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教育计划 > 小学教育学复习资料

小学教育学复习资料

发布时间:2020-11-28 06:13:53

『壹』 考研小学教育学917如何复习

考研小学教育学917的复习方法,可以到网上买一套答题做一做。

『贰』 !紧急求福建省教师资格证(小学)《教育学》和《教育心理学》总结清晰的复习资料,能让我复习效率更高

教育学复习资料
.为什么说教育实体的出现,意味着教育形态已趋于定型?
(1)教育主体确定;(2)教育对象相当稳定(3)有相对稳定的活动场所和设施;(4)形成习了的文化传播活动;(5)由以上因素结合人形成的独立的社会活动形态。
2.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主义教育家在智育方面提出了哪些新的观点?
(1)扩大教学内容的范围,增加新的学科内容(2)改变经院主义的学风,注意调动学生的兴趣,营造生动活泼的教学气氛;(3)恢复古希腊重视美育的传统,将美育善结合起来
3.简述《学记》中的教学思想。
(1)主张启发式教学:主张开到学生,但不要牵者学生走;对学生提出比较高的要求,但不要使学生失去自信;向学生指出解决问题的途径,但不提供现成的答案。(2)强调教学要循序渐进。
4.筒述夸美纽斯关于“教育适应自然”的思想。
(1)人是自然的一部分,人都有相同的自然性,都应受到同样的教育;(2)强调教育要遵循人的自然发展规律;(3)要进行把广泛的自然知识传授给普通人的“泛智教育”而不是仅强调宗教教育。
5.简述1939年凯洛夫《教育学》的主要特点。
.(1)重视智育在全面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 (2)肯定课堂教学是学校工作的基本组织形式, 强调教师在教育和教学中的主导作用。(3)系统 论述了教学原则与教学。
6.近代教育与古代教育相比较,出现了哪些变化?
(1)国家加强了对教育的重视和干预,公立教育崛起;(2)初等义务教育的普遍实施;(3)教 育的世俗化;(4)重视教育立法,强调以法治教
7.夸美纽斯对教育学的发展作出了哪些贡献?
(1)构建了教育学的学科基本框架,和确定了教育学的基本研究内容;(2)论证了普及义务教育 的天然合理性;(3)从理论上论证了教育适应自 然的思想;(4)在教育史上首次提出并论证了一 系列教学原则;(5)从理论上论证了“学年制” 及“班级授课制”。
8.简述现代教育制度的发展趋势。
(1)加强学前教育并重视与小学教育的衔接; (2)强化普及义务教育,延长义务教育年限; (3)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朝着相互渗透的方向发 展;(4)高等教育的类型日益多样化;(5)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的界限逐渐淡化;(6)教育制度有利与国际交流。
9.凯洛夫教育学的主要缺陷及对我国教育的负面影响表现在哪些方面?
.(1)忽视了学校的自主性;(2)忽视了教师的自主性;(3)忽视了学生的自主性;(4)过于强调了课程、教学大纲、教材的统一性、严肃性,忽视了课程、教学大纲、教材的灵活性和不断变革的必要性。
10.为什么说赫尔巴持对科学教育学体系的建立作出了巨大贡献?
1806年出版了《教育学讲授纲要》,主张将教学理论建立在心理学的基础上,把道德教育理论建立在论理学基础上,从而奠定了科学教育学的基础。
11、20世纪后教育的改革和发展呈现出哪些新的特点?
(1)教育的终身化。终身教育的本质在于,现代人的一生应该是终身学习、终身发展的一生。(2)教育的全民化。全民教育是近十年来在世界范围内兴起的使所有人都能受到基本教育的运动:’这一运动对发展中国家有特别重要的意义:(3)教育的民主化。它追求让所有人都受到同样的教育及追求教育的自由化。(4)教育的多元化。它是世界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多元化在教育上的反映。具体表现为培养目标、办学形式、管理模式、教学内容、评价标准的多元化等。(5)教育技术的现代化。指现代科学技术在教育上的运用,并由此引起教育思想、教育观念的变化等。
12.联系实际谈谈赫尔巴特教学理论与杜威教学理论的差异。
(1)赫尔巴特是传统教学理论的代表:(1)强调课堂教学的作用,注重系统知识的传授;(2)强调教材的重要性,主张学生以学习间接知识为主;(3)强调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核心及权威地位。
(2)杜威作为现代教育的代言人,其教学思想与赫尔巴特针锋相对:(1)强调目的与活动的统一,主张“从做中学”,在问题中学习;(2)强调教法与教材的统一,教学的任务不仅在于教给学生科学的结论,更重要的是要促进并激发学生的思维,使他们掌握解决问题的科学方法;(3)强调儿童在教育中的中心地位。(论述题 未联系实际者酌情扣分)
13.简述近现代中国小学教育的发展特征。
(1)逐步明确了小学教育为普通教育、义务教 育的性质;(2)学制改革

『叁』 《小学管理学》复习题要点

新课程的核心理念是( )
A. 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
B. 目标导向
25. 过程导向
C. 工作分析
D. 关注情境阶段
B. 关注学生阶段
C,图书角布置等属于( )
A、 教育是有意识,我国教育发展的工作方针包括,这种抽样方法属于( )
A. 系统抽样
B. 学校的组织和制度文化
D. 学校的非正规文化
19、 ( )是对人才培养质量和规格的要求。这种教育研究方法被称为( )
A. 单一式
B。这种教材编写的方式属于( )
A,3. 复杂性
B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复习总结(一)
整理. 提高每一位教师的教学水平
26、 学校文化的核心是( )
A. 学校的物质文化
B. 学校的精神或观念文化
C,采用“课描”写作手法,以讲故事方式呈现研究结果. 螺旋式
D、 研究者关注事件,提示教育现象:是由教育的系统性和人的身心发展的连续性决定的
5、 小学教师的特点
(1) 复杂性. 关注生存阶段
D. 关注自我感受阶段
27、 按小学生的年龄. 直线式
C. 斯宾塞的《教育论》
C. 初生婴儿吸奶
C. 成人学开车
D. 木匠教徒弟手艺
16:1、 学校教育与生产劳动相脱离始于( )
A. 实验研究
B. 调查研究
C,父母有义务让孩子上学,全社会有义务)
(4)小学教育的全面性(体现在、 一位新老师把大量时间花在维持自己与同事、领导的关系上、 小学教师的素质,体现在:
(1) 职业道德素养、 学校管理的三要素. 活动课程
B. 综合课程
C. 党支部领导制
D. 教工管理制
13、家长提高升学率的需求
D、 下列不属于教育现象的是( )
A. 妈妈教孩子洗衣服
B、有目的的培养人的活动。
15. 总务工作管理
11. 壬寅学制
B. 癸卯学制
C. 示范性
B. 壬子癸卯学制
D. 壬戌学制
3. 显性课程
D. 隐性课程
22、 布鲁纳认为、 学校管理的过程包括:计划. 更好地提高学生成绩
C:优先发展、育人为本、组织管理能力、协调能力、性别随机抽样取调查样本、健康的心理. 复杂性
C. 主体性
D. 长期性
31、 教育学生就必须了解学生的年龄特征,这是对教师( )方面提出的要求
A. 马列主义修养
B. 教育科学知识
C. 文化科学知识
D. 专业知识
32、 陶行知先生的“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的教育信条体现了教师的( )素养。
A. 教育理论知识
B. 崇高的职业道德
C. 文化科学知识
D. 过硬的教学基本功
33、 新课改整体设计九年一贯的义务教育课程,在小学阶段( )
A. 以综合课程为主
B. 以分科课程为主
C. 分科课程与综合课程相结合
D. 分科课程为主,综合课程补充
34、 学校管理是由( )三个基本要素组成的
A. 管理者、管理内容、管理对象
B. 管理者、管理方法、管理对象
C. 管理者、管理措施、被管理者
D. 管理者、管理手段、管理对象
35、 王老师是负责管理学生学籍的老师,每年新生入学和毕业生毕业时都是他最忙的时候,王老师隶属于学校组织机构中的哪一个( )
A. 总务处
B. 教务处
C. 教研组
D. 校长办公室
36、 《国家中长期的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指出,今后我国教育工作的根本要求是( )
A. 促进公平
B. 育人为本
C. 改革创新
D. 提高质量
37、 ( )是校本课程开发的主要力量
A. 教师
B. 学生
C. 校长
D. 社区人员
38、 贯彻新课程“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首先应该做到( )
A. 充分地传授知识
B. 尊重学生人格、关注个体差异
C. 培养学生正确的学习态度
D. 让学生自主地选择课程
39、 20世纪50年代末以美国教育家布鲁纳为代表提出来的课程理论是( )
A. 学科课程理论
B. 结构主义课程理论
C. 实用主义课程论
D. 综合课程论
40、 编写教科书的直接依据和国家衡量各科教学的主要标准是( )
A. 课程
B. 课程标准
C. 课程计划
D. 课程目标
41、 教师开始关注学生的个别差异和不同需要,并考虑教学方法是否适合学生等问题。这表明该教师处于专业成长的( )
A. 关注生存阶段
B. 关注情境阶段
C. 关注学生阶段
D. 关注发展阶段
42、 提出教师成长公式“经验+反思=成长”的是( )
A. 加涅
B. 罗森塔尔
C. 戴尔
D. 波斯纳
43、 语文教师所具有的语文学科基础知识属于( )
A. 本体性知识
B. 条件性知识
C. 实践性知识
D. 文化知识
44、 前苏联凯洛夫主编的,力图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系统研究教育问题,总结前苏联20世纪20~30年代教育正反两方面经验,并对我国有着广泛影响的教育专著是( )
A. 《普通教育学》
B. 《大教学论》
C. 《民主主义与教育》
D. 《教育学》
45、 提出“泛智”教育思想,探讨“把一切事物交给一切人类的全部艺术”的教育家是( )
A. 培根
B. 夸美纽斯
C. 赫尔巴特
D. 赞科夫
46、 教师围绕某一教育现象,采用问卷、谈话、座谈等多种形式收集资料,并对所获得的资料进行定量、定性分析,指出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建议的研究方法属于( )
A. 调查法
B. 观察法
C. 实验法
D. 个案研究法
47、 简述小学教育的特点
答:教育对象具有特殊性、小学教育具有基础性、小学教育具有义务性、小学教育具有全面性
48、 简述小学教师的劳动特点
答:复杂性、创造性、示范性、劳动时间的延续性和劳动空间的广延性、长期性、系统性
49、 简述课程计划的含义和内容
答:课程计划是根据教育目的和不同类型学校的教育任务,由国家教育主管部门制定的有关教学和教育工作的指导性文件。
课程计划的内容:课程设置、学科顺序、课时分配、学年编制、学周安排
50、 简述新课程改革的具体目标
答:(1)实现课程功能的转变
(2)体现课程结构的匀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
(3)密切课程内容与生活和时代的联系
(4)改善学生的学习方式
(5)建立与素质教育理念相一致的评价与考试制度。
(6)实行三级课程管理制度(指的是国家、地方和学校三级)
51、 简述教育的三要素及其关系
答:教育的三要素是教育者、受教育者和教育影响。教育的三个基本要素既相互独立,又相互联系。教育者是教育影响和受教育者之间的纽带,受教育者是选择和施加教育影响的对象,教育影响是教育者对受教育者作用的桥梁,是教育实践的工具,是教育者与受教育者相互作用的中介。,由易到难的方式编排、教育目的的全面性,2、教育任务的多样性、改革创新、促进公平、愉悦的情感、 在教育过程中,“统计与概率”这一内容按照由浅入深. 教育方针
B. 教育政策
C、教育科研能力、自我调控与反思能力、教育机智
(4) 心理素养:是社会发展的基础,是个体发展的基础. 全面性
C,依此而建立的课程理论是( )
A. 网络全书式课程理论
B. 综合课程理论
C,是教育的核心问题
A,无论我们选择何种学科,都务必使学生理解该学科的基本结构、教学上不断更新、实施、检查. 政治素养
B. 职业道德素养
C、 从课程论的视角来看,教室座位安排、教师的“教育机智”
(3) 示范性
(4) 劳动时间的延续性和劳动空间的广延性
(5) 长期性
(6) 系统性. 创造性
D. 满足社会. 教育目的
D. 教育目标
20、 《国家中长期的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使关键概念和基本原理得以重复出现,逐步扩展. 壬子癸卯学制
2、 以美国学制为蓝本,一直沿用到全国解放初期的现代学制是
A:德智体美劳)
4:图书馆六楼

1、 我国实行的第一个现代学制是
A. 壬寅学制
B. 长期性
6. 癸卯学制
C. 壬戌学制
D、 发挥教育合力必做注意三种教育形态的有机结合,这三种教育形态是( )
①家庭教育 ②学校教育 ③社会教育 ④自我教育
A. ①②④
B. ①③④
C. ①②③
D. ②③④
14、总结
12、 我国现阶段中小学的管理体制是( )
A. 校长负责制
B. 校务委员会制
C. 封建社会
D. 资本主义社会
17、 一般认为,教育学成为一门独立学科的标志是( )
A. 卢梭的《爱弥儿》
B. 全民性
D:管理者,这表明其成长阶段处于美国学者福勒与布朗提出的生涯关注理论中的( )
A:思想品德管理、教学工作管理. 有意抽样
28、提高质量。
21、良好的人际关系
7、 关爱学生是教师应具有()
A. 赫尔巴特的《普通教育学》
D. 夸美纽斯的《大教学论》
18:对待事业要忠于人民的教育事业、对待学生要关爱学生、对待集体要团结协作、对待自己要做到为人师表
(2) 知识素养:基础知识和专业知识(教育学、心理学、管理学等知识)
(3) 综合能力素养:语言表达能力,小学课程内容具有基础性)
(3)小学教育的义务性(体现在. 义务性
B、 教学管理工作的核心是
A. 教务行政管理
B,教师对突发性事件(例如化学实验事故)作出迅速、恰当的处理被称为“教育机智”. 思想品德教育管理
C. 教学工作管理
D:体力+脑力(体现在. 叙事研究
D. 行动研究
29、 “小学教育是向儿童实施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教育”指的是小学教育的( )
A、教务行政管理、总务工作管理
10. 实用主义课程理论
D. 结构主义课程理论
23、 在小学教课书中. 分层抽样
C. 目的抽样
D. 原始社会
B. 奴隶社会
C. 活动式
24、 美国课程专家泰勒在《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一书中提出的课程开发模式为( )
A. 任务分析模式
B. 示范性
C、劳动对象的差异性)
(2) 创造性:体现在:因材施教:国家有设立学校使人民享受教育的义务、管理手段、管理对象
9、 小学管理的基本内容. 知识素养
D. 能力素养
8:优良的个性品质,这反映了教师劳动的( )特点
A、 小学教育的基本特点:
(1)教育对象的特殊性
(2)小学教育的基础性(体现在. 法制性
30、 学生的“向师性”和模仿性的心理特征决定了老师的劳动具有( )
A

『肆』 小学教育学复习资料

小学教育学(中等师范)复习资料:第八章教育法
一、教育的国家化和教育法的产生
19世纪下半叶,由于教育向世俗化的过渡和公共的国民教育的迅速普及,教育开始成为对社会发展具有举足轻重意义的社会性事业,这就要求扩大国家直接干预和调整文化教育发展的职能,更有效地发挥国家管理教育事业的作用。因此,欧美各资本主义国家纷纷把教育纳入国家活动之中,用行政手段发展公立学校体制,用法律的手段确立义务性的国民教育制度。这样一种趋势,在教育史上被称为教育的国家化。
教育管理的国家化和国家教育权力的产生标志着教育权结构的一次历史性转换。在这之前,教育在很长时期内一直是父母的一种自然权利。学校产生以后,父母的教育权就委托给了学校和教师,从而构成了学校、教师、父母和子女之间的具有私事性质的社会关系。进入现代社会以后,教育的国家责任成为一种历史的必然。通过法律的手段确立国家的教育权力,加强教育管理的集中性、统一性和权威性,建立一个强有力的行政系统,是有效地实现教育的国家责任的客观需要。
另一方面,在现代社会中,复杂的教育运行过程要做到有序化、科学化,仅仅依靠教师的个人努力是远远不够的。它要求教育工作必须依准 ,体现国家的整体利益。
教育法是现代教育发展的产物,是现代国家的一个重要立法领域。随着现代教育的发展,它不仅表现为法律数量的大规模的增长,而且表现为法律地位的增强,法律调整的扩大,以及法律向教育领域的各个方面,各个层次进行的愈来愈大规模的功能扩张。
二、国外教育法发展的历史及其特点
西方国家教育法的历史发展经历了四个阶段。
1.零星立法阶段
文艺复兴以后,欧洲的某些国家,特别是德意志的某些公国,就已颁布关于强迫教育的法令。而在现代工厂制度的推动下,才产生了教育向现代化的过渡,并产生了现代意义的教育立法。因此,最早的具有现代意义的教育立法是在工厂法之中。从19世纪初叶起,英、法、瑞士等国都先后制定了一系列工厂法规,其中重要的条款几乎都涉及童工问题。
2.专门对普及义务教育进行立法阶段
大工业生产发展为教育的普及创造了客观条件,并促成各国纷纷开始进行义务教育的立法活动。最初的普及义务教育立法主要是围绕初等教育的强制性、免费性和公共性三大主题展开的。
3.广泛进行教育立法的阶段
广泛地进行教育立法是随着资产阶级加强对行政控制的过程而出现的。这个转变从19世纪中期开始酝酿,20世纪初开始,20世纪30年代至50年代在主要的资本主义国家达到高潮。
4.教育的综合立法阶段
第二次大战以来把教育看作是一个整体和社会子系统,把教育立法看作一项综合性的法治工程,在加强教育立法的同时注重教育法治工程与整个社会工程的协调。教育法在广度和深度两个方面都有了飞跃性的发展。从广度上看,教育已日益为各国立法所重视,教育法规在所有法规中所占的比重越来越大。从深度上看,教育立法已深入到教育活动的各种内部和外部的社会关系,对教育的调节开始形成一个综合性的法治工程。
三、我国教育法制建设的现状与前瞻
20世纪70年代末以来,相继由国家最高权力机关颁布了6部教育方面的法律,它们分别是:1980年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条例》,1986年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1993年分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1995年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1996年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和1998年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
我国的教育法体系由纵向4个层次和横向6个部门构成。
教育法位于我国教育法体系的第一个层次。它是以宪法为依据制定的基本法律,主要规定我国教育的基本性质、地位、任务、基本法律原则和基本教育制度等。教育法是全部教育法规的“母法”,是协调教育部门内部以及教育部门与其他社会部门相互关系的基本准则,也是制定教育部门其他法律法规的依据。作为教育领域的基本法律,教育法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定。
部门教育法位于我国教育法体系的第二个层次,主要调整各个教育部门的内外部关系。由义务教育法、职业教育法、高等教育法、成人教育法、教师法和教育经费法6个部门组成。每一部门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或其常务委员会制定单行法律。
教育行政法规位于教育法体系的第三个层次,主要是为实施教育法和各单行法而制定的规范性文件。属于这一层次的行政法规由国务院制定和发布,它应是我国教育法的主体。
最后,地方性法规、自治条例、单行条例和教育行政规章位于教育法体系的第四个层次,它不仅数量最多,而且规定的也最为具体、详细。

小学教育学(中等师范)复习资料:第六章学校咨询与辅导
第一节 学校咨询与辅导概述
一、学校咨询与辅导的发展概况
(一)早期的职业指导活动
现代的学校咨询与辅导(以下简称学校咨询)起源于20世纪初美国的“指导运动”。当时社会和教育部门对学生们择业求职及职业适应上面临的各种困难越来越关注,于是开始设立帮助机构以提供职业指导。帕森斯率先于1908年在波士顿成立了职业介绍所,并于随后出版了《选择职业》一书。此后有关职业指导的课程或讲座引进到一些学校,政府也在20年代开始规定学校应开设职业指导课程。30年代逐渐地开始有人在学校内成立教育与职业辅导中心,帕特森和威廉森于1938年出版的《学生指导技术》,初步总结了对学生进行指导的理论和实践。在这一阶段帮助学生的活动主要定位在指导,它的特点是,帮助者处于主导地位,根据其丰富的知识经验,专业技能,评估学生的特点,提供与职业有关的信息,为学生的决策起导向作用。
(二)心理咨询与治疗活动的开展
心理卫生运动是学校咨询的另一个来源。20世纪初,精神分析疗法就在精神疾病的治疗中开始占据重要的位置,其主要的诊疗方式就是心理学家和病人进行系统的会谈。到四五十年代,心理咨询开始作为独立的专业领域在学术界和社会上获得承认,1942年,罗杰斯出版了《咨询与心理治疗》一书,强调咨询的过程应当充分重视当事人认识和改善自我的能力与责任,提出了“当事人中心”的观点,指出咨询者不应当扮演居高临下的仲裁、指示的角色,而是以平等、真诚的态度,认真倾听、接受和鼓励当事人表达情感、认识自己、激起改善的愿望。在学校咨询领域,学生在学习和生活的适应当中出现的各种困难与障碍日益受到重视。这一阶段,对学生的咨询的治疗活动,取代指导活动而成为主角。
(三)面向全体学生的发展
自20世纪60年代以来,在政府支持下,学校咨询的工作开展得越来越普及。与此同时,心理学界以马斯洛为代表的人本主义思潮产生了重要的影响。沃恩发表《变化世界中的咨询者》强调咨询服务不应当只是局限于少数学生的治疗矫正,而要关心全体学生的发展需要。布洛克尔在《发展性咨询》中提出,咨询应当帮助广大学生认识、理解和接受自己,度过发展过程中的危机。越来越多的学者认为,咨询应该以预防问题的发展为目的,而不是等到造成严重的行为障碍再去忙于矫治。到70年代,发展性指导已经成为学校咨询的重要工作内容。
目前在学校咨询当中,指导的模式、治疗的模式和发展的模式共存共生,既有互相借鉴,也有综合运用。学校咨询也越来越强调学生所处独特环境的影响,使帮助更有针对性,如跨文化咨询成为关注的热点。美国是世界上心理咨询待业最为发达的国家之一,其学校咨询也形成了比较完善的体制。
二、学校咨询与辅导的基本任务★★★
从根本上看,学校咨询的目标在于为全体学生的健康发展提供帮助。具体而言,不同处境的学生所需要的帮助可能是不同层次的,这就决定学校咨询的任务是多层次的,一般可分为缺陷矫正、早期干预、问题预防和发展指导。
(一)干预与矫正
1.缺陷矫正。对于极少数长期处于恶劣环境下已经积累产生了严重的心理和行为障碍的学生,需要进行系统的矫正。
2.早期干预。面向少数学生进行,他们可能已经出现某种程度的心理和行为问题,如果得不到及时的帮助,就可能演变为严重的障碍。早期干预就是指在问题出现初期给学生以帮助。
(二)预防与发展
1.问题预防。对于部分学生群体来说,目前并没有明显的问题,但是某些心理素质比较薄弱的学生,有可能在一定环境条件下出现问题。问题预防就是指在可能的问题发生之前,主动开展各种形式的工作,提高学生将来问题的能力。
2.发展指导。面向全体学生进行。学生在不同的时期,面临不同的适应和发展的任务,可能会出现一些普遍性的问题。在此之前,我们就应该开展必要的指导活动,帮助学生成功完成心理—社会发展任务。
(三)预防与干预的平衡
从实际情况看,在学校咨询开展起来的地方,干预和矫治的任务比较容易受重视和强调。但现在西方国家相当强调学校咨询工作应当在干预和预防之间取得平衡。我国一开始也许可以更偏重发展性指导的任务,但今后也应当逐渐增强咨询服务方面的专业力量。
三、学校咨询与辅导的主要工作★★★
(一)针对学生的个别问题提供咨询服务
干预和矫治的任务主要是通过心理咨询活动完成的。主要的方式有个别咨询、团体咨询、电话咨询和通信咨询等。最主要的是在咨询室进行的面对面的咨询。
(二)在班级中开展以心理卫生为主要内容的课程辅导
预防和发展性指导的任务主要通过课程辅导的方式进行,常常以班级为单位开展。
(三)为其他教师和家长提任顾问或间接咨询
(四)配合学校教育需要开展必要的心理测评工作
(五)协调学校和社区咨询
第七章 教育测验与评价
第一节 教育测验
一、教育测验的概念
(一)概念界说
测量是给事物的某种属性给定数值的过程,回答了“有多少”的问题。教育测量包括了从身体身体素质到兴趣态度等多个方面。
测验是对于知识水平、情意状态、运动技能等的数量化测定,有广义和狭义之分。狭义的测验仅指一份测验卷子,而广义的测验指编制试题、施测、评分到报告成绩的全过程。在教育领域,测验只是测量的一种形式,主要用来测量学生的学业成绩和心理特点。如果说测量回答了“有多少”的问题,只考察量的大小,测验则回答了“某个人做的怎么样”的问题,包含了对测验结果的解释和评判。
规范的考试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编制试题、评定学生学业成绩的过程,如期中、期末考试。它与测验的区别有两种看法。第一种是从教育测量学中引出,认为测验更为规范,从试题编制、实施测验测验到评分过程都有严格的程序,而考试则是教师可自行安排,相对灵活,技术要求不高的测验形式。另一种观点与第一种正好相反,认为测验比较随意,而考试则较为正式。本书主要采用第一种观点。
评价是对某种教育活动的价值判断。评价包含定性描述或价值判断,更多的时候是两者兼而有之。
(二)测验的功能
测验具有以下功能:(1)激励功能;(2)诊断功能。诊断性测验主要考察两个方面,一个是看基础打得好不好,可否满足学习某种新知识的需要,另一个是看理解和掌握上有什么错误及其原因所在,它为教学提供了丰富的反馈信息,使教师能及时调整教学;(3)区分和选拔功能。升学考试就体现了测验的选拔功能,如高考;(4)评定功能。
二、测验的类型
从测验目的上考虑,可以分成安置性测验、形成性测验、诊断性测验和总结性测验。从测验内容上考虑,可以分成成就测验和学能测验。从规范程度上区分,可以分成标准化测验和教师自编测验。从结果解释所参照的标准区分,又可以分成常模参照性测验和标准参照性测验。
(一)安置性测验、形成性测验、诊断性测验和总结性测验
安置性测验的根本目的是分班、分组。安置性测验涉及的范围比较窄,难度也比较低。
形成性测验针对某一教学单元而设计,在教学过程中进行,其目的不在于评定学生,而是为了调控教学。
诊断性测验能够反映学习中常见的错误,诊断学习困难,特别是找到困难的成因。诊断性测验的目的是发现问题,评分不作为正式成绩。
总结性测验用于对学生学习情况的阶段性总结分析。在一个段落或一门课结束后,教师会编制一套试题,全面考察学生的掌握情况。现行小学学科测验多采用闭卷形式,有时候也要求学生完成实践性课题。
(二)标准化测验和教师自编测验
标准化测验在试题编制、施测和评分过程中有着严格的规范。标准化测验是由测验专家和教师共同编制的,试题质量较有保障。最典型的标准化测验是智力测验,如“比奈智力量表”。
教师自编测验是教师自己编制的测验,是在教学过程中针对教学实际引用现代测验原理编制的。教师自编测验针对性、灵活性强,能反映实际教学中遇到的特殊问题。
(三)成就测验和学能测验
成就测验是对学生学业成绩的检查,常结合具体学科而设。学校平时的课堂测验,期中、期末考试等,都是成就测验。
学能测验,又称学能倾向测验,它考察学生在课程学习中所获得的能力,与学业成就有较大关系。学能测验不局限于某门课程,关心各门课程都需要具有一般能力,主要包括文字推理测验和数字推理能力测验。学能测验一般在小学毕业前进行,能在一定程度上预测学生的发展潜力。
学能测验与成就测验的区别在于,成就测验针对具体的教学内容而定,着重考察知识的掌握情况;而学能测验的测验内容比较宽泛,侧重于能力考察。
(四)常模参照性测验和标准参照性测验
常模参照性测验是按照在特定群体中的相对位置决定成绩的好坏。选拔性考试一般是典型的常模参照性测验,如高考。常模参照性测验要在所定教学内容中,选出一些能区分出学生水平的题目,它不一定要面面俱到,但应该能拉开分数距离。题目难度以中等为宜,特别难和特别简单的题目要少一些。
标准参照性测验是考察是否达到了预先规定的标准,类似于各种执照考试,如驾驶执照考试。这种测验只关注考生是否达到了应该达到了应该达到的水平,而不去管别的考生怎么样。确定“合格”或“掌握”的标准是标准参照性测验能否取得成功的关键。标准参照测验往往是针对某几个特殊的知识点而设计,题目覆盖面广,并尽可能把所学的重要知识都反映出来。标准参照性测验不去刻意拉开学生间的距离,题目该难就难,该易就易,完全随知识点的要求而定。
常模参照性测验和标准参照性测验的区别是:前者着重同学间的比较,后者关心有没有达到预定的学习目标。常模参照性测验适用于选拔性考试和总结性评定;而标准参照性测验适用于诊断和发现学生的不足,从而为改进教学提供反馈信息。
三、良好测验的标准
好的测验都应当符合一定的要求,通常用实用性、信度、效度、难度和区分度等指标衡量测验质量。
1.实用性
实用性反映了试题的基本质量,其基本要求是便于组织,便于实施,节时省力。(便于组织。(2)测验便于实施。(3)容易评分。(4)结果要容易解释。
2.可信度
可信度又称信度,指测验结果的前后一致程度,表示了分数的稳定性和可靠性。具体要求是,先后两次用同样的试卷测查同一批学生,则两次测验的分数应该比较相近;对同样的答卷组织两次评分,评分结果相近。如果上述评分结果相差悬殊,就表示可信度很低。评分的客观性常用评分者信度来说明。
3.有效性
有效性在测量学上也称为测验的效度,指一个测验能测到预先想测的知识和能力的程度。估计测验效度的方法主要有两种:(1)内容效度,反映了题目对所考察内容的代表性问题。(2)效标关联效度,反映了测验分数和所选择的效标分数之间的一致程度。和信度相比,测验的效度更为重要。因为效度高的测验信度一定高。
4.难度
难度即测验的程度,提供了试题平均通过率的信息。一份试卷的难度取决于每一道题的难度。难度用全体被试在某题的得分率(P)表示。如果全部通过,难度为1;如果谁都没有通过,难度为0。难度值在0到1之间,难度值越大,表示题目越容易。高分段人数少,低分段的人数多,表示难度较高。高分段的人数多,低分段的人数少,表示难度较低。难度中等时,最容易拉开考生间的档次。不同的测验对难度有不同的要求,如选拔性考试难度以中等为宜,否则很难筛选。一般来说,某一道试题答对的学生少于20%时便是过深,答对的多于80%时则是偏浅。
5.区分度
区分度是测验能否拉开分数距离的指标。试题的区分度也称为鉴别力,表示某道题目能够将不同程度的学生鉴别开来的能力。试题难度直接影响区分度,特别难的题目大家都不会做,特别容易的题目大家都会做,这两种题目区分度都很低。反之,中等难度的试题的区分度比较高,难度为0.5的题目,区分度最大。
四、测验的编制和实施
(一)确定试题内容
在选择试题内容时,应设计测验蓝图。测验蓝图包括确定测验目的、测验内容以及编制双向细目表等内容。(1)确定知识点。(2)确定认知水平。(3)设计双向细目表。双向细目表是由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构成的的。
(二)选择试题类型
课堂测验的题型有客观题和论文题两种。客观题包括填空、判断正误和多项选择等题型。论文题包括简答题和论述题。因为客观题和论文题各具优缺点,所以搭配使用效果最佳。
(三)评分
计分方法可分为等级分和百分制两类。等级分在中国隋唐一代就广为使用,百分制则是20世纪初教育测量学的发展产物。等级制的计分方法除五分制和A、B、C、D、E外,还有许多变形。使用等级分的好处是避免了在同一分数等级上同学间的攀比,会减轻过分的分数竞争。但缺点在于,等级分比较粗略,不容易反映个体间细微的差别,评分尺度也较难把握。在评分时,教师要注意到自己对学生的看法可能会影响到评分过程。和百分制相比,等级制能避免“分分计较”的学习心理,减轻学生的考试负担。
(四)测验分数的解释
分数只有经过解释具有实际意义。解释分数时,既可以和其他同学的学习表现相比较,也可以和考核标准相对照。分数的意义是在比较中获得的。如同样考85分的两个同学,其分数值虽然相同,但反映出的水平和存在的问题并不完全相同。

『伍』 求黄济版,小学教育学的复习资料

学前教育吧,跟你的接近。不过不管你考哪个方向,基本都是统考教育学,参考书如下:
(一)教育学原理方面:
(1)王道俊、王汉谰的《教育学》
(2)全国十二所重点师范大学联合编写的《教育学基础》(教育科学出版社)
(3)黄济、王策三主编的《现代教育论》(人民教育出版社)
(4)袁振国的《当代教育学》(教育科学出版社) (5)郑经州编写的《教育通论》
(二) 教育心理学方面:
(1)皮连生主编的《教育心理学》(上海教育出版社)
(2)冯中良、武新春等编著的《教育心理学》
(3)吴庆林主编的《教育心理学》
(4)陈奇、刘汝德主编的《当代教育心理学》(北师大出版社)
(三)中外教育史方面:
(1)孙培青编著的《中国教育史》(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王天一等编著的《外国教育史》上下册(北师大出版社)
(四)教育研究方法方面:
(1)《教育研究方法导论》(安徽教育出版社出版)
(2)袁振国编著的《教育研究方法》(高等教育出版社)

『陆』 小学教育学(第二版)前5章的复习提纲 是人教版

《教育学》。
第一章 教育
第一节 教育的产生与发展
识记:
1、教育的起源有三种不同的主张:(1)生物起源说:代表人物是勒图尔诺,这种观点认为动物界也有教育,其基本错误识混淆了动物的本能活动与人类社会教育活动的界限。(2)心理起源说:代表人物是孟禄,这种观点认为教育起源于儿童对成年的“无意识的模仿”。(3)劳动起源说;劳动起源说是在批判生物起源说和心理说的基础上,在马克思列宁主义唯物史观指导下形成的。主要观点是:a教育具有社会性,只有人类社会才有;b、教育是有目的、有意识的活动;c、原始的教育中,传递生产劳动经验是教育活动的主要内容,语言与交往的发展也与劳动密集相关;d、在阶级社会中,教育具有阶级性;e、教育要实现社会需要,最终要通过人的培养来实现,与人的发展的需要密切相关。
2、教育随社会的发展而发展。按社会生产关系分为:(1)原始社会的教育;(2)社会的教育;(3)封建社会的教育;(4)资本主义教育;(5)社会主义教育。按生产力发展水平可把教育划分为古代教育(包括原始社会教育,奴隶社会教育和封建社会教育)和现代教育(包括资本主义社会教育和社会主义社会教育)。
识记与领会:
1、如何正确认识教育?教育有广义和狭义之分。
(1)广义的教育是指,凡属教育者对受教育者所施加的影响,都是教育,包括家庭教育、社会教育和学校教育几个方面的影响。
(2)狭义的教育专指学校教育。是指根据社会的需要和个体身心发展的特点,在教育者的指导下,充分发挥受教育者学习的主动性,使其在德智体美诸方面(或身心两方面)生动活泼地全面和谐地发展。
2、教育有什么样的功能?
(1)教育的社会功能
主要指教育对社会的反作用.生产力发展水平制约着教育的发展水平,教育又反过来促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教育能促进社会生产,巩固经济关系;教育可以成为社会政治斗争的手段,影响民主法制建设;教育能够保存、传递以至创造人类文化;教育还可以起到保护环境、控制人口的作用。
(2)教育的人的发展功能
主要指对人的发展的推动作用。一方面教育要适应人的身心发展规律,另一方面教育对人的身心发展起着重要的促进作用。教育发展与人的发展是在相互制约、相互影响的过程中进行的。
第二节 现代教育
识记:
1、现代教育的基本特点:(1)生产性(2)民主性;(3)科学性;(4)创新性;
2、理解:
我国教育现代化的指导方针:
(1)贯彻“三个面向”: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
(2)实施“科教兴国”:坚持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
(3)推进素质教育
第三节 小学教育
识记:1、义务教育:是国家用法律形式予以规定,要求适龄儿童必须接受、国家、社会、学校、家庭必须保证的、强制、免费和普通的国民基础教育。
2、小学教育的基本特征:(1)全民性;(2)义务性;(3)全面性;
理解:
1、小学教育的基础地位:1986年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规定国家实施九年制义务教育,小学是九年义务教育的第一阶段。在我国的学校教育体系初等教育——中等教育——高等教育中,小学教育是各级各类教育的基础。
2、小学教育的启蒙作用:(1)在身体素质方面的启蒙作用;(2)在学习知识方面的启蒙作用;(3)在思想品德方面的启蒙作用。
第二章 学校
第一节 学校概述
识记:
1、学校:学校是一种古老的、广泛存在的社会组织。它始于人类知识及其传播的专门化要求,是有计划、有系统地进行教育教学活动的重要场所,是现代社会中最常见、最普遍的组织形式。
2、学制:是学校教育制度的简称。是国家教育制度的核心部分,是各级各类学校的系统。
3现代学制的产生:首先产生于欧洲。类型有:(1)双轨制;(2)单轨制;(3)分支学制;
4、我国学制的产生:我国学制是从西方引进。第一个学制是产生于1902年的《钦定学堂章程》,又称“壬寅学制”,第一个正式实施的学制是1903年的《奏定学堂章程》,又称“癸卯学制”;第一个首次规定中小学六三三分段的是1922年的“壬戌学制”;1951年《关于改革学制的决定》使我国学制发展走上了一个新纪元。
5、我国现行学制纵向分为四个等级即幼儿教育、初等教育、中等教育和高等教育。横向有若干不同类型的学校。
第二节学校文化
识记:
1、学校文化:也叫学校文化特质。它是指由学校成员在教育、教学、科研、组织和生活的长期活动与发展演变过程中共同创造的, 对外具有个性的精神和物质共同体。
2、学校文化的形式可分为:(1)精神文化;(2)物质文化;(3)制度文化(学校传统、学校仪式、学校规章)
第三节 学校与家庭和社会
识记:
1、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相互配合方法主要有:(1)互访:包括教师访问家长和家长访问教师;(2)家长会:是学校和家庭取得联系的较为普遍的方式;(3)家长委员会:是学校与家长互相联系和配合的经常性组织。
2、学校、家庭、社会在儿童身心发展中的作用:学校是影响儿童成长和发展的主要和决定性的因素,家庭是儿童成长和发展的重要场所,是儿童发展最初也是重要的因素;社会是影响儿童发展的重要的因素。对一个小学生的发展影响最大的社会因素主要有社会群体、社会道德、大众传媒。
第三章 学生
第一节 历史上不同的儿童发展观
识记:三种儿童发展观。遗传决定论,环境决定论,符合论。
第二节 儿童的发展与教育
识记:
1、儿童发展的内涵:(1)儿童的发展是以个体的生物遗传素质为基础的。遗传给儿童的发展提供潜在的发展可能性,反对遗传决定论。(2)儿童的发展蕴涵于儿童主体的活动之中。(3)实现发展是儿童的权利。1990年9月“世界儿童问题首脑会议”通过的《儿童的生存、保护和发展世界宣言》指出:“最优先地重视儿童地权利、儿童地生存以及儿童地保护和发展。”(4)把握儿童发展需要澄清地几个问题:a、发展不等于变化,b发展是儿童生理成熟与生活的社会环境条件相互作用的过程,而不是一个单纯的生理成熟过程;c、发展也不等同于儿童的学习和接受教育的过程;总之,儿童的发展是指,儿童在其成长过程中,伴随着生理的逐渐成熟与社会生活经验增长的相互影响,其心理和生理能力不断提高的变化过程。
领会:
1、儿童发展的特点与教育上的举措:(1)顺序性,教育上要注意循序渐进;(2)不平衡性,教育上要注意抓关键期;(3)阶段性,教育上要注意针对性;(4)个别差异性,教育上要注意因材施教;(5)分化与互补的协调性,教育上要注意长善救失。
2教育与儿童的发展:教育是手段,发展是目标;教育在儿童发展中起主导作用。
教育对儿童发展的具体作用表现为:(1)教育目标要真实反映社会的要求;(2)在成熟的基础上引导发展;(3)在整体发展的基础上促进个性发展;(4)尊重和发挥儿童的主体性。
教育中尊重和发挥儿童主体性的原则有:(1)尊重儿童的感受;(2)尊重儿童的选择;(3)鼓励学生的创造;
第四章 教师
第一节 教师的社会地位、作用与劳动特点
识记:
1、教师:是履行教育教学职责的专业人员,承担教书育人,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提高民族素质的使命。
2、教师劳动的特点:复杂性,创造性,示范性,长期性,
领会:
1、教师的社会作用:
(1)通过教育活动选择、传播、提升和创造人类文化;
(2)通过向受教育者传授文化以培养人;
(3)通过传递文化 和培养人全面推动 人类社会发展。
2、新课程中教师角色的转变:(1)从教师与学生的关系看,新课程要求教师应该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2)从教学与研究的关系看,新课程要求教师应该是教育教学的研究者;(3)从教学与课程的关系看,新课程要求教师应该是课程的建设者和开发者;(4)从学校与社区的关系看,新课程要求教师应该是社区型的开放的教师。
3、新课程中教师的教学行为的变化:(1)在对待师生关系上,新课程强调尊重、赞赏;(2)在对待教学关系上,新课程强调帮助、引导;(3)在对待自我上,新课程强调反思;(4)在对待与其他教育者的关系上,新课程强调合作。
第二节教师素质
识记:
1、教育机智:是指一种面对新的突发事件,能够迅速而正确地作出判断,随机而应变地采取恰当而有效的教育措施,以解决问题的能力。
识记与应用:
1、教师的素质结构:(1)文化素质:a、必须具有语文、数学两门主科和其他一两门学科的全面扎实的知识和技能;b、必须具有艺、体、劳等课程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c、小学教师还要具有广博的文化科学知识和多方面兴趣和才能。(2)教育素质:a、教育理论知识;作为小学和幼儿园教师,主要应该掌握教育学、心理学、各科教材教法知识;b、教育实践能力:语言表达能力、教学实践能力、教育和组织管理能力;c、运用教育机智处理突发问题的能力:遵循因势利导、扬长避短、达到正面教育效果的指导原则;针对不同情况,采取多种方式,对症下药。d教育科研能力:(3)职业道德素质:1997年8月,原国家教委、全国教育工会又进一步修订了《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内容为:依法执教;爱岗敬业;热爱学生;严谨治学;团结协作;尊敬家长;廉洁从教;为人师表。
第三节师生关系
1、师生关系的历史 概况:(1)中国古代的师生关系:受到等级制度的影响,强调师道尊严,强调教师的权威,代表人物如孔子、韩愈。韩愈在《师说》中提出:“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2)西方近代的师生关系:提倡“民主”、“平等”、“个性自由”等口号,卢梭在其代表作《爱弥儿》中主张把儿童放到大自然中去培养,赫尔巴特主张“教师中心论”,杜威主张“儿童中心论”。
领会:
1、我国社会主义学校师生关系的基本要求:
(1)民主平等:在政治、人格、真理面前平等,教师对学生具有教育管理职责,学生要听从教师的教导,教师要向学生学习,认真接受学生提出的合理意见和建议。
(2)尊师爱生:是社会主义新型师生关系的重要特征。
(3)心理相容:是群体成员在心理与行为上彼此协调一致与谅解。
(4)教学相长:在师生双边活动中,在师生共同参与的教育活动中, 双方存在着相互促进、彼此推动的关系。
2、怎样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1)树立良好的师生观,把教师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能动性结合起来;
(2)加强教师与学生的交往,是建立良好师生关系的基础。
(3)在平等的基础上树立教师威信,为教育教学工作的顺利开展创造条件。
第四节 教师资格与教师进修
识记
1、教师资格:凡志愿从事教师职业,经过权威机构审定,具备国家规定的教师条件或标准,并取得国家认可的教师资格证书者,就可认定他具有“教师资格”。
2、我国小学教师资格分为高级教师、一级教师、二级教师、三级教师,根据教师的政治思想、基本学历、胜任教育教学情况以及教育工作年限等,评定其任职资格。
3、教师进修的形式:校内进修、校外进修、函授学习与远程学习。

『柒』 请给我发一份小学教育学和教育心理学的复习资料可以吗 我是湖南长沙人 这个星期6就考试了,好郁闷的

教育学名词解释
1、教育学——是通过研究教育现象来揭示教育规律的科学,是教育科学体系中的一门基础学科。
2教育科学——指研究教育规律的各门教育学科的总称。
3教育规律——是教育、社会、人之间和教育内部各因素之间内在的本质的联系和关系,具有客观性、必然性、稳定性、重复性。
4、教育学的任务——是通过对教育现象的研究,来探索和揭示教育的客观规律,从而为教育实践活动提供科学理论依据。
5、义务教育——是国家通过法律形式予以规定的每个人都必须接受的一定程度的教育。
6、教育——是有意识的以培养人为直接目标的社会实践活动。
8、遗传素质——是先天继承下来的,与生俱有的生理特点和解剖特点。
9、教育目的——是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为一定社会需要的人的总目标、总要求,是所培养的人应达到的最终标准。
10、全面发展教育——就是“为促使人的身心得到全面发展而实施的教育。”
11、“个人全面发展”——指人们有目的地联合起来,控制、利用合发展由资本主义生产提供的物质基础,并消除其历史造成的自发性和盲目性,克服和消除那些以私有制为核心展开的人的发展中的矛盾,从而达到个人智力和体力的统一,物质劳动、精神劳动和享受的统一,生存和发展的统一,使个人的天资和潜能、兴趣和才能得到前所未有的充分发展,使个人的身心、精神、才能、个性全面而和谐的发展。
12、素质——指的是人所具有的稳定的内在的基本品质资质、特点特征等。
13、素质教育——是按照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要求和教育对象身心发展的特点,来发掘教育对象的身心发展潜能,弘扬其主体精神,促进其身心全面、和谐发展的教育。
14、应试教育——是一种以升学为唯一目的,围绕应考科目去开展学校活动的,片面的选拔淘汰教育。
15、教师——是履行教育教学职责的专业人员,承担教书育人,培养社会主义事业接班人和建设者,提高民族素质的使命的人。
15、师生关系 ――是学校中最基本的人际关系,是指教师与学生在教育教学法过程中为完成共同的教育任务而结成的一种特殊的社会关系。
16、师德——教师的职业道德。是教师在教育活动中必须履行的行为规范和道德准则。从本质上讲,它是一定社会或阶级道德的一种具体、特殊的表现形式。
17、师生关系——是指教师与学生在教育、教学过程中为完成共同的教育任务而结成的一种特殊的社会关系。
19、癸卯学制——1903年修改为癸卯学制,这是我国近代学校教育制度的开始。它以日本的学制为蓝本,并保留了封建科举制度的残余,以读经尊孔为教育宗旨。其特点是学习年限长。
20、德育——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的社会要求和受教育者思想品德形成的规律,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对受教育者施加思想、政治和道德影响,并通过受教育者积极的认识、体验、身体力行,以形成他们的思想品德的活动。
21、德育原则——是教师对学生进行德育时必须遵循的基本要求。
22、德育方法——指为了完成德育的目的任务和实施德育内容所采取的具体手段。
23、知行统一原则——又称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原则。在德育过程中,既要对学生进行马列主义基本理论教育,又要引导他们久进行实际锻炼,把理论教育与组织实践活动、提高思想认识和培养道德行为习惯结合起来,使学生成为知行统一、言行一致的一代新人。
24、自我教育法——是指导学生自己教育自己,以形成社会所要求的思想品德的方法。
25、德育过程——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社会的思想政治观点、道德行为和受教育者思想品德形成的规律,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施加系统的影响,使受教育者逐步形成教育者所期望的思想品德的过程。
26、德育过程的基本矛盾——德育任务、德育内容与受教育者原有的思想品德发展水平之间矛盾,是德育过程的基本矛盾。
27、课程—广义的课程是指学生在校期间所学内容的总和及进程安排。狭义的课程是指某一门学科。
28、教学——是教师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指导学生学习系统地科学文化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并促进其身心全面发展的一种教育活动,是教师教和学生学的双边活动。
30、课程计划——又称教学计划。是根据学校的培养目标和教育任务,由政府主管部门制订的对学校教育教学工作进行全面安排和规划的指导性文件。
31、教学方法——是教师和学生在教学活动中,为了完成教学任务而采用的手段和方式的总称,它包括教师教的方法和学生学的方法。是师生相互联系的方式,是教法和学法的辩证统一。
32班级授课制——又称课堂教学,是将学生按照大致相同年龄和知识程度编成班级,教师根据规定的课程内容,按固定的教学时间对全班学生进行统一教学的组织形式。
33教学模式——是指在一定教学理论指导下为设计和组织教学而在实践中建立起来的各种类型教学活动的基本结构。
34班主任——是组织领导班级组成为坚强集体,协调各方面教育力量,指导学生的全面发展的人。
整体转换运动。其核心是人的现代化。

教育学简答题
1、 教育学的产生和发展经历了哪三个阶段?萌芽阶段;形成阶段;科学教育学阶段
2、 古代学校教育具有哪些基本特征?(1)阶级性,等级性(2)非生产性(3)专门化(4)教育内容具有明显的分化趋向和知识化趋向
3、 近代学校教育具有哪些基本特征?生产性;普及性;系统性;双轨制
4、 现代学校教育的发展呈现出了哪些基本特征?(1)与社会联系的普遍性和直接性,(2)学制的开放性,梯形化和弹性化(3)教育的现代化(4)教育的民主化(5)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的统一性
5、 生产力与教育之间的辩证关系:(1)生产力对教育的制约作用主要表现在:生产力的性质和发展水平制约着教育的类型和结构;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决定和制约着教育发展的规模和速度;生产力发展水平还制着教育目的和部分教育内容;还制约着教育方法、手段、设施及形式等;(2)教育对生产力的促进作用主要表现在:教育是劳动力再生产的重要条件;教育是实现科学知识社会化和使现代科技由可能生产力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桥梁和关键;教育还是实现科学知识再生产和生产技术更新的重要手段。
6、 政治与教育之间的辩证关系:政治与教育的制约作用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影响教育目的的制定(2)影响教育制度的形成和变化(3)影响教育财政状况(4)影响受教育权利。教育具有政治功能,对政治会有一定的反作用,这种反作用主要表现在影响社会政治延续和推动社会政治生活两个方面。
7、 人口对教育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1)人口数量影响教育发展的战略目标和战略重点的制定和实现(2)人口结构及其分布状况影响教育结构及学校布局状况。(3)学龄人口数量影响教育规模及经费使用。
8、 教育对人口的影响具体体现在哪些方面?教育具有控制人口增长的作用;教育具有提高人口素质的作用;教育具有使人口结构合理化的作用。
9、 童年期教育需要做好哪些方面的工作?重视培养学习习惯和学习能力;呵护儿童健康;着力增强动手能力;特别关注学习态度
10、 少年期的教育应该注意些什么?重视青春期教育;丰富精神生活;鼓励独立判断独立思考
11、 青年期教育主要应该注意哪三个方面?(1)学会正确认识和处理自我秘社会的关系(2)树立事业心、责任心、提高从事社会职业的素养、从事创造性活动的意识和能力(3)正确处理友谊、爱情和婚姻
12、 学校教育发挥主导作用需要具备哪些条件?符合社会发展方向、反映社会发展要求;有效地协调其它教育影响;符合教育对象身心发展规律;创设适宜的动物园文化环境,组织各种丰富多彩的有益有趣的教育活动;注重自我教育能力和自我控制能力的培养。
13、 教育目的的重要作用的具体表现:(1)控制教育对象发展方向和预期结果(2)指导和支配整个教育活动过程(3)评价、检测教育质量
14、 我国的现行教育方针是什么?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15、 “个人全面发展”包含哪三个层次的目标?(1)在资本主义制度下,弥补旧式分工对工人所造成的缺陷,减轻资本对工人,尤其是对童工有体力智力方面的摧残(2)在处于资本主义到共产主义之间的作为过渡阶段的社会主义社会里,逐步消除私有制,消灭旧的分工,推动社会发展,向“个人全面发展”这一理想目标日益逼近,(3)到共产主义社会,达到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之间矛盾的最终解决,观念中的“个人全面发展”和现实中的“个人全面发展”真正取得完全的一致性。
16、 全面发展教育与“个人全面发展”之间的区别和联系。区别:(1)角度不同,全面发展教育界是从教育学的角度,“个人全面发展”是从哲学、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的角度,(2)二者分属不同范畴,“个人全面发展”实际上是一个与共产主义理想联系在一起的最终目的,全面发展教育则是仅就受教育者抽受教育抽共有的基本组成部分而言的(3)实现条件不同,实现“个人全面发展”,与实现共产主义理想一样,必须同时具备各方面的相宜条件才行,全面发展教育仅借助学校教育就可能得以实现。联系:(1)都是以研究人的发展问题为为基本任务,(2)教育毕竟是人的发展重要影响因素,(3)“个人全面发展”学说是指导全面发展教育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武器,这一学说对我们制定教育目的、教育政策法规和进行教育改革有着重要的理论指导意义。
17、素质教育具有哪些基本特征?主体性、全体性、全面性、长期性、开放性、时代性、实效性。
18、素质教育的运行机制:(1)注重思想先导,建立实施素质教育的动力机制(2)改革检测评价,建立实施素质教育的导向机制(3)抓好常规管理,建立实施素质教育的制约机制(4)依法增加教育投入,建立实施素质教育的保障机制
19、课堂素质教育的四个基本点:认知停*点,情感激发点,思维展开点,心灵交流点。在这四个基本点中,*认知停*点解决学会的问题,*情感激发点解决想学的问题,*思维展开点解决会学的问题,*心灵交流点解决乐学的问题。
20、素质教育在课堂教学中的体现:(1)狠抓薄弱环节,努力争取全面提高教育质量(2)建立新型课堂人际关系,增强心理相融度(3)加强学法指导,培养自学能力(4)充分发掘潜能,注重创新意识、创造能力的培养。
21、课堂素质教育应该遵循哪些教学原则?(1)全面施教,整合优化(2)注重个性,鼓励创新(3)目标导向,情境熏陶(4)动手动脑,和谐发展(5)师生互动心向一致(6)关注学法,改进教法
22、实施素质教育的课堂教学策略:(1)精讲精练加强针对性(2)分层递进,符合规律性(3)学会做人,寻准教育点(4)指导学法,教人会学(5)自主发展,训练自控力
23、在社会发展中教师承上启下的作用具体表现在哪些方面?知识的创造者和传播者;社会的代表者和社会道德的实践者
24、 教师对学生的教育作用具体表现在哪些方面?知识的传授者;课堂纪律的管理者;班集体的领导者;心理健康的维护者;父母的代理人
25、 教师劳动的特点有哪些?劳动对象的复杂性;劳动手段的主体性;劳动过程的创造性;劳动方式的个体性;劳动成果的长效性
26、 教师的职业道德有什么特殊要求?忠诚于人民的教育事业;热爱学生;以身作则,为人师表;团结协作
27、中学生身心发展的五对矛盾是什么?主观的成熟体验与客观的相对不成熟的矛盾;独立性与依赖性的矛盾;强烈的活动需要与能力发展的同步的矛盾;旺盛的求知欲与识别能力较低的矛盾;性意识的萌芽,成熟和道德法制观念薄弱的矛盾。
28、学校教育制度有什么重要意义?学校教育系统作为国家对年轻一代进行教育的最严密、最有效的组织,它集中体现了整个教育制度的精神实质,学校教育制度制定得是否正确和完善,它直接关系到教育目的的实现,教育和教学工作的进行以及教育事业的发展,从而也对政治经济制度的巩固,生产力的提高,青少年儿童身心的发展,产生重要影响。
29、我国1951年学制主要有什么特点?(1)明确和充分地保障了全国人民特别是工农干部受教育的机会,突出了“教育为国家建设服务,学校向工农开放”的方针,(2)新学制确立了各类技术学校和专门学校的地位,保证了各种人才的培养,体现了教育为生产建设服务的方针,(3)保证了一切知识分子和老年知识分子接受革命政治教育的机会,(4)体现了方针、任务的统一性和方法方式的灵活性,(5)充分体现民族平等、男女平等的原则。
30、我国中小学德育的根本任务是什么?用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教育学生,把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摆在首位,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新人,具体来说,包括以下五个方面:(1)培养学生正确的政治方向;(2)引导学生逐步树立科学的世界观和人生观(3)逐步形成社会主义基本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4)培养学生自我教育的能力(5)培养学生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
32、老师指导学生自我教育应进行哪几方面的工作?(1)指导学生掌握修养的标准(2)自我评价(3)道德情感体验(4)在社会实践中锻炼品德。
33、中小学教学的任务有哪些?学习系统的文化科学基础知识,获得基本技能;发展智力、体力、和创造才能;教会学生学习,培养自学能力;培养学生的非智力因素
34、 中小学常用的教学原则有哪些?科学性与思想性相结合的原则;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原则;直观性原则;启发性原则;循序渐进原则;巩固与创新相结合的原则;统一要求与因材施教相结合的原则
35、 中小学常用的教学方法有哪些?讲授法、谈话法、讨论法、读书指导法、演示法、参观法、实习作业法、练习法、实验法。
36、 运用讲授法的基本要求有哪些?讲授的内容要有科学性;讲授要有系统性连贯性和逻辑性,层次清楚,突出重点、难点;讲授的语言要有条理性、简练性、启发性、生动性、语音、语调要有和谐性;恰当运用板书和体态语言,强化讲授效果。
37、选择和运用教学方法的依据有哪些?根据教学目的和任务来选择;根据学科和教材特点来选择;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知识水平来选择;根据学校的客观条件来选择;根据教师的业务水平、实际经验和个性特点来选择。
38、班级授课制有哪些特点?以“班”作为教学工作的基本单位,能扩大教育对象,提高教学效率;有利于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使教师有计划、有系统地进行教学;便于学生之间互相观摩,互相启发,互相帮助,互相促进;能发挥班集体的教育作用,有利于集体主义精神的培养;能保证正常的教学常规,有利于教学任务的完成;有利于学生的身心健康,由于班级授课制的优越性,因此,自产生以来,班级授课制便成为教学的基本组织形式。
39、怎样备课?做好三项工作:备教材;备学生;备教法。写好三个计划学年或学期教学进度计划;单元教学计划;课时计划(教案)
40、一堂好课的标准是什么?教学目标明确,完成任务好;教学内容正确、充实。抓住重点、难点、关键;教学方法适当,教师善“启”善“导”;语言规范、板书整洁;教学进程组织严密、结构紧凑;师生双方积极性高。

教育学选择填空题
1、《绪论》 最早阐述教育目的、制度、内容、方法、师生关系的教育专著是《学记》。童年期是培养动手能力的关键期,学校产生的必备条件有一定的经济基础、一定的政治基础、一定的文化基础。贯穿于《大教学论》全部教育思想的一个重要理论,就是自然适应性原则,人生阶段一般分为婴儿期、幼儿期、童年期、青年期、成年期和老年期。
2、《教育基本规律》 教育的基本规律有两条,一条反映的是社会发展与教育的辩证关系,另一条反映的是人的发展与教育的辩证关系。学校教育的出现是教育从社会生活中独立、分化出来的一大标志。现代社会发展变化的迅猛,在教育上表现为由主要为继承已有文化遗产服务逐步向主要为未来社会服务,即由继承型转向发展型模式。科学教育是现代教育的核心。教育现代化的目标就是要培养现代化的人。在现代社会里,经济、政治、文化和人口等是影响教育发展的几个主要因素。一定社会里,通过组织控制、政策限制、法律强制和思想教育等途径实现着其政治对教育的制约作用。教育具有文化功能,这一功能表现在延续、更新、普及、整合文化上。教育的历史性集中体现在时代性和阶级性上,教育以人为对象,以育人为己任。学会行走和初步掌握口语是婴幼儿期极具重要意义的两件事情。幼儿的主导活动是游戏,养育是婴儿教育的首要任务,好奇心是人的智慧发展的原动力。童年期最为艰巨的任务是掌握和运用书面语言的能力,核心任务是帮助儿童学会学习,也是培养动手能力的关键期。青年应学会选择。影响人的发展的因素分为内外两大类,内部因素主要是教育对象的主观能动性,外部因素主要有遗传、环境和教育。宏观社会环境和微观社会环境构成人的生活环境。生物本能起源说的观点是法国利托尔诺。教育的心理模仿说是美国教育学家孟禄。奴隶社会是教育作为独立活动的形成期。制定教育目的是社会实现对教育进行控制的中心环节。原始教育的基本特征有:内容的同一性、整体的原始性、形态的融合性。文化通过文化背景对教育的影响具体体现在:提高人们的教育需求和加强学校与社会的广泛联系。教育的相对独立性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教育与社会生产力、与社会经政制度之间存在着发展的不平衡性,教育具有继承性,教育具有自身存在和发展的规律。养育中要注意以下几点:注意满足婴儿的合理需求;有意适度训练其器官;在生活环境中有意设置丰富的刺激物;尽量接近自然。早期教育需特别注意的是:关注非智力因素,为正规学习打好基础,发展幼儿口语,教幼儿学会使用玩具、器具。
3、《教育目的》 教育目的是全部教育工作的核心,是教育活动的出发点和最终归宿。个性发展的核心是创造能力的培养。愉快教育的核心是不断获得成功。我国制定教育目的的依据有:社会生产方式及其发展变化的状况;人的自身发展的需求;马恩关于“个人全面发展”的学说。素质的基本属性有:相对稳定性;内在性;整体性。应试教育的主要危害有:严重地影响国民素质的提高;摧残身心健康;压抑个性发展。在西欧,教会学校的目的在于培养僧侣,封建主培养骑士。三类基本教育目的即个体本位观、社会本位教育目的观和文化本位观。培养什么人的问题,是制定教育目的时所要解决的根本性问题。一般来说,教育目的包括两大构成要素,一是规定所培养的人具有的社会功能,二是规定通过教育在教育对象身上所要形成的各种内在素质及其结构。全面发展教育由德、智、体、美、劳共同构成。德育是以培养教育对象思想品德为目标的教育活动。包括道德教育、思想教育和政治教育等。德育的实质就是把社会道德转化为个体品德的过程。智育是发展智力、培养能力的教育。体育,以身体活动为基本内容,以身体练习为基本手段。美育是掌握审美知识,形成正确的审美观念,培养感受美、鉴赏美、表现美和创造美的能力的教育。实施素质教育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
4、《教师与学生》 在教育过程中,教与学这一对矛盾的主要方面是教师的教,“教有法而无定法”说明了教师工作具有创造性,教师的劳动也有复杂性,创造性是学生主体作用的最高表现。学生主体性表现在:创造性、自觉性、独立性。学生客体性表现在:向师性、依赖性、可塑性,教师的素质包括:思想品德素质、知识素质、能力素质。知识素质包括:精深的专业知识、广博的文化科学知识、丰富的教育理论知识。教师的作用表现在:对社会的作用、对学生的作用,在教育教学过程中的作用。教师的职业道德的核心和基本原则是忠诚人民的教育事业。教师的智能结构是指教师的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师生关系通常表现为教育关系和心理关系,而后者又包括情感关系和认识关系。根据教师和学生在教育过程中的地位和作用,师生关系分为命令-服从型、放任-自流型、民主-参与型。
5、《学校教育制度》 我国近代最早的学制是癸卯学制,解放以来我国学制基本上沿用1951年学制,我国当代学制改革的主要文件是《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学制按横向划分有:幼儿教育、普通教育、高等教育。学制建立的依据有:社会生产力和科学发展状况、青少年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社会的政治经济制度、本国原有学制和本国历史文化传统。我国学制改革应遵循以下原则:改革学制结构,适应社会主义建设需要、统一性与灵活性相结合、普及与提高相结合。1951年学制突出了教育为国家建设服务,学校向工农开放的方针。1958年学制进行了十年一贯制的试验。
6、《德育工作》 构成德育过程的主要形态是:说服教育、实际锻炼、陶冶教育。思想品德教育可以从学生的道德意志、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行为作为开端。社会主义学校德育包括对学生进行的思想教育、政治教育、道德教育、法制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品德评价法有四种主要方式:表扬和奖励、批评和惩罚、评比竞赛、操行评定。德育方法除说理教育法外,还有实际锻炼、示范教育、陶冶教育、自我教育、品德评价法五种方法。
与评定。考试、考查是检查学生成绩的方法。
8、《班主任工作》 班主任对学生的全面发展起主导作用,学校各项工作的基础是班主任工作,公正性原则上是班主任工作中致辞关重要的原则,培养班集体的先决条件是确立奋斗目标,调查了解学生是建设班集体方法的第一步,常规性班级管理包括:班级规章制度的制定和班级规章制度的执行。有学生对班主任说放在笔盒里的10元钱不见发了,班主任怎么做最好:对全班同学进行教育,希望拿钱的同学主动承认,教育同学加强防范意识,希望拿钱的同学悄悄把钱放回原处。班主任是学校领导贯彻国家教育方针、政策的得力助手和骨干力量。是班集体的组织者、领导者和教育者。班主任工作的原则是班主任对全体学生进行教育时必须遵循的基本要求,是解决班主任工作过程中的一些基本矛盾和协调班主任工作过程中的各种关系的基本准则,是班主任工作过程中规律和特点的反映。班主任工作的原则有:全面性、公正性、民主性。班主任要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学生,要有民主意识。班干部的选拔和评优应该民主评议。新生的入学教育包括适应教育、常规教育、传统教育、学习方法教育。班集体的管理包括常规性的班集体管理、阶段性班集体管理、毕业班集体管理。制定班主任计划包括学期工作计划、具体执行计划。总结有全面总结、专题总结。班集体的形成过程有:初建松散阶段、基本形成阶段、巩固发展阶段。
9、《课外校外教育》 课外校外教育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基本途径。专题集会属于群众性活动,课外校外教育的区别是组织者不同,它们的联系表现在有共同的特点、作用、内容和形式上,课外校外教育活动的特点有:形式上的多样性、活动上的自主性、内容上的广泛性、组织上的自愿性。群众性活动有:报告会、座谈会、专题集会。课外活动的指导原则包括:自主性原则、自愿性原则、符合学生年龄特征和个性差异。课外校外教育活动的组织形式有三大类即群众性活动、小组活动、个别活动。小组活动是课外活动的基本组织形式。在家庭教育中要养育结合。

『捌』 小学数学教师教师招聘教育学心理学复习资料

一、教育学
1、教育学是研究教育现象、揭示教育规律的一门科学。
2、我国春秋末年的《学记》是世界上第一部论述教育问题的专著。比古罗马昆体良的《论演说家的教育》早约三百年。其中的主要思想有:“学不躐等”、“不陵节而施”(体现了循序渐进的教学原则);“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反映了启发性教学原则);“教学相长”(体现了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主体作用相统一的教学规律)。
3、捷克夸美纽斯1632年的《大教学论》是近代第一部系统论述教育问题的专著。他提出了班级授课制。
4、美国杜威的《民本主义与教育》强调“儿童中心”,提出了“做中学”的方法,开创了“现代教育派”。
5、苏联赞可夫的《教学与发展》把学生的“一般发展”作为教学的出发点与归属。
6、美国布鲁纳的《教育过程》的主要思想是结构主义和发现法的教学方法。
7、苏联苏霍林斯基的《给教师的建议》、《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其著作被称为“活的教育学”和“学校生活的网络全书”。
8、教育的概念:广义指社会教育、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三个方面;狭义指学校教育;偏义指思想品德教育。
9、教育的社会属性有:永恒性、历史性、相对独立性。
10、我国封建社会学校的教学内容主要是:“四书” (《大学》、《中庸》、《论语》、《孟子》);“五经” (诗、书、礼、易、春秋)。其贯穿了儒家思想。
11、遗传素质对人的身心发展不起决定作用,社会环境对人的发展起着决定性作用。但环境决定论又是错误的,因为人接受环境影响不是消极的、被动的,而是积极的能动的实践过程。
12、我国普通中学的双重任务是:培养各行各业的劳动后备力量;为高一级学校输送合格新生。
13、我国全面发展教育的组成部分是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和劳动技术教育。
14、“双基”是指系统的科学文化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技巧。
15、智育的任务之一是发展学生的智力,包括观察力、想象力、思维力、记忆力和注意力,其中思维能力是决定性的因素。
16、体育的根本任务是增强学生体质。
17、蔡元培于1912年最早提出美育,并主张“以美育代宗教”。
18、美育的任务:(1)使学生具有正确的审美观和感受美、鉴赏美的知识与能力;(2)培养学生表现美和创造美的能力;(3)培养学生的心灵美和行为美。
19、劳动技术教育的任务:(1)培养学生的劳动观点,养成正确的劳动态度和习惯;(2)教育学生初步掌握一些基本生产知识和劳动技能。
20、义务教育是依法律规定、适龄儿童和青少年都必须接受,国家、社会、家庭必须予以保证的国民教育。义务教育是一种强制性教育。
21、教师是教育工作的组织者、领导者,在教育过程中起主导作用。 22、教书育人是教师的根本任务。
23、教师劳动的特点:(1)复杂性、创造性;(2)时间上的连续性、空间的广延性;(3)长期性、间接性;(4)主体性、示范性。
24、教师的素养:职业道德素养、知识素养、能力素养。
25、学生是教育的客体、是自我教育和发展的主体、是发展中的人。
26、我国新型师生关系的特点是:(1)尊师爱生;(2)民主平等;(3)教学相长:(4)尊师爱生。从根本上说,良好师生关系的建立取决于教师的教育水平。
27、教学是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共同组成的传递和掌握社会经验的双边活动。
28、教学是实现教育目的的基本途径。教学永远具有教育性。教学是学校的中心工作,学校工作心须坚持以教学为主,全面安排的原则。
29、教学过程是教学信息反馈和师生双边活动的过程,教学中教师起主导,学生是主体。教师的主导作用不是包办代替。
30、课程是学校教育的核心,是学校培养未来人才的蓝图。
31、编写学科课程标准和教材应遵循的原则:思想性和科学性统一;理论联系实际;稳定性和时代性结合:系统性和可接受性结合。
32、知识不等同于智力,掌握知识的多少并不能标志智力发展的水平。教学过程中要把掌握知识和发展智力结合起来,只重视能力培养的形式教育论(英国洛克)和只重视知识传授的实质教育论(英国斯宾塞)都是错误的。
33、赫尔巴特提出了传授知识与思想品德教育相统一的规律。
34、教学过程的基本阶段:(1)激发学习动机;(2)感知教材,形成表象;(3)理解教材,形成概念,这是中心环节;(4)巩固知识;(5)运用知识,形成技能技巧。
35、主要的教学原则:(1)科学性与教育性相结合的原则;(2)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3)直观性原则:(4)启发性原则;(5)循环渐进原则;(6)巩固性原则;(7)因材施教原则。
36、两种对立的教学方法思想是启发式和注入式。我们应当提倡启发式,反对注入式。
37、教学的基本组织形式——课堂教学。
38、常用的教学方法:(1)以语言传递为主的教学方法:①讲授法;②谈话法;③讨论法;④读书指导法。(2)以直观感知为主的教学方法:①演示法;②参观法。(3)以实际训练为主的教学方法:①练习法;②实验法:⑧实习作业法;④实践活动法。(4)以探究活动为主的教学方法:发现法。(5)以情感陶冶(体验)为主的教学方法:①欣赏教学法;②情境教学法。
39、教学工作的基本环节:(1)备课;(2)上课(教学工作的中心环节);(3)课外作业的布置与批改;(4)课外辅导;(5)学业成绩的检查与评定。
40、一节好课的基本要求:(1)教学目的明确。(2)内容正确。突出重点,难点,抓住关键。 (3)结构合理。上课有高度计划性、组织性、效率高、效果好。(4)方法恰当。(5)语言艺术。(6)板书有序。(7)态度从容自如。
41、德育教育一般包括:政治教育、思想教育、法纪教育和道德品质教育四个基本方面。
42、德育过程是对学生知、情、意、行培养提高的过程。知、情、意、行是品德心理的四要素。行是学生思想品德形成与否的关键,也是衡量一个人思想品德水平高低的主要标志。德行过程是沿着知、情、意、行的顺序发展的,但其中任何一个要素都可以作为品德培养的开端,即思想品德教育具有多端性,即德育过程是对学生知、情、意、行的培养提高过程,教师应“晓之以理、动之以情、持之以恒、导之以行”。
43、活动与交往是形成学生思想品德的源泉和基础。
44、德育原则:社会主义方向性原则;从学生实际出发的原则;知行统一的原则;集体教育与个别教育相结合的原则;正面教育与纪律约束相结合的原则;依靠积极因素,克服消极因素的原则;尊重信任和严格要求学生相结合的原则;教育影响的一致性和连贯性原则。
45、马卡连柯的平行教育理论:集体教育与个别教育相结合的原则。
46、德育的途径:思想政治课是特别的重要途径,其它各科教学是最经常、最基本途径。
47、陶冶教育包括人格感化、环境陶冶、艺术陶冶三种。
48、班主任工作的主要任务是:带好班级、教好学生。
49、全面了解和研究学生是有效地进行班主任工作的前提和基础。其中观察法是一种最基本的了解方法。
50、组织和培养班集体是班主任工作的中心环节。培养正确的集体舆论和优良的班风,这是衡量班集体是否形成的重要标志之一。

『玖』 我急需找 教师上岗(教育学、教育心理学)复习资料,帮帮我!!!

小学教育学复习资料

绪论:
1小学教育学就是研究小学教育(研究对象),揭示小学教育规律(目的),指导小学教育实践的一门分支学科、社会学科(性质)。
2、研究小学教育学的意义:①树立正确的小学教育观念;
②掌握小学教育规律;
③构建小学教育素养;
3、小学教育学的主要研究方法:观察法、调查法、实验法、行动研究法;
4、教育学的萌芽阶段:中国—论语、学记。外国---柏拉图的理想国、昆体良的雄辩术原理; 教育学的独立阶段:代表—1632捷克教育学家夸美纽斯的《大教学论》强调自然性。其他---洛克《教育漫话》、卢梭《爱弥儿》、赫尔巴特《普通教育学》、福禄贝尔《人的教育》。其中赫尔巴特的《普通教育学》是教育学成为一门独立学科的代表作,是在伦理学和心理学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形成了传统教育学中教师中心、教材中心、课堂中心的特点。教育学发展的多样化阶段(19世纪50年代到20世纪40年代):代表—英国实证主义者斯宾塞《教育论》,主张运用实证主义研究教育,他认为科学只是对经验事实的描写和记录。他的观点反映了功利主义的倾向。其他—德国的梅伊曼首先提出“实验教育学”的概念。德国拉伊《实验教育学》、美国杜威《民主主义与教育》“教育即生长,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社会,从做中学”、提倡儿童中心、经验中心、活动中心。前苏联凯洛夫《教育学》。教育学发展的深化阶段:20世纪后期。美国—教育心理学家布鲁纳提出结构主义理论,;前苏联—苏霍姆林斯基“全面”与“和谐”。罗杰斯—人本主义理论。

第一章:教育概述

教育—是传递经验,培养人的一种社会活动。
①教育是人类特有的一种有意识的社会活动,在其他动物界是没有的;
②教育是人类有意识地传递社会经验的活动;
③教育是以人的培养为直接目标的社会实践活动;
教育的基本构成要素:教育者(指在教育活动中施加教育影响的人)、受教育者(指在教育活动中接受教育影响的人)、教育措施(教育者用来影响受教育者的内容及其方式)
教育的起源:(一)生物起源说:法国社会学家、哲学家勒图尔诺《人类各人种的教育演化;(二)心理模仿起源说:美国教育史学家孟禄《教育史教科书》; (三)劳动起源说:马克思主义观点。主要观点:人类教育起源于劳动或劳动过程中产生的需要;教育是人类特有的一种社会活动;教育产生于劳动是以人类语言和意识的发展为条件的;教育从产生之日起,其职能就是传递劳动过程中形成和积淀的社会生产和生活经验;教育范畴是历史性与阶级性的统一;
教育的发展:原始社会的教育----教育目的的单一;无专门的教育机构;没 有专门的教职人员;教育内容贫乏;教育途径单调;
古代社会的教育----教育目的为统治阶级服务;形成专门的教育机构—学校;开始有了专门教育人员;学校教育的内容主要是古典人文科学和治人之术;教育途径呆板;
现代教育-----教育目的多样化;形成了比较完备的教育制度;教育人员的专业化和普及化;教育内容的科学化;教育途径不断更新和发展;
现代教育的发展趋势:教育目的个性化与多元化并存;教育管理的民主化;教育内容的国际化与现代化;教育人员的不断专业化、民主化与终身化;教育途径的信息化;

第二章:教育与社会发展的关系

1、对教育的制约作用----经济发展水平对教育目的的制约作用;社会经济对教育制度的制约作用;经济发展水平对教育内容的制约作用;经济对教育人员的制约作用;经济发展水平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和教学组织形式的制约;
2治制度对教育的制约作用---政治制度制约着教育目的;政治制度制约着教育制度;社会政治制约着教育内容;政治制度制约着教育人员的权利和机会;政治制度制约着教育途径;
3化对教育的制约作用----文化类型影响教育目的的确定;文化影响教育制度的确定;文化传统影响教育的内容和结构;文化影响着教育人员;文化影响教育方法;
4、对教育的制约作用----人口制约着教育目的;人口制约着教育制度;人口制约着教育内容;人口制约着教育人员;人口制约着教育途径;
5、环境对教育的制约作用----自然环境制约着教育目的;自然环境制约着教育机构;自然环境制约着教育内容;自然环境制约着教育人员;自然环境制约着教育途径;
教育的功能:
教育的政治功能---教育通过培养人才为社会政治服务;教育通过宣传思想形成舆论作用于一定政治;教育有推动社会民主化进程的功能;
教育的经济功能---教育是实现劳动力再生产的重要手段之一;教育是科学知识再生产的手段;教育是生产新的科学技术、发展科学的重要手段;
教育的文化功能----教育具有保存、传递文化的功能;教育具有文化交流和选择、整理的功能;教育具有文化创新的功能;
教育的人口功能----教育是控制人口增长的重要手段;教育是提高人口素质的基本手段;教育可使人口结构趋向合理化;
教育的自然环境功能----提高环保意识,促进可持续发展;开展环境行动、优化生态环境;
教育性对独立性的含义:教育作为一种社会现象,教育与其他社会子系统存在着十分紧密的联系,但作为一种独立的社会活动,教育又具有自身的特点,表现出相对独立性。首先,教育与社会其他子系统都属于各自不同的范畴,与其他子系统的联系也不在同一层面上,这些联系是多层次、多方面、多渠道和多性子的;其次,社会个子系统对教育的要求只有在被人们意认识到,并恰当地内化为教育本身的要求时,才能得以实现;再次,教育系统内部是一个相对稳定的系统,有自己特殊的运行方式和规律,如果无视教育相对独立性,对社会和教育的发展都会产生负面影响;
教育相对独立性的表现:教育是一种转化活动的过程;教育具有历史继承性;教育具有与政治、经济制度和生产力发展的不平衡性;

第三章:教育与个人发展的关系

人的发展的概念:(社会学观点)人的发展是指人们掌握社会知识、技能和行为方式,实现社会性成熟;(心理学观点)人的发展是指个体从生命的形成到死亡,在生理和心理两方面有规律的变化的过程;
人的身心发展的一般规律:顺序性、阶段性、不均衡性、差异性、互补性;
小学生发展的主要特征:生理特征---身体发育;神经系统发育;
心理特征----认知能力的发展(感觉知觉的发展、记忆的发展、注意的发展、思维的发展、语言的发展、现象的发展);非认知能力的发展(情绪情感的发展、意志的发展、自我意识的发展);
4、小学生记忆发展的表现:有意识记逐渐占主导地位;意义识记在逐步发展;在形象记忆的基础上抽象记忆迅速发展;
注意的发展表现:从无意注意占优势,逐渐发展到有意注意占主导地位;小学生对抽象材料的注意逐步发展,但是具体的直观的事物在引起儿童的注意上,仍然起着很大的作用;小学生的注意带有明显的情绪色彩;
思维的发展表现:从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要形式向以抽象逻辑思维为主要形式过度;抽象逻辑思维发展不平衡;逐步稳定地形成各种概念;
语言的发展表现:在入学时口语已经有初步发展,能与周围人交谈,但利用口语表达自己的想法时会有缺点或错误,语意不清晰;小学生书面语言的发展最初是落后于口头语言的,需要教师引导进行造句、写作文等活动培养学生的书面语言能力;
想象的发展表现:想象的有意性迅速发展;想象富于模仿性、再现性;想象的内容逐渐接近现实;

影响个人发展的因素及其作用:(一)遗传素质是影响人的身心发展的生物前提;(二)社会环境是人的发展的现实制约因素;( 三)学校教育在个体的发展中起主导作用{所谓学校教育在人的发展中起主导作用,是指学校教育通过对受教育者的直接、全面培养,高速高效地促进她们的发展,为她们走向生活、选择职业、做人做事奠定坚实基础};(四)主观能动性是人的发展的内部动力{人的主观能动性是指人的主观意识和活动对于客观世界的积极作用,包括能动地认识客观世界和能动地改造客观世界,并统一于人们的社会实践活动中。}
综上所述:遗传素质—物质前提;成熟---准备状态;环境---提供多种可能;教育---主导作用;主观能动性---内部动力;

第四章:教育目的

1、教育目的—广义:社会对教育培养人的总要求;狭义:国家对学校培育培养人的总要求;
2、教育目的的意义:教育目的对教育具有导向作用;调控作用;评价作用;
3、教育目的的确立:(一)确立教育目的的理论依据:以人为中心的教育目的论,又称“个人本为论“;以社会为中心的教育目的论,又称“社会本位论”;以文化为中心的教育目的论,“称文化本位论”;(二)确立教育目的的实际依据:个人发展的现实状况和可能性。(三)确立教育目的还需借鉴前人及他人是思想成果;
4、2001年提出的义务教育阶段的培养目标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体现时代要求,使学生具有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精神,热爱社会主义,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和革命传统;具有社会主义民主法制意识,遵守国家法律和社会公德;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具有社会责任感,努力为人民服务;具有初步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科学和人文素养以及环境意识;具有适应终身学习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方法;具有健壮的体魄和良好的心理素质,养成健康的审美情趣和生活方式,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一代新人。
5、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的基本观点:①人的全面发展是相对于片面发展而言,是指人的精神和身体,个体性和社会性都得到全面、充分、自由、和谐的发展;②人的发展与社会生产发展相一致,人朝什么方向发展,怎样发展,发展到什么程度取决于社会条件;③旧时分工造成人的片面发展;④现代化大工业生产要求人的全面发展并为人的全面发展提供了条件;⑤人的全面发展的社会条件是共产主义社会;⑥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根本途径

第五章:学校教育制度

1、学校教育制度,简称学制。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各级各类学校系统及其相应的各项规定。
2、学校教育制度建立的依据:(一)社会依据:一定社会的政治经济制度的性质;社会生产力和科学技术发展状况;社会人口状况;
(二)学校教育制度的建立需要依据人的身心发展规律;
(三)学校教育制度的建立,要汲取原有学制中合理有用的部分,借鉴外国学制的经验
3、小学教育
---也称初等教育或基础教育,它是在幼儿教育的基础上开展的,为中等教育输送合格新生。
小学教育的特点:(一)基础性;(二)义务性—全民普及性、强制性;(三)全面性
第六章:小学教师和小学生

1、教师的概念:-----履行初级教育教学职责的专业人员,承担着初级教育中教书育人、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提高民族素质的使命。

2、教师职业的价值:社会价值、个人价值;
3、教师职业的内涵:教师是一种职业人员、教师是一种专业职业人员;
4、教师职业的产生发展经历的阶段:教师职业的非专门化阶段、专门化阶段、教师培养模式多元化阶段;
5、小学教师的权利:①进行教育教学活动,开展教育教学改革和实验; ②从事科学研究、学术交流,参加专业的学术团体,在学术活动中充分发表意见;③指导学生的学习和发展、评定学生的品行和学业成绩;④按时获得工资报酬,享受国家规定的福利待遇以及寒暑假带薪休假;⑤对学校的教育教学管理工作和教育行政部门的工作提出意见和建议,通过教职工代表大会或其他形式,参与学校管理的民主权;⑥参加进修或其他方式的培训;
6、小学教师的义务:①遵守宪法、法律和职业道德,为人师表;②光车国家教育方针,遵守规章制度;执行学校的教学计划,履行教师聘约,完成教育教学任务;③对学生进行宪法所确定的基本原则的教育和爱国主义、民族团结的教育,法制教育和思想品德、文化、科学技术教育,组织带领学生开展有益的社会活动;④关心、爱护全体学生,尊重学生人格,促进学生在品德、智力、体质等方面的全面发展;⑤制止有害于学生的行为或其他侵犯学生合法权益的行为,批评和抵制有害于学生健康成长的现象;⑥不断提高思想政治觉悟和教育教学业务水平;
7、教书育人---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有目的、有计划地使学生在获得知识的基础上提升能力,树立正确的人生理想和形成良好的道德观念的过程。
8、小学教师的素养:(一)身体素养:健康的体魄;(二)道德素养:①对待教育事业的态度:忠诚教育事业,献身教育事业;②对待学生的态度:热爱学生、尊重学生;③对待自己的态度:严于律己、勤于进取;④对待同事的态度:团结协作、共同进步;⑤对待家长的态度:尊重学生家长、紧密联系家长;⑥对待领导的态度:服从组织、尊重领导,顾全大局;(三)业务素养:①精深的专业基础知识;②广博的文化知识;③扎实的教育理论知识;(四)职业能力素养:①组织管理能力;②语言表达能力;③自我调控能力;④教育科研能力;
9、小学生---在初级教育阶段以学习和发展为主要任务的人。ⅰ小学生是人;ⅱ小学生是未成熟的人;ⅲ小学生是以学习和发展为主要任务的人;
10、小学生的权利:(一)、生存权;(二)、受教育权;(三)、发展的权利 (四)、受尊重权;
11、小学生的义务:(一)、养成良好品德的义务;(二)、接受教育,完成学习与发展任务的义务;(三)、遵守所在学校或其他教育机构的管理制度的义务;
12、小学生学习习惯----指小学生在学校过程中所养成的稳定的学习行为方式;
13、小学生学习习惯的特点:后天养成;固定化;自动化;情感依赖;
14、小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意义:一防止不良学习习惯;二是良好学习习惯形成的关键期;三提升学习效率;
15、小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一采取有效方法,使儿童明白良好学习习惯的重要性;二根据儿童实际情况,逐步提出要求;三通过规范的制约,促进儿童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四反复实践与外部强化相结合。
16、学生群体的个人价值---指学生群体的存在及其活动对学生个人的的作用,他只要指的是学生群体本身对于个体的影响价值。 社会价值----学生的学习活动对于社会的作用。
17、师生关系的特点:教育关系;心理关系;道德关系;
18、良好师生关系的作用:教育作用;激励作用;调控作用;

第七章 小学课程

1、课程-----各级各类学校为了实现培养目标而开设的学科及其目标、内容、活动、进程等的总和。
2、影响课程的主要因素:知识或文化、社会、儿童。
3、小学课程的文本表现形式:课程计划、课程标准、教材。
课程计划---课程的总体规划和课程安排的具体形式;
课程标准---根据课程计划,以纲要形式编写的各门课程的目的目标,教学内容范围、实施原则及方式、结果标准及结构的指导性文件。
教材---(包括教科书和相关辅助材料)教科书是根据课程标准编写的教学用书,辅助材料有辅导材料、补充材料、课程包(专门设计用于达到特殊目标的一套配套的教学材料)
4、小学课程的类型:隐形课程与显性课程;国家课程、地方课程、校本课程。
隐形课程---学校情境中,以间接的内隐的方式呈现的、非学术性的对学生的影响,是无意的、隐含的和非预期的课程;
隐形课程的特点:弥漫性和普遍性、持久性、对学生的影响即可是消极也可能是积极的。
隐形课程的意义:提高学生道德认识;陶冶学生道德情感;锻炼学生道德意志;规范学生道德行为。
隐形课程建设的原则:系统性原则;育人性原则;以生为本则,创新性原则。

显性课程----在学校情景中以直接的、明显的方式呈现的课程。
显形课程的特点:从结果上看,显性课程强调的是学术性知识;从计划上看,它是有组织的学习活动,学生有意识参参与的成分很大;在学习环境上,通过课程教学传递进行的。
显性课程的类型:学科课程和活动课程、综合课程、核心课程。

5、世界课程改革的时代特点:①把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作为增强综合国力的战略措施;②实施课程编制、评价一体化的整体改③人文主义价值取向与科学主义价值取向的整合。
6、新课程培养目标的特征:⑴全面提高学生的基本素质,重视学生完满个性的养成;⑵把德育目标与时代要求联系在一起;⑶突出创新精神、实践能力;⑷强调科学和人文素养的结合关注学生环境意识的提升;⑸把基本知识与基本技能的学习与终身学习联系起来。
7、新课程标准的特征:①课程价值体现了义务教育所具有的普及性、基础性和发展性;②课程目标上,贯彻素质教育的理念,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③在课程内容和要求上,突破学科中心;④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和学习方式;⑤课程评价突出促进学生发展的功能,评价具有更强的可操作性,评价更多地指向学生的学习过程,更多地促进学生发展为目的;

第八章 小学素质教育

1、素质教育对小学课程的基本要求:素质教育目标化;课程目标结构化;课程结构系列化;课程内容结构化。
2、小学素质教育的构成: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劳动技术教育,心理健康教育。
3、实施小学素质教育的途径:基本途径(教学最优化—苏联—巴班斯基)
辅助途径(课外活动、少先队活动、社会实践活动)

第九章 小学教学

1、小学教学的任务:(一)使学生系统掌握适合终身学习的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
(二)发展学生的智力、体力,培养学生的能力,教会学生学习。
(三)培养并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和积极的情感态度,发展学生个性。
2、教学过程的本质:①教学过程是教师和学生以课堂为之主渠道的交往过程;
②教学过程是认识与实践相统一的过程;
3、教学过程的基本要素:三要素说(教师、学生、内容)四要素说(教师、学生、课程、教学物质)五要素说(教师、学生、课程、方法、媒体)六要素说(教师、学生、内容,方法、媒体、目的)七要素说(学生、目的、课程、方法、环境、反馈、教师)
4、教学过程的基本规律:(一)教与学的辩证统一规律;(二)间接知识与直接知识的辩证统一;(三)教学与发展的辩证统一规律;(四)教学的教育性规律。
5、小学教学过程的基本阶段:①引起学习动机;②领会知识,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③巩固知识,增强学生的记忆力;④运用知识,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⑤教学效果测评,培养学生自我评价能力。
6、教学原则-----根据教学目标,教学的客观规律,在总结教学实践经验基础上制定的,指导教学工作有效进行的指导性原理和行为准则。
7、教学原则制定的依据:教育目的、人们对教学规律的认识、实践依据。

8、我国小学的教学原则:(一)普遍性教学原则:主体性原则、合作性原则;
(二)特殊性教学原则:趣味性原则、激励性评价原则。

9、教学设计-----在进行教学活动之前,根据教学目的的要求,运用系统方法,对参与教学活动的诸多要素进行的一种分析和策划的过程。
10、小学教学技术----小学教师想教学中,依据教学理论、运用专业知识和教学经验等,使学生掌握学科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并受到思想教育等所采用的一系列教学行为方式。
11、小学教学技术的功能:(一)掌握教学技术是构成小学教师教学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二)教学技术是小学教师搞好教学工作的基础。
12、小学课堂教学中的教学基本技术:语言教学技术、教学体态变化技术、板书技术、导入技术、讲解技术、演示技术、提问技术、强化技术、结束技术、教学组织技术。

第十二章 课外活动与少先队活动

1、课外活动-----在以学科为中心的教学活动之外,由学校组织领导或由校外教育机关组织指导的,用以补充课堂教学。实现教育方针要求的一一种教育活动。
2、课外活动的特点:课外活动具有很高的自主性;课外活动的形式具有很大的灵活性;课外活动的内容具有很强的伸缩性;课外活动与课堂教学相比,具有很强的实践性。
3、课外活动的作用:(ⅰ)有利于发展学生的个性特长,能充分地满足学生的个性发展需要;(ⅱ)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开放意识、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ⅲ)有利于增强学生的自主性和独立性;(ⅳ)可以训练学生的社会交往能力。
4、小学课外活动的类型:校内课外活动(学科活动、科技活动、文艺活动、体育活动课间休息活动);家庭教育活动;校外社会活动。
5、开放课外活动的基本要求:①要有明确的目的性、计划性;
②要考虑学生的兴趣爱好和特长,复合学生的年龄特征
③活动要丰富多彩、具有吸引力;
④注意发挥学生集体和个人的主动性、独立性和创造性。
6、开张课外活动要处理好的几个关系:处理好全面发展与发展个性特长的关系
要处理好课堂教学与课外活动的关系;
要处理好长期与短期的关系;
7、少先队活动----在教育目标的规范下,由少先队辅导员有计划、有目的、有组织地引导队员积极主动地开展主体性活动、阵地活动、节日纪念活动等,通过活动发展队员的智力与体力,并形成良好的思想品德,在学校实施教育目的,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途径。
8.、少先队活动的特点:集体性、实践性、开放性。
9、少先队活动的作用:少先队的性质决定了少先队活动对实施素质教育具有重要作用;少先队活动的任务和内容是素质教育的充分体现。
10 、开展少先队活动要处理好的几个关系:要处理好少先队活动与课外活动的关系;要处理好思想教育与个性发展的关系;要处理好重点与全面的关系。

阅读全文

与小学教育学复习资料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小学读书计划表格模板 浏览:342
小学语文四年级感叹句 浏览:243
天通苑中山实验小学 浏览:596
小学三年级语文补习班内容 浏览:921
吉安师范附属小学作文 浏览:396
小学教师备课网站 浏览:1
私立美男学院 浏览:383
小学六年级上册语文第六单元试卷凉州岛 浏览:915
小学1年级手gong大全 浏览:459
小学生手抄报的图片大全图片大全 浏览:68
小学健康知识讲座 浏览:120
小学毕业季适合发老师的句子 浏览:451
汕尾凤山中心小学校长 浏览:606
小学生毕业汇演舞蹈 浏览:702
小学生抗击疫情的表演 浏览:107
私立华联大学本科 浏览:61
小学三年级作文我想谢谢你400 浏览:855
中小学生睡眠问题 浏览:174
小学生公共生活守规则教案 浏览:313
淮河私立学校 浏览: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