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班级心理健康工作计划,小学心理健康工作怎么制定计划
当今,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日益突出,心理承受能力普遍较差,遇到挫折容易走向极端。比方,报纸上经常有这样的报道:某某学生离家出走、有的患有精神失常症,甚至有的轻生自杀等。这与家庭、学校和社会对学生没能进行及时的心理健康教育,或对心理健康教育重视不够、教育不够有关。所以,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已经到了刻不容缓的地步。心理健康教育的核心是培养学生一种内在的自信心和乐观的情绪,培养学生受到挫折后的恢复能力。那么,在学校中如何对学生进行有效的心理健康教育?班级是学校教学活动的基层组织,所以,心理健康教育应渗透于学校的班级管理之中。本文从四个方面进行论述,谈谈如何在班级管理中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一、教师在传授知识的同时注重心理健康教育的渗透。德国教育家斯普郎格认为:“教育的核心是人格心灵的唤醒”。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各行各业对人才的需求,心理健康教育越来越显示出其重要地位和作用,文化知识的传授必须与社会发展、人的价值观念、人格的完善、心理的健康、自我的需求紧密结合起来。因此,教师应在传授知识的同时注重心理健康教育的渗透,为学生创设一种能够进行创造学习和活动的良好氛围,使他们认识到自己作为一个独立个体所具有的能够成为一个“最好的学生”的潜在能力。这样,不仅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学生的品格,使之具有健康的心理,良好的个性,优良的品质,较完美的人格,也有助于能在良好的心境中学习新知,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正所谓: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二、班主任在日常工作中要教会学生学会自我控制。著名的心理健康专家乔治·斯蒂芬森博士告诉我们:当你苦恼时,可找你所信任的知心朋友倾心交谈,当你的情感遭到激烈震荡时,宜将感情转移到其它活动中去,忘我地去做一件自己喜欢的事,当你遇到较大刺激时,最好暂时离开你所面临的情境。因此班主任要深入学生中去,留心观察,耐心指导,在平时学习生活中注重引导学生,始终保持健康的心态。苏霍姆林斯基教给我们:“教会孩子能从周围世界(大自然、艺术、人际关系)的美中看到精神的高尚、善良、真挚,并以此为基础确立自身的美。”使每一位学生能辨真伪、知荣辱、识美丑、扬善恶。能按社会认为模范的准则来约束自己。勇敢地面对现实、面对挑战,成为有健康人格的一代新人。此所谓:学校无小事,事事是教育。三、定期召开主题班会,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班主任可以定期召开关于心理健康教育的主题班会。例如:“如何面对挫折”、“顺境成才与逆境成才”、“我自信,因为……”等。这需要班主任事先有目的有计划地搜集一些名人、伟人遭受挫折,战胜困难的典型事例供学生们学习,从心理、情感、学习、生活、人际关系等方面对学生进行教育,给学生树立一个榜样。向学生讲述“人生不如意者常八九”,“自古雄才多磨难,从来纨绔少伟男”。“教育是人与人心灵上的最微妙的相互接触”。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说过:“教师本人是学校里最重要的师表,是直观的最有教益的模范,是学生活生生的榜样。”所以,教师可以言传身教,讲述自己在人生旅途中遇到的困难和挫折,如何处理终至成功的,用来感染和激励学生。还可让成功的学生讲述自己的事例。“蓬生麻中,不扶自直。”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教师利用学生的从众心理,营造气氛,制造声势,实践证明,效果很好。四、定期召开家长会,让家长懂得和重视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教育不应仅仅局限于学校。美国著名实用主义教育家杜威早就指出“教育即生活”,“学校即”,主张学校与社会联系。青少年成长是接受来自家庭、社会和学校多方面的教育。因此,要使一个孩子健康成长,成为有用之才,必须重视家庭、社会和学校教育的协调一致,才能提高教育效益。教师要及时与家庭相沟通,建立家校联系卡,共同探讨,统一教育。班主任应定期召开家长会,提醒家长注意对孩子进行意志品质的磨练。孩子在学校的竞争中受挫折、失败是正常的,这不是坏事,只要有信心,跌倒了爬起来后走的更稳更快。还要指导家长读一些有关心理健康教育的书籍,学会正确引导孩子向健康方向发展。“要从小把孩子当作独立的社会人来养育。这样培育出来的孩子,走上社会就能够成为独立的社会的人。”社会的发展要求学校教育重视提高学生的全面素质,培养优秀素质人才,而“一切的成就,一切的财富,都始于健康的心理。”所以,面对这种要求,教师的整个教学应具备一个良好的心理策略,提高工作的预见性,把握教学各环节中学生的情感因素与心理效应,将心理健康教育渗透于日常的班级教学管理中去,从而增进学生的心理健康,完善学生的个性发展,这是社会发展的需要。
2. 小学生心理健康状况
小学阶段是学生身体、增长知识、形成良好思想品质的关键时期。讲究心理卫生,维护心理健康,培养健全人格,不仅有利于学生的身体健康,而且,健康的心理有利于学生提高学习效率,发挥竞赛技能。心理健康的学生,精力充沛、朝气蓬勃,学习效率高,竞赛中能正常发挥技能,取得理想的成绩。相反,如果过于紧张,心烦意乱,将会降低学习效率,影响技能的发挥和成绩的提高。其次,健康的心理,有利于学生的智力潜能的发挥及个性的和谐发展。一个心理健康的学生,充满自信,性格开朗,它可以最大限度的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发展和完善个性。反之,心理上的不健全会严重阻碍其智力的开发和个性的发展。另外,健康的心理有利于形成良好的思想品质。心理健康的学生才容易养成良好的品德,成长为符合社会需要的新人。而某些心理上有缺陷的儿童,往往容易受到各种不良因素的影响,不能正确处理个人与集体、社会的关系,以至最终走上歧途。因此,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与健全人格的教育,是关系到祖国下一代能否茁壮成长的大事。影响学生心理健康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既与学生的遗传因素有关,更取决于家庭、学校、社会三方面环境的影响。作为教师,特别是班主任,有责任扮演好“心理医生”的角色。 一、分析家庭、学校、社会各方面影响学生心理健康因素,为学生创设安定愉快、健康的学习、生活环境。对于我们每个人来说,家庭就是一所学校,父母就是第一任老师,这种先入为主的定势作用,不可忽视,应发挥它应有的作用。“望子成龙”仍是家长们的普遍心态,这种心态,从某种意义上说是属于正常的,但是易使家长的期望高于子女的实际能力,或与子女的自我实现目标不一致等,所有这些对子女的心里都会造成很大的压力。使其心理健康受损,尽管家长们是无意的或不自觉的。在民主、平等、和谐的家庭气氛中,孩子能够无拘无束、健康、快乐的成长,一般出现心理问题的可能性较小。而那些生活在父母离异或家长教育方式简单、粗暴的家庭中的孩子,这不可避免地会受到一些不良影响,遭到难以弥补的心理创伤。为了让每个孩子都能获得安定、幸福的生活环境,我在工作中注意多与家长交流,同家长电话交谈、家庭走访等形式了解学生的家庭情况,帮助家长营造和谐的家庭气氛,不断改善家教方式。学校环境,尤其是班级体的氛围对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是最为直接的。在工作中,我特别注意发挥班级体的作用,尽量让每个学生在班级生活中感受到友谊、尊重、支持,获得安全感。尤其是对那些心理存在一定缺陷,需要帮助的与关心的学生,我更是加倍小心的保护他们的自尊心,以诚恳、鼓励的态度面对他们,以客观、公正的标准评价他们。例如,我们班曹XX同学,父母离异,跟着奶奶生活,是一个不爱学习、不守纪律、不尊敬老师、经常迟到、不按时完成作业的顽皮学生,我发现他小号吹得好,节奏感强,就选他为小号组组长。在此基础上,鼓励他课堂上用心听讲、遵守纪律,提高学习成绩、争取文化课和特长学习双丰收。从此他经常为班集体做好事,学习成绩和纪律表现都比过去有很大进步。社会环境对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也是不可忽视的。社会上的不良文化,特别是影视广播中的不良宣传会给学生纯洁的心灵带来污染,影响学生的心理健康,所以教师要充分了解学生,关心他在看些什么、听些什么、想些什么。发现问题,及时教育帮助。总之,只有家庭、学校、社会步调一致、共同努力,才能为孩子们撑起一方洁净的蓝天,让他们信服、愉快、健康的成长。二、 不断改善教育方式,促使学生心健康发展。班主任是学生最信任的,因此,班主任要充分发挥自己的有利条件,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首先,教师的一言一行、为人处事的态度都会对学生长生潜移默化的作用。所以,教师要以饱满的情绪、乐观的心境感染,当工作中遇到挫折时,要一如既往的、充满自信的面对一切,以自己健康的心理来影响、教育学生。班主任平时还要注意选择一些勇敢进取的人物作为孩子学习的榜样。在学习中表扬先进,激励落后,此外,许多文学作品中的人物,都具有超常的心理品质,不但可以使学习提高阅读能力增强,而且也可以使学生的心理素质得到培养。其次,在活动中培养学生的适应能力。个人的心理适应能力不是天生的,而是后天在生活实践中磨练出来的。课内和课外是一个有机的整体。课外活动能培养学生自主、自立、自强能力,对提高学生的心理适应能力同样至关重要。课外活动的主要形式有读书报告会、文艺联欢活动、团队活动、体育活动、知识竞赛、兴趣小组活动等。创设活动中良好的交际环境,使学生在同龄人中说说笑笑、唱唱跳跳,逐步扩大学生交往圈,能使内向孤僻的学生合群,参加群体交往,找到知心朋友,把所有的忧愁烦恼抛却。对于经常被一些无谓小事缠绕的学生来说,在群体交往中能使之具有广阔的胸怀,保持乐观的心境,学会控制情绪,对不良心理反应进行自我疏导。同时,活动能使教育者及时发现学生的不良心理行为从而对症下药,找到矫治的方法。兴趣小组的活动,如文学写作、集邮、棋类活动、美术、书法、舞蹈等,能使学生沉浸在业余爱好中,冲淡和忘却不愉快的生活琐事。心理学研究表明,人在情绪激动时,会在大脑皮层出现一个强烈的兴奋中心,这时如果另找到一个新的刺激,引起新的兴奋中心,便可以抵消或冲淡原来的兴奋中心。所以,应让心理适应能力差的学生去干一些引起他强烈兴趣的事,即使与当前的学习无关也未尝不可。注意力转移,就不至于“越想越别扭,越想越伤心”了。三、培养学生自信心,提高学生心理素质 实践证明,较强的自信心不仅能使学生在学业上取得更大成功,也会使他们在日后的社会生活中取得更大的成就。在我们长年的教学研究中发现,一些智力超常学习成绩优异的学生,往往都有争强好胜的精神,具有很强的自信心。相反,那些常常抱怨自己头脑不聪明、智力低下的人,往往不是由于他们的智力低下,而是由于他们缺乏足够的自信。因此,对学生进行正确引导,帮助他们树立坚定的自信心,培养他们健康的心理素质是我们广大教育者必须探索的课题。 帮助学生正确认识自我,制定出适合自己的目标。我们知道,人的才能是多方面的,除了学习文化知识的能力以外,还有文艺、体育、演讲、组织、交往等方面的才能。针对受教育主体的个体差异,将学习成绩作为评价学生唯一标准的做法是不可取的,应采取多元评价标准,公正、客观地评价学生,使学生对自我价值有正确的认识。调查中我们还了解到这样一种现状,一些学习成绩差的学生,总有一种自卑的心理,总觉得低人一等,对自己的认识总是停留在自己的不足方面,而没有发现自己的“亮点”,从而造成自卑心理的产生。所以,对这些学生进行教育,帮助他们正确地认识自我就显得特别重要。优等生、普通生与差等生相比,就学习成绩而言,差距比较大。这就需要对他们进行分类指导,因人而异,帮助他们制定符合自己实际的目标。只有这样,才能使他们在学习当中学有目标,也才能激发他们的潜力,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从而走向成功。 用局部的成功来激励学生,使其鼓起生活的勇气。我们应该帮助学生树立这样一种信念:只要一息尚存,就会有希望;不论遭遇何种挫折和不幸,只要能继续,就能谋生存,就能走向成功。学生尽管有了明确的学习目标,但往往在学习过程中,会遇到这样或那样的困难,有时甚至会心灰意冷。这时,教师应该针对不同的学生,用不同的方法进行指导,懂得欣赏我们的学生,对学习基础比较差、意志力弱的学生,要善于发现他们在某些方面具有的相对优势,让他们在回答问题、顺利地完成作业和发挥特长活动的过程当中,不断品尝到成功的喜悦,从而逐步地树立自信心。在这里我们应当注意的是,对学生自信心的培养不能只靠讲大道理,从小事做起更容易让学生接受。例如,我们在组织学生开展活动的过程中时常会发现,前面靠近教师的位置,总有一部分座位空着,大部分学生总是往后坐。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往后坐的人,总希望自己不要太显眼。而他们怕人注目的原因就是缺乏自信。坐在前面有助于学生建立自信,尤其是对那些严重缺乏自信心的学生来说,坐在前面比较显眼的位置,能帮助他们找回自信。很多学生甚至是一些思路敏捷、天资高的学生,在教师提问或在开展各项活动中不愿发言,原因是他们总怕在发言中出现错误而不敢实践,因此错过了锻炼自己的机会,也就愈来愈丧失自信。究其原因,仍是自信心缺乏所致。从积极的角度来看,如果争取发言,就会增强信心,所以指导学生多作发言,这是增强他们信心的“维他命”。 小学生正处于身心蓬勃发展的阶段,他们是国家的未来和希望。所以,加强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要引起老师、父母和全社会的足够重视,要端正教育思想,采用正确的教育方法,创造良好的教育环境,促进儿童心理健康发展,形成健全的人格。
3. 如何培养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
培养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
一、学生心理障碍情况分析
现代科学认为,健康的一半是心理健康。可当前有部分学生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 厌学情绪渐长
近几年,我们注重了对学生进行素质教育。但有的学校仍以学生统考成绩衡量教学质量,使学生的个性创造力受到压抑,缺乏自觉学习的激情,家庭条件越来越好,厌学情绪却日趋严重。
2. 惰性心理滋长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人们的办事效率越来越高。父母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心切,许多家长总让自己的孩子饭来张口、衣来伸手,使他们惰性心理滋长。难怪教师无奈地说:“现在的学生怎么这么懒,真难教。”
3. 逆反心理生发
在课程紧张,家长与教师期望值过高,同学之间互相竞争的情况下,由于学生的努力得不到及时的体现与肯定,一些学生由此产生自暴自弃的逆反心理: 一方面对家长与教师的正面教导持“对着干”的态度,以“反其道而行之”为快; 另一方面故意压抑自己,做出与自己主观意识相违背的行为。
二、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尝试
学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目的在于普及心理健康知识,帮助学生维护自己的心理健康,消除心理压力,激发斗志和增进心理耐力和承受力。
1. 教师要更新观念,维护学生心理健康
由于受传统观念及分数衡量质量的观念的影响,教师仍存在着只注重学生在校安全,忙于抓班级常规,或偏重于对学生灌输知识、技能,喜欢听话的学生,习惯于对学生发号施令等。这样不利于学生健康人格的形成。作为教师,不但要有丰富的科学文化知识和技能,有传授知识的本领,还要掌握一定的心理卫生、心理咨询、心理诊断、心理治疗等知识,从而使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能更好地落实。
2. 教师要热爱、尊重和了解学生,消除学生心理压力
教师对学生的爱是教育界中最宝贵的营养。只有沐浴在爱的甘露下的学生才会有安全感,才能适应学校环境,学会与同学、老师交往,形成活泼开朗的性格。而尊重学生是学生心理健康成长的前提,是学生人格和谐发展的保证。教师还要了解每个学生,设身处地地体验学生的所作所为,耐心细致地观察、了解学生的内心世界,以真诚关怀的态度去对待他们,使学生的安全需要、爱的需要、尊重的需要都得到充分满足。这样的教育才是真正有益于学生身心健康的教育。
3. 普及心理健康知识,提高学生认知水平
学校可通过开展心理健康知识讲座,举办各种心理健康知识专刊;开设心理健康咨询活动,结合早会课、班队课、思想品德课教学,给学生介绍一些有关心理学及心理健康知识,加强对学生世界观、人生观培养,提高学生心理抵抗能力和承受能力,以达到心理健康教育的目的。
4. 创设良好环境,培养学生健康心理品质
首先,教师要加强自我心理卫生保健,提高自身的心理素质,以健康的人格影响学生。其次,可用开晚会、联欢会及各种比赛和各项评优等活动来激发学生的斗志,培养集体荣誉感。第三,开展美术、作文、象棋、篮球赛等活动,以满足学生的要求,激发学生的兴趣,培养良好的健康心理品质。
5. 家校结合,对学生实施行为指导
近年来,学生产生情绪和心理问题的人数比例在上升,这与家庭也有密切关系。为此,教师和家长在思想上和行为上必须保持一致。教师要主动与家长联系, 取得家长的理解和支持,共同采取行动,消除学生心理障碍,保持学生的心理健康。
三、学生健康心理素质的培养
学生健康心理的培养是整个社会的职责。它体现了社会与教育发展的客观要求,是提高整个民族的素质的需要。心理学家、教育家认为,小学生心理健康的标准是:能够适应学校正规的课程安排,遵守学校的规章制度;尊敬教师、团结同学,以当小学生为自豪;有较强烈的求和欲,勤奋好学,能圆满地完成学习任务;有集体荣誉感,乐于参加集体活动。我认为学生健康心理素质的培养要注意以下几点:
1.“培养”强于“防治”
人的心理素质是可以培养锻炼的。通过培养使学生的心理素质得到锻炼与提高,减少心理问题产生。就正如加强体育运动,把身体锻炼得棒棒的,不致于生病一样,何必等学生有了心理问题之后才去防治呢?前者是主动的,后者是被动的。在心理健康教育中,我们应当力争主动,减少被动,这对于提高整个心理健康水平是十分必要的。
2. 非智力因素重于智力因素
人的心理是由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两大部分组成的。因此,心理健康素质的培养也包括这两个方面。事实表明,非智力因素重于智力因素。从心理健康的标准来看,人的心理问题主要是非智力因素的问题。从心理活动的积极性来看, 只有非智力因素参加到智力活动之中后,智力活动才会有积极性。从心理活动的稳定性来看,智力因素是比较稳定的,而非智力因素则不然。为此,在心理健康教育中,我们必须把重点放在非智力因素健康上,并以它为中介来促进智力因素健康。
3.“激励” 优于 “说服”
我班有个学习成绩不稳定但爱画画的学生。上课时,他经常在抽屉里画画。课后,我找他谈话,说服效果不佳。后来我组织了一次画画比赛,才知他的棋艺果然不错。于是我就借此机会表扬他,然后晓之以礼。结果,这位学生变化很大, 后来成了个能合理安排时间、品学兼优的学生。实践证明,教师了解、关心学生, 减少学生心理压力与心理疲劳,抓住机会表扬他们点滴进步或闪光点,让他们有机会咀嚼成功的喜悦,这比“纯说服”教育效果要好得多。
总之,心理健康教育的最终目标就是为学生的心理素质的提高,人格的全面、 和谐、 健康发展提供帮助,为其他学科的正常进行奠定坚实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