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怎样增强小学生法治教育的实效性
数学课程就是要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和谐”发展,让学生快乐轻松回地学习数学。课堂教答学的实效性是广大教师所共同追求的,而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是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只有增强课堂教学的实效性,才能打造精品课堂。实效性的核心问题就是教学的效益,主要是指通过教师一段时间的教学之后,学生所获得的具体进步或发展。
B. 小学生进行健康教育的必要性
目前对小学生的健康教育很必要,无论说心里还是身体的健康都迫在眉睫。首先内是容身体健康,好多的家长都没有重视,营养不均衡,膳食机构不合理,尤其是农村的小学生。还有就是卫生习惯,城市里的小学生要好的多,农村就比较差。小学生在每天回家以后还是应当地进行适当体育锻炼。这些都要引起老师和家长的高度重视。再在就是心里健康,心理健康教育在学校老师都要讲这方面的知识,小学生从小就要树立正确度人生观等。每天小学生回家以后家长也应该进行这方面的教育等。总之家长和老师都要重视小学生的健康教育,而且还配合教育,这样小学生才能健康的成长。
C. 如何提高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实效性
摘 要 要提高心理健康活动课的实效性,活动前要界定好目标、选择好内容、把握好活动模式;活动时要促进学生积极参与,让学生有直接的心理体验,从而产生间接的心灵感悟;活动后要对过程、方式、原则、学生问题进行全方位的反思。
关键词 心理健康;活动课;活动
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是素质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应从课程学的高度进行探索。遗憾的是,很多学校却将心理健康教育置于可有可无的状态,其重要性仅仅停留在口头上。随着国家教育部和地方教育行政部门一系列加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文件的出台,心理健康教育作为一种活动课程与校本课程的建设与开发,引起了众多学校的关注。职业学校的学生作为一种特殊的学生群体,尤其需要教育工作者更多的心理关助与支持。心理健康活动课在唤回学生失落的自信、激发学生求知的力量与勇气、发挥学生的“三性”(自主性、能动性、创造性)、挖掘学生的个体潜能以及学生自我教育与管理方面完全有能力大展身手。[1]本人根据自己多年来的教学探索和理论研究,就如何提高职业学校心理健康活动课的实效性,谈谈一些看法与思考。
一、活动前的准备
1.目标的界定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指出心理健康教育的总目标是:提高全体学生的心理素质,充分开发他们的潜能,培养学生乐观向上的心理品质,促进学生人格的健全发展。教师在每一节活动课目标制定时要围绕《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的有关要求,通过活动的开展努力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帮助学生树立心理健康意识,培养学生乐观向上的心理品质,增强学生的心理调适能力,促进学生人格的健全发展;帮助学生正确认识自我,增强自信心,学会合作与竞争,培养学生的职业兴趣和敬业乐群的心理品质,提高应对挫折、匹配职业、适应社会的能力;帮助学生解决在成长、学习和生活中遇到的心理困惑和心理行为问题。
2.内容的选择
心理健康活动课的特点是以学生活动为主,内容上充分考虑学生的实际需要,强调学生认知、情感、行动的全面投入。[2]我在选择心理健康活动的内容时,从三个方面进行思考:①从学生的实际生活出发,把学生生活中典型意义的情境再现于课堂,让学生去体验与感悟;②从学生的问题出发,把学生身上已经出现的心理困惑或可能要出现的心理问题引入课堂,让学生去讨论、去自我探索,充分挖掘学生自助的力量;③从学生的认知水平出发,充分考虑学生现有的学业水平和健康意识。
3.模式的把握
如何有效地开展活动,课前要设计好思路。一般情况下,心理健康活动课课堂活动模式可以概括为五个环节:①用故事、寓言、学生身边发生的事情或社会热点问题引入话题,激发学生的兴趣。②引导学生自我分析、自我表露,提高学生心理自助的责任感。③让学生毫无拘束的讨论,揭露问题或现象的实质。④再现有关情境,让学生去体验,促进学生有所感悟。⑤点评学生的课堂反应,总结升华。
二、活动的开展
心理健康活动课一种以活动为主线、以学生的体验与感悟为核心、以学生心理的健康发展为归宿的 “形散而神不散”的活动形式。职业学校心理健康活动课的策略主要有:教师对学生无条件的关注与欣赏、对学生行为不断的反馈与矫正、引导学生阅读、创造机会让学生互助、角色扮演让学生体验、相互讨论改变学生错误的认知、提高学生自我管理的能力等等。[2]心理健康活动课上,教师的主要任务是尊重学生、设计活动、创设情境;学生的主要任务是积极参与、真心体验、深化感悟。
1.强化学生活动的参与
“教室无死角、课堂无闲人”。 根据具体的内容,以多样的活动形式让学生多想、多说、多思考、多讨论、多模仿、多扮演、多总结,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比如,自我意识辅导时,让学生既说自己的优点和缺点,也说其他同学的优势和不足之处;情绪辅导时,让学生相互讨论各自身上存在的一些不理性的观念;人际交往辅导时,让学生分别扮演各种情境中的不同表现,同学间再相互评价;消除学生不良行为习惯时,让学生相互间建立“治疗同盟”、作出改变的承诺、进行行为分析、制定计划。
2.关注学生内心的体验
心理健康活动课中,学生的参与不能停留在表面,热热闹闹绝不是心理健康活动课的追求与价值所在。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要关注学生内心的体验,要判断学生是否说的是真话、是否真心去表演、认真去模仿、深刻去反思。引导学生思考这些问题:情境是什么?为什么?结果怎么样?我以前可能会怎样做?今后可能会怎么做?
3.推动学生不断的感悟
心理健康活动课上要动静结合,留有时间让学生去感悟,学生没有所“悟”,则学生身上存在的共性问题也得不到解决,学生的个性更不会完善。教师要抓住问题或事件的症结所在,从认知、情感、行为等方面,层层落实、步步深入、点面结合、由此及彼、由表及里,不断推动学生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在活动的参与与体验中似有所悟。“不是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一些职校学生往往就是看不到自身的优势,在学习上过度的自我贬低才导致学业的失败。通过各种活动的开展,让学生看到一个真实的自己,让学生真正明白“天生我材必有用”、“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条条道路通罗马”的道理。
三、活动后的反思
1.活动过程的反思。教师要反思的是整节课活动时的气氛是否轻松自然?活动导入时有否激发学生的兴趣?有多少学生积极参与了活动?在体验中学生感悟了什么?教会了学生哪些具体的正确处理心理问题的技巧与方法?自己点评时忽略了什么细节?
2.活动方式的反思。在活动开展时自己有没有积极地关注学生、鼓励学生?有没有精神饱满和真诚的微笑?有没有认真倾听学生的发言,捕捉学生的弦外之音?有没有引导学生的自我探索?有没有通过暗示、说服、体验让学生改变错误的认知?这些问题需要教师进一步反思。
3.是活动原则的反思。《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规定了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九条原则,心理健康活动课作为心理健康教育的一种形式与载体,它的开展也应该遵循一些特殊的原则。因此,每次活动后教师要反思自己在活动中有没有贯彻以下十大原则:针对性原则、平等性原则、尊重性原则、全面性原则、多样性原则、主体性性原则、鼓励性原则、助人自助的原则、参与性原则和快乐性原则。
4.学生问题的反思。活动结束后教师要考虑活动究竟解决了学生的什么问题?学生身上还存在什么问题,这些问题产生的原因是什么?怎样才能避免学生心理困惑的产生?如何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等。
D. 浅谈幼儿园健康教育的有效性
幼儿园的心理健康教育是个体心理发展的基础环节,其对于个体意志、情感、品质等的形成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通过对幼儿园心理健康教育的价值反思,立足当前幼儿园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问题,进一步探讨提升幼儿园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性提出一些看法。
幼儿园;心理健康教育;价值;问题;路径
幼儿园的心理健康教育是幼儿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幼儿的心理健康对于个体的成长及素质的提升具有重要意义。教育部早在2001年的《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中就明确提出,“幼儿园必须把保护幼儿的生命和促进幼儿的健康放在工作的首位,树立正确的健康观念,在重视幼儿身体健康的同时也要高度重视幼儿的心理健康” 。近年来,幼儿园的心理健康教育愈来愈受到重视,但在具体的开展过程中,仍然不同程度存在一些问题。因此,重新审视幼儿园的心理健康教育,寻求提升幼儿园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性举措,具有重要的现实 意义。
一、幼儿园心理健康教育的价值反思
幼儿园的心理健康教育旨在根据学龄前儿童的生理、心理发展特点,运用有关心理教育方法和手段,对学龄前儿童进行情感情绪、自我意识、意志品质等方面教育,促进个体自我调节、自我控制,促使其形成健康心理状态、心理素质与健全的人格。幼儿园的心理健康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因子,是对于个体的发展及整个社会公民素质的提升的基础工程之一。这种价值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1.个体健康成长的必然诉求
早在1977年,世界卫生组织就曾经提出了真正的健康应该是“生理、心理、社会适应的完备状态”,即真正的健康必须是生理和心理同步的。许多临床经验表明,个体的心理健康和人格素质状态与幼儿时期是否具有健康的心理和人格素质有很大关系。幼儿(尤其在3-6岁)时期的心理健康状态对个体的情感情绪、自我意识、个性发展及社会适应能力具有重大的影响。例如据相关的临床实验,一些成人心理疾病患者,其病因可追溯至幼年。而幼儿园作为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场所,加强和优化幼儿的心理健康教育不容漠视。
2.社会发展对于个体心理素质的现实要求
心理素质是个体生活发展的必备能力。随着社会的发展,社会生活节奏的加快,社会各行业的竞争压力越来越大,对于社会个体的心理素质、个人品质和意志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幼儿是国家的未来,是社会发展的生力军。这都要求幼儿园应当积极肩负历史使命,注重幼儿园的心理健康教育,特别是近年来幼儿心理行为问题的凸显,使得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需要日益迫切。
二、幼儿园心理健康教育存在问题分析
随着幼儿园教育改革的进行,幼儿园心理健康教育的价值不断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是,不可否认,幼儿园在实施心理健康教育的过程中也不断暴露出一些问题。
1.幼儿教师的重视不够
幼儿园孩子的年龄一般在3~6岁区间,而3~6岁是幼儿心理发展和人格成熟的关键时期,处于该阶段的幼儿园儿童拥有强可塑性,但却因为自我调节能力和自我控制能力的不成熟,极易在外界的影响下形成不健康的心理。反观我国各地的幼儿园,大部分仍然停留于关注幼儿的生理教育,并没有实现幼儿心理和生理教育的同步性。大部分幼儿教师对于幼儿群体中所出现的各类心理问题仅仅归因于德育现象,单纯依靠思想政治教育、说服和劝导等方式来解决。例如幼儿中存在的说谎现象,部分是因认知水平低导致的,更多的是心理发展过程中产生的,光凭德育手段是无法根本解决的。再加上幼儿教师对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知识的缺乏,对心理健康问题的认识存在模糊性,从而导致了对幼儿园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视不够,把幼儿所出现的心理异常现象归类为成长的自然现象,而不去关注。
2.学校教育的知行脱节
幼儿心理健康教育在社会的呼吁下其重视度不断得到提高,各地幼儿园也渐次开设专门的幼儿心理健康教育课程,“高度重视幼儿园心理健康教育”“把幼儿心理健康教育放在工作的首位”“促进幼儿心理健康教育是教育任务的重中之重”等等口号也喊得非常响亮。很多教师明白真正的健康应该是生理、心理、道德三者的同步健康,但是理念上的重视并未在行动中得到体现,导致幼儿园心理健康教育中存在执行脱节的问题。例如,教师仅在课堂中给幼儿灌输心理健康知识,而忽视了日常生活中的渗透教育;有的教师认为心理健康教育应该是专职心理教师的职责,“不在其位,不谋其政”,幼儿心理健康教育虽然重要,但是与自己的关系不大,使得很多幼儿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流于形式,执行脱节,成为一纸空谈。
3.家庭教育的不同步性
计划生育的倡导和实行,导致现在众多家庭成为了“四二一”形式的家庭,独生子女成为了家中的“独苗苗”,集万千宠爱于一身。家长对于孩子的各种要求是有求必应,优越的物质环境等原因容易导致幼儿产生任性、骄纵、自私、具有攻击性等问题,而家长并不认为这是幼儿的心理出现问题,相反,把更大的期望值寄托于孩子的智力教育上。家庭环境的熏陶和影响,对于幼儿形成正确的心理和价值观是极其重要的,而家长对心理知识的匮乏,对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不够重视,使得幼儿在学校所学习的心理知识得不到巩固和强化,造成幼儿心理健康教育中学校和家庭的不同步。
三、幼儿园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路径
奥地利心理学家弗洛伊德曾经说过:“早期的心理健全,对一个人未来的发展很重要。”因此,探讨分析幼儿园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途径,着手解决幼儿园心理健康教育中存在的问题,是推进幼儿园教育工作朝向心理、生理、道德三者同步发展的重要举措。
1.教师引导,促进消极心理矫正
俗话说:“打铁还须自身硬。”改革幼儿心理教育机制,重视幼儿教师的理论学习和指导,提高幼儿教师的专业水平,是完善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首要条件。教师想要给孩子一碗水,自己必须“先有一桶水”。因此,相关部门和幼儿园领导必须重视幼儿教师的理论素质培养,应该多引进一些关于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专家开设讲座,同时丰富幼儿园中关于心理健康教育的资料和书籍,并定期指派幼儿教师进高校接受心理学知识培训,提高教师的理论素养。其次,教师要注重自身的引导作用。幼儿期正处于一个模仿能力极强的时期,教师的一言一行都能够成为幼儿争相学习的对象。因此,幼儿教师应该在日常生活中注重自身言行对幼儿心理健康的渗透教育。例如,当教师发现幼儿出现说谎现象时,可以不立即点破,而是通过讲述自身的经历或者以故事的形式进行引导,使得幼儿在与故事中主人公的对照中来理解自己行为的错误,同时利用其模仿能力强的特点告知其解决方式。这种引导方式比直接的说服和劝导更能够促进幼儿消极心理的矫正,并且不会使幼儿产生抵触情绪以及自尊心受挫感。 2.主体实践,注重知行有效结合
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主体包含教师和幼儿两方面,教师在丰富了自身的理论知识之后,要注重把知识转化为对幼儿日常行为的引导上。游戏是幼儿园生活的一部分,游戏始终贯穿于幼儿园教育的始终。教师应该利用这种具体且颇具形象化的活动方式,引导幼儿心理健康不断得到发展和成长。教师应该在游戏中教会幼儿,在不断与他人进行互动、相互作用中学会分享、学会集体意识;引导幼儿在游戏的体验中勇敢地表现自我,学会自控和自律。例如,教师可以为幼儿创设一个环境,让幼儿进入游戏角色中,通过与他人的合作和集体的锻炼,将教师讲授的心理知识与实际行为联系起来。同时,幼儿教师还可以通过设计开展各种活动,比如在老人节带领幼儿去敬老
E. 如何提高小学教育的实效性
如何提高小学数复学课堂教学实效制性
数学课程就是要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和谐”发展,让学生快乐轻松地学习数学。课堂教学的实效性是广大教师所共同追求的,而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是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只有增强课堂教学的实效性,才能打造精品课堂。实效性的核心问题就是教学的效益,主要是指通过教师一段时间的教学之后,学生所获得的具体进步或发展。
F. 如何提高小学德育教育水平的实效性
学生在小学阶段如同一张白纸,教师怎样对其进行描绘,最终就将形成怎样的画卷。虽然学生可以通过后天的努力,在人生画卷上涂满绚丽的色彩,但模板已经确定,再绚丽的色彩也无法掩饰“底稿”的痕迹。因此,在小学教育阶段,我们应将德育教育融入到每一个教育环节中,从而为学生的将来勾勒出优秀的“底稿”。
一 小学德育教育的现状
1.观念落后
虽然近年来进行了新课程改革的推行,但是根深蒂固的传统观念仍然没有消除。依旧将分数作为衡量学生的唯一标准,造成了重智力培养、轻德育教育的形状,对学生的未来成长十分不利。
2.模式单一
德育教育长期被轻视,当骤然走上教育前台,难以有一个很好的教学方法与其相适应。教学方法依然沿用传统的方式,采用简单的说教,以典型的事例作为说教内容,进行枯燥的德育教育,无法为学生提供有效的德育教育。
3.缺乏评价体系
学校受到应试教育的影响,以学生智力的培养为主,对于学生德育教育方面的投入几乎为零。在这种严重缺乏投入的情况下,德育教育没有一个完善的教学体系,在进行德育教育情况评定时,无法对学校开展德育教育的实际状况作出准确判断。
4.脱离生活实际
由于学校没有建立完善、系统的德育教育体系,在德育教育的选材方面,取自一些典型的事例,虽然这样很具有针对性和典型性,但是难以让小学生接受。而且有些传统的事例严重与现实社会相脱节,令学生的价值观形成与现实社会现状发生严重冲突。
二 如何提高小学德育教育的实效性
1.以学生为课堂教学主体
人的道德形成,是人与社会环境相互进行构建的一个过程。因此在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时,我们必须要注重学生在道德形成中的主体作用,并有效地与环境进行结合,从而提高学生的“参与意识”和“理想塑造”,使德育教育工作的实效性得到充分发挥。
2.将德育教育融入课堂教学
在日常课堂教育中,存在一个误区,认为思想政治课才是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的科目,然而事实上德育教育是渗透在整个教育活动中的,如语文课,可通过丰富的内容来培养学生的内涵修养;数学课,可培养学生认真细致的态度;美术课,可培养学生正确的审美能力等。在开展小学德育教育时,应当有效地将德育教育融入到整个课堂教育中,而不应仅仅依靠思想政治一门学科来进行学生的德育教育。
3.教师自身修养的全面提高
在小学阶段,小学生的思维能力尚处于形成阶段,一切的行为习惯都来自于模仿。因此教师成为学生们进行学习的主要对象,教师的自身素质,将直接影响到学生未来的发展。要想做好小学生的德育教育,必须提高教师的自身素质修养,从而提高学校的整体德育教育水平。
4.德育教育与生活实际相结合
德育教育的最终目的是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令学生成为一个具有高尚品德修养的人。开展德育教育无法离开社会而独自存在。德育教育不应局限在课堂上,而是将其释放到更为宽广的社会中。小学生的社会经验不足,在有效的课外活动课中融入德育教育,不但能提高学生们的学习兴趣,还能极大地提高德育教育的时效性,从而实现小学生德育、智育的全面培养和提高。
三 结束语
作为教育事业的基础,小学德育教育实效性的提高,直接关系着学生未来发展的途径。将小学德育工作的有效开展列为重要研究课题,充分发挥学生在德育教育中的主体作用,通过教师自身素质的全面提高,将德育教学融入到课堂教学中,在教学与实际生活的有机结合下,从多方面入手,以有效的教学措施来提高小学德育教育的实效性。
G. 如何有效进行小学健康教育教学之我见
一、提高教师素养
教师是教学活动的直接组织者,从根本上说教师的素养与能力的高低直接决定着课堂教学的成败。在小学健康教育课程中教师资源匮乏,并没有专业的教师,大多由其他科的教师兼任。这些教师并没经过专门的训练,缺乏专业技能,只是一味地照本宣科,有的教师甚至将健康课上成游戏课、休闲课。教师本身素质不高、重视不够,这是导致健康教育课程低效的重要原因。当前提高健康教育课程教学有效性的首要条件就是对健康教育课程准确定位,建立一支强有力的专业师资队伍。首先,重视健康教育课程。要组织教师认真学习,集体讨论,使教师能够充分认识到开设这门课是素质教育的必然要求,是现代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是学生成长发展的基础与关键。只有形成全校重视的氛围,才能引起教师与学生共同的关注,在教与学中付出更多的努力。其次,建立专业教师队伍。这涉及身体与心理两方面的内容,是一项具有较强的科学性、系统性与专业性的工作。对此教育部门对教师提出了明确的要求:必须经过专门的培训、考核,应持有上岗证等等。教师如果不够专业,不仅不能够帮助学生解决问题,相反还可能会给学生带来伤害。因此,在教学中一方面我们要招聘专业教师。另一方面,对于在职教师要加强理论学习、教学研修与理论实践,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让教师在教学中历练,在教学中提升。同时要创设交流平台,促进教师在交流中扬长避短,以全面提高教师的专业技能,建立一支强有力的教师队伍,为教学的成功打下基础。
二、贴近学生生活实际,加强教学的针对性
小学健康教育课程具有较强的实践性,因此在教学时我们要改变照本宣科,机械讲授的教学方式,这样的教学脱离学生的实际,实用性不强,学生感觉不到与自身关联性,往往会认为学了也没有用,而且还枯燥单调,学生不感兴趣,教学自然不会成功。因此,在教学时我们要充分考虑到学生的实际情况与教学内容的关联性,要善于从学生所熟知的生活事例来入手进行教学,这样大大增强了教学的亲切性与可信度。学生会感受到健康教育课程与生活的关系,自然就会产生强烈的参与意识与学习的主观能动性,会积极而主动地投入到教学中来。教师与学生一起共同参与到相关内容的学习与探究中来,学生的主体性与能动性得到发挥,在教师的组织、引导与帮助下积极构建。真正践行了新课程标准所提出的以生为本的教学理念,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积极探究,使学生真正成为了学习的主人。同时,教学内容与学生生活相贴近,可以让学生更好地运用所学来指导在学习、生活中所遇到的各类问题,从而使学生拥有健康的心灵与体魄。
三、开展丰富的教育实践活动
(一)寓言故事
故事通俗易懂,是小学生所喜爱的重要形式。我们可以将健康教育与各种寓言故事结合起来,用故事中积极的正面人物形象来传递主流价值观,培养学生积极生活、乐观向上、富有同情心、坚忍不拔、诚实守信等心理品质。
(二)观看视频
充分利用多媒体等现代教学手段,为学生播放一些与教学内容相关的视频资料,这既符合小学生的心理特点,能够激起学生的主动参与,使得学生乐于活动,乐于接受。
(三)角色扮演
小学生活泼好动,让学生来扮演各种角色,让他们动起来比让学生静坐来学习效果要好得多。因此,我们要为学生的角色扮演创造机会,让学生变换角色,处于特定的环境中来模仿,解决现实问题。
丰富多彩的教育实践活动激起了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与强烈的参与意识,学生主动参与、积极探究,在活动中学会了自我认识、自我评价、自我管理,学会正确调节心理与情绪,积极而乐观地学习。
四、建立学校家庭社会一体化教育平台
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既受到学校教育的影响,同时也受到家庭环境、社会环境等影响。因此,我们的教育不能只局限于学校教育,而是要将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社会教育等相结合起来,建立家庭学校社会一体化教育平台,使学生的学习空间更宽广,将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三个模式互相促进,使学生实现知识与技能的内化,使之成为学生的自觉行为,避免学生在学校学的是一套,到了家中与社会上又是一套的现象发生。教师要利用课余时间对学生进行家访,尤其是对于一些留守儿童、单亲家庭等孩子,要及时与他们家长沟通,互相了解情况,使家长掌握更多的教育技巧,担负责任。另外,教师还可以组织学生一起参与一些社区活动等,使学生有更多学习与实践的机会,实现学校和家庭教育一体化,以促进学生更好地成长。
总之,在新形势下我们要高度重视小学健康教育课程,在思想上重视,观念上先进,教学上改革,实践中探索,以促进小学生身心健康发展。
H. 小学健康教育包括哪些方面
小学抄健康教育包括:
1、健康行为与生活方式:包括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以及饮食习惯和行为习惯)、学会保护好眼睛、学会保护牙齿、平衡饮食与食谱、营养早餐必修课、午餐要吃好、晚餐要精巧、偏食与厌食、水与健康、奶及奶制品、豆类及豆制品等方面。
2、疾病预防:包括认识传染病、小学生应接种的疫苗、远离传染病、常见其他疾病的预防等方面。
3、心理健康:包括心理健康标准、日常生活礼貌用语、与人相处的技能、应具备的传统美德、常见心理健康问题及对策等方面。
4、生长发育与青春期保健:包括我从哪里来、小学生生长发育的规律和特点、小学生的系统发育等方面。
5、安全应急与避险:包括交通安全、中毒的处理方法、如何对待动物、使用文具、玩具安全、日常生活中的其他安全问题和正确拨打求助电话等方面。
I. 如何提升小学德育教育的实效性
1、正确认识环境对学校德育的双重影响
教育者不能只看到环境中消极负面的影响,也应看到环境中大量有利的积极主动面。如:市场经济的发展给德育带来了巨大的冲击,但也给德育工作带来了意想不到的好处。市场经济使学生自我意识增强,有利于发挥学生的自主性能动性,激发学生的进取创新和自主观念。其次,市场经济为德育注入了新时代内容,丰富了德育内容。其三,市场经济为学校德育开展提供了强有力的物质保证。一系列的变化,就是对教育者提出的新课题,新要求,只有加强研究,才能有所作为。
2、优化德育环境
(1)、充分利用现代化传媒手段,开展道德教育,大力宣传道德规范,积极表彰道德典型,对各种不道德的言行进行抨击。净化影视媒体,推行德育制度建设,使道德与法律相铺相成,营造浓郁的社会道德氛围。
(2)、加强学校德育环境建设。事实证明,良好的德育环境其独有的潜移默化的作用是一些其他方法无法比拟的。只有建设良好的校园德育环境,才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3、强化社会、学校、家庭教育网络
当前德育工作低效原因之一就是教育环节脱节。解决这一问题,学校教育必须借助社会、家庭中各种积极因素,拓宽德育渠道,提高社会、家庭、学校德育行为的协调性,形成德育合力,发挥德育整体教育功能,逐步实现学校德育社会化。
总之,在新的教育形势下,学校德育工作已出现十分可喜的局面,相信通过学校、家庭与社会三方面共同努力一定可使学生的德育工作从教育的行为控制,动机的激励最终达到被管理得的自我控制、自我管理,最终实现德育工作最优化。德育始终是一个全社会的大课题,要扭转新时期德育工作之薄弱局面,收到良好的德育实效,不便需要教育工作得的积极努力,同时还需要社会各界贤达志士的关心、支持和帮助。让我们共同来营造适应青少年成长的大德育环境,给学生以好坏、是非的肯定评价,使社会道德在他们身上迅速内化,转化为他们自身的道德行为的提高,从而促进中化民族之未来整体国民素质的整体提高.
J. 如何加强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性
首先,学校要不断努力建设一支“爱生敬业”的德育工作队伍,通过教师队伍内的建立完善,充容实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基本队伍,实现学生引导教育的目的。其次,要引领学生做一个有道德的人。要以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教育为基础提高学生的道德素养,以养成教育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以法制教育规范学生的言行,以心理健康教育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养,多渠道相互支持,相互渗透,不断提高学生的道德水准。第三,要组织形式多样、丰富多彩的道德实践活动。以社区服务为有效载体,认真组织学生利用寒暑假进行深入社区的社会实践活动;开展“道德规范进万家”活动,教导学生尊老爱幼,在家中做力所能及的家务;第四组织青年志愿者走入敬老院,关爱老人,扶助残疾人;定期组织学生慰问老红军;尽职尽责值好交通文明岗。印尼海啸,组织了捐款;南方洪水,组织了捐助;汶川地震,学校最早组织捐款,并组织系列活动。第五,心理健康教育要培养学生宽阔的视野。为建设节约型社会,建设节约型校园、组织学生发起节能减排的倡议,开展图书漂流活动,组织教科书循环使用活动,利用远远超过学校校园范围的活动和影响,促进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的全面铺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