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教育计划 > 小学创建省级教育强县解说词

小学创建省级教育强县解说词

发布时间:2020-12-09 05:33:31

⑴ 创建教育强镇准备哪些资料

创建教育强镇汇报材料 为学校进一步发展、办好人民满意教育提供了千载难逢的良好契机。为此,我校抢抓机遇,狠抓落实,加快教育改革步伐,不断提高师资水平,加快学校建设,不断提高教育质量,努力创建优质、有特色的学校。现就我校创建教育强镇工作汇报如下 一、基本情况 夕阳小学服务于七营镇21个自然村服务范围总人口3258 人。校园占地面积10400平方米建筑面积3271平方米学校现有教学班8个学生132人。有专任教师19名其中小学高级教师 6人其余均为大专以上学历专任教师学历合格率达100%。 学校牢固树立办人民满意教育的宗旨以勤奋、求实、创新的精神进一步加快教育改革步伐不断提高师资水平加强校园文化建设提升学校办学品位加快学校建设不断提高教育质量努力创建优质、有特色的现代化农村小学。 学校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与时俱进开拓创新求实务真办学水平不断提高取得了显著的成效。 二、具体工作做法及经验。 1、抓普及程度保稳定 普及程度指标是基础教育各项指标中的重中之重没有普及程度的巩固与提高就没有学校的稳定与发展。我校严格依法办学依照有关规定进行招生保障服务区内学龄儿童接受义务教育严格执行“两免一补”政策认真做好“控流防辍”工作不让一个学生流失和失学入学率、巩固率均达到100%学生辍学率为0。 2、抓师资水平强自身 一是组织开展了“讲师德、铸师魂、树形象”师德演讲比赛、师德论文评选等师德教育系列活动严格执行《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宁夏中小学教师行为“十不准”》、《海原县中小学教师十坚持、十反对》的规定不断加强教师职业道德建设激发教师爱岗敬业、教书育人、甘于奉献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二是以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为载体实施教师全员培训构建终身学习体系加大培训的力度提高了教师的整体素质。在培训过程中把课程改革与校本教研结合起来把信息技术应用与课堂教学的整合有机结合起来把班主任队伍培养和加强德育强化班级管理有机结合起来。 县级骨干教师3名通过培训促进了我校教师的专业成长教师的教育教学能力得到了有效的提高。 三是认真实施“课堂质量工程”用“达标”考核验收促“岗位练兵”有利地促进了教师教学观念的转变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更新促进了课堂教学水平和执教能力的提高。目前已形成一支学历达标稳定合格的教师队伍。 3、抓教育质量谋发展 近年来学校积极开展教育教学改革以教会学生“学会做人、学会学习、学会生活、学会创造”为理念着力打造“素质教育”特色品牌。健全各项制度,明确岗位职责,完善考核细则。在学校领导班子的带领下全体教职员工开拓进取勇于创新、团结协作、爱岗敬业形成了严格加科学的管理方法合格加特长的育人模式苦干加巧干的教风学风教育教学质量稳步提升。 4、加快信息化建设充分发挥信息技术作用。 在教育主管部门的关心和支持下我校现代化教育教学设备得到落实建有远程教育点和计算机教室实现宽带联网。实现了教育资源共享信息化在加快教育信息化硬件建设的同时加强教师的电教设备和网上资源使用培训、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的力度大大提高了课堂效率取得了良好的成绩。 5、切实做好教育行风建设。 学校成立了行风建设领导小组建立健全行风建设的各项规章制度、责任书、目标考核制度层层责任明确。年初有活动安排年中有活动记录、检查年末有总结。 一是严格按照收费标准、项目进行收费并及时向学生家长公开、公示。 二是严格财务管理制度坚决执行收支“两条线”采购先预算填单申请待审核后统一购买每学期及时向教职工公布学校收支情况。 三是按照校务公开管理制度凡涉及师生切身利益的事如收费、评优评先、评职称等全部进行公示。 四、存在的主要问题 1、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化和发展学校信息化建设还显滞后教师信息化水平较低。 2、教师的教育理念和教学技能相对落后不能完全适应教育的发展。 3、学校发展还显缓慢不能紧跟时代的要求。 五、今后发展的方向 1、加强师资培训和校本课程的开发努力办出优质教育和学校特色。 2、多方筹集资金进一步改善办学条件逐步向现代化学校迈进。

⑵ 振兴方山县教育,作为一名小学教师我该如何做

可见,你是一个有心有志之人。有志者,事竟成!
简单易行的方法:版1、向一些在实践卓有成效的权前辈先辈们取经,及在网上找资料学习;
2、根据自己学校和班级或学生特点,制定合适的规划和计划;
3、每天晚上总结一下当天的工作,不断改进。
相信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你一定可以不断充实自己,不断改进工作方法方式,不断增强信心,从而实现自己的理想和目标。

⑶ 有关教育创强的演讲稿

强国必先强教,兴粤必先兴教;教育兴则百业旺,教育强则后劲足。近年来,梅州市委、市政府以超前的眼光谋划教育发展,以大手笔和大气魄推进教育事业改革,探索出一条以教育支撑区域绿色崛起、推动产业转型升级的发展新路。2008年,梅州市提出创建“教育强市”的发展目标,先后投入了40多亿元,成功创建了6个教育强县(市、区)、85个教育强镇(街道),成为全省同时期通过“教育强县强镇”验收最多、推进速度最快的山区市,教育公平得到切实保障,群众对教育满意度明显上升,成为梅州绿色崛起战略中的新亮点。

第一围龙:强调过程,党政擘画绘蓝图
“一把手负责带头创强,做好了再上去,没完成的留下来继续。”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这句话自上世纪八十年代提出以来,一直在校园橱窗里作为上宾被礼待,让教育界人士深感肩负重任,不敢松懈。然而,真正与其它各行各业比较,拿捏在地区领导手中,教育事业无疑是不占优势的:投入大,周期长,见效慢。因此,一些地区领导对教育的重视往往只能停留在各种公文上,要真正落到实处,恐怕得先发展经济。在财政收入尴尬的欠发达地区,教育创强的任务就显得更加艰巨了。
梅州是全省人口最多的山区市,是起步较晚的欠发达地区,但教育在这里却得到了真正重视。近年来,梅州市委、市政府在实施“全力加快绿色的经济崛起,建设富庶美丽幸福梅州”战略过程中,深刻认识到要在新一轮发展竞争中有所作为,就必须充分发挥崇文重教的后发优势,坚持把教育放在优先发展的位置,通过发挥教育的功能作用,为梅州实现“绿色崛起”提供智力支撑和人才保障。
党政牵头,领导带队推动教育“创强”
无论是在政府机构还是企业,要把一件事做好,一个关键因素就是得到领导的重视和支持。为了把教育“创强”工作落实,梅州市成立了以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和相关部门负责人为成员的“创强”工作领导小组,设立了创建教育强市办公室。梅州市委书记朱泽君、市长谭君铁、副市长李远青等领导多次到“创强”县(市、区)调研,深入学校指导工作。由市委书记亲自带队和各部门负责人积极参与,梅州市教育“创强”工作取得了显著效果:自2008年启动“创强”后,成功创建了6个教育强县(市、区)、85个教育强镇(街道),成为同时期全省通过“教育强县强镇”验收最多、推进速度最快的山区市,率先探索出一条山区市推动教育跨越式发展的道路。
有了市委、市政府领导牵头,在梅州市各区县,教育“创强”工作也得到了高度重视。以叶帅故乡梅县为例,在该县创建广东省教育强县工作动员大会上,县委书记要求各镇(办事处、高管会)以“办人民满意的教育”为目标,克服一切困难,确保按规划完成创强任务。同时,县委、县政府还明确表示,将在政策、资金等方面对各镇的创强工作予以全力支持。县主要领导高度重视“创强”工作,时任县委书记李远青、时任县长张文广亲自动员、部署和督查“创强”工作,经常到“创强”镇督促检查,现场办公,协调解决“创强”工作和学校建设进程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县人大、县政协多次组织专题调研,为解决“创强”工作中的热点、难点问题提供决策依据;分管创强工作的县人大党组书记、常务副主任刘新生和分管教育工作的副县长李丹玲经常深入到各镇、各学校调研、督查“创强”工作。在县委、县政府的重视和支持下,梅县各镇营造了浓厚的“创强”氛围,从2008年9月全面启动教育“创强”工作,用了短短的两年时间,至2010年12月,就成功创建成“广东省教育强县”,至2011年底,20个镇级单位全部通过了“广东省教育强镇”的督导验收,实现了全县乡镇“创强”全覆盖。

政策指导,目标明确营造重教氛围
要真正落实“创强”工作,除了领导的重视和调研指导,还需要有明确具体的指导方案。梅州市委、市政府先后出台了《中共梅州市委、梅州市人民政府关于创建广东省教育强市工作的决定》《梅州市创建广东省教育强市工作实施方案》《梅州市创建广东省教育强市表彰奖励方案》《关于减免在创建广东省教育强市期间学校建设各种规费的通知》等文件,明确目标和任务,提出具体的措施,以顺利推进创建广东省教育强市工作。
在充分学习和理解市下发的相关文件的基础上,各区县纷纷根据自身情况,提出了具体的有实际指导意义的“创强”工作要求和实施方案。其中,丰顺县就把教育列入县委、县政府重要议事日程,把发展教育事业纳入全县经济社会发展的整体规划,制订并出台了《丰顺县创建广东省教育强县的决定》和《丰顺县创建广东省教育强县实施方案》两个纲领性文件,使教育发展在时间上有序、空间上有位,提高了教育事业发展的前瞻性。县政府把创建省教育强县作为重点工作写入政府工作报告,明确奋斗目标,落实推进措施。
此外,为营造“人人知创强,人人为创强”的良好氛围,梅州市还把宣传工作作为关键性工作来抓,充分利用标语、横幅、有线电视、网络、宣传栏、板报等各种有效载体和媒介,多管齐下,扩大宣传,形成全力推进教育“创强”工作的良好氛围。通过各种可操作性强的指导方案和丰富到位的宣传措施,梅州全市上下形成了“党以重教为先,政以兴教为责,师以从教为荣,民以支教为乐”的良好社会氛围。

落实责任,各级各部门形成整体合力
诚然,如果以速度为标准衡量教育“创强”工作,梅州市自全面启动教育创强工作至今已历时五年了,这个速度与省内经济发达地区相比并不出色。但正如梅州市教育局局长罗嘉文所言,“梅州市抓教育不是政绩工程”,不求“速成”,而是把工作落实到位,让教育真正惠及群众。回顾近年来梅州市各区县各学校因教育“创强”带来的喜人变化,就能发现这五年非常充实和有意义,各级领导、各部门各司其责,把“创强”工作落实到位。
关于“落实到位”,据罗嘉文介绍,梅州市的第一条经验是依靠党的组织力量,由各级党委牵头,各级、各部门党委书记带队,从市级、县级到镇级、村级都有相关班子在领导教育“创强”工作,“一把手负责带头创强,做好了再上去,没完成的留下来继续干”。丰顺县的创建广东省教育强县工作领导小组就是由县委书记任组长,县长任常务副组长,分管教育的领导、教育局长、财政局长任副组长,各镇党委、政府和县直有关单位主要负责人为成员组成。县委、县政府专门安排4位县领导分别担任教育强镇督查组长,牵头督导,分片负责,定期或不定期深入到各镇、各中小学校督导教育“创强”工作。而梅县则由县长与各镇(办事处、高管会)镇长(主任)立下了“军令状”,签订了《创建教育强镇工作责任书》,明确了县、镇两级政府在创强工作中的职责和任务。
第二条经验,充分协调各职能部门,形成合力。创建教育强县,离不开各职能部门的全力配合,丰顺县教育局在县委、县政府的统一领导下,与财政、发改、住建、国土、卫生、消防等部门各尽其责,相互配合,对教育“创强”工作特事特办,广开绿灯。在依法依规的前提下,简化办事程序,提高办事效率,为各镇的创建工作提供优质服务,形成齐头并进的良好局面。
第三条经验,“创强”人员深入一线落实工作。梅县教育局领导班子职责、分工明确,经常深入到“创强”镇,对学校建设、场室规划、设备设施的配置、校园文化建设等进行全过程、全方位的指导和督查。教育局各职能股室“室室有职责,人人有责任”,县“创强办”还建立了干部蹲点“包镇”工作制度,对各镇的“创强”工作实行“包干责任制”。“创强办”在一线为各镇“创强”做了大量扎实有效的工作,并定期组织人员对各“创强”镇的工作进行阶段性检查,形成了“创强”镇之间、“包点”干部之间互相学习、取长补短的工作机制,确保了各镇的“创强”工作顺利推进。

第二围龙:强力投入,众志成城显坚固

“镇里最好的建筑就是学校,最好的环境就是校园。”
在“十二五”发展规划中,梅州市把教育作为重要内容,除了先后出台了创建教育强市工作的决定、实施方案、表彰奖励方案以及加快教育改革和发展决定等政策文件,还特别建立了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确保生均预算内公用经费逐年增长、生均预算内教育经费逐年增长、教育财政拨款的增长高于财政经常性收入的增长——要在财政收入捉襟见肘的欠发达地区实现这些“增长”,难度可想而知。那么,梅州是如何解决这个问题的?资源的倾斜,给梅州教育带来了怎样的变化?
集腋成裘办教育
基于坚持把教育放在优先发展的位置这一共识,2008年,梅州在全省山区市中率先系统提出整体推进创强工作,弘扬崇文重教传统,举全市之力,五年来先后投入40多亿元创建教育强市。其中,梅州市政府共拨出本级财政1.05亿元专项资金,奖励通过“创强”验收的县(市、区)和镇(街道),有力地激发了各级各部门的“创强”积极性;同时“创强”工作也得到社会各界的关心、理解和支持,全市共收到“创强”捐资15.04亿元,占全市“创强”资金的40%。
据梅州市副市长李远青介绍,该市“创强”资金来源主要有两个:一是各级政府的财政拨款,二是社会各界的捐资。为确保对教育建设的资金投入,丰顺县明确落实各级筹资任务——县政府负责50%,镇级政府负责40%,学校负责10%,基本形成了以“财政挤一点、群众筹一点、乡贤助一点、华侨捐一点”的多元筹资机制。五年来全县共筹集“创强”资金3.52亿元,其中财政投入2.27亿元,社会各界捐资达1.25亿元,为创建教育强县打下良好的基础。“华侨之乡”梅县也通过走政府投入为主体、社会各界共同捐资的多元化筹资渠道,从2008至2011年累计投入“创强”资金4.3亿元。在积极发动华侨、“三胞”和社会贤达捐款的同时,梅县财政优先保障教育经费投入,各乡镇压缩一切开支,放缓其它项目建设,倾尽所能地把镇级有限经费用于学校建设。
梅州市各级党政对教育的重视和投入保障了“创强”工作的顺利开展,而群众对教育的支持也为“创强”提供了强大的推动力。在资金募集过程中,社会各界支持“创强”工作的热情高涨,纷纷慷慨解囊捐资助学,涌现了不少感人的事迹:丰顺朱氏家族独资1000多万元建设留隍中心小学,从选址、设计、建设、资金投入全部由朱氏家族一手操办,学校建成后无条件交给政府办学,朱氏家族每年出资300多万元帮助贫困学生完成学业;冯小华先生捐资1500万元、谭伟龙先生捐资200万元,为丰顺中学招聘“211工程”大学师范类本科毕业生、硕士生充实到教师队伍,并设立奖教奖学金;兴宁市张坚力先生捐资2150多万元建设永和中学新校区,改变家乡教育的落后面貌;年近七旬的民间老中医陈胜征先生骑着自行车把十多本存折送到“创强”人员手中,把自己多年辛苦积蓄100万元以其父母名义捐给兴宁市福兴中学,成立“文钦桂清奖教奖学基金”……
对此,经常到县、镇一线指导“创强”工作的梅州市教育局副局长赖厚芳深有感触:“教育‘创强’是切切实实的民心工程,只有办教育才能有这么大的号召力和凝聚力,得到党政、群众广泛支持和资源投入,其它工程都不可能。”

资源倾斜惠学子
在教育投入上,梅州全市上下可谓凝心聚力。“创强”资金的一分一毫都承载着华侨、“三胞”、社会贤达和广大群众改善山区教育,给孩子良好学习环境的殷切心愿,梅州各级“创强”人员压力不小,对资金的使用可谓慎之又慎。虽说对教育事业的投入并不能立竿见影,但走访各学校已能明显感受到“创强”工作给梅州市教育带来的变化,群众对教育的支持已经可以看到成效了。
走访乡镇学校之前,梅州市“创强办”人员多次自豪地向记者介绍:“镇里最好的建筑就是学校,最好的环境就是校园。”当时记者只是笑而不语。走访丰顺县的八乡山学校后,记者不得不同意这句话——沿着山路而上,可看到民舍零星分布在山林里,好不容易来到唯一的大片平地,伫立其中的几栋大楼正是八乡山学校,而旁边不起眼的建筑是镇政府。八乡山镇是典型的山区小镇,经济基础薄弱。镇党委、政府充分认识到“创强”是造福乡民的民心工程,比规划提前三年创建教育强镇,使这个只有一万多人口的革命老区小镇成为丰顺的第三个教育强镇。类似的情况还出现在其它镇上。因此,省教育强镇督导验收组在验收过程中,经常会发现一个现象:镇政府办公大楼很破旧,但学校却都是全镇最漂亮的建筑。
除了重建山区学校,梅州市还通过多种形式优化资源,使办学条件得到明显改善:抓好校舍安全工程建设,至2011年7月底,全市中小学校D级危房全部停用并拆除;推进义务教育学校布局调整,近年来共撤并262所中小学,通过验收标准化学校684所,占全市义务教育阶段学校的71.7%,排在全省山区市前列;推进义务教育标准化学校、乡镇中心幼儿园、村级幼儿园等省级教育民生实事建设项目工作,各建设项目的竣工率均达100%。据不完全统计,2008年以来,梅州市共新增校园面积129万平方米,新增建筑面积86万平方米,新购置计算机3.06万台、电教平台3116个,新增图书416.5万册,新购教学仪器1.37亿元。特别是已完成“创强”任务的镇,完全小学以上学校均已建成标准化学校,呈现出“校舍新、设备全、标准高”的亮点。

第三围龙:强势公平,协调发展见和美
“创强不是让你的孩子没书读,而是让他们到更好的学校来。”
“教育均衡发展首先要保证受教育机会均等,要统筹兼顾并向农村倾斜,逐步消除城乡差距。”
教育关乎“三民”——民生诉求、民众素质、民族未来。梅州市委、市政府把教育均衡发展和教育公平作为构建和谐梅州的基础工程之一,科学布局,精心谋划,把城乡一体化、学前教育、高中阶段教育作为教育均衡发展的重要考量内容,无疑是既有担当重任的勇气,更有破解难题的智慧。在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梅州将紧紧围绕以质图强、均衡发展的目标,以建立合理配置公共教育资源制度为基础,以持续改善农村学校、城镇薄弱学校办学条件并提高管理水平为重点,加快教育均衡发展步伐,努力促进教育公平。

资源整合,城乡教育一体化
俗话说,万丈高楼平地起。建筑如此,教育亦如此。夯实教育基础,首先要合理安排、均衡配置教育资源,努力缩小城乡间、区域间、学校间的发展差距,确保区域教育的公平发展,实现教育整体均衡。此外,加大中小学校布局结构调整力度,新建、扩建、迁建和改造学校一批。实施千所规范化学校建设工程,初步实现城乡教育一体化。2008年,梅州市大力实施千所规范化学校建设工程,至2012年,有规范化学校681所,比例达71.38%,其中梅江区、梅县、蕉岭县、平远县等4个区、县实现规范化学校全覆盖。在实施规范化学校建设工程中,梅州市坚持“硬件从实、软件从严”的原则,扎扎实实推进,实现了“强镇无弱校”。 在硬件建设上,很多学校不但还清了学校建设的历史“旧帐”,而且让学校硬件得到适度超前发展。
城乡教育差距是当前教育不公平的集中体现,农村学校普遍面临“散、小、偏”问题,与城市学校不论是在办学条件上还是在师资水平上均存在较大差距。为此,梅州市因地制宜,结合实际,按照“三集中”原则,对农村学校进行布局调整,将初中向中心镇集中、完全小学向中心村集中、新增教学资源向城郊结合部集中,科学配置教育资源。通过实施该项工程,全市农村学校总数减少了845所,其中初中减少36所,小学减少809所,从而通过资源整合形成了一批具有一定规模和教育实力的农村学校。2011年全市平均每校规模为:小学243人/所,初中1386人/所,城乡学校差距进一步缩小。为适应城镇化深入发展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新形势,统筹考虑城乡人口流动、学龄人口变化,充分结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和成长规律,坚持“统筹规划,合理布局,先建后撤,分类推进,群众满意”的原则,做到“四不撤”:规划方案不合理不撤,操作程序不规范不撤,保障措施不到位不撤,群众思想工作未做好不撤。把学校建在教师喜欢教、孩子们喜欢读的地方,力争农村义务教育布局调整工作在“好上学”和“上好学”中找到最佳平衡点,从而使这项工作得到稳妥有序推进。
罗嘉文告诉记者,梅州人历来就有“再穷不能穷教育,再苦不能苦孩子”的情结。为了让每个学生都能享受优质的教育资源,他们采取“向上争一点、财政挤一点、乡贤帮一点、学校凑一点”,多途径筹措发展资金,大力改善办学条件。结合“校安”工程,以危房改造和布局调整为重点,将D级危房全部拆除,大力完善师生生活设施,大量增加寄宿制学校。积极采取延长公交线路、开通“两定(定时定点)乡村公交”、市区中小学生免费乘公交车、补助生活费、建设乡镇廉租房、落实“两免一补”(免杂费、免书本费、补助寄宿生生活费)政策等方法,解决布局调整后学生上学的实际问题,积极稳妥地推进布局调整,从而使农村教育资源配置更加合理,为农村中小学校办学水平的提升打下坚实的基础。

⑷ 创建教育强市意见书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坚持以人为本,牢固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认真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全面提高教育的整体水平,努力提高广大市民的素质,不断推动各级各类教育健康、快速、协调发展,切实增强我市发展后劲和综合竞争力。
二、总体目标
到2007年,全市的普通教育、职业教育、成人教育、幼儿教育、特殊教育协调、均衡发展,社会教育机构、文化、科技设施基本满足社会需要,初步建设成学习型社会。主要指标达到:
(一)巩固提高普及义务教育的目标。至2007年,全市小学适龄儿童入学率和初中毛入学率达到100%,初中毕业生升学率达到95%以上,适龄残疾儿童少年入学率达到95%以上;至2010年,小学适龄儿童入学率和初中毛入学率保持100%,适龄残疾儿童少年入学率达到97%以上。
(二)义务教育水平再上新台阶。义务教育规范化学校达标率,2007年全市达到80%以上,2010年达到100%。普通高中达到广州市一级标准以上学校,2007年80%以上,2010年100%。高等教育毛入学率2007年达到25%以上,2010年达到28%以上。
(三)提高幼儿教育水平。2007年,全市幼儿园达到增城市一级标准25%以上,其中达到广州市一级标准12%以上,达到省一级标准5%以上;幼儿学前三年入园率达到80%,每个镇街办1所中
心幼儿园,积极发展村级幼儿园。到2010年,取消全市所有学前班,学前三年儿童受教育率达到95%,0-6岁儿童的家长及看护人员普遍受到科学育儿的指导,全部镇街中心幼儿园达到规范化要求。
(四)提高教师队伍素质。到2010年,形成学前和小学教师以专科为主、普通中学和中等职业学校教师以本科为主且硕士占一定比例的专任教师学历结构体系。小学、初中和高中教师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务的比例分别达到45%、15%、30%左右;中等职业学校专任教师学历基本达标,“双师型”(有技术职称的教师)占专业课教师60%以上,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务的比例达到30%左右。
(五)完善社区教育、成人教育网络。每年有30%以上农村劳动力接受教育培训,企事业干部职工的年培训率80%以上。
(六)加大对教育的财政投入。教育经费切实做到“三个增长”(政府教育财政拨款的增长高于财政经常性收入的增长;生均教育经费逐年增长;生均公用经费逐年增长)和“三保”(财政预算保证教师工资按时足额发放;学杂费全额用于保证学校的正常运作;教育费附加全额用于保证教育事业的发展),预算内教育经费的支出占财政支出30%以上。
(七)实施“五项工程”,加快农村基础教育发展。
1、实施农村义务教育学校学生生活设施改造工程。从2005年开始,对全市农村义务教育学校生活设施全面进行改造,重点改造学生宿舍、饭堂、厕所和冲凉房等学生生活用房。至2007年,全市基本完成农村中小学校生活设施改造工作,基本消灭生活危房,达到"四有"要求,即有符合国家要求的学生宿舍,住宿生人均宿舍建筑面积初中不少于2.7㎡,小学生不少于2.4㎡,一人有一床;有符合卫生要求及基本满足学生用餐的饭堂;有卫生、干净的厕所;有冲凉房。
2、实施义务教育"五○班额"工程。要结合我市经济发展和城镇化建设的实际,加快农村中小学校布局调整,确保有足够的学位满足学生入学的需要,尤其要积极解决部分城镇因校舍紧缺而带来的学位不足、大班额等问题。至2007年底,全市基本消除义务教育学校大班额现象,农村义务教育学校最高班额要控制在50人左右,达到国家"普九"要求。
3、实施农村中小学"新装备"工程。结合近年农村中小学校布局调整的实际和实施基础教育新课程的要求,开展新一轮的农村中小学教学仪器设施设备建设,重点是完善义务教育学校实验室建设和常规教学仪器设备,尤其要抓好乡镇中小学和初中常规教学仪器的配备工作。至2007年,全市农村义务教育学校教学仪器设备基本达到省规定的标准,基本能保证实验课正常开课的需要。乡镇中心小学要按规模配备必要的科学实验室、计算机室、语言实验室、音乐室、美术室、仪器室、图书馆(室)。初级中学要按规模配备必要的理、化、生实验室和仪器室、计算机室、音乐室、图书馆(室),乡镇中心小学和初中演示实验开出率要达100%,分组实验开出率达90%以上。
4、实施普通高中"扩容促优"工程。加快普通高中发展步伐,加快扩大普通高中招生规模,提高初中毕业生升学率。至2007年,初中毕业生升学率要达到95%;同时,要合理调整普通高中学校布局,加快优质高中学校建设,增加优质学位数量。
5、实施"强师兴教"工程,全面加强农村中小学教师队伍建设。要为农村中小学教师的培训提供必要的条件,加强农村中小学教师培训工作。
实施“五项工程”,切实解决农村基础教育存在的重点难点问题,对于推进中小学标准化建设,促进区域教育均衡、协调发展,提高农村教育的整体水平,加快农村经济发展,增强我市经济发展后劲和教育强市工作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市教育局要制订详尽切实可行的实施方案,报市政府审批后组织落实,如期在2007年接受上级部门对"五项工程"的验收和绩效评估。
(八)60%的镇街要达到省教育强镇的标准。
三、工作措施
(一)加强领导,形成共识。
1、成立创建教育强市的领导机构和工作机构。市成立创建教育强市工作领导小组,由市委书记XX、市长VV任领导小组组长 。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设在市教育局),负责组织“创强”的具体工作,定期向领导汇报“创强”工作的进展,协调处理“创强”的有关事宜。各镇街也要相应成立“创强”领导机构和工作机构,制定创建教育强镇工作方案,明确“创强”工作是市和镇街两级政府的责任。各级党委、政府及其职能部门应高度重视,将其纳入工作的议事日程,切实抓好 “创强”的有关工作。
2、要广泛宣传"创强"在我市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中的作用和意义,宣传教育在社会可持续发展中的基础性、先导性和全局性的作用,使全市的干部、群众以及社会各届人士形成良好"创强"工作氛围,积极支持我市"创强"工作,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位置。
3、各级政府和有关职能部门积极履行在“创强”工作中的职责,分工合作,努力形成齐抓共管的工作机制。
(二)重点突破,创建教育强镇。
1、按省教育强市的指标要求,必须要有xx%的镇达到省教育强镇,GG市政府要求我市X个镇街都要基本达到省教育强镇指标要求。具体安排如下:
2006年上半年:XX镇 X街、XX街;;
2006年下半年:XX滩镇、XX镇、XX街、XX街;
007年:XX镇、XX街;
2008年:XX镇、XX镇。
2、市设立创建教育强镇专项经费,用于支持各镇街,尤其是农村地区的中小学布局调整、教育信息化建设、校长和骨干教师培训、规范化学校建设等工作,确保我市基本达到省教育强市的水平。
3、加快我市农村教育的改革与发展,缩小我市城乡教育发展的差距。特别是街、村两级要更多地关注和支持幼儿教育、职业教育,镇成人文化技术学校达到GG市骨干成校以上标准。
(三)落实教育的“三项改革”、“六项工程”。
1、落实《中共增城市委、增城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快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实施意见》和《中共增城市委、增城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快中心城区和中心镇中小学校建设的实施意见》,进一步实施“三项改革”、“六项工程’,深化教育投入机制改革、教育人事制度改革和新课程改革,大力推进学校布局调整、规范化学校建设、教师队伍建设、教育信息化,以及提高教师普通话整体普及程度和英语教学水平。
2、实施"强师兴教"工程,着力提高教师队伍整体素质水平。建立和完善刚性引进人才与柔性引进人才相结合的制度,提高新教师准入门槛,公开招考、录用新教师。加强教师队伍交流、支援工作,建立中心城区、经济发达地区各级各类优质学校教师对口支援农村、山区各级各类薄弱学校的制度,从2006年开始,中心城区中小学教师首次聘任高级教师职务的,必须有到山区、农村薄弱学校工作一年以上的经历。着力改善山区、农村教师的生活待遇和工作条件,认真落实特殊教育教职工的特教津贴(基础工资和职务工资之和的30%)。积极引导和鼓励新招聘的师范院校毕业生到山区、农村任教。深化以教师职务聘任制为重点的学校人事制度改革,建立动态的、定期调整的学校编制管理制度。积极推进学校分配制度改革,扩大学校分配自主权,建立重实绩、重贡献、向优秀人才和重点岗位倾斜的分配激励机制。根据“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原则,探索建立以岗定薪、按劳取酬、优劳优酬、以岗位工作业绩为主要考核指标的分配办法,充分发挥工资收入的激励功能。
3、加快普及信息技术教育。全市中小学要按规定开设信息技术课程,按标准配置学生和教师用计算机,生机比例高中达到8:1、初中达到12:1、小学达到20:1,师机比例达到4:1。小学要配备1个以上多媒体计算机教室,中学要配备2个以上多媒体计算机教室。大力推进教科网建设和教育信息中心建设。2006年实现高中、初中学校网络与省教科网互联;2007年实现中心城区小学、镇街中心小学与省教科网互联;到2010年,全市所有的中小学校网络都实现与省教科网互联,全面提升教科网在教育教学中的应用。加强教育信息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建立我市的教育资源库和数字库,促进信息技术与课程教学整合,提高教育教学效率和管理水平。加快教育招生考试信息化建设,提高招生考试管理水平。
(四)大力推进义务教育规范化学校建设。
根据国家对义务教育的基本要求和省制定义务教育学校规范化办学标准和实施方案,要加大财政投入,努力办好每一所学校,促使我市义务教育的均衡发展。优化义务教育学校布局,加快中心城区和中心镇的中小学校建设,继续实施义务教育学校布局调整,撤销规模过小、布点分散的学校,使我市义务教育资源配置、教育管理和教育质量都能达到较高水平。形成集中城镇和中心村办学的新格局,把中心城区、中心镇中小学校做大、做强,满足城市化进程加快带来的入学需求。到2007年,全市公办初中撤销10所,新建6所,扩建14所,由目前32所减少到27所(不含完全中学初中部),平均每所初中规模达到2000人左右;全市公办小学撤销174所,新建15所,扩建40所,由目前263所减少到105所,平均每所小学规模达到1500人左右。新建学校的占地面积中学达到100亩以上,小学达到80亩以上。实施义务教育“50班额”标准工程,切实解决城镇学校大班额问题,逐步使班额符合国家“普九”规定。实施农村中小学实验室“新装备”建设工程,按照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要求,全面充实和完善农村中小学常规教学装备,加强农村中小学实验室和图书馆(室)建设。
加快我市致明学校异地新建工作,把致明学校建设成为标准化特殊教育学校。
对撤并学校后带来的学生上学交通问题,有市交通局牵头,市教育局和各镇街协助,制定相应的解决方案。
(五)积极稳妥推进免费义务教育,认真解决非户籍常住人口子女义务教育问题。
1、按照先困难家庭、后普通家庭,先农村、后城市,先经济欠发达地区、后经济发达地区的原则,积极创造条件,逐步推进免费义务教育。
2、按照“流入地政府管理为主、全日制公办学校为主”的原则,把非户籍常住人口子女义务教育,纳入义务教育发展总体规划统筹安排。对在我市居住半年以上并有固定住所、稳定工作和稳定收入来源的非户籍人口,其适龄子女随父母流入我市的,列入我市接受义务教育范围。非户籍人口在我市连续暂住5年以上,有固定住所,有合法就业或经营证明,有计划生育证明并依法纳税的,其子女入学与我市户籍人口子女同等待遇。积极支持民办学校招收非户籍常住人口子女,鼓励社会力量举办面向非户籍常住人口子女的公益性学校。具体实施办法按广州市制定的相应规定执行。
(六)大力推进优质普通高中建设。
1、普通高中原则上集中在荔城地区和中心镇举办。通过布局调整,撤并规模小、办学效益低的普通高中,重点扩大荔城地区普通高中和新塘中学办学规模,使普通高中平均规模达到2500人以上,并在2007年全部普通高中建成广州市一级标准以上学校,在荔城、新塘中心城区分别建设1所国家级示范性普通高中和省一级标准学校。
2、积极推进高中阶段教育办学体制改革。鼓励和支持社会力量举办高中阶段学校;鼓励民办普通高中上等级上水平。积极探索多种形式办学,形成公办高中和民办高中共同发展的新格局。民办高中招生纳入我市招生计划,招生政策与公办高中同等待遇。
(七)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和职业培训。
1、加快职业教育园区建设,重点办好市电大、市卫生学校、市职专、新塘职专,促进我市普教职教的协调发展,优化布局结构,有效整合各种职业教育资源,提高办学效益。
2、深化职业教育体制改革。鼓励社会力量举办中等职业学校,形成政府主导,行业、企业、社会团体和个人参与的多元办学格局。鼓励中等职业学校通过社会赞助、捐资、贷款、投资、合作等方式多渠道筹措办学经费,采取独资、股份制、联办、合作(含中外合作)等多种形式办学。在明晰学校产权、确保公有教育资源不流失的前提下,允许行业、企业、社团和个人采取购买、承包、租赁等方式,参与公办中等职业学校办学。
3、创新职业教育和职业培训模式。全面实行学历教育与技能培训相结合、全日制与业余制相结合、职前教育与在职培训相结合的办学模式。鼓励中等职业学校与行业组织、企事业单位多形式共建或联合办学,成立有行业组织、企事业单位代表参加的专业教学指导机构,推动职业教育与产业生产、社会服务、技术推广紧密结合。企业要积极支持和接受职业学校学生实训。
(八)积极促进民办教育发展。
1、把民办教育纳入教育发展的总体规划。民办学校与公办学校具有同等的法律地位。积极促进民办教育加快发展、有序发展;优化、充实、提高民办幼儿园、小学、初中,大力发展民办高中阶段教育,鼓励行业、企业、社会团体和个人在我市举办民办高等教育。非义务教育阶段的民办教育,只要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都鼓励其加快发展。
2、落实鼓励民办教育加快发展的优惠政策。把民办学校用地纳入当地公益事业用地计划予以安排,非经营性教育设施用地可采取划拨土地的方式解决。新建、扩建民办学校,政府应当按照公益事业用地及建设的有关规定给予优惠;民办学校的用地、基建、水、电及其他办学有关方面的规费,享受与公办学校同等待遇。民办学校依法享受国家规定的税收优惠;对向民办学校捐赠财产的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按照有关规定给予税收优惠。经批准,可以向民办学校出租、转让闲置的国有资产。
3、加强对民办教育的规范化管理。加强政府部门的统筹协调,明确管理职责。各级教育行政部门主管本级辖区内相应的民办教育工作,将民办教育纳入正常管理范畴,落实管理职责。建立健全公平、公正、公开的民办学校审批、评估等制度,重点加强对产权、财务、招生、教学和安全的监督与管理,并将其纳入教育督导的范围。劳动保障行政部门及其他有关部门在各自职责范围内,分别负责相关民办教育工作。
4、建立健全民办学校设置评议和公告制度、办学水平评估及评估结果公告制度、招生广告备案制度。规范民办学校董事会或理事会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指导和支持成立各级各类民办教育协会,使其在维护民办学校合法权益、促进民办教育理论研究、开展办学经验交流和研讨、强化民办教育行业自律等方面发挥积极作用。
(九)初步构建终身教育体系。
1、加强各级政府的统筹力度,积极扶持学前教育发展。大力鼓励和支持社会力量采取多种形式举办幼儿园,形成以公办幼儿园为示范,以民办幼儿园为主体,公办与民办学前教育相结合的发展格局。建立灵活多样的0-6岁儿童早期教育服务网络,充分满足家长教育和幼儿成长的多种需要。
2、大力发展社区教育。形成"党政统筹领导,教育部门主管,有关部门配合,社会积极支持、社区自主活动、群众广泛参与"的社区教育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各类学校、教育培训机构和各种文化设施要有组织、有计划地向社区开放,努力满足各类人群的学习需求。大力推进图书馆、科学馆、博物馆、美术馆、音乐厅和广播、电视、报刊等终身教育设施的完善和经营。荔城和新塘要加强和完善“六馆一宫”(科技馆、图书馆、文化馆、纪念馆、博物馆、运动馆和少年宫)建设,积极抓好社区内的青少年校外素质教育,为青少年的健康成长提供德育、科技、文化、体育等活动场所。
3、努力发展成人教育。建立以市成人教育培训中心为龙头,以镇街成人文化技术学校为骨干,以村成人文化技术学校为基础的市、镇、村三级实用型、开放型农民文化科技教育培训体系。积极开展在职人员岗位培训、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培训、弱势人群生存发展技能培训、外来人群适应城镇社会生活培训、老年人群社会文化活动等。继续推进农科教结合和基础教育、职业教育、成人教育统筹,调动各种教育培训资源,完善市、镇两级农民文化科技教育培训体系。实行镇街成人文化技术学校与当地中等职业学校、普通中学或中心小学结合,“两块牌子、一套人马”办学。积极开展农民就业技能培训,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进一步增强服务“三农”的能力。
(十)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1、推进学校德育工作创新。坚持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增强德育工作的针对性、实效性,提高感染力、吸引力,形成学校、家庭、社会相结合的大德育格局。加强中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养成教育,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和道德品质。加强中小学校外教育活动场所、德育基地和社会实践基地建设,强化学生社会实践教育活动。结合网络信息时代发展的现状,全面加强学生思想道德和政治教育进网络的工作。加强国情教育、人口与资源环境可持续发展教育、法制教育、安全教育。
2、全面提高教育教学水平。大力创新教育观和人才观,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建立以学生为本的教学体系和管理制度。调整和改革中小学课程体系和教育内容体系,不断优化教育模式和教学方法,加大实验教学改革力度,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增强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加强学校体育、卫生和艺术教育工作,积极开展群众性体育活动和竞技运动,增强学生体质。建设健康向上的校园文化,培养学生高尚的审美情操,积极开展爱国卫生运动,普及卫生常识,培养学生良好的卫生习惯。
3、深化学生评价制度改革。建立发展性评价制度,改变评价过分强调甄别与选拔的功能,充分发挥评价促进学生健康发展的功能。实行学生学业成绩与成长记录相结合的综合评价方式,建立完善综合、动态的学生成长记录手册。以实施素质教育为导向,坚持和完善小学、初中免试就近入学制度。
(十一)建立三级档案资料库。
市、镇街、学校三级都要建立教育档案资料库,要把2004年9 月以来的教育教学资料收集、整理、归档、入库。创建教育强市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要按照《广东省教育强市督导验收标准(试行)》的各项指标要求,设计好档案目录。各镇街、各部门、各学校要按照市印发的档案目录,实事求是,从严要求,建好本级的档案资料库。创建教育强市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要加强对资料建库工作的指导和监督,及时收集、整理、汇总有关档案资料。
四、保障机制
(一)责任机制。
各级政府和有关职能部门要积极履行创建教育强市工作的职责,千方百计开创我市教育事业的新局面,各级政府、各职能部门的主要领导人是本区域、本部门创建教育强市工作的责任人,市委、市政府将创建教育强市的工作列为考核领导干部政绩的重要指标。
(二)经费投入机制。
2005-2007年,我市创建省教育强市总投资约12.5亿元,其中广州市下拨创建教育强市专项资金约3.1亿元,市、镇两级政府自筹资金9.4亿元(含向国家开发银行申请借贷5亿元,前期市、镇投入3亿元)。
采取以政府投入为主渠道筹集教育经费的办法发展教育事业,鼓励社会各界集资、捐资、投资教育。
市、镇街两级财政要把创建教育强市的资金纳入年度预算内管理。市、镇街两级的教育费附加要确保用于创建教育强市的基建费支出。
根据国务院《农村义务教育管理体制改革的决定》精神,全市教育事业的人员经费由市政府负担;教育事业发展经费,市、镇街两级的投入按一定的比例,由市、镇街共同负担。各镇街负责创建教育强镇(街)总投入(含征地款)的25%,市负责各镇街总投入的75%。市设立创建教育强市专项经费,并要继续抓好教育资金的投入,确保教育经费“三个增长”落实。按照《广州市教育经费投入与管理比例》的有关规定,调整支出结构,规范预算内、外教育经费管理,加大对农村义务教育的投入,确保教育经费来源。
(三)督导检查机制。
市、镇街及有关职能部门要就创建教育强市的工作做好规划,有计划地推进各项工作。市政府教育督导室每年组织一次“创建教育强市工作督导检查”,并向有关单位通报,督导检查的结果作为各镇街、部门主要领导年度考核的重要指标。

⑸ 教育创强教师代表发言稿

强国必先强教,兴粤必先兴教;教育兴则百业旺,教育强则后劲足。近年来,梅州市委、市政府以超前的眼光谋划教育发展,以大手笔和大气魄推进教育事业改革,探索出一条以教育支撑区域绿色崛起、推动产业转型升级的发展新路。2008年,梅州市提出创建“教育强市”的发展目标,先后投入了40多亿元,成功创建了6个教育强县(市、区)、85个教育强镇(街道),成为全省同时期通过“教育强县强镇”验收最多、推进速度最快的山区市,教育公平得到切实保障,群众对教育满意度明显上升,成为梅州绿色崛起战略中的新亮点。

第一围龙:强调过程,党政擘画绘蓝图
“一把手负责带头创强,做好了再上去,没完成的留下来继续。”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这句话自上世纪八十年代提出以来,一直在校园橱窗里作为上宾被礼待,让教育界人士深感肩负重任,不敢松懈。然而,真正与其它各行各业比较,拿捏在地区领导手中,教育事业无疑是不占优势的:投入大,周期长,见效慢。因此,一些地区领导对教育的重视往往只能停留在各种公文上,要真正落到实处,恐怕得先发展经济。在财政收入尴尬的欠发达地区,教育创强的任务就显得更加艰巨了。
梅州是全省人口最多的山区市,是起步较晚的欠发达地区,但教育在这里却得到了真正重视。近年来,梅州市委、市政府在实施“全力加快绿色的经济崛起,建设富庶美丽幸福梅州”战略过程中,深刻认识到要在新一轮发展竞争中有所作为,就必须充分发挥崇文重教的后发优势,坚持把教育放在优先发展的位置,通过发挥教育的功能作用,为梅州实现“绿色崛起”提供智力支撑和人才保障。
党政牵头,领导带队推动教育“创强”
无论是在政府机构还是企业,要把一件事做好,一个关键因素就是得到领导的重视和支持。为了把教育“创强”工作落实,梅州市成立了以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和相关部门负责人为成员的“创强”工作领导小组,设立了创建教育强市办公室。梅州市委书记朱泽君、市长谭君铁、副市长李远青等领导多次到“创强”县(市、区)调研,深入学校指导工作。由市委书记亲自带队和各部门负责人积极参与,梅州市教育“创强”工作取得了显著效果:自2008年启动“创强”后,成功创建了6个教育强县(市、区)、85个教育强镇(街道),成为同时期全省通过“教育强县强镇”验收最多、推进速度最快的山区市,率先探索出一条山区市推动教育跨越式发展的道路。
有了市委、市政府领导牵头,在梅州市各区县,教育“创强”工作也得到了高度重视。以叶帅故乡梅县为例,在该县创建广东省教育强县工作动员大会上,县委书记要求各镇(办事处、高管会)以“办人民满意的教育”为目标,克服一切困难,确保按规划完成创强任务。同时,县委、县政府还明确表示,将在政策、资金等方面对各镇的创强工作予以全力支持。县主要领导高度重视“创强”工作,时任县委书记李远青、时任县长张文广亲自动员、部署和督查“创强”工作,经常到“创强”镇督促检查,现场办公,协调解决“创强”工作和学校建设进程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县人大、县政协多次组织专题调研,为解决“创强”工作中的热点、难点问题提供决策依据;分管创强工作的县人大党组书记、常务副主任刘新生和分管教育工作的副县长李丹玲经常深入到各镇、各学校调研、督查“创强”工作。在县委、县政府的重视和支持下,梅县各镇营造了浓厚的“创强”氛围,从2008年9月全面启动教育“创强”工作,用了短短的两年时间,至2010年12月,就成功创建成“广东省教育强县”,至2011年底,20个镇级单位全部通过了“广东省教育强镇”的督导验收,实现了全县乡镇“创强”全覆盖。

政策指导,目标明确营造重教氛围
要真正落实“创强”工作,除了领导的重视和调研指导,还需要有明确具体的指导方案。梅州市委、市政府先后出台了《中共梅州市委、梅州市人民政府关于创建广东省教育强市工作的决定》《梅州市创建广东省教育强市工作实施方案》《梅州市创建广东省教育强市表彰奖励方案》《关于减免在创建广东省教育强市期间学校建设各种规费的通知》等文件,明确目标和任务,提出具体的措施,以顺利推进创建广东省教育强市工作。
在充分学习和理解市下发的相关文件的基础上,各区县纷纷根据自身情况,提出了具体的有实际指导意义的“创强”工作要求和实施方案。其中,丰顺县就把教育列入县委、县政府重要议事日程,把发展教育事业纳入全县经济社会发展的整体规划,制订并出台了《丰顺县创建广东省教育强县的决定》和《丰顺县创建广东省教育强县实施方案》两个纲领性文件,使教育发展在时间上有序、空间上有位,提高了教育事业发展的前瞻性。县政府把创建省教育强县作为重点工作写入政府工作报告,明确奋斗目标,落实推进措施。
此外,为营造“人人知创强,人人为创强”的良好氛围,梅州市还把宣传工作作为关键性工作来抓,充分利用标语、横幅、有线电视、网络、宣传栏、板报等各种有效载体和媒介,多管齐下,扩大宣传,形成全力推进教育“创强”工作的良好氛围。通过各种可操作性强的指导方案和丰富到位的宣传措施,梅州全市上下形成了“党以重教为先,政以兴教为责,师以从教为荣,民以支教为乐”的良好社会氛围。

落实责任,各级各部门形成整体合力
诚然,如果以速度为标准衡量教育“创强”工作,梅州市自全面启动教育创强工作至今已历时五年了,这个速度与省内经济发达地区相比并不出色。但正如梅州市教育局局长罗嘉文所言,“梅州市抓教育不是政绩工程”,不求“速成”,而是把工作落实到位,让教育真正惠及群众。回顾近年来梅州市各区县各学校因教育“创强”带来的喜人变化,就能发现这五年非常充实和有意义,各级领导、各部门各司其责,把“创强”工作落实到位。
关于“落实到位”,据罗嘉文介绍,梅州市的第一条经验是依靠党的组织力量,由各级党委牵头,各级、各部门党委书记带队,从市级、县级到镇级、村级都有相关班子在领导教育“创强”工作,“一把手负责带头创强,做好了再上去,没完成的留下来继续干”。丰顺县的创建广东省教育强县工作领导小组就是由县委书记任组长,县长任常务副组长,分管教育的领导、教育局长、财政局长任副组长,各镇党委、政府和县直有关单位主要负责人为成员组成。县委、县政府专门安排4位县领导分别担任教育强镇督查组长,牵头督导,分片负责,定期或不定期深入到各镇、各中小学校督导教育“创强”工作。而梅县则由县长与各镇(办事处、高管会)镇长(主任)立下了“军令状”,签订了《创建教育强镇工作责任书》,明确了县、镇两级政府在创强工作中的职责和任务。
第二条经验,充分协调各职能部门,形成合力。创建教育强县,离不开各职能部门的全力配合,丰顺县教育局在县委、县政府的统一领导下,与财政、发改、住建、国土、卫生、消防等部门各尽其责,相互配合,对教育“创强”工作特事特办,广开绿灯。在依法依规的前提下,简化办事程序,提高办事效率,为各镇的创建工作提供优质服务,形成齐头并进的良好局面。
第三条经验,“创强”人员深入一线落实工作。梅县教育局领导班子职责、分工明确,经常深入到“创强”镇,对学校建设、场室规划、设备设施的配置、校园文化建设等进行全过程、全方位的指导和督查。教育局各职能股室“室室有职责,人人有责任”,县“创强办”还建立了干部蹲点“包镇”工作制度,对各镇的“创强”工作实行“包干责任制”。“创强办”在一线为各镇“创强”做了大量扎实有效的工作,并定期组织人员对各“创强”镇的工作进行阶段性检查,形成了“创强”镇之间、“包点”干部之间互相学习、取长补短的工作机制,确保了各镇的“创强”工作顺利推进。

第二围龙:强力投入,众志成城显坚固

“镇里最好的建筑就是学校,最好的环境就是校园。”
在“十二五”发展规划中,梅州市把教育作为重要内容,除了先后出台了创建教育强市工作的决定、实施方案、表彰奖励方案以及加快教育改革和发展决定等政策文件,还特别建立了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确保生均预算内公用经费逐年增长、生均预算内教育经费逐年增长、教育财政拨款的增长高于财政经常性收入的增长——要在财政收入捉襟见肘的欠发达地区实现这些“增长”,难度可想而知。那么,梅州是如何解决这个问题的?资源的倾斜,给梅州教育带来了怎样的变化?
集腋成裘办教育
基于坚持把教育放在优先发展的位置这一共识,2008年,梅州在全省山区市中率先系统提出整体推进创强工作,弘扬崇文重教传统,举全市之力,五年来先后投入40多亿元创建教育强市。其中,梅州市政府共拨出本级财政1.05亿元专项资金,奖励通过“创强”验收的县(市、区)和镇(街道),有力地激发了各级各部门的“创强”积极性;同时“创强”工作也得到社会各界的关心、理解和支持,全市共收到“创强”捐资15.04亿元,占全市“创强”资金的40%。
据梅州市副市长李远青介绍,该市“创强”资金来源主要有两个:一是各级政府的财政拨款,二是社会各界的捐资。为确保对教育建设的资金投入,丰顺县明确落实各级筹资任务——县政府负责50%,镇级政府负责40%,学校负责10%,基本形成了以“财政挤一点、群众筹一点、乡贤助一点、华侨捐一点”的多元筹资机制。五年来全县共筹集“创强”资金3.52亿元,其中财政投入2.27亿元,社会各界捐资达1.25亿元,为创建教育强县打下良好的基础。“华侨之乡”梅县也通过走政府投入为主体、社会各界共同捐资的多元化筹资渠道,从2008至2011年累计投入“创强”资金4.3亿元。在积极发动华侨、“三胞”和社会贤达捐款的同时,梅县财政优先保障教育经费投入,各乡镇压缩一切开支,放缓其它项目建设,倾尽所能地把镇级有限经费用于学校建设。
梅州市各级党政对教育的重视和投入保障了“创强”工作的顺利开展,而群众对教育的支持也为“创强”提供了强大的推动力。在资金募集过程中,社会各界支持“创强”工作的热情高涨,纷纷慷慨解囊捐资助学,涌现了不少感人的事迹:丰顺朱氏家族独资1000多万元建设留隍中心小学,从选址、设计、建设、资金投入全部由朱氏家族一手操办,学校建成后无条件交给政府办学,朱氏家族每年出资300多万元帮助贫困学生完成学业;冯小华先生捐资1500万元、谭伟龙先生捐资200万元,为丰顺中学招聘“211工程”大学师范类本科毕业生、硕士生充实到教师队伍,并设立奖教奖学金;兴宁市张坚力先生捐资2150多万元建设永和中学新校区,改变家乡教育的落后面貌;年近七旬的民间老中医陈胜征先生骑着自行车把十多本存折送到“创强”人员手中,把自己多年辛苦积蓄100万元以其父母名义捐给兴宁市福兴中学,成立“文钦桂清奖教奖学基金”……
对此,经常到县、镇一线指导“创强”工作的梅州市教育局副局长赖厚芳深有感触:“教育‘创强’是切切实实的民心工程,只有办教育才能有这么大的号召力和凝聚力,得到党政、群众广泛支持和资源投入,其它工程都不可能。”

资源倾斜惠学子
在教育投入上,梅州全市上下可谓凝心聚力。“创强”资金的一分一毫都承载着华侨、“三胞”、社会贤达和广大群众改善山区教育,给孩子良好学习环境的殷切心愿,梅州各级“创强”人员压力不小,对资金的使用可谓慎之又慎。虽说对教育事业的投入并不能立竿见影,但走访各学校已能明显感受到“创强”工作给梅州市教育带来的变化,群众对教育的支持已经可以看到成效了。
走访乡镇学校之前,梅州市“创强办”人员多次自豪地向记者介绍:“镇里最好的建筑就是学校,最好的环境就是校园。”当时记者只是笑而不语。走访丰顺县的八乡山学校后,记者不得不同意这句话——沿着山路而上,可看到民舍零星分布在山林里,好不容易来到唯一的大片平地,伫立其中的几栋大楼正是八乡山学校,而旁边不起眼的建筑是镇政府。八乡山镇是典型的山区小镇,经济基础薄弱。镇党委、政府充分认识到“创强”是造福乡民的民心工程,比规划提前三年创建教育强镇,使这个只有一万多人口的革命老区小镇成为丰顺的第三个教育强镇。类似的情况还出现在其它镇上。因此,省教育强镇督导验收组在验收过程中,经常会发现一个现象:镇政府办公大楼很破旧,但学校却都是全镇最漂亮的建筑。
除了重建山区学校,梅州市还通过多种形式优化资源,使办学条件得到明显改善:抓好校舍安全工程建设,至2011年7月底,全市中小学校D级危房全部停用并拆除;推进义务教育学校布局调整,近年来共撤并262所中小学,通过验收标准化学校684所,占全市义务教育阶段学校的71.7%,排在全省山区市前列;推进义务教育标准化学校、乡镇中心幼儿园、村级幼儿园等省级教育民生实事建设项目工作,各建设项目的竣工率均达100%。据不完全统计,2008年以来,梅州市共新增校园面积129万平方米,新增建筑面积86万平方米,新购置计算机3.06万台、电教平台3116个,新增图书416.5万册,新购教学仪器1.37亿元。特别是已完成“创强”任务的镇,完全小学以上学校均已建成标准化学校,呈现出“校舍新、设备全、标准高”的亮点。

第三围龙:强势公平,协调发展见和美
“创强不是让你的孩子没书读,而是让他们到更好的学校来。”
“教育均衡发展首先要保证受教育机会均等,要统筹兼顾并向农村倾斜,逐步消除城乡差距。”
教育关乎“三民”——民生诉求、民众素质、民族未来。梅州市委、市政府把教育均衡发展和教育公平作为构建和谐梅州的基础工程之一,科学布局,精心谋划,把城乡一体化、学前教育、高中阶段教育作为教育均衡发展的重要考量内容,无疑是既有担当重任的勇气,更有破解难题的智慧。在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梅州将紧紧围绕以质图强、均衡发展的目标,以建立合理配置公共教育资源制度为基础,以持续改善农村学校、城镇薄弱学校办学条件并提高管理水平为重点,加快教育均衡发展步伐,努力促进教育公平。

资源整合,城乡教育一体化
俗话说,万丈高楼平地起。建筑如此,教育亦如此。夯实教育基础,首先要合理安排、均衡配置教育资源,努力缩小城乡间、区域间、学校间的发展差距,确保区域教育的公平发展,实现教育整体均衡。此外,加大中小学校布局结构调整力度,新建、扩建、迁建和改造学校一批。实施千所规范化学校建设工程,初步实现城乡教育一体化。2008年,梅州市大力实施千所规范化学校建设工程,至2012年,有规范化学校681所,比例达71.38%,其中梅江区、梅县、蕉岭县、平远县等4个区、县实现规范化学校全覆盖。在实施规范化学校建设工程中,梅州市坚持“硬件从实、软件从严”的原则,扎扎实实推进,实现了“强镇无弱校”。 在硬件建设上,很多学校不但还清了学校建设的历史“旧帐”,而且让学校硬件得到适度超前发展。
城乡教育差距是当前教育不公平的集中体现,农村学校普遍面临“散、小、偏”问题,与城市学校不论是在办学条件上还是在师资水平上均存在较大差距。为此,梅州市因地制宜,结合实际,按照“三集中”原则,对农村学校进行布局调整,将初中向中心镇集中、完全小学向中心村集中、新增教学资源向城郊结合部集中,科学配置教育资源。通过实施该项工程,全市农村学校总数减少了845所,其中初中减少36所,小学减少809所,从而通过资源整合形成了一批具有一定规模和教育实力的农村学校。2011年全市平均每校规模为:小学243人/所,初中1386人/所,城乡学校差距进一步缩小。为适应城镇化深入发展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新形势,统筹考虑城乡人口流动、学龄人口变化,充分结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和成长规律,坚持“统筹规划,合理布局,先建后撤,分类推进,群众满意”的原则,做到“四不撤”:规划方案不合理不撤,操作程序不规范不撤,保障措施不到位不撤,群众思想工作未做好不撤。把学校建在教师喜欢教、孩子们喜欢读的地方,力争农村义务教育布局调整工作在“好上学”和“上好学”中找到最佳平衡点,从而使这项工作得到稳妥有序推进。
罗嘉文告诉记者,梅州人历来就有“再穷不能穷教育,再苦不能苦孩子”的情结。为了让每个学生都能享受优质的教育资源,他们采取“向上争一点、财政挤一点、乡贤帮一点、学校凑一点”,多途径筹措发展资金,大力改善办学条件。结合“校安”工程,以危房改造和布局调整为重点,将D级危房全部拆除,大力完善师生生活设施,大量增加寄宿制学校。积极采取延长公交线路、开通“两定(定时定点)乡村公交”、市区中小学生免费乘公交车、补助生活费、建设乡镇廉租房、落实“两免一补”(免杂费、免书本费、补助寄宿生生活费)政策等方法,解决布局调整后学生上学的实际问题,积极稳妥地推进布局调整,从而使农村教育资源配置更加合理,为农村中小学校办学水平的提升打下坚实的基础。

⑹ 建设教育强县,我应怎么办小学教师讨论发言稿应该怎么办

下午好!感谢你们能从百忙中抽出时间来参加今天的家长会,说明大家对自己的孩子都十分关心。在此,我们对您的到来表示热烈的欢迎和由衷的感谢!
学生安全涉及千家万户,关系社会稳定,各方面对此高度关注,我们更是坚决把学生的安全放在更加重要的位置,始终保持高度的警觉,不敢有丝毫的懈怠和片刻的放松,做到了警钟长鸣,常抓不懈。关于学生安全的道理,这里我就不多说了,今天,我只谈两个方面的话题:
一、 介绍我们学校的安全管理措施
1、学校每天在学生正常上课时间配有值日老师,门口也配有保安。
2、家长一定要教育好自己的孩子不要提前到校。每天早晨7:55预备,孩子不要早于7:40进入校园,从下周起,下午2:30预备,2:20前禁止学生到校。中午这段时间有三个多小时之久,所以,各位家长完全可以把孩子接回家中,吃上可口的饭菜,不仅孩子们的安全有了保障,就是身体健康也多了一重保险,这样也能杜绝一些孩子中午吃过饭后到处乱跑,下午没有精力听课。上午放学时间11:05,下午5:05分放学后。我们诚请各位家长准时来接孩子。学校之所以把时间卡得那么准,就是为了能够加强管理,尽力避免所有的可能发生的事故,所以,请各位家长朋友予以支持。

⑺ 如何写好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解说词

县域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现状和对策 一、调研目的、意义 “教育是民族振兴的基石,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重要基础”。教育工作涉及每一个家庭,关系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在建设全面小康社会的进程中,教育问题日益成为全社会关注的热点、难点问题。教育公平,特别是义务教育的均衡发展已成为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全面建成小康的核心问题之一。 《甘肃省推进县域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规划(20122020年)》提出:“到2015年,全面完成义务教育学校布局结构调整,全面消除义务教育学校危房,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建设取得显著成效,县域内义务教育初步实现均衡,基本消除薄弱学校和大班额现象;全省累计有30个县市区县域内义务教育基本实现均衡发展。”永昌县就是这30个县市区之一。 为贯彻落实《义务教育法》,保障国家、省、市、县《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及省、市《推进县域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规划》提出的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目标的实现,做好迎接2015年省政府对我县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督导评估的基础工作,全面分析我县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现状和存在的困难、问题,研究解决问题、推动发展的对策与措施,特开展此项课题研究。 二、调研内容、要点 调查了解县域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总体状况,并对义务教育经费投入、学校建设、教师队伍建设等进行具体调研,重点开展义务教育校际间均衡状况的调研。以生均教学及辅助用房面积、生均体育运动场馆面积、生均教学仪器设备值、每百名学生拥有计算机台数、生均图书册数、师生比、生均高于规定学历教师数、生均中级及以上专业技术职务教师数8项指标为主,分析县域内小学、初中校际间均衡状况。调查了解近年来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相关举措的实际成效及遇到的困难和问题。听取师生、家长及社会各界人士对进一步推进义务教育学校均衡发展的意见、建议。 三、调研方案、策略 (一)调研方法 通过数据采集、现场考察、听取汇报、座谈交流等形式开展全面调研。 1. 考察调研学校,分别召开教师、学生和家长座谈会,要求参加座谈会的教师、学生、家长有较广泛的代表性。 2. 召开部分义务教育学校负责人座谈会,现场考察以外的学校负责人参加,并有广泛代表性。 3. 召开社会各界人士座谈会,包括人大代表、政协委员、乡镇领导、村主任等。 4. 采集义务教育学校8项指标数据,分别计算小学、初中差异系数,评估县域内小学、初中校际间均衡状况。 (二)调研时间与地点 时间:2013年9月底完成调研,并上报调研报告。 每个调研点选取调研学校:优质、一般、薄弱小学和初中学校各1所。 (三)组织与实施 1. 课题组成员分工。 2. 调研工作开始前,召开调研点有关人员和调研人员会议,统一调研要求,部署调研工作。 3. 调研工作结束后,课题组成员撰写专题调研报告,总结调研地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工作成绩和经验,分析存在的困难和问题,并研究提出解决问题、推进发展的措施和建议,最后形成总调研报告。

⑻ 《我为创建教育强镇作贡献》作文,如何写(要快)

我们镇素有“垦区重镇”之称,教育一直是我们新湾经济社会发展的一张重要“名片”,也是我们着力构建和谐社会的一项重要举措。自去年镇党委、政府提出创建杭州市现代化标志性教育强镇的目标以来,全镇上下对“创强”工作的思想认识统一,行动步调一致,计划措施周密,效果体现明显。相信通过我镇的“创强”工作,一定会推动全镇的教育事业发展再上一个新的台阶,全镇的各项工作也一定会实现一个新的跨跃。
一、本镇的自然、社会、经济、教育概况
我们镇位于萧山的东北部,东接农一、农二两个农垦场和83021、83351两个部队农场,南连党湾镇,西邻省级中心镇—义篷镇,北靠广袤的萧山垦区,距杭州市中心约40公里,是萧山一个比较典型的垦区镇,也是全区区划面积最大的一个建制镇。全镇总区划面积88.xxxx公里,下辖1xxxx行政村、xxxx社区,3.xxxx人口。通过历届党委、政府和全镇人民的不懈努力,依靠上级各个部门的大力支持,目前,我们已经跻身省级教育强镇、省级卫生镇、杭州市小康乡镇、杭州市新农村乡镇和杭州市双拥模范镇的行列。去年,全镇工农业总产值达到31.3亿元,比上年增长4xxxx,农民人均收入超过xxxx元(1001xxxx),财政预算内可用资金240xxxx元。 作为萧山的垦区镇,新湾的文化底蕴并不深厚,发展条件也受到客观环境的制约,但这几年随着杭州发展战略的转移和环杭州湾产业带的兴起,新湾的区位优势不断凸现,发展潜力不断放大,外界对新湾的认同感和美誉度也不断提升,让我们党委、政府和全镇人民对今后的发展充满信心。更让我们感到高兴的是,新湾历届党委、政府多年形成的尊师重教的优良传统和持之以恒努力打下的扎实教育基础,使我镇教育事业一直走在经济社会发展的前列。全镇现有初中2所,中心小学3所,镇中心幼儿园1所,公办民工子弟学校1所,成人文化技术学校1所。共有中小学专任教师21xxxx,其中初中专任教师9xxxx,小学专任教师12xxxx。共有在校初中生158xxxx,小学生325xxxx,在园幼儿105xxxx。目前,全镇有省级示范初中、示范小学2所,省一级成校1所,杭州市级示范初中、示范小学2所,杭州市级示范幼儿园2所。
二、创强的主要措施
开展杭州市现代化标志性教育强镇创建工作,是我镇继2001年创建为省级教育强镇后又一次新的目标提升,应该说这次“创强”的要求更高、内涵更深、难度更大。为了保证“创强”目标的如期实现,我们主要致力于在以下“四个坚持”上做文章、下功夫、求突破:
(一)坚持以教育优先为引领,切实推进教育强镇战略
我镇历届党委、政府都十分重视教育,始终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在实现“九五”教育发展目标的基础上,制定了加快发展教育的“十五”规划。近年来,为争创杭州市现代化标志性教育强镇,镇党委、政府不失时机、精心造势、周密部署,坚持把“创强”工作列入重要议事日程,并作为党委、政府向百姓承诺的重大实事工程来进行重点实施。由于镇党委、政府历届领导都把教育放在优先发展的高度来认识,因此,镇政府的大楼却仍是2xxxx年以前建造的旧式楼房,不仅空间小,而且很多办公室连空调都没有安装。为保证“创强”工作的顺利实施,我们具体做到“四个到位”:
1、做到组织领导到位。确定争创目标后,镇党委、政府专门建立了由主要领导任组长的“创强”领导班子,组织有关力量,对照杭州市现代化标志性教育强镇的规定标准,对全镇的教育硬件设施再次进行调整和投入。同时,由党委、政府牵头,多次召开社会事务办与辅导学校两个层面的专题会议,分解任务,明确责任,落实措施,形成了“主要领导亲自抓、分管领导具体抓、辅导学校全力抓、有关部门配合抓”的良好“创强”氛围。在实施的过程中,镇党委、政府还多次听取相关部门和单位的“创强”工作汇报,积极做好查漏补缺工作,努力确保创建工作的顺利开展。
2、做到制度落实到位。为了把对教育的重视真正形成持久的规范,我们相继建立健全了党政班子成员联系学校调研和专题研究教育工作制度,一年一次教育工作会议制度,镇人大主席团对教育工作专题调研视察制度,镇党委、政府班子成员定期听取教育工作汇报制度等相关制度,使党委、政府对教育的重视纳入了正常化、规范化的轨道。
3、做到资金保障到位。我们新湾是萧山的一个经济欠发达镇,客观上财力不足,但镇党委、政府始终坚定这样一个信念,就是最穷也不能穷教育,财政最困难也要保障教育经费的最大投入。2004年,全镇财政收入240xxxx元,用于教育1269.xxxx元,教育的拨款占全镇预算内专用资金的52.xxxx,年人均预算内教育经费35xxxx,年人均教育经费57xxxx;中小学生人均预算内公用经费:小学22xxxx,初中33xxxx;实际公用经费:小学77xxxx,初中114xxxx。同时,镇政府还切实加强对农村教育事业费附加的征收和管理,按规定足额征收,2004年征收农村教育费附加60xxxx元,占上年农民人均收入1.8xxxx,较好地保障了教育的经费来源。
4、做到整改落实到位。针对预查中存在的不足和问题,镇党委、政府认真讨论,落实整改。为保证“创强”经费的投入,镇政府决定取消原定于05年实施的xxxx项目:一是取消了新湾镇首届全民运动会,二是取消了在全镇安装治安电子监控系统,三是取消了塘新线两侧的改造工程,投入50xxxx万元用来新建新湾初中、镇小塑胶田径运动场,宏图中心小学食堂兼风雨操场。增加计算机170台,多媒体50台,全镇中小学课改起始班全部安装了多媒体。镇中、镇小新增加计算机房,其它学校增加计算机数量。同时对四大系统、八类教室进行了投入和改造。10月份通过了学前教育达标镇验收。应该说整改措施有力,投入力度大,这对经济欠发达镇来说,做到这一步确实很不容易。
(二)坚持以资源整合为抓手,确保各类教育协调发展。
整合优化办学资源,是我镇构建现代化教育强镇的重大举措,也是保证各类教育协调发展的重要抓手。从2001年开始,我们围绕这一重大目标,精心谋篇布局,积极科学论证,切实加大调整力度,使新湾的教育亮点更亮、重点更重,实现了更高层次上的快速协调发展。具体我们做深了“三个点”的文章
1、坚持把突破点放在调整优化教育布局上。小而散的教育布局,是我们农村教育多年积存的一个现实。为了突破这一瓶颈制约,镇党委、政府站在优先发展教育的战略高度,大手笔规划,超历史投入,高起点建设,2000年投资150xxxx元实施了新湾镇中易地新建工程,新建的新湾镇中占地面积4333xxxx米,建筑面积1540xxxx米,不仅大大提升了办学档次,而且走活了新湾教育的整盘棋,起到了“四两拔千斤”的作用。2002年,我们将原新湾初中校舍划分两块,大块划入镇中心小学,小块作为成校教育用房。通过这一重大调整,不仅撤并了原共建、共裕、建华三所村完小,使我镇成为全区第一批结束村完小历史的镇;而且更好地实现了教育资源的优势互补,现在我镇形成的“一成、二中、三小、五幼”的总体教育布局,可以说校校有精品、有亮点,成为新湾教育的一道亮丽风景线。
2、注重把关键点放在改善优化教育环境上。近年来,政府已先后投入200xxxx万元用于教育事业建设,各中小学校的教育环境均得到了较大改善。目前,新建的新湾镇中校园环境优美,硬件设施完善,建有计算机网络、闭路电视、通讯、广播xxxx校园系统,设有语音教室xxxx,电脑教室xxxx,被确认为省现代化教育技术装备I类标准学校、省农村示范初中、杭州市文明学校和萧山区一级学校。经扩容改造后的新湾镇小办学条件更是日趋完善。植物园成为学校一大景观,有天桥与校园相连,整个校园四季葱绿,凸现了校园的人文景观。学校设有xxxx电脑教室和电子软件资料室,建有校园网络管理中心,安装了校园通讯、闭路电视、智能广播系统,是萧山区第一批“一级中心小学”和“省示范小学”。2004年镇政府投入30xxxx万元用于前进中心小学旧教育楼改造;2005年镇政府又将对宏图中心小学食堂和风雨操场建设,预计投入30xxxx元。
3、注意把着力点放在均衡发展各类教育上。一是高标准普及九年制义务教育。在充分利用各种宣传阵地,广泛开展“一纲四法”宣传的基础上,我们通过多种有效措施,多渠道地解决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入学问题。04年镇关工委向困难学生发放就学资助券8570xxxx,资助困难学生12xxxx;新湾镇中自96年起已连续2xxxx开展向身边同学捐资助学活动,师生捐款累计达2xxxx万元;新湾镇小的师生还自发为民工子弟学校的外地学生慷慨解囊、奉献爱心。这些捐助活动的开展,有力地保证了全镇适龄儿童依法接受九年制义务教育。04年全镇适龄儿童入学率、巩固率、毕业率均为10xxxx,初中入学率、巩固率为10xxxx和10xxxx,7—15周岁残疾儿童、少年入学率达10xxxx,17周岁初级中等教育完成率为10xxxx。二是积极提升幼儿教育档次。近几年来,我镇先后将三所中心幼儿园改制为民办公助的办园模式,既增强了办园的内在活力,又加快了幼儿教育社会化、幼托一体化进程,现镇中心幼儿园和前进幼儿园已成为杭州市农村示范幼儿园。2005年,全镇3—5周岁幼儿入园率为103.xxxx。05年,对照杭州市学前教育达标镇标准,镇党委政府制订创建规划,拨出专项经费,落实专人负责,镇领导高度重视,现已顺利通过萧山区首批学前教育达标镇验收。三是有效推进成人教育。镇成校坚持为农业、农村和农民服务,充分发挥成校的多种功能,扎实有效地开展各类实用技术培训和科普知识教育。04年共组织各类培训近40期,受训890xxxx次,占劳动力总人数41.xxxx。积极开展扫盲工作,全镇青壮年非文盲率达99.xxxx。与此同时,镇成校还积极与中等、高等学校挂钩,组织开展各类学历教学活动,目前通过成校学习取得高中、中专毕业文凭的8xxxx,取得大专毕业文凭的8xxxx,现在在读的大专、本科14xxxx。为提高成人文化素质,为当地的经济建设发展作出了较大的贡献。
(三)坚持以素质教育为目标,着力打造特色教育品牌。
近几年,我们一方面逐年增加教育投入,努力改善办学条件,另一方面注意加强对学校办学方向、教育理念、学校管理、队伍建设等方面的指导管理,扎实推进素质教育,着力打造特色品牌,全面提升新湾教育的总体水平。
1、抓牢“育人为本”的理念,努力塑造学生美好心灵。全镇各学校坚持把德育教育作为素质教育的核心,以举办法制学校、少年军校、少年团校、“争做文明学生”、“行为规范示范生”、“雏鹰好少年”等一系列活动为载体,利用班队课、思想品德课、晨间谈话、课间操谈话等阵地,丰富和渗透德育教育的内容。如新湾初中专门与新湾派出所开展了警校共建活动,通过请教育局领导作法制教育报告、请南郊监狱少年犯现身说法和学校举行“告别四厅一吧,争做文明学生”的签名活动,使法制教育更加深入人心。同时,我们还充分发动学校、社会、家庭的力量,依托比较完善的德育网络,共同做好学生的德育工作。近几年中,全镇中小学生无严重违纪行为,违法犯罪率为零。04年,我镇中小学校都成为安全文明校园。
2、抓准“教学为主”的方向,努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积极创新思路,切实做好“减负提质”文章,严肃执行区教育局提出的减负二十条规定和“八大禁令”,让学生生动、活泼、主动地发展,努力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教育教学质量稳步提升。新湾初中自实施素质教育以来,已连续五年升萧中人数比例在农村初中居领先地位,升省重点高中人数每年都在10xxxx以上,屡次创下历史新高。2004年,两个学期三个年段xxxx合科竞赛,其中五次的获奖比例获义蓬学区第一,学科竞赛获区级以上2xxxx次,获奖人数居义蓬片前列。2005年,新湾镇中初三上萧中分数线达1xxxx,再次刷新了新湾镇中萧中上线率高的纪录。
3、抓深“活动为辅”的基调,努力培养学生的个性特长。打造鲜明而具个性的办学特色,是我镇各中小学校的明显特点。如前进初中针对地处围垦的实际,把传统武术教育作为特色教育的突破口和创新点来悉心研究、潜心挖掘,04年10月份成功地举办了第三届武术节,受到了区委、区政府和区委宣传部、区教育局领导的高度评价;今年5月,前进初中柔道队、摔跤队参加杭州市第十六届运动会分获两个团体第二名。宏图中心小学继续打造“口琴学校”特色,以培养“合格+特长”为目标,尽最大努力谋求学校艺术教育的立足点,该校有两首口琴吹奏曲被上海音像出版社制成VCD向全国发行。今年暑假参加国际口琴邀请赛获铜奖。新湾镇小的特殊教育已成为全区的一个窗口,先后两次接受国家教育部的检查,并受到高度评价。新湾镇中的科技和读书教育活动也一直是学校教育的亮点,04年在参加区中小学创新大赛中,学校科技获奖达3xxxx项;参加浙江省第二届“奕阳杯”电子百拼图比赛,学校获优秀组织奖;省读书教育活动连续第八次获团体优胜奖。前进中心小学参加区中小学无线电测向锦标赛获团体A 组第三名。萧山电视台《教育天地》第四期于10月8日播出“新湾努力打造教育‘金名片’”,进一步提高了新湾教育的知名度。
(四)坚持以队伍强教为保证,积极提升教师整体素质。
要办好教育,关键是建设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我们始终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围绕“外树形象、内强素质”的目标,不断完善人才选拔机制,积极构建人才培养体系,促使大批教育人才脱颖而出,造就了一支教学理念深厚、教育水平高超的教师和教育管理队伍,增强了师资队伍的整体素质,也树立新湾教师的良好形象。
1、强化师德师风建设,着力打造“名师”工程。为了进一步调动激励广大教师的工作热情,我镇从1998年就开始在学校中举行“十佳教师”、“优秀班主任”评选活动,并在每年的教师庆祝大会上进行隆重表彰;2002年,镇政府又出台了《关于设立教育贡献奖励办法》,每年奖励一批区级及区级以上的教坛新秀、优秀教师和学科带头人,以培养和吸引更多的名优教师为新湾教育作贡献,03、04年奖励达3xxxx元。同时深入开展“教师行为规范达标学校”和“做人民满意教师”的创建评选活动,结合区教育局“八大禁令”加强行风建设,使广大教师养成了良好的教育教学行为习惯。
2、切实提高教师地位,努力关心教师生活。镇党委、政府十分关心教师的工作和生活,积极在全镇营造尊师重教的良好氛围。保证教师工资按月发放,奖金及时兑现,千方百计为教师排忧解难。每逢节日,镇党政班子成员总是风雨无阻,集中到学校进行慰问看望,并召开座谈会听取教师的意见和要求,真心送去党委、政府对全镇教师的关怀和爱护。同时,政府每隔两年组织全镇教师进行一次体检,做到无病早防,有病早治,每年的超支医药费在年底予以解决。在关心教师物质生活的同时,镇党委、政府还十分重视提高教师的政治地位,近年来,全镇有2位教师当选为区人大代表,1位教师当选为区党代表。
3、不断加强师资培训,合力推进科研兴师兴校。为培养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的教师队伍,镇政府和辅导学校积极创造条件,鼓励和引导教师积极参加各种形式的业务进修,目前我镇中小学专任教师合格学历达10xxxx,初中本科学历达到77.xxxx,小学大专学历达到75.xxxx,专任教师小学高级以上职称比例42.xxxx,专任教师初中中高级职称比例52.xxxx。与此同时,镇辅导学校近几年还坚持多管齐下,采取多种途径,在各中小学校中开展行之有效的师资建设活动,包括在全镇青年教师中开展话题作文竞赛、数学解题能力竞赛、说课、演讲等比赛,邀请一些处于学科前沿阵地的专家、老师来校作教育工作报告,组织教师与一些名师名校进行校际教研活动和教育信息交流活动等,使教师们不仅掌握了教育的前沿信息,而且更新了教育理念,提高了教育水平。在浓厚的师资建设氛围中,各学校还积极开展“科研兴校”活动,做到每个学校每年都有一个比较明晰的教科研主攻方向,每个教师每年都有一个教育主题,围绕专题解决教学中的实际问题,期末写出论文。2004年,全镇在区级以上教育改革科研中获奖8xxxx,其中16篇获省级以上奖项,6篇获市级奖项,教育科研提高了学校的品位,树立的学校的品牌意识。
三、今后的工作打算
我镇的教育工作在区教育局和上级领导的支持、关心下,在全体教职工的共同努力下,取得了一定成绩。但与实现教育现代化的目标要求还存在着一定的差距,需要我们从更高的层面上正视现实,从更深的层次上找准问题,进一步付诸扎扎实实的努力。具体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要进一步做好观念提升的文章。树立现代化的教育观念,是我们创建杭州市现代化标志性教育强镇的关键所在。所以,我们要借“创强”的强劲东风,进一步从教育思想、教育观念、教育手段等方面进行全面提升,用观念的提升来切实加快全镇教育现代化进程,积极推进素质教育,全面实施新课程标准,提高全镇人口素质。
(二)要进一步做好投入提高的文章。按照“创强”的硬件建设要求,我们已完成了新湾镇中、新湾镇小的60xxxx塑胶跑道建设。但是,我们不能满足于现状的“创强”指标,镇内还有更多的学校同样需要投入建设。“创强”是我镇优先发展教育坚定决心所走出的第一步,今后的路将更艰难、更曲折,我们不能对教育发展和投入松劲。只有一如既往地关心和支持教育事业,才能保证我镇教育的发展继续超越于经济的发展,最后达到经济、教育发展取得双赢。
(三)要进一步做好教师提质的文章。我们将继续大力实施“名校”、“名师”工程,培养出更多、更高层次的名优教师,打出新湾教育品牌。继续打造量足质优的教师队伍,不断改善办学条件,采取有力措施,使教师在偏僻的围垦安心教学、倾心工作,为新湾“打造富裕和谐的强区重镇、构建魅力大气的东部新城”发挥出更大的潜能和作用。
镇党委、政府有决心、更有信心在各位领导、各位专家的大力指导下,以这次“创强”为契机,继续加大对教育的关心和支持力度,努力使我镇的教育事业再上新台阶,再创新辉煌。
最后,恳请各位领导、各位专家对我镇的工作提出宝贵意见。

⑼ 宜山镇的教育事业

宋时,宜山设有私塾。清时,宜山旧学有星岩书院和亲仁社学。光绪三十二(1906)年春,当地廪生陈琛(字筱坨)于星岩书院创办温州府平阳县公立仪山初等小学堂,时教6人,学生5班66人。次年乡绅白际宸(字乐亭)将原亲仁社学(杨公祠)改为温州府平阳县公立群演初等小学堂,时教师5人,3个班,学生51人。宣统二年(1910),陈锡琛设群演小学为平阳县江南高等小学堂。民国元年(1912),更名为平阳县立第二高等小学校,开拓新址,兴建教学楼,声誉大振,求学者有来自赤溪、藻溪、桥墩、矾山、山门乃至泰顺等地。民国18年(1929)龟山(今珠山)创办宜山镇第六、七、八保联立国民学校,教师4人,班级4个,学生134人;民国21年(1932)水门创办宜山镇第十、十一、十二保联立国民学校,教师4人,班级3个,学生118人。1949年5月宜山解放,学校向贫下中农开门,教育事业发展迅速,至1952年,小学12个班,学生465人。1953年,小学附设初中班。1956~1965年间,教育大发展,除全日制学校,各村创办了村小、耕读小学,有的村还办午、晚班。儿童入学率达95%以上。期间,宜山中学(时称平阳县第四初级中学)创办于1956年,时3个班级,168位学生,教职工9人。
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教育战线进行拨乱反正,宜山镇教育步入正常教学轨道。1984年,幼教、普教、成教一起抓,1988年普及初等教育,四率达标:儿童入学率99.2%,巩固率99.6%,毕业率99.7%,普及率99.78%。1990年宜山镇开始实施九年制义务教育。1991年,宜山镇小学48个班,学生2954人,老师128人;中学33个班,学生1800人,教职工119人。2000年,教育设施优化,教育综合实力经全面考核,位居温州市第十名。2001年率先跨入省级教育强镇行列。镇一小、县实验二小成为省级示范镇学校。
2005年宜山共有中学3所(含高中),小学4所,幼儿园10所,共计教职员工593人,在校生10853人。

⑽ 如何提升我县中小学教育教学质量的几点思考

担两个人的爱情是抄很痛苦的,只有两颗心去真心经营爱情,那才是真正的爱情.在爱情的世界里没有真正的幸福,也不会有什么永恒的快乐,毕竟人都是有感情的,总有太多的现实让你无法不顾爱情,你我只是尘世中的一员,又怎么可能不顾人家和朋友的眼光,不顾家人和朋友的心情,不顾别人的感受去爱,去追逐?也许你会在他离开的时候难过伤心,但是总比失去自己的灵魂好.因为没有人会陪你一辈子的……
如果你真的爱一个人,那个人便会在你最想忘记的时候出现在你的心里,会在你最难过最失落的时候出现在你的心里,可是你却想了又想却无法确定是否要告诉他你现在的感受,你现在的苦恼

阅读全文

与小学创建省级教育强县解说词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小学读书计划表格模板 浏览:342
小学语文四年级感叹句 浏览:243
天通苑中山实验小学 浏览:596
小学三年级语文补习班内容 浏览:921
吉安师范附属小学作文 浏览:396
小学教师备课网站 浏览:1
私立美男学院 浏览:383
小学六年级上册语文第六单元试卷凉州岛 浏览:915
小学1年级手gong大全 浏览:459
小学生手抄报的图片大全图片大全 浏览:68
小学健康知识讲座 浏览:120
小学毕业季适合发老师的句子 浏览:451
汕尾凤山中心小学校长 浏览:606
小学生毕业汇演舞蹈 浏览:702
小学生抗击疫情的表演 浏览:107
私立华联大学本科 浏览:61
小学三年级作文我想谢谢你400 浏览:855
中小学生睡眠问题 浏览:174
小学生公共生活守规则教案 浏览:313
淮河私立学校 浏览: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