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教育计划 > 小学教育学考点与要点归纳

小学教育学考点与要点归纳

发布时间:2021-03-12 02:44:08

① 教资小学教育学考点:教育学的发展阶段

【教育学的发展阶段】


(1)马克思主义教育学的形成与发展


①克鲁普斯卡娅著有《国民教育与民主主义》,她是最早以马克思主义为基础.探讨教育问题的教育家。


②凯洛夫主编的《教育学》,总结前苏联20世纪20~30年代教育正反两方面经验,论述了发展的教育目的,对我国建国初期的教育有着广泛影响。


③马卡连柯著有《教育诗》《论共产主义教育》,他在流浪儿童和违法者的改造方面做出了杰出贡献,其核心是集体主义教育思想。


④中国的杨贤江以李浩吾为化名,编写了《新教育大纲》,这是我国第一部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教育学著作。


(2)现代教育理论的发展


①前苏联教育家赞科夫著有《教学与发展》,他的理论核心是“以最好的教学效果使学生达到最理想的发展水平”,提出了发展性教学理论的五条教学原则,即高难度、高速度、理论知识起主导作用、理解学习过程、使所有学生包括差生都得到一般发展的原则。


②美国教育家布鲁纳著有《教学过程》,强调学科结构,提出了结构主义教学理论,强调使学生学习一门学科的基本结构;倡导发现教学法,主张培养学生的直觉思维、科学兴趣和创造力。


③瓦根舍因著有《范例教学原理》,创立了范例教学理论。所谓范例教学法是指教师在教学中选择真正基础的本质的知识作为教学内容,通过“范例”内容的讲授,使学生达到举一反三掌握同一类知识的规律的方法。


④瑞士教育家皮亚杰的《教育科学与儿童心理学》由两篇文章构成,论述了智力发展的阶段。强调活动的动作教学方法,认为教学的主要目的是发展学生的智力。


⑤苏霍姆林斯基在《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帕夫雷什中学》等著作中,系统论述了他的和谐教育思想,其著作被称为“活的教育学”。


⑥布鲁姆著有《教育目标分类学》等著作,他把教学目标分为认知、情感和动作技能三大领域,认为教学应该以掌握学习为指导思想,以教育目标为导向,以教育评价为调控手段,提出了掌握学习理论。


【教育与社会的发展】


(一)教育与社会生产力的相互关系


1.生产力对教育的制约作用


(1)生产力水平决定教育的规模和速度


(2)生产力水平制约着教育结构的变化


(3)生产力水平制约着教育的内容和手段


2.教育对生产力的促进作用


(1)教育再生产劳动力


(2)教育再生产科学知识


(二)教育与社会政治经济制度的相互关系


1.政治经济制度对教育的制约作用


(1)政治经济制度决定教育的领导权


(2)政治经济制度决定着受教育权


(3)政治经济制度决定着教育目的的性质和思想道德的内容


2.教育对政治经济制度的影响作用


(1)教育为政治经济制度培养所需要的人才


(2)教育可以促进民主


(3)教育是一种影响政治经济的舆论力量


(三)教育与精神文化的相互关系


1.教育与文化是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关系从广义上说,教育是文化的一部分,受到文化中其他因素的影响,同时它也对整个文化起着保存、传承、改造、创新的作用。任何文化特性或形态,如果没有教育就难以延续。


2.教育与文化关系的特殊性


(1)文化本身是一种教育力量


(2)教育本身是一种特殊的文化现象


3.学校文化


(1)学校文化的概念


学校文化是指学校全体成员或部分成员习得且共同具有的思想观念和行为方式。学校文化的核心是学校各群体所具有的思想观念和行为方式,其中最具决定作用的是思想观念,特别是价值观念。


(2)校园文化


校园文化是学校文化的缩影,是人们为了保证学校中教育活动顺利进行而创立和形成的一种特有的文化形态。按照不同的层次和标准,可以再细分成学校物质文化、学校组织和制度文化、学校精神文化等。


①学校物质文化是校园文化的空间物态形式,是学校精神文化的物质载体。学校物质文化有两种:一是学校环境文化,包括校园的总体结构和布局、校园绿化和美化、具有教育含义的教育和教学场所以及校园环境卫生等等;二是设施文化,包括教学仪器、图书、实验设备、办公设备和后勤设施等。


②学校精神文化(观念文化)是校园文化的核心。它包括办学宗旨、教育理念、共同愿望、道德观念、共有价值观、校风、班风、教风、学风、校旗、校歌、校徽、校报等。有的学者把学校精神文化分解为:认知成分、情感成分、价值成分、理想成分四种基本成分。


③学校制度文化(规范文化)主要指保证学校运行的组织形态、规章制度和角色规范。它包括教育方针政策、学校规章制度、管理体制、道德规范、行为准则、行为取向、典礼仪式、节日活动、公共关系、文化传播等。


以上就是关于2020年小学教资教育学考点:教育学的发展阶段的相关分享,希望对各位考生有所帮助!更多关于教师资格证考试的备考技巧,备考干货,新闻资讯等内容,小编会持续更新。


以上是小编为大家分享的关于教资小学教育学考点:教育学的发展阶段的相关内容,更多信息可以关注环球青藤分享更多干货

② (小学)教育学和教育心理学考试大纲重点有哪些

考试内容与考核要求
绪论
考试内容:
教育学的概念;学习教育学的意义;为教育学的产生和发展过作出突出贡献的教育家及其代表作、主要观点;主要的研究教育方法:调查法、实验法、统计法的概念及在实际中的运用。
考核要求:
(1)识记:教育学的概念;《论语》一书汇集了我国古代伟大教育家孔子关于哲学、政治、伦理和教育方面的言论;在人类历史上,最早出现专门论述教育问题的著作是我国的《学记》;外国最早的教育著作是昆体良的《论演说家的培养》;1632年,捷克著名教育家夸美纽斯写出了《大教学论》,这是近代最早的一部教育学著作;德国著名哲学家康1776年在哥尼斯堡大学开始讲授教育学,这是教育学被列入大学课程的开端;1806年,德国教育家赫尔巴特出版了《普通教育学》,它标志着教育学已开始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实验教育学”的代表是德国教育家梅伊曼和拉伊;美国哲学家杜威创立了实用主义教育学,他在1916年出版了《民主主义与教育》,提出了“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生长”、“学校即社会”、“从做中学”的著名观点;1939年出版了以凯洛夫为主编的《教育学》,这是一本试图以马克思主义的观点和方法阐明社会主义教育规律的教育学;1930年杨贤江出版了《新教育大纲》,这是我国第一本试图以马克思主义观点论述教育的著作;1956年,美国教育家制定了《教育目标分类系统》,他把教育目标分为认知目标、情感目标、动作技能目标三大类;1963年,美国教育家布鲁纳出版了《教育过程》,提出了结构主义教育理论;1975年,前苏联教育家赞可夫出版了《教学与发展》,强调教学应走在学生发展的前面,促进学生的一般发展;调查法、实验法、统计法的概念。
(2)理解:学习教育学的意义;调查法、实验法、统计法在教育学研究中的运用。
教育学:1、教育与生产力的关系,教育与政治、经济制度的关系
2、个体身心发展的一般规律
3、制约课程的因素,课程评价模式和方法、课程的基本结构,我过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趋势
4、教学的原则,常用的教学方法
5、在教学史上影响比较大的教学组织形式,教学的基本程序,班级授课的类型和结构,教学过程的基本方法
6、德育的意义,德育过程的基本方法,德育的原则,德育的主要途径,德育的主要方法
7、制订教育目的的依据
8、教师的人格特征
9、我过现行小学课程设计应遵循哪些原则?
教育心理学:
1、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及内容,教育心理学的发展状况
2、心理发展及学生心理发展基本特征,认知发展与教学的关系
3、学习的定义,学习的主要理论,布鲁纳认知结构学习论,当今建构注意学习理论的基本观点
4、学习动机与学习的关系,学习动机的培养与激发
5、迁移的概念及种类,学习迁移的基本理论,如何在教学中促进迁移
6、知识与知识学习的类型,
7、心智技能形成有关理论
8、学习策略构成,教学中如何运用学习策略
9、问题解决的过程,影响问题解决的因素
10、皮亚杰与科尔伯格的道德发展阶段理论,影响态度与品德形成的基本条件
11、心理健康的标准,影响心理健康的因素
12、教学目标的分类及表述方法
13、课堂气氛的影响因素。课堂管理的策略,问题行为的主要策略
14、教师应具有的特征,教师期望的效应,教师成长与发展的基本途径

③ 小学教育学复习资料

小学教育学(中等师范)复习资料:第八章教育法
一、教育的国家化和教育法的产生
19世纪下半叶,由于教育向世俗化的过渡和公共的国民教育的迅速普及,教育开始成为对社会发展具有举足轻重意义的社会性事业,这就要求扩大国家直接干预和调整文化教育发展的职能,更有效地发挥国家管理教育事业的作用。因此,欧美各资本主义国家纷纷把教育纳入国家活动之中,用行政手段发展公立学校体制,用法律的手段确立义务性的国民教育制度。这样一种趋势,在教育史上被称为教育的国家化。
教育管理的国家化和国家教育权力的产生标志着教育权结构的一次历史性转换。在这之前,教育在很长时期内一直是父母的一种自然权利。学校产生以后,父母的教育权就委托给了学校和教师,从而构成了学校、教师、父母和子女之间的具有私事性质的社会关系。进入现代社会以后,教育的国家责任成为一种历史的必然。通过法律的手段确立国家的教育权力,加强教育管理的集中性、统一性和权威性,建立一个强有力的行政系统,是有效地实现教育的国家责任的客观需要。
另一方面,在现代社会中,复杂的教育运行过程要做到有序化、科学化,仅仅依靠教师的个人努力是远远不够的。它要求教育工作必须依准 ,体现国家的整体利益。
教育法是现代教育发展的产物,是现代国家的一个重要立法领域。随着现代教育的发展,它不仅表现为法律数量的大规模的增长,而且表现为法律地位的增强,法律调整的扩大,以及法律向教育领域的各个方面,各个层次进行的愈来愈大规模的功能扩张。
二、国外教育法发展的历史及其特点
西方国家教育法的历史发展经历了四个阶段。
1.零星立法阶段
文艺复兴以后,欧洲的某些国家,特别是德意志的某些公国,就已颁布关于强迫教育的法令。而在现代工厂制度的推动下,才产生了教育向现代化的过渡,并产生了现代意义的教育立法。因此,最早的具有现代意义的教育立法是在工厂法之中。从19世纪初叶起,英、法、瑞士等国都先后制定了一系列工厂法规,其中重要的条款几乎都涉及童工问题。
2.专门对普及义务教育进行立法阶段
大工业生产发展为教育的普及创造了客观条件,并促成各国纷纷开始进行义务教育的立法活动。最初的普及义务教育立法主要是围绕初等教育的强制性、免费性和公共性三大主题展开的。
3.广泛进行教育立法的阶段
广泛地进行教育立法是随着资产阶级加强对行政控制的过程而出现的。这个转变从19世纪中期开始酝酿,20世纪初开始,20世纪30年代至50年代在主要的资本主义国家达到高潮。
4.教育的综合立法阶段
第二次大战以来把教育看作是一个整体和社会子系统,把教育立法看作一项综合性的法治工程,在加强教育立法的同时注重教育法治工程与整个社会工程的协调。教育法在广度和深度两个方面都有了飞跃性的发展。从广度上看,教育已日益为各国立法所重视,教育法规在所有法规中所占的比重越来越大。从深度上看,教育立法已深入到教育活动的各种内部和外部的社会关系,对教育的调节开始形成一个综合性的法治工程。
三、我国教育法制建设的现状与前瞻
20世纪70年代末以来,相继由国家最高权力机关颁布了6部教育方面的法律,它们分别是:1980年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条例》,1986年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1993年分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1995年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1996年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和1998年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
我国的教育法体系由纵向4个层次和横向6个部门构成。
教育法位于我国教育法体系的第一个层次。它是以宪法为依据制定的基本法律,主要规定我国教育的基本性质、地位、任务、基本法律原则和基本教育制度等。教育法是全部教育法规的“母法”,是协调教育部门内部以及教育部门与其他社会部门相互关系的基本准则,也是制定教育部门其他法律法规的依据。作为教育领域的基本法律,教育法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定。
部门教育法位于我国教育法体系的第二个层次,主要调整各个教育部门的内外部关系。由义务教育法、职业教育法、高等教育法、成人教育法、教师法和教育经费法6个部门组成。每一部门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或其常务委员会制定单行法律。
教育行政法规位于教育法体系的第三个层次,主要是为实施教育法和各单行法而制定的规范性文件。属于这一层次的行政法规由国务院制定和发布,它应是我国教育法的主体。
最后,地方性法规、自治条例、单行条例和教育行政规章位于教育法体系的第四个层次,它不仅数量最多,而且规定的也最为具体、详细。

小学教育学(中等师范)复习资料:第六章学校咨询与辅导
第一节 学校咨询与辅导概述
一、学校咨询与辅导的发展概况
(一)早期的职业指导活动
现代的学校咨询与辅导(以下简称学校咨询)起源于20世纪初美国的“指导运动”。当时社会和教育部门对学生们择业求职及职业适应上面临的各种困难越来越关注,于是开始设立帮助机构以提供职业指导。帕森斯率先于1908年在波士顿成立了职业介绍所,并于随后出版了《选择职业》一书。此后有关职业指导的课程或讲座引进到一些学校,政府也在20年代开始规定学校应开设职业指导课程。30年代逐渐地开始有人在学校内成立教育与职业辅导中心,帕特森和威廉森于1938年出版的《学生指导技术》,初步总结了对学生进行指导的理论和实践。在这一阶段帮助学生的活动主要定位在指导,它的特点是,帮助者处于主导地位,根据其丰富的知识经验,专业技能,评估学生的特点,提供与职业有关的信息,为学生的决策起导向作用。
(二)心理咨询与治疗活动的开展
心理卫生运动是学校咨询的另一个来源。20世纪初,精神分析疗法就在精神疾病的治疗中开始占据重要的位置,其主要的诊疗方式就是心理学家和病人进行系统的会谈。到四五十年代,心理咨询开始作为独立的专业领域在学术界和社会上获得承认,1942年,罗杰斯出版了《咨询与心理治疗》一书,强调咨询的过程应当充分重视当事人认识和改善自我的能力与责任,提出了“当事人中心”的观点,指出咨询者不应当扮演居高临下的仲裁、指示的角色,而是以平等、真诚的态度,认真倾听、接受和鼓励当事人表达情感、认识自己、激起改善的愿望。在学校咨询领域,学生在学习和生活的适应当中出现的各种困难与障碍日益受到重视。这一阶段,对学生的咨询的治疗活动,取代指导活动而成为主角。
(三)面向全体学生的发展
自20世纪60年代以来,在政府支持下,学校咨询的工作开展得越来越普及。与此同时,心理学界以马斯洛为代表的人本主义思潮产生了重要的影响。沃恩发表《变化世界中的咨询者》强调咨询服务不应当只是局限于少数学生的治疗矫正,而要关心全体学生的发展需要。布洛克尔在《发展性咨询》中提出,咨询应当帮助广大学生认识、理解和接受自己,度过发展过程中的危机。越来越多的学者认为,咨询应该以预防问题的发展为目的,而不是等到造成严重的行为障碍再去忙于矫治。到70年代,发展性指导已经成为学校咨询的重要工作内容。
目前在学校咨询当中,指导的模式、治疗的模式和发展的模式共存共生,既有互相借鉴,也有综合运用。学校咨询也越来越强调学生所处独特环境的影响,使帮助更有针对性,如跨文化咨询成为关注的热点。美国是世界上心理咨询待业最为发达的国家之一,其学校咨询也形成了比较完善的体制。
二、学校咨询与辅导的基本任务★★★
从根本上看,学校咨询的目标在于为全体学生的健康发展提供帮助。具体而言,不同处境的学生所需要的帮助可能是不同层次的,这就决定学校咨询的任务是多层次的,一般可分为缺陷矫正、早期干预、问题预防和发展指导。
(一)干预与矫正
1.缺陷矫正。对于极少数长期处于恶劣环境下已经积累产生了严重的心理和行为障碍的学生,需要进行系统的矫正。
2.早期干预。面向少数学生进行,他们可能已经出现某种程度的心理和行为问题,如果得不到及时的帮助,就可能演变为严重的障碍。早期干预就是指在问题出现初期给学生以帮助。
(二)预防与发展
1.问题预防。对于部分学生群体来说,目前并没有明显的问题,但是某些心理素质比较薄弱的学生,有可能在一定环境条件下出现问题。问题预防就是指在可能的问题发生之前,主动开展各种形式的工作,提高学生将来问题的能力。
2.发展指导。面向全体学生进行。学生在不同的时期,面临不同的适应和发展的任务,可能会出现一些普遍性的问题。在此之前,我们就应该开展必要的指导活动,帮助学生成功完成心理—社会发展任务。
(三)预防与干预的平衡
从实际情况看,在学校咨询开展起来的地方,干预和矫治的任务比较容易受重视和强调。但现在西方国家相当强调学校咨询工作应当在干预和预防之间取得平衡。我国一开始也许可以更偏重发展性指导的任务,但今后也应当逐渐增强咨询服务方面的专业力量。
三、学校咨询与辅导的主要工作★★★
(一)针对学生的个别问题提供咨询服务
干预和矫治的任务主要是通过心理咨询活动完成的。主要的方式有个别咨询、团体咨询、电话咨询和通信咨询等。最主要的是在咨询室进行的面对面的咨询。
(二)在班级中开展以心理卫生为主要内容的课程辅导
预防和发展性指导的任务主要通过课程辅导的方式进行,常常以班级为单位开展。
(三)为其他教师和家长提任顾问或间接咨询
(四)配合学校教育需要开展必要的心理测评工作
(五)协调学校和社区咨询
第七章 教育测验与评价
第一节 教育测验
一、教育测验的概念
(一)概念界说
测量是给事物的某种属性给定数值的过程,回答了“有多少”的问题。教育测量包括了从身体身体素质到兴趣态度等多个方面。
测验是对于知识水平、情意状态、运动技能等的数量化测定,有广义和狭义之分。狭义的测验仅指一份测验卷子,而广义的测验指编制试题、施测、评分到报告成绩的全过程。在教育领域,测验只是测量的一种形式,主要用来测量学生的学业成绩和心理特点。如果说测量回答了“有多少”的问题,只考察量的大小,测验则回答了“某个人做的怎么样”的问题,包含了对测验结果的解释和评判。
规范的考试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编制试题、评定学生学业成绩的过程,如期中、期末考试。它与测验的区别有两种看法。第一种是从教育测量学中引出,认为测验更为规范,从试题编制、实施测验测验到评分过程都有严格的程序,而考试则是教师可自行安排,相对灵活,技术要求不高的测验形式。另一种观点与第一种正好相反,认为测验比较随意,而考试则较为正式。本书主要采用第一种观点。
评价是对某种教育活动的价值判断。评价包含定性描述或价值判断,更多的时候是两者兼而有之。
(二)测验的功能
测验具有以下功能:(1)激励功能;(2)诊断功能。诊断性测验主要考察两个方面,一个是看基础打得好不好,可否满足学习某种新知识的需要,另一个是看理解和掌握上有什么错误及其原因所在,它为教学提供了丰富的反馈信息,使教师能及时调整教学;(3)区分和选拔功能。升学考试就体现了测验的选拔功能,如高考;(4)评定功能。
二、测验的类型
从测验目的上考虑,可以分成安置性测验、形成性测验、诊断性测验和总结性测验。从测验内容上考虑,可以分成成就测验和学能测验。从规范程度上区分,可以分成标准化测验和教师自编测验。从结果解释所参照的标准区分,又可以分成常模参照性测验和标准参照性测验。
(一)安置性测验、形成性测验、诊断性测验和总结性测验
安置性测验的根本目的是分班、分组。安置性测验涉及的范围比较窄,难度也比较低。
形成性测验针对某一教学单元而设计,在教学过程中进行,其目的不在于评定学生,而是为了调控教学。
诊断性测验能够反映学习中常见的错误,诊断学习困难,特别是找到困难的成因。诊断性测验的目的是发现问题,评分不作为正式成绩。
总结性测验用于对学生学习情况的阶段性总结分析。在一个段落或一门课结束后,教师会编制一套试题,全面考察学生的掌握情况。现行小学学科测验多采用闭卷形式,有时候也要求学生完成实践性课题。
(二)标准化测验和教师自编测验
标准化测验在试题编制、施测和评分过程中有着严格的规范。标准化测验是由测验专家和教师共同编制的,试题质量较有保障。最典型的标准化测验是智力测验,如“比奈智力量表”。
教师自编测验是教师自己编制的测验,是在教学过程中针对教学实际引用现代测验原理编制的。教师自编测验针对性、灵活性强,能反映实际教学中遇到的特殊问题。
(三)成就测验和学能测验
成就测验是对学生学业成绩的检查,常结合具体学科而设。学校平时的课堂测验,期中、期末考试等,都是成就测验。
学能测验,又称学能倾向测验,它考察学生在课程学习中所获得的能力,与学业成就有较大关系。学能测验不局限于某门课程,关心各门课程都需要具有一般能力,主要包括文字推理测验和数字推理能力测验。学能测验一般在小学毕业前进行,能在一定程度上预测学生的发展潜力。
学能测验与成就测验的区别在于,成就测验针对具体的教学内容而定,着重考察知识的掌握情况;而学能测验的测验内容比较宽泛,侧重于能力考察。
(四)常模参照性测验和标准参照性测验
常模参照性测验是按照在特定群体中的相对位置决定成绩的好坏。选拔性考试一般是典型的常模参照性测验,如高考。常模参照性测验要在所定教学内容中,选出一些能区分出学生水平的题目,它不一定要面面俱到,但应该能拉开分数距离。题目难度以中等为宜,特别难和特别简单的题目要少一些。
标准参照性测验是考察是否达到了预先规定的标准,类似于各种执照考试,如驾驶执照考试。这种测验只关注考生是否达到了应该达到了应该达到的水平,而不去管别的考生怎么样。确定“合格”或“掌握”的标准是标准参照性测验能否取得成功的关键。标准参照测验往往是针对某几个特殊的知识点而设计,题目覆盖面广,并尽可能把所学的重要知识都反映出来。标准参照性测验不去刻意拉开学生间的距离,题目该难就难,该易就易,完全随知识点的要求而定。
常模参照性测验和标准参照性测验的区别是:前者着重同学间的比较,后者关心有没有达到预定的学习目标。常模参照性测验适用于选拔性考试和总结性评定;而标准参照性测验适用于诊断和发现学生的不足,从而为改进教学提供反馈信息。
三、良好测验的标准
好的测验都应当符合一定的要求,通常用实用性、信度、效度、难度和区分度等指标衡量测验质量。
1.实用性
实用性反映了试题的基本质量,其基本要求是便于组织,便于实施,节时省力。(便于组织。(2)测验便于实施。(3)容易评分。(4)结果要容易解释。
2.可信度
可信度又称信度,指测验结果的前后一致程度,表示了分数的稳定性和可靠性。具体要求是,先后两次用同样的试卷测查同一批学生,则两次测验的分数应该比较相近;对同样的答卷组织两次评分,评分结果相近。如果上述评分结果相差悬殊,就表示可信度很低。评分的客观性常用评分者信度来说明。
3.有效性
有效性在测量学上也称为测验的效度,指一个测验能测到预先想测的知识和能力的程度。估计测验效度的方法主要有两种:(1)内容效度,反映了题目对所考察内容的代表性问题。(2)效标关联效度,反映了测验分数和所选择的效标分数之间的一致程度。和信度相比,测验的效度更为重要。因为效度高的测验信度一定高。
4.难度
难度即测验的程度,提供了试题平均通过率的信息。一份试卷的难度取决于每一道题的难度。难度用全体被试在某题的得分率(P)表示。如果全部通过,难度为1;如果谁都没有通过,难度为0。难度值在0到1之间,难度值越大,表示题目越容易。高分段人数少,低分段的人数多,表示难度较高。高分段的人数多,低分段的人数少,表示难度较低。难度中等时,最容易拉开考生间的档次。不同的测验对难度有不同的要求,如选拔性考试难度以中等为宜,否则很难筛选。一般来说,某一道试题答对的学生少于20%时便是过深,答对的多于80%时则是偏浅。
5.区分度
区分度是测验能否拉开分数距离的指标。试题的区分度也称为鉴别力,表示某道题目能够将不同程度的学生鉴别开来的能力。试题难度直接影响区分度,特别难的题目大家都不会做,特别容易的题目大家都会做,这两种题目区分度都很低。反之,中等难度的试题的区分度比较高,难度为0.5的题目,区分度最大。
四、测验的编制和实施
(一)确定试题内容
在选择试题内容时,应设计测验蓝图。测验蓝图包括确定测验目的、测验内容以及编制双向细目表等内容。(1)确定知识点。(2)确定认知水平。(3)设计双向细目表。双向细目表是由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构成的的。
(二)选择试题类型
课堂测验的题型有客观题和论文题两种。客观题包括填空、判断正误和多项选择等题型。论文题包括简答题和论述题。因为客观题和论文题各具优缺点,所以搭配使用效果最佳。
(三)评分
计分方法可分为等级分和百分制两类。等级分在中国隋唐一代就广为使用,百分制则是20世纪初教育测量学的发展产物。等级制的计分方法除五分制和A、B、C、D、E外,还有许多变形。使用等级分的好处是避免了在同一分数等级上同学间的攀比,会减轻过分的分数竞争。但缺点在于,等级分比较粗略,不容易反映个体间细微的差别,评分尺度也较难把握。在评分时,教师要注意到自己对学生的看法可能会影响到评分过程。和百分制相比,等级制能避免“分分计较”的学习心理,减轻学生的考试负担。
(四)测验分数的解释
分数只有经过解释具有实际意义。解释分数时,既可以和其他同学的学习表现相比较,也可以和考核标准相对照。分数的意义是在比较中获得的。如同样考85分的两个同学,其分数值虽然相同,但反映出的水平和存在的问题并不完全相同。

④ 小学教育学重要知识点

教学方法,教学规律,德育要求,教师职业规范

⑤ 你好,看到你百度文库分享的2013福建教师资格证考试小学教育学考点与要点归纳汇总,你有小学心理学的吗

教师资格认证考试教育学心理学。在2009年下半年的教材进行了修订。
楼主,你高级的定义是什么?现在的初中是一所初中和小学教师。高中和高中教师。
大学教师资格认证考试,之后进入学校的单位,然后由大学教师的职称晋升,

这是一个新版本的教科书,暂时没有看到网上销售。

⑥ 小学教育学、教育心理学考试重点是什么

教育学:1、教育与生产力的关系,教育与政治、经济制度的关系
2、个体身心发展的一般规律
3、制约课程的因素,课程评价模式和方法、课程的基本结构,我过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趋势
4、教学的原则,常用的教学方法
5、在教学史上影响比较大的教学组织形式,教学的基本程序,班级授课的类型和结构,教学过程的基本方法
6、德育的意义,德育过程的基本方法,德育的原则,德育的主要途径,德育的主要方法
7、制订教育目的的依据
8、教师的人格特征
9、我过现行小学课程设计应遵循哪些原则?
教育心理学:
1、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及内容,教育心理学的发展状况
2、心理发展及学生心理发展基本特征,认知发展与教学的关系
3、学习的定义,学习的主要理论,布鲁纳认知结构学习论,当今建构注意学习理论的基本观点
4、学习动机与学习的关系,学习动机的培养与激发
5、迁移的概念及种类,学习迁移的基本理论,如何在教学中促进迁移
6、知识与知识学习的类型,
7、心智技能形成有关理论
8、学习策略构成,教学中如何运用学习策略
9、问题解决的过程,影响问题解决的因素
10、皮亚杰与科尔伯格的道德发展阶段理论,影响态度与品德形成的基本条件
11、心理健康的标准,影响心理健康的因素
12、教学目标的分类及表述方法
13、课堂气氛的影响因素。课堂管理的策略,问题行为的主要策略
14、教师应具有的特征,教师期望的效应,教师成长与发展的基本途径

⑦ 小学教育学考试重点

小学教育学考试重点
第一章 教育心理学概述
1、 识记教育心理学的定义与发展历程
(1) 教育心理学:是一门研究学校情境中学与教的节本心理规律的科学。
(2) 教育心理学的发展历程
A. 初创时期【20世纪20年代以前】
1903年 美国心理学家桑代克出版《教学心理学》
B. 发展时期【20世纪20年代-50年代末】
20年代以后,吸取了儿童心理学和心理测验方面的成果
30年代,学科心理学也成了教学心理学的组成部分
40年代,弗洛伊德的理论广为流传,有关儿童个性和社会适应及生理卫生问题也进入了教学心理学领域
50年代,程序教学和教学机器的兴起,同时信息论的思想也为许多心理学家所接受
C. 成熟时期【20世纪60年代-70年代末】
60年代初,布鲁纳发起课程改革运动,重视探讨教学过程和学生心理,重视教材、教法和教学手段的改进。
人本主义思潮也前期李一场教育改革运动。
重视研究教学中的社会心理因素
D. 完善时期【20世纪80年代以后】
皮亚杰、维果斯基理论的传播
1994年布鲁纳总结教学心理学发展的成果:a. 主动性研究
b. 反思性研究
c. 合作性研究
d. 社会文化研究
2、 理解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内容及其基本作用
(1) 教学心理学的研究内容
A. 学习与教学的要素 【5要素】
a. 学生
b. 教师
c. 教学内容
d. 教学媒体
e. 教学环境
B. 学习与教学的过程 【3过程】
a. 学习过程
b. 教学过程
c. 评价/反思过程

(2) 教育心理学的基本作用
A. 帮助教师准确地了解问题
B. 为是教学提供科学的理论指导
C. 帮助教师预测并干预学生
D. 帮助教师结合实际教学进行研究

第二章 中学生的心理发展与教育
1、 识记心理发展、自我同一性、学习准备、最近发展区和关键期等基本概念
(1) 心理发展 指个体从出生、成熟、衰老直至死亡的整个生命进程中所发生的一系列心理变化。
四个基本特征:A. 连续性与阶段性
B. 定向性与顺序性
C. 不平衡性
D. 差异性
(2) 自我同一性 指个体组织自己的动机、能力、信仰及其活动经验而形成的有关自我一致性形象。
(3) 学习准备 指学生原有的知识水平或心理发展水平对新的学习的适应性,即学生在学习新知识时,那些促进或妨碍学习的个人生理、心理发展的水平和特点。
(4) 最近发展区 【维果斯基】指儿童在有指导的情况下,借助成人帮助所能达到的解决问题的水平与独自解决问题多达到的水平之间的差异。
(5) 关键期 【劳伦兹】在某一期间,个体对某种刺激特别敏感,过来这一时期,同样的刺激对之影响很小或没有影响。

2、 理解皮亚杰的认知发展阶段理论,心理学发展与教学的关系,自我意识及其发展
(1) 皮亚杰的认知发展阶段理论
A. 感知运动阶段 【0~2岁】
这一阶段,儿童的认知发展主要是感觉和动作的分化。
B. 前运算阶段 【2~7岁】
开始内化为表象或形象模式,特别是语言的出现和发展。主要有一下特征:
a. 认为外界的一切事物都是有生命的
b. 所有人都有相同的感受,一切以自我为中心
c. 认知活动具有相对具体性,还不能进行抽象的运算思维
d. 思维不具可逆性
C. 具体运算阶段 【7~11岁】
这个阶段的儿童认知结构中已经有了抽象概念,思维可以逆转,能够进行逻辑推理。
标志:儿童已经获得了长度、体积、重量和面积的守恒。
D. 形式运算阶段 【11~15岁】
a. 命题之间的关系
b. 假设-演绎推理
c. 抽象逻辑思维
d. 可逆与补偿
e. 思维的灵活性
(2) 心理学发展与教学的关系
A. 认知发展制约着教学内容和方法
B. 教学促进学生的认知发展
(3) 自我意识及其发展
自我意识是个体对自己以及自己与周围事物的关系的认识,包括三种成分:自我认识,自我体验,自我监控
自我意识的发展:
A. 生理自我 3岁左右基本成熟
B. 社会自我 少年期基本成熟
C. 心理自我 青春期开始发展和形成

3、 理解青少年心理发展的特点,认知方式的差异,智商的含义,认知差异的教育含义
(1) 认知方式差异
又称认知风格,指个体在知觉、思维、记忆和解决为等认知活动中加工和组织信息时所显示出来的独特而稳定的风格。
A. 场独立与场依存
a. 场独立 利用自己内部的参照,不易受外来的因素影响和干扰
b. 场依存 以外部参照作为信息加工的依据
B. 沉思型与冲动型 【反应时间与精确性】
a. 沉思型 深思熟虑且错误较少
b. 冲动型 很快地检验假设且常常出错
C. 辐合型与发散型
a. 辐合型 找到最适当的唯一正确的答案
b. 发散型 最终产生多种可能的答案而不是唯一正确的答案
(2) 智力差异
A. 智商IQ=智力年龄(MA)/实际年龄(CA)*100
B. 智力的差异
a. 智力的个体差异
常态分布(中型分布)
b. 智力的群体差异
男女智力的总体水平大体相等,但男性的智力分布的离散程度比女性大
男女的智力结构存在差异,各自具有自己的优势领域

(3) 认知差异的教育含义
A. 认知方式没有优劣好坏之分,主要影响学生的学习方式
B. 智力是影响学习的一个重要因素,主要影响学习速度、数量、巩固程度和学习的迁移,并不影响学习是否发生。
C. 要求我们根据学生认知差异的特点与作用,不断改革教学,努力因材施教,做到:
a. 创设适应学生认知差异的教学组织形式 【年龄分班教学、能力分级制】
b. 采用适应认知差异的教学方式,努力是教学方式个别化 【布卢姆 掌握学习理论】
c. 采用适应认知差异的教学手段。【斯金纳 程序教学、计算机辅助教学】
(4) 性格差异
A. 性格是特征差异
a. 对现实态度的性格特征
b. 性格的理智特征
c. 性格的情绪特征
d. 性格的意志特征
B. 性格的类型差异
a. 根据个人心理活动的倾向性,分为 外倾型、内倾型
b. 根据个人独立或顺从的程度,分为 独立型、顺从型
(5) 性格差异的教育含义
性格不会决定学习是否发生,但它会影响学生的学习方式。性格也作为动力因素影响学习的速度和质量。性格的性别差异又会影响学生对学习内容的选择,还会影响学生的社会性学习和个体社会化。
为了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学校教育应更重视情感因素的作用,使教育内容的选择和组织更好地适应学生的性格差异。

4、 评价埃里克森的人格发展阶段理论及其教育含义
(1) 人格发展阶段
A. 基本的信任感对基本的不信任感【0~1.5岁】
该阶段的发展任务是发展对周围世界,尤其是对社会环境的基本态度,培养信任感。
B. 自主感对羞耻感与怀疑【2~3岁】
该阶段的发展任务是培养自主性。
C. 主动感对内疚感【4~5岁】
该阶段的发展任务是培养主动性。
D. 勤奋感对自卑感【6~11岁】
该阶段的发展任务是培养勤奋感。
E. 自我同一性与角色混乱【12~18岁】
该阶段的发展任务是培养自我同一性。
F. 亲密感对孤独感【成年早期】
G. 繁殖感对停滞感【成年中期】
H. 自我整合对绝望感【成年晚期】
(2) 影响人格发展的社会因素
A. 家庭教养模式
B. 学校教育
C. 同辈群体
(3) 人格发展阶段的教育意义
第三章 学习的基本理论
1、 识记加涅的学习层次分类和学习结果分类、先行组织者
(1) 加涅学习层次分类 【8类】
A. 信号学习 【巴普洛夫 经典条件反射】
B. 刺激—反应学习 【桑代克、斯金纳 操作性条件反射】
C. 连锁学习
指学习联合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刺激—反应动作,以形成一系列刺激—反应动作联结。
D. 言语联结学习
指形成一系列的言语单位的联结,即言语连锁化。
E. 辨别学习
指学习一系列类似的刺激,并对每种刺激作出适当的反应。
F. 概念学习
指学会认识一类事物的共同属性,并对同类事物的抽象特征作出反应。
G. 规则或原理学习
指学习两个或两个以上概念之间的关系。
H. 解决问题学习
指学会在不同条件下,运用规则或原理解决问题,以达到最终的目的。
(2) 学习结果分类 【5类】
A. 智慧技能
表现为使用符号与环境相互作用的能力。指向学习者的环境,使学习者能处理外部的信息。
B. 认知策略
表现为用来调节和控制自己的注意、学习、记忆、思维和问题解决过程中的内部组织起来的能力。它是在学习者应付环境事件的过程中对自身认知活动的监控。
C. 言语信息
表现为学会陈述观念的能力。
D. 动作技能
表现为平稳而流畅、精确而适时的动作操作能力。
E. 态度
表现为影响着个体对人、对物或对某些事件的选择倾向。

阅读全文

与小学教育学考点与要点归纳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小学读书计划表格模板 浏览:342
小学语文四年级感叹句 浏览:243
天通苑中山实验小学 浏览:596
小学三年级语文补习班内容 浏览:921
吉安师范附属小学作文 浏览:396
小学教师备课网站 浏览:1
私立美男学院 浏览:383
小学六年级上册语文第六单元试卷凉州岛 浏览:915
小学1年级手gong大全 浏览:459
小学生手抄报的图片大全图片大全 浏览:68
小学健康知识讲座 浏览:120
小学毕业季适合发老师的句子 浏览:451
汕尾凤山中心小学校长 浏览:606
小学生毕业汇演舞蹈 浏览:702
小学生抗击疫情的表演 浏览:107
私立华联大学本科 浏览:61
小学三年级作文我想谢谢你400 浏览:855
中小学生睡眠问题 浏览:174
小学生公共生活守规则教案 浏览:313
淮河私立学校 浏览: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