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如何指导小学生进行个性化阅读
义务教育阶段语文课程标准中,对小学和中学课外阅读量的字数都有了具体的规定,并对阅读的技能也有了明确的要求,小学阶段应完成145万字的阅读量。课外阅读,成为今天素质教育的一项重要的指标。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实施个性化的阅读,必须建立在一定阅读量的基础上,让学生在充分的阅读中形成自己的个性,达到个性阅读的目的。在学生阅读过程中,教师应指导学生自己读书,强调要读出自己的感想,发挥学生的个性。课堂教学,是实施个性化阅读的阵地,教师教学中,要有意识地指导学生读出个性,促使学生张扬个性,使阅读真正成为学生自己的阅读,使阅读真正成为个性化阅读。
一、 小学生阅读现状
长期以来,阅读教学过程中统一要求、划一的指导压抑了学生个性的发展,忽视了学生的个性差异和学习潜能,使得阅读教学缺乏灵动与生气。加之学生自觉阅读的兴趣不浓,对课外阅读价值的认识不足,因此很难将课标中关于阅读的要求真正落到实处。首先,受应试教育的影响,课堂教学中,老师往往局限于教材的繁琐分析,以识记标准答案代替学生自主阅读分析,一些家长也更愿意让孩子做各种各样的试卷,不愿让他们自主阅读自己感兴趣的课外书。其次,学生缺乏阅读动力,阅读兴趣保持不长久。大多学生没有丰富的课外读物,不知道该读什么样的书,有着良好阅读习惯的学生也不多,部分家长知道阅读的重要性,但较少督促子女去博览群书,也不知道应怎样指导孩子去读书,学生阅读时间和效果都不能予以保证,阅读兴趣不浓厚,阅读随意性大,不能持久。最后,学生课外阅读习惯也难以养成。大多数学生阅读书籍总是囫囵吞枣,光读书不思考的现象比较普遍,粗粗浏览一遍即是阅读。在读过一本读物后,根本不把其中的要点或基本内容提纲挈领写下来,也不掌握读物的内容及作者的思路,更不挖掘学习表达事物的方法。没有感受到作品的艺术特色,也不能对人物形象做出自己的评价,形成自己独特的情感体验。
二、个性化阅读的意义
对于成长中的青少年来说,个性化阅读到底能给他带来什么呢?
通过个性化阅读,学生语文知识就会逐渐丰富,语文学习能力得以逐步提高:课外阅读中,要求读一篇文章或一本书,要概括主要内容,要积累优美词句,要写出阅读感悟。每月要向同学推介自己的好书。因此,学生的理解能力、概括能力、感悟能力、文化积淀都有了提高,厚积薄发,学生的个性得到了张扬,激发了学生的创新思维,使学生的视野更开阔,另类作文、创新作文也多了,充分展现了他们的个性。
法国大作家雨果曾深有感触地说过:“种种蠢事,在每天阅读好书的影响下,仿佛烤在火上一样,逐渐融化”。阅读的收获不仅仅在于成绩的提高,更重要是在精神层面,读书使人有知,使人明理,使人懂史,使人有智。让学生在书香中成长,让读书活动内化学生行为,学生在校园到处乱跑、打架骂人现象不见了,取而代之的是手捧书籍,或书声朗朗,或津津有味,或潜心思索。
三、如何培养学生个性化阅读
(一)保证阅读时间
采取集中阅读和分散阅读相结合,多方努力,共同保障学生阅读时间。学校做好课时调控,每周安排一节自由阅读课,让学生到阅览室博览群书;教师减轻课业负担,减少那些无效劳动的作业,减少学生机械的操作,把课内时间省下来,保证学生阅读时间;家里提倡“亲子共读”,要求家长为学生创设优良的读书环境,做到“三个一”——每天陪学生读一会儿书,为学生提供一个安静的读书环境,为学生挑选一批可读性强的书。
(二)保证阅读书籍
建立“个人书橱”——“班级图书架”——“学校图书室”三级图书保障机制。1.充实学校图书室书目及校园网站阅读篇目。实验班级图书管理员每周到图书室借书,然后放在班级书架上自由阅读,管理员负责图书的借阅、登记、归还等工作;2.建立班级隐形流动图书库。图书来源:师生藏书。方式:书名编成号张贴在教室,书由本人保管。学生根据喜好借书,自行约定借书还书时间并做好记载;3.订阅报刊杂志,学生根据兴趣爱好自主订阅《少年先锋报》《学语文之友》《课堂内外》《作文大本营》《小干部杂志》等,然后相互传阅;4.开展国学经典诵读。
(三)激发阅读兴趣
1.推荐欣赏。要求学生从所阅读的作品中把自己认为最有借鉴价值的优秀作品介绍给同伴,并具体谈谈作品在立意、构思、语言等方面的特色。这种方法能促使学生不仅多读,而且能有比较、有选择的读,培养鉴赏能力,还能在同学中产生一种竞争效应。
2.开展阅读活动。举办故事会、人物评论会、诗歌朗诵会、作品评讲会、读书征文活动、演讲活动、手抄报比赛等。每期一至两次。
3.课文引伸,课内外结合。 课外阅读是提高学生素质的一个重要方面,它既是课堂教学的延伸,又是对课本知识的补充和拓宽。课外阅读正是符合了“教学与活动的统一”这一教学策略。为了培养学生阅读课外书籍的习惯,我们想方设法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让他们以自主的,能动的心态投入课外阅读,变教师的主观愿望为学生的主观要求。
4.阅读激励:班级设立“读写园”,制定评星标准,对达到班级制定的课外阅读标准的同学奖励星星,星星累计到一定数量期末可颁发“阅读明星”,“荐书明星”的奖状。通过这种过程性的激励措施,让学生持之以恒,逐步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四)指导个性化阅读的方法
1.迁移法。指导学生把从课堂学到的理解词句、概括内容、归纳中心的方法,迁移到课外阅读中去,培养自己运用知识、独立思考和理解、归纳、概括的能力。
2.“三读法”。所谓三读:一是浏览性的泛读法。对大部分浅显易懂的书或阅读价值不高的书籍报刊,可采取浏览法,大致了解其主要内容,或通过看标题、目录、内容提要、前言等,以求在有限时间内获取更多的有价值的信息。二是进行速读训练。在阅读前确定阅读的数量,限定时间读完。三是品味性的精读。对名篇名著和其他文质兼美的优秀作品,需要静心细读,体会立意构思,揣摩布局谋篇,欣赏好词佳句,把书中的精华变为自己的知识营养。
3.“不动笔墨不读书”的方法。如眉批笔记(在阅读时随手进行,把读书时产生的心得、评语、疑问等随时写在书页的空白处);摘录笔记(把读书时发现的好词语、句子、片断摘录下来);提纲笔记(将原来较长较深的书或文章用提纲形式摘录下来);心得体会(即读后感)。圈点勾画、作批注(用相关的符号在书或文章上记录下自己阅读时的见解、感受,标点符号分别表示重点词句、疑难困惑)等。
四、构建个性化阅读教学模式
在教学实践中,我们探索出了这样五种个性化阅读教学模式:阅读欣赏课、阅读指导课、读书笔记指导课、阅读交流课、读物推荐课。在这里,我们重点探讨前三种课型。
(一)阅读欣赏课
框架为:选择读物——创设情境——自主选择——交流汇报——诵读体验
一是教师(或学生)选择推荐感兴趣的读物。在上课前一周,选择符合学生阅读心理,有益于身心发展、有益于启智增知的读物。注重推荐名家名篇。
二是帮助学生进入作品情境,唤起阅读欲望。教师借助插图、课件、文章精彩片段、配乐欣赏、语言描述等各种教学手段,唤起学生阅读兴趣,唤醒学生欣赏热情。此环节不能脱离阅读情境,注意手段与阅读内容的有机结合。
三是自主阅读,获取信息,积累知识,培养理解、欣赏作品能力。
此环节是重点环节,要以学生的自主阅读、自主欣赏为主。在学生阅读前,教师要提出明确的阅读要求,使学生的阅读有目的、有层次。这一环节又大致分为“快读初步感知——精读勾画批注”两个层次进行操作。在这些过程中,教师只是活动组织者和参与者,要鼓励和引导学生运用工具书和已有的阅读能力,独立品评,勾画词句,批注所感。
四是显露个人阅读情况,交流经验心得。教师要精心安排交流环节,注意小组交流与全班交流相互结合,生生互动与师生互动结合。力争让每个学生都能有展示自己阅读情况、交流经验心得、展示精彩知识信息世界的机会。要照顾到学生之间阅读欣赏能力的差异,针对学生阅读交流情况进行及时反馈和指导,引导学生谈具体、谈深刻,以真正实现阅读欣赏的目的。
五是学生朗读或者背诵值得自己欣赏的部分,也可再补充相关的作品进行诵读,感受作品的魅力。让学生选取自己最欣赏的内容进行诵读,借助诵读把自己的体验表达出来。教师也可在此环节中,推荐与本次阅读内容有关的作品进行补充阅读,让学生进行多角度、多层次的诵读、体会、欣赏。
(二)阅读指导课
框架为:确定专题——阅读实践——畅谈体会。
教师选择一本书,首先自己认真阅读,写好读书笔记,掌握作品的思想内容和写作特点,然后指导学生阅读。在指导学生阅读课外读物时,要提出明确的阅读要求,交给学生阅读的方法,来提高学生独立阅读能力和培养认真读书的习惯。然后,教师有组织地让学生结合阅读实践体验,谈出自己怎样运用所学方法进行阅读的,可以说这样阅读的好处、收获,也可以谈自己在实践中领悟出的新方法、发现的新问题等。
(三)读书笔记指导课
框架为:观摩优秀读书笔记,激发兴趣——指导做笔记的方法(摘抄、编写提纲、写读后感等,每次讲解一种方法)——指导学生使用工具书解决实际问题——学生阅读材料,尝试做读书笔记。——总结方法,勉励鞭策。
五、养成个性化阅读习惯。
由于阅读课上放手让学生自主选定阅读主题,自主取舍阅读内容,自主选择阅读方式,少了以往的那种教师繁琐的支离破碎的分析,多了自主学习、讨论探究的机会,诱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和动力,真正确立了学生阅读的主人地位。坚持下去,学生便自然形成了个性化阅读的良好习惯。
但在探索中我们同时发现,小学生的个性化阅读活动受教师的直接影响较大大,教师“潜移默化”的作用明显,因此,指导教师的改革意识、阅读品位、兴趣爱好、自身的语文素养等诸多因素也影响着方案的实施效果。在个性化课外阅读实践活动的指导中,如何提高教师的“课外阅读”水平,也是一个需要进一步去研究的问题。
其次,在培养学生个性化阅读的指导过程中,教师应当重视学生的情感融入,引导学生与文本进行个性化对话。让学生愉悦地读,快乐地读,从中感悟作者的思想感情,与作者心灵交汇,产生共鸣,让学生享受到审美的乐趣。
总之,个性化阅读研究工作是一条没有终点的路。作为语文教师,应当不断更新教育观念,不断为学生创设个性化自主学习的氛围,注重阅读方法的指导,重视阅读过程与效果的并重,探索并构建行之有效的个性化阅读教学模式,注重正面引导,给学生自主阅读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自主确定阅读的内容,指导学生阅读的方法,让他们去阅读,去思考,使学生养成阅读的良好习惯,引导学生从自我出发,独立感受、体验、思考,使学生的个性得以自由和更为全面地发展。
⑵ 如何对学生进行个性化教育
中国古代圣人——孔子曾经在两千多年前就已经提出“因材施教,有教无类!”的教育思想,然而长期以来,我国传统的小学道德教育普遍实行的“制度化教育”、“划一性教育”忽视了学生的个性特点,忽略了德育在促进人个性发展的重要作用,儿童不能发挥个体的主动性,不善于独立思考、缺乏自我表现能力,影响了其身心的健康全面的发展。教育要以人为本,因此必须对传统的小学道德教育进行改革,学生个体的不同个性特点,进行相应道德教育方式、内容、途径的探索、改进,深入发掘学生的发展潜能,把发展个性和实现人全面发展有机统一起来的,使学生人格更完整、能力更突出、身心更健康、具备更强的独立创新能力。下面我简单谈一下对小学生进行个性化道德教育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1 熟悉学生个性特点。确立德育教育目标
要进行小学生个性化道德教育,必须要对小学生个性特点进行全方位了解,从家庭、学校、卫生部门、校外活动基地等获取必要的信息资源,形成“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教育机制。同时还要确立德育教育的目标,从实际出发,根据受教育者的性格、年龄特征,遵循其身心发展的客观规律,确立德育的具体目标,从各个类型学生的特点出发设计和实施不同教育方法。挖掘和发挥每一个小学生的潜能,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使培养出来的学生能正确认识自己,具备正确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做一个全面发展的人。
2 发扬学生优良个性,突出主体常抓不懈
要开展个性化道德教育,首先要针对小学生个体的个性特点,在课上发扬其优良个性,鼓励发展特长,修正自身缺点,养成良好习惯,因材施教教育学生,使学生形成完整独立人格和优化自身独特个性,释放生命潜能并顺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对此教师要采取开放的态度,为小学生提供尽可能多的机会来表现自己,锻炼自己,发现特长,培养特长。在道德教育过程中教师必须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分发挥其主动性和积极性。要启发小学生作为活动主体,主动地参与各种道德教育实践活动,以此发展自主意识、自律能力,引导学生做生活的主人、学习的主人、实践的主人。俗语云十年树木,百年树人,个性的形成和改变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因此个性化的教育需要教育者持之以恒的不懈工作才能取得成效,要充分注重学生学习、生活环境的建设,为小学生提供积极向上的道德教育环境,以便于更好地发挥优秀文明传统对学生个性的熏陶作用。
3 针对学生因材施教,方法、途径因人而异
对小学生的个性化道德教育,要针对各类小学生的年龄、性格的差异以及原有道德水平层次的高低分类施教,采取相应的途径、方法进行个性化的道德教育。
首先,随着年龄的增长,知识及阅历的积累,小学生道德教育也呈现出一个从低到高,由浅入深的变化。我们应针对不同年龄段学生的身心特点,以强化日常行为规范训练为基础,由浅入深、由低级到高级、有计划、有目的进行道德教育。使学生逐步形成正确的观念及行为习惯。例如低年级的儿童对直观性和情境性的行为的理解较为容易,因此教师和家长要根据他们这方面的个性特征,采用相应的方式进行道德教育。对五六年级的小学生,除了让他们理解道德行为的内涵和步骤外,还要使他们自觉将其运用到具体生活中。
其次,针对各类小学生的性格的差异进行个性化的道德教育。性格内向的小学生往往不善于与老师和同学们交往,做事情犹豫不决。上课回答问题不踊跃,参加课外活动不积极。对于这类学生,教师首先要有足够的诚心和耐心,一方面要多鼓励,培养其树立自信心和适应紧张学习的能力,另一方面要他们认识到自身的缺点,引导他们主动的与老师和同学们交往,并安排几个外向型的同学带动帮助他们,鼓励他们参加各种活动,融入到班集体大家庭中,从而克服自己的孤僻感。同时要求他们多动手动脑,思考问题时要求反应灵活,不要迟迟疑疑,逐步养成勤于动脑、善于思考的习惯,不断修正自身的性格缺点。外向型的小学生为人正直、热情、勇敢、有进取心、喜欢与人交往,但往往又性格浮躁甚至暴躁、粗心大意。对这类学生,要培养这类学生脚踏实地、坚持到底的精神,培养他们的刻苦精神和顽强的毅力,并逐步养成做事认真、善始善终的好习惯。对他们有时犯的错误,要进行有针对性、有说服力的批评教育,使其逐步改正自己的缺点。
最后,针对学生因材施教还要考虑小学生原有的道德水平层次高低。由于小学生所处家庭背景、社会环境的差异,同一年龄段的学生在思想道德品质上也同样存在层次上的差异。对不同层次的学生,教师要依据德育大纲提出的目的要求,着眼面向全体学生,分层次进行道德教育。比如对思想道德水平较高的学生,注重进行社会理想价值观念的教育,从小培养学生高远的思想境界和高尚道德情操;对思想道德水平较低的学生,教师要按照循序渐进的原则,首先规范其日常行为,领会规范要求,并在实践中提高思想认识,逐步内化成自觉行为。
总之:小学生的个性化道德教育试图将社会要求的价值现转化为学生个性化的价值取向,使外在的道德规范经个体分析。形成自己的信念,发挥出学生个体身心发展的主动性、能动性,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注重研究小学生的个性特点,了解每个小学生的个性差异,有计划、有步骤地对小学生进行道德教育,真正将教师的知识与能力转化为学生的个体智慧,促使学生逐步认识自己、调控自己,以促进以后自身个性化而有全面性的发展,发挥好小学生道德的个性化教育的作用。树木只有根深才能叶茂以至开花结果,思想道德教育是素质教育的基础,只有从小培养学生的良好思想道德,才能培养出全面发展的二十一世纪的人才。因此,学校、家庭、社会各方面要相互协调一致,有目的、有计划地培养小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道德修养,使祖国的新一代在良好的教育氛围下茁壮成长。
⑶ 如何让小学生在作文中具体描述课题 实验班与对比班的统计材料
小学生作文个性化研究课题阶段总结
《小学生作文“个性化”研究》课题阶段总结
呼玛县第一小学
一、课题的提出〖HT〗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应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文,丰富语言的积累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新基”理论中对塑造未来新人的描述:“21世纪的基础教育应把每个学生潜能的开发,健康个性与社会规范性的有机统一的发展作为最根本的任务”,可以看出,新时期的语文教学更注重于个性化教育。而写作能力则是构成语文素养的一个主要分支,提高学生个性化作文能力对于提高学生语文素养,造就现代社会所需要的一代新人,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因此我们认为,在新基础教育理念指导下对个性化作文教学进行深入探索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在当前的作文教学中,存在着以下现象:(1)重表达,轻育人。教师十分看重学生完成作文的速度及其作文的结构和技巧,至于作文内容是否真实,则全然不顾。(2)重模式,轻能力。有的教师不厌其烦地将一点作文知识和方法公式抛给学生,让学生死记硬背,套用现成的材料与模式。(3)重课堂,轻生活。在教学中,教师把学生关在教室,苦思冥想,闭门造车。(4)重指导,轻讲评。很多教师片面注重作文前的指令性建议,面对作文后的讲评不重视,常常批完作文,写几句不痛不痒的评语,就把本子发给学生完事或不尊重学生的个性,大刀阔斧的进行修改。这样,学生的作文千人一面,假话连篇,假情假意,缺乏个性化体验,学生独具匠心的棱角受到压抑,没有了自己的思想,写出的东西苍白无力,毫无童真、童趣,毫无灵性可言。
目前,世界各国写作教学有一个共同的趋向,就是向生活靠拢,以内容为中心。日本语文教学界倡导的“生活作文的写作思想,值得我们借鉴。“生活作文”是通过以生活世界为对象的写作,在培养语言能力的同时,通过以作文内容为中心的讨论等活动,使学生深化对生活的认识,使学生形成主体的人格,这是一种基于事实的、学生的自由表达为主的教学形态。又如美国的写作教学也有一种盛行的做法,就是作文题目不受拘束,允许学生自由选择,写作的东西必须是学生真正相信和关心的。
据以上认识,我们提出并实践了“超越教材,张扬个性”的研究设想。所谓超越教材是指突破教材中相对固定的作文训练序列,有序与无序相结合,训练习作(教材上的)与引导创作相结合,允许和鼓励学生自主表达;使我们的作文教学随时适应学生变化着的现实生活,顺应学生不同的语言个性。这样,我们的作文指导就能从知识形态真正走向生命形态,将“习作”植根于学生真实生活的土壤,置身于独具特色的地方文化的环境中,润物细无声般地将鲜活的具有时代特色的作文资源引进我们的作文教学中来,使它每一天都焕发时代的活力。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语言个性才能获得自由张扬的空间。
二、研究目标1、总体目标
通过本次研究,使学生能够达到新课程标准所提出的目标:能够具体明确、文从字顺地表达自己的意思,能根据日常生活需要,运用常见的表达方式写作。总结出作文个性化发展的教学策略的基本目标、内容的组织,方法的选择、教学程序的设计,得出作文个性化的教学策略的理论与操作性结论。
2、具体目标
我们的具体目标是以综合实验为背景,不同年级采用“专项突破”的方式进行。我们把一至六年组分为三个段。
一、二年级是准备阶段。应突出说话能力的培养。这一阶段是直观感知阶段,主要指导学生初步观察、认识事物,进行说话训练。说是写的基础,突出个性化,做好“四练”:一是练胆,训练学生敢说;二是练看,看是说话的基础,要学会看;三是练听,听是发展语言的基础;四是练读,绘声绘色地读,积累语言,这是学生应用语言的基础。
三、四年级是过渡阶段。重点突出观察能力的培养。学会观察要做好三点:一是解放,把学生从狭窄封闭的课堂中解脱出来,让他们走向大自然,走向社会,去观察,体验,去广泛阅读、开拓视野、增长见识、丰富素养;二是培养会看,学会多角度地观察生活,发现生活的丰富多彩,揭示事物的确良特征,力求有创意的表达。作文有没有独特感受,有没有创意,关键在于学生是否能多角度地观察生活。三是敢写,有时学生所写并非是学生所想、所见、所闻,而是说一些唯心的话,假话。因此,文章往往出现“假、大、空”。要激励学生敢说,敢于发表自己真实的情感,说真话,抒真情,这是写好个性作文的基础,使学生习惯于大胆地、不拘形式地写下见闻、感受和想象。
五、六年级,综合体现阶段。是学生把“观察、想象、写作”三者有机结合起来进行训练的阶段;此阶段要求学生学会合理地想象、客观地分析事物的变化过程,反映自然和社会生活的本质。在综合体现阶段,要突出两个字,一个是“趣”,一个是“活”。要让学生觉得作文是一项轻松愉快而又具有创造性的脑力劳动,并且以浓厚的兴趣作动力。因而,教师在训练的方法上必须不断创新,推出新方法。
三、研究内容
1、将作文训练的内容向生活延伸;向不同的学科延伸,实现学生作文个性化2、培养学生习作兴趣,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
3、引导学生留心观察身边的事物,深刻而细腻多角度感悟生活,有个性地表达生活。4、真实,说真话,写真话,表达真情实感,让学生真正做到“文中有我之心,有我之思,有我之情”。
5、引导学生实施个性化的阅读。四、实验原则及研究方法1、实验原则(1)以学生为本的原则
关注学生的发展,特别是学生个性的发展。要使学生在写作实践活动中,发展健康个性,形成健全人格。
教师的指导应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尊重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造热情,客观准确地把握不同年龄学生的心理特点,正确处理好顺应与引导的关系,特别要在激发学生写作兴趣和写作动机方面多下功夫,使学生的写作成为一种自主的行为。
(2)求真求善的原则
一是要倡导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通过实验,探索作文教学规律。二是追求最佳教学效果。(3)探究创新的原则
探索性实验研究的目的是在研究过程中不断发现新规律,获得新的科学理论。探索性实验的生命在于不断创新。在实验过程中,要不断发现新经验,新方法并及时总结交流。
(4)动态发展的原则
实验研究的过程是一个动态的发展过程。本课题采取滚动式推进不间断实验的研究策略,以求推旧出新,不断丰富,不断完善。
(5)整体推进的原则
写作能力是构成学生语文素养的一个分支,个性化只是评价作文优劣的一个维度。作文个性化只是我们要改变作文教学现状的一个切入点。在关注学生作文个性化的同时,必须重视与之相关的诸如阅读教学、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和实践活动,将作文个性化纳人语文教学的整体改革之中,使学生的语文素养全面发展。特别是阅读教学的改革,尤其重要。
(6)多元开放的原则
因人而异,因地制宜;百花齐放,求同存异。广泛吸收已有的实验研究成果,广泛团结志同道合者,摒弃门户之见,共同切磋探讨。
五、研究方法
1、文献研究法:主要侧重课题的前期论证,收集国内外有关内容、研究的观点、方法等。2、调查研究法:各课题组成员通过调查,了解小学作文教学现状,写成调查报告,明确研究方向。3、行动研究法:及时记录在该问题研究过程中来自教师、学生、教法和学法模式等,通过论证确定实际可行的实施策略。
4、个案研究法:针对具体情况,依据全面发展理论,对个别学生进行个案记录和研究。六、研究步骤:
1、准备阶段(2006.32006.8)
调查、分析作文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展开调查,完成调查报告,起草并拟定本课题研究方案。2、实施阶段(2006.92008.8)
边计划,边论证,边学习,边实验,边研究,边小结,边推广。3、总结阶段(2008.92008.12)
整理资料,撰写报告、论文,提供优秀课例,学生优秀习作。七、成果形式
《小学生作文“个性化”研究论文集》《呼玛一小学生习作选》课题结题报告及工作报告
课题组成员作文“个性化”教学课堂展示八、具体做法:
(一)建实验班,精选实验教师。
搞好此项课题研究,不能只顾一点一面,不计其余。所以,我们所选的是很普通的班级。对实验教师进行了精选,要求实验教师,首先是有思想有个性的人,要热心课题研究,肯下功夫,有爱心,有敬业精神。
(二)制定实验方案及制度
1、依据该项实验的基础理论和指导思想,通过对我校作文教学现状的评测分析,对实验教师的摸底了解,制定了《实验方案》。
《方案》包括以下内容:1、指导思想。2、实验的目的要求。3、实验的原则。4、实验的方法。5、达到的目标。有了这样的方案,就减少了实验的盲目性。俗话说:没有规矩,不成方圆。为课题实验的有效进行,我们课题组制定了一系列的相关制度。其中包括:研讨制度、备课制度、观摩制度、交流制度,要求课题组成员应积极参加组织的各种探讨及实验等活动,把握实验方向与重点;课题组要建立、健全集体备课制度。本实验课题组的备课分为个人备课与集体备课两种主要形式,实验教师要对备课及其实施情况进行如实总结,不断积累经验,并努力建立起本实验课题的备课资源库,提高实验的层次;学校每学期组织实验教师开展一次专题教学观摩活动,具体展示教师教学的个性化风格;学校每学期组织参加实验的学生开展一次讲故事、专题演讲、现场作文竞赛等活动,检验学生学习情况,推进实验进程,展示学生个性化发展风采等。
(三)研究的具体措施
在课题研究实施中,课题组坚持“科学、有效、创新”的研究思想,认真开展课题研究活动,主要做了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1、初步摸底,搞清基础。
实验班确立后,通过测试;问卷等形式对实验班的学生进行了口语交际、作文等方面的调查了解,同时又对学生的家庭、生活环境进行了初步了解,目的是以利于我们有的放矢地进行作文教学。通过调查了解,目前作文教学存在的问题是孩子往往在大人的规范和劝诫下,要挑大人们希望他做的事儿来写,这些事也往往渗透着大人们所希望的思想或观念。如小学生应该听话,应该拾金不昧,应该见义勇为,不应该撒谎,不应该,所以目前学生作文里的思想应该说是千篇一律的,看了一百个学生的作文,也就只看到一种思想。在本来就经历不多的小学生身上,就只有几种近似公式化的“范型”可写。如果没有,就只好依赖于编造。如拾金不昧是好的,但路上不是那么容易拣到好东西的,那就假想一件吧。难怪在学生周记中,竟有近四分之一的学生在路上拾到了钱。造成“似曾相识”的重要原因是我们教师的作文指导过于整齐划一,审题、选材、表达方法等都要一一落实,才能放手让学生写作;之后,教师精批细改,然后针对学生的典型问题进行集体讲评修改等。这种指导其实是漠视学生的生命意义,漠视学生的个性差异与发展。缺乏个性化的指导,是导致学生作文缺乏个性的最直接最根本的原因。所以,我们认为教师的作文指导工作的核心是加强个性化的指导,将主要精力放在启发、引导、鼓励、帮助学生实现个性化写作上,成为学生写作上的合作伙伴。
2、转变思想观念,促进认识到位。
思想是行动的先导。实验教师对课题研究的认识程度直接关系到他们实践中应用的深度和广度。新的作文理念要真正深入到教师的心灵,才能成为教师理念建构的基础和准绳,从而指导教师的教育教学实践。
(1)加强培训,理论引领实践
学校加强对课题的培训与学习,加强对课题的动态管理,坚持集中学习和自主学习相结合的方式。在集中学习上,我们实行例会制、学习制,每月召开一次课题研讨会议,安排一次评价专题学习,让课题组成员及时掌握当前有关作文个性化的新理念以及作文个性化的新方法,让课题组成员,及时交流各自对课题研究的经验与困惑。同时向实验的老师介绍一些书刊杂志,拓展教师的认知视野、拓深他们的研究视角、拓宽他们的研究范畴,从而使他们在理论上有更多的收获。研究伊始,组织实验教师学习课题实验方案和相关的理论,使教师深刻领会实验的目的、要求,以及要达到的目标;使教师真正领悟:个性化作文教学是主体性教育理念指导下的作文教学,是个性化教学理论在作文教学领域的实践体现。它除了作文教学所涵盖的学科定义和学科使命外还包含着以下三个层面的内涵:
在教学目标指向上,把培养学生优良素质最终形成以“自由个性”为核心的健全人格作为教学的终极目标。
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发挥学生的创造性,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采取与之相适应的个别化的教学方法。
在作文评价体制上,打破传统作文教学概念化、模式化的评价方法,采取多元化的评价方式,对不同学生提出分层级的教学要求。简单说,就是学生有自己独特的思想,能自由地写作,写真实的文章,写出的文章新颖。“思想”“自由”“真实”“新颖”是作文个性化的基本内涵总之,个性化作文重在强调求异,尽量避免趋同。
(2)重视反思,提炼研究经验
加强实验教师的自我反思和随机沟通,积极撰写教研日记,实现以交流促思考和以思考促积累,以积累促发展的目的。促使教师从参与研究变为自觉参与,自觉地从理论上反思研究行为,逐步将经验提炼上升。
3、以课例引路,上好研究课
课题组成员积极参加组织的各种探讨及实验等活动,把握实验方向与重点。以教学、教育案例为载体,实施行动研究,使教师与研究者(专家)在共同制作案例时出现困惑与思索,教师在理念与经验引领之下进行行为自省、教学经验重构、扎根埋论建立。研讨活动为集中研讨共三种形式,一般情况做如下安排:
(1)每两周由执行组长牵头,组织课题小组成员,开展一次研究活动,主要是学习本课题实验的理论知识与先进经验,小结本课题实验的经验与教训,确保课题研究在正确的指导下有序进行。
(2)每月每个实验项组织一次公开研究课。
(3)每月由小组长牵头,组织课题组成员开展一次研究活动,主要是研究、解决实验过程中出现的具体问题,在互相交流中共同提高实验的操作水平与效益,并努力争取形成理论认识,不断丰富实验的内涵,使实验更有普遍指导意义和推广价值。
由于作文教学改革始终是一项难点,在课改背景下上好作文课,更有难度。经过一段时间的研究课的尝试,我们发现,执教者已经有课改意识,但行动上还是犹犹豫豫,力度不大,深度不够。为此,我们组织课题组成员观看“作文教学观摩课”的教学录像,写好教学小记并在课题组进行交流,以优质课促反思,以优质课来引路。通过“观看反思交流”这样一个过程,组员们从教学理念上有了根本的转变,从而切实指导自己的课堂教学实践。
4、加强教师间交流,实现资源共享
因为每位教师的学历不同、阅历不同、知识结构的不同,所以对课题研究的认识也不同,对个性化作文的理解、把握不同。为使课题研究顺利有效进行,我们采取先观摩课题研讨课,再集中交流各地课题研究情况的形式,老师们紧紧围绕评价内容、评价方式、评价结果等,畅谈自己的学习,心得和实践收获。老师们的交流中,有理论学习的收获,有教学困惑的剖析,有教学成功的感慨,有教学失败的倾诉。通过平等的对话、横向的交流、纵向的引领、思维的对撞、观念的争鸣,老师们都说,这是一次教学观念上的洗礼,也是一次教学经验的展示,更是一顿丰盛的精神佳肴。
5、反思、总结、提高。
为了保证本课题研究工作的落实,我们制定了研究过程中每个阶段的实施计划,做到人员、时间、效果三落实,并把课题计划分解纳入学期教学工作计划之中。每次活动后都让教师及时反思、不断总结、提高。每次听课、看录像后,都要求教师认真填写课例分析。每学期,都要求课题组成员认真撰写一篇作文教学方面的论文。
九、取得的成效。
通过近一年的研究,我们在实施”作文个性化”教学过程中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一)激发了学生写作的兴趣
个性化作文有了明确的教学目标,规范了训练过程,使每次的作文写有目标,评有依据,改有方向。实施全方位把关,面向全体,有利于调动学生写作文,改作文的积极性,学生的主体作用得到了发挥,由害怕写作文到乐于写作文;由“空洞无物”到“灵性四射”;作文题材俯首可拾,佳作妙语信手拈来。
(二)促进了学生各方面能力的提高
在这一学年中,学生通过阅读,记笔记,写日记,办手抄报,作文园地等,写作能力日渐提高,并养成了随手记笔记,随时写日记的好习惯,为更好地进行个性化作文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同时也有利于提高学生的阅读水平,学生各方面的能力不仅在本年级中脱颖而出,在校内的各项比赛中纷纷获奖。
(三)提高了教师的教学水平教学科研能力
课题组通过富有个性的教学实践活动,积累了一定的实践经验,并取得了较为显著的教学成果,得到校内同行的公认。
思考与启发
我们的“作文个性化”课题旨在提高学生的作文水平,张扬学生的个性,这与新课程标准是相吻合的。
(一)培养兴趣为先导
培养学生个性化的作文能力,应当从低年级抓起。我们必须采取多种办法,激发学生写话的兴趣。教师对写得好的夸一夸,对不敢写的拉一拉,对写不好的帮一帮,在老师的不断鼓励中,让学生看到自己的成功,从而期待下一次的成功,渐渐形成写话的兴趣。
(二)重视个性化作文的引领
个性化作文,提起的时间不长,教师在指导上办法也不多,当前应予以更多的关注。低年级是最爱想象,最富于幻想的年龄段。我们要不失时机地利用写想象中的事物,激活学生的想象力,培养学生的个性,学生的能力是无穷的,一旦让它释放出来,会给我们一次次惊喜!因此教师应取得家长的配合,使作文个性化取得更好的效果。
(三)“个性化作文”教学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1、显示个性应和时代紧密结合,让学生融入社会生活之中,但是教师必须在班集体中做出一个正确的舆论导向,对“真善美”的讴歌和对“假恶丑”的批判必须旗帜鲜明,避免学生走极端。
2、显示个性并不是对传统教学模式的全盘否定。它是一种有批判的继承,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学生的自主性,创造性才能得以更好的发挥,我们的作文教学才会拨云见日,其乐无穷。
3、教师的观念要从根本上转变,否则影响课题研究的成效。十、下一步设想
我们清醒地认识到:作文教学的关键还是应该上好作文课,提高课堂教学效益,同时,要重视作文评讲。今后,我们的研究工作将进一步侧重于作文课堂教学,向作文课堂教学要效益。我们还要让作文向其他学科更好地延伸,让作文与综合实践活动相融合、与艺术学科相融合,与信息技术相融合。我们将不断建立完善的作文多元化评价体系,真正让学生爱写、乐写、会写,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和个性发展。下一步的具体做法:
1、学校每学期组织课题研究的教师开展一次专题教学观摩活动,具体展示教师教学的个性化风格。2、学校每学期组织参加实验的学生开展一次专题演讲、现场作文竞赛等活动,检验学生学习情况,推进实验进程,展示学生个性化发展风采。
3、成立“个性化作文文学社”,每两个月由文学社负责出版一期专刊,刊登实验班学生的优秀作品及教师的点评,为师生提供发挥个性特长的舞台,以点带面,激励全体学生参与实验的热情。
4、条件成熟时,举办对外的教学公开观摩、演讲会、辩论会等活动,推广实验的成功经验,提升实验的实际价值。
责任编辑:姚尚元
扩展阅读:小学生作文_个性化_课题研究阶段性总结
《小学生作文“个性化”课题研究》阶段性总结
呼玛县第一小学
2007.11
作文教学一直是小学教育中的难题,长期以来困扰着小学语文教师,并制约了小学语文教学的改革,影响了小学语文教学效率的提高。学生的作文千人一面,假话连篇,缺乏个性化体验,没有了自己的思想,写出的东西毫无童真、童趣。从2005年课题立项后,我校师生积极实践,努力提高实验效果,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
一、加强理论学习:
课题组成员都是有一定教学经验和指导作文的功底的教师,为提高研究水平,大家订阅了大量的作文指导书籍,积淀文学功底,加深对学生的了解。全组老师还利用业余时间认真学习教育理论,研讨新课标,运用新课程理念指导教学实践,学习了《走进新课程》、《小学语文教学》等一些书籍和杂志,并作了适量的摘抄记录和学习笔记,提高自己的专业素质。课题研究小组成员经常聚在一起,讨论作文教学,讨论课题的进行,大家交流经验,群策群力,使课题研究沿着健康的轨道顺利发展。对学校的读书、征文等活动,大家认真组织学生参加,争取让学生在不断的锻炼中得到提高。
由于有明确的职责分工,加上选择参加课题研究的教师大都有较好的信息技术素养,因此大家参与本课题研究的热情较高,教育教学改革的意识较强,日常的课题研究资料得到了及时的收集和整理。注重课题的研究过程,在研究过程中教师才能有所发现,有所反思,不断把感性的认识、平时的做法上升为理性的认识。教师之间还相互听作文教学的研究课,课下进行讨论,不断提高。
二、加强过程管理,丰富研究活动
严格课题管理,规范课题操作是课题研究能否得到顺利进行的重要保证。为了使本课题得以顺利实施,我们首先是严格落实课题实施计划。为了使课题计划落到实处,我们定期开展课题研究活动,认真上好专题研究课,作好课题研究记录,及时总结经验。坚持写好教学反思,并积极撰写相关的故事和论文。
三、重视课堂教学的实践语文能力的提高,是以大量的语言材料的积累和反复多次的语言实践活动为前提的,我们既注重课堂教学,又仅仅抓住课外的阅读和写作。
教师充分利用各种有限的时空去训练学生的的作文能力。在个性表达中展现自我。文章源于真实的生活但又不是生活的简单照抄,我们注意重视儿童的主观感受,尊重儿童独特的审美体验和儿童化的语言,注意引导学生从多方面去表达生活,并且大胆表达有自己的有特点、有个性、有创意、有独特的感受和见解,不盲目从众,不人云亦云,用个性化的话语,使用个性化的表现手法,去反映个性化的生活经历,畅谈个性化的认识感悟,抒发个性化的审美情感,说真话、实话、心里话,抒发真情、真体验、真感受。比如马潇潇就喜欢很细腻,很哲理的描写;张皓喜欢玩点小幽默;梅若晨总是写得情感交融;宋雨晴的文字则是优美的散文。事实证明,有不少学生的文笔很有特色,看事物的视角也很独特,具有了很好的作文能力。
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时刻注意引导学生说真话,追求学生个性能力的发展,艺术地引导学生从敢于参与到乐于参与,再到善于参与,把作文写好。
四、写作、讲评、修改有机结合。
要想写出好文章,唯有多读、多写。当然习作练习要注意方法,要以课文为依托,与学生实际生活紧密相连,走从仿到创的路子,让学生少走弯路。同时把写作与修改、讲评有机结合。在精心指导学生进行写作后,总有一些佳作,所以在每一篇作文收上来后,我们就选几篇有代表性的文章,读给大家听,然后分成小组评、改。评改的过程中,学生不仅仅帮助了别人,同时也学会了如何改文章。同时,我们挑选一些好的作品,打印出来,编在校刊里,让大家传看学习。当孩子们看到自己优秀的作品变成铅字、漂亮工整地打印出来,再配上美丽的插图,心里非常高兴。这样,就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写作兴趣,调动了学生的写作积极性。
⑷ 如何构建小学个性化科学教育课堂
一、个性化教学方法对科学课堂教学的影响
小学科学课作为学生科学能力形成的起点,对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的养成有着重要的引导作用。因为科学课作为小学生事物认知的基本学习方式,不仅影响着小学生科学价值观的树立,而且对学生科学实践能力、动手能力的培养也具有重要的意义。作为小学生而言,由于其知识视野的限制,对未知事物充满了好奇,不仅想自己亲自动手去探索未知事物,而且也想认识到事物现象背后的科学知识,想了解更多的奥秘来丰富自己的头脑。而小学科学课教育正是基于学生科学知识探索前提下采用的一种兴趣引导性的教学方法,不仅是要以具体的课程设计、具体的教学理论作为教学引导目标,而且还要在学生科学认知能力培养的基础上,以学生的自我学习兴趣作为学生科学探索能力培养的出发点,主要是以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认知能力、知识理解能力、学习能力的综合锻炼作为科学课堂教育中的主要目的,配合以丰富的知识原理理解,促进学生根据自身兴趣来形成较高的学习热情,形成综合性的科学认知能力来理解科学知识。
二、个性化科学课堂的构造
个性化教学方法的综合运用,一方面在于素质化个性课堂的构建,一方面在于学生个性化学习模式的打造。受到家庭教学环境及教学水平的影响,每个学生的认知能力、理解能力、实践能力都存在着较大的差异,都有着属于自己的兴趣爱好和学习个性,而个性化教学方法的运用正是基于学生基础素质差异而形成的一种学习引导模式。因为科学课教育的实际价值不在于课堂知识原理的讲解,也不在于学生知识储量的多少,而是基于学生科学教育前提下,学生理性逻辑思维的锻炼和自主性实践能力的培养,只有以学生的科学素质养成作为科学课个性化教学的核心才能促进学生在独立人格不断形成的基础上,以理性精神为指引积极地进行社会实践和科学实践,形成较强的自主学习能力和环境适应能力来适应社会和时代的发展。当然,新的时代教学理念以综合素质培养作为新的教育内容,要求充分重视学生的综合素质养成和兴趣爱好的发展,而个性化教学方法的采用可以说是在新教学理念引导下的一场实践性的教育沿革,因为个性发展就要求以学生的兴趣养成和爱好培养作为其素质形成的教育基础,在尊重学生个性差异的前提下对学生进行教育引导,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能够在自主性学习习惯的带动下努力发展自身特长,茁壮成长。
⑸ 小学语文立项小学个性化作文教学研究课题书怎么写
个性与和谐现在的时代是讲求个性的时代,这是“人”的觉醒、时代的进步。但个性不能走极端,不是随心所欲,不是一味地自我中心。有人说:艺术的极端是痴,思想的极端是疯。可见极端是要不得的。这里所说的个性,是指一个人性格的主侧面。个性有好也有坏。仅就三国人物而言,关羽和吕布一个义薄云天一个反复无常,谁高谁下,一眼便知。诸葛亮鞠躬尽瘁、孙仲谋知人善任,一言一行可圈可点;董卓专横凶残、刘禅昏庸无能,低劣个性祸国殃民。发扬优良的个性,抑制恶劣的个性,是个人之幸、社会之幸。作为单个人,每种优良的个性都是值得尊重的,但个性的张扬也不是永无止境的。人处在社会中,并非生活在真空中,因此人和人打交道就不能只考虑自己的个性。中国文化从本质上说是讲求和谐的。孔子提倡和而不同,提倡仁和恕。老子讲求“无为”,说到底也是强调尊重自然规律,反对极端的“乱为”。人的社会需要和谐,要和谐就不能只考虑自己而不管其他。一个团体,大到国家、政党,小到单位、家庭,要想顺利发展和谋求幸福,既要尊重个性的活力,又要顾及到团体的利益和他人的需求。优良的个性理应得到尊重,人需要充实自己、不断发展。另一方面,规则也必须有、必须不断改进。从古到今,真正意义上的改革和革命,法律的一次次修改,不正是在改进和发展社会规则吗?社会的现代化,需要人的现代化。没有人的素质提高、没有人的个性优化,哪来社会的全面进步?只有物质的现代化,没有人的素质的全面提高,不是完善的社会进步和真正意义上的现代化。人的发展和社会的发展应该是相辅相成的。社会和谐发展的真正目的,不正是为了改善人们的物质条件、完善快乐的个性,为了创造人的幸福生活吗?人世间绝对的自由是没有的,人人都追求绝对自由,最终也就没了自由,比如人人都不顾红绿灯的约束、人人都不考虑其它的车辆,结果只能是人人都失去了可贵的自由,现场一片混乱。可见,在现实社会中个人的生存总要遵循一定的规则。一个有活力的整体不是一团泥,而应是一袋豆,既要遵守团体规则的约束,又应适当保持相对独立的自我。谁都需要自我空间,这是人的天性使然啊。这样的团队才是我们共同期待的吧?或者说,一个有活力的社会应该像一支训练有素的球队,他们活跃在球场上,既有团体合作精神,又尽最大力量发挥个性,表面看去乱乱腾腾,实则活而有序。遵循一定的规则,又合作又讲个性,这样的球队才能精神高昂,活力四射,团队蓬勃向上,个人心情舒畅、个性飞扬,在发展团体的同时,也实现了自我。
⑹ 浅谈小学数学课堂如何实施个性化教学
一、全面把握学生的基础水平。
数学具有较强的逻辑性,各知识点间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一个完整、系统的知识体系,是一个递进的过程,也就是前面所学知识是后面学习的基础。因此,要搞好教学就要了解学生的基础知识,即了解学生对前面知识的掌握情况,这样才能加强教学的针对性,不至于使学生出现“知识断层”。
二、了解不同学生的特点,正确对待学生间的差异。
世界上没有完全相同的两片叶子。全班几十个学生,都是一个个活生生的个体,而不是工厂里生产出来的标准零件。他们有着不同的特点,这使得他们的学习方法有着明显的不同。教师只有了解学生的特点,看到学生间存在的差异,才能根据学生各自的特点,制定个性化的发展方案。
三、了解学生的学习需要。
学生在学习中遇到的问题经常就是教学的重点,因此教师要全面了解学生的学习需要,看学生在哪些方面存在问题,不要局限于预设的教案,要根据学生当堂的表现情况随时调整教学方案,要运用教学机智来合理地运用生成资源,造就生成的精彩。
四、充分调动学生的非智力因素。
影响学生学习的因素包括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两部分,其中智力因素主要包括记忆力、想象力、思维能力等,非智力因素主要包括兴趣、爱好、情绪、意志等。在同等智力水平下,非智力因素对学习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因此教师要充分发挥学生的非智力因素,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正所谓:“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学生在兴趣的驱使下会以一种积极愉悦的心态参与到教学中来,这对其个性化发展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五、教学实践表明:在全面了解学生情况的基础上进行课堂教学更符合学生的学情,更易激起学生强烈的求知欲和浓厚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主动参与到学习中来,从而利于个性化教学的实施,为学生的个性化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⑺ 什么是小学个性化课程
适合每个孩子是不可能的,关键在于每个孩子都适应的课程,在实际中还是有难度的
⑻ 浅议如何做好小学个性化作文教学
培养独立的主体、适应社会的发展需要个性化作文教学
近几年,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正如火如荼的开展,这是在新环境中寻找更新与发展,是继承历史传统上的再一次跨越。站在这一潮头浪尖上,反观传统得教育教学,由许多东西值得我们反思,特别是其抹杀个性的一面。日本学者池田大作曾一针见血地指出了导致教育痼疾的根源:“现代教育已陷入了功利主义的泥潭,这是很可悲的事情,这种倾向带来了两个害处,一是使教育变成了政治、经济的工具,进而失去了它天生的主体性及尊严;其二,由于只承认实用性知识和技术的价值,便使从事这类学科的人们沦为知识和技术的奴隶,随之产生的结果便是尊严的丧失。”这句话揭示了现在教育存在的危机,也从另一角度道出现代教育所存在的工具性教育的弊端。
顾名思义,工具性教育就是要把人培养成工具,把教育当作工具使用。他反映的是一种观念形态的思想,是支配教育的一种哲学理念。可以这样理解,工具性教育使教育消失了它在整个社会系统中的独立地位,成为外部社会要求的被动适应者,教育不再是教育本身,而是社会的工具;同时他使教育不再把人作为独立的主体来培养,发展人的内在价值,而是把人作为工具,发展人的外在价值或工具价值。这一理念反映在写作教学中,即丧失了写作的主体,为文而文,使作文与人格分离,作文的心理畸形,这就丧失了写作作为一种生命活动存在的本质意义。
新的《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对语文教学的要求是:“现代社会要求公民具备良好的人文素养和科学素养,具备创新精神、合作意识和开放的视野、具备包括阅读理解与表达交流在内的多方面的基本能力,以及运用现代技术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语文教育应该而且能够为造就现代化社会所需的一代新人发挥重要作用。面对社会发展的需要,评价目的和方法等方面要进行系统的改革。”
⑼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实施个性化
个性化教学,即以“以人为本”为指导思想,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如性格、兴趣、爱好,并以此为出发点,使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认知水平、性格等在教师的指导与教育下得到充分的发展。新课程标准明确提出:“学生的数学学习活动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可见,近年来不断推进和深化的新课程改革十分重视学生的差异性,重视个性化发展。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应在实际教学中积极推进个性化教学,并改进相关教学行为,提高个性化教学的有效性。
一、准确把握小学生的学习差异性,实行分层教学
小学生的个性差异相当明显,不仅在数学基础、智力水平等方面存在强弱高低之分,而且在学习兴趣、学习习惯等方面也有所差异。随着目前小学入学人数的逐年增长,班级学生结构越来越复杂,差异性表现也越来越明显。为此,教师们想要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就要尽量关注每一个学生的不同点,准确把握他们的差异性,进行有区别的数学教学。教师们可通过课堂观察、课堂提问、课外谈话以及学生自评互评等方式对小学生们进行全面、深入的调查,建立学生档案,并进一步分析学生的数学基础、智力水平以及学习习惯等方面特点。在准确把握小学生的学习差异性的基础上,教师还应充分利用收集、整理所得的信息,在数学课堂中推行分层教学。例如,我在讲解苏教版数学三年级下册的《统计》这一课时,布置了一道练习:2010年玲玲家各季度用水量情况如图1所示,求玲玲家每月用水多少吨?
在教学的过程中,我根据对班上小学生们的数学基础和性格特点的了解,进行有计划的分层提问,按照问题的难易程度分列如下问题:
(1)玲玲家各季度分别用水多少吨?
(2)选择正确的算式:
(15+10+30+25) 4
(15+10+30+25) 12
(15+10+30+25) 365
(3)算出玲玲家每月用水的吨数。
由于不同层次的问题符合了不同学习基础和兴趣的学生的特点,他们在回答问题的时候显得比以往更加积极主动,活跃了课堂气氛。实践表明,准确把握小学生的学习差异性是实现个性化教学的必要前提和基础,教师们应在深入了解学生的基础上进行合理的分层教学,引导学生发展其良好个性。
二、加强师生友好教学交往互动,开发个性化思维
教学交往即在教学情境中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流信息、思想和情感和共享信息的人际沟通活动。教学交往不仅影响着师生教与学的积极性,而且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学生的课堂参与程度,是提高个性化教学有效性的客观条件。为此,教师们应加强教学交往,以实际行动提高个性化教学的有效性。一方面,教师在进行评价时应宽容对待学生的各种差异,让基础不同、性格不同的小学生在交往中能感受到支持和鼓励,并体会平等、尊重和自由,营造健康的环境以其让他们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在师生交往和同学交流之中发展自己的个性。另一方面,教师应鼓励小学生们对一些数学问题进行大胆的猜想,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开发其数学思维潜能。例如,在讲解四年级下册《找规律》时,教师可以让学生两两组合进行剪刀石头布的小游戏,并让他们在游戏中数出剪刀、石头、布一共有多少种搭配方法。教师不应先入为主地传授“正确、权威”的思考方法,更不应在小学生们提出错误规律时表现出不耐烦的消极情绪,而应当引导他们发现规律的错误之处,并鼓励他们发现“A数量×B数量=种数”这一规律,进而体会思考问题的方法。只有宽容、和谐、友好的关系和气氛才能为学生的个性发展提供空间,才能形成学生的健康个性,教师们应重视师生交往和互动,以期真正实现个性化教学。
三、开展探索性实践活动,突出小学生的主体地位
新课程改革标准提出: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将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体、学习的主人,促进学生的主体参与,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实现学生的个性化发展。为此,教师应改变过去控制课堂的做法,以学生学习的指导者和合作者的身份参与到课堂教学中,让小学生们能够拥有更多的主导机会,充分参与到课堂活动之中。例如,在讲解四年级上册《角的度量》时,教师引导学生认识量角器的中心点、0°刻度线、90°刻度线、180°刻度线以及掌握量角器的基本用法之后,引导小学生们以小组为单位合作度量橡皮、书本、课桌等物件的角,让他们在实践活动中按照自己的个性习惯去探索和掌握度量器的使用方法,观察生活中各事物的角。在活动结束后,教师可以让学生汇报测量结果,如有多组学生测量同一物件,则对这些组的测量结果进行比较,看哪一组的测量最准确,并让该组学生分享他们的测量经验。在这一过程中,教师应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在保证人身安全的前提下让他们自由选择想要测量的物件以及进行测量的方法,促进学生积极参与,主动思考,从而使个性化教学能够有效进行。
面对新一轮教学改革,教师们应摒弃“填鸭式”的教学模式,吸收新的教学思想,通过准确把握小学生的学习差异性、加强师生友好教学交往以及开展各种教学实践活动等途径实现个性化教学。我们只有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提高学生的数学自主学习能力,才能真正地增强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为他们学习数学奠定坚实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