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如何做好农村小学生的德育工作德育教学
一、改变观念,加强领导
农村小学德育工作没有被重视,落实的首要原因就是领导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领导轻描淡写,教师和学生就不言自明了。所以学校的领导首先要革新观念,通过广播、墙报等多种信息渠道开阔视野,认清方向,深刻认识德育工作的重要性,同时要建立健全领导机构,建立以校长为主,少先队辅导员、班主任参与的德育工作领导小组,认真分析研究学生思想品德状况,统一布置,协调各种有利关系,统一组织起来,抓好指挥,执行和督查反馈系统,建立起以领导为龙头的实施系统。
二、制定目标,加强评估
德育工作具体实施的第一步应建立一个明确的标准和评估细则。即根据有关相应的文件制定出具体的培养目标、基本内容和要求,工作评定和实施办法等,使德育工作形成一个具体的制度,便于师生在工作上有章可循,明确目标,使督促工作井然有序,使之成为德育工作顺利进行的重要保证。
三、全员参与,教师为主
学校德育工作获得成效的主导因素便是教师。学校教育无论是教育时间还是教育效果,对学生的教育都占统治地位,而上课又是主要的教育活动,那么教师的主导作用都应该充分发挥。在各科教学中,教师要充分挖掘教材中的思想品德教育因素,结合教材的特点和儿童的年龄特点,有机地向学生实施思想品德教育,如通过音乐课美术课向学生进行审美教育,通过主题班会课有机渗透理想教育、感恩教育,激发他们团结互助精神。总之,各门学科要协调一致,互相渗透,全面系统地向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
四、点滴做起,贵在落实
根据小学生自我约束能力差等年龄特点,教师在向其进行思想品德教育时不妨和养成教育结合起来,除要求学生要认真遵守《小学生守则》和《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外,还要学习《弟子规》,要制定出切实可行的具体办法,促使学生良好品德及行为习惯的养成。学校可通过举行升国旗仪式,思想教育小活动深入了解学生,通过点滴小事,保持和学校一致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
五、发挥少先队的组织作用
少先队教育是按照队章的要求,加强少先队的组织教育,充分发挥其组织作用的。学校要运用其特有的教育手段,通过当家作主的集体活动和丰富多彩的文艺活动等形式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少先队辅导员可组织学生通过好人好事,发明
创造等活动充分发挥他们的积极主动性、创造性,进行潜移默化的思想品德教育活动。
六、全方位主体交协调一致
学校、家庭、社会是小学生成长的基本环境,其教育对小学生的发展也有很大的影响。建立起社会、学校、家庭三位一体的德育网络也成为对小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一个重要途径。即家庭教育与学校和校外教育相结合,家长与教师可以通过家长会、家访等,对子女教育情况做到及时了解,使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相一致。家长和教师要从实际出发建立相应的校外关系,充分利用校外条件,力求使学生在校外活动中受到思想品德教育。
当然,小学德育工作是一项非常复杂的系统工程,尤其是农村小学德育工作任务更艰巨,要使德育工作内容系统化,德育途径网络化,德育评估方法科学化,需要更多的人集思广益,智慧的积累,要想使农村小学德育工作跨上一个新台阶,提高一个新水平需要做出更大的努力。
Ⅱ 急求一篇小学教育文科方向的毕业论文 题目“农村小学品德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8000字左右 要完整的
8000字啊!
Ⅲ 如何做好农村小学生的德育工作
德育教学是学校教育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当前素质教育所倡导的主要方向,特别是小学阶段的德育工作,对个人一生性格和习惯的形成具有重要的影响作用。从近年从事德育教学工作切身体会,从农村孩子所处的环境特点与当前农村小学生在思想品德方面的不良表现进行归纳总结,对农村德育工作进行探讨。 1.农村孩子思想情感形成环境的特殊性 一个孩子性格与思想情感的形成,更多地受到他所处的环境的影响。随着农村社会经济的发展,农村孩子所处的社会环境正在发生较大变化。一是农村大环境的特殊性。农村相对来讲,信息较闭塞,环境寂寞安静,同时农户居住较分散,相互间交流较少,是一个不适应孩子好动好奇心灵的环境,容易导致孩子自闭孤僻的性格。二是家庭环境的特殊性。由于当前很多年青父母都外出务工,很多孩子跟随爷爷奶奶生活,成为留守儿童。爷爷奶奶一方面忙于农活,只管孩子吃饱穿暖,无暇顾及孩子的情感世界,另一方面缺少文化知识,无法跟孩子沟通,使得对孩子性格影响最大的家庭教育缺失,孩子的思想情感处于一个自我形成与发展状态,无法得到很好的引导。 2.当前农村学生思想品德的一些不良表现 由于农村孩子所处环境的特殊性以及家庭教育的缺位,表现出一些不良的思想和性格。 2.1厌学情绪。对学习不感兴趣,缺乏主动学习的动力,不愿意进教室,不愿意听课,不能完成日常学习任务。我们的学生很少有主动阅读有益的课外刊物,自愿做课外练习的,学习上处于应付状态,导致学习成绩较差。 2.2缺乏礼貌礼仪。不懂礼貌,爱说脏话,不尊重老师,甚至给老师取绰号。 2.3贪图享受的思想较重。喜欢穿着,爱吃零食,宁可不吃午饭,也要买小吃,一些住校学生一周的生活费在前半周就已经花光了。学校不时有发生掉钱掉东西等事情,而且很难查找,有的学生捡到钱物不主动交老师。评先进、选贫困主动要,分劳动任务相互推。 2.4以自我为中心意识。不管父母、同学他人的感受,只顾自己的想法,自私、任性。一切活动以自我为中心,集体主义观念淡薄。 2.5缺乏自信。自卑意识较重,不能主动承担任务,具有挑战性的任务不敢承接。 3.对农村小学德育工作的建议 3.1要高度重视农村小学生的德育工作。小学德育工作是影响学生一生的重要基础性工作,也是学校教育教学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尤其是农村小学的留守儿童多,家庭引导较少,学校更应发挥主体教育作用,不尽要承担学校本身的教育工作,还应向家庭教育延伸,弥补当前农村孩子家庭引导的不足问题。农村小学应将学生的德育教学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要强化每一位教师的德育观念,增强对德育工作的认识,形成全校师生共同关注孩子成长、共同促进德育工作开展的良好氛围。 3.2要加强学校文化建设。要强化学校的校风、校训和办学理念,提炼出具有自身特色的、较为响亮的文化口号。以“红梅花儿开,朵朵放光彩”作为校园文化,形成了其鲜明的个性特色和文化氛围。学校良好的文化理念,对师生也具有较强的激励作用,容易产生以此为荣,团结奋发的激情。 3.3要创新德育教学方式。我们很多师生都把德育教育作为一门课堂学科来看待,对学生的教育也仅是按照文化课程的教育方式来开展,说教式教育显得十分枯燥,学生也很难接受。德育教育应该是贯穿于课堂内外、联系于学生言行的常态教育,是引导学生形成良好的习惯与性格品质的教育,必须坚持时时、事事进行,坚持多样化教育,寓教于乐,才能收到较好的教育效果。 3.3.1抓典型,树榜样。“好学生是夸出来的”。在德育教育工作中应多采用正面教材,对于做得好的学生给予更多的表扬和赞同,让他们从内心产生自豪感,也成为众多学生效仿的对象。作为大队辅导员在过去的德育工作中,我采取了每月评选德育标兵、每期评选德育先进班级等形式,对此产生了较好的影响效果。 3.3.2改革德育教学形式。改变过去“单向式”、“灌输式”的教学方式,更多地与学生互动共进,寓教于乐。要变课堂教育为主为课堂内外结合教育,把德育教学融入学生学习生活全领域,产生一个长期性潜移默化的影响力。要加强现代信息技术的利用,多利用多媒体技术进行教学,声图并茂,提高教学效果。 3.3.3加强学校集体文化活动。现在很多学生,既是独生子女,又是留守儿童,缺少与同龄人的交流。在学校要加强班集文化活动的开展,增强大家集体意识与归属感,比如进行一些活动、比赛使学生能够主动去结交朋友,主动与他人交流。
Ⅳ 浅谈如何对小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
品德教育的过程必须根据小学生的年龄特点,结合小学思想品德课的学习和教师的课余教导,使学生形成良好的德育,并教育引导学生联系实际,付诸行动,提高思想认识。由于小学阶段的学生认识意识还比较模糊﹑不稳定,所以,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时,要充分考虑小学生的这一特点,把握几个基本准则。 首先,小学思想品德教育要突出针对性。 所谓针对性,是指根据学生实际,有的放矢,及时帮助学生改掉不良习惯和纠正不正确的认识。如:五年级的××同学受手工商业意识的影响,认为成绩只要及格,不用那么刻苦,课外找点工作多赚点钱,这样也会使父母感到满意。了解到这一情况,在教育中我讲事实﹑摆道理,使她懂得学生应该以学业为主,只求考个及格是不上进的表现,只有专心致志读好书,才是正确的,至于寒暑假做手工积钱解决学费,也是可以的。在我的耐心教导下,终于摆正该生思想中读书与赚钱的位置,也解决了这类学生的思想矛盾。有如,针对学生中存在不团结﹑相互妒忌﹑关系紧张的情况,我及时进行解决﹑引导,抓住学生的心理特点,彻底化解矛盾。体育课上,××和××两位同学因玩羽毛球产生争吵,相互贬辱,甚至动起手脚来。解决这类学生的矛盾,首先要针对事情的严重程度和来龙去脉来教育他们。在这一点上,我列举了村上曾经发生的一宗因学生矛盾而造成双方家长动手打架的恶性事件来教育。通过事例引导他们吸取教训,认识自己的过错和鲁莽。经过教育,他们都作了自我批评和检讨,表示改正和彼此要向对方道歉的决心。他们的行动,同时也影响了其他不团结的同学,使这些同学也深受感染,互相搞好团结。 第二,思想品德教育要坚持多样化。 所谓多样化,是指教育形式的多样: 课堂讲解——教师在思想品德课上根据教材,并联系实际补充丰富德育资料向学生讲授,着重抓住德育目的,讲清人物实际,让学生感受德育道理。 课堂讨论——在讲解和认知的基础上,组织学生开展课堂讨论,让学生在讨论中加深理解,充分发挥他们的自我教育能力。 专题班会——创设机会,让学生进行有意义的德育专题班会,使学生从活动中有所悟,有收获。 第三,思想教育要有坚持示范性。 所谓示范性,是指教师在对学生进行教育中,要身体力行,成为学生的模范和表率。小学生有着模仿的习惯这一特点,相反地说,教师的言行举止将直接地影响着学生的行为模式。如:教师道德修养中有“为人师表”的要求,然而,教师对学生提出了“讲究卫生”﹑“爱护公物”﹑“讲文明”等德育要求时,教师本身的品德将影响着学生,学生会产生比较的心理。所以,在教育学生时,教师要坚持示范性,不然对学生的教育便会削弱力量。 第四,加强学生教育工作,首先要优化思想品德课的教学。 所谓优化,是指教师在思想品德课上要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兴趣,调动学生积极性,提高教学效果,达到知行统一的教学目的。另外,课外要设计练习,留置作业。练习题要从实际出发,紧扣《小学生守则》和《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思想品德课的作业,主要是让学生开展社会调查,和让学生进行行为训练。学习一个品德形象,接受一个品德道理,其形式是多式多样的。如:《热爱科学,勤奋学习》一课,我让学生进行有关调查,了解校园里勤奋学习﹑在各次知识竞赛中取得优异成绩的学生;教学《助人为乐》一课,我布置学生调查周围“学生学赖宁”的好人好事。实践证明,在调查了解的活动中,学生的思想会默默地受到周围的先进人物事迹所感染﹑受到启迪,其教师效果往往比说教好得多。另外,每一课上完以后,我都布置适当的作业,让学生行为得到训练,认识得到印证,并注意定时总结汇报,表扬鼓励。《孝敬父母》一课,我要求学生人人做一些使父母满意的事。结果,有的学生父母生病,他就前往求医问药,照料父亲;有的学生母亲工作忙,她就洗衣服﹑做饭。他们在校能够做个好学生,在家能够做个好孩子。
Ⅳ 农村小学德育现状与思考
一、学校德育评价存在的问题:
1、德育评价没有受到应有的重视
德育评价的重要性是显而易见的,它不仅有助于有关部门了解学校德育活动及其效果的现状,更有利于进一步改进和加强学校的德育工作。然而,在我国目前,德育评价并没有受到应有的重视。这主要是受应试教育的影响。由于我国目前的中考、高考不注重对学生品德的考查,因而整个社会对学校办学水平的评价,主要是看学生的学业成绩和升学率,基本上不看学校的德育状况。这就导致了有关部门在对学校的办学水平进行评价时只注重对学生学业成绩的评价,忽视对学校德育工作的考核评估。在一些地方,有关部门基本上没有组织过对学校德育工作的考核评估,即使偶尔对学校德育工作进行考核评估,也是走过场,起不到应有的作用。德育评价没有受到应有的重视,是我国目前德育实效性较低的重要原因。
2、评价的目标过高、过于抽象
德育具有理想性,提出较高的德育目标具有激励的作用。但当代中国德育的目标往往过于抽象、空泛、统一,目标与目标之间缺乏适当的层次,而且不符合学生和学校德育的实际,很难反映学校德育的个性和学生思想品德的特色,是抽象有余、具体不足。用脱离现实、过于抽象的德育目标作为学校德育评价的目标,难以达到加强学校德育工作的规范管理、促进学校德育工作科学发展的目的。
3、评价的指标体系缺乏科学性,过多强调共性和一般趋势
德育评价,最重要的工作是建立科学的评价指标体系。因为它具有指挥棒的作用,直接影响着学校的办学方向。建立科学的学校德育评价指标体系,是一项非常复杂的工作。目前,我国对建立什么样的学校德育评价指标体系缺乏深入系统的研究,特别是在指标体系分解、指标体系权重确定、指标等级设计、指标体系测试和验证等方面的研究还比较肤浅,因而,我国目前还没有建立起科学、权威的学校德育评价指标体系。近些年,有些地区的相关部门制定了一些大学、中学、小学德育评价的指标体系。但这些指标体系往往过多地强调共性和一般趋势,忽略了个体差异和个性发展的价值。用这种不够完善的指标体系对德育工作进行评价,其效果和作用必然要扣。
4、评价的方法单一,过多地倚重量化的结果
我国目前德育评价的方法比较单一,过多地倚重量化的结果,而很少采用体现新评价理念的、质性的评价手段与方法。究其原因,是由于人们对科学的顶礼膜拜,使人们盲目认为量化就是客观、科学、严谨、公正的代名词,于是追求客观化、量化成为教育评价的趋势。其实,在评价内容综合化的今天,以量化方式描述、评定学校德育工作时则表现出僵化、简单和表面化的特点,纷繁复杂、丰富多彩的学校德育工作就被泯灭在一组抽象的数据之中。而且,量化的评估把复杂的德育现象简单化了或只是评价了简单的德育现象,往往丢失了德育中最有意义、最根本的东西。在德育评价中采取量化评价的方法,操作起来可能会比较容易,但却未必能全面、客观反映学校德育工作的状况。
5、评价的主体单一,被评价者处于消极的被评价地位
在传统德育中,有一种观点认为,人的德性是由某种外在力量赋予的,这种德性外在决定论的观点,必然把德育评价的权力交给人的德性决定者。在传统德育看来,统治者及其代表统治者的教育管理者就拥有进行德育评价的无可争辩的权力。正因为如此,长期以来,我国德育评价的主体常常是代表的教育行政管理部门或其他,学校以及教师、学生、家长一般没有自我评价的权力。在这样的评价中,评价者与被评价者扮演的基本上是管理者与被管理者的角色,被评价者大多处于消极的被评价地位,评价者与被评价者缺少必要的互动,被评价者对于评价结果大多处于不得不接受的被动状态,没有形成评价者、教师、学生、家长等诸多主体共同参与、交互作用的评估模式。
6、忽视对德育过程的评价,没有形成真正意义上的形成性评价
我国目前的德育评价,比较重视对学校德育结果的评价,往往把学校德育评价看作是学校德育的终结,注重从已有的成效来衡量学校的德育工作的水平,对学校德育的过程评价并不十分重视,忽视被评价者在各个时期的进步状况和努力程度,缺乏对学校德育的动态评价,没有形成真正意义上的形成性评价。简而言之,就是重静态的评价,轻动态的评价。这就不能很好地发挥评价促进发展的功能。
二、提高学校德育评价质量的对策:
1、完善教育评价制度,促进学校德育工作科学发展
目前我国德育评价没有得到应有重视的根本原因是教育体制还不完善,尤其教育评价制度不完善。要改变这种现状,必须深化教育体制改革,完善教育评价制度,尤其是要推进中考、高考制度的改革,改变以考试成绩和升学率作为唯一标准评价学校办学水平的做法,把学校德育工作作为评价学校办学水平的重要内容,制定符合实施素质教育要求的学校评价标准和实施办法,引导和鼓励学校在德育方面多投入。有关部门要重视学校德育评价,成立专门的学校德育评价,加强对学校德育评价的研究,制定科学的评价办法,促进学校德育工作水平的提高。
2、树立先进的德育评价理念,确立科学的德育评价目标
德育评价是一柄“双刃剑”。它既能发挥积极的作用,也能产生一些消极作用。特别是评价理念、评价标准或评价过程有失公平、公正时就会产生较大的消极作用。为了提高德育评价的质量,我们必须树立以素质教育为核心的评价理念,倡导“立足过程,促进发展”的评价,淡化评价的甄别与诊断功能,力争通过评价促进被评价者的发展进步。在对学校进行德育评价时,要重视综合评价,关注个体差异,鼓励学校德育有自己的特色,把是否有利于学校德育过程的优化控制,是否有利于学校德育效率的提高,是否有利于学校德育效果的增强,作为衡量学校德育评价质量高低的判断标准。此外,在评价时,不能仅仅限于学校德育工作的绝对水平评价,还必须看学校的德育工作是否有改进和德育工作水平是否有提高,重视学校在德育工作投入与产出的效益方面的评价。
提高学校德育评价的质量,还必须确立科学的考核评估目标。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德育评价目标要以现实为基础,贴近现实又高于现实,既要重视德育评价的理想取向,又要重视德育评价的现实取向,充实具有时代精神的评价目标,避免德育评价空洞化。
3、与时俱进,建立科学的德育评价指标体系
无论从理论上,还是从实践的经验、教训看,确立科学的德育评价指标体系,对于学校德育评价都是十分重要的。德育评价要遵循德育规律,依据教育理论,保证评价指标体系建立在科学的理论和方法基础上,同时还要考虑本地区和被评价者的实际情况,准确把握评估体系中各指标要素的内涵、作用、结构及相互关系。设计德育评价指标体系必须以德育目标和德育评估内容为依据,根据其要求确定评价指标体系的范围和重心。
目前,我们要加强对中小学德育工作考核评估指标体系的研究,与时俱进,建立科学的考核评估指标体系。我们认为,设计指标体系应遵循以下原则:(1)各项指标应与考核评估目标保持一致;(2)指标具有可测性;(3)指标体系内指标应有相互独立性;(4)指标体系应有整体完备性;(5)指标应有可比性;(6)指标具有可接受性。
在建立考核评估指标体系的过程中,应该鼓励和允许教师、学生、家长和其他社会成员积极参与,并让他们发表意见和建议。
4、坚持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相结合,实现评估方法多样化
早期的德育评价主要使用测量、统计等定量分析的方法。这相对于过去的主观评价是一种进步,它重视了客观公正性,减少了主观随意性。但是,随着德育评价的逐步扩展和深入研究,人们越来越感到德育现象的全面量化是不可能性的,因为学校德育评价面对的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很难用简单的数量关系来表示,何况有些德育内容难以用量化来精确的,即使是能被量化的内容,其精确度也是相对的。此外,许多用于诊断、改进功能的评估结果也不需要完全量化。因此,学校德育评价,必须从实际出发,对不同的评价对象分别采用不同的定性或定量的方法,或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方法,以便更客观地反映评价对象。
定性评价是以印象和经验为依据,用语言文字描述、说明、分析评价对象的一种方法。准确的定性评价可以达到入木三分的效果,能准确反映评价对象的特长、优点和不足之处;不准确的定性评价则显得苍白无力,不能准确反映评价对象的特点、优点和不足之处,导致以偏概全、以点带面,得出不准确的评价结论。定量评价虽有其局限性,但它能避免定性评价的随意性。因此,将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有机地结合,采取多种评价方法,有助于更客观、更准确地对学校德育进行评价,有助于促进学校德育工作水平的提高。
在对学校德育进行评价时,问卷调查、观察、座谈等定性分析的方法与测量、统计等定量分析的方法,可以有机地结合起来使用。
5、坚持参与与互动、自评与他评相结合,实现评价主体的多元化
实践证明,任何评价如果没有被评价者的积极参与,很难达到预期目的。当代教育评价已不把被评价者作为被动接受检查的客体,而把他们看作参与评价的主体,采取各种途径和方法,使之积极参与评价过程。当今世界各国的教育评价,逐步成为教师、学生、家长、管理者,甚至包括专业研究人员共同参与的交互过程,这也是教育过程逐步民主化、人性化发展进程的体现。让评价者成为评价主体中的一员,并加强评价者与被评价者之间的交流互动,不仅可以使被评价者积极配合,保证评价工作顺利进行,而且,还能促进被评价者通过参与和交流,主动检查自己的工作和成就,改进自己的不足之处,吸取他人的经验,有利于进一步完善自我。因此,学校德育评价应坚持参与与互动、自评与他评本结合,实现评价主体的多元化。
6、坚持终结性评价与形成性评价相结合,注重德育过程的评价
学校德育评价不能只看到学校德育的结果,还必须对学校德育的过程进行评价;不能只看到学校和学生的现有表现,还要看到学校德育的发展潜力和学生思想品德的发展趋势。也就是说,德育评价不能只注重学校德育结果,而应该是结果与过程并重。关注结果的终结性评价,是面向“过去”的评价;关注过程的形成性评价,则是面向“未来”、重在发展的评估。传统的评价往往只注重学校德育工作的结果,而对于如何得到这样的结果的过程却漠不关心。这样就会导致一些学校搞形式主义,只重结果,忽视过程,不利于学校德育的发展。只有关注学校德育的过程,评价才能深入到学校德育发展全过程,全面了解到学校德育工作存在的问题、所作的努力以及获得的进步,这样才能有可能对学校德育的持续发展和提高进行有效地指导,评估促进发展的功能才能真正发挥。因此,学校德育评价不能把鉴定、识别、选拔、表彰作为考核评估的主要目的,而要注重个体在评价过程中的积极体验,注重形成性评价,以调动评价对象的积极性,实现德育评价的最高目标。
Ⅵ 农村小学如何开展思想政治教育
在农村的小学里面,如果要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话,那么主要就是给他们开设相关的课程给他们上课。
Ⅶ 如何上好农村小学《思想品德与社会》课
《思想品德与社会》教学可以开阔学生视野,塑造小学生美好心灵,培养学生健全人格、健康心理。农村小学的《思想品德与社会》课大多由兼职教师担任,受应试教育的影响有,许多教师对《思想品德与社会》课不够重视,上课敷衍了事,教学效果不佳;学生缺乏正确的引导,把《思想品德与社会》课当成了玩课。没有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兴趣。怎样让品德与社会触及儿童的内心世界,影响他们的心灵呢?作为一名农村教师,在《品德与社会》教学过程中我注重以下几点:
一、把握教材,明确目标
教材是教学的重要资源,详细地解读教材是开展有效教学活动的保证。上好《思想品德与社会》课就必需明确《新课程标准》理念指导下的思想品德课教学的目标。明确了目标,我们的思想品德教学才有正确的指向,才能很好地把握教材;在备课时就能做到有的放矢,能更清楚课题含义。对课题的道德观点的概念更清楚明白,也才能更好地领会课文的教育目的,通过课文的典型事例,看清其反映的教育意图,分析出其蕴含的道理。
二、创设情境,培养激情
良好品德的形成必须在儿童的生活过程之中,而非在生活之外进行。我们在实际教育时,应着力引导学生通过自己的行动,看到事情的真实部分,引发他们内心的真实感受,触及他们的心灵,才能取得有效的教学效果。《思想品德与社会》教材所涉及的内容极其丰富,但有些内容距学生生活较远,学生认识肤浅;还有些内容虽近在身边,但学生欠留心观察。这就使学生对所学内容没兴趣、不信任或课堂发言无话可说。面对这种情况,教师要创设学生乐于接受的学习情境,将要学习的内容进行设计后包含到情境中,以拉近与已有知识和经验的距离,为学生的自主学习和生动活泼的发展提供充分的空间,为学生提供知识的生长点。根据教学内容创设真实的情境,学生对学习就会感兴趣。
三、切身体验,明确道理
由于《思想品德与社会》课源于学生的生活实际,要使学生从中学到知识、明白道理,对学生的教育就需要回归生活,重视生活的价值取向。只有通过小学生切身的体验,才能使其明白其中的道理,从而形成符合时代发展的价值观。在教学中可以:
1.演一演,再现生活。如教学《帮帮残疾人》一课时,我让学生表演不同类型的残疾人,体会残疾人生活中的诸多不便,让学生深切体会残疾人的内心所需,同时唤起学生的同情心和爱心,这样,学生在体验活动中懂得了道理。
2.说一说,感受生活。如在教学《可爱的祖国》一课时,可让学生充分回忆我们祖国近年来发生翻天覆地变化的画面。并用多媒体再现“神八升天”“天宫对接”的壮观画面节选,再现“08奥运”的精彩瞬间;展示再现改革开放三十年来取得的巨大成就的典型事例;再让学生说一说自己身边发生的变化。学生对祖国的热爱之心就会油然而生。
3.玩一玩,学会生活。如在教学《认识新朋友》一课时,组织他们进行了一次“我们都是好朋友”的主题活动。让孩子们把平时自己最喜欢吃、最喜欢玩的东西带到学校来,并准备一个自己最拿手的节目。活动开始时,通过“猜歌名”,猜来猜去猜到了“找朋友”这首歌。在游戏中,孩子们请朋友品尝自己的食物、表演自己拿手的节目,玩得不亦乐乎。在玩中不知不觉地受到了“快乐要和大家分享”的品德教育。
4.做一做,体验生活。如在教《春天的种植》一课时,事先让学生读教材了解书本知识后再在家里动手实践,种植种子,询问家长,了解种子发芽所需的条件,再组织学生展开对“种子发芽”条件的讨论。这样学生就掌握了所学知识。然后结合类似事例,对学生进行农村科技知识的教育,引导学生认识科学技术对农业生产发展的重要性,增强他们从小爱科学、学科学、用科学的自觉性,培养他们从小爱农村、爱家乡、爱自然,树立建设家乡的思想意识。
5.评一评,判别生活。在学习的过程中,有许多问题是需要进行讨论、评判进行的。这就要求学生在教师的启发下围绕本课的主题进行讨论。教师在设计讨论时,要由浅入深,由表及里。注意引导学生辩是非,明事理。如在教学《信息时代》一课时,对学生上网好还是不好的问题,让学生进行讨论,充分发挥教学民主,学生各抒己见,哪怕是很幼稚,甚至错误的意见也要让他们讲,针对学生发表的观点,再让学生进行评判,只要教师引导得法,通过评一评都能形成正确的观点。教学中尽量选择深奥的道理能浅显表示的教学方式,采用最直观的教学方法,从而提高教学的有效性。
四、课外延伸,形成品德
新课标提出“教师要面向学生的生活实际,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实际的密切联系,教学空间不局限于学校和课堂,应创设条件尽可能向社会延伸。”
《思品与社会教育》光靠课堂上参与是不够的,思想品德与社会课要想提高实效,必须向课外延伸。校内,与各种教育活动有机结合成整体,与各科教学相结合,将品德教育有机渗透到各科的教学之中;与班主任工作、少先队工作相结合,开展各种课外活动,营造参与的氛围,扩大参与的范围。校外,与家庭、社会生活相结合。让儿童走出学校,到社会中去学习,去实践,以开阔眼界,增长知识,扩展兴趣,发展社会实践能力。教材为我们提供了丰富多彩的校外实践设计,如教学《安全回家》时,我找些有关交通常识的知识及相关视频和图片来给学生观看。放学后,带孩子们过马路,提醒他们过马路时应遵守交通规则。校内、校外的教育相结合巩固思想品德与社会的教学成果。
总之,农村小学生的父母大多在外打工,加之受条件的限制就更加重了教师对小学生思想品德与社会教育的责任。所以,农村小学教师要充分利用有限的教学资源,在教学中敢于探索,勇于实践,摸索出教好《思想品德与社会》课的策略,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率。
Ⅷ 农村中小学的思想道德教育的主要途径有哪些
农村中小学学生思想道德建设的途径研究 作者:吕艳男 来源:《教师·中》年第06期 摘 要:近几年来,农村中小学学生的思想道德建设受到政府的高度重视,在其努力下,呈现良好的发展趋势,但随之而来的一些负面问题也不容忽视。本文从农村中小学生思想道德现状、出现问题的原因和如何应对三方面去分析。 关键词:农村中小学;思想道德建设;教育误区;新途径 目前,部分农村中小学的德育观念较陈旧,工作方法简单,内容单一。尤其是近年来,由于家长外出务工,不少青少年缺失家庭监护和关爱,容易受到不良观念的影响,有的甚至误入歧途。因此,加强思想道德建设必须以学生为本,促进德育创新,用科学的理论做指导,教学生做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 一、农村中小学学生思想道德现状分析 农村中小学生由于受各方面影响,其思想道德方面仍存在一些问题:一是价值观念混乱,重视自身利益,把挣钱作为人生目标,导致个人主义蔓延,难以把个人价值和社会价值有机结合,以致学习目标模糊,动力不足,厌学情绪强烈;二是文明卫生状况较差,不尊师重道,社会公德意识薄弱,欠缺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三是辨别是非能力不足,易被不良诱惑影响,如抽烟、喝酒、早恋、沉迷网络现象时有发生。 二、农村中小学生思想道德问题的原因分析 (1)家庭教育误区。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庭教育极为重要。受小农经济的限制,部分农村家庭仍存在教育观念陈旧、家长知识层次低、家庭结构失调等问题,这些问题成为了学生健康成长的绊脚石。 (2)学校教育失当。学校是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主阵地,除了教孩子成才,更要教他们做人。但目前学校把书本作为重中之重,对书本之外的东西如德体美劳不够重视。此外,受经济条件限制,农村中小学的教学条件相比城市而言,在软、硬件上都有待提高。 (3)社会环境失调。陶行知说过:“社会即学校,生活即教育。”即强调社会环境的重要性。青少年难免会染上一些社会恶习,如沉溺网络、早恋等。 三、农村中小学生思想道德建设的途径 1.提高农村家庭德育水平
Ⅸ 如何活跃农村小学《品德与生活》的课堂氛围
《品德与生活(社会)》是一门与生活紧密联系的课程,是以儿童的生活为基础,以培养良好品德、乐于探究、热爱生活为目标的活动型综合课程,其宗旨是通过对学生生活的引导,发展他们丰富的内心世界和主体人格,培养他们对生活的积极态度和参与社会的能力,成为有爱心,有良好的行为习惯和个性品质的人。
一、激发学生热爱生活、体验生活的情趣
《品德与生活(社会)课程标准》是从儿童与自我、儿童与社会、儿童与自然三个方面,围绕学生健康安全地生活、愉快积极地生活、负责任有爱心地生活、动脑筋有创意地生活四大板块进行,从情感与态度、行为与习惯、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四个目标上构建教学内容。
在课堂上培养学生热爱生活,让他们从小懂得珍爱生命,积极愉快地生活,有应付挑战的勇气,养成乐观向上积极的生活态度,开朗进取的个性品质。所以,《品德与生活(社会)》课要让学生理解观点、明白道理,教师就要讲究教学方法,就要在课堂上创设有利于学生接受人生道理、良好品德的情境,更好地引导学生培养自己的创造、创新能力。如:在教学《在爸爸妈妈关心下成长》一课 ,让学生做好课前准备,收集自己小时候的衣物、玩具、照片,让学生回忆生活,使他们感悟到自己从歪歪扭扭的小脚印,到成长为一名小学生。这其中不知凝聚了父母的多少关爱与付出,感悟到我们的成长倾注着父母无微不至的关怀和温暖。充分利用挂图、课件等直观教学手段,让学生回忆和爸爸妈妈一起生活的点点滴滴:什么时候学会了走路?什么时候咿呀学语?什么时候开始换牙等等让他们感悟家庭的温馨。通过学生自由讨论,让他们懂得自己的成长,离不开父母的抚育,离不开他人和社会的关心和帮助。
在教学中引导学生解决自己生活中碰到的问题。如让孩子知道上、下楼梯慢慢走、靠右走,不从高处往下跳、不带管制刀具进入校园……培养孩子的自我保护意识。又如在教学《当危险发生的时候》时,让学生掌握一些应急措施,如:游泳抽筋时的自救方法,火灾发生时的自救逃生方法等等,还让学生积极参加别开生面的“当火灾、地震发生时”模拟演练活动,激发他们热爱生活的情趣和独立成长的意识。
二、激发学生探索、求知的欲望,让课堂富有探索,拼搏的氛围
新课程教材注重问题的探索性,题材丰富多彩,信息的呈现方式多样,有可选择性,解决问题策略多元化,答案也不是唯一的。这一切都在于使学生尽快地形成探索性学习方式,发展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这就需要一种活跃、和谐、民主、平等、愉快、探索拼搏的课堂气氛,要激发学生的潜能、创造性提供发展的“空气”、“阳光”和“水分”,尊重学生的自我感受和独特见解,使学习的过程成为一个富有生命的个性化过程。
教学实践中,可充分利用学校、家庭和各种校外的资源,让学生动手进行调查,组织学生到大自然中去学习、实践,以开阔眼界,增长知识,发展兴趣。如:教学《安全地生活》这一课,课前师生共同进行调查,收集有关资料。在课堂讨论时,首先老师把自己的调查资料,用课件的形式展示。如因交通安全事故而丧失生命的数据及图片,让学生为之震撼;然后请学生把收集到的发生在现实生活中的有关交通事故,所见所闻进行交流展示,如马路上的交通安全标志,由交通事故引起的悲惨图片,再让学生讨论该如何进行防范,使学生懂得交通规则和安全防范措施。
因此,在《品德与生活(社会)》中要创设开放的教学环境,着眼于学生的生活现实,引导学生求知欲望,使课堂充满人文化,让学生心情愉快,敢想、敢说、敢问,从而掌握一些生活中的安全防范技能,从小产生安全意识。
三、巧用幽默的语言艺术,激活课堂氛围,激发学习兴趣
《品德与生活(社会)》课的教学,在很多人的思想意识中,是一门枯燥无味,呆板的课程。因此,教学效果不尽人意,学生厌学,老师厌教,所以教师在教学中巧妙地运用语言艺术技巧会引起学生的共鸣,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学时可采用生动形象的比喻,优美感人的语言,形象的漫画,富有情趣的肢体动作,师生互动中幽默的对话等方式教学。利用教材中的小故事,漫画,游戏表演等使学生产生新鲜好奇,这也是诱发学生学习积极性的一个因素。上课时,不拘泥于课前准备好的固定环节,在教学中教师应增强自己的应变能力:一方面根据自己的观察,发现学生在课堂上表现的信息反馈,并及时引入课堂加以分析,讲解。由于时间和学生反馈的信息来源于课堂实际,会较好地增强学生参与学习和积极性;另一方面教师要注意课堂上的变化,发现好的行为和不良的行为,并能及时提炼成问题,让学生讨论。这样,每节课都会有新的情景出现,每节课都会有新的创意。满足学生的好奇心,有针对性地教育学生,增强学生对思想品德课的热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