个来自国内一顶尖大学的学生找到他,求教一个几何方面的问题。丘成桐感到很奇怪,他们问的是一个微分几何方面的古典问题,是学生们在读本科时就应该掌握的数学知识。”这还能说中国学生比国外学生学得好吗?“ 诺贝尔奖获得者杨振宁则认为:中国的教育态度与美国的教育态度截然不同,最大的区别是中国偏重于灌输式教育。中国学生的根基非常扎实,这是优点,但也有缺点,中国的学生面对新事物总有畏缩心理,与美国学生比起来,创新意识较差。 中国式与美国式的教育,不能讲哪一个好,哪一个不好,要因人而异。在教学过程中,对于中国学生,应该让他们多创新,对于美国学生,应该让他们打好基础,这样互相弥补,是最恰当的。换一种说法,对天资高的人,美国教育会好一些,而对于大多数的学生,基本上讲,中国的教育哲学是比较好的。 杨振宁的结论是中国传统的教育体制没有完全改变的必要。 有人以中国学生在奥林匹克数学竞赛上的卓越表现来反驳丘成桐的观点,“国内参加奥林匹克数学竞赛的孩子多厉害呀,连着多年占据金牌霸主的地位。美国孩子能行吗?” 然而,早在2002年国际数学家大会上,就有学界专家告诫,别被“奥赛”的光环蒙蔽。中国之所以能在数学“奥赛”上年年丰收,一个重要原因是这些选手都是层层选拔的,并在赛前经过了严格的强化训练。这种强化训练可以用“残酷”一词来形容。在学校往往是采取数学教师轮番轰炸的方式,即竞赛选手停止了其他所有学科的学习,整天从早到晚不休息,十几名数学老师轮流辅导,出难题怪题考试,同一题型进行反复的多角度的练习,直到所有老师无题可出,甚至数学老师都被难倒,无法解答,还不罢休。在国外,参加”奥赛“是自由的,没有一个国家像中国这样重视,组织得这么好。在我国,各种”奥赛“都带有明显的应试教育痕迹,不再是培养兴趣的活动。这样培育出来的数学苗子,他们多半会“告别”数学舞台。“在‘奥赛’中获奖的不少人不愿继续从事数学研究,个别人甚至表示一辈子不愿意再接触任何数学符号。”北京师范大学刘兼副教授说。 国际数学奥林匹克竞赛的重大意义之一,本是促进创造性的思维训练,在科学技术迅速发展的今天,这种训练尤为重要。数学不仅要教会学生运算技巧,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有严密的思维逻辑,有灵活的分析和解决问题的方法。但是,在中国的奥赛热,却渐渐背离了其初衷…… 面对以上困惑,本刊近日采访了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院副院长、教育心理与心理健康研究所所长伍新春教授和北美三大教育心理学家、前美国教育协会主席、现伊利诺依大学阅读研究中心主任理查德·安德森先生。 在采访中,我们了解到,实际上中美教育差异不只存在于大学、中学,更存在于小学和学龄前幼儿时期。美国人重在开发孩子的学习兴趣,认为学习是一辈子的事情,学习是一件很快乐的事情。 他们觉得进入21世纪后,人们所要面对的是科技创新和纷繁庞杂的信息更替,只有培养一个人终身学习的能力,才是最大的生存保障。阅读是最直接有效的学习途径,人类80%的知识都是通过阅读获得的。西方人说:“Leader is reader”(领导者一定是读书人)。阅读能力的培养是从儿童早期开始的循序渐进的过程,如果说阅读是学习的基石,教育的根本,那么,儿童阅读就是基石的核心。因此,早期阅读更被称为”终身学习的基础、基础教育的灵魂”。美国总统布什在“教育改革蓝图“中说:我们太多的孩子不会阅读,阅读是建筑的基石,它必须是我们教育改革的基础。 20世纪80年代开始,一些发达国家就已经把儿童智力发展的重点转移到阅读能力的培养上。在美国、英国的幼儿园,阅读占到课程的 80% 以上。每天晚上睡前进行20分钟的亲子共读,已经成为大多数美国中产阶级家庭的习惯。西方国家儿童读物出版机构、社区、家庭、教育机构、政府、社会团体、企业及传媒的多方参与,构成了良好的儿童阅读促进机制。 伍新春: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教授。著有《教育心理学》、《小学语文心理学》、《高等教育心理学》等书。承担过国家“攀登计划”《脑科学与素质教育》课题;全国教育科学“十五规划”《现代学习理论与学习方式变革》课题;教育部《教师职业倦怠的特点、成因与干预研究》;美国福特基金《汉语儿童的阅读与促进》课题。 问:数学大师丘成桐认为中美学生的差距不止在大学教育阶段,更在基础教育阶段,您对此怎么看? 答:我们目前正在研究这方面的问题。其实,我们的基础教育也有其可取之处。比如,我们学生的基本功很扎实,解决书面问题的能力往往比较强。关键是素质教育和应试教育究竟怎么教才能尽可能的发挥优势,减少劣势。这是个教育政策的策略问题。现在,美国也在学习中国应试教育中好的一面,以期减少他们学生基本功不扎实的问题。美国所倡导的“快乐教育”就是希望孩子从小培养内部动机,享受做这件事的乐趣。而灌输式的教育虽然也能达到这种目的,能力可能提高了,但也可能无形中使孩子产生一种逆反心理,以后再也不想做这种事情了。我自己也是一位大学老师,从我的经验看,国内中学里最优秀的学生,大学里继续优秀的不多。因为国内中学里最优秀的学生往往为了保住第一名,就要加倍的用功读书,大量的精力用在了抠书本、抠教材上,兴趣面会比较狭窄,一旦进入大学学习后,外在的压力没有那么大了,自己就会从精神上放松,学习成绩就会掉下来。所以,从中外教育来看,最核心的就是别人学得比较轻松、愉快,而国内则整体上强调学习是一种苦差事,要付出艰苦的努力。 中国有句话叫“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就是说:你现在吃苦了,以后就可以享福了。可是现在有谁能够读20年书后,就可以从此不学习只享受呢?心理学中有一种术语叫做“过渡理由效应”,就是这样一种理由足够我从事这样一种活动了。如果学生在学习中,家长和老师不断地给学生一种奖励,学生就会认为学习就是为了得到这些奖励,一旦这些奖励没有了,他的学习动机也就没有了;没有了动力,学习成绩自然而然就掉了下来。 用奖励刺激学习的方式,会把孩子往一个方向引。实际上,并不是只有往这个方向走才是最对的、最合理的。所以,有创造力、成功的人并不总局限在某个方面。 问:素质教育和应试教育各有各的利弊,您认为应该怎样扬其所长,避其所短?目前,我国在这方面有什么策略? 答:中国的学生众所周知都比较勤奋,比较刻苦,这和整个中华民族的民族特点有关。中国人受几千年的传统影响,一直以来都是以“勤劳、智慧”闻名天下。我们的学生对基本概念的把握与理解都很好。这一点,美国也正在向中国学习。他们的课程改革也吸收了许多中国教育中好的一面。比如,美国曾经提出一个口号”恢复基础运动“。它就希望把自己强的一面发挥得更好的同时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