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认识自我(自我剖析、同伴互助、师长交流、家长意见)
自我反思 同伴互助 专业引领
——以校为本的教学研究的三个基本要素
教师个人、教师集体、专业研究人员是校本研究的三个核心要素,他们构成了校本研究的三位一体关系,教师个人的自我反思、教师集体的同伴互助、专业研究人员的专业引领是开展校本研究和促进教师专业化成长的三种基本力量,三足鼎立,缺一不可。
一、自我反思
反思是教师以自己的职业活力为思考对象,对自己在职业中所做出的行为以及由此产生的结果进行审视和分析的过程。反思的本质是一种理解与实践之间的对话,是这两者之间的相互沟通的桥梁,又是理想自我与现实自我的心灵上的沟通。显然,反思不赴一般意义上的“回顾”,而是反醒、思考、探索和解决教育教学过程中各个方面存在的问题,它具有研究性质,是校本研究最基本的力量和最普遍的形式。自我反思被认为是“教师专业发展和自我成长的核心因素”,它隐含着三个基本信念:教师是专业人员、教师是发展中的个体、教师是研究者。
自我反思是开展校本研究的基础和前提,校本研究只有转化为教师个人的自我意识和自觉自愿的行为,校本研究才能得到真正的落实和实施。新课程非常强调教师的自我反思,按教学的进程,教学反思分为教学前、教学中、教学后三个阶段:①在教学前进行反思,这种反思具有前瞻性,能使教学成为一种自觉的实践,并有效地提高教师的教学预测和分析能力。②在教学中进行反思,即及时、自动地在行动过程中反思,这种反思具有监控性,能使教学高质高效地进行,并有助于提高教师的教学调控和应变能力。③在教学后的反思一—有批判地在行动结束后进行反思。这种反思具有批判性,能使教学经验理论化,并有助于提高教师的教学总结能力和评价能力。
反思总是指向自我的,按照布迪尼的说法,反思是自我反思,它要求把自己看作既是反思的对象,又是反思的承担者。教师反思过程实际上是使教师在整个教育教学活动中充分地体现双重角色:既是引导者又是评论者,既是教育者又是受教育者。过去的教师处在被研究者地位,现在教师要成为研究者,成为反思性的实践者,教师不仅要成为教学的主体,而且要成为教学研究的主体,把自己作为研究的对象,研究自己的教学观念和实践,反思自己的教学实践,反思自己的教学观念、教学行为以及教学效果。通过反思、通过研究,教师不断更新教学观念,改善教学行为,提升教学水平;同时形成自己对教学现象、教学问题的独立思考和创造性见解,使自己真正成为教学和教学研究的主人,提高教学工作的自主性和目的性,克服被动性、盲目性。实践证明,教学与研究相结合、教学与反思相结合,还可以帮助教师在劳动中获得理性的升华和情感上的愉悦,提升自己的精神境界和思维品位,从而可以改变教师自己的生活方式,使教师能够体会到自己存在的价值与意义。
自我反思有助于改造和提升教师的教学经验,经验+反思=成长,没有经过反思的经验是狭隘的经验,意识性不够,系统性不强,理解不深透,它只能形成肤浅的认识,并容易导致教师产生封闭的心态,从而不仅无助于而且可能阻碍教师的专业成长。只有经过反思,使原始的经验不断地处于被审视、被修正、被强化、被否定等思维加工中,去粗存精,去伪存真,这样经验才会得到提炼、得到升华,从而成为一种开放性的系统和理性的力量,惟其如此,经验才能成为促进教师专业成长的有力杠杆。新课程对教师的传统教学经验提出了全新的挑战,经验反思的重要性也因此被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但是,只有教师自己才能改变自己,只有教师意识到自己的教学经验及其局限性并经过反思使之得到调整和重组,才能形成符合新课程理念要求的先进的教学观念和个人化教育哲学。
二、同伴互助
校本研究强调教师在自我反思的同时;开放自己,加强教师之间以及在课程实施等教学活动上的专业切磋、协调和合作,共同分享经验,互相学习,彼此支持,共同成长。同伴互助的实质是教师作为专业人员之间的对话、互动与合作,其基本形式有:
1.对话
(1)信息交换。教师通过彼此间信息的交换可以最大范围地促进教育信息的流动,从而扩大和丰富教师的信息量和各种认识。信息交换途径:信息发布会——大家把自己拥有的信息公诸于众;读书汇报会——彼此交流看到过的书、观点以及心得体会。
(2)经验共亨。经验只有被激活、被分享,才会不断升值。经验分享的途径:经验交流或经验总结会——大家把自己的成功的事例和体会、失败的教训和感想与同事分享、交流。
(3)深度会谈(课改沙龙)。深度会谈可以是有主题的,也可以是无主题的。关键在于教师间要有非常真诚的人际关系,大家彼此信任,互相视为伙伴(心灵伙伴),只有这样才能无拘无束地发表意见,产生思维互动。深度会谈是一个自由的开放的发散过程,它会诱使教师把深藏于心的甚至连自己都意识不到的看法、思想、智慧展示出来、表达出来,这个过程同时也是最具有生成性和建设性的,它会冒出和形成很多有价值的新见解。
(4)专题讨论(辩论)。专题讨论是大家在一起围绕某个问题畅所欲言,提出各自的意见和看法。在这个过程中,每个人都为自己的意见辩护,同时也不断地思考和质疑他人的意见。大家互相丰富着彼此的思想,不断地提高自己和同事对问题的认识。知识也因此不断地变更和扩张。在有效的讨论中每个教师都能获得单独学习所得不到的东西。
2.协作
协作指教师共同承担责任完成任务,新课程要求教师共同承担教研课题或教改任务。协作强调团队精神,群策群力,第一要发挥每个教师的兴趣爱好和个性特长,使教师在互补共生中成长;第二要发挥每个教师的作用,每个教师都要贡献力量,彼此在互动、合作中成长。
3.帮助
教学经验丰富、教学成绩突出的优秀教师,帮助和指导新任教师,使其尽快适应角色和环境的要求。骨干教师、学科带头人是教师中德才兼备的优秀人才,是教师队伍的核心和中坚力量。骨干教师、学科带头人要在同伴互助中发挥积极作用。通过同伴互助,防止和克服教师各自为战和孤立无助的现象。
就校本研究的内涵而言,它不同于师本研究,所谓师本研究即教师凭个人兴趣爱好所开展的研究或单个教师针对自己的教学或教育中面临的问题所进行的研究。校本研究是在学校层面上展开的,是学校行为,一方面校本研究致力于解决学校层面所面临的问题,即教师所碰到的共性问题;另一方面校本研究也不是靠个人的力量就可以完全做得到的。它需要借助团体的力量,所以,校本研究常常体现为一种集体协作,体现为教师作为研究者相互之间的合作,是靠团体的力量来从事研究活动,最终达到研究目的。
就校本研究发挥作用的机制而言,必须是教师集体的研究,惟有教师集体参与的研究,才能形成一种研究的氛围,一种研究的文化,学校教师共同的一种生活方式,这样的研究才能真正提升学校的教育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只停留在教师个体身上的研究,虽然教学行为也会产生一时的变化,但这种变化难以持久,也难以从个别教师的行为转化为群体教师的行为。研究虽然开展了,但学校依然如旧,教师的行为也依然如故。可以说,教师集体的同伴互助和合作文化,是校本研究的标志和灵魂。
为此,要切实改造学校教育的情境,使学校真正成为一个民主的、开放的讨论领域,其中尤其要加以强调的是教师集体内部的专业争论。袁振国先生说得好,在一个教师群体当中,能够有不同的思想、观念、教学模式、教学方法的交流与冲突,是非常宝贵的,是非常重要的。如果一个学校的教师没有不同的思想,一个人说了大家都认为好,这不是学校的幸运,而是一种灾难。特别是一些有威信的学校领导,一些有威望的老教师,尤其要注意对不同思想、不同观念、不同行为的支持。以校为本的教学研究强调科学精神和求实态度,学校要培植学术对话和学术批评的文化,营造一个教师内部自由争论的气氛。
三、专业引领
校本研究是在“本校”展开的,是围绕“本校”的事实和问题进行的,但它不完全局限于本校内的力量。恰恰相反,专业研究人员的参与是校本研究不可或缺的因素。离开了专业研究人员等“局外人”的参与,校本研究就常常会自囿于同水平反复,迈不开实质性的步伐,甚至会停滞不前,从而导致形式化、平庸化。从这个角度说,专业研究人员的参与是校本研究向纵深可持续性发展的关键。学校要积极主动地争取他们的支持和指导。
专业研究人员主要包括教研人员、科研人员和大学教师,相对于一线的教师而言,他们的长处在于系统的教育理论素养。校本研究是一种理论指导下的实践性研究,理论指导、专业引领是校本研究得以深化发展的重要支撑。专业研究人员应该有高度的使命感和责任感以及对教学实践高度关注的热情,积极主动地参与以校为本的教学研究制度的建设,为学校和教师提供切实有效的帮助。
专业引领就其实质而言,是理论对实践的指导;是理论与实践之间的对话;是理论与实践关系的重建。从教师角度讲,加强理论学习,并自觉接受理论的指导,努力提高教学理论素养,增强理论思维能力,这是从教书匠通往教育家的必经之路。
当前,要坚决纠正教学实践中存在的排斥教学理论指导的倾向,这种倾向突出表现在:第一,经验主义教学实践,片面强调教学经验对教学实践的作用和意义,以教学经验取代教学理论;第二,操作主义教学实践,对教学理论应用做片面的、狭隘的操作主义理解,把理论完全操作化、技术化、形式化;第三,实用功利主义教学实践,以实用主义、功利主义的态度对待教学理论应用,急功近利地追求教学的短视效应。拒绝理论,就是拒绝进步,实践就只能在低层次上重复。实际上理论的价值不单在“操作”,它最重要的价值在于给人精神和气质上的熏陶、智慧和思维的启迪、思想和理念的提升。这也是学习理论的根本目的。
教师一定要养成学习理论的习惯。当前,要认真系统地学习与新课程相关的教学理论。教师自学理论实际上是一种隐性的专业引领。从专业研究人员角度讲,要树立“实践第一”的理念,自觉地、长期地深人到课改第一线中去。要在实践中,在教师的无穷智慧和创造性劳动中,归纳、概括、提炼、升华构建出具有时代精神的、指导力强的、生动活拨的教学理论,从而既发展和完善了教学理论,增强对教学理论的信念,又为教学理论应用于实践奠定良好的基础,充分发挥教学理论的指导功能。
专业引领就其形式而言,主要有学术专题报告、理论学习辅导讲座、教学现场指导以及教学专业咨询(座谈)等,每一种形式都有其特定的功用,有助于达到某种目的,但就其促进教师专业化成长而言,教学现场指导是最有效的形式,也是最受教师欢迎的形式。实践证明,专业研究人员与教师共同备课(设计)、听课(观察)、评课(总结)等,对教师帮助最大。但是对专业研究人员而言,时间是一个突出的矛盾。
专业研究人员在开展教学现场指导活动中,要努力做到:到位不越位。所谓到位,就是给教师提供所需要的帮助;所谓不越位,就是不越姐代泡,不包办代替。越位的指导(包括提供过细的教参)也许会急教师一时之所需,但会导致教师产生惰性和依赖心理,从而阻碍教师的专业成长。
指导教师,单纯凭理论太抽象,指导往往不到位;单纯凭经验,手把手地教,容易越位。旧的理论和经验都失去了指导的资格。
教师才是教学的真正主体,专业研究人员无论怎么指导,都不能也不应该代替教师的独立思考。“导为了不导”专业研究人员要立足于提高教师独立教学能力、独立研究能力来进行指导。当前,还有一点值得特别强调,那就是专业研究人员在组织和参与评课的时候,一定要冲破传统和世俗的观念,千万不要搞形式主义,要注重实效,实事求是,既要把优点说够,给人予鼓舞;又要把问题说透,给人予启迪。同时还要避免话语霸权,提倡学术对话,尤其要注意对不同思想观点的宽容、鼓励与支持。
自我反思、同伴互助、专业引领三者具有相对独立性,同时又是相辅相成、相互补充、相互渗透、相互促进的关系。只有充分地发挥自我反思、同伴互助、专业引领各自的作用并注重相互间的整合,才能有效地促进以校为本的教学研究制度的建设。
Ⅱ 同伴互助名词解释
同伴互助名词解释
同伴互助指在两个或两个以上教师间发生的、以专业发展为指向、通过多种手段开展的 ,旨在实现教师持续主动地自我提升、相互合作并共同进步的教学研究活动。
它产生在美国,当时(在20世纪六十年代前后)对教师培训工作日渐重视。七十年代的研究表明,只有10%的教师将其在专业培训中习得的教学技能和策略用于教[1]学实践,新知识的迁移率非常低。 八十年代以前,教育者认为,教师专业培训就是使教师在学者、专家的引领下学习新的教育理论,再返回学校实践之。这一时期,有关教师如何掌握和应用新教学策略的研究很少,因此,当时的教师专业发展活动是失败的,教学效果也改善甚微,人们将之归结为教师学习动机和态度方面的原因。八十年代初,美国学者乔伊斯和肖尔斯(Joyce,B. & Showers,B)首先提出了"同伴互助(peer coaching)"的概念,他们认为,改变早期教师培训模式的设计和组织方法可能有助于教师将培训内容迁移到教学实践之中,过去将教师培训低效的结果归咎于教师自身可能是错误的。他们假设,教师可能需要一些持续的帮助和反馈才能够在教室里应用新的教学策略和方法。他们在随后的研究中验证了这一假设,并证实了同伴互助的效果:教师可以与同事或同伴保持互相信任和依赖的关系,他们共同规划教学活动、互相提供反馈意见和分享经验,拥有"同伴互助者"的教师比那些独自工作的教师更容易运用新的教学策[2]略和方法。 人们在实践中也发现,相对于管理层和学生提供的教师评价而言,来自同伴的评价更有助于教师改善自我的教学行为。乔伊斯和肖尔斯建议学校应让教师组织和参与同伴互助小组,以使教师之间能够互相帮助、彼此支持和共同成长。
Ⅲ 以教师在同伴互助中成长为主题的论坛
新课程实施中的校本教研倡导教师集体的同伴互助,要求加强教师间的交往、互动和合作,让教师在专业争论中畅谈自己的思想观点,在理念碰撞中发现别人的真知灼见,在深度会谈中找出阻碍团队进步的消极因素,依靠集体智慧来加以解决。为此,我们应积极探讨同伴互助的有效形式,指引教师平等对话,精诚协作,相互促进,在团队中共同成长。除了大家熟知的集体备课、以优带新、课例引领等形式外,我们还可以通过反思互动、案例评析、定向研讨、临床诊断和沙龙会谈等来加强教师间的同伴互助。
一、反思互动:指引教师共同改进教学实践
经验+反思=成长,这是波斯纳提出的一个教师成长公式。通过反思教学,教师能在教育理论指导下对过去的教学经验进行回忆、思考、评价,做出新的计划和行动,从而改进教学实践,提高自身素质。但教师个体的经验反思无论在深度上还是在广度上都是有限的,而让教师群体共同反思教学实践,就有可能整合智慧,拓宽思维,触及教学中的深层次问题。那么,如何让教师在反思中互动、在互动中成长呢?
首先,建立组织,明确分工。我们可以将全体教师按年级、学科划分成若干小组,每个小组以6-8人为宜,明确各小组成员的职责。在每次教研活动中,各小组都设组长1人,负责小组教研、讨论的组织调控;记录员1人,负责对小组教研情况和讨论结果的记录;发言人1人,负责将本组的教研情况和讨论结果向全体组员做介绍;时间控制员1人,掌握每人发言时间不要超时;问题员1人,将本组成员某个方面的问题向学校提出。在不同教研活动中,角色分工可以调换。
其次,建立规则,明确程序。在教研讨论中,每个组员都有机会发言。为了按照科学程序开展反思互动教研活动,我们要制定行为规则和活动规划。在行为规则方面,要求小组成员依次轮流发言,并且做好个人学习笔记,其内容包括本人的观点、本组其他人观点的不同之处、小组间交流的结果等。在活动规则方面,要求各小组在组长组织下开展教研讨论活动,针对每个教研专题向全体组员介绍本组讨论结果,可以相互辩论。问题员在每轮讨论后将本组的问题向学校提出。
第三,专题教研,反思互动。学校要定期确立教学研究专题,要求每个小组进行研究,制订改进措施,完善教学实践,提高教学效率和质量。具体说,要加强教学前反思,重点研究学生的个体差异和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每个成员都要精心设计教案,与其他成员一起研究讨论教案的可行性,共同修订教案。要加强教学中反思,重点研究教学过程与效果,分析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对知识的掌握情况和出现的问题,对教学问题的调控措施及效果进行分析,总结自己满意的教学技艺和教学机智。每个成员都要做教学行为记录,组员之间可以相互听课、评课。有条件的学校可以给教师拍教学录像,让教师与同事一起观看自己的教学录像,集体反思教学行为。要加强教学后反思,重点对教学得失原因进行分析,制订教学策略改进方案。教师可以写教学后记,小组之间相互交流,共同完善教学策略改进方案。当然,每次专题教研活动都要有记录和总结,以便于检查和评价。
二、案例评析:指引教师共同把握教学规律
新课程倡导教师成为研究者。但从实际情况看,教师拥有大量生动、鲜活的事例,却并不擅长于理论探讨。教师通过教学案例描述教学实践,可以把行动和研究紧密结合起来,有效地探究教学规律。实践表明,案例教学是教师专业成长的阶梯。通过案例学习、研讨、评析和撰写可以促进教师之间加强沟通、分享经验。为此,我们应通过案例评析促进教研活动的发展,加快教师的专业成长。
第一,学习案例,加强剖析。在学习案例过程中,教师可以快速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教学研究能力。我们要精选教学案例,组织教师专门学习,由学科带头人、骨干教师等组织者进行剖析。组织者要结合新课程教学实际提出思考题供教师讨论,最后由组织者作深刻点评;要灵活调控学习进程,通过案例解读、课件演示、角色转换、情景模拟等方法激发教师参与案例学习讨论的积极性;要让优秀教师“现身说法”,追述和反思自己的典型教学事件,在讲述中进行自我剖析和自我角色定位,由组织者点评,研究疑难与困惑的解决办法。
第二,撰写案例,加强点评。撰写案例可以促使教师更为深刻地认识自己工作中的重点和难点,反思教学行为,与同事加强沟通。为此,教师要收集和整理实践素材,对实践素材进行研究,从中提炼有价值的东西,撰写教学案例;和同事一起修改、完善教学案例,使之成为具有典型意义的优秀案例、精品案例;在学科带头人的指导下,对教学案例进行具体点评,评析核心问题,总结教学规律,提出应注意的事项等。
第三,评选案例,加强宣传。评选案例可以促使教师学习、研究和撰写教学案例,深入研究教学中的实际问题,积极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和途径,提高专业水平。为此,学校或教研部门应每年组织一次优秀教学案例评选活动,按学段、分学科进行征集。对评选出来的优秀案例,要组织专门力量加工、整理,编辑成案例集,加强优秀案例的宣传和推广,在更大范围内实现教师经验的共享。
三、定向研讨:指引教师共同探究教学策略
定向式研讨是一种教师群体教研活动。通过定向研讨,可以促使教师直观体验和感受新理念与教学组织形式,鼓励教师结合自身实际平等讨论,在专家指导下品味、体验课例所蕴含的教育理念与教学技能。为此,我们应通过定向研讨促进教师共同探索科学的教学策略。
第一,明确步骤,规范操作。定向研讨大致按照集体听课、分组讨论、会议交流、专家分析、总结评估等环节进行。为此,每一次定向研讨活动的开展都要精心设计,严密组织。①集体听课。要求听课教师明确应思考的重点问题,带着问题听课。②分组讨论。要求教师围绕课例进行讨论,把自己的收获感悟与困惑提出来,并且不断反思和矫正自己的教学行为。③会议交流。每个小组都要在会议上交流本组的讨论意见。④专家分析。专家要对课例进行剖析,使教师潜移默化地接受新观念。⑤总结评估要科学评价课例和各小组的讨论情况,总结、提炼本次互动研讨所体现的价值观与方法论。
第二,优化形式,灵活组织。各学校应采取多种形式组织定向研讨活动,提高教师参与教学研究的积极性,同时丰富校本教研的策略和方法。例如,开展实战性研讨,将教学研究的场所设在课堂,边教边研,由专家针对课堂教学中出现的问题进行即席指导;开展对话式研讨,根据主题开展教研活动,让专家和教师进行对话、研讨,教师把教学中的困惑提出来,专家进行针对性的解答,甚至可以走上讲台,执讲示范课;开展质疑性研讨,根据预先确定的研讨方向进行质疑性专业辩论、争论,让教师在辩论中进行思想的碰撞、观点的交锋,在争论中辨明真理,认清新课程教学的发展趋向和可行途径。
第三,突出重点,共同研讨。定向研讨的重点是为教师提供“教什么”和“怎么教”的模式,是为了解决问题。为此,我们应首先明确研讨的重点问题,通过各种手段和措施调动教师主体参与的积极性,深入教学研究,提高教师的教研能力。一要对课例进行深层次剖析。重点研讨课例所体现的新课程理念,存在的缺陷和改进措施;研讨课例的教学设计、教学策略、教学技术运用;研讨学生的学习过程和学习质量。二要结合课例反思自己教学中的优点和缺陷。通过各种手段深化研究的层次,挖掘个体潜能和整合群体智慧,从而实现思维共振、经验共享、情感共鸣,提高全体教师的专业化水平。三要通过共同研讨,使教师明确现阶段新课程教学的重点和应注意的问题,探索出有效的教学模式和科学的教学策略。
四、临床诊断:指引教师共同矫治教学行为
教学诊断是教师之间相互合作,有目的地对课堂教学进行严谨的、理性的观察和面对面的分析讨论,并提出改进策略的方法。在校本教研中,我们应要求由学科带头人、骨干教师牵头组织教师一起进行教学临床诊断,指导教师改进教学实践。
Ⅳ 职业规划怎么写最好是针对小学教师的,帮忙啊
每个人一生都必须有其职业生涯,教师从其进入学校开始,如能设计好教师职业发展规划书,最大限度地挖掘,实现自身潜能,就能更好地创造个人的自我价值和社会价值,因此每个人都必须清楚地了解,设计自己的职业生涯的最佳路线,发展自己的最佳前景.职业生涯规划是一种以人为本的现代管理方法.教师职业生涯规划是指通过教师的工作及专业发展的设计,协调教师个人内在需求和学校长远目标需求,实现个人和学校的共同成长和发展.教师职业生涯的有效规划是学校与教师个人双方的责任, 学校与教师都必须承担一定的责任,双方共同完成职业生涯的规划,实现学校与老师的双赢。
第一步,树立理想 增强奋斗动力 没有愿望,人生就没有动力;没有方向和目标,动力就无法释放;没有目标的实现,就永远体会不到成功的喜悦。所以,一个人要度过成功快乐的一生,在奋斗的过程中,就必须有清晰的方向,定出明确的目标,然后做出有效的行为。因此,人生成功的步骤,可以归纳为三点:一,确定自己想要的到底是什么?二,清楚知道现在的行为模式能否得到它。三,找出更有效的行为模式实现它。具体进行教师职业生涯规划时,要在纸上先写下题目,规划题目有如下内容:规划者姓名,让人从题目可以看出是谁的职业生涯规划;规划年限,就是确定这一规划的时间跨度,要几年;起止日期,何时开始,何时实现目标;年龄跨度,从几岁到几岁。有了题目,就要确定职业方向,也就是确定自己的职业锚:是技术型(教学能手),还是管理型(学校行政人员);是他主型,还是自主创造型;是安全稳定型,还是冒险型,然后问一问自己到底想要什么。这时候关键在于弄清楚自己到底希望从教师职业中得到什么,自己的优势与局限,价值观是什么,明确自己的职业周期正处于哪一个发展阶段:准备期,适应期,稳定期,衰退期,退出期。再制定出阶段性目标和长远性目标。
第二步,找准努力方向 关注职业发展机会 在制定教师职业时,要找到对自己影响重大的人,认真听取他们的建议,特别是已在教育行业稍有成就的同行的意见。因为教师面临的工作环境是复杂多变的,面临的客观机遇受到限制,有的老师对自己的职业生涯认识不足,所以学校有责任帮助老师准确地定位职业生涯的方向和目标。学校帮助老师管理职业生涯规划,有利于学校保持竞争力和实施名师工程计划,有利于学校可持续发展,有利于缩短名师培养周期,让名师早日脱颖而出。学校要采取各种办法,建立有效的导向和激励机制,充分调动教师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将学校的办学总目标分解成每一位老师的个人目标,通过培养有目标,有自信的老师来提高学校的工作活力,打造一支忠诚勤奋,心态正,志气高,能力强,身体健的名师队伍。
第三步,分解目标 有助实现梦想 目标是未来的现实,目标是行动的导航灯,而设计出具体的方案,分解成小目标,更可以轻松地完成目标。有些老师不愿制定职业生涯规划,因为他们害怕做出具体的决定,选定一个目标,就意味着放弃追求其他目标的机会,而且他们害怕假如达不到目标,会对其自我理想造成打击。其实,分析制定一些小目标可以使我们做出果断明确的目标,并较容易地实现它。如对于刚刚踏入学校的青年教师,可以做出如下规划:
1---3年目标 合格教师 教学实践型
2---5年目标 优秀教师 师德实践型
5---7年目标 教学能手 理论实践型
7---9年目标 特色教师 管理实践型
9---12年目标 特长教师 学者型教师 ......
以上小目标有赖于学校正确评价每个老师的能力和潜力,通过对老师实际工作的考评,根据学校目标和老师个人情况与需求,不断进行调适,或予以升迁,或委以重任,或调换工作,给予公平竞争的机会。良好的人际关系是建立教师理想工作环境的首要条件,学校要创设宽松和谐的工作氛围,有利于学校吸收并留住优秀的老师,有助于老师群体对学校目标的认同,有助于老师对学校产生归属感和荣誉感,更有助于老师之间的同伴互助沟通。第四,认清自我,制定实施方案 在过去,我们的所有劳动都是为了解决温饱等基本需求,而现在一旦基本的需求大致满足,个人的发展失去了动力,往往停滞不前,目标变得模糊不清。马斯洛的“需要层次论”告诉我们,人的需要是由精神需要和物质需要组成。教师不仅有物质需要,更有情感需要和事业需要,进而是精神层面的更高层次的追求。现在的老师最缺乏的自信,而一个人最大的根本就是自信,自信是羞怯的消除剂,是摆脱困境的长矛,是开拓创新精神的后盾。自信是一个人能力增长,魅力提升的根本。美国作家爱默生说:“自信是成功的第一秘诀。”在实施职业规划的具体方案时,要不断地了解自身的条件,找到自己的优势,充分地,淋漓尽致地发挥自己的优势,分析自身的差距,找到适合自己的缩小差距的方法,制定出可实施的方案。
综观近几年新生代教师的成长历程,我们发现“读书-------实践---------反思------写作”是教师成长的基本途径,读书的好处在此不再一一罗嗦,引用北京大学教授曹文轩博士生导师的一句话来结束本文:“写作不仅仅是一个作家的事情,它应当被看成是我们每一个人的基本的生存本领。我们会因得写作的引领,而进入一个更高的人生境界。”
Ⅳ 同一学科教师观摩教学是同伴互助吗
校本教研建立校本教研究制度简称校本教研指校基校内教实践实际问题研究内容校管理教师研究主体促进师共同发展研究目所展教育研究校本教研本质说属于行研究即行研究研究行 教师、教师集体、专业研究员校本研究三核要素构校本研究三位体关系教师自我反思、教师集体同伴互助、专业研究员专业引领展校本研究促进教师专业化三种基本力量行式三足鼎立缺,面我着重介绍前两面、教师及自我反思自我反思教师与自我展校本研究基础前提校本教研普遍基本形式反思教师自职业思考象自职业行及由产结进行审视析程反思般意义顾(或看)反省、思考、探索解决教存各面问题具研究性质校本教研转化教师自我意识自觉自愿反思行校本研究才基础才真落实教师教自作研究象研究自教观念实践反思自教观念、教行及教效形自教现象、教问题独立思考创造性见解使自真教教研究主通反思、通研究教师断更新教观念改善教行提高教工作自主性目性克服性、盲目性提升教水平教师路经验加反思教师应该始终课堂作案例先进教育教理论指导课堂教进行诊断与评价教师每完课看看反思自节课达目标用教策略设置哪些教情境用哪些评价哪些功能更完善等问题反思记载体纪录课堂教偶发事件、随想受寻找课堂教优点与创新处寻找问题与足捕捉隐藏教行背教育观念找改进切入口反思助于教师解自身缺失针性加强缺失面习与锻炼促进教水平提高教反思教师专业发展自我核要素自我反思教反思主要、经济、便利种形式要求教师根据自判断私观察、反思自或教行或教观念其主要形式: 1.编写课案例些课堂突发问题或值深思现象课前难预料课案例自课情景详尽记录并其某些片段环节进行断反思总结扬避短提高今教质量 2.撰写反思札记写反思札记并要求面面俱写节课反思札记应思考列问题:节课哪些教设计取预期效哪些精彩片段值味哪些突发问题让措手及等等写周札记应思考列问题:本月情形与关系密切情景焦虑或沮丧我自豪教等等与写课教案相比写反思札记般需花费笔墨间写课案例详细容易忽略些比较重要信息 3.观摩教录像通观摩优秀教师公课录像优秀教师教行自教行进行比较反观自教行足种效教反思形式二、教师集体及同伴互助同伴互助教师与同行校本研究标志灵魂校本研究强调教师自我反思同放自加强教师间及课程实施等教专业切磋、协调合作共同享经验互相习彼支持共同同伴互助形式组织型自发型两种类型组织型指校目、计划组织研讨自发型指教师本主与教伙伴(或校管理者或同仁或专家)进行研讨种研讨拘间、拘点、拘形式随发随结束实际种形式互助量具经性特点同伴互助实质教师作专业员间交往、互与合作其基本形式:、协作、帮助()积极展校内教育教组织信息发布家自拥信息公诸于众;组织读书汇报彼交流看书、观点及体达信息交换目举行经验交流或经验总结家自功事例体失败教训想与同事享、交流达经验共享目展深度谈深度谈主题主题自由放发散程诱使教师深藏于甚至连自都意识看、思想、智慧展示、表达程同具性建设性冒形价值新见解展专题讨论(辩论、质疑、答疑)专题讨论家起围绕某问题畅所欲言提各自意见看(二)构建放型校教研组组织教师参加效教研赋予校教研组新内涵 1、组织经性教研同级师根据某教内容进行集体备课析教材重点难点形教设计案课做准备先教完课内容教师办公室自告诉同伴扬避短使同伴少走弯路;平课前课师经享各自教故事种渗透先进理念主题式聊已道亮丽风景线期每级组安排两位教师同课异构课前两位执教师根据班级实际情况某教环节或教材处理别提自观点教式级段同伴参与听课课同伴提评析建议执教教师撰写反思案例根据校具体情况科特点采用科研讨形式由管师负责落实别安排固定研讨间点主题提前通知形式告知家参与员同科备课组或教研组师家课堂教现问题进行汇总归类并初步诊达共识兴趣师自由选择各科安排整合式校本教研 2.建立跨科综合性教研组实现课程内容机整合教育观念、式融贯通各科教师隔行隔山理由自我详解其科陌同科教师教研基础与需要教科综合化联系基本理念要求各科教师加强联系增进解共同探讨相关问题校建立跨科协作教研组通各科教材内容共同析研究机整合其科相关知识利用、借鉴其科相关知识教促进综合素质能力形教师程阔视野实现专业增值 3.构建片区科教研网络实现教研资源共享原科教研组织基础建立区域内科教研网定期共同面临问题进行研讨拓展教师间互空间使势单力薄教师尤其农村教师走封闭圈途径互发挥集体智慧共谋解决问题策略实现教师专业展连片教研每期都与外校展连片教研展校际间研讨通走、请进程度让师更快解新课程习兄弟校先进教改经验促进自身发展
感觉这样的提问没有什么意义
建议看看书,查查资料
Ⅵ 教师可以通过哪些途径实现同事之间的互助互学
教师同伴互助
---教师专业发展的有效途径
【摘要】:教师专业化已经成为国际教育改革的一个重要趋势,教师必须通过专业发展更新自己的专业结构和内容。作为教师专业发展模式之一的同伴互助有助于教师把培训获得的知识、技能向课堂及教学行为的转化。教师集体的同伴互助指的是在强调教师自我反思的同时,开放自己,加强教师之间在课程实施过程中的专业切磋、协调和合作,形成“研究共同体”,共同分享经验,互相学习,彼此支持,共同成长。同伴互助的实质是教师之间的交往、互动、合作与发展。教师同伴互助通过建立良好的同伴关系和基于同伴互助的教师专业行动促进教师专业的发展。
【关键词】:新课程理念 同伴互助 分享 自我反思 教师专业发展
【正文】:教师同伴指导是指教师同伴结成伙伴关系,在一起工作,通过共同阅读与讨论、示范教学、课例研究,特别是有系统的教室观察与反馈等形式,学习并彼此分享新的知识,改进教学策略,进而提高教学质量,并促进自身的专业发展。
新时代,新课程标准,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需要教师不断学习,不断探索,转变教学观念,改革教育、教学方法。而教师同伴指导,作为教师专业发展的一种策略,是一个“为教师所有”、“为教师参与”及“为教师所享”的过程。从众多学校的实践经验来看,教师的专业发展源于学校的教学实践的不断磨练之中,要提高教学质量,必须到学校现场和教学活动中去观察、分析、了解、掌握具体的教学问题。其直接的意义在于教师掌握某种新的教学技术和策略,改善教学行为,提高教学效果。但更为重要的是,教师同伴指导具有培育教师中的以合作和探究为核心的文化的潜力。这种文化既是专业特性的表现,也能为教师的专业发展提供一个良好的环境,因此,教师同伴指导无论对于教师职业的专业化,还是教师个体专业水平的提升,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下面我将从教师同伴合作的目的与价值、参与主体及相互关系、合作的内容、方式及指导活动的核心探讨问题来进行观点阐述。 一、目的与价值
同伴合作是一个以促进教师专业发展为导向的活动,其目的在于为教师解决教学实践中的问题而提供一个互相学习和交流的机会。它鼓励教师之间以合作的方式互助互学,并为彼此提供持续性的指导,包括反馈性建议、分享专业知识和实践智慧等,合作开展行动研究等。因此,从同伴合作的内在价值来看,首先,它有利于个教师关注自身教学实践问题,唤起自我反思的意识,从而自觉、自主地寻求自我发展的能力;其次,通过同伴合作,教师专业素养的提高影响到教师的教学效力,教师效力的改善与提高,受益的第一个对象就是学生;再次,教师专业发展的潜在价值给学校带来了教学质量的提高,同时,同伴互助倡导合作的氛围有助于教师之间形成良好的合作性同事关系,为学校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契机。
二、参与主体/对象及其相互关系 在同伴合作中,教师是活动的主体,由教师结合自身教学实践问题组织活动,遵循自愿的原则,参与对象一般是两人搭档式或三人及以上组成的同伴合作小组。教师合作对象由教师自行选择或是学校安排的有组织的选择,可以与相同学
http://wenku..com/link?url=__pozg7sNa
Ⅶ 四年级教师结合课谈我的个人成长(同伴互助)
新一轮课程改革正在全国范围内稳步推开,《全日制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稿)》(以下简称课程标准)对学生的学科学习和终身发展提出了顺应时代的新要求。课程标准的具体实施过程涉及诸多因素,相对于课程政策、学生、教材等其他因素,教师因素无疑是其中一个非常关键的环节和极重要的可变量。教师不仅是新课程理念的接受者和传播者,也是新课程精神的执行者:新的课程理念是否能够得到准确理解,新的课程内容是否能够得到贯彻落实,新的课程目标是否能够顺利实现,符合时代要求的新型人才是否能够高效培养,所有这一切最终都要落到一点,那就是有没有一个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所以,要对学生全面实施素质教育,首先必须提高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要实现对学生的教育目标,教师必须首先从自身做起,身体力行,成为新课程理念的实践者。常言说“学高为师,身正为范”,在素质教育的大旗下,合格教师的概念不再是能认识学生不认识的字,能解出学生不会做的题。在课程标准的理念下,面对种种新的挑战,教师是否能够及时调整自己的角色,跟上时代发展;面对需求越来越高的学生,教师还能不能理直气壮地说“我是你们的老师!”;这些问题都是新时期每个教师都必须认真思考的。课程标准的核心理念是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强调促进每个学生的充分、全面、多元的终身发展和最优发展。与传统的基础教育相比,除了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学习和掌握,它更加突出强调以下几个方面: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自信心;培育学生各方面的积极情感态度;发展学生有效的学习策略;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综合实践能力;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奠定学生终身学习和发展的基础。课程标准对学生的综合素质和终生发展的突出关注无疑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以前的好教师可能是能够把学科知识高效地传达给学生的教师,但现在仅做到这一点已经远远不够了,除了传道授业,教师还必须加强多方面的自身修养,身教言传,实现教师角色新的转变。教师素质和教师发展是眼下讨论较多的一个话题。归纳起来,其视点多集中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是教师的学科能力和专业素质的提高,即合格的教师应该掌握和驾驭哪些学科知识和技能;二是新课程理念在教师身上的现实化,主要谈及合格教师的各种理想模型;但是,对如何去实现这样的理想却很少谈及。虽然课程标准中对教师角色的转变有所涉及,但是对课程目标实施过程中什么样的教师才是合格教师并没有具体说明。诚然,合格教师的概念可以在不同层面和不同角度去解析,涉及的因素很多,也很难用简单的标准来解说。可是不管怎么说,合格教师的内涵中应该有一个最最基本的前提,那就是要让学生达到的目标,教师自身应该首先做好。学生十几年的学校生活中,一半以上的时间是与教师朝夕相处中度过的。朝夕相处、潜移默化,教师的一言一行对学生的影响无疑是巨大的。“言传莫如身教”,教师的一言一行都是学生模仿的榜样,无论是正面的榜样还是负面的榜样,榜样的力量都是巨大的。因此,希望学生能够达到的目标,教师自己应该首先在日常教学和生活中亲身去实践。然而目前的教师培训和教师研究中,关注的中心多是在专业理论学习和教学法培训上,一个最基本的问题却经常被忽视:要求学生掌握的知识和技能、希望学生达到的教育目标,教师自己是不是真的已经做得很好了?这个问题看似多余,可是如果我们不是想当然地做出结论,如果让每位教师逐项对照新课程提出的基本标准客观地审视自己,很可能会发现这个问题并不是没有意义。1)兴趣和信心在着手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自信心之前,教师是不是应该首先反思一下自己对教学工作和教学对象的兴趣和信心:热爱教学工作吗?对自己所教的学科有足够的兴趣吗?爱自己的学生吗?对学生的爱附加了条件吗?面对教学任务、面对求知若渴的学生,总能出色地完成各种教学任务吗?是把自己的工作当成太阳底下最光辉的事业来做,还是仅仅当成谋生的手段来做?是发自内心的关注学生的成长,还是仅仅把学生当成自己的工作对象?是否有自己的教育理想?对教书育人工作有没有持久的热情和追求?对以上问题的不同回答,不仅会对教师的教学带来截然不同的效果,而且会对学生的学习信心和兴趣造成不同潜移默化的影响。2)积极的情感态度新课程目标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要培养学生积极的情感态度。要培养学生的积极情感,教师自己首先要有积极的情感。作为社会的组成部分,教师对人生、对社会、对工作、对学校、对他人的一般认识和态度,都会在不知不觉中传达给学生并对学生情感态度的发展产生巨大的影响。如果一个教师自己的心理世界是灰暗或是扭曲的,这样的教师即使主观上再重视学生的情感教育,也不可能收到好的教育效果。教师的积极情感中最重要、对教学影响最大的一点就是是否热爱教学工作、是否热爱学生。“从每个人受教育的经历来说,对教师最深刻的印象,不是它的学问,不是它的才华,而是它的人品。优秀的教师是那些把学生看做自己的孩子,把学校看做自己的家庭,把教育看做自己的生命的人”。教师对学生无条件的关爱和信心,会极大地促使学生情感朝着健康的方向发展,而且会同时促进学生学业成绩的进步,这也就是大家都熟悉的罗森塔尔效应。从“赏识教育”到“理解教育”等种种教育实践,其核心思想是一致的,就是教师用自己的积极情感去感染学生的积极情感,用思想去点燃思想,用爱去催生爱,用信心去激发信心,用个性去创造个性。教师应经常反思:对教师工作和教育现状有正确理解吗?能正确处理与领导、同事的关系以及生活中的各种矛盾吗?能够正确对待生活和工作中的挫折和不如意吗?能在工作中始终保持良好的精神状态吗?在教学工作中面对学生的各种表现,无论是期望的和不期望的,满意的和不满意的,都有公正的理解和评价态度吗?能够做到对所有学生不论学习成绩,家庭背景,性格特征,都能够发自内心地热爱吗?3)教学策略和自我发展策略教师的教学应该是一个永恒的动态过程。一个优秀的教师总是善于反思、积累、改革、突破,在不断的探索和反思中逐渐形成自己的教学思想和教学风格。教师不妨经常静下来想一想自己的教学中教学目标是否明确;是否能根据学生的兴趣需要和心理特征,及时调整自己的教学策略;备课是不是很充分且有针对性;是否习惯于进行教学反思并经常做教学日记,进行阶段性总结;能否经常自觉关注与自己工作有关的学术动向和前沿的教学思想,跟上本专业的最新发展;能否经常反思自己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并能客观分析,自我调控,找出改进教学策略的途径;是否善于利用期刊、报纸、图书、网络和其他信息手段得到自己需要的资料;是否经常与同行交流;有没有研究与探索的习惯等。此外,教师的自我发展策略中还有一点也很重要:教师不要“述而不著”。实践的东西往往有待于提炼上升到理论的东西才更系统、更精确,也容易实现更大的价值。被实践证明有效的方法,自己在教学中成功的体会,应提炼出来与别人交流,这是一个双赢策略。大家都这样做,就会形成良性循环,整个教师队伍的素质就能较快的提高。当然,教师把自己的成果拿出来与人分享时,要遵守基本的学术规范,做到对自己负责也对读者负责。题目要小要精,反对大而空;材料要真要细,不能误导读者;观点要新要独特,反对炒冷饭、赶时髦。应本着真实、简明、原创、有益的原则,反对低层次的重复劳动。4)自主学习和实践能力教师不仅要以发展的眼光看待学生,还要以发展的眼光看待自己,不断充实和提高自己,实现自身的持续发展。教师希望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实践能力,但是教师自己是不是也在自主学习,教师自己的实践能力又如何呢?是否在不断进修,不断探索,自我加压,自我监督,不断提高业务水平?能不能把所学教学法知识、教育心理学知识、学生心理发展知识以及教学策略和教学技巧等理论不断地应用到教学中来?能不能在教学中不断检验这些理论的可靠性?能不能提出自己的一些见解?是完成领导校长交给的教学任务还是把教学当成自己的事业?是迫于制度压力应付检查而备课、批改作业还是自觉自发地钻研?是照本宣科还是追求实际教学效果?5)教学工作中的合作意识教师的合作意识表现在上下级合作、同行合作、与学生的合作等几个层面。合格的教师应该以主人公的身份主动与校长和各级领导合作、主动承担工作、及时沟通、主动参与并对学校发展和教学工作提出建设性的建议和意见,而不是简单地执行指令、完成任务。同事之间的合作要求教师能够调整好自己的心态,积极促进同事间既有竞争又合作共进的良好关系的形成,养成经常互相听课评课、研究切磋、取长补短、实现资源共享的习惯。同事合作的延伸形式是对外交流,好的教师不应闭关自守,而要有开放的眼界,经常把自己的教学心得与校外的同行切磋,经常阅读学术刊物,积极参加学术研讨会,观摩会,交流会。在对外交流受到条件限制的情况下,善于充分利用本校或者兄弟学校教师之间的合作,也可以达到同样的效果。优秀教师的课要听,一般教师的课也要听;本学科的课要听,其他学科的课也要听。后者往往被忽视,比如英语教师完全可以在语文课上甚至数学课上得到很多启发。教师之间的真诚合作可以使教师的整体教学水平水涨船高,实现互助双赢。此外,教师的教学合作中还有一点需要强调,就是教师要善于与自己的学生合作。道理很简单,学生是教师工作的目的和归宿,而学生又是有着自己思想情感的能动个体。教师的工作能否生效,与学生在整个过程中是否主动配合直接相关,所以教师需对传统的师生关系进行调整。要以学生为中心而不是居高临下;共建民主大家庭而不是一言堂;做学生的朋友而不是权威。6)教学创新要发展学生的创造力,教师首先就要有创新意识。虽然教师的创新不是发明创造什么产品,但教学中有没有创新意识,对学生的影响是不一样的。受自己老师授课方式的影响,很多教师的课堂教学模式和程序是多年不变的,很多人想当然地认为自己的课就应该这么上,天经地义,从不考虑改变,这种格式化的思维定势对教师的成长是个极大的障碍。一个长期用同一种方法处理教学内容的教师就不容易让学生养成创造性思维习惯。教师是不思进取、满足现状,还是不断对自己的教学提出更高的要求;能否创造性地理解和改善师生关系;能否创造性的组织教学;能否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并立足实践需要对教材进行删减、增补和调整,创造性地开发课程资源;能否探求新的教学途径,尝试寻找更有效的方法;能否创造性地对学生进行测试评价;所有这一切都直接影响着教学效果、学生的成长和教师自身的发展。创造需有冲破传统的自信和勇气。拿教学法来说,至今为止世界上没有哪一种教学法是公认最好的、最有效的,以后也不会有。这正是教学思想和教学流派不断发展的原因,也是由教育对象的多样性属性和社会发展对教育的要求不断更新共同决定的。某一种教学流派中的具体教学方法,如英语教学中的功能法、任务教学法等,不同教师在实践中的具体操作也不尽一致甚至相去甚远。人们习惯于按照自己的理解和需要对相关的理论和技术进行改造,以适应具体的需要,这本身就是理论联系实际的一种表现。许多教学法都由普通教师中吸取营养逐渐凝练而成,所以教师在搞教学创新时大可不必担心自己的做法没有理论依据,不够经典。其实只要实践证明有效的方法,都应该说是好的方法,你今天的成功的方法就有可能成为明天的经典。另一方面,创新也需要有立足实践的严谨态度,也不是无目的地无方向地随意乱来,一定的理论指导和预先计划总是必要的。7)终身学习的意识和实践终身学习首先应从教师做起,教师应率先成为终身学习的楷模。一个人不是从师范院校毕业就可以成为一名合格的教师的,合格的教师需要不间断地实践、反思、学习、提高。学生终身学习,教师也要终身学习,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常年不变的教师很难受到学生的欢迎。就是那些已经成为高级教师、特级教师的成熟型教师,如果停滞不前,不经常更新知识、调整策略,经过一个时期,也会变得不再适应学生的要求,沦为不合格的教师。随着教师职业专业化程度的提高,教师的行业准入门槛也会相应提高,这就要求教师时时更新学科知识,不断学习新的教学思想、教学方法和教学技术,只有这样才能适应教学目标和学生需要的新变化。我们常说的“教学相长”,里面也有这样一层含义,合格教师是一个动态发展的概念。教师素质和教师发展是一个宏大的课题,涉及的因素远不止这些。从学科和专业修养到相关学科的知识储备;从教育学、心理学的基本原理到学科教育学、学习心理学、发展心理学、认知心理学等相关学科的一般知识;从学科教学法的研究到课堂教学策略的实践;从教学的组织调控到各种教学技术和方法的运用;从学生个性特征的把握到教师自身教学行为的反思;从教学实践和教学研究到教育创新;从教师的教育哲学和教育史的修养到个人教育思想的形成等等,都可以成为教师发展研究中的课题。以上所及仅是以新课程改革为背景,以课程标准中提出的教学目标为参照,来检讨教师的素质和教师发展,是对教师的一些起点性的要求。教师发展是一条有起点没有终点的路,这里涉及的内容只是这条路的起始阶段。路是没有尽头的,所以终身学习才有必要。
Ⅷ 求一份教师个人成长计划
教师个人成长计划
时间过的很快转眼,我已经是在这个平凡的岗位上奋斗了将近30年了。愉快地送走一批又一批学生。作为一名教师,我深感荣幸。然而,面对竞争激烈的教师队伍,我感到了身上的压力。作为新教师的我必须对自己今后的发展有一个计划,在这段时间里,我也不能放松自己的学习,只有不断的学习,才能有所发展,有所进步。为了使自己能不断地成长,让自己的业务水平日渐成熟,学到更多的有利于自身发展和教学研究的经验和方法,结合学校的理念,我将在今后的工作中,在以下几个方面中努力提高。
1。思想目标:
首先加强师德师风的修养,形成高尚的人格,有一颗进取的心。要热爱学生,对学生有博爱之心,要以诚相待,要宽容和有强烈的责任感。热爱教育事业,热爱教育,尽心尽责,教书育人。与家长建立良好的家校关系,并努力做到学生在校开心,家长放心。
2.职业道德目标
为人师表最重要的就是要有良好的道德品质,积极向上的精神和坚韧不拔的毅力。在这方面我要严格要求自己,从每一件小事做起,培养敬业爱岗,为人师表和全身心投入教育事业的精神,提高自己的职业道德素质。
善于思考,在实践中探求,感悟.要坚持用脑子工作,力争做到:
反思昨天——在反思中扬长;
审视今天——在审视中甄别;
前瞻明天——在前瞻中创新.
时刻把工作与思考相结合,在思考中工作,在工作中思考,创造性地开展工作.
3、潜心钻研,打造个性课堂。
(1)、树立强烈的目标意识,认真学习、研究课程和教学大纲,明确本学段学习内容以及知识、技能、能力等方面的要求,并有机分解到每一个单元、每一个教时,落实到每一个学生身上。
(2)、认真上课,注重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认真对待自己的每一堂课,每一堂课争取有一个亮点,要逐渐完成从一个合格型教师向特长型教师的转变。提高40分钟的教学效率。(3)、认真研究训练。按照教育学、心理学的基本原理,科学地、有针对性地安排有效的训练,每次作业全部批改,做错的作业一定要订正并且批改,大面积出错的一定要讲评。 同时,认真拟定辅导学生计划,使学习困难学生在原有水平上得到提高。
(4)、积极组织开展各类课内外活动。认真的、切合实际的评价学生。
(5)、在自己的班级中,努力营造尊重、赞赏、宽容的师生关系,加强师生的对话交流,形成个性的教育艺术。
4、同伴互助,碰撞思维火花。
5、、勤于反思,促进自我完善。
(1)、“想大问题,做小事情。”学会思考教育问题,积极把先进的教育理念转化为自己的教育行为,从反思中提升教学研究水平。
(2)、对每堂课的成败及时地进行总结和反思,是对自身教学工作的检查与评定,是适时总结经验教训,找出教学中的成功不足的重要过程。
(3)、经常反思自己做人、做事中的不足,一步一个脚印,踏踏实实。
(4)、本期撰写教育随笔。撰写或发表有质量的教学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