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教育所要坚持的理念是什么
素质教育是我国教育界在20世纪80年代末提出的一个本土化概念。作为一种教育思想或教育价值观念,其初衷在于纠偏:纠正中小学教育片面追求升学率之偏,纠大学教育过分专业化之偏。经过多年的研究和讨论,教育理论界对素质教育、素质的内涵和特征等问题已达成了一些共识。学者们认识到素质教育是一个开放的体系、发展的体系,没有也不应该有固定不变的模式。素质教育的本质特征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是促进学生有效成长的教育。素质的内涵具有时代的特征,不同的时代要求不同的素质。
那么,何谓素质教育呢?文辅相认为,素质教育是利用遗传与环境的积极影响,调动学生认识与实践的主观能动性,促进学生生理与心理,智力与非智力,认知与意向等因素全面而和谐地发展,促进人类文化向学生个体心理品质的内化,从而为学生的进一步发展形成良性循环。
关于素质这一概念,心理学与教育学有着不同的解释。心理学认为,素质是由遗传或先天因素决定的神经系统和感觉器官的特点,对一个人的心理发展有重要作用。教育理论界的许多学者认为,素质是一个发展的概念,其内涵和外延在不断扩大。素质既包括先天遗传特征,又包括后天习得的素养。素质着重表示人在先天生理基础上,受后天环境、教育的影响,通过个体自身的认识和社会实践,养成的比较稳定的身心发展的基本品质。
至于素质的特征,概括起来有如下几个方面:
(1)内潜性。素质是人的潜能,不但遗传素质是与生俱来的,环境与教育的影响也必须内化为人身心组织中的稳定因素才能视为素质的形成。人的素质的外化必须通过一定的实践活动方能实现。
(2)整体性。素质结构中的各种因素可以处于不同的水平或层次,这些因素统一在一个人身上,存在于一个统一的结构之中,整体的水平取决于因素的水平及要素间结构的整合。人的素质虽然是一个整体,但是构成素质整体的各因素也可以区分为不同层次,并得到测量。
(3)稳定性与发展性。素质一经形成,就具有比较稳定的性质,并在各种活动中表现出来。当然这种稳定只是一个相对的概念,人的素质和一定社会的科学技术、生产力发展水平以及精神文明程度相联系,是在各种因素的影响下逐步形成和发展的。不同社会、不同历史时期,对素质的要求不同。另外,个体的素质也是发展的。
(4)社会评价性。人的素质具有优劣好坏之分,素质教育旨在培养和发展学生的优良素质,这些优良的素质可以得到客观的测量。
此外,也有学者从辩证统一的角度对素质的特点作了划分,如遗传性与习得性的统一,相对稳定性与发展变化性的辩证统一,内在性与现实性的辩证统一,个体性与群体性的辩证统一,等等。
关于素质的结构,学者们有不同的意见,存在着较大的分歧,从目前的研究来看,比较有代表性的看法有:二分法,认为人的素质包括生理(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三层次说,认为人的素质从低到高依次为生理素质、心理素质和社会文化素质。五成分说,按照德、智、体、美、劳五育的划分,将人的素质相应地划分为品德素质、智能素质、身体素质、审美素质和劳动技能素质,或者将素质分为身体素质、心理素质、文化素质、道德素质和思想政治素质。
这些分类虽然繁简不同,它们在本质上基本一致。不管怎样分,心理素质都是人的素质结构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心理素质居于社会文化素质和生理素质之间,起中介作用。应该注意到,对素质结构的探讨,不能纯粹从抽象的逻辑出发,应坚持实用性、可行性与逻辑准确性的结合。
对于大学生心理素质结构的研究应与素质和素质教育的研究联系起来。如果不将大学生心理素质结构的研究放在素质教育的背景上,心理素质结构的研究就没有必要。这种研究实际上反映了心理学与教育学的结合,是教育心理学对教育实践中所提出问题的回应。至于大学生的素质,我们认为主要包括生理素质、心理素质、人文科学素质和专业素质。
二、心理素质结构建构的理论依据
大脑是学生心理发展的物质基础,后天的环境、学习和训练对脑的发展有重要的影响。教育是以人为对象、以人的发展为目标的。教育对学生发展的影响,需要以学生脑的生长、发育与开发为中介;而且脑的发展也是人的发展的根本目标之一。人脑经过长期进化,其结构极其复杂和精细。遗传因素虽然决定着大脑发育的总方向和主要轮廓框架,但是大脑神经系统的精细结构和功能特性在相当大的程度上取决于后天的环境因素。换句话说,人脑之所以发育成为人脑而不是动物的脑,这是遗传决定的;但是,究竟发展成什么样的人脑,是优秀的大脑还是平庸的大脑?这与后天的环境因素、营养条件、教育方式、学习训练乃至社会文化背景都有关系。婴儿出生时,脑内绝大多数神经细胞已基本形成,但还没有发育完善。神经细胞的突起和突触连接以及微小神经环路的建立在后天发育过程中有非常大的变化,甚至在人的一生中都会进行修饰。也就是说,人脑在一生中都有可塑性,脑的微细结构和功能特性都在变化。但是,在出生后至7、8岁这一段时间特别敏感,其可塑性最大。就素质教育而言,丰富的感官刺激,学校的各类教育和训练、家庭教育、社会文化等的影响,通过儿童生理素质,特别是大脑这一物质基础,发展成为人的各种心理品质。因此,心理素质教育和心理素质结构的建构应重视运用大脑发育的规律,促进学生心理素质的有效发展。
人的毕生心理发展的规律,特别是人的心理发展的敏感期(关键期),以及心理品质发展的先后顺序和发展速度是心理素质教育和心理素质结构建构的理论基础。人从出生到长大成人,再到衰老直至死亡,其心理品质始终处于发展变化之中。大学生年龄一般在17—23岁之间,属于成年初期(或称青年晚期,从18—35岁)。在这一阶段,其思维方式由青少年时期的形式逻辑思维向辩证逻辑思维发展;特别是在23—40岁之间,是创造性思维发展的重要时期。大学生的元认知也有进一步的发展。虽然在高中阶段,学生的个性已基本形成,但在大学阶段,学生的个性得到进一步的发展。其自我意识迅速发展,自我同一性得到确立,进而促使大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趋于稳定。大学生心理发展的特点为大学生心理素质结构的建构奠定了理论基础。
维果斯基关于教学与发展(特别是智力发展)关系的思想,对于心理素质教育和心理结构的建构具有指导意义。维果斯基认为教学应该走在发展的前面,教学的最佳效果产生在“最近发展区”,适时辅导学生是教学的不二法门。维果斯基关于教学与智力发展的思想,可以合理地扩展到大学生心理素质的各个方面。
心理学研究不同层次或水平的区分对心理素质结构的建构具有参考价值。对心理现象的研究大致可以区分为四个层次:第一个层次,在社会关系的体系中研究人的发展,这些主要是社会心理学的内容,与社会科学交叉。第二个层次,研究个性的结构,如需要与动机、能力与态度的动力过程、行为的结构和动力过程、调节机制等。第三个层次,研究从感知觉到思维情绪等心理过程。第四个层次,研究心理过程的生理机制。大学生心理素质结构的建构主要与上述第二个层次的研究有关。
⑵ 在中小学教学中新理念和新方法的运用有什么好处
一、问题的提出
在新世纪到来之际,我国中小学体育教学又一次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冲击着我们固有的教育观念,体育课程对健康的作用越来越突出,传统的以竞技运动技术传授为主的教学观念逐渐被扬弃,体育正在从完整的运动技术传授型课程转变为帮助学生养成终身体育爱好与习惯、关注学生健康成长的一门重要课程。青少年学生在校学习期间,正是他们身体发育和成长的关键时期。体育课程首先要遵循健康第一的思想,同时促进学生思想意识、情感意志和道德方面的发展。体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推进素质教育必然伴随着学校体育的革新。怎样把先进教育理念转化为可操作教学行为成为教改的重要内容。现选取海淀中心学区评优课优质课16节与全国小学体育教研课优质课16节进行比较,探讨新课程标准理念下随着广大体育教师认识逐渐加深产生的教学行为的变化,为今后如何上好小学体育课提供新思路,并进一步研究先进教育理念下教学行为的发展趋势。
二、研究对象和方法
(一)研究对象
2003年9月海淀中心学区搞评优课23节。2003年10月底海淀区教委组团参观考察在浙江举办的“全国中小学体育教研课展示评奖活动暨218课题第六届论文报告会、专家讲习班”活动。此次活动主要内容是中小学体育教研课展示评奖活动,共上小学体育教研课16节。
(二)研究方法
① 教学实践比较法
② 文献研究法
③ 数理统计法
④ 跟踪访问调查法
三、比较结果与分析
(一)基本情况对比
表1授课教师职称(单位:人)
表2授课教师年龄、教龄(单位:岁、年)
表3优质课水平分段(单位:节)
从教师职称看,海淀中心小学高级教师比例高于全国水平,均无小学二级教师参加上课。从授课教师年龄看,全国平均年龄为30.5岁,海淀中心平均年龄为31.6岁,从授课教师最大年龄看,全国最大年龄40岁,海淀中心最大年龄38岁,从授课教师最小年龄看,全国、海淀中心最小年龄均为25岁。
从授课教师教龄看,全国平均教龄为10.7年,海淀中心平均教龄为12.5年,说明体育教师出成绩平均需10年左右。海淀中心平均教龄用了12.5年,一方面说明了出人才用的时间长,另一方面说明了接近40岁的教师仍在积极做课,在一线拼搏。还有可能是梯队建设有问题,年轻教师断档或顶不上来。
从授课教师最大、最小教龄看,双方均为20到6年,说明一个教师最少6年的磨炼才能走上区级乃至全国评优课的舞台,到20年教龄时授课教师综合能力达到一个新的水平,仍旧活跃在体育教学一线。
从授课教师选取优质课水平分段上看,全国选取水平一的为5节,海淀中心选取水平一的为8节;全国选取水平二的为9节,海淀中心选取水平二的为5节;全国选取水平三的为2节,海淀中心选取水平三的为3节。这一方面说明了大家一致认为水平一、二的教材比较容易出彩,另一方面说明了水平三教材创新上难度大,对教师要求更高,同时要求评价者用不同于水平一、二的标准来评价,促使大家对水平三教材加强研究,摸索出既适合小学高年级学生身心特点又符合新课程标准理念的路子。
(二)优质课教材内容对比
表4优质课教材内容(单位:节)
从授课教材内容上看,学习内容得到了极大的拓展。全国优质课选取了走跑、跳跃、体操、球类、舞蹈、室内、其他等7类项目。其他类2节课一节为击剑、一节为玩泡沫板。选取跳跃项目最多为6节,有趣的是大项投掷项目居然无人选取。海淀中心优质课选取了走跑、跳跃、投掷、体操、球类等5类项目。与全国相反的是投掷项目有5人选取。
全国优质课选取跳跃项目高达6节,说明了跳跃教材在方法、手段、场面、效果等方面比较容易出彩,海淀中心优质课选取投掷项目高达5节,而全国没有选取投掷项目,说明了海淀中心优质课在投掷项目上有自己的优势,全国优质课没有选取投掷项目,从另一方面说明投掷教材不太好上,难以创新。
从授课教材内容上看,全国教材内容增加了舞蹈、室内、其他等三类项目。其他类两节课一节为击剑、一节为玩泡沫板。一些校本教材、带有地域特点的教材走上评优课舞台,它们比常规课更有与众不同的特点,显示出新课标的清新气息。对现有的传统运动项目进行改造,可以丰富体育教学内容。如击剑、玩泡沫板课改造后共同特点是简化规则,只保留一些能激发学生运动兴趣、使学生能兴高采烈“玩”起来的简单规则;简化技能战术,只保留适合学生身心特点的基本技能战术;去掉学生无兴趣、陈旧的内容;减少竞技运动的成分;降低难度要求;减少器械的质量,改变器械的功能等。可以这样改编的项目还有很多。像一些休闲运动项目的开发,将新兴运动项目引进学校体育课堂,不仅可以丰富体育教学内容,而且也会深受中小学学生的喜爱,从而使这些项目成为学生健康发展的重要内容。
(三)开始部分方法对比
表5开始部分方法(单位:节)
从授课开始部分方法看,全国主要采用教师领操学生模仿,教师领操学生创造,游戏代替三种形式,海淀中心与全国基本相仿。
例如,全国的一节课,开始采用体验性导入,在上课一开始,教师以一个朋友的身份,主动地融入学生群体之中,教师和蔼可亲地与学生击掌交流。同时教师又让每位学生在自己胸前贴上一颗星,这颗星象征着一种自尊心、象征着一种自信心。接着,用学生喜爱的游戏来置换常规的准备活动。为了渗透开放型教学原则,课上要求学生自编一至二套徒手游戏,可以单人进行,也可以双人或多人合作进行,课堂上学生玩着自己创编的游戏,其参与活动的积极性,不同凡响。这样不仅减少了那种原有课堂常规教学中教师多余讲解、示范等环节,而且真正促使学生由被动学内化为主动学。
再如,海淀中心的一节课,课的结构从故事导入,带领小朋友们从准备“拯救小动物”开始学练过程。教师语言引导,让学生装扮成小动物到大森林和教师一起做游戏,练好身体,准备和统治森林的巫师斗争,救回小动物。学生在轻松的音乐和教师精美示范的刺激下,情绪一下子调动起来。高兴地进入自己所扮演的角色。
在教师领操学生模仿、教师领操学生创造这两种形式中,教师们已采取了多变的手法调动学生主动性,成为学生的引导者和伙伴。
(四)电教设备对比
表6电教设备(单位:节)
从使用电脑、电视、电教设备看,全国有4节使用了电脑、电视等电教设备,虽然它的实用性有待探讨,但它确实丰富了体育教学的手段。例如,有一节课,分别在用纱巾和小折垫来做操和练习滚翻组合动作前,充分地利用多媒体,表现海宁天下第一潮的气势磅礴,清晰正确地展示滚翻的分解与完整的动作,让同学们自己在电脑中检索多种滚翻的资料促进发散思维,进而提升创造性。这很有创意,值得借鉴。海淀中心在这方面硬件设施完全具备,应该敢想敢干。
从使用录音机看,海淀中心明显高于全国,说明了电教手段主要依赖于录音机。有的课学生的学练过程都巧妙使用音乐,美的情境使学生忘却了自己在操场上,好像置身于优美的舞台上,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进行身体锻炼。
(五)结束部分方法对比
表7结束部分方法(单位:节)
从课的结束部分方法看,全国主要采用教师领舞学生模仿,教师领舞学生跳创编舞,创编新颖有趣小游戏等三种形式,其中还有一节采用了音乐欣赏的形式,海淀中心与全国基本相仿。
课的结束部分应注意的是结束部分方法与全课结合应紧密,避免生硬、割裂倾向,以增强全课逻辑性。
(六)场地器材对比
表8场地(单位:节)
表9器材(单位:节)
从场地设计看,主要有童话场地、情节场地、师生临时自编场地、一般锻炼场地。全国、海淀中心均有一节体育课采用童话场地。操场一般是绿地,摆上几棵树、拉上彩链等就成了一个童话场地。再配上轻松的音乐,学生的情绪一下子调动起来。课的结构再加上一些故事性,使体育课有童话剧味道。
其次是情节场地,赋予体育课一定情节,根据情节设置场地。例如,有一节课根据小学生的生活经历以“过春节”为素材,创设了“放寒假、找朋友、放爆竹、猜灯谜、贴春联”等学生熟悉并喜闻乐见的情景,根据这些情景设置场地。例如,猜灯谜就在圆心设置4个小灯笼,4个队进行十字接力,先到先猜,猜完再赛,变换了一种方式,学生的情绪很高。全国有5节这样的情节场地,海淀中心有6节用了情节场地。
师生临时自编场地、一般锻炼场地用的比较广泛,在此不再赘述。
从所用器材看,全国和海淀中心力求一物多用的比较多,用多种器材的一般为童话场地、情节场地。一物多用是根据器材特点开发其多种功能和用途,是解决器材品种少和实现全课连贯性的好办法。主题演进式教学大多采用一物多用。例如,跳绳可以做绳操、斗智拉绳、三人角力、夹抛绳、跳移动绳、绳球、绳投掷、跑蛇绳、二人三足跑、踩龙尾等。
(七)设置情境对比
表10设置情境(单位:节)
情境教学的特点是故事化、游戏化和儿童化。全国和海淀中心优质课最大的特点就是情境教学。对情境的设计和游戏的运用,十分到位,有的教师的语言、动作和表情都能与孩子们一致,始终打成一片。另外,还把孩子喜欢念儿歌、对话、模仿和歌舞的年龄特点,充分与课堂教学相结合,让他们自主地学习,创造性地学习,使课堂充满了生机与活力。
有一节课创意是主题教学结合情境教学。在体育教学中结合地方特点文化——海宁潮,根据它的自然形成规律创设情境。学生以潮为载体,在特定的情境下进行了模仿潮、展示潮、戏潮等活动,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又使学生体验到猛进如潮的海宁精神,通过活动提高了学生身体素质,培养了学生不怕困难,积极进取的意志品质。
海淀中心有一节课创造了一个童话情境。课的结构从故事导入,带领小朋友们从准备“拯救小动物”开始,进而进入情境,练好身体,然后“拯救小动物”,到欢庆胜利结束。全课逻辑性强,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还有一节课用“小刺猬的一天”开展情境教学,情境也很完整。与全国优质课采用情境教学比丝毫不逊色。全国有12节,不管几年级上课,都采用了与之相应的情境进行教学,值得学习。
(八)评价方法对比
表11评价方法(单位:节)
通过表11可以看出,优质课主要采取整体联动的评价机制。包括用物品评价、教师口头评价、学生自评、学生互评。
用物品评价包括形象的红五星、小卡通片、标志板贴物等。全国用物品评价明显高于海淀中心。用物品评价来奖赏,生生、师生以及自我三者之间互通,无论是技能、学习态度、习惯养成、情感表现、合作配合等诸方面皆可在过程中评价,充分体现了和谐、民主和平等的精神。
教师口头评价为了给学生创建一种民主和谐的教学评价机制。课堂中运用激励的语言去评价学生。评价内容不局限于对学生技能提高的评定,而且对学习态度、习惯、合作等方面进行综合评价。
学生自评、互评是重要的学习、交流手段,自评互评是合作、探究性学习的重要前提,是认识自己、他人的过程,全国和海淀中心都有一半的课运用自评互评比较明显,也有个别课运用自评互评时流于形式,不够深入、不敢放开。
课堂上教师评价学生,学生评价同学,学生自己评价自己,学生评价老师,这一幅幅场景,折射出师生间互相平等、互相尊重、互相亲密的真挚感情,课堂教学中师生、生生、组间交流与互动频繁而融洽。这可以使学生获得对自我、群体和社会的责任感、合作精神与竞争意识。在某种程度上说,评价手段运用得好坏决定了体育课的质量。
四、结论与建议
(一)可比性
随着广大体育教师对新课程的认识逐渐加深,体育教学产生了巨大的变化,海淀中心紧跟全国新课程改革形势,16节优质课与全国优质课具有可比性,在教学理念、教学过程、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等方面各具特色。全国地域宽广,水平参差不齐,海淀中心紧跟全国新课程改革形势,整体水平略高于全国。
在新课程改革形势下,广大体育教师都在试图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改变课程内容“难、繁、偏、旧”和过于注重运动技术的现状,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发展的联系;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探究、交流、合作的学习;改变课程评价过于强调甄别与选拔的功能。要做到这些,关键的问题在于改变学生的被动学习方式,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学生在获得知识与技能的主动学习过程中“学会学习”。体育新课程在课堂教学中提倡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教学的过程应该是一个学生学会学习的过程。
⑶ 小学教育教学中有哪些先进的教育理念
蹲下身子看孩子,经常和孩子沟通,做孩子的良师益友,孩子需要经常表扬和鼓励,不要在别人面前批评孩子,好孩子是夸出来的等等吧,因为时间的关系不说了
⑷ 我国中小学书法教育的现状与未来
从社会现状看“内外交困”的中小学书法教育
郎定飞 恩施市板桥中学 (来源:湖北教研网)
悠久的中国历史因书法而灿烂辉煌,几千年来,生生不息的中华文化不断发展,不断进步,对人类文化产生了深远而巨大的影响。今天,面对迅猛发展的现代科技,中小学校的书法教育却在无意中跌入了“内外交困”的陷阱,甚至在某些“局部地区”似乎面临着“在沉没中死亡”的危险。这就是当前中国教育中作为传统的书法教育的处境。为全面贯彻《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落实基础教育课程标准中关于写字教育的具体要求,充分发挥写字在学生成长中的巨大作用,把《中小学语文课程标准》要求的“在使用硬笔熟练书写正楷字的基础上,学会规范通行的行楷字,提高书写的速度,临摹名家名作,体会书法的审美价值”的任务落到实处,是立德树人,全面提高素质教育质量的重要途径和方法。在传统文明,传统文化和素质教育受到强烈冲击,在优良传统和时代精神发生断裂的历史背景下,高度重视中小学生的写字教育,引领中国中小学书法教育走出困境,培养一代又一代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者,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和重大的现实意义,是素质教育的当务之急。
汉字作为中华民族最主要的文化载体,是人类文化的瑰宝。创造汉字是中国人对人类文明的巨大贡献,正是因为有我们的汉字才使中华文明代代相传。从本质上说,汉字是我们中华民族历史文化信息交流传承的工具,是我们民族文化的根。如果没有汉字,我们的中华文化就不可想象。书写汉字,并创造出感动世界的中国汉字书法艺术,更是中国人对世界艺术的贡献。作为炎黄子孙华夏后裔的我们,正确书写汉字是文化学习的基本要求,是我们完成传承中华文化这一光荣而神圣的历史使命应当具备的文字基础。在学校认真指导每一个学生认识,了解并规范书写好汉字是广大教育工作者不可推卸的历史责任。教学中,引导学生扫清汉字学习障碍,是每一学科教师首先应做的特殊的工作,忽视这一项工作就将导致教学工作的事倍功半甚至劳而无获。新时期的教育是一种新型的开放的全面的而又重在强调学生不断发展的教育。这种教育的指导思想是好的,但是,对于每一个学生来说,由于课程门类繁多,作业量大等原因导致学生无法认认真真去完成每科学习任务,即使是在老师的逼迫之下,也只能是敷衍塞责,老师每天面对堆积如山的鬼画桃符般的错别字连篇的作业本莫名其妙!?其实,任何一件事即使是一件坏事,它的发生发展都是有原因的,教育科学证明:学生的任何一种表现都能在他们所处的历史背景和他们的直接引导人—老师身上找到原因。特别是写字,大多数学生就很受老师的影响,现在的学生写字容易产生错误,出现毛病,其原因就不少,而且又有很多是来自教育机制和老师方面的原因。就学生容易产生毛病的原因作一些分析,这个分析将有利于学生纠正错别字,有利于引导学生正确运用语言文字能力的进一步提高,有利于学生从根本上提高自身的民族文化素养,为他们了解、研究中华民族文化奠定牢固而坚实的文字基础。事实证明任何一个人,没有良好的文字基础就不可能顺利地进行文化学习与探究,更不可能顺利进入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的殿堂,不可能实现对社会的创造与贡献。教育教学经验的实践经验证明学校忽视写字教育,将带来学校教育教学质量的下降,将给学生的文化学习和未来的发展以极大的制约。为改变学校忽视写字教育的现状,全面提高学生写字水平,落实素质教育要求,经过深入研究和分析笔者认为现代学生写不好字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
一, 现代教育理念对学生写字没有足够重视
理念的问题是一个关键的问题,在教育中它起着决定性的作用。从上世纪末就闹得天翻地覆的“教育转轨”,直到今天,依然存在着“穿新鞋,走老路”的现象,多少人苦心追寻“现代”,却大肆丢失“传统”,其结果是两边“出轨”。书法作为中国文化的精髓,是中国的国宝。应该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的组成部分,可是在今天的素质教育中却看不到它的影子。不知道我们这个民族的后代需要什么样的“素质”?!每个家长的望子成龙之心不言而喻,每个教师也从心底里希望学生成绩优异。可是,在教育教学过程中都只注重所谓的智力开发之类的工作,是因为考察,考核,考试等环节中始终忽视了书法的地位和作用,所以老师就永远只是烦恼着试卷上,作业本上那些难看甚至是认不到的字,由于教育教学任务的繁重,谁都没有精力来专门对学生进行写字训练和纠正学生的错别字,再说它好象与考试没有多大的关系。由于科技的进步,电脑的普遍使用,也就使写字教育越来越得不到老师和学生的重视,当今的教育理念是为经济建设服务,是纯功利的,在任何考试都不考写字的时候是没人重视写字教育的,一味顺应这社会需求的,顺应着考核考试这根利益指挥棒(本来这个理念是彻底忽视民族文化要义的危险的理念)。
书法能力是没用试卷来检测的,字的好坏与学生的成绩和教师的业绩都是没有关系的。正是这样,所以教师谁都可以不管写字的事。到头来学生字写不好或喜欢写错别字看来任何一个教师都没有责任,其实谁都有责任。当然这事说到底还是教育理念引发的一系列矛盾。学生的写字水平没与教师的业绩挂钩,是这个原因才导致教师都认为自己始终没有教学生写字的任务与职责,并且科与科之间互相推委,这就给学生留下了一个可以大写错别字的空间。人们常常认为“孔夫子不嫌字丑”这话就为写错别字创造了良好的“生态环境”,先是丑字无人嫌你,再是错别字没人追究,似乎号召人们都应该像孔夫子一样的“大度”,在字的问题上要永远持容忍的态度才是。孔夫子是我国古代著名的教育家,他有“诲人不倦”的良好师德,所以永远不会放弃写丑字的人,他不知疲倦的教育学生才是这句话的真实含义,决不能理解为他对丑字的容忍和放弃。另外有人认为写字与能力无关,以为抓不抓写字教育并不重要,正如有些老师所说:“只管作业做到没做到,不管字写得好与不好。”在大家的忍让里,学生的字就丑着错着且一路顺风!要真正纠正学生写字的不良习惯,真正地传承我们的民族文化,就必须从根本上提高认识,转变观念,对各级各类教育教学机构提出明确的写字教育要求,建立一套切实可行的完整的监督,检查和考评机制,把写字教育落到实处。
二,现代教师的书法素养有待进一步提高
写好字,本是对教师的最起码的要求,是作为人师的第一资格。要给学生一杯水,教师必须要有一桶水,首先要我们的教师写得一手好字是要求学生写好字的前提。但是在今天的学校,既缺乏优秀的书法教师,更缺乏优秀的书法示范,是现代学生写不好字的一个重要原因。中国过去的教师是非常讲究写字的,中国历史上对教师的“琴棋书画”的要求就证明了这一点,早年,有几个老师不是写字的高手?!我就曾见过好几位“老先生”(过去教师的称呼),他们亲手在皮纸上书写并用手工装订成册的教学资料,透过那大本大本,整篇整篇,工工整整而又清新秀丽的文字,我看到了他们严谨的学术追求,看到了一丝不苟的工作态度,看到了永不衰竭的敬业精神。是这些,就足以证明他们是学生的楷模。他们兢兢业业,持之以恒,“学而不厌,诲人不倦”,几十年如一日,默默无闻,无私奉献,以崇高的事业心给人一种学术的力量和感染。现代的教师缺乏书法专业训练的信念和决心,不把它放在重视的范围之中,更加之对汉字的规范化缺乏足够的认识,没有充分认识到字在表现中华文化上的意义与作用,由此导致写字能力上的不足。从根本上说,现代教师就没有那种学术精神,也拿不出那样有学术分量的教学资料来证明自己的人生价值在于全身心投身于人民的教育事业,来证明自己有为人师表的人生理想,作为教师常常不看理论,不懂理论,不坚持写字,所以自己也就写不好字,因此也就有教师在几十年的教学生涯中对此避而不谈,他教的学生就跟他一样写不好字。规范书写汉字是中华文化积累与传承的历史进程中一个不可忽视的大事,是文化教育工作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每一个教育工作者的责任和义务,切实提高教师写字教育的能力是适应新时期素质教育的要求,是时代的需要。现代教师要站在历史的高度充分意识到自己与时代要求的差距,加强学习,迅速成为学生的名副其实的写字指导教师。因为它既是职业的要求,更是历史的使命,具备较高的书法能力是教师人格魅力的重要象征,应当引起广大教师的高度重视。
三, 作业布置过程中只注重数量不注重质量,作业的目标性不强,反馈与纠正不到位是导致学生写字能力下降的根本原因
作业是促进学生学习水平不断提高的一个重要手段,通过学生的作业可以获得有关教学的重要信息,书法教学也不例外。对学生作业情况作深入的分析与研究,充分认识学生学习的特征,定好学习目标,把握作业数量,注重作业的质量,并做到及时的反馈与纠正,是教育教学工作取得成功的关键。良好的作业行为的积累就是良好学习习惯逐步形成的过程,关注学生学习中的点点滴滴,大错小错都不放过,即使是点画上的错误都是大事。作业的处理能力是一个教师教育教学能力的重要体现,成功的教学来源于成功的作业处理。盲目的只注重数量不注重质量的作业方式都带有对学生的惩罚性,是收不到良好效果的,在书法教学中重视作业的处理十分必要。
四, 现代中小学生缺乏良好的写字习惯的培养和写字方法的指导
写字需要良好的习惯和正规的方法指导,否则就不能产生良好的学习效果。一般学生都存在着写字时坐不正,作业本放不正,要么写得太大,要么写得太小,或者写得歪歪斜斜 …… 更有甚者在抄写的过程中都往往错误多多 , 这些都来源于非常不好的学习习惯。要让学生真正能写好字,还得从平时的写字习惯抓起,培养他们学习每一个东西首先都认真地阅读原作,细心关注难点,每一个学习环节中从不放过难字的习惯,只有养成了这样的习惯才能有实实在在的收获。另外是学生需要科学的方法指导,没有科学方法指导的学习是得不到学业的真谛的,随心所欲地乱写是学不到东西的,也就更谈不上达到正确规范的写字要求。我们学校近几年来的硬笔书法比赛,每次收到的一千份左右的作品中,其中有错别字的往往有九百多份,真正没有错别字的只有那么很少的几十份,这个比例实在值得我们广大教师深思和分析。我们应当努力去找到问题产生的根本原因,反思我们工作的失误,参加比赛,应当是每一个参赛者都注意了的,为什么还错那么多?是必然还是偶然?!深入分析起来,我们可以知道那一定是教师平时没有重视培养学生良好的写字习惯,没有进行写字方法的指导所引起的“严重后果”。由此我们教师可以想到学生的学习需要什么,“养兵千日,用兵一时”教师应当把工作的重点放在平时,因为那是行为习惯逐步形成的黄金般的点点滴滴,那是决定到我们的教育教学工作是否有收获的太多的关键环节。忽视了这个过程中的每一个“点”就将丢失教学工作的“线”和“面”,更破坏了素质教育的“体”,所以,教师应当充分关注学生行为习惯的养成和正确写字方法的指导。
五, 教师没从汉字的构成去找它的书写规律,也就使学生缺乏规范的汉字书写引导
汉字的构成有它自身的规律,教师应当充分利用它的这一规律引导学生分析每一个汉字的整体和局部,研究每一篇章的整体和局部,努力探索汉字笔画与其书写工具之间的规律,弄清汉字书写与力度与书写动作之间的关系,探索汉字的形体特征与基本笔画的规律,探索汉字的审美规律,在掌握了汉字书写规律的前提下学生是能够写出规范汉字的。中国的汉字方方正正,点横竖撇笔画明朗,看中国的汉字给人以一种美的享受。在教学中抓住汉字的形体特征,把握基本笔画规律,切实进行写字方法的引导,对中小学生来说十分重要,现代学生写不好字正是由于他们缺乏对书法方法和规律的探索与研究,从来就是凭自己的感觉写字。一写多年,还不知道什么是笔锋,什么是结构,什么是篇章,不懂得“一字无二脚”“横长撇短不用捺”等规律。
教师注意把所有的汉字书写规律都让学生作一些了解,就有利于他们去自主学习,有利于他们对书法艺术作进一步探索与研究,为今后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要真正纠正学生写字的不良习惯,切实把写字教育落到实处,切实提高学生正确规范书写汉字的能力,各科教师必须深入分析学生,分析教法,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对症下药,随时调整工作方式,做到步步为营,指点到位,只有这样才能把学生引导到正确规范书写的轨道上来。任何学生在学习上的成长都依赖于学校和教师的教育教学措施,写字教育也不例外。成功的教育源于成功的教育措施,为搞好学生的写字教育,经过多年的教育教学实践总结,笔者认为有以下几项可以提高学生写字水平的措施能够扭转学校,教师,学生都不重视写字教育,也都写不好字的局面,只有采取以下措施,才能真正落实素质教育对学生写字教育的基本要求,:
(1) 作为一所学校首先必须加强各科教师的语言文字基本功的训练,对教师提出明确的要求,在学校内必须认真落实国家有关语言文字的法律法规。
(2) 在各科教学中,必须严把文字关,并且纳入管理范围,用齐抓共管的方式对错别字围追堵截;
(3) 作为学校应经常开展文字应用方面的知识与能力竞赛活动,提高学生自觉规范使用汉字的积极性与主动性;
(4) 不断奖励语言文字的规范使用作出贡献的集体和个人,营造良好的文化氛围。
(5) 学校应当定期开展书法竞赛活动,在活动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丰富学生的学习生活,提高学生的书写能力和整体素质。
对学生进行写字教育是学校和教师应当认真完成的最基本的任务,在学校,任何一位教师都有对学生的写字给予指导和帮助责任与义务,写字是现代教育给学生未来发展的一项不可缺少的事关教育成败的奠基工程,应当引起广大教育工作者的高度重视,写字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缺乏写字教育的素质教育是不完美的教育,重视写字教育将对人的一生产生深远的影响。
⑸ 高分悬赏----谈谈我国中小学的教学原则都有哪些
我国目前小学教师在课堂教学中除沿用一些传统的教学原则,如:直观性原则、启发性原则、巩固性原则等,还运用到以下一些教学原则:
(1)、主体性教学原则
现代教学论认为,学生不仅是教授的对象,而且是教学的主体,教师要明确倡导在教学活动中确认与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
(2)、发展性教学原则
教师要把提高学生各方面素质作为终极目标,在教学中要十分重视学生“自主意识”和自我发展能力的培养。
(3)、愉悦性教学原则
教师应把自己的爱和热情倾注在学生身上,倾注在教学过程之中,创造出师生之间情意交融、心心相印的情感氛围,让学生在愉快轻松的状态下投入教学活动,并在学习和创造的过程中体验到充分的快感和乐趣。
(4)、差异性教学原则
教师要承认学生的个体差异性,在教学中要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在原有的基础上有所发展,使每个学生在他天赋允许的范围内充分发展,并由此获得成功的体验和自信。
就语文教学的学科特点,小学语文教学又有其显明的教学特色,在教学中常常还运用以下教学原则:学习语文与认识事物相统一的原则;语言文字训练与思想教育相统一的原则;课内课外教育相结合的原则等等。
我国中小学常用的教学原则有哪些?
(1)直观性原则;(2)启发性原则;(3)巩固性原则;(4)循序渐进原则(6)理论联系实际原则。 (7)因材施教原则
⑹ 中小学教育的宗旨是什么
办学宗旨:一切为了孩子,为了孩子一切,为了一切孩子。这也是办学的最终目的。
学校就是教书育人,培养人才,为祖国培育力量,为孩子能成为栋梁之才用心辅导,这就是个媒介,这就是一个无私奉献的地方。
中小学教育是初始教育尤其重要。下来我进一步分析。这里边不是宗旨所能表达。
中小学学校办学的注意
一、办学理念:为学校可持续发展创造条件,为学生终生发展奠定基础。
内涵阐释:
办学理念是学校发展的总目标,关注学校发展,关注教师发展,关注学生发展。
1、办学要以学校发展为核心,学校发展了,社会才能进步,同时学校发展不是一时的,要有可持续性,要立足长远,按照规划,一步一步扎实推进。
2、办学要以教师发展为根本,最大限度的唤醒、激发教师的专业潜能,打造一支专业的优秀教师团队,才能办成一所一流的品牌学校。
3、办学要以为学生发展服务为前提,这也是办学目标,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终身发展。
4、三个发展互为一体,互相促进,不可分割。
二、办学目标及方向(山东省普通中小学管理基本规范)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认真落实教育法律法规和行政规章,坚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以人为本,遵循教育规律和学生成长规律,面向全体学生,为学生全面健康和谐发展奠定基础。
三、办学宗旨:一切为了孩子,为了孩子一切,为了一切孩子。这也是办学的最终目的。
四、校 训:博爱诚信 知行合一
是学校的灵魂。校训体现了一所学校的办学传统,代表着校园文化和教育理念,是人文精神的高度凝练,是学校历史和文化的积淀。校训,作为一个标尺,激励和劝勉在校的教师和学子们,即使是离开学校多年的人也会将校训时刻铭记在心。校训也能体现学校的办学原则与目标。
五、校 风:科学民主 求实创新
学校的风气,是一所学校所特有的占主导地位的行为习惯和群体风尚,体现为一种独特的心理环境,它稳定而具有导向性。
六、教 风:博学多识 教书育人
就是学校的教育风气,是学校培养学生、提高教书育人质量的一个重要的因素,使教师履行职责的职业道德和思想风尚的高低以及教师教学水平高低和治学态度的严谨与否的体现。
七、学 风:勤学好问 求异多思
学校的治学精神、治学态度、治学原则;学生的行为规范和思想道德的集体表现,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精神风貌。
八、学校宣言
崇尚科学,坚持民主。做师进以修身,退以养德,博学于胸,表率于人;为生见贤思齐,志存高远,敏而好学,不耻下问。快乐的九级塔小学是培养成功人才的理想摇篮。
九、教师誓词(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
热爱祖国,热爱人民,自觉遵守教育法律法规;志存高远,勤恳敬业,甘为人梯,乐于奉献;关爱学生,严慈相济;循循善诱,诲人不倦,因材施教,教书育人;知荣明耻,严于律己,以身作则,衣着得体,语言规范,举止文明,关心集体,团结协作,尊重同事,尊重家长,作风正派,廉洁奉公,为人师表;崇尚科学,勇于创新,潜心钻研,终身学习,无愧九级塔人。
十、学生誓词(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
热爱祖国,尊老爱幼,礼貌待人,诚实守信,虚心好学,讲究卫生,勤俭节约,爱护公物,积极参加集体活动,遵守公共秩序,珍爱生命,安全第一。
中小学,小学与初中的合称。其中小学学年6年,中学3年。国内中小学教材一般会把中学的年级和小学算在一起,如初中一年级称为7年级;初中2年级称8年级。
http://ke..com/view/11701523.htm
⑺ 中小学教育的宗旨是什么
办学宗旨:一切为了孩子,为了孩子一切,为了一切孩子。
这也是办学的最终目的。
学校就是教书育人,培养人才,为祖国培育力量,为孩子能成为栋梁之才用心辅导,这就是个媒介,这就是一个无私奉献的地方。
⑻ 我国中小学教育管理中最突出的问题是什么应该如何解决
国家发展离不开教育,教育振兴必然寄托在教师身上。教师的业务素质、思想道德状况、身心健康状况,狭义地讲直接影响教学效率和教育成败,广义地讲决定民族的兴衰。应该说,当前我国教育处在良性发展的状态,教育战线的成绩勿容置疑,在现代化建设中功不可没,但存在的较为普遍的或带有倾向性的问题,直接或间接地影响着教育工作,有的属于管理体制问题,有的属于教师个人问题,表面看并未造成太大的影响,但深层次的、潜在的危害也不可忽视。今根据自己的所见所闻和调查研究及二十多年的从教经历,揭示如下以求教于同仁。虽然笔者学识浅薄阅历有限,所言问题不一定能反映全国教师的全局状况,但绝非无中生有,肯定有其典型性和代表性。揭示反映现实,一方面希望教育同仁正确看待理性分析自身状况,学会心理调适,努力使教育教学工作向理想方向发展;另一方面希望抛砖引玉引起上层人物以及有识之士的关注。共同关心教师队伍的现状,帮助教师解决实际问题,促进教育更加健康发展。
一、奉献与收益不对等
长期以来,我们对教师职业道德的要求过度强调了奉献精神,往往以圣哲的标准要求教师,教师是蜡烛,照亮别人燃烧自己。如果教师主动要求讲条件要待遇则被认为是师德不高,为人所鄙夷。在这种文化氛围中,教师的劳动(包括显性和隐性的劳动、直接或间接的劳动、工作场所内或外的劳动)常常被人忽视,甚至被自己的学生所忽视,很难得到相应的政治经济待遇和报酬。当教师全身心投入事业中,但其劳动被无偿占有或者不被他人认可或者这种劳动不能保证自己养家糊口,不能赢得社会尊重,不能换来社会声誉和地位,不能满足自己求生存求发展的愿望时,这种热情必然不能持久。
二、权利与义务不均衡
虽然有《教师法》、《教育法》等法律保障教师权益,但实际上教师权益并未真正得到落实。
大多数学校规章制度多如牛毛,定量和定性考核手法多样,但无论怎么规定,都突出强调学校如何对教师进行管理和控制,基本未能兼顾教师在教学中如何行使权力,如何发挥工作主动性。讲义务多讲权利少,讲服从多讲自主性少。显然未把教师当作教学的主人,视教师为可随意操控的机器人。事实上,相当多的教师也未能感受到自己是学校的主人,他们在工作中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并未真正发挥。
三、工作负荷超重
据笔者所知,各地的教师普遍超负荷工作,尤其是中学教师。按劳动和社会保障部规定的“标准”,职工月平均工作天数为20.92天,时间为167.4小时。实际上,小学教师执行双休日制度,月工作时间20—22天,约为187小时左右,中学教师月工作26—28天,平均每天工作12—15小时,远超国家标准。绝大多数教师长年累月重复着每天“早六晚十”披星戴月的工作节律和“学校——住地”两点一线的生活路径,处于单调枯燥的工作状态中。长时间的超负荷运转和来自于家长、学生、领导、同事等方面的压力,给教师身心造成极大损害,相当比例的教师处于亚健康状态。据2001年4月国家中小学心理健康课题组对辽宁省内2292名教师调查后发现,90%的教师有工作怠倦感,40%教师有心理健康问题,2.5%的教师有心理疾病,20%教师有生理健康问题,患有各种职业病(如咽喉炎、腰椎颈椎疾病、脱发、高血压、神经性失眠等)。教师队伍的平均寿命也低于全社会成员的平均值。
四、评价体系粗糙
教学评价的目的在于衡量教师劳动的绩效,本应该全面、客观、准确、细致,做到统一性和多样性兼顾,定量和定性评价兼顾。但实际运作中,重智轻德,简单地把考试成绩、升学比例作为评价的唯一依据,忽视了教师的个体差异性,忽视了教学的多样性和复杂性,往往复杂问题简单化处理,多样性问题同一化衡量。特别是行政干预、主观臆断、人为的感情好恶等损害了教学评价的客观性、准确性、公正性,于是出现了钻营取巧者得利,踏实肯干者吃亏的现象。不少情况下的教学评价与实际情况大相径庭,不仅不能激励先进鞭策后进,反而挫伤部分同志的积极性,腐蚀了教学风气,恶化了育人环境。
五、竞争机制不公
由于行业性质的特殊性所决定,大多数教师的政治生命黯淡无光,在晋级晋职和提拔任用方面多受限制机会甚少,能有机会得以提升的教师凤毛麟角,成为名师更是少见。于是大多数教师把眼睛盯在职称晋升、荣誉授予、奖金发放等方面。实际情况是教育领域绝非净土,在职称评定、职务任用、荣誉授予、岗位安排、津贴发放等方面,由于没有具体明确的细则,留有太大的弹性空间,缺乏公开公正和透明的机制,往往成为权力、金钱、女色的交易场,诡诈的角斗所,有的教师通过不正常手段谋取职位、捞取荣誉并屡屡成功,极大地损害了荣誉称号、职务、职称称号的信誉和权威。这种现象虽然不具有普遍性,但它对教育界人文环境的污染,对教师人格的扭曲不可小视,这也成为近年来教师职业在全社会成员中的认可度下降的重要原因之一。由此招致其它社会成员的误解也就在所难免。有人据此片面地认为教师队伍职业道德整体下滑,有的甚至借此妖魔化教师。因此,加强制度建设、细化评审规则、规范运作程序、限制行政权力的过多干预、强化客观硬件、弱化主观色彩、加强群众监督、增加透明度、赋予每个教师申诉和辩解等权力迫在眉睫。这对于净化育人环境增强教育合力具有重大意义。
六、人才流动受限
教师作为一个社会人,其存在价值一方面在于通过自己的创造性劳动,传播价值传递知识,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同时实现教师的社会价值,另一方面在于通过劳动付出,获取自身及其家庭生存发展的物质要素,实现生存需要、安全需要、发展需要。如果这些正当需求不能得到满足,则教师必然考虑寻求能优先实现自身价值的环境,这就不可避免地涉及到人才的流动问题。而当前各地常常采用拒发公函、扣压文凭、扣压档案、扣发工资奖金等行政手段,阻挠正常的人才流动。其结果要么使部分教师非正常离职给他们在新单位的工作和生活带来不便,要么使部分教师屈于压力心怀不满地滞留原地,消极懈怠地应对工作,当然也就不会有工作的主动性和创新的激情。这于国家、于学校、于教师、于学生都极为有害,也是教育事业的隐性损失。因此各级教育行政管理部门都要改变衙门作风,强化服务意识,树立“事业留人、感情留人、待遇留人”的理念。通过改善物质条件和人文环境,以最大限度地留住人才,发挥教师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七、发展空间狭窄
繁重的工作负担和家庭生活压力,使绝大多数教师在学识水平、综合能力等方面难有长进或长进甚微。加之,职称晋升缓慢、职务升迁无望、学历提高困难,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周而复始机械循环,工作满意度低、工作成就感差、工作进取心弱、职业怠倦感强烈,心理问题严重。应该说教师劳动并非简单重复的过程,而是复杂的多样的创造性过程。但由于发展空间狭窄、人生前途渺茫,因而工作激情不足、前进动力不强、实践反思不够、创新精神缺乏。在言谈举止、思维方式、工作状态等方面往往带有明鲜的职业烙印。因此,社会有识之士应帮助教师明确发展目标,在职务提拔、职称晋升、学历提高、参与社会实践和教学科研活动,提高教师知名度方面多给教师机会,并吸引教师参与到管理层中,使教师能永远看得见希望,追赶希望,燃起发展的激情,产生前进的动力,从而战胜心理怠倦和惰性。同时加强职业道德培训和心理指导,提升教师应对压力的能力,帮助教师消除心理障碍,正确对待荣誉得失,形成并强化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提高教师心理健康水平。
八、德育智育脱节
“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唐·韩愈)、“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陶行知)。可见,传道是为师的首要任务,教会学生做人比教会知识本身更重要。但由于体制原因,近年来教育的功利性日益加强,相当多的教师教书而不育人,重智轻德,育教分离。过分强调教育的实用性,弱化教育的人文性,不仅损害了教师的形象,而且降低了教育的效度。因此为师者要转变教育观念,紧跟时代步伐,探索教学改革的模式和方法,正确定位自身职能,切实起到“教学活动的设计者和组织者,学生学习的引领者、合作者、促进者,教育科学的研究者,学生心理健康的协调者”的作用,这是时代对每个教师的要求。
作为教师既然承担起教育的重担,也就肩挑着民族的未来,理应服从教育大局,无私奉献自己的力量。另一方面每个社会成员特别是教育管理人员也应该切实了解教师现状,树立平等意识,强化服务意识,帮助教师解决实际问题。这样,教师队伍才能如源头之水活力永存,教育事业才能如高升之日蓬勃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