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小学教师应该具有教育观念的内容主要有哪些
小学教师应该具有的教育观念主要有:基础教育的价值观、多元化的人才观、学生观。
Ⅱ 谈谈中小学教育教学的核心理念是什么
中小学教育教学的核心理念是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
教师专在教学过程中,应该大胆摈属弃陈旧的、不符合现代教育要求的学生观,树立适合21世纪教育发展的学生观,将每个学生看成独特的、发展的、能发挥主体性的人;三是转变学习观。让学生乐于学习、学会学习是新的学习观。
Ⅲ 如何在中小学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中小学生是国家的未来和希望,有怎样的价值观念,就会有怎样的行动。培育核心价值观,必须坚持从小抓起、从学校抓起。中小学生阶段是价值观形成阶段,是可塑性最强的时期。抓好了中小学生思想道德教育,也就抓住了未来、管住了长远。
党的十八大报告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出了新的认识和要求。“富强、民主、文明、和谐”是国家层面的价值目标;“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是社会层面的价值取向;“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是公民个人层面的价值准则。倡导核心价值理念,更能够体现社会主义国家、社会制度和公民道德价值取向,对中小学生加强这些价值观的教育,对社会的价值取向和社会风尚均有奠基性功能。因此,加强中小学生的思想道德建设,培育价值观和促进文化发展、文化强国是我们广大教育工作者不可推卸的职责。
加强中小学生思想道德建设是一项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大事,中小学生是祖国和民族的希望,中小学生是未来建设的接班人,担负着神圣的职责。我们要培养什么样的人,这是教育必须回答的问题,而立德树人恰恰做出了最为诚恳的回答。我们培养的人不是只会考试的做题机器,疲惫不堪的分数奴隶,疲于奔命的就业机器,而是有着健全道德的人。立人先立德,这是从古至今不变的命题。美丽中国,需要的不是高分数机器,而是有道德的现代的人。因此,加强中小学生思想道德建设,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培养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事业接班人的需要,是进行社会主义五个文明建设的重要条件,是学校全面发展教育的基本组成部分。
在实际教学中如何加强中小学生思想道德建设,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呢?结合实际,谈几点个人的看法:
首先,把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教育、《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和《中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教育贯穿于实际教学始终。教育工作者应该充分发挥应尽的职能和义务,让广大中小学生在学校受到全面的教育,加强对学生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教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爱国主义教育、人生观教育、社会公德教育、集体主义教育、革命传统教育、荣辱观教育、劳动观教育、自觉纪律教育和法制教育、生态文明教育等等,把中小学生的思想教育放在重中之重,从而教育学生砥砺品格、磨练意志、树立正确的理想信念和道德情操。
其次,把挖掘中小学生自身存在的潜力贯穿于实际教学始终。中小学生是富于生命力和创造力的,处在学习的关键时期,要让他们在认识和把握客观规律,树立正确道德观念的基础上,勇于创造、善于创造、不断创造。传授给中小学生丰富的知识,使其具有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技能和本领,使其具有坚定的信念、顽强的意志和崇高的精神追求。进而让广大中小学生自觉把个人的命运同祖国和民族的命运紧紧联系在一起,把个人的理想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紧紧相连,自觉服务祖国,无私奉献社会,艰苦奋斗,不懈进取,在火热的社会实践中创造出无悔的青春,在实践中成长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成为“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文明人。
Ⅳ 中小学教育问题及现象
现在中小学教育存在着素质教育思想和实际客观教育两层皮,喊的是素质教育,实施的是应试教育。解决问题的方法是教育管理者应该出台适应素质教育的考核方案,学生学习知识、技能、做人、形成良好的品质是必须的这也体现学生素质的几个方面。如何把德、智、体、美、劳有机结合起来来衡量考核学生的素质是解决素质教育考核的关键。
Ⅳ 什么是教育观
葛红兵:我做过小学教师、中学教师,现在做大学教师。我今天主要不是想谈自己,今天是六一儿童节,我想借这个机会主要谈谈教育问题,新浪是一个强势媒体,我今天在这里说说我最近特别想说的话。多年前我曾经着力于研究中国户口问题,写过大量的文章,在中国高层的内部论坛发布,也参加过全国妇联、公安部等等搞的户口问题的座谈会。那个时候我认为中国社会的户口问题是一个比较严重的问题,导致中国社会城乡的割裂,构成城乡的二元结构。它是导致中国社会不同的人有不同命运的一个重要根源。最近我们看到中国户口问题已经有所改变了,在浙江和江苏的苏南已经有了很大的改变,甚至于在绝大多数情况下已经不成为一个限制了,有的地方已经取消城乡户口的差别。 现在我感觉到我们的不公平是什么呢?主要一个是在教育方面,这是我今天想谈的一个重要问题,就是城乡教育这种结构上的不平衡,不对等。比如说在我的故乡,一个城市里面,城里的孩子和与他咫尺之遥的孩子办学的条件相差很大。我父母所在的农场有上万的职工,每年有几十人初中高中毕业,但是能够正常升学和升入大学的屈指可数。不是这些孩子智力上跟不上,而是这些孩子没有获得平等的教育条件。我今天来第一个想在这里做一个重要的呼吁,就是可以控制城乡的差别。城里人应该有义务和责任帮助乡村的孩子们,提高他们的教育水平,提高他们的办学条件,也提高他们的师资水平。如果说“人生而平等”的话,我想其中最重要的一个内涵现在在中国现在已经不是户口问题了,而是城乡二元结构导致了一个教育不平等的问题。我今天想为农村的孩子做一个呼吁,今天是六一儿童节,我们大家都关心孩子,最需要关心的是那些农村的孩子们。我希望新浪能够允许我有这样一个机会,对社会发出一个呼吁。
葛红兵:我今天想谈第二个问题,就是我们现在的教育体制、教育结构。我觉得教育的目的有两个,一个是教孩子共性,比如说教给他社会的普遍伦理,普遍的知识,普遍的机能。比如说一个技工的才能,一个工程师的才能,一个科学家的才能,一个艺术家的才能,然后交给他普遍的人伦,孝敬父母等等,这是教育的一个目的,让他能在社会立足。
第二个是更重要的目的,就是教孩子个性。我们都知道人在启蒙时期接受的教育是非常重要的,有一个科学家说过,所谓启蒙就是教人自我决断,自己决定自己要做什么,自己决定将来要成为什么样的人。我们现在无论是家长还是社会氛围、还是学校里的老师,整个社会都重视孩子的共性培养,比如说他的知识,他求生技能等等,对他们个性东西却很少培养。有时我们甚至害怕他们的个性,当孩子说一个不一样的观点、跟我们日常生活不同的见解的时候,我们是感到害怕的。我们害怕孩子提出跟我们教材不同的观念,我们害怕我们的孩子跟我们历史观、社会观、道德观、审美观有差异,害怕孩子跟主流有距离,这正是我们教育一个很大的弊端。在我看来,教育最重要的、也是根本性的目的,是孩子的自我决断,就是培养孩子的个性。我看来,一个孩子有自我意识、有自己个别性的观点、个人性的观点,我是一个独立的人,我要有自我,我要有自己的看法这是最好的事情,说明这个孩子的培养已经到位了,这个应该是家长为之感到高兴的事情。一个特立独行的孩子,在启蒙阶段也需要成年人对他进行引导,就是要教给他普遍的原则,在此基础上,99%的事情还应该给孩子自觉权。我们都知道,求知是人的本能。人在什么时候感觉最为恐惧,最为不安,最为焦虑?就是未知的情况下。比如今天我在路上堵车,我不知道前面堵了多少车,我就感到非常不安,如果有人打电话给我说,说前面有五辆车,有三个红灯,我知道了就不会有这种恐惧感。也就是说在未知的情况下,人最有本能的反应。 但是,恰恰是现在我们的孩子丧失了这种对未知的兴趣,关键在什么呢?还是要回到共性和个性的培养目标上。我们绝大多数的老师和家长都试图给孩子一个普遍共性的东西,却没有照顾到孩子个性的需求。比如说小孩子在做完这道数学题以后,他希望把自己的兴趣转移到他自己感兴趣的那些方面,比如说3D动画设计——我有一个同事的孩子已经考取3D动画学院,如果我们老师压抑了这个,一定要他把数学题反复的操练,这样这个孩子就会对数学失去兴趣,对语文失去兴趣。然后又不能发现3D的兴趣——表面上好象他是没有兴趣的。这样就使我们孩子失去了本能的、对于未知世界的探索欲望、对于未知世界的焦虑。所以说,我觉得更多的情况还是要从我们的教育体制、我们目前教育的观念、包括家长的观念来着手。 我们总强调“一律”,就是所有孩子要遵守同一个纪律、做同一种习题、达到一个目标、做一类孩子,我们给孩子施加的目标太统一了。什么叫做统一呢?我参加过一个中学的观摩,有一个教育课,初一的孩子,班上所有孩子都想说我想作科学家,我想做学者,我想作什么,没有一个孩子说我想做技术工人,我想做一个农民,我想种菜、看上去又美、吃上去味道鲜美的菜,没有!为什么?我们整个社会都给所有的孩子设计了一个5%的孩子才能达到的目标,使100%的孩子沿着那5%的路走,这样扼杀了孩子多样发展的可能性。这种扼杀使我们人才的标准和人的发展变成统一化,不利于我们社会多元文化的发展、多样性的发展,使我们整个社会也趋于单调,知识结构一致、行为模式一致、伦理价值原则一致、一切都很一致。所以我们整个社会变成了一个趋同性的社会——我们的教育也是一个很重要的根源。
整体上这种全社会对孩子水平理想要求过高,使我们教育看起来变成了对孩子的折磨。因为我们设计的目标模式实际上只有5%的人才能达到,95%达不到,是这个状态锻造了我们整体的社会氛围。新加坡社会经济条件比我们好很多,他完全可以普及大学,但是恰恰相反,新加坡一个大城市只有两所大学,它只有一部分的同学能够进入大学,绝大多数进入的是技术教育学院。为什么呢?新加坡社会对孩子这种教育是非常可取的,他知道每一个孩子有每一个孩子自己的道路,每一个孩子应该有适合他自己的理想和前途,他应该在社会上找到个性化的地位和生活姿态。所以,它没有鼓励每一个孩子都做科学家,都去读大学,都成为精英。
第一个,我们的全球意识没有深入人心。我们知道我们的世界已经进入了一个全球化的时代,但是我们的地球教育根本没有跟上,我们的爱只是教到爱你的祖国为止,从爱亲人开始,爱故乡到爱你的祖国就为止了,没有教到爱地球、爱人类这样的地球意识。 第二个,我们是从东西对立这样一个观念发展而来的,从两大阵营对立意识发展而来的,对帝国主义我们要痛恨,比如说对日本,对美国人。那么我们看到,我在新加坡也待过,在泰国也待过,在印度尼西亚待过,这些国家在二战中也受过严重的侵害,他们的侵害不低于中国,但是中国人对日本的痛恨远远深于他们,我们受到的是仇恨的教育。第三个,我觉得我们是以阶级斗争立国的。1949年革命以后,强调人与人的斗争,而不是普遍的爱。由此我想到顾准给孩子写信,因为顾准当时是受到镇压的,妻子跟他划清界限,他说“你们给我造成的痛苦我原谅你们,我给你们造成的痛苦也希望你们原谅。在我离开世界的时候,我希望你们能见我最后一面。”顾准也有存款给孩子,但是顾准自己的孩子全部拒绝。这种情况跟俄罗斯发生的完全不一样,我们对恨的教育是很严肃的,但是对爱的教育却往往是模糊的。恰恰是在我们这个时代,社会和解,阶级的和解也好、国家的和解也好,比阶级对立,国家对立更加重要。这个时代我们更需要宽容意识、和解意识、普遍的人类意识。这个方面我们教育是最欠缺的。回到我们刚才的话题上来,我希望我们家长给孩子去读更多这方面的书。如果从这方面来出发,我希望我们家长可以给我们孩子读一些传统的典籍,岳簏书社的古典名著普及文库。我们是非常强调“仁”的,这个是一个抽象的爱,是一个大爱。我们一个期间批判过的,但是现在我们孩子可以去读它。我们也不愿意把孩子教育成一个宗教教徒或者什么,但是这不等于说我们不能从宗教当中汲取爱的力量,爱的精神养料。比如说圣经新约这样的书,我们可以当做知识养料的书让孩子读,这一系列的书也是我们更加需要的。
葛红兵:这个也是我今天来之前想的一个重要题目,就是我们对孩子应该怎样的看待。在我们中学的课本里有一个引文,就是引用爱迪生的那句话,“对一个成功的人而言99%是汗水,1%是灵感。”实际上后半句给省略掉了:“恰恰那1%的灵感是最重要的”。教育研究的成果告诉我们,这个社会可以从事创造性工作,比如说科学家、艺术家这种工作的人,只有5%左右。95%的人能够从事机械工程等等这样的工作。他也告诉我们,人的确存在着重大先天区别,我们要承认这个先天区别。但是我们这个社会强调的是理想主义教育,我写过一篇文章,就是说中小学教育面临危机,其中有一个危机就是理想主义教育危机,我们所有人都想作5%的人能做到的事情,所以我们实际上给孩子造成太大的压力。我觉得这个中学老师说的很好,不能够要求所有人都做第一名,应该给每个孩子确立一个他能达到的目标。中学的老师应该有能力帮助孩子确立自己的目标,帮助孩子认识自己。所以,我每年招研究生以后,招进来第一句话,我不是说你们一定要在我这里做什么,比如说我给你布置一个学术课题,你一定要把它做的多好,或者过几年你读博士等等这些目标。是你到这里以后,我能够帮助你找到自己,你在本科阶段没有找到自己,你不知道你想做什么,你能做什么,你不知道你人生能够寄托在什么上面,你做这个事情感到快乐,也许你未来可以成功,甚至于不成功在这个过程中你也是快乐的,你觉得过程已经有价值了。到我这里来,我希望这三年,在我们一起讨论、研究、阅读等等这些过程让你找到你的人生定位,帮助你完成对自我的认识,形成对自我的要求,当然是跳一跳才能达到那个要求,我就感到很满足了。我们现在这个社会应该把整个的教育观念颠过来,我们现在是设立一个目标,让所有的孩子都去达到,所有孩子去做同一类的事。我现在要说的是反过来,我们的教育应该帮助孩子自己确立亿亿万万不同的目标,每个人都有一个目标,每个人都有一个自我认识,教育应该帮助他形成这种自我决断、自我认识,帮助他完善自我个性。如果教育观念做了这样一个转变,我们这个社会感觉自我不成功的、感觉人生失败的人就会少很多。
我有一个很好的初中老师,他教会我怎么观察一个杯子,一棵树,而且你还要看到他是个活的生命。你看这个茶杯立在那里还不对,你要看到他里面还有半杯水,他里面还有热气,这个光半部是亮的,半部是暗的,你要看到这些东西。他给我介绍很多童话,我看了《快乐王子》,因为我在初中里学的,有一个很差的雕塑,就是为了几头羊献身的两个女孩子,我就把他想成我的快乐王子,就是为人类献身的,我想我将来可以写这样的东西就好了。后来我就渐渐写小说和散文,后来也不断的发表。但是我中间也有曲折,我上大学的时候看到我的一个同学,他只比我大一岁,他的诗歌写得太好了,简直是高不可及的范本。我想他比我只大一岁,我都比不上他,我想我还有什么出息呢。后来我就转向文艺理论研究,后来就成了一个批评家。但是当我成了一个批评家以后,我对我们当代小说散文诗歌的状况又开始不满起来,对整个20世纪中国小说诗歌创作、散文创作也开始不满起来。大家都知道我些过那个“悼词”了,我觉得我自己还是可以继续写下来。所以95、96年我又发表短篇小说,中篇小说,99年我就完成了大家认为是我的成名作《我的N种生活》。之前我还些过两个科幻长篇,当时印了9万多套,如果说我是一个畅销书作家,96年我就是一个名副其实的畅销书作家了。后来还有一个科幻长篇《未来战士三部曲》。2003年我又出了《沙床》这样的书。实际上我也在渐渐跟自己搏斗,如果我写散文、写小说是跟自己进行心灵的对话,安慰自己情绪的过程。比如说我的N种生活对我精神状况的一次超脱了,写沙床也是这样的,是我碰到生活中不能解决的问题,比如说碰到亲人的病,我自我说服,和自己谈心的。写哲学专著是为了思考一个问题,把一个问题想清楚。所以,很多人看起来我好象在创作和理论研究之间是摇摆的,实际上对我来说这两者都是为了解决人生的困惑。也有很多人看到我在学术研究上也是摇摆的,比如说多年前我是以一个批评家的身份面世的,后来我又变成了一个文艺理论家,好象是从批评转向了文艺理论。实际上批评和文艺理论是一块的。近年我又转向哲学人类学,但是哲学人类学与文艺理论研究这是一个自然的发展,文艺学到了高端,实际上他对人审美性超越的研究,人在这个世界上有限的生活里,如何追求无限永恒的世界,这个就带来人类的思考。这种道路在我们古往今来的哲学家都可以看到,比如说康德,他的研究最后导致是人类学,海德格尔都有这种阶段的。最典型的是尼采,他从审美研究语言形容到最后成了一个哲学家,这些都是不矛盾的。
葛红兵:我一直有这个冲动,就是前年我跟我的朋友几个人设计一套丛书,就是写给自己孩子的,因为我真是有很多的体验,也试图搞一个对话、把我们的教育想法都结合起来。但是我们现在有的人在国外,有的在国内,有的在欧洲,有的在亚洲其他国家,很难聚到一起。我自己也一直有这样一个冲动。这次我出一个对话集叫做《直来直去》的时候,就是想把自己的观念更多的容纳进去。一个是通过我自己的经历来谈,第二个直接谈我教育观念,第三通过我对一些文化名人的解构做一个“去神”的工作,最后谈谈整体我对中国思想史、就是国家观念等等这样一些的看法。当然你们看的时候有的地方需要这样那样切,切成现在这样的规模,这个也是迫不得已的。
葛红兵:他们都是不错的作家,石康是不错的。安尼有几部城市女性题材的小说,我觉得都不错。也写过关于石康批评的意见,我觉得整体中国作家缺乏一个第三维,就是超越人类意识、地球意识、宇宙意识这一维,这种普遍爱的一维。为什么我们读托尔斯泰、陀斯妥耶夫斯基可以反复读反复感动?他们的作品有这种精神的力量,陀斯妥耶夫斯基有人道主义广泛的同情,有这种意识,有超越国家、超越有限生活,去寻求永恒的意味愿望在里面。我就觉得中国当代作家,在这方面还是非常欠缺的。那么鲁迅我觉得他是中国少有、对人生活做出决绝批判的作家,所以我们看到鲁迅是非常悲观的,为什么。他看到人世生活的有限性,看到人性上的有限性,看到了这些东西。但是,鲁迅依然没有完成一个“陀斯妥耶夫斯基式”的超越,他晚年写到过他,我觉得鲁迅已经意识到这一点,人的生活是无望的、人的生活是阴暗的,但在另外一条线还有一个阳光的东西在那里,作家可以揭示出来,鲁迅意识到了,但是生命没有给他时间。我觉得在中国的诗人当中穆旦、海子是比较少有的有超越意识的作家,这也是诸多读者读《沙床》时误解我的原因。我们是一个无神论的国度,所以我们很难理解那种超越性的追求。事实上我并不是一个基督徒,我是追求以灵魂给人安慰这样的精神世界,我追求的是这样一个东西,无神论者认为这个是虚伪的,有神论者认为这个还不够。中国作家在这个一维度里探索还不够,整体是不够的。
葛红兵:还是最开始的话,我希望能够呼吁大家重视农村教育的问题、重视教育资源不平等的配置的问题。我希望我们社会在这一方面做一些工作。比如说在同一个城市里面,比如在上海这样一个城市里面,城里面的小学跟乡下的小学是不是可以搞更多教师之间的互相交流。比如说结对性的教师之间互派,通过这种方法不仅仅在硬件方面帮助乡下小学提高,也在软件上帮助乡下小学提高。这个可以给我们孩子以更多的出路。我觉得当下的知识分子,应该在此负有更多的责任,应该站出来在这些方面做出一些呼吁。我觉得许多的人都看到这个问题,但是他们就像钱钟书说的那样,躲起来像鸵鸟一样,对呼吁那些人觉得他们是作秀、无聊,我觉得对这种事情我感到非常伤感。如果所有人都不来说这个事情,那么谁会做这个事情。我觉得社会整体性对这个不平等的麻木、视而不见,这是我们这个时代一个很重要的问题。第二个我想谈教育观念整体上的突破。我觉得我们功利教育太多,非功利人道主义的教育、人类意识的教育、地球意识的教育太少。 最后我们教育观念要回到对孩子个性的尊重、个性的培养,培养千差万别的孩子,不是把孩子造成统一的一个模式,往模式里套,也希望这个社会的教育观念有一些变化。最后我想孩子们。实际上我一直在教育的领域里工作,关于911那次的现场社会调查给我的打击非常沉重,我一点都没有夸张这个说法。他也使我开始把我自己的重心也慢慢转移到这里面。以前中学请我演讲我是拒绝的,大学请我演讲我也拒绝,后来所有中学邀请我都接受,大学我也大部分都是接受的,还出了一本演讲集。我觉得知识分子应该在这方面做出一点贡献,这个就是知识分子的责任,如果我们孩子有欠缺,这是知识分子的欠缺,他们没有把孩子教好,我希望大家都应该来做这个事情。
Ⅵ 结合目前中小学教学存在的问题,你认为教师应具备怎样的教学观,教师观,学生观
搜一下:结合目前中小学教学存在的问题,你认为教师应具备怎样的教学观,教师观,学生观??
Ⅶ 中小学教育评价的类型及其含义
教学评价分类:
1、诊断性评价
诊断性评价是指在教学活动开始前,对评价对象的学习准备程度做出鉴定,以便采取相应措施使教学计划顺利、有效实施而进行的测定性评价。诊断性评价的实施时间,一般在课程、学期、学年开始或教学过程中需要的时候。其作用主要有二:一则,确定学生的学习准备程度。二则,适当安置学生。
2、形成性评价
形成性评价是在教学过程中,为调节和完善教学活动,保证教学目标得以实现而进行的确定学生学习成果的评价。形成性评价的主要目的是改进、完善教学过程,步骤是:
①确定形成性学习单元的目标和内容,分析其包含要点和各要点的层次关系。
②实施形成性测试。测试包括所测单元的所有重点,测试进行后教师要及时分析结果,同学生一起改进、巩固教学。
③实施平行性测试。其目的是对学生所学知识加以复习巩固,确保掌握并为后期学习奠定基础。
3、总结性评价
总结性评价是以预先设定的教学目标为基准,对评价对象达成目标的程度即教学效果做出评价。总结性评价注重考察学生掌握某门学科的整体程度,概括水平较高,测验内容范围较广,常在学期中或学期末进行,次数较少。
按评价所参照的标准划分:(1)目标参照评价 (2)常模参照评价。
(2)根据评价所运用的方法和标准不同,可分为:相对性评价和绝对性评价。[3]
4、相对性评价
相对评价法是从评价对象集合中选取一个或若干个对象作为基准,将余者与基准做比较,排出名次、比较优劣的评价法。相对评价法便于学生在相互比较中判断自己的位置,激发竞争意识。
5、绝对性评价
绝对评价法是在被评价对象的集合以外确定一个客观标准,将评价对象与这一客观标准相比较,以判断其达到程度的评价方法。
绝对评价设定评价对象以外的客观标准,考察教学目标是否达成,可以促使学生有的放矢,主动学习,并根据评价结果及时发现差距,调整自我,具有明显的教育意义。
0
Ⅷ 小学教师应该具有教育观念的内容主要有哪些
一、正确的人生观
首先,要树立正确的教师观,教师不只是“教书匠”,更是学生学会做人的引领者;不只是知识的传授者,更应该是学习的组织者、促进者;不只是教育工作者,还应该是教育规律的研究者。其次,要树立正确学生观,学生是发展的个体,是可以塑造的人,他们是具有独立的思想、观点的人,是学习的主体和责权的主体。再次,要树立正确的行为观,在处理师生问题上,不能强调“师道尊严”,而要强调民主、平等、尊重和赞赏;在对待自我上,要常常反思,每日“三省吾身”;在对待同行上,要相互学习,取长补短,要相互合作,共谋发展。
二、良好的师德修养
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是太阳底下最光辉的事业。与其它的职业比较,教师的职业更具有其示范性、公众性和教育性,因此,教师的职业要求教师应该具备更高、更严格的职业道德修养。师德修养的核心主要体现在 “仁爱”,一个教师应该用心去教书,在教书的过程中寻找乐趣。因此,良好的师德修养,应该是投入全身心的力量,去爱教育、爱学生。你爱教育事业,你才会取得事业成功的乐趣;你爱学生,你才会独具慧眼,发现每个学生的潜能,鼓励学生不断的探索,才能使学生的才华,得到淋漓尽致的发挥。
三、新的教育方法
首先,教师要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发展学生的个性特长,塑造学生的完美人格,为学生终生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其次,社会的进步,要求教育不断的发展、完善,新一代的教育方法也不断更新。那么作为新一代的教师必须拓宽自己的视野,在掌握宽厚渊博的专业知识的同时,更要了解现代化的科技知识,掌握现代化的教育手段,以与时俱进的思想和态度跟上时代发展的步伐,努力刻苦地学习,不断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积极参与到教育科研当中,培养自己把理论应用于实际的能力,使教育科学理论真正发挥作用。在教育中勇于探索,创出一套科学高效的教学方法,用生动形象的教育方法吸引学生,使学生听我们的课觉得有趣、有味,从而使学生能够自觉地、认真地投入到学习当中,达到开发学生的思维和培养学生的能力的目的。
四、得体的言行,高尚的情操
小学生具有很好的模仿能力,教师的一言一行都深深地影响着他们。因此,教师应时刻注意自己言行的细节问题,向学生展现自己高尚优雅的风度和修养,对学生施以正面影响
Ⅸ 目前中国对中小学的主流教育观点是什么
...那要看地方是否落实了啊 要不改的再人性化 地方为了分照样可以疯狂加主课删副科 。。。。
Ⅹ 什么样的教育观是正确的
当校长首先要树立正确的教育观
2004-11-01 作者(来源):张长谦
校长受国家和人民的委托,全面地负责学校的工作,在学校工作中起着导向作用,组织作用,指挥作用和推动作用。校长在办学过程中要对国家负责,要对教师负责,要对学生负责,要对社会负责。那么,首先必须要有明确的办学思想。学校要发展,要上台阶,就必须要高点定位,即:明确办学思想,找准最佳位置,制定有力措施,办出自己特色。
正确与科学的办学思想,必须是在对国家的教育方针有正确的理解、领会,并联系具体的教育实际、学校实际来确定的符合学校发展的、并能够引导学校形成良性循环的办学思想。也就是说,校长的办学思想首先要体现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又要体现教育特点,还要结合学校的实际。其次,就是要随着形势的变化对办学思想和思路不断进行调整。
校长是办好学校的带头人,校长必须掌握比较全面、深刻的教育理论,才可能树立正确的教育思想;坚持社会主义的办学方向,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才可能按照教育规律去管理学校、办好学校,带领全校教职员工去教书育人、服务育人、管理育人,把学生培养成合格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
学校管理中的人本原则是校长必须具有的办学观。学校工作主要是通过对人的内在积极因寨的调动和激发等方式,使全体师生在政治觉悟、道德标准和认识水平等方面呈现出最佳状态,并以主人翁的姿态投入工作和学习,从而形成敬业、进取的团队精神。
教师工作的独立性、创造性、复杂性、主动性和时空无限性等特点,决定了对教师的管理决不能简单地采取冷冰冰、硬梆梆的僵硬模式。而应当采取从生活上尽可能多地给予关心和理解,在工作上尽可能地创设一个宽松、融洽的环境氛围,遇到矛盾和问题尽可能多做一些深入、细致的疏导和协调工作,做到想教师之所想,急教师之所急,切忌使用管、卡、压等生硬手段。我们的教师是通情达理的,作为学校的管理者,在教工身上多一份情感投资,学校管理就将多一份成功的喜悦。
我深深感受到,学校管理的成败,很大程度上受到教师精神需求等诸多人本因素的制约。高度重视、细致妥善地协调解决和满足教师不同层次的正常精神需求,积极营造一个良好、融洽的内部关系,在学校管理过程中往往能取事半功倍的效果。最大限度地调动全体教师的工作积极性是人本管理的首要目标,而这一目标的实现,关键之一在于班子内部结构优化组合。人本管理的核心内容重在激励,重在敬业精神的培养。
实践证明,以人为本,激发了教师爱校、敬业、进取的团队精神,激发了学生勤学上进的良好品质,全校师生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促成学校高昂的精神风貌。
我认为:一所学校充满勃勃生机的重要标志之一,就是在于使广大教职工从不自主的被动状态中解脱出来,真正成为主人,作为管理者,在工作中一定要有一个宗旨:就是激发和调动工作人员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一个人对组织目标有了认同感以后,就会产生一种肯定情感和积极态度,他就会自觉地承担其责任,发挥其积极性和创造性,来为他所认同的目标而努力奋斗。学校管理活动既然是以人为其核心,那么,学校的教职员工便必然成为学校管理的依靠对象。学校要适应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培养目标,必须依靠教职工共同努力去实现,学校的规章制度必须依靠师生员工自觉自愿去执行。因此,作为一校之长的校长在管理工作中决不能简单地单靠行政命令去管理,而要靠管理水平、管理策略和校长的人格,要坚持以人为中心的管理思想去实施管理。
要全面提高办学的效益和质量,就必须具有正确的科学教育观。用正确的科学的教育观指导学校管理,加强教育科研,探索教育规律,使教育教学走上科学的轨道。
教育观是教育思想中的核心问题,每当社会发展出现重大变化的时候,人民需求我们重新设计和选择新的教育模式,用一种新的教育观来审视这个时代的教育,这是教育发展的一种趋势。作为一校之长,要办有特色学校,向社会输送合格的人才,没有一种正确的教育观来把握办学思路和构建学校科学管理模式,将使学校教育滞后于时代发展的要求,就会造成教育的失败,给国家造成巨大的人才损失。
素质教育要体现一种科学的教育观,我以为应体现人本位与社会本位兼融。成功的素质教育应当具有下列基本特征:
1、素质教育是教师风格化的教育,“风格化”的本质是教师主体性的充分发挥。
2、素质教育是学生个性化的教育,“个性化”的本质是学生主体性的彰显。
3、素质教育是一顷社会系统工程,学校、家庭、社会的协调、互补是素质教育得以实现的基本保证。
学生素质发展的水平与质量取决于学校发展学生素质的能力,这种能力是由教师队伍素质、管理人员素质、教育教学条件等因素综合决定的。发展学生素质的能力的强弱,是学校能否不断发展、发展到何种程度的一个重要指标。
人本位要注意个性的发展与培养。人的发展既有共性又有个性。它们都受到社会各种因素的制约。但共性更多地体现社会的要求,而个性则较多的体现个体要求。工业社会比起农业封建社会来说,它受到社会分工的束缚。而且工业社会强调的是标准化、统一化,个性并不能得到充分发展。信息社会强调个性化、多样化,多媒体技术的广泛应用也为个别学习提供了可能。这就为个性发展提供了条件。个性的核心是创造性。科学技术迅猛发展要求教育培养创造性人才。
同时而与此社会上的激烈竞争也需要培养具有个性的有创造能力和开拓精神的人才。
个性是人们的世界观、现实态度、心理特征、行为方式等的集合体现,它既具有共同性的一面,也具有差别性的一面,我们应当使每个人在共同心理的背景上,能显现出五彩续纷的独特色彩。这样,才会使每个人成为活生生的主体。但个性的发展不是自发的,它必须成为教育的目的和内容。,以便有计划有步骤地去加以培养。教育工作者时时记得二十一世纪需要各种类型的人才,未来社会生活的丰富性和活跃性,靠的是各种人才的个性力量。那么,我们在教育工作中,就会具有高瞻远瞩的预见性。我们在教育转轨过程中,就会自觉地理解人才素质的丰富内涵,我们就会下大力气去抓学生的个性特征的积极引导和开掘。
新世纪的素质教育的突破口在于个性发展,对此,我们必须有足够的清醒认识。
以社会为本位的教育观是在本世纪教育发展中起重要导向作用的。这种教育观的本来意义是突出社会的价值和社会对人的意义,把人看成依赖于社会并服务于社会的。它与人本位教育观共同构成了对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的认识。但是,在20世纪八十年代由于国家与民族之间充满了矛盾与冲突,国家主义盛行,这种以社会为本位的教育观主要表现为国家主义教育观。其主要特征是把国家利益看成是至高无上的,把为国家服务作为教育的最高目标,强调教育在促进国家的政治、经济、军事发展方面的功能轻视教育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个性发展方面的作用。国家主义教育观在20世纪存在有其历史必然性。在未来的世纪里,如果世界仍处于战争、冲突、矛盾中,那么以社会为本位的教育观就仍会表现为国家主义教育观。
令人的欣慰的是,由于冷战的结束,各国在经济、科技、文化等各方面的联系日益密切,人类共同面临的世界性问题日益严重,已使人们不得不团结起来,面向一个共同的未来。
社会本位论者强调教育的社会化过程,主张教育目的是培养社会需要的人,并认为教育出发点是社会。个人本位论者强调教育的个性化过程,主张教育应培养具有独立个性的人,并认为教育的出发点是学生个人。理论和实践都已证明,这两种观点都失之偏颇,就连西方的教育学者也将二者进行了综合。用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看,教育是学生的社会化和个性化高度统一的双向过程。教育目的应是培养社会需要的,具有鲜明个性的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合格人才。教育的出发点当然应该是社会和个性的辩证统一。
过去一段时期,我们过多地强调社会这一方面,而忽略了对学生个性的培养。但是,西方的学者,一般又过多地强调个性这一方面而对社会却较为忽视,在未来的教育举措中,我们应坚持社会化和个性化的统一。
我认为:一个学校素质教育水平的高低,其重要标准是学生整体的发展水平,而整体水平又是学生个体发展水平的共振和和谐组合。一般地说,一大批高素质学生的涌现离开了整体的高水平发展是不现实的。这就是说,整体的高水平发展是个体充分发展的一个重要条件。同样,如果没有个体的充分发展整体水平也难以不断提高。
因此,素质教育既要着眼于整体发展,也要立足于个体成才。要充分发挥学生在教育中的主体作用,使学生树立起明确的成才意识和承担社会义务的责任感。
在教育策略上我们要因人施教,因势利导,发展学生健康向上的个体品格和兴趣特长,力戒平均、平庸发展,努力培养学生主动进取,自觉自立的性格品质,不间断地激励学生的创造热情、促进成功。转载:《中小学校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