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如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环境教育
环境的保复护离不开教育。尤其是基础制教育.小学语文课本中有许多作品都是描写大自然美丽景观的,教师 在引导学生欣赏美、感悟语言魅力的过程中,应积极地渗透爱护环境、保护环境的思想.找准教材与环境教育结合的切入点.将有关的环保知识有机地渗透到课堂教 学中.通过入情入理的讲解分析.向学生传授基本的环保知识,强化学生的环保意识。
『贰』 如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环保教育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环保教育主要从以下几点做起:
一、在字词基础知识教学中渗透环保教育。
小学课文中出现一些环境基础知识的名词,要讲清其词义,渗透教育是显而易见的事。有些名词如“龙”,看来与环境教育无关,其实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只花三两句话就能使学生受到一次环境教育。“龙”除了传说中是能呼风唤雨的动物及帝王的象征外,还有一种解释是“近代古生物学上指一些巨大的有脚有尾的爬虫”如恐龙、翼手龙。它们生活在广阔的湿地,吃大量的藻类植物,地球生态环境发生了变化,早就灭绝了。动物赖以生存的栖息地被毁,珍禽异兽就会灭绝,保护环境是我们人类义不容辞的责任。
此外,有目的地要求学生在课内外收集一些词语,既可使学生积累词汇、提高语文能力,教师又能见锋插针地渗透环境教育。比如,收集同竹有关的成语:胸有成竹、势如破竹、罄竹难书、雨后春笋、立竿见影、节外生枝、滥竽充数、梦笔生花、箭在弦上、寄人篱下……之所以有这么多有关竹的成语,是因为中国盛产竹,秦汉以前北方林木密布,草地丰泽,气候比现在温暖,黄河以北的地区盛产竹。而且古人衣食住行同竹有着密切的关系,“食者竹笋,庇者竹瓦,载者竹篾……真可谓不可一日无此君也耶。”(苏轼语)黄河流域是中华民族文化的摇篮,如果古代气候也像现在这样,黄河南北很难植竹,就不可能产生这么多有关竹的成语了。可见,生态环境同语言文字有着密切的联系。
二、在阅读理解课文内容中渗透环保教育。
课堂教学时,有些科普说明文容易渗透环境教育,因为它们本身富有环保方面的知识,例如:《动物过冬》讲的是动物有关的科学类知识。学习这课时,教师要一方面布置了搜集资料的任务,让学生找除了书上面介绍几种动物过冬之外还有哪些动物是怎样过冬的?另一方面结合课件让学生了解一些人对动物的不当做法,如日本海边渔民捕鲸的报道,我国东北虎被无情地捕杀等等,唤起学生心里热爱动物、保护动物的情感,懂得人与动物在自然界里和谐和处,生态才会平衡,世界才会更美。又如《找春天》一课,教师就可让学生置身于大自然,呼吸大自然的空气,触摸大自然的花草树木,去寻找春天大自然的特点,去感受春天大自然的美丽,去互相畅谈自己的感觉。
写人叙事的文章似乎和环境教育无关,然而教师如果心中有“环保”,就一定能渗透教育。如阅读课文《雪猴》,为了让学生体会边防战士热爱大自然和野生动物的情感,教师可采用手抄报交流的方式教育学生保护野生动物,认识人和动物友好相处,就是保护生态平平衡。
三、在指导学生写作中渗透环保教育。
写作是语文教学中一个重要的环节,而写作能力又与学生的社会实践、思想水平有着密切的关系。因此,在指导学生进行写作的过程中有机地将环保教育渗透于作文教学中,以增强环保意识是完全可行的,也是行之有效的。
比如,在教学了《桂林山水》这篇课文后,我引导学生运用文中学到的方法,观察并描写一处景物。学生在观察过程中看到了美丽的大自然,产生了保护大自然的强烈愿望并且在作文中表达出了自己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教师让学生写想象作文,也不失为培养和增强学生环保意识的一种方式。比如写《假如我是一棵大树》,让学生从当前山林毁坏严重,森林火灾繁多,人们为谋私利滥砍滥伐等现象入手,道出大树希望受到人们的正确对待。再比如写《未来的家乡》,让学生畅想家乡在十年、二十年后的变化,使学生对家乡美好的未来有一种强烈的向往,激发了学生保护家乡环境,建设家乡的热情。
四、在口语交际教学中渗透环保教育。
生活是口语交际的内容,口语交际是生活的工具,丰富多彩的生活给口语交际教学提供了源头活水。口语交际教学要求教师要善于捕捉现实生活中的精彩画面,创设交际情境,让学生进行口语交际训练。而现实生活中有关环保的话题相当多,如“做贺卡”,可先按课文内容让学生们掌握做贺卡的知识。然后,讲传统的贺卡不仅给人们带来了经济负担和精神负担,而且大量的贺卡浪费了宝贵的木材资源,也给地球带来了生态负担。我们提倡一种新的时尚,不在新年期间大量发送贺卡,而是用电子邮件或电话来表达自己的亲情和友情。还可介绍我国大学生组织的“减卡救树”活动,提倡把买贺卡的钱省下来种树,保护大自然。
『叁』 小学四年级语文教学中怎样渗透环保教育的论文
这个年龄段的环保,就是身边的.从身边的生活用品开始,首先是电池的处理,比如手机上的电池.
还有就是干电池的污染.这些生活用品的危害比较大,说这些就行了.专精一个方面,才能有深度,不要泛泛而谈!
『肆』 在小学语文教学活动中如何渗透环保教育
要使学生养成良好的环保行为习惯,空洞的说教是苍白的.应该找准教材与环境教育结合的切入点,将有关环境知识有机地渗透到课堂教学中,通过入情入理的讲授分析,向学生传授基本的环境知识,强化学生的环境意识.
根据各年级各学科教学内容的不同,可以分门别类地把环境教育渗透到教学活动中去.如自然课,可以结合水土保持、自然保护、珍稀动植物保护等内容,通过养花、植草、驯养小动物、制作动植物标本,培养他们热爱自然、关心环境的兴趣.语文课,可以结合课文《只有一个地球》、《鸟的天堂》,让学生理解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感知大自然的美好,强化环境知识的储备,自觉形成保护环境的意识.开展环保作文竞赛,让学生分析环境污染的危害性,抒发保护环境的理想.数学活动课,可以进行“节约资源”、“绿化校园”的实践活动,进一步加深学生的环境意识.
一、创设情景,树立理念
要树立绿色理念,首先就要注意创设情景、营造气氛.如在班级宣传栏里设置“绿色报告栏”,如,以植树节、爱鸟周、世界无烟日等纪念性节日为契机,让学生展开调查,参与环境保护的实践活动,做到环保从我做起.同时,师生之间可以自主设置与研发环境保护方面的课题.
二、感知插图,潜移默化
小学语文教材插图多,教材插图就是“物”,要引导学生用“心”去观察.比如,第九册《迷人的张家界》,介绍张家界的奇山秀水及其丰富的动植物资源,说明美丽张家界为什么会被联合国列入世界自然遗产名录.在这里就可以引导学生边欣赏课文,边把收集到的张家界的风景图片用多媒体投影到屏幕上,让学生观察:张家界“奇、野、峻、幽、秀”的景色.使学生初步形成印象然后旁敲侧击教育学生,努力环保留住美景.
三、一字一词,见缝插针可以从一些基本字词去引申阐发与环境联系着的知识.比如,与“竹”有关的成语:胸有成竹、势如破竹、罄竹难书、雨后春笋等,说明之所以有这么多有关竹的成语,是因为中国盛产竹.秦汉以前,黄河以北的地区也是盛产竹类的.古人的衣食住行便同“竹”发生了密切的关系,就有了“宁可食无肉,不可住无竹”的说法.但是现在的北方已然不复历史上的那样温暖.
四、寻章摘句,归类迁移
在小学语文教育教学中,环境教育的课程资源可以说是无处不在.语文教师可以多方面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多途径搜集环境知识,多渠道地展示,用更形象优美的语言,唤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五、阅读理解,画龙点睛
语文学科具有形象性和贴近生活的特点,在日常教学中,教师可以有意识地结合课文内容渗透环境教育,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有很多语文课都是渗透环境教育的好教材,如《只有一个地球》第四自然段提到:“人类生活所需要的水资源、森林资源、生物资源、大气资源,本来是可以不断再生,长期给人类做贡献的.但是因为人们随意毁坏自然资源,不顾后果地滥用化学品,不但不能使他们再生,还造成了一系列生态灾害,给人类生存带来了严重威胁.”教师应该借机启发学生牢记历史上破坏生态环境的惨痛教训,自觉地保护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告戒同学们:如果不按自然规律办事,破坏了生态平衡,人类自身也将受到自然界的惩罚与报复.
在讲授《两只鸟蛋》中,让孩子看到了小鸟的明天,我们看到了人类的希望———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在讲授课文《大瀑布的葬礼》时,教师可以用生动的语言描述出人们在塞特凯达斯瀑布举行葬礼时的沉重气氛,引起学生心灵的震撼,体会到作者和授课老师所要表达的情感,自然而然地萌生出保护环境的想法.
总之,在小学语文的教学中,可以启发学生,让学生感受文人笔下优美的自然景物,理解环境与作者抒发感情之间的关系,以及环境对健康人格养成的积极作用,从而提高学生的环保意识,树立保护环境的责任感.
『伍』 浅议如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实施环保教育
环境是人类生存的基本条件,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基础。而当前生态环境日趋恶专劣属,保护和改善人类环境,已经成为人类一个紧迫的目标。当今小学生是未来社会的主人,随着社会的发展,他们将是生态环境遭受破坏的最大受害者,又是生态环境改善的最大受益者,生态环境的好坏,直接影响他们未来的生存空间。小学生幼稚单纯,可塑性大,是非观念方向的影响及形成将伴随终生,而他们对环境的认识又将决定未来的发展趋向。因此,对小学生进行环境教育到了刻不容缓的时候了。但是目前小学特别是低年级没有专门开设环保课,因此结合课堂教学,是对小学生进行环保教育最基本的途径和渠道,尤其是小学语文新课程教材中有很多地方都蕴藏着有关环保教育的因素,只要教师选择最佳的切入口,有的放矢地进行环境教育渗透,是一个既不加重学生负担,又能适当提高学生环境保护意识的有效措施。使环保教育普及率达百分之百。
『陆』 如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环境教育
1.进行爱护生物资源的渗透教育。爱护自然界的花草树木,绿化自家的庭院和周围的环境从来就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养花种草,嗜盆弄景,既可以慰籍精神,又可以怡情养性,更是环保的好行为。因此在教《养花》一课时可通过让学生了解老舍先生是如何热爱花草,精心培育花草,让学生感受到老舍先生不但是一个有丰富文化知识的人,而且是一个具有教养,热爱生活的人,从而引导学生认识只有热爱生活,珍惜人生,心地善良,具有高尚的道德情操的人,才爱好绿色,追求绿色环境。有无绿色意识是衡量一个人文明素质的标志之一。启发学生像老舍那样,热爱花草,爱护环境,积极种花养草,参与学校的各项种养活动。
2.进行珍惜水资源,爱护江河海洋的渗透教育。从古到今,人们一直都离不开“水”这样宝贵的东西,没有水,就没有生命。如今水已不是一种“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自然资源。水已越来越少。据统计,地球所拥有的水资源中,有97.5%是海水,而淡水却仅仅只有2.5%呢!但在这些淡水资源中,又有很大一部分是不能加以利用的。目前在全球淡水资源中,农业用水占70%、工业用水占20%、家庭和市政用水仅只有占10%。目前,我国有200多个城市缺水。现在不少地方已经开始重视起了“节约用水”这四个看似简单,可是一当做起来难上加难的字了。小学语文教材中就有不少与水资源有联系的课文。让学生懂得珍惜水资源,节约用水,防止水体污染,养成不随便浪费水的好习惯。
『柒』 如何在小学语文新课程教学中渗透环境教育
环境是人类生存的基本条件,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基础。而当前生态环境日趋恶劣,保护和改善人类环境,已经成为人类一个紧迫的目标。当今小学生是未来社会的主人,随着社会的发展,他们将是生态环境遭受破坏的最大受害者,又是生态环境改善的最大受益者,生态环境的好坏,直接影响他们未来的生存空间。小学生幼稚单纯,可塑性大,是非观念方向的影响及形成将伴随终生,而他们对环境的认识又将决定未来的发展趋向。因此,对小学生进行环境教育到了刻不容缓的时候了。但是目前小学特别是低年级没有专门开设环保课,因此结合课堂教学,是对小学生进行环保教育最基本的途径和渠道,尤其是小学语文新课程教材中有很多地方都蕴藏着有关环保教育的因素,只要教师选择最佳的切入口,有的放矢地进行环境教育渗透,是一个既不加重学生负担,又能适当提高学生环境保护意识的有效措施。使环保教育普及率达百分之百。
一、整合目标,点滴渗透
小学语文新课程教材从人的全面发展的角度出发,编入了不少有关环保题材的课文,这些课文至少包含了以下方面环境教育的内容:
1、礼赞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
自然环境是人类劳作、生息、繁衍和赖以生存的空间。煦暖的阳光、峻峭的山峰、澎湃的大海、肥沃的原野、广袤的草原、芬芳的花草,这些壮丽的自然景观流入到作家的笔下,成为我们进行环境教育的好题材。如:一年级上册《四季》、《阳光》和古诗《画》,一年级下册《柳树醒了》、《春雨的色彩》、《荷叶圆圆》、《夏夜多美》、《画家乡》、《春风吹》和古诗《春晓》、《村居》、《所见》、《小池》等。二年级上册《秋天的图画》、《黄山奇石》、《北京》、《看雪》、《四季的脚步》、《秋天》和古诗《赠刘景文》《山行》等。二年级下册《找春天》、《笋芽儿》、《日月潭》、《葡萄沟》、《雷雨》、《北京亮起来了》和古诗《草》《宿新市徐公店》、《望庐山瀑布》、《绝句》等。这些课文不但使学生得到了美的享受,更是学生产生了护美的欲望。
2、讴歌人与自然的和谐:
人类作为自然界的生物,与自然界其它生物物种共同生活在地球上。地球不仅是人类的家,同样也是大自然的家。人与自然应该建立一种相互协调、和谐相处的关系。如一年级上册《爷爷和小树》、《雪地里的小画家》,一年级下册《邓小平爷爷植树》、《松鼠和松果》。二年级上册《小柳树和小枣树》、《“红领巾”真好》、《清澈的湖水》、《父亲和鸟》。二年级下册《小鹿的玫瑰花》等这些课文通过渗透环境教育,提高学生对自然的正确认识,树立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自觉保护环境的意识。
3、敲响环保警钟,呼唤环境保护:
地球本来是美丽的,但是由于人类的破坏,现在地球已经是“百孔千疮”了,所以大自然向我们敲响了警钟。因此,作为在地球上生存的任何一员,我们每个人都有权利、义务保护我们的生存环境。如一年级上册《小熊住山洞》,一年级下册《美丽的小路》、《失物招领》、《松鼠和松果》,二年级上册《“红领巾”真好》、《清澈的湖水》,二年级下册《泉水》。这些课文都是对学生进行这方面教育的好素材。
为此,教师在挖掘教材时一旦发现教材内容中蕴藏着有关环保教育的因素,有针对性地确定环境教育的目标,在制订教学目标时,先多一分环保之心,把它融进教学目标中。目标明确就能使教师自始至终给学生以满堂的期待,上课时选择最佳的切入口,有的放矢地进行环保渗透,抓住课堂的点点滴滴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
二、创设情境,情感体验
儿童的心理情感偏向力大,幼稚的心灵纯洁无瑕,在每天生活的自然环境中一草一木都会引发他们无穷的遐想,富于它们鲜活的生命。他们是自然环境的观察者,他们思维敏锐,感情脆弱,善于发现周围环境小小的变化。就这些小小的变化,常常会引发他们内心的振动,经久不息。现代心理学研究表明,儿童时间情感领域的可塑性最大,是他们形成观念养成习惯的最佳时期,在小学语文新课程教学活动中教师应善于针对小学生的情感特征结合环境教育,创设情境激发学生。
1、激发美感:
小学语文新课程教材中礼赞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的课文、讴歌人与自然的和谐的课文,甚至敲响环保警钟、呼唤环境保护的课文,很多教材无论是课文内容还是课文插图都编得非常地美,教师就应创设一定的情境,带学生进入如诗如画的大自然,使儿童的心灵获得美的感受,从而激发出他们热爱自然,保护环境的情感。如二年级上册《清澈的湖水》一课,当播放课件出现“一只游船在湖面上行驶,船头两侧卷起白色的浪花,船尾拖着一条长长的波纹。一个小姑娘穿着红衣服坐在船头,她在欣赏两岸的风景。那边的山石像一只正要跳起的青蛙,这边的山石像一只正要展翅欲飞的雄鹰,半山腰的石兔、石龟,好像正在赛跑。湖水像一面镜子,映出了蓝天、白云,还有变幻的山峦。”学生们都看得入了神,完全被美丽的景象吸引住了。这时再让学生说“你看到了什么?你有什么想法?”学生都说得很好:“湖水真清啊,真像一面镜子,美丽的景色倒映在湖里太美了。”“这里的山石真有趣,真想去摸一摸。”“这里的景色太漂亮了,我也想去看看。”“我被迷住了。”……然后让学生来美美地读一读,学生读得可轻柔了,读得如痴如醉。此时教师用温柔的话语说“小朋友们,面对这么美的环境,大家忍心去破坏它吗?”学生们异口同声地说“不会”。教师用激情的话语说“小朋友们,那作为二十一世纪的小主人,我们应该怎么做?”学生们纷纷举手,踊跃发言“我们要保护它”“我们不能往湖里扔东西”……能让儿童获得美感的事物、环境,他们又怎么舍得他人破坏呢?在教学中,教师应充分利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化动为静、化静为动,挖掘教材内容中美的现象,使儿童对之如痴如醉,环境教育才会取得满意的效果。
2、激发危机感:
所谓危机感是在学生明辨真理的基础上的一种内心需求,它能激发学生强烈的爱憎心理。儿童在教学活动中的危机感,能促进儿童把自己的认识付诸于行动,表现出他们的一种抗争心理。环境教育在语文学科中的渗透可充分利用儿童未来的主人热爱自然,不容使之遭到破坏的心理,激发他们的危机感,往往会取得较好的效果。如一年级下册《美丽的小路》,当播放课件出现“小路上堆积了许多垃圾,苍蝇在小路上嗡嗡地飞来飞去,美丽的小路不见了。”学生的表情充满了厌恶感,再让学生汇报课前调查结果“我们周围的垃圾是从哪里来的?”,然后教师把自己收集到的资料展示给学生看,当学生看到一张张垃圾图片,都露出厌恶的表情,此时教师让学生谈感受“你看到这些图片想说什么?”学生说“这些垃圾太脏了”“脏死了”……这时,教师再跟学生讲垃圾对我们人类的危害,以生动鲜明的事例让儿童产生危机感,使保护环境变成儿童自身的需要,“我们应该怎么做?”让他们意识到未来的主人应拥有美好的家园,美好的家园来自对环境的保护,从而投身于环境保护的活动中去。
三、浅入深出,注重意识
由于低年级儿童的年龄特点,长篇大论的空洞说教收效甚微,我们在小学语文新课程教学中倡导的环境教育是浅显的,学生力所能及的,重点是环境意识的渗透。因此,在两者结合时,要适当地掌握小学环境教育的度,要浅入深出,要选择最佳的切入口,有的放矢地进行环保渗透,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如在教学一年级上册《爷爷和小树》时,先引导学生观察课文插图(爷爷为小做穿衣服)说话:爷爷在做什么?为什么这么做?启发学生想象:这时候,小树的心情怎样?如果你是小树,会对爷爷说什么呢?朗读体会,使学生潜移默化地受到爷爷爱护小树的行为的感染,从小养成爱护花草树木的意识。再引导学生观察课文插图(枝繁叶茂的小树):这是什么季节,小树有什么变化?过渡讨论:小树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变化?使学生体会到小树因为有了爷爷的关心和爱护,才长得这么粗壮茂盛。然后再看图(爷爷在树下乘凉),想象爷爷的心情,想像爷爷和小树之间的对话,使学生感悟人与树之间的和谐关系。再通过朗读,从而使学生深切地懂得树木是人类的朋友,人人都要爱护它。最后扩展活动,宣传环保:1、课件出示小树遇到长虫、干旱、缺乏养料、有人伤害等画面。我们应该怎样帮助小树?2、让学生交流课前收集的有关“树木为人类做贡献”的资料。使学生明白:人类爱护树木,树木回报人类。环境保护教育与小学语文新课程教学结合,应结合学生的知识程度结合学生的年龄特点,环境意识的渗透是一点一滴积累的过程,注重意识的渗透使环境教育潜移默化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达到浅入深出的功效。
四、着重实践,活动深化
好动是孩子的天性,更是低年级学生的天性,学生在活动中最容易接受知识受到教育,因此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也是让学生进一步明确环保重要性迫切性,实践环保行动的有效手段之一。比如学习《邓小平爷爷植树》一课后,让学生也学邓小平爷爷在学校或在家里或在路边种一棵树、一棵苗。比如学习了《美丽的小路》一课后,结合开展综合实践活动《我身边的垃圾》使学生了解垃圾的危害,增强环保意识。在春游之前学习《失物招领》,谈谈春游我们应该怎么做,在春游中学生就能多一份环保之心,做到不丢垃圾,看到垃圾能主动捡起来。学习了《“红领巾”真好》一课后,学习课文里的小朋友做一块爱护小鸟、小草或小花宣传板。通过开展各种实践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增强环保意识,丰富环保知识,落实环保行动。
小学语文新课程学科中渗透环境教育是一个全新的课题,也是新世纪环境问题对教育的挑战,同时又赋予小学语文教育崭新的内容。只要我们在平时的小学语文新课程教学中强化环境教育的意识,遵循语文教学的规律,整合目标,找准环境教育的渗透点,创设一定的情境,让学生得到情感体验,渗透时浅入深出,注重培养学生环保意识,课外着重实践,活动深化环保意识,付之行动。这样,我们就一定能培养出一代具有环保意识的合格公民。
『捌』 小学语文怎样渗透环境教育的优质课
环境的保护离不开教育。尤其是基础教育.小学语文课本中有许多作品都是描内写容大自然美丽景观的,教师 在引导学生欣赏美、感悟语言魅力的过程中,应积极地渗透爱护环境、保护环境的思想.找准教材与环境教育结合的切入点.将有关的环保知识有机地渗透到课堂教 学中.通过入情入理的讲解分析.向学生传授基本的环保知识,强化学生的环保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