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教育计划 > 小学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计划

小学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计划

发布时间:2020-12-20 02:28:29

⑴ 如何进行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学科的整合

一、激发兴趣,提高参与度心理学研究表明“儿童是有个性的,他们的活动受需要和兴趣的支配。一切有效的活动须以某种兴趣作为先决条件” 。由此可见“兴趣是学生最好的老师” 。学生之所以对数学感到枯燥、无味、怕学, 其原因之一是由于数学知识本身的抽象性和严谨性所决定的,再者就是受传统教学手段和方法的局限,不能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新课标》中强调指出:我们在教学中必须“关注学生学习兴趣和经验” 。
在信息技术的教学环境下,教学信息的呈现方式是立体的、丰富的、生动有趣的!面对如此众多的信息呈现形式,小学生一定会表现出强烈的好奇心理,而这种好奇心一旦发展为认知兴趣,将会表现出旺盛的求知欲,极大提高学生的参与度。
二、化静为动,揭示内在规律多媒体信息技术具有多种感官同步进行的直观效果,能
够将教学重点和难点一一呈现出来,向学生展示教学情境、提供丰富感知、呈现思维过程,
使学生闻其声,见其形、入其境,让学生更快、更准、更深地把握教学的重点和难点,极大
地支持了学生对逻辑推理、问题解答和数学观念的寻求与研究。尤其是引导学生对一些抽象
的数学知识进行概括的过程中,运用多媒体信息技术在课堂教学中进行动态演示,形象揭示
知识的生成过程, 化抽象为具体、变理性为感性。让学生在主动参与中, 借助于观察和比较,逐步探究知识的形成过程, 从而更深刻地把握知识的本质。
三、联系生活,体验知识生成建构主义学习观强调:学习不是老师向学生传递知识、信息,学习者被动接受的过程,而是学习者自己主动建构知识意义的过程。每个学习者都是在其现有知识经验的基础上对新信息主动进行选择和加工,从而建构起自己的理解。
在以往的教学中受教学手段的限制和学生年龄特点的制约,学生掌握起来总是有一定困难。而结合学生生活实际运用多媒体动态演示,为学生创设视听情境,产生一种“身临其境”的效果,让学生体会知识的“动态生成”过程,极大地提高了学生的理解能力和分析能力。

⑵ 如何在各学科教学中实现与信息技术的整合

随着课程改革的进行,研究性学习、启发性、互动化学习已经步入师生的日常教学活动当中,信息技术与其他学科的整合已经成为中小学教学的一道亮丽的风景。我们应逐步摆脱空洞的说教、贫乏的语言、呆板的插图为特征,采取压迫式的灌输方式的原始教育教学手段,利用现代化的教育教学工具,寓教于乐,以提高教学的实效性,是我们教育工作者共同面对的问题。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运用已经成为一个热点问题,信息技术将成为课堂教学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成为学生学习、研究、探索知识的有力工具。以下是我就此问题,结合其他学科在与信息技术整合中的构思设计,教学实践,谈几点体会。
一、运用现代媒体、激发学生兴趣
兴趣是人对客观事物的一种积极的认识倾向,是一种复杂的个性品质,它推动学生去探索新的知识、挖掘新的潜能,但是,学生的学习兴趣是要靠我们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去引导、启动和发展起来的。而多媒体有刺激感官的作用,运用媒体,充分利用多种感官实现多渠道信息的传递,加强学生对知识认知的透明度,从而提高学生对知识的吸收和消化。促进学生学习潜能的转化。
例如在数学课《倍数》中概念的导入,教师运用了我国去年的“非典病毒”这个记忆犹新的名词,而且让学生观看多媒体动画——病毒的复制分裂过程,从而唤起学生的情感体验,积极探索新的知识,为推动课堂教学打下了良好的基础,这样导出倍数的定义,学生就更容易吸收、消化了。又如在语文课《草船借箭》的教学中,导入课文时先让学生看看三国相关视频,熟悉里面人物的形象。从而启动、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这时切入新课学生就很容易接受,并很好的挖掘和发挥他们的对知识的理解的潜能,下面的教学就得心应手了,学生也就学得轻松自如。
象这样的教学在很多学科都能得到体现,特别是在理论知识过于空洞、课程内容过于抽象时,信息技术的整合就更能体现它的优势,例如在数学方面,媒体技术都是以点、线、圆为基础,具备了强大的基本作图功能,并且可以对图形进行动态的演示和分析,在科学教学等方面,如果我们运用媒体,给学生直观形象的实体、动画,能大大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效果甚佳。
二、创设问题情境,加强学科整合
日趋活跃的现代教育技术是近年来教学改革的亮点,在轻松愉悦的教学情境中,直观形象的视、听、感知总能紧紧吸引学生的注意力。结合具体内容编制软件,配合师生教于学而融声音、图画、文字于一体的认识环境的MCAI(多媒体辅助教学)和教师根据自身课程安排和多种软件平台制作出的课件,受到了学生们的青睐,通过媒体获得信息,进行思考活动,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在语文课《将相和》的分析人物形象教学中,教师不仅插入一些动感图片,而且剪接了一些视频,让学生清楚的看到廉颇和蔺相如在前后的一些语言、行动以及神态的变化,加强了学生对这个知识点理解的透明度,从而轻而易举的总结归纳出了两个人物的性格特征,不再需要教师对课本的文字进行仔细的分析、讲解、融会贯通,使学生的学习主动性、积极性得到了完全的调动和提高,学生的学习成效就可想而知了,这样教学就达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积极挖掘信息,优化学科整合
在现今的教学中,大凡都能利用多媒体技术来改善我们的课堂教学实效,但是,还有一部分的教师没有很好的去研究、发现问题、总结经验。比如,有的课堂教学需要达到的效果,而我们并不能很好的实现和解决它;或者说我们某些学科的素材相对来说并不充裕,而教师们并不能积极的去收集、整理,来富裕我们的资料素材库;有的教师只是利用多媒体来改善课堂气氛,并没有认识到这里信息储备是何等的丰富,而没有充分发挥他的实际效果。这就需要我们做大量的研究、探索工作,我们在常规教学工作中,要不断积累经验,多进行技术、学术课题研究。积极挖掘可利用信息,组织各学科教师针对各自学科的特点,结合信息技术倾向和学校软件技术平台,优化各个学科的整合。
总之,当今的教育教学正在向信息化递进,信息技术与其他学科的整合能力将是衡量我们教师教学能力的标准,为适应现代教学的需要,我们不能停留在传统教学模式中,应不断更新自己,充实自己,充分利用现代教育工具,寓教于乐,让学生在愉悦的气氛中,轻松地学习、掌握知识。

⑶ 如何运用信息技术与小学语文课程整合

所谓整合,它强调了对个体特征的继承性,即被整合的个体并不丧失其自身特性,使当前行为保持在过去已经形成的某些理念之下的同时,又强调了个体中一些要素的交叉与融合,使处于某一过程的不同个体在某种目标的导引与要求下,呈现出高度的和谐与自然。所谓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就是通过学科课程把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有机地结合起来,将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教与学融为一体,将技术作为一种工具,提高教与学的效率,改善教与学的效果,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是主动地适应和变革课程的过程,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将对课程的各个组成部分产生变革影响和作用。人类迈入信息化社会,基于信息技术的现代教育技术与课程的整合本身就要求变革人的传统的课程观、教育观和教学观以及学习观等,应该尊重人的独立性、主动性、首创性和合作性。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将有利于营造新型的学习型社会,营造全方位的学习环境。
一、运用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利用信息技术可以创设各种情景,用缤纷绚丽的色彩,美丽迷人的画面,把学生的注意力紧紧吸引到课文内容中来。例如教学《北京》这一课时,教师可先让学生观看《北京》的影片或幻灯片,并揭示问题让学生思考:北京是个怎样的地方?作者又是如何描写北京的景色的?在配乐朗读的同时,把学生带入“游览”北京的意境中去。最后让学生讨论、回答上述问题。通过眼看、耳听、心想、口说等多种感官训练,不仅诱发了同学们对北京“美丽景物”的向往之情,又为学生想进一步了解北京的景物留下无穷的余味。学生们被北京的美丽景色深深吸引,学习欲望就更加强烈了,学习兴趣也就更加浓厚了。
二、运用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变抽象内容为具体生动的画面。
在小学低年级的教学中,由于受年龄特点、认知特点的限制,抽象思维才开始发展,在课堂上,教师单纯依靠语言文字来进行抽象的讲解,学生就会感到很难理解课文。这时,就要求教师运用信息技术手段,把枯燥无味的文字变为生动有趣的画面、动画,这样既活跃了课堂气氛,又提高了教学质量。例如:教学《捞月亮》这一课时,教师可以先指导学生朗读课文,然后,迎合学生心中急于想知道“猴子们看到月亮掉在井里时的样子”这一心理,及时打出幻灯片(或动画),然后教师出示一组幻灯片(或动画)把课文的线索清晰的勾勒出来。(是谁发现月亮掉在井里了——它当时的心情怎么样——它是怎么做的——其它的猴子又有什么表现——它们都说了一句什么话——它们是怎么捞月亮的——是谁发现月亮还挂在天上),几张简单的动画便交给了学生们一个完整的故事情节。到此,本课的教学计划也就顺利的完成了。随后,还可以借助另一张幻灯片(许多年过去了,当年参加捞月亮的那只小猴子也变成老猴子了。这一天夜晚,它带领着它的子孙们坐在井边,它会和它的子孙们讲些什么呢?做些什么呢?)这样,又引起了学生探究的热情,激活了学生的思维。
三、运用信息技术手段与学科整合,朗读教材中的重点和难点。
在课文教学中,每篇课文的重点词、句、段需要详细讲解,在课堂上,单凭教师的提问,学生的回答,往往达不到理想的效果。这时,恰当运用电教手段,常常会使一些难以理解的知识迎刃而解。在朗读感悟中要充分调动学生的情感参与,还必须千方百计的创设情境,让学生很自然的进入情境。除了利用体态语言等“煽情”之外,还可以通过多媒体课件(幻灯片、动画、影片等)尽快地让学生入文入画,入情入境。
四、运用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布置形式多样作业,体现创造性。
针对目前小学语文家庭作业的现状,在家庭作业的设计上,我们应该少布置一些以抄写、机械做题为主的短期作业,多设计一些开放性的,需要学生主动去探究、收集、整理、获取信息,并综合运用这些信息进行创新的“研究性学习”的作业。例如:在教学《北京》一课时,教师可在课前布置预习作业,让学生在网上查询有关北京的资料,图片、文字都可以,鼓励学生如果能找到图文并茂的资料就更好了。课后布置学生将课前所找的资料加以补充、整理,有条件的同学课制作电脑小报,并在班上加以张贴,表扬鼓励。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后,将原来的教师直接的口授讲解传授单一的知识呈现途径,转变为由多样化的知识呈现途径,教师可以通过信息技术将课程内容传授给学习者,知识传授途径的多样化,带来高效的学习效果。
信息技术与课程实施整合后,单一的由教师作为知识来源的局面被打破,学习者可以直接从信息化环境和数字资源中获取知识,同时,学习者可以通过信息技术从学习化社区、其他学习者、在线专家等方面获取课程内容,达到最终的学习目标。
此外信息技术与课程实施整合后,对整个课程实施的各个层面都发生了变革作用,教师由传统的知识传授者,转变为课程的设计者,学习者学习的指导者和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参与者。学习者由被动的简单接受,转变为主动的意义建构者和积极的学习者。学习者学习方式由传统的接受式转变为主动学习和自主学习以及探究学习。
以多媒体化、网络化、智能化为主要特征的现代信息技术,正在对传统的课程理念、课程内容和课程实施以及课程资源,产生深刻的影响和变革作用,同时它是促进基础教育的全面改革和提高教育质量的必要途径。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已成为一个新的研究领域,也是一个新的理念的提升。

⑷ 如何实现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整合

当前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已成为基础教育教学改革的一个热点。只有准确把握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的概念、原则和方法,才能通过现代信息技术在学科教学中的应用实现教学方式与学习方式的根本变革,提高教育教学效果。
一、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的含义
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是指将信息技术、信息资源与学科教学有机结合 ,通过在各学科教学中有效地应用信息技术,促进教学内容呈现方式、学生学习方式、教师教学方式和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为学生创造生动的信息化学习环境,使信息技术成为学生认知、探究和解决问题的工具,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及利用信息技术自主探究、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学习的效果。
二、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的原则
在教学实践中 ,中小学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要遵循以下原则
1.以先进的教育思想、教学理论为指导
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是为了培养学生具有良好的信息素养 ,并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因此,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过程不仅仅是现代信息技术手段的运用过程,它必将伴随教育、教学领域的一场深刻革命。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要以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为指导,建构主义理论可以对信息技术环境下的教学提供强有力的支持。
2.构建新型教学结构
当前教改的主要目标是创建新型教学结构 ,即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学教并重”的教学结构,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要充分发挥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学生既是知识的建构者,又是信息技术的使用者;而教师作为学习的组织者、指导者和帮助者,其主要任务是为学习者建构恰当的学习情境,并提供必要的帮助信息。
3.建设高质量的教学资源
建设高质量的教学资源是实现课程整合的必要前提。建设教学资源可结合教师开发和学生创作 ,充分利用全球性、可共享的信息资源作为素材,整合到学科教学中。可以通过网络搜集、整理和充分利用已有的资源,教师也可以自行开发适用的教学资源。
4.结合各学科特点建构新型教学模式
在基于课程整合的教学模式中 ,信息技术要服务于具体的学科学习任务。教师应结合各自学科特点去建构既能实现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又能较好体现新型教学理念的教学模式。
三、信息技术在学科教学中的应用方式
从信息技术在教育中的作用来看,信息技术在学科教学中的应用方式主要有
1.信息技术作为演示工具
这是信息技术用于学科教学的最初表现形式 ,是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最低层次。教师可以使用现成的计算机辅助教学软件或多媒体素材库,也可以利用一些多媒体制作工具,综合利用各种教学素材,还可以利用模拟软件来演示某些实验现象。这样通过合理的设计与选择,计算机代替了幻灯、投影、粉笔、黑板等传统媒体,实现了它们无法实现的教育功能。
2.信息技术作为交流工具
信息技术作为交流工具 ,是指将信息技术以辅助教学交流的方式引入教学,主要实现师生之间情感与信息交流的作用。教师可根据教学需要和学生兴趣开设一些专题或聊天室,并赋予学生自由开辟专题和聊天室的权力,使他们在课后有机会进行充分交流。另外,教师和学生可以通过这些通讯工具与外界交流,获取知识。
3.信息技术作为个别辅导工具
教师根据不同的学习内容和学习目标 ,运用练习型软件和计算机辅助测验软件,让学生在练习和测验中巩固、熟练知识,决定下一步学习的方向,实现个别辅导式教学。此外,教学还能在一定程度上注意学生的个别差异,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4.信息技术提供资源环境
校园网、互联网的建成使学生的学习资源由单调的文字教材变为信息密集、形式多样、海量开放的资源库。在这种丰富的资源环境下学习 ,能够极大扩充教学知识量,使学生不再局限于学习课本上的内容,而是能开阔思路,接触到丰富的信息。
5.信息技术作为测评工具
信息技术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成为学习者的个别辅导工具 ,指导个别化学习,它的测评系统能及时向学习者提供学习效果的反馈信息,使学生明确学习中的长处与不足,便于有目的地调整学习。
6.信息技术作为信息加工工具
信息技术作为信息加工工具主要培养学生分析信息、加工信息的能力 ,强调学生在对大量信息进行快速提取的过程中,对信息进行重整、加工和再应用。
7.信息技术作为协作工具
计算机网络技术为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实现协作学习提供了良好的技术基础和支持环境。网络环境大大扩充了协作范围 ,减少了协作的非必要性精力支出。在学习过程中,学习者通过分工协作,获得共同进步,不仅学到知识与技能,而且在过程与方法上获得收益,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得到体验。
8.信息技术作为探究工具
现代信息技术正在为探究学习这种高层次认知活动提供越来越有力的支持。根据教学需要 ,创设一定的情境,并让学习者在这些情境中进行探究、发现,有利于加强学习者对学习内容的理解和学习能力的提高。
四、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的基本模式
根据具体的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 ,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可灵活采用各种教学模式
1.探讨式(协作学习式)
其授课程序是 :提出问题----分组研究----确定选题----自主学习----发布学习成果----信息反馈。这种教学更加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并逐步建立起包括研究性学习、自主性学习等多样化的学习模式。
2.讲解演示
讲解演示模式模仿了教师课堂讲授与演示的教学方法。利用多媒体计算机所具备的图像、动画、语言和音乐的功能 ,发挥计算机所特有的交互性,将教材内容呈现给学生。该模式也可供学生作为个别教学的形式利用,通过选择学习时间的长短起到因材施教的作用。
3.操作与练习
操作与练习是当前用得最多的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的基本教学模式。它是通过反复地练习使学生巩固和熟练某些知识和技能,提高学生完成学习任务的速度和准确性。该模式的特点是计算机的即时反馈功能得到了恰当的应用。
4.个别指导
个别指导模式主要模拟教师对学生的教学情景 ,即利用计算机扮演讲课教师角色。它基本采用分支型程序教学方法,将教学内容分成一系列教学单元,每次呈现只是一个概念或知识点。
5.对话
“对话”是指计算机与学生之间的对话。计算机可以向学生提问 ,允许学生用自然语言回答,学生也可以向计算机提问。这种模式实现了计算机与学生间的“真正”对话。
6.教学游戏
教学游戏常常被用于产生一种较强烈的竞争性的学习环境 ,而其内容和环境都与教学目标相联系,把知识性、趣味性和教育性融为一体,从而激发学生的兴趣,起到“寓教于玩”的作用。
7.模拟
模拟亦称仿真 ,是指用计算机模仿真实现象或实现理论上的“理想模型”。这种模式形象直观,生动活泼,非常有利于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8.计算机辅助测验
计算机用于教学后 ,许多学校用计算机进行教学评价、测验。由计算机显示题目,考生在终端操作答题,计算机立即核对答案和评分。这种测验能为考生及时提供反馈信息,还可以及时帮助学生澄清错误概念,特别适合于单元测验和帮助学生进行学习。
9.问题解答
问题解答试图给学生呈现一个或几个问题情景 ,让学生加以解决。该情景常以其神秘性、迷惑性给学生以挑战,从而引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10.发现式学习
发现式学习是属于认知建构主义理论中的一种学习方法。通过计算机使学生置于构造好的环境中 ,并提供进行探索、分析、推导、计算等工具,使学生在探索过程中发现并掌握新概念和原理。
11.远程辅导与在线讨论
远程辅导与在线讨论的模式主要是指处于异地的学习者及教师利用 Internet网络通信技术所进行的一种学习方式。通过网络,可以共同上课,共同讨论问题,可以做一些以往教学手段难以完成的事情。

⑸ 如何实现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学科的整合

一、利用信息媒体强大的信息承载功能,满足学生多样化的学习需求。
1、建构主义认为,学生学习之前就已经有了生活的经验,他不是空着脑袋走进课堂的,所以在数学探究学习之始,我们应最大限度地唤起学生原有的生活经验和数学潜力。
2、新《标准》提出:学生的数学学习的内容应当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而内容的呈现应采用不同的表达方式,以满足学生多样化的学习需求。多媒体技术与网络技术可实现对小学数学教学最有效的组织与管理。它们管理的信息不仅是文字,而且还包含图形、图像、声音、视频等媒体信息。通过这些载体,可以在极大程度上增大课堂信息容量和提高教师控制教学信息的灵活性。多媒体以及网络技术,给学生的多重感官刺激和直观教学提供了可能,可有效改善学习方式,加快学生的理解进程,增强学生的认知能力。
3、如在教学“常见的数量关系”中,我们就利用播放超市的影像文件,让学生在“逛超市”中体会单价、数量、总价之间的数量关系在生活中的应用。如:一瓶牛奶的标价2元,这个2元就表示什么?顾客手中的6瓶可乐,这个6表示什么?在收银台计算的又是什么呢?从中学生可以体会单价、数量、总价在超市中的广泛应用。接着让学生自己在“超市”中购物。同桌之间互相说一说:你是怎样做的?根据什么数量关系式?这样根据现代信息技术的特点在课堂中让学生“逛超市”。让学生身临其境,零距离接触生活实际,感受数学知识的生活原型,增强学生学习的兴趣,增强学习数学的情感体验。
4、当然,我们还可利用多媒体技术存储功能,根据需要把一些图形、题目、题目的分析或解答过程等预先存储在电脑当中,课堂上适时地在学生面前再现出来;还可以利用计算机高速处理信息的特点,在课堂上快速、准确地进行作图。通过计算机软件,教师可以对教学目标信息实现实时控制,可以在任何时刻让某段文字、某个图形出现;也可以在任何时刻让客观存在或隐去;可以随机作出图像;可以对屏幕上出现的运动对象随时干预,象电影定格一样使之静止在某一画面上,以对某些需要强调的运动结果进行特写;可以对图形(或图像)进行局部放大等等。这样大大丰富了教学手段,拓展了师生交流的渠道,满足了学生的学习需求。
二、利用多媒体呈现形式的活泼新颖,激发学生自主探索的欲望
1、建构主义提倡在教师指导下的以学习者为中心的学习,就是强调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的认知主体地位。
2、新《标准》中明确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学习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换言之,数学新课程倡导自主学习、合作学习与探索学习。应用“几何画板”,可以创设情境,让学生主动参与到数学活动中进行自主探索,亲自去体验,更强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可以更全面、更方便地揭示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为学生实现“意义建构”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3、如教学“三角形面积的计算”,我们就利用“几何画板”为学生提供了一个做“数学实验”的机会,让学生主动发现、自主探索三角形面积的计算公式。我们在教学中利用几何画板能够动态地表现几何关系、交互性的特点,让学生自己去做两个完全相同的三角形。再让学生利用几何画板的“平移”、“旋转”的一些功能,把两个完全相同的三角形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这种动态的操作过程,给学生进行比较和抽象创造了一种活动的空间和条件。然后引导学生主动探索、观察、发现、讨论、交流研究三角形面积计算公式与已学图形面积计算公式之间的内在联系,大胆推导三角形面积计算公式。最后可以让学生利用几何画板对计算公式进行验证,从而实现对知识意义的构建。

⑹ 如何实现农村小学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

农村小学怎样更好的实现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

教育部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提出:“大力推进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普遍应用,促进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逐步实现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提供丰富多彩的教育环境和有力的学习工具。”由此可见信息技术在小学各科整合中的地位和优势之所在,而目前农村小学“轰轰烈烈喊课改,扎扎实实抓应试”的现象还普遍存在,对于农村的小学教师而言,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还是一个较新的概念和领域。本文就结合我们农村小学在信息技术与新课程整合过程中存在的问题阐述一些自己的见解。

一、有效地提高全体教师计算机操作技能

在部分教师可能都为晋升职称学习过电脑,但知之甚少,根本不够来运用这些新设备更不要说是自己能制作课件。我们要解决用电脑来教学和学习的问题,首先就要来学习怎么样来使用计算机,这是当迫在眉睫的事情。所以首要问题是有一定的师资力量在全体教师中开展计算机的普及教育,要能使每一个教师能够用word软件来编排试卷,会在网上查找相关的资料,会在电脑上播放电子幻灯片,会使用投影设备;进一步学会自己制作powerpoint 等,会在网上也发布自己的作品;再进一步就要有一部分教师能够用 flash 等制作一些有交互性的课件。我们也把这项工作为教学研究的一部分。

我们要培养出一些能掌握现代教学资源,能熟练运用多媒体进行课堂教学的教学一线教师。这在这当中每个学校还要有一定的设备维护人员,在学习和以后的教学中来为正常使用保驾护航。

二、利用信息技术课开展好学生的计算机教育

许多城市学生家中已经有电脑,而农村学校的计算机教育起步较晚,利用现有的模式设备和当前的软件,学生应当在短时间内学会在计算机中完成一些信息建立、查找、保存的基本操作,能够完成教材上的一些查找知识的学习任务。这就需要学校加强信息技术课的教育,适当增大课时量,建立良好健康的网络环境。不但要教学生学会如何使用计算机,还要教会学生如何用计算机来学习。当然,这是信息技术教育的基本任务,也是课程整合的一部分。

三、信息技术与各课程的整合

信息技术能与课程相结合才是信息课最终的目的。他的基本要求就是要使以计算机为核心的现代教育技术真正作为教学的工具,整合到学科课程中来。用好计算机作为一种手段教学,并且要取得一定的效果,这才是真正的整合。

运用信息技术设备可以创设良好的情境,在语文教学中可以作为语言文字教学的一个补充;运用信息技术可以很形象的表现出一些抽象的图形,运用在数学教学中在培养学生抽象思维的同时加强其形象思维,可以上学生方便地找出一些真实的第一手资料数据;运用信息技术可以模拟出一些现有仪器或设备无法完成的实验;运用信息技术可以在网上或其它地方找到一些现实生活中很难见到的动植物标本;运用信息技术可以在第一时间内得到一些时事政治和现实事例;运用信息技术可以在教学中用一些图片和动画让学生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等等。

四、实现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需要解决的问题

我们有了设备,还要有好的软件才能真正让这些设备发挥出最大的优势。对于计算机来说,没有软件就只是一个空壳,我们设备上有的只是最基本的办公软件,如果只靠这些软件根本不会产生太大的效果,就需要有一些更好的软件,既可以很直观地呈现出很多东西,对于我们教师来说也很方便。如:在语文,音乐、美术等课程的教学中,我们可以用《金山画王》制作一学学生喜欢的图片;可以运用《音频剪辑软件》收集一些声音片段进行编辑,带给学生一种听觉的感受等。

我们的教师不光能找到并运用一些现成的课件,还要能够根据实际情况来修改课件。在远教 ip 资源中有许多现成的课件,但是有些课件或有些课件的部分内容不适合自己的学生,或我们自己身边有一些材料,就可以对课件进行修改、加工。这就要求我们的教师有这种能力。

教师如何根据教学目标对教材进行分析和处理,决定用什么形式来呈现教学内容,并以课件或网页的形式呈现给学生,真实性的问题情景,才能使学生置身于提出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动态过程中进行学习。现在我们有一些同步资源可以很好的利用,如我们在进行古诗教学苏教版小学语文教材第三册中的古诗《登鹳雀楼》时可以调用里面的视频资源,其中在诵读古诗的同时还显现出诗中描写的一些情境,非常直观,但是我们还要注意在我们方便的同时不能抹杀学生的抽象思维。

与此同时,如何能运用这些设备和软件创设出一种良好的环境或氛围,在用课件时就要有选择,根据知识的特征围绕学生来选择,课件尽量符合本节课的要求,能解决教学难点之外,还要以培养学生的基本功,另把学生放在主体位置上,着重于学生能力的培养。要充分体现交互性,课堂中还依然是教师和学生的双边活动,计算机辅助教学是辅助教师授课、解决教学难点的手段,在课堂上,计算机只是一种教学工具,只是作为现在我们手中的黑板、粉笔一样,作为现在教学手段的一种补充。教师在讲课中不要完全依赖计算机,不要把课堂变为课件展示。所以,教师在用计算机进行辅助教学时,除了在课件上下大工夫,让课件尽量符合本节课的要求,能解决教学难点之外,还要以培养学生的基本功,另把学生放在主体位置上,着重于学生能力的培养,体现学生的思维方式,不能让一些太多的形象表现阻碍学生的抽象思维的发展,计算机的模拟功能再强大也不如一些实实在在的东西放在面前,不能用模拟实验而减少甚至取代实物的实验。

另外,我们可以多看一些较好的教学案例,参加一些现代信息技术教育方面的培训,到一些起步较早的学校去学习,听一听课,不光要把他们请进来,我们还要走出去,看一看他们是如何开展这项工作,学一些先进的经验,再结合我们自己情况改进我们的工作。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将是一个长期而艰巨的任务,需要我们长期坚持不懈的去实践、探索。我们要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与课程完美整合,搞好课改,提高教学效率,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推动中小学教育改革的进程。

最后提示:我们不能将主要精力放在如何利用计算机技术组织教学上来,会对教学工作造成损失。信息技术永远都不可能取代教师,我们不能用一段录像就完成一个知识点的讲解,还需要我们老师多动嘴,一些优秀的传统教学方法不能丢。并且开展信息技术不要过于形式,专门来上公开课,这就偏离了课程整合的方向。要大胆的开展现代教育技术实验,不能一曝十寒,只是一时热,要将这个工作长期发展下去,真正做到整合。

⑺ 如何加强中小学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的思考

一、对信息技术及整合的认识
对信息技术广义的理解是:完成信息的获取、传递、加工、再生和使用等功能的技术。而从教育的角度看,信息技术可看作是教育环境或教育手段的一部分,可以利用信息技术来改善教育、教学,促进教育的改革和发展。
整合是指使若干相关部分或因素成为一个新的统一整体的建构、程序化的过程。其结果使系统各要素实现整体协调、相互渗透,使系统发挥最大效益。对于整合的理解,当今可以说是百家争鸣,各有其说。北京师范大学何克抗教授将其表述为:通过将信息技术有效地融合于各学科的教学过程来营造一种新型教学环境,实现一种既能发挥教师主导作用又能体现学生主体地位的以“自主、探究、合作”为特征的教与学方式,从而把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较充分地发挥出来,使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课堂教学结构发生根本性变革,从而使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培养真正落到实处。
二、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学科的整合开创了小学数学教学新的里程碑
课堂教学是由一个多要素所构成的复杂的动态系统,它是提高教学质量,促使学生发展,实施素质教育的主要渠道。新形势下,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对课堂教学的价值、目标、内容以及教与学的方式等要素产生了重大的影响,同样也正深刻影响和改变着小学数学的课堂教学。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教学整合是以信息技术为先导,以系统论和教育教学技术理论为指导,根据小学数学教学规律,实现信息技术系统与教、学系统各要素融合的信息化教学思想,以整体的、联系的、发展的、变化的观点去分析、研究、解决学科教学中的问题,克服过去难以解决的矛盾,真正实现教学目标的综合化、教学过程的民主化、教学方法的多样化和教学技术的信息化,从而使素质教育在学科教学中得到突破性进展。其宗旨是通过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有效地学习和使用信息技术,促进教学内容呈现方式、学生学习方式、教师教学方式和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为学生的多样化学习创造环境,使信息技术真正成为学生认知、探究和解决数学问题的工具,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及利用信息技术自主探究、解决问题的能力。
新时期的小学数学教学发展,面临着新的机遇和挑战,运用新颖、先进的教育技术,可以为小学数学教学新的生长点提供广阔的展示平台。因此,研究现代信息技术和小学数学教学的整合,它有着深刻的现实意义,有利于转变教育思想,改革课堂教学,更新教学方法和手段,促进教育观念与教学机制的整体变革。整合的核心就是把现代教育技术融入到小学数学学科的教学中去,在教学实践中利用技术手段得到文字、图像、声音、动画、视频、甚至三维虚拟现实等多种信息用于课件制作,充实教学容量,丰富教学内容,使教学方法更加多样,更加灵活。有效的整合并运用,更有利于开创小学数学教学的新天地,为小学数学教学带来新的革命,是小学数学教学的又一个新的里程碑。
三、找准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教学的切入点,课堂将熠熠生辉
信息技术整合教学就是从教材的实际出发,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心理特征、生活实际,恰当地把传统教学手段(教师的教学语言、板书、教学挂图、课文插图、实验仪器、模型标本等)和电化教学手段(幻灯、投影景音、录像、计算机等)有机地结合起来,服务于总的教学目标,以期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途径。小学数学与信息技术的有机结合,首先从小学数学教学的本质特征及其教学形式上考虑。小学数学教学重视课堂的目标意识、组织调控意识、情感意识、反馈纠正意识、评价意识、学生参与意识,突出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活动,而这种教学,明显地要求在教学中采取高容量,快节奏,循环反馈,重视教师与学生的双边活动。小学数学教学中运用现代信息技术,真正在课堂教学中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达到教学过程最优化,使学生获得最佳学习效果,打破由教师主宰整个教学活动进程而把学生置于被动地位的传统教学的习惯与常规。
1、运用信息技术,创设小学数学教学比较理想的教学环境
近年来,信息技术在教育领域作为工具应用的革新,可作为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一种有效的认知工具。过去强调“刺激——反应”,并把学习者看作是对外部刺激作出被动反应,即作为知识灌输对象的行为主义学习理论,已经转向强调认知主体的内部心理过程并把学习者看作是信息加工主体的认知学习理论。人们感知事物是通过多感官进行的,通过心理学实验研究发现,多重感官的协同活动能够有效地提高记忆成效,形成正迁移。实验心理学家赤瑞特拉(Treicher)做过两个著名的心理实验,一个是关于人类获取信息的来源,就是人类获取信息到底主要通过哪些途径。他通过大量的实验证实:人类获取信息83%来自视觉,11%来自听觉,多媒体技术既能看得见,又能听得见,还能用手操作。这样通过多种感官的刺激获取的信息量,比单一地听老师讲课强得多,可以更好地获取知识。他还作了另一个实验,是关于知识保持即记忆持久性的实验。结果是这样的:人们一般能记住自己阅读内容的10%,自己听到内容20%,自己看到内容的30%,自己听到和看到内容50%,在交流过程中自己所说内容的70%。这就是说,如果既能听到又能看到,再通过讨论、交流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出来,知识的保持将大大优于传统教学的效果。如我在教学认识物体和图形时,制作了物体和图形的课件,通过演示,让学生直观感知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的特征,清晰地理解并感受生活中物体的不同形状,清晰详尽的找出日常生活中各种形状的物体,在这一过程中,小学生兴趣浓,注意力集中,记忆更深刻,有利于“转化”这一数学思想的形成,有利于数学知识学习的“知其然并知其所以然”的目标达成。这说明信息技术应用于教学过程不仅非常有利于知识的获取,而且非常有利于知识的保持。运用信息技术来辅助小学数学教学,它所具有的多种特性特别适合于实现小学数学教学的教学环境,能有效地促进学生的认知发展。
2、运用信息技术的交互性,发挥数学教学目标导向性和认知主体作用。
多媒体技术具有的视听合一功能与计算机的交互功能结合在一起,产生出一种新的图文并茂的、丰富多彩的人机交互方式,而且可以立即反馈。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产生强烈的学习欲望,从而形成学习动机,产生激励,实现教学导向功能。这个特点使得多媒体计算机不仅是教学的手段方法,而且成为改变传统教学模式一个重要因素。如:在教学将一个长方形的对角拉动转变成一个平行四边形后周长及面积引起的变化中,我运用Flash程序制作成一个课件,并设计了相对应的练习题,让学生在计算机上进行操作,观察转化过程中长方形的长(a)和拉成的平行四边形的底(a)有无变化,长方形的宽(b)与拉成的平行四边形的高(h)有无变化,从而得出面积的变化。同理,操作得出周长有无变化。运用课件功能,操作得出平行四边形拉成长方形后周长与面积的变化规律。整个过程由学生自己动手操作,得出相应的结论,充分体现课堂中学生的自主获取知识这一新课改理念,改变了在传统的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一切都是由教师决定,从教学内容、教学策略、教学方法、教学步骤甚至学生做的练习都是教师事先安排好的,学生只能被动地参与这个过程,即处于被灌输的状态。多媒体技术提供这样的交互式学习环境中学生则可以按照自己的学习基础、学习兴趣来选择自己所要学习的内容,可以选择适合自己水平的练习,连教学模式也可以选择。比如可以用个别化教学模式,也可以用协商讨论的模式。学生在这样的交互式学习环境中有了主动参与的可能。

阅读全文

与小学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计划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小学读书计划表格模板 浏览:342
小学语文四年级感叹句 浏览:243
天通苑中山实验小学 浏览:596
小学三年级语文补习班内容 浏览:921
吉安师范附属小学作文 浏览:396
小学教师备课网站 浏览:1
私立美男学院 浏览:383
小学六年级上册语文第六单元试卷凉州岛 浏览:915
小学1年级手gong大全 浏览:459
小学生手抄报的图片大全图片大全 浏览:68
小学健康知识讲座 浏览:120
小学毕业季适合发老师的句子 浏览:451
汕尾凤山中心小学校长 浏览:606
小学生毕业汇演舞蹈 浏览:702
小学生抗击疫情的表演 浏览:107
私立华联大学本科 浏览:61
小学三年级作文我想谢谢你400 浏览:855
中小学生睡眠问题 浏览:174
小学生公共生活守规则教案 浏览:313
淮河私立学校 浏览: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