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教育计划 > 少数民族小学双语教育规划

少数民族小学双语教育规划

发布时间:2020-12-04 16:56:39

A. 如何提高小学双语教学质量

我国是一个多民族、多语言的国家, 五十五个少数民族中,有五十三个民族有自己的语言。我国《宪法》规定“各民族都有使用和发展自己的语言文字的自由”。但随着社会经济和计算机科技以及通讯、媒体等的迅速发展,对少数民族学生学习汉语有了更高的要求。少数民族只有掌握和使用好国家通用的汉语,才能更好地参与到国家的文化和经济建设中来。
双语教学,指的是用两种语言作为教学媒介语,通过学习科目知识来达到掌握该语言的目的。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的“双语”教学是指少数民族学校使用少数民族语言和汉语言组织教学的一种教学形式。由于经济发展、教育基础和语言环境的差异,决定了新疆“双语”教学模式的多样化。主要有以下三种类型:一是母语授课、加授汉语的教学模式;二是汉语授课、加授母语的教学模式;三是部分课程使用母语授课、部分课程使用汉语授课,其中以少数民族中小学数、理、化等课程使用汉语授课,其它课程使用母语授课的教学模式居多。
双语教学在我国历史悠久,早在洋务运动时期,我国就出现了采用双语教学的军事学校。民―汉双语作为双语教育下的一个分支,在理论上和实践上却不够成熟。少数民族的汉语教学是在少数民族学校里有计划地开设汉语文课程,以达到少数民族学生自由运用汉语进行口语和书面交际的程度。
从某种意义上讲,与其说是各级党政在引导推进“双语”教学,不如说是老百姓在推动“双语”教学,这种无形的助推力量,已经成为各级党委、政府、教育部门和学校推进“双语”教学工作的强大支撑和坚强后盾。因此,大力推进中小学“双语”教学是顺应民意的重大战略决策。毋庸置疑,推进“双语”教学是提高少数民族教育质量、提升各民族综合素质的重要举措,是少数民族教育发展的历史选择,是广大人民群众融入现代社会生活的客观现实需要,也是各民族共同发展、共同进步、共同繁荣必由之路。
推进“双语”教学工作是一个系统工程,既要充分认识推进“双语”教学的长期性、艰巨性和复杂性,又要善于突出重点,抓住根本,寻求新的突破。我们越来越清晰地认识到,“双语”教学工作必须“从小抓起”,从语言学习的黄金时期抓起。经验证明,发展学前教育对巩固提高“普九”水平,发展各类教育,构筑终身教育体系,具有基础性、全局性和先导性的作用。60年代以来,脑科学、心理学、教育学、社会学等方面众多的研究成果揭示了早期教育在人一生发展中的重要作用,以及它所产生的强大的经济和社会效益。科学的早期教育不仅有利于开发婴幼儿的学习潜能,而且能促进处境不利的幼儿较好地适应小学以后的学习,使辍学率下降,就业率提高,有利于社会消除贫困。通过学前教育激发这些儿童巨大的学习潜能,特别是学好汉语,将极大地提高教育水平和国民整体素质,对经济和社会的持续、健康发展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同样,“双语”教师是推进“双语”教学的中坚力量,具有特殊重要的地位和作用,没有高素质的“双语”教师队伍,就不可能有高水平的“双语”教学,因此,深入解决好“双语”师资问题,已成为教育工作的中心任务。
在日常教学中要求教师认真备课,不但备学生而且备教材备教法,根据教材内容及学生的实际,设计课的类型,拟定采用的教学方法,并对教学过程的程序及时间安排都作详细的记录,认真写好教案。每一课都做到“有备而来”,每堂课都在课前做好充分的准备,课后及时对该课作出总结,写好教学反思。
总而言之,“双语”教学工作是一项长期工作,不能一蹴而就,需要十年、二十年,三十年甚至更长时间的努力,既要增强推进“双语”教学工作的紧迫感、责任感,又要分类指导,循序渐进。各级政府将担负起对“双语”教学的领导责任,坚持“分区规划、分类指导、分步实施、因地制宜”的原则,统筹规划好本地区的“双语”教学工作,既要开拓创新,探索新理念、新思路、新办法,又要实事求是,注重实效。推进“双语”教学是一项战略任务,既要从现在做起,加大推动力度,又要树立长期作战思想。从现阶段抓起,把“双语”教学延伸到各个学段,逐步扎实地推进双语教学工作。

B. 少数民族地区的双语教育意味着什么

以后能够更好的与人沟通,因为他们只懂自己的母语,普通话一般不会讲,要求教师能讲他们的母语,也能教他们讲普通话.

C. 少数民族地区为什么要实行民汉双语教育

中国的族际语是汉语,这是由中国的基本国情所决定,并自然而然形成的,是中国各民族自愿的选择。中国是一个多民族、多语言的统一国家,拥有已确认少数民族语言61种。现阶段,除了满族、回族、土家族使用汉文外,其他少数民族使用的少数民族文字共有39种。由于历史的原因,中国的民族分布呈现“大杂居、小聚居”的局面。汉族遍布全国各地,各少数民族也以自己或大或小的聚居区与汉族交错杂居。这种分布特点不仅造成了中国语言的复杂性,同时也造成了不同类型的双语社会和双语人,形成了中国特有的、复杂的双语现象。因此,要制定双语教育教学政策并实施,不能不考虑我国民族地区自然形成的双语现象,全国大多数人口所持有的汉语自然而然地成为56个民族的族际语而被纳入双语教育中。
一方面,语言是传承和发展文化的载体,只有通过双语教育才能使各民族的文化得到进一步发展和传承,形成多元民族文化,不断为中华民族的整体文化注入生机和活力另外,语言本身也是一种文化,发展各少数民族的民族语言本身就是发展多元文化。
另一方面,我国在发展少数民族语言的同时,向各少数民族同时进行族际语即汉语教育,是为保证国家统一,为各民族提供一个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的工具56个民族是兄弟姐妹,不可能互不往来,各民族之间为了更好的在经济政治文化教育等各个领域互通有无互相交流共同发展共同繁荣,形成一个统一的整体,必然要有一个统一的语言文字作为工具,而使用人口最多最广的汉语,不可避免地充当了这个工具。

D. 如何做好新疆少数民族地区县级教研尤其是双语教研工作

绝大都是维吾尔人都反对双语教育,在这个背景下做好双语教育不容易。内 其实这些都容是将心比心的。 不要把对象当做异族不要特殊对待就行,该怎么样就怎么样,对于一些少数民族学生会有抵触心理,这是不能避免的。 其实双语教育归根到底就是失败,既然政府出台政策就硬着头皮做吧

E. 石河子大学在211高校中处于什么水平

作为石河子大学的萌新,转眼一年过去了。记得在分数线和成绩出来以后选择志愿的时候,因为是疆内的考生而且我的成绩刚过一本线,如果去内地的学校可能就只能被迫去二本院校了,能上一本的可能性很小,所以这时候我选择了新疆两所“211”之一的石河子大学。如果你也是超一本线不多的童鞋,我觉得同其他学校相比石河子大学会是性价比很高的选择了。

学校的学习氛围很好,学风严谨,老师的教学水平比较高,好老师还是很多的。而且经常能看到博学楼里小黄桌座无虚席,桌上放满了学习资料,石河子大学的考研率还是挺高的。经常有对口援疆的高校派出名师到石河子大学交流援助,就算在大西北也能有机会听到各种985高校教授的课,而且不管是哪个院,每年都会有去内地对口高校交流学习的名额,只要成绩好,各种校级和国家级奖学金都有,就资源来讲还是得到了国家相当大力度的支持的。最重要的是跟其他学校相比学费也很便宜。

F. 如何推行少数民族的素质教育

一、如何融民族传统文化和人文精神于思想政治建设之中,是少数民族地区实施素质教育的先决条件。
思想政治建设是保证一个国家、一个社会、一个民族人的精神导向的建设,直接决定人的价值取向和人生观。每一个民族,都有其灿烂的民族文化精髓和独特的人文精神。这决定了每个民族自己的精神风貌、道德准则和价值取向、风俗习惯的各异。在社会主义建设阶段,要实施素质教育,忽视思想政治建设无疑是一句空淡。而在少数民族地区实施素质教育,离开本民族的人文精神和优秀传统文化更是无稽之谈。如何融民族传统文化和人文精神于思想政治建设中,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是提高民族素质,适应新时期发展的先决条件。
首先,应在各种教育中立足民族传统文化与民族人文精神,树立民族自尊心,激发民族自强心。各民族都有其悠久的历史和璀灿的文化,更有其人文精华。这决定了他们各具特色的优秀传统和精神景观,在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发扬各民族优秀传统、采撷各民族灿烂智慧,百花齐放,百家争鸣,造福人类,是实施素质教育的目的。其次,不同心理素质、不同地域环境、不同语言文字和不同历史背景决定了不同民族的不同认知接受能力,因而在思想政治建设中如不以民族传统文化为背景,必将是无本之木,无水之源,不可能确实起到提高民族素质的作用。只有切实以各民族光辉历程、先进人物、光荣事迹为模范进行富有民族特色的思想政治教育,当是少数民族地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应走的一条大道。
二、如何改革民族教育结构,构建适应少数民族地区经济、文化、社会发展的人才需求的教育模式,是少数民族地区实施素质教育的有力保证。
由于历史等主、客观因素,民族教育结构单一性现象十分严重,这些直接受制约于少数民族地区经济、文化、社会的发展,同时又大大扼制着经济、文化、社会的发展。主要表现在教育程度结构、教育专业类别结构、教育空间结构以及教育形式结构等方面的单一性问题上。而这些又受制约于经济、文化、社会发展的劳动技术结构、产业人才结构、布局结构以及民族传统文化结构,同时又反作用在这些经济结构上。因此,如何解决教育结构改革问题是提高民族素质,加快少数民族地区经济、文化、社会发展的有力保证。

三、如何利用现代教育手段与传统教育方式接轨,培养适合少数民族地区经济、文化、社会发展的新型高科技现代人才,是二十一世纪少数民族地区实施素质教育的基本要求。
教师学历达标率低,接受继续教育难的问题是影响少数民族地区师资力量薄弱的重要因素。据有关资料反映,2003年甘肃省甘南藏族自治州高中、初中、小学教师学历合格率分别为37.2%、86.1%、96.2%。但由于种种原因,部分达标率仍含有一定水份,整体水平让人担虑。同时,教师结构不合理,人才流失大,在职人员接受继续教育难的问题一直悬而未决,尤其是“双语”师资更甚于此。究其原因,不外乎以下几点:历史背景下民族传统教育方式不适合于普及。如藏族的寺院教育、贵族教育,伊斯兰教的经院教育,都不能使广大平民阶层的人接受平等的文化教育。现情况下,通过狠抓基础教育和普初工作,该问题基本解决。但由于地域差异、文化背景、社会意识形态等主客观因素,入学率、巩固率、升学率与内地普通学校的差距仍然很大。现代教育手段的推行,给少数民族地区教育提供了良好契机和富具操作性的机遇,但具体如何科学有效地实施,仍需要下大功夫去研究。
首先,应解决少数民族地区,尤其是利用“双语”教学的地区教材的适合问题。现行的各民族“双语”教材,都是以省区为单位,甚至是全国统一的教材,且知识明显滞后,不完全符合各地区的实际需要。不同地区文化层次上的差异,迫切要求各地区自行调研编纂适合本身教育发展的教材。这当中最主要的问题是解决因地区差异而造成的起步不同,最后却必须达到同一标准的问题,还需要做进一步的讨论研究。
其次,科学有效地使用现代教育手段,使少数民族地区教育跳跃发展是21世纪对少数民族地区实施素质教育的新的要求。针对不同地区、不同民族、不同层次的教育现状,利用现代远程教育的特点,通过多种媒体的传播途径,达到教育的目的,是少数民族地区实行现代教育的最终目标。利用电信网、电视网和模拟课堂录音、录像等不同传播手段进行少数民族地区的现代远程教育,可因省、地(州)、县(市)、乡、村的不同接收条件分类进行。在这一教育手段的具体实施上,加强硬件建设的同时可实行高校对口支援、兄弟学校互相帮携带和以模范学校为样版制做优秀课堂教学录音、录像带等多种方式相结合的原则,可达到事半而功倍的效果。
四、如何合理有效地解决少数民族地区在职教师接受继续教育难的问题,在不影响正常教学的前提下提高师资水平,是少数民族地区实施素质教育的关键。
少数民族地区教师学历亟待提高,知识陈旧,教学观念、教育方法落后等一系列问题的解决一不能等、二不能靠。如何使在职教师在不影响正常教学的情况下接受继续教育,以提高自身的思想政治素质、职业道德素质、文化科学素质和教学业务素质,无疑是少数民族地区实施素质教育的关键。
首先,在学校师资宽裕的情况下,通过脱产、半脱产方式参加自学考试、委托培养、进修深造等方式提高在职教师的学历和素质。分批派骨士教师利用学习、考察等手段,学习先进的教学管理方式方法,掌握科学的尖端教学技术技能,从而提高少数民族地区教育的整体素质。
其次,在客观因素限制,脱产、半脱产接受继续教育困难的情况下,充分发挥教学骨干的作用,通过模拟课堂、公开教学等手段,在本单位、本学科、本教研室内部形成帮、带、扶的良好教风,充分发挥中学教研究“教”的功能的同时挖掘“研”的力度,是自身提高教师素质的又一有效手段。
再次,克服地区资金困难,力所能及的加大教育投资,提高教师待遇,吸引优秀人才从事少数民族地区教育工作,是少数民族地区加强教师队伍,提高教师水平,实施素质教育的又一途径。
同时,在职教师接受继续教育过程必须科学化、合理化、实效化。即要利用教育主管、督导部门签订培养合同以防止人才流失,又要注意培养方式上的改革。以前接受培训、进修的在职教师,往往采取同等学历跟班、插班深造的方式,忽略了继续教育对在职人员培训的实效性,致使其结果是“耗了油而灯不亮”。所以,如何科学、合理、实效地解决少数民族地区教师接受继续教育的问题,不仅是接受教育方要考虑的问题,更是负责培养培训的校方应研究的课题。

G. 党和国家发展少数民族和地区科技、教育、文化的措施

《中国的民族政策与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白皮书
文化是民族的重要特征,是民族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的重要源泉。少数民族文化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民族的共有精神财富。
中国宪法规定,国家根据少数民族的特点和需要,帮助少数民族加快各项文化事业的发展。中国政府通过各种政策措施,尊重和保护少数民族文化,支持少数民族文化的传承、发展和创新,鼓励各民族加强文化交流,繁荣发展少数民族文化事业。
保护和发展少数民族语言文字
20世纪50年代,国家开展少数民族语言文字调查,在摸清情况的基础上建立民族语文工作和研究机构,帮助创制或改进民族文字。中国55个少数民族中,除回族和满族通用汉语文外,其他53个民族都有本民族语言,有22个民族共使用28种文字,其中壮、布依、苗等12个民族使用的16种文字是由政府帮助创制或改进的。目前,中国少数民族约有6000万人使用本民族语言,占少数民族总人口的60%以上,约有3000万人使用本民族文字。民族自治地方有使用民族语言的广播电视机构154个,中央和地方电台每天用21种民族语言进行广播。民族出版社从1978年的17家发展到目前的38家,分布在北京等14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出版的少数民族文字种类由5种发展到26种,2008年出版少数民族文字图书5561种、6444万册,分别比1978年增长6.41倍和6.37倍。内蒙古、新疆、西藏等民族自治区,制定和实施了使用和发展本民族语言文字的有关规定和实施细则。
为了使少数民族群众共享信息化时代的成果,国家采取各种措施促进少数民族语言文字规范化、标准化和信息处理工作的健康发展。目前,国家已制定了蒙古文、藏文、维吾尔文(哈萨克文、柯尔克孜文)、朝鲜文、彝文和傣文等文字编码字符集、键盘、字模的国家标准。在国际标准的最新版本中,正式收入了中国提交的蒙古文、藏文、维吾尔文(哈萨克文、柯尔克孜文)、朝鲜文、彝文和傣文等文字编码字符集。开发出多种电子出版系统和办公自动化系统,建成了一些少数民族文种的网站或网页,有些软件已经可以在Windows上运行。
支持和帮助少数民族发展教育事业
中国政府历来重视民族地区教育事业的发展。新中国成立后,多次召开工作会议研究部署少数民族教育工作。在宪法、民族区域自治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中,都明确规定了支持和帮助少数民族发展教育的条款;在中央和地方各级政府教育行政部门中专门设立了民族教育行政管理机构,负责贯彻执行国家的民族教育方针政策,研究处理特殊问题;在中央和地方设置民族教育专项补助经费,以解决民族教育中因民族、地域特点在经费开支上的需要。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民族地区在基础教育、职业教育、高等教育以及师资培养、“双语”教学和民族团结教育等各方面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2002年,国务院作出《关于深化改革加快发展民族教育的决定》,进一步明确了加快民族教育改革发展的方针、政策,对民族教育事业的发展作出了全面部署。2005年,《国家教育事业发展“十一五”规划纲要》明确提出,坚持分区规划、分类指导的原则,强调公共教育资源向农村、中西部、贫困地区、边疆地区和民族地区倾斜。
近年来,国家先后实施贫困地区义务教育工程、农村中小学危房改造工程、西部地区“两基”(基本普及九年制义务教育、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攻坚计划等工程,中央财政先后投入290多亿元,极大地改善了民族地区办学条件。目前,全国建有民族小学20906所、民族中学3536所。其他各级各类学校也全部面向少数民族招生并实行一定优惠。2004年,国家从西部农村地区开始实行“两免一补”(免杂费、免费提供教科书,补助寄宿生生活)政策,惠及绝大部分少数民族学生。2006年起,率先在西部实施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国家对特别困难的民族和地区,安排专项资金进行补助。如,每年安排1.2亿元资金,对西藏农牧区中小学实行“三包”(包吃、包住、包学习费用)。截至2008年底,民族地区实现“两基”目标的县已有674个,占总数的96.6%。
为增进各民族间的了解和沟通,发展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民族关系,促进各民族共同发展,多年来中国政府致力于在民族地区开展“双语”(民族语言和汉语)教学,并取得了良好效果。截至2007年,全国共有1万多所学校使用21个民族的29种文字开展“双语”教学,在校学生达600多万人。

国家通过开展对口支援西部高校、与地方合作共建民族地区高校、加强特色学科建设和学位建设、扩大招生规模等措施,支持民族地区发展高等教育。目前,民族地区已有普通高等院校167所,高等学校专任教师7.7万人,在校生123.5万人。国家大力扶持民族地区发展职业教育。2008年,中央政府向5个自治区投入8.27亿元,支持建设了83所县级职教中心和示范性中等职业学校,以及145个职业学校的实训基地和10所国际示范性高等职业学校;下达给5个自治区中等职业学校学生的国家助学金达9.74亿元,资助83万多人,占在校生的90%。

经过60年的努力,民族地区教育事业得到了长足发展。截至2008年底,全国各级各类学校少数民族在校学生总数为2199.6万人。其中,普通小学少数民族在校生数为1070.8万人,占学生总数的10.4%;普通中学少数民族在校生数为680.2万人,占学生总数的8.5%;普通高等学校少数民族在校生数为133.9万人,占学生总数的6.2%。少数民族群众的整体文化素质明显提高。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表明,朝鲜、满、蒙古、哈萨克等14个少数民族的受教育年限高于全国平均水平。目前,55个少数民族都有自己的大学生,维吾尔、回、朝鲜、纳西等十几个少数民族每万人平均拥有的大学生人数已超过全国平均水平。

抢救和保护少数民族文化遗产

国家成立了全国少数民族古籍整理出版规划小组和办公室,对少数民族古籍进行挖掘、整理、保护。截至2008年底,已搜集少数民族古籍数百万种,整理11万余种。《国家珍贵古籍名录》第一、二批已收录少数民族古籍377种,中国民族图书馆等5个单位列入第一、二批全国古籍重点保护单位。其中,纳西族东巴古籍文献已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记忆遗产名录”。中国政府设立少数民族三大英雄史诗《格萨尔》(藏族)、《江格尔》(蒙古族)、《玛纳斯》(柯尔克孜族)专门工作机构,收集、整理、翻译和研究取得重大成果。近年来,国家拨付巨资支持校勘出版《中华大藏经》计150部。

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国家组织3000多名专家学者,历时30多年完成了中国少数民族、少数民族简史丛书、民族语言简志丛书、民族自治地方概况丛书和少数民族社会历史调查资料丛刊等五种少数民族丛书的调查、编纂和出版,合计403册,1亿多字,发行50多万册。近年来,国家又组织对这五种少数民族丛书进行了修订再版。自20世纪50年代至今,国家组织开展了三次大规模的民族民间文艺资源的普查、挖掘、抢救整理工作,并组织动员10余万人,历时30年,完成了国家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重大课题《十部民族民间文艺集成志书》,出版298卷,全部450册,约5亿字。此外,组织完成了国家艺术学少数民族各类艺术理论著作108种,约2500万字。

20世纪80年代以来,国家投入巨资对西藏拉萨的哲蚌寺、色拉寺、甘丹寺,青海的塔尔寺,新疆的克孜尔千佛洞等大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进行维修。1989年到1994年,国家拨出5500万元和1000公斤黄金、大量白银等珍贵物资对布达拉宫进行维修。2001年起,拨专款3.8亿元,用于维修布达拉宫、罗布林卡、萨迦寺。“十一五”时期,国家将安排专项资金5.7亿元用于西藏22处重点文物的维修保护。自2005年以来,国家安排专项经费4亿元,用于“十一五”期间新疆20余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古遗址的保护。目前,民族自治地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有366个,世界文化遗产有拉萨布达拉宫历史建筑群、丽江古城等2个,世界自然遗产有九寨沟、黄龙风景名胜区和“三江并流”自然景观等3个。

国家重视保护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自2002年至今,中央财政累计投入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经费达3.86亿元,约有四分之一用于民族地区。国务院公布的两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1028项中,少数民族项目有367项,占35.7%。55个少数民族都有项目列入。国家公布的三批共1488名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中,少数民族项目代表性传承人有393名,占26.4%。新疆维吾尔木卡姆艺术和蒙古族长调民歌被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三批“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名录。

繁荣发展少数民族文化艺术事业

20世纪50年代初,国家建立了由各民族演员组成的中央民族歌舞团。近年来,国家通过实施万里边疆文化长廊建设,县级图书馆文化馆和乡镇文化站、村文化室建设,以及广播电视村村通、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等,大力完善民族地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丰富和改善少数民族群众文化生活。到2008年底,全国民族文化事业机构达10282个,其中艺术表演团体651个,艺术表演场所191处,图书馆604个,群众艺术馆80个,文化馆643个,文化站6859个,博物馆240个。目前,民族地区每10万人拥有的文化单位数已经超过全国平均水平。

国家积极保护少数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已有500多年历史的藏戏得到保护和发扬,在每年的雪顿节期间与其他歌舞、话剧相映生辉,使雪顿节成为藏族欢乐喜庆的综合艺术节。蒙古族的“那达慕”,回、维吾尔等民族的开斋节、古尔邦节,壮族等的“三月三”,傣族的泼水节,彝族的火把节等传统节庆活动得到大力传承和弘扬。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已挖掘、搜集、整理出290多个,各项活动得到蓬勃发展。藏族壁画艺术不断充实,唐卡艺术得到保护,维吾尔族、蒙古族的地毯、壁挂行销全国,布依、苗、瑶、仡佬等民族的蜡染,土家、壮、傣、黎、侗等民族的织锦技艺,图案、花样、品种都有很大发展,少数民族传统技艺重新焕发生机。

少数民族文艺人才辈出,文学艺术创作日益繁荣。全国5个自治区和云南、贵州、吉林等省建立了24所高等和中等艺术院校,专门培养少数民族艺术人才。中国作家协会少数民族会员比例已超过10%,人数近600人。一大批优秀少数民族文艺人才,少数民族题材的优秀电影和少数民族文化歌舞品牌脱颖而出,少数民族歌舞传遍大江南北,在国内外产生了广泛影响。国家用法规的形式规定每四年举办一次全国少数民族文艺会演,已举办三届;每五年举办一次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已举办八届。定期举办少数民族题材电影、电视、文学“骏马奖”评选,开展各种类型的少数民族歌舞比赛,在中央电视台春节联欢晚会等推出少数民族文艺节目,推动了少数民族文化艺术精品的创作和各民族文化的交流。

扶持民族医药事业发展

民族医药是中华医药学宝库的重要组成部分。经过发掘、整理和研究推广,中国55个少数民族中有35个民族发掘整理本民族医学资料,民族医药得到广泛开发和应用。1992年,国家确定了蒙药、藏药、维吾尔药的制剂中心,将传统医药与现代研制技术相结合,已生产十几种剂型,上百种藏药、蒙药、维吾尔药品种。全国共有县级以上民族医药科研机构35所,科研人员近1500人。国家组织《中华本草》藏、蒙、维、傣4种民族药卷的编纂,收入藏药396种、蒙药422种、维吾尔药423种、傣药400种,具有较高的科学性和权威性。

国家大力扶持民族医药机构建设。截至2008年底,15个民族设有本民族医药的医院,全国共有民族医医院191所,床位8694张。其中藏医院70所,蒙医院51所,维医院39所,傣、朝、壮、苗、瑶等民族医医院31所。从2006年开始,国家重点建设包括藏、蒙、维、傣、朝、壮、苗、土家8种民族医药在内的10所民族医医院,努力推动民族医整体诊疗水平的提高。

国家在14所教育机构开展民族医药专业教育,大力培养民族医人才。其中高等民族医药院校5所,中等民族医药院校4所,设有民族医药专业的非民族医药院校5所。目前,全国民族医药院校在校生约1.7万人,毕业生3964人。藏、蒙、维、傣、朝、壮等6种民族医纳入国家医师资格考试,民族医药专业人员达1万多人,为各族群众健康素质的不断提高提供了重要保证。

H. 美国的是什么样的教育组织

一、基本情况
联邦教育部(Department of Ecation)成立于1867年,1980年升格为内阁一级的教育部。现任教育部长(Secretary of Ecation)为罗德里克·佩奇(Roderick Paige)。目前,教育部还设有常务副部长(Deputy Secretary)一名,副部长(Under Secretary)一名,助理部长(Assistant Secretary)八名。
美国教育部现有4700多雇员,其中大约3600人在首都华盛顿,分布在四个不同的办公地点。另有1000多人在教育部十个地区办事处办公。
教育部全年总经费420亿美元,管理200多个项目。教育部的行政运作费用占教育部总经费的1.9%。
二、历史沿革
美国联邦教育部的前身为美国联邦教育局(Department of Ecation),成立于1867年,至今有130年的历史。当时的教育局是一个非内阁成员的独立政府机构。它的职责与现在的教育部有很大的差异,只限于在全国范围内收集和整理有关学校机构、管理、体制和教学方面的信息,然后将所得信息和成果提供给政府机构和公众,以便进一步推动国家教育事业的发展。当时的教育办公室很小,除局长(Commissioner)外,只有3个工作人员,经费有限,每年约13000美元。
联邦教育局成立之初,主要通过信息报道来反映各州教育的优劣,介绍各地教育实践的成果和创新的范例,基本不具备行政指挥的职能。1890年,第二个《莫里尔法案》(Second Morrill Act)通过后,其职能有所扩大,负责管理新成立的赠地院校系统。
然而,自联邦教育局成立以来,对其职能一直存在争议,为防止联邦教育局过多干预各州学校事务,因此对它的权力进行了很大的限制。1869年之前,教育局是一个独立的政府机构。1869年起教育局被改为置于其它联邦政府部门之下的一个办公室:1869年至1939年,该机构由联邦政府内政部(U.S. Department of Interior)管辖,先改称教育办公室(Office of Ecation),不久又改成教育局(Bureau of Ecation),1929年又改回到教育办公室;1939年至1953年由联邦安全总署(Federal Security Agency)管辖, 称教育办公室;而从1953年到1980年它又由美国联邦卫生、教育、福利部(U.S. Department of Health, Ecation and Welfare)管辖,称教育办公室;1972年,联邦卫生、教育、福利部增设国家教育研究所(National Institute of Ecation),教育办公室及国家教育研究所共同由一位助理部长领导。
作为内阁成员的联邦教育部是在卡特总统任职期间建立起来的。当时,国会认为美国有一些教育事务是地方政府和学区所不能单独完成的,需要全国范围的协调和统筹,如弱智人教育、残疾人教育、扫盲教育、教育贷款以及科技教育等,因而,有必要成立内阁一级的教育部。新生的教育部于1980年5月4日正式开始工作。
1981年,里根当选总统。此时,联邦教育部存在还不到一年。里根认为在美国联邦政府中没有必要设教育部。因此,他向国会提议取消教育部这个机构,将教育部当时的7700雇员减少至1000人,终止一批教育项目并将一部分教育项目转交给其它部承办。然而,里根的这一提议并没有被国会接受。这也是教育部至今还存在的原因。尽管如此,由于里根对教育部的态度,教育部的工作还是受到一定的影响:雇员削减了1/3多,项目和经费也相对减少。
三、地位及作用
尽管联邦教育部存在已十多年,但美国宪法将管理教育的权利只授予州政府,而并没有规定联邦政府对教育的义务,这在相当程度上影响联邦教育部作用的发挥。美国大多数的教育政策不是由联邦政府而是由州政府及地方政府制定的,具体由各州教育部门及地方约15000个学区(School District)中的教育董事会(Board of Ecation)来负责实施。
在美国教育体系中,州和地方的重要作用从教育经费支出也可以得到充分体现。2000/2001年度,全国教育总经费为6500亿美元(约占美国GDP的7.3%),其中91%以上来自州、地方及私人捐赠,联邦政府拨款仅占9%,大约600亿美元。联邦政府的教育经费分由教育部、卫生部以及农业部掌握,其中教育部所掌握经费约为420亿美元,仅为教育总经费的6%。
四、任务(Mission)及职责(Responsibilities)
根据1980年成立教育部时美国国会通过的“教育部机构法”规定,美国联邦教育部主要任务有以下七个方面:
(1)保证联邦政府人人得到平等接受教育机会的承诺得以实现;
(2)在各州、地方学校系统以及公私立非盈利教育机构、以社区为基础的组织、家长及学生办学或参与教育的努力的基础上,采取补充措施,使教育质量不断得到提高;
(3)鼓励公众、家长和学生积极参与联邦政府实施的教育计划;
(4)通过联邦政府支持的教育科研、评估和信息发布来促进教育质量和效益的提高;
(5)加强对联邦教育项目的协调;
(6)加强对联邦教育事务的管理;
(7)对总统、国会及公众负责,不断提高联邦教育项目执行效果(accountability);
教育部具体有以下六个方面的职责:
(1)对美国教育中出现的重大问题提供指导和合作。
(2)作为国家教育思想和信息的交流机构,收集并传播优秀的教育思想和最新教育研究成果。
(3)给有需要的家庭提供奖学金和贷款,使他们的子女能接受高等教育。
(4)帮助地方社区及学校解决学生面临的最紧迫的问题。如增强学生的达标能力,改善学校治安,鼓励家庭参与,提高教师素质,帮助各州及学区满足学校和学生的其它特殊需要,等等。
(5)根据经济形势的变化,帮助学生做好就业准备。
(6)保证所有公民都有平等享受联邦教育基金资助的权利,不受种族、肤色、国籍、性别、残疾或年龄的影响。
五、内设机构及主要职责
美国联邦教育部除了部长办公室和副部长办公室外,下设16个办公室(英文均用Office,实际相当于我们的司局级单位,其负责人有许多是助理部长),办公地点在首都华盛顿。此外还设有10个地区性办事处。
联邦教育部机构设置包括三个组成部分:领导机构、业务机构及行政部门。
1、领导机构(Management)
(1)部长办公室:教育部长负责教育部的全面工作,是总统有关联邦教育政策、项目及其它教育活动的顾问。
部长办公室主要工作人员:
办公室主任(Chief of Staff)
主要政策顾问(Counselor to the Secretary)
高级顾问(Senior Advisor)
教学特别顾问(Special Advisor on Teaching)
日程和简报处主任(Scheling and piefing Staff Director )
行政秘书处主任(Executive Secretariat Director)
(2)常务副部长办公室:常务副部长实际行使首席行政长官的职责,负责教育部的内部管理和日常工作,是部长最重要的政策顾问。
常务副部长办公室下设两个委员会:
一个是行政管理委员会(Executive Management Committee),委员会每周开会讨论并就教育部日常管理及改革措施需要做出决定的事项,向常务副部长提出建议,其成员的任命需经参议院确认,他们的主要职责是教育部的管理。
另一个是发展协调委员会(Reinvention Coordination Council),该委员会是一个协调机构,就教育部发展及提高教育质量向常务副部长提出建议。
常务副部长办公室主要工作人员:
办公室主任(Chief of Staff)
教育技术主任(Director of Ecation Technology)
(3)副部长办公室:副部长主要负责监督政策发展、教育预算、计划与评估工作。
副部长办公室下设两个部:
一个是预算部(Budget Service),规划和管理教育部所有项目的预算、政策和立法程序。
另一个是计划和评估部(Planning and Evaluation Service),协调政策及长远规划工作,并就现行及计划中的教育政策对经济、社会及机构的影响进行分析研究。
副部长办公室主要工作人员:
预算部主任(副助理部长)(Deputy Assistant Secretary and Director/ Budget Service)
计划和评估部主任(Director/Planning and Evaluation Service)
2、业务机构(Program Offices)
美国教育部对教育的支持是以项目的形式出现的,教育部目前管理200多个项目,涉及教育的各个方面和层次。教育部的中小学教育项目为全国15000个学区的5000万中小学生提供服务,同时为全国800万接受高中后教育的学生提供奖学金、贷款和勤工俭学资助。教育部现设有7个业务机构,他们是:
1)双语及少数民族语言办公室(Office of Bilingual Ecation and Minority Languages Affairs):负责资助那些母语为非英语的儿童,使他们在学习英语的同时,本民族语言也得到一定程度的辅导。
2)公民权利办公室(Office of Civil Rights):负责实施联邦法律,以确保不同种族、肤色、国籍、性别、年龄及残疾状况的人,具有同样的机会接受联邦政府教育基金资助。
3)教育研究与发展办公室(Office of Ecational Research and Improvement):负责向全国的高等学校、教育研究机构、全国各地的教育研究中心以及教育图书馆系统等提供资助和项目经费,鼓励它们开展教育研究并将所研究的成果提供给教育工作者和教育机构,从而改善学校的教学。
4)中小学教育办公室(Office of Elementary and Secondary Ecation):负责向州和地方的教育机构提供经济资助,以维持和提高公私立学前教育及中小学教育。该办公室最大的教育项目称为“第一章项目”(Title I Program),旨在资助那些来自经济贫困、教育落后家庭的儿童和成人。
5)高中后教育办公室(Office of Postsecondary Ecation):制定、协调和推荐政策,以指导向符合条件的学生提供财政资助的项目;改善高中后教育设施和项目;招收和培养处境不利学生接受高中后教育;促进国内对外语和国际事务的学习、研究和交流活动。
6)特殊教育与康复服务办公室(Office of Special Ecation and Rehabilitation Services):负责资助那些在生理上有缺陷的儿童的教育,为残疾成人提供职业教育和康复教育服务设施,并就如何提高残疾人的生活进行研究。
7)职业和成人教育办公室(Office of Vocational and Alt Ecation):管理职业技术教育、成人教育以及扫盲教育的资金、合同、科研以及技术资助,该办公室与劳工部有合作关系,共同管理“从学校到工作机会计划”,该计划旨在帮助州及地方设计并建立富有创建性的程序,以便为年轻人上大学和就业做好准备。
8)学生财政资助项目办公室(Office of Student Financial Assistant Program):负责管理教育部所有学生财政资助项目。
3、行政部门(Staff Offices)
1)总财务长办公室(Office of the Chief Financial Officer):该机构是教育部长的财务顾问,负责重大项目及部内财务管理、财务控制及会计工作。
2)总信息官办公室(Office of the Chief Information Officer):这是一个新成立的机构,负责向教育部长及高级官员提供有关信息技术的情况,保证信息技术的应用及信息资料的管理符合1996年制定的信息技术管理改革条例的要求。
3)总法律顾问办公室(Office of the General Counsel):负责向教育部相关人员提供法律咨询。在涉及教育有关立法时,有指导、协调和推荐对策以及提供法律文件的义务。
4)总监察长办公室(Office of Inspector General):负责审计教育部所管理项目的运行情况,以提高效益和效率,发现并杜绝弄虚作假、浪费及滥用,并通过司法程序,追回滥用的联邦政府教育经费。同时,与司法部合作,对有犯罪行为者进行起诉。
5)政府、机构间事务办公室(Office of Intergovernmental and Interagency Affairs):该办公室是教育部与联邦政府其它机构、州政府和地方政府之间联系的机构,目的是与家庭和社会各界建立伙伴关系,以保证教育部的措施得以贯彻。
6)立法和国会事务办公室(Office of Legislation and Congressional Affairs):该办公室在国会就教育及其它问题立法时,充当教育部长的法律顾问;同时,国会需了解有关教育问题时,充当教育部与国会的联络人。
7)行政办公室(Office of Management):负责教育部的内部管理,如人事、机构、预算、财务及合同等。
8)公共事务办公室(Office of Public Affairs):负责管理和协调教育部的公共事务,该办公室负责人同时是教育部的发言人。
此外,美国教育部还设有一个国家教育统计中心(National Center for Ecation Statistics),由教育部的教育研究与发展办公室直接领导。
地区办事处(Regional Offices)
教育部在全国设有10个地区性办事处,办事处负责人是教育部长任命的地区性代表(Regional Representative),负责联系美国州、地方以及私立教育机构,特别注重学生经济资助、公民权利的实施以及残疾人再就业服务等方面的工作,积极倡导实施教育部的各项政策。
六、与中国官方往来
美国教育部同我国教育部(原国家教委)之间的高层官方往来较少。
1987年6月,原国家教委副主任何东昌应邀访美;同年9月,美联邦教育部助理部长金柏林访问中国;
1998年6月,原教育部副部长吕福源访美,会见赖利部长;
2000年3月,美联邦教育部长赖利访问北京,与陈至立部长签署两国教育交流合作协定;2000年11月,中国教育部长陈至立访问美国并会见赖利部长。

I. 如何在少数民族地区开展双语教育

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我国在少数民族地区开展了形式多样的双语教育,为各行各业培养了大量双语人才。然而,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形成,传统少数民族双语教育(以下简称传统双语教育)开始呈现出与时代发展的不调适。当代少数民族双语教育需要突破传统制约,进行新的战略定位。

双语教育应该注重民族语言文化的保护传承
当代双语教育要将民族语言文化的保护传承作为教育的重点,充分发挥双语教育在民族文化保护与传承上的天然优势。双语教育在少数民族母语的教育上一开始就占据了制高点,因此,在教育中,双语教育者要认识到母语对民族文化的承载作用,将那些积极的、具有社会现实意义的文化与双语教育连接起来,将发掘出来的民族文化与主流文化充分结合起来,形成民族文化与主流文化的互动交流。在双语教育中,要发挥语言文字的作用。对那些有自己民族语言的少数民族学生来说,通过语言文字的教学,能够激发他们学习和了解民族文化的兴趣,加深他们对民族文化的印象,提升他们学习民族文化的能力,树立民族语言文化保护的自觉,为少数民族语言文化的保护传承形成良好氛围。
要在双语教育中使学生形成民族文化保护和传承的自省、自信、自觉。在双语教育中,我们要通过生动的例子,说明民族文化存在的重要性、民族文化对实现中华民族文化多样性的重要性。通过各种方式的引导,寓民族语言文化教育于双语教育之中,让更多的少数民族学生形成民族文化保护传承的思想意识,使他们担当起民族文化保护传承的责任,树立民族文化的自信,建立民族文化保护传承的自觉。通过教育,培养出一部分懂得保护传承自己民族语言文化、能够顺应主流文化需要、能够真心投入到民族地区经济社会文化发展中去、能够清醒认识到民族文化对经济社会发展的作用、能够通过身体力行去保护民族语言文化的人才。
在双语教育中,要让学生形成团结包容的文化理念,形成民族文化保护的有利环境。在少数民族地区实施双语教育,不但要面对少数民族学生,而且还要面对汉族学生。因此,在这样的教育环境中,教育者要充分发挥中介和引领作用,引导汉族学生和少数民族学生之间形成源流共识、兄弟共识、国家共识,不断培养他们平等、团结和互助的意识。在双语教育中,要使他们认识到中华文明自始至终都是各民族相互作用的结果,认识到各民族的语言是文化的载体,各民族文化是多元一体的共生关系,祖国是共同栖居的母亲,从而形成他们相互尊重,相互学习的习惯和认识,为推动少数民族文化的保护、促进民族团结创造良好环境。

将双语教育提升到国家创新层面上并有所作为
要认识到双语教育是国家创新的重要源泉。语言是人类价值观和世界观的综合体现,是人类思维和智慧的集中表达。不同语言代表着不同思维方式,不同思维方式则是创新必要条件。双语教育必须认识到语言对思维多元化的重要作用,在教育中不断提高学生学习民族语言的能力。若没有语言,各民族之间思维和实践的交流也就无从谈起。不同的思维,才会产生不一样的可能性和创新的无限性。囚禁在一种单一的思维、智力和精神状态下的民族,绝对不会成为一个具有创新意识和与时俱进的伟大民族。要是我们过分强调语言文化的一元,我们的思想就会僵化,思维就会受到限制,国家和民族的创新就无从谈起,可能就会变成一个只会复制的国家和民族。因此,从事双语教育工作的各级部门、团体和个人,要认识双语教育在国家创新中的作用,把双语教育提高到国家创新的战略高度,而不是当成可有可无的工作。
国家在双语教育的创新作用上应该通过科学合理的顶层设计,确定双语教育在国家创新中的地位。“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语言和文化的多元是创新赖以生存的土壤,是创新能够更加持久的动力源泉,没有了土壤和源泉的支持,创新将难以为继。双语教育的创新作用不是所有人都能看到,因此,在全球化车轮不可逆转的现实背景下,发挥双语教育在创新上的作用就显得迫在眉睫。国家应该从长远出发,在实际操作中发挥制度设定和制度执行作用。一是实现双语教育的国家立法。通过法律的形式将少数民族地区的双语教育上升为国家意志,是实现双语教育规范化的根本途径,是扩大双语教育影响的有力举措,更是确保国家创新土壤和源泉得以存在的抓手。

双语教育应从国家文化安全的层面上进行战略考量
要认识到民族文化的存在是国家文化安全的重要保障。当前,西方对我们的文化渗透和文化入侵有增无减、无处不在。对于西方文化,我们一贯的选择是“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但当下的很多年轻人中,盲目崇拜西方文化者不计其数,长此以往,我们就会失去对自己文化的主导权,就会让别人的文化占领我们的阵地,我们自成体系的文化系统就会受到破坏。中华文明是各个民族在几千年的过程中不断汇集而成的伟大文明,失去了任何一种文化的支撑,中华文明这一座大厦的稳定型就会受到破坏,国家的文化安全就会受到威胁。笔者认为,崇洋媚外的文化崇拜和提倡以汉语为核心的一元文化思想,都是鼠目寸光,是对国家文化安全的熟视无睹。因此,双语教育应该在角色上进行战略换位,不能停留在学生学习科学文化知识上,而要在民族文化的教育上有所倚重,有所作为。必须在双语教育中将民族文化的教育贯穿始终,通过语言文字文化的系统教育和交叉教育,培养学生中华文明自信,使他们形成分辨西方文化的精华和糟粕的能力,建立起自觉抵御西方文化霸权入侵的防线。
强化学生国家文化安全教育。双语教育工作者要在教育中不断向学生传播国家观念、中华民族意识,为国家的文化安全营造良好氛围。要在双语教育中通过语言文化教育、历史教育等让他们充分认识到中华文明的源流关系。中华文明较其它世界三大文明之所以能够长久不衰,归根结底,是因为中华文明是由各民族各具有包容性的文化相互组合而成,各民族之间的相互包容,形成了独一无二的中华文明。各民族文化的相互交融和相互辉映形成中华文明的生态系统,这个生态系统的平衡为中华文明注入了新鲜的血液,这个系统的平衡是中华民族稳定发展的基石,一旦平衡被打破,中华文明的稳定性就会受到威胁。当我们面对文化生态系统受到破坏而熟视无睹、无动于衷,这对于文化安全来说就是一种灾难。
在教育中凝聚共识。一个多元包容的文化生态系统,才能够保证共同文明的存在和演绎。如同我们看到的自然生态系统一样,要是这个系统只有人类,没有了鹰击长空,没有了游鱼戏水,没有了野马奔腾……,那这个世界将是一个毫无生气、多么可怕的世界,一个成熟的文明生态系统是多元统一的系统。因此,国家相关部门要对当代双语教育在国家文化安全上的作用进行战略考量,通过强化双语教育的功能,使民族与民族之间突破思维鸿沟,超越文化界限,树立国家观念,凝聚更多人心,汇聚更多力量,形成文化共识、民族共识、国家共识。

参考:少数民族地区双语教育的战略选择
http://dzb.gzmzb.com/P/Item/11416

阅读全文

与少数民族小学双语教育规划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小学读书计划表格模板 浏览:342
小学语文四年级感叹句 浏览:243
天通苑中山实验小学 浏览:596
小学三年级语文补习班内容 浏览:921
吉安师范附属小学作文 浏览:396
小学教师备课网站 浏览:1
私立美男学院 浏览:383
小学六年级上册语文第六单元试卷凉州岛 浏览:915
小学1年级手gong大全 浏览:459
小学生手抄报的图片大全图片大全 浏览:68
小学健康知识讲座 浏览:120
小学毕业季适合发老师的句子 浏览:451
汕尾凤山中心小学校长 浏览:606
小学生毕业汇演舞蹈 浏览:702
小学生抗击疫情的表演 浏览:107
私立华联大学本科 浏览:61
小学三年级作文我想谢谢你400 浏览:855
中小学生睡眠问题 浏览:174
小学生公共生活守规则教案 浏览:313
淮河私立学校 浏览: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