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教育计划 > 科学教育小学

科学教育小学

发布时间:2020-11-29 05:35:53

Ⅰ 幼儿园科学教育和中小学科学课的区别是什么

全教育的话,主要是引发他的兴趣,在尤其是在科学课上,更多的展现的话,是从现象的这种奇特性,或者说造成效果的,这种对孩子的吸引而斩展开的,对原理的探究的话,相对比较弱,而且中小学生的课程的话,更多的是进去之外的话,更多的展现的是一些基础的常见的原理的开展,然后引发他对对对对的一个

Ⅱ 小学科学教育如何链接学生真实生活

《科学课程标准》中强调:“科学学习要以科学探究为核心”。探究既是科学学习的目的,又是科学学习的方式,这里的“探究”包含探究活动和探究技能。教学中应让学生参与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经历知识形成的过程,把科学知识的学习和科学探究活动有机结合,才能实现获取知识、锻炼技能、培养兴趣之目标。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感到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要则特别强烈。” 小学科学教学就在于适应这种需要,让学生成为科学现象的发现者、研究者和探索者。如何落实这种教学理念呢?结合我们自身的教学实践谈点粗浅的认识。
一、创设情境,引领发现
探究是每一个人天生的本能,是与生俱来的,而发现是科学探究的开始。儿童天生的好奇心又能够促使学生作进一步深入细致地观察、思考和探索,从而提出探究性的问题。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发现并提出问题,继而自主合作探究,不仅仅是一个学习方式方法的问题,更是一种教育观念的更新和转变,它的根本点在于突出了学生为主体的思想,把学习的主动权真正回归于学生。营造一个积极、宽松、和谐的课堂教学氛围,让学生成为“问题”的主体,成为一个个的“问题信息源”,那么,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将被大大激发。学生提出的问题总是以自身的积极思考为前提,常言说得好,教师与其“给”学生10个问题,不如创设情景,让学生自己去“发现”、去“产生”一个问题。
如在教学《哪杯水更热》一课时,我们是这样设计教学情境的:一上课,就为学生准备了两烧杯同样多、但温差很小的热水(杯子上方还飘着白气),并提出问题:仔细观察桌面上的两杯水,有什么不同?再用手试一试杯子的外壁,感觉到了什么?仔细体会这两杯水有什么不同?以上问题引导学生经历了“看——摸——体会——比较——总结”逐层深入的五个过程,学生经过看、摸,体会到“这两杯水都是热水,两杯水的温度不一样,”有的学生认为1号杯里的水热,有的则认为2号杯中的水热,从而引发了矛盾争执,在争执的过程中就产生了要“寻找解决矛盾的办法”的时机。当这个时机成熟的时候,又提出了新的问题:“到底哪杯水更热呢?要想解决这个问题,你有什么方法?”学生一下子从对体验结果的争执转移到寻找问题的办法上来。有的说用手仔细摸,有的说喝一口感觉一下进行比较,还有的说用温度计测量……,因为学生寻找了众多的方法再一次引起了学生的争论,互相指出对方方法的缺点。大家认为用手摸会有误差,用眼看冒出的热气量又不稳定,喝一口既怕受到伤害又担心难以分辨,只有用温度计测量才能得到准确、科学的结论,最后学生统一了意见,决定采用温度计来测量到底哪一杯水更热,这样在不断的认识过程中学生自己逐步生成“借助科学仪器测量更加准确、科学”的观点。
在这个环节中,之所以为学生提供温差很小(差别在2℃左右)的两杯水,就是为了创设“引发学生的争执”的问题情景,便于学生在观察的过程中产生问题分歧,在争执的过程中产生解决问题的办法,从而激发学生研究问题的兴趣,引导学生自行探究。
从上面的例子可以看出,在教学设计和教学过程中,如果教师注意挖掘教材中隐藏的“发现”因素,创设一种能让学生主动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情境,学生才能主动提出问题,主体作用才能得以真正的发挥,才能体现真正地自主、探究和发现,整个的教学过程才能围绕学生在学习中产生的问题而展开。
当然,并不是所有的课堂教学都需要像上述的事例一样,需要教师利用实验器材创设问题情境。有时,还可以利用提供探索性问题的方法,为学生创设问题情境。这样,不仅会激发学生进一步学习的动机,还能使学生在解决这些问题之后,增强自信心、主动性和积极性。如青岛版教材中的《有趣的浮沉现象》一课,我们这样引导学生探究:
1.将两团大小不同的橡皮泥(差距大些)浸入两个放等量水的烧杯(烧杯也是一样大的)中,观察水位的变化,体验:物体的体积不同,在水中占据空间的大小也不同;
2.用弹簧称测出同一块橡皮泥在不同形状的情况下,在空气中和在水中的重量,从中发现船形、空心饺子状的橡皮泥在水中能上浮。从而得出结论:增大橡皮泥的体积,让橡皮泥的中间变为空心就可以浮在水面上;
3.承接上面的实验,启发学生思考:铁块在水中下沉,为什么钢铁制造的大轮船却能在水面上航行?之后,利用四个分别装有水、沙、空气、盐水的乒乓球引导学生进行实验:把装有砂、空气、盐水的乒乓球与装水的乒乓球用天平比较出轻重,再分别放入水中观察现象,最终得出结论:比同体积的水轻的物体上浮,比同体积的水重的物体下沉。钢铁制造的大轮船之所以能浮在水面上,就是因为它比同体积的水轻。
至此,物体在水中沉浮

Ⅲ 浅谈对小学科学教学的几点建议

小学科学新课程标准明确提出:科学学习要以探究为核心。探究既是科学学习的目标,又是科学学习的方式。亲身经历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是学生学习科学的主要途径。科学课程应向学生提供充分的科学探究机会,使他们在像科学家那样进行科学探究的过程中,体验学习科学的乐趣,增长科学探究的能力,获取科学知识,形成尊重事实、善于质疑的科学态度,了解科学发展的历史。探究作为学习方式,它是一种教与学的策略。很多教师在课堂上都很重视让学生亲身经历探究活动,获得发展。但是,怎样的探究活动才是有价值的,这个问题很值得我们深思。
有一节三年级的科学课,教师引导学生探究液体的相同和不同。讲台两侧摆满了各种实验材料。有食用油、水、牛奶、蜂蜜、蜡光纸、小烧杯、玻璃片、木板、塑料小天平等。学生开始试验之前,老师提出的问题是:食用油、水、牛奶、蜂蜜有什么不同?学生根据平时的生活经验说出了很多看法,比如:颜色、透明度、味道、稀稠程度、喝下去的感觉、用途等等。学生的思维顿时活跃起来。接下来,就让学生动手做实验。学生一下子蜂拥到讲台上领取材料,想领什么材料就领什么材料。学生顿时忙开了,课堂上很热闹。听课的老师问一个同学,你们在研究什么呀?学生摇摇头„„
这节课,教师准备的大量工具和材料,是想让学生通过实验发现各种液体更多的不同,体会到探究的乐趣。由于教师没有让学生确定自己要探究的课题,致使学生盲目地忙乱了一节课,无论是在科学概念方面,还是在科学态度、方法和探究方面,得到的东西很有限。
对于小学生来说,探究绝不等于不要教师的指导,不是完全放手给学生,有人认为探究就是让学生独立研究,只要老师指导了,就不是探究。那种“学生想研究什么就研究什么,学生想怎样研究就怎样研究”的做法实际上是不符合小学生学习实际的。
新课程改革重视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能力。在学生提出了许许多多的问题之后,该怎么办?这些问题是否都有研究的价值,是否都能当堂研究,学生是否具备研究能力,这就需要教师指导他们整理、筛选,然后确定研究的问题,要让学生明确自己在研究什么,并紧紧围绕这个问题收集信息。
一个完美的科学探究活动,应该是“学生自己发现可研究的对象,提出问题,进行假设,拟定实验计划,收集相关资料,进行实验,分析结果并进行汇报、交流”。每位科学课教师都希望自己的学生能够完成这样的科学探究活动。但是,真正做到这一步,需要一个能力形成的过程,如果只有探究的激情,而缺乏探究的方法,漫无目的地去操作,那么,只能说是科学课教师失去了应有的指导作用,是“有量无质”的探究活动。
作为科学课教师,要根据实际情况,放慢“探究的脚步”。在教学设计过程中,根据学生探究能力的水平,设计由扶到放的一系列活动。不仅要引领学生经历探究,更要注重探究活动的效果,让学生从中在各个方面得到最大的发展。当然,在科学探究能力培养的过程中,仍然需要依赖于学生的自主参与,紧密结合科学知识的学习,通过动手动脑,亲自实践,在感知、体验的基础之内形成科学探究的能力,而不是简单地通过讲授教给学生。这才是我们在科学教育中所追求的“科学探究”、“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与“科学知识”三维教学目标的系统达成。

Ⅳ 小学科学教学的几个注重方面

一、鼓励学生敢问。
我认为教师首先应从教育观念上更新,采取更适合学生发挥主体性的教学模式,虽然《科学》这门课对于学生来说有的内容学生易懂也爱学,可有的离他们很远他们不懂就不爱学,这就要我们为学生营造一种和谐的宽松气氛,让学生敢想敢问敢于表达的真情实感。使学生感到教师与学生平等相处,一起探索,研究。若学生提出的问题与教学内容相差甚远或问题提不到要害处,教师要先给予积极鼓励,赞扬他敢于提问的勇气,而后再给予点拨和启发,让他们带着成就感体面地坐下。其次,要消除学生的心理障碍,解放思想,放下包袱,鼓励学生敢问,爱问。教师要使学生认识到学会质疑的重要性。我们可以通过爱迪生“我能孵出小鸡来吗”、牛顿“苹果为什么往地上掉”等具体事例,教育学生学习科学家善于思索探究的思维品质,使学生懂得“疑而能问,已知知识大半”、“思维自疑问和惊奇开始”的道理。还要告诉学生,课堂提问不是老师的专利或某些学生的专利,每个人都可以提问,也只有在大家互相质疑的过程中,自己的思维才能得到发展。
二、引导学生会问。
学生不会提问,是因为他们不知从哪入手,不知提什么样的问题。起始阶段,教师应注意通过示范提问,向学生展示发现问题的思维过程,使学生受到启迪,有法可循。当然,在示范提问的基础上,教师还应注意启发引导,让学生尝试提问。
1.从课题上质疑
教材中许多课文的课题都有画龙点睛的作用。引导学生针对课题提出问题,既有利于探究和理解,又能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如教五年级科学第四课《根和茎》,出示课题后,引导学生质疑。问学生:谁能分清根和茎?你能说出几种啊?为更好地理解植物的根和茎做了铺垫。
2.从课题的重点,难点处质疑
对课题重点、难点的质疑,既有利于学生深入探究本课主题,同时,也有助于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围绕这一课题进行教学。如教五年级第八课《仙人掌的刺》一课,一个学生提到:“为什么说仙人掌的刺就是植物的叶子呢?”其他学生听后哄堂大笑,当我反问他们怎么解释时,他们却哑口无言。其实,这个看似简单的问题提得很有价值。通过和莲的叶子荷叶相对比的讲解,这个问题得到了解决,学生明白了生活在沙漠中的植物叶子发生变态的原因了。
3、从矛盾之处质疑
有些课文中有看似矛盾之处,那正是编者匠心独具所在。从而悟出道理,提高认识。如第十三课《冷水和热水》一课,有这么一个实验:向烧杯中加入280毫升热水(80度左右)向锥形瓶中加入80毫升的冷水.将锥形瓶放入烧杯中,用纸板盖住杯口,在纸板上打两个小孔将两个温度计分别放入热水和冷水中.观测两个容器中的初始温度和每间隔1分钟的温度变化.(到5分钟时;到8分钟时)在实验前让同学说一说将要出现的结果. 同学们只说出了两个结果:温度一样,热水比冷水高一点。我说冷水比热水温度高点,同学们说“那是不可能的.”我说“那好吧我们来试一试再说。”同学们都非常好奇,认真的看和记录,结果正是冷水高一点,这样一来同学们的积极性上来了,纷纷讨论为什么,起到了很好的效果。
科学课中演示实验的教学反思
演示实验时目的必须明确。演示实验要达到什么目的,解决什么问题,学生要学习哪些知识,培养哪些能力,这是必须要明确的问题。怎样演示,突出哪些现象,得出正确结论,这是教师要明确的,并在实验过程中让每个学生都要明白,演示实验不仅要指导学生观察,更重要的是要启发学生思维,分析现象,思考问题,让学生自己去得出结论。只有这样才能达到演示的目的

重点还应该突出,每一个实验必须要完整。怎样提问题。引导观察,怎样突出重点,在演示过程中要层次分明。才能突出重点。突出重点应明确现象间的关系。多采用对比实验的方法。

Ⅳ 科学教育和小学教育有什么区别

幼儿园和小学是相互衔接的两个教育阶段。幼儿园与小学在教育性质、课程设置、教学方式等有所不同。
1.幼儿园属于非义务教育,而小学属于义务教育。义务教育具有“强制性”、“普及性”等特点,即让每个适龄儿童接受义务教育是学校、家长和社会的义务。因此,家长必须将适龄孩子送到学校接受小学教育。
2.幼儿园“教养并重”,小学则“以教为主”。
幼儿园除了对儿童进行全面、和谐发展的启蒙教育外,还要给儿童以生活照料和养育等。小学则要依据一定的培养目标和课程标准对孩子进行有目的、有计划的德、智、体等全面、可持续发展的教育。每门课程都有明确、具体的教学目标与教学要求。还特别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好奇心、求知欲以及形成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和学习习惯。
3.幼儿园课程是综合性的,将各领域内容有机整合起来,以主题方式呈现。小学课程则以分科为主,如语文、英语、数学、自然、体育与健身、唱游、美术等,还有各类兴趣活动和探究活动等。
4.幼儿园以游戏为主,注重让孩子在游戏中学习,在活动中体验。小学则以课堂教学为主。教师除采用讲授的形式教学外,还非常注重让学生通过观察、思考、操作、探究、讨论、表达等方式进行知识学习和能力培养。
教育内容的变化
在幼儿园里孩子们的主要活动是游戏,小学教育是对儿童进行系统的文化知识教育的开始,学习成为孩子们主要的任务,孩子需要付出相当紧张的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
活动形式的变化
幼儿园活动生动有趣,孩子们不会感到枯燥,而小学是通过课堂授课的形式进行学习,教师的教学任务大多是通过讲课、作业、检查、考
试来完成,这对儿童自然会产生一定的压力,需要孩子具备一定的心理承受能力。
自控要求的变化
幼儿园虽然也很重视幼儿行为规范的要求,但纪律的约束度没有小学那么高。孩子一旦上了小学,他们不仅要学习自己感兴趣的东西,还要学习他虽不感兴趣但又必须掌握的知识。因此儿童为了完成学习任务必须有较强的控制和调节自己行为的能力。而幼儿园是从尊重孩子角度出发,以孩子兴趣点为重.
所以,我们更侧重对幼儿三大能力:自控能力,自理能力,理解能力的培养,为幼儿跨入小学更能适应小学生活学习奠定一个良好的基础。

Ⅵ 小学科学教学片段典型案例(教科版)

到http://wenku..com/link?
和http://www.360doc.com/content/11/0518/01/4344065_117564130.shtml看看。应该有收获的。

《奇妙的指纹》是教科版小学科学第一册中的一堂课,本课主要在学生了解指纹的已有知识基础上,引导学生设法自行深入探究,从而建构指纹的独特性及规律性。培养学生的观察、比较、分析能力。在本课教学过程中,我并没有用条条框框的实验步骤去约束学生,学生大部分时间都在自由地“玩”。结果学生的学习兴趣空前高涨,研究得特别起劲。学生不但轻松地掌握了本课要求掌握的知识,而且还亲身经历了科学探究过程。
[创“情景”入兴,兴致勃勃]
(上课一始,我就播放了一断《蓝猫淘气三千问》动画片,内容是根据指纹破获案件的故事,学生们看得津津有味。)
师:看了刚才的动画片你想说什么?
(学生发言踊跃。)
生:可以用指纹来抓坏人!
生:蓝猫用指纹来破案。
生:我知道指纹就是我们的手指印。
……
师:那你还想知道些什么?
生:指纹有大小吗?
生:指纹是不是都不一样?那自己的一样吗?
生:双胞胎的指纹一样吗?
生:指纹有多少种?
……
(“一石激起千层浪”,一断动画片在不经意间就激起了学生极大的兴趣,大大小小的问题学生提了二十几个,看来学生彻地来了兴趣。)
[以“画画”激趣,趣味无穷]
(学生对研究指纹已经彻地来了兴趣,接着就要取指纹了。在这里往往会陷入无趣无味的“机械劳动”中:学生一个一个的按部就班的取下指纹,刚刚激起的兴趣就会荡然无存,何不让学生来画画“指纹画”。)
师:要研究指纹,咱们还得先把指纹取一来?老师在桌上给大家准备了一些东西,(边说边出示)看谁能用桌上的东西以最快的速度取一枚既清楚又完整的指纹?
(学生动手取指纹,师生交流各自的取指纹方法)
师:看来同学们的方法比老师多,也比老师的好!老师就按你们的方法也来试一试。(师边说边拿出印泥,用最简单的方法取下自己的两枚指纹,并在指纹旁边用铅笔随意画了几笔,就变成一幅可爱的“指纹画”。)
(不画不要紧,一画教室里就“炸开了锅”。有的在下面叫“啊!好可爱的小虫子。”“咦!怎么变成一幅画了?”“这么有趣的!”,有的已经忍不住想动手了。我心里暗暗得意,学生已经迫不及待,这时候让他们动手效果一定不错。)
师:同学们想不想试一试?
生:想!!!(喊声差点没把我“震聋”。)
师:好!同学们可以用自己想用的方法来画一幅自己想画的“指纹画”,老师想提醒大家的是要把指纹取清楚取完整,开始吧!
(“哗”的一声,教室里一下子就热闹开了!不一会儿,一幅可爱又略带童趣的“指纹画”就创作完成了!同学们都踊跃地把自己创作的“指纹画”拿上来给大家欣赏,一个个都显得兴味盎然。)
(一个简单的创作“指纹画”就把学生从枯燥乏味的取指纹活动中解脱出来了,不但让学生轻轻松松取好了指纹,更让他们的学习兴趣更加高昂,让课堂气氛更加活跃。)
[拿“探究”为乐,乐在其中]
(学生通过画“指纹画”取下了指纹,学习的兴致也更加高涨了,再让他们来探究,当然是“乐在其中”了。)
师:看了这么可爱的指纹画,你现在最想研究什么?
生:指纹都一样吗?
生:指纹有多少种?
生:指纹还有些什么特点?
……
师:用你们自己想到的办法,来研究你想研究的问题,并把研究的结果记录下来。
(学生分组研究问题,并作记录。)
师:有结果了吗?那个组先来和大家交流一下?
生:我们研究的问题是:指纹一样吗?通过把我们的小组的指纹比较,我们发现每个人的指纹都是不一样的。
生:我们研究的问题是:指纹有多少种?通过比较我们发现,有的指纹是圆圆的,我们叫它“圆形”;有的像小山,我们叫它“山形”;有的有点像波浪,我们就叫它“波浪形”。
……
(多么有趣的名字,多么细致的观察。正是有了学习的热情,正是有了探究的兴趣,才会乐于探究,才会乐在其中。)
[让“拓展”促学,学无止境]
(学习无止境,探究亦无止境。探究不仅仅是让学生得出结论,更应该是让学生能把学习延伸到课外。)
师:学到这里,你还有其它的问题吗?
生:指纹除了这几种,其它还有没有?
生:指纹还有其它的作用吗?
生:指纹还有没有其它的特点?
……
[反思]
科学探究是有目的,有计划、讲方法的研究活动。孩子们的探究活动是对“科学研究”的一种“仿真”。掌握科学探究的一般方法,是我们科学教育的重要目标之一,也是科学探究活动成功开展的关键。但从字面上看来那么枯燥、繁琐的“探究方法”,如果以教条的形式灌输给学生,肯定是无益的。刘默耕老师曾用“潜移默化,润物无声”八个字形象地概括了我们在科学方法启蒙教育上应把握的度。如何做到“潜移默化,润物无声”呢?我的“一字秘诀”就是“玩”中学!
“爱玩”是孩子的天性,我把科学教学与“玩”结合起来,让他们在乐此不彼的“玩”中经历科学探究的一般方法和过程,让他们玩出名堂、玩出水平、玩出真知!我们大人总误认为孩子们的玩就是“胡闹”“瞎搞”,是没有意义的。而实际上,孩子们能从“玩”中学到许多我们用“教”所无法给予的东西。只要我们引导得当,就能使他们的“胡闹” “瞎搞”变得有目的、有计划、讲方法。那么,它就是一种“科学探究”!尽管有时这些“探究”活动还不规范、不严密、不完整,但只要我们能精心引导,耐心扶持,相信在他们中间正一点一滴地孕育着未来的科学家。在科学启蒙教育中,我们必要克服把“科学”和 “科学探究”神秘化、“圣贤”化、“经典”化的思想。在“玩”中学,我们的科学教育的时空和资源将是无限的,它的潜力也是无量的…
<<<12>>>

Ⅶ 小学科学教学方法有哪些

1、鼓励学生多问“为什么”和积极思考:小学生的一个行为特点是喜欢问“为什么”,教师可以利用这一特点,引导学生对生活中的科学现象加以思考。

2、对生活中的科学现象实践探索:探究活动是观察、分析、思考与总结的过程,对于生活中的一些现象与问题,很多学生并不是不喜欢动脑,而是缺少正确的引导与指导。教师要尽量为学生创造良好的探究时间与空间,关注学生们提出的科学现象,并引导学生积极探索现象背后的科学知识。

3、将教育环境科学化:学校是学生的主要学习场所,学生在学校学习和成长,校园环境对于学生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为了培养学生科学探究意识,教师应改变严肃的教育环境,设计一些具有丰富意义的文化环境,让学生置身其中并体验科学知识带来的乐趣

4、教学与活动服务于科学教育需求:小学生个性活泼好动,很多教师苦恼于怎么让小学生端端正正坐在课堂中学习,与其这样,不如利用小学生的这一天性,通过开展各种各样的教学活动让孩子们在实践与思考中自主探索知识,这种方式所得出的教学效果和教学质量会更加有效。同时,教学活动不应仅仅局限在课堂上,科学教育更多的应该是走进自然,走出课堂,让孩子们在实践中感受科学的神奇。

5、在生活中让学习成果得到巩固: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入贯彻,新课标在小学教学中的施行,越来越多的教育工作者意识到理论与生活相结合的必要性。小学科学教育的目的是让孩子们对科学知识有一定的了解与兴趣,增强科学意识,探索科学奥秘,用知识解释周围的科学现象。

因此,教师要帮助学生在生活中巩固学习成果,并将知识运用在实际的生活中。对于孩子好奇的问题,例如:下雨打雷不要站在树下,冬天湿衣服晾在室外结冰后仍然可以晾干,从冰箱拿出的汽水冒白气等等,这些日常生活现象的背后隐藏着无数的科学知识。

师生之间的互相沟通交流对于知识的巩固与记忆有很好的效果,教师应注重日常与学生的交流,鼓励学生对周围事物有好奇心。教师就可以利用这些生活现象与常识,鼓励与引导孩子们深入探索,巩固课堂知识。

Ⅷ 如何上好小学科学教育

良好的教学秩序需要教师的用心经营。就目前科学课的课堂教学现实而言,教师要坚持“学生是科学学习的主体”和“探究是科学学习的主要方式”这两条教学基本原则,在具体的教学细节上加强对学生常规学习行为习惯和科学学习方式的指导,努力做到让学生“活”而不“乱”,让课堂“动”而不“闹”。
一、有人考察过国外的小学科学教学,他们发现儿童上科学课时总是很安静,说话声很小,这既是个人素养的良好表现,也反映了教学状态之有序。难道我们的儿童天生是个吵闹者?其实不然,他们小时候也会一个人安安静静地摆弄玩具,也会用半天时间痴迷地看小蚂蚁爬动……浸泡在科学的世界中乐此不彼。回归安静,表面上看只是强调了教学秩序在“声音”这一维度上的表现,有的人甚至会批评安静的课堂背后隐喻着“思维的停滞和情感的冷漠”,但我们同样难以想象,在高分贝的环境中学生保持思维的连贯性和情感意志的理性。心理学研究成果表明:安静沉稳的心态有利于孩子提升思维的广阔性和深刻性。他们天生是个探究者,是个倾听者。说得严重些,正是我们的教学把他们变成了一个个会吵会闹的无蛮婴孩。值得注意的是,回归安静的课堂与重返死气沉沉的课堂是完全是两回事。
二、“有序”与“和谐”无疑是相近的两个词。课堂做到了和谐自然也就有序,之所以无序,正是因为课堂中出现了许多不和谐的音符。不懂谦让,不肯倾听,不愿顺从……,这些现象多了,教学秩序便无法保证,更别谈教学的灵动性和流畅性了。孩子的个性的确需要尊重,只是不要让它演变成培植自我主义的温床。学生的自我中心倾向如果不能够得到有效地约束,合作、沟通、交流、评价都陷于形式,甚至连形式也很难堪实现。表现欲强固然是小学生的心理特征,但如果不加以调训则更不利于他们日后的学习和心理成长。“调则和谐,放则滋生”,教学中合理的感化和引导是教学中必不可少的,其长远价值不言而喻。
三、有思维的课堂总是让人感觉上去很有品质和力量。相反,缺少了思维弥漫的课堂,不管教学设计有多么精巧,感觉上去总觉得缺少了一股“精气神”。当学生忙于思维的时候,还有谁会去担心教学秩序的问题呢?特级教师与普通教师所执教的科学课,其最大的特质就在于能够牢牢地抓住学生的心灵,不断地推动他们去思考和联想。也许他们的教学手段是如此的传统无奇,又或许他们为学生准备的器材很平常,但他们却总能在教学的不经意间暗置玄机,在一波又一波地探究与设问中把学生引向最终的目的地。有一点是应当明确的:科学课上的探究活动并不是越多越好,也并不是越热闹越好,在活动中最好能有思维上的训练参插其中,这样的科学课才显得有份量。
四、不管是以前的自然课,还是现在的科学课,只要教师说一声开始实验,用不了一秒种,我们的学生便会一站而起,簇拥一团,这似乎成了这门学科无法摆脱的鲜明印记。很多教师对于出现这种情形都无计可施,自然也只能由学生去“自主探究”了。甚至有人说:“只要学生有兴趣,上桌子也不要紧。”此话过矣!现在的问题不是扶植学生的兴趣,而恰恰是如何更好地利用学生对探究活动的高度热情。勿须讳言,学生过度强烈的参与意识所带来的已不再是探究价值的提升,相反已经拖滞了科学学习的效率。”

Ⅸ 小学科学教育课到底要讲些什么内容

十分有价值,人的世界观一般就是在上小学这个年龄段萌发出来的,而科学教育版课又正是权这方面的启蒙
所以说
小学科学教育课有助于孩子形成良好的世界观与人生观,是小学教育中必不可少的一门课程
作为家长,不只要督促孩子学好课本知识,还要在适当的提升孩子对这一门课程的兴趣

Ⅹ 怎样提高科学教育教学质量

随着社会日新月异的发展,科学技术的不断革新,科学成果如雨后春笋般被研究出来。无论是生活还是工作,无论是认识事物还是解决困惑,科学无疑都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小学科学教学是小学教育不容忽视的一门学科,能够帮助小学生建立初级的科学思维,并利用科学思维解释和解决一些现实问题。
一、当前小学教学存在的一些问题
现阶段,国家提倡素质教育。素质教育是一种以提高受教育者诸方面素质为目标的教育模式。其中,能力培养是素质教育强调的一个重要方面。而学习科学,则是促进能力提升的一种重要途径。但是,实际上,我国的素质教育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了应试教育的影响。一些学生在学前就开始学习英语,但学前学习科学的,无论是家教还是其他的教育方式,我们却鲜有听闻。
二、小学科学教学的重要性
《小学科学课程标准》的总目标是:“通过小学科学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关键的基础科学知识和技能,培养科学兴趣和思维习惯;了解科学探究的基本过程和方法,并应用于力所能及的科学探究活动;了解科学和日常生活及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关系;理解求真务实、开拓创新是科学精神的核心。”简单地说,科学是用来指导实践的,小学科学教学就是要让小学生掌握科学知识,运用科学知识解决问题,并培养科学正确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第一,在科学课上培养学生探究能力,进而形成创新思维。爱玩是小学生的天性,科学课又是一门需要小学生勤动手、勤动脑的课程。小学科学教师应该善于引导小学生的这种行为,让他们的积极性、好奇心和注意力转移到科学实践操作中。教师应通过在课堂上多设提问,让学生在动手实践过程中不断思考。
第二,增强学生的自主操控能力。对于一些动手的实验,教师可以略作提示,由学生开动大脑探索如何进行实验。我们看到,在得出成功的实验结果后,他们每个人的实验过程都是有差异的。有的学生可能没有获得实验的成功,但是他们在实验失败后吸取经验,并发现了一些现象。在科学课上,通过这样反复不断地实验与思考,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得到有效提升。
第三,小学科学课有助于培养小学生的“质疑”精神。小学生的思维更加开放,他们往往是“敢做敢言”,从而更加容易培养学生的质疑精神。所谓质疑,就是不轻信,不盲从,不随波逐流地附和。一个科学成果的产生,就是经历过多方人士的数不尽的质疑。在科学课上,引导小学生多问“为什么”,质疑精神就是意味着要让学生不断思考,“为什么对?”“为什么错?”“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巴尔扎克曾说,打开一切科学的钥匙无疑是问号。学生不断提出问题的过程,就是他们快速成长过程,这比解决问题更加可贵。在科学课堂上,小学生应该是相对轻松的,在这样的学习氛围下,教师易于引导学生不断质疑,帮助小学生树立理性科学的处世态度。
第四,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真理”意识,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当前,社会开放程度日益提高,存在一些不良现象。比如,我们看到一些小学生,为了在考试中获得好成绩,便“求神拜佛”。迷信的思想对学生的发展会产生严重阻碍。小学科学教育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够有效帮助学生摒弃陈旧落后的迷信思想,凡事要用科学的思维解决。我们看到,一些以迷信为代表的思想在农村等不发达的区域比较“盛行”,这在一定程度上也影响到了农村学生的发展。加上一些农村学校缺乏科学教育。因此,对这样的情况,我们应加大重视。
三、提高小学科学教学质量
1.采用多媒体教学的方式
利用多媒体,可将科学实验的过程直观地展示给小学生。利用多媒体的优势,能够营造活跃的课堂氛围,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比如,教师能够利用多媒体放映一些科学题材的影片,让学生在学习知识之后,通过感官刺激,将科学知识印在脑海中。此外,通过观看这些影片,教师要让学生积极发言,让学生阐述自己的看法。这样互动的师生关系,一方面能加强学生对科学知识的掌握,另一方面能锻炼他们的语言表述能力。
2.科学理论指导科学的实验
一些教师在讲科学课时,只是单纯地讲理论,而忽视学生的动手实践。在课上,我做了这样一个实验。我向学生提出这样一个问题:
在一个阳光充足的阳台,怎样照镜子才能更加清楚?
A.人面对着窗户照镜子?摇?摇 B.人背对着窗户照镜子
当然我们很明白,人应该是面对着窗户照镜子更加明亮。但是一些学生怎么也弄不明白。即使是老师讲了之后,学生还是不能理解。于是,我便让学生模拟场景,直接在现场感受这两个不同的动作,当学生亲自尝试完之后,就很容易理解为何选择答案“B”。学生对于能够实践得出的答案要比教师教给他的答案记得更清楚,感受更真切。
3.“多元评价”造就思想自由的课堂
对于某一个科学问题,学生会产生各种想法。笔者听过一些教师的科学课,发现,一些学生对一些问题的理解有一定偏差,而教师给这些不能准确回答的学生的评价却是直接评判对错。科学课堂上,本应该是“意见的自由市场”,教师应针对不同学生的回答,运用“多元的评价”体系,对认识存在较大偏差的学生要善于引导,太过直接的“对与错”评价很容易挫伤学生的积极性。
无论是学校还是家庭,都更重视学生的科学教育。科学教师也应不断实践探索,提高小学科学课堂教学质量,只有这样,才能够提高学生的素质,让科学课和其他科目相得益彰,共同进步。

阅读全文

与科学教育小学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小学读书计划表格模板 浏览:342
小学语文四年级感叹句 浏览:243
天通苑中山实验小学 浏览:596
小学三年级语文补习班内容 浏览:921
吉安师范附属小学作文 浏览:396
小学教师备课网站 浏览:1
私立美男学院 浏览:383
小学六年级上册语文第六单元试卷凉州岛 浏览:915
小学1年级手gong大全 浏览:459
小学生手抄报的图片大全图片大全 浏览:68
小学健康知识讲座 浏览:120
小学毕业季适合发老师的句子 浏览:451
汕尾凤山中心小学校长 浏览:606
小学生毕业汇演舞蹈 浏览:702
小学生抗击疫情的表演 浏览:107
私立华联大学本科 浏览:61
小学三年级作文我想谢谢你400 浏览:855
中小学生睡眠问题 浏览:174
小学生公共生活守规则教案 浏览:313
淮河私立学校 浏览: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