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哪位有“东北师范大学研究生课程班《中外教育史》考试试卷”的答案谢谢了
东北师范大学研究生课程班《中外教育史》考试试卷
一、简答(每小题15分,总计60分)
1. 简述中国古代蒙养教材的种类及编写特点
答:蒙养教材的种类主要包括识字、诗文、名物、历史、道德教学的课本。其编写特点是:(1)寓思想教育和其它各种教育于识字教学之中,使儿童在识字的同时受到教育和增长知识。(2)考虑儿童的兴趣和特点。(3)注意与日常生活相联系。(4)重视汉字的特点。
2. 简述朱子读书法的主要内容
答:(1)循序渐进(2)熟读精思(3)虚心涵泳(4)切己体察(5)着紧用力(6)居敬持志
3. 简述要素主义教育流派的教育观点
答:在教育问题上强调“种族经验”或“文化遗产”的重要性,认为经过历史检验的多数人的经验比个人经验有意义,在人类遗产中有“文化上的各式各样最好的东西”,有“一种知识的基本核心”,即共同的、不变的文化要素。其中包括各种基本知识、各种技艺及传统的态度、理想等,这些要素是人人必须学习的。学校的主要任务是将这些文化的共同要素传授给青年一代。强调以学科为中心和学习的系统性,主张恢复各门学科在教育过程中的地位,严格按照逻辑系统编写教材。认为拉丁语、代数、几何等一些对学生心灵训练具有特殊价值的科目应作为中等学校共同的必修科目。重视智力的陶冶,主张提高智力标准,充分发挥教师的权威作用,对要素学习不感兴趣的学生应强制学习。
4. 评述《国防教育法》的主要内容
答:美国联邦政府于1958年9月2日颁布了《国防教育法》。内容包括:1加强普通学校的“新三艺”,即自然科学、数学和现代外语以及其他重要科目的教学;要求更新这些学科的教学内容和提高教学水平;为学校设置理科实验室;建立外语教学中心,加强视听电化教学设备;2.加强职业教育;3.强调“天才教育”; 4.增拨大量教育经费。《国防教育法》的颁布是美国立法史上的一个里程碑,大量教育经费的投入,有利于教育质量的提高,并使小学的入学率迅速提高,中等教育普及速度也大大加快。该法令对培养美国科技人才也产生了巨大作用。
二、论述(每小题20分,总计40分)
1. 试论孔子的德育思想及其现代价值
答:孔子(前551—前479年)名丘,字仲尼。孔子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杰出的教育家,是中国私学第一人,为中国古代文化教育事业的发展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他的儒家思想给中国历史文化,整个东方文化,乃至整个世界文化带来了深刻的影响。
随着市场经济在全球的确立和经济全球化的深入发展,各种各样的思潮不断涌现,同时一些腐朽落后的思想也在影响着人们的世界观和价值观,人们的价值取向出现了多元化。在此时期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思想重新受到现代人的认可和重视,从孔子学院在世界范围内的建立和全球同步祭孔这些重大事件就可见一斑。
在儒家思想中,德育在孔子的整个思想体系,特别是整个教育教学思想体系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孔子非常强调道德教育 , 并把它放在培养人才的首要地位。
孔子德育思想的核心是“仁”,以“孝”和“悌”为根本,以“礼”为标准。“仁”是指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也就是做人的道理和规范,是做人的最高准则,是孔子德育思想的主要范畴。“仁者,爱人。”“克己复礼为仁”(《论语·颜渊》),“仁者先难而后获,可谓仁矣。”这些语句都是孔子对于“仁”的含义的解释。仁德是孔子要求培养学生最高尚的道德品质。这一品质几乎包括了人应具有的所有良好美德,在现代社会,完善的人格对人的全面发展和人对现代社会的适应无疑具有重要的影响,尤其是他所提倡的诚、信、温、良、恭、俭、让等美德,对于构建诚信社会、和谐社会都有积极的作用。
孝悌,是孔子处理家庭关系的道德规范。孔子要求:“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就是说,在家要孝顺父母,在外要尊敬兄长。孔子的德育思想,要求人们孝敬双亲,尊老爱幼。家庭是构成一个社会的基本单位,孔子所提倡的这种家庭成员间和睦相处的准则,放置于国家之中,则会促进人际关系的和谐,有利于构建良好的社会秩序,人际关系和谐又是集体凝聚力的外在表现,凝聚力越强,人们之间就越能互谅互助、和睦相处,这对于树立爱国意识和爱国精神都有重要作用。
礼,是“仁”的表现。孔子要求学生遵守社会的道德规范和生活规范。“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在孔子看来,“仁”是“礼”的根本和内容,“礼”是“仁”的形式,二者相互依托,不可分割。孔子在长期从事德育实践的基础上,总结了一整套德育的原则和方法,包括立志有恒,安贫乐道,推己及人,克己内省,改过迁善,言行一致,表里如一等等。例如,“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孔子要求弟子具有推己及人之心,要在互助互让的交往中消除矛盾和冲突。孔子这一系列指导自我修养的方法经过两千多年的传承和发展,所蕴含的思想和精神可穿越时空的界限,今天我们可以继承汲取其中的优秀部分对改善目前学校德育这一薄弱环节、顺应教育的发展趋势,推行素质教育有着深远的意义。我们应该深入发展、吸收借鉴其先进合理的部分,充分改造利用,从而推动现代学校德育的开展和深化,特别是对于师范院校的学生的德育工作的开展将会有巨大作用。这将会极大的提升教师的素质,促进教育质量的提高,进而推动整个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的上升。
孔子的德育思想作为儒家思想的核心,在我们现代社会的各个方面,尤其是对人类个体的发展的作用是不可低估的。我们今天可以继承和发扬这些传统思想来推动整个人类社会的进步。
2. 试论杜威的进步主义教育思想
答:19世纪当时流行的是殖民时期筵席下来的旧教育,再加上19世纪后期从德国传入的赫尔巴特教学方法逐渐刻板化,使得当时的学校陈陈相因,缺乏生气。美国实用主义教育家杜威(1859--1952)是当时传统教育的改造者,是新教育的拓荒者,他提倡从儿童的天性出发,促进儿童的个性发展。
(一)教育即“生活”、“生长”和“经验改造”
教育能传递人类积累的经验,丰富人类经验的内容,增强经验指导生活和适应社会的能力,从而把社会生活维系起来和发展起来。广义地讲,个人在社会生活中与人接触、相互影响、逐步扩大和改进经验,养成道德品质和习得知识技能,就是教育。由于改造经验必须紧密地和生活结为一体,而且改造经验能够促使个人成长,杜威便总结说“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生长”,教育即为“经验改造”。
(二)教育无目的论
在杜威的心中,在不民主、不平等的社会中,教育只是外力强加于受教育者的目的的。在民主的社会中就不同了,应当奉行无目的论。实则,在阶级斗争和无产阶级革命日益激化的年代,杜威很强调教育在改进社会方面的效用,杜威教育目的论的资产阶级性是显而易见的。
(三)“学校即社会”
杜威认为人们在社会中参加真实的生活,才是身心成长和改造经验的正当途径。所以教师要把教授知识的课堂变成儿童活动的乐园,引导儿童积极自愿地投入活动,从活动中不知不觉地养成品德和获得知识,实现生活、生长和经验的改造。
(四)教学论
杜威以教育是生活、生长和经验改造的理论为基础,对教材和教法等课题。作出和传统观念不同的论述。
1、在教材的选择上,杜威建议“学校科目的相互联系的真正中心,不是科学……而是儿童本身的社会活动”。具体地讲是学校安排种种作业,把基本的人类事物引进学校里来,作为学校的教材。
2、在教学方法上,杜威主张“从做中学”,他认为儿童不从活动而由听课和读书所获得的知识是虚渺的。
(五)道德教育论
杜威说:“道德是教育的最高和最终的目的。”“道德过程和教育过程是统一的。”在杜威看来,德育在教育中占有重要地位。杜威极力强调道德才是推动社会前进的力量。在实施方面,杜威首先主张“由活动中培养儿童的道德品质”,其次是要求结合智育达到德育的目的。再则,他很注重教育方法的道德教育作用。
(六)儿童中心论
杜威是在批判旧教育的过程中提出“儿童中心主义”思想的,也就是说,是在“破旧”中“立新”的。在杜威看来,在传统教育那里,“学校的重心在儿童之外,在教师,在教科书以及你所高兴的任何地方,唯独不在儿童自己即时的本能和活动之中”,教科书“是过去的学问和智慧的主要代表”,而“教师是使学生和教材有效地联系起来的机体,教师是传授知识和技能以及实施行为准则的代言人”。因而,传统教育的弊病是显而易见的:“传统教学的计划实质上是来自上面的和外部的灌输。它把成人的标准、教材和方法强加给只是正在逐渐成长而趋于成熟的儿童。差距是如此之大,所规定的教材、学习和行动的方法,对于儿童的现有能力来说,都是没有关联的。……尽管优秀的教师想运用艺术的技巧来掩饰这种强制性,以减轻那种显然粗暴的性质,它们还是必须灌输给儿童的。”由于传统教育把教育的“重心”放在教师和教科书上面,而不是放在儿童的本能和活动中,于是,儿童只能受到“训练”、“指导和控制”以及“残暴的专制压制”。[4]去除这种弊病的出路是使教育实现重心的转移。“我们教育中将引起的改变是重心的转移,这是一种变革,这是一种革命,这是和哥白尼把天文学的中心从地球转到太阳一样的那种革命。这里,儿童变成了太阳,而教育的一切措施则围绕着他们转动;儿童是中心,教育措施便围绕着他们而组织起来。”[5]把教育的重心从教师、教材那里转移到儿童身上,这就是杜威倡导的“新教育”(或“进步教育”),也就是“以儿童为中心”的教育。
上述一系列教育观点,似乎有共同的根源。这个根源就是杜威的哲学观、社会观、方法论。下边从几个方面,分析上述一系列教育观点的特点及优缺点。
(1)杜威根据自己实用主义、经验主义、实验主义哲学观,在宗教与社会、教育与生长,教育与经验、教育与生活、经验与科学、思维与经验、目的与手段,教材与方法、文化教育与职业教育、自然科学与人文科学、个人与世界、兴趣与训练等问题上,反对牵强划分,主张统一和结合。这对克服各种传统观的片面性,产生了积极影响。但在另一方面,由于片面地强调对事物之间的统一性和没有明确其区别性,在不同的问题上,在不同时期,表现出忽左忽右的倾向。
(2)杜威站在民主主义社会观上,极力推崇美国的民主传统和民主社会,并一贯主张用民主主义来改造教育。这在当时克服粗野的个人主义、极权主义方向,无疑是产生了进步作用,但同时产生了很大的消极作用,其表现在:他基于社会进化论的观点,把美国民主社会加以理想化,否定阶级、阶级斗争以及暴力革命,否认美国社会存在的阶级、民族不平等,空喊共同利益、共同福利、机会平等、民主参与等。
(3)杜威根据美国工业革命以及科技、文化、社会生活的巨大变化,致力于改造旧教育,建立新教育的事业。杜威在克服自然主义、复古主义、教师中心,克服教育脱离儿童和社会的弊端等方面做的贡献是被公认的,但没能正确对待和继承传统教育当中的宝贵遗产——强调科学知识的传统(尤其是在高级阶层教育中)智力训练,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学生集体的重大教育作用等。
(4)杜威20年来哲学、心理学、教育学等方面的理论探索和实验求证的产物,是广度与深度、抽象与具体、理论性与实用性较完满的结合。但仍多有不精确、可疑,有待研讨的观点。
20世纪前半叶进步教育运动的历史,大体上说明了杜威教育思想的进步性与消极性(以及反动性)。19世纪以来,美国逐渐发展成为世界第一工业国,但农村与城市、老居民与新移民,新教与天主教、无产者与资产者、帝国主义国家与帝国主义国家,美国与苏联之间的对立仍构成了社会危机。杜威设想通过宣扬美国传统观念民主主义以及改造教育(第一工具),来克服此危机,建立美国及国际社会的“新秩序”。杜威顺应当时新教育潮流,提倡以解放儿童和改造社会为总目标改造旧教育和建立新教育。19世纪以来兴起的轰轰烈烈的美国进步教育运动以杜威教育理论为旗帜,这说明杜威教育思想切合时势之需。但进步教育运动自始至终遇到来自永恒主义和要素主义等学派的挑战,他们指责进步教育不重视基础学科与知识传授,忽视智力训练等。由于忽视制定教育目的在教育中的重要作用,也受到进步主义运动内部的挑战,如布拉梅尔德认为学校教育在很大程度上受社会和文化努力的支配,因而要重新制定教育目的,后来布拉梅尔德打出了“改造主义”的旗帜。1957年苏联人造地球卫星成功地上天之后,进步主义遭到了更广泛更严厉的批判,甚至把美国科技、国防的落后归罪于进步教育运动,随之掀起了课程改革的高潮。到了60年代,在美国又出现重新评价杜威的势头,杜威又被重新肯定。长期以来。杜威教育理论不论在美国或在国际上都享有权威。至今,《民主主义与教育》和《理想国》、《爱弥尔》一起享有教育瑰宝之荣誉,誉为了解美国及国际新教育运动的实践及理论的一把钥匙。
1919年5月10日至1921年7月10日,杜威到中国进行了访问和讲学,曾在辽宁、河北、山西、山东、江苏、浙江、湖南、湖北、江西、福建、广东、北京、上海13个省市进行演讲,宣传自己实用主义哲学与教育思想。1919年出版了上海江苏省立第二师范学校新学社编《杜威在华讲演集》,1920年出版了北京晨报社丛书第三种《杜威在华讲演》。1922年制订的“新学制”明令实施儿童中心教育。陶行知等不少我国教育家都受到杜威教育思想的启发和影响。解放前,杜威是外国人当中对中国教育的影响最广、最深的人。解放后,他的教育思想和实用主义哲学一样,被当作帝国主义反动理论受到批判。自从解放思想、改革开放以后,国内有些人对杜威教育思想进行了一分为二的分析批判。杜威主要把教育看作是改造社会、推进社会进步的“第一工具”,同时看作是儿童生长与发展的特殊环境,因此一方面强调了教育的社会性、社会职能(“学校即社会”,“教育即社会生活”等),另一方面强调了教育与经验的相结合(“教育即经验的不断改造”,“在经验中学”等)。除此之外,改造旧教育创建新教育的胆识,理论求索和实验求征相结合的方法论,民主与科学的精神等,也都是值得我们深刻理解和批判地学习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