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教育计划 > 中小学教育三年规划

中小学教育三年规划

发布时间:2020-12-06 08:52:24

①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提出的,对教师实行多少年一周期的全员培训

对教师实行每五年一周期的全员培训。

相关介绍: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第五十三条规定,完善教师培训制度,将教师培训经费列入政府预算,对中小学教师实行每五年一周期的全员培训。加强中小学校长培训,重视班主任和辅导员培训。加强教师教育,深化教师教育改革,创新培养模式,增强实习实践环节,强化师德修养和教学能力训练,提高教师培养质量。

(1)中小学教育三年规划扩展阅读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提出以“双师型”教师为重点,加强职业院校教师队伍建设。加大职业院校教师培养培训力度。依托相关高等学校和大中型企业,共建“双师型”教师培养培训基地。完善教师定期到企业实践制度。

完善相关人事制度,聘任(聘用)具有实践经验的专业技术人员和高技能人才担任专兼职教师,提高持有专业技术资格证书和职业资格证书教师比例。以中青年教师和创新团队为重点,建设高素质的高校教师队伍。大力提高高校教师教学水平、科研创新和社会服务能力。

② 如何规划中小学教师信息提升工程规划书

为深入贯彻落实国家大力推进教育信息化要求,根据《教育部关于实施全国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的意见》(教师〔2013〕13号)文件精神,充分发挥“三通两平台”效益,全面提升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决定实施全省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简称“提升工程”),根据我省教师教育信息技术实际,制定本规划方案。
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全国教师工作会议精神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全国教育信息化工作电视电话会议、省委十一届四次全会和教育部、省教育厅《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年)精神及要求,通过组织实施新一轮中小学(含幼儿园)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培训,提升全省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学科教学能力和专业自主发展能力,提高教师队伍教育教学水平,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
二、基本原则
(一)服务教师,统筹规划。坚持以服务全省广大中小学教师为宗旨,在教育部的统一要求和指导下,由省教育厅统筹,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具体组织实施全省中小学(含幼儿园)教师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
(二)按需施训,注重实效。充分结合我省教育教学特别是教师信息技术实际,遵循教师专业成长、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规律和教师需求设计培训项目,组织实施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
(三)应用为本,学以致用。以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为导向,以通过信息技术能力的提升来推进教育教学改革为中心,提高全省中小学教师运用所学信息技术理论和知识指导实践、解决问题、提高教学水平的能力。
(四)测评驱动,积极创新。坚持行政统筹,社会参与,充分发挥市场的决定性作用为指导,推进工程实施的管、办、评分离,引入社会资源,大胆探索,积极创新,把改革创新贯穿于工程实施的始终,通过组织教师开展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全员测评,以评促学,以评促用,建立培训、测评、应用相互作用、相互促进机制,实现数量与质量、规模与效益的统一。
三、总体目标
在教育部的统筹指导下,根据教育部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标准体系,从2014年起,按照先易后难、先骨干后全员、逐步推进的原则,分年度、分层次组织开展全省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全员提升,到2017年,完成全省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全员提升培训工作。开展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测评,建立教师主动应用信息技术机制,激发教师持续学习动力,推动每个教师在课堂教学和日常工作中有效应用信息技术,促进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融合取得新突破,提升全省中小学教师教育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和水平。
四、主要任务
(一)实施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全员提升培训
1.确定培训对象。培训对象为全省中小学(含幼儿园)教师,2017年前达到退休年龄的教师自愿参训,参加了2013年“国培计划”远程培训项目并选择信息技术能力提升专题的教师可不参训。重点加强各级专兼职培训者、中小学校长和教研员等骨干队伍以及农村教师的培训。
2.统筹培训项目。根据教育部要求,充分整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相关培训项目,发挥示范引领作用。推动“英特尔未来教育”、“微软携手助学”、“乐高技术教育创新人才培养计划”、“中国移动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能力培训”等项目与本省教师培训资源的融合,采取短期集中、远程网络、技能大赛等方式,设计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培训项目,特别是要充分利用现代网络信息技术提供课程资源,培训骨干培训者和共建培训平台,扩大优质资源辐射范围。
3.创新培训方式。根据信息技术环境下教师学习特点,有效利用网络研修社区,推行网络研修与现场实践相结合的混合式培训;要强化情境体验环节,确保实践成效,使教师边学习、边实践、边应用、边提升;建立学习效果即时监测机制,确保培训质量。坚持底部攻坚,积极推动网络研修与校本研修整合培训,建立以校为本的常态化培训机制。推行移动学习,为教师使用手机、平板电脑等移动终端进行便捷有效学习提供有力支持。采取“送教下乡”和“送培上门”等方式,为不具备网络条件的农村教师提供针对性培训。健全中小学校本研修管理制度,确保研修质量。
4.强化培训要求。各级教育行政部门要将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培训纳入教师、校长继续教育必修学时(学分),原则上每年培训人数不得少于本地区中小学教师总数的20%,每五年教师接受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培训不得少于50学时,2014—2017年各市(州)培训分年度规划任务数(见附件2)。省教育厅规划制定分年度培训项目,引入招投标机制,遴选省内外具备资质的机构单位承担当年培训任务和测评工作。试行教师培训学分管理,开展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培训学分认定,推动学分应用,激发教师参训动力。各市(州)、县(区、市、特区)要通过专项培训和专题教研,建设教师选学服务平台,组织开展本地区教师全员培训,对未参训或培训学时不够、测评考核不过关的教师,要结合职称、评优、评特等教师专业成长制定相应的惩处措施,督促教师参训。各级要完善专项培训体系,做好与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建设计划相关培训的有机衔接。
5.提高培训实效。各地各培训机构要建立国家与地方、公办与民办、普通与特色、一般与优质的共建共享资源服务平台,汇聚各地各方面培训课程资源和培训服务信息,将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与学科知识、与教育教学实际、与教师专业成长等紧密结合,建立优质资源遴选机制,推动资源交易与交换,提高培训内容的实效性和针对性。对通用性强的优质资源进行加工升级,建立基于互联网的MOOC(即大规模开放在线课程)平台,探索开展教师培训MOOC等网络课程资源建设工作,利用合作项目引进和开发优质资源,建立优质课程资源库。各地要重点建设典型案例资源,支持中小学与高校及教师培训机构合作,加工生成性资源,开发微课程资源,满足教师个性化学习需求。充分利用已有平台汇聚本地资源,与国家平台实现互联互通。中小学校要将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培训作为校本研修的重要内容,将教研与培训有机结合,重点通过现场诊断和观课磨课等方式,帮助教师解决实际问题,促进学用结合。
(二)开展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测评
省教育厅根据教育部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测评指南,开发、引进适合我省实际的测评工具,建立网络测评系统,组织全省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全员测评,为教师提供便捷有效的测评服务。测评主要采取教师网上自测方式,通过案例开展情境测评,以评促学,以评促用。不具备上网条件的教学点、村级小学各地结合实际可采取其他方式进行测评。各地要根据测评数据及时调整提升工程实施计划,确保全体教师应用能力得到提升。培训机构要根据测评数据制定完善培训方案,确保培训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中小学校要分析测评数据,找准短板,有针对性地开展校本研修。教师要根据测评结果,明确自身不足,查漏补缺,合理选学。
(三)推动教师信息技术在日常教学活动中的应用
各地要将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作为教师资格认定、资格定期注册、职务(职称)评聘和考核奖励等的必备条件,列入中小学办学水平评估和校长考评的指标体系。中小学校要将信息技术应用成效纳入教师绩效考核指标体系,促进教师在教育教学中主动应用信息技术。各级教育行政部门要适时组织开展教师信息技术应用示范课评选、教学技能比赛和优秀课例征集等活动,充分发掘、推广应用成果,形成良好应用氛围。有条件的地区和学校探索建立信息技术应用创新实验区、示范性网络研修社区和示范校等举措,推动信息技术应用综合创新。
五、保障措施
(一)组织保障。省教育厅在教育部的指导下负责全省提升工程实施的组织管理,成立贵州省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实施工作领导小组(见附件1),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于省教育厅厅教师工作处,成立执行机构(设在省广播电视大学),负责组织管理的具体工作。成立专家委员会,负责研究、指导和评审等工作。领导小组负责组织招投标、管理及相关协调工作,建立信息管理平台,实施精细化管理。各市(州)、县(市、区、特区)教育行政部门要成立相应机构,安排专人负责本地区“提升工程”的组织管理工作,要将“提升工程”实施与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教育“9+3”计划等有关教育改革发展的重大战略部署结合起来,充分整合教师培训、教研、电教和科研等部门资源,依托各级教师学习与资源中心、县级教师进修学校等培训基地,加强对中小学校的指导,开展本地区全员提升培训。中小学校长是本校提升工程实施的第一责任人,要完善制度、健全机制、整合资源,为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奠定坚实基础。
(二)经费保障。省级安排专项经费,支持管理平台建设、专项培训、资源开发和能力测评等工作。在“国培计划”专项经费中切块用于农村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培训。市(州)、县(区、市、特区)级教育行政部门要安排专项经费,支持本地教师全员培训,要加大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硬件投入,为教师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提供基础保障。中小学校要在学校公用经费中安排资金,为本校教师学习和应用信息技术创造良好条件。
(三)制度保障。各级要完善管理体制机制,制定管理办法,出台相关配套政策。在省教育厅的指导下,开发并运用测评工具,制定完善测评办法,开展好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测评。要充分发挥社会培训测评机构和成熟技术的作用,充分授权培训机构与国家平台和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加强合作,整合其它优质资源。要建立完善教师主动应用信息技术的激励机制,促进教师在日常教育教学活动中提升教育信息技术。
(四)监督保障。教育部将通过信息管理平台对各地工作进行动态监测,定期通报监测结果。实行测评分离,以保证培训质量和评估实效。省教育厅将采取专家评估、网络评估和第三方评估等方式,做好提升工程实施的监管评估工作。将全省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落实情况纳入教育“9+3”计划督导评估和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工程考核验收重要内容。各市(州)、县(市、区、特区)教育行政部门要重点加强中小学校推动信息技术应用工作的监管评估。

③ 《规划纲要》多次强调实现教育均衡发展,谈谈中小学教师当如何实现课堂教学中的教育公平

1、优生和学困生一视同仁,甚至可以对学困生补偿性的关注
2、家庭好的学生和困难学生一视同仁,可以对家庭困难学生特别救助

所谓特别关注包括课堂教学活动的各个环节

④ 自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的中小学教育制度经过了几次大改革

1、“高考”在1977年恢复
2、1985年5月颁布《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
3、1998年颁布《高等教育法》
4、90年代双轨制招生,97年并轨和高考科目改革《社会力量办学条例》
5、2003-2004《中华人民共和国民办教育促进法》及实施条例

⑤ 如何制定中小学教育发展战略

第九章 中小学教育发展战略与教育规划

战略 泛指重大的,带全局性或决定全局的谋划.

发展战略 把”战略”和”发展”联系起来,形成”发展战略”,起始于发展经济学,1985年由美国赫希曼在<经济发展战略>一书中首先提出.

教育发展战略 指国家在一定时期内,根据社会,经济和科学技术发展的需求以及教育发展条件与可能性,为实现其社会发展总目标而做出的有关教育发展的全局性,长期性的谋划和对策.

教育发展的战略目标 指在一定时期内教育的发展所要达到的数量,质量,规模,速度以及教育内部结构和比例关系的综合指标体系.

中小学教育规划指在国家教育方针,政策和法规的指导下,为实现预定的教育发展战略目标及任务而确定教育目标及其所采取的规则,步骤,方法的总和.

1 教育发展战略的内容与特征有哪些?

答: 内容:1)教育发展的战略目标

2)教育发展的战略重点

3)教育发展战略的步骤

4)教育发展战略的组织实施.

特征: 1)长期性 2)全局性 3)关键性 4)层次性

2 制定教育发展战略有哪些方法?

1)社会需求法

2)人才需求预测法

3)教育投资效益分析法

4)国际比较法.

3 制定教育发展战略的主要程序有哪些?

答:1)准备研究工作 (首要阶段),包括组织准备,思想准备,资料准备

2)拟定工作方案

3)确定战略目标(重要环节)

4)研究战略重点

5)分析制定对策

6)论证最终方案

4 怎样论证教育发展战略的方案内容?

答: 论证的核心和关键就是论证方案内容,主要有

1)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与教育现状及其发展的关系

2)战略指导思想确定得是否科学,正确

3)战略目标确定是否得当

4)战略步骤和战略布局是否合理适宜5)战略对策是否充分得力,是否足以保证战略目标的实现.论证的形式有:专家问卷,集中论证,领导审批.

5 中小学教育规划包括哪些主要内容?

答: 1)教育发展目标

2)教育现状的诊断与分析

3)教育规划目标

4)教育规划行动方案的拟定与选择.

6 如何制定中小学教育发展规则(制订步骤)?

答: 一 收集与分析有关信息 (包括四类信息:

1)教育系统内的信息

2)有关人口发展变化的信息

3)有关教育经费的信息

4)人力资源与就业的信息)

二 确定教育规划目标

(1)首先须以经济,社会发展的目标为导向

2)其次依据实际情况确定目标的优先顺序,协调各层次目标间关系

3)目标要高标准,又要切实可行)

三 编制教育规划草案与评估

(要充分分析教育系统中的各种资源因素,还要遵守”整体详尽性”和”相互排斥性”原则)

四 选择教育规划方案

(1)确定效率和满意的价值标准

2)进行比较及反复论证

3)进行必要修订补充

4)对人员进行培训)

五实施方案并在实施中作适当调整

(关键是及时了解计划执行的情况和问题)

7 发展基础教育的基本方针是什么?

答: 实事求是地确定义务的发展速度和规模,有步骤分阶段地实现九年制义务教育的目标.核心问题是要抓住一个”稳”字,既要反对急于求成,又要反对消极情绪.

⑥ 中小学教学常规管理细则的制定计划

教学计划主要包括学校教学工作计划、教研组工作计划、备课组工作计划、个人教学计划等。
1、学校教学工作计划要依据学校教学工作目标,统筹协调,对各年级、各学科教学提出明确的要求和相应的检查措施,对各项主要教学工作作出具体安排,作为各教研组和任课教师制定教学工作计划的依据。
2、教研组(备课组)教学工作计划应依据学校教学工作计划,结合本学科特点,对本学期各项教研工作作出具体安排,经全组教师讨论通过后,于开学后一周内交教导处审定存档。教研组长(备课组长)为计划执行的具体负责人。
3、个人教学计划由各任课教师制定,在开学后一周内完成。各任课教师在制订计划时要充分理解学校教学工作计划的总体精神,熟悉课程标准,明确本学科、本学期总的教学任务,明确教材各章节在教材中所处的地位,以及各章节之间的相互联系,充分估计到完成教学任务可能遇到的问题和困难,拟定教学进度,提出教学中应注意的问题和改进措施。
4、以上各项计划分学期制定,计划制定后,打印一式两份,一份交学校教导处存档,一份由计划执行人保存。学校应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对计划实施情况进行定期检查,确保计划落实到位。学期结束时各责任部门和学科教师应及时对照计划,结合教学实际,进行反思,并写出书面总结。

⑦ 中国中小学教育的发展前景如何

目前来说,现在中国中小学教育水平明显滞后,已经远不能满足目前人们的要求。现在中国社会的物质和文化的发展,迫切要求中小学的同步,所以现在全国很多地方私立中小学如雨后春笋。可以说,发展前景非常不错

⑧ 北京城市副中心3年内中小学及幼儿园规划是怎样的

11月23日从北京市通州区人代会六届三次会议上获悉,北京城市副中心计划3年内新增133所学校和幼儿园,通过一手抓优质教育资源的引进,一手抓本土教育水平提升,提高教育质量。

根据城市副中心建设的实际需要,通州区被确立为北京市基础教育综合改革试验区。试验区建设内容包括扩大优质教育资源总量、提升学校教育教学质量、推动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和打造区域教育特色亮点4个方面。

此外,通州区还将按照国际一流标准,规划建设集教育、康复、人才培养、医教研发于一体的特殊教育中心,特殊教育中心服务于城市副中心及周边区域,功能辐射全市及京津冀地区。

⑨ 中小学教育政策知识

五条中小学教育政策
1、中小学生课业负担过重问题已引起各级领导的高度重视,为切实解决这一问题,教育部将发文,要求学校切实减轻中小学生的课业负担,特别对小学生的课业负担,将做一些硬性规定。

2、我国高考改革正在稳步进行,2000年教育部拟在广东省高教3+X试点的基础上,在江苏、上海等部分省(市)进行3+X试点。“二次考试”建议尚无定论。

3、 根据全教会精神和《面向21世纪中国教育振兴行动计划》,教育部已决定在全国范围启动“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工程”。继续教育工程将以提高教师实施素质教育的能力和水平为重点,面向全体教师,突出骨干,全面推进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开创继续教育新局面。 《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工程方案》已于今年8月在上海召开的“全国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和校长培训工作会议”上向代表们征求意见。

4、为提高中小学校长队伍的整体素质,以适应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推进基础教育改革和发展的需要,教育部将出台《中小学校长培训规定》和《中小学校长任职资格和岗位规范》。这两个文件征求意见稿已在今年8月在上海召开的有关会议上交代表们讨论。

5、 最近,教育部在总结教育督导与评估工作实践经验的基础上,制定了《关于加强教育督导与评估工作意见》。这个文件对进一步加强教育督导与评估的重要性。教育督导与评估工作的性质、督导工作的职责、教育督导与评估制度建设以及为何加强和改善督导与评估工作的领导、充分发挥督导的作用等方面提出了指导性意见。
希望能够帮组你 谢谢

阅读全文

与中小学教育三年规划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小学读书计划表格模板 浏览:342
小学语文四年级感叹句 浏览:243
天通苑中山实验小学 浏览:596
小学三年级语文补习班内容 浏览:921
吉安师范附属小学作文 浏览:396
小学教师备课网站 浏览:1
私立美男学院 浏览:383
小学六年级上册语文第六单元试卷凉州岛 浏览:915
小学1年级手gong大全 浏览:459
小学生手抄报的图片大全图片大全 浏览:68
小学健康知识讲座 浏览:120
小学毕业季适合发老师的句子 浏览:451
汕尾凤山中心小学校长 浏览:606
小学生毕业汇演舞蹈 浏览:702
小学生抗击疫情的表演 浏览:107
私立华联大学本科 浏览:61
小学三年级作文我想谢谢你400 浏览:855
中小学生睡眠问题 浏览:174
小学生公共生活守规则教案 浏览:313
淮河私立学校 浏览: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