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如何利用思品课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
一、 在教学中渗透德育。
品德与社会课程是小学中高年级开设的一门以儿童生活为基础,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会发展性的综合课程。教材从内容上选取了符合学生心理特点和接受能力的,贴进儿童生活、富有生活情趣的教学内容。课堂是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的主阵地,学生接受德育教育主要体现在教学过程中。因此用好教材中的有关素材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是《品德与社会》课教师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的重要途径之一。如在三年级《在集体中成长》单元中,《我们是一个集体》一课,从了解集体的构成、集体的活动以及集体成员间的相互关系三方面着手设计了“我们的班级体”“集体有纪律”“我为班级争荣誉”三个主题活动。从学生最熟悉的班级,从学生最喜欢听的故事《严守纪律的邱少云》,从学生自己为班级争得的荣誉几方面来说明集体的重要性,从而激发学生热爱集体的责任感。《快乐的集体生活》一课,是学生在认识了我们是一个集体的基础上,引导学生积极参加集体组织的活动,为学生的生活增添情趣,陶冶情操,增长知识,培养集体主义精神。《大家都是好朋友》一课,是在认识了“我们是一个集体”“在集体中快乐生活”的基础上头,再来介绍同学间的友情,使学生明白同学之间应真诚相待。教材中还有小博士总结的经典的真实的资料以及名人名言等,教师在教学活动中采取诸如讨论、辩论、精读、表演等灵活多样的方法对这些加以很好的利用,使学生的认识得到升华,从而导行。
二、 在活动中感受德育。
《品德与社会》教科书以学生生活为主线,设置综合性的活动主题,体现了教科书的生活化和综合性。本套教科书着重于学生生活的实践,小至生活习惯的养成,大到体验地球村多元情怀的培养,都包含在教科书之中。如“我是家里的小主人”主题设计了在家里坚持做一件家务的体验活动。做一件家务并不难,难的是每天坚持做一件家务。自己坚持做一件家务都难,而父母每天所要坚持做的决不只是一件家务,这样能让学生更好地体验父母家务劳动的辛苦,从而培养学生对父母辛劳的理解以及自己对家庭的责任心。又如“在生活中消费”主题中设计了通过卖报、卖酒瓶去获取两元钱收入的体验活动;在“在学校工作的人们”主题设计了当一天班主任的体验……让学生在活动中感受挣钱的不易,做班主任的不易,从而养成不乱花钱,珍惜别人的劳动成果,珍惜今天美好的生活等良好品质。
三、 在社会实践中体验德育。
前面提到社会是万花筒、赤橙黄绿,五彩缤纷。社会是大舞台,形形色色,包罗万象。学生的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是受家庭、学校、社会多方面影响的,其中有正面的影响也有负面的影响,有积极作用也有消极作用。少年儿童由于认识、知识、经验等方面的限制,对一些社会行为、社会现象、和社会事物的认识往往出现片面、模糊甚至是错误的看法。如何在教学中既“真实反映社会”又能做到积极引导儿童生活呢?在长期的德育实践中,我们认识到学生的思想品德形成的过程是知、情、意、行的培养过程。简单说品德的形成过程是在活动和交往的基础上,不断积累起新的品质的过程,活动和交往是生活的主要内容。教师应尊重学生对生活的认识、体验和感悟,带领学生从学校到社区再到大社会(祖国和世界),让他们从自己的世界出发,用自己的眼睛去观察,用自己的心灵去感受,用自己的方式去研究社会,让他们在具体的实践活动中去探究,在探究中发现和解决问题。如开展“垃圾带来的烦恼”主题活动,教师可通过带领学生到周边去调查、参观、访问,然后交流汇报等弄清“垃圾从哪里来” “垃圾的危害”以及了解“垃圾的处理”,激发学生憎恨垃圾、为消除垃圾而投身环保的情绪体验,同时陪养学生能用自己学到的方法去处理身边垃圾的自觉行为。
学生生活在学校、家庭之中,同时也生活在社会这个大家庭之中,德育无处不在。愿我们广大的德育工作者携起手来,利用好各种德育教材,组织开展好各种德育实践活动,为把我们的下一代培养成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一代新人而不懈努力吧!
② 如何在品德与社会课中渗透德育教育
"人无德不立,业无德不兴。"近几年来,随着《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的推进,学校工作已经把德育放在首位,而我们小学的品德与社会,更是对小学生进行系统的品德教育的一门主要课程,它在小学教学中举足轻重,因为它不仅是一门学科,更是一项长期的育人工程。《义务教育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品德与社会课是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的综合课程,帮助学生参与社会、学习做人是课程的核心。可见,品德与社会课承担着德育任务,是学校实施德育教育的主渠道。它对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方向、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有着一定的导向作用。作为一名德育工作者,在品德与社会课的教学中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是义不容辞的。那么,在品德与社会教学中如何渗透德育教育呢?我认为要从以下几点做起。
一、化整为零,适时渗透 。
德育内容是一个整体,我们对学生的道德教育不可能一蹴而就,更不可能在一节课把德育的内容呈现给学生,只有化整为零,在每一节课适时渗透一个主题,才能收到实效。品德与社会课将"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为学生认识社会、参与社会、适应社会,成为具有爱心、责任心、良好的行为习惯和个性品质的社会主义合格公民奠定基础"定为总目标,使学生既学会做事,更学会做人,在做事中学做人,在做人的指导下学做事。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应全面把握目标,在每一节的品德与社会课都可以渗透一个德育主题。如我在三年级的教学中突出了"正确认识自我、恰当处理人际关系、遵守活动规则和学校纪律、树立安全意识"等教育活动;四年级的教学中探究了"学会合作、敢于挑战、诚实守信、做有道德的社会人、热爱家乡"等活动。
这些主题教育活动都是在完成课堂知识探究的同时穿插渗透的,也就是常说的寓德育于思想品德课教学中,这是我一贯坚持的教育教学指导思想和原则。
二、化零为整,系统教育 。
在教育教学中,我还力图让学生系统把握德育的体系。道德内容非常丰富,在我的启发下,学生从知识体系上了解了道德包括传统美德、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和家庭美德等内容。我不仅让学生掌握道德知识体系,还根据不同时期的新提法,让学生丰富自己的道德知识结构,做到与时俱进。比如,从"五讲四美三热爱"、做"四有"(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新人,到"五爱":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从二十个字的道德规范:"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到胡锦涛提出的"八荣八耻":以热爱祖国为荣,以危害祖国为耻;以服务人民为荣,以背离人民为耻;以崇尚科学为荣,以愚昧无知为耻;以辛勤劳动为荣,以好逸恶劳为耻;以团结互助为荣,以损人利己为耻;以诚实守信为荣,以见利忘义为耻;以遵纪守法为荣,以违法乱纪为耻;以艰苦奋斗为荣,以骄奢淫逸为耻。所有这些不同时期赋予道德的新内涵,我都要在课堂教学中让学生及时掌握、牢记在心并努力践行。
三、情境育人,以情感人 。
德育方法多种多样,德育的形式应该是丰富多彩的,不同的教师、不同的教育对象、不同的德育内容都有不同的形式。今天的孩子用简单的说教方式无法达到教育的目的,德育的内容要活动化,让学生在活动中体验、在活动中感悟、在活动中内化。这就要教师创设情境,如我在四年级的《我们和诚信在一起》这一课的讲授中,我给学生讲了一则"诚信销售彩票"的故事情景,说的是广东省一彩民电话订购彩票中了500万大奖,业主林海燕没有贪恋之心,及时通知该彩民取票兑奖,学生听后踊跃发言,同学们被她那种诚实守信的品质感动了。接着我创设了同学们生活中不讲诚信的情境:抄袭作业、迟到了编造理由骗老师等。在这一正一反的情境中学生的心灵受到了震撼,也接受到了诚信教育。情境是一种很好的育人形式,学生在受到感染的同时也受到了教育。
实际上任何一种育人形式都需要教师情感投入,都需要教师调动学生的情感,一个没有情感的教师是培养不出有感情的学生的。我校吴海芳老师用真爱、真诚、真情注解"情感教育"的真谛,给了我很大的启迪。我在课堂教学实践中,在选取典型事例的同时,用饱满的热情、真挚的情感去打动、感化学生,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总之,小学品德与社会课是一门综合性学科,在小学教育中有其他学科不可比拟的育人功能。德育教育在品德与社会学科中的渗透是十分重要的,它必须与教学工作紧密结合在一起。教师若能在品德与社会学科中有机地渗透德育工作,学生定能在掌握知识的同时受到良好的思想品德教育,才能成为建设未来祖国的栋梁之材。
③ 如何在《品德与社会》有效课堂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
当代小学生责任意识淡化,在当今这个竞争日益激烈的社会中,过重的压力以及自身的惰性等多种原因,导致小学生责任意识的弱化,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崇尚个人自由,淡化个人责任;以自我为中心,缺乏奉献精神;强调自我实现,淡漠社会责任;注重个人享受,忽略奋斗意识。
那么,在具体的品德与社会课教学过程中,我们应该如何有效地进行德育渗透,如何有效地增强学生的责任品质呢?我认为应做好以下几点:
一、结合教材,注意德育渗透的自然性
教师在教学品德与社会时要结合其学科的特点,把德育教育附着于知识的讲授或训练之中,使学科的综合性、生活性与德育教育的思想性紧密结合,达到知识的传授与德育教育的水乳交融。这样,德育教育就自然渗透于教育教学之中,会产生意想不到的效果。
二、把握学科特点,注意德育渗透的生动性
生活性强是品德与社会学科的特点,只有渗透了德育教育,才能充分发挥本学科的优势。教学中,教师应该抓住品德与社会学科“生活性”这一重要特点进行教学,只有这样才能增强德育渗透的生动性。例如:学习《贴春联》一课,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了解家乡的民风、民俗,感受浓浓的春节气息,通过对家乡民间文化传统的认识,激发学生热爱家乡的情感。
三、根据学生年龄特点,德育内容要科学化
品德与社会学科是在小学中高年级开设的一门学科,学生年龄相对小,心理思维不成熟,向他们渗透德育教育易于接受。教师把德育内容蕴涵于知识内容之中,依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在不同教育阶段和不同年级的道德发展水平加以组织和安排德育内容,从而体现其内容的科学化。
四、加强德育与生活的联系,重视德育的实效性
德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不强,主要表现在学生的品德形成脱离学生的生活实际,将品德从学生的生活中剥离出来作为一门知识去传授。品德与社会学科加强了德育与生活的联系,教学时教师应重视德育的实效性,把学生置于特定的生活情境中,让问题在情境中提出,呈现了生活化的学习环境。通过学生直接参与的社会生活,让学生在体验中感受道德冲突,感悟道德选择,实现自我、主动的教育过程。
总之,德育教育在品德与社会学科中的渗透是十分重要的。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注重学生生活经验的点滴积累,让学生从小事中悟出人生的大道理,只有这样,才能成为建设祖国的栋梁之材!
④ 做一名合格的初中思品课教师要具备哪些素养
一、思想政治素质
作为政治教师,首先要增强信心;坚定意志;忠诚党的教育事业,严格执行党和国家的各项路线、方针、政策,坚持社会主义的教育方向,牢固树立共产主义的理想情操。其次要使自己的政治思想素质过硬,努力学习革命理论和教育理论,用科学发展观指导实践。过硬的政治教师素质是做好教书育人的基础。有了这些素质,才能把自己的工作同祖国的繁荣昌盛和民族的兴旺发达联系起来,产生强烈的历史使命感和高度的教育教学责任感,才能自觉对学生进行前途,理想教育,爱国主义、集体主义以及革命传统等教育;让其做一个讲学习、讲政治、讲正气的人。
二、道德品质素质中共中央关于《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的颁发,明确规定了我国公民的基本道德规范是“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而教育工作的特殊性决定了师德比其他职业道德应有更高的要求。学高为师,身正为范,作为塑造学生灵魂的政治教师,其道德品质自然就应高于一般的教师。思想政治课教师是学生道德的启蒙者和设计者,同时也是全民族道德规范的促进者,这就决定了政治教师道德品质具有以下特点。
首先,热爱思想政治课教育,热爱学生,关心学生,诲人不倦,公正廉洁是教师道德品质修养的基本原则和核心。著名教育家凯洛夫说过:“谁要是没有强烈的感情,就不会具有强烈的志向,也就不能够热烈地把这个志向体现于事业之上。”一名教师,如果不热爱自己所从事的教育事业,不愿以自身全部的心血、智慧和品质情操去灌输和培养学生,就不是一个合格的教师。其次,严于律己、宽以待人、言行一致,率先垂范。这是道德品质修养的重要规范,有位哲人说过:“教师的世界观,他的品行,他的生活,他对每一现象的态度这样或那样地影响着全体学生。教师只有严格要求自己,在**常工作学习和生活中以身作则,表里如一,才能赢得学生、家长和社会的信任和尊重。
三、文化专业素质
素质教育的实施,需要教师构建复合型知识结构,具备一定的文化修养,努力使自己成为既是通晓专业的“行家”,又是具有广博知识的“通才”。
首先,要具有精深的专业基础知识。这是教师胜任教学工作的起码条件。中学政治教师的专业知识是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以及科学发展观的重要理论等。掌握这些理论要做到“精”“新”结合。所谓“精”,就是要系统、全面、完整地掌握这些理论知识。所谓“新”,就是要正确运用这些理论知识去分析新情况,解决新问题。其次,要具有扎实的教育学、心理学和教学方面的知识,教师只有掌握了教育学,才能懂的教育目的,教学原则,教学过程和教学方法等一系列重要的教育理论和教育实践问题,并根据教学内容,教学实际选择切实有效的教学手段,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政治教师掌握心理学知识十分重要的。因为教师要想组织好课堂教学活动,就必须对学生心理活动,个性差异和年龄进行分析了解。教师如果不懂得教学规律和方法是不能胜任教学工作的,因为教师具有了渊博的知识,只是具备了上好课的前提条件,还必须通晓教学艺术,钻研教学方法,才能完成教学任务。由此可见,政治教师只有通过勤奋学习,努力钻研相关学科知识,建立起博大精深的知识结构,才能在当代和未来教育事业中立于不败之地。
四、业务能力素质
当今教育战线用人机制“优胜劣汰,适者生存”已是潮流,不可阻挡。业务能力素质是教师渊博的知识,执教的热忱得以充分发挥的实际工作本领。是教师进行教学活动,培养“四有”新人的重要保证。
首先是语言表达能力的提高。常听学生说,思品课枯燥乏味,没兴趣。这除了教师的教法选择不当外,与教师的语言表达有直接关系。曾有位教育家说过:如果你想使知识不变成僵化的、静止的学间,就要把语言变成一个最主要的创造工具。这说明提高政治教师的语言表达能力,是增强思想政治课感染力的有效途径。其次是选择教学方法的能力。教学方法是完成教学任务所用的教学方式、途径和手段。现代教学方法的特征表现为以学为重,以培养能力为重。教学方法的选择是否妥当,是教师教学才能高低的体现。随着政治学科内容的调整,考试方式的改革,政治教师必须选择开放式教学方法,使思品课上得生动、有趣,意味无穷。再次是教研、教改能力。教研教改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催化剂。“教而不研则浅”。教学研究可以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教而不改则旧”。如果把教研成果,教改成功的实践上升成为理论,写成经验文章,推而广之,就会产生教育教学的效益。
综上所述,政治教师的工作能力取决于教师的思想政治素质,取决于教师的文化专业知识和业务能力素质,而教师的道德品质则是教师工作有无成效的重要因素。愿新时期的所有教师都具备这几个方面的素质,尽快成为教育的“行家”,“能手”。
⑤ 想撰写一篇小学语文教学中思想品德教育渗透的论文,哪有思品教育论文的参考文献
小学语文第一学段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的研究 - 读写算:教育教学研究 - 2011(38)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小学语文的德育渗透 - 小学时代(教育研究) - 2010(1) 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 - 新一代(下半月) - 2010(4) 大陆与香港小学语文教科书道德教育要素比较研究 - 2007 中小学语文课堂教育中的德育途径 - 现代教育科学(普教研究) - 2009(3) 春风化雨润童心——浅谈小学语文德育渗透的点滴体会 - 科教导刊 - 2010(21) 语文教学中德育生活化教育浅谈 - 延边教育学院学报 - 2011, 25(4) 让德育之花绽放在语文教学中 - 中华少年(教学版) - 2010(12) 有教无痕——小学语文德育"渗透"艺术解析 - 读写算(教育教学研究) - 2010(26) 浅谈德育教育与语文教学的整合 - 中华少年(教学版) - 2011(3)加强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思想品德教育 - 文理导航·教育研究与实践 - 2010(9) 如何发掘小学语文教学中的育人因子 - 文教资料 - 2010(35) 怎样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思想品德教育 - 读写算:教育教学研究 - 2011(45) 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的途径和方法 - 中国校外教育(理论) - 2008(10) 小学语文教学渗透思想品德教育的探索 - 广东教育(教研版) - 2008(2) 小学语文教学与德育渗透的反思 - 青年文学家 - 2009(14) 春风化雨润物无声——浅谈小学语文教学中德育的无痕渗透 - 教育教学论坛 - 2010(34) 当前农村小学语文教学中德育方面的一些实践和思考 - 学园 - 2010(2) 让语文教学扬起思想品德教育的风帆 - 大众文艺 - 2009(15)内隐性·情感性·形象性--论语文德育的学科个性 - 语文学刊(高教版) - 2005(7) 广西少数民族地区文化与语文德育 - 南宁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 2006, 11(4) 试论语文德育的人性化建构 - 2004 简论战争题材的课文与语文德育 - 四川三峡学院学报 - 2000, 16(1) 让语文融入德育的天空 - 文教资料 - 2008(14) 广西少数民族地区语文德育的特点 - 广西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 2008, 29(1) 新课改下初中语文德育的思考与实践 - 2010 潜心悟其神,入境始与亲——中国传统文化视阈下的现代语文德育 - 当代教育论坛 - 2008(15) 春风化雨润物无声——也谈语文与德育 - 考试周刊 - 2007(32) 小学低年级语文德育的重要作用和实施途径 - 文教资料 - 2010(31)浅谈思想品德教育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渗透 - 都市家教(下半月) - 2010(6) 加强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思想品德教育 - 文理导航·教育研究与实践 - 2010(9) 如何发掘小学语文教学中的育人因子 - 文教资料 - 2010(35) www.lunwen36524.com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的途径和方法 - 中国校外教育(理论) - 2008(10) 小学语文教学渗透思想品德教育的探索 - 广东教育(教研版) - 2008(2) 小学语文教学与德育渗透的反思 - 青年文学家 - 2009(14) 把思想品德教育统一在语文教学过程中 - 现代教育科学:中学教师 - 2011(8) 春风化雨润物无声——浅谈小学语文教学中德育的无痕渗透 - 教育教学论坛 - 2010(34) 当前农村小学语文教学中德育方面的一些实践和思考 - 学园 - 2010(2) 让语文教学扬起思想品德教育的风帆 - 大众文艺 - 2009(15)侯冬梅.刘艳芳 浅析小学语文教育中的思想渗透教育-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0(27) 王爱娟 浅谈思想品德教育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渗透-都市家教(下半月)2010(6)
⑥ 如何落实提高德育的实效性是课程的追求
落实提高德育的实效性是课程的追求的技巧:
一、在游戏中探索增长新知
转变《品德与社会》课堂教学方式,要求教师把课堂活动的时间交给学生,通过组织学生自学感受、游戏体验、讨论交流,促进学生思想认识的内化。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成为活动的亲历者,方能成为学习的主体,进而愉悦的和老师一起学习。
先进的教学理念,提示我们组织课堂教学要重视创设情境,有效引进社会生活事件和生活问题,组织引导学生联系生活,积极参与学习活动和游戏体验,引导学生在学习活动和游戏体验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形成自己的见解、感悟。如教学《我和太阳做游戏》一课时,我将学生带出教室,请同学坐在花坛边,坐在草坪上,听着悠扬的音乐,伸出双臂,用双手去迎接太阳,感受太阳的温暖;接着,我和学生在阳光下自由地吹泡泡,观察阳光色彩的变化;然后,让学生自由组成6人学习小组,分小组寻找、观察,探究有阳光与没有阳光对花草树木生长的影响等等;最后,组织学生围坐在一圈,畅谈在自主或小组活动中的趣事、认识和感受,在交流和争辩中,初步了解一些和太阳有关的知识。学生在这样愉快活动中较好地增长知识,这样的教学实践了行知和谐并存共促发展的理念。
二、在体验中感悟提升道德认识
《品德与社会》课堂教学倡导联系社会生活,以在活动中感受、体验为主要学习方式,引导学生用自己的感官去认识,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去体验,用自己的思维去碰撞,用自己的心灵去感悟等等,正是顺应了课标的要求和先进的教学研究成果。
在教学《他们需要关爱》前几天,我们发挥信息技术教学设备的作用,搜索并组织观看电影《一样的人》。可意外的是在看电影时,有些让人落泪的画面,在很多学生的眼里却成了笑点,看影视没有收到预想的效果。这样的结果,让我进一步感受到“生活体验”的重要性。在教学《他们需要关爱》的前一天,我布置了“生活体验”作业――以3-5人为活动小组,根据自己所见到过的残疾人的情况,每人体验一小时残疾人的生活,并且做好当时感受的记录(描述)。学生在小组内感兴趣的去完成这个作业,有的体验盲人,有的体验聋哑人,有的体验一只手或者一只脚坏了的残疾人……
有了模拟一小时残疾人的生活体验,在上课时,再请“残疾人”体验式生活,交流亲身感受,课堂上就变得很严肃,也没有出现闹笑话的场面……体验活动让同学们真实感受到作为一个“残疾人”生活的不方便,从中体会到作为一个残疾人,是多么悲哀不幸。这节课后,学生不再讥笑残疾人,对残疾人也多了几分的可怜和同情。虽然这些收获及其细微,但是其影响是深远的。
三、在交流中取长补短拓展知识
《品德与社会》课程实施新理念的教学,倡导教师以组织学生参与有效的学习实践活动为主要的教学方式。在学生直接参与的这些学习实践活动中,都离不开讨论、辩论、汇报等交流环节。“交流”是展示个体获取信息,表达自己的感受、想法,锻炼表达能力等的有效方式;“交流”也是有效的取长补短的合作学习的具体体现。交流活动的呈现可以在学习小组内进行,也可以是小组代表在全班汇报。
在组织开展《小种植活动》的学习活动中,通过引导学生进行一个周期的亲身实践,同学们增长了许多认识,水到渠成举办一场交流活动更能收到集思广益拓展知识的效果。在交流会上,同学们有备而来、畅所欲言。有的提出问题:“我播下黄豆,可是发芽时豆豆是绿颜色的,这是什么原因呢?”有的说:“我发现培育绿豆芽时,种子要多泡一些,因为我在姥姥家和奶奶家都进行培育,奶奶家的绿豆多,绿豆芽很难发现异常,姥姥家的豆子少,绿豆发芽明显少于所投放的豆子,可见,不是所有的种子都能发芽。”学生交谈中,还出现了相互出点子的情况,有的同学问:“我家中没有种子,哪位同学先给我一些。”马上有同学提议:“你如果着急用,可以先到菜市场或种子市场去买。”还有热心的小伙伴说:“我还有,我明天拿一些给你。”还有的同学给大家介绍了可以利用来做花盆的器具,如:一次性纸杯、饮料瓶、暖瓶盖儿、药盒、冰淇淋盒等等……有效的实践与交流,让全班同学加深感悟,取长补短,增长了见识,也培养了合作互助的道德情感。
四、在社会调查中感受遵守规则的重要
著名教育家赞可夫认为:“掌握知识,与其说是靠多次重复,不如说靠理解,靠内部的诱因,靠学生情绪状态而达到的。”先进的教学研究成果一再警示我们组织教学――用反复强调的方式让学生明白一个道理,不如让孩子们在真实的情境中去体验、去感悟、去获取。换句话说,组织同学们在真实的情境中去体验、去感悟、去获取,这应该成为我们组织教学的首选方略。
教学《珍爱生命遵守规则》,很有必要让学生了解居住环境的交通状况,了解遵守交通规则带来的便利,违反交通规造成的危害。要让学生较清晰地了解这些信息,不仅仅只是教师在课堂上抛出一组组数字,强调违反交通规则的危害性和遵守交通规则的重要性。最好的方式是组织学生到公路上进行实地勘察,引导学生在上学和放学的路上注意观察,记录违反规则的次数;引导学生利用周末或节假日的时间,组成考察学习小组,进行交通现状以及遵守交通情况的考察与访问,进行社会调查等学习实践活动;引导学生利用网络了解全国重大交通事故及违反交通规则种类和造成的严重后果等等。
⑦ 如何在品德与社会科学教学中渗透德育
德育是素质教育的灵魂,当今社会渴望并呼唤人性的回归,这促使我们更加注重提高德育实效。而思想品德课在学校全部德育工作中有着各科所不能替代的独特任务,它对学生的成长具有导向作用。课堂教学既是学校传授文化知识和技能的主阵地,又是德育的主渠道,两者要相互渗透。要使这一思想教育落到实处,首先要认识德育不是空洞的政治口号,更不能靠生硬的灌输。这就要求教师除了学习有关法律、法规外,还必须深入学习课程标准和教材,认真备好每一节课,把德育内容科学、灵活、生动地融会于教学过程中,把德育作为课堂教学中一个任务来完成。
一、充分利用教材,科学地渗透德育
初中新教材,贴近学生生活实际,注重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和法律教育,蕴含着极其丰富的育人因素。新课标明确提出要“注重与学生生活经验和社会实践的联系”,“将正确的价值引导蕴涵在鲜活的生活主题之中,注重课内课外相结合”。因此,德育必须深刻剖析教材,积极挖掘教材内容的思想性。而教材中的育人因素,大多寓于知识之中,只有充分驾驭教材,才能悟得育人真谛。学生是教学的主体、学习的主人、教育的对象,这就要求德育工作必须既遵循学生认知的规律,又要符合思想教育的规律,理论联系实际,增强思想品德课的教育性,这是发挥德育功能的关键。教师在备课时要充分挖掘教材中思想教育的内容,确定德育目标,并在课堂教学中将它突现出来。明理是基础,导行是关键。因此,教师在帮助学生明确道德要求,提高道德认识,增强道德信念的过程中,要指导他们的道德行为,使学生明确具体的行为要求,并在现实生活中,知道怎样按道德规范去行动,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二、道德教育与法制教育有机结合,促进学生健康成长
我们身处的社会精彩而新奇,充满着无限的情趣,但生活中也有来自方方面面的诱惑,正确地对待诱惑、利用诱惑,能使学生取得进步。十三四岁的少年正处在人生的花季,对周围的一切充满了好奇。在他们的思维水平日益提高的同时,分析判断能力还不成熟,加上社会经验的缺乏和同龄人的相互影响,当面对现实生活中的种种诱惑时,往往不知所措,很容易脱离正常的人生轨道,酿成终生遗憾。根据青少年学生这一年龄段的主要心理特点和面临的主要社会生活,我结合七年级上册第八课“学会拒绝”内容,和学生共同分析了可能会面临的种种诱惑及其表现、产生的原因、带来的危害;并为学生提供了战胜不良诱惑的有效方法,帮助学生解决学习和日常生活中实际问题,此外还要求学生实施“抗拒不良诱惑”计划。其目的在于让学生知行统一,将自己在思想品德课上学到的知识落实到实际行动中去。
三、运用丰富多彩的课堂活动,培养学生团结合作的精神
思想品德课的教学特色是充分发挥其德育功能,讲究对知识的体验和感悟。这就要求全体主动参与,运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潜移默化地对学生实施德育,比如讨论式、启发式、成果分享、自主合作探究等。常常使用表扬和鼓励的话语,激励学生,让学生能够大胆地表现自己。每一课,都尽量创设大量情景并提供广泛的活动材料,让学生进行活动,在活动中体验和感悟。在思想品德教学中,有很多结论如果只靠教师口头传授是起不到很大作用的,这时候我就引导学生进行讨论,共同思考、总结。就教学方法来说,我们采取小组合作学习法,这种学习法好处是显而易见的。大家一起学习,既要为别人的学习负责,又要为自己的学习负责;是在既有利于自己又有利于他人的前提下进行学习。在这种情景中,学生会意识到个人目标与小组目标之间是相互依赖的关系,只有在小组其他成员都成功的前提下,自己才能取得成功。这就无形中让他们从小养成严肃看待他人学习成绩的好习惯。
四、适时抓住教育契机,增强学生自我修养、自我提升的意识和能力
运用贴近学生生活的实例进行教学,引导学生自己思考问题,自己去发现和矫正错误的心理状态,有利于改变一味灌输的教学模式,打破沉闷的课堂气氛,提高教学效率,也体现了知行一致的原则。思想品德课本每篇课文或单元中都有社会实践的内容,教师不仅可以利用这些内容,还可以利用教材中的其它内容结合社会实际情况进行一些非常有效的社会实践活动,把思想品德课的理论和实践有机地结合起来,把德育切实地融入进去。如在讲完八年级第二课《我与父母交朋友》后,在班主任的配合下,我在所任教的8班召开了《说说心里话》主题班会,孩子们的肺腑之言真诚而坦率,而教师的鼓励与评价,也使每一位学生重新找到自我。课后,班上学生还积极参与学校开展的献爱心活动。通过这些实践活动,使学生能将认知层面的道德知识上升为道德行为,进而形成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达到知与行的统一。这就变单纯的说教为精心的指导,变知识的传授为思维的训练,增强了学生自我修养、自我提升的意识和能力。
五、教师要不断转变德育观念,提升德育能力
当前我国社会正处于全面转型时期,德育建设面临诸多挑战。青少年的自我意识和权益观念在逐步增强。教师必须以全新的视觉审视和解读当代青少年,如要树立“以人为本”、“爱的教育”等德育观,具有平等和包容意识。
“喊破嗓子不如做出样子”。身教是无声的的教育,也是最民主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它不带任何强制性,完全是用示范作用影响学生,带动学生,具有极大的感染力。可以说,身教是一种最具体、最形象、最有说服力的直观教材。因此,“打铁先得本身硬”,我们必须重视自身建设,坚持不懈地致力于自身政治、思想、道德素质和业务素质的提高,才能发挥教师的表率作用。
培育自我道德发展能力是提高教师德育能力的根基。教师只有不断提高自身的德育能力,把握主流文化,才有资格、有底气教育青少年。(1)从道德认知角度看,教师要有适应时代道德发展总体趋势的知识更新能力和德育敏感性。苏格拉底曾说:“美德即知识。”即人的行为之善恶取决于他是否具有相关知识。(2)从道德行为角度看,在新道德价值观的指引下,教师应自觉投身于现代道德风尚的建设之中。古语云:“君子自重则自威。”具有高尚道德境界的教师,往往受学生拥戴。教师的言谈举止、道德修养、处事方法、人格品性,会给学生以潜移默化的影响。教师不仅要把道德的种子播撒人间,还要让道德生长的力量见证于自身。我觉得要学生遵守的规矩,我们自己先要做到,只有教师以身作则、为人师表,才能塑造学生美好的心灵。因此,我们教师必须身体力行,走入孩子的心灵深处,用我们慈爱的目光、慈祥的笑容影响他们,用我们温柔的话语感染他们。处处做学生的表率,以自己的人格和言论感化学生,让学生受到潜移默化的教育。
⑧ 小学思品和社会课堂如何增强德育有效性
如何提高小学品德与社会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品德与社会》课是小学中高年级开设的一门以儿童社会生活为基础,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的综合课程。《品德与社会》课程将“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为学生认识社会、参与社会、适应社会,成为具有爱心、责任心、良好的行为习惯和个性品质的社会主义合格公民奠定基础”作为总目标。可是,由于许多客观和主观的原因使农村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的教学常常偏离和违背了这一教学的总目标。在具体的执教过程中,教师应如何正确认识、把握小学品社课的教学呢?
一、小学《品德与社会》的教学,要源于现实生活,注重学生体验。
小学生品德的形成,主要源于他们对生活的体验、认识和感悟。只有源于学生现实生活的教学活动才能引发他们内心深处的而非表面的道德情感,真实而非虚假的道德体验和道德认识,才能引发学生的共鸣。让学生走进社会、体验生活、学会做人是《品德与社会》课程的核心,因此,教师在教学活动中要巧妙地创设情境,让学生去感受生活、体验生活、领悟生活,培养他们积极的生活态度,促进他们健康、向上、积极的人格发展。
二、揪住问题,让学生到生活中去体验、实践。
德育教育的核心是培养道德思维能力,促进学生自我教育能力和道德辨析能力水平的提高,这就要求教师在德育课堂教学中,在教学内容的选择、方法的运用、问题的设计上都要重视和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小学品社教师要深入观察生活,挖掘生活中的闪光点,并结合教材资源,创设出贴近生活的教学情境,使学生真切感受到学习内容与生活的联系,从而帮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活化知识,变事实性知识为解决问题的工具,完成对新知识的意义构建以及对原有知识经验的改造和重组。如《平安回家》一课,就可以组织学生到校外去实地了解交通标志、交通信号、交通标线,走进生活的教学要比把学生关在教室里死啃书本强得多。
小学生道德的形成,源于儿童社会的方方面面,没有能与生活分离的道德,也没有与社会脱离了的生活。小学生品德的形成取决于他们对生活的体验、认识和感悟,只有源于儿童实际生活的教育活动才能引发学生的共鸣。
因此,良好的品德形成必须在儿童的生活过程之中,而非在生活之外进行。我们在实际教学中,应着力引导学生通过自己的行动,看到事情的真实部分,引发他们内心的真实感受,触及他们的心灵,才能取得有效的教学效果。
三、课堂教学,要多方位多角度地展开。
农村小学在《品德与社会》课程教学过程中,往往均采用了单一的、古老的说教式教学模式。要改变以说教为主的教学模式,推行开放性的品社教学模式。开放性的品社教学模式就是以多方位多角度为理念,以开放的氛围为前提,以开放的课堂为核心,以开放的实践为渠道,以主体参与贯彻始终,以提高品社教学实效为根本,使学生养成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为终极目标。笔者认为开放性的品社教学模式应遵循以下两个原则:
(1)情趣性原则
学生通过情趣性活动,调动起学习欲望,才会增强其学习的主动性,并积极把知识内化为操行。教师在创设品社教学情境时,应考虑学生的年龄特点,选用他们能够接受的的形式进行,才能打开学生的内心世界,让所谓的枯燥“说教”,转变成学生自觉学习的愿景。
(2)开放性原则
让学生在活动的参与中,自己去发现和创造,学生对事物的理解才是最深刻的,也是最容易把知识转化为能力、习惯和操行的。这就要求小学教师创设品社情境,要具有博大的开放性,敢于挑战学生的心理与课堂常态,引导学生从多角度提出问题、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
四、采取先进的教学手段,激活课堂。
心理学家布鲁纳曾经说过:“最好的学习动因是学生对所学教材有内在的兴趣。”在小学品社课堂教学里,教师和学生是一个整体的信息场,教与学是心灵、情绪、信息交换的一个过程。教师利用现代媒体创设情境,能充分激活学生多种感官,实现多渠道信息传递,可提高其对品社知识的吸收率,并促进知识向道德能力的转化。以“孝敬父母”为例,教学中,我安排学生们听一段截至网上的录音《给妈妈的一封信》。在时而深沉舒缓,时而高亢铿锵的钢琴声中,黎平对母亲那深情的话语字字句句震人心弦:妈妈,那记载着辛勤劳动的白发和皱纹竟过早地爬上了你的头和脸,而那讨厌的病魔也终于缠上了你……。当录音机中传出《世上只有妈妈好》时,学生们也不由自主地跟着唱起来,课堂气氛也推上了高潮。所以,发挥电教手段的作用,往往能激发学生向上的信心和力量,在有情趣的教学中,得到美的享受和精神满足,对所学的事理能铭记不忘。
五、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要突出综合性,强调活动性。
创设活动,使活动形式与实际情况相联系。学生的实际情况包括他们的年龄特征、认知水平、兴趣爱好等等,在教学中,我创设活动时,是从这几方面着手进行的:1.根据教学内容确定活动形式;2.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设计活动形式;3.根据学生
⑨ 谈谈如何充分发挥品德与社会课程的德育作用
文昌市重兴中心小学 冯凤丽
义务教育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良好品德是健全人格的根基,是公民素质的核心。少年儿童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加强对少年儿童的思想品德教育直接关系到国家的发展和民族的前途。而品德与社会课程又是在小学高年级开设的一门以学生生活为基础、以学生良好品德形成为核心、促进学生社会性的综合课程。由此可见,通过品德与社会这门课程的学习对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和生活习惯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
下面我们先来看看当前小学生在思想品德方面存在的问题:
第一, 在其生活和劳动方面。我们不难发现,现在的孩子有相当一部分是独生子女,都是温室里的花朵,在家里过着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生活,其劳动观念淡薄,认为干家务等劳动是家长的事,认为看电视、玩电脑才是自己的事;来到学校,其劳动的主动性差以及生活自理能力差,有些高年级的孩子住校,衣服不懂洗、被子不懂叠等等。
第二, 社会公德方面。就比如在学校这个大家庭里,随手丢垃圾的现在并不少见,随地吐痰也不少有,还有平时对水电的浪费行为,甚至平时嬉戏时还出口成脏。
第三, 心理健康方面。心理健康方面的问题更是令人担忧,由于有些学生受到自卑、嫉妒、多疑及报复等不良心理的影响,当与同学发生矛盾时会耿耿于怀,甚至做出不理智的行为。
首先,我们从一个小家庭来看。父母对子女的过分呵护,事事顺着孩子等行为已经造成了对孩子的非智力因素的忽视,以致孩子的社会实践能力、独立生活能力乃至道德水准的下降。在我身边就有过这样真实的例子:一位妈妈,早晨要骑车送孩子上学,当孩子背着书包出来,发现他妈妈已经把车推出门口了,便大闹起来,弄了半天,才知道原来是他
其次,我们来从学校来看。一个就是教师人员的紧张,造成大部分品德与社会教师都是兼职的,这样,上这门课的老师对这门学科就没有深入的研究,教师不能运用正确的教学组织形式以及教师缺乏对教学理论和策略的学习。因此在上课的时候,教学方法体现出明显的单一性,从而导致我们一直以来都讲把品德与社会这门课程当成是所谓的副科。
第一, 要想充分发挥品德与社会课程的德育功能,就必须深化教师队伍。我认为只要我们重视某一事情,就会认真去做。尽管大部分的小学农村品德与社会教师是兼职的,只要我们学校组织教学该课程的老师进行深入的研究学习,充分发挥教育的有效性和针对性,让其课程回归生活。
第二, 要想充分发挥品德与社会课程的德育功能,就必须使教材资源和生活得到充分的结合。在品德与社会教材中,我们不难发现可爱的卡通画、亲切的生活照和简洁的提示语,既富有童趣有遵循儿童的认识规律和生活逻辑,令人耳目一新。如果教师引导学生通过自己的活动去获取知识,而不再是由老师读、学生背的机械运动。因此,只有吃透教材,用好教材,生教材与生活实际相结合才能郑振发挥其德育教育。
第三, 要向充分发挥品德与社会课程的德育功能就必须建立开放型、多元化的学校家庭互动的育人模式,形成德育合力。一个孩子,在学校的时间是有限的,不在学校的其余时间大部分都是和家人在一起,因此对一个孩子的教育只有做到学校与家庭的互动,才能真正发挥其作用,例如,学校可以经常开展家长会的形式与家长沟通。
总之,要想学生的道德素养得到提高 ,我们就得整合各种教育资源,充分发挥新课程的德育功能,不断加强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促进了小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