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中小学教育如何开展创新教育
论文:教育到底离我们有多远 自1999年6月,全国第三次教育工作会议把素质教育的重点定位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上以来,全国各地对创新教育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已经历了4个春秋。虽然理论研究方面,我们取得了一些突破,但作为基础性、全局性、先导性的基础教育,在实践中距离创新教育模式的确立还有很长一段距离。我们必须时刻保持清醒的认识,客观地分析和研究其中的得失,才能加快创新人才培养的步伐。 本文从实践层面就基础教育阶段创新教育的开展作尝试性探讨。 一、关于创新教育与素质教育 对于许多中小学教师来说,素质教育一词可谓耳濡目染,而对什么是“创新教育”以及创新教育与素质教育的关系,却未必十分清楚,更不用说主动运用创新教育的理论去指导教学实践。 创新教育是指以培养人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基本价值取向的教育实践,其核心是在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进程中,为了应对知识经济时代的挑战,着重研究和解决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创新思维、创新能力等创新素质问题。创新素质是素质教育的核心内容之一。因此,创新教育是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实施素质教育的切入点。在实际教学中就必须坚持素质教育的一个基本准则,即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和以学生为主体,倡导个性化发展。 二、目前中小学在开展创新教育方面的偏差 1、开展创新教育的现状 从各地的实践来看,能够有计划、有步骤地开展创新教育的中小学为数不多,其基本模式和途径有以下几种:(1)以课堂教学为主渠道进行创新教育。少数实验学校以教育科研为先导,探索创新教育的实施。(2)开设专门的课程进行创新思维的训练。(3)少数地区的学校在义务教育阶段开设专门的综合实践活动课和手工制作课,来锻炼学生的动脑、动口、动手、表演、合作等多种能力。(4)利用业余时间,组织科技制作小组,开展小发明、小制作活动。 2、阻碍创新教育实施的因素 (1)教育观念陈旧,出现认识上的偏颇。教育改革遇到的最大阻力就是教育观念、教育思想的转变。长期以来,许多学校领导和教师在传统的应试教育环境中,已经形成了一套以传递知识为核心的根深蒂固的观念系统和行为模式。因此,在创新教育的实施中,就出现了思想认识上的偏颇,具体表现为:①对素质教育的内涵和外延的理解粗浅,把握不到位。许多人认为开展素质教育,就是要多开展第二课堂、学科竞赛,培养学生音乐、舞蹈、书法、绘画、体育及创造发明方面的能力,提高尖子生的学科知识水平及应试能力。固然,这些都是素质教育的范畴,但素质教育培养的是德、智、体、美、劳、技等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其核心是德育素质和创新素质。为实现这个目标,我们必须牢牢地抓住这个核心,坚定地进行教育改革、教育创新。只有这样,素质教育的思想才能真正贯彻落实。②认为只有功课好的学生才有“创新基因”,而成绩差的学生不可能有什么创新作为。因而,不论做什么事总照顾功课好的学生,让他们有更多的锻炼机会,而剩下的学生往往被遗忘。③强调共性,忽视个性。创新能力的培养与学生个性的发展密切相关。但如今许多学校对学生过份强调整齐划一、循规蹈矩,忽视甚至压制有不同想法学生的个性发展。这样长期下去,只能变相地“奴化”学生的人格,何谈创造性的培养和发展。④不自觉地将知识学习与创新素质的培养割裂开来。由于“应试压力”的增大,使得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利用一切时机一味地“强塞硬灌”,希望学生记忆并掌握更多的书本知识,而根本无暇顾及学生的承受能力及创新素质的培养。这种把传统教学方式发挥到极致的高耗低效做法,已经没有什么潜力可言了,应该静下心,回过头来反省一下。 此外,知识与创新,相辅相成,缺一不可。它们完全是统一在同一个教学过程之中的。 (2)在实践中,重形式而轻内涵。这几年,国家虽然在中等教育、高等教育的招生上扩大了入学率,在考核内容方面作了相应的调整,但依然动摇不了“中考”和“高考”作为基础教育“指挥棒”的特殊地位。结果,越是重点学校,越是名牌学校,就越不敢在探索创新教育的征途上做先锋,争当表率。目前,中小学在对待开展创新教育的问题上有以下几种态度和做法:①上级部门不检查,可以置之不理,一切围绕升学率。②象征性地开展一些第二课堂活动。③在常规教学中,能积极开展一些有益的、广泛的,但属浅层次的探讨,如公开课、调讲赛、观摩课、研讨课等。④在非高考科目中,开展一些课题实验研究。目前相当一部分学校未能把创新教育真正摆在重要的战略发展地位上来。这必然导致某些学校宣称的所谓“素质教育”、“创新教育”,其实只是一层美丽的外壳。如此状况怎不令人担忧! (3)缺乏创新型教师 创新型的学生需要创新型教师来培养。我国教育由于早期受前苏联教育家及其理论的影响较深,使得现在绝大多数教师都是在传统的以教为中心的学习环境中成长起来,普遍缺乏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如今让他们来培养学生的创新素质,其最大困难就是首先突破自我,实现自我创新。 三、创新教育究竟离我们有多远 教育是一把双刃剑,它既能培养、提升受教育者的创新素质,也能抑制、扼杀之。关键看我们将创建怎样的教育体制,实施怎样的育人模式。对基础教育来说,创新教育的根本任务就是要提高全民族的创新素质,为培养高层次创新人才打下广泛、深厚的基础。如何才能尽快实现这一目标呢? 1、加强理论学习,实现教育观念的创新 思想是行动的先导,有什么样的教育观念,就会有什么样的角色行为。因此必须让教师深入了解国际国内发展形势,深刻理解教育改革的背景意义,并积极参与教学改革,自觉自愿地反思自己的教育观念和教育行为,从而树立起终身教育、全民教育、素质教育等教育思想和教育理念。具体操作可从以下几点入手:①定期组织教师进行集体学习和交流。②有计划、有步骤指导教师开展读书活动。③经常开展专题讲座、辩论赛、BBS论坛评选等活动,鼓励教师积极参与。④以学生、家长的学习观、知识观、人才观的转变来促进教师教育观念的更新。在实际工作中,对上述措施一定要加强管理和监督,实行奖惩办法,方能奏效。 2、加大教科研力度,紧跟课改形势,实现教育模式的创新 目前,国家教育管理部门针对创新教育、素质教育在基础教育阶段采取了三项大的举措,一是规划并拟定了“十五”期间各级各类不同研究领域的实验课题一批,要求相关实验学校积极申报并开展研究。二是新一轮的课程改革已在九年义务教育阶段铺开,而高中段的课改实验也已计划2004年下半年开始。三是实施“校校通”工程。如果我们的每一所中小学,每一位教育工作者能够以此为契机,扎扎实实地开展上述工作,牢牢抓住“教育科研”这条生命线。遵循创新教育的基本原则,就能促使教育体制的转型。 本篇论文是由3COME文档频道的网友为您在网络上收集整理并投稿至本站的,论文版权属原作者,请不要用于商业用途或者抄袭,仅供参考学习之用,否者后果自负,如果此文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3、关注继续教育,培养创新型教师 时代呼唤创新型教师,而教师由传统型向创新型转变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通过有目的、有计划、分层次、分阶段,长期不懈地系统地培训来逐步递进。使教师逐渐由教书匠向学者型、专家型转变。因此,教师的继续教育应由个别化学校自发的、不定期形式转变为由各级教育主管部门统一的、规范的政府行为。 创新型教师具有如下基本特征:①强烈的事业心、责任感和真挚的教育情感。②掌握先进的教育理论与方法。③有较强的教育科研能力。④熟练运用现代教育技术的能力。⑤勇于开拓,善于创新和灵活机变的才能。⑥吃苦耐劳、甘于奉献、敢于冒险和批判的精神。⑦开放的人格和丰富的内心世界。⑧远见卓识。⑨善于组织管理和启发学生进行创造性学习。 4、积极建设适宜创新教育生存发展的小环境 (1)现实环境,即创新教育开展的方式、渠道或途径。这是开展创新教育必不可少的。本文前面已经提到,目前开展创新教育大致通过四条途径,其实,只要观念转变了,思路开阔了,就可以结合当地实际,创造出更多具体的开展方式。比如一年一度的全国中小学生电脑创作大赛(今年第四届);机器人风暴;中央电视台十频道的“异想天开”栏目等等。虽然,创新素质是与实践活动分不开的,但并不意味着开展的第二课堂活动越多越好,尤其是中小学。因为学生在校时间的80%是在课堂里,所以创新教育必须以课堂教学为主阵地和主渠道,着重促进“教学相长”的教学方式的形成,并努力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和在效率上下功夫、作文章,避免舍本逐末的做法。 (2)心理环境,即为学生创新素质的培养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营造民主、和谐、平等、合作、真诚、共融的良好氛围。这种心理环境对学生创新思维的激发具有重要意义。 无论是哪种环境的建立,都不能忽视以下两种因素:①家庭教育环境。以时空角度来看,创新教育在纵向上应贯穿于幼儿教育、基础教育、中等教育、高等教育乃至人的一生,在横向上应涵盖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因此,家庭教育对创新素质的形成也是至关重要的,切不可出现5 2<5的教育局面。建议中小学积极开办“家长学校”,定期向学生家长、亲友讲授有关培养学生创新素质方面的内容。从而使家庭环境能形成与学校教育相协调、相一致的有利于孩子健康成长的良好氛围。②影响教师创新素质的环境,我们强调教师要能承认学生的个性和潜能差异,要有对学生所犯错误的高度包容精神,要为学生创设思维活跃、畅所欲言的环境空间,一切为培养学生的创新素质创造条件。那么教师的创新能力的培养与发挥同样要受到周围环境的制约。这就要求学校和教育行政部门理顺内部关系,改变对教师单一、陈旧的管理模式,有效地保护教师的创新积极性和创新成果,切实为创新教育的实施做好搭台服务工作,使教师真正从单调重复的劳动中解放出来,跨进创新教育的新天地。 5、加快实现教育评价制度的创新 创新教育培养的是全面发展的具有较高创新素质的综合性人才,对参与这一教学过程的两个主体对象:教师和学生的评价,就不是几张试卷能考核得了的。对于知识技能一类短效、显性的内容,可用传统的方式测量,而对于创新素质等长效、隐性的方面,却需要通过多种方式的综合测评与鉴定。因此,我们必须改变一次成绩判好坏、一张试卷定终身的状况,避免教师跟着考核走,学生围着分数转的现象出现。应将学校、教师和学生从“应试教育”的误区中引导出来,彻底改变评价内容、评价形式和评价方法,尽快建立科学合理的教育评价制度。 创新教育是一项庞大而复杂的系统工程。它充满着机遇和挑战,同时也需要全社会真诚地关注和客观地对待。我们唯有坚定信心、团结一致,以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和严谨的科学态度去担负起时代所赋予的崇高使命,并经过一代甚至几代人艰苦卓绝、坚持不懈的努力奋斗,才能真正开创创新教育的新局面,迎来素质教育的美好明天。
② 浅析如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实施创新教育
1.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是开展创新教育的前提
小学数学的知识脉络框架图整体上非常地清晰明确,各个知识点之间的相互关联有着一定的科学方法。通过学生日常学习中创新思维的作用,可以快速地掌握这些联系各个知识点的科学方法。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创新教育的有效开展从根本上需要学生拥有一定的创新意识,能够建立基本的数学思想,将小学数学各个体系中的知识点通过自己的探索准确地挖掘出来,为后续不同阶段的数学学习奠定坚实的基础。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创新教育目标的实现必须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加深他们对于创新教育的理解,并能通过一定的方法准确地运用到日常的学习中。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主要方法有:(1)老师在布置一些课外作业时,要求学生们主动地寻找不同的解题方法,并对他们相关的解题思路做出一定的评价。这种评价必须是从客观真实的角度出发的,帮助学生树立更多的学习自信心;(2)在课堂教学中,对于一些重要知识点的讲述,老师必须在深入理解和掌握的基础上细致耐心地为学生讲解相关的内容。对于某些知识点讲述过程中学生提出的质疑,老师应该通过合理的方法为学生们答疑解惑,激发他们数学思维的创造性;(3)积极地 开展各种课堂小组讨论活动,充分地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鼓励学生大胆地说出自己对于一些数学知识点学习的看法。通过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有利于活跃课堂学习气氛,从根本上为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工作带来更多的推动力,为后续相关工作的有效开展创造有利的条件。
2.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良好习惯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创新教育理念的形成,需要学生具备生自主学习的良好习惯。这主要是由新课程改革的教学大纲决定的。新课改突出的特点就是强调了学生自主探究能力的重要性。这种目标的实现需要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从根本上为自己创新意识的增强及创新能力的提高带来更多的推动力。比如,在一些发散性思维能力要求较高的习题,老师首先应该积极地鼓励学生自己去探索这类问题的具体方法,让他们充分感受到探索过程中自己自主学习良好习惯的重要性,从而为以后的数学学习存在问题的解决提供更多的参考依据。创新教育的推广是一个漫长的过程,需要小学数学教学管理工作者在具体的工作过程中讲究一定的方法,为学生数学教育工作带来更多的参考规范,提高各项工作的整体效率。而学生自主学习良好习惯的形成,间接地加快了创新教育目标实现的步伐。
③ 如何在中小学教育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一、保证时间,营造氛围,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拓展空间。
教师要保证有充足的时间让学生思考问题,同时,还要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让学生真正成为教学中的主体,让他们有机会展示自己,满足他们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另外,教师还要发挥应有的主导作用,通过引发、组织、示范、释疑、激励等方式,指导学生进行创新思维,为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拓展空间。
二、用求异思维和求同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求异思维是一种开拓思路,不依常规,寻求变异,多方面思考问题,探求解决问题的多种可能性的思维方式。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应注意开发学生的求异思维,培养学生思维的新颖性、独特性、多样性,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有位老师在教学《草船借箭》这课时提示如下几个问题让学生思考:如果三天之内江上没有大雾,诸葛亮“草船借箭”的计划落空了,事情的结果会怎样呢?草船靠近操军水寨时,如果操军出来返攻,又会怎样呢?如果鲁肃事前把诸葛亮的妙计告诉了周瑜又会怎样呢?教师这样精心地为学生铺设求异路径,引导学生多角度灵活地观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就能有效地培养他们的创新思维。
求异固然是创新,但是求同也是创新。求同思维是指采用已知的最佳方法,有方向、有范围的思维形式。科学家模仿蝙蝠夜间飞行探路,发明了雷达,你能说这不是创新吗?有位教师在教《十六年前的回忆》这一课时,指导学生讨论:课文最后三个自然段与开头有什么联系?你从这样的开头、结尾中体会到了什么?你还读过哪些像这样开头、结尾的文章?教师如此精心铺设求同路径,引导学生有方向、有范围地去思考,有效地落实了创新思维的培养。
三、开发想象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爱因斯坦说过:“一切创造性劳动都是从创造性的想象力开始的。”想象与创造性思维有着密切联系,它是人类创造劳动所不可缺少的心理因素。创造需要想象,而想象是创造的前提。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应通过多种途径创设时机,培养学生的想象力。例如,可以指导学生续编故事;可以结合课文中的插图,创设情景,让学生自由想象,培养他们的想象力。有位老师在课堂上指着自己问学生:“我是谁?”学生立刻抢着回答说“是老师”,“是男人”,“是爸爸”,“是爷爷的孩子”,“是爸爸的朋友”,“是妈妈的同事”……学生思维一经打开,想象力极其丰富。可见,让学生多进行想象力的训练,能促进他们创新思维能力的发展。
四、打破思维定势,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即先对不同问题提供同一思路来解决,之后提出个别条件的变化,要求用新的思路解决,以打破原来的思维定势,使思维灵活而富有创造性。教师在指导学生思考时要注意两点:一是注意找出学生在解决某一具体问题上的思维定势;二是善于借鉴表面上与本问题无关的其他领域的知识和信息,可变角度去思考问题。如一位老师在教《詹天佑》这一课时,设计了以下问题让学生讨论:铁路要经过很多高山,不得不开凿隧道,其中数居庸关和八达岭两个隧道的工程最艰巨,詹天佑分别采用了什么方法来解决?铁路经过青龙桥附近,坡度特别大,火车怎么才能爬上这样的陡坡呢?能用“开凿隧道”的方法解决吗?詹天佑又想出了什么办法来解决这个难题呢?通过以上问题,打破了原来的思维定势(开凿隧道),用新的思路解决问题(设计“人”字形线路)。教师这样精心设计,改变了学生的思维方式,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思维。
五、运用反向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即抛开教材提供的条件和思路导向,进行反方向思维,培养学生在特殊情况下解决问题的能力。反向思维有逆向性、批判性、新奇性三个特点。运用反向思维的关键,一要明白原有的思路导向;二要掌握反向思维的特点,找准思考路径。
创新是民族进步的灵魂,创新能力的培养有赖于创新教育。语文教师要指导学生运用创新思维去听、说、读、写,针对学生的年龄特点,做到有趣有力。这样,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就会在教学中逐步发展起来。
④ 如何在小学英语教学中实施创新型教育
创新教育是素质教育理念下实施 的一项重要的教学内容,是提高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重要举措。在小学英语教学过程中,全面实施创新教育是推进素质教育改革的关键。
⑤ 如何在中小学进行科技创新教育
中小学生只有在参与科技实践活动中,才能发现问题、分析问题、提出假设、验证假设,最终解决问题。为了提高对青少年科技后备人才创新能力培养的效率,有目的、有计划、有步骤地培养青少年科技创新能力,我采取了如下一些具体措施:一、成立领导机构,制定奖励机制学校要真正落实科技教育,需要成立专门的领导机构,配备专门的科技辅导员教师。只有这样工作才会有人管,才会有人去落实。常言道,“重奖之下必有勇夫”,对那些在科技教育工作取得突出贡献的老师,学校要舍得奖励,这样会激发老师的热情,学校的科技教育工作也会因此上一个新的台阶。二、全员动员,大家动手为了培养创造能力,打破创造的神秘感,首先必须创设情境,培养创造意识。例如,我校利用学校的现代技术教育设备,每学期组织对除高三以外的学生,进行30多次专题通知,要求每个学生画一幅科幻画,写一篇科技论文,做一件科技小制作作品,以班为单位,初评后上交......(本文共计1页) 如何获取本文>>
⑥ 中小学教育如何开展创新教育
论文:教育到底离我们有多远自1999年6月,全国第三次教育工作会议把素质教育的重点定位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上以来,全国各地对创新教育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已经历了4个春秋。虽然理论研究方面,我们取得了一些突破,但作为基础性、全局性、先导性的基础教育,在实践中距离创新教育模式的确立还有很长一段距离。我们必须时刻保持清醒的认识,客观地分析和研究其中的得失,才能加快创新人才培养的步伐。
本文从实践层面就基础教育阶段创新教育的开展作尝试性探讨。
一、关于创新教育与素质教育
对于许多中小学教师来说,素质教育一词可谓耳濡目染,而对什么是“创新教育”以及创新教育与素质教育的关系,却未必十分清楚,更不用说主动运用创新教育的理论去指导教学实践。
创新教育是指以培养人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基本价值取向的教育实践,其核心是在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进程中,为了应对知识经济时代的挑战,着重研究和解决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创新思维、创新能力等创新素质问题。创新素质是素质教育的核心内容之一。因此,创新教育是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实施素质教育的切入点。在实际教学中就必须坚持素质教育的一个基本准则,即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和以学生为主体,倡导个性化发展。
二、目前中小学在开展创新教育方面的偏差
1、开展创新教育的现状
从各地的实践来看,能够有计划、有步骤地开展创新教育的中小学为数不多,其基本模式和途径有以下几种:(1)以课堂教学为主渠道进行创新教育。少数实验学校以教育科研为先导,探索创新教育的实施。(2)开设专门的课程进行创新思维的训练。(3)少数地区的学校在义务教育阶段开设专门的综合实践活动课和手工制作课,来锻炼学生的动脑、动口、动手、表演、合作等多种能力。(4)利用业余时间,组织科技制作小组,开展小发明、小制作活动。
2、阻碍创新教育实施的因素
(1)教育观念陈旧,出现认识上的偏颇。教育改革遇到的最大阻力就是教育观念、教育思想的转变。长期以来,许多学校领导和教师在传统的应试教育环境中,已经形成了一套以传递知识为核心的根深蒂固的观念系统和行为模式。因此,在创新教育的实施中,就出现了思想认识上的偏颇,具体表现为:①对素质教育的内涵和外延的理解粗浅,把握不到位。许多人认为开展素质教育,就是要多开展第二课堂、学科竞赛,培养学生音乐、舞蹈、书法、绘画、体育及创造发明方面的能力,提高尖子生的学科知识水平及应试能力。固然,这些都是素质教育的范畴,但素质教育培养的是德、智、体、美、劳、技等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其核心是德育素质和创新素质。为实现这个目标,我们必须牢牢地抓住这个核心,坚定地进行教育改革、教育创新。只有这样,素质教育的思想才能真正贯彻落实。②认为只有功课好的学生才有“创新基因”,而成绩差的学生不可能有什么创新作为。因而,不论做什么事总照顾功课好的学生,让他们有更多的锻炼机会,而剩下的学生往往被遗忘。③强调共性,忽视个性。创新能力的培养与学生个性的发展密切相关。但如今许多学校对学生过份强调整齐划一、循规蹈矩,忽视甚至压制有不同想法学生的个性发展。这样长期下去,只能变相地“奴化”学生的人格,何谈创造性的培养和发展。④不自觉地将知识学习与创新素质的培养割裂开来。由于“应试压力”的增大,使得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利用一切时机一味地“强塞硬灌”,希望学生记忆并掌握更多的书本知识,而根本无暇顾及学生的承受能力及创新素质的培养。这种把传统教学方式发挥到极致的高耗低效做法,已经没有什么潜力可言了,应该静下心,回过头来反省一下。
此外,知识与创新,相辅相成,缺一不可。它们完全是统一在同一个教学过程之中的。
(2)在实践中,重形式而轻内涵。这几年,国家虽然在中等教育、高等教育的招生上扩大了入学率,在考核内容方面作了相应的调整,但依然动摇不了“中考”和“高考”作为基础教育“指挥棒”的特殊地位。结果,越是重点学校,越是名牌学校,就越不敢在探索创新教育的征途上做先锋,争当表率。目前,中小学在对待开展创新教育的问题上有以下几种态度和做法:①上级部门不检查,可以置之不理,一切围绕升学率。②象征性地开展一些第二课堂活动。③在常规教学中,能积极开展一些有益的、广泛的,但属浅层次的探讨,如公开课、调讲赛、观摩课、研讨课等。④在非高考科目中,开展一些课题实验研究。目前相当一部分学校未能把创新教育真正摆在重要的战略发展地位上来。这必然导致某些学校宣称的所谓“素质教育”、“创新教育”,其实只是一层美丽的外壳。如此状况怎不令人担忧!
(3)缺乏创新型教师
创新型的学生需要创新型教师来培养。我国教育由于早期受前苏联教育家及其理论的影响较深,使得现在绝大多数教师都是在传统的以教为中心的学习环境中成长起来,普遍缺乏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如今让他们来培养学生的创新素质,其最大困难就是首先突破自我,实现自我创新。
三、创新教育究竟离我们有多远
教育是一把双刃剑,它既能培养、提升受教育者的创新素质,也能抑制、扼杀之。关键看我们将创建怎样的教育体制,实施怎样的育人模式。对基础教育来说,创新教育的根本任务就是要提高全民族的创新素质,为培养高层次创新人才打下广泛、深厚的基础。如何才能尽快实现这一目标呢?
1、加强理论学习,实现教育观念的创新
思想是行动的先导,有什么样的教育观念,就会有什么样的角色行为。因此必须让教师深入了解国际国内发展形势,深刻理解教育改革的背景意义,并积极参与教学改革,自觉自愿地反思自己的教育观念和教育行为,从而树立起终身教育、全民教育、素质教育等教育思想和教育理念。具体操作可从以下几点入手:①定期组织教师进行集体学习和交流。②有计划、有步骤指导教师开展读书活动。③经常开展专题讲座、辩论赛、BBS论坛评选等活动,鼓励教师积极参与。④以学生、家长的学习观、知识观、人才观的转变来促进教师教育观念的更新。在实际工作中,对上述措施一定要加强管理和监督,实行奖惩办法,方能奏效。
2、加大教科研力度,紧跟课改形势,实现教育模式的创新
目前,国家教育管理部门针对创新教育、素质教育在基础教育阶段采取了三项大的举措,一是规划并拟定了“十五”期间各级各类不同研究领域的实验课题一批,要求相关实验学校积极申报并开展研究。二是新一轮的课程改革已在九年义务教育阶段铺开,而高中段的课改实验也已计划2004年下半年开始。三是实施“校校通”工程。如果我们的每一所中小学,每一位教育工作者能够以此为契机,扎扎实实地开展上述工作,牢牢抓住“教育科研”这条生命线。遵循创新教育的基本原则,就能促使教育体制的转型。 本篇论文是由3COME文档频道的网友为您在网络上收集整理并投稿至本站的,论文版权属原作者,请不要用于商业用途或者抄袭,仅供参考学习之用,否者后果自负,如果此文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3、关注继续教育,培养创新型教师
时代呼唤创新型教师,而教师由传统型向创新型转变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通过有目的、有计划、分层次、分阶段,长期不懈地系统地培训来逐步递进。使教师逐渐由教书匠向学者型、专家型转变。因此,教师的继续教育应由个别化学校自发的、不定期形式转变为由各级教育主管部门统一的、规范的政府行为。
创新型教师具有如下基本特征:①强烈的事业心、责任感和真挚的教育情感。②掌握先进的教育理论与方法。③有较强的教育科研能力。④熟练运用现代教育技术的能力。⑤勇于开拓,善于创新和灵活机变的才能。⑥吃苦耐劳、甘于奉献、敢于冒险和批判的精神。⑦开放的人格和丰富的内心世界。⑧远见卓识。⑨善于组织管理和启发学生进行创造性学习。
4、积极建设适宜创新教育生存发展的小环境
(1)现实环境,即创新教育开展的方式、渠道或途径。这是开展创新教育必不可少的。本文前面已经提到,目前开展创新教育大致通过四条途径,其实,只要观念转变了,思路开阔了,就可以结合当地实际,创造出更多具体的开展方式。比如一年一度的全国中小学生电脑创作大赛(今年第四届);机器人风暴;中央电视台十频道的“异想天开”栏目等等。虽然,创新素质是与实践活动分不开的,但并不意味着开展的第二课堂活动越多越好,尤其是中小学。因为学生在校时间的80%是在课堂里,所以创新教育必须以课堂教学为主阵地和主渠道,着重促进“教学相长”的教学方式的形成,并努力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和在效率上下功夫、作文章,避免舍本逐末的做法。
(2)心理环境,即为学生创新素质的培养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营造民主、和谐、平等、合作、真诚、共融的良好氛围。这种心理环境对学生创新思维的激发具有重要意义。
无论是哪种环境的建立,都不能忽视以下两种因素:①家庭教育环境。以时空角度来看,创新教育在纵向上应贯穿于幼儿教育、基础教育、中等教育、高等教育乃至人的一生,在横向上应涵盖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因此,家庭教育对创新素质的形成也是至关重要的,切不可出现5 2<5的教育局面。建议中小学积极开办“家长学校”,定期向学生家长、亲友讲授有关培养学生创新素质方面的内容。从而使家庭环境能形成与学校教育相协调、相一致的有利于孩子健康成长的良好氛围。②影响教师创新素质的环境,我们强调教师要能承认学生的个性和潜能差异,要有对学生所犯错误的高度包容精神,要为学生创设思维活跃、畅所欲言的环境空间,一切为培养学生的创新素质创造条件。那么教师的创新能力的培养与发挥同样要受到周围环境的制约。这就要求学校和教育行政部门理顺内部关系,改变对教师单一、陈旧的管理模式,有效地保护教师的创新积极性和创新成果,切实为创新教育的实施做好搭台服务工作,使教师真正从单调重复的劳动中解放出来,跨进创新教育的新天地。
5、加快实现教育评价制度的创新
创新教育培养的是全面发展的具有较高创新素质的综合性人才,对参与这一教学过程的两个主体对象:教师和学生的评价,就不是几张试卷能考核得了的。对于知识技能一类短效、显性的内容,可用传统的方式测量,而对于创新素质等长效、隐性的方面,却需要通过多种方式的综合测评与鉴定。因此,我们必须改变一次成绩判好坏、一张试卷定终身的状况,避免教师跟着考核走,学生围着分数转的现象出现。应将学校、教师和学生从“应试教育”的误区中引导出来,彻底改变评价内容、评价形式和评价方法,尽快建立科学合理的教育评价制度。
创新教育是一项庞大而复杂的系统工程。它充满着机遇和挑战,同时也需要全社会真诚地关注和客观地对待。我们唯有坚定信心、团结一致,以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和严谨的科学态度去担负起时代所赋予的崇高使命,并经过一代甚至几代人艰苦卓绝、坚持不懈的努力奋斗,才能真正开创创新教育的新局面,迎来素质教育的美好明天。
⑦ 小学教师在教学中怎样创新
求求你们,照旧,就行了,
千万别创新。
⑧ 如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实施创新教育
要提供宽松学习氛围
宽松、民主、和谐的学习气氛能消除学生恐惧的心理障碍。学生只有在轻松愉快、毫无顾忌、毫无压力的情感氛围下才能对所学的知识、所研究的问题产生浓厚的兴趣,才能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探究、尝试、发现、创新”的学习过程中,才能在有自己的想法和见解时敢说敢做。
要建立一种新型和谐的师生关系 这种关系体现在教师要参与学生的活动,了解、指导学生的探索研究,经常用商量的语气与学生交流,如“谁想说”“谁愿意说”“我很荣幸,我和某某同学想到一块了”等。要尊重、理解、信任、热爱每一名学生,形成师生间的思想交流、情感沟通的关系。师生关系融洽与否,主要取决于教师。教师应把自己和学生的关系定位于朋友的关系,用尊重、相信、平等、友好的情感去感染学生,使课堂充满“爱”的气氛,使师生感情融洽。教师应充分利用时间和学生交流,让学生敢于当着老师的面说出自己的生活和学习情况,在课堂上能大胆地充分发表自己对教学的意见和想法,尽量用自己的想法和自己的方法去解决数学问题。
采取小组合作学习的方法,促进学生之间的合作和交流 把优、中、学困的学生按“一二一”或“二二二”的比例进行异质合理搭配,组成学习小组进行合作学习,让不同层次的学生交流个人想法,一起质疑探究,同时及时反馈纠错,再把小组不能解决的问题在全班进行交流,并在教师的启发指导下加以解决。
要鼓励学生敢于说“不”
在数学教学中,教师应当适当“创造”机会,鼓励学生发现老师授课时的“错误”,用非常简单的理由指出老师的“错误”,进而发展到让学生即使在对自己的想法尚不确定时,也敢于说出来,再由同学们来判断是否正确,从而进一步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例如,教学两步计算应用题,“植树小组每人每天种8棵树,照这样计算,5人4天一共种多少棵树?”(用两种方法解答)所用方法是:第一种,先求出5人1天种多少棵,再求5人4天种多少棵;第二种,先求出每个人4天种多少棵,再求5人4天种多少棵。教师故意在教学过程中强调用两种方法解决,等教学完所用方法后,提问学生:学完这道题,你们还有什么疑问吗?这时学生就会提出问题:是否只有这两种方法呢?教师就可以引导学生讨论是否还有其他方法。经过讨论后得出结论。
要创设各种创新机会
1.创设情境,激发创新意识。教学要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首先要能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教师可在教学中创造一定的情境,使学生处于一种主动、好奇、活泼的能动状态。例如,教学加减法的简便运算(连减,把两个减数合并为一个减数的简便运算),教师可创设这样一个情境:全班同学手上都有100元,去商店买东西。商店的规则是:售货员每次同时卖两种物品,哪个同学先算出他用100元买两种物品后所剩的钱,那两种物品就卖给他。售货员出示物品的价格为:(1)16元和34元;(2)53元和27元;(3)29元和31元;(4)15元和75元;(5)28元和42元。学生在此情境中,自然而然地产生创新意识,使计算变得简便。
2.动手操作,培养创新能力。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应尽量让学生参与整个学习过程,给他们动手操作的机会,让他们在学习活动中边思维、边创造,在活动中获取知识,发展智力,提高能力。例如,教学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特征时,教师可以把平行四边形和梯形合起来教。上课前,教师发给学生几组大小、形状各异的图形:普通的四边形、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梯形各两个,要求学生对这些图形进行比一比、量一量,然后分类,说说哪几类已经学过,哪几类没有学过。教师说明没有学过的是平行四边形和梯形,再要求学生动手量一量,比一比,找出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特征。最后,要求就这几类图形说说它们之间有什么关系,画图表示它们的关系。
总之,我们要遵循学生学习数学的心理规律,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把学生作为主动的求知者,让他们用创新的精神去主动学习,主动探求,主动合作,主动应用,并在获取知识的同时提高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
⑨ 如何在小学音乐教学中实施创新教育
一、小学音乐教师要转变教育教学模式,为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提供良好的环境
要想在小学音乐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小学音乐教师就应当想方设法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发挥学生在音乐学习中的主导作用,使学生带着好奇心学习音乐知识。但是,不少音乐教师受传统教育教学观念的影响,沿用传统老旧的教育教学模式,一味强调向学生灌输音乐知识,使学生被动地接受教师的知识灌输,使学生没有一点主动思考、主动探究的机会。此外,在教学活动中,教师总是一味地强调自己是教学活动中的权威人士,任何人都不可以对自己的教学内容加以质疑。例如,教师会有唱错音的时候,因惧怕老师的“白眼”、“批评”,小学生总是不敢向教师指出错误,这样既会使学生对音乐学习产生抵触心理,不利于学生音乐学习兴趣的激发,又不利于对学生实施创新教育。为此,音乐教师首先应当更新教育教学观念,转变教学模式,转变自身角色,从单一传授知识的灌输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和合作者,要采用开放式的教学模式,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为学生提供思考和探究的机会,将课堂还给学生,鼓励学生大胆创新,以营造双向交流、和谐、自由的音乐教育教学氛围,以使学生在宽松的课堂氛围中自行接受教师的教育,以不断提高创新能力。
二、想方设法激发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引导学生学会创新
只有当学生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时,学生才会全身心地投入到音乐学习当中,才会不断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才能不断提出自己的想法,才能敢于创新。小学生对于各种事物都保持强烈的好奇心,一旦他们亲身经历,就会产生浓厚的兴趣。在音乐教学中,教师应当根据小学生的特点,为其提供必要的条件,有意识地引导和鼓励他们进行创新。例如,再向学生展示各种打击乐器,使其对各种打击乐器的工作过程有所了解后,可以鼓励学生利用现实生活中存在的废旧物品进行改造,使其也可以成为一种“打击乐器”,如有的学生通过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他们利用易拉罐和酒瓶等制作出了“打击乐器”。教师在展示学生亲手制作的各种“打击乐器”后,可以鼓励学生用这些“打击乐器”试图演奏出各种旋律,在这种亲身经历、动手操作的过程中,学生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且在这个过程中可以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使其创新思维得以形成,创新能力得以提高。
三、巧用多媒体技术,激发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形成
随着教学手段的不断完善,多媒体手段被广泛应用于各个学科的教学过程中。要想在小学音乐教学中对小学生实施创新教育,不能仅仅采用音乐书本教材、录音机、电子琴等教学设备完成各种音乐教学活动,而是应对教学手段加以创新,应当将多媒体技术巧妙地应用于小学音乐教学过程中,采用动画、音频、视频等表现教学内容,为学生营造可观可感的教学情境,刺激学生的多种感官,以对课堂教学内容加以丰富,对学生音乐学习兴趣加以激发,解除传统教学方式给学生创造性思维造成的禁锢,使学生可以在更广阔的空间充分发挥想象力,积极动脑、积极探究,以逐步形成创造性思维。值得注意的是,教师不能为了使用多媒体技术而使用多媒体技术,仅仅利用多媒体技术代替传统的录音机等教学设备播放一些歌曲,这样不仅无法帮助学生进行音乐艺术欣赏,也无法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发展学生的创新能力。因此,教师要结合教学内容巧妙运用多媒体技术,充分发挥多媒体技术在音乐教学中的作用,为学生营造良好的教学情境,以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实现创新教育的目的。
四、善于发现学生的闪光点,促进学生创新思维、创新精神的培养,创新能力的提高
一旦获得别人的肯定和表扬,学生就会产生继续朝向目标前进的动力。为此,在小学音乐教学过程中,音乐教师要具有发现“美”的眼睛,要善于发现学生的闪光点。当学生在音乐教学活动中提出新的想法时,教师不要急于否定或者完全忽视,而是应当尽可能地帮助学生答疑解惑,耐心倾听学生的想法,对于学生敢于提出新的想法给予及时的肯定和鼓励,这样不仅有助于学生积极思考、积极表达,而且也有助于充分发挥学生的潜能,促进学生形成创新思维,提高创新能力。
⑩ 论小学的创新教育
关于在中小学开展创新教育的几点建议
创新教育,也称创造教育或创造性教育。广义的创新教育指对人的创造力的 开发,主要是创造技法和创造性思维训练;狭义的创新教育是指在学校教育中, 对学生的创造品质和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是以培养学生创新能力为核心的素 质教育。在中小学开展创新教育,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建议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重视科学启蒙,丰富实践活动
谁掌握了新的科学技术,谁就掌握了发展的主动权。现在初等教育乃至学前 教育阶段就应重视科学技术的启蒙教育。中小学阶段,科学启蒙教育的重点在于 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科学态度和方法,发展学生对自然和科技现象、对科学成 就的关注和求知欲,为他们进一步的学习和运用科学技术打基础。
大量研究表明,青少年时期最富创造力,而创新不仅需要丰富的书面知识, 更需要广泛的实践活动。因此,在基础教育阶段,要根据青少年认识特点,让他 们更多的接近实际,对大自然的体验学习以及家庭、田间的劳动实践,将使青少 年受益终身。仅从创新能力的培养角度看,丰富的早期实践活动能使青少年具有 较多的解决问题的机会,拥的更多的独立与自由,有益于创造人格的培养。大量 的实践活动又丰富了青少年的表象储备,为创新想象和创新思维提供了丰富的原 料。而在实践中遇到的困难、产生的新需要,往往会激发他们的创造力。有关专 家调查后指出:与农村孩子相比,城市孩子书面知识丰富,脑筋灵活,但城里孩 子缺乏实践,导致了他们创造力的下降。为此,在学校和家庭中,必须解放青少 年的空间和时间,保护他们的好奇心,培养他们搜集、利用信息的能力,培养他 们搜集、利用信息的能力,培养他们参与社会生活的积极态度和与人合作的能力, 发展他们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教师和家长还应当是有心人,对于那些爱搞制作或 喜欢写作以及对某一专业或某一活动非常入迷的青少年应提供必要的帮助。
2.变革学习方式、营造创新氛围
注重创新教育的美国教育非常强调学生“have a try”(试一试),鼓励学 生开动脑筋,充分表达自己的想法,培养学生的发现、创意、沟通、表达、交流 的意识和技能。这非常值得我们借鉴。为培养创新人才,我们必须将学生从“吸 收--储存--再现”的学习过程中解放出来,转向“探索--转化--创造”。 也就是说,让学生充分有“have a try”的机会。同时,教学过程和学校生活要 积极营造一种生动活泼、宽松自上的氛围,鼓励学生自由探索、标新立异。总之, 教育者应重视学法研究,以更大的宽容心和鼓励精神去引发学生的学习活动。
3.丰富想象,培养发散思维
想象力是创造力的基础。早在古希腊时代,亚里士多德就指出:“想象力是 发现、发明等一切创造活动的源泉。”没有想象就没有创造,善于创造就必须善 于想象。因此,注重学生想象力的培养,已成为世界先进教育思想的重要内容和 目标。
有关研究证明,创造力是聚合思维和发散思维充分发展、有机结合的结果。 可惜的是,迄今各国的教育,大多数是重聚合思维的培养而忽视对发散思维的培 养。其结果,聚合思维的发展往往以忽视甚至抑制发散思维为背景、为代价的。 因此,在创新教育中,要特别重视发散思维能力的培养。
知识经济时代需要丰富的想象力和巨大的创造力。我们必须在各种教学活动 中鼓励青少年独立思考、大胆质疑,给他们广阔驰骋想象的空间,引导他们从多 种角度看问题,养成求异和创新的思维习惯,努力把他们培养成敢于探索、勇于 创新、善于思考的综合素质良好的跨世纪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