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开展忠 孝仁义礼智信 廉八字道德教育手抄报怎么写
忠忠国忧民篇曹刿迎敌弦高救国投江殉国休戚与共马邑诱敌闻鸡起舞颜真卿的气节书生退敌李清照的情怀守边御敌篇公而忘家夜袭阴山大破兀术慷慨赴难阻击金兵力主抗辽死不忘国保卫北京死守扬州少年英雄死难忠臣收复台湾血溅虎门临危受命英勇抗侵忠贞不渝篇信义侯赢完璧归赵持节牧羊李善乳主樊姬进贤文姬归汉阳谷的愚忠朱云折槛耿直公正的王宰相转战西南孝赡养父母篇王祥剖冰兄弟争孝子路借米彩衣养亲老莱子逗亲卖身葬父刻木事亲做工供母埋儿奉母拾葚充饥孝媳乳姑朱虎逃生沙弥止风王延色养刘殷哭堇茅容杀鸡文王问安李忠辟震孝敬父母贴对联上行下效为亲分忧篇孝迈黔娄小女子忠孝双全搬兵救父沉香救母缇萦救父自缚救父笼负母归啮指痛心吴猛饱蚊虎口救母以亲为念篇沉瓜寻父虞舜大孝狄仁杰有忠有孝千里探亲怀橘遗亲涌泉跃鲤包公辞官寿昌弃官崔那导舆徐积避石彦斌乞灵吴璋思亲鼎臣祝寿李密陈情赵咨迎盗伯俞泣杖考叔舍肉王裒泣墓床前孝子篇小黄香温席亲尝汤药鹿乳奉亲哭竹生笋尝粪忧心孝绪得参昙恭访瓜睿明石函叔谦乞藤范乔哭砚黄庭坚奉母尽孝仁爱民富民篇孔子敬黍大禹治水晏婴设身处地甘棠遗爱太甲放逐冯谖客待孟尝君李冰修建都江堰清官陆稼书绝代廉吏民国第一清官扶危济困篇宋湘济民林兴祖为民除害诸葛亮创制馒头包拯为民请命张文谦爱民致财爱民如子的海瑞韩韶赈灾刘陶忧民姚崇灭蝗灾仁爱奉献篇汤王伐葛闵子骞与继母携民渡江三散千金的文财神捐宅兴学贵天下驱蝗成神舍糖灭瘟疫乞讨兴学听歌认发妻长孙皇后的仁义柳卢睦族东坡种松法铺满药渣的小路谁是赤脚开门的人义知情重义篇饿人报恩豫让报恩楚王绝缨宴介子推独善其身石奢以渎职为耻韩信报恩赵氏孤儿弹劾“恩师” 大义释私仇唐太宗的镜子负荆请罪重义轻生义大于利篇季札让国荐贤让相杜根大义不徇私情海瑞刚正不阿荐贤无私执法如山深明大义隋文帝严惩皇子赵绰依法办事秉公杀婿田母退金宋弘念旧姜氏劝夫大义灭亲包拯进谏见义勇为篇史鱼尸谏惩一儆百除暴安良拾金不昧执法不阿秉公征税卫嗣君赎胥靡司马光砸缸荆轲刺秦缪肜较真仗义执言的周昌勇救朝鲜少年舍身救火车英雄战士王杰礼敬长爱幼篇兄弟共被赵孝争死文灿拒间王守仁敬重前辈田真叹荆世恩夜待陈防百犬司马光尊兄徐懋功奉姊兄弟争死朱显焚券推枣让梨张良尊老礼贤下士篇齐桓公用贤信陵君礼遇侯赢隆中对策三请苟或毛遂自荐握发吐哺燕王招贤姜子牙出山大义管仲尊师教子篇陈避席曾子尊师魏昭煮粥知礼得子孔子尊师汉明帝敬师秦始皇拜荆条墨子结识鲁班孙思邈拜师康昆仑拜师立志拜师尹喜拜师程门立雪宋濂求学颜真卿学书法孙悟空拜师学艺华佗拜师陶行知深求学陈毅拜师“教五子,名俱扬”择邻而居唯有一点像羲之良言一句抵千钧在父亲的指导下智以智取胜篇刘伯温夜写奏章申渐高进谏孙亮断案曾巩智取“霸王社”苻融断案孙膑的妙计周宣王斗鸡围魏救赵破釜沉舟老马识途一鸣惊人趁火打劫欲擒故纵兵不厌诈上楼抽梯草船借箭晏婴挫败晋谋疲楚败楚曹沫劫持齐桓公赵奢智救阏与蒯通说降三十城欲至善察败楚军赵襄子以水淹智伯李牧之死以逸待劳王充戳穿骗人把戏范缜反对迷信聪明的买马人少年大智篇少年劝吴王于仲文断牛案山鸡起舞智救库吏八岁知画对答如流文长取物司马光砸缸称象甘罗拜相可悉陵斗虎游水的窍门笃学启智篇铁棒磨针石勒读汉书拜妻为师董遇“三余”勤读张溥抄书刺股求学诸葛亮拜师凿壁借光囊萤映雪对月苦读沙中学字吃粥苦读放牛读书信诚实守信篇臾骈不负信季札挂剑烽火戏诸侯落水的失信者刘秀以诚服人韩康卖药不二价乐羊子妻张说不做伪证暮夜却金陶侃限酒李勉葬银偿值取马许衡和无主梨乱世守信手捧空花盆的孩子只赚一文钱金斧头诚实的人岔路口实话实说篇诚实的孔子颜回做饭陈寿写史太史四兄弟说实话的高允孙伏伽直谏司马光卖马司马先认错晏殊诚实守信孟信不卖病牛说到做到篇千金买马头魏文侯的诚信商鞅立木一诺千金言而有信赵柔卖梨死守秘密以诚待友篇齐邦三杰诚信无私信守诺言的鲁肃卓恕交友守信范式守信踏雪践约重义轻生嵇康托孤
B. 八字道德教育“礼”是什么意思
礼在中国古代用于定亲疏,决嫌疑,别同异,明是非。《释名》曰:“礼,体也。言得事之体也。”《礼器》曰:“忠信,礼之本也;义理,礼之文也。无本不立,无文不行。”礼是一个人为人处事的根本。也是人,之所以为人的一个标准。故《论语》曰:“不学礼,无以立。”
礼在中国古代是社会的典章制度和道德规范。作为典章制度,它是社会政治制度的体现,是维护上层建筑以 中国书法“礼”及与之相适应的人与人交往中的礼节仪式。作为道德规范,它是国家领导者和贵族等一切行为的标准和要求。在孔子以前已有夏礼、殷礼、周礼。夏、殷、周三代之礼,因革相沿,到周公时代的周礼,已比较完善。作为观念形态的礼,在孔子的思想体系中是同“仁”分不开的。孔子说:“人而不仁,如礼何?”他主张“道之以德,齐之以礼”的德治,打破了“礼不下庶人”的限制。到了战国时期,孟子把仁、义、礼、智作为基本的道德规范,礼为“辞让之心”,成为人的德行之一。荀子比孟子更为重视礼,他著有《礼论》,论证了“礼”的起源和社会作用。他认为礼使社会上每个人在贵贱、长幼、贫富等等级制中都有恰当的地位。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礼作为中国社会的道德规范和生活准则,对中华民族精神素质的修养起了重要作用;同时,随着社会的变革和发展,礼不断被赋予新的内容,不断的发生着改变和调整。 在封建时代,礼维持社会、政治秩序,巩固等级制度,调整人与人之间的各种社会关系和权利义务的规范和准则。礼既是中国古代法律的渊源之一,也是古代法律的重要组成部分。 孔子(见孔丘)说,殷因于夏礼,而有所损益,周因于殷礼,而有所损益。由此可知夏、殷时代已有礼。孔子又说,他能讲述夏礼和殷礼,但由于文献不足,他虽能言之,却不能“征之”。也就是说礼是随着时代的变化而改变的,不能当作绝对不变的僵化的内容而一味复古。 周公制礼,典章制度较前代更为完备,发展到了“郁郁乎文哉”(《论语·八佾》)的程度,使孔子赞叹不已,宣称“吾从周”。周人本以“尊礼”著称,到了春秋时代,王室衰微,礼乐征伐自诸侯出,陪臣执国命,等级制度破坏,统治者内部对于礼任意僭用,礼崩乐坏,所以司马迁说,“孔子之时,周室微而礼乐废”(《史记·孔子世家》)。但由于周代礼制非常完善、周密,仍为士大夫所向往,力图予以恢复。春秋时代,孔子以前的人,如师服、内史过等,与孔子同时的人,如叔向、晏婴、游吉等,论礼的很多。但论礼最多,并自成体系的首推孔子。他一生以诗书礼乐教弟子,《论语》中有75处记载孔子论礼。(根据杨伯峻《论语译注》中所统计)他从理论上说明礼的重要性,立身治国都非有礼不可。礼与仁义是儒家学说的核心。 礼的中心是社会关系,所有的社会结构都是从礼这里出发衍生出来的。这就是完整清晰的知道了孔学礼教和现代社会学说联系起来了。孔学的礼不是仅指一般的礼仪,礼仪只是遵循礼(社会关系)的一种表达形式而已。礼的本质就是社会关系,有什么样的社会关系就有什么样的礼,所以三代不同礼(夏商周),礼也是与时俱进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