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学习心理健康教育的启示500字
积极心理学对心理健康教育的意义与启示
【摘要】心理学精神卫生健康教育学生保健服务 积极心理学关注人的心理机能,重视人潜能的发挥,把促进人的健康成长、激发与培养人的积极情绪、帮助人们快乐与成功、引导人们走向幸福当作自己的历史使命。积极是针对传统心理学中的消极层面与现状而言的,积极心理学认为传统主流心理学是消极的心理学,因为传统主流......
【关键词】心理学精神卫生健康教育学生保健服务
积极心理学关注人的心理机能,重视人潜能的发挥,把促进人的健康成长、激发与培养人的积极情绪、帮助人们快乐与成功、引导人们走向幸福当作自己的历史使命。
“积极”是针对传统心理学中的“消极”层面与现状而言的,积极心理学认为传统主流心理学是消极的心理学,因为传统主流心理学在理论与实践探求中遵循消极、悲观的研究路线与模式,将研究与实践的重点放在人及人类社会诸如精神疾病、人格问题、暴力、色情、酗酒等消极的问题上,而忽略了心理学应有的其他使命。积极心理学认为心理学应该致力于研究人类的积极品质,并以此为出发点,对心理学重新进行诠释,给心理学注入新的动力与活力,以促进心理学的繁荣与发展。
1 积极心理学的主要研究领域
积极心理学的研究领域目前主要包括3个方面[1]:一是主观层次,主要研究个体的主观体验,包括主观幸福感和满足、希望、乐观主义、快乐和充盈等,重点是对人的主观幸福感的研究,强调人要满意地对待过去、幸福地感受现在和乐观地面对未来;二是个体层面,主要研究个体的人格特质,包括爱的能力、工作的能力、勇气、人际交往技巧、对美的感受力、毅力、宽容、创造性、关注未来、洞察力、才能与智慧等,积极心理学希望寻找到一条能使个体具备这些积极人格特质的有效途径;三是群体层面,主要研究积极的组织系统,积极心理学认为心理学应该致力于研究建立积极的社会、家庭和学校系统,以培养公民的美德,使公民具有责任感、有利他主义、有礼貌、有职业道德。
具体来讲,积极心理学注重研究人性中的积极方面,强调采更加科学的方法来挖掘人的潜力与创造力,激发人的活力,帮助人们树立自信心、坚定生活信念、寻求获得美好幸福生活的观念等。
2 积极心理学对心理健康教育的意义
2.1 整合了心理健康教育目标 2002年教育部下发了《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以下简称《纲要》),指出心理健康教育的总目标是:提高全体学生的心理素质,充分开发他们的潜能,培养学生乐观、向上的心理品质,促进学生人格的健全发展。笔者认为,在传统主流心理学背景下,《纲要》中的目标是很难实现的。原因如下:首先,虽然《纲要》强调了面向全体学生的原则,但在传统主流心理学背景下,教师常常把学生当作“问题的来源”,常常以学生存在的问题当作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出发点与落脚点,即使在面向全体学生的时候,采取的也常常是先呈现问题,然后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的教育模式,在面对个别学生的时候,更是以问题为把手,这样不仅造成了师生关系的对立,而且还导致了没有问题的学生开始注意自己的心理问题,促使学生养成关注自身消极层面,忽略自身积极品质培养的思维定势。其次,在传统主流心理学背景下,教师具有的消极问题意识也使得教师本人和学生只关注心理问题的消除,而忘却了心理健康教育其他的职能,即帮助学生挖掘潜能、培养他们积极的心理品质。
积极心理学在对传统主流心理学批判的基础上,提出应该强调个体和群体的积极层面,关注个体正在经历的知足、满意等主观感受,注重个体体验过去的良好状态,对未来保持乐观和充满希望,关注培养积极的社会群体与组织。这不仅是对心理健康教育问题意识与消极取向的一个警醒,更使心理健康教育目标(消极目标与积极目标、全体目标与个体目标、总目标与具体目标)的整合变成了可能。
2.2 深化了心理健康教育的内涵 传统主流心理学背景下,对心理健康标准采取的是消极的取向模式,研究工作的重点集中在心理疾病的预防与治疗上。显然,这种价值取向是片面的、消极的。积极心理学强调应该从积极的层面来研究与探讨心理健康问题,认为心理健康的主要目标是促进个体的主观幸福感,注重培养人们的积极心理品质,而不仅仅是消极的心理疾病的预防矫正。从这种意义上说,积极心理学深化了心理健康教育的内涵,也为心理健康教育的理论研究与实践开辟了一条新的思路。
2.3 改善了心理健康教育的主客体关系 虽然在传统主流心理学背景下,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也强调心理健康教育教师与学生之间关系的平等,也认为良好咨询关系的建立有助于问题的解决,也强调心理咨询中应该娴熟地运用有效的沟通技巧与手段;但这些美好的愿望与原则常常在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的“来访者即问题学生”的观念下,变得不切实际与形同虚设,使得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理想的、平等的主客体关系在实际工作中变得对立起来。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常常把自己当作教育者的角色,而把学生当作是
Ⅱ 心理健康教育研究生的工作就业情况怎么样 有哪些方向
我有一个老师,他大学学医学,然后考了心理研究生。他现在在做心理咨版询,同时权也是我们医学心理学的老师。另外我们自己学校心理专业的同学(医学院)毕业后不留校的话,就去精神病院工作。不知道和你的情况是否一样,希望能帮到你。
Ⅲ 辩论赛辩题:心理辅导推进教育减负增效
减负不是新问题,从新中国成立开始,减轻中小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就从来没有停止过,但却往往事与愿违。之所以这样,是我国国情决定的,是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在我国,一直以来教育的全部内容就是知识的传授,需要大量的灌输、讲解,需要教育者按照书本和教育者的意图去理解所学的知识,强调的是思维的求同性。虽然教育行政部门一再强调学生的练习应有限度,但毕竟“熟能生巧”可以有效的应付考试,重复练习也就成为提高学生成绩的唯一途径,这种千百年来形成的惯性,绝非一朝一夕能够更改。更为严重的是,过重的课业负担已成为影响学生心理健康的重要因素。心理学研究表明:长期过重的负担必然会造成学生情绪的长期紧张和不安,并由此导致不同种类、不同程度的心理疾患。据国家“八五”重点科研项目“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实验课题组”的专家学者对东北76所学校的万余名学生进行心理检测发现:35%的中学生具有心理异常的表现,近30%的小学生心理素质处于不及格水平,而优秀或良好者仅占8.2%,原因是巨大的压力下“心理超负荷运行”,“长期紧张在心理中的积淀”。为此,全国各地都对此展开研究:其中90年代,广西师范大学的调研报告和全国人大常委会专题巡视组的调查报告应该是世纪之交的实证调研的比较成功的研究,但如今的状况得不到反映,内容陈旧;上海地区各有关高校和学术机构、期刊、媒体、教育行政部门乃至政府都高度重视,并取得了一些国内前沿研究成果和实践经验。在日本、捷克和丹麦等国家较早在这方面展开研究,并已取得良好效果。但是,在我国由于教育体制等方面的原因,减负问题的研究和实施还存在以下问题:1、研究大多停留在对政策的解读,提出合理化建议或意见,实质性意义不大;2、理论性的研究成果多,可操作性的东西少;3、对解决减负问题外部因素研究的多,对内部心理减负问题研究的极少; 4、具有一般意义上的研究的成果多,具有本地区特色的通过心理健康教育解决减负增效问题研究的极少。
“十五”期间,我校围绕学科教学中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问题进行了专题研究,成功的完成了省教研室重点课题《课堂教学中的心理健康教育问题研究》。该课题经专家组鉴定,其研究成果达省同类领先水平,具有较好的推广价值和应用前景。通过该课题的研究,教师的教学观念不断更新,教育教学方式也有了较大转变,教科研的意识和能力进一步增强,打下了坚实的教科研基础。但是,基于“十五”课题研究还存在不足之处,我们进行了深刻反思,认识到既要在学科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还要对现阶段小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与心理健康教育展开研究。因为过重的课业负担不但影响了学生的身体健康,还直接对学生的心理健康产生诸多不利影响,如对优秀品格的形成与发展的影响,对社会适应能力的影响,对学习兴趣的影响,对脑机能的影响,还可能导致各种身心疾病等。
通过本课题研究,特别是针对过重的课业负担影响小学生心理健康的原因,运用心理学的基本原理、方法及辅导技术,转变学生的学习观念,引导减轻小学生的心理压力,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增强学习信心等实现减负增效等方面,从理论上进一步弄清小学生课业负担过重的心理成因,寻找有效对策,从而在实践中解决小学生课业负担问题,达到减负增效的目的,最终提高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促进其全面发展。
二、研究目的与内容:
1、探索小学课堂教学中,教师如何针对现代学生日常学习中存在的压力,采取有效的心理健康教育手段,切实有效地达到减负增效的目的。
2、研究以结合教学内容,根据学情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提高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的方法。
3、探索在现行班级授课下,优化教学班的身体心理的方法。
4、探索通过家庭、学校、社会的协同配合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减去不利于学生健康成长的过重负担,使学生的素质得以健康的、平衡的、全面的发展。
三、研究方法和途径:
在课题研究中主要采用行动研究法、实证研究法,并结合文献法、观察法进行研究,具体为:
1、运用目标评价和过程评价的方法对减负增效效果及学生心理健康发展水平做出评估。
2、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配合教学研究制作教学录像片,进行教学反思和案例分析,在实践中形成有效的减负增效策略,不断提高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水平。
3、定期进行资料交流学习,结合实践进行思考,在运用到教学实践中,反复检验理论假设,及时反馈、调控、总结。
四、研究步骤:
1、准备阶段(2006年7月――2006年10月)
申请立项,成立课题组,制定研究方案
2、实施阶段(2006年11月――2008年6月)
1开展理论学习与研究
2修改完善研究方案
3按照实施内容和方法进行研究与分析,有效的减负增效策略,不断提高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水平,促进学生健康、平衡、全面发展。
3、总结阶段(2008年7月――2008年12月)
对实验目标、内容进行客观分析,撰写结题报告。
五、研究成果形式:
研究报告、研究论文及教学案例汇编
六、研究保障措施:
1、加强领导,提供经费支持。校长积极支持、指导课题组开展研究活动,为课题研究创造必要的条件,提供必要的经费,解决研究过程中的问题,保证研究活动顺利进行。
2、培训教师。对课题组成员和相关教师进行培训,组织学习自主探究教学相关理论,更新教育观念,掌握研究的内容和方法,了解研究的有关要求。
3、专家指导。请湖北大学、华师大、省教研室有关专家进行指导,帮助解决研究中的理论与方法问题。
4、建立研究活动制度。按课题研究工作计划,组织课题组全体成员开展各种研究活动,活动中主研者和参研者均应发表自己的意见并承担一定任务,每次活动后,认真分析得失,作好记录。建立课题进展报告制度,对课题进展情况进行认真登记,建立进展报告登记册。
5、加强课题研究档案管理。课题档案由课题负责人建立,由教科室负责收集、整理、保管,并定期进行检查,确保材料完整、准确、系统。
Ⅳ 教育学心理学书籍
平时关注一下你们那教育局的网站信息,他们会公布报名时间和地点等。教师资格证考试好像是每年一次大概在3月吧!至于题网上有卖的30每本。16开红白的,等参加地方教师招聘时也可以看.
Ⅳ 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研究论文怎么写
(一)中小学生心理行为问题的主要表现 1、心理健康问题表现在人际关系上 (1)师生关系的问题; (2)亲子关系的问题; (3)同伴或同学关系的问题; (4)对异性的看法问题; (5)人际交往障碍问题。 2、心理健康问题表现在学习上 (1)学习压力问题; (2)厌学问题; (3)学习困难问题; (4...)学习障碍问题。 3、心理健康问题表现在“自我”上 (1)自我评价问题; (2)自我体验问题; (3)自制力问题。 (二)影响中小学生心理健康的因素 1、外部社会因素 (1)社会因素; (2)学校因素; (3)家庭因素; (4)大众传媒因素; (5)网络因素。 2、学生内部自身因素 (三)中小学生心理健康的标准 1、学习方面的心理健康 (1)体现为学习的主体; (2)从学习中获得满足感; (3)从学习中增进体脑发展; (4)在学习中保持与现实环境的接触; (5)在学习中排除不必要的忧惧; (6) 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2、人际关系方面的心理健康 (1)能了解彼此的权利和义务; (2)能客观了解他人; (3)关心他人的要求; (4)诚心的赞美和善意的批评; (5)积极地沟通; (6)保持自身人格的完整性。 3、自我方面的心理健康 (1)善于正确地评价自我; (2)通过别人来认识自己; (3)及时而正确地归因能够达到自我认识的目的; (4)扩展自己的生活经验; (5)根据自身实际情况确立抱负水平; (6)具有自制力。
Ⅵ 为什么要研究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心理健康是指个体能够适应和发展着的环境,具有完善的个性特征;且其认知、情绪反应、意志行为处于积极状态,并能保持正常的调控能力。从广义上讲,心理健康是指一种高效而满意的、持续的心理状态。从狭义上讲,心理健康是指人的基本心理活动的过程内容完整、协调一致,即认识、情感、意志、行为、人格完整和协调,能适应社会,与社会保持同步。那么,心理健康在中小学生中有什么作用呢?心理健康对中小学生起着什么样的引导?
第一,促进学生生理肌体的健康发展,我们在中小学生中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根本宗旨是查明心理疾患,确定病态程度,寻找医治方法,提高心理素质,促进心理健康,从而带动生理肌体的正常发育,保证学生的身心健康。
第二,促进学生智力的健康发展,中小学生的学习活动是一个有意义的思想活动,需要学生有健康的心理机制,以确保学生有比较明确的学习目的,比较坚定的学习意志,比较浓厚的学习兴趣,比较高强的学习注意力,这些个性心理品质一经形成便可以成为中小学生巨大的学习动力,极大限度地发挥主观能动性,开动脑筋,学好科学文化知识。
第三,促进学生人格的健康发展,培养学生的良好品德是中小学教育的重要要求,是加强中小学生思想政治工作、把德育放在首位的基本任务。中小学生正处在品格、品德形成的重要时期,也是人生观形成的重要阶段。学生时期的儿童、青少年正经历着生活和学习的种种迷茫和困惑,对中小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疗救当代中小学生心理缺陷和心理障碍,驱散学生成长中的各种迷雾,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为全面实现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轨打下坚定的基础,已成为我们广大教育工作的当务之急,责无旁贷。
第四,能正确认识自己。对自己有充分了解,清楚自己存在的价值,对自己感到满意,并且努力使自己变得更加完善。对自己的优点能发扬光大,对自己的缺点也能充分认识,并能自觉地努力去克服。有自己的理想,对未来充满信心,在学习、工作等各方面不断取得新的成就。
第五,稳定、协调的个性,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尊重他人,理解他人,善于学习他人的长处补己之短,并能用友善、宽容的态度与别人相处。他们在别人面前能做到真诚坦率,从而容易得到别人的信任,并建立起融洽的人际关系。在集体中威望很高,生活充实。
第六,热爱生活,心理健康者热爱生活,能深切感受生活的美好和生活中的乐趣,积极憧憬美好的未来。能在生活中充分发挥自己各方面的潜力,不因遇到挫折和失败而对生活失去信心。能正确对待现实困难,及时调整自己的思想方法和行为策略以适应各种不同的社会环境。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是根据中小学生生理,心理发展特点,运用有关心理教育方法和手段,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和谐发展和素质全面提高的教育活动,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落实跨世纪素质教育工程,培养跨世纪高质量人才的重要环节。心理健康教育目标在于使学生不断正确认识自我,增强调控自我,承受挫折,适应环境的能力,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和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对少数有心理行为问题和心理障碍的学生,给予科学的心理咨询和辅导,是使他们尽快摆脱障碍,调节自我,形成健康的心理品质,提高心理健康水平。中国正处在社会转型时期,社会变革必然冲击家庭、学校和社会的方方面面,而种种社会矛盾、人际关系的矛盾、成人社会的诸多心理冲突等,必然突出地从青少年的心理状态中反映出来。稚嫩的心灵承受着几代人给予的压力,社会变革中的断层和种种羁绊,束缚着孩子们的心灵和手脚,这一切不能不让人为之担忧。然而,只要我们及早加以重视和预防,现在开始努力也不迟,重要的是为父母、为师长者要切实了解我们的孩子,帮助他们走出心灵的“迷津”。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明确指出:“良好的心理素质是人的全面素质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心理健康教育是提高中小学生心理素质的教育,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中小学生正处在身心发展的重要时期,随着生理、心理的发育和发展、社会阅历的扩展及思维方式的变化,特别是面对社会竞争的压力,他们在学习、生活、人际交往、升学就业和自我意识等方面,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心理困惑或问题。因此,在中小学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是学生健康成长的需要,是推进素质教育的必然要求。”学校的职责不限于传授各种知识,培养各种技能,以及发展智慧能力,学校更负有促进与指导人格发展与心理健康的主要职责。中小学生阶段,是人生中心理发展最为迅速的阶段。因此,学校应当重视和加强中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
对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研究仍然还需要进行,因为对中小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意义势在必行。
Ⅶ 小学生心理健康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小学复生心理健康状况调查报告一、制调查目的有 90.5%的学生是健康的, 但也有 9.5%的小学生存在较明显的心理健康问题, 如学习焦虑、 冲动倾向、恐怖倾向、对人焦虑和自责倾向等等;从而提出应重视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尽快 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同时需进一步重视家庭教育并特别重视女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 长期以来,我国的学校教育一直沿用传统的应试教育模式,存在着重智轻德、重表(身体) 轻里(心理)的现象,学生的心理问题较少受到重视。近几年来,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教育改革的 不断深入, 应试教育所带来的种种弊端日益被人们所认识, 为此我国已明确提出了由应试教育向 素质教育转轨的口号,学生的心理素质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
Ⅷ 中国目前研究<<农村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有哪些
随着社会的迅猛发展,健康的范畴在扩大,社会对每个人素质的要求,也在不断的提高,不仅要求有着健康的身体,更要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健康的心理。而小学生正是心理发展、性格养成的关键时期,做好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不仅对小学生的健康成长有着重要意义,而且对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人才有着重要作用。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一项科学性、实践性很强的教育工作,尤其对小学高年级十一、二岁的学生。他们已经进入“心理断乳期”,主体意识增强,认为自己经长大成人了,成熟了。另外,受心理因素的作用,他们的情绪会躁动不安,需要同学、老师、家长的理解、赏识与沟通。结合自己多年的教学实践,就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浅谈看法:一、使小学生的各种活动与积极的情绪体验相结合小学生在各种活动中,特别是在学习活动中,常常会产生各种情绪体验。经常产生积极的情绪体验,如高兴、快乐、幸福、满足等可使儿童增强自信心,情绪高涨,精神饱满,既能提高其完成学习任务、参加集体活动的热情,又能增加其心理健康,避免长期体验消极情绪而引发的种种情绪障碍。积极的情绪体验会成为学生新的活动动机,使他们以更高的热情投入到学习活动中。因此,在小学的教学中,教材和教学方法都要适合小学生的特点。在教学活动中要帮助小学生掌握学习内容,使其经常产生成功的喜悦。教师还应特别注意因材施教,对优等生提出更高的目标要求,使其不断产生新的成就感;对差生要给予耐心细致的帮助,对他们的要求不能太高,对他们的每一点进步都要给予鼓励。二、发展小学生的高级情感在教育中要培养小学生明辨是非的能力,以发展其道德感。通过绘画、唱歌、跳舞、体育竞赛、美化教室和校园的劳动、游览、参观、学习英雄事迹等多种形式的活动,培养小学生高雅的审美情趣,以发展他们的美感。求知欲和好奇心是小学生理智感的重要内容。在教学活动中,教师要注意激发小学生的求知欲、好奇心,要鼓励他们克服困难,使他们在学习活动中体验成功的欢乐,以发展他们的理智感。三、培养小学生控制和调节情绪的能力(1)建立适当的需要。教师要帮助小学生确定符合他们实际情况的奋斗目标,切忌期望过高;要引导他们实事求是,不作非分之想,不苛求自己,尤其是优等生或争强好胜的小学生,不要为小事而过于自责,凡事要放宽心,想得开。(2)寻找乐趣。教师要让小学生保持儿童天真烂漫的个性,对各种活动都倾注热情,积极参与,享受生活的乐趣。小学生还要培养自己广泛而稳定的兴趣,从中获得快乐。(3)自信。自信是保持愉快情绪的重要条件。教师要教会小学生看到自己的优点和长处,学会悦纳自己、欣赏自己、肯定自己,做到不自卑、不自怜、不自责。要相信每个学生都有他可爱和可造就的一面,要经常肯定他们,鼓励他们。(4)多与人交流。许多小学生还不善于与人交流,其实小学生多与家长、教师和好朋友交流,可以增长知识,受到启迪,增进友谊,能给自己带来意外的收获和快乐。四.建立学校--家庭心理教育网络学生生活在家庭的时间很多,家庭环境,家长本身不健全的人格或不健全的心理会直接影响到学生的心理发展,甚至会造成学生心理压力和心理问题。因而提高家长的心理健康教育意识也是必不可少的。教师可利用家长会等形式开设心理讲座,讲清儿童的心理发展的特点,指导广大家长掌握科学的家教方法。学校和家长要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通过各种喜闻乐见的活动形式,使学生发挥才智,发展想象力、创造力,塑造学生良好的心理品质,提高心理素质。总而言之,关注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是目前小学教师不可忽视的重点。
Ⅸ 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研究的目的是什么急求
心理健康教育的意义
心理健康为人们重视的程度是与社会的发达程度相关联的。一般来专说,社会发属展的程度越高,人们所承受的社会压力越大,人们的心理健康的问题越突出。目前,心理健康教育日益为人们所重视,正是社会发展的必然结果,反映了社会发展对教育提出的必然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