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如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开展情感教育
一、加强数学教师的情感修养
教师情感的变化对学生学习情感的影响是显而易见的。教师积极的情感,对于促进学生心境的愉快,对于师生关系的协调,对于良好课堂气氛的形成,都有着密切联系。实验已证明:教师的情感,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学习效果。
在新课改的今天,要让学生的情感的健康发展,首先,教师要加强自身的情感修养,注意学习新的课程理论,学习教育学、心理学,加强艺术、文学等方面的修养,以丰富自己的情感。其次,教师要把自己的真实情感,融化在教育教学中,自然而然地感染给学生,这样才能使学生受到无形的激励。
二、 发挥情感教育的自主性功能
学生的天性是好动。我们的教学应以学生这一心理特征为出发点,教学中注意让学生多种器官并用,为他们动手、动口、动脑提供足够的素材、足够的时间和足够的空间,为他们自我表现和相互交流提供多种多样的机会,努力营造为学
生所“喜闻乐见”的课堂气氛,以充分发挥情感教育的自主性功能。
三、 构建良好师生关系促进学生积极情感
教学中要重视师生之间的积极的平等的情感交流,为学生创造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亲其师,信其道”,当学生对老师产生积极情感,那么他们就容易将这种情感迁移到教师所教的内容上去,这就是情感教育的迁移性功能。
融洽和谐的师生关系的建立是进行情感教育的前提,它具有多种效应。一是宽松,师生有一种宽松感、安全感,因而能够无拘无束地、愉快地生活和学习,从而才能最大限度的激发学生地聪明才智和创造性;二是信任,指的是人际交往的意愿。喜欢有趋向性即喜欢听谁的,不喜欢听谁的。师生关系好,教师输出的信息就会在学生头脑理畅通无阻地出现一种“易接受”的心理优势,从而取得最佳的教训学效果;三是期待,教师对每一个学生充满信任和期待就会使学生得到一种潜在的鼓舞和力量;四是感染,师生关系好。教师的模范言行、治学态度都会给学生以好的感染。
Ⅱ 确定小学数学教学目的的主要依据是什么
小学生数学素质多维评价指标,并不是独立存在,而是相互渗透、融为一体的:学生在“知识与技能”指标上的发展,促进其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养成,也促进其综合应用数学能力的发展;而“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养成又直接影响着学生在知识与技能方面的发展水平及综合应用数学进行思考、解决问题的达成。由此可见,小学生数学素质多维评价指标构建了一个良性循环体系,实现了“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知识与技能"‘数学思考”“解决问题”四个目标的整合,促进,了学生在数学学习上的全面发展。
在新课程环境下,教师是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所以教师在教学评价中也仍然是不容忽视的评价主体之一。在教师的评价上,我们着重关注的是如何让教师既全面、客观地评价学生的数学学习水平,又善于捕捉每个孩子的闪光点,评出每个学生的个性。基于此认识,我们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知识与技能”“数学思考”“解决问题”四个目标:要求教师用简洁精炼、富于激励的语言评出学生在情感态度价值观的独特个性;从平时、期末、总评三个时段里评出学生在知识与技能方面的发展情况;在应用数学解决实际问题的情景里评出学生数学综合能力水平。
学生的发展是教师发展、学校发展的根本出发点和最后归宿,教育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无疑是教学工作中的重中之重。只有学生敢“创”,乐意去 “创”,思维才会异常活跃,才会利用丰富的想象探究问题、解决问题。而这思维活跃的产生,要教师给予他们良好、充足的活动空间,足以支持思维的活跃性和持续性。
Ⅲ 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实现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教学目标是教学活动的灵魂,教学目标对教学过程具有导向、调控、激励和评价功。新课标把教学目标定位在对一个完整的人的发展上,具有全面性:教学中要重视必需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传授,也要重视学生自我发展的能力的培养;既发展学生强健的体魄,又培养其高尚完善的人格;既提高学生全面素质,又努力发展其个性。因此新课标的教学目标包括知识目标、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能力目标。在课程实施中三者是一个有机的统一整体,以培养和提高学生生物科学素养为核心,通过相互渗透构成了生物课程总目标的完整结构体系。所以,在课程的实施过程中,应将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和知识目标,能力目标有机融合,不能将其单独在课堂教学中加以设计和实施。新课标中关于情感态度价值观有着丰富的内涵,包括正确的自然观,世界观的形成;增强振兴中华的责任感、使命感;科学精神和科学态度的养成;能够运用所学的知识和观念参与社会决策;热爱自然,珍爱生命,树立可持续发展的观念;确立积极的生活态度和健康的生活方式等。而这个目标的实现,不可能一蹴而就,必须将这个目标贯穿整个课程的始终,因此,在课堂教学设计时,要统揽全局,进行适当的规划,精心的布置,将其融入到教学活动中去。下面阐述如何通过有效的教学活动设计来实现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的方法。1 紧密联系教材,依托教材开展情感教育在日常的教学中,要实现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可以有各种各样的方法,包括课内、课外运用多种活动形式和媒体等等。本人认为,作为教师,我们首先应该充分利用好手头的资源,即教材。如在讲解细胞中的元素和化合物这节内容时,可以把辨正唯物主义科学的世界观的基本原理渗透到教学活动中,在学习生态系统及其稳定这章内容时,将理解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的意义,树立可持续发展的观念贯穿到整个教学过程中,从而使学生明确保持生态平衡的意义,树立辩证的科学自然观。结合自然环境及生物资源惨遭破坏的一面,唤起学生的责任感、危机感,增强他们的使命感。通过介绍我国科学工作者首次合成的具有生物活性的结晶牛胰岛素,八倍体小黑麦的成功培育,水稻杂交育种在国际上具有领先地位等等事例,说明我们民族有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能力,以此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等等。因此,在生物学教学中,教师应合理利用教材,除了应用好显性的材料外,更需要充分挖掘出隐性材料,只有这样,生物教师才能在传授生物学知识的同时,自觉、自然地进行情感态度价值观教育。2 开展探究性学习,在探究活动中进行情感教育科学探究与培养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是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的,正确地把握两者的关系,有助于我们更好的课堂教学的方向,切实为提高学生科学素养打下坚实的基础。通过丰富多彩的教学活动,把科学探究目标、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和科学知识目标有机地结合在一起。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既是科学学习的动力因素,影响着学生对科学学习的投入、过程与效果,又是科学教育目标。它不能像传授知识一样直接“教”给学生,而是要创设机会,通过参与活动,日积月累让学生感受、体验与内化。为此,教学中开展探究性学习,培养科学探究的能力和思维习惯,引导学生将所学的知识、技能与社会生活相联系,逐步形成科学的态度和价值观。如:珍爱生命,意识到人与自然要和谐相处,从自然中获得美,赞美自然美;保持与发展喜欢大胆想象、乐于探究的愿望;尊重证据和他人的劳动成果,能参与中长期科学探究活动,善始善终,敢于提出不同见解,并愿意与他们合作、交流等。在完成科学探究的同时,也随之造就了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与美好纯净的心灵。如在第一册教材中的探究:《植物细胞的吸水和失水》,在提出探究的问题过程中,要求学生要深入分析,提出要探究的问题,并小组交流,讨论问题的探究价值,最后才确定小组要探究的问题。在此过程中,学生发现疑问、提出问题是科学探究的开始环节,问题的提出需要丰富的想象力,敏锐的观察力,需要团队精神,需要良好的分工协作,这些都包含了大量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因素,是养成一个人科学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感性基础。3 关注社会,联系生活结合学生生活实际,联系生活现状,创设多种活动情境,调动、唤起学生运用所学的生物学知识去分析实际生活中遇到的问题,参与社会事务的讨论,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充分地动脑、动口、动手,主动地探索,主动地发现,主动地评价,从而获得自我感知、自我陶冶、自我励行的效应,从而提高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的教育效果。在新课程的教材中,很多内容都讲述了生物科学在生活中的应用,当然教师还可以收集一些生物技术应用的实例,来激发学生探究生物科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提高自身科学精神和科学态度,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际生活的能力。当然还可以通过一些社会问题的分析,来用生物科学的知识和观念参与到社会事务的讨论,如社会老龄化问题的探讨;当然也可以通过将所学生物知识应用到对自己日常生活的指导,来树立珍爱生命,养成积极的生活态度和健康的生活习惯,如通过对应用激素类药物的利与弊的讨论,来正确的认识和对待激素类药物,通过各种化合物的代谢关系来学会合理安排自己的饮食等等。情感态度、价值观既是科学学习的动力因素,影响着学生对科学学习的投入、过程与效果,又是科学教育的目标。教师应通过充分利用课程资源,设置教学情景,设计教学活动,来影响学生的行为倾向,激发他们对科学学习的兴趣,陶冶高尚的情感,并为他们形成正确的科学价值观打好基础。
Ⅳ 如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提高学生的参与性
数学是知识的工具,亦是其它知识工具的源泉。小学数学教学是一个科学艺术的教学过程,在这一过程中,要想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就需要让学生参与到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来。一方面,提高学生在数学教学中的参与性,有利于将数学的教育理念切实灌输到每一个学生的教育发展之中;另一方面,小学阶段的学生正处于好奇心和学习心都比较强的阶段,有着良好的学习发展潜力,提高学生的参与性,就能够在提高学生兴趣的同时将知识灌输给学生,从而为其以后的人生发展奠定基础。下面我从学生行为参与、情感参与、认知参与等方面来简要分析如何让学生参与到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当中来。
一、提高学生的行为参与
课堂上进行合理的教学安排,让学生“质疑——动脑、讨论——动口、演算——动手”,参与教学互动环节,提高学生的行为参与性。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参与互动学习环节分为两个层面:一是师生之间的互动学习,二是学生之间的互动交流。在这个学习交流的过程中,教师要充分合理地设计教学环节和细节,既要使得教师在数学教学中起到传授知识的主导作用,又不能忽视与学生之间的交流互动,更不能单方面师生之间进行交流,要注重同龄人之间即学生之间的交流学习。如在教学一年级的“20以内加、减法的口算”这一课,我就让学生先行计算10以内的加减法练习热身。在学习完这一课后进入练习环节,我出示20以内加、减法的口算卡,要求学生独立思考1分钟,小组交流2分钟,然后让学生站起来抢答。结果,我班所有学生都先后站起来回答了我设计的问题。我在这一节课的备课中思考了要面向每一个学生。课堂中,我谨慎安排教学环节,使得在教室学习的每一个人都能够参与到教学中来。我尽量给予每个学生平等的学习机会,让每个学生都有更多的机会独立思考,确保每个学生都实质地参与学习。我让学生独立思考1分钟、小组交流1分钟再回答,那么每个学生都有时间去独立思考真实参与学习,锻炼了学生的思维,在这一教学活动中有所收获,教学效果得以实现,这才是小学数学教学的终极目标。
二、提高学生的情感参与
要建立和谐稳定的师生关系,为课堂的互动和学生的参与奠定基础,提高学生的情感参与性。
要让学生充分参与到教学过程中来,和谐稳定的师生关系也是重要的关键所在。一位教师在学生之中树立的形象,是十分影响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的。数学老师要用热烈的情绪、真挚的感情、和蔼的态度、亲切的语言等良好的情感品质去感染学生,激发学生的学习情感,让学生积极参与到数学教学中来。而且数学是一门严谨的学科,更需要良好的师生关系来调剂。一位数学教师,在学生中树立一种慈善、和蔼的形象,有利于贴近学生的学习和生活,让学生从心理上放松,从而积极地参与到课堂活动中来,使得数学课堂教学活动得以顺利进行。
例如,教师讲课时语言感染力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特别是对天真活泼、好奇敏感的小学生,效果尤其明显。语言风趣,讲解生动,使学生愿意听并引起高度注意,能够让他们在较为轻松的环境中接受知识、增加技能。我在教学“分数的意义”时,应用计算机多媒体技术,以小学生感兴趣的《西游记》动画故事的形式导入:唐僧大徒弟孙悟空,手拿一把米尺问唐僧的二徒弟猪八戒:“猪呆子,你能用这把尺量出俺老孙的如意金箍棒有多长吗?”八戒笑嘻嘻地说:“猴哥,猴哥,这太小儿科了,这有什么难的。”于是拿起米尺边量边数:1米、2米、3米……量到第4米时,猪八戒却傻眼了,剩下的不足1米,不知该怎么办了,脸慢慢红了起来。同学们开始为八戒着急了,这时我让学生用直尺量一量课桌的长度,结果同学们都遇到了猪八戒遇到的问题:不够1尺的长度该怎么表示?从而引发了学生的数学情感。到底该怎么办?学习小组讨论如何处理,待学生讨论后我接着播放,动画显示,悟空正指着八戒的脑门说:“呆子,这就要用分数来表示,你知道什么叫分数吗?”于是就自然有趣地引入了课题。这样,在教学中创设的情感氛围能使学生入境动情,情感与乐趣化为一体,学得活泼,学得愉快。
再如,数学教师可以在日常的教学活动闲暇期间给学生讲数学家学习的故事,和学生进行一下学习以外的交流沟通,关心学生的日常生活,寻找师生之间的共同话题,提升师生之间的情感,都可以为小学数学教学活动提供便捷,从而加强情感教育,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自觉性和积极性。
三、提高学生的认知参与
小学数学课堂教育中,课堂教学和课堂活动的趣味性也是提高课堂教学参与性和教学效率的一大法宝。数学课堂具有活跃性和趣味性,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参与积极性。处于小学阶段的学生,好奇心和求知欲都处于极为膨胀的阶段,此时通过提高课堂的趣味性来抓住学生的思维、提高学生的参与性是非常可取的。教师可以通过情境设计,让学生进行角色扮演等等教学方式,将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搬到课堂教育过程中,为学生的好奇心提供了一个满足的途径,由此也提高了学生对课堂的兴趣,从而增加了学生在小学数学课堂中的参与性,对教师教学和学生进步都有意义。如教学“加减乘除混合运算”时,为训练学生的灵活应变能力,我设计了一个凑24点的游戏活动:每四人为一小组,每一小组发一副扑克牌,每人13张,每次每人出一张牌,谁最先算出牌就归谁,谁的牌多谁就是赢家。学生熟悉游戏规则后,开始了游戏,其学习效果令人惊喜。看到每个同学都在这种积极主动的活动中乐此不疲地学习、积极参与,教学效果能不好吗?教师选择与数学课程相关的事例作为教学情境,必然会提高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积极参与。
学生的参与教学问题,在小学数学教育的过程中是一个极为重要的问题。在这其中,无论是行为参与,还是情感参与,或者是认知参与,都是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的重要环节,都是提高学生数学课堂参与性的重要组成部分。
Ⅳ 如何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关注学生的情感与态度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国家教学课程标准(实验稿)》(以下简称《标准》),把课程的培养目标细化为四个方面,即知识与技能、数学思考、解决问题、情感与态度、并分别作了比较细致的阐述。发挥新课程的功能,需要在课程的实施过程中,认真落实这些目标。
关于“情感”与“态度”,《标准》里是这样具体阐述的:
能积极参与数学学习活动,对数学有好奇心和求知欲。
在数学学习活动中获得成功的体验,锻炼克服困难的意志,建立自信心。
初步认识数学与人类活动的密切联系及对人类历史发展的作用,体验数学活动充满着探索与创造,感受数学的严谨性以及数学结论的确定性。
形成实事求是态度以及进行质疑和独立思考的习惯。
作为一名在教学一线工作的小学数学教师,如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呢?下面我就结合自己和同事的一些教学实践谈点体会和做法。
做法一: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华罗庚指出:关注学生的经验和兴趣,神秘难懂的原因之一就是脱离实际。
(一)联系实际,学数学
新课标指出:“关注学生的经验和兴趣,通过现实生活中的素材引进新知,使抽象的数学知识具有丰富的现实背景,努力为学生提供生动活泼、主动的材料与环境。”
由此,我们在教学中要注重创设情境,导入新知,来激发学生探究新知的愿望,激励学生积极参加数学活动。
案例:
我的同事在教学《百分数的意义》前,布置学生在生活中找一个实际应用的百分数,课一开始,就让学生说出在生活中找到的百分数,并且说说是在哪里找到的。学生因为有准备,发言积极。
生:我在牛奶盒上找到了100%纯牛奶。
生:我在酒瓶的标签上找到了酒精度45%。
生:我在妈妈的上衣标签上找到了羊毛含量85%,涤纶含量15%。
……
师:听了这么多同学的回答,你想到了什么?
生:百分数在生活中的应用很广泛。
生:在生活中,人们为什么要经常用到百分数?什么叫百分数?
生:酒精度45%是什么意思?
这时,其他同学脸上也露出困惑的表情,他们期待老师的解答。
师顺势引新: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研究百分数。
在这个案例中,老师在课前到现实生活中收集信息,体会到数学在现实生活中有广泛应用,促进学生产生强烈的求知欲,这样导课使抽象的数学知识具有丰富的现实背景,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标准》中还明确提出:“强调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解释应用的过程,进而使学生获得对数学理解的同时,在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多方面得到进步发展。”在这个过程中,就涉及导如何让学生通过实践活动建立数学模型的问题。我们都知道“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但到了教学中,我们又常常忽视了它。很多时候,学生走进课堂,就像走进了一个早已预设好的外在于他的“书本世界”,而当这个“书本世界”与他过去的“经验世界”没有很好的联系和沟通时,他就无法理解所要学习的内容了。
由此,我们在小学数学中要注重实践活动。
比如在学习20以内加减法后,有这样一道题:我家住在( )楼,每天下楼走( )层楼梯。外婆家住( )楼,每天下楼走( )层楼梯。爷爷家住( )楼,每天下楼要走( )楼梯。有学生在老师讲解后对于如“住在5楼走4层楼梯”的答案感到疑惑不解,我就带着学生从教室所在楼层走到一楼,这样亲自走一趟,有的学生还得出了走几层楼梯只要把楼层数减1,瞧,学生多聪明!老师给学生的答案远没有学生在实践活动中探索到的知识那么令学生印象深刻。我从这个教学活动中得到启示,在后来教学克和千克的认识时,就称好重量为1克、1千克的物品让学生用手掂一掂,感受1克、1千克的重量,在教学米和千米的认识时,为了让学生体会1千米到底有多长?我在学校操场量好100米长的跑道,让学生走5个来回,在课堂练习中让学生选合适的单位填空,学生很轻松地就选到了合适的单位。
在上面的数学教学活动中,通过实践活动,让学生的“书本世界”和“经验世界”联系起来,学生在轻松愉快地获取知识的同时,也初步认识到数学与人类生活的密切联系,同时也能促使学生形成实事求是的态度。
(二)联系实际,用数学,培养学生的数学价值观
生活问题数学化,数学知识生活化,让学生把所学知识应用于生活实际,不但可以使学生感到我们所学的知识是有用的,体会其价值,更可以提高学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比如我校一年级教师在教学“分类”这一内容后,就根据低年级学生自理能力比较薄弱的实际和需要,安排学生先整理书本,在整理自己的书包的实践活动,课堂中学生兴趣高涨,气氛活跃。
除了在课堂上应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外,我们还可以延伸到课外,比如在学生学会计算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后,教师可灵活运用教材,设计一些尝新的练习题,让学生课后完成。比如:
你的房间长多少米?宽多少米?面积有多大?
如果要铺上地板砖,铺哪种规格的适合?要铺多少块?(30cm×30cm 40cm×40cm 50cm×50cm)
我认为,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结合某些数学知识的教学,教师设计一些简单的贴近学生个人生活的实际问题,可让学生在解决问题时体会到数学知识的价值,同时也会产生成就感,获得学习成功的体验。
这样让学生在课堂内、外运用数学知识解决身边的问题,能使学生逐步学会用数学的眼光去观察和认识周围的事物,学生的数学能力、应用意识和实践能力都能得到培养和发展。
(三)联系实际,做数学
“做数学”是新一轮数学课程改革中的一个重要观念,它强调学生学习数学是一个现实的体验、理解和反思的过程,强调以学生为主体的学习活动,对学生理解数学有重要意义。
作为一线老师,我们要让现实的 、有趣的、有探索性的数学问题作为学生学习数学的一部分,让小学生的数学学习生动、有意思起来。
由此,我们在教学中可以引导并鼓励学生到现实生活中仔细观察、收集信息,鼓励学生在现实的情境中提出问题,并鼓励学生应用知识和经验,从不同角度,用不同的思路,探索问题的多种解法。
做法二:让学生学会提问,培养学生质疑和独立思考的习惯。
人们教育家陶行知曾说过:“发明千千万,起点一个问。”可见,问是知之始。所以,我们要培养学生敢于提问、善于提问,让学生在质疑中反思,培养学生质疑和独立思考的习惯。
如何让学生学会提问,问到要害处,我认为关键在于让学生掌握提问的基本方法,学会把数学学习过程中有价值的疑难问题问出来。如学生可以这些方面提问:(1)在知识的来历上提问。(2)在知识的“为什么”上提问。如对某个问题为什么是这样,而不是那样,还搞不清楚,就可据此问题。(3)在知识的“归纳或分类” 上提问。如果对知识不会归纳整理,分不清类型,可就此提问。(4)在知识的“去脉”上提问。如果学了某个知识后不了解它的作用,也可以提问。
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除了重视让学生提问,还要重视给每个教学环节留适当空白,给学生多一点思维的空间,凡是学生能探索出来的决不代替,凡是学生独立思考出来的决不暗示,让学生体验到数学活动充满着探索和创造,促使学生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
做法三:重视课堂评价,它是帮助学生建立自信、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的方法之一。
《标准》提出,对数学学习的评价,要关注学生数学学习的水平,更要关注他们在数学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情感与态度,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这也需要适时地对学生进行肯定与表扬奖励,使他们享受成功的愉悦,树立信心。
因此,我们在课堂教学中,应重视课堂评价。我认为,课堂评价应该做到:(一)评价须客观公正,且力求有激励性、有针对性。如果答对了,给予表扬鼓励;答错了,也可从态度、姿势、声音等方面予以肯定。(二)评价学生因人而异,不同“一把尺”。对学困生,哪怕是微小的进步,要给予肯定与鼓励。对优生,要求要严格,标准要搞,才有利于促进他的进取。(三)评价奖励也要有个“度”。如果滥用,就会丧失其应有的价值,会让学生“迷失自我”。
总之,评价学生的数学学习,要注意把关注学生情感态度的发展与关注学生数学知识与技能的理解和掌握有机地结合起来,将学生的学习热情与创造性引导到数学活动中,促进学生的认知、情感和社会性的发展。
Ⅵ 如何在小学数学中渗透情感教育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知识技能、数学思考、解决问题、情感态度是义务教育阶段数学课程的总目标”。一堂数学课不仅要让学生掌握一定的数学技能,学会思考和解决问题,更要让这个过程形成一种积极向上的情感态度价值观。从一定意义上说,情感是课堂教学的灵魂,是信息传递的传送带、催化剂。 它虽不直接参与数学的认知活动,但对数学学习起着推动、增加、坚持、调节等作用。重视情感教育不仅能提高课堂的学习效率,而且对学生的能力和素质的培养也是非常有益的。善于运用情感教育于数学教学之中,不仅是对数学教学工作更高层次的要求,也是当前数学素质教育的需要。列宁说过:“没有人的感情,也不可能有人对真理的追求。”在教学中学生内在的情感因素,才是促使其乐学、好学、勤学、创造性的学的动力。因此,作为基础学科的数学必须重视情感教育。那么怎样才能在数学教育教学中更好的渗透情感教育呢?我认为有下面的一些方法。
一、充分发挥教师在教学中体现的人格魅力
数学教学既是说理、训练的过程,也是情感陶冶和潜移默化的过程。教师自身的形象和教师体现出来的一种精神对学生的影响是巨大的,也是直接的。教师的板书设计、语言的表达、教师的仪表等都可以无形中给学生美的感染,从而陶冶学生的情操。比如,为了上好一堂数学课,老师做了大量的准备,采取了灵活多样的教学手段,这样学生不仅学得很愉快,而且在心里还会产生一种对教师的敬佩之情,并从老师身上体会到一种责任感,这样对以后的学习工作都有巨大的推动作用。
二、充分利用教材挖掘情感素材
在小学数学教材中,大部分情感教育内容并不占明显的地位,这就需要教师认真钻研教材,充分发掘教材中潜在的情感因素,把情感教育贯穿于对知识的分析中。例如在教学多位数的读法的时候,可以列出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的一些数据让学生进行练习,这样一方面学生掌握了知识,另一发面也从中体会到我们国家取得的辉煌成就。在教学时分秒时可以对学生进行珍惜时间的教育。在教学“圆周率”时,可以介绍圆周率是我国的一位伟大的数学家和天文学家祖冲之计算出来的,他是世界上第一个把圆周率的值的计算精确到小数点后6位小数的人。并讲述了祖冲之在追求数学道路上的感人故事,这样既可以学生的民族自豪感,自尊心和自信心,从而转化为祖国建设事业而刻苦学习的责任感和自觉性,另一方面也可以学生培养不畏艰难,艰苦奋斗,刻苦钻研的献身精神。可以说是一举多得。这样的例子在数学中还很多,只要教师充分挖掘教材,创造性的运用教材,通过优化教学内容,教师是可以找到情感教育的素材的。
三、在教学过程中渗透情感教育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潜移默化地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比如研究性学习,合作性学习等。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在数学中,有很多规律和定律,如果光靠老师口头传授是起不到作用了,这时候就可以引导学生进行讨论,合作探究,共同思考、总结。这样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的各种能力,而且还可以培养他们团结合作的能力等。就教学方法来说,我们可以采取小组合作学习法,这种学习法共享一个观念:学生们一起学习,既要为别人的学习负责,又要为自己的学习负责,学生在既有利于自己又有利于他人前提下进行学习。在这种情景中,学生会意识到个人目标与小组目标之间是相互依赖关系,只有在小组其他成员都成功的前提下,自己才能取得成功。还可以从小让他们养成严肃看待他人学习成绩的习惯。同时,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可以采用灵活多样的评价方式,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比如:通过课堂观察、口述法、书面测试、调查报告、学生对学生的评价、作业批改评语等等方式。每一种评价方式都有它独有的特点,作为我们教师要注意,不管你用哪种方式,都要注意做到以下几个关键词:真实、及时、对比、激励、表扬为主。就算批评也要语言委婉一点,古人云:“良言一句三冬暖,恶语伤人六月寒”。对于我们教育工作者来说,更要在评价中引起高度的重视。通过数学家的榜样力量;通过游戏激发学生的兴趣;通过合作学习,培养学生交流能力;通过减轻学生负担,以及依据学生年龄特点、兴趣爱好,努力挖掘教材的情感教育因素等等,这些对我们学生的言、行、举、止都会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正所谓“只要有心,处处皆教育”。
四、利用数学活动和其他形式进行情感教育
情感教育不能只局限在课堂上,应与课外学习有机结合,我们可以适当开展一些数学活动课和数学主题活动。例如,四年级学过简单的数据整理后,我们可以让学生回家后调查自己家庭每天使用垃圾袋的数量,然后通过计算一个班、一个家庭、一个星期,一个月,一年使用垃圾袋的数量,再结合垃圾袋对环境造成的影响,这样学生既可以掌握有关数学知识,又对他们进行了环保教育。另外要根据学生的爱好开展各种活动,比如知识竞赛,讲一讲数学家小故事等,相信这样一定会起到多重作用的。在数学教学中渗透情感教育也要注意它的策略性,不要喧宾夺主,要提高渗透的自觉性,把握渗透的可行性,注重渗透的反复性。我相信只要在教学中,结合学生年龄特点和教材内容,点点滴滴,有机渗透,耳濡目染,潜移默化,以达到数学知识、情感教育共同发展的目的。
总之,在数学教学中渗透情感教育,对我们数学教学起着事半功倍地效果。无论是一个巧妙的比喻,还是一个有趣的故事,或者一个恰当的幽默,都可使学生回味无穷,从而增强数学教学艺术的感染力。一位名人说得好:“知识只有插上了情感的翅膀,才会富有趣味性的幽默与魅力”。所以说,数学教学与情感教育在教学中相互交融、相互渗透、相互影响、相互促进。只有富有激情、智慧的课堂才是学生喜欢的课堂,向往的课堂。在这样的课堂中学生时刻感受到一种知识的呼唤、智慧的启迪、人格的尊重以及情感的激发和心灵的关爱。
Ⅶ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进行情感教育
其实情感教育,不要上纲上线,给自己增加负担。
我个人认为,你在教学过程中,随便讲到什么内容,都可以适时地引申的说上一些题外话。
举例,我在给学生讲例题,然后通过对公式在例题中的应用,穿插上“生活中多观察多思考,把学习中的原理运用到生活中,把生活中的现象总结成原理,认识事物的本质,不要被现象所蒙骗”
再举例,有老师听课,我给他们开篇讲“赢”这个字的组成以及引申含义,让他们大声喊出自己想要赢得的东西,煽动课堂气氛,提高学生积极性,对于听课的效果特别好。
Ⅷ 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内容摘要:在我国新一轮的教学改革中,特别强调学生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培养。课程设置了“知识与技能”“数学思考”“解决问题”“情感与态度”四个方面的目标,正是《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的“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目标在数学课程中的具体体现。本人在教学中也深刻体会到情感在学生的生活和实践活动中起着重要作用:积极的情感可以激发学生去努力学习,消极的情感将阻碍学生学习任务的有效完成。因此,在倡导和谐教育的今天,数学教学要想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发掘、培养学生的良好情感是必不可少的。 关键词:激发兴趣、学习态度、师生关系、学习习惯、融入生活。 随着新课程改革不断推进,教师不再是传道、授业、解惑之人,而是学生学习过程中的组织者、指导者和参与者。学生在积极获取知识,掌握技能的同时,其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将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那么怎样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呢?下面就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谈谈我的几点做法。 一、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说:“学习的最好刺激,乃是对所学材料的兴趣。”兴趣,是指人认识、欣赏与探索某种事物的心理倾向。学生学习的兴趣越浓,越有利于取得良好的学习效果。因此,教师在组织教学时,应注意设置各种平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1、创设生活情境 激发学习动力 课堂教学中,把鲜活的生活题材引入课堂,把学生的生活经验巧用于课堂,用生活问题激活课堂,用已有的数学现实激活学生的思维,就使得数学课堂有了生活之水的滋润,从而使数学学习更加富有情趣和魅力。例如:教学“人民币的认识”时,教师首先问:在日常生活中,你见过、用过哪些人民币?使学生在生活中与人民币相关的场景历历重现,接着教师让学生互相交流一下以前是怎样辨认人民币的?激起学生交流的欲望,学生的积极性一下子就被调动了起来,在交流中,学生的经验得以分享和补充,课堂呈现一种互动的态势,教学活动由此变成一个生动活泼、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 2、创设“悬念”情境,诱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好奇”是儿童的天性,新课的导入是一节课的序幕,其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因此,在新课的导入中,有意识地设疑、激疑、制造一些能引起学生积极思考的悬念,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紧紧地吸引住学生。如在教学《能被3 整除的数的特征》时,我创设了这样的情境,先复习了能被2 和5 整除的数的特征,然后让学生来考老师,学生随便提出一些数,老师都能很快的说出能不能被3 整除,这时候学生很好奇“为什么老师能这么快就说出这些数能不能被3 整除呢?是不是有什么规律呢?” 一种强烈的求知欲望油然而生。这时,老师抓住学生迫切求知的心情,及时地导入新课,学生的学习热情就会贯穿整节课的始终。 3、巧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热爱数学的情感 小学生的数学情感往往是在教学课堂中被问题情境所激发,从而培养起来的。问题情境具有情感上的吸引力,容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创设问题情境并非一件容易的事情,问题要问得巧妙,问得引人入胜。实践中教师可以结合学生的年龄与心理特征,穿插一些趣味性、新奇的情境来激发学生热爱数学的情感。 例如,在教学分数的初步认识时,可以这样设计:请学生用手指表示每人分到的月饼个数,并仔细听老师要求,然后做。如果有4个月饼,平均分给小明和小红,请用手指个数表示每人分到的月饼个数。学生会很快伸出两个手指头。教师接着说现在有一块月饼,要平均分给小明和小红,请用手指表示每人分到的月饼个数。这时许多同学都难住了,有的同学伸出弯着的一个手指,问他表示什么意思,回答说,因为每人分到半个月饼。教师进一步问:你能用一个数来表示“半个”吗?学生被问住了。此时,一种新的数(分数)的学习,成了学生自身的欲望。 4、创设操作性情境,调动学习兴趣 根据小学生好动、好奇的心理特点,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组织一些以学生活动为主,对一些实际问题通过自己动手测量、演示或操作,使学生通过动手动脑获得学习成效,既能巩固和灵活运用所学知识,又能提高操作能力,培养创造精神。例如,在讲“轴对称图形”内容时,教师提前让学生准备长方形、正方形、圆、平行四边形和几种三角形的纸片。让学生试做每个图形的对折,使图形对折后能完全重合。学生通过操作后发现有些图形能完全重合有些图形不能完全重合。学生通过亲自动手操作,自己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而且有力地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培养积极的学习态度 所谓学习态度,是指学习者对待学习及其学习情境所表现出来的一种比较稳定的具有选择性的反应倾向,是在学习活动中习得的一种内部状态。它是由认知因素、情感因素和意志因素三者组成的一种互相关联的统一体。学生在数学学习中的态度与他们对数学的认识、价值观及情感等都具有密切的关系,学生只有认识到数学的价值,在学习过程中来不断产生积极的情感体验,才能形成积极的学习态度,在数学学习中能刻苦认真、谦虚自信、积极主动地探索数学知识。具体可从以下几方面去试做: 1、树立明确的目标 人们常说:有目标像百米赛跑,无目标像沙滩散步。为什么有的学生对学习不感兴趣?觉得学习缺乏动力?总是感到不快乐但又找不出原因?这首先是因为学生没有找到自己的学习目标。基于此,我们更应该鼓励学生,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目标,建立起积极的学习态度,让他们对未来充满信心。 2、营造宽松、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 学生是活生生的人,他们有独立的思想、意志,是很难强迫操控的。然而,学生的情绪与课堂教学节奏的调节和控制又有着直接的关系。一节课,如果学生情绪低落、烦躁、惊恐,教师即使手舞足蹈,口若悬河,也不能收到良好的效果。相反,热情洋溢、欢快愉悦的课堂氛围将会使学生喜欢数学,爱上数学课。学生只要对数学学习有积极的情感,就能保持数学学习的动力并取得成绩。因此,教师一定要关注学生的情绪,随时调控教学节奏,创设宽松、民主、和谐的课堂氛围。 3、培养学生的自信心 “自信心“是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的重要成分。新的课程理念强调:人人都能学好数学,人人都能在数学中得到不同的发展。也就是数学教学要关心学生在学习活动中表现出来的情感和态度,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所以,在教学中应面向全体学生,加强对学生自信的培养,使每个学生都能相信自己能学好数学,在学习中能得到成功。 三、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提高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 师生关系,是指教师和学生在教育教学过程中结成的相互关系,包括彼此所处的地位、作用和相互对待的态度等,它是教育教学过程中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关系。师生关系不仅是知识赖以传授的重要条件,而且是学生人生初期人际交流的重要组成部分。积极的师生关系,可以使学生获得积极的生活体验和生活态度,并且迁移到他的同伴关系,使他与社会与他人形成积极的交往关系,从而影响他整个的人生。那么,作为老师 应该如何与学生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呢? 1、教师要改变角色 教师应从传统的由教育的主宰者、操纵者转变为引导者、激励者、指导者和合作者,学生由被动的受体转变为主动的参与者和能动的实践者。如果学生在与老师的交往中,体验到平等、民主、尊重、信任、友善、理解、亲情与友情,同时受到激励、鼓舞、感化、召唤和指导,就能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情感体验,才能充分发挥自主性和创造性。因此,作为教师要转变自己的角色,才能促使传统教育向素质教育的根本性转变。 2、尊重并赏识自己的学生 学生需要教师的尊重,更需要教师的赏识。保护学生的自尊心和学习的积极性,捕捉学生成长过程中的每一个微小的“闪光点”,给予鼓励,切忌用主观的喜好来判断学生,学会“蹲下来看孩子。”拉近师生之间的距离,不但能调整学生认知行为,而且在情感上也能产生积极的效果。 3、关注“学困生”的成长 学困生就象受伤的花朵,更需要老师格外的扶持和关心。如果教师对他们冷淡训斥,歧视甚至放弃,只能促使受伤的花朵过早枯萎和夭折。反而教师如果信任他们,喜欢他们,他们就会感受到教师对自己的信任、爱护和尊重,自信心、自尊心和热情便会油然而生,全身心投入到学习中。同时,教师还应该创造条件,使他们有机会表现自己,使学困生在“表扬—努力—成功—自信—再努力—取得更大的成功”的过程中形成学习上的良性循环,不断萌发上进的心理。 四、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 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曾经说过:“教育是什么?往简单方面说:只需一句话,就是要培养良好的习惯,良好的行为习惯主要在学校中养成。”这句话突出了习惯培养的重要性。习惯影响着人的能力与性格的发展。就学习习惯而言,良好的学习习惯可以增强学生学习的兴趣,可以促进学生克服学习中的困难,更好地发挥学习的主动性。良好的学习习惯,将使学生终身受益。因此,课程标准把培养学生具有主动参与、克服困难、质疑、独立思考等良好的学习习惯,列为“情感和态度”方面的具体目标。 学生的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离不开教师的引导和帮助。教学中,教师要发挥主导作用。例如,从学生入学的第一节数学课开始,教师就要结合教材上的图有意识地反复提问“还有什么”,让学生明确要认真仔细地观察,并通过对学生的表扬,让学生体会到这些是好习惯。又如,笔算教学中设计帮助小动物检查改正错题的活动,可使学生加深对笔算方法认识的同时领悟到“计算时要细心”。再如,放手让学生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并给学生充分交流的机会,请学生表达自己的方法、评价伙伴的方法,促使学生学会质疑、学会思考,进而养成质疑和独立思考的习惯。同时,还需要重视培养学生动手操作的习惯、合作交流的习惯等。习惯是长期逐渐形成的,不可能一蹴而就,也不可能只讲大道理就完事,只能在教学中形成和发展。因此,教师要及时更新教育观念,加快教改步伐,选择最能发挥学习积极性的教学方法,组织学生的学习活动,教会他们正确的学习和思考的方法,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久而久之,学生不但学会知识,而重要的是学会了学知识的方法,真正做到是学习的主人。 五、将数学课堂融入生活,认识数学的价值。 课程标准中谈到让学生学习有意义、有价值、生活化的数学。我在数学教学中十分关注数学在学生学习和生活中的应用,让学生乐于用数学的眼光去认识身边的事物,喜欢用数学知识去思考、解决现实生活中的简单问题。如教学“人民币的认识”时,我让学生用人民币去商场购物;教学“年、月、日”时,我让学生自己动手制作一个精美的年历;教学“认识时间”,我让学生记下自己一天的作息时间,并与同伴对照,看谁的时间安排更合理
Ⅸ 如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实施情感教育
一、加强数学教师的情感修养
教师情感的变化对学生学习情感的影响是显而易见的。教师积极的情感,对于促进学生心境的愉快,对于师生关系的协调,对于良好课堂气氛的形成,都有着密切联系。实验已证明:教师的情感,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学习效果。
在新课改的今天,要让学生的情感的健康发展,首先,教师要加强自身的情感修养,注意学习新的课程理论,学习教育学、心理学,加强艺术、文学等方面的修养,以丰富自己的情感。其次,教师要把自己的真实情感,融化在教育教学中,自然而然地感染给学生,这样才能使学生受到无形的激励。
二、 发挥情感教育的自主性功能
学生的天性是好动。我们的教学应以学生这一心理特征为出发点,教学中注意让学生多种器官并用,为他们动手、动口、动脑提供足够的素材、足够的时间和足够的空间,为他们自我表现和相互交流提供多种多样的机会,努力营造为学
生所“喜闻乐见”的课堂气氛,以充分发挥情感教育的自主性功能。
三、 构建良好师生关系促进学生积极情感
教学中要重视师生之间的积极的平等的情感交流,为学生创造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亲其师,信其道”,当学生对老师产生积极情感,那么他们就容易将这种情感迁移到教师所教的内容上去,这就是情感教育的迁移性功能。
融洽和谐的师生关系的建立是进行情感教育的前提,它具有多种效应。一是宽松,师生有一种宽松感、安全感,因而能够无拘无束地、愉快地生活和学习,从而才能最大限度的激发学生地聪明才智和创造性;二是信任,指的是人际交往的意愿。喜欢有趋向性即喜欢听谁的,不喜欢听谁的。师生关系好,教师输出的信息就会在学生头脑理畅通无阻地出现一种“易接受”的心理优势,从而取得最佳的教训学效果;三是期待,教师对每一个学生充满信任和期待就会使学生得到一种潜在的鼓舞和力量;四是感染,师生关系好。教师的模范言行、治学态度都会给学生以好的感染。
四、把握教材内含的情感因素
数学被认为是一种抽象的学科,容易使学生‘厌学”.但是正如“标准”中指出的那样,数学来源于实践,又反作用于实践.只要我们在教学过程中注意创造合适的情境,使抽象问题形象化、具体化,帮助学生产生兴趣,学生是会喜欢数学的.
首先应用数学学科本身所具有的魅力去吸引学生,感染学生。其次,可从数学学科的应用广泛性入手,把枯燥无味的数字、符号、公式、法则、图形与现实生活实际相联系,让学生意识到数学知识就在我们身边,从而使学生产生亲切感,产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激发他们求知的情感。其三,抓住数学知识本身具有的抽象美、逻辑美,诱发学生联想,在美感中提高追求真知的动力,促使产生一种愉悦的心理体验。其四,利用教材中出现的趣味题、数学小知识、数学家的轶闻趣事,激发学生的兴趣和自豪感。
把情感教育融入课堂,让学生在课堂上感知数学的美丽、数学的实用性,是新课程改革的一个主要目的.它的实现需要我们每一位数学教师不断的探索、实践和努力!
五、创设情境的教学,有助于学生情感的发展
激发学习情感是促进学生主动、积极、有效学习的重要方面。正如赞可夫所说:“教学法一旦触及学生的情绪和意志领域,触及学生的心理需要,这种教学法就会变得高度有效。”情感总是与情景相伴随,创设问题情景是教师根据教材内容创设出一种学习环境,在学习环境中诱发学生的情感。
创设情境就是充分利用形象故事、游戏、问题等,创设典型的场景,激起学生的学习情绪,把认知活动和情感活动结合起来的一种教学活动。当前小学数学课堂中的教学,从整体上讲,还是重视知识的传授以及发展智力等认知性的教学,教师关注的往往是如何提高教材内容的可懂性,使学生“学懂”、“学会”,而对伴随认知发展过程始终的情感因素,多数教师则听之任之,很少有意识地在提
高教材内容的乐于接受性,在“乐学”、“愿学”上作文章。正是由于教师忽视了情感在学生认知加工中的定向、组织、协调及动机的作用,教学过程中学生的积极情感得不到满足、保护和培养,不良的情感又得不到有效的控制,结果造成一些学生讨厌数学,一些学生学数学依赖于教师,缺乏主动性,一些学生学习怕苦怕难,见问题就绕着走等教学效果、事倍功半。
六、营造探究氛围,激发学习情感
学生在教学情境中产生了兴趣,引发了求知的欲望。探究活动就是在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和明确的学目标下的实际操作活动。探究活动能否使学生获得成功的体验,在于活动过程中是否营造了以学生为主体的探究氛围,在活动的过程中是否以学生的发展为主。弗赖登塔尔说:“学习数学唯一正确的方法就是实行再创造,也就是由学生本人把要学的东西自己去发现或创造出来,教师的任务是引导和帮助学生去进行再创造工作,而不是把现成的知识灌输给学生。”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给学生提供自主探索的机会。如在教学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推导公式时,我引导学生动手操作,尝试剪切、平移等策略求出面积。通过探讨,学生自己获得了算法,是自己通过动手、思考、交流得到的,用起来就适合自己;更重要的是在探索的过程中能让学生获得成功的体验。
七、用教师的“导”,保持学生的学习情感
课堂教学是教师与学生的双边活动,教师是主导,学生是主体,教师的教是通过学生的学来体现的,教师的主导作用应体现在组织学生最大限度地参与学习活动上。所以,在数学中,教师要着力把学生推到主人的位置,给学生思考、发问、答问、动手操作等机会,改变教师讲学生听、教师问学生答、教师出题学生练的被动局面。在学生认知过程中,要努力实现让学生自己去探索知识,发现规律,归纳结论,评价效果,总结问题。只有满足了学生精神世界中探索与创造的需要,健康的学习情感才能得到保持。
教学是一门艺术,教师既是导演也是演员。教师要根据教学目的和要求,恰当地组织教学内容,精心地设计教学过程,巧妙地选择教学手段,合理地安排教学时间,机智地处理教学矛盾。让学生在群体学习环境中,充分地体验探索知识的神秘与新奇,遭到失败时的痛苦与成熟,获得成功时的愉悦与自信。教师正确地发挥数学的主导作用,有利于学生保持健康的学习情感。
数学课堂的情感培养,不仅是生活需要的反映,也是人的认知过程的反映,不仅是人与人之间需要培养的情感,而是学生认知潜力的发展也需要情感的教育,生活中大量的问题必须发挥学生最大潜力去解决,为了更好地培养学生成功地对社会生活的能力,为了更有效地培养学生的情感,让我们的数学教学多多关注学生的情感教育吧!
我们只有站到素质教育的高度,充分认识学科教学中情感教育的重要意义,注意利用和充分发挥情感教育的迁移性、感染性、情境性、自主性、可导性等功能,才能真正做到在数学教学中既教书,又育人。
Ⅹ 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关注学生的学习情感
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说:“学习的最好刺激,乃是对所学材料的兴趣。”教学实践证明:教师以学生收集的信息为学习材料,学生对数学学习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就会积极愉快地参与学习活动,乐此不疲。例如,某教师在教学百分数的意义和写法时,教师首先组织信息发布会。生1说:“我们三社有98%的人家有彩电。”生2说:“我们班有20%的学生,家有电脑。”生3说:“我们学校的绿化面积达到32%。”……学生个个争先发布自己收集到的信息,热烈的信息发布,激发了学生浓厚的兴趣,调动了学生参与活动的积极情绪,同时诱发了学生了解认识百分数的欲望。接着,教师抓住这个时机提出:“各组从这些信息中任意选择信息材料,共同研究百分数的意义。”明确而又具体的活动要求,立刻把学生的兴趣和注意力集中到学习课题上来。顿时,教室里充满了学生发表见解的声音。汇报时,生1说:“98%的人家有彩电,表示100户人家中有98户人家有彩电。”生2说:“ 20%的学生,家有电脑,表示100位学生中,有20位学生,家有电脑。”生3说:“绿化面积达到32%,表示把学校总面积平均分成100份,其中有32份的面积已经绿化。”……学生面向全班同学汇报自己的发现,感受到百分数无处不在。进而学生在教师的启发下取得共识:百分数表示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百分之几。当学生翻开课本,看到自己的结论和课本一样时,张张小脸上绽开了笑容。教师如此抓住学生收集的信息作为学生学习的材料,展开教学,学生在学习活动中,欣赏自己,欣赏伙伴,感受学习数学的乐趣,有效地关注了学生的学习情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