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谁能提供一份小学五年级的课外活动实习计划
课外活动计划
一、指导思想
深入贯彻全国教育工作会议精神,全面推进素质教育,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要求,结合我校实际情况,积极开展丰富多彩的学生课外文体活动,促进我校学生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
二、目标与主要工作
(一)目标
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社会实践能力,精心组织,认真实施,为广大学生提供文明、健康、活泼的课外文体活动,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发展。
加强学校自身建设,充分开发和利用我校的文体教育资源,力争2005年全校参加课外文体活动的学生人数达到100%,并形成二三个具有学校特色的活动项目,争创小学课外文体工程示范校。
(二)主要工作
1、建立组织机构
成立学校实施“工程”领导小组。负责学校实施“工程”的具体工作,制订长期、短期规划和相应制度,组织并设计好学校、年级、班级开展的文体活动。
具体如下:
组长:***(校长)
副组长:***(副校长)、***
组员:***(美术组长)、***(音乐组长)、***体育组长)
2、抓好师资队伍建设
(1)建设一支专兼并举,高素质、有特长的指导教师队伍。要充分发挥学校教师在文体方面的特长,加强教育与培训,形成一支素质较高且相对稳定的学校指导教师队伍。
(2)建设一支指导学校活动,培训学校教师的专业队伍。发挥具有文体特长教师的优势,共同组成一支具有较高专业技能与知识水平的指导与培训队伍,促进学校指导教师特长的形成,提高活动的质量。
3、构建四个层面活动
开展以学校、年级、班级和小组为四个层面的活动,且每一层面的活动都能够形成独立的系列,促进活动内容和形式的丰富性、灵活性、趣味性和一定的挑战性,激发广大学生的参与热情,形成良好的活动环境。
学校在兼顾各个层面活动的基础上,形成以年级为特点的课外文体系列活动,使之形成一个独立的、完善的整体。
4、加强宣传引导,营造良好的外部氛围
加强对家长和社会的宣传引导工作。通过家长会、宣传栏、资料、学生等途径,引导家长和社会正确认识实施“工程”的意义。
5、创设品牌活动项目,形成活动特色学校。
遵循教育规律和学生的身心特点、依据学校的实际情况和所在地区特点,坚持教育性、科学性、趣味性和普及与提高相结合的原则,在体育、文化艺术、科学普及、游戏娱乐诸方面,创设出具有地区特色的学校品牌活动项目,并在此基础上形成学校的特色,使广大学生在全面发展的基础上学有特长。
(1)体育:继续保持原有的田径、足球等传统特色项目的发展,重视设计并开展各类体育游戏活动。
(2)艺术:开展以少儿舞蹈、书法、美术、电脑板报、红领巾读书沙龙、小荷编辑组等活动。
(3)科技:巩固现有的科技制作、小发明、三模比赛等品牌项目,巩固和拓展新的特色项目,形成品牌。
6、开发教育资源,拓展活动的空间。
坚持校内外的有机结合。利用校外的活动设施与场所,如少年宫、体校等校外机构,以及校外教育基地、文体场馆的作用,并协调好有关单位与机构,为双休日、寒暑假开展活动的学生提供更广阔的空间和多彩的形式,满足不同特长、不同兴趣、不同层次学生发展的需要。同时注意社区与家庭的参与,为“工程”实施营造良好的氛围。
7、建立完善的制度,强化安全,规范运作
在组织活动的过程中,要加强安全教育,对指导教师和活动设施严格把关,并制定出相应的安全措施、应急措施和防范措施,避免和防止意外事故的发生。同时,要建立起责任保险机制,依法处理伤害事故。
8、确保时间、落实阵地,开展学生课外活动
学校每年在教学计划中安排不少于2周课时的活动:每天中午自主学习时间安排“天天唱、天天练、天天读”活动,部分学生另安排兴趣拓展,如电脑、书法、美术、舞蹈等活动;每周有二节课时间开展以体育游戏为主的活动;每周安排一个早晨开展“快乐晨练”活动;每学期至少一次大型社会实践活动;寒暑假期间,每月安排3-4个半天的时间开展活动。
9、确保课外文体活动的投入,推进“工程”实施
作为“工程”实施的保障,学校通过各种渠道,获得社会的支持,并注重对实施“工程”的投入,保证活动的开展和安全。
三、实施阶段与工作重点
1、第一阶段:*年*月--*年*月
*年*月--*年*月 制定规划,调整活动方案,初步尝试开展部分学校特色文体活动。
2、第二阶段:*年*月--*年*月
*年*月--*年*月
进一步完善学校“工程”实施,强化学生参与率与开展与培育学校特色项目;
3、第三阶段: *年*月--*年*月
全面实施,形成特色项目。
四、工作要求
1、领导重视,统一认识
小学课外文体活动工程是当今推进素质教育的一项新举措,学校领导充分认识实施“工程”的意义,重视加强对教师和学生的教育,正确处理好课外文体活动与教育教学的关系,加强课堂教学的质量,为学生的课外文体活动提供时间保障。同时,把实施“工程”纳入到学校的办学规划之中,并建立起长期和近期的目标和计划,保证“工程”持久有效地开展。
2、精心组织,提高质量
学校课外文体活动是否能调动广大学生的参与热情,提高学生的参与率,关键就在于我们的活动设计与组织。活动应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促进学生自主发展的意识,要善于依据学生的身心特点,运用多种形式,使活动具有针对性,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需求,并形成寓学于乐、寓炼于乐的活动。决不流于形式,走过场,以及专业化、强制性的现象出现。
3、善于总结,形成特色
实施中小学课外文体活动工程,重要的是能够依据地区、学校和学生的特点,形成具有特色的活动项目。而这就要求我们在工作中能够充分开发与整合教育资源,善于总结,及时发现问题,调整活动的方案与计划,形成丰富多彩的活动形式,取得较好的成绩,提高活动整体质量。
4、加强管理,注重引导
管理是实施“工程”的有效保障。学校在实施“工程”过程中必须加强管理,健全规章制度,做到方案科学、有效,保证活动的开展与质量的提高。同时,要正确认识指导教师的作用与角色,要善于引导学生开展健康、活泼、有益的文体活动,杜绝不健康、不安全的活动。
② 如何组织小学生参与朗读者活动
朗读能力是语文学科最为基础的能力之一。在小学的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和朗读习惯十分重要。学生通过朗读能够准确地掌握课文内容,感受文章中所描述的情境,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感悟作者的意图,也能够通过有效的朗读让小学生不断地提高自己。小学中段学生在语文朗读能力的培养上是一个关键时期,作为一线的语文教师要采取一定的方法促使小学中段学生在语文朗读中茁壮成长。
一、激发朗读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要充分激起学生朗读的兴趣,使学生形成从“要我读”转为“我要读”的良好的朗读意识。为增强学生的朗读兴趣,我们可以从加强学生对朗读作用的认识开始。其实,学生在识记理解文章方面,朗读比看文章的效果要好得多。大声、有感情地朗读有助于触动学生思维,充分地挖掘文章的灵魂所在。同时,朗读是提高演讲能力的基础。养成良好的朗读习惯,能弥补言语的缺陷,锻炼口才,提高自已表情达意的能力。教师可以向学生讲一些名人在口才方面中的故事,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二、保证朗读时间
“把读书的时间还给学生!把实践的权利还给学生!”这是语文教学改革的呼唤。这就是说要想学生学会朗读,首先要给学生朗读的时间,让学生多读、充分地读。然而,在有的课堂中对朗读教学轻描淡写,一带而过,如蜻蜓点水,浅尝辄止。朗读练习往往是来去匆匆,如雁掠过,且又“雁过无痕”。朗读成了教学中的一个过渡环节。要真正让学生会朗读,在语文教学中,我们就必须要把更多的时间挤出来,让学生“多读”。因此,要保证学生的朗读时间。课堂上就要精心设计问题,让繁琐冗长的“讲讲、问问、答答”让位给朗读,去掉那些繁琐的分析,努力地让学生在读中感悟。让花俏形式的,没有实效的小组讨论让位给朗读。要有充分的时间让学生正确地读课文,要求用普通话,声音响亮,吐字清楚,读准字音,不读破句,特别是自学性朗读,要让全班学生都读完、读好,切不可只做个读的样子,匆匆过场,草草收兵。在初步理解基础上的表达性朗读,要留够时间让学生试读、练读,读出感觉,读出味道,读出情趣,切不可未准备好就仓促上阵。
三、加强朗读指导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学生的朗读应注重方法的指导,才能有目的地解题释疑。如果读而无法、读而不得法,那么就算读了又读,但那种味道还是难以深深地品味出来。因此,在朗读训练时,教师一定要灵活而有效地指导朗读,提示朗读的方法,及时进行点拨。
1.示范法:即通过教师的范读,促使学生模仿朗读,这是对中年级学生进行朗读训练的一种有效方法。范读能帮助学生正音,培养学生对朗读的兴趣,唤起学生的感情,可以丰富学生的词汇。有声有色的朗读,会更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作品中优美、准确、富有表现力的语言尤其会使学生着迷,范读传达着朗读者的态度、感情,这些都会强烈地影响学生,容易使学生的思想感情和教师发生共鸣。教师在范读时还要教给学生朗读技巧。朗读并不是对文章内容的简单复述,必须掌握一定的技巧和艺术。比如:停顿的长短,读音的轻重,速度的快慢,语调的抑扬,音色的处理等等。 朗读的技能技巧是练出来的。所以,对不同课文、不同段落、不同句子的停顿、语气、语调、语速等的处理教师要反复推敲,悉心指导。让学生了解和逐步掌握:朗读情感激越时节奏的加快、声调的昂扬;情感悲戚时节奏的舒缓、声调的压抑,尤其是了解和把握适当的停顿在朗读节奏中的重要意义,启发学生去揣摩体悟角色的思想和情感,扮演不同的角色进行朗读,使学生在具有角色意味的绘声绘色的朗读中心领神会,表达出深刻含义和丰富感情。实践证明,学生需要经过一定的模仿,才能掌握朗读的技巧。课堂上,学生的情绪受教师感染的成分最高,所以,教师要把每堂新授课当作舞台,充满激情地表演,特别是范读时,声情并茂,有时加上自创的动作,以丰富的表情,优美的声音去感染学生,这样自然就激发了学生的兴致,让他们乐于模仿教师的言行了。
2.比较法:即借助教师或学生不同的朗读方式比较,让学生从中领悟正确与否。通过朗读比较,进行情感和语调的对比,以提高学生朗读技巧。例如在老师范读课文后,可以让学生说说:你认为老师哪里读得好,哪里读得不好,为什么?也可以在学生感觉困难的地方,适机指导朗读,并让学生说说:你认为我读得怎样?还可以恰到好处地抓住契机介绍自己的朗读方法,说:“你们想知道我怎么读得这么好吗?告诉你们吧,我是边读边想象,我是把自己当做课文里的什么等。”这样便在平等、宽松的气氛中让学生不知不觉地掌握读书的方法。再如在几个学生朗读之后,可以让其他学生发表意见:你认为他们中谁读得好?哪里读得好?他读得不好的地方你能读读吗?这样,通过学生之间的对比和互相切磋来提高他们的朗读能力。例如在学习四年级课文《欲速则不达》时,文中有明显的几处表现齐景公的着急,可以请几名同学来读,读后让其他同学评选出读得最好的。通过对比评议,其他同学会发现齐景公的“急”、“十分着急”和“心急如焚”着急的程度应该逐渐加深,这样才能较准确地反映人物当时的心情。
3.情境法:即为朗读创设情境,结合恰当的导语,渲染合适的气氛,使学生耳语目染,自然入境。如用图片、背景音乐、故事铺垫、表演或多媒体等形式,对一些情节曲折生动,形象鲜明的课文可编制表演或制成课件,以借助手势、表情、动作、道具等,将静态文字转化为动态的画面,以诱发学生读出真情实感。例如在教学三年级的古诗《早发白帝城》时,选择古筝曲配乐吟诵,教师随着明快的乐曲声吟诵,学生从中感受有山、有水、有彩云、有猿声、有小船的美的景象,体会作者喜悦的心情。以美的氛围,为学习这首诗作好情感铺垫。接着,老师介绍李白写这首诗的背景,学生在这样的氛围中深入学习这首诗,有利于学生对诗的理解。在理解诗意的基础上,配乐让学生练习吟诵这首诗,更能激发起学生吟诵诗的积极性,收到很好的效果。音乐与美文相得益彰,创设美的情境,陶冶情操,打造高雅的审美享受。
4.欣赏法:即组织学生聆听优秀的朗读录音,使他们感受朗读中鲜明的节奏、抑扬的语调以及语言的气韵和美感,以此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例如在教学四年级下册巴金的《海上的日出》时,可以先播放本课的课文录音,让学生仔细倾听,感受日出前、日出时和日出后的美丽景象,同时也感受语言之美。当学生感受到来自课文之美时,学习积极性自然也会提高。
四.注重朗读评价
在教学中,我发现学生的朗读能力是有区别的,有的学生能够读得有声有色,有的学生却读得干巴巴的。我便采用多种评价方式来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
1、教师评价
教师评价贯穿于朗读过程的始终,但不能作为主导。教师的评价具有导向作用,要以鼓励和表扬为主,要中肯,能启发学生的思考,给学生以提醒、暗示,要保护学生的自信心。教师评价有口头评价、暗示评价和分层评价。口头评价一般指教师上课时多样、灵活、生动、丰富的评价语,激励学生投入朗读,敢于质疑、勤学好问。暗示评价指一个真诚的微笑,一个肯定的眼神,一个轻轻的抚摸等无声的评价。它发自内心的,牵动着学生的心,这是一种被评价者最容易接受的评价形式,它可以起到此时无声胜有声的效果。分层评价是指每一个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与感悟是有一定的差距的。因此,我们应该充分考虑到学生朗读水平上的高低,对学生的朗读进行分层次的评价。比如对朗读基础较差的学生,着重从口齿清楚,声音响亮,不读错字,不丢字,不唱读,不重复字词,评价是从“感知体验”方面着手。对朗读水平较好的学生可从重读、轻读、语速、语调等方面进行“情感共振”的评价。
2、学生评价
学生评价过程也是对学生进行综合能力培养的过程,这个过程往往是突现学生思维火花的过程。教师要正确对待这些评价,既要珍视学生的独特感受,尊重他们的评价意见,又要注意使学生的评价不偏离课文,围绕文本及和文本相关的内容进行评价,还要注意规范学生的评价语言。
五、朗读与理解相结合
朗读指导不能孤立地进行,要与理解课文有机结合起来,做到读中感悟,悟中促读,两者相辅相成,使学生从课文中受到感染和熏陶,在朗读时自然地表达出来,做到以情带声,以声传情。在教学《卖火柴的小女孩》时,我们细读作品,就会感悟到在小女孩的悲惨命运中也融化了作者的感情,渗透着他自己的生活遭遇。作者把自己在人生的道路上所感受到的辛酸、痛苦和憎恶,通过小女孩的命运抒发出来,使作者和作品中的人物融为一体。教学时要使这种强烈的感情注入学生的心田,产生共鸣,使其自然地感受到亲切爱怜、压抑、愤懑以及含蓄、深沉的基调。只有这样,才能达到感情朗读。
六、朗读形式要多样
朗读技巧的自觉掌握和运用不能一蹴而就,要在反复的、多种形式的朗读中进行训练。为保证每节课每个学生都有朗读的机会,设计朗读的形式也要为全体学生服务。可采用齐读、个别读、小组读、分角色读、教师引读、个人自读、同桌互相检查读、四人小组评议读、开火车轮读等形式,为学生提供朗读的机会。在平时的教学中,还应根据不同教材的不同要求,做到“堂堂有新招,篇篇有花样”。教学说明文,采用默读抢答的方式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教学童话,采用轮读课文的方式讲故事;教学散文,采用师生赛读的方式比输赢;教学对话多的文章,采用分角色朗读的形式,在熟读课文的基础上锻炼口才……此外,课外还可以组织学生开展丰富多彩的朗读活动,为学生创造广阔的朗读环境。如举行朗诵比赛,让学生自己选择文质兼优的课文片断或诗歌进行配乐朗诵表演,当场评分、奖励。
总之,激发朗读兴趣让学生乐读,保证朗读时间让学生多读,加强朗读的有效指导,注重朗读评价艺术和读悟结合,巧用多种朗读形式可以让学生尽可能地获得朗读的技能技巧,从而形成言语能力,促进学生语感形成,发展学生的智力,增强学生的想象能力和思维能力。 但学生朗读能力的提高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作为一名语文教师要结合学生的实际,制定好培养方案,运用科学的方法,不断地增强学生的朗读能力。
③ 浅谈怎样组织小学语文课外活动
一、听的方面
1.组织专题讲座。为了便于学生集中学习某一方面的语文知识,教师应在平时搜集、积累资料的基础上,配合课堂教学,不定期地组织专题讲座。如“怎样学习语文”“怎样查字、词典”“怎样修改作文”以及“著名作家的成长道路”等。讲座的内容要富有知识性、科学性和趣味性。通过讲座既可帮助学生复习巩固课堂知识,又能拓展视野,提高学习能力,通过介绍名人的治学精神,还能使学生受到鼓舞和激励。
2.指导学生收听收看广播、电视。广播、电视等也是少年儿童学习知识的课堂。教师应组织、指导学生有目的收听收看广播、电视节目,帮助学生选择收听收看的内容(如:名人课堂、动画城等)提出收听收看要求,指出应注意的问题。使学生了解新情况、新信息,培养学生的听力,开发学生的智力。
3.组织听写比赛,在课余时间组织班级性的听写比赛。如听写成语、听写短文、听写难字、听写录音等。此类活动,可以训练学生聚精会神、准确速记的能力。
二、说的方面
1.举行演讲比赛。结合课堂教学及少先队主题队会,配合学校思想品德教育和节日纪念活动,分别组织班、年级和全校性的演讲比赛。如“我爱中华”“党在我心中”“做祖国的好花朵”等。这不仅使学生受到思想教育,也能较好地训练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
2.召开故事会。在课外阅读的基础上,教师应有意识地指导学生根据不同的主题,搜集材料、编成故事,然后召开故事会,并由学生自己讲。教师、辅导员也可讲,但主要以示范为目的。
3.举办读书报告会。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注意指导学生写读书笔记、读书心得,并定期组织读书报告会,交流学习经验,畅谈学习体会。如举行“我读了一本好书”“读后我懂得了……”等报告会,让学生尽可能多地得到“说”的锻炼机会。
三、说的方面
1.组织课外阅读。课外阅读是引导学生通往知识世界的重要窗口之一。进行课外阅读对学生学习语文及促进各科文化科学知识的学习,发展个人特长都具有重要意义。教师应积极组织学生的课外读书活动,提倡鼓励学生订阅报刊杂志,购买课外书籍、办好班级“图书角”。根据学生的知识水平、年龄实际,对学生的课外阅读要认真进行指导。培养学生的读书兴趣,不断扩大他们的阅读范围,使学生能从多方面广泛地汲取知识营养,并养成自学习惯,增强自学能力。
2.举行朗读、背诵会。朗读、背诵,是学生学习语文的重要活动内容,教师要大力提倡学生的课外朗诵、背诵活动,举行朗读、背诵会。这对于促进学生学习普通话,丰富学生的语言,增强学生的记忆是很有意义的。
3.组织读报活动。报纸是一种内容丰富的读物,组织学生读报不仅是对学生进行时事政治教育的需要,而且对于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具有重要作用,在指导学生读报时,教师要精选一些与语文学习有关的内容,并注意让学生轮流读。使学生养成看报、读报的良好兴趣和习惯。
四、写的方面
1.组织写作小组。可将班上写作爱好者组织起来,成立写作小组,有目的有计划地开展活动。如举行写作知识讲座,进行写作指导、作文观赏、写作练习;组织小组成员走出校门,进行参观、游览、访问;到社会大课堂去获取生动实际的写作素材。培养学生的写作兴趣,提高写作水平。
2.指导学生写日记、周记。记日记,写周记是学生练笔的重要形式。教师应教给学生记日记,写周记的方法,并要求学生坚持把每天每周有意义的事记录下来。这种练笔取材于生活,学生用自己的话,无拘无束地写出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感,有利于培养学生写的能力、写的习惯和持之以恒的学习精神。
3.办板报、墙报和“小报”。在教师指导下,由学生动手开辟“语文园地”,创办“语文小报”“园地”,采用板报、墙报专栏的形式,“小报”由学生手抄或刻印。学生自己组稿改稿,自己编排设计,自己书写美化。学校对各班“园地”“小报”定期组织评比。这种活动可以培养学生认真工作、细心办事的好作风,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语文水平和审美能力。
④ 如何培养小学生课外阅读兴趣实施方案
正"书是最好的东西,有好书,我们就受用无穷了。""学语文主要靠学生自己读书,自己领悟。""可以这样说,学语文的过程就是学生阅读的过程。"教学实践告诉我们:单凭语文教材那仅有的几篇课文,不足以使学生的阅读知识转化为能力。让学生在阅读中快乐成长,已是阅读教学不可忽视的重要任务。因此,激发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教给学生课外阅读的方法,培养学生课外阅读的习惯变得极其重要。1.让学生"会"读《陶行知教育名篇》中这样说过"课外阅读是课内阅读教学的继续和补充,最终目的是自己能读书,不待教师讲"。如果学生仅仅有了阅读的兴趣,不懂得如何去读,不会学以致用,阅读的效果就会大打折扣。因此需要我们教师对之进行从读书内容到读书方法上的引导点拨,也就是说,要解决"读什么"与"怎样读"的问题。
⑤ 小学兴趣小组经典诵读有哪些活动
朗诵方法
已经朗诵的一些交流
可能一起读一下
大家互相评论,建议
⑥ 我们学院要组织一个诗歌朗诵大赛,活动计划书怎么写
一.指导思想:
书是人类的朋友,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倡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鼓励学生自主选择阅读材料。为能更好地贯彻这一新课标要求,着眼于学生的终身发展,学校将积极开展大阅读教育,努力为学生营造一个书香校园,使读书成为学生的习惯,使校园更富人文底蕴,充满智慧和生机。
二.活动目的:
1.激发学生读书的兴趣,养成博览群书的好习惯。
2.使学生开阔视野,增长知识,发展智力,陶冶情操,充实学生文化底蕴,提高学生综合素质。
3.促进语文课堂教学的改革,以读促写,走读写结合之路,提高教学质量。
4营造书香班级,塑造内涵丰富、特色鲜明的校园文化。
三、活动对象:
全班学生
四.活动口号:
畅游书海,塑美好人生。
五、活动方法要求:
(一)构建阅读体系
1、制定读书计划书:
(1).每个学生结合个人实际,每学期制定出读书成长规划和读书目标,具体格式可让学生根据自己喜好来设计装饰,使其生动活泼、各具特色,其中要有读书的内容、目标、措施、实施时间等。
(2).每个学生结合实际情况,制定相应的班级读书目标和读书成长规划书,其中要有措施、有保障、有效果、有考评,简洁明了,易于操作。
(3).组织一次“读书计划书”展示活动。
2、制订阅读序列。
循序渐进是教学的一项基本原则,在课外阅读中也必须遵循这条原则。根据学生年龄特点,认识能力等的不同,合理规定学生的阅读量:背诵优秀诗文70篇,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100万字。
3、编制阅读书目,合理选择读物,
不同孩子阅读的内容、重点,形式应有所不同。高年级学生的思想已经较成熟,阅读速度快,识字量较多,因此可选择中长篇文章。
(二)广开书源,开发阅读环境
1、建立三级书库,让学生有书可读
(1).教育学生节约零用钱用于购买课外读物,建立个人小书库。
(2).调查家中的藏书量和种类,特别是适合小学生的书籍,作出统计,绘制成表,要求每人选一至两本带到学校,建立班级小书库。将根据班级小书库的图书数量、出借记录、管理制度等评比最佳小书库。
(3).图书角定时向学生出借图书(每月3次)。
(提倡同学与同学之间、班级与班级之间建立“好书交换站”,定期举行“好书换着看”活动。)
(4).班级小书库实行全天性开放,充分利用每分每秒的时间,保证学生在一天中的读书时间不少于1小时。
2、改革语文课堂教学,保证课外阅读正常、有效地开展
(1).每周二、四、六的早自修,为规定阅读时间,由各班读书管理员组织,可朗读所教的课文,可翻阅课外读物,也可以以“名人名言”“书海拾贝”“我最喜欢的”“好书推荐”等小板块,向同学们介绍自己看过的新书、好书或好文章,交流自己在读书活动中的心得体会,形成良好的班级读书氛围。
(2).每天的语文课利用课前的二分钟背出一首古诗,每周从语文课中挤出一节课作为阅读指导课,可进行阅读交流、新书介绍和读法指导等。
(3).每学期定期组织教师阅读指导经验交流会。
(三)积极组织读书活动,检查读书效果。
1、建立读书成长册:
(1).每个学生都要建立一本“读书成长册”,将读书活动中读到的精彩片段、好词好句、名人名言、心得体会以及每学期制定的读书计划书,参加读书实践活动的作品,获奖情况等记录下来。
(2).校将定期组织全校师生参观、评比“读书成长册”。
2、出读书小报:
(1).每个班级的学生在老师或家长的帮助下,收集有关报刊小资料、格言和读书的心得体会等,每学期出版两期读书小小报。
(2).学校每学期组织一次读书小小报评比活动。
3、开展“读书节”活动:
将举行为时一个月的“读书节”活动。
4、“书香小书房”评比
根据读书活动的班级布置和读书成效,评出最佳“书香小书房”。
5、“读书活动积极分子” 评比
每学期能读书5本以上,并能精读其中5篇的学生,在该班级读书活动管理小组考核中申报,可评为校读书活动积极分子。
各班级还要积极组织学生开展有关的读书实践活动,如:故事会、朗读会、演讲比赛、读书心得交流、调查报告、书签制作、读书征文比赛、报刊剪辑等阅读知识竞赛、作文比赛等,激励学生,增强读书兴趣,体验成功的快乐。
读书活动安排:
十一月:
1.制定学校读书活动计划。
2.宣传发动,每位学生课外收集1——2句关于读书有益的名言,读读、背背,利用晨会课等时间在班中进行交流,并选择教室内合适的地点予以张贴。
3.开展“读书笔记”征文活动。
十二月:
1. 制定班级和个人读书成长计划书并展示。
2.建立家庭小书库。
3.各班开始举行每周“读书博览会”。
4.出刊一期关于读书方面的学习园地或黑板报
一月:
1.写出班级读书活动小结。
2.评比表彰读书活动积极分子。
3.评比表彰最佳“书香小书房”。
一.指导思想:
书是人类的朋友,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倡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鼓励学生自主选择阅读材料。为能更好地贯彻这一新课标要求,着眼于学生的终身发展,学校将积极开展大阅读教育,努力为学生营造一个书香校园,使读书成为学生的习惯,使校园更富人文底蕴,充满智慧和生机。
二.活动目的:
1.激发学生读书的兴趣,养成博览群书的好习惯。
2.使学生开阔视野,增长知识,发展智力,陶冶情操,充实学生文化底蕴,提高学生综合素质。
3.促进语文课堂教学的改革,以读促写,走读写结合之路,提高教学质量。
4营造书香班级,塑造内涵丰富、特色鲜明的校园文化。
三、活动对象:
全班学生
四.活动口号:
畅游书海,塑美好人生。
五、活动方法要求:
(一)构建阅读体系
1、制定读书计划书:
(1).每个学生结合个人实际,每学期制定出读书成长规划和读书目标,具体格式可让学生根据自己喜好来设计装饰,使其生动活泼、各具特色,其中要有读书的内容、目标、措施、实施时间等。
(2).每个学生结合实际情况,制定相应的班级读书目标和读书成长规划书,其中要有措施、有保障、有效果、有考评,简洁明了,易于操作。
(3).组织一次“读书计划书”展示活动。
2、制订阅读序列。
循序渐进是教学的一项基本原则,在课外阅读中也必须遵循这条原则。根据学生年龄特点,认识能力等的不同,合理规定学生的阅读量:背诵优秀诗文70篇,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100万字。
3、编制阅读书目,合理选择读物,
不同孩子阅读的内容、重点,形式应有所不同。高年级学生的思想已经较成熟,阅读速度快,识字量较多,因此可选择中长篇文章。
(二)广开书源,开发阅读环境
1、建立三级书库,让学生有书可读
(1).教育学生节约零用钱用于购买课外读物,建立个人小书库。
(2).调查家中的藏书量和种类,特别是适合小学生的书籍,作出统计,绘制成表,要求每人选一至两本带到学校,建立班级小书库。将根据班级小书库的图书数量、出借记录、管理制度等评比最佳小书库。
(3).图书角定时向学生出借图书(每月3次)。
(提倡同学与同学之间、班级与班级之间建立“好书交换站”,定期举行“好书换着看”活动。)
(4).班级小书库实行全天性开放,充分利用每分每秒的时间,保证学生在一天中的读书时间不少于1小时。
2、改革语文课堂教学,保证课外阅读正常、有效地开展
(1).每周二、四、六的早自修,为规定阅读时间,由各班读书管理员组织,可朗读所教的课文,可翻阅课外读物,也可以以“名人名言”“书海拾贝”“我最喜欢的”“好书推荐”等小板块,向同学们介绍自己看过的新书、好书或好文章,交流自己在读书活动中的心得体会,形成良好的班级读书氛围。
(2).每天的语文课利用课前的二分钟背出一首古诗,每周从语文课中挤出一节课作为阅读指导课,可进行阅读交流、新书介绍和读法指导等。
(3).每学期定期组织教师阅读指导经验交流会。
⑦ 语文兴趣小组活动计划
语文兴趣小组的活动内容可以很丰富,一般把一个半划分成几个小组以便于开展活动。
应该事先制定计划,这个计划要有全体兴趣小组人员共同讨论确定,然后按照计划开展活动。 这样大家都能够提前有所准备,以使活动开展的顺利。
计划的内容可以参照一下内容列举:
1、朗诵。
2、写诗歌、散文、记叙文等等多种题材的作文竞赛。
3、辩论:拿出一个辩题,分正方、反方两组,各自论述自己的观点。这样锻炼口才和思维逻辑性。
4、硬币或软笔书法竞赛。
5、制作手抄报,展开评比。
6、墙报或黑板报比赛。
⑧ 如何培养小学生课外阅读兴趣计划实施方案
语文老师在努力提高课堂阅读教学效率的同时,必须高度重视学生的课外阅读,使课内外阅读有机结合起来。树立大语文教育观,培养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和习惯,让学生从广阔的课外阅读中吸取营养,使语文教学充满生机和活力,为学生的一生发展奠定基础。下面就谈些看法与建议。
一、注重阅读兴趣的培养
要想让学生乐于读,自愿读,把课外阅读作为自己学习生活需要的一部分,才能使其成为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有效途径。因此,作为教师,我们应该激发学生的课外阅读兴趣,让学生爱读书。
1、营造氛围
优雅的校园读书氛围是学生喜爱读书的前提。要让每个角落、每一面墙壁都成为学生读书、学习的地方,随时都可以让学生自由、快乐地接受书香的感染。比如,在教学楼走廊用玻璃镶嵌上名人名言、科学家的故事、成语故事等,还有班级墙报,围绕“生活里没有书籍,就好像天空没有阳光;智慧里没有书籍,就好像鸟儿没有翅膀”来设计文化用语,而且内容可每周更换,使校园里洋溢着浓浓的书香氛围。
2、开展活动
开展课外阅读活动,最大的功效就在于激发学生阅读的热情,引导学生持之以恒,坚持阅读。除此以外,课外阅读活动还可以促进学生互相交流阅读心得,进行合作式的阅读。
读书交流活动的形式丰富多彩,可以是专题性的活动,如朗诵会、故事会;也可以结合校园文化的建设来举行,以发挥阅读活动的综合效应,如语文节、校园童话节、团员读书读报活动等。每学期一次的故事会,评选出故事大王;举办读书笔记展览评比会,评选最佳读书笔记或优秀小读者。在班级布置一个读书心得展示台,交流读书体会等。通过活动,让学生将自己的阅读成果展示出来,使他们体验到阅读的乐趣,从而以更高的热情投入到阅读活动中去。
二、加强学习指导,提高阅读效率
阅读是一种生命行为,是一种生存状态,教师在阅读指导时,应着重引导学生学会选择,以好书为师友;学会思考,读而不思则惘;学会吸收,不动笔墨不读书,养成随时提笔在手,及时地画一画精彩处,摘一摘精美句,写一写批注、评点或读后感的好习惯;学会运用,就是要读而有记,读而有思,读而有疑,读而有悟,读而致用,让阅读成为知识的发酵剂,成为灵魂的营养液,让人生变得更加精灵、智慧、美丽、高尚。为了保证阅读的效率,具体要做好两件事:
1、固定课外阅读时间。
这是保证课外阅读质量的一个重要条件。比如,学生在校的集中阅读时间可以是早晨上课前及早读课,或是下午的课外阅读时间,每班学生在学校规定集中阅读时间内,都要有一名教师在班内伴读,帮助学生解疑释难,维持阅读秩序。为了扩展读书空间,学校最好在学期初召开家长会,向学生家长介绍课外阅读的重要性及学校的阅读计划,要求家长为学生创设优良的读书环境。通过学校与家庭的一般化的运作,学生有书可读,天天可读,阅读习惯才能逐步得到培养。
2、开设阅读指导课。
为了帮助学生克服阅读时的盲目性、随意性,让学生掌握课外阅读的一些常用方法,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每周或每两周必须从语文课中挤出一节作为课外阅读指导课。
阅读指导课一般要做:
⑴、推荐优秀读物。根据学生阅读能力和基础,用生动活泼的方式向学生推荐各种有益的课外读物。
⑵、读书方法指导。阅读的目的不同,阅读的方法也不同。因此,应注重教会学生根据不同的阅读目的、性质选择合适的阅读方法。指导内容包括:怎样选择书籍,怎样阅读一本书,如何做内容摘要,怎样在书上批注,怎样写读书笔记、读后感,利用“阅读参考资料”阅读,从而使学生掌握阅读方法,提高阅读能力。要指导学生做“读书卡”。在阅读中,见到特别欣赏的语言片断,有了临时触发的感想,都应记录下来,这样才能提高阅读效率。
⑶、优秀读物欣赏。让学生把阅读的书籍中自己最喜欢、最感兴趣的部分通过表情朗读、配乐朗诵、背诵片断、格言及表演等方式表达出来,使大家在进一步理解的基础上对文章进行鉴赏,受到美的熏陶和感染。