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教育计划 > 教育公正与小学生的共同发展

教育公正与小学生的共同发展

发布时间:2020-12-09 03:10:19

1. 浅谈怎样在教学中践行公正的教育原则

公正始终是人类的追求。在社会教育关系中实现公正,历来是教育家、思想家和政治家们竭力倡导的价值目标和籍以发挥著述的传统领域。就我国而论,从孔子主张“有教无类”的教育公正思想算起,也有两千多年的悠久历史。如何在教学实践中践行公正的教育原则也成为广大教育工作者共同探讨的问题。公正是处理人际关系时公平和正义的伦理原则。教师的公正是指教师在自己的教育活动中对待不同利益关系所表现出来的公平和正义。教育的公正有利于良好的教育环境的养成,有利于教师威信的提高,有利于学生学习积极性的发挥,有利于学生的道德成长,更有利于社会公正的实现。因此,在实际教学过程中,作为教师可从以下几点来实现教育的公正。

第一,要尊重每个学生的人格和受教育的权利。

只有老师平等地对待每一个学生,真正尊重和信赖学生。对不同性别、年龄、出身、智力、个性、相貌以及关系密切程度不同的学生能够做到不偏心、不偏爱、不偏袒、同等对待,对于身心有缺陷的学生或后进学生不能歧视他们。教学十年,每接一个新的班级,我总要上一堂预备课,课的主题是:夸夸我自己。在课前,我先找前任教师了解班级学生的情况,如哪些同学学习较好?哪些同学学习有困难?哪些同学有特殊情况,需要老师特别关注等。但在预备课上,我总是装作不了解他们的样子,给每个学生一个公平展示自己的机会。而这节课的好处在于,这些可爱的学生(无论以前是怎样学习的)在这个学期的第一周总能表现出良好的学习状态,能认真听课、及时完成作业,为新的学期开了一个好头。

尊重学生的人格还表现在要尊重学生人格人身不受侵犯的权利,无论在任何情况下,都不能用刻薄、粗俗的语言讽刺、挖苦、嘲笑和打击学生,尤其是体罚和变相体罚学生。教师与学生要建立起一种平等民主与合作的关系,要经常与学生和学生集体平等交换意见,采纳他们合理的意见、建议和要求。记得有一次,我在课堂上宣布前一次作业的批改情况,刚说完,就有一个学生站起来,对我给他打的等第表示不满。当时他情绪非常激动,根本无法与他交流,我请他先坐下,告诉他,等上完课再跟老师好好的谈一谈。课后,我请来这名学生,重新看了他的作业,告诉他按我批改作业的标准他应该得“良”,这时,这位学生哭了,他告诉我,他做这次作业比以前的任何一次都认真。我翻开前面的作业比较了一下,可以肯定他说的是真话,我决定给他这次作业评“优”,同时告诉他,以后有什么问题可以课后找老师商量,不能在课堂上干扰课堂纪律。看到这位学生捧着作业本,连声说“老师,谢谢”,我也感到轻松了许多。

第二,要公正合理地给予学生评价。

如何对学生的知识、能力、品质和长进程度给予恰当评价,历来是教育工作者关注和讨论的问题,因此,评价公正也是体现教育公正的一个重要方面。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无论是在评语,规则和分数面前都应人人平等,不循私情和规范准确。

在我校的学生学期成绩评价表上有听、说、写三部分,这三部分占平时成绩的20%,但由于缺乏统一的评价标准,虽然有学生自评和小组互评,决定权还是在老师的手里。在这种情况下,更需要教师遵循公正的教育原则,对所有的学生一视同仁,公平对待。在如今的中学阶段普遍存在这样一种现象,有部分学习成绩较好的同学上课能认真听讲,却不爱举手发言。针对这种情况我总是在期初的时候,找这些同学谈心,同时与他们商定一些激励机制,鼓励他们在以后的课堂教学过程中认真思考,积极发言。在我所任教的班级中,也有几个成绩较差的学生,由于平时老师对他们关注的比较多,与老师的感情较好,在课堂上他们很愿意起来发言,我总是当场肯定他们的态度,给他们一个满意的分数。这样,老师公正的态度在学生的心目中建立起权威的形象,师生间建立起一种和谐的关系,更有利于教学工作的开展。

第三,要公正合理地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

所谓“爱无差等,一视同仁”,教师不应以自己的私利和好恶作标准处理师生关系,要给所有学生提供平等的受教育的机会。野蛮产生野蛮,仁爱产生仁爱,这就是真理。在这里,“爱”是公正的原则,正如俄罗斯有一句谚语:“漂亮的孩子人人爱,而爱难看的小孩才是真正的爱”。教师教育学生,必须是爱与严相结合。爱,不是出于个人的狭隘感情或“自然好恶”,而是出于教师对祖国和民族未来的热爱、对教育事业的热爱、出于一种高尚的道德感,责任感;严,也不是随心所欲,而是严中有爱,严中有理,严中有方、严中有度。教育不是知识的发售、更不是单纯的灌输,教师应深入了解学生、潜心研究教育的自身规律,选择公正合理态度、方法教育学生。

第四,要公正客观地处理学生中的各类矛盾冲突。

人不是生活在真空,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或与同学、或与学校、教师、职工、或与社会各方面偶尔产生矛盾、甚至发生冲突是再所难免的。公正原则要求教师在处理涉及学生的矛盾的时候,必须主持公道。必须调查研究,分析原因、寻求相称的解决办法,妥善处理。要做到“公平如秤”,不偏袒一方,责难一方。在我们日常的教学工作中,经常能遇到学生发生冲突的情况,这时,作为教师,对班上优等生和后进生要一视同仁,不能另眼相看,优等生犯了错误决不能护短,同样要进行教育,使他们健康发展,后进生犯了错误也要多做调查,实事求是的分析。随着社会的进步,教师自身修养的不断提高,对学生的公正必将得到真正的实施。

第五,要实事求是,公平合理对学生进行“赏罚”。

“信赏必罚”,原本是政治家们的用人之术。如今“赏罚”的运用已成为教师教育、激励和规范学生行为的经常性措施。教育公正要求教师对学生的“赏罚”,必须以教育为前提,必须在实施中做到“赏罚”有据、“赏罚”有度、“赏罚”公平,做到“尊重与要求统一”。一方面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因材施教,一方面在制度上又不能允许有特殊学生存在。卢梭曾经说过:“我们不能为了惩罚孩子而惩罚孩子,应当使他们觉得这些惩罚正是他们不良行为的自然后果。”赏罚本身往往不是主要的,学生真正在意的是赏罚所体现出的教师对他们的评价。在教学中,每逢每个月的月末,我都要进行一月小结。

教育事业是一个充满爱心的事业。在一定程度上,教育事业要求我们爱学生,爱学生也就是爱教育事业。教师仁慈是一种无私的“类”(人类)的关怀、理智的热爱,教师仁慈德性的践行,对学生的思想品德塑造、行为习惯养成、人格健康成长、学业成绩提高都有至关重要的作用。本人从教十多年来的教育教学生涯中,不断加强自身修养,践行师德规范、满腔热忱、勤于岗位、精于业务、精心育人,以高度的奉献精神积极工作,始终对学生充满爱心、仁慈、尊重、宽容、理解和扶助,真正做到以人为本,仁慈施教。

2. 联系实际谈谈你对我国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教育公平和教育公共性的看法

怎么看教育公平
安徽铜陵,一个以盛产铜矿而得名的城市,近年来因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而广受关注。经过十几年的改革探索,铜陵市通过合理配置教育资源,大力促进教育公平,创造了一个“学校没有好坏之分,只有远近之别”的“铜陵模式”。很多地方盛行的“择校风”,在这里已经淡出了人们的视野,孩子们在公平、宽松的环境中健康成长。
教育事关民族兴旺、人民福祉和国家未来,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重要基础。促进教育公平,让所有孩子共享同一片蓝天,是亿万家庭的殷切期盼,是办好人民满意教育的必然要求,也是让全体人民共享改革发展成果的重要体现。
为什么教育公平问题引起社会高度关注?
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30多年来,教育事业取得了巨大成就。我们举办了世界上最大规模的教育,基本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体系;城乡免费义务教育全面实现,高中阶段教育毛入学率由1949年的1.5%上升到79.2%;职业教育快速发展,显著改善了新增劳动力结构和素质;高等教育规模跃居世界首位,毛入学率达到24.2%,进入大众化阶段;国民受教育程度显著提升,15岁以上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从1949年的1.6年提高到8.7年。教育发展保障了广大人民群众受教育的权利,提高了全民族的素质,为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作出了重大贡献。
同时也应看到,当前教育改革和发展与经济社会发展、与人民群众的要求和期待还不适应,特别是教育公平问题还很突出。据2009年年底的一项调查显示,56.5%的人认为存在教育不公问题。这反映了人们对教育公平问题的高度关注。
当前,人们对教育公平问题反映最强烈的,就是在接受教育尤其是优质教育的机会、接受教育的程度和质量等方面存在很大差异。这种差异表现在地区之间、城乡之间、校际之间以及不同社会群体之间。现实生活中的一些现象,会让我们对此有直观、切身的感受。
比如,“择校热”高温不降。在我国许多城市,中小学择校非常普遍。为了让自己的孩子进入声誉和质量较好的学校,每年都有成千上万的家长操劳、奔波数月,通常还要支付数额很大的“择校费”。为了增加“择校”资本,孩子们不得不参加各种各样的“占坑班”、补习班,考取名目繁多的证书,幼儿教育“小学化”、小学教育“初中化”倾向愈加严重。这些现象多年来禁而不止,治而不愈,成为教育领域的一大“顽症”。
比如,困难群体公平受教育机会尚未得到充分保障。一部分农民工随迁子女还在办学条件不达标的打工子弟学校就学,国家助学体系尚没有覆盖普通高中教育,没有做到“应助尽助”,残疾儿童教育水平仍落后于普通儿童教育水平,等等。
再比如,不同地区考生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不公平,部分地区学生入学机会偏少。这种现象多年来一直备受争议,由此引发的“高考移民”问题时有发生。
教育寄托着亿万家庭对美好生活的期盼。解决好这些问题直接关系群众切身利益。对个人来讲,它关系每一个人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人的一生;对整个社会来讲,直接影响社会公平正义,影响社会和谐稳定。正因为如此,教育公平问题才受到群众广泛关注。

影响教育公平的原因是什么?
“中央给咱办实惠,农民种地不交税,娃娃上学不交费,真是和谐好社会。”这是近年来我国农村许多群众发自内心的感慨。可以说,随着免费义务教育等一系列政策措施的实施,“有学上”、“上得起学”已经不是问题了。人民群众现在对教育问题的意见,对教育公平的呼唤,实际上主要是对“上好学”的期待。
当前,到底是哪些因素影响了教育公平呢?
经济社会发展不平衡。由于自然条件、历史基础和具体政策等多种原因,我国城乡、区域发展差距大。而发展教育特别是基础教育的责任主要在地方,地方的教育水平直接受当地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的制约,区域和城乡之间发展的差距必然带来教育发展的差距。2008年上海市初中生均预算内教育事业费为15473.62元,而贵州省仅为2310.83元,相差近6倍。可以说,教育不公平问题很大程度上是经济社会发展不平衡在教育领域的直接反映。
教育投入不足。“穷国办大教育”是我国教育事业发展的真实写照。虽然各级政府对教育的投入不断增加,但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例一直较低,2008年只达到3.48%,不仅低于大多数发达国家,而且低于部分发展中国家,与我国教育发展的需求还存在很大差距。教育投入的不足,严重制约着教育条件的改善和教育资源,特别是优质教育资源的扩展。
资源配置不合理。我国20世纪50年代开始实行重点学校制度。在教育投入总量小、教育资源短缺的情况下,集中财力、物力办好一批中小学,对“多出人才,快出人才”曾产生积极作用。而重点学校制度也同时导致了学校之间资源配置不均衡。近年来,国家取消了重点学校制度,加大了薄弱学校改造力度,坚持公共教育资源向农村、中西部地区、贫困地区、边疆地区、民族地区倾斜。但是,重点学校本身长期积累的名牌效应依然存在,人们形成的固有观念很难改变,这些学校依旧能够吸引大量的社会资源和优秀学生,加剧了教育资源分布的不均衡,甚至造成了同一区域内学校之间两极分化的局面。
政策制度不完善。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和实现高等教育大众化之后,我国教育发展进入新阶段,但影响和制约教育公平的城乡二元经济结构依然存在。一些已经落后于经济社会发展的不合理制度如城乡分治的户籍制度加剧了教育不公;省级政府统筹管理推进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发展的机制尚未建立。同时,对新出现的一些问题,如农民工随迁子女接受“初中后教育”等,还没有可供依据的法律和制度规范。
人民群众教育需求日益增长。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受教育程度逐渐成为影响个人职业、收入乃至社会地位的重要因素,教育作为一种重要的家庭“投资”的观念深入人心,人们对子女接受教育的关注度空前提高。再加上独生子女普遍化,人们都希望让孩子接受高质量的教育。这必然造成对优质教育资源需求不断增长与供给短缺的矛盾凸显,使教育公平问题日益突出。

为推动教育事业在新的历史起点上科学发展,中央作出了制定《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的重大决策。从2008年8月启动,《规划纲要》的制定历时1年零9个月,经过40轮大的修改,两次面向社会各界公开征求意见,2010年5月5日国务院常务会议审议并原则通过。在这个描绘中国教育未来10年改革发展路线图的纲领性文件中,鲜明地提出“把促进公平作为国家基本教育政策”,教育公平的理念贯穿始终。它昭示了党和政府大力促进教育公平的态度和决心,让人们进一步看到了实现教育公平的美好前景。
如何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
对于当前教育发展中存在的不公平问题,人们感受最直接、反映最强烈的,是义务教育发展的不均衡。义务教育作为政府提供的基本公共服务,具有强制性、免费性和普及性,是最应体现教育公平的领域。抓好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就抓住了促进教育公平的关键。
近年来,在推动义务教育全面普及的同时,党和政府积极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2005年,教育部专门印发《关于进一步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若干意见》,明确要求把义务教育工作重心转到均衡发展上来。2006年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将均衡发展纳入法制化轨道,强调各级政府的法定义务。《规划纲要》提出用10年左右的时间实现区域内义务教育基本均衡的目标和一系列具体政策措施。
当前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还存在一些突出问题。如城乡、区域之间发展差距仍然较大,区域内校际之间资源配置不均衡,优质教育资源短缺、辐射面窄等。要以保障公民依法享有受教育的权利为基本要求,以提高教育质量、促进内涵发展为重点,通过合理配置教育资源,推进基本公共教育服务均等化,把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提高到新水平。
一是“提质量”。在人人都有学上之后,人们对教育公平的关注主要体现在教育质量上。促进均衡发展要把提升质量作为根本,更加注重教育的内涵发展。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推进素质教育,深化教学内容、课程体系和教学方法改革,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切实减轻学生课业负担,让学生从应试教育的重压下解放出来,生动活泼学习、健康快乐成长。
二是“缩差距”。城乡免费义务教育全面实现后,城乡、区域间发展不均衡上升为义务教育的主要矛盾之一。促进均衡发展,就要大力加强对农村和中西部地区义务教育发展的支持。在财政拨款、学校建设和教师配置等方面向农村倾斜,尽快形成城乡同标准、一体化发展的格局。加大中央财政支持力度,完善对口支援制度,促进老少边穷地区义务教育发展。很多地方为此进行了积极探索,如成都积极统筹城乡教育发展,大力推进城乡教育一体化;广东省开展“千校扶千校”活动,组织发达地区1000所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对口帮扶欠发达地区薄弱学校,收到良好效果。
三是“重配置”。合理配置资源是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根本措施。陕西吴起县投入5亿多元统一全县建校标准,实现了办学条件均等化;安徽铜陵市鼓励教师跨校兼课、兼职,促进了高水平教师资源共享。要从硬件、软件等各方面促进区域内教育资源均衡配置,努力办好每一所学校。推进学校标准化建设,取消设置重点校和重点班,统一学校公用经费和生均教育经费标准,加大薄弱学校改造力度。实行区域内教师和校长交流制度,加强薄弱学校教师队伍建设。加强教育信息化建设,搭建优质教育资源共享平台。
四是“建机制”。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也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必须建立长效机制。要打破校际和城乡之间的分割,形成城乡和地区义务教育共同发展机制。认真总结一些地方探索的学区管理、集团化办学、农村九年一贯制、示范性高中和重点高中招生指标定向分配到初中等做法和经验,创新教育管理运行机制。强化督导评估,建立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评估和激励机制。
还应注意的是,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不是“削峰填谷”搞平均主义,更不是一个模式办学,千篇一律、千校一面。在大力扶助薄弱学校的同时,要鼓励优质学校继续办出水平、办出特色。
如何解决农民工子女上学难问题?
随着我国城镇化进程和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加快,进城务工的农民工数量逐年增加,农民工子女的教育问题也日益凸显。据统计,2009年我国义务教育阶段农民工随迁子女适龄人数达到997.1万人。如何给这些孩子一张安稳的书桌,让他们像城市的孩子一样接受义务教育,健康成长,是促进教育公平必须解决的重大课题。
为解决这一问题,党和政府采取了一系列重要举措。早在2001年,就明确提出了以流入地政府为主、以公办学校为主依法保障流动人口子女接受义务教育权利的“两为主”政策。2003年,国务院办公厅发文要求多渠道安排农民工子女就学,在入学条件等方面与当地学生一视同仁。2006年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规定,把接纳非户籍居住地上学的儿童纳入政府管理的范畴。
2009年中央财政下拨20亿元,专项用于补充接收农民工子女的城市义务教育阶段学校的公用经费和改善办学条件等。各地也纷纷出台政策,保障农民工子女接受义务教育的权利。
经过这些努力,很大程度上缓解了农民工子女就读难的问题。但目前一些地方仍然存在公办学校入学“门槛高”、农民工子女学校教学质量低等问题。而且随着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加快,这一问题将更加突出。如何进一步解决好农民工随迁子女的上学问题呢?
强化流入地政府责任。广大农民工为流入地城市的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流入地政府要切实负起责任,保障农民工子女平等接受义务教育。将农民工子女义务教育纳入当地教育发展规划,指导和督促公办中小学认真做好接收就学和教育教学工作。建立农民工子女接受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将所需经费纳入地方财政保障范畴,对接收农民工子女人数较多的学校给予补助。制定农民工子女接受义务教育的收费标准,做到与当地学生一视同仁,采取措施帮助家庭经济困难的农民工子女就学。
发挥公办学校主渠道作用。充分挖掘公办中小学潜力,合理调整和完善学校布局,新建、改扩建一批学校,尽可能多地接收农民工子女就学。降低入学门槛,简化入学手续,不得随意设置入学条件限制。对农民工子女接受义务教育要与当地学生在收费、管理等方面同等对待,不得违反国家规定加收借读费及其他任何费用。
扶持社会力量办学。农民工子女在短时期内完全进入公办学校就读还不太现实,必须进一步发挥民办农民工子女学校的作用。要将农民工子女学校纳入民办教育管理范畴,制定审批办法和设置标准,在办学场地、办学经费、师资培训、教育教学等方面给予支持和指导。加强 对这类学校的督导工作,规范其办学行为,促进其办学水平和教育质量的提高。
推进户籍制度改革。解决农民工子女入学问题,根本上要解决农民工的“身份”问题。2010年6月,广东省出台有关规定,实行农民工积分制入户城镇政策,只要积满60分,农民工就可以申请入户,其随迁子女就学问题也将得到有效解决。应逐步放宽中小城市和小城镇落户条件,逐步解决符合条件的农业转移人口在城镇落户,吸纳有条件的农民工转为城镇居民,使其子女真正享受“同城待遇”。
此外,随着很多农民工子女开始进入高中阶段,他们接受“初中后教育”的问题也日益凸显出来。由于借读费用昂贵、户籍障碍、高考政策限制,以及各地在教材、课程等方面的差异,使得他们在流入地接受高中教育难度更大。应研究制定农民工子女在当地参加升学考试的办法,让流入地高中和中等职业学校的大门也向他们敞开。
如何保障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上得起学?
2009年8月16日,来自四川广安的小张怀揣录取通知书,惴惴不安地来到中国科技大学新生报到处报到。刚出家门时还为学费发愁的小张马上安心了:在出示有关证明后,马上通过“绿色通道”顺利办好了入学手续。“不带一元钱,也可进校园”,为保证家庭经济困难学生顺利入学,全国高校普遍建立了“绿色通道”制度,对经济困难学生一律先办理入学手续,再根据核实的情况,采取不同的措施予以资助。
“不让一个孩子因家庭经济困难而失学”,是教育公平的重要体现,是切实保障全体人民特别是困难群体受教育权利的必然要求。由于各种原因,我国城乡还有一些学生家庭经济比较困难,这些孩子的上学问题一直牵动着党和政府的心。近年来,国家资助政策体系不断完善:在义务教育阶段,全面免除学杂费,为农村学生提供免费教科书,为家庭经济困难的寄宿生提供生活补助;在中等职业学校,建立了较为完善的保障制度,国家助学金每年资助近1200万人,总资助面达在校生的90%,同时从2009年秋季学期起,对中等职业学校农村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和涉农专业学生免除学费;在高等学校,建立健全国家奖助学金制度和国家助学贷款制度,每年资助约450万人,总资助面超过20%。
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政策体系,是国家对困难学生资助强度最大的制度安排,也是困难学生得到实惠最多、人民群众最满意的制度安排。要不断完善这一政策体系,把各项资助措施落到实处,确保每一个学生接受教育的基本权利,无论哪个教育阶段,都不能让学生因家庭经济困难上不起学。
扩大资助范围。资助范围要在现有基础上,向各个教育阶段、各级各类学校延伸。鼓励各地对家庭经济困难幼儿入园提供资助;推进把普通高中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纳入国家助学体系;逐步扩大中等职业教育免费范围,在免除农村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和涉农专业学生学费基础上,将政策实施范围扩大到城市低收入家庭子女;完善研究生资助政策,设立研究生国家奖学金。这样,就能逐步建立起从学前教育到研究生教育的全过程资助体系,实现“应保尽保”。
提高资助标准。由于国家财力有限,目前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资助标准还不高。要随着经济社会发展,不断加大资助力度,让这些孩子不仅上得起学,而且逐步上得好学。提高农村义务教育家庭经济困难寄宿生生活补助标准,改善学生营养状况。根据经济发展水平和财力状况,建立国家奖助学金标准动态调整机制。
落实资金保障。完善资助体系,资金投入是基础。中央和地方财政要足额安排应当负担的资金并及时拨付到位。省级政府要做好统筹协调,完善省对下转移支付制度,确保应承担的资金不折不扣地落实到位。高校和中等职业学校要从其事业收入中提取4%-6%的资金,用于助学。加强对各项资助经费的管理使用、审计监察,提高经费使用效益,把国家有限的财力用好。
动员社会力量。长期以来,社会力量在资助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就学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比如,希望工程实施20年来,募集资金超过56亿元,援建希望小学15900多所,资助失学孩子340多万名。要继续在全社会大力弘扬崇文重教、扶危济困的文明风气,完善各项引导激励政策,形成社会各界关心教育、帮助困难家庭学生的良好氛围。
“同在蓝天下,共同成长进步”,是全国亿万孩子的共同心愿;“努力办好每一所学校,教好每一个学生”,是党和政府的庄严承诺。随着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在全党全社会的共同努力下,让所有孩子都站在公平的起跑线上,让祖国的花朵共享一片蓝天的目标,必将逐步变为现实。

3. 公平的教育

教育公平

教育公平的观念源远流长,追求教育公平是人类社会古老的理念。从历史上看,古希腊的大思想家柏拉图最早提出教育公平的思想,亚里士多德则首先提出通过法律保证自由公民的教育权利。在两千年前我国古代的大教育家孔子也提出“有教无类”的朴素教育民主思想。近代西方资产阶级致力于寻求教育公平,18世纪末,教育公平的思想已在一些西方国家转化为立法措施,在法律上确定了人人都有受教育的平等机会。而我国自古代隋朝建立的科举考试制度同样也体现了一种教育公平的理念。到了近现代的西方社会,又在不同的时期大致出现了三种不同的教育公平观,它们就是保守主义的教育公平观、自由主义的教育公平观和激进主义的教育公平观。1949年,新中国成立之后,《共同纲领》便确定了“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新民主主义的教育方针,体现了新中国重视社会公平、教育公平的基本价值。因此,我们可以说,教育公平是一个历史范畴,在不同的国家和不同的历史时期有着不同的含义。它既是对社会现实的一种反映,也是对社会现实的一种超越,是社会现实与教育理想的统一,具有特定的历史意义,包括它的历史合理性和历史局限性。 三个层次 (1)确保人人都享有平等的受教育的权利和义务;(2)提供相对平等的受教育的机会和条件;(3)教育成功机会和教育效果的相对均等,即每个学生接受同等水平的教育后能达到一个最基本的标准,包括学生的学业成绩上的实质性公平及教育质量公平、目标层面上的平等。其中,“确保人人都有受教育的机会”是前提和基础,“提供相对平等的受教育机会和条件”是进一步的要求,也是“教育成功机会”和“教育效果相对均等”的前提。而通常,这三个层次被概括为:起点公平、过程公平和结果公平。此外,对教育公平的正确认识还包括:教育公平的发展有一定的相对性和追求教育公平与追求教育效率是统一的这两个方面。 教育公平的发展有一定的相对性 这是因为,在这个世界上不存在不受限制、完全意义上的绝对公平,它必然依赖一定的社会条件的存在,受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和人们对教育公平观念的认识程度的影响而产生变化。原始社会的教育公平是一种涉及全体成员的低层次的公平;在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教育则成为一种特权被局限于一小部分人中间,广大劳动人们的子女极少有受正规教育的权利和机会;工业社会以来,教育才逐渐走向大众,人们对教育公平的认识才慢慢经历了从起点的公平、过程的公平到结果的公平。因此,教育公平是人们追求的永恒理念,是人类奋斗的方向与目标。 教育公平与教育效率是统一的 在社会现代化的发展过程中,公平与效率往往处于难以兼得的冲突状态。教育发展也面临着类似的困境。但与社会、经济领域不同的是,教育领域的这一矛盾有其自身的特殊性。研究表明,在教育阶段,这两者的目标是高度重合的。即在不同的发展阶段中,教育公平问题的特征和重心是不同的。在发展初期,最重要的是普及教育,保障广大儿童平等地接受教育的权利。在教育初步普及之后,追求的是教育过程中的公正待遇和更高的教育质量,即对教育品质的追求。因此,在教育权利平等的前提下,我们还必须经过高度筛选、分流的教育制度,着重考虑经济的合理性,要求在资源配置和教学过程中,平等地对待每一个学生,让他们享受平等的教育;同时,又以承认个体差异、发展的不平衡为前提,给每一个儿童提供另外不同的教育,使其个性得到充分的发展。从而最终保证他们教育过程中的公正待遇和教育质量。 教育公平的多重含义 从教育实践主体来看,教育公平可分为学生公平与教师公平。学生公平是指对待和评价学生公平与否的问题;而教师公平则是指对待和评价教师公平与否的问题。从教育活动过程来看,可分为教育起点公平、过程公平和结果公平。起点上的公平是指每个人不受性别、种族、出身、经济地位、居住环境等条件的影响,均有开始其学习生涯的机会。过程公平是指教育在主客观两个方面以平等为基础的方式对待每一个人。结果公平即教育质量平等。从教育公平的结果是根据一定的公平原则进行操作而产生的这一角度来看,教育公平可分为原则的公平、操作的公平和结果的公平。教育公平原则是教育结果公平的前提条件,操作的公平需要把操作的步骤合理化,固定下来,形成公平的程序,还需要各种形式的监督机制、监督机构及配套的技术手段,进而保障结果的公平。从是否把教育实践的主体(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看作存在着差异,教育公平可分为同质的教育公平和差异的教育公平。同质的教育公平是指忽略人人之间的差异,用同一的教育公平原则指导实际的教育活动。而差异的教育公平认为每个人都是各不相同的。从实存与观念的角度来看,以上我们所谈的都是实存公平,除此之外,教育公平还有一种观念层次的公平,它是对实存公平的一种主观反映,是对实存公平的一种价值判断,主要表现为一种教育公平感,即对公平问题进行评价时所产生的一种心理感受。 西方学术界认识 事实上,进入21世纪后,西方学术界便提出了“给每一个人平等的机会,并不是指名义上的平等──机会平等,而是要肯定每一个人都能受到适当的教育,而且这种教育的进度和方法是适合每个人的特点的”的观点,这也就意味着教育公平是使学生最大限度地获取知识,并突出学生作为个体所具有的个性。在2007年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为协助其成员国制定教育政策等目的而准备的文件中,教育公平的定义为:“教育公平有两个含义。第一个含义是公正(fairness),就是要保证性别、社会经济地位和种族等个人和社会因素不妨碍人达到其能力所允许的教育高度。第二个含义是覆盖( inclusion ),就是要保证所有的人都受到基本的、最低标准的教育-例如,每个人都应该能够读、写和做简单的算术。”[1] 这也就意味着教育公平一是要做到“因材施教”,使人充分发展;二是要保证所有的人都受到最低标准的教育。教育公平不是平均,不是平分教育资源。这还意味着把性别、社会经济地位等个人和社会因素纳入入学标准,使这些因素把部分学生档在学校大门之外,妨碍这些学生发展的做法是违背教育公平原则的;而“分数面前人人平等”的入学标准是符合教育公平原则的。 中国的教育公平问题

4. 怎样理解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重要基础

教育是复民族振兴的基石,教育制公平是社会公平的重要基础。因为教育是人生的起点,起点不公平后面的道路本身不公平,社会是由人组成的。

教育涉及千家万户,惠及子孙后代,教育公平是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公平正义的客观要求。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促进社会公平正义,说到底,就是以人为本,这是我们党的根本宗旨和社会主义制度的本质属性所决定的。

教育公平面临的突出问题,主要是社会公平方面存在的问题在教育领域中的反映,也与教育体制改革滞后有关。

(4)教育公正与小学生的共同发展扩展阅读:

确保人人都享有平等的受教育的权利和义务;提供相对平等的受教育的机会和条件;教育成功机会和教育效果的相对均等,即每个学生接受同等水平的教育后能达到一个最基本的标准;

包括学生的学业成绩上的实质性公平及教育质量公平、目标层面上的平等。

其中,确保人人都有受教育的机会是前提和基础,提供相对平等的受教育机会和条件是进一步的要求,也是教育成功机会和教育效果相对均等的前提。而通常,这三个层次被概括为:起点公平、过程公平和结果公平。

5. 如何促进教育资源的公平化

管理,建立健全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政策体系、教得好”新局面、补充。同时、版农村教育弱的两极分权化问题,逐步建立教师“越往基层。客观来说,是最具起点意义的公平。今年,促进师资配置公平,有效缓解城区教育强。从去年开始,就是贯彻落实共享发展理念、待遇等关键领域,全省贫困学生资助政策实现了教育过程全覆盖。促进教育公平,紧扣乡村教师培养,我省教育发展存在区域不平衡的现象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基石,推动乡村教师支持计划,开启我省乡村教师“下得去,我省全面启动教育精准扶贫全覆盖行动、培训、越是艰苦、地位待遇越高”的激励机制、留得住

6. 运用政治生活知识说明政府为什么要促进教育公平发展

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教育是民族振兴的基石,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重要基础”。这就表明,促进教育公平,在我们党领导人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进程中,是一项具有全局性、战略性的任务,也是我国教育改革和发展坚定不移追求的目标。
第一,教育涉及千家万户,惠及子孙后代,教育公平是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公平正义的客观要求。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教育事业取得了巨大成就,义务教育基本上已全面普及,比同等收入发展中国家的平均水平要高。高中阶段入学机会迅速扩大,职业教育稳步发展,高等教育进入大众化阶段,入学机会成倍增加。助学体系基本形成,更多的贫困学生得到资助完成学业。教育收费和办学秩序进一步规范,学生的合法权益得到了维护。总的来看,我国教育公平的成效是显著的。
第二,教育公平面临的突出问题,主要是社会公平方面存在的问题在教育领域中的反映,也与教育体制改革滞后有关。虽然我国教育公平的整体状况在不断改善,但目前在城乡之间、区域之间、学校之间,义务教育的师资和办学条件的差距不小,部分公共教育资源的配置和使用也缺乏有效的监管。社会公平环境优化了,教育公平增长空间就会加大;而教育公平程度提高了,社会公平水准也会随之提升。
第三,把促进教育公平作为国家基本教育政策,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促进社会公平的重要战略选择。我国的基本国情是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促进社会公平牵涉面特别广,只能尽力而为、量力而行,促进教育公平也是这样。必须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按照国家基本教育政策,“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所谓促进教育公平要尽力而为,就是要求我们继续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落实教育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所谓促进教育公平要量力而行,就是要求我们立足国情、因地制宜,让公共教育资源向贫困地区、民族地区倾斜,推动农村同城镇、中西部同东部的教育协调发展,逐步实现基本公共教育服务均等化。

7. 浅谈怎样在教学中践行公正的教育原则

第一、要尊重每个学生的人格和受教育的权利。
教育学所常说的要树立正确的师生观的问题。从伦理学的角度看,教师要公正地对待学生,首先是要真正尊重和信赖学生。在学生犯错以后不能以该生的平时表现直接判断,要进行仔细的调查,
有的学生平时表现不好,但不是时时犯错,事事犯错。
教师应当认识到,学生也是一个有独立人格的个体。教与学的关系既是一种制度性的授受关系,也是一种人格上完全平等的人际关系。在我国的传统中,教师往往习惯于把自己置于“绝对权威”的地位,往往认为自己当然在人格上高于学生,漠视学生独立存在的主体性。这样当教师教导学生应当公正处世时,学生极有可能报一种不以为然的态度。因为在他与教师的交往中,体会不到应有的尊重或人际公正。所以,古代社会产生的“师道尊严”的观念是有违师德,尤其是有违现代教育伦理的基本要求的。当然,人格上的平等并不意味着角色上的对等。
第二,要“爱无差等,一视同仁”
教师不能以自己的私利和好恶做标准处理师生关系,应当给所有学生提供平等的学习机会。对不同
性别、年龄、出身、智力、个性、相貌以及关系密切程度不同的学生能够作到一视同仁、同等对待。一个最为常见的现象是,教师往往出于虚荣或其他利害有意无意偏爱一些学业成绩好的学生,
而相对歧视或忽视一些成绩差的学生。有意的不公正当然属于明显的师德缺陷,无意的不公正也是应当注意防范的。实际上正是因为后者的成绩差才更需要教师的关怀和帮助。正如俄罗斯的一句谚语所说的“漂亮的孩子人人喜欢;而爱难看的小孩才是真正的爱”。
第三,要公正合理地给予学生评价。
如何对学生的知识、能力、品质和长进程度给予恰当评价,历来是教育工作者关注和讨论的问题,因此,评价公正也是体现教育公正的一个重要方面。有的教师为了讨好学生家长,再对该生评价时隐瞒缺点夸大优点,对喜欢的学生评价都是好,对不喜欢的学生评价都说缺点。所以教师评价学生是要公正合理,做到真正意义上人类灵魂的工程师,而不是让这句话只是个口号。
第四,要实事求是,公平合理对学生进行“赏罚”。
要作到“尊重和要求的统一”。一方面要根据学生的实际因材施教,但是另一方面在制度上又不能允许有特殊学生的存在。赏罚本身往往是次要的,学生在意的主要是赏罚所体现出的教师对他们的评价。现代教育的一大难题是如何认识惩罚的教育性。许多抽象地人反对惩罚,尤其是“体罚”,理由是损害学生的身心健康。但惩罚在何种情况下是损害学生的身心健康的,什么是体罚和一般惩罚的界限一直是人们争论的话题。实际上除了较为严重的损害有背于教育活动的性质和范围之外,一定情况下对学生的惩罚与奖励一样,是有利于他们的成长而不是相反的。问题的关键在于处罚的程度和性质。

8. 教师如何践行公正的教育原则

教师要重点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践行教师的公正。
一、严格要求自身方面
1、教师要有高尚的师德。我们选择了教师这个职业,就意味着我们比别人有更多的讲究之处。从进师范起,“崇德敬业,为人师表”八字校训就赫然展现在眼前。是的,德高为师,身正为范。教育的最终目的是育人,育人靠教师。“无能”不能当好教师,“无德”不能当教师,师德并重才能当好教师,教师要教好书,成为“经师”,而且要成为学生成长和身心健康的指导者,成为“人师”。教师担负着培养下一代的重任,教师的公正与否,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生。要实现教育公正,首先要求教师成为一个公正的人。一个自私或有偏见的教师很难做到教育公正。一个明哲保身、不能坚持真理的教师也难做到真正的教育公平。所以,要求教师对人对己公正,比别人更要有宽阔的胸怀和高度的使命感,同时还必须有一定的自制力和抵制压力、坚持公正的勇气。没有对教育意义的深刻领悟和使命感,没有无私奉献的情怀,不具有较高人生境界者很难完全实现公正原则。一个师德高尚的教师,必然对学生充满爱心,一个“师爱”铸成的教师,必然具有强烈的责任心和科学的学生观。他会全面地爱每一个学生,做到爱无差等;他会了解学生,理解学生,信任学生,尊重学生;他会严格要求学生,爱而不溺。
2、找准教师的定位。上面虽说到,教师应当讲求无私奉献,但我们要把握好分寸。教师在一言一行上要以身作则,做好榜样;在待遇方面却不能睁只眼闭只眼。因为教师与任何人一样,是一个活生生的人,同样有家庭,同样需要生存。教师应当对得起自己,所以必须有一种对自己的公正。它包括对教师自尊、荣誉以及合理的经济利益等合法权益的要求和维护。教师对自己的公正不仅是“我—我”关系,也涉及到教师与社会的关系。在中国社会中,也许是人们对教师的职业期望较高,一方面社会在舆论上普遍赞同提高教师的地位和待遇,但另一方面人们包括教师本身往往又认为教师应当羞于言利,只做蜡烛,只问耕耘。要求教师做苦行僧无论是社会还是教师本身,都是一种不公正,因此这一心态应当予以纠正,就要教师从自身转变观念,维护自己合理的各种利益做起。
3、教师应树立现代教育理念。①、树立爱的大教育观。爱就是教育,没有爱就没有教育。爱是打开学生感情大门的钥匙。当学生知道你是真诚的热爱他们时,他们感情的大门,智慧的大门就会向你打开。任何教育都应建立在爱的基础上,教师对学生的热爱、对所教学科的热爱、对科学的崇尚,会激发起学生对教师的尊敬、对学习的执著探索和对科学的追求。②、教学观。现代社会倡导自由、平等、和谐理念,教育教学更是如此。教师应建立师生合作的、民主的教学环境,以学生为中心,积极创设智力操作活动,将有意义的接受性学习和教师指导下的学生探索性学习结合起来,创设启发诱导的环境,提供材料、工具和线索,引导学生观察、操作、思考,培养学生“手脑并用”能力,教会学生学习,启迪学生智慧,以最大限度地发展每个学生的知识、才能和情感,力争使其在自己的基础上获得最大的发展。
提高自身教育素养。
①教师对自己所教的学科要有广博的知识。苏霍姆林斯基提到,教师要提高自己的教育素养,就是要读书,读书,再读书。要有读书的兴趣,要喜欢博览群书,要能在书本面前坐下来,深入地思考;②要懂得各种研究学生的方法;③扎实的心理学基础;④教师的语言修养;⑤要有应对突发事件的教育机智。有一个处理作弊的例子说明了教师践行公正对于教育技巧的需要。一位教师在监考时发现一个学生是抄袭了一道一分的题目。事后,这位教师在这个学生的试卷上打分为“100-1”。当这位学生接到试卷后非常惭愧,立即找到老师,承认错误,要求老师将100分改回99分。老师听后,在他的试卷上批了一个“99+1”,并对他说:“知错就改就行,以后特别注意,这一分是对你能认识和改正错误的奖励……”[
5、处理好与同事、领导的关系。教师的同事关系必须保持应当的“度”,这是一种“同事公正”。教师在与领导的关系上,除了管理关系,人格上是完全对等的,处理上最关键的是要在工作上服从分工,相互配合,在人格上相互理解,彼此尊重。教师与同事关系,主要是要公正地评价自己和他人的工作,并在此基础上做到相互配合,共同完成教育使命。
二、公正客观的教育学生方面
1、对每个学生持民主与尊重的态度,同等对待。教师对学生的公正其主要含义是在教育活动中;对不同性别、年龄、出身、智力、个性、相貌以及关系密切程度不同的学生能够做到一视同仁、同等对待,不一个人的私利和好恶作标准。教师对待学生应做到不偏心、不偏爱、不偏袒,同等对待,对于身心有缺陷的学生或后进生不能歧视。平等地对待每一个学生,不能当作空话大话来讲。教学14年来,每接一个新班级,我总要先做两件事:①说出对孩子们上课、学习的要求:准时、认真(听、看、想、写、说、姿势正确)、勤奋、准备好学习用具;并明确表明教师的观点:从实际出发,说真话,做实事,帮学生解决实际困难。②上一堂“夸夸我自己”的预备课,树立孩子的自信心。俗话说“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加上老师适时适当的鼓励和提醒,孩子们能坚持好的做法更久,甚至养成良好学习习惯。在数学教学中,我坚持给每个孩子展现、充实自己的机会,照顾全体,即时中肯评价。
有个这样的例子:B是一个学习欠优的学生。一次上课不小心碰倒文具盒,受到数学教师“害群之马”、“朽木不可雕”、“若考90分,我的姓倒着写”的讽刺挖苦。B从此刻苦学习,遇有不懂的问题经常向老师请教,却遭到老师的嘲笑:“你还会问问题?这算什么问题?去……回去好好看书去!”尽管如此,通过努力,B在一次数学测验中得了91分,老师却怀疑其作弊所为。B的自尊心受到了极大的伤害,从此,师生关系越来越紧张,B的学习成绩也越来越差。自卑、孤独充塞了B的心灵,结果连高中也没考上。很显然,这一案例教师违背了公正原则,造成了很积极上进的B同学不但没得到发展,反而被教师的不尊重、不公正毁灭了。由此可见尊重学生还表现在尊重学生人格人身不受侵犯的权利。无论在任何情况下,教师都不能讽刺、挖苦、嘲笑和打击学生。要与学生建立起平等、民主与合作的关系,与学生交换意见,采纳他们合理的意见、建议和要求。
2、公正合理地对学生进行爱的教育。教师要给所有学生提供平等的爱的教育的。野蛮产生野蛮,仁爱产生仁爱,这就是真理。“爱”是公正的原则,正如俄罗斯谚语“漂亮的孩子人人爱,而爱难看的小孩才是真正的爱。”教师教育学生,必须是爱与严相结合。爱是出于教师对祖国和民族未来的热爱、对教育事业的热爱,出于一种高尚的道德感、责任感;严是严中有爱、严中有理、严中有方、严中有度。教师应深入了解学生,潜心研究教育自身规律,选择公正合理态度和方法教育学生,绝对不能偏袒任何一位学生,要就事论事,调查清楚,再做公正批评教育,使孩子认识自己的错误,感觉到教师的爱,从而使情感获得发展。
3、实事求是,赏罚分明。平常我们人与人之间打交道时,经常提及要“对事不对人”,这才是一个正人君子的本色。教育学生更应如此。赏罚本身往往是次要的,学生在意的主要是赏罚所体现出的教师对他们的评价。卢梭曾说过:“我们不能为了惩罚孩子而惩罚孩子,应当使他们觉得这些惩罚正是他们不良行为的自然后果。”教育公正要求教师对学生的赏罚,必须以教育为前提,在实施中做到赏罚有据、赏罚有度、赏罚公平,才能做到尊重与要求统一。要教师做到“尊重与要求的统一”教师一方面要根据学生的实际因材施教,但另一方面在制度上又不能允许有特殊学生的存在。上期总复习中,在小结快结束时,我表扬了一个学生:“某某同学这次将得到老师的特别表扬,同学们先看看这两份试卷。”同学们传阅了试卷,都以全新的目光来看这位学生,为什么?不是这位学生的成绩突飞猛进,而是他的卷面书写判若两人。我对他说:“今天你送给老师一个惊喜,谢谢!你让老师认识了一个全新的你。”此后,这个同学的书写一直很工整,成绩也逐步上升。
4、因材施教,点面结合。面向全体,点面结合,是个教育机会均等问题。加上受教育对象是一个个活生生的人,在各方面都存在差异,应当针对个体选择最有效的因材施教。理所当然,教师为了全班的整体水平提高,对某些后进同学的适当的补课和其他个别的关照是必要的;给一些特别聪慧的优等生创造提高的条件,如适度的“开小灶”,也是公正的。只有这样因人制宜才不至于耽误每一个学生的发展,是一种爱无差等的实质上的公正。教师在落实一视同仁、爱无差等公正原则做法时要考虑到学生在个性、知识水平和智力程度等方面的差异,因材施“爱”、因材施“罚”。因为公正的原则既是“平等的应当平等地对待”,也是“不平等的应当不平等地对待。”教师应当正确做好以全体学生的发展为基础为目标的因材施教,点面结合,杜绝超越限度,置大多数学生于不顾的某些所谓的“抓重点”的有违教育公正的错误做法。
5、要公正客观地处理学生中的各类矛盾冲突。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偶尔产生矛盾,甚至发生冲突是在所难免的。教师践行公正原则,应主持公道,必须调查研究,分析原因,寻求相称的解决办法,妥善处理,要做到“公平如秤”,不偏袒一方、责难一方。
以上是我作为教师,从教十余年来对教师践行公正原则的一些观点。卢梭曾提过,“诸位教师,……你们为人要公正善良,要把你们的榜样刻画在你们的学生的记忆里,使你们深入到他们的心中。”孔子也说:“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现代社会强烈要求教育的公正,让我们广大教育工作者通过自己的不懈努力来共同实现教育公正,完善学生人格,健全学生心理,有效提高教学效率。

9. 要促进教育公平发展和质量提升.坚持什么,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为深入贯彻全国教育工作会议精神和《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20年)》、《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落实《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关于“加快发展继续教育,建设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的要求,大力提升继续教育服务国家发展战略的能力,现提出如下意见。
一、切实把加快发展继续教育摆在更加重要的战略位置
(一)充分认识加快发展继续教育的重要意义。继续教育是面向学校教育之后所有社会成员的教育活动,特别是成人教育活动,是终身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提高国民科技文化素质和就业、创业、创新能力的重要途径。在新的历史时期,加快发展继续教育是提升国家核心竞争力和推进创新型国家建设的必然要求,是促进我国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产业结构调整的重要支撑,是构建终身教育体系和建设学习型社会的迫切需要,是持续开发人力资源和满足广大社会成员日益增长的多样化教育需求的重要举措,对于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建设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具有重大意义。
(二)进一步增强加快发展继续教育的责任感和紧迫感。改革开放以来,继续教育为广大社会成员提供了多渠道接受中、高等学历教育和各类培训的机会,为我国实现从人口大国向人力资源大国转变作出了重要贡献。但是,随着新时期我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继续教育面临的问题也日益突显,主要表现是:教育观念相对落后,总体参与率不高;优质资源不足,共享程度偏低;教学内容、方法和手段需要进一步改革,质量保障体系有待健全;统筹管理体制尚未形成,经费投入机制很不完善,制度和法律法规不够健全等。继续教育仍然是我国教育体系中较为薄弱的环节,还不能完全适应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需要和广大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多样化学习需求,改革和发展的任务十分繁重。因此,各级党委和政府必须进一步增强责任感和紧迫感,站在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和国家战略的高度,把加快发展继续教育放在更加重要的战略位置,采取更加有力的措施,推进继续教育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二、加快发展继续教育的总体要求
(三)指导思想。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主动适应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和人的全面发展需求,落实科教兴国和人才强国战略,坚持以人为本,树立终身学习、人人学习和多样化人才的观念,以建设人力资源强国为目标,以改革创新为动力,以现代信息技术为支撑,加快发展继续教育,促进教育公平,不断提高广大社会成员的能力与素质。着力统筹扩大继续教育资源,积极推进优质资源建设与共享,不断优化办学和服务体系;着力建立健全质量保障体系,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不断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着力完善体制机制,加强制度和法规建设,强化规范管理,构建灵活开放的终身教育体系,推动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建设,为建设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服务。
(四)基本原则。
――坚持以人为本,服务社会。人力资源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第一资源,继续教育是持续开发人力资源的主要途径。要把满足经济社会发展和广大人民群众多样化学习需求作为继续教育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主动服务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建设和广大社会成员更新知识、拓展技能、提高素质的需求,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促进社会公平,促进人力资源强国建设。

10. 教师在教育活动中实践教育公正,应把握好哪几个方面

1. 重视把教育公正作为教师职业道德的重要内容,要让所有教师了解教育公正,重视教版育公正,确立教育公正的权价值信念,增强履行教育公正的道德责任感,正义感、使命感,坚定道德意志,全面实践教育公正。
2. 鼓励教师潜心研究和掌握教育和教学规律,选择公正合理的态度、方法教育学生。要力求做到内心公正与外在行为公正的统一、动机公正与效果公正的统一。
3. 大力纠正教育行业的不正之风,尤其是关系风,人情风和“一切向钱看”的腐败风。要建立制度制止从教不廉和不公的行为。如从最常见的亲友托情“帮忙”、学生家长平白馈赠,到公开以考分、名额、文凭、学位换取或变相换取金钱等等。发现问题,要及时纠正和教育,对个别品行恶劣,严重违背公正原则并造成不良后果的,要公开揭露,予以重罚,直至开除公职,以纯洁教师队伍。

阅读全文

与教育公正与小学生的共同发展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小学读书计划表格模板 浏览:342
小学语文四年级感叹句 浏览:243
天通苑中山实验小学 浏览:596
小学三年级语文补习班内容 浏览:921
吉安师范附属小学作文 浏览:396
小学教师备课网站 浏览:1
私立美男学院 浏览:383
小学六年级上册语文第六单元试卷凉州岛 浏览:915
小学1年级手gong大全 浏览:459
小学生手抄报的图片大全图片大全 浏览:68
小学健康知识讲座 浏览:120
小学毕业季适合发老师的句子 浏览:451
汕尾凤山中心小学校长 浏览:606
小学生毕业汇演舞蹈 浏览:702
小学生抗击疫情的表演 浏览:107
私立华联大学本科 浏览:61
小学三年级作文我想谢谢你400 浏览:855
中小学生睡眠问题 浏览:174
小学生公共生活守规则教案 浏览:313
淮河私立学校 浏览: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