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如何做好"去极端化"教育宣传工作
一
一、思想的问题用思想的方式去解决,加强全村干部群众的宣传
教育,不断提高明辨是非的能力
一是强化党员干部的培训,提高“认知”水平。阔纳色纳甫村“两委”与住村工作组配合,利用每周一的“宣讲日”、每周三的“学习日”,对全村党员、村级干部、治安中心户长、返乡大学生、村民代表分层分批进行了14次专题学习培训。利用每周一“升国旗、向国旗宣誓”全村群众聚集的机会,向广大群众进行宣讲,讲党的民族宗教政策、宗教极端思想的危害。同时,针对党员干部深入开展“四不承诺”活动,采取“自己查、组织点、群众帮”的方式,让全村党员干部认真践行“四不承诺”并进行自查自评发言,走出“三个认识误区”,划清“三个界限”,统一了思想认识。
二是加强意识形态领域的反分裂教育,正确引导社会舆论和群众思想。阔纳色纳甫村以乌恰乡逐村大宣讲工作为契机,在全村深入开展大宣讲工作,分别对5个村民小组共1023人进行了宣讲,覆盖率100%。宣讲由村干部和住村工作组的5名干部组成,一天一个小组进行培训,做到组不漏户、户不漏人。宣讲围绕“认清宗教极端思想的邪恶本质和严重危害”“做合格母亲”“觉醒吧!维吾尔族儿女”和“维吾尔族同胞,我们要走向何方?”“美丽家园不容破坏”“法治喀什”、严打期间本县市乡镇被判人员案例等主题,采取与文艺表演、群众提问等相结合的方式,受到了全村群众的热烈欢迎。为配合宣讲工作,村里还将英吉沙县组织编印的《暴力恐怖分子是各族人民的共同敌人》《党的各项惠民政策及英吉沙县35年的巨大变化》《英吉沙县抵制宗教极端思想宣传手册》《英吉沙县民族宗教政策法制基础知识读本》等学习宣传材料,分别发放到了全村“十户长”手中,每周三由“十户长”组织周围群众学习讨论,对宗教极端思想的本质和危害进行大揭批,全面提升了群众自觉抵制非法宗教活动的思想觉悟。
二、文化的问题用文化的方式去解决,大力开展文体活动,不断淡化宗教氛围
大力实施文化兴村战略。县乡两级积极筹措资金450余万元,新建街景长廊250米,打造出5万平方米的木雕特色街区,增加了村民收入,把广大群众注意力集中到增收致富、改善家庭生活条件上来,使村民抵御宗教极端思想渗透能力不断增强。
为进一步丰富群众文化生活,提升村民生活“幸福指数”,阔纳色纳甫村投入2万元建造了群众大舞台,积极组建了一支由80后、90后青年队员参加的文艺队,自编、自导、自演反映民族团结、歌唱伟大祖国、揭露宗教极端思想等一批充满乡土气息的“去极端化”节目。同时,每周组织群众开展喜闻乐见的文体活动。2014年,阔纳色纳甫村共开展大型麦西热甫活动5次,开展篮球、拔河等各类文体活动50余场次,开展文艺演出20余场次,参加人数为4000人次。
依托木雕村的资源优势,还举办了木雕技能大赛、泥瓦匠砌墙大赛、刺绣大赛、果树修剪大赛、妇女靓丽工程形象展示。2014年,村里评选出“好媳妇好婆婆”40名、“十星级文明户”153户,树立了群众身边的能人巧手典型、好人好事典型,弘扬了现代文化,形成了积极向上、热爱生活的风貌。
三、习俗的问题用尊重的态度去对待,在全村大力实施“暖民心工程”和“美丽乡村”建设,使群众感受到党和政府的温暖。
一是贯彻落实英吉沙县“暖民心”工程实施方案。2014年,阔纳色纳甫村共落实“暖民心”工程项目金额17200元,积极引导村民在便民活动中心举办婚礼、葬礼12场,并由村党支部为其送上形式多样的文艺祝福活动,解决了婚礼不许笑、葬礼不许哭的问题。同时,严格落实英吉沙县政府的规定,所有涉农收费由乡干部收取,村党支部只负责向群众发钱(各项惠农补助资金),使村干部从以前的收钱、得罪群众的事务中解放出来,有时间和精力谋划村里更多的工作,切实将“好事让基层党组织去办、好人让基层干部去当”的决策落到实处,更多地争取到了民心。
二是大力实施“美丽乡村”建设工程。阔纳色纳甫村建成“好庭院”30户、“好居民点”3处183户,修建“好道路”1860米、好林带3800米、好渠道1400米。“美丽乡村”工程的实施,使全村的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四、宗教的问题用宗教的规律去做好工作,依法加强对宗教事务的管理,确保宗教领域和谐稳定
一是强化宗教人士的教育,提高政治素质和宗教素养。阔纳色纳甫村定期举办宗教人士培训班,深入开展“大学习、大讨论、大揭批”活动。以规范解经讲经入手,“居满”清真寺严格按县统战部下发的《新编卧尔兹选编》进行讲经解经,切实将伊斯兰教中和平、团结、宽容、向善思想传播给广大信教群众,戳穿“六功”“圣战殉教进天堂”荒唐谬论。
二是加强宗教人士的管理。由村党支部书记任居玛寺寺管会主任,由治保主任任晨礼寺寺管会主任,村组织每月对宗教人士进行一次考核。按照考核结果,综合评定达到“双五好”的宗教(含场所)人士每月增加补贴50%,由村党支部实施宗教人士生活补贴差别化发放。
三是以“两项制度”为抓手,加强宗教活动的管理。按照“七查、三禁、四个一”工作要求,细化了联系干部六项职责、“十五必报”和与宗教人士“五必谈”的内容,对宗教人士提出了“十必报”要求,明确了瞒报、迟报、漏报责任追究,确保了阔纳色纳甫村宗教领域的和谐稳定。
五、暴恐的问题用法治和严打的方式去解决,营造安定团结的社会局面
一是认真开展依法治理非法宗教活动,打击宗教极端违法犯罪暨治理婚姻领域违法行为专项行动。
二是认真采取以科技、法律、养殖、种植等书籍换非法宗教书籍的形式,宣传引导群众主动上交非法宗教书籍150余本。
三是抓依法打击,对涉嫌轻度参与非法宗教活动、传播宗教极端思想、婚姻违法行为人员,按照村规民约处理,教育了群众,使全村宗教氛围逐步淡化,社会风气逐渐好转。
望采纳,谢谢
2. 如何在学生中开展好去极端化教育发言稿
一、思想的问题用思想的方式去解决,加强全村干部群众的宣传
教育,不断提高明辨是非的能力
一是强化党员干部的培训,提高“认知”水平。阔纳色纳甫村“两委”与住村工作组配合,利用每周一的“宣讲日”、每周三的“学习日”,对全村党员、村级干部、治安中心户长、返乡大学生、村民代表分层分批进行了14次专题学习培训。利用每周一“升国旗、向国旗宣誓”全村群众聚集的机会,向广大群众进行宣讲,讲党的民族宗教政策、宗教极端思想的危害。同时,针对党员干部深入开展“四不承诺”活动,采取“自己查、组织点、群众帮”的方式,让全村党员干部认真践行“四不承诺”并进行自查自评发言,走出“三个认识误区”,划清“三个界限”,统一了思想认识。
二是加强意识形态领域的反分裂教育,正确引导社会舆论和群众思想。阔纳色纳甫村以乌恰乡逐村大宣讲工作为契机,在全村深入开展大宣讲工作,分别对5个村民小组共1023人进行了宣讲,覆盖率100%。宣讲由村干部和住村工作组的5名干部组成,一天一个小组进行培训,做到组不漏户、户不漏人。宣讲围绕“认清宗教极端思想的邪恶本质和严重危害”“做合格母亲”“觉醒吧!维吾尔族儿女”和“维吾尔族同胞,我们要走向何方?”“美丽家园不容破坏”“法治喀什”、严打期间本县市乡镇被判人员案例等主题,采取与文艺表演、群众提问等相结合的方式,受到了全村群众的热烈欢迎。为配合宣讲工作,村里还将英吉沙县组织编印的《暴力恐怖分子是各族人民的共同敌人》《党的各项惠民政策及英吉沙县35年的巨大变化》《英吉沙县抵制宗教极端思想宣传手册》《英吉沙县民族宗教政策法制基础知识读本》等学习宣传材料,分别发放到了全村“十户长”手中,每周三由“十户长”组织周围群众学习讨论,对宗教极端思想的本质和危害进行大揭批,全面提升了群众自觉抵制非法宗教活动的思想觉悟。
二、文化的问题用文化的方式去解决,大力开展文体活动,不断淡化宗教氛围
大力实施文化兴村战略。县乡两级积极筹措资金450余万元,新建街景长廊250米,打造出5万平方米的木雕特色街区,增加了村民收入,把广大群众注意力集中到增收致富、改善家庭生活条件上来,使村民抵御宗教极端思想渗透能力不断增强。
为进一步丰富群众文化生活,提升村民生活“幸福指数”,阔纳色纳甫村投入2万元建造了群众大舞台,积极组建了一支由80后、90后青年队员参加的文艺队,自编、自导、自演反映民族团结、歌唱伟大祖国、揭露宗教极端思想等一批充满乡土气息的“去极端化”节目。同时,每周组织群众开展喜闻乐见的文体活动。2014年,阔纳色纳甫村共开展大型麦西热甫活动5次,开展篮球、拔河等各类文体活动50余场次,开展文艺演出20余场次,参加人数为4000人次。
依托木雕村的资源优势,还举办了木雕技能大赛、泥瓦匠砌墙大赛、刺绣大赛、果树修剪大赛、妇女靓丽工程形象展示。2014年,村里评选出“好媳妇好婆婆”40名、“十星级文明户”153户,树立了群众身边的能人巧手典型、好人好事典型,弘扬了现代文化,形成了积极向上、热爱生活的风貌。
三、习俗的问题用尊重的态度去对待,在全村大力实施“暖民心工程”和“美丽乡村”建设,使群众感受到党和政府的温暖。
一是贯彻落实英吉沙县“暖民心”工程实施方案。2014年,阔纳色纳甫村共落实“暖民心”工程项目金额17200元,积极引导村民在便民活动中心举办婚礼、葬礼12场,并由村党支部为其送上形式多样的文艺祝福活动,解决了婚礼不许笑、葬礼不许哭的问题。同时,严格落实英吉沙县政府的规定,所有涉农收费由乡干部收取,村党支部只负责向群众发钱(各项惠农补助资金),使村干部从以前的收钱、得罪群众的事务中解放出来,有时间和精力谋划村里更多的工作,切实将“好事让基层党组织去办、好人让基层干部去当”的决策落到实处,更多地争取到了民心。
二是大力实施“美丽乡村”建设工程。阔纳色纳甫村建成“好庭院”30户、“好居民点”3处183户,修建“好道路”1860米、好林带3800米、好渠道1400米。“美丽乡村”工程的实施,使全村的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四、宗教的问题用宗教的规律去做好工作,依法加强对宗教事务的管理,确保宗教领域和谐稳定
一是强化宗教人士的教育,提高政治素质和宗教素养。阔纳色纳甫村定期举办宗教人士培训班,深入开展“大学习、大讨论、大揭批”活动。以规范解经讲经入手,“居满”清真寺严格按县统战部下发的《新编卧尔兹选编》进行讲经解经,切实将伊斯兰教中和平、团结、宽容、向善思想传播给广大信教群众,戳穿“六功”“圣战殉教进天堂”荒唐谬论。
二是加强宗教人士的管理。由村党支部书记任居玛寺寺管会主任,由治保主任任晨礼寺寺管会主任,村组织每月对宗教人士进行一次考核。按照考核结果,综合评定达到“双五好”的宗教(含场所)人士每月增加补贴50%,由村党支部实施宗教人士生活补贴差别化发放。
三是以“两项制度”为抓手,加强宗教活动的管理。按照“七查、三禁、四个一”工作要求,细化了联系干部六项职责、“十五必报”和与宗教人士“五必谈”的内容,对宗教人士提出了“十必报”要求,明确了瞒报、迟报、漏报责任追究,确保了阔纳色纳甫村宗教领域的和谐稳定。
五、暴恐的问题用法治和严打的方式去解决,营造安定团结的社会局面
一是认真开展依法治理非法宗教活动,打击宗教极端违法犯罪暨治理婚姻领域违法行为专项行动。
二是认真采取以科技、法律、养殖、种植等书籍换非法宗教书籍的形式,宣传引导群众主动上交非法宗教书籍150余本。
三是抓依法打击,对涉嫌轻度参与非法宗教活动、传播宗教极端思想、婚姻违法行为人员,按照村规民约处理,教育了群众,使全村宗教氛围逐步淡化,社会风气逐渐好转。
3. 如何对青少年群体加强去极端化教育
平时多培养孩子的平和心态,培养孩子整体性的思维方法,培养孩子平时就多从不同角度看问题的习惯,有助于去孩子的极端化教育。
4. 教培中心为什么将去极端化贯穿教育培训全过程
首先,传统的教育方式往往是狭隘的课堂教育观将施教的场所仅限于教室,所以学生仅仅只知道日常生活中应该怎样做才符合小学生的身份,但还是不能很有效的落实在行为中,因此德育教育的成效还不能让人满意。进行教育,基本的德育方法也不能少,比如学校应该安排对小学生进行德育教育实践课,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以学生的兴趣和直接经验为基础,以与学生学习和社会生活密切相关的各类现实性、综合性、实践性问题为内容,以研究性学习为主导学习方式,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及体现对知识的综合运用为主要目的一类新型课程。
其次,德育应该从小事做起。要培养学生的良好行为习惯就应该从小事做起,比如教育小学生不随地扔垃圾,看到纸屑顺手捡起来,看到老师同学问声好,助人为乐。这些都是细节,但是“千里之行,始于足下”、“百尺高台起于垒土”。从小做起,就逐渐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和良好的行为习惯。我们对学生的教育要持之以恒,加强平时的训练,因为良好的行为习惯是通过不懈的训练形成的。所以,老师在平时的德育教育下应该对小学生多鼓舞,帮助他们,对学生要有耐心。
第三,学生学习需要一个正确的时期,老师应该抓住合适的时期给学生进行德育教育。当小学生不良习惯还没根深蒂固时,老师及时发现及时让他们改正,不要到不良习惯已定型了就很难改过来了,所以老师在这方面要切实做到抓紧、抓实。同时,要考虑学生年龄的大小,因为学生年龄不同,思维发展水平也不一样,低年级的学生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小学生正处于早期阶段,是进行德育的最好时期,低年级学生年龄小就像小树一样,要长大成材,就要在很小时候进行约束,做到抓小,抓早。
小学生是我们教育德才兼备人才的希望,现在这个充满竞争的社会急需品学兼优的人才,所以作为教师应该竭力投身于小学教育事业中去,而且要正确意识到德育在教育中的重要地位,选择正确的、合理的教育方式对小学生进行合适的引导。总之,加强小学生德育教育工作,是一项长期的、艰苦的、细致的育人工作,需要每一位教育工作者与时俱进、精心策划,不断地用生动的、贴近生活的实例来充实它。
5. 如何在学生中开展好去极端化教育
,坚持疏堵结合、分类施教、多方参与、综合施策的原则,以现代文化为引领,以治理“三非”为主要内容,以,以肃清“圣战殉教进天堂”等宗教极端思想为主要目标,坚持打击的一手要硬、教育疏导的一手也要硬;用好“五把钥匙”,正信挤压、文化对冲、法治约束“三管齐下”,以治理宗教极端表现为切入点,深入推进“去极端化”工作,在地市坚强领导下,通过各级努力取得明显成效。
6. 学习去极端化条例作为一名学生以后要这样做
这个吗不一定也会跟着那样的条例学生各有各的看法和学法当然是根据自己的能力来做了不会影响别人人格有字就用自己的方法吧
7. 去极端化 小学作文 简短
昨天,本报刊出《如此个性化写作令人哭笑不得》这一报道后,引起不少老师、家长的共鸣,纷纷对当前小学生的个性化写作说了自己的看法。就此话题,记者昨天又在全省小学语文写作教学研讨会现场,采访了一些多年从事小学语文教学的老师,他们和记者聊起了小学生写作的变迁。
内容:时代缩影
“记忆里的小学生作文内容还蛮丰富的,农忙时上田里拾稻穗,参加红小兵的一系列活动。”出生于上世纪60年代的董老师谈起自己上小学时写的作文还记忆犹新。
70年代出生的人小学作文里则出现了推铁圈、吃几分钱的冰棍、看五分钱一场的电影、集烟纸、用铁丝、皮筋做弹弓、拿报纸做风筝。
“记得当初我刚参加工作,教的是一批80年代出生的孩子,独生子女很多。”来自温州的李老师对记者说,那时孩子们的作文里出现频率较高的字眼是大扫除、学雷锋做好事、春游爬山等等。现在的孩子没几个知道救火英雄赖宁的吧,那时候可是孩子们作文里的明星人物。
李老师说,现在的孩子见多识广,简直是个小大人。比如说让他们以“最想变成什么”为题写作文,以前的孩子会写变小鸟、蝴蝶等,现在的孩子不说则已,一出口要吓你一跳,有孩子就说:“我要变成一只会下金币的金凤凰,这下子不就发财了!”
形式:亦文亦诗
一位老师说,以前我们教学生写记叙文,首先叮嘱学生记住记叙六要素,然后拿些范文解释结构,比如这篇是“总—分—总”啊,那篇是“先分后总”之类的,导致学生的作文都成了“三段论”。文章最后总不会忘记加上一句类似于“这是一件多么有意义的事啊”之类的话。
现在翻开学生的作文本,很少能找到两篇结构相同的文章。只要把事件叙述清楚,融入自己的情感体验,表现形式可以很自由。一些小学高年级的同学把记叙文写成诗歌的形式,增加了美感。
语言:两个极端
研讨会上记者听到不少老师抱怨,以前的孩子写作文,语言基本上中规中矩,现在出现了两个极端,要么很成人化,要么用词相当匮乏。
一位小学二年级的语文老师对记者说,看她班里几个学生的作文,其用语的老练程度令你绝对不会相信出自二年级学生之手。“完全失去了这个年纪应该拥有的天真可爱的言语,都说童言无忌,我们宁愿看到一些可爱的错误,也不愿意他们过早变得老成。”
一些老师则认为小学生作文语言的另一个极端是用词匮乏。有老师举了个例子,说一篇500字的作文竟出现41个“死了”。父亲让五年级的女儿写暑假生活的感想和收获,女儿写完后给他看,令他大跌眼镜,一篇500字的文章里,居然有41个“死了”,如气死了、好玩死了、热死了、疼死了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