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如何评价小学语文的朗读背诵能力
摘要:阅读与背诵是语文学科中的主体内容,它贯穿于语文教学的整个阶段。培养学生良好的背诵习惯,教给学生科学的背诵方法,是打造高效课堂的有效途径。
关键词:语文教学;背诵能力;习惯培养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对于小学生的背诵要求是:积累自己喜欢的成语和格言警句,通过诗文的声调、节奏,体味作品的内容和情感,背诵优秀诗文160篇段。然而,在当前的语文教学中,许多教师只注重了识字教学和品读感悟教学,而忽视了学生背诵能力的培养,学生根本达不到课标规定的背诵要求。那么,语文教师怎样才能使学生对背诵优秀诗文产生浓厚的兴趣,提高背诵效率呢?我尝试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培养。
一、培养学生良好的背诵习惯
1.培养认真背诵的习惯。首先,表现在背诵的时候能够聚精会神,把注意力全部放在背诵的诗文上,防止漫不经心、匆匆过目、不求甚解的背诵。这要求教师从低年级培养学生抵制外界干扰的能力,形成专心背诵的习惯。认真背诵的习惯越好,背诵的效果也越好。
2.培养一边背一边想的习惯。“熟读精思,学而不思则罔。”学起于思是我国传统的阅读经验。背诵离不开动脑思考,没有思维的背诵,是低效的,甚至是无效的。背诵主要是靠思维接受文章的信息,思维是影响背诵效果的极为重要的一个条件。
在语文阅读教学中,有经验的教师都会根据课文的特点和学生的实际,发展学生的思维。这就需要教师指导学生在背诵时边背边琢磨或背后掩卷而思,慢慢地就会养成一边背诵一边想的习惯,这样背诵效果非常好。
3.主动克服背诵困难的习惯。背诵过程是十分枯燥的,尤其是低年级的学生,注意力容易分散。因为他们在背诵中往往会遇到种种困难:有的是属于语言文字的理解方面的,有的属于知识方面的。这就需要学生不怕困难,想尽办法克服困难。如遇到不认识的字、不理解的词,翻查工具书,不理解的问题向别人请教,解决背诵中的问题,在这种自觉的背诵活动中,学生的意志得到磨砺,背诵的信心得到增强,背诵的能力得到提高。
4.培养课外背诵的习惯。学生背诵能力的培养,首先是在课内凭借课文学会背诵。但是,课内背诵时间、数量都很有限,需要靠课外背诵来扩大背诵量,进一步提高背诵能力。常言道“得法于课内,增益于课外”。课外背诵为学生开辟了丰富知识,开阔眼界,巩固课内学习,培养背诵能力的广阔天地。然而,课外背诵不像课内那样,有规定的时间和内容,是在一种宽松自由的状态下进行的。这就要求学生具有主动的学习态度,强烈的求知欲望和持之以恒的精神。学生一旦养成课外背诵的习惯,将会终生受益。
二、激发学生背诵的兴趣
1.利用绘画,快乐背诵。有些优秀诗文,意境很美,文章里包含着诗、情、画、意。在背诵之前,教师可以让学生动手把课文内容用画笔描绘下来,虽然有的学生画技不是很好,但这样可以使背诵内容形象化,降低了背诵的难度,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背诵兴趣。
2.情境表演,让学生体会背诵之乐。教师可以创造轻松、愉快的背诵环境,把学生从枯燥的背诵中解放出来,他们才能积极主动地背诵。有些诗文在背诵之前,不仅告诉学生要进行情境表演,还要评选表演明星。教师对背诵的内容再适当点拨,学生就能认真背诵,积极排练,然后进行课堂表演。利用这样的形式进行背诵,不但激发了学生的背诵兴趣,更重要的是在表演中培养学生的背诵能力,巩固背诵内容。
3.目标分层,让学生体会成功之乐。收获成功,是激发学生继续学习兴趣的动力。在背诵过程中,教师设立不同的背诵目标和要求,使每个学生都能成功。比如优秀生,由于他们的基础好,思维反应敏捷,背诵也快,就应鼓励他们不要满足于现状,而是要设立新的目标,使他们更上一层楼。对于学习有困难的学生,不妨帮助他们定一个更为实际可行的目标,比如,长一点的文章可分几次背,每次背诵的错误不多于5个,并在他们达到目标时给予及时表扬和鼓励,从而使学生对背诵产生兴趣,充满自信,以积极的态度对待背诵。
4.师生互背,调动学生的背诵兴趣。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说:“要想使学生上好课,就得千方百计点燃学生心灵上的兴趣之火。”背诵能力的培养,启发于低年级,得益于高年级。低年级学生由于年龄小,背诵时有畏难情绪,教师可以把背诵的诗文示范性地背给学生听,然后再要求学生背,在课堂上师生相互比一比,看谁能既有感情,又能准确流利地背诵下来,这样学生的背诵兴趣一下子提高了,而且会产生一种想要背诵的渴望,这种强烈的渴望之情一直延续下去,将终身受益。
三、指导学生掌握背诵的方法
1.利用联想法指导背诵。联想就是搭起一座记忆的桥梁,利用我们熟悉的事物去连接新的信息,并能节约时间并强化记忆效果的方法。在背诵的过程中,联想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如在指导学生背诵三年级《大自然的语言》一课时,我带领学生走出教室,让学生在大自然中找出和课文内容相关的联系点,然后让学生联想这些相关的知识点,对课文内容进行集中背诵,避免死记硬背,从而使课文内容记忆深刻。学会联想的方法,不但有助于背诵,而且有助于迅速回想起所背的内容。
2.利用多媒体指导背诵。许多优美的诗文,图文并茂,教师如果利用多媒体,图文结合,为学生创设情境,使背诵内容形象化,可以增强背诵的效果。如指导学生背诵古诗时,教师可以利用情境动画的特点,将古诗内容形象直观地展示给学生,通过观察、朗读、想象,学生不知不觉地进入了诗的意境,就会牢固地记住古诗的内容。再如,指导一年级学生背诵《春天来了》一课时,利用多媒体播放春天美丽景象的视频,美丽的画面、生动的解说,使学生如同身临其境,对背诵的内容一目了然,毫不费劲就能背诵会全文。
3.利用肢体语言指导背诵。在背诵诗文中,恰当地运用肢体语言有利于帮助学生准确、深刻地理解背诵的内容,形象生动地活跃课堂气氛,有效地提高背诵能力,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在指导三年级学生背诵《让我们荡起双桨》这篇课文时,要求学生一边背一边用双手摇桨,用眼睛欣赏北海公园红墙绿树,白塔倒映的美景,用点头、微笑释放快乐的心情。肢体语言把学生引领到了“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的意境中去了,背诵效果自然非常好。
总之,语文教师应该把学生背诵能力的培养置于阅读教学之中,放在培养学生语文综合素养的高度,不断地探索行之有效的背诵方法,为学生的阅读和写作奠定坚实的基础。
⑵ 小学语文教师的知识素养
小学语文教师知识素养试题
一、阅读教学应培养学生哪些能力?
阅读教学重点应培养学生的感受能力、理解能力、欣赏能力和评价能力
二、语文课程的基本理念是什么?
语文课程的基本理念有: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
三、有观点认为,《语文课程标准》淡化了语文知识的教学,这意味着语文知识教学不重要,语文知识教学是可有可无的。你怎么认为?
答:(1)这种看法是不正确的。
(2)新课程的价值追求是使每一位学生获得全面和谐的发展,只有“三维目标”的有机统一,才能真正促进学生的全面和谐发展。
(3)“知识和能力”目标在“三维目标”中起着奠基作用,是学生综合素养提高的基础,是学生可持续发展的基础,新课程并没有否定它的重要性。(4)新课程的教学应在重视学生“知识和能力”目标达成,同时重视其他两个纬度目标的达成。
四、试论发展性评价的基本特征。
新课程改革倡导建立发展性评价体系。发展性评价的基本特征体现为“多元性、主体性、过程性、激励性”几个方面。
多元性,体现在全面评价。根据人类智能多元构成的特点和社会对人才多元发展的需求,多元评价主张“多一把评价尺子,多一批优秀人才”。采用多元的评价标准、多样化的评价方式或渠道,注重发现并发展个体多方面的潜能。
主体性,重在全员参与。突出被评价者的主体地位,允许被评价者以主体的身份参与评价,更多地体现对评价对象的关注与关怀。
过程性,即全程评价。评价时时刻刻发生在教学活动中,强调终结性评价与形成性评价相结合,更为注重过程方法、情感态度,实现评价重心的转移。
激励性,强调全人意识。评价对象是一个完整的、有血有肉有情感的人,而不是被物化的工具。评价应以保护人的尊严为起点,以促进人的发展为目的,使每一个体的生命得到最大限度的张扬
五、语文课程的三维目标、四大理念、五大领域分别指什么?
三维目标: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四大理念: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
五大领域:识字与写字,阅读,习作,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
六、新课程中,小学生的语文基本素养包括什么?
小学生的语文素养包括: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正确的理解和运用祖国语文,丰富的语言积累,语感能力和思维能力,实际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以及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
七、小学阶段“背诵优秀诗文”和“课外阅读总量”在各学段的要求分别是多少?
答:第一学段:积累自己喜欢的成语和格言警句。背诵优秀诗文50篇(段)。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5万字。
第二学段:A诵读优秀诗文,注意在诵读过程中体验情感,背诵优秀诗文50篇(段)。B养成读书看报的习惯,收藏并与同学交流图书资料。 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40万字。
第三学段:A诵读优秀诗文,注意通过诗文的声调、节奏等体味作品的内容和情感。背诵优秀诗文60篇(段)。 B利用图书馆、网络等信息渠道尝试进行探究性阅读。扩展自己的阅读面,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100万字。
八、在教学中如何落实“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这一基本理念?
答: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
⑶ 谈谈在小学语文综合性学习中如何对学生进行评价
新课程标准抄中指出,小学阶段阅读能力主要包括几个方面:对文章重点语句透彻理解的能力;对文章重要信息进行筛选、归纳、总结的能力;对整篇文章的思想内容和观点的把握能力;对文章表现手法的认识能力,包括对各类文体的认识,对文章立意、结构、构思、语言的认识。② 笔者认为还应加上两个方面:有一定的阅读速度,就是指的是规定一分钟之内读多少个词;并通过良好的阅读习惯提高阅读效率。阅读了大量的文献对阅读能力的阐释,提升了我对语文阅读能力的理解,那就是在一定的阅读速度下,能理解文章重点词句,概括文章主要内容,对文章有一定的鉴赏能力,有积累好词好句,写读后感等良好的阅读习惯,从而提高语文素养。这种能力是在语文课内学习学到的,走向课外去运用,再从课外回归到语文课内学习来,从而提高了自己语文能力。
⑷ 小学语文试卷分析分析试题对教学有何指导
《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评价的目的是:1.关注学生的学业成绩,发现和发展学生的潜能;2.了解学生发展中的需求,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3.发挥评价的教育功能,促进学生在原有水平上的发展。4.培养教师对自己教学行为的分析和反思。鉴于此,现就我校实际,以小学1—6年级期末检测语文试卷为例,看小学语文新课标评价建议的相关要求。
通过对本次小学1—6年级语文试卷分析,我们不难看出其命题目的及特点。整套试卷命题依据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紧扣教材又不拘泥于教材,体现了“三重”原则,即重基础(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重能力(识字能力、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和积累运用能力),重创新(运用所学知识创造性地解决问题),实现了“三维”目标。试题特点如下:
1、加重了基础知识的考查与评价:语文学科是基础工具性学科,从小打好基础,对学生的终身发展至关重要。就小学语文教学而言,最重要的就是要夯实基础,明确要求,扎实训练。在本套试题中对字词句的考查可谓面全样多:选正确的读音,看拼音写字,形近字组词,补充成语,选填关联词语,按要求写句子,缩句,扩句,比喻句,拟人句等多种句式的变换,以及加标点,查字典等等。由此可见,我们今后的课堂应该让学生在课内识字、练字、用句,为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奠基固本。
2、做出了“语文教学要注重积累”的导向:这次质量检测的各年级试卷都注重了学生的语言积累。如二年级题中的4小题把成语补充完整,四年级的第二大板块“善于积累”中的 “写出和人、水有关的词语”,把“雾锁山头山锁雾”补充完整,并感受奇妙之处, “请你回想本学期要求背诵的内容,把句子补充完整等等。以上试题源自教材,题目的形式又有别于教材,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学生的语言积累,注重了语感的培养,有利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体现了“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对今后的语文教学起到了明确的导向作用。
3、落实了口语交际能力的考查与评价:《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口语交际能力是现在公民必备能力,应培养学生倾听、表达和应对的能力,使学生具有文明和谐地进行人际交流的素养。本套试题侧重了口语交际能力的考查与评价,例如:二年级的 “我的小嘴儿真会说”,三年级的 “我会说”,五年级的 “能说会做”以及六年级的 “我最想说的话是……”等,因此,在我们的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不容忽视。
4、“阅读”、“情感朗读”是语文学习的灵魂,是培养学生语文素养的一条重要途径。
如一年级的 “读一读,填一填”中的比一比谁大谁小;六年级的试题内容:“关于鸟的故事”中的“边读边想边做”各题,是对学生语文阅读综合能力的考查,有对学生理解能力、观察能力的考查,也有对学生知识积累、知识迁移、知识拓展的考查。四年级“开卷有益”部分中的“这个小故事告诉我们一个怎样的道理,请你试着用一句格言式的话写出来”。我们知道,阅读能力的提高,是一个慢功,需要的是慢慢的品、慢慢的读,在读中再有一个消化和理解的过程,这样才有可能内化为语文素养,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这就提醒我们在语文教学中不是“教教材”,盲目做题,而是真正做到“用教材教”,教给方法,培养能力,为学生提供更多的语文阅读实践的机会,让学生在读中理解,读中体验,读中感悟,他们的阅读能力就会逐步提高。
语文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学科。要达成这一目标,最重要的就是注重命题的整合。我们应拓宽命题思维,拓展命题空间,打破学科界限,贯通学科与生活的联系,赋予试卷丰富、多样的功能,尽可能使有限的试卷成为融合听说读写、整合三维目标、汇合课内外知识的载体,从而全面综合地考查学生的语文能力。
在这一点中,对于阅读板块的考查,我认为应努力做到“跳出文本考文本”的原则,让学生在生活中学会运用和迁移的综合能力。
阅读题设置得如何,经常被视为衡量一份语文试题“技术含量”高低的重要标准。事实也往往如此。在平时的测试与考试中,能真正测试出学生阅读能力与水平高低的,阅读板块,往往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在阅读题的设置,应要赞成“跳出文本考文本”的出题思路,也即“知识在课内,取材于课外”,换句话说,也就是阅读题的测试材料应完全取自于课外。
与此同时,从教学的导向来看,测试卷中的阅读题如果来自于课内,容易产生教师上课或复习期间猜题押宝现象的发生。此举,或造成教学过程中的眉毛胡子一把抓,不分重点,题无巨细式的讲解与分析;或造成在复习期间的重复训练,题海战术,无端浪费学生的时间与精力,从而加重学生的课业负担。
从我们日常的教学情况来看,一些教师为了试题中的一篇课内阅读题,在复习期间往往会准备几十篇甚至于上百篇的课内段落让学生去练习,甚至背诵标准答案。如此复习与教学,我们的孩子岂有不厌学之理?
题例:阅读题《蜡烛》(四年级)中有一题:在横线上填写出一句与蜡烛的精神有关的古诗词句子。
【试题把课内和课外结合起来了,价值取向是语文教学既要立足文本,也要适度地超越文本。】
对于“跳出文本考文本”的出题原则,或许我们中间的一部分教师会质疑:难道我们的文本教学不需要了吗?产生这种想法的教师,其实是对阅读的内涵与本质了解不够造成的。阅读题,考的并非只是阅读材料中的几个知识点,而更多的是,通过阅读材料,考查孩子们的阅读能力与理解水平。而这一阅读能力与水平的形成,是一个螺旋上升、循序渐进、日积月累、滴水成冰的过程,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形成的。我们教材中的每一篇课文、每一个单元到每一册教材的编制,都是各类专家经过反复论证与谨慎推敲过的。这些内容不同,体裁各异之文本,根据学生的心理发展特点,形成了一册册具有知识结构系统化,能力训练序列化的教材。通过一篇又一篇课文的学习,一个又一个知识点的落实,目的正是为了形成学生良好的阅读能力。正因为如此,所以才会有“教材是个例子”的说法。反之,如果撇开课文,而只是一味地去追求所谓的课外阅读,那只会是舍本逐末、语文就会像断线的风筝,无从把握而失去方向,失去归宿,就更谈不上语文教学的科学性与高效率了。
一份好的试卷,首先要能比较客观地反映一个阶段学生该学科学习目标的达成情况,让学生能够看到自己一个阶段语文学习的主要成绩,知道自己以后努力的方向;其次,要能够体现新课程背景下语文教学的基本理念,对教师的教学起到正确的导向作用。
《课标》指出:“语文课程评价的目的不仅是为了考察学生达到学习目标的程度,更是为了检验和改进学生的语文学习和教师的教学,改善课程设计,完善教学过程,从而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发展。”相信,以课程标准对小学生语文素养的新要求为指引,来研究命题新思路,探索复习新策略,一定能够使语文考试真正成为评价语文学习的客观工具,成为激励学生学习语文的有效动力,为学生语文素养的全面提升作出实际的贡献。
⑸ 语文课堂教学评价的几个原则和具体方法,小学语文论文
⑹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学生能力的培养
[摘要]本文结合教学实践,就新课标下如何有效进行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进行探讨,提出了创设情境、有效提问、巧用评价及读练结合等相关策略。
[关键词]小学语文 阅读教学 有效策略
新课改以来,对阅读教学的研究可谓汗牛充栋,层出不穷。本文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就如何树立“为学生语文素养发展而教”的理念,关注阅读教学的有效性,作相关策略探讨。
一、策略一即引趣激兴,创设情境
德国教育学家第多斯惠曾说:“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兴趣是学习的不竭动力,是学习成功的秘诀。因此,在小学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实际和年龄特征、知识经验、能力水平、认知规律等因素,抓住学习思维活动的热点和焦点,通过各种途径创设与教学有关的使学生感到真实、新奇、有趣的教学情境,营造轻松和谐的对话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发学生的情感体验。
1.实体情境。教师充分利用实物指导学生进行细致的观察,加深对课文内容的感受和理解。此法尤其适用于中低年级语文教材中常识性课文的教学,如教材中的《要下雨了》,有条件的话,可让学生观察“鱼出水面,燕子低飞”这些自然现象,了解下雨前动物的特点;又如《找春天》、《秋天的图画》、《秋天的雨》此类涉及山川日月、花鸟鱼虫等的教学内容,如有条件,可带领学生到大自然中体验认识,使学生开阔视野,增长知识,激发情趣。
2.模拟情境。教师根据讲解的需要,可运用电教手段,如放幻灯和录音带,使学生获得形、声、色的直观感觉;或出示相关的摄影、图画,再现教材中的情境;或根据课文内容,师生分角色进行表演,使学生有身临其境之感。这样,能化静为动、化远为近、化抽象为具体,寓教于趣,寓教于乐,提高教学效果。
如我在教《浅水洼里的小鱼》一文时,充分地发挥了电教手段的优势,创设了小鱼在美丽的大海中游着,小鱼后面藏着一些词语,让学生认读,接着海上刮起了风暴,小鱼被困在浅水洼里的情境,巧妙的引出了下面要学习的内容,并用话语和音乐为辅助手段,做到意境交融,情真意切,使人如身临其境,引起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并为学生的理解提供了有力的佐证。
3.语感情境。新课程理念下的教师是学生学习的主导,老师绘声绘色的语言渲染也是创设情境的很好方式。例如教学《美丽的公鸡》,当公鸡的图象出现在孩子眼前时,老师若以富有情感色彩的形象化的语言加以描绘:“看,这是一只多么美丽的大公鸡,它红红的冠子,漂亮华丽的外衣,脚上还穿着一双金黄色的高筒皮靴,多酷啊!”学生听了老师的描绘,便能充分感受公鸡的美丽。教师通过这样生动形象的语言描述,能培养学生正确敏锐的语感能力,激发学生的思维和联想,体会其情境。
4.想象情境。运用扩散思维的方法,启发学生合理想象,揣摩作品中人物的心理,关注人物的命运,让学生真正“进入角色”,强化感受,由“动情”到“悟理”。 如在教学《浅水洼里的小鱼》中小男孩捡鱼这一片段时,通过课件展示,让学生想象他在捡鱼扔鱼的过程中遇到的困难,激活学生的思维,让他们设身处地为小鱼着想,为小男孩着想。通过情境的创设,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使得整堂课学生始终能以饱满的情绪参与学习,提高了教学效率。
二、策略二即有效提问,感悟文本
适时有效的课堂提问是非常重要的教学手段,教师只有充分利用这一手段,才能牢牢控制课堂教学的节奏和方向,突出授课的重点、难点和关键,从而成为课堂的主导。学生则会根据教师的提问,有选择地把自己的注意力集中到学习的重点、难点和关键上,使自己的思维处于一种积极活跃的状态,从而更好地走进文本,感悟文本,对话文本。
1.抓题眼提问,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课堂导入,是贯穿课堂教学始终的必不可少的有机组成部分,比其他部分更能安定学生情绪,诱发学生的感情。导课的形式多种多样,而问题导入最能激起学生的探究愿望。我们可利用语文课程的有效资源,抓住课文题眼巧设问题。如《布衣元帅》一课,上课伊始,可让学生质疑提问:什么是布衣?布衣和元帅好像是不相干的两种人,怎么会连在一起?由于问题来源于学生,在学习文本时,他们就有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去解决这些自己心中的困惑。“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可以想象,这堂课的学习会因了学生解决课前问题的浓厚兴趣而轻松愉快。小学语文教材中类似的课题很多,比如《玩出了名堂》、《“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要是你在野外迷了路》、《太空生活趣事多》等等,都可以在课前或由老师设问,或由学生质疑问难,激发学生阅读兴趣,引发学生阅读期待,为学生进入文本奠定良好的情感基础。
2.抓关键词句提问,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特级教师于永正老师说过:“语文教学的亮点在哪里?语文的味道在哪里?在关键的词句里,在理解后的朗读里。”词语是课文的基本单位,词语学习是项常抓不懈的工作,特别是对课文中的关键词、难懂词语更应该不惜时间,深入理解。因此,阅读教学中,我们还可以拓展课文中的关键词句,从小处入手,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发散学生思维,使词义理解得更透彻。使课文内容理解得更深刻。
王崧舟老师在教学《我的战友邱少云》时,提了这样一个问题:“同学们,你是从哪些地方读懂‘纹丝不动’的?”王老师就是抓住“纹丝不动”这个词语组织教学,从大处着眼,有效地为学生感悟文本并和文本进行对话设下广阔的背景。他紧扣文本,让学生对“纹丝不动”的感悟层层深入:从对“纹丝不动”的字面意思到“纹丝不动”的原因及“纹丝不动”的结果,最后至不“纹丝不动”的后果,对话剥笋似的不断深入,学生做到了多元解读文本,全方位感受英雄的伟大形象,体现了王老师精湛的阅读教学艺术和高效率的教学课堂。
3.抓主要线索提问,促进学生自主学习。新课改中提出了自主学习,我们应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引导学生质疑、探究,在实践中学习,促进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朱熹也曾说过:“自去理会,自去体察,自去涵养。”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学是引导学生对文本自主感知、感受、感悟的过程。小学语文教材中,有许多文本脉络清晰,条理清楚,在文本教学时,教师如果抓住主要线索教学,往往会牵一发而动全身,更好地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文本,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如《好汉查理》一文中,查理的变化和杰西的言行是两条主要线索,为了让学生明确“查理有哪些变化?查理为什么会有这么大的变化?”我让学生读悟交流,感受查理的变化,提问:查理有哪些变化?你找到了哪些句子?然后相机出示以下句子让学生谈感受:a.“不,好汉查理从来不随便拿别人的东西。”b.“谢谢!”查理显得彬彬有礼。c.“当然可以。”d.“查理虽然调皮,但说话是算数的。整整一个暑假,他每天都陪杰西在草地上玩。”e.“杰西,我会做个好汉。”通过这几句关键句子的理解感悟,引导学生体会到查理确实变了,变得有礼貌了,变得诚实、守信了,变得有上进心了,自信了。由于所提的问题起到了提纲契领的作用,整堂课避免了出现“满堂问”的现象,学生在读中思议,在读中质疑释疑,在读中理解感悟,学得自主,学得愉悦,学得扎实。
三、策略三即巧用评价,激活课堂
新理念下的语文课堂教学评价方式正逐步由单一的教师评向多元评价转变,也就是既有教师对学生的评价,也有学生对教师的评价,学生之间的互相评价和学生的自我评价。作为教师应紧紧抓住课堂评价语言这一法宝,在教学中利用文本的内容进行巧用评价,激活学生的情绪,创造一种美妙的语境,让课堂评价语言这个最直接、最有效的评价方式真正发挥其独有的魅力,使被评价的学生都能得到学习成功的满足,都能提高学习的兴趣,都能更积极主动地投入学习。
于永正老师曾在一次公开课上不经意的让一位男同学读课文,这位同学把课文读的正确、流利而又声情并茂。于老师听完他的朗读后主动走上前去,微笑着和这位男生握手,并真诚的说:“你读的太好了,播音员也不过如此。在读这篇课文上,我不如你,我和同学们想再听你朗读一遍。”话音未落,听课的老师和同学报以热烈的掌声,这掌声是送给精彩表现的学生,更是送给对学生进行真诚评价的于老师。在这样充满爱意的课堂中,学生展现了蓬勃的生命活力,享受到了语文的欢乐。
四、策略四即读练结合,提高能力
叶圣陶先生说“中小学语文教学中,基本知识和基本训练都很重要,我们更要重训练……”“多年来我一直认为,语文课的主要任务是训练思维,训练语言(同时也训练思想品德),而思维能力和语言能力,儿童时期打下的基础极关重要。”如果学生在语文课上只是感悟,只是人文,只是一读到底,只是一味探究,如果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不过关,那么语文课程对学生的人文熏陶、生命发展就无从谈起。因此,语文课应该把“练”放在突出的位置上。我们的语文阅读教学只有让“读”与“练”结合,在课堂中做到以读为本,读练相融,才能让学生真正积累语言,感悟内化语言,迁移运用语言,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语文素养才能全面提高,我们的阅读教学才真正扎实有效。
读练结合,切实进行语言文字训练,对低段学生而言,首先教师要引导学生对词语的推敲和品味,设计灵活多样的练习。其次以说代写,融口语训练和思想品德为一体。比如可以看动画说,用词语说,想象说,联系实际生活说等等。如在教学《浅水洼里的小鱼》最后一个环节里,我进行了两个拓展训练:1.出示海底世界画面,说说小鱼会对小男孩说些什么?2.如果你看到了一种受伤的动物,你会怎么做? 这样,既加深了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启发了他们的思维,培养了他们的说话能力,又把问题引申到实际生活中。高段的练笔形式多样,如仿写,续写,扩写,缩写,改写等等,我们可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安排相关练笔。
参考文献:
〔1〕杨九俊.《新课程教学现场与教学细节》.教育科学出版社,2004.6.
〔2〕薛法根.《推敲新课程课堂》.广西教育出版社,2006.1.
⑺ 小学语文关于"阅读"的目标,教学及评价作业2,怎样理解阅读能力的综合性特点
1.强调感性在阅复读教学中制的重要地位
理性的方式只体现了人与事物的一种关系,而忽略了世界向我们展现的更多可能性,让学生感性地揣摩课文是一切理解、探究的基础.
2.理性分析也离不开感性
真正的理性是并不脱离感性的.而不是脱离感性的抽象(“稀薄的抽象”).然而,知性分析形成阅读教学的套路,分段和归纳段落大意,分析思路是词、句、段、篇.
3.感性与理性统一,体现了阅读能力的综合性
分析与综合无法彼此孤立地存在,局部分析以整体感知为前提,最终达到整体领悟和把握.可以归纳为“整体—局部—整体”.
4.理解性阅读与创造性阅读应该统一
阅读能力的综合性,还表现在理解性阅读与创造性阅读的关系.在阅读教学中提倡多角度、有创意的阅读,要建立在“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即与理解性阅读统一起来,两者不是对立或取代的关系.因此对阅读的评价也是综合考察两个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