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教育计划 > 为什么要对小学生进行爱心教育

为什么要对小学生进行爱心教育

发布时间:2020-12-06 04:10:36

① 对犯错的小学生,爱心教育更有效还是惩罚教育更有效

肯定是用爱的教育效果更好,但是爱不代表一味纵容,对于一些比较皮实的孩子,管教也是需要的,爱和管教不冲突,在爱中进行管教,不带情绪,对事不对人。

② 如何培养学生的爱心能力

爱心是美丽的心灵之花。培养孩子具有爱心,是培养其它良好情操的基础。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爱的教育应是整个教育的主旋律。”然而,一位儿童教育家也说过:“只知索取,不知付出;只知爱己,不知爱人,是当前独生子女的通病。”在当前尤为重视学校德育教育、提高小学生素质的今天,要加强对他们进行“心中有他人”的教育,培养小学生的爱心,让爱在孩子的心灵生根发芽,让爱充满这个美丽的世界显得非常重要。那么,我们应该如何培养孩子的爱心呢?
一、 在生活中培养孩子的爱心 培养学生的爱心,是素质教育的要求。我认为培养学生的爱心比培养学生的成绩更重要. 对于教师来说,重要的不是评价孩子的爱心,而是在日常生活中发现孩子的爱心,从而放大并培养孩子的爱心。因为培养学生的爱心是我们的责任!事实上,爱他人,献爱心往往只需举手之劳。比如,在公共汽车上主动为老人让座;在教室楼道里,主动帮老师抱作业本;主动关心生病或有困难的同学;或在路上热情耐心的回答一位外地人的问路等。当别人需要帮助时,主动去帮助别人,自己会感到幸福,也就是一个有爱心的人。在2008年的汶川大地震发生后,我在班上召开“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献爱心活动,其中有一个家庭经济十分困难的同学捐了1元钱,同学中有人嘲笑他捐的少。我说:“‘千里送鹅毛,礼轻情义重’捐献不在于数目的多少,而是一份爱心。我们国家十三亿人口,如果每人一元就是十三亿元,可以给灾区人民解决好多问题!”
在日常生活中,教师要抓住一切可能的机会挖掘可以进行爱心教育的材料,并要不失时机地对孩子进行教育。此外,教师可以在日常生活中组织一些活动,如给生病在家的小朋友以打电话问候、亲自看望等方式对他们进行关爱教育等,使学生感受到帮助别人的快乐;有新同学转入,请同学帮助照顾;帮助比自己小的同学;在班级和走廊的窗台上摆满花盆,让学生主动帮助教师浇花、除草,让学生通过自然而然的模仿,在潜移默化的渗透中逐渐萌发爱心,体验奉献爱心带来的快乐,学会关心别人。
二、 在教学中培养孩子的爱心
课堂教学是学生获取知识、形成能力的主要阵地,也是进行爱心教育的重要途径。教师在传授知识的同时,应该灵活地渗透爱心教育。充分挖掘学科教材中蕴含的爱心教育因素。比如,在教学《七颗钻石》时,我是这样做的:这篇文章讲的是在一次全球性的干旱中,河流和水井都干涸了,许多动物和人都焦渴而死。一个小姑娘拿着水罐给生命垂危的母亲找水。她由于饥渴和劳累而昏倒在路边。她醒来的时候水罐里装满了水。她没有喝一口,而是赶回家救妈妈。可是在回家的路上她遇到生命垂危的小狗,她用一部分水救了小狗,小狗变得欢喜起来。回到家,妈妈并没有喝水,而是把水留给了女儿,正当小姑娘准备喝水的时候来了一个过路人讨水,小姑娘毫不犹豫得把水给了路人,这时候从水罐里跳出七颗钻石,涌出一股清澈甘甜的水??故事很有教育意义。它向我们展示了一个小姑娘的无私的爱和博大的胸怀。教师抓住此教育契机对学生进行爱父母、爱动物、爱弱者的教育。并通过本文的学习使学生知道:即使你身无分文,只要你拥有一颗爱心,你就是世界上最富有的人。笔者在教学中不失时机地对孩子们进行爱心教育,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三、在活动中培养孩子的爱心
培养学生有爱心,要时时围绕德育活动中的“心中有他人”的教育目标,在不同活动中培养学生的爱心,运用各种教育渠道。例如:新学期开始班级都会转来新学生,我就趁此时机运用班级已有的班级氛围和良好的同学间关系培养学生的爱心,具体做法是:组织欢迎新同学的联欢会,首先大家鼓掌欢迎新同学,接着表演文艺节目,然后可请新同学到前面介绍一下自己。教师接着问:“新同学刚来,对班级、对学校都不熟悉,谁愿意来帮助他们呢?”这样在同学们的不同回答中思想有了升华,课后同学们就能主动带他们参观校园,有的领他们认识老师办公室,有的帮他们认识同学;有的和他们一起做游戏??这样,一次迎新活动,就可激起同学们爱心、帮助新同学的思想感情,新来的同学也感到新集体的温暖,更重要的从活动中培养了同学们的爱心。另外,充分利用每周的班会课,教师有意识地选择能培养学生爱心的主题来进行,如“我帮妈妈做家务”、“我爱爸爸、
妈妈”等等,这样使对学生有爱心的教育有目的进行,润物无声、潜移默化。
四、 在家庭中培养孩子的爱心
卢勤老师说:“孩子的爱心是稚嫩的,你在乎它,它就会长大;你忽视它,它就会枯萎;你打击它,它就会死去。”如果你想拥有一个富有爱心的孩子,那就请你在家庭生活中培养它、呵护它吧!家庭是孩子成长的土壤,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长和孩子之间具有比较密切的情感联系,家长的一言一行都会影响到孩子,在他们心中留下深刻的印象,因此不能忽视家庭教育的影响。现在的家长普遍更重视知识技能教育,而忽视对幼儿进行关爱的培养。有些家长怕孩子吃亏,受人欺,对孩子消极引导,如“他打你,你就打他”;有部分家长自身缺乏同情心,给孩子负面影响;又有部分家长只知道给孩子爱,而不教孩子如何去关心和帮助别人。这些因素造成了大多数孩子在关爱方面表现较差。因此,教师要强化指导,并定期召开家长会,请家长共同参与,做好家长宣传工作,转变家长观念,引起家长高度重视,使他们认识到要注意自己的言行,给孩子以良好的影响,充分发挥榜样的作用。同时要注意随时利用身边的小事对孩子进行教育,让家长认识到,只重视知识教育和智力开发是不行的,要对孩子进行良好的社会性教育,使他们从小善良,对人关心、体贴。这样不仅能使孩子终身受益,而且有助于家庭生活幸福,有助于形成良好的社会风气。为更好的和家长沟通和教育家长,笔者鼓励孩子抓住节假日的机会主动关爱父母和其他家庭成员;主动向家长问好,如三·八节、母亲节懂得为妈妈送上自己的小礼物等来表达自己的爱心,重阳节为爷爷、奶奶做一件好事等等。通过这些活动,既可以开阔孩子的眼界,同时也可以让他们体验到爱心给自己带来的快乐,还间接地改善了教师和家长的关系,使他们成为培养孩子爱心的可靠的同盟军。
总之,培养孩子的爱心应在生活中、教学中、活动中、家庭中多为孩子创造奉献爱心的机会,并注重影响孩子成长的各方面的因素,持之以恒,让爱在孩子心田发芽,茁壮成长,为他们将来成为有爱心的社会成员打下坚实的基础。

③ 如何对幼儿进行爱心教育

生活中,有许多父母都抱怨自己对孩子疼爱有加,而孩子却自私自利,不懂得关心父母、关爱他人。古人说:“人之初,性本善”,其实并不是孩子生来就缺少爱心,而是由于父母对孩子的溺爱、不注意教育方式等,把孩子的爱心在不经意间给剥夺了。现在的孩子从小生活在富裕的环境中,根本体会不到他人的贫困、不幸。在家里,孩子享受很多“特权”和“优惠”,大人总是不知不觉地让着孩子。在这种情况下,家长把孩子带到艰苦的农村,让他接受磨炼教育是一个不错的选择。对小学阶段的孩子来说,让他们养小动物是最能让他有爱心的,小鱼、小鸡、小鸭,不贵也不麻烦,还是孩子们的最爱! 爱心需要一个慢慢培养的过程。在家庭教育中,要善于发现孩子们身上点点滴滴的闪光点,不失时机地对孩子进行爱心教育。家长要从点滴的小事做起,比如尊敬长辈、同情弱者等,这些都是爱心的表现,对孩子良好的价值观、人生观形成带来好处。但是现在不少家长在教育孩子时,还存在误区,只看重孩子的成绩,以为孩子有好的成绩,就有好的将来。 有这样一个案例,一位事业有成的老板和妻子把所有的爱都给了独生儿子,但儿子却很自私:好饭菜要独吃、先吃;衣服鞋帽要父母帮穿、脱;只知道伸手向父母要这要那,对父母却从不关心,就连父母生病了也不闻不问。一位儿童教育家说:“只知索取,不知付出;只知爱已,不知爱人,是当前独生子女的通病。” 仁爱是人类最光辉灿烂的人性,最崇高最伟大的品德。教子做人,首先要赋予他一颗仁爱之心。“自私自利”“自我中心”是爱心的大敌,但它不是孩子与生俱来的,不是孩子的天性。它根源于父母的私爱和溺爱。为了不让孩子的爱心枯渴、泯灭,为人父母者不仅要爱孩子,更重要的是让孩子学会爱。假如只管耕耘不问收获,那么这种父母之爱,就很容易变成一种对孩子的私爱、溺爱。溺爱是父母与孩子关系上最可悲的事,用这种爱培养出来的儿童不肯把心灵献一点儿给别人。 所以,,在家庭教育中也就显得尤其重要了。 下面就问题谈谈自己肤浅的看法。
第一,爱心要从小抓起。父母要经常爱抚孩子,对孩子微笑,让孩子感受到父母对他的爱,这是孩子萌生爱心的起点。随着孩子一天天长大,父母要把自己看作孩子的伙伴,陪孩子游戏、聊天、学习,让孩子感受到家庭的温暖,感受到被爱的幸福,为孩子奉献爱心打下基础。 第二,爱心要榜样示范。父母是孩子的镜子,孩子是父母的影子。只有富有爱心的父母,才能培养出富有爱心的孩子。孩子时时刻刻把父母作为自己的榜样,父母的一言一行都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孩子,身教重于言教就是这个道理。因此,父母平时就要注意自己的言行举止,做到孝敬老人、关心孩子、关爱他人、乐于助人等,让孩子觉着父母是富有爱心的人,自己也要做一个富有爱心的人。父母同情别人的困难、痛苦的言行会深深打动儿童心灵,感染和唤起孩子对别人的关心。比如,在公共汽车上,家长对孩子说:“你看,那个阿姨抱着小弟弟多累呀,我们让她们坐到这里来吧。”邻居老人生病,家长带着孩子去探望问候,帮老人做事。新闻报道有人缺钱做手术,生命垂危,家长带孩子去捐款,献上一份爱心……经常看到大人是怎么同情、关心、帮助他人的,对于培养孩子善良品质是最好不过的了。 第三,提高孩子的移情能力。 所谓移情能力是指能设身处地地为他人着想、感受他人情感的能力。如,让孩子把自己的痛苦状态时的感受与别人在同样的情境下的体验加以对比,体会别人的心情,可以使孩子学会理解别人,学会移情。例如:看到小朋友摔倒了,家长启发孩子:“想想你摔倒时,是不是很疼?小朋友一定很难受,快去扶起他,帮他擦擦脸。”某地发生灾情家长可引导孩子:“那里的小朋友没有饭吃,很饿,没有衣服穿,冻极了,你想想,如果你也在那里,会怎么样?我们去捐点衣服、食品送给在区的人吧!” 第四,提供奉献爱心的机会。许多父母只知道一味地疼爱孩子,却忽略了给孩子提供奉献爱心的机会。其实施爱与接受爱是相互的,如果让孩子只是接受爱,渐渐地,他们就丧失了施爱的能力,只知道索取,不知道给予,并且觉得父母关心他是理所当然的。有的父母以为给孩子多点关心和疼爱,等他长大了,他就会孝敬父母,疼爱父母。其实这是一种误解,你没有给孩子学习关爱的机会,他们怎么会关爱父母呢?还有的父母认为孩子的任务就是学习,其他的都不重要,只有学习好了,将来才会有一个好的前程,于是什么事都为孩子着想,孩子衣来伸手,饭来张口。学习固然重要,但是孩子的性格、习惯、品质、心理对孩子的成长、成才更重要,并且这些都需要在生活、学习中培养的,不会一蹴而就。持之以恒的培养才会使爱的种子在孩子心里扎下了根,化为自觉的行为习惯。 第五,保护好孩子的爱心。有时候父母由于工作忙或其他原因,对孩子表现出来的爱心视而不见,或训斥一番,把孩子的爱心扼杀在萌芽之中。比如有个小女孩为刚下班的妈妈倒了一杯茶,妈妈却着急地说:“去去去,快去写作业,谁用你倒茶”。再如有个小孩蹲在地上帮一只受伤的小鸡包扎,小孩的妈妈生气地说:“谁让你摸它了,小鸡多脏呀!”孩子的爱心就这样被父母剥夺了。事实上,在很多情况下父母并不知道自己的行为会在不经意间伤害或剥夺孩子的爱心。卢勤老师说:“孩子的爱心是稚嫩的,你在乎它,它就会长大;你忽视它,它就会枯萎;你打击它,它就会死去。”如果你想拥有一个富有爱心的孩子,那就请你在生活中培养它、呵护它吧。涓涓之水,汇成江海,爱的殿堂靠一沙一石来构建。自小给予孩子同情心和怜悯的情感,是在他身上培植善良之心、仁爱之情。 儿童最初的同情心和怜悯心是成人同情心和怜悯之心的反映。家长平时注意对孩子一点一滴的培养,一言一行的引导,在平时生活中关注孩子,培养孩子的爱心,那仁慈博大的爱心,就会在孩子心头扎下根,并会随着孩子的成长而不断扩展和升腾。 我们的每个孩子都有一颗仁爱之心,爱父母,爱朋友,爱老师,爱学校,爱家乡,爱祖国,我们每个人未来的生活也才能更加幸福而安详。

④ 家长应如何对孩子进行爱心教育

由于家长和幼儿之间具有比较密切的情感联系,家长又是幼儿认同、模仿的主要对象,所以家长的一言一行都在潜移默化的影响着孩子,在他们的幼小的心灵中留下深刻的印象。因此,在培养孩子同情心、爱心的过程中,不能忽视家庭教育的影响。北京师范大学教授所做的“幼儿同情心、爱心缺乏及其影响因素”的调查表明,家庭教育的影响占有很大比例,其中突出表现在:家长普遍更重视知识技能教育而忽视同情心、爱心的培养;有些家长怕孩子吃亏,受人欺负而对孩子进行消极引导,等等。根据以上几个方面的问题,我们采取了以下措施:一、家长的观念,引起家长对同情心、爱心培养的高度重视每到周末,很多家长带着孩子到处奔波学习艺术技能,这反映了家长过渡重视知识技能方面的教育,而恰恰忽视了培养孩子对人的良好的情感、态度的行为。为了能让家长从重视知识技能教育转变为重视孩子的爱心教育上,我们首先请专家座谈,阐述了爱心培养对孩子一生的重要影响,分析当今孩子在同情心、爱心方面存在的问题及对孩子日后的重大危害,并引导家长们进行讨论。通过讲座和研讨,家长们认识到,只重视知识教育和智力开发是不行的,要对孩子进行良好的社会性教育,使他们从小养成善良、对人关心、体贴的好习惯,

⑤ 求几条小学生爱心教育的格言或警句

伸出爱心之手——爱心温暖希望。

撒向人间都是爱.

苦不能苦未来栋梁,
穷不能穷社会希望!

感动中国,从葵花开始;
收获希望,用爱心导航;
扶手互助,点滴堆积,我们共同为祖国的花朵铸造希望!

也许我们个人的帮助是有限的,但不要忘了众人拾柴火焰高的真理,相信通过我们的奔走相告,通过我们的一传十,十传百,会有更多朋友加入到这个爱心队伍当中,至少,你还可以通过自己的力量,奉献出你的这一份爱心!

水滴再微也能折射太阳的光辉,爱心虽小却能改变世界的走向。

爱,在你我间传递
心,在温暖中融化!

爱心是一股清流,涤荡着世间的尘埃;爱心是一片阳光,扫除着人们心底的阴霾,伸出您的友爱之手,献出您的关爱之情。

雨中送伞、雪中送炭、奉献爱心,增进团结、体现中华“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传统美德,体现自我价值。

这些可以吗?望采纳!!!

⑥ 爱心教育和体罚教育哪个更有效为什么

严师出高徒,严父出孝子,中国的传统。
但我建议你把辩题改成“惩罚比爱的教育更有效”,毕竟现在不提倡体罚,犯法的
惩罚嘛,确实有比爱更立竿见影的效果,
棍棒底下出孝子
三天不打,上房揭瓦
韩国教育法明确规定:学校可以对违反学校纪律的学生实施体罚。但是,体罚有严格的执行程序,学生可以申请用为学校做好事的方式来代替体罚、弥补过错。虽然世界上反对的声音不少,但是韩国依然根据自己民族的特点确定了体罚在教育中的地位,我觉得这是一种实事求是的精神。

适度的惩罚,包括适度的体罚,对未成年人而言,有一个其他教育方式不可替代的价值:树立他们的规则意识。

我们知道,人的本性中有恶的一面,教育的一个很重要的功能就是抑恶扬善,告诉他们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而且,让他们知道,做了不该做的要受到相应的惩罚。这样,惩罚的诫惧效应,使得当事者明白了这个社会有一种规则必须遵守,否则就要付出代价。这种规则意识会使他们终身受益,使社会受益。我想,韩国教育体罚的积极意义也正在于此。

这就像教育小孩子时,家长告诫孩子的叨唠是最不受孩子欢迎的。我想,不妨让他吃点小亏,比叨唠有效得多。当我们告诉孩子烛火烫人时,他常常是要试一试的,我们不是厉声斥责,就是赶紧将他拉走。可是,常常在我们不在场、不注意时,孩子被烫伤了,可能是很严重的烫伤。于是,我想,不如在他试图摸烛火时,先告诉他烫人,摸不得,如果他非要摸,就让他试一下,当然,家长的责任是注意尽量减少伤害。这一次疼痛的经历一定会让他铭记终身的,一同铭记的还有一个观念——不听父母的告诫是要吃亏的!初看起来,父母好像是狠心的,可是这个狠心是为了孩子有正确处世观念,是为了孩子的健康成长,这才是真正意义上的爱!

老师的惩罚,包括体罚,就像烛火,只不过尽量减少伤害的责任要由老师来把握。而我们的现实是,法律的一概禁止使得老师没有了烛火,因而只能变家长的叨唠为教师的叨唠。因而有人戏称,老师要具有《大话西游》中唐僧的说功,要能说得学生五体投地、不得不服!玩笑中自有苦涩的味道。

这年头一个比一个叛逆心强,你所谓的“爱的教育”很可以被他们理解成大话西游里的那个唐僧婆婆妈妈嬷嬷唧唧。

我们东北有句俗话“小树不修不直流,人不修理根啾啾”也就是这个道理了,俗语往往比名言更能反映问题

孔子提出仁的思想,那属于政治范畴.他在教育上的准则是有教无类而非爱的教育.同为儒家的荀子有这样的著名言论,即人之初性本恶.不错,爱的教育的确可以使人由恶转为善,但与体罚相比其效果显然是略逊一筹的.
也许有人会说,体罚有可能激起学生更大的反叛心理,一定程度上会使他们走向更恶的一面.但是我们需要强调的是掌握适度原则.
CCTV曾经播过一期节目,说的是一个工作室通过一系列活动教育某些网瘾少年.在那里定期举行远足等活动----这可不是春游那种不疼不痒的远足,而是十足的急行军式的风格.这就是我们所提倡的适度体罚.中途休息时记者对一些参与者进行了采访,从采访中我没有看到他们丝毫的叛逆情绪,我看到的只有服从和坚持.另外说明一点,那些学生都是家长和老师劝说无效后才被送到工作室接受教育的.
由此我们可以得出结论,体罚比爱的教育更有效.

惩罚教育可以产生“立竿见影”的效果,如果惩罚教育运用得适当,它可以维护学校的纪律和规章制度,让学生能够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并改正缺点。
我方认为惩罚教育比爱的教育更有效,因为现在的说服教育不是万能的,没有惩罚教育怎么得了!国家不是办了那么多监狱用来惩罚犯罪的犯人吗?如果说服教育那么管用,这还用得着监狱吗?再说,国家那么强大的宣传教育机器都不管用,为什么要单单要求学校,要求老师不能用惩罚教育,而又要教育好每一位学生呢?
我们现在应该知道学生具有争强好胜的心理,总希望自己超越别人,当他们遭受失败或遭到惩罚时,就会从不愉快的情感体验中警醒自己,唤起自我意识,会从中吸取经验教训,奋发向上。
对于一些任性的孩子,光靠说理教育是不奏效的,对于他们的错误行为如果不闻不问,听之任之,无疑是对他们的放纵,其结果是使其越来越任性而难于管束,所以为了孩子的将来,在教育中,当孩子犯错时,运用一定的惩罚是必要的。再加上所谓惩罚并不等于体罚。惩罚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而体罚只是一种很原始的教育方法。
现在的孩子已经知道你的宽宏大量,他不会当你是在教育他,而只会认为你是在唠叨,这时你的苦口婆心是没有用了,而他会越来越任性,还会继续犯同样的错误。所以,我方坚持认为,惩罚教育比爱的教育更有效。

我认为在尊重人格的原则上进行适当的惩罚对学生是很必要的。成人犯错受到社会舆论刑法等处罚,小孩犯错也就当受处罚!让他知道犯错的机率要降低最低,才能快活地生活着。
对一些任性的孩子,光靠说服教育是很奏效的,而如果对于他们的错误而不闻不问,听之任之,无疑是对他们的放纵。其结果是使其越来越任性而难以管束,所以为孩子的将来,在教育中当孩子犯错时,运用一定的手段加以惩罚是完全必要的。
我们都经历过儿童的时代,那时的你不一定没犯过错误吧?但都会在父亲的大巴手下屈服,然后再让母亲为你擦去伤痛的泪水,那时的你心里就会唱讲,“世上只有妈妈好”而携刻下父亲给你的疼痛。不明白,不明白为什么会这么痛,可是后来你会明白,你很幸运地生活在:“慈母严父”的家庭,而不至于成为一个败家子。
正如我国在倡导以德治国的同时,更迫切的是完善法律体系,对于成人来说都有抵挡不了的诱惑,我们又凭什么能让自制力差的同学学好,那你不能只挂在口头上。

观点一:适度的惩罚具有唤醒作用,惩罚能使错误的孩子认识错误,并为自己的过失负责任
观点二:惩罚具有警示作用,一个班级一个群体中的一个学生犯了错误,教师给予他恰如其分的惩罚,会使其余同学受到教育辐射从而惩前毖后。
观点三:“惩罚具有激励作用,学生具有争强好胜的心理,总希望自己超越别人,当他们遭受失败受到惩罚时,就会从不愉快的情感体验中警醒自责,唤起自我意识,引发危机感和焦虑,从而吸取经验教训,奋发向上。
并且再补充几点:
1、惩罚是以理解善待学生为出发点,让学生在惩罚中明白事理,明辨是非,增长知识为目的。
2、在学生犯错后,要透过错误的言行,发现学生的积极性,从而保护学生的积极性,妥善引导,让闪光点得到发扬。

⑦ 如何对孩子进行爱心教育(转)

那么,美国人是怎样对孩子进行这种爱心教育的呢? 在幼儿园里,阿姨会告诉孩子应该怎样保持周围的环境干净整洁,会教育他们:在地上看到一片糖纸、一个果皮,拣起来,扔到垃圾箱;或者引导他们去做一件什么事情,然后告诉他们,这样做了,可以为其他小朋友创造一个好的环境。 上了小学后,孩子们就开始接受公民教育。 这时,孩子们除了课堂听讲外,还参加各种各样的社会活动,老师引导他们在参加社区活动中,帮助别人,做有益的事情。在实践中,学生们体会到做为一个美国公民应该有哪些义务和权利,应该怎么样去处理生活中的问题。同时,老师还组织学生进行有关爱心问题的讨论。 谈论的问题常常有这样一些内容: a.我的存在给周围的人带来了什么? b.我要做一个什么样的人? C.我能给别人做些什么? 在谈论中,热心公益,爱护环境,尊重别人,自我尊重,善于处理人与人之间关系等的想法和表现,都会作为公民的美德,而受到老师的表扬、支持和鼓励;相反,对周围的一切不闻不问,对他人的困难漠不关心,这样的态度都会被视为不道德的。 从小学到中学,美国孩子有一个课外成绩单。这就是“服务精神”的记录。这个成绩单主要有这样一些内容: a.参加社区志愿者活动。 b.帮助照顾养老院老人。 c. 为残疾人做的事情。 d.为保护环境出力。 e.其他助人为乐。 其中,美国孩子特别被鼓励个人发挥作用,比如,某一次活动的组织者,或者在活动中做出突出贡献的人,常常受到特别的嘉奖,成绩单上往往有记录。 在美国,孩子们的这些助人为乐的行为不是隐名埋姓,而被—一记录在案,成为每个学生的道德光荣,这也是以后升学考查的一项内容。在选择学生时,许多学校都非常重视他们之中的课外“服务精神”成绩单。 2.爱心缺乏症的治疗 尽管美国父母重视孩子的爱心教育,但是,由于美国社会的利己性,还是有许多孩子患上了“爱心缺乏症”。儿童心理学家总结“爱心缺乏症” 的症状是: a.与人打招呼总是“喂、喂、喂”地叫。 b.对师长动辄威胁、要挟,在任何时候都是强调自我。 C.对同学的困难漠不关心。 d.对公共的事业冷淡,没有热情。 美国人认为,孩子还小,意识到“我”和别人不同,甚至用“我”来代替自己的名字,这时候,如果父母依然处处对他迁就,百依百顺,那么,就容易形成他的“自我中心”,忽视别人的存在。如果家长经常满足孩子争先占光的欲望,将强化他的“自我中心”,长大以后,他就会只知道自己,而不知道为他人着想,这对孩子的人格建构将造成缺陷和影响。 针对孩子的“爱心缺乏症”,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儿童心理专家弗尔·卡博教授提出了如下的治疗方案: (1)培养孩子的良好习惯。 弗尔·卡博教授说,具有良好习惯的孩子,具有3个推进式的特点: a.会善待自己,珍惜宝贵的时光,矢志进取。 b.能善待他人,体贴别人的痛苦,广交朋友。 C.会善待世界,注重沟通,付出爱也得到别人的爱。 (2)帮助孩子树立远大的志向。 在这方面,弗尔·卡博教授认为,远大的志向是与博大的爱心融为一体的。 少年华盛顿从小就立志一要为美利坚民族的崛起而奋斗,结果他追求真理、努力奋斗。华盛顿的一生,充满了对他人、对民族的爱,终成一代伟人。 (3)让孩子心存感激之情。 这样治疗“爱心缺乏症”,可收到持久的“疗效”。 弗尔·卡博教授认为,有些孩子在接受别人照顾时,还一个劲地埋怨别人照顾不周,在他的心里没有"感激"二字。有些孩子虽然在接受帮助时嘴里说“谢谢”,心里却认为他本该受到他人的帮助。这样的孩子也是难得有“爱心”的。 因此,在美国,无论是家长还是学校,都注意教育孩子,让他们懂得“感激”、同情、尊重。因为这些情愫汇集到孩子的心灵里,就会迸发出“爱”来。
3.父母怎样培养孩子关心他人埃丽的儿子伦伦今年7岁了,他没有独生子女常有的那种专横、霸道、任性和以自我为中心的坏习惯。埃丽高兴地向朋友们说“他的好脾气和爱关心人是我们最大的骄傲。” 当人们向他请教培养孩子关心别人的良好品性的方法时,从伦伦的成长过程,埃丽列举了这样一些经验:(1)父母要做关心别人的模范。 埃丽认为,言传身教,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也是最有效的。她说:“我和爱人都受过高等教育,知道父母的言行对孩子成长所起的作用。所以,我们一直严于律己、坚持正面的教育。我们孝顺长辈、关心亲朋、邻里关系和睦,并且,尽可能地尊重他的一些孩子气的同情心。” 每当逢年过节,埃丽总给老人们买些东西,送些礼物,也经常主动帮助社区里的一些有困难的人。这些,“我们总是让伦伦知道,还常常请他发表意见。”(2)家庭成员之间要互相关心。埃丽认为,家庭成员之间要互相关心,特别是夫妻之间相互恩爱、体贴;这对于培养孩子的爱心,能够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在餐桌上,在给孩子夹菜的同时,他和丈夫不忘给爱人也夹一筷;出门前,在给孩子整装的同时,他们也不忘叮嘱爱人一句;外出购物,在给孩子买玩具衣物的时候,他们也不忘和孩子商量给爸爸或妈妈买一样什么东西;一个西瓜切开来,总是一家人围在一起吃,偶尔一方不在,总是跟伦伦商量着,把剩下三分之一留给爸爸或妈妈吃。(3)学会与人分享。 美国的父母认为,当孩子诚心诚意请家长分享自己的东西的时候,如果家长坚决推辞,哪怕只是象征性地分享,也不肯接受,谢绝孩子的一份好心,久而久之,孩子就会变得没有了谦让和与人分享之意了。因此,作为父母,在培养孩子与人分享的同时,自己首先要学会坦然地与孩子分享,成为与孩子分享的伙伴。(4)让孩子了解一些生活的情况。 作为父母,总是担心孩子受苦受难,担心孩子遭受挫折。这在中国和美国都是一样的。但是,美国人对此的看法却又有些与我们不同。 他们认为,尽管我们自己面临着许多生活的曲折和坎坷,尽管我们有许多不快乐和情绪不稳定,但我们总是竭力在孩子面前保持平稳,好象生活没有风,也没有雨,总是一派艳阳天;这样会有许多副作用。如果父母总是这样做,其实也是错误的。让孩子学着承担一些父母的喜怒哀乐,这也是培养孩子爱心的一种途径。 基于这样的认识,在美国,一般来说,父母不会刻意地去掩盖生活的另一面,常常会让孩子从小学着和自己一起去分担生活的不容易。他们相信哪怕只是让孩子了解、理解以下生活的不易,这样也会促使他们学会懂得珍惜现在的生活,学会关心别人。(5)让孩子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 美国人认为,不要让孩子养成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坏习惯,只有勤快的孩子才会懂事,知道关心体贴别人;所以,他们在培养孩子的爱心的时候常常会循序渐进地教孩子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 “一般情况下,勤快是培养出来的,所以家长要树立这种观念,并付诸行动。并且,大胆放手地让孩子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我是这样想的,也是这样做的。”埃丽说。 4.爱心教育的关键:教孩子学会分享 在美国人的眼中,孩子“小气”虽然不是什么大毛病,但是,如果什么都不愿意与人分享,独占意识特别强,那么他就很难有强烈的爱心。因此,美国人认为从小培养孩子与他人分享的意识是培养孩子爱心的关键。 如何教孩子学会分享呢? 美国一些父母的做法是: (1)不要溺爱孩子。 美国的儿童教育专家指出,孩子吃独食,是与父母的溺爱密切相关。很多家长出于对孩子的爱,把好吃好玩的东西全让给孩子,孩子偶尔想让父母分享,父母却在感动之余,常常说:“我们不吃,你自己吃吧。”长此下去,就会强化了孩子的独享意识。因为,在他们的心目中,就会形成他们理所当然地把好吃的、好玩的据为己有,自私自利的不正确意识。(2)不能让孩子搞特殊化。 专家们认为,在家庭生活中,要形成一定的“公平”环境,这样才对防止孩子滋长“独享”意识有积极作用。 因此,美国的家长常常教育自己的孩子在想到自己的时候,还要想到别人,知道自己与其他人之间是一种平等的成员关系,自己有愿望,别人也有愿望,把好东西与大家一起分享,不能只顾自己,而不顾别人。(3)让孩子明白分享不是失去而是互利。 孩子之所以不愿与人分享,是因为他觉得,分享就是失去。因此,美国的家长在理解孩子的这种“难割舍”的心情的同时,往往注意使孩子明白:分享其实不是失去,而是一种互利。 孩子独立心很强,遇到这种情况的时候,家长们常常教导孩子:分享体现了自己对别人的关心与帮助,这样彼此关心、爱护、体贴,大家都会觉得温暖和快乐。(4)对孩子进行分享行为的训练从婴儿开始。 专家建议的做法是:让孩子拿着镜子,家长拿着匙,家长温柔而愉快地递给孩子匙,然后,又从他手中拿走镜子,通过这样的反复交换,孩子便学会了互惠和信任。(5)给孩子分享的机会。 a.经常让孩子与小朋友开展生动有趣的活动。孩子与小朋友们共同活动,共同分享活动的快乐。 b.经常提供孩子为家长服务的机会。如家里买了水果、糕点时,让孩子进行分配,如果孩子分配得合理,就进行表扬,强化他的分配和分享的意识。(6)不要矫枉过正。

⑧ 爱心教育的意义

爱心教育的意义:《一》 爱心教育就是有效提升学生对正义的、善良的、美丽的、悲弱的人和事的爱心奉献程度的教育,是培育和弘扬学生的人性中善良的一面,压缩和取缔学生的人性中邪恶的一面的教育,是学生道德教育的核心部分,是学生健康成长的根本动力。 爱心教育是由具体的感性体验达到理性思考的、不间断循环往复的、逐层有效提升思想认识的教育过程。它围绕一次次具体的献爱心体验(爱自己的,爱同学的,爱老师的,爱父母的,爱班级、学校、社会、祖国的)的具体开展,通过主动计划、积极实施、记录讨论、理性思考,并不间断周而复始的进行,促使每一位学生逐步建立并增强对自我、对师长、对同学、对班级、对学校的爱心,有效克服学生不良倾向的影响,真正启动学生学习内动力,建立良好的学习习惯、生活习惯,让学生学会做人;促使每一位学生建立一种高层位的、稳固的、内在的对祖国的挚热的爱心,使爱国成为永恒的义务、强烈的责任、坚定的信念,让学生做一名热爱祖国的人;促使每一位学生有效提升自身道德水准,全面提高各方面素质,逐步确立正确而先进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做一名综合素质强的人。《二》爱的意义。 爱心教育中的爱是一种大爱,这种爱是关心、帮助、给与、奉献,是理解、体谅、尊重,是义务、责任、原则,是博大的、理性的、公平的、高尚的爱,是心与心的真诚沟通。

⑨ 对学生进行爱心教育有何生活意义和教育意

“只要人人都献出一点爱,世界将变成美好的人间。……”在生活中,一个亲切的问候,一个真诚的微笑,都在传递着爱的真谛,爱无处不在、无时不有,爱像生命中的一缕阳光,能把心灵的冰霜融化,又像春雨能滋润心田,爱是无私的,博大的。如今的孩子大多都是独生子女,在家中处在中心地带,饭来张口、衣来伸手,整天被爱包围着,任性、自私心理普遍存在,更谈不上爱心和同情心了。长此以往,对孩子的成长极为不利。正是认识到这一点,我才把爱心教育列入本学期教育活动的主要内容。 一、在主题活动的实施中培养中学生的爱心教育 中学生园保育和教育的主要目标明确指出:萌发中学生爱家乡、爱祖国、爱集体、爱劳动、爱科学的情感,培养诚实、自信、好问、友爱、勇敢、爱护公物、克服困难、讲礼貌、守纪律等良好的品德和习惯,以及活泼、开朗的性格,培养中学生初步的感受美和表现美的情感和能力。 本学期的教材内容有关“爱”的方方面面可真不少,我结合本班中学生年龄特点,在以下主题活动的实施过程中特别注重培养中学生的爱心教育。如:《温馨感谢》教育中学生感受并懂得回报他人的爱,会用不同的方式表达自己的感激之情;引导中学生理解“爱不单包括他人对自己的关心爱护,也包括自己对他人的关心爱护。”为了达到教育的目的,我首先给中学生讲了一个《爱》的故事,然后组织中学生围绕”爱“,讨论爱是什么?爱就是心里呀要装着别人。《留下我的爱》我针对小朋友马上就要毕业了,教育中学生要珍惜在中学生园的生活,告诉中学生:“老师是多么爱你呀!你将怎样表达对老师的谢意?”有的小朋友折了千纸鹤送给老师,有的画了一幅最美的画献给老师,还有的说出心里祝福的话。最让我感动的是:惠玉莹小朋友搂着我的脖子,悄悄地跟我说:“王老师,我家有你的电话号码,想你的时候,我会给你打电话的。”天真稚嫩的话语,留下多少孩子对老师的的爱。在学习《好朋友档案》这个活动时,我请小朋友说出自己喜欢的好朋友是谁?为什么喜欢他?使中学生更全面的了解朋友,鼓励中学生在朋友的交往中,保持积极愉快的情绪,体验朋友在一起的快乐,对培养了中学生的爱心教育,取得了显著的效果。 二、一日活动中贯穿爱心教育 人之初性本善。每个人最初都拥有爱心,只是在成长的过程中,生活的环境和受到的教育不同,人的品行也发生了变化。中学生时期是孩子个性、品质形成的重要时期,关键是成人怎样正确引导和培养。人们都看过这样一个公益广告:“妈妈,洗脚。”可以看出,孩子们是渴望爱心教育的,爱心教育应从娃娃抓起。中学生园是孩子生活的大集体,环境的影响和教育对他们极其重要。作为老师要注重日常生活的教育,从孩子身边的点滴小事做起。例如:“三八”节到了,教育中学生给妈妈一个惊喜——唱歌、画画、讲故事都可以;国庆节到了,组织中学生开展“祖国在我心中”的演讲比赛,激发了中学生的爱国之情;游戏时,教育中学生团结友爱,互相帮助;当不小心碰着别人时,要主动说声“对不起”。别人有困难要热情地帮助别人。……正是因为我乐于幼教,喜欢孩子,所以我善于观察,捕捉中学生一日生活中有教育意义的生活片段,对中学生随机进行爱心教育。最典型的教育案例------《快乐的生日会》:我们学前(二)班共有四十二个孩子,我特别喜欢他们,每天和他们在一起,生活的很充实,很开心。我心里装着所有的孩子.孩子也乐意围着我说东道西。我和孩子们曾经立下约定:只要某某小朋友过生日,大家就为他祝贺,给他唱生日歌,还奖给特一份特殊的生日礼物。我告诉小朋友:“母爱是最伟大的。生日就是妈妈生你的那一天,是妈妈给了你生命,你应该帮妈妈做点小事情,听妈妈的话,让妈妈高兴才对。妈妈为了你付出很多的爱,这一天你应该感谢你的妈妈。将来你还要把你的爱回报给妈妈。”细微的爱心举动,使孩子们感到大家庭的温暖,我也分享了孩子成长的快乐。虽然每个人只有一个生日,但是我们班四十多个孩子,一年就有四十多个这样快快乐乐的日子。通过《快乐的生日会》,对中学生进行了爱心教育,使中学生懂得了一个道理:快乐的事情要和大家一起分享,这样一份快乐就会变成许多快乐。在分享的过程中,培养了中学生活泼开朗的性格。我还通过歌曲《让座》,教育小朋友要尊敬老人,有礼貌;还给孩子们讲《孔融让梨》故事,教育小朋友兄弟姐妹之间也要互相谦让。爱无处不在,无时不有,爱是相互的。爱心教育贯穿渗透在中学生的一日活动中。 三、利用家园、社区丰富的教育资源强化中学生的爱心教育 家庭是社会的细胞,是中学生园的最佳合作伙伴,是孩子健康成长的摇篮。家庭教育潜移默化的影响是社会和中学生园无法比及的,孩子最依恋的是家庭,最亲近的是父母,最爱做的是游戏,关键时刻配合中学生园共同教育,会收到不可估量的效果。 家长是孩子的启蒙老师,在人生的路途中,父母是孩子的第一向导,第一路标,在爱心教育中家长对中学生的影响至关重要。有的中学生在家和中学生园出现“一个宝宝两个样”,针对这种反差现象,我通过多种形式——家访、电话、便条的形式,与家长密切配合,积极宣传爱心教育的重要性,帮助家长树立正确儿童观、教育观,向家长提供培养孩子爱心的方法,以身示范,做孩子的榜样。我还通过家长会,共同商讨培养中学生爱心的途径,家长树立了正确的教育观念,更加重视中学生的爱心教育,主动在家中强化中学生的爱心教育,取得了显著的成果。 丰富的社区资源也是向中学生强化爱心教育得天独厚的教育资源。今年五一期间,我目睹了千载难逢的视觉盛会“千手观音,让爱飞翔”万分感动,于是我把精彩的一幕——千手观音与您牵手的彩色照片带回来,装饰了孩子的展板,为孩子创设了爱的氛围。孩子们看了惊叫起来:“快看呀!春节晚会的千手观音都是聋哑人。”“是啊!站在最前面领舞的邰丽华还是个聋哑人呢。他们的舞跳得那么美,一定付出了艰苦的努力,也一定经受了无数的考验,她们惊人的毅力、超难度的动作,震撼全国,红遍了大江南北,引起了人们情感的共鸣。各企业、事业单位的职工积极参加了“慈善一日捐献爱心”活动。我们小朋友现在不能挣钱,也要投身到爱心大活动中去,请拿起我们手中的画笔,围绕“爱”这个中心,画幅画表达我们的心意,学会回报社会,强化自己的爱心意识,从小学会关爱他人,才能培养良好的品质。 由此可见,对中学生进行爱心教育是中学生园教育的一个永恒话题,也是对中学生进行素质教育的一项奠基工程,爱心教育的实施对中学生一生的健康发展起到了促进性的作用。是啊!孩子的童心需要百般呵护,只要在孩子心灵中播下爱的种子,一定会受到丰硕的果实。

⑩ 如何加强小学生的爱心教育

第一次的爱和孝顺,要从娃娃抓起,父母有孝顺父母,是丰富的。父母的一面镜子,孩子是父版母的影子。只有照权顾父母培养一个有爱心的孩子,孩子的父母作为他们的榜样。他们的父母的言行潜移默化地影响孩子,身教胜于重于言教就是这个道理,所以通常需要父母要注意自己的言行举止,做到孝敬老人,关心孩子,关心他人,乐于助人,让孩子觉得的父母有爱心的人,他们必须做一个孝顺的。
培养孩子的自立能力,并谈到的父母要学会放手。喜欢的衣服,让你的床上,和小伙伴们做游戏,让孩子做,做的不好可以重新开始,只有这样,才能增强自信心变强。
举的例子来说明一个观点:孩子不能总是躲在背后的父母应该放手,让他们独立生活的机会,即使它会下跌会为你带来一些麻烦,这是孩子们长大方式必须要付出的代价。因此,父母需要做的是:信任孩子,鼓励孩子,帮助孩子。

阅读全文

与为什么要对小学生进行爱心教育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小学读书计划表格模板 浏览:342
小学语文四年级感叹句 浏览:243
天通苑中山实验小学 浏览:596
小学三年级语文补习班内容 浏览:921
吉安师范附属小学作文 浏览:396
小学教师备课网站 浏览:1
私立美男学院 浏览:383
小学六年级上册语文第六单元试卷凉州岛 浏览:915
小学1年级手gong大全 浏览:459
小学生手抄报的图片大全图片大全 浏览:68
小学健康知识讲座 浏览:120
小学毕业季适合发老师的句子 浏览:451
汕尾凤山中心小学校长 浏览:606
小学生毕业汇演舞蹈 浏览:702
小学生抗击疫情的表演 浏览:107
私立华联大学本科 浏览:61
小学三年级作文我想谢谢你400 浏览:855
中小学生睡眠问题 浏览:174
小学生公共生活守规则教案 浏览:313
淮河私立学校 浏览: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