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人教版新旧课标都有什么区别
1.重视数与符号意义以及对数的感受,体会数字用来表示和交流的作用。通回过探索丰富的问题情景发展答运算的含义,在保持基本笔算训练的前提下,强调能够根据题目条件寻求合理、简捷的运算途径和运算方法,加强估算,引进计算器,鼓励算法多样化。
2.对于应用问题:选材强调现实性、趣味性和可探索性;题材呈现形式多样化(表格、图形、漫画、对话、文字等);强调对信息材料的选择与判断(信息多余、信息不足……);解决的策略多样化;问题答案可以不唯一;淡化人为编制的应用题类型及其解题分析。
3.使学生初步体会数学可以发现、描述、分析客观世界中多种多样的模式,把握事物的变化和事物间的关系;初步发展学生的符号意识,学会用符号表达现实问题中的一些基本关系,会初步进行符号运算。
4.体会方程和函数是刻划现实世界,有效地表示、处理、交流和传递信息的强有力工具,是探究事物好发展规律,预测事物发展的重要手段,重视对简单现实头问题的建模过程,学会选择有效的符号运算程序和方法解决问题,重视近似解法特别是图象解法。
㈡ 最新版的小学数学课程标准,是哪一年修订的
好像各地版本不同,有北师大版,新课标版,苏教版等等,得看当地用的
人教版是2015
㈢ 小学数学2012新课标与以前课标的区别
基本理念
1、什么叫数学
实验稿:数学是人们对客观世界定性把握和定量刻画、逐渐抽象概括、形成方法和理论,并进行广泛应用的过程。P1
修订稿:数学是研究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的科学。
2、什么叫数学教育
实验稿:──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
──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
──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P1
修订稿:人人都能获得良好的数学教育,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良好的数学教育:就是不仅懂得了知识,还懂得了基本思想,在学习过程中得到磨练。
3、学习方式
实验稿: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P2
修订稿:学生学习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地和富有个性的过程,除接受学习外,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也是数学学习的重要方式,学生应当有足够的时间和空间经历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计算、证明等活动过程。
什么是好的教学?第一条,除了知识传授之外,必须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引发学生的思考;第二条,既能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也能让学生掌握有效的学习方法。
4、设计思路
数学主要有三方面的知识:“数量关系”、“几何关系”、“随机关系” 。
数学学习的四方面课程:
实验稿:数与代数、空间与图形、统计与概率、实践和综合运用。P4
修订稿:数与代数、图形与几何、统计与概率、综合与实践。
①数与代数
数感主要是指关于数与数量表示、数量大小比较、数量和运算结果的估计等方面的直观感觉。建立“数感”有助于学生理解现实生活中数的意义,理解或表述具体情景中的数量关系。
符号意识主要是指能够理解并且运用符号表示数、数量关系和变化规律;知道使用符号可以进行一般性的运算和推理。建立“符号意识”有助于学生理解符号的使用是数学表达和进行数学思考的重要形式。
运算是“数与代数”的重要内容,运算是基于法则进行的,通常运算满足一定的运算律。学习这些内容有助于理解运算律,培养运算能力。
模型也是“数与代数”的重要内容,方程、方程组、不等式、函数等都是基本的数学模型。从现实生活或者具体情境中抽象出数学问题,是建立模型的出发点;用符号表示数量关系和变化规律,是建立模型的过程;求出模型的结果并讨论结果的意义,是求解模型的过程。这些内容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应用意识,体会数学建模的过程,树立模型思想。
②图形与几何
直观与推理是“图形与几何”学习中的两个重要方面。几何直观是指利用图形描述几何或者其他数学问题、探索解决问题的思路、预测结果。在许多情况下,借助几何直观可以把复杂的数学问题变得简明、形象。几何直观不仅在“图形与几何”的学习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并且贯穿在整个数学学习中。
推理是数学的基本思维方式,也是人们学习和生活中经常使用的思维方式,因此,与直观一样,推理也贯穿在整个数学学习中。推理一般包括合情推理和演绎推理。合情推理是从已有的事实出发,凭借经验和直觉,通过归纳和类比等推测某些结果,是由特殊到一般的过程。演绎推理是从已有的事实(包括定义、公理、定理等)出发,按照规定的法则(包括逻辑和运算)验证结论,是由一般到特殊的过程。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合情推理有助于探索解决问题的思路、发现结论;演绎推理用于验证结论的正确性。
③统计与概率
在“统计与概率”中,帮助学生逐渐建立起数据分析的观念是重要的。数据分析包括:了解在现实生活中有许多问题应当先做调查研究、收集数据,通过分析作出判断,体会数据中是蕴涵着信息的;体验数据是随机的和有规律的,一方面对于同样的事情每次收集到的数据可能会是不同的,另一方面只要有足够的数据就可能从中发现规律;了解对于同样的数据可以有多种分析的方法,需要根据问题的背景选择合适的方法。在概率的学习中,所涉及的随机现象都基于简单事件:所有可能发生的结果是有限的、每个结果发生的可能性是相同的。“统计与概率”的内容与现实生活联系密切,必须结合具体案例组织教学。
④综合与实践
是培养学生过程经验很重要的载体。通过综合与实践,能够把知识系统化,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针对问题情景,学生借助所学的知识和生活经验,独立思考或与他人合作,经历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全过程,感悟数学各部分内容之间、数学与生活实际之间及其他学科的联系,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加深学生对所学数学内容的理解。
这种类型的课程应当贯彻“少而精”的原则,保证每学期至少一次。它可以在课堂上完成,也可以将课内外相结合。
5、目标
双基:基础知识、基本技能。
四基(修订稿):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思想、基本活动经验
6、基本思想
核心思想:演绎和归纳
1)演绎:亚里士多德的三段论。他的基本思想有两个,第一个说话要有出发点,有公认的前题,后来演变到公理化体系。第二个,它的推理逻辑是有大前提、小前提。
2)归纳:培根的《新工具论》。在这一类物体中,很多都有了这个结论,那么我们是否可以推想。
归纳中含有类比思想:凡是有性质A、B、C的,都有性质D,我发现了一个新的东西,它有性质A、B、C,那么它是否可以想像它有性质D?
3)两者的关系:归纳思想需要通过演绎来证明是不是对的,但无论如何,归纳思想可以用于发现新的结果。
数形结合
等量代换
7、基本活动经验
帮助学生思考经验积累,问题提出的经验的积累,创新性活动的积累。
8、问题解决
实验稿: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P6
修订稿: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
能够发现问题,把问题提出来,然后是分析问题的能力。在数学上能够提出来很难,提出来后能够用数学符号把它表达出来,这是比较难的
㈣ 小学数学课程标准经历了哪几次改版
苏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 数学》一年
级(上册)于2001年4月经全国中小学教材审定委员会初审通过,专家对这套教材给予很好的评价。进入实验后,也受到实验区广大师生的欢迎,连续四年的样
本班抽测,学生做题的正确率都在90%以上。但是,随着我们在教材编写过程中对于情境创设与模型建构、知识技能与过程方法、学生探索与教师引导等相关因素
关系的处理的体会日渐深刻,回过头来审视这册教材,感觉在教学素材的选择、教学内容安排的层次以及数学活动线索的提供上还存在一些问题,于是在广泛征求专
家、教研人员特别是一线实验教师意见的基础上,对部分教学内容作了适当调整和修改。现就这册教材的修改以及修改时的考虑,作如下说明。
一、关于起始阶段数学思想方法教学内容的修改
在学习数学的起始阶段,让学生感受观察、数数、比较、分类、认识方位等基本的、一般性的数学思想方法,对于今后各领域的数学学习都能起到奠基作
用,因此原教材在前四个单元安排“数一数”“比一比”“分一分”“认位
置”是必要的。但是原教材有些教学内容失之过浅,例如比物体的大小,学生缺乏学习的热情;有些教学内容失之过深,例如辨别复杂的情境中人或物的位置关系,
学生难以形成清晰的认识。另外,学生的数学活动安排得偏少,课时安排太多,使得课堂松散。
“数一数”把第4、5、6幅小图下面的圆点去掉,增加了学生自主探索的内容。这样,在学生观察情境图整体画面并数出各种物体的个数之后,就可以
组织三种形式的数学活动来表达观察的结果,一是从前三幅小图中发现可以用画圆点的办法表示物体的个数,二是运用这种办法表示第
4、5、6、9幅小图物体的个数,三是按第7、8、10幅小图中圆 点的个数到情境图中找实物。
“比一比”精简了教学内容,去掉了“比大小”,由2课时改为1课时。此外还作了三点改动。一是更换了例题素材,由厨房情境改为学校一角,使可比
的内容更丰富。二是突出了比较方法的探讨。例如,把两根跳绳并排放,一端对齐看另一端,比出哪根跳绳长;又如,让两位小朋友背靠背站在同一平面上,比出谁高。三是安排了同桌比铅笔长短,几个同学按 高矮排队等操作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体验数学。
PS:总是说什么什么题目太难了,把去掉,可是考试的时候总是会考。
㈤ 小学数学新人教版和就人教版数学的差别
区别不大,有的是一年级下册学的内容,现在调到了一年级上册,但是都是一些基本知识,而且增加趣味性。
㈥ 人教版小学数学新旧课程标准有何异同点
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新旧版有何不同数与代数现行大纲这部分内容主要侧重有关数、代数式、方程、函数的运算,《标准》对此作了较大地改革: 1.重视数与符号意义以及对数的感受,体会数字用来表示和交流的作用。通过探索丰富的问题情景发展运算的含义,在保持基本笔算训练的前提下,强调能够根据题目条件寻求合理、简捷的运算途径和运算方法,加强估算,引进计算器,鼓励算法多样化。 2.对于应用问题:选材强调现实性、趣味性和可探索性;题材呈现形式多样化(表格、图形、漫画、对话、文字等);强调对信息材料的选择与判断(信息多余、信息不足……);解决的策略多样化;问题答案可以不唯一;淡化人为编制的应用题类型及其解题分析。 3.使学生初步体会数学可以发现、描述、分析客观世界中多种多样的模式,把握事物的变化和事物间的关系;初步发展学生的符号意识,学会用符号表达现实问题中的一些基本关系,会初步进行符号运算。 4.体会方程和函数是刻划现实世界,有效地表示、处理、交流和传递信息的强有力工具,是探究事物好发展规律,预测事物发展的重要手段,重视对简单现实头问题的建模过程,学会选择有效的符号运算程序和方法解决问题,重视近似解法特别是图象解法。 第一学段 1.增加“能进行简单的四则混合运算(两步)。 2.适当加强基础。 3.加强综合能力的培养。 第二学段 1.增加“结合现实情景感受大数的意义,并进行估算;发展学生的数感;加强与现实的联系。” 2.增加了“了解公倍数和最小公倍数,了解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 3.删除“会口算百以内一位数乘、除两位数”(教师讨论) 4.将“理解等式的性质,会用等式的性质解简单的方程”改为“能理解简单的方程。” 图形与几何 (原称空间与图形:变“空间与图形”为“图形与几何”;重提几何直观、推理能力、运算能力、逻辑思维能力,用词更加规范,体现了课标的严肃) 现行大纲这部分内容,小学主要侧重长度、面积、体积的计算,初中主要是运用逻辑证明和扩大公理化的方法呈现有关平面图形的性质,这使得学生不能将所学的几何知识与现实生活联系起来,也没有体现现代几何的发展,还往往造成不少学生因此对几何、至整个数学学习失去了兴趣和信心。为此,《标准》在重新审视几何教学目标的基础上,提出几何学习最重要的目标是使学生更好地理解自己所生存的世界,形成空间观念。并对传统的几何内容进行了较大幅度的改革: 1.设置了“空间与图形”领域,将几何学习的视野拓宽到学生生活的空间,强调空间和图形知识的现实背景,从第一学段开始使学生接触丰富的几何世界。 2.通过观察、描述、制作、从不同的角度观察物体、认识方向、制作模型等活动,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和和图形设计与推理的能力。 3.突出用观察、操作、变换、坐标、推理等多方式了解现实空间和处理几何问题,体会更多的刻划现实生活中的应用。 《标准》中还指出,逻辑证明的要求并不局限于几何内容,而应该体现在数学学习各个领域,包括代数和统计与概率等;对于几何证明的教学来说,它的目的不应当是追求证明的技巧、证明的速度和题目的难度,而应服从于使学生养成“说明有据”的态度、尊重客观事实的精神和质疑的习惯,形成证明的意识,理解证明的必要性和意义,体会证明的思想,掌握证明的基本方法等等。因此,《标准》中在强调探索图形性质的基础之上,要求证明基本图形(三角形、四边形)的基本性质,降低了对论证过程形式化和证明技巧的要求,删节去了繁难的几何证明题,旨在通过这些让学生体验逻辑证明的意义、过程,掌握基本的证明方法,同时,向学生介绍欧几里得和《几何原本》,使学生体会它们对于人类历史和思想发展中的重要作用。综上所述,《标准》大大地加强和改善了目前的几何教学。 <标准>的”图形与几何”第一学段仍分为四部分,具体表示有所变动,(1)图形的认识,(2)测量,(3)图形的运动,(4)图形与位置, 在探索、发现、确认、证明图形性质过程中,体现两种推理(合情推理与演绎推理)相辅相成的关系。 体现增强学生“发现和提出问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要求。 “图形的运动”强调了图形的运动是研究图形性质的一种有效方法。 运动也是一种基本的数学思想。 第一学段 (1)将能在方格纸上画出简单图形沿水平方向、垂直方向平移后的图形”放在第二学段. (2)将”能在方格纸上画出简单图形的轴对称图形放在第二学段.” 第二学段 (1)删除“两点确定一条直线”和“两条直线确定一个点” (2)增加“通过操作,了解圆的周长与直径的比为定值。 统计与概率 现行大纲中只在小学高年级和初三代数中设立一章介绍有关统计初步的内容,几乎没有涉及概率内容,同时仍然采取“定义——公式——例题——习题”的体系呈现弦计初步知识,使得学生很难得体会这部分内容与现实的联系,统计与概率对决策的作用。因此,《标准》中大大增加了“统计与概率”的内容,在三个学段根据学生的认知特点,分别设置了相应的内容,结合实际问题,体现了统计与概率的基本思想:1、反映数据统计的全过程:收集和整理数据、表示数据、分析数据、作出决策、进行交流。2、体全随机观念和用样本估计总体的初步思想,将概率统计方法作为制定决策的有力手段。3、根据数据作出推理和合理的论证,并初步学会用概率统计语言进行交流。 统计 鼓励学生运用自己的方式呈现整理数据的结果。 ⑴(第一学段)不要求学生学习“正规”的统计图(一格代表一个单位的条形统计图)以及平均数(放在第二学段)。 这种变化有三个原因: ① 更加突出了学生对数据分析的体验,鼓励学生用自己的方式去分析数据。② 早期经验的多样化可以为以后学习:“正规”的统计图表和统计量奠定比较牢固的基础。 ③ 使得统计内容在第一、二学段的要求层次更加明确。 ⑵ 加强分析图表的能力里的培养。 提升“读图能力”的培养。 ⑶ 加强调查等活动的体验。(主要是小调查) 在收集数据方法方面,考虑到学生年龄特征,要求学生了解测量、调查等的简单方法,不要求学生从报刊、杂志、电视等去收集资料。 ⑷ 第二学段与《标准》相比,在统计方面,只要求学生体会平均数的意义,不要求学生学习中位数、众数(这些内容放在第三学段)平均数易受极端数的影响(最大数与最小数的影响)。 ⑸ 另外,删去“体会数据可能产生的误导”这一要求。 概率(可能性,重视“随机现象”) 在第一学段,去掉了<标准>对此内容的要求:第二学段只要求学生体会随机现象,并能对随机现象发生的可能性大小做定性的描述. 综合与实践 “综合与实践”是一类以问题为载体,学生主动参与的学习活动.,是帮助学生积累数学活动经验,培养学生应用意识与创新意识的重要途径. 针对问题的情景,学生综合所学的知识,和生活经验,独立思考或与他人合作经历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全过程,感悟数学各部分内容之间\数学与生活实际之间\数学与其他学科之间的联系,加深对所教数学内容的理解. 《标准》增设“联系与综合”部分的目的是让学生在各个知识领域的学习过程中,有意识地体会数学与他们的生活经验、现实社会和其他学科的联系,以及数学在人类文明发展与进步过程中的作用;体会数学知识内在的联系。同时,采用过“综合实践活动”这种新的学习形式,通过学生的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使他们获得综合运用数学知识和方法解决实际问题、探索数学规律的能力,逐步发展对数学的整体认识。 新的数学课程新技术对数学课程提出了新的要求,指出了新技术包括数学课程的目的、数学学习的内容以及教与学的方式等方面产生了巨大影响。因此,《标准》提出在第二学段引入计算器,并鼓励把计算器和计算机作为研究、解决问题的强有力的工具。这样可以免除学生做大量繁杂、重复的运算,从而在探索性、创造性的数学活动中投入更多的精力,解决更为广泛的现实问题。 同时,在课程实施建议中强调,有条件的地区应尽可能在教学过程中使用现代教育技术,增加数学课程的技术含量,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在增加师生互动、形象化表示数学内容、有效处理复杂的数学运算等方面的优势,去改进学生的数学学习方式、增进学生对数学的理解,最终提高数学教学的质量。 对综合与实践的理解-------实践性﹑综合性﹑探索性 “综合与实践”应当保证每个学期至少有一次,它可以在课堂上完成,,也可以在课外或课内外相结合完成。 “综合与实践”的核心是发现和提出问题,分析和解决问题,不同学段有不同的特点。 第一学段:内容安排强调时实践性和趣味性。 第二学段: 通过应用、探索和反思,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通过探索、引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培养思考的习惯,通过交流,发展理解他人、团结互助的合作精神。启示:启示一:坚持数学课程的三维整体目标 把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体现在新的教学课程标准中,形成了包括知识与技能、思维与能力、情感与态度 三个基本方面的目标。 启示二:以发展学生的数学思维作为课程与教学的重点之一 在教师指导下自主学习和探究问题,初步学会大知识的学习和解决问题过程中进行自我评判和调控。 让学生对知识进行系统的整理。 初步学会对已有知识经验质疑和对问题进行多方面的分析,能进行发散性思维,能提出自己的见解(算法多样化、思考问题的策略化)。 初步掌握观察、操作、比较、分析、类比、归纳多种数学的思考方法和利用图表整理数据,获取信息的方法。 具有抓住现实生活的本质,进行数学抽象与概括的经历与经验。 懂得从特殊到一般,从一般到特殊以及转化的思维策略。 启示三:把解决问题置于数学课程的核心地位 在标准的修改稿中,不仅体现了解决问题的基本理念,而且在实施过程中形成自己的特色(经历探索、实践的过程)。 启示四:要把促进创新和落实基础知识统一起来 数学学习中创新活动主要集中在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 在上述活动中,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占有重要作用.
㈦ 2011版《小学数学新课标》与2001版课标对比,有哪些重要变化
“两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变“四基”(在前两基的基础上增加了基本版数学活动经验和基权本数学思想方法)
“两能”(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变“四能”(在前两能的基础上增加了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
明确提出了数感等十个核心词
㈧ 对比小学科学课标与小学数学课标在情感价值观方面的不同和原因
学科方向培养能掌握扎实的小学教育学基本理论、基本知识以及教育教学技能版,具备教育权科学研究的基本素质,能适应新世纪科技与教育事业发展需要的小学数学与科学学科教师.培养小学教育的骨干教师、学科带头人、专家型教师和优秀管理人才.世界品牌i S a n d B o x A R沙盒教育课程首次在中国参展
㈨ 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新旧版有何不同
数与代数
数与代数现行大纲这部分内容主要侧重有关数、代数式、方程、函数的运算,《标准》对此作了较大地改革:
1.重视数与符号意义以及对数的感受,体会数字用来表示和交流的作用。通过探索丰富的问题情景发展运算的含义,在保持基本笔算训练的前提下,强调能够根据题目条件寻求合理、简捷的运算途径和运算方法,加强估算,引进计算器,鼓励算法多样化。
2.对于应用问题:选材强调现实性、趣味性和可探索性;题材呈现形式多样化(表格、图形、漫画、对话、文字等);强调对信息材料的选择与判断(信息多余、信息不足……);解决的策略多样化;问题答案可以不唯一;淡化人为编制的应用题类型及其解题分析。
3.使学生初步体会数学可以发现、描述、分析客观世界中多种多样的模式,把握事物的变化和事物间的关系;初步发展学生的符号意识,学会用符号表达现实问题中的一些基本关系,会初步进行符号运算。
4.体会方程和函数是刻划现实世界,有效地表示、处理、交流和传递信息的强有力工具,是探究事物好发展规律,预测事物发展的重要手段,重视对简单现实头问题的建模过程,学会选择有效的符号运算程序和方法解决问题,重视近似解法特别是图象解法。
第一学段
1.增加“能进行简单的四则混合运算(两步)。
2.适当加强基础。
3.加强综合能力的培养。
第二学段
1.增加“结合现实情景感受大数的意义,并进行估算;发展学生的数感;加强与现实的联系。”
2.增加了“了解公倍数和最小公倍数,了解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
3.删除“会口算百以内一位数乘、除两位数”(?教师讨论)
4.将“理解等式的性质,会用等式的性质解简单的方程”改为“能理解简单的方程。”
图形与几何
(原称空间与图形:变“空间与图形”为“图形与几何”;重提几何直观、推理能力、运算能力、逻辑思维能力,用词更加规范,体现了课标的严肃)
现行大纲这部分内容,小学主要侧重长度、面积、体积的计算,初中主要是运用逻辑证明和扩大公理化的方法呈现有关平面图形的性质,这使得学生不能将所学的几何知识与现实生活联系起来,也没有体现现代几何的发展,还往往造成不少学生因此对几何、至整个数学学习失去了兴趣和信心。为此,《标准》在重新审视几何教学目标的基础上,提出几何学习最重要的目标是使学生更好地理解自己所生存的世界,形成空间观念。并对传统的几何内容进行了较大幅度的改革:
1.设置了“空间与图形”领域,将几何学习的视野拓宽到学生生活的空间,强调空间和图形知识的现实背景,从第一学段开始使学生接触丰富的几何世界。
2.通过观察、描述、制作、从不同的角度观察物体、认识方向、制作模型等活动,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和和图形设计与推理的能力。
3.突出用观察、操作、变换、坐标、推理等多方式了解现实空间和处理几何问题,体会更多的刻划现实生活中的应用。
《标准》中还指出,逻辑证明的要求并不局限于几何内容,而应该体现在数学学习各个领域,包括代数和统计与概率等;对于几何证明的教学来说,它的目的不应当是追求证明的技巧、证明的速度和题目的难度,而应服从于使学生养成“说明有据”的态度、尊重客观事实的精神和质疑的习惯,形成证明的意识,理解证明的必要性和意义,体会证明的思想,掌握证明的基本方法等等。因此,《标准》中在强调探索图形性质的基础之上,要求证明基本图形(三角形、四边形)的基本性质,降低了对论证过程形式化和证明技巧的要求,删节去了繁难的几何证明题,旨在通过这些让学生体验逻辑证明的意义、过程,掌握基本的证明方法,同时,向学生介绍欧几里得和《几何原本》,使学生体会它们对于人类历史和思想发展中的重要作用。综上所述,《标准》大大地加强和改善了目前的几何教学。
<标准>的”图形与几何”第一学段仍分为四部分,具体表示有所变动,(1)图形的认识,(2)测量,(3)图形的运动,(4)图形与位置,
在探索、发现、确认、证明图形性质过程中,体现两种推理(合情推理与演绎推理)相辅相成的关系。
体现增强学生“发现和提出问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要求。
“图形的运动”强调了图形的运动是研究图形性质的一种有效方法。
运动也是一种基本的数学思想。
第一学段
(1)将能在方格纸上画出简单图形沿水平方向、垂直方向平移后的图形”放在第二学段.
(2)将”能在方格纸上画出简单图形的轴对称图形放在第二学段.”
第二学段
(1)删除“两点确定一条直线”和“两条直线确定一个点”
(2)增加“通过操作,了解圆的周长与直径的比为定值。
统计与概率
现行大纲中只在小学高年级和初三代数中设立一章介绍有关统计初步的内容,几乎没有涉及概率内容,同时仍然采取“定义——公式——例题——习题”的体系呈现弦计初步知识,使得学生很难得体会这部分内容与现实的联系,统计与概率对决策的作用。因此,《标准》中大大增加了“统计与概率”的内容,在三个学段根据学生的认知特点,分别设置了相应的内容,结合实际问题,体现了统计与概率的基本思想:1、反映数据统计的全过程:收集和整理数据、表示数据、分析数据、作出决策、进行交流。2、体全随机观念和用样本估计总体的初步思想,将概率统计方法作为制定决策的有力手段。3、根据数据作出推理和合理的论证,并初步学会用概率统计语言进行交流。
统计
鼓励学生运用自己的方式呈现整理数据的结果。
⑴(第一学段)不要求学生学习“正规”的统计图(一格代表一个单位的条形统计图)以及平均数(放在第二学段)。
这种变化有三个原因:
① 更加突出了学生对数据分析的体验,鼓励学生用自己的方式去分析数据。
② 早期经验的多样化可以为以后学习:“正规”的统计图表和统计量奠定比较牢固的基础。
③ 使得统计内容在第一、二学段的要求层次更加明确。
⑵ 加强分析图表的能力里的培养。
提升“读图能力”的培养。
⑶ 加强调查等活动的体验。(主要是小调查)
在收集数据方法方面,考虑到学生年龄特征,要求学生了解测量、调查等的简单方法,不要求学生从报刊、杂志、电视等去收集资料。
⑷ 第二学段与《标准》相比,在统计方面,只要求学生体会平均数的意义,不要求学生学习中位数、众数(这些内容放在第三学段)平均数易受极端数的影响(最大数与最小数的影响)。
⑸ 另外,删去“体会数据可能产生的误导”这一要求。
概率(可能性,重视“随机现象”)
在第一学段,去掉了<标准>对此内容的要求:第二学段只要求学生体会随机现象,并能对随机现象发生的可能性大小做定性的描述.
综合与实践
“综合与实践”是一类以问题为载体,学生主动参与的学习活动.,是帮助学生积累数学活动经验,培养学生应用意识与创新意识的重要途径.
针对问题的情景,学生综合所学的知识,和生活经验,独立思考或与他人合作经历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全过程,感悟数学各部分内容之间\数学与生活实际之间\数学与其他学科之间的联系,加深对所教数学内容的理解.
《标准》增设“联系与综合”部分的目的是让学生在各个知识领域的学习过程中,有意识地体会数学与他们的生活经验、现实社会和其他学科的联系,以及数学在人类文明发展与进步过程中的作用;体会数学知识内在的联系。同时,采用过“综合实践活动”这种新的学习形式,通过学生的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使他们获得综合运用数学知识和方法解决实际问题、探索数学规律的能力,逐步发展对数学的整体认识。
新的数学课程新技术对数学课程提出了新的要求,指出了新技术包括数学课程的目的、数学学习的内容以及教与学的方式等方面产生了巨大影响。因此,《标准》提出在第二学段引入计算器,并鼓励把计算器和计算机作为研究、解决问题的强有力的工具。这样可以免除学生做大量繁杂、重复的运算,从而在探索性、创造性的数学活动中投入更多的精力,解决更为广泛的现实问题。
同时,在课程实施建议中强调,有条件的地区应尽可能在教学过程中使用现代教育技术,增加数学课程的技术含量,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在增加师生互动、形象化表示数学内容、有效处理复杂的数学运算等方面的优势,去改进学生的数学学习方式、增进学生对数学的理解,最终提高数学教学的质量。
对综合与实践的理解-------实践性﹑综合性﹑探索性
“综合与实践”应当保证每个学期至少有一次,它可以在课堂上完成,,也可以在课外或课内外相结合完成。
“综合与实践”的核心是发现和提出问题,分析和解决问题,不同学段有不同的特点。
第一学段:内容安排强调时实践性和趣味性。
第二学段:
通过应用、探索和反思,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通过探索、引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培养思考的习惯,通过交流,发展理解他人、团结互助的合作精神。
启示:
启示一:坚持数学课程的三维整体目标
把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体现在新的教学课程标准中,形成了包括知识与技能、思维与能力、情感与态度 三个基本方面的目标。
启示二:以发展学生的数学思维作为课程与教学的重点之一
在教师指导下自主学习和探究问题,初步学会大知识的学习和解决问题过程中进行自我评判和调控。
让学生对知识进行系统的整理。
初步学会对已有知识经验质疑和对问题进行多方面的分析,能进行发散性思维,能提出自己的见解(算法多样化、思考问题的策略化)。
初步掌握观察、操作、比较、分析、类比、归纳多种数学的思考方法和利用图表整理数据,获取信息的方法。
具有抓住现实生活的本质,进行数学抽象与概括的经历与经验。
懂得从特殊到一般,从一般到特殊以及转化的思维策略。
启示三:把解决问题置于数学课程的核心地位
在标准的修改稿中,不仅体现了解决问题的基本理念,而且在实施过程中形成自己的特色(经历探索、实践的过程)。
启示四:要把促进创新和落实基础知识统一起来
数学学习中创新活动主要集中在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
在上述活动中,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占有重要作用.
㈩ 2011小学数学新课标以前的“新课标”有什么区别和改进
还是有所不同的,把所有的目标都指向学生,都是以学生的发展为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