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教育计划 > 小学综合实践活动德育渗透计划

小学综合实践活动德育渗透计划

发布时间:2020-12-16 18:20:22

❶ 如何在语文综合实践活动中渗透德育

语文综合实践活动是一门基于学生的直接经验,紧密贴近学生自身生活与社会生活,由学生自主实践和探索,体现对知识综合运用的全新课程。语文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超越书本,超越封闭的课堂,面向自然、面向社会、面向学生的生活和已有经验,在开放的时空中促进学生生动活泼地发展,增长学生对自然、对社会、对自我的实际体验,发展学生的语文综合实践能力,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是语文实践。”即在大量的、丰富多彩的语文综合实践活动中,不仅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而且接受良好的思想品德教育。
一、在语文实践活动中培养学生的公民意识
社会是一个不断发展变化的空间,使得语文实践活动的内容呈现一种动态的“活水”式教育。让学生走向社会,接触社会现实,参与各种社会活动,让他们了解社会生活的基本活动过程,积累一定的生活经验,产生问题意识。如,带领学生参观了新开发的工业园区后,宽阔整洁的街道,鳞次栉比的楼房,使学生感慨不已,不由地产生了好奇:“家乡可真美啊!”这就是一个语文实践活动研究的问题:探寻家乡的变化。在形成了这样的疑问后,学生便开始了深层次的实地调查,他们利用双休日的时间,分布到各个地方,通过了解与统计,探寻着家乡的变化,知晓了家乡的经济快速发展与桥、路有很大的关系。在调查研究过程中,提高了学生的社会参与能力,形成了较强的参与意识和公民意识。
社会是个大舞台,更是一本取之不尽,用之不完的活教材,它为我们的语文教学提供了活生生的实践资源,也为孩子们的活动贡献出了比教科书更详尽、更感性、更生动、更富有人情味的环境。语文课程很多内容反映的都是社会事物和社会现象,它本身就来源于社会。因此,只有把社会还给学生,让学生在社会中学习“社会”,才能提高学生认识社会的能力,使课本知识变得“活”起来,在社会中得到拓宽、发展、延伸。
我们不求让孩子对某一项内容、某一点知识有非常精深的了解,只求让孩子们在语文实践活动中有充分的感性认识,最主要的是培养孩子们对社会的态度,对社会的责任感以及公民意识,这是给孩子们最宝贵的财富。
二、在语文实践活动中拓宽学生的知识视野
现行小学语文教材安排了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语文实践活动内容,有举办故事会、诗歌朗诵会,办小报,演课本剧,调查社会上的用字情况等。如:低年级学生学习识字并不单纯围绕课文进行,而是从实际生活出发,把识字面扩展到他们所接触的广阔的生活空间。教师要充分挖掘教材中的相关因素引导学生开展语文综合实践活动,要突出学生的自主性,重视学生主动参与的过程。又如:做一些小制作,像小学语文五册的《做贺卡,送贺卡》,做的时候,可按照课本上的要求,先让动手能力强的同学做,然后再进行经验交流,最后以小组为单位,其它同学照着做,说说自己的制作过程,已经做过的同学可以在原有基础上发明创造,也可当评判员进行评价。不管制作的实物是否精美好看,教师都应该鼓励每位同学,只要他们乐于参与,乐在其中就行。
像小学语文五册的《收集小笑话、小幽默》,此类收集整理的活动怎样开展才更有效呢?现在的孩子,家长给孩子买的课外读物较多,报刊杂志上笑话也随处可见,一方面学生能轻易收集到笑话、幽默,但另一方面学生如何去优化选择,提高鉴赏能力则是难点。针对这种情况,搜集活动可以这样进行:让学生在各类书刊中找有价值的笑话、幽默记下来,想一想为什么会令人发笑,笑过之后有什么收获,完成收集任务后,在班内进行展示,只要用一两句话说明收集它的原因即可。老师梳理学生的评价,使大家都明白了优秀的幽默笑话的共性。老师再提供图片,让学生进行笑话创编,还可以针对班级的一些问题以幽默化的提示语来提醒、启示同学们。同时,在此过程中,学生不仅感到有趣,还增长了许多课外知识,也学到了不少文学知识。因此教师利用好教材中的这些内容,创造性地开展语文综合实践活动,不仅可以增强学生在各种场合学语文、用语文的意识,而且拓宽了知识视野,体会到成功的快乐。
三、在语文实践活动中陶冶学生的文化情趣
区域特色文化,应成为语文综合实践活动的重要内容。一般说来,地域文化的形成与发展,体现着一个地区人们的精神风貌,假如我们把区域特色文化引进到语文实践活动中来,更能让学生体验到文化的丰富性与多样性。根据我县蟋蟀文化的实际,同学们按照自愿组合的原则,建立了六个“蟋蟀探秘组”,对蟋蟀的历史、捕捉等进行了全方位的考察研究。通过研究,同学们对家乡的蟋蟀有了更深的了解。在最后形成的课题研究成果中,许多同学表现出浓厚的兴趣,不但对蟋蟀的知识进行了全方位的研究,更重要的是在研究中总结出:家乡的蟋蟀将成为家乡人民的致富之路,蟋蟀成为家乡的特色文化。
四、在语文实践活动中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
在小学语文教材中有着无数的环境教育的内容,课文内容展现提供的资源只是一个范例。教学中,学生在学习了相关的课文知识后,便会产生许许多多的疑问,促使学生不断思考,不断探究,不断拓展延伸,使知识得到更好的迁移内化。教师要充分利用语文教材中的环境教育资源,精心设计语文实践活动,既可以培养学生良好的探究习惯,又能增强学生关注环保的意识。
例如:课文《镜泊湖奇观》一课,学生在课前预习时,就欣赏北国美丽的湖泊森林,对镜泊湖的产生及其特点有浓厚兴趣。由于学生没有亲自游览过,缺乏直观印象,再加上人生阅历较浅,理解作品的蕴涵有一定难度。于是可布置学生结合查阅有关资料,做好课前探究学习:根据课文的描述,结合自己的创造性想法,学生画图、找实物、收集有关图片、找标本、找录像带。为了查到与教学内容相关的、有价值的材料,学生跑图书馆、求家长帮忙、上网查询、亲自动笔画、动手做。大家都想通过自己亲身努力获得最有价值的资料,查找的过程就是学生学习、筛选的过程,而且他们是怀着极大的热情与渴求知识的心理在主动地学,自觉地学。课文还没有讲,他们的身心早已进入学习状态。他们为找到的精彩资料而欢欣,为寻求到课本以外的知识而鼓舞。课还没上,环境意识已在孩子心中萌动,进而在具体地展开探究镜湖泊及地下森林形成的原因等问题的基础上,进一步与自然、历史、社会等各个学科进行整合,开展探究环境保护的小课题。如,研究如何保护濒危动植物资源、关于不可再生矿产资源的开发利用等课题。在探究过程中,引导学生运用质疑、观察、收集处理信息、坚持写体验日记、写调查报告和汇报总结等,积极进行科学探究。
对自然环境的研究是一种真实的研究体验。在观察与研究中,同学们领悟到自己的生活与环境息息相关,懂得人们的生产、生活对环境的各种影响,并了解环境保护的常识,掌握了基本的环保技能,同学们自觉地从身边小事做起,关注周围、社区、国家乃至世界性的环境问题,认识到环保的重要性。
五、在语文实践活动中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
丰富多彩的语文实践活动是培养学生的学习参与热情、自主学习意识、创新实践能力和交流协作精神的重要途径。现代教育特别强调学科教育与实践活动的沟通、合作、交流,重视通过发展性的研究活动使学生获得知识的自修和补充,提高学生的知识水平,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并且在这多渠道的平等、民主的实践合作中,要求人与人之间互相尊重、谦让、竞争,这必然有利于学生人格品质的健康发展。利用语文教学资源中的相关知识,开展语文实践活动,有利于培养和增强学生之间的合作精神,促进学生健康人格的顺利发展和形成。
在语文综合实践活动中,需要学生交流合作的机会很多。如:在口语交际中,要求学生介绍家乡优美的风景、名胜和变化,让学生给前来参观的客人当一回小导游。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与同一家乡的同学进行自由组合的形式,研究家乡风景名胜的形成原因、野生动植物资源、家乡的历史传说、名人轶事、环境现状、经济发展等各方面情况,让学生合作设计活动方案,充分运用信息技术网络资源,通过上网查找、实地考察、深入采访等各种方式收集信息。学生通过多种途径动脑想、动手写、动手画、动口说,不仅调动了合作参与热情,还提高了主动学习的积极性;不仅学会了在合作中学习,而且增强了学习中合作的能力。
因此,人与人之间生活在真实的社会中,必定会发生着种种的联系。学生在语文综合实践活动中,通过与他人的接触、交流,总会产生许多的人际问题。通过交往,让学生懂得尊重他人,体谅他人。在“师生”“生生”互动中,懂得他人和社会群体在个人生存与发展方面的重要作用,体验关怀别人和接受别人关怀的快乐。通过这些互动交往形成团结合作的精神。
六、在语文实践活动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综合实践活动有利于学生在感兴趣的自主活动中全面提高语文素养,是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勇于创新的重要途径,应该积极倡导。要求低年级学生能在综合实践活动中结合语文学习,观察大自然,用口头或图片等方式表达自己的观察所得。教师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保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创新精神。
例如:以“春天”为主题,通过寻找春天的语文综合实践活动。带领学生走进大自然,去有意识地观察春天的变化,体会春天万物复苏所焕发出的勃勃生机,唤醒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教材中“语文天地”安排了“春之声”诗歌朗诵。在设计语文综合实践活动时就要考虑到学生的个体差异,仅凭形式单一的朗诵会,不能满足不同学生的兴趣爱好。因此,在组织开展语文实践活动时应对教材进行改编。让学生走进春天,感受春天,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表达对春天的热爱之情。综合实践活动《美丽的春天》活动步骤是:1、自由活动。布置学生分头收集关于春天的资料,各种形式的都可以,如诗歌、照片、磁带、图片、故事等。2、分组活动。学生根据自己的喜好和收集的材料分成四组,分别是“诗歌组” “色彩组”“故事组”“我和春天”小组,指导学生分组后再集体交流材料,并根据自己小组的实际情况做进一步的收集和准备工作,小组成员之间可以互相提出改进意见或几人合作汇报一份材料。3、课堂展示,汇报交流。(1)播放歌曲《春天在哪里》,学生对照文字跟唱歌曲,配上自己的动作表演唱歌曲,使学生在欢快活泼的气氛中进入“春天”这一研究主题。(2)分组交流汇报资料。学生分诗歌组、色彩组、故事组进行交。(3)教师评价学生表现,小结课堂,鼓励学生走进春天,强健身体,爱惜美好家园。
这样的语文综合实践活动充分尊重了学生的兴趣、爱好,为学生的自主学习创设了空间。学生通过绘画、演唱、解说、表演等不同形式表达自己对春天的热爱。从而更加充满兴趣地参与学习,参与交流,并在交流过程中展示自己的学习成果,获得成就感,从而使综合实践活动的开放性得到充分体现,使每一个学生在活动过程中获得丰富多彩的学习体验和个性化、创造性的表现。
语文综合实践活动中的德育因素有着强大的生命力,它与新课程同生共长。我们相信,只要深入发掘小学语文综合实践活动的德育资源,适当采取多种多样的形式,给学生创造尽可能多的实践机会,使学生凭借丰富的资源和大量的实践,在学语文、用语文中渐渐习得语文学习规律。因此,我们无论从大语文观的角度出发,还是从改变学生学习方式的角度考虑,都应该积极开展小学语文综合实践活动课的探索。这样,必将会赋予语文实践活动新的内涵,为语文教学注入新的活力。

❷ 如何在综合实践课中渗透德育教育

摘 要:新课程下的综合实践活动课具有很强的开放性、实践性等特点。在综合实践活动课的活动过程中渗透德育的养成教育比别的学科渗透德育内容具有更大的教育空间和教育价值。在综合实践活动课中渗透德育养成教育的途径有:营造环境育人、分层教育育人、亲身体验育人、家校合力育人、社区实践育人、学科教学育人。
关键词:综合实践活动课 渗透 德育 途径
正 文:
“道德根本上是实践的”, 道德的实践本质决定了道德教育具有强烈的实践性特征。新课程下的综合实践活动是一门“没有围墙”的学科。它是面向学生生活领域的一门课程,其课程内容来源于学生生活,来源于学生在生活中发现的问题,因此,围绕问题组织学生开展综合实践活动,其意义在于比其它课程更注重德育教育的价值。本人认为在综合实践活动课中渗透德育养成教育必须从如下几方面入手:营造环境育人;分层教育育人;亲身体验育人;家校合力育人;社区实践育人;学科教学育人。
(一)营造环境育人
马克思说:“人创造环境,同样,环境也创造人。”有目的、有计划的建设积极的校园文化,营造良好的育人环境,其“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教育效果不言而喻。
校园文化建设,学校的醒目校风、教风、学风育人向上、向善;名人画像,振奋人心;板报张贴了学生们的出色作品,激励着他们积极进取;温馨的校园提示语、每日提示语等时时刻刻提醒我们要爱护花草、爱护公物、节约用水、注意安全等等……处处体现了校园文化的育人功能。
校园环境建设,只有在师生的共同参与下,才能发挥它的巨大魅力。要充分调动广大师生的积极性,让师生参与到校园环境建设中来。我校在校园建起“生物实践活动基地”,为学生参加劳动、学习新知提供了平台。里面的蔬菜区:种马铃薯、辣椒、萝卜、玉米、黄瓜等;花卉区:养有月季花、含笑、丹桂等花卉;林果区:栽有橘子、柿子、琵琶等十余种树木。一年四季,都能看到师生们在基地中忙碌的身影。每到春天,师生们开始做发芽实验,为果树剪枝;夏天,师生们为基地中植物浇水、施肥、捉虫,进行管理;秋天,是师生们收获的季节,收割庄稼,采摘瓜果,收获的喜悦洋溢在每个人的脸上;冬天,师生们忙着给小树穿棉衣以保护它们顺利过冬。时常看到学生们拿着小本记观察日记,老师们带着学生到基地上课……等等这些已成为学校一道道亮丽的风景!学生们热爱劳动、热爱学习、勇于探索、敢于创新的优良品质在活动中逐渐形成。
班级是学生成长的摇篮,更是学生良好品德得以形成的基地。加强班级环境建设,充分利用板报、专栏等进行养成教育。如一年级老师们为使学生养成良好习惯,专门设有“我最守纪律”、“我最讲卫生”、我最爱学习”等专栏,只要学生表现突出或有点滴进步,就奖励一颗小星,孩子们的积极性特别高,良好的行为习惯在一颗颗小星的照耀下逐渐形成。中高年级学生开始有了自我意识,我们为他们创设了展示才艺的“风采展示台”、挑战自我的“雏鹰争章”等,为学生健康发展提供平台。有的班级还开展了道德储蓄活动,把学生每次做的好事、坏事记录下来,每月进行评析、反思,使学生懂得“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的道理,引导他们从身边的一点一滴小事做起,并持之以恒,“聚沙成塔”,逐步积累,最终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二)分层教育育人
对学生进行养成教育,必须要遵循学生身心发展规律,遵循教育规律。
1、年龄特点
一二年级学生年龄小,深奥的道理听不懂,但他们对儿歌、童谣非常感兴趣。我们抓住这一特点,积极开发校本课程,将“德育”的内容编成朗朗上口的童谣。如第一册“今天我上学”这一课,我们一年级老师编了两首童谣来体现:“小闹钟,早早叫,提醒我,不迟到。铅笔、橡皮、文具盒,书本、作业、小书包,整理好了不能少。刷牙、洗脸穿好衣,吃好早餐上学去。见到老师和同学,大大方方问声好!”“上课会听讲,不搞小动作。作业认真做,不等别人催。课间爱游戏,不追不跑不打闹。擦桌摆椅和扫地,样样活儿干仔细。我是一名小学生,快快乐乐来学习。”这样把对学生的行为要求巧妙的穿插在童谣中,让学生在诵读中明确做什么,怎么做。在不知不觉中养成了良好的行为习惯。
2.身心特点
“生活即教育”,只要你用心去发现,每个孩子身上都有闪光点。我们要本着这一理念,充分挖掘学生的优点。比如根据学生爱看、听故事的特点,开展“道德故事征集”活动,可以是搜集到的传统美德故事,也可以是自己做过的、看到的、听到的反映良好品德的故事。如搜集的“张良拾鞋”、“牛顿请客”、“凿壁借光”等传统故事,从电视上看来的“东方小故事”等故事。同学们通过搜集故事,不仅增长了知识,更能从中感受美德,陶冶情操,从而约束自己的行为,达到以自己的故事教育自己,鼓励自己,发展自己的目的。
(三)亲身体验育人
养成教育不仅要通过学习来实现,更需要让学生通过自己的亲身体会在实践中产生。给学生一个岗位,让学生自我实践,经受锻炼,是养成教育的有效手段。
孝敬父母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而如今,孩子们却成了家中的小皇帝,干什么都要人侍候。为了改变这种局面,让学生从小养成“自己的事自己做,家里的事帮着做”的好习惯,要求每个学生做好自己的事情外,在家庭中找到一个力所能及的家务活做。如一、二年级的小同学可以洗袜子、拿碗筷、摆拖鞋、浇花等家务;中年级同学可择菜、淘米、买生活用品等;高年级同学可帮父母做饭、洗衣、干些农活等,这项活动受到家长们的欢迎。三年级杨玉莹的家长(客车司机)说:“杨玉莹到家可勤快了,每天都帮我洗车、擦车。”一年级李浩强的家长说:“别看我家是小男孩,每次吃饭时都是他拿碗筷,有时还帮我收拾桌子呢!”家务虽小,却是孩子们的一片孝心,勤劳的习惯也在不知不觉中形成。
岗位体验是培养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有效方法。所谓岗位体验,就是给学生创设一些岗位,让他们承担一定的责任,让他们感受参与的真实,参与的快乐,参与的辛苦,从而获得真情实感,在行为选择中形成良好的习惯。开展值周班长制度、纪律监督岗、红领巾监督岗、老师小帮手等岗位活动。让学生在岗位上锻炼,学会更多的本领,体验服务的快乐,在体验中形成良好的习惯。
一个个岗位,一次次体验,使学生们学会了本领、学会了生活,学会了学习,学会了交往、学会了阅读,学会了搜集信息等等,使岗位体验达到了潜移默化的教育效果。
(四)家校合力育人
学校是德育的主要阵地,但随着社会的发展,还必须让德育走出课堂,走出学校,走进家庭,走向社会,结合“三级道德教育”系列活动让家长和社会各届人士都了解学校的德育工作,使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社会教育趋于一致,形成具大的教育合力。
加强与家长的沟通始终是家校联手的最有效的途径。通过各种方式与家长沟通,共同帮孩子养成良好的习惯。充分利用“家校联系卡”和电话同家长联系,通过相互之间的反馈,老师和家长都能及时了解学生发展近况;定期不定期的召开家长会,教师与家长互相交谈,谈孩子的优点、兴趣、特长、需要努力的地方等,共商如何让其发扬长处,克服短处。充分利用“家长报喜单”向家长报告孩子的获奖情况及点滴进步,让家长充分了解自己的孩子,分享孩子的喜悦。此外,每学年,我们还进行“好家长”的评选活动,选出优秀家长推荐到县联评“百名优秀家长”,调动广大家长积极参与学校活动,参与对学生良好习惯的培养,对“好家长”予以表彰,让他们介绍经验,以带动所有家长。拉近学校和家长之间的距离,拓宽养成教育渠道。
德育是知、情、意、行的过程,知是行的基础。聘请法制校长来校讲座,进行《未成年人保护法》、《交通法规》、《校园意外伤害》等法律法规的宣传,引导学生知法守法;每学期,我们还不定期的组织学生到街道、公路两侧捡拾白色垃圾,以自己的实际行动进行宣传,教育和感染了周边的群众,使他们认识到环保的重要,乱扔乱倒的现象明显减少;清明节来了,少先队代表们在“王村口革命烈士碑”前缅怀革命先烈,踏着烈士的足迹前行;重阳节到了,学生代表们到敬老院看望老人,为他们唱歌、跳舞,给他们打扫卫生等,让老人们愉快地度过一个个节日。一幕幕、一场场,为学生融入社会提供了平台,使他们在参与活动的同时,规范自己的言行,确立做人的准则,为他们以后走向社会,成为合格公民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五)社区实践育人
利用实践活动对学生进行养成教育,内容丰富多彩,形式灵活多样,具有极强的渗透性和感染性。我校充分结合本地优势,引导学生参与各种实践活动,使学生在参与活动的同时,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1.引导学生关注身边小事,善于发现,展开调查
有的学生发现村里街道两边经常有粪便堆积,影响村庄美观,于是开展《农村广泛堆积的粪便怎么办?》的调查,通过访谈、查找资料,写改进方案、散发宣传材料、与村干部商量给街道“整容”等环节,增强了人们的环保意识,让街面上粪便运出,同时在空地上栽花种草,使街道整洁美观。通过活动,学生们用他们的实际行动改善村里环境,从小养成了文明卫生的生活习惯。有的学生发现农村在收获季节,公路上就会出现许多晾晒稻谷问题,弄得公路上全是谷糠、飞尘,给行人车辆行走带来极大不便,有时还造成交通事故,司机和晾晒者之间吵架、打骂的事例也时有发生,危害特别大。孩子们就此采访了行人、司机、晾晒者,了解他们对这一问题的看法,寻求解决方案,同时与乡政府取得联系反映情况,散发“公路拒决晾晒”宣传单,以孩子们的实际行动来影响社会,效果很好。
这些小调查活动都是学生们自己观察思考后提出来的,一项项活动虽小,学生们却是一丝不苟的进行的,参与活动的同时,他们搜集信息、整理信息、调查访谈、解决问题的能力也在不断增强。
2.引导学生关注农事,勤于思考,深入挖掘
在农村,只有立足于农、服务于农,活动才有吸引力。所以在组织活动时,要引导学生多关注农事,同家里、村里、乡里农业生产结合起来组织活动,让活动散发出浓浓的乡土气息,才更贴近学生,吸引学生。
有的小组进行了《我们村的生活垃圾去哪里?的调查》发现现在农村仍然存在生活垃圾乱丢乱倒现象,于是建议村民将垃圾集中处理,保护环境。有的小组进行了《农用三轮车为我们带来了什么的调查》发现农用三轮车虽说给农民带来了方便,经济又实用,但它尾气、噪声超标,又经常超载造成恶性交通事故,弊大于利。
在这一系列活动中,学生们俨然成了家乡的小主人,成了家乡脱贫致富的小参谋,他们在辅导老师的带领下用科学知识武装自己的头脑,用科学的方法进行探究,既学会了本领,也为自己成长为新时期的新型农民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这些活动学生们非常乐意参加,参与活动的同时培养了他们的科学精神和负责态度,使他们认识到动植物都是人类的朋友,深切的体会到人与自然是相互依存的,从小树立起用自己的双手改变生存环境,改善环境现状的环保习惯。
(六)学科教学育人
在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明确提出,基础教育的任务不应仅仅是传授知识,更重要是要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掌握学习的方法,学会学习并具有终身学习的愿望和能力。而要让学生学会学习,就必须重视学习方法的指导,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一位哲人说过:“习惯是一种巨大力量,它可以主宰人生。”当积极的学习态度、科学的学习方法形成习惯后,不仅能提高学习的质量,而且能为终身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使人受益终身。著名教育家叶圣陶说:“教是为了不教”,讲的就是这个道理。可见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的确是基础教育的一项重要

❸ 试析中学综合实践课教学中如何进行德育教育的渗透

教师不是先知先觉者,也不是知识的源泉,教师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和促进者。不能仅仅内把教师定位容在“知识的占有者”、“文化知识的传递者”上,教师也要不断提高自身素质,不仅是专业知识,也包括教学艺术和手段。“传道、授业、解惑”的传统界定和“一桶水”的比喻已不符合今天的现实。

阅读全文

与小学综合实践活动德育渗透计划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小学读书计划表格模板 浏览:342
小学语文四年级感叹句 浏览:243
天通苑中山实验小学 浏览:596
小学三年级语文补习班内容 浏览:921
吉安师范附属小学作文 浏览:396
小学教师备课网站 浏览:1
私立美男学院 浏览:383
小学六年级上册语文第六单元试卷凉州岛 浏览:915
小学1年级手gong大全 浏览:459
小学生手抄报的图片大全图片大全 浏览:68
小学健康知识讲座 浏览:120
小学毕业季适合发老师的句子 浏览:451
汕尾凤山中心小学校长 浏览:606
小学生毕业汇演舞蹈 浏览:702
小学生抗击疫情的表演 浏览:107
私立华联大学本科 浏览:61
小学三年级作文我想谢谢你400 浏览:855
中小学生睡眠问题 浏览:174
小学生公共生活守规则教案 浏览:313
淮河私立学校 浏览: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