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目前中小学教育存在哪些问题
当前中小学教来育中存在的主要问题:自
一、注重“教书”,而忽略了“育人”;
二、忽视学生的能力发展;(一)创新能力缺失;(二)重视教师的“教”,忽视学生的“主动学”;(三)扼杀学生的创新思想和创新思维;三、忽视中小学学生心理健康的引导与教育;(一)追求“分数”,忽视心理健康辅导;(二)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名存实亡;
三、忽视中小学学生心理健康的引导与教育。
四、农村地区教育比较薄弱。
五、教师的社会属性问题。
教师并没有获得与其身份相适应的待遇和尊重,导致对教育工作产生极严重
的负面影响。不少教师都对教师职业有困惑。大多数认为,教师是一个职业,这似乎已是当下的共识,可是,在学校对教师的管理、培养、使用、评价中,教师的职
业属性却一再被漠视。
六、教育资源分配不均。
『贰』 小学生存在哪些基本问题及整改措施
小学自查问题及整改措施整改
一、存在问题
(一)学校环境中存在问题
学校环境卫生还有待于提高,特别是大门口卫生保持不好。
(二)德育工作中存在问题 :
1、查找存在问题时发现有个别教师敬业精神不强,劳动纪律观念不强。
2、校园文化建设有待加强。
3、学生的养成教育有待提高,学生能力发展片面和不足,学生缺乏适应社会和环境的能力。
(三)教学工作中存在问题
1、我校的备课组教研活动开展得还不够扎实,校本教研工作深度不够,不符合我校“精、细、实、新”的要求,需进一步改进。
2、校本课程的管理及评价体系尚需健全。
3、虽然绝大多数教师都会多媒体教学,但教师因忙于平时的教学工作,利用多媒体上课较少,不能让全体学生受益,教师自身现代信息技术的应用能力有待加强。
4、部分教师与家长的沟通较少,缺乏了解、交流,对学生的评价仍然以“分数”为准。
三、整改目标:
1、政治上坚定。通过整改,使每位教师都能做到在思想和行动上做好垂范作用,为人师表,教书育人。
2、学习上勤奋。通过整改,树立正确的学风,建设学习型学校,使每一位教师都做到工作学习化和学习工作化,使学校始终处在不断学习、不断创新、不断提高的良性循环之中。
3、工作上严格。通过整改,使学校规章制度进一步规范,工作效率进一步提高,确保每一项工作做到认真、认真、再认真,细致、细致、再细致。
4、教学上扎实。通过整改,不断更新观念,大胆创新,积极探索教学工作的新思路、新方法、新途径,增强主动性、超前性,在工作上有新的拓展,取得更好的成绩。
5、作风上严谨,规范从教行为。推行优质服务承诺制,接待家长推行“五个一”:“一张笑脸、一声问候、一杯热水、一个让位、一个满意的答复”的活动。
6、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进一步做好学校德育,健康教育,体卫工作,促进学生全面可持续发展。
7、加强办学特色建设,认真构建“艺体”课程体系,提升办学特色建设水平,彰显学校个性。
四、整改措施
1、强化教师的主人翁意识和危机意识,强化教职工的人格教育和师德操守的管理,让每位教师感受学校和自己都面临强大的生存压力,激励教师自我加压,勤奋工作。
(1)及时宣传教师中的先进事迹,加强教师的考勤管理。
(2)认真实施《小学教师师德行为规范》,实施师德一票否决和对教职工的各项奖惩制度。
(3)下大力气培植教师的事业心、爱心和责任感,开展一系列师德教育活动,职业道德演讲比赛,坚持评选表彰和宣传师德标兵、学生最受欢迎的教师,通过多种途径激励教师爱岗爱校爱学生,形成“教育观念领先,教学质量争先,教学科研创先,关爱学生率先”的争先创优氛围。
(4)发扬民主办学精神,每学期通过职代会、教职工大会等形式,向全体教师宣传办学思想和办学理念,每年要广泛学生家长和全校师生对学校办学的意见和建议,在重点问题上(如评职评先、绩效考核、经费开支等)坚持公开、公平、公正,使我校的办学思想和办学理念逐步完善并形成特色。
2、针对教研现状,着力构建教师全员参与、以校为本的教研方式——校本综合教研。开展“从实践到理论、自下而上”的校本教研,把研究、教学和教研整合为一体,融入学校教学活动中,使其成为教师的日常教研活动,并以行动研究的思路,改进教育教学行为。
(1)完善备课组长职责,实行备课组活动情况月汇报制度,教师参与备课组活动情况与教师月考核挂钩。
(2)教研活动注重分析学科教学中存在的问题,研究有针对性的教改办法,落实改革的措施。坚持教学工作竞赛制度、检查制度和学生评教制度,组织教师听课、评课、反思等,与被听课教师交流。
(3)将问题研究校本化。教师问题意识,就是对教育教学实践中,没有解决的矛盾和认识。解决这些问题,我们主要通过开展“一课三上”、评课、集体备课、典型示范、交流学习等活动,有意识让教师去对比、思考,最后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4)了解学科和教师的学习、工作情况,认真听取意见建议,查找不足总结经验,想方设法为一线教师排忧解难办实事。
(5)进一步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注意发挥学科带头人和骨干教师的作用。每学期由业务主任安排各学科制定出具体的教科研活动计划,充分调动教师参与教学教研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根据上级有关文件规定,由业务主任制定每年的师资培训实施计划,除在岗培训外,根据实际情况选派一定数量的教师外出进修学习,通过多种渠道来提升教师的教学水平和综合素质
3、从全面贯彻《中小学生守则》和《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入手,帮助学生养成符合社会公德,符合健康生活的行为习惯,常规教育中,着力培养学生遇到师长主动问好;见到废纸主动捡起;上下楼梯靠右慢行;节约粮食文明就餐。做好校园环境整治工作,班级布置工作。扎实落实过程考核,不放过一个细节。加大日常环境卫生管理,做到包干区内一天一清扫,一天一公布,保证校园清洁。通过反复抓、抓反复,实行公约导行,训练促行,评价励行,培养学生良好行为习惯
『叁』 结合中小学实际,分析在实现教育目的的过程中还存在哪些问题及提出对策。
结合中小学实际,分析在实现教育目的的过程中还存在那些问题及对策
实现教育目的是教育实践活动结果的主观预设,对教育实践活动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和作用。而中小学教育的根本目的在于培养坚强的革命后代。有论者指出“教育目的是教育理想与现实的结合点,任何教育活动,都是围绕教育目的进行的,教育过程就是教育目的逐步实现过程,要高质量地培养人,使整个教育过程高效、合理,就必须加强对教育木的的研究”。
何谓教育目的?陈桂生教授从目的的概念——“意之所趋”出发,认为教育目的是“人的教育意向”,他认为家长和教师对于进行教育活动都有目的。强调教育目的为人们进行教育活动的“意之所趋”的还有其他学者,如丁念金认为,教育目的,即教育活动中的目的,是指“人们进行教育活动的意图,即人们进行教育活动是为了得到何种性质的结果”。
而目前我国中小学教育还存在着某些问题,仅教育目的方面便存在认识上的模糊和实践上的混乱现象。模糊上主要表现在,将中小学教育目的与教育目标等同,还有将国家的教育目的认为是发展中小学生的集体或社会价值目的。在实践中,以培养学生德智体,以升学为主要教育目的。中小学教育由九年义务教育和三年高中教育(主要是普通高中教育)组成。新中国成立五十多年来,尤其自《义务教育法》颁布以来,我国中小学教育有着巨大的发展,但是在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型和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下,出现了诸多问题,而且越来越严重,已对我国中小学教育进一步发展产生了巨大的阻碍作用。
一、中小学教育问题
(一)中小学学生负担较重。中国学生家长传统思维认为子女只有死读书,只有上大学才可以出人头地。父母给子女买大量辅导资料,送子女上各种补习班和培训学校学习,请各科家教。而学校为了片面追求升学率,不顾学生承受能力,布置大量作业,让学生上晚自习,代学生购买辅导资料,利用节假日给学生补课已是正常现象。
(二)中小学教育费用过高,乱收费现象依然严重。中小学各学校一般根据等级来定,等级高的学校学费高些。一般城市的市重点高中学费一年(两个学期)要三千来元。老师给学生补课是有偿的,很多学校在补课事件上搞小把戏,让学生家长选择学校给不给学生补课。补课费一般比较高,学校还利用代给学生购买各种生活用品和学习用品,获取高额回扣费,甚至有教育主管部门直接参与。
(三)许多农村教师工资发放困难,教师离开学校时有出现。我国大部分乡镇和村财政比较困难,许多教师不能按时领取全额工资。乡镇村干部一般先发自己的工资,再发其财政下的教师的工资。工资的拖欠严重打击了教师的教学积极性,使一部分老师不得不从学生身上收钱过日子,也使一部分老师被迫离开自己的工作岗位,寻求其它生存途径。
(四)学校、社会对学生道德教育重视不够。我国对中小学学生的道德教育仅仅进行思想理论教育和事例教育,以为控制了中小学学生的思想就可以提高中小学学生的道德素质,这是完全错误的。社会道德的低下使学生对书本上的道德教育提出疑问。
(五)我国中小学学校基本上还是推行应试教育。评价学校好坏的标准是升学率,而不是素质教育实施情况。推行素质教育对学校升学率有巨大影响,由于我国现行的考试制度及试题,只有行应试教育才可提高升学率。高考是我国教育的指挥棒,是考察学生的做题能力,既答试卷的能力,这与素质教育的目标有些偏离。事实上我国绝大部分地区素质教育还未起步。
(六)学校乱用教室,搞特大班教学。由于扩招后,学生众多,新的教学楼还未建成,教室不够。有的学校实行特大班教学,一个教室数百人,教室内挤得满满,学生在教室里根本没有任何活动空间,有的连走路都很困难。有的学校在办公大楼内挤出房屋给学生使用,有的直接使用实验室、语音室等其它教学房屋。
(七)花钱找学校。许多家长为给子女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有钱的父母花大笔钞票并通过各种关系把子女送进依稀外比较好比较出名的学校(主要是重点中学)或某学校的重点班。这在目前不是什么特殊现象。
(八)中小学学生考试作弊严重。考试作弊这几年是社会关心的热点话题之一,但大多限在高考上。其实在中小学的期终考试,只要在与其它学校进行评比,并有奖金的情况下,部分学校和老师就会公开鼓励学生作弊,并为作弊行动提供一些经验和做一些服务工作,比如采用一好生照顾周围差生的考生座位办法。高中会考作弊是颇为严重的,有的县市的监考老师充当哨兵,为学生作弊放哨。先进的信息工具作弊始终不如枪手准,代考现象也是常见的。
二、解决中小学教育问题的对策
存在问题,就必须解决,也只有解决了这些问题,我国中小学教育才可继续良好发展,才可实现中华民族的全面振兴。
(一)明文规定中小学学生最高作业量,严令禁止学校利用晚上和节假日(尤其是寒暑假)给学生(除高中毕业班学生外)补课,禁止私人和学校开办寒暑期补习班。以此减轻中小学学生的负担。
(二)推行九年免费义务教育制度,实际上是真正实行九年义务教育。明文规定接受九年免费教育的学生不需向学校任何人交纳任何学习费用。同时规定高中学校学费额,除此外学生不用交纳任何费用。也就是在高中实行“一费制”,我国目前各地普遍在中小学实行“一费制”。这从根本上解决中小学学费过重问题和乱收费现象。
(三)禁止学校划分重点班和普通班,严格审查学校等级评定,绝对不能以升学率为主要标准,必要时废除学校等级制,不存在重点学校和普通学校的划分。
(四)学校统一化。初中学校招生根据地域划分,高中学校招生时不分重点和普通,彻底尊重考生的选择。高中学费实行农村和城镇两种标准,城镇学校中的农村学生按农村学校标准收取学费。坚决不以学校等级为制定学费标准。
(五)加强对教师的法治教育,增强教师对未成年人权益及有关隐私权的认识。实行教师执照制度。审核对象是拥有教师资格证的新教师,新教师在任教三年后由教育部门对其在三年内的教育成绩及过失进行审核。符合标准的授予教师执照,方可继续任教;不符合标准的即结束教师生涯。
(六)制定《素质教育法》。对有关素质教育内容以法律形式固定下来,对各个学校素质教育实施状况的评定,以《素质教育法》的规定为标准。
(七)实行教师银行卡制度。教育部、财政部与国内某银行合作,给每位教师办理一张银行卡(最好是银联卡)。在领取银行卡时,必须由每位教师亲自带证件领取,禁止他人代取。由县级以上部门将每月工资(除去个人所得税)直接打入银行卡上。这就解决了教师工资发放困难等问题。
(八)提高整个社会道德,以实践道德教育中小学学生,以事实说服中小学学生,文字对中小学学生的说服力太弱。
(九)修改升学考试制度。考试范围增加社会实践状况、学生道德素质状况及学校和老师推荐程度。
(十)完善教育监督机制,实行全国教育巡查员制度。由教育部组建全国教育巡查小组,其成员不定期到全国各地巡回检查各学校教育状况和教育主管部门执法状况。检查内容包括学校收费执行状况、各地各学校素质教育实施状况、学校道德教育状况、学生负担状况和教师教学状况等。
(十一)实行社会评价制度。由教育主管部门在每年年底让当地民众评价当地学校,这一结果作为学校评定的一项内容。
(十二)实行学校财产公开制度。在每年年底,学校公开自己的财务状况,由教育主管部门和审计部门共同审查学校财务状况。
在当今中国的教育中,中小学教育有着举足轻重的重要作用。只有正视其中存在的问题,实施正确可行的解决策略,才能使其更好地发展,为祖国培养更多的合格的人才
『肆』 目前我国中小学的安全教育存在哪些问题有何对策
目前我国中小学的教育是把所有人的思想教育成一个模样
我们国家能出精英,但出不了顶尖人才,原因就在于此,所有人从小就被教育了,思想一旦被禁锢,就很难有什么大的改变了
『伍』 教育问题及对策
浅析农村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问题及对策
当前农村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现状和问题
(1)不容乐观的现状
针对农村中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是最近几年才引起重视的。尤其是新课程改革实施以来,在社会各界及教育主管部门的共同关注下,农村中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被纳入了重要的议事日程,设置了课程,培训了师资,加强了管理,进行了督导。可以说,这项工作正逐步走向规范科学的发展轨道。但是,农村中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问题依然十分突出,现状仍然不容乐观。
一是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问题呈现普遍性,其程度呈恶化趋势。
笔者所在学校是一所典型的农村初级中学。日前,我们在七至九年级的1000多名学生中随机抽取了200人做了一项心理问题的专项调查,结果如下:
表示存在不同程度心理问题的高达100%,其中程度比较严重(已影响正常学习和生活的)占3%。这些心理问题的表现症状主要是自我封闭和自卑(25%)、焦虑甚至恐惧(20%)、胆怯(15%)、厌学(25%)、妒忌(10%)、敌视甚至仇恨(5%)等。产生心理问题的原因主要来自四个方面:①因客观原因(如家庭、出身、长相等)造成的自卑自弃心理;②因学习压力等因素产生的倦怠心理;③因与他人(同学、家长、亲友、老师等)的关系问题引发的逆反、对立、妒忌、敌视心理;④因信心缺失和前途渺茫等因素导致的迷惘心理。对于上述心理问题,90%的学生表示可以自我控制,70%的学生表示平时能找到自己觉得有效的排遣办法。
调查表明,学生的心理问题已经成了一个共性的问题,不再是局部的小问题,而是整体的大问题。这方面,学生德育工作者深有感触。由于学生心理问题的普遍性和复杂性,且解决学生心理问题又很难找到切实有效的措施,学生的德育工作显得更加艰难。令许多教师苦恼的是,往往琢磨不透学生的所思所想,教育工作显得力不从心。
而更为严重的是,近几年,因心理问题长期得不到疏通和矫正而暴发的恶性校园事件呈密集上升趋势。如某校一初三学生因不满学校的管理和教师的教育,竟在教室里纵火以求解脱,造成了数万元的经济损失,并严重影响了学校的正常秩序;某校一初一女生因家庭不和且在学校得不到重视竟“自编自导”绑架事件,在社会上造成不良影响,严重影响了学校声誉;某校两名小学二年级学生因不满老师的管教,竟密谋在学校开水瓮里投毒,幸好发现及时未产生恶劣后果,但其低龄化和恶性程度发人深省。这些恶性事件的发生给我们敲响了警钟,也引发了我们对于农村中小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冷峻思考。
二是社会、学校、家庭对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重视力度不够。
尽管现在社会及教育主管部门对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十分关注,但其重视程度与学生心理问题的普遍性和严重性还不完全匹配。社会对农村基础教育关注的热点和焦点仍然是教学质量,社会对学校评价的衡量尺度依然是升学率。教育主管部门对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强调的不少,但督导落实的办法和措施还不得力,至今还没有一套完整的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评估与督查方案。
学校在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理应扮演最重要的角色,但学校仍然在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轨过程中摸索,对教育质量的重视程度远远高于对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视程度。因而,学校在这方面显得比较被动。当问题发生了才引起重视,日常的教育工作还很不到位,其管理水平与师资培训力度还不能适应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需要。
家庭是学生心理压力及心理问题产生的重要背景,但家庭暴露出来的问题十分突出。许多农村家庭对学生的心理需求一无所知或知之甚少,不少家庭的氛围不利学生的心理成长。我们在几期家长培训中作了调查,家长最关心的问题是学生的成绩,其次是身体健康和安全问题,只有四分之一的家长把学生的心理问题摆在最关注的位置,高达75%的家长对学生青春期的教育科学不了解、不关心,高达80%的家长对心理学方面的知识不懂。这就很难保证每一个家庭能给学生一个有利于心理成长的家庭环境。
(2)必须正视的问题
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不与生俱来的,更不会是无中生有的。导致学生产生心理问题的原因往往来自其成长、教育环境中的诸多问题。只有正视这些问题,才能找到症结及解决的办法和途径。
社会环境问题
学生生活在社会中,社会环境问题必然对学生的心理成长产生积极或消极的影响。当前,农村尤其是贫困农村的社会问题比较多,有些消极的因素对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产生了不良的影响,应该引起我们的特别关注。例如,社会贫富差距的拉大使一部分学生长期生活在心理压抑之中;单亲家庭越来越多,导致这些家庭的学生得不到完整的家庭关爱,严重的已造成学生的心理扭曲;社会的主流人才观与新课程理念相悖,一部分学生在社会评价中屡遭挫折,其心理自信及成功期望不能正常建立;等等。
现在,农村外出务工的人越来越多,由此产生的社会问题和教育问题也日益突出。比如农村“留守孩子”的问题就是一个特殊的例证。
《中国教育报》在2004年10月5日的一篇题为《谁来关爱“寂寞”的花朵》的记者调查中对这一问题作了深入的报道和分析。文章说,根据湖北省教育厅在京山县坪坝镇对848名中小学生进行的随机调查发现,“留守孩子”346人,占总数的40.8%;有严重违纪的28人中,有23人是“留守孩子”,占82.14%。其中,“留守孩子”中59%不理解、不支持父母外出务工,83%与现在的监护人关系紧张,92%与父母每学期联系不到5次,69%对学习成绩无所谓,90%将来准备经商或打工,81%最迫切的愿望是父母回到自己身边。文章还说,学校、家庭在“留守孩子”的实际教育过程中遇到了“四难”:一是溺爱放纵,教育难;二是缺乏管护,安全难;三是隔代管教,监护难;四是管理脱节,磨合难。作者认为,“留守孩子”现象已成为一个社会问题,不容忽视,加强对他们的教育已是一项刻不容缓的重要工作。
可见,农村剩余劳动力外出务工带来了城市的繁荣,带来了农村经济的复苏,但也同时产生了一系列的社会问题。这些社会问题的直接受害者就是青少年学生,由此产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已成了教育的一个新的难题,必须动员全社会的力量来关注重视和加以解决。
2、学校教育问题
学校是实施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主阵地。但就农村中小学而言,心理健康教育的机制发育不全,远不能适应学生心理教育的严峻现实,还不能有效地实施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事实上,学校的管理重心在智育而不在德育。受长期应试教育的影响,学校向来不敢在教育质量尤其是教学质量上有丝毫马虎。尽管素质教育的呼声一浪高过一浪,但总是雷声大,雨点小,说得多,做得少。学校在重视智育的同时未能有效地实施德育,使管理重心向教学倾斜,忽视了德育,尤其是对学生的心理问题疏于指导、研究和教育。这样,学校就没有一个明确的工作的理念、一个科学的管理机制、一个得力的人员保障来对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进行观察、分析,并实施有体系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
3、师资培训问题
教师是实施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责任主体。但农村中小学的教师在这方面起码存在三个问题:一是缺少心理教育方面的理论储备和实践经验;二是缺少心理教育方面的专业培训和专家指导;三是教师编制矛盾突出,教师教学工作量太重,没有充足的时间和精力来关注和开展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新课程改革实施以来,农村教师接受了大量的新课程通识性培训和学科专业培训,零散地接受了少量的心理教育培训,但不成系统,且具体要求也不够明确。现实中,教师“穿新鞋、走老路”的现象比比皆是,教师开展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现状没有得到根本改观。近几年,农村学校引进人才的机制一直运行不畅,教师流失严重,现岗教师工作量成倍加重,完成教学任务已疲于奔命,没有足够的时间和精力来开展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同时,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必须由心理健康的教师来实施,而教师的心理健康现状也令人忧虑,这就更难保证教师可以科学地开展这项工作了。《北京晚报》报道说,“一项全国范围内的教师心理调查显示,30%~40%的教师经常处于情绪波动之中,15%的教师有心理问题,7%的教师有心理障碍。这些数据表明,心理健康问题已经开始悄悄地逼近中国教师。北京市曾对500余名中小学教师进行调查,结果表明,近60%的教师觉得在工作中烦恼多于欢乐,70%的教师有时忍不住要生气发火,教师中普遍存在着烦燥、忧郁、易发火等不良情绪,一些教师因此对学生进行体罚,甚至出现过教师咬掉学生耳朵的事情。”农村中小学教师的心理健康状况可能比上述情况更为严重。北京市已在全体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中把“教师及学生心理健康”列为了必修课程,而农村中小学教师尚未接受过这方面的全面而系统的教育和培训,教师的心理健康问题有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
4、家庭环境问题
家庭教育环境和生活环境是影响学生心理健康的重要因素,学生中许多积淀已久的心理问题追根溯源大多都能找到家庭的原因。而农村学生的家庭环境至少有三个不利于学生心理成长的问题:一是家长的文化素质普遍较低,教育的理念和方法缺乏科学指导;二是学生大多在校寄宿,与家长沟通不够,学生与家长之间的心理距离随着年龄的增长一天天加大,极不利于学生的心理健康成长;三是社会转型时期,农村家庭受到较大冲击,问题家庭、特殊家庭数量增大,受害学生的数量也在增大。
二、农村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对策和出路
农村中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要走出目前的困境,应在社会、教育主管部门、学校和家庭的共同协作下探索出科学的对策和有效的出路。笔者认为,以下六个方面应予以加强。
1、加强教育督导。
教育主管部门应把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纳入学校评估、教师评价的重要范畴。一方面加强教师及学生心理健康的理论培训和实践指导;一方面形成适合农村学校及农村学生实际的心理健康教育评估方案,进行跟踪督导评估,从理论与实践两个层面予以重视和加强。
2、改善学校管理。
学校管理应充分认识加强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改变管理重心,制定措施,完善过程,以培育身心健康的人为根本目标,切实加强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学校不仅要把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作为学生德育工作的重要内容,更要把它深入到学校工作的各个领域,从整体上营造心理健康教育的良好环境。
3、重视师资培训。
重视和加强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必须从教师抓起,必须以良好的师资队伍为保障。当前,应特别加强农村中小学教师的心理教育培训。继续教育部门应把此作为重点内容进行专业培训和实践指导,倡导所有教师研究和探索新课程背景下的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
4、加强家长培训。
针对农村学生家长的状况,学校应以多渠道、多形式开展深入的家长培训工作,帮助家长形成科学的育人观,加强学校、家长、学生三方面的沟通和了解,形成教育合力,积极改善学生的心理成长环境。
5、关爱特殊学生。
特殊的心理问题往往出在特殊的学生身上,关爱特殊学生是帮助他们走出心理困境的必要手段。关爱特殊学生应采取个性化的实施办法,将特别的爱送给特别的学生,帮助他们回归正常心理状态,形成积极向上的心理品格。
6、改革学生评价。
科学的学生评价可以引导学生形成健康的心理品质。当前,农村中小学要结合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改革的工作,研究学生评价与学生心理之间的关系,从评价方面为学生创设健康的心理成长氛围。
农村中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事关下一代的成长和发展,是一项具有重大意义的教育工作,必须从思想上提高认识,从制度上加强管理,从措施上进行深化,切实形成学生心理健康成长的机制和环境。
『陆』 分析当前中小学教育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如何解决
当前抄中小学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是:
1.教育思想的不稳定性问题。
总是在变来变去,让教师无所适从,让学生无所适从;
2.教育环境与社会环境的脱节问题。
在学校,给孩子们的是一个纯净的教育氛围,在社会,给孩子们的是一个残酷的污染氛围;
3.教师的社会属性问题。
教师并没有获得与其身份相适应的待遇和尊重,导致对教育工作产生极严重的负面影响;
就简单谈这么多吧,希望你能满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