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教育计划 > 农村小学教育

农村小学教育

发布时间:2020-11-29 03:41:44

❶ 农村小学教育需要多少钱

现在是九年义务教育,不需要多少钱,就需要买课本的钱和学习资料的钱。

❷ 农村需要什么样的小学教育 中国教育报

如何开展农村小学教育
教育作为一种新的教育思想,以其显著的优越性、超前性正在逐步取代着以往的应试教育。素质教育体现了从现代教育的本质出发。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现代社会建设人才,全面培养受教育者的高尚道德情操、丰富的文化知识、良好的心理素质和身体素质。使其有较强的实践和动手能力,以及健康的个性心理特征。从而适应现代社会建设和发展的需要。《巾国教育改革发展纲要》中对什么是素质教育说得十分明确,即“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文化科学、劳动技能和身体心理素质,促进学生生动活泼地发展。”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学校要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努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这就更加明确地指出了素质教育的培养方向。素质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教育系统中的很多学校已经在这方面树立了样板,他们的特色教育获得了成功,但是这些学校教师的素质高,学校及生员等各方面的条件较好,农村的学生处处跟这些学校相比,未免有很多力不从心、捉襟见肘的地方,其原因有以下几方面:

一、首先农村的学生人数有限,有限的学生数限制了教师的人数。因为教师的人数少,所以教师的负担较重。同时有才干或其它特长的教师难以进入农村小学。这样素质教育在课堂上难以开展,并且无法对学生进行其它特长的培养。

二、学校经济条件差。一般的农村学校除了校舍外一无所有,微薄的经济收入仅能维持教学正常运转。学校缺乏书籍,缺乏音乐、体育等器材,一句话,就是缺乏“硬件”。这样就限制了学生实践和创新的空间。

三、农村小学学生由于环境和家庭经济条件的限制,视野狭窄,思维和想象的空间狭窄。这样,学生就没有创新的欲望,很难全面发展。因为上述的原因,在农村小学应该努力推进素质教育,但也应该辨证地看待素质教育,不能搞教条主义,生搬硬套样板学校的模式。在农村小学搞好素质教育,我认为应做到以下几点:

1.课堂教学是整个教学工作的基本环节,素质教育要抓好课堂教学主渠道,大力改革旧的课堂教学模式,明确课堂教学的根本任务在于培养21世纪新人的生存能力。在课堂教学中有机结合学校的实际,在各科教学中有机地渗透情感、意志、创新意识、行为能力等方面的教育,课堂上注重学生实践,满足学生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需要。

2.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科学的人生观,树立其远大的理想。远大的理想是促进学生发展的内在动力,这个动力的作用远远大于机械的说教,应该让学生知道将来的社会是信息化、国际化、科技迅速发展的时代,人们要接受这种环境的挑战,必须具备探究精神、创新精神、开拓精神和拼搏精神。应该让学生树立成才的思想,具有成才的意识,激励自己上进。

3.因地制宜地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不强求发展,培养学生广泛的兴趣。如:农村小学中可以进行植物的嫁接,使学生通过实践懂得科学的重要,以种植方面取得成就的农民为例子。让学生知道“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的道理。又如:可以在班里搞“谁的人际关系最合谐”的评比,开展“如何大方地与人交往”的讨论等。总之,可以利用有限的条件,达到提高素质的目标。

总之,素质教育就是着眼于学生的未来,国家的未来,注重现阶段的能力的培养,只要不违背这个原则,用因地制宜,因材施教,灵活多样的教育方式,在农村小学也能搞好素质教育。

❸ 如何解决当下农村小学教育面临的问题

1、“农村入学儿童减少,学校分布不合理,办学规模萎缩”的解决建议
a、政府应当把扶持农村小学教育作为扶贫工程的重点,加大扶持力度,重点引进教师资源,提升办学水准。改善学校的硬件设施,提供更全面的服务。
b、政府引导教育资源整合,撤并学生人数少的学校。合理布局学校位置,做到兼顾周边村落。有必要的地区可以选择建设学生宿舍。为边缘地区学生提供寄宿服务。
c、制定农村小学建设和管理的基本规范,强化农村小学教育的制度管理,确立合格学校基本标准,落实目标管理,大力实施规范化建设,推进教育质量提高,脚踏实地做强教育质量,做好教育形象。
2、“师资力量薄弱,教师整体年龄偏大”的解决建议
a、政府加大人才引进教师资源,为农村小学教师队伍提供新的血液,调整小学教师年龄结构。合理调派教师,为小学培养优秀的师资。补充小学专任音乐、美术、体育等教师。
b、提高教师工资福利,改善教学基础设施,丰富教师业余生活。按时发放按量发放教师工资。建立合理的奖惩制度,对“油条”教师进行处罚。
c、加强教师德育建设,真正关心学生的学习生活。摒弃旧俗的教育模式,促进教师教学方式改革,开设完整素质教育课程。
3、“小学办学条件差,城乡差异明显”的解决建议
a、政府应当均衡城乡教育投入,合理分配教育预算,稍微向农村小学倾斜。重点建设小学教舍等基础设施,添置教学设备,完善体育设施。
b、学校应当积极寻求突破,寻求社会帮助,改善学校环境。学校支出透明化,让每一分钱花得在位置,发挥其最大作用。
4、“家庭教育制约学生的成长与发展”的解决建议
a、针对当前家庭、农村社区和学校之间缺乏有机的合作与沟通状况,建立行之有效的家庭、社区和学校联动的运作机制:政府要加大对留守儿童关爱的宣传力度,培养全社会关注留守儿童的良好氛围;学校要采取一系列措施加强对学生的抗挫折和困难的教育,增强他们的心理承受能力;村委会应建立农产邻里管护网,做到每个留守儿童均有人照看,使留守儿童充分感受到社区的关怀;家庭、村委会和学校之间做到各负其责,及时沟通、及时了解,遇到问题及时解决,从制度上形成对留守儿童的最坚强有力的保护网,保证他们的健康成长。
b、尽可能调整好家长外出方式,为子女提供必要的生活和学习条件。父母之间最好留一个在家照顾和监护孩子的学习和生活,保持家庭教育与影响气氛的完整存在。如果夫妻双方都出去打工,首要问题就是选定好监护人。监护人最好是比较有文化、有责任感、能监督和指导自己孩子的亲朋好友,既不要娇惯孩子,也不要让子女干过多的家务、农活,保证子女充分的学习时间。如是祖辈监护,一定要嘱咐其对孙辈的严格要求,加强生活和学业的监护。
c、学校应把“留守儿童”的教育作为专项工作,常抓不懈。各班级应建立起“留守儿童”个人档案,学校统一部署管理。学校和老师应给“留守儿童”以更多的关注、鼓励、帮助。爱是教育的基石,对于长期生活在“孤独城堡”中,处于父母“关爱缺失”的“留守儿童”,爱是教育的前提,教育应把爱放在中心位置。

❹ 农村小学教育

当前,农村学校生源日减,有的人去楼空,农村里的大量年轻父母在城里选择租房子、买房子,让孩子进城上学,导致不少地方的农村出现“空心学校”,农村教育发展面临诸多困惑。
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
我们看到,正在逐步进入工业化、城镇化的广大农村,经济结构和社会结构发生急剧的变化,农村教育的功能、机构和体系已很难适应这些变革。山西左云综合技术学校,是一所集幼儿园、小学、中学,职业教育、成人教育培训于一体的学校,在办学实践中体会到,应以当代理念和前瞻思维,尽快构建崭新的农村教育模式,使之成为农村经济与社会发展的动力源和“发动机”。
毛泽东提出“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思想;马克思认为“教育同生产劳动相结合,不仅是提高社会生产力的一种方法,而且是造就全面发展的人的唯一方法,是改造现代社会最强有力的手段之一”;列宁指出“没有年轻一代的教育和生产劳动的相结合,未来社会的理想是不可想象的,无论是脱离生产劳动的教育和教学,或是没有同时进行教育和教学的生产劳动,都不能达到现代技术水平和科学知识现状所要求的高度”……
结合当前的农村实际,马克思、列宁、毛泽东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关于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思想,启发我们去回答农村应办什么样的学校,怎样办好这样的学校,传授什么思想、知识,培养什么样的人,怎样培养这样的人等一系列重大问题。但是,在现实中,急功近利、没有长远打算的人不愿做这门学问;图享乐、图舒服、怕苦、怕累、怕麻烦、怕风险的人不敢做这门学问;没有理想、信仰、信念与信心的人不想做这门学问。追求学校衙门化、校长官员化、思想权钱化的人害怕这门学问,抵制这门学问,扼杀这门学问。

❺ 城市小学教育和农村小学教育的区别在哪儿

中国你只要听长辈的话每天学习老师教你什么你就把什么学好 直到高中毕业考上大学 别的什么能力都不重要 因为只有考上大学才有好的生活 考不上的一般就是打工之类的吧(我觉得政府没有好的引导使得很多人不知道做什么,找不到出路) 混的好的也不多 国外的也得看国家 像美国中小学几乎不需要学习 只要做自己感兴趣的事 培养学习的兴趣和思维 沉重的学习生活是身体发育成熟后才开始的 那个时候他的心理发育成熟了(一些观念都已成熟) 可以开始拼命完善自己 学习对他有用的知识 他们也懂得自己需要什么以及如何去寻找自己需要的知识 总的来说 中国只需要会读书的人 只需要共性 你追求个性的话倒霉的就是你 中国学生心理问题也较多(这个你应该能体会,我觉得就是小时候的压力过大,没有受到父母和学校正确的引导,孩子思想出现偏差也不知道,久而久之心理问题就多了,自私、缺乏爱心等等都是心理出现问题的表现) 美国注重个性化发展 你能找到自己喜欢的道路 并可以去努力奋斗 所以他们顶尖人才就很多 没人可以在很多领域内都有极高成就(中国就是喜欢培养全方面的人才,所以才高不成,低不就)关于美国这是我的印象 因为我没去过 等我考上大学之后 有机会肯定要到世界的每个地方都去看看,去吸收众家之长,来不断完善自已。

❻ 农村中小学教育现状

我家隔壁就是一座农村中学,办学近70年历史,从夜校到普通高中,我们见证了这座学校的兴衰。我也是从这所学校毕业的,毕业之后,再也没跨进这所学校大门。但学校的一些事情我不仅有所耳闻,也有所目睹,这所学校70年代未每年还有1000名学生,但本学期只有50名学生了,高中部“砍”了,只有初中部了,学校资产闲置了,教室走廊里晒起衣服,堆放杂物了。70名教职员工大部分进城示范中学、民办中学、私立外国语学校任教了,只有少量教师在给这50名学生上课,往日里书声琅琅已经很久没听见了,广播声十几里都听得见,如今十几年没有广播体操声和广播站的播音了。

农村学校招不到学生了,也留不住教师和学生了。现在幼儿园还是比较景气的,每年都有50名新入园儿童,小学学生还说的过去,生源没有外流,但中学生生源外流严重,一进初中,家长就将孩子转入城镇示范中学,民办名校,外国语学校,到高中更是择名校而学了。农村中学没有生源了。我们当地40年前有4座初级中学,24座小学,一座初高中连办学校,如今只剩下一座中心小学,一座初中了。治穷先治愚,扶贫先扶智,我们当地历年来重视教育事业,教师都纳入事业编制,公务员待遇,最漂亮的房子就是学校教学楼。我家隔壁那所中学,有两栋四层学生公寓,五栋两层教学楼,有远程教育教室,实验课教室,微机科学楼,逸夫楼,教师公寓两栋,硬件、软件不比城市差,可就是教学质量上不去,升学率上不去!我经常见到教师,没有为人师表的范,没有教书育人之才,没有师范之德。现在的农村教师大多把教师仅仅当做职业,但又没有职业道德。农村教师不安份,觉得当教师还是个“穷教书的”人,农村学校待遇低,条件艰苦,很多人都想回城里当教师。

其他农村学校我不知道不能胡说。但我家隔壁那所中学丑闻不断,有学生说,学校老师都有酗酒陋习,喝得上课找不到教室,上课伏在讲台上睡觉,甚至说话声音象蚊子叫一样,学生听不清,听不懂。以前,农村学校管理比较严,可如今,我家隔壁学校有几个老师常年吃空饷,原因是酒精中毒,无法教学,校长说了,不砸你饭碗了,只求你别来学校上课了,工资发到你退休。农村学校教师特别是年轻教师心没放在教学上,打麻将、喝酒、娱乐倒是乐此不疲,这样的学校家长怎么放心把孩子交给学校,在家长眼里,这所学校简直是误人子弟。如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私立、民办学校生源人满为患,升学率,一本达线率高达50%以上,教师有激励机制,有奖有罚,教师一心扑在教育事业上,使私立、民办学校有良好口碑,小学一毕业,家长就把孩子送进城镇民办学校了。未来公办学校可能会被民办学校兼并了,编制内的饭碗可能保不住了,这也是农村学校教师担忧的地方,所以,他们很迷茫,觉得前途堪忧。

乡村振兴首先必须教育振兴。农村学校缺优秀教师,优秀教师人才全部都进城了,农村教育资源必须优化配置,优秀教师必须委派到农村任教三年,师范毕业生必须下乡支教三年后综合考评才能评职称和调回城市。鼓励民办学校下乡,盘活教育闲置资产,鼓励资本下乡办教育,兼并公办学校。严禁跨学区招收中小学生,公办学校要加强监管,按教学大纲办学,按教学进度教学,教师必须每周备好教案,交学校教导处审核,教案审核必须严格的对学校、学生负责的态度去审核。对不符合教师资格的教师坚决辞退或开除,违纪违规教师坚决打击处理。学校虽然“清水衙门”,但是圣洁殿堂,学校不能怕揭丑揭短,不能护犊子,不能成为藏污纳垢的地方!

❼ 如何理解农村小学的

这种情况,法律是不允许的,有违国家提倡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但很多都是暗箱操作,这种情况一旦被发现,上级主管部门肯定要调查处理的。这种情况也会被正义的人们所唾弃的。

❽ 农村小学怎样发展特色教育

学校特色建设是学校提高办学质量和提升办学品位的必由之路。学校特色本身具有一种感召力,它能够凝聚起师生的上进心和创造力,有利于围绕办学目标,优化学校内部办学资源的配置,形成强大的办学活力;能够有效地促进学校工作的整体优化,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增强学校的综合“校力”;有利于学校树立良好而独特的公众形象,将直接关系到学校的生存和发展,因为只有赢得社会支持才能获得自身发展,在激烈的竞争中获得更大的生存和发展空间。当学校校园拥有了特色的氛围和文化,教师拥有了特色的精神和素质,学生拥有了特色的快乐和成长,则特色学校也就形成。创建一个令我们自豪的特色学校,必定会使学校教育工作走上制度化、规范化、精品化之路。
农村中小学处于经济底子薄,信息相对闭塞的农村地区,无论是师资水平、办学条件,还是教育的外部环境与城市学校相比,都存在一定的差距,特色学校的建设也相对困难些。那么农村小学该如何建设特色学校、走特色教育之路呢?
一、找准特色办学的突破口
我们学校是一所农村小学,学生家庭的基本特点是:父母的文化素质普遍不高,初中及以下文化程度的比例较大;父母有的长时间在城区上班,早出晚归,有的远离家乡到外地务工,与孩子接触的时间很少;管孩子的大多是爷爷奶奶,对孩子较宠爱,往往忽视孩子的思想品德、行为习惯教育。
同时由于新课程改革的大环境的影响,学校的对外联系、对内反思日益加强。因此,学校的未来发展面临更多更大的机会和其他不确定因素。在这一背景下,学校决定以特色项目为突破口,以学生全面发展为工作的重点,以文明班级创建和课外兴趣小组训练为切入点,全力推进学校的特色建设,促进素质教育的全面深化,加快学校教育现代化的进程。
二、创建特色教育的载体
1.加强班级特色的创建工作。依据班主任的特长,班级学生的兴趣爱好等,确定恰当的班级特色,如:演讲与口才、文艺表演、手工制作等,围绕特色,布置班级文化,营造氛围,使学生的个性得到张扬,人人都得到发展。使学校特色与班级特色共存,努力做到班班有特点,生生有特长。
2.组建课外兴趣小组。根据学校教师专业特长,组建声乐、舞蹈、美术、书法、体育等多个兴趣小组,通过课外兴趣小组训练陶冶学生审美情操,培养学生认真负责的行为习惯,提高学生的品行质量,为少年儿童打下终身受益的基础,同时提高教师的素质,让专业教师发挥其特长,更好的为学校服务,提升学校的品位。
为加强常规督促管理,避免兴趣小组的随意性和盲目性,我们坚持“六定”。一定活动课程,在全面了解教师和学生兴趣、特长的基础上,结合学校的实际,开设兴趣小组课程;二定活动目标,重点针对校队兴趣组的活动成果进行考核,纳入期末评定的重要依据;三定活动时间,兴趣小组活动列入教学计划,每天一课时的固定活动时间;四定活动内容,辅导教师要注重校本教材的开发,研究选择教学内容,开学初制定教学计划,认真备课;五定辅导老师;六定活动地点,确保各兴趣小组固定的活动地点。
3.深化校本课程建设。校本课程要提供给学生和教师多种选择,使师生能选课教、选课上,并且形式多样:教授、讲座、活动体验等同时开展;同时,加强校本课程的科研工作,使课程的开发真正做到师生共同开发,并加强同社区的课程开发联合力度。另外,根据我校的实际情况,校本课程的课程内容体现地域文化特征,即充分体现我校农村小学的文化特质。(比如:校内开展的特色绳操、滚铁环、剪纸等活动,野外活动开展的植物认识、农作物的认识以及各类作物的生长和生产过程的认识等校本教育活动。)
三、特色办学的具体措施
1.做好保障工作,如开辟活动场所及配备各类教具、学具。
2.充分组织开展好各类活动,在活动中促进特色工作的有序、有效开展。
3.积极参加上级开展的各类活动比赛,争取高层面创出佳绩。
4.初步构建起科研先导的管理机制。在特色创建过程中,我们将加强科学研究,成立特色建设课题研究小组,对发展过程中的问题进行研究。将实践与理论所取得的成果进一步巩固与推广,呈现良性循环、螺旋发展的好势头。
5.培养、造就一支会研究、有作为、有贡献、有特色、有声誉的骨干教师队伍。定期进行技能培训及教师竞赛活动。
6.建立完善实施方案与计划,逐步调整教学策略,编写校本教材,优化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构建适合各阶段学生学习的教学内容,创造适合学生认知规律和身心特点的教学过程。
7.创建好特色学校的校园环境氛围。利用多媒体,建立“特色建设”专题栏目,扩大信息化建设阵营,唱响特色教育主旋律,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发展进程。我们将以网络为传媒,在信息输出的同时,我们更要在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互动与交流中吸收、融合有效信息,促进特色学校的进一步发展与完善。
总之,依据自身特点,立足本校,因地制宜,一定会让我们的特色教育可持续发展,真正把我们的学校打造成有特色的农村小学。

❾ 如何促进农村小学教育均衡发展

对于当前教育发展中存在的不公平问题,人们感受最直接、反映最强烈的,是义务教育发展的不均衡。义务教育作为政府提供的基本公共服务,具有强制性、免费性和普及性,是最应体现教育公平的领域。抓好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就抓住了促进教育公平的关键。
近年来,在推动义务教育全面普及的同时,党和政府积极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2005年,教育部专门印发《关于进一步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若干意见》,明确要求把义务教育工作重心转到均衡发展上来。2006年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将均衡发展纳入法制化轨道,强调各级政府的法定义务。《规划纲要》提出用10年左右的时间实现区域内义务教育基本均衡的目标和一系列具体政策措施。
当前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还存在一些突出问题。如城乡、区域之间发展差距仍然较大,区域内校际之间资源配置不均衡,优质教育资源短缺、辐射面窄等。要以保障公民依法享有受教育的权利为基本要求,以提高教育质量、促进内涵发展为重点,通过合理配置教育资源,推进基本公共教育服务均等化,把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提高到新水平。
一是“提质量”。在人人都有学上之后,人们对教育公平的关注主要体现在教育质量上。促进均衡发展要把提升质量作为根本,更加注重教育的内涵发展。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推进素质教育,深化教学内容、课程体系和教学方法改革,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切实减轻学生课业负担,让学生从应试教育的重压下解放出来,生动活泼学习、健康快乐成长。 二是“缩差距”。城乡免费义务教育全面实现后,城乡、区域间发展不均衡上升为义务教育的主要矛盾之一。促进均衡发展,就要大力加强对农村和中西部地区义务教育发展的支持。在财政拨款、学校建设和教师配置等方面向农村倾斜,尽快形成城乡同标准、一体化发展的格局。加大中央财政支持力度,完善对口支援制度,促进老少边穷地区义务教育发展。很多地方为此进行了积极探索,如成都积极统筹城乡教育发展,大力推进城乡教育一体化;广东省开展“千校扶千校”活动,组织发达地区1000所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对口帮扶欠发达地区薄弱学校,收到良好效果。
三是“重配置”。合理配置资源是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根本措施。陕西吴起县投入5亿多元统一全县建校标准,实现了办学条件均等化;安徽铜陵市鼓励教师跨校兼课、兼职,促进了高水平教师资源共享。要从硬件、软件等各方面促进区域内教育资源均衡配置,努力办好每一所学校。推进学校标准化建设,取消设置重点校和重点班,统一学校公用经费和生均教育经费标准,加大薄弱学校改造力度。实行区域内教师和校长交流制度,加强薄弱学校教师队伍建设。加强教育信息化建设,搭建优质教育资源共享平台。
四是“建机制”。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也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必须建立长效机制。要打破校际和城乡之间的分割,形成城乡和地区义务教育共同发展机制。认真总结一些地方探索的学区管理、集团化办学、农村九年一贯制、示范性高中和重点高中招生指标定向分配到初中等做法和经验,创新教育管理运行机制。强化督导评估,建立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评估和激励机制。
还应注意的是,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不是“削峰填谷”搞平均主义,更不是一个模式办学,千篇一律、千校一面。在大力扶助薄弱学校的同时,要鼓励优质学校继续办出水平、办出特色。
● 如何解决农民工子女上学难问题?
随着我国城镇化进程和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加快,进城务工的农民工数量逐年增加,农民工子女的教育问题也日益凸显。据统计,2009年我国义务教育阶段农民工随迁子女适龄人数达到997.1万人。如何给这些孩子一张安稳的书桌,让他们像城市的孩子一样接受义务教育,健康成长,是促进教育公平必须解决的重大课题。
为解决这一问题,党和政府采取了一系列重要举措。早在2001年,就明确提出了以流
入地政府为主、以公办学校为主依法保障流动人口子女接受义务教育权利的“两为主”政策。2003年,国务院办公厅发文要求多渠道安排农民工子女就学,在入学条件等方面与当地学生一视同仁。2006年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规定,把接纳非户籍居住地上学的儿童纳入政府管理的范畴。2009年中央财政下拨20亿元,专项用于补充接收农民工子女的城市义务教育阶段学校的公用经费和改善办学条件等。各地也纷纷出台政策,保障农民工子女接受义务教育的权利。 经过这些努力,很大程度上缓解了农民工子女就读难的问题。但目前一些地方仍然存在公办学校入学“门槛高”、农民工子女学校教学质量低等问题。而且随着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加快,这一问题将更加突出。如何进一步解决好农民工随迁子女的上学问题呢? 强化流入地政府责任。广大农民工为流入地城市的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流入地政府要切实负起责任,保障农民工子女平等接受义务教育。将农民工子女义务教育纳入当地教育发展规划,指导和督促公办中小学认真做好接收就学和教育教学工作。建立农民工子女接受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将所需经费纳入地方财政保障范畴,对接收农民工子女人数较多的学校给予补助。制定农民工子女接受义务教育的收费标准,做到与当地学生一视同仁,采取措施帮助家庭经济困难的农民工子女就学。 发挥公办学校主渠道作用。充分挖掘公办中小学潜力,合理调整和完善学校布局,新建、改扩建一批学校,尽可能多地接收农民工子女就学。降低入学门槛,简化入学手续,不得随意设置入学条件限制。对农民工子女接受义务教育要与当地学生在收费、管理等方面同等对待,不得违反国家规定加收借读费及其他任何费用。 扶持社会力量办学。农民工子女在短时期内完全进入公办学校就读还不太现实,必须进一步发挥民办农民工子女学校的作用。要将农民工子女学校纳入民办教育管理范畴,制定审批办法和设置标准,在办学场地、办学经费、师资培训、教育教学等方面给予支持和指导。加强对这类学校的督导工作,规范其办学行为,促进其办学水平和教育质量的提高。 推进户籍制度改革。解决农民工子女入学问题,根本上要解决农民工的“身份”问题。2010年6月,广东省出台有关规定,实行农民工积分制入户城镇政策,只要积满60分,农民工就可以申请入户,其随迁子女就学问题也将得到有效解决。应逐步放宽中小城市和小城镇落户条件,逐步解决符合条件的农业转移人口在城镇落户,吸纳有条件的农民工转为城镇居民,使其子女真正享受“同城待遇”。
此外,随着很多农民工子女开始进入高中阶段,他们接受“初中后教育”的问题也日益凸显出来。由于借读费用昂贵、户籍障碍、高考政策限制,以及各地在教材、课程等方面的差异,使得他们在流入地接受高中教育难度更大。应研究制定农民工子女在当地参加升学考试的办法,让流入地高中和中等职业学校的大门也向他们敞开。 ● 如何保障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上得起学?
2009年8月16日,来自四川广安的小张怀揣录取通知书,惴惴不安地来到中国科技大学新生报到处报到。刚出家门时还为学费发愁的小张马上安心了:在出示有关证明后,马上通过“绿色通道”顺利办好了入学手续。“不带一元钱,也可进校园”,为保证家庭经济困难学生顺利入学,全国高校普遍建立了“绿色通道”制度,对经济困难学生一律先办理入学手续,再根据核实的情况,采取不同的措施予以资助。
“不让一个孩子因家庭经济困难而失学”,是教育公平的重要体现,是切实保障全体人民特别是困难群体受教育权利的必然要求。由于各种原因,我国城乡还有一些学生家庭经济比较困难,这些孩子的上学问题一直牵动着党和政府的心。近年来,国家资助政策体系不断完善:在义务教育阶段,全面免除学杂费,为农村学生提供免费教科书,为家庭经济困难的寄宿生提供生活补助;在中等职业学校,建立了较为完善的保障制度,国家助学金每年资助近1200万人,总资助面达在校生的90%,同时从2009年秋季学期起,对中等职业学校农村家
庭经济困难学生和涉农专业学生免除学费;在高等学校,建立健全国家奖助学金制度和国家助学贷款制度,每年资助约450万人,总资助面超过20%。 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政策体系,是国家对困难学生资助强度最大的制度安排,也是困难学生得到实惠最多、人民群众最满意的制度安排。要不断完善这一政策体系,把各项资助措施落到实处,确保每一个学生接受教育的基本权利,无论哪个教育阶段,都不能让学生因家庭经济困难上不起学。
扩大资助范围。资助范围要在现有基础上,向各个教育阶段、各级各类学校延伸。鼓励各地对家庭经济困难幼儿入园提供资助;推进把普通高中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纳入国家助学体系;逐步扩大中等职业教育免费范围,在免除农村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和涉农专业学生学费基础上,将政策实施范围扩大到城市低收入家庭子女;完善研究生资助政策,设立研究生国家奖学金。这样,就能逐步建立起从学前教育到研究生教育的全过程资助体系,实现“应保尽保”。
提高资助标准。由于国家财力有限,目前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资助标准还不高。要随着经济社会发展,不断加大资助力度,让这些孩子不仅上得起学,而且逐步上得好学。提高农村义务教育家庭经济困难寄宿生生活补助标准,改善学生营养状况。根据经济发展水平和财力状况,建立国家奖助学金标准动态调整机制。
落实资金保障。完善资助体系,资金投入是基础。中央和地方财政要足额安排应当负担的资金并及时拨付到位。省级政府要做好统筹协调,完善省对下转移支付制度,确保应承担的资金不折不扣地落实到位。高校和中等职业学校要从其事业收入中提取4%—6%的资金,用于助学。加强对各项资助经费的管理使用、审计监察,提高经费使用效益,把国家有限的财力用好。
动员社会力量。长期以来,社会力量在资助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就学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比如,希望工程实施20年来,募集资金超过56亿元,援建希望小学15900多所,资助失学孩子340多万名。要继续在全社会大力弘扬崇文重教、扶危济困的文明风气,完善各项引导激励政策,形成社会各界关心教育、帮助困难家庭学生的良好氛围。
“同在蓝天下,共同成长进步”,是全国亿万孩子的共同心愿;“努力办好每一所学校,教好每一个学生”,是党和政府的庄严承诺。随着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在全党全社会的共同努力下,让所有孩子都站在公平的起跑线上,让祖国的花朵共享一片蓝天的目标,必将逐步变为现实。

阅读全文

与农村小学教育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小学读书计划表格模板 浏览:342
小学语文四年级感叹句 浏览:243
天通苑中山实验小学 浏览:596
小学三年级语文补习班内容 浏览:921
吉安师范附属小学作文 浏览:396
小学教师备课网站 浏览:1
私立美男学院 浏览:383
小学六年级上册语文第六单元试卷凉州岛 浏览:915
小学1年级手gong大全 浏览:459
小学生手抄报的图片大全图片大全 浏览:68
小学健康知识讲座 浏览:120
小学毕业季适合发老师的句子 浏览:451
汕尾凤山中心小学校长 浏览:606
小学生毕业汇演舞蹈 浏览:702
小学生抗击疫情的表演 浏览:107
私立华联大学本科 浏览:61
小学三年级作文我想谢谢你400 浏览:855
中小学生睡眠问题 浏览:174
小学生公共生活守规则教案 浏览:313
淮河私立学校 浏览: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