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教育计划 > 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现状调查研究

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现状调查研究

发布时间:2020-12-07 09:05:04

1. 中小学教师教育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应该包括哪些方面

技术素养、计划与准备、组织与管理、评估与诊断、学习与发展五个维度。

应用信息技术优化课堂教学的能力为基本要求,主要包括教师利用信息技术进行讲解、启发、示范、指导、评价等教学活动应具备的能力;应用信息技术转变学习方式的能力为发展性要求,主要针对教师在学生具备网络学习环境或相应设备的条件下。

利用信息技术支持学生开展自主、合作、探究等学习活动所应具有的能力。本标准根据教师教育教学工作与专业发展主线,将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区分为技术素养、计划与准备、组织与管理、评估与诊断、学习与发展五个维度。

(1)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现状调查研究扩展阅读:

信息技术应用能力要求规定:

1、依据课程标准、学习目标、学生特征和技术条件,选择适当的教学方法,确定运用信息技术培养学生综合能力的契合点。

2、设计有助于学生进行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信息化教学过程与学习活动。合理选择与使用技术资源,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学习机会和个性化的学习体验。

3、预见学生在信息化环境中进行自主、合作、探究学习可能遇到的问题,制订应对方案。利用技术支持,转变学习方式,有效开展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

2. 我国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的发展经历了哪几个阶段 每个阶段的特点是什么

我国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的发展共出现了三次浪潮,对应三个阶段,也对应三个不同的热点发展领域:信息技术课程、课程整合、网络教育。
第一次浪潮从七十年代末、八十年代初开始,重点是计算机学科教学,是让学生学习和掌握信息技术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标志性的口号是“程序设计是第二文化”。
发展脉络:开课年级从高中、初中,再到小学;课程形式从选修课到必修课;课程内容一开始主要是程序设计,后来逐步增加了应用软件的操作与使用;课程的名字也由计算机课改成内涵更为宽泛、更与国际接轨的“信息技术课程”。
第二次浪潮从八十年代中后期开始,重点是计算机辅助教学与计算机辅助管理,主要是开发教学软件、课件和教育教学管理软件,把计算机作为一种工具,将计算机与教育教学相结合,标志性的口号是“计算机与基础教育相结合是国际教育改革的发展趋势”。
发展脉络:教育软件类型由“课件”向“组件”、“积件”发展,具有开放性的资源素材型、工具型、平台型的教学平台成为发展方向;计算机
辅助教学由以展示知识、以教师为中心发展为以学生为中心、突出学生主体的“课程整合”,即将信息技术整合于各学科课程与教学之中;由教师自己开发课件向教
师整合利用各种信息技术教育教学资源为主;建构主义教学模式成为课程整合的理论基础。
课程整合的目的就是通过学科课程把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有机地结合起来,将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教与学融为一体,将技术作为一种工具,提高教与学的效率,改善教与学的效果,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
第三次浪潮从九十年代中后期开始,重点是网络教育,标志性的口号是“建网、建库、建队伍”。
发展脉络:建多媒体电子教室;建校园网;天网地网相结合,实施校校通工程;对学生开设网络课程;建网上教育资源库;研究基于网络的教学模式;探索基于网络的研究性学习;试验远程教学模式;目前仍处于积极探索实验阶段,发展势头很猛。
网络教育的重头戏是教育部确定的“校校通”工程,其目标是:用5-10年时间,使全国90%左右的独立建制的中小学校能够上网,使中小学师生都能共享网上教育资源,提高中小学的教育教学质量。
我国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经过近20年、三次浪潮、三个阶段的发展,信息技术课程、课程整合、网络教育三大热点领域齐头并进,并且有相互渗透和融合的趋势,正面临一个前所未有、迅猛发展的大好局面。

3. 如何加强中小学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的思考

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有机地结合起来,就是把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教与学融为一体,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提高教与学的效率。计算机与各学科课程整合就是把各种技术手段完美、恰当的融合到教学活动中去——就象在教学中使用黑板和粉笔一样自然、流畅。要达到“整合”的目标,教师不仅要熟悉掌握技术手段,更重要的是要深刻了解教育的本质,了解本学科教育的根本目的,了解教学中的难点所在,了解传统教学的优点和局限性,结合技术更好地进行教学活动。

一、“整合”是教育信息化的一个重要目标
二、“整合”是改革传统教学方式的一个重要手段
三、“整合”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一个重要途径
如何更好地开展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
1、提高认识,转变观念

充分认识到信息技术的应用对推进教学改革,提高教学质量有很大的促进作用;对改变传统教育观念,树立以学生为主体的现代教育观念有很大的促进作用;对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提高学生的信息能力有很大的促进作用;要充分认识到信息技术应用于教学不仅仅是一种技术手段,而是一种学习方式的根本变革。作为学校领导,要把信息化作为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一个重要载体,要把信息技术与学校的日常教学工作结合起来。深化《信息技术与其它学科整合》课题的研究,继续探索网络环境下课堂教学模式,加大软件投入的力度,丰富教学资源。

2、突出重点,加大整合力度

我们要把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工作作为推进教育信息化的一项重点工作来抓。各个学校要在新课程标准改革的基础上加大整合力度,充分发挥信息技术在学生自主学习、主动探究、合作交流等方面的优势。学校领导要对教师提出一个适度的要求,要把教师运用信息技术进行教育教学作为一个前提因素,要求教师利用网络收集教育教学资源,要鼓励教师制作个人网页,开发学科教学网站,选择较强的学科组首先展开此项工作并及时总结经验,进行推广和宣传。

3、以课题研究为抓手,深入探讨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的方式和方法

课题研究对推进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工作有很大的促进作用,各个学校一定要抓好这项工作。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是在教育信息化进程中摆在我们广大教育工作者面前的一项新的而又艰巨的课题。为此,要加大研究力度,要求学校都要进行这方面的专题研究,要着重探讨整合的方式、方法。

4、最大限度地挖掘现有设备的作用,保证研究工作的正常进行。

硬件建设是基础,软件开发是保障。正如我校只有一个网络教室,学生机60台,不能充分满足师生的需求。我们本着边建设、边应用、边研究的原则,走出一条以"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课题为龙头,通过课题研究发展教师,通过发展教师发展学生,通过发展学生来发展学校这样一条特色之路。

5、整合的关键在教师。

对教师的培训应该是全方位的,动态的,开放的,应随社会的发展、技术的逐步升级而展开。今后,我们学校对教师的培训,将重点放在案例培训上,在培训中发现问题,在研究中解决问题。另外,进行网络环境下的课堂教学,学生需具备一定的计算机操作技术,我们在现有基础上,进一步完善学校信息技术教育课程,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为搞好整合奠定基础。

总之,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是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我们必须要抓早、抓紧、抓好,以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为突破口,全面提升我区教育教学质量,切实推动我区教育信息化进程。

4. 中小学教师教育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应该包括哪些方面

教学人员教育技术能力标准/《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标准》

意识与态度
(一) 重要性的认识
1.能够认识到教育技术的有效应用对于推进教育信息化、促进教育改革和实施国家课程标准的重要作用。
2.能够认识到教育技术能力是教师专业素质的必要组成部分。
3.能够认识到教育技术的有效应用对于优化教学过程、培养创新型人才的重要作用。

应用意识
1.具有在教学中应用教育技术的意识。
2.具有在教学中开展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进行教学改革研究的意识。
3.具有运用教育技术不断丰富学习资源的意识。
4.具有关注新技术发展并尝试将新技术应用于教学的意识。

评价与反思
1.具有对教学资源的利用进行评价与反思的意识。
2.具有对教学过程进行评价与反思的意识。
3.具有对教学效果与效率进行评价与反思的意识。

终身学习
1.具有不断学习新知识和新技术以完善自身素质结构的意识与态度。
2.具有利用教育技术进行终身学习以实现专业发展与个人发展的意识与态度。
知识与技能/《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标准》 编辑

基本知识
1.了解教育技术基本概念。
2.理解教育技术的主要理论基础。
3.掌握教育技术理论的基本内容。
4.了解基本的教育技术研究方法。

基本技能
1.掌握信息检索、加工与利用的方法。
2.掌握常见教学媒体选择与开发的方法。
3.掌握教学系统设计的一般方法。
4.掌握教学资源管理、教学过程管理和项目管理的方法。
5.掌握教学媒体、教学资源、教学过程与教学效果的评价方法。

应用与创新/《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标准》

教学设计与实施
1.能够正确地描述教学目标、分析教学内容,并能根据学生特点和教学条件设计有效的教学活动。
2.积极开展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探索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有效途径。
3.能为学生提供各种运用技术进行实践的机会,并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
4.能应用技术开展对学生的评价和对教学过程的评价。

教学支持与管理
1.能够收集、甄别、整合、应用与学科相关的教学资源以优化教学环境。
2.能在教学中对教学资源进行有效管理。
3.能在教学中对学习活动进行有效管理。
4.能在教学中对教学过程进行有效管理。

科研与发展
1.能结合学科教学进行教育技术应用的研究。
2.能针对学科教学中教育技术应用的效果进行研究。
3.能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学习业务知识,发展自身的业务能力。

合作与交流
1.能利用技术与学生就学习进行交流。
2.能利用技术与家长就学生情况进行交流。
3.能利用技术与同事在教学和科研方面广泛开展合作与交流。
4.能利用技术与教育管理人员就教育管理工作进行沟通。
5.能利用技术与技术人员在教学资源的设计、选择与开发等方面进行合作与交流。
6.能利用技术与学科专家、教育技术专家就教育技术的应用进行交流与合作。

社会责任/《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标准》

公平利用
努力使不同性别、不同经济状况的学生在学习资源的利用上享有均等的机会。

有效应用
努力使不同背景、不同性格和能力的学生均能利用学习资源得到良好发展。

健康使用
促进学生正确地使用学习资源,以营造良好的学习环境。

规范行为
能向学生示范并传授与技术利用有关的法律法规知识和伦理道德观念。

管理人员教育技术能力标准/《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标准》

意识与态度
(一)重要性的认识
1.能够认识到教育技术的有效应用对于推进教育信息化、促进教育改革和实施国家课程标准的重要作用。
2.能够认识到教育技术能力是教师专业素质的必要组成部分。
3.能够认识到教育技术的有效应用对于优化教学过程、培养创新型人才的重要作用。
(二)应用意识
1.具有推动在管理中应用教育技术的意识。
2.具有推动在教学中开展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促进教育教学改革研究的意识。
3.具有支持教师运用教育技术不断丰富学习资源的意识。
4.具有密切关注新技术的价值并不断挖掘其教育应用潜力的意识。
(三)评价与反思
1.具有促进对教学资源的利用进行评价与反思的意识。
2.具有促进对教学过程进行评价与反思的意识。
3.具有促进对教学效果与效率进行评价与反思的意识。
4.具有对教学管理的效果进行评价与反思的意识。
(四)终身学习
1.具有不断学习新知识和新技术以提高自身管理水平的意识与态度。
2.具有利用教育技术进行终身学习以实现管理能力与个人素质不断提高的意识与态度。
3.具有利用教育技术为教师创造终身学习环境的意识与态度。

知识与技能
(一)基本知识
1.了解教育思想、观念和教育技术的发展趋势。
2.了解教育技术的基本概念和应用范畴。
3.了解教育技术的基本理论。
4.掌握绩效技术、知识管理和课程开发的基本知识。
(二)基本技能
1.掌握信息检索、加工与利用的方法。
2.掌握资源管理、过程管理和项目管理的方法。
3.掌握教学媒体、教学资源、教学过程与教学效果的评价方法。
4.掌握课程规划、设计、开发、实施与评价的方法。

应用与创新
(一)决策与规划
1.制定并实施教育技术应用计划以及应用技术来促进教育教学改革的条例与法规。
2.能够根据地区特点和实际教育状况,宏观调配学习资源,规划和设计教育系统。
3.能够有效应用信息技术和统计数据辅助决策过程。
(二)组织与运用
1.能组织与协调各种资源,保证教育技术应用计划的贯彻和执行。
2.能组织与协调各种资源,促进信息化学习环境的创建。
3.能组织与协调各种资源,支持信息化的教学活动。
4.能运用技术辅助教学组织和教学实施。
(三) 评估与发展
1.能使用多种方法对教师和管理人员的教育技术应用效果进行评价。
2.能运用技术辅助对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进行评价。
3.能采取多种措施推动技术体系的不断改进,支持技术的周期性更新。
4.能充分利用技术手段为教师、学生和管理者的发展提供更多机会。
5.能充分运用技术改善教育教学条件,并为教师提供教育技术培训的机会。
(四)合作与交流
1.能利用技术与教学人员就教学工作进行交流。
2.能利用技术与技术人员就学习支持与服务进行交流。
3.能利用技术与家长及学生就学生发展与成长进行交流。
4.能利用技术与同事就管理工作进行合作与交流。

社会责任
(一)公平利用
能够在管理制度上保障所有的教师和学生均能利用学习资源得到良好发展。
(二)有效应用
1.能够促进学习资源的应用潜能得到最大化的发挥。
2.能够促进技术应用达到预期效果。
(三)安全使用
1.能确保技术环境的安全性。
2.能提高技术应用的安全性。
(四)规范行为
1.努力加强信息道德的宣传与教育。
2.努力规范技术应用的行为与言论。
3.具有技术环境下知识产权保护的意识,并能够以实际行动维护这种知识产权。

技术人员教育技术能力标准/《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标准》

意识与态
(一)重要性的认识
1.能够认识到教育技术的有效应用对于推进教育信息化、促进教育改革和实施国家课程标准的重要作用。
2.能够认识到教育技术应用能力是教师专业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
3.能够认识到教育技术的有效应用对于优化教学过程、培养创新型人才的重要作用。
(二)应用意识
1.具有研究与推进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意识。
2.具有利用技术不断优化学习资源和学习环境的意识。
3.具有积极辅助与支持教学人员和管理人员应用教育技术的意识。
4.具有不断尝试应用新技术并探索其应用潜力的意识。
(三)评价与反思
1.具有对技术及应用方案进行选择和评价的意识。
2.具有对技术开发进行评价与反思的意识。
3.具有对技术支持进行评价与反思的意识。
4.具有对教学资源管理进行评价与反思的意识。
(四)终身学习
1.具有积极学习新知识与新技术以提高业务水平的意识。
2.具有利用教育技术进行终身学习以不断提高个人素质的意识。

知识与技能
(一)基本知识
1.了解教育思想、观念和技术的发展趋势。
2.了解教育技术的基本概念和应用范畴。
3.掌握现代教学媒体特别是计算机与网络通信的原理与应用。
(二)基本技能
1.掌握信息检索、加工与利用的方法。
2.了解教学系统设计与开发的方法。
3.掌握教学媒体的设计与开发的技术。
4.掌握教学媒体的维护与管理的方法。
5.掌握学习资源维护与管理的方法。
6.掌握对教学媒体、学习资源的评价方法。

应用与创新
(一)设计与开发
1.参与本单位教育信息化建设方案的整体规划与设计。
2.能够设计与开发本单位的信息化学习环境。
3.能够收集、整理已有学习资源并设计与开发符合教学需要的学习资源。
(二)应用与管理
1.能够为教学人员的教学和科研工作提供技术支持与服务。
2.能够为管理人员的管理和评估工作提供技术支持与服务。
3.能够对学习资源与学习环境的使用进行有效的管理与维护。
(三)评估与发展
1.能够对学习资源和学习环境的开发与应用效果进行评估,并提出发展建议。
2.能够对自身的技术服务和管理工作进行评估,并反省自身的技术服务和业务水平。
3.能够参与本校教师教育技术应用效果的评估工作,并提出发展建议。
4.能够参与制定本校教师教育技术培训方案并实施。

合作与交流
1.能利用技术与教师就教育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效果进行交流。
2.能利用技术与管理人员进行交流。
3.能利用技术与学生及家长进行交流。
4.能利用技术与同行及技术专家进行交流。
社会责任 /《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标准》

公平利用
能够通过有效的统筹安排保障所有的教师和学生均能利用学习资源得到良好发展。

有效应用
1.能不断加强信息资源的管理。
2.能不断提高教育技术应用的有效性。

安全使用
1.努力提高技术应用环境的信息安全。
2.能为教师和学生提供安全、可靠的技术服务。

规范行为
1.努力加强技术环境下信息资源的规范管理。
2.努力规范技术应用的行为方式。

5. 如何加快发展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

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计算机的应用已遍及各个领域和社会生活的各个角落,深刻的影响和改变着人类社会的生活,是人类的生活和学习方式发生着巨大变革。以计算机和网络为代表的信息技术得到飞速的发展,各种各样的学习资源,学习技术,学习理念层出不穷。教育的信息化和技术教育使得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教育观念,教育模式,教育方式等发生一系列的变化。因此,加快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已势在必行。
一、要从思想上重视信息技术教育
在中小学开设信息技术课程的主要目的是培养学生对信息技术的兴趣和意识,让学生掌握信息技术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对学生具备获取信息,处理信息和应用信息的能力,形成良好的信息素养。但是,在应试教育的环境下,部分学校信息技术课程受重视程度不够,教育投入不足,教学设施缺乏,师资不足,这些软硬件环境就成为信息技术教育部难于开展的关键。
因此思想重视是开展好信息技术教育的前提,不能再把信息技术教育看作是可有可无的科目,更不应该错误地认为信息技术教育会冲突其他学科的教学。要转变观念,通过宣传,讲座,观摩等多种形式,不断强化师生的教育意识,树立信息技术教育是教会学生学习,通往科技海洋的必由之路,是关系到能否培养21世纪所需的高素质、高科技人才的头等大事。只有达成这样的共识,才能使信息技术教育沿着正确的轨道健康发展。
二、加大教育投入加强硬件设施建设
由于教育理念的落后,教育体制的某种局限,教育投入的局限,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举步维艰。要是中小学信息技术迅速发展起来,必须加大教育基金的投入,改善教学条件,重点是改善硬件设施的建设,包括计算机、网络设备、卫星地面接收设备、有线电视、DVD播放机等,建设以现代数字网络技术为主要依托,形成技术先进、扩展性强、覆盖面达的校园主干网络,将学校的各种PC机、终端设备和局域网连接起来,并与有关广域网相连,同时配备其他各种分立的信息化化设备。配备供教师学生教育活动使用的多种软硬件资源;支持办公自动化、计算机辅助教学、数字校园文化和信息化科研;配备具有支持课件开发使用的课件开发中心;建立超级计算机系统。提高硬件的利用效率,满足学校的教学、科研和管理工作的需要。在硬件设施建设方面,应根据教学发展的要求和学校的实际情况,尽可能满足教学要求,坚持经济实用与可持续发展相结合,根据学校的经济水平和应用水平分布实施,等条件成熟时再把硬件设施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
三、加强师资队伍的培训工作
师资队伍的培训是实施信息技术教育的重中之重,是否拥有大批掌握并能应用现代信息技术的教师是推动信息技术教育的关键。因此,学校应分期、分批对任课教师进行培训,让教师很快的了解和掌握信息技术发展前沿的知识,这样既有利于信息技术教育的进行,也适应时代发展的要求。做好师资队伍的培训工作可从以下三个方面着手:
1.追求新知识,不断提升自己。面对迅速发展的信息技术,作为新知识前沿阵地的信息技术教育的教师来讲,不仅要关注信息技术教育的动态,更要掌握新知识,应用新技术,这样才能培养出符合时代要求的现代信息人才。从发展角度来讲,信息技术教师掌握新知识在教学中才能突出实用,注重效果,培养学生的操作能力和应用能力,为学生探索新生知识起搭桥作用。
2.掌握新知识,不断武装自己。随着计算机多媒体技术、Internet进入千家万户,讲课的内容自然要做相应的调整,计算机技术是信息技术的核心,是学生探索知识的载体,是进行辅助学习的一种工具。教师在教学中要做到以实用技术为主线,以应用技术为核心。所以,作为信息技术教育的教师,只有根据时代要求,以新知识不断武装自己,拓宽知识面,才能把握知识的主线和核心,在这个信息社会中永远立于不败之地。
3.应用新知识,不断完善自己。作为信息技术教育的教师,不但要了解知识、掌握知识,而且要掌握最新的知识。这样其知识的先进性和领先地位也为信息技术教师的教学带来无限的生机和活力。这就使其在内容上与时代同步,教学手段也不落后于时代。在教学中应不断吸收新知识,引进新方法,改善教学手段,提高教学效果,达到所培养的学生能够掌握最新知识的目的。
总之,在信息化越来越受到重视的今天,掌握信息技术教育的技能应从中小学抓起,已成为一种共识,学校用新的教学手段来适应知识增长的需要,提高学生的素质是其中的一个重要方法。随着我国综合国力的不断增强,对教育的投入不断增加,信息技术教育的软硬件建设逐步发展,到那时我国的信息技术教育必将迈入新的里程碑。

6. 当前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存在哪些问题

教育没问题,就是说书籍的安排其实是没问题的。
但问题出在学校,学校觉得在中小学重视信息教育是没用的。
所以都是半开半闭,随便做做样子。
很多差点的学校开都不开这个课程。
所以关键在学校能重视这个课程,让学生从小就了解到电脑,不只是会玩游戏就好了。
就是因为不了解电脑,才有那么多孩子沉迷网络游戏。

7. 研究我国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展望的有什么意义

我国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的发展共出现了三次浪潮,对应三个阶段,也对应三个不同的热点发展领域:信息技术课程、课程整合、网络教育。
第一次浪潮从七十年代末、八十年代初开始,重点是计算机学科教学,是让学生学习和掌握信息技术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标志性的口号是“程序设计是第二文化”。
发展脉络:开课年级从高中、初中,再到小学;课程形式从选修课到必修课;课程内容一开始主要是程序设计,后来逐步增加了应用的操作与使用;课程的名字也由计算机课改成内涵更为宽泛、更与国际接轨的“信息技术课程”。
第二次浪潮从八十年代中后期开始,重点是计算机辅助教学与计算机辅助管理,主要是开发教学、课件和教育教学管理,把计算机作为一种工具,将计算机与教育教学相结合,标志性的口号是“计算机与基础教育相结合是国际教育改革的发展趋势”。
发展脉络:教育类型由“课件”向“组件”、“积件”发展,具有开放性的资源素材型、工具型、型的教学成为发展方向;计算机
辅助教学由以展示知识、以教师为中心发展为以学生为中心、突出学生主体的“课程整合”,即将信息技术整合于各学科课程与教学之中;由教师自己开发课件向教
师整合利用各种信息技术教育教学资源为主;建构主义教学模式成为课程整合的理论基础。
课程整合的目的就是通过学科课程把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有机地结合起来,将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教与学融为一体,将技术作为一种工具,提高教与学的效率,改善教与学的效果,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
第三次浪潮从九十年代中后期开始,重点是网络教育,标志性的口号是“建网、建库、建队伍”。
发展脉络:建多媒体电子教室;建校园网;天网地网相结合,实施校校通工程;对学生开设网络课程;建网上教育资源库;研究基于网络的教学模式;探索基于网络的研究性学习;试验远程教学模式;目前仍处于积极探索实验阶段,发展势头很猛。
网络教育的重头戏是确定的“校校通”工程,其目标是:用5-10年时间,使全国90%左右的独立建制的中小学校能够上网,使中小学师生都能共享网上教育资源,提高中小学的教育教学质量。
我国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经过近20年、三次浪潮、三个阶段的发展,信息技术课程、课程整合、网络教育三大热点领域齐头并进,并且有相互渗透和融合的趋势,正面临一个前所未有、迅猛发展的大好局面。

8. 谈一谈目前我国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的发展存在什么问题,应如何解决

标题好大--汗!问题关键--不重视,如何解决---上级领导重视

9. 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的研究课题有哪些

1、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教学结构的研究

2、因特网上教学资源的分析与利用的回研究答、

3、基于因特网教学模式的研究

4、利用校园网进行教学的研究

5、在信息技术教学环境下教学策略的研究

6、信息技术与各学科整合的教材的研究

7、技术与课程整合的评价体系的研究

8、信息技术在学科课程中的应用与创新人才培养的教学设计研究

9、信息技术条件下学科课程整合的模式设计研究

10、新型课堂环境教学模式比较研究

11、网络环境下的学习方式构建与实践研究

12、以信息技术为支持环境的研究型教学方案与素材设计研究

13、中小学网络教育资源与学科整合教学的个案与评价研究

10. 如何在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学中渗透素质教育

一、注重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兴趣
由于多媒体计算机可提供丰富的图像及声音信息,这有利于我们能更生动地创设教育教学情境,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激起他们强烈的求知欲。我们在教学中,应充分运用这一优势,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在课堂教学中多给学生营造创新的氛围,激发其创造的欲望。
在教学鼠标器的操作时,为了不使学生由于单一的操作而觉得乏味失去兴趣,教学中穿插了小游戏,如“小兔子吃苹果”和“老牛过关”,而且采取比赛的方式,让学生的情绪状态保持适当强度。而且这两种游戏除了要动脑,还必须要有扎实的基本功,这就迫使学生自觉去学,主动去练,虽然也是“单击”“拖拉”等操作,但学生却学得津津有味,练得兴致勃勃。在此基础上,再进一步引导学生打开画板程序,以“争当小画家”为激励点,使学生的兴趣进一步浓厚。我们教师也可以利用电子教室给学生播放使用美图秀秀软件给自己的照片添加背景,从而让学生对图片处理软件感兴趣,为以后的photoshop软件的学习奠定良好的兴趣基础。这样,通过简单的鼠标操作,画出自己喜欢的图画,处理好自己的个人照片。既培养了学生的创造意识与动手能力,又进一步激发其创造的欲望。
二、注重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教师不可能在有限的课堂教学中教给学生终身受用的知识,因此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显得尤为重要,使学生“学会学习”是新课程标准对教育教学提出的新要求。教师的主要任务就是帮助学生有效地进行学习。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教师不仅要传授知识还要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使之终身受用。良好的兴趣,是培养学生自学能力的前提。教师在不断激发和保持学生的兴趣的同时,还要特别注意自学方法的传授,在实际教学中我利用任务驱动法和让学生自己阅读、理解教材完成任务来帮助学生完成课程的预习,上课之前让学生明确本节课要完成的任务,并且向学生展示本节课最终要完成的任务的结果,让学生自学教材完成任务;让学生自己阅读教材完成任务,当学生阅读完教材,此时学生往往似懂非懂,然后教师提出完成任务的几个难点问题组织学生边看边讨论,讨论之后大部分内容学生都已经知道如何完成任务,但理解仍是零乱不系统的,最后教师给予归纳总结,讲解难点。
三、注重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思维意识
思维能力是智力发展核心,对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是信息技术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信息技术课不是一门独立的课程,在教学中应该整合英语、物理、数学、艺术等多个学科的资源进行教学,应把对其他学科的知识融合在信息技术教育之中。我在给小学五年级学习pc-logo语言的时候要运用到英语学科和数学学科的所学到的知识。在第一次学习左转命令和右转命令的时候,我先让同学们将英文的左转(left turn)进行书写。然后让同学将英文left turn和老师书写在白板上的左转命令(LT)进行比较,要求同学分析一下我们的左转命令是怎么来的?很快同学们都发现原来左转命令left turn两个单词的第一个字母组合。接着我让同学们用同样的方法找出右转命令的书写方法。几乎所有的同学在没有老师教授的情况下学会了右转命令(right turn)RT。
为了让学生能更好的理解pc-logo语言命令,例如,在教学RT、LT命令时,为了让同学们更好理解这RT(右转)、LT(左转)两个简单的基础命令,我请同学们从座位上站起来,用上体育课的命令让同学们原地转向。学生觉的很奇怪,为什么老师上信息技术课却在教室里上起了体育课,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马上就被调动起来了,学习兴趣也就被提起来了。接下来,让学生自己亲身体会、观察、比较,得出海龟转角度与上体育课转向的相同之处,让学生手脑并用,动脑筋去思考,动手去做,这样也可以发散他们的思维,从而提高他们的发散思维能力、增强他们的抽象思维意识。
四、注重学生实践与创新能力的培养
信息技术教育的过程,是学生动手实践的过程,也使学生的自我创造的过程,在学生完成一件作品,或利用计算机进行学习的过程中,要求学生必须开动脑筋、大胆想象、自己动手,这对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是一个极好的途径。
如在讲授能力风暴机器人——走图形这节课时,以研究机器人走图形为主线,在课上设计3个研究任务:1.机器人走直线,让学生学会用“执行器模块库”中的“直行”模块编写程序,通过调整该模块的速度和时间参数值,让机器人走得距离再长一些;2.机器人转弯,让学生学会用“执行器模块库”中的“转向”模块编写程序,通过调整该模块的速度和时间参数值,让机器人转向自如;3.机器人走正方形。引导学生分析问题,巩固和提高前面学过的知识,进一步体会调整两个模块的参数的方法,让机器人行走的更自如。
通过让机器人“走直线”、“学转弯”、“走正方形”等不同层次的任务设计,完成对学生知识能力的教学。培养学生归纳与总结的能力,培养学生语言表达的能力。在本节教学环节中,我在鼓励学生探究的同时比较具体的引导学生学会设置直行模块的参数,培养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引导学生利用已有的经验和方法自己进行上机尝试并学会转向模块的参数设置。通过调试两个模块的参数,让学生体会运用两分法解决问题的好处。在拓展练习中,给学生留有一些空间,充分发挥其自主性,让学生自己去探究、去创新,让机器人走出形状不同的图形,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体验成功的快乐。在编写和调试程序的过程中,让学生充分体验编写程序的目的是要让机器人听人的指挥,能够控制机器人,以进一步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从而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学校教育、学科教育、课堂教育、是进行素质教育的主阵地。要使每个学生的个性特长得到充分的发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教会学生学习、学会求知、学会创造,在这个主阵地,我们教师首先要转变传统的教学观念,必须由“传授知识”向“培养能力”转化。这就要求我们树立以教为主导,学为主体,树立“教是为了不教”的教育思想,在这样的教育形势下,学校教育作为基础教育的主阵地,应加强在中小学普及信息技术教育的力度,努力实现教育信息化,将信息技术的学习和应用与教育观念更新有机的结合起来,以新课程标准实施为契机,应用信息技术对教育体系、内容、方法和手段进行全面的改革,为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服务。
结束语
总之,教师善于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在教学中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让学生多思、敢问、敢做,激发他们探究的欲望,加强培养他们的自学能力、思维能力、思维意识。通过训练实物机器人和仿真机器人,来参加兵团级别和二师师域内的机器人竞赛,更大的培养了他们的创新精神、提高了他们的实践与创新能力、合作能力与竞争意识,从而提升了学生的综合素质,整正做到在信息技术教学中渗透素质教育。

阅读全文

与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现状调查研究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小学读书计划表格模板 浏览:342
小学语文四年级感叹句 浏览:243
天通苑中山实验小学 浏览:596
小学三年级语文补习班内容 浏览:921
吉安师范附属小学作文 浏览:396
小学教师备课网站 浏览:1
私立美男学院 浏览:383
小学六年级上册语文第六单元试卷凉州岛 浏览:915
小学1年级手gong大全 浏览:459
小学生手抄报的图片大全图片大全 浏览:68
小学健康知识讲座 浏览:120
小学毕业季适合发老师的句子 浏览:451
汕尾凤山中心小学校长 浏览:606
小学生毕业汇演舞蹈 浏览:702
小学生抗击疫情的表演 浏览:107
私立华联大学本科 浏览:61
小学三年级作文我想谢谢你400 浏览:855
中小学生睡眠问题 浏览:174
小学生公共生活守规则教案 浏览:313
淮河私立学校 浏览: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