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苏职称〔2013〕4号《省职称工作领导小组关于印发江苏省中小学教师专业技术资格条件的通知》第二十七条
根据我的理解,你参加成人高考师范院校的数学教育专业或者自考数学教育专业,找到就其中的专业主干课考试过关可以了。当然,最好全部过关,拿学历证。建议拿到手后复印所有考试科目考试成绩。仅供参考,以省教委、省人事厅解释为准。
⑵ 浙江试点义务教育学校城乡同步课堂工作安排是怎样的
2018年8月5日,为进一步促进县域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浙江省教育厅印发《浙江省义务教育学校“城乡携手、同步课堂”试点工作方案》,确定22—30组学校先行试点。
(二)确定试点学校、制定试点方案(2018年8月-9月)
1.确立实验学校(2018年8月-9月初)
全省确定22-30组学校先行试点,每组试点由县域内结对的城乡2所学校组成。要求杭州、宁波、温州分别确定小学、初中各2组学校试点,其他设区市分别确定小学、初中各1组学校试点。鼓励各设区市增加试点学校。
2.制定试点方案(2018年8月-9月初)
开展前期研究,分别制定“城乡携手 同步课堂”管理工作指南、教学工作指南和技术环境建设指南(试验稿)。
召开试点工作动员会议。召集试点学校、主管教育行政部门及下属教研机构、教育技术部门负责人会议,研究制定各个试点方案。
3.教师培训和完善技术环境(2018年9月)
培训各试点学校开展同步课堂的学科教师,指导各地完善试点学校开展试点班级的技术环境。
(三)开展试点工作(2018年10月-2019年6月)
各试点学校正式开展“同步课堂”教学实验,积累实验资料,总结试点经验。
试点领导小组加强日常工作指导,涉及试点的所有县(市、区)均落实省、市教育部门两级联系人员,每月定期到点上指导试点工作。试点所在县(市、区)教育行政部门负责人要亲自联系试点学校,加强统筹协调;县(市、区)教研机构和教育技术部门要落实试点学校联系人,加强业务指导。各试点学校要成立由校长牵头的工作小组,建立城乡试点学校协调联动机制,每周召开试点工作例会,总结工作进展经验,研究解决存在的问题。
(四)总结和推广试点经验(2019年6月-9月)
召开试点工作总结会议,推广成功案例,制定出台《关于浙江省义务教育学校“城乡携手、同步课堂”工作的指导意见》。召开现场推进会议,开展种子学校校长、教师培训。2019年9月在全省全面推广。
⑶ 如何有效组织管理综合实践活动
手头恰好有个类似的材料,共享给你,但愿不影响原作者的版权,因为我也不知作者是哪位
实施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中的几点认识
在新一轮课改中,“综合实践活动是新型的课程,它体现了课改的鲜明特征,是对传统教育理念、课程结构、教学内容和学习方法等方面的重大突破,是本次课改的热点和亮点。
我区从2002年9月始进入国家级试验区,开设了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综合实践活动作为新的课程,还处在实验探索阶段,需要研究探讨的问题很多。目前,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开设已经成为中小学共同关注的焦点。如何根据学生发展的水平,学校管理现状和教师实际情况实施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谈谈自己几点认识。
一、 以劳动技术教育为切入点,实施综合实践活动
在新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中,把原中小学生活与劳动、劳动技术教育学科统称为劳动与技术教育领域,作为国家指定的四个学习领域(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劳动与技术教育、信息技术教育)之一,纳入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如何把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中四大块内容有效地开展起来,成为各校课改的难点。
劳动技术教育自从1981年列入国家中学教学计划以来,走过了艰难曲折的发展历程,有好些地方取得了一定成果,建立了一支稳定的教师队伍,专用的学生实习基地或劳技室,积累了一定的教学经验。我认为以劳动与技术作为切入点来实施综合实践活动是可行的,体现课程改革继承与创新,历史与现实的关系。劳动技术教育倡导的以劳辅德、以劳增智、以劳健体、以劳溢美、以劳促创新,体现了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思想和作用,劳动技术教育的实践性、开放性、自主性,再强化它的生成性和创新性也体现了综合实践活动的四个特征。当前,对学校来说有一支技术实践能力较强的劳技教师队伍,特别是劳动与技术教育兼有原有的学科课程特点也有活动课程特点,使它成为四个指定学习领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成为实现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目标的重要载体。
以劳动技术教育作为操作平台,在劳动与技术实施指南中指出它是以作品的制作为载体,把“研究性学习”引入其中,利用信息技术手段去整合其它学习领域,使劳动与技术教育的内容更丰满、更丰富、更有实用性和拓展性。劳动技术教育基础比较好的学校,在引入“研究性学习”时可把作品的制作过程,从怎样做,变换成为什么这样做;有什么办法把作品的质量做得更好。通过这样的引入,使学生有主动探索寻找资料,创新的过程,也使学生在选择“研究性学习”操作项目时,也有所依据,不感到茫然或手足无措,学校容易管理,教师心理有底,逐渐摸索适应,也不增加学生的心理负担和学习负担,又能符合新课程改革的需要。以“劳动技术教育为载体,并以此为切入口,多领域相互融合”的实施方案,是新课程体系下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的“初级阶段”,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发展,相互融合的实践定会大大推动课改进程向更高级阶段发展。
二、以活动课程(兴趣小组)为基础,实施综合实践活动
90年代以来,为适应国际政治、经济、科技、教育竞争的需要,针对中小学教育存在的弊端,全国各地开展了教育实验,大胆进行了课外兴趣小组,第二课堂等实验研究。每到周六(或其它固定时间)一所学校十几个甚至二十几个按学生志愿参加的兴趣小组全面开展起来,经过一段时间的实践,在90年代中期不再为活动而活动,而逐渐被规范成一种课程——活动课程。把国家课程分为三大板块:必修课程、选修课程、活动课程。确定了具体的活动课程目标,学科课程目标以单一的学科能力的培养为核心,而活动课程目标以综合能力(主要是学生动手能力、交往能力、创造能力)的培养为核心。经过几年的努力,部分学校已形成了自己特色,建立了比较能胜任的教师队伍。
活动课程与综合实践活动的总体目标(密切学生与生活的联系,推动学生对自然、社会和自我之内在联系的整体认识与体验,发展学生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以及良好的个性品质)和综合实践活动的特征(实践性、自主性、开放性、生成性)相比较,活动课程具有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基础性。我认为,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在新的教育理念下,对活动课程的延伸、重组与提升,提出更高的符合时代的要求。因此各校在实施综合实践活动的课程中,充分利用原来活动课程(兴趣小组)的资源,引进新的教育理念、新的课程理念,改造原来的活动课程(兴趣小组)的教育模式,使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有效、稳步的发展。
三、任课教师的配置是实施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关键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教学目标和学习领域,要求担任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教师具有很高的素质,而高素质综合实践活动的不足,困惑着各校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实施。我们注意到省级实验区义务教育阶段课程设置及课时安排中综合实践活动在初中阶段的课时总量排在各学科课时总量的第二位,而其它学科的课时在相应的减少,一方面说明国家对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重视,另一方面学校对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教师配置的压力更大。
如何配置综合实践活动任课教师是实施课程目标的关键,我们在实施进程中,建议学校做到“班级固定、年级协作、学校协调”。
班级固定:就是明确每一个班级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的任课教师,并进行相应的管理,是提高课程效率的重要措施。如原担任劳技课的教师可任综合实践活动课专任教师并负责统筹。
年级协作:就是指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实施要以年级为单位,把一个年级的教师相对组织起来,(同时可补尝由于其它学科因课时减少而不足的工作量),共同参与课程的实施。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完全由学生的活动构成;活动小组由几十个甚至几个学生组成。一个班级几个或十几个小组同时进行活动,光靠一个专任教师是不够的。在某一个班级进行活动的时候,整个年级的相关教师都应该参与到课程当中来,以解决人员不足的问题,并发挥教师各自的专业优势。学科是单一的,活动却是综合的。
学校协调:就是指学校要设立研究和协调综合实践活动的专门机构和人员,以保证综合完成活动的有效实施,为每一个班级,每一个年级活动开展提供支持和保障。
四、校本课程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关系
在新一轮的课程改革的实施中,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综合实践活动是国家课程,校本课程是由学校开发的课程,它们两者的区别主要表现在:
1、综合实践活动充分尊重学生(个体)的兴趣、爱好,他们自己选择学习的目标、学习内容和方式,学习目标、内容的选择的主体是学生,且没有固定的教材。校本课程是学校根据社区发展的需要,学校的特色,学生(大多数学生)的兴趣而自主开发课程,它有确定的目标和内容,有专门的校本教材(如原有的乡土教材),学生学习目标、内容的开发主体是教师。
2、综合实践活动面向每一个学生的个性发展,尊重每一学生发展的特殊需要,其课程的目标和内容具有开放性;随着每一个活动的不断展开,新的目标也随着过程取向变化而不断生成,新的主题不断生成,学生会在这个进程中的认识和体验不断加深、创造性的火花不断迸发,其活动的目标和内容具有生成性。校本课程有确定的教材,一所学校最多也只有近十本校本教材,它们的课程目标和内容具有确定性,虽然,它们教学目标和内容可按学生的需要进行调整,但也是针对大多数学生。
3、综合实践活动在开展进程中,某一个活动小组的组成人数在几十个(大多数)时,这时,综合实践活动的开展形成相当于校本课程。
校本课程在组织教学中,参加某类的校本课程的人数很少时(几个人),这时,校本课程的教学形成可相当于综合实践活动。
五、综合实践活动与综合学习活动的区别与联系
首先我们必须明确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性质、目标。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在教师引导下、学生自主进行的综合性学习活动,是基于学生的直接经验,密切联系学生自身生活和社会实际,体现对知识的综合运用的课程形态。它的教学目标就是“密切学生与生活的联系、推动学生对自然、社会和自我之内在联系的整体认识与体检,发展学生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以及良好的个性品质”。在新的课程结构中它是独立的课程。
综合学习活动是指某一学科课程内综合活动,而学科课程主要是向学生传授人类经验积累中的精华,学科课程的内容侧重昔时信息和间接经验并以读书为主要方式。强调终结性评价,侧重于考察学生学习的结果,开展学科课程的综合学习活动,目的是为更好地完成学科内容的教学,服务于学科内容。
学校在组织学生进行“综合学习活动”中不能与实施综合实践活动混为一谈,我们认为,学科“综合学习活动”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完全属于两个系列,应该得到非常明确的区分。
1、学科类综合学习活动是在特定的学科知识体系学习中展开的,所展开的活动内容都与其相应的学科领域直接相关。而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内容是面向学生的生活,面向实际、面向社会,它不具有特定的学科知识体系,尽管综合实践活动课程需要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的各类学科知识,但它不受体系化知识框架的局限。
2、学科类综合学习活动的目的,必须以掌握系统的学科知识为基础,同时发展和促进学生在某一特定学科领域的能力及综合素养。对学生有一个最基本的目标要求。而综合实践活动的目的更直接地指向于满足学生的个性需要。它的目标要求由活动的过程取向决定。
3、学科类综合学习活动的学习方式往往具有鲜明的学科特征:如科学课程中的综合学习活动大都以观察、实验、制作为主,而社会、语文等课程中的综合学习活动则以调查和各种形式的表达为主。而综合实践活动的学习方式则因活动形式的不同而具有多样化的特点,随活动过程的取向所决定,它不受学科特征的局限。
综合实践活动与学科类综合学习活动,从课程结构上看,它们属于两个序列的活动。但学科类的综合学习活动有时可以转化为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中的内容。从整个课程教学中看,它们是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相互配合、相互促进的关系。共同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等方面生动活泼地主动地得到发展,它们的总目标是一致。
六、领导重视、制度的到位促进综合实践活动稳步发展
从新一轮课改中,综合实践活动的课程是新开设的国家级课程,它既无教材、参考书,又无能适应综合实线活动课程教学的大量教师,目前也无综合实践活动的课程标准,现在只有靠领导重视,制度到位,才能促进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稳步发展。
十几年前,劳技教育和青少年科技辅导员队伍的建设,同样遇到了很多困难,教师缺乏,技能低下,学校领导不够重视等。经过十几年来领导的重视,每年在暑寒假对劳技、科技教师采用请进来,或“能者为师”的形式进行不断培训,经常性组队或观摩全国、省、市各类比赛,造就了一支技术过硬的教师队伍,现在能在全国、省、市“三模”、“风筝”比赛中获得很好的成绩。制度到位,促进劳技课教学、科技活动健康发展。在区级学校教育教学水平督导中,劳技教学和科技活动有比较大的份额,督促和引导学校开展劳技教学和科技活动,规范了学校的教育。学生在劳技和科技活动中成绩突出的,与学生的中考学业成绩及学校的督导分相挂钩;在初中阶段,学生在省、市、区劳技或科技获奖都能有相应的加分。这样促进了学校、教师、学生开展和学习劳技教育、科技活动的积极性,有利于劳技教学和科技活动的稳步发展。
现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实施,教师所涉及的教学内容更广、更杂、课时更多,更需要领导的重视,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首先,开展新课程理念、各学科知识和技能等全方位的教师培训;用学校教育教学水平评估机制督促学校按国家课程设置课时安排,开足开齐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其次,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学生联系生活,认识自然、社会和自我开展的活动,活动的目标和内容由活动的取向所决定。在实施综合实践活动中,特别是初期,教师、学校要积极引导学生参与到与自己生活相关、有利自己综合实践能力提高、自己关心和感兴趣的活动中去。年级组、学校、县(区)级应组织各种活动,通过学生的演讲、表演、探究、作品、竞赛等表现自己,对部分取得成绩的学生,学校、区级教育行政部门在政策上加以肯定,在学生的综合实践活动的学业成绩评价上,各种评选、选拔及中考中以奖励加分。这些活动的开展应以基础广泛、经常性、平等,且要体现学生亲自动手和通过努力体现才能的项目。活动的开展对班级、学校实施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有示范和引导辐射作用。
我认为领导的重视、政策的到位,学校、教师、学生必将会认真对待综合实践行活动课程。也能弥补综合实践活动在学生学业评价中难以统一命题测试的不足,将促进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稳步的发展。
⑷ 成人高考的报名条件
问题:成人高考从报名到毕业需要多长时间?
回答:1、拿到毕业证的年数分析:
第一、成人大专分为全日制脱产和业余、函授三种。
第二、全日制脱产(就是不上班,光学习,像那些高三考上大学的学生一样天天在学校学习)的正常学习年限是2年,也就是说你入学后需要读书2年才能获得毕业正。
第三:业余、函授一般是上班的人学习的,也就是边工作边学习,通常需要2年半到3年才能拿到大专正。
第四:所以几年才能拿到毕业正关键要看你就读的是全日制脱产还是业余、函授。
第五:考上大专后,必须参加各们课程的学习、考试,等全部课程都通过了(60分以上),就可以申请毕业,拿到毕业正,所以必须考试才能领证。
2、毕业证
(1)毕业证是学生通过系统的学习,修完学校所安排的全部课程并成绩合格,达到毕业条件,由办学单位颁发的用于证明学习经历的书面凭证。
(2)是学生在学制规定的年限内通过学习,修完教学计划所安排的全部课程并成绩合格,准予毕业,由办学单位颁发的用于证明学习经历的书面凭证。
(3)毕业证书基本记载项一般有姓名、性别、出生日期、毕业时间、学制、毕业专业、发证时间、证书编号、学校公章、学校钢印、校长名章等。
今年成人高考报考人数激增,出现了抢考位、抢为学位的现象,快人一步学习,才能被择优录取,考上名校!
如果您已经决定要提升学历考文凭,建议大家先选好学校与专业,参加助学计划,现在开始看教材,看线上课程进行备考。
助学计划包含助学大礼包:备考教材+线上辅导课程+一对一报考咨询服务,前50名仅需299元,考过可抵扣学费,考到一定分数可获得全额学费奖学金,免费上大学!
点击链接即可报名,先到先得:
⑸ 中小学教学人员(初级)教育技术能力培训大纲的模块指南
模块1 开始培训的准备(4学时)
(一)目标
1.了解此次培训的主要模块、过程、方法,需要完成的任务及应取得的成果。
2.了解教师与学员、学员之间的交流方式,利用技术建立课上和课下的多种交流渠道,体验正确交流方式的重要性,为后续模块的学习做好准备。
3.掌握教育技术的基本概念、意义及作用。
4.形成学习小组,在小组活动中体验协作学习的过程;在对个人活动、小组活动评价与反思的过程中形成反思的意识。
(二)任务
1. 互相认识,形成融洽的师生、生生关系;
2. 介绍培训模块、方式和最终学员需要提交的成果的形式;
3. 检查和准备每个人的软硬件设备;
4. 建立个人文件夹。
(三)教学活动建议
1.本模块对于保障整个培训课程的顺利实施具有导向性作用,要注意观察学员,引导他们从心理、方法和技术上做好各种准备。
2.组织学员相互认识,让学员尝试利用技术进行课堂和课外的交流,体验各种交流方式的不同。
3.要努力使学员理解培训的方式、成果要求、评价形式等,并达成共识。个别学员的困惑或不同见解可以在全班范围内适当组织讨论,重在参与和体验,不要简单地给出结论。
4.要充分利用学员已有经验,重视学员独特体验,使学员形成自己的观点。
(四)教学活动举例
1.师生互动1(相互介绍+讨论)
(1)培训教师与受训学员的自我介绍与相互认识。
(2)了解培训的方式及主要内容模块,了解培训的评价方法。
(3)了解利用技术手段进行交流的重要性及方式。
2.师生互动2(案例观摩+阅读+讲解+讨论)
(1)案例观摩。
(2)介绍教育技术的基本概念、意义及作用。
(3)进一步了解新课程标准所采用的教育观及学生发展观对教育技术运用的影响。
3.自主活动1(操作+思考)
(1)检查培训中用到的相关软硬件。
(2)建立作业文件夹,检查作品档案袋。
(3)建立自己的电子邮箱,留存教师、学员的电子邮箱地址,尝试与教师及学员进行交流。
(4)思考自己的选题,用电子文档记录下来,存入自己的作业文件夹(作品档案袋)中。
4.小组活动(共享+讨论)
(1)形成学习小组,为小组命名,组织组内交流、共享、互帮互助。
(2)在小组内介绍自己的选题意向,并征询小组成员的意见,记录小组成员对自己选题的建议。
(3)完成此次小组活动记录文档。
5.自主活动2(评价+反思)
(1)参考提供的小组活动评价模板、小组活动中的个人行为评价模板,评价此次培训中的小组活动及个人活动。
(2)反思本模块的培训,填写培训日志。
模块2 编写教学设计方案(4学时)
(一)目标
1.掌握教学设计的定义及其作用。
2.掌握教学设计方法的一般过程及关键环节。
3.运用教学设计方法初步完成一份教学设计方案。
(二)任务
1.反思自己以前的教学设计实践。
2.观摩所提供的教学设计方案,结合教学设计方法分析其优缺点。
3.参照本模块中提供的教学设计方案模板完成所选内容的教学设计方案。
(三)教学活动建议
1.本模块强调案例研讨对学员教学设计实践的启发效果,通过案例的比较分析,理解学习教学设计的作用以及学习理论、教学理论对教学设计方法和实践的指导作用,不要纠缠概念。
2.重视学员对自己经验的反思,鼓励学员以开放的心态与同学分享自己的经验和感受,通过正反案例,使学员在处理已有经验和新知识、自己的理解和他人的经验等交织的过程中,加深对教学设计方法的理解。
3.重视对各种教学策略的体验。在体验中,帮助学员理解和掌握各种教学策略的概念和方法。
4.为学员提供教学设计实践的便利条件,包括评价的参考标准以及活动过程模板,但要引导学员突破模板的束缚,鼓励创造性地运用过程模板。
(四)教学活动举例
1.师生互动(阅读+讲解+讨论)
(1)教学设计的定义及其作用。
(2)观摩教学设计案例。
(3)教学设计方法的一般过程。
(4)教学设计方法的关键环节。
2.自主活动1
(1)反思自己以前的教学设计实践,填写反思记录文档。
(2)分析教学设计案例的优缺点,填写案例分析表。
(3)阅读本模块中提供的教学设计方案模板,选择适用于自己选题的模板。
(4)基于教学设计方案模板,初步完成选题的教学设计方案。
3.小组活动
(1)在小组内共享反思记录表,讨论后概括教学设计方法的特点及注意事项,形成一份小组作品。
(2)参考本模块提供的小组作品评价模板,评价小组作品。
(3)在小组内介绍各自的教学设计方案,征询小组成员的意见,记录小组成员对自己选题的建议。
4.自主活动2
(1)基于小组成员的反馈意见、参考教学设计方法的特点及注意事项,思考并修改自己的教学设计方案。
(2)将修改后的教学设计方案保存在自己的作业文件夹中。
(3)反思此次培训活动,填写培训日志。
模块3 教学媒体的选择(4学时)
(一)目标
1.掌握各类教学媒体在学科教学中运用的特点。
2.结合案例了解各类媒体对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的支持作用。
3.分析演示型教学媒体的特点,选择所用的教学媒体并分析其运用形式。
(二)任务
1.概括出各类教学媒体在本学科教学中运用的特点。
2.观摩所提供的教学案例,分析案例中各类媒体对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的支持方式。
3.用文字编辑软件中的表格或电子表格软件列出所选择的演示型教学媒体,并分析其运用形式。
(三)教学活动建议
1.本模块旨在建立技术是帮助学与教的工具的正确媒体观,强调不同媒体的不同教学特性和使用范围,要发挥媒体的综合优势,强调合理运用,不盲目追求技术的先进性。
2.要强调动手实践,要求学员在操作体验的过程中,结合教学的实际情况总结教学媒体的应用特点及其对教学的支持方式。
3.通过对正反案例的对比分析,使学员从不同角度理解媒体的运用特性,在案例分析的过程中掌握媒体选择的原则。
4.要鼓励学员根据自己所概括的媒体选择原则,对自己和小组成员所制订的媒体应用表进行评价、讨论,以增强他们的反思能力和分享意识。
(四)教学活动举例
1.师生互动(阅读+案例观摩+讲解+讨论)
(1)各类教学媒体的特点。
(2)案例观摩,掌握分析案例中媒体对教/学的支持作用的方法。
2.自主活动1
(1)基于以上学习,概括出各类教学媒体在本学科教学中的运用形式及特点,对在教学中所能用到的媒体加以标注,填写媒体在学科教学中的运用记录表。
(2)观摩学科案例,分析案例中媒体对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的支持方式,填写媒体运用分析表。
3.小组活动
(1)在小组内共享自主活动中的第一项,讨论后概括出媒体在本学科教学中的运用方式及特点。
(2)在小组内共享媒体在学科中的运用记录表,讨论后概括出媒体在本学科教学中的运用方式及特点,形成一份小组作品。
(3)在小组内共享媒体运用分析表,讨论并形成一份小组作品。
(4)与小组成员讨论,如何在自己的选题中运用演示型教学媒体。
4.自主活动2
(1)基于以上的活动,用文字编辑软件中的表格或电子表格软件,列出在自己的教学设计中所选择的演示型教学媒体及其运用的方式,将此表格添加到上一模块完成的教学设计方案中,并将修改后的文档保存在自己的作业文件夹中。
(2)将小组活动中形成的两份小组作品整理成电子文档,保存在自己的作业文件夹中。
(3)反思此次培训活动,填写培训日志。
模块4 教学资源的收集与整合(一)(2学时)
(一)目标
1.了解教学/学习资源在教育中的地位与作用。
2.掌握常见教育资源的类型及运用策略,掌握选择教学资源的基本原则和实施策略。
3.了解资源与媒体的联系与区别。
(二)任务
1.列出能为本学科教学所用的资源类型、工具及其运用策略。
2.基于自己的教学设计或选题,选择所要使用的各类资源。
(三)教学活动建议
1.注重使学员形成正确的资源观。要明确教学资源不仅要支持教,更重要的是支持学;要注重多种教学资源的运用,既要重视数字化教学资源的建设,也要重视其他渠道的资源利用。
2.重视正反案例的对比分析,注意既要采用同一学科不同应用形态的教学资源运用案例,也要采用同一应用形态的教学资源在不同学科、不同教学内容的案例,使学员多角度、多层次理解教学资源的运用特性和应用原则。
3.要鼓励学员根据自己所概括的教学资源应用原则及其注意事项,对自己和小组成员所制定的教学资源应用表进行评价、讨论,以增强他们的应用反思能力和分享意识。
(四)教学活动举例
1.师生互动1(思考+讨论)
(1)有哪些形式的资源可为教育教学所用。
(2)不同类型资源的作用有什么不同,如何才能综合其优势。
2.师生互动2(思考+阅读+讲解+讨论)
(1)教学资源应用于教学过程的优秀案例观摩。
(2)教学/学习资源在教育中的地位与作用。
(3)常见教育资源的类型与运用策略。
(4)选择教学资源的基本原则和实施策略。
3.自主活动1
(1)列出在你所教学科中所用资源的类型、工具。
(2)列出你在运用各类资源、工具时的策略。
(3)列出资源在运用过程中要注意的问题。
4.小组活动
(1)在小组内共享上述三项内容,讨论后形成一份小组学习作品,并在全班内共享。
(2)参考本模块提供的作品评价模板与小组活动评价模板,评价小组作品。
5.自主活动2
(1)基于以上的小组活动,思考在选题规定的教学活动中所要使用的资源与媒体,用文字编辑软件中的表格或电子表格软件列出并说明运用的形式,将文档保存在自己的作业文件夹中。
(2)反思此次培训活动,填写培训日志。
模块5 教学资源的收集与整合(二)——信息技术技能(8学时)
(一)目标
1.掌握收集教学资源的方法。
2.能够对收集的文本、图片、声音、动画等资源素材进行简单的加工与处理。
(二)任务
1.运用收集资源的方法,基于自己的教学设计,选择、收集所要使用的各类资源。
2.运用文字处理工具对收集的文本资源素材进行简单的加工处理。
3.运用图片处理工具对收集的图片资源进行截取和改变大小、亮度等简单的加工处理。
4.运用音频处理工具对收集的声音资源进行截取、增补、去噪音等简单的加工处理。
5.运用网络下载工具将动画下载到本地机,并插到自己的文本中。
(三)教学活动建议
1.增强学员积累资源的意识和能力,引导学员注重平时资源的积累,包括收藏优秀网址、素材库以及平时浏览网页时收集一些好的素材,分类存放以备教学之用。
2.注意分享中小学教师已有收集资源的体验,使学员从中掌握资源收集的小技巧,提高资源检索、下载的效率。
3.通过案例使学员理解不同格式素材的质量和教学特征,掌握基本的分辨能力和恰当选取素材的能力。
4.突出素材处理工具常用、实用的使用功能,注意不同学科的不同需求。既要教会学员掌握一些基本的工具、使用技巧,更要重视引导学员学会运用软件工具的帮助功能,学会上网搜索常用软件工具等,力求知识迁移和自我提高。
5.鼓励学员根据自己所概括的教学资源的应用特性,对自己和小组成员所收集的教学资源进行评价、讨论,以增强他们的反思能力和分享意识。
(四)教学活动举例
1.师生互动1(思考+讨论)
(1)在日常教学中有哪些收集资源的方法?
(2)在学科教学中,常用的资源类型有哪些,各类资源的教学运用效果如何?
2.师生互动2(思考+讨论+阅读+操作)
(1)观摩收集各种类型的教学资源的案例,分析案例中所包含的资源类型。
(2)收集资源的方法。
(3)介绍资源收集的常用软件。
(4)运用各类简单的多媒体加工与处理软件,对收集的各类资源素材进行简单加工处理。
3.自主活动1
(1)基于以上的学习活动,思考在选题规定的教学活动中所要使用的资源类型,用文字编辑软件中的电子表格软件或表格列出并说明运用的形式,将文档保存在自己的作业文件夹中。
(2)基于自己的选题,参考教材附录中提供的搜索引擎、资源站点、学科网站,收集教学设计中所要使用的资源素材。
(3)记下本学科比较好的资源网站地址,并添加到收藏夹中。
(4)利用相关的资源加工与处理工具,对收集到的资源素材进行简单的加工处理,使之更好地应用于学科教学。
4.小组活动
(1)利用本模块中提供的资源站点评价量表,完成对某一学科站点或资源站点的评价。
(2)在小组内、全班内共享好的学科教学站点、优秀资源站点。
(3)在小组内展示处理过的各类资源,征询小组成员的意见。
5.自主活动2
(1)基于小组成员的反馈意见,优化修改自己的资源素材。
(2)将修改后的资源素材保存在自己的作业文件夹中。
(3)反思此次培训活动,填写培训日志。
模块6 教学资源的收集与整合(三)——信息技术技能(10学时)
(一)目标
1.了解教学资源的呈现类型,了解教学资源呈现的设计方法。
2.掌握运用简单的课件制作工具,开发与整合教学资源的方法。
3.了解运用简单的网页编辑工具,开发与整合教学资源的方法。
(二)任务
1.基于自己的教学设计,设计教学资源的呈现方式。
2.利用演示文稿设计工具开发与整合教学资源。
3.观摩并分析如何利用网页设计工具开发与整合教学资源。
(三)教学活动建议
1.通过案例分析使学员理解不同呈现方式的资源对教学的支持方式的不同,并能够分析自己的教学需求以及教学资源对具体教学环节的支持方式。
2.要使学员树立合理运用资源的意识,力求能以简单的技术实现必需的教学功能。
3.开发工具的教学中,要尊重学员的意愿和已有基础,以教学功能的实现为目标,不严格规定使用哪一种软件,但可以建议学员使用通用性的软件,以便共享资源。
4.促使学员形成记录学习过程的意识,建议他们把学习中碰到的问题、心得随时记录在自己的作业文件夹中,关注学习过程的自我反馈和自我指导。
5.学员开发教学资源课件的过程中,既要重视对学员的个别化指导,更要强调学员之间的合作和互帮互助意识的培养,重视应用自我评价、小组评价以及教师对小组团队集体评价。
6.在强调学员自主探究、开发教学资源课件的前提下,为学员提供必需的自主学习资源,同时要重视对具体操作方法的指导,教学上采用“由扶到放”的策略,重视变式练习的应用。
7.鼓励学员根据自己所讨论、制订的教学资源评价标准,对自己和小组成员所设计、开发的教学资源课件进行评价、讨论,以增强他们的反思能力和分享意识。
(四)教学活动举例
1.师生互动(案例观摩+阅读+讲解+操作)
(1)观摩各种呈现类型的教学资源案例,分析教学资源呈现的设计方法。
(2)运用简单的课件制作工具对教学资源进行开发与整合的操作方法。
(3)观摩并分析简单的网页编辑工具开发与整合教学资源的操作方法。
2.自主活动1
(1)基于学员的教学设计选题,完成对教学资源结构的设计,记录在文档中。
(2)利用相关资源开发与整合技术(简单的课件制作工具、简单的网页编辑工具)完成教学资源。
3.小组活动
(1)参考资源评价的方法,在小组内讨论资源收集与开发的注意事项,讨论确定资源评价的量规。
(2)在小组内展示各自的教学资源,并征询小组其他成员的意见。
(3)以小组活动的方法评价每一位成员的教学资源。
4.自主活动2
(1)基于小组成员的反馈意见,优化修改自己的资源。
(2)将修改后的教学资源保存在自己的作业文件夹中。
(3)反思此次培训活动,填写培训日志。
模块7 形成完整的教学设计成果(2学时)
(一)目标
1.了解形成性评价与总结性评价的作用,初步掌握设计形成性评价与总结性评价的方式或方法。
2.能够对教学设计方案及教学用资源进行反思与改进。
(二)任务
1.设计选题中的形成性评价与总结性评价的方式或方法。
2.整理培训过程积累的学习结果。
3.修改教学设计方案及教学用资源。
(三)教学活动建议
1.重视学员在以往教学实践中应用评价理念和方法的经验,强调通过分享理解各类评价的概念及其作用。
2.重视评价案例的资源建设。通过案例的研讨、分析,使学员正确认识形成性评价促教、促学的作用,积累本学科在形成性评价实施方面的优秀经验。
3.鼓励学员对自己在培训过程中的表现进行反思,理解形成性评价对教学的启发,掌握将形成性评价与教学活动相结合的方法。
4.通过分享和反思,促使学员明确教学设计和教学资源之间的关系,进一步理解正确的资源观。
(四)教学活动举例
1.师生互动(案例观摩+讲解+讨论)
(1)观摩教学设计成果的完整案例。
(2)了解形成性评价在教学中的作用。
(3)了解总结性评价的作用。
(4)介绍常用的形成性评价、总结性评价的设计方式与方法。
2.自主活动1
(1)参考案例中形成性评价的内容,在选题中制定出形成性评价的方法或方式,添加到教学设计方案中。
(2)参考案例中总结性评价的内容,在选题中制定出总结性评价的方法或方式,添加到教学设计方案中。
(3)整理前面各个培训模块中积累的个人学习成果材料。
(4)优化教学资源、修改完善教学设计方案。
(5)将完成的内容保存在自己的作业文件夹(作品档案袋)中。
3.小组活动
(1)小组内展示各自的教学设计成果(重点是教学设计方案、教学资源),并听取成员的反馈意见。
(2)以小组活动的方法评价每一位成员的教学资源。
4.自主活动2
(1)基于小组成员的反馈意见,修改优化自己的教学成果,并保存在自己的作业夹中。
(2)反思此次培训活动,填写培训日志。
模块8 单元/主题的教学设计(7学时)
(一)目标
1.结合自己所教学科和具体的媒体环境,掌握教学单元/主题的教学设计。
2.掌握单元/主题教学所需教学资源的收集、整理与开发的方法。
3.能够对单元/主题的教学设计方案及教学用资源进行反思与修改。
(二)任务
1.完成单元/主题教学设计方案。
2.初步完成单元/主题所需教学资源的收集、整理与开发(如果课时不够,完成资源框架即可)。
(三)教学活动建议
1.重视案例资源的建设,强调通过案例观摩与研讨,使学员理解单元/主题教学设计的概念、作用以及与一节课设计的不同之处。
2.关注培训后的应用情况,增强学员积极应用的意识,既要使他们能够正确认识现有条件可能存在的困难,更重要的是帮助他们提高分析困难中的有利因素,选择恰当的应对策略的能力。
3.为学员提供充分的学习支持,包括主题/单元设计参考列表、设计模板等,同时也要引导学员突破参考列表、设计模板的束缚,鼓励创造性地运用。
4.主题/单元教学设计完整成果的完成需要比较长的时间。要注重学员对主题/单元教学设计的理解和体验,强调对方法的指导,要求完成教学设计方案,但不对成果做过高的要求。
5.要鼓励学员根据自己所理解的主题/单元教学设计要求,对自己和小组成员所完成的主题/单元教学设计进行评价、讨论,以增强他们的反思能力和分享意识。
(四)教学活动举例
1.师生互动(案例观摩+讲解+讨论)
(1)观摩单元/主题教学设计成果的完整案例。
(2)了解单元/主题教学设计过程中的注意事项。
2.自主活动1
(1)完成单元/主题教学设计方案。
(2)单元/主题所需教学资源的收集、整理与开发。
3.小组活动
小组内展示各自的教学设计成果,并听取成员的反馈意见。
4.自主活动2
(1)基于小组成员的反馈意见,优化修改自己的教学设计成果,并保存在自己的作业文件夹中。
(2)反思此次培训活动,填写培训日志。
模块9 教学设计的实施与评价反思(5学时)
(一)目标
1.了解评价的一般方法。
2.掌握教学设计实施的评价方法。
3.在教学设计实施与展示的过程中,建立教学设计与教学实践紧密联系的意识,并以此形成将所学的方法运用到今后的教学工作中的意识。
(二)任务
1.在小组内展示自己的教学设计成果,基于组员反馈意见加以修改。
2.在全班试讲、展示教学设计成果,分析讨论该成果的优点及需要改进之处。
(三)教学活动建议
1.要充分尊重和发挥学员在教学设计成果评价方面的经验和体会,通过研讨了解教学设计成果形成性评价的方法及特点,理解教学设计成果评价对教学设计本身、教学实施的意义。
2.在展示和评价之前、之中,注重应用一些提高活动参与度的策略,并使学员理解并掌握这些策略。帮助学员合理评价他人,既强调欣赏他人,善于发现他人的优点,又要中肯地提出合理化建议。
3.体验和理解从设计到实施的关系,掌握根据教学进程的变化进行教学实施调控的一些基本策略。
4.发挥技术在教学设计成果评价、数据收集、数据统计、结果保存等方面的优势,培养学员使用技术开展形成性评价的初步意识和基本能力。
5.注意利用所学知识更好地完成说课,提高说课能力。
(四)教学活动举例
1.师生互动1(思考+讨论)
在技术条件尚不具备时,有哪些策略或方法可在教学中有效地运用教育技术?
2.师生互动2(思考+阅读+讲解+讨论)
(1)评价案例分析。
(2)评价的一般方法。
(3)教学设计实施的评价方法。
3.小组活动
(1)在小组内学员每人展示一节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课的教学设计方案和教学资源,组内成员给出评价及修改意见。
(2)基于组内成员给出的修改意见,修改自己的教学设计成果。
(3)在全班内,以说课、试讲的方式展示教学设计成果。
(4)在小组内,分析所展示的教学设计成果的优点,并指出其有待修改之处。
4.自主活动
(1)将自己的作业文件夹压缩打包后提交,将作品档案袋所有材料整理后提交。
(2)反思此次培训活动,填写培训日志。
模块10 培训的总结与提高(2学时)
(一)目标
1.总结和巩固教学成果;
2.分享学习经验,形成长期坚持在运用中学习的情感和态度。
(二)活动
1.检查自己的学习成果、发现问题;
2.对学习成果进行交流分享;
3.提出对培训的改进建议,明确今后一段时间的个人学习和应用计划。
(三)教学活动建议
1.运用在信息环境下涉及伦理道德问题的案例,使学员意识到正确对待网络安全和道德问题的重要性,增强学员对网络安全与道德问题的鉴别能力。
2.采用游戏性活动,使学员能够在完全放松的状态下分享培训体会、困惑以及对培训的建议。
3.让学员尝试自拟访谈表或调查表,以获取他人的反馈意见,并以开放的心态对待他人的建议。
4.培训的反思和评价要强调培训全过程,关注培训的理念、方式以及培训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对教学和个人发展的启示。
5.学习成果和学习计划都是为了促进知识、技能在教学中的应用以及促进教师的专业化发展。在教学中要增强学员在应用中学习,不断提高自身教师专业发展的意识。
(四)教学活动举例
1.师生互动(思考+阅读+讲解+讨论)
信息环境下的伦理道德与网络道德。
2.自主活动1
(1)检查自己的学习成果。
(2)检查自己在培训的各模块中任务完成情况与存在的问题。
(3)反思整个培训过程,完成反思文档及反思日志。
3.小组活动
(1)组内讨论、全班共享,如何把此次培训活动中学到的知识和技能运用到今后的工作中。
(2)列出你仍有的困惑,与小组成员、培训教师进一步讨论、交流。
(3)听取小组成员、培训教师对自己本次培训的评价,吸取有益建议。
4.自主活动2
(1)思考如何利用各种技术手段、工具和方法,有效地获取本校管理人员、技术人员的反馈意见及相关的数据资料,反思自己在接受培训、实践过程中的表现。
(2)结合自己心中尚存的困惑,制订一个自己今后学习的计划。
(3)评价本次培训活动,提出培训意见 。
⑹ 信息技术与教育技术试题常用的小组教学形式有哪些
有效教学互动的形式
有效互动不是任由教师控制、单向影响的活动。从师生互动的信息传递方式来看,有效的教学互动有以下三种形式:
1.双向型
在这种互动方式中,师生之间信息互送、互收、互相反馈。在课堂上主要表现为师问生答或生问师答等的师生对话形式。
2.多向型
这种互动形式与双向型互动不同的是,互动过程中除了师生之间有相互作用之外,学生之间也有相互作用和信息的双向流通。它强调信息的多向传递反馈。在课堂上的常见形式是:同桌讨论、小组合作学习、小组竞赛等。
3.网状型
在这种互动中,学生和教师构成一张紧密联结的网,每位学生、每个老师都是这张网的一个结点。能够牵一点而动全网,互动的辐射范围非常广。这种互动强调师生平等参与学习活动,信息全面开放,教师不再是唯一的学习源。这种互动的载体往往是大型的数学游戏或借助现代信息技术的网上互动活动。
在实际教学中,这三种互动往往交织在一起,缺一不可。就教学效果来说,在这三种互动形式中,双向互动的效果比较差,多向互动的效果比较好,但效果最好的是网状互动。
“全员参与、平等信任、互尊互爱、自由沟通、情知相融、共同活动”是我们新课程所要求的互动的理想境界。
教学互动的组织实施一般按以下流程:
(一)互动的预备策略与方法
1.创设利于有效互动的环境
互动理论强调互动是人与环境的作用。因此,创建适于学生互动学习的物理环境(比如教室布置、座位安排、灯光、绿化等)和积极的社会心理环境(亲密融洽的师生关系和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是实施有效互动的前提。在这种环境中,学生才会有一种安全感和愉悦感,才能激发学生的潜能,有效地开展各种教学互动。在互动中,教师要积极鼓励互动、创设互动条件、消除互动障碍,努力培养学生乐于互动的态度。
2.预设互动:有效互动的支点
要切实搞好课堂教学互动,就必须要有互动预设。在课堂教学设计时,就要结合课堂教学目标、教材、学生实际、教法等,预设好如何互动引入?何时在课中互动?怎样互动?在结尾如何互动?是否要延伸互动等问题。预设互动的要点是:“多预精用,弹性设计”。多预精用是指预设时多准备几种互动方案,在互动的形式还是内容上都要多元化,但在课堂教学时,要根据课堂实际,精挑细选地用。弹性设计是指根据课堂的多变性、生成性,在设计互动活动时要考虑“不同人的发展”而因人设计学习目标,考虑“不同人的认知”因人设计互动内容、互动形式。
(二)教学互动的组织策略与方法
1.疑问:有效互动的起源
问题是学生思维互动的发动机。课堂教学的互动往往就是始于问题、为解决问题而开展的活动。没有问题的互动就像没有油的发动机,最多只是形式上的互动,没有思维上的实质互动。问题又何来?通常是由教师来提。对教师提问来说主要是注意两方面:怎么提和提什么。有效互动的提问重在引导,要避免大量的一问一答和一问齐答,这会造成互动范围小、学习被动或互动失真,甚至造出“南郭先生”。提的问题要紧扣教学目标、要利于学生互动、要因人施问,要给学生思考的时间。同时要考虑学生的实际情况,在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创设问题情境。
2.对话:有效互动的重要方式
课堂教学是以对话为主要互动渠道的学习过程。所谓对话,是指师生基于相互尊重、信任和平等的立场,通过言谈和倾听而进行双向沟通的方式。课堂上互动不起来,在很多情况下,问题就出在对话上。如何才能实现真实有效的对话呢?(1)人与人之间必须构建一种民主、平等的“你—我”关系。特别是教师要与学生保持观念平等、人格平等,要尽量保护学生的创新灵性,要站在学生的角度考虑问题。(2)给学生平等的话语权。这要做到:给学生充分的时间发表意见,允许学生发表不同意见,允许不同的学生发表意见。
⑺ 如何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