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应不应该对中小学生进行性教育辩论,在线等,挺急的,谢谢
校园霸凌,未成年人性侵害甚至校园性侵等等,难道不需要提早进行性教育吗?只是你是哪方啊?
2. 二辩提问,我是反方:不应该向中小学生普及性教育
对中小学生普及性教育危害是:
目前国内性教材内容片面,对于大多数性知识回专答过于含蓄,可能不仅属无法给孩子树立正确的性观念,还会成为孩子人生中的第一步黄色书籍,更会激发孩子的的好奇心,想要消除与异性之间的神秘感,导致违法犯罪;
有些性教材描写的画面会给孩子造成心理阴影,使男女生之间出现隔阂,破坏异性之间的正常交往;
性教材的根本目的是帮助孩子树立正确性知识,关注身体健康,但孩子学业繁重,根本不会浏览或重视那些内容,反而,书上的其他内容会成为同学间的异性谈资,影响学业。
所以,不应该向中小学生普及性教育!
3. 大学生如何传承和弘扬中国传统文化
弘扬优秀传统民族文化 加强大学生审美教育
审美教育又称“美育”,它与德育、智育、体育一起构成我国素质教育的基本内容。相比较而言,审美教育是一种超越性、综合性教育。它强调的是“陶冶”,是主体的主动参与和全身心的投入,让人体验美好,体验成功,体验快乐,体验崇高,在潜移默化中提升对美的感受力、鉴赏力、创造力及自我完善的能力。
加强
大学生审美教育的手段和途径是多种多样的,继承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就是其中之一。中国作为一个传承5000多年的文明古国,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了灿烂辉煌的传统文化,也为我们留下了丰富的教育素材和许多成功的审美教育范例。
一、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把“养浩然正气”作为审美教育的重要目标
孟子曰:“吾善养吾浩然之气。”这种“气”是一种主观的精神状态,“至大至刚”,“塞于天地之间”,由内心“集义所生”(集义,犹言积善,指事情皆合于义。见《孟子·公孙丑上》朱熹注),不待外求。后人把“浩然之气”理解为一种最高的正气和节操,爱国主义正是这种正气和节操的集中体现。
在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中,爱国历来是被看作一种“大节”。“见义勇为”、“杀身成仁”、“当仁不让”、“舍身取义”等等,崇尚气节,讲求情操,培育了中国人的正义感和是非心,形成了民族的浩然正气,并逐步凝结巩固起了对祖国的深厚情感和民族气节。爱国主义这个概念虽然是近代才有的,但爱国的思想和行为却早就成了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内容之一。早在先秦时期,我们的祖先就把“廓然大公”等作为价值理想,就是要求社会成员奉公尽忠。孟子所谓“乐以天下,忧以天下”,荀子所谓“成天下之大事”等,都表现了胸怀天下的道德信念。这种信念经过一代代人的充实提高,到了宋代的范仲淹、明末的顾炎武分别以“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国家兴亡,匹夫有责”的名言,对之做了精辟总结,表达了中华儿女以天下为己任,忧国忧民,爱国爱民的豪情壮志和浩然正气。一个心中有大爱的人,才能成就未来。把我们的大学生们培养成如此有大爱的人,正是我们教育的目标。
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把“修身立德”作为审美教育的重要途径
中国人重视人格修养,形成了向内探求的主体性道德精神,集中体现为以律己修身为特征的美德修养学说。这种修养学说强调自主自律、自我超越,以维护人伦关系和整体秩序,建立道德自我。《礼记·大学》说:“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就是说:从天子到普通民众,一心所要行的,都是把修身看作根本。修身的目的在于自我完善,成为道德上的圣人,为治国平天下打下基础。在中国伦理思想史上,形成了一整套富有特色的修养方法,如慎独、内省、自讼、主敬、集义、养气等等,最有代表性的就是曾子所说的“吾日三省吾身”。中国传统道德历来有“慎独”的告诫。慎独,出自《礼记》:“君子慎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不闻。莫见乎隐,莫显乎微,故君子慎其独也”。意思是说,在个人独处而无他人注意时,自己的行为也要谨慎不苟。这种修己内省的修养传统培养了中华民族践履道德的自觉性和主动性,造就了许多具有高尚品质和坚定节操的君子人格。
审美教育能够发挥其它教育形式所不及的培养和发展受教育者感性能力的重要作用,培养健全高尚的人格,塑造完美理想的人性。那就首先要重视受教育者的人格修养。只有具备有良好情操、美好道德的人才能感受美、鉴赏美和创造美,才能不断地自我完善,提升和超越自己。
三、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把“天人和谐”作为审美教育的重要内容
中国古代思想家尽管在对天地人三者关系的认识上互有差异,但他们都深信天地、自然和人不可分割,这种内在联系的经典概括就是“天人合一”、“天人合德”。《周易大传》说:“夫大人者,与天地合德,与日月合明,与四时合序。”思想家把人与自然规律和社会发展规律共生的现象称之为道德。当人遵守符合自然规律和社会发展和谐共生的道德时,儒者因明致诚,因诚致明,故天人合一。当人们用道德指导社会实践,并在实践中进一步加深对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达到新的“天人合一”时,便形成了新的、更具有现实指导性的道德思想,也即“天人合德。”“天人合德”的道德观崇尚“仁者爱人”,塑造了中华民族明白达观的人生理念,也表明了中国传统道德既强调人的主体地位,又注重人必须不断认识自然规律、遵循社会发展规律,最终实现人与自然的完美融合的特点。
“天人合一”思想强调的是人与自然的协调,其理论基础就是把整个世界看成是一个大系统,人与自然共处在这个宇宙大系统之中。但是,由于无保留地开发自然,无节制地消费,享受自然物,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变得高度紧张起来。今日世界已经面临竭泽而渔的困境,人类盲目地征服自然已经遭到自然界的报复,环境危机、能源危机等不断涌来,人类越来越意识到人与自然协调发展的重要性。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和谐社会的今天,把“天人和谐”作为审美教育的重要内容显得尤为重要。
四、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把“自强不息”作为审美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自强不息”一语出自《易传》:“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系辞下》强调:“天地之大德曰生。”也就是说,天道运行,一往直前,健动不止,生生不已;君子应效法天地之美德,做到自强不息。自强不息,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内容,也是中华民族人文精神贯彻古今的光荣传统。自强不息是一种自我超越、不断进取的品质,它体现的是一种不屈不挠、顽强奋斗的意志力。如《礼记·大学》称赞的:“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这种自强不息的精神,凝聚、增强了民族的向心力,孕育了自信、自尊、自立的民族精神。
自强不息是激励中国人民变革创新、不懈奋斗,战胜各种风险、经受各种考验的制胜法宝。自强不息就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以及每一个实践主体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自觉性,积极向上,勇往直前,奋发图强。这种精神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也是中华民族精神的精华,自古以来就受到广大有识之士的重视和倡导。自强不息表现为自尊自信的品德,不卑不亢,有着独立的人格;表现为坚韧不拔、奋发图强,在困难和挫折面前不悲观、不丧气,勇于开拓,积极进取;表现为志存高远,为着远大的理想和目标执著追求等等。几千年来,这种自强不息的精神影响了整个民族文化和精神活动的走向,无论过去、现在和将来,它都是我们国家和民族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精神动力。高等学校的审美教育必须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这一优秀文化传统,培养青年学生树立自强不息的审美精神。
21世纪对于社会主义中国来说,是一个重要的战略机遇期,但也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困难和挑战。作为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中坚力量的大学生们,只有具备自我超越、不断进取、不屈不挠、顽强拼搏的高尚情操和审美精神,才能够战胜一切前进道路上的困难和艰险,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实现自身价值。
青铜器与弘扬民族文化
中国人的骄傲
青铜,是指红铜与锡、铅等其他化学元素的合金,因颜色呈青灰色而得名。青铜器在中国原始社会末期已经被制造出来,之后中国经历了长达十六个世纪的青铜时代,创造了辉煌灿烂的文明。
目前已知最早的青铜制品是在甘肃东乡林家马家窑文化遗址中出土的一件单范铸造的青铜刀,装饰较少,反映出远古先民纯朴的审美意识。
夏代(21世纪B.C~16世纪B.C)的青铜器中已经有了象征身份等级的礼器,与礼制的政治制度相呼应。
商代(16世纪B.C~11世纪B.C)青铜器发展到鼎盛,大型器物迭见,花纹繁缛精致,并有一些神秘主义的色彩。
西周时期(11世纪B.C~776B.C)青铜器与礼制的结合更加紧密,冶铸技术日趋成熟,出现了长篇铭文,成为珍贵的历史资料。
春秋战国(776B.C~221B.C)时青铜器一改过去的设计,风格纤巧、清新,普遍采用更高水平的制作工艺,极富地方性和生活色彩。
秦代以后(221B.C~1840A.D),礼器比重大减,钱币、度量衡和铜镜经过更新、创制,成为中国封建社会青铜器的主流,在漫长的时间里,中国的青铜器铸造技艺一直保持着其他国家望尘莫及的水平。
青铜器,集造型、雕塑、绘画等多种艺术之成,具有极高的实用价值和艺术审美价值,是中国文物艺术中的瑰宝,也是世界美术史上的精华。
4. 如何看待中学生早恋
早恋是太正常不过的事情了。
家长和老师对早恋这个词及其敏感,甚至在一些封建的思想中早恋是属于道德败坏的行为,殊不知上一辈家长和老师的结婚年龄在现在来看同样也是在早恋范畴之内的。
我特别认同韩寒的一句话:“爱情没有早与晚,只看是不是合适”,是啊,爱情就是爱情,为什么要扯早恋?难道十五六岁的爱情就不是爱情了吗?相反,我认为十五六岁的爱情才是最单纯最质朴的情感,可能两个孩子不经意间的目光交汇,便爱了,即便是交往,最多也就是牵牵小手,再大胆点亲亲脸蛋,对比现在的相互攀比、房子车子票子的爱情,所谓的“早恋”不知道要高尚多少倍。
早恋算是中国独有的词汇,希望伴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这种老旧的思想也能随之进步吧,我们要认识到一点,爱情是让我们努力进步的动力之一。
5. 中小学生青春期性教育的观后感怎么写
你就写 深受感动
6. 解答性教育:中小学生如何应对性骚扰
■ 有些男生特别注意身材丰满的女生,还动手触摸,应该怎样教育和制止? 如果只是“特别注意”,就不用去理睬。但如果有“动手触摸”的行为了,就应该从男生和女生两方面进行教育。要告诉男生,他们的行为可能是违反女生意愿的,那就是对她们的性骚扰与性侵犯,是被法律所禁止和惩罚的,必须停止。同时要告诉女生,她具有身体的自主权,如果她对于男生的“触摸”产生反感,要立即明确地表示出来,不要不好意思,也不要过于含蓄以免给对方造成误解。 ■ 有一个男生,总对女生动手动脚,摸一下,抱一下。下楼的时候,便对同学说:“你们看着,我去摸她。”便去了。在班里也是这样。我找他谈过,没有用处。后来了解到,他看过毛片。我和他父亲谈,他父亲不以为然,说:“您小题大做了吧。”该怎么处理? 笔者认为这种情况不能坐视不管,因为涉及性骚扰了,伤害到别人了,而且成了不好的榜样。可以去和他本人谈,告诉他,毛片是“娱乐片”,色情片里的女人和现实生活中的女人不一样,不应该去模仿毛片中的做法,那不仅是触犯法律的,也是不道德的,是会被人谴责和轻视的。 同时,也仍然可以在班会上讨论学生看毛片的问题,讨论对异性进行性骚扰的问题。让同学们都明白,性骚扰是犯罪。有些孩子小,并不一定清楚性骚扰的意义所在,所以,要教给他们。在这样的讨论会上,要特别注意女孩子的声音要传达出来,把她们的反感和害怕说出来,这对男生是一个教育。同时还提醒女生自我保护,也教育别的男生不要这样。这将成为一举多得的性教育。 ■ 我有一名学生受到父亲的性骚扰,怎么办? 母亲是否知道?不建议立即去报警,因为报警对孩子一生的影响可能很大,建议在家庭内部解决,教育父亲。可以让孩子告诉母亲,如果是单亲家庭,在必要时也可以由男教师出面和学生的父亲谈这件事,让其收敛。如果仍然解决不了,问题严重,再去报警。 ■ 我教的小学一年级,有个男生下课总去亲漂亮女生的脸。女生就向我告状。我该如何处理? 可以和该男生谈一下,问他为什么亲女同学,是不是因为喜欢她,表示友好。小男生亲女同学,通常只是表示喜欢和友好的举动,不必大惊小怪。但也要告诉这个男生,你亲别人,是接触别人的身体了,要经过人家同意,否则就是侵犯别人了,就不是喜欢了,而是伤害了。同时也可以和那个小女孩谈一下:要学会自我保护,但也不必因此过于焦虑。 本文选自《学校性教育的新理念与新方法》(东方出版社),作者方刚。版权所有,请勿转载。
7. 中小学生要学性知识,怎么教才好
我的建议:三岁时让孩子与爸爸妈妈共同洗澡,并告诉他男女的差别,专这时候的印象在以属后的生活中是朦胧的,没有真实感。我女儿一年级的时候,对她讲了生育知识和女性身体构造。给孩子找些网上的动物胎儿的图片,呵呵,孩子根本对性知识不感兴趣,只是喜欢看这样的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